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精选精练课外古诗词鉴赏100首(含答案)

1.采桑子欧阳修

十年前是尊前客,月白风清。忧患凋零,老去光阴速可惊。

鬓华虽改心无改,试把金觥①。旧曲重听,犹似当年醉里声。

注:①金觥:大酒杯。

词的上阙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具体分析。

词的下阙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①“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②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小题2】

“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以及写作特色的分析理解能力。文章写作技巧有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等。答题时结合词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分析。结合具体句子分析,“月白风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借明朗美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处境的顺利,心情的愉悦(从衬托角度,答成以乐景衬托愉悦心情也行)。上阙前后对比:用十年前愉悦心情和在忧患凋零中老去的伤感构成对比。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品味即可。结合词的内容,“鬓华虽改心无改”,而今年岁已老,但他那颗充满活力的心,却还似从前一样,老当益壮,不愿服老。

2.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①包大中丞括②

【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①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同年的父辈为年伯。②包大中丞括:包括,人名;大中丞,官名。③些小:指官职卑微。④吾曹:我们。

(1)这首诗首句有何作用?

(2)结合最后一句,说出全诗寄予了作者什么情感。

【答案】(1)本题考查诗句在诗中的作用.诗句意思: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本题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答案:

(1)交代了作者的身份或环境,引出下文作者的思考,点题,与尾句呼应.

(2)“一枝一叶总关情”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写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紧紧联系在一起.本诗寄予了诗人关注民间疾苦,同情百姓命运的情感.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解析】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写竹子的,意思是:我们这些小小的州县官吏,衙门卧室外竹子的一枝一叶,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而实际的含义则是: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解答此题,理解词创作的背景,了解作者的生活阅历,熟知全词表达的情感,才能有针对性的解答.

3.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流莺,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请用优美的语言,并展开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小题1】

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小题2】

思乡之情,暮春时节的惜春之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要注意不是翻译句子。本题要抓住“杨柳”“细雨”“残花”“流莺”等景物特点,

结合语境而知,诗歌一、二句写了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枝头的残花也在雨中全都落尽,露出了在枝头啼鸣的莺。

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诗歌中作者的情感的情感体验能力。对诗歌的情感鉴赏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根据诗歌三、四句,结合主题可以得出答案: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4.桃花溪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①桃花溪:在今湖南省桃源西南。②石矶:河流中露出的石堆。③洞:指《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找到的洞口。

古人写诗很讲究练字,诗中的“隔”和“问”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任选一个简要分析。

这首绝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说说。

【答案】【小题1】

“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或:隔着野烟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小题2】

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在这里,“隔”字,使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融成一个艺术整体。“问”字,使读者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逼真地表现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出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5.点绛唇

北宋.魏夫人

波上清风,画船明月人归后。渐消残酒,独自凭栏久。

聚散匆匆,此恨年年有。重回首,淡烟疏柳,隐隐芜城①漏②。

——选自《宋词》

①芜(wú)城:即广陵城,今江苏扬州。曾在战乱中荒芜,鲍照为之作《芜城赋》,

故称芜城。这里指游人所去的地方。②漏:指更漏,古代的报时器。

有人评价此词“诗中有画”,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请简要说明。

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小题1】

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

【小题2】

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如:词的上面描绘了清丽纯净的画面:清风拂过水面,明月泻下银辉,鳞鳞微浪闪动着光波。此刻,一只装饰华美的小船荡离江岸,驶向迷茫的远方,一个女郎凭依着楼头的栏杆,借着朦胧的月色,凝神目送那渐渐消失在夜空中的一叶轻舟。这些内容足以证明“诗中有画”。

本题考查学本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人写作的环境理解。阅读文本可知:这是一首表现人生聚散匆匆的憾恨之情的词。上片写清风、明月、画船,这些本来应该是费心悦目的。但是,词人所面对的却是难堪的别离。周围的景物虽清新秀丽,纠缠主人公的愁思却拂之不去。下片就转为直接的愁绪抒发,将人生不如意时的愁苦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出来。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

范澄

酒尽津鼓喧,风生浦帆乱。

山回不见君,夕阳在沙岸。

⑴第一句话中,“酒尽”、“风生”和等词,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

碌的场景。

⑵请从借景抒情的角度,对最后两句加以赏析。

【答案】(1)鼓喧帆乱

(2)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抓住诗句中“酒尽”“风生”“鼓喧”“帆乱”等,发挥想像,动静结合地描写这些景物,突出周围景物的特点,形象地写出了为友人送别紧张忙碌的场景。

(2)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这首送别诗的特别之处在于:不见话别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流露,但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依依惜别的真挚情怀。诗人学古不泥古,营造的意境又自己的特色:茫远迷蒙、凄婉苍凉。友人远去的船帆在山的转弯处消失不见,只剩下夕阳的余晖铺洒在沙岸上,借寂寥宁静之景抒发孤独落寞之情。

7.[双调]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里,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中写了哪些秋景?

作者描写这些秋景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小题1】

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小题2】

渲染出一幅萧瑟的秋景。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归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审题后首先要理解题干要求,然后理解诗歌大意,看看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意象,根据意象的特点来分析意境。解答此类题目要正确领会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全诗进行合理分析,结合诗人的生平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传达的思想感情。这首曲中写了这些秋景: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要从诗歌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在做答中要注意,既要理解诗词大意,又要寻找明显的语言标志,如时间、季节、氛围、景物特征、写作的背景等等。阅读文本可知,作者描写这些秋景是为了渲染出萧瑟的气氛,表达自己漂泊多年功名未就、有家难回的思想感情。

8.田园乐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1)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此诗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的三、四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

(2)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两句诗的意思是: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反衬或衬托.“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了“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

答案:

(1)红红的桃花花瓣上还凝着昨夜的雨珠,碧绿的柳丝还萦绕在早晨若有若无的烟雾中.一、二句描绘了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空气清新,色泽鲜明亮丽的景象.

