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女真人的汉化

女真人的汉化

女真人的汉化
女真人的汉化

题目:女真族的汉化

姓名:郑兴福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有关女真族汉化的部分史料

1、乙巳,诏都统杲曰:“新附之民,有材能者可录用之。”

——《金史》卷2《太祖本纪》

2、诏曰:“若克中京,所得礼乐仪仗图书文籍,并次禁发赴阙。”

——《金史》卷2《太祖本纪》

3、戊子,上亲祭孔子庙,北面再拜。退谓侍臣曰:“朕幼年游侠,不知志学,岁月逾迈,深以为悔。孔子虽无位,其道可尊,使万世景仰。大凡为善,不可不勉。”

——《金史》卷4《熙宗本纪》

4、上顾谓皇太子曰:“至于汝辈,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也。”

——《金史》卷7《世宗本纪》

5、人多奉释老,意欲缴福,朕早年亦颇惑之,旋悟其非。

——《金史》卷7《世宗本纪》

6、应卫士有不娴于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

——《金史》卷7《世宗本纪》

7、上曰:“朕受尊号谒谢,乃用故宋真宗故事,常朝服乘马。”

——《金

史》卷8《世宗本纪》

8、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女真人寝忘旧风,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

风。

——《金史》卷8《世宗本纪》

9、海陵自以失道,恐上京宗室起而图之,故不问疏近,并徙之南。

——《金

史》卷8《世宗本纪》

10、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直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金史》卷8《世宗本纪》

11、壬申,定屯田户自种及租佃法。

——《金史》卷12《章宗本纪》

12、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而实之,及七年,取燕京路,二月尽徙六州民族富强工技之民于内地。

——《金史》卷46《食货志》

13、制诸女真人,不得以姓氏译为汉字姓。

——《金史》卷43《舆服志》

14、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人佃莳,取租而已。

——《金史》卷47《食货志》

15、往往以田租人,而预借三二年租课者。

——《金史》卷47《食货志》

16、女直人可依汉人以文理选试。

——《金史》卷70《完颜思敬传》

17、时金有国七十年,礼乐刑政因辽、宋旧制,杂乱无贯,章宗即位,乃更定修正,为一代之法。

——《金史》卷73《完颜守贞传》

18、希尹乃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天辅三年八月,字书成。太祖大悦,命颁行之。

——《金

史》卷73《希尹传》

19、夫亡则嫠居寡处,一遇不幸,卓然能自树志。

——《金史》卷130《列女传序》

20、太祖定燕京,……宋人以海上之盟,求燕京及西京地,太祖以燕京、涿、易、檀、顺、景、蓟与之,……太祖每收城邑,往往徙其民以实京师,……及以燕京与宋,而迁其人,独以空城与。

——《金史》卷133《张觉传》

女真族的汉化

女真在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金史》卷1《世纪》篇里开宗明义地说:“金之先,出靺鞨氏。靺鞨本号勿吉。勿吉,古肃慎地也[1]”。但是,这一民族被大多人所熟悉却是在12世纪初。女真人是继辽后在我国北方崛起的游牧民族,随着其势力的增长,他们统治了整个北方地区,形成了汉民族相互杂居,相互融合的局面。双方在交流过程中,女真族的政治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多方面都受到了封建文化的

影响,发生了很大变化,并最终与汉族融合在一起。

女真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长期以来,他们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保持着与中原汉族截然不同的民族特色,史载“昔者金人,草民野处[2]”。公元12世纪初,女真族的势力迅速壮大起来,并在我国北方建立了金王朝。随着金朝势力的西进与南扩,逐渐在黄河刘豫形成了与汉族交错杂居的局面。对于南面的宋朝而言,虽然金朝在军事上处于优势地位,但由于其文明远远落后于中原文明,因此,入居汉地的女真民族在与汉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逐渐的被汉化。

公元1127年,随着“靖康之难”的发生,北宋宣告被金灭亡;在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继位,成为南宋建立的标志。在南宋初年,以完颜宗翰、完颜兀术和完颜昌为代表的女真贵族先后几次南下侵宋,迫使高宗皇帝下海避难。但是在南宋刚刚建立时,宗泽任东京留守期间,南宋的北方形势还可以说是很稳定的,而这一形势与宗泽有着很大的关系,史载“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3]”。但是在宗泽死后,杜充接任东京留守一职,史载“充反泽所为,颇失人心[4]”。后来,他为自保,避金军的锋芒,主动放弃开封南逃,金兵不费一兵一卒,尽收河北之地,来不及南迁的汉人,都在金朝的统治之下。就在这个背景下,金朝强迫汉人北迁,谓之“实内地”。由于女真人较少,并且在战争中损耗很大,其人口颇觉不足,为了补充劳动力,加速后方经济发展,于是将中原汉族人口成批或分散的北迁。如天辅六年,“既定山西诸州,以上京为内地,则移其民而实之[5]”。这些进入女真地区的汉人一方面以先进的文化技术影响当地民族,另一方面又受到所属环境的影响,久而久之也就入境随俗的融进当地民族成分之中。继汉族人的北迁,也有一部分女真人南下。他们担心新占领的地方出现汉族动乱情况的出现,从控制中原汉族人的军事目的出发,向中原大规模的迁徙。首次出现于金太宗天会十一年秋,“起女真国土人散居汉地,棋罗星列,散居四方,令下之日,比屋连村,结屯而起”。完颜亮篡位以后,将都城迁至燕京,“恐上京宗室起而图之,故不问疏近,并徙之

