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陕西民国历史的开创者——张凤翙

陕西民国历史的开创者——张凤翙

兰台世界2012·7月上旬

谈湖北随县曾国姓》(《江汉考古》1982年第1期)一文,对金文中的妇女称谓规律作了探讨,并注意到妇女称谓对研究国族姓氏的重要性。

张懋镕《周人不用日名说》(《历史研究》1993年第5期)和《周人不用族徽说》(《考古》1995年第9期》两篇文章的发表,为我们探讨金文中的姓氏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李仲操的《两周金文中的妇女称谓》(《古文字研究》第18辑)、曹定云的《周代金文中女子称谓类型研究》(《考古》1999年第6期),都从新的视角对金文女子的称谓类型进行了研究。王志平的博论《〈左传〉人名与金文人名比较研究》,从多个角度对先秦的姓氏、

人名作了分析和比较。21世纪更是金文研究蓬勃发展的时期,随着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逐步开展,金文的断代研究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研究成果对金文中姓氏制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一时期,学者对金文中的姓氏、称谓、世族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成

绩斐然。刘正的《金文氏族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一书中以大量的金文史料为基础,考订了单氏、子央氏等八个氏族的由来、地域、主要活动和谱系。吴镇烽的《金文人名研究》(科学出版社《考古文选》,2002年)一文

从金文人名的种类、组成方式以及同名现象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探讨。汪中文的《两周金文所见周代女子名号条例》

(修订稿)(《古文字研究》第23辑)一文讨论了36例金文女

子的名号条例,这种研究对于金文姓氏和古史的研究都大有裨益。曹兆兰的《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重新讨论了金文中古姓的数量及其他相

关问题;另外一篇《从金文看两周婚姻》(《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从三个方面讨论了金文中的婚姻关系问题。其他的一些

著作也在这些问题上展开了积极的讨论,如:任伟的《西周金文与召公身世之考证》(《郑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西周金文与齐国始封问题》(《中原文物》2002年第

4期);曹兆兰的《金文女性称谓中的古姓》(《考古与文物》2002年第2期);石岩的《周

代金文女子称谓研究》(《文物春秋》2004年

第3期);韩巍的《西周金文中的“异人同名”现象及其对断代研究的影响》(《东南文化》2009年第6期);杨小召的《西周金文中的祖先称谓》(《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1期)等。相关的博论研究较为深入的有陈絜的《商周姓氏制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韩巍的《西周金文世族研究》(北京大学

博士论文,2007年)、张淑一的《先秦姓氏制度考索》(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赵艳霞的

《中国早期姓氏制度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等,这些论文中不乏运用一些金文材料对先秦的姓氏制度等作了细致深入的探讨。

综上,研究金文中的姓氏制度,对于了解两周时期的文化习俗、

家族制度、国家形态等都有重大意义。

对金文中的姓氏制度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这一时期为开拓阶段,吴其昌的《金文氏

族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从20世纪的70年代到80年代末是金文姓氏制度研究的奠基阶段;而90年代至今则是金文姓氏制度研究的蓬勃发展阶段。目前,金文姓氏制度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姓氏、族谱的判断和归属问题还有分歧意见。但我们相信,随着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和科

学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这些问题会逐步得到解决,分歧意见也会逐步趋向统一。

参考文献

[1]盛冬铃.西周铜器铭文中的人名及其对断代的意义[J].文史,1983(1).

[2]马雍.中国姓氏制度的沿革[A].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二辑)[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3]吴镇烽.金文人名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7.★作者简介:刘攀峰,首都师范大学09级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向博士生。

张凤翙(hu ì惠)是近代陕西著名历史人物。他1881年出生在陕西咸宁

(今属西安市),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接受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回国后领导了陕西辛亥革命,不仅扩大了武昌起义的影响,也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统治。张凤翙在辛亥革命之后出任民国首任陕西都督,

致力于陕西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建设,为陕西近代发展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但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却鲜有学者进行介绍和研究,本文试介绍和分析张凤翙在辛亥革命和近代陕西的历史贡献。

一、从留日学生到陕西辛亥革命的总指挥1904年,张凤翙因学习成绩优异,被清政府选送到日本留学。

张凤翙同当时很多爱国青年一样乘船赴日学习军事理论,希望能用强武的方式挽救民族危亡。就是这个20出头英气勃发的普通留日士官生,几年之后领导了陕西辛亥起义,并成为民国第一任陕西大都督。张凤翙在留日期间深受革命思想的影响,不久就加入了同盟会。当时的留日进步学生普遍关注革命宣传,喜欢参加各种集会和运动,张凤翙对此却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光靠一腔热

血推翻不了清王朝的统治,革命是要靠枪杆子的。1909年学成回国后,

张凤翙先是在西安衙门从事文书工作,1910年春被委任为陕西新军督练公所委员。同年冬又升任新军第三十九混成协司令部参军,接着改任参谋兼二标一营管带(营长),逐渐成长为陕西新军中的一位重要的军官。张凤翙为人果断,宽容诚恳,军事水平较高,办事公允,在陕西中下级军官中享有很高威信,和同盟会会员钱鼎、张钫等人也有密切的联系。

1911年10

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起义的消息传到陕西后,陕西同盟会成员兴奋异常,他们联络陕西的会党力量和新军准备起义响应。武昌起义因事发突然,消息传来的时候陕西革命党领袖井勿幕正在渭北,谁来领导陕西起义成为非常紧迫的问题。

张凤翙并没有参与革命党人事先的组织工作,但他懂军事,有威信,做事果断。10月22日清晨,经过革命党人的连夜商议,张凤翙被公推为起义军总指挥。他对众人的推举也不推辞,当即宣布:“大家要我干,我担当起来”

,并主张先发制人,组织革命队伍于当日上午立即起义。10月22日上午,起义士兵三三两两装作闲逛,陆续向存放武器的军装局门口集中。他们趁守军不备,一举冲进了库房,用三尺长的青石条撞开库房铁栅门,将枪支子弹运出库房。起义队伍获得武器后力量迅速壮大,在

陕西民国历史的开创者———张凤翙

□韩潇筠

N

mingre nda ng'a

·名人档案2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