(2)以动衬静,以莺啼声衬托“山客”居住环境的清幽与内心的宁静闲适.

翻译:

红色的桃花还含着隔夜的新雨,碧绿的柳丝更带着淡淡的春烟.花瓣凋落家中的小童没有打扫,黄莺啼叫闲逸的山客犹自酣眠.

【解析】这是一首写景诗.一、二句描绘春天夜雨过后清晨美丽的景象;三、四句运用反衬的手法,用“花落”“莺啼”的动作、声响,衬托出“山客”居处的安静与“山客”心境的宁静与愉悦.全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享受自然美景的闲适心情,体现了诗人亲近自然的乐趣.

这是一篇古诗词鉴赏阅读,本题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和赏析能力,一般难度较大.鉴赏古诗词,一般从作者的人生背景、从当时的社会环境、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别人的评价、翻看诗词的注释等几方面鉴赏.

9.思吴江歌

张翰

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

(1)请结合全诗分析“秋风起兮木叶飞”的作用。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回答。

【答案】(1)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作者思乡而不能归乡的遗憾与悲伤之情。

【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的理解能力。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主要是: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等。该句通过对秋风、落叶的描写,交代了写作的时节,勾勒出一幅凄冷、萧条的画面,诗人触景生情,引出下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奠定了全诗伤感与落寞的感情基调。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诗的后两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明白地点出了故乡千里未能归去的“恨”与“悲”,强化了前两句中蕴涵的情感,却远没有前两句含蓄深厚,滋味深远.与上两句的眼见秋风又起了,秋风吹落了树上的黄叶,家乡鲈鱼肥美,可自己却在这遥远的北方,远隔数千里,想回又回不去,做着与自己的期望相背的工作,怎么不令人伤悲。可悲的是这种伤悲还无人可以诉说,只能压抑在胸中。

10.赏析古诗《晚春》,完成各题。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妙出。

(2)诗人借花草树木知道春天即将过去,便展示出浑身解数,来告诉我们什么?【答案】(1)本题考查对炼字的理解与掌握.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百般红紫斗芳菲”,这句话的意思是:想方设法竟相争妍斗艳.所以一个“斗”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把花朵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答案:

(1)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2)表达了诗人感叹时光易逝,劝喻人们珍惜时光,勤奋努力的思想感情.或者:表达了诗人鼓励人们不甘落后,敢于创造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的蓬勃生机,也对)

译文:

春天不久就将归去,花草树木想方设法挽留春天,一是争奇斗艳,人间万紫千红.可怜杨花榆钱,没有艳丽姿色,只知漫天飞舞,好似片片雪花.

【解析】这是一首写晚春景物的诗.这时,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它们像是知道春天不久就要归去,所以特别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各逞姿色,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机能.而那些全无才思的杨花榆荚,在春风中纷纷飘落,只晓得如雪花那样,毫无目的地漫天飞舞.

此题考查了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赏析诗歌要熟读全诗,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懂得用心去感悟,另外,要注意结合写作背景有利于理解诗歌.

11.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初冬夜饮

(唐)杜牧

淮阳①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注】①淮阳,指西汉汲黯因进谏被贬,最后死于淮阳之事。作者作此诗时,被贬为黄州刺史。

(1)该诗结尾句表达诗人______ 的情感。

(2)本诗运用了何种艺术手法,请赏析。

【答案】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1)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诗歌情感的抒发.

根据诗中内容,体会情感.“淮阳多病偶求欢”,在这句诗中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斥出京的.“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好借酒浇愁,以求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故此诗句表达出作者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

(2)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写作手法的理解.结合全诗内容来看,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用典也叫用事,凡是诗文中引用过去的有关人、地、事、物一类的史实或语言文字,用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并能增加词句的含蓄与典雅的作品,即称“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虚”是指知觉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虚实结合”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这种手法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有时也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写出“思乡”情思,仕途不顺的愤懑.最后还有借景抒情,诗人在诗中不是直接抒发感情,而是移情于物,融情于景,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上感情色彩.诗人在诗中写到茫茫的白雪,烘托了前路茫然之感.

答案:

(1)流转不定的困苦(四处漂泊的痛苦,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无奈也对).(2)①用典,首句用汲黯事自况,暗示自己因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表达了仕途不遇的愤慨之情.

②寓情于景(比喻),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凭栏而立,那阶下积雪就像堆簇着洁白梨花,茫茫夜雪加深了他的身世茫茫之感.

③虚实结合,眼前梨花之雪是实写,“明年”之问是虚写.流露出流转不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和壮志难酬的隐痛.

译文:我像淮阳太守汲黯经常卧病,偶而喝杯酒解忧愁,客居异乡衣袖上结满清霜,只有与灯烛作伴.台阶下的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明年又有谁在此凭依栏杆?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唐武宗会昌二年(842),他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此诗可能作于睦州.这首诗描写诗人在初冬寒夜中自斟自饮的情形,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才华的惆怅苦闷之情.全诗格调忧伤凄婉,深沉感人,体现了杜牧的悲惨生活命运.回答诗歌鉴赏手法时一般的解题思路是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说明怎样具体运用的--收到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另外,回答这类问题时,如果诗歌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只抓住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加以分析即可.