南[6]”。经过长时间的南迁后,有将近三分之二的女真人分布在中原的广大区域内,黄河流域遂成为一个女真等北方民族与汉族杂错而居的局面。因此,女真人汉化的一个首要条件就是使各民族一起共同生活,而金代强制进行的民族大迁徙为这一情况的实现提供了条件。

女真族在建国时,还处于奴隶制阶段,没有货币,以物易物。迁居中原后,内迁的女真人在进入封建经济发达的中原地区后,受到环境的影响,猛安、谋克户渐渐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开始走上农业封建化的轨道。他们纷纷放弃奴隶制的生产方式,而采用先进的租佃制。随着封建化的发展,女真人固有的牛头地也随之瓦解,以世宗为首的金王朝为维护女真族的特权,极力阻止女真族封建化的进程。1182年,世宗命令山东等地分居的女真人聚在一起,仍采用牛头地耕作法。可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是抵挡不住的,世宗不得不允许“力不赡者方许佃于人[7]”。女真族服饰的特点是“布衣好白,衣短而左祍”[8]。迁居中原以后,女真人羡慕汉人服装,纷纷脱下女真服装,换上汉装。“自灭辽侵宋,渐有文饰,或裹逍遥巾,或裹头巾,随其所好[8]”。而女真族在姓氏、服饰方面的汉风,却正是统治集团带头兴起的。如阿骨打带头改姓名,熙宗带头“儒服”,“宛然一汉户少年子”。女真统治者的这种行动,无异于一种无形的号召。因此,女真人的汉化潮流越来越高涨,扩展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环境气候食品的变化,以及汉风的影响,中原地区的女真人在饮食方面迅速汉化。到金世宗时,东北女真故地会宁地区的饮食习惯也汉化了。1173年,世宗说:“会宁乃国家兴王之地,……女真人寝忘旧风,……今之燕饮音乐,皆习汉风[9]”。女真在文化方面汉化的一个显著特征是本民族语言逐渐为汉语所代替。大定十六

年,“上顾谓皇太子曰:‘……至于汝辈,文字、语言或不通晓,是忘本业’”。大定十四年规定,“应卫士有不娴于女直语者,并勒习学,仍自后不得汉语”。金朝建立时,其权力核心是部落联盟制下的“勃极烈”制度。进入燕云地区后,女真原有的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承袭了辽朝的南北面官制度。中央政府是勃极烈制与辽官制度并行,地方政权

上则是州县与猛安谋克共存。熙宗即位后,对两种官制并行的状况进行了改革。天眷元年(1138年),正式颁行新的官制,废除了女真原有的勃极烈制度,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九月“改燕京枢密院为行台尚书省[10]”。经过熙宗的改革,女真原有的官制除猛安谋克外,荡然无存。新行的官制揉和了辽宋两朝的官制且自成一体,突破了辽朝分设南、北面官的双轨官制。标志着金朝政治体制的一体化。同年还制定了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之制,为起用大批汉官开辟了道路。总之,经过长时间的相互影响,入居中原的女真人原有的民族特性逐渐被改变,他们与汉族逐渐融合。

综上所述,民族习惯的改变,取决于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变迁。女真人从东北大量迁入到中原地区,离开了驰骋渔猎的白山黑水之间,也就使他们脱离了保持原来产生勇猛善战风习的自然地理条件;进入中原地区以后,女真人要进行经济活动,就必须与汉人交往,也就必然促使他们学习和使用汉语,接受汉族风俗习惯的影响。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所同化,而且大部分甚至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参考文献:

[1](元)脱脱.《金史》卷1《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

[2](元)脱脱.《宋史》卷436《陈亮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2932.

[3](元)脱脱.《宋史》卷360《宗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284.

[4](元)脱脱.《宋史》卷360《宗泽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11285.

[5](元)脱脱.《金史》卷46《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32.

[6](元)脱脱.《金史》卷8《世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89.

[7](元)脱脱.《金史》卷47《食货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46.

[8](元)脱脱.《大金国志》卷39《男女冠服》[M].济南:齐鲁书社,1999:287.

[9](元)脱脱.《金史》卷7《世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171.

[10](元)脱脱.《金史》卷4《熙宗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85.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