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拟行路难(其四)

第3课拟行路难(其四)

1.理解诗歌意象,感受作者暗含的情感。

2.了解“比兴”的用法和作用。

汉乐府杂曲,原为民间歌谣,其辞不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续晋阳秋》说:“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每因酒酣从而歌之,听者莫不流涕。”有些学习汉魏乐府的作品的题前多冠一“代”或“拟”字,表模拟的意思。

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南朝宋文学家。“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中的“鲍参军”即鲍照。他有非凡的才华,年轻时就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出身寒门庶族,一辈子愤愤不得志。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鲍照任其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传世。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是本诗的写作缘由。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主要由数十个大家族(士族)统治当时的社会,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出身就可做官,世世代代控制高级官职。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仕进之路,他们即使才华横溢,也很难任高官。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1.结合注释翻译这首诗。

2.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第七、八句写出了什么感情?

2.“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两句为例,简析诗歌比兴手法的运用妙处。

4.按照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人到底是认命还是不认命,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拟行路难(其六)

鲍照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注】垂羽翼!

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

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注】蹀躞(diéxiè):小步走路的样子。

1.联系鲍照出身“孤门细族”的身世看,诗人“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原因是什么?

2.诗人已经在享受“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的乐趣,为什么还要发出“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的自嘲?这对揭示全诗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知识记忆与理解

自主学习导引

1.倾倒水于平地,水向四处分流。

人生是既定的,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喝点酒来宽慰自己,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人心又不是木石,怎会没有感情?欲言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2.愤懑。

思维探究与创新

1.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心并非无知无觉的木石,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之心如槁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表达了诗人的抗争。第八句表达的是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安能行叹复坐愁”这个反问句,从字面上看,是说人生苦乐自有命,怎么能成天自怨自艾? 应该学会自我宽慰。实际上,字里行间蕴含着不平之气。这个反问句,诗人含着不平,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比较平稳。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继而又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失去平衡的心灵。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了。这口吻,这笔调,反倒愈加透露出那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这就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3.诗篇起笔陡然,入手便写泻水地面、四方流淌的现象。这既没有波涛万顷的壮阔场面,也不见澄静如练的幽美意境。然而就在这既不神奇又不玄妙的普通自然现象里,诗人却顿悟出了与之相似相通的人间社会的某种哲理。诗人运用的是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奇的气势。

4.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先“认命”了,后又“不认命”,最后还是“认命”了。既然人的贵贱穷达就好比水流的东西南北一样,是命运注定,那又何必烦愁苦怨、长吁短叹呢?表面上,这是叫人们放宽心胸,承认现实,其实内里蕴蓄着无限的辛酸与愤慨。把社会生活中一切不正常的现象归之于“命”,这本身就包含着无言的控诉。

技能应用与拓展

1.由于鲍照出身“孤门细族”,在当时受到门阀制度的压抑,一生很不得志,从下面的诗句看,即使是很低微的职位,也要“蹀躞垂羽翼”——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因此,诗人内心愤懑之情难以抑制,故发出了“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的激愤之声。

2.因为诗人闲居家园毕竟是不得已的做法,并不符合诗人一贯渴求伸展抱负的本意,因此也不可能真正解决作者思想上的矛盾,所以在诗的结尾,诗人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变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最后两句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历史的层面,提高到历史的高度——怀才不遇并非个别人的现象,而是自古皆然,这样就深化、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