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唐多令

刘过①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②。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③头,故人曾到否?旧江山浑是④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字改之,号龙洲道人。南宋爱国词人,与辛弃疾多有交往唱和。②安远楼:在今武昌黄鹄山上,又称南楼。③黄鹤矶:在武昌城西,上有黄鹤楼。④浑是:全是。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写楼外之景。一泓寒水,满目荒芦,“满”、“寒”把萧疏的外景同低徊的心境交融在一起,勾勒出一幅黯淡的画面。

B. 本词运用对比手法,将眼前凄冷的景象与二十年前登临南楼的回忆和对故人的追念进行对比。

C. “未稳”可见行色匆匆,“又”字更给人以时序催人的忧心、烈士暮年的悲感和无可奈何的叹喟。

D. “浑是新愁”,含义丰富:本有旧愁;添了新愁;愁到了“浑是”的程度,极言分量之重。

此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联系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B

【小题2】

作者在这首词中含蓄地表达了岁月不再、昔是今非、交游零落、忧国伤时等悲慨感伤之情。二十年过去了,哀叹故人不在,痛惜自己的少年壮怀已被磨灭,眼前关系国家存亡的重镇竟是满目凄凉,“新愁”满怀,难以尽述。即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主旨及其技巧和感情的理解能力。仔细读诗歌,分析诗歌内容主旨,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然后分析每个选项内容是否符合诗歌内容,找出符合要求的选项。B项分析有误,本词运用对比手法,是将今昔游览的景象与心情进行了对比描写,曲折含蓄地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浓郁愁绪。故选B。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这首词是感时伤今之作,词人通过对眼前凄凉景物的描写和对往日生活的回忆,抒发了怀人、叹老、悲秋的思想感情。

13.送路六侍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①桃花红似锦,生憎②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①不分:嫌恶的意思;“分”也作忿;②生憎:最憎恶。

这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不单单抒发离别之情。结合诗歌的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所抒发的丰富情感。

【答案】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根据“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可知,这两句首先有表现童年伙伴之间特有的亲切的感情和重逢的喜悦。第二句写出在兵戈满地,流离转徙的动乱年代里,朋友间失去联系的茫然之感和感伤离乱的情怀。第三、四句写出了当故交叙旧之日,相见的欢愉立即转化为别离的愁思和人生苦短的迟暮飘零之感。

14.《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世人称这首诗结尾句可谓妙绝,请简单赏析妙在何处?

【答案】①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重点词句的理解能力。揣摩诗中的词句,领会它在诗歌中的作用。词语的赏析可以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入手;句子的赏析可以从句中描述的画面、意境及蕴含的情感、哲理入手。具体技巧有:抓关键词;分析遣词造句;描述画面;体会意境;把握情感;领悟哲理;赏析写作手法等。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特色时,体会诗人炼字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的,体会诗人赋予所描绘景物的情趣、情感和诗意,体会炼字创造的意境的和谐美。如:①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中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落”字千钧,出意新奇,写尽心中思念之情。②用疑问把诗意推向更广阔的境界,引发读者的回味和思考,深化中

心:③拟人手法,中秋夜思亲怀人乃天下离人的共同感受,而诗人又赋月光以人情,暗写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15.孤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①,愿斫②五弦琴。

【注】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斫:zhuò(被)砍

前六句表现了孤桐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分析作者借助“孤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答案】【小题1】

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小题2】

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及诗歌形象的把握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仔细揣摩前六句诗,准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抓住诗中的关键字词来分析。由“森森、几百寻、凌霄、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来看,前六句诗表现了孤桐天生枝叶繁茂,虽孤独却树干笔直高耸入云,深深扎根于大地,越老越顽强,越是暴晒越是茁壮。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经历,不难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诗中借“孤桐”以言志,表达作者的人生追求: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年龄越大、环境越恶劣越顽强),甘愿为解放百姓疾苦而献身,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6.(一)最爱东山晴后雪①[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的一首。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软”或者“涌”字的妙处。(二字选一赏析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或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

【小题2】

“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或“涌”字化静为动,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这首诗中,“逐胜”即追寻胜景的意思;“忘寒”即不觉春寒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陶醉于自然而忘我的境界;“小立春风”体现了诗人心境悠闲;“只爱”

体现出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词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读懂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情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赏析重要词句。“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用得极妙。“软”字以触觉写视觉,生动地写出了夕阳余晖可感可触、柔和温暖的独特美感;“涌”字运用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出在夕阳红光映照之下,白雪覆盖的东山如银涛涌出的奇丽景象。

17.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

唐·杜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诗人以形象化的描绘代替单调冗长的叙述,寓情于景。诗歌中“____”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______”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摹诗的一、二两句所展现的“春郊送别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遮拂

【小题2】

示例: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词的品析能力。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找出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中的“遮”字最能体现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关切,“拂”字又最能隐射出诗人惜别友人时的依恋。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揣摩与表达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在反复阅读诗歌、把握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诗中意象,展开联想和想象,揣摩诗歌意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写。注意描述画面不同于翻译句子,不能干巴巴地解说句意。这首诗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春郊送别图”:一个初春的早晨,和煦的太阳照耀着大地,积雪大半已消融,解冻的路面布满泥泞,经冬的野草萌出了新芽,原野上一片青葱。待发的骏马兴奋地踢着蹄,打着响鼻,又不时仰头长嘶,似乎在催促主人上路……

18.(一)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二)客中初夏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

(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本诗歌的\'散\'与\'不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赠梁任父同年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②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注】①这首诗是1896年黄遵宪邀请梁启超到上海办《时务报》时写给梁的一首诗。②侉(kuǎ)离:这里是分割的意思。

(1)诗歌最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说明。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一)(1)“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一点)

