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体系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民族发展的规律,并形成自己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观点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自己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树立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重视和研究了民族问题规律。

到19世纪40年代末至60年代,欧洲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深入发展,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放运动兴起,欧洲和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也随之高涨。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过渡。马克思恩格斯以极大的精力技人理论研究,他们广泛收集并研究了近代民族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探索了无产阶级革命战争与被压迫民族解放的关系、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建国问题。

提出无产阶级应建立尽可能大的民主集中制的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原则;并对联邦制提出原则上反对,但在特殊情况下可以采用的思想。对民族自决、民族

平等、各民族自由联合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理论观点进行深刻、全面论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完全形成并成熟起来。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诞生是时代的需要,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就其条件而言,主要有: 第一,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基础。

第二,近代积累的民族学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知识基础。

第三,民族运动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立的实践基础。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一、民族概念、民族基本特征古今中外人们都曾对民族从语言、地域、血缘、习俗、宗教、体质特点上,作过一定的研究。"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民族语言、是指一个民族在交往联系中所使用的共同语言,它是民族最外露的一个特征。共同地域,指一个民族共同居住、生活和生产的地区,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这是民族形成的客观基础。

共同经济生活,指民族经济上些联系性和经济类型。

共同心理素质,指民族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历史传统、生活方式及地理环境作用于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现象。

民族的四个特征,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制约。这四个特征是在社会发展中自然形成的,是从物质、经济和文化要素方面提示了民族的本质属性。

二、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类之初并没有民族,民族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社会完成了三次大分工,终于促使氏族解体、民族形成。民族形成后,其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素质提高、民族特征发展、社会结构变化及历史类

型演进,则表明民族不断摆脱落后状态向发达状态的发展。民族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程度"。民族的发展变化,又会影响社会的发展。民族作为社会历史现象,有产生、发展就必然有其消亡过程。

三、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额,主表现于政治、经济、文件、语言文

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民族问题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其内容性质不同。民族问题产生的前提条件是民族差别的存在。民族问题还有其社会根源,主要指阶级压迫和剥削制度。

四、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马克思主义还坚持辩证地看待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认为它们既相联系

又相区别。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是由阶级组成的。作为民族,即作为属于一定的民族,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化、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的劳动者受压迫。就是说被压迫民族人民往往遭受阶级和民族的双重压迫。阶级消亡后民族才消亡,所以民族问题比阶级问题存在的时间更长。五、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其"民族平等"之虚伪。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一切民族平等。认为民族只有大小和先进后进之分,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发展做出了贡献,应该一律平等。国内各民族、世界各民族都应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即在国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一律平等。反对任何民族特权,并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第三,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是实现民族平等的前提条件。列宁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要消灭民族的〈和政治上的)压迫是不可能。为此必须消灭阶级,也就是说,要实行社会主义。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六、坚持民族自主原则处理民族问题

马克思主义坚持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各民族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处理自己民族事务。但采取何政治方式,则要依据各民族发展的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

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

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区域自治是多民族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普遍原则。

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正确看待民族和处理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状态之中,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切事物都在联系中,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必须坚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坚持把

一切事物放在具体环境中,放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看待分析。

第二章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实践

一、党的民族纲领

党的民族纲领,就是指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制定的解决民族问题总原则和行动的指南。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就其基本内容而言经历了: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实行民族自决和联邦制。建立单一制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国家统一,逐步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发展过程。从时间上看,党的民族纲领经历了建党初期,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样几个演化发展阶段,党的民族纲领日趋成熟。抗日战争以后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后,党的民族纲领逐步成熟。这是因为: 第一,党领导的红军万里长征,纵横驰骋,走过十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第二,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内的领导核心地位。第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基本策略,就是分化中国。

第四,新中国成立,党更是面对全国范围内各少数民族解放、发展问题,维护国家统一,使各民族走社会主义道路,帮助各民族发展经济文化,迅速改变贫穷落后状态等一系列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

二、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

党的民族工作经历了建党初期20年代起始,三四十年代得到重视、初步发

展,50年代大发展, 60年代经历曲折,新时期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展望新世纪,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党的民族工作将会更加辉煌,必将对祖国的统一、社会稳定、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共同繁荣发挥重要作用。

党的民族工作基本经验

第一,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把握民族工作规律,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

第二,建设好民族工作职能部门,培养高素质的民族工作干部队伍。

第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思想,保持民族政策的相对稳定、连续性。

第四,坚持依法管理民族事务,正确处理民族间纠纷。

第五,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族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

---民族识别政策

---少数民族社会改革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政策

---保障杂居散居少数民族权利政策

---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政策

---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事业政策

---建立和发展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政策

---民族人口政策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政策

---对少数民族爱国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遵循的原则:

第一,以中国共产党解决社会总问题的战略方针、基本路线、总政策为根本指针。第二,坚持民族平等飞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第三,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活力原则。第四,扶持照顾、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原则。

第五,把握各民族特点,把握发展机遇,充分酝酿,慎重出台原则。

第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原则。

三、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族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坚持以历史唯物、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民族现象。