(三)(1)用典。分别是“望帝啼鹃”与“精卫填海”。

(2)①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

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任答一点即可)

【解析】(一)(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意,结合具体语境,联系诗歌主题及作者情感,理解词语在诗歌中的含义。渺茫”一词从字面上看似是形容春江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及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之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时,必须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找出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从“四月、雨乍睛、葵花向日倾”来看,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体会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的意象,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把握诗歌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任答其中一点即可。

三(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常用的表现手法有:用典、白描、映衬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寓情于景、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这首诗最后两句中“望帝啼鹃”与“精卫填海”运用了用典的表现手法。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全诗,可知①作者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深情,叠音词“寸寸”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珍爱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②作者以望帝自况,表达了深切的忧国之情,作者愿意为国家像杜鹃一样啼叫哀求,呼唤着国家栋梁之材,共同为国家出力。“再拜”,先后拜两次,表示恳切隆重,体现作者拳拳爱国之心。③诗人借精卫填海表达了自己希望以微弱力量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热切希望梁氏共赴国难。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19.看叶

宋?罗与之

红紫飘零草不芳,

始宜携杖向池塘。

看花应不如看叶,______。

(1)诗中横线处应选填的诗句是______

A.踏遍梅花带月归 B.山城斜路杏花香

C.绿影扶疏意味长 D.带叶梨花独送春

(2)理解诗句内涵。繁花似锦容易凋谢,绿叶盎然活力长存,诗歌借景寓理,告诉我们美丽如花的事物往往短暂,而______这一道理。

【答案】绿影扶疏意味长;C;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解析】(1)本题是对诗歌记诵能力的考查.诗意是先写花与叶,再写影.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蕴含的哲理.根据全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答案:

(1)C

(2)示例1:平凡如叶的生命更为长久.

示例2:充满活力的事物更加长久.(意思相近即可,不拘泥句式语言)

译文:

色彩缤纷的鲜花已经凋谢,芳草也不再幽香.此时并非无风景可赏,夏天的池塘正吸引着他的目光.看花不如看叶.尽管艳丽花朵吸引人们,但是绿叶更值得我们去尽情欣赏.池塘花木枝叶茂盛,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别有一番情趣,它的美感令人回味无穷.罗与之的这首《看叶》,是饱经沧桑之作,别有一番人生况味.诗人在大自然中捕捉一个极为普通的意象“绿叶”,表现出一位回归于平淡生活的老人独特的感受.人生不必因追求春花璀璨而短暂,应如绿叶的生命顽强而长远.更何况,花儿虽好,还得绿叶扶持.绿叶甘当底色,甘作陪衬.“不汲汲于荣名,不戚戚于卑位”.这是约定俗成的叶的品格.罗与之的《看叶》,则进一步提出了人生的思考,不慕繁华、自甘淡泊,这是成熟的人生思考.

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20.出塞

清·徐锡麟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注:①胡奴:指清王朝封建统治者②玉关:即甘肃玉门关,汉时为出塞要道

试赏析“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

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字的分析理解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军歌应唱大刀环”中“唱”字预示着反清斗争一定会胜利,战士们会踏着歌声凯旋,表现诗人抗敌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理解诗人的情感,一是根据诗中的景、物、意象来揣摩诗人的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来体会;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分析。准确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结合整首诗歌,可知诗句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激情和牺牲精神,充满了英雄主义气概,把报效祖国、战死疆场的热忱表现得淋漓尽致。言之成理即可。

21.行香子·树绕村庄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①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②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飏(yáng):飞扬,飘扬。

请概括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这首词的写法历来为人称道,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小题1】

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小题2】

示例一: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示例二: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示例三:结构方面上节片对称,组成两副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

示例四:情景交融,全词通过描绘生意盎然的春色,表达了作者兴味盎然,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诗词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学生要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抓住关键词语,感悟诗人情感,提炼与归纳形象。综合分析可知:诗人是一个游兴盎然、欣赏风景、怡然自得、喜爱农村风光的形象。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词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本题示例:这首词运用白描,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22.墨梅

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

这是一首__________,墨梅就是__________________,“洗砚池”是化用

_____________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个典故。

“画梅须具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人们是这样称赞王冕的。那么王冕借《墨梅》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题画诗水墨画的梅花王羲之

【小题2】

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题材、重点字词含义和手法技巧的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抓住诗歌的重要词句、具体内容、思想情感、手法技巧等方面来进行品味分析。《墨梅》是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一首题咏自己所画梅花的诗作。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一说三国时期是钟瑶年轻的时候练字,经常用家旁边的池子洗毛笔,以致整个池子最后都是墨色了。一说东晋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里是化用典故自诩热爱书画艺术、热爱文化。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人以梅花自喻,反映了作者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鲜明地表明了他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23.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青螺:青色的田螺,这里用来形容湖中的君山。

赏析“潭面无风镜未磨”一句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小题1】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小题2】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赏析诗句可以从修辞、重点词语、描写方法、包含的哲理等方面入手。这个句子应从修辞角度赏析,答题格式是:用了什么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物或人的什么特点,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或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即可。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迷蒙的湖面比作未经磨拭的铜镜,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月光之下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朦胧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洞庭美景的喜爱与赞美。

此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能力。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具体句子表现出来的,因此,要结合写作背景,抓住关键句去分析。理解诗句意思,该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宽广豁达的情怀。

24.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①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②,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释]①松排山面:指山上有许多松树。②碧毯线头抽早稻:田野里早稻拔节抽穗,好像碧绿的毯子上的线头。

《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是白居易任职杭州时所作,本诗中“”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月点波心一颗珠”向来被认为是诗人的神来之笔,说说它妙在何处。

【答案】【小题1】

勾留

【小题2】

示例:①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③“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重点字词的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然后找到诗中的意象,体会诗歌意境,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情感;最后按照题目要求,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从诗中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字词即可。《春题湖上》这首诗中的“勾留”二字与《钱塘湖春行》中“最爱”一词写出了自己对西湖的情有独钟。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句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再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从修辞、描写、炼字等角度来赏析。这首诗中“月点波心一颗珠”这句诗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湖水平铺,月影沉波,在诗人看来犹如一颗明亮的珍珠点缀在湖心,构成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寥寥数字却生动地描绘出了天空无云,湖面无风,月亮明丽圆润,湖水澄澈透碧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对它的喜爱之情。诗中的“一颗珠”形容倒映在湖中的月亮之小,从而衬托出西湖之广阔;也表现出月亮的圆润、皎洁。答出其中一点即可。

25.题春晚

(宋)周敦颐花落柴门掩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案】【小题1】

昏鸦绕林樵渔归家

【小题2】

本诗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结合具体的诗句的表现手法,再现诗句所描写的画面,理解诗歌的形象。诗歌描写诗人傍晚立于门外所见之景。柴门落花、昏鸦绕林、樵渔归家三幅画面,动中有静,生机盎然。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探究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歌表现了诗人闲适安宁的心境。

课外古诗词鉴赏答案

诗词赏析答案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答案:1、花色淡墨,花香清芬。2、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答案:1、用“千”字好。“千里”境界壮阔,可以着力渲染凄寒悲苦的气氛,又与诗的后两句情调相谐。2、表达了对友人的劝慰和赞美之情,鼓励朋友乐观豪迈,积极进取。这两句诗气势雄壮,胸襟开阔,一扫缠绵忧怨的老调,是壮伟之音。)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 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2、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四、山行留客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选择题及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全册古诗词选择题及解析古诗词目录: 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一、观沧海/曹操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期中课外古诗词: 五、峨眉山月歌/李白 六、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七、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 八、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期末课外古诗词: 九、秋词(其一)/刘禹锡 十、夜雨寄北/李商隐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陆游 十二、潼关/谭嗣同 一、《观沧海》曹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参考答案】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解析】D “悲从中来”是错误的,应该是“幸运极了,我唱这首歌来表达 我的志愿”。 2、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解析】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中考专项训练古诗词鉴赏(课外篇) 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山中问答(9训练5已用) 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①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注】①窅(yǎo)然:远去的样子。 (1)面对“何意栖碧山”的问题,诗人的回答是什么?请结合全诗概括作答。 (2)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与“桃花流水窅然去”所蕴含的感情相似?请简要分析。 A.无可奈何花落去 B.风住尘香花已尽 C.簌簌衣中落枣花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暮春归故山草堂(9训练2已用) 钱起 谷口①春残黄鸟稀,辛夷②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释】①谷口,山谷的入口。②辛夷:木兰树的花,比杏花开得早。 (1)试分析诗歌前两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2)三四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9训练3已用) 城南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浣溪沙 (宋)张孝祥①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此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还表明了此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D.词的下阙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向是()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阙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阙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湖①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②中流:指江心。③湘烟:指雾霭。④楚田:指田野。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

七年级课外古诗词鉴赏一

课外古诗词鉴赏(一)(七年级上册) 一、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首句是仰望,写静态之景;次句是俯视,写动态之景。第三句写出发和前往的地点,第四句写思念友人之情。全诗连用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语言自然流畅,构思新颖精巧,意境清朗秀美,充分显示了青年李白的艺术天赋。 峨眉山月歌⑴ 峨眉山月半轮秋⑵,影入平羌江水流⑶。夜发清溪向三峡⑷,思君不见下渝州⑸。 [1] 白话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精亮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4] 作品鉴赏: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被视为绝唱,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5] 二、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抚今思昔,感慨万千。前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着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之情;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全诗语言极平易,而含意极深远,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表达了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 江南逢李龟年⑴ 岐王宅里寻常见⑵,崔九堂前几度闻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⑷。 [1] 白话译文: 岐王府邸里时常相见,崔九堂前您的音乐多次听闻。如今正是江南的大好风景,在落花时节又重逢李君。 [3] 作品鉴赏: 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诗是感伤世态炎凉的。 诗的开首二句是追忆昔日与李龟年的接触,寄寓诗人对开元初年鼎盛的眷怀;后两句是对国事凋零,艺人颠沛流离的感慨。仅仅四句却概括了整个开元时期的时代沧桑,人生巨变。语极平淡,内涵却无限丰满。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虽然是在追忆往昔与李龟年的接触,流露的却是对“开元全盛日”的深情怀念。这两句下语似乎很轻,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仿佛信口道出,但在当事者心目中,这两个文艺名流经常雅集之处,是鼎盛的开元时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的集中的地方,它们的名字就足以勾起诗人对“全盛日”的美好回忆。当年诗人出入其间,接触李龟年这样的艺术明星,是“寻常”而不难“几度”的,多年过后回想起来,简直是不可企及的梦境了。这里所蕴含的天上人间之隔的感慨,读者是要结合下两句才能品味出来的。两句诗在迭唱和咏叹中,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犹如要拉长回味的时间。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落花时节”,如同是即景书事,又如同是别有寓托,寄兴在有意无意之间。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但诗人丝毫没有在刻意设喻,这种写法显得特别浑成无迹。加上两句当中“正是”和“又”这两个虚词一转一跌,更在字里行间寓藏着无限感慨。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和沉沦身世的有力反衬。一位老歌唱家与一位老诗人在飘流颠沛中重逢了,落花流水的风光,点缀着两位形容憔悴的老人,成了时代沧桑的一幅典型画图。它无情地证实“开元全盛日”已经成为历史陈迹,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乱,使杜甫和李龟年这些经历过盛世的人,沦落到了不幸的地步。感慨是很深的,但诗人写到“落花时节又逢君”,却黯然而收,在无言中包孕着深沉的慨叹,痛定思痛的悲哀。这样“刚开头却又煞了尾”,连一句也不愿多说,显得蕴藉之极。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江南的重“逢”,“闻”“逢”之间,联结着四十年的沧桑巨变。世境离乱,年华盛衰,人情聚散,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尽管诗中没有一笔正面涉及时世身世,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却表现出了给唐代社会物质财富和文化繁荣带来浩劫的那场大动乱的阴影,以及它给人们造成的巨大灾难和心灵创伤。这首诗的成功创作表明:在具有高度艺术概括力和丰富生活体验的大诗人那里,绝句这样短小的体裁可以具有很大的容量,而在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容时,又能达到举重若轻、浑然无迹的艺术境界。 [4]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中考古诗词鉴赏选择题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A、这首《凉州词》写的是边塞将士的生活,描绘边地的生活环境,反映戍边将士的复杂感情,是宋代边塞诗的名篇之一。 B、第三句中的“怨杨柳”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吹奏哀怨的《折杨柳》曲,另一层意思是说,因为与家人离别而怨恨的戌卒抱怨边塞杨柳不青,连折柳寄情的愿望也难以表达。 C、“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喻指朝廷对戍边将士不关心,恩泽不能到达边塞。 D、这首诗格调雄奇,语句流畅,虽抒哀怨之情,但悲中有壮,不失慷慨、豪放的风格。 2、选出对此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乡村四月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A、此诗第二句写雨景,运用“如烟”的比喻,绘出了雨的形态。 B、第三、四句写农事繁忙,“才”、“又”两字的搭配使用,不说“忙”而读者已感受到忙的气氛、忙的节奏。 C、《乡村四月》写江南农村初春的风光及繁忙的农事,表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D、这首诗写景、叙事相结合,语言质朴、清新。 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渭城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又名《送六二使安西》。 B、这里的“渭城”指秦故都咸阳城,“故人”是老朋友的意思。 C、诗的一、二两句写景,写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 D、诗的三、四两句叙事抒情,抒发了强烈、真挚的惜别之情。 4、选出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惠崇《春江晚景》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A、这是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所作的画上题写的七言绝句。 B、全诗通过对画面景物的描写,结合联想,显示了早春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形象真实,意境清新。 C、第三、四句实写了画中的景物,如鲜嫩的蒌蒿、短壮的芦芽、逆水上游的河豚。 D、第一句中的“三两枝”说明时间是早春。 5、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A、一、二两句写江和山,以“断”和“开”两个动词写出了大江奔腾的壮阔气势。 B、“两岸青山相对出”中的“出”字,使静止不动的山富有动态的美,也写出了诗人

初中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附答案)教

初课外xx赏析练习(附答案) 中 xx赏析实战演练 (参考答案在最后) (一)xx①愁望有寄鱼玄机 枫叶千枝复万枝,xx掩映暮帆迟。 xx心似xxxx,日夜东流无歇时。 【注】①xx:今xxxx县。 1、“千枝”“万枝”与后面哪个词对应?“枝”字的重复有什么表达效果? 2、“江桥掩映暮帆迟”,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请展开联想和想象,作出具体的描绘。(30字左右) (二)渡xx(xx)xx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怯,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请简要分析。 (三)闺怨(xx)xx xx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①。 【注】①伏波营:借用东汉马援的典故,暗示征人戍守南疆。 1、诗中“孤”字含义丰富,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请简要回答。 (四)送xx十四之xx(xx)xx xx相接水为乡,君去xx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做简要分析。 (五)除夜作(xx)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请简要分析。 (六)雨后池上(xx)xx攽 一雨xx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七)xx(xx)xx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初中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

1、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答:忧国忧民 2、送友人薛涛 水团莱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①如关塞长。(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秋天月夜苍凉(悲凉凄凉凄清)的景象。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忧伤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执着的相思之情。 3、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答:写出了秋夜的漫长。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凄清孤寂。寂寞悠思的心情。 4、菩萨蛮 [宋]高观国 何须急管吹云暝①,高寒滟滟②开金饼③。今夕 不登楼,一年空过秋。 桂花香雾冷,梧叶西风影。客醉倚河桥,清光愁 玉箫。 [注释]①瞑:昏暗。②滟滟:月光摇动的样子。 ③金饼:比喻圆月。 (1).这首词的上片写待月的心情,下片写赏月。 (2).这首词中体现了季节特点的词语有哪些? 桂花西风 (3.).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作者开始时的心情是欢快、开朗的,后来心情就变得愁苦起来。 5、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 6、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景物:江、鸟、山、花. 特点:碧绿、洁白、青葱、火红。

课外古诗词鉴赏(七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鉴赏 (七年级下册) 山中杂诗 诗歌写的是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此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诗人惬意闲适的心情。 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本诗所展现的画面。 山峰上缭绕着阵阵的岚气云烟,竹林的缝隙里洒落下夕阳的余晖。鸟儿欢快地在屋檐上飞来飞去,白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2、请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说说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写了四处场景:山际来烟、竹中落日、鸟飞向檐、云出窗里,生动描绘了山居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作者闲适的心情。 3、“竹中窥落日”中的“窥”字可否改为“望”字?谈谈你的看法。 不能。因为“窥”是从缝隙中看的意思,表现出竹林幽深茂密,意境清幽;“望”则是向远处看的意思,境界开阔疏朗,与诗歌整体意境不合。所以不能改。 4、诗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拥有独到的观察角度,就会欣赏到与众不同的景物。 竹里馆 1、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又是弹琴,又是高声长啸。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2、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和愉悦的心情。独坐、弹琴、长啸。 峨眉山月歌 1、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部编版八上全册古诗词赏析简答题、选择题及答案原版

部编版八上古诗文赏析(选择题和简答题)及答案解析 班级:姓名: 期中前古诗词 12.唐诗五首 1、野望/王绩 2、黄鹤楼/崔颢 3、使至塞上/王维 4、渡荆门送别/李白 5、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课外古诗词诵读—— 6、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7、龟虽寿/曹操 8、赠从弟(其二)/刘桢 9、梁甫行/曹植 期中后古诗词 24.诗词五首 10、饮酒(其五)/陶渊明 11、春望/杜甫 12、雁门太守行/李贺 13、赤壁/杜牧 14、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李清照 课外古诗词诵读 15、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 16、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 17、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1、野望/王绩 【原诗】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覆着落日的余光。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各自随愿而归。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习题】 1.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望”字点题,交代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表现出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B.颔联和颈联承“望”字而来,又紧扣“薄暮”写出远望所见到的景色。“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写远景、动态,侧重细致刻画。“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转而写人,写静态、近景。 C.“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颈联所描绘的景物,在其他田园诗人笔下,可能意味着静谧、悠闲、恬淡,但在诗人这里,看到牧人们皆有所归,“我”却独无,反而呈现出忧郁、孤独、冷清的色彩,这自然是诗人心绪投射与外物的反映。 D.尾联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感情,收束全诗。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诗人感觉自己虽身处陶渊明般的境地,却与之若即若离,只好向前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 2.对《野望》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绩是初唐诗人,性情简放,曾三仕三隐。唐贞观元年,因疾罢官,躬耕于东皋,自号“东皋子”。 B.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对于扭转齐梁以来绮靡诗风,开创唐诗盛世做出来重要贡献。《野望》是其代表诗作,也是现存较早的五言绝句。 C.诗人对陶渊明是比较仰慕的,但他的归隐,不如陶渊明那么彻底;对田园生活,也不如陶渊明那么热爱,总笼罩着一种落寞和苦闷的情绪。这些在《野望》中都有所表现。 D.全诗写的是山野秋景,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 3、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D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是静态。“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是动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初中语文课外古诗词赏析练习题 阅读题(一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写出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 9.诗歌里蕴含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3分) 9.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每点2分) 阅读题(二)柳梢青·岳阳楼 戴复古① 袖剑飞吟②。洞庭青草,秋水深深。万顷波光,岳阳楼上,一快披襟。 不须携酒登临。问有酒、何人共斟?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 注释:①戴复古(1167年—1248年后,字式之,南宋诗人。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南宋小王朝偏安一隅,苟且求存的时代。②“袖剑飞吟.,据《唐才子传》记载,吕洞宾尝饮岳阳楼,醉后留诗曰:“朝游南浦暮苍梧,袖里青蛇(指剑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

(1词的上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析。(4分 (2简析“变尽人间,君山一点,自古如今.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4分 【参考答案】( 阅读题(三) 江村 元末明初金涓 寂寂江村路,轻烟晚自生。远峰晴有色,独树暖无声。 渚鹭行看水,溪鱼卖入城。孤舟人不渡,两岸夕阳明。 【注】金涓,元末明初知名学者和诗人。其一生幽居在野,不应征聘,咏水歌山,传道授业,深为时人与后世钦敬。 (1)颔联和颈联是如何描写江村之景的?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2)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①远近结合,颔联写了远处的山峰,近处的独树。点明江村的环境。②从视觉和听觉来写江村。“晴有色.和“暖无声.。③动静结合:颈联写动景,与颔联静景相映衬。④虚实结合,看到江边鸥鹭在水面飞行,联想到江中应该溪鱼肥美,眼前虽不见渔人,应该是进城卖鱼去了。(答案任选两点作答即可得4分) (2)尾联以“孤舟.“无人渡.等景物描写,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幽居山野不应征聘的孤高之情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不在其位的无奈之情。但“两岸夕阳明.又给这一丝无奈增添了暖色,表达了安于幽居,乐于传道授业的情感。 阅读(四).比较赏析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诗)

七年级上课外古诗词鉴赏练习含答案

七年级上语文诗歌练习题 1、秋夜曲(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诗的首句写出了秋夜的什么特点? (2)诗中“漫漫轻云露月光”表达了怎样的心境,全诗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春雪(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① 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②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3、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4、.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5、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用得非常传神? (3)“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题奉晚(周敦颐) 花落柴门拾夕晖,昏鸦数点傍林飞。 吟余小立阑干外,遥见樵渔一路归。 (1)这首诗中哪一句话交代了诗人观景的立足点? (2)诗人描写昏鸦时为什么用“点”而不用“只”?说说你的理解。 古诗的特点:贵形象,贵情感,贵含蓄;贵凝练. 如何读懂诗歌: 1、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古人的生活情境。 相关的文言知识:古诗是用古代汉语写的。 相关的诗歌常识:题材与体裁;句与联;意象与意境;情感基调与思想感情;写作手法等 2、抓住:题目、作者、注释、意象、情感基调、题材、关键词句、诗歌中的人、思想情感等。 3、贯通:诗歌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连接起来的。 4、整合: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

(完整版)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最新整理)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 (7)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题(选择题)附答案(7)文章来自: 1、对陶渊明《归园田居》的理解不恰当的一句 (c) A、“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交代了劳动的地点、内容和豆苗的生长情况。“种豆南山下”是平淡之语,“带月荷锄归”是幽美的,两者相互衬托,完美而又和谐。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二句,写早出晚归,辛勤劳动。荒秽,指各种野草。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承“荷锄归”,写回家途中穿草而行,露沾衣湿。“种豆南山下”和“夕 露沾我衣”,用语虽平淡自然,却将归隐的艰难写得极 为具体。 D、“衣沾不足惜,但使原无违”二句,抒发感情。表明避开官场的志趣,抒发作者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 2、对《钱塘湖春行》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c) A、“孤山寺北贾亭西”写诗人的行踪;“水面初平云脚低”写远望湖水平堤,朵朵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

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B、“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写诗人一路行来,偶尔可以见到早来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枝头;不知是新到谁家的燕子衔了泥去筑巢。 C、“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写诗人看到路畔的野花已经开得五彩缤纷,使人眼花缭乱;矮 矮的草地,骑马走过,马蹄刚能够被它埋没起来。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写诗人来到绿杨成阴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更是美不胜收, 看也看不够,于是赞叹道:这才是我最喜爱的地方!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 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 来得早。“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初中课外古诗词练习题

初中课外古诗赏析练习题(一) 阅读下列各首古诗, 然后回答问题。 一、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1、诗中的梅花有哪些特点? 2、诗人借墨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品格? 二、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①董大:指唐代著名的琴师董庭兰。②黄云:乌云。③曛:昏暗。白日曛,即太阳黯淡无光。 1、“千里”,有人写作“十里”,你认为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 2、诗的后两句表达了对友人怎样的情谊?这两句与王维送别诗“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格调有什么不同? 三、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逃归途中。 1、诗歌前两句里的“断”和“复”反映诗人怎样的贬谪生活? 2、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作“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这里的“怯”和“不敢”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四、山行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注释】①物态:景物的样子,这里指(山中的)景色。②便拟归:就打算回去。 1、首句的“弄”字历来为人称道,请从修辞和表达效果上品味这个“炼”字。 2、诗中哪两个字说明客人要回去的原因?哪一句以退为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喜爱与希望同友人共赏美景的愿望? 五、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①泥融:指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哪些意象描画了春天的景象? 2、后两句中的“泥融”、“沙暖”呼应了前面哪两个字?一“飞”一“睡”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态? 六、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注释】①渔者:捕鱼的人。②但:只。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 1、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2、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最新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4分)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8-9题。(3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8.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9.“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9.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10.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2.“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课外古诗词鉴赏题

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鉴赏题真题精选 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2分) 2.第一句诗中哪个字用的最妙?找出来并简析。(2分) 1.示例:愉快(高兴、愉悦等)。(1分)“人意好”(“好”“意好”)(1分) 2.示例:“乱”,(1分)不仅生动形象的描绘出繁华密林中传出的鸟鸣声,还表现出黄莺上下飞舞、穿梭林间枝头的动感(意思相近,答到其中一点即可得分) 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注释】①兰溪,在今浙江兰西县西南。棹(zhào)歌:船歌。 3.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1分) 4.“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生动传神,写活了诗歌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3.(1分)镜中看 4.(2分)示例:鱼抢春(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拨鳍摆尾)啪啪蹦跳。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5.这首诗是日落时分作者遥望家乡所作,请找出诗中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2分) 6.试说说首联中“千里”与“片时”的表达效果。(2分)

5.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1分);临水不敢照,惊恐平昔颜(1分)。 6.以“千里”与“片时”作强烈比照,点明云、鸟的自由和飞行之速,进而引发作者久客异 地的乡思。(大意相同即可)(2分) 田园乐 (唐)王维 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7.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 8.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 7.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评分标准:意对即可。共2分。 8.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共2分。 闲居初夏午睡起 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9.这首诗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初夏特点的?(3分) 10.“闲看儿童捉柳花”中的“闲”字用得极妙,请作简要赏析。(3分) 9.(1)(3分)梅子、芭蕉、柳花(答对1个给1分) 10.(2)(3分)“闲”字,写出了诗人的恬静闲适(1分),抒发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1分),呼应了诗题(1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1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八年级古诗词赏析选择题 1.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首联中的词语“凄凉地”“弃置身”,暗含诗人长期谪居的痛苦和抑制已久的愤激心情。 B.颔联写诗人回到了久别的家乡,虽人事全非,心里却有欣慰之情。 C.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 D.尾联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 2.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乐天”是大诗人白居易的字。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酒宴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对刘禹锡被 贬遭遇表示了深切同情与关怀,诗人就写了这首诗来答谢。 B、首联两句尽写自已被贬遭遇之情,但诗人并不直率倾诉自已无罪而长期遭贬的强烈不平,而是通过"凄凉地"和"弃自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来表达,使诗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C、"怀旧"句表达了诗人对受害战友王叔文的悼念,"到乡"句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用典故 贴切、感情深沉。 D、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颔联,意思是: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比现在好。它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3.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A. 首联写自己被弃臵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也给友人以鼓舞。 4对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之意,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这两句诗也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D.本诗既表现了诗人被贬宫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惰,也表现了诗人对仕宦升沉和世事变迁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理解错误的一组是 A.首联叙写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与朋友一来一往之间显示出推心置腹的亲 切关系。 B.颔联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之长,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C.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榆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 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D.尾联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姑且借酒浇愁吧。 4.选出对《赤壁》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该诗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B. “自将磨洗认前朝”为后两句论史咏怀作铺垫,诗人心绪无法平静。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