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时期,民族间共性因素增多,但民族特点、差别将长期存在。 2、中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发展既符合民族演化规律,又具有自己特定发展的内涵。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特点,我国当代民族问题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逐步解决

4?立足民族平等、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

5?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自我发展活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6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必须坚持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政治上坚强、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

8、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9?正确处理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的关系,依法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 10?支持一切被压迫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斗争,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为推进入类进步事业而奋斗。

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基本特点有;

第一,中国特色民族理论,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从规律性意义上正确认识

民族现象和民族问题。

第二,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立足中国和世界的发展,把中国民族问题纳入时代主题。第三,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社会主义的本质高度统一,把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与改革开放、维护社会稳定、祖国统一相结合。

第四,中国特色民族理论提出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目标,基本思路、根本任务、基本制度、手段和基本保证。

第三章民族与国家

第一节民族与国家的关系

一、世界各国的民族结构

单一制单一民族结构:即主体民族占全国总人口在95%以上的单一制主权国家。例:德国、葡萄牙、意大利、丹麦、冰岛、爱尔兰、匈牙利、希腊、日本、朝鲜、孟加拉、马耳代夫、也门等。

单一制多民族结构。即众多的民族生活在统一的单一制国家内。例如:中国、越南、巴基斯坦、菲律宾、缅甸、土耳其、沙特阿拉伯、肯尼亚、坦桑尼亚、阿尔及利亚、泰国、法国、罗马尼亚、瑞士、西班牙等等。

联邦制多民族国家。即分立的单民族国家联合,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的多民族国家。例如:英国、美国、俄国、瑞士、印度等。

二、民族与国家的相互关系

民族与国家既相联系又相区别,国家对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推动作用,民族则是国家存在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复杂,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一)民族与国家联系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社会历史现象,都属历史范畴。第二,民族和国家都是人们共同体。

民族与国家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二〉民族与国家的区别性

民族与国家既有联系性、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同时在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又有很大的区别性。

第一,民族与国家形成的要素不完全相同。

第二,国家比民族更具政治性。

第三,国家的稳定性比民族更容易受社会治乱的影响。

第四,民族的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对国家来说有共性一面,也有特殊性一面。

第二节多民族国家与民族问题

一、多民族国家及其特点

当代世界近190个国家中,绝大多数是属于多民族国家,单一民族国家占不到其中的1/10。绝对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多民族国家一般都地域辽阔、人多势众,在国际上往往有较大影响。

多民族国家,经济、文化的多元性、互补性特点突出。

二、多民族国家的民族问题

第一,我国是统一多民族的国家。

第二,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祖国。

第三,近代后中华民族在拯救祖国危亡的爱国主义斗争中,维护了祖国统一。

第四,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国民意识的基本内容包括:

凡是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公民都享有宪法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有:选举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休息、受教育的权利等等。同时,公民还必须尽自己的义务,如行使自由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及其他公民合法的自由权利;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义务;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有保卫祖国、反对侵略的义务;有劳动、受教育、纳税的义务等等。

第四章中国的民族和民族问题

第一节中华民族及其发展

一、中华民族的含义

中华民族既是我国历史上存在过的各民族的总称,更是指今天中国疆域内各个

民族的总称,

我国民族多元的共同体;我国56个民族中无论哪个民族的成员,都认为自己是

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56个民族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正是中华民族的内涵。二、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江泽民同志在1992年1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历来是一个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一个统一的大家庭中而又世代传承的纽带,主要有三个; 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

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

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第二节中国民族概况

一、中国民族分布及特点

第一,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互相交错居往。

第二,各少数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大多位于边疆和国防要冲地带。

第三,民族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二、中国各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

历史上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不仅各民族所处社会发展阶段有别,而且在一部分民族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社会经济、阶级结构也有很大差别。新中国成立以前,一般说来,汉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不但有发达的封建农业经济,而且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也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少数民族仅有一部分地区经济获得较

快发展,居住在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则比较落后,而且发展水平各不相同。

第五章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第一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首先,国家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

其次,派遣解放军和大量汉族干部,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

再次,中央人民政府和地方政府派出民族慰问团、访问团,深人到西南、中南、西北、东北和内蒙地区慰问和访问少数民族群众。

第四,消除历史遗留的民族歧视的痕迹。

第五,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

第六,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二、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实质和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实质是体现着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之上,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建立在人民民主专政基础之上,并受宪法制约。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其指导思想是元产阶级的民族观,即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

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关系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第一,当前民族关系已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但它还具有不完善性。第二,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遵循社会主义性质,不断处理具体利益矛盾,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充满活力发展,其动态平衡性特点更突出。

第三,目前我国民族关系问题具有过渡性。

第四,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族关系

第一,市场经济使民族关系内容更加丰富多彩,而且紧紧围绕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问题向多层次、多方面演化。

第二,各民族间人口双向流动,交往增强,民族关系更为融洽;但是摩擦和矛盾也时有增多,一些问题、利益矛盾往往表现于社化化层面和民间。

第三,民族意识不断增强,其双重性影响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振兴中华"的中华民族共同意识增强。

第四,面对市场经济竞争机制,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不适应性的矛盾突出,其适应过程更艰难复杂。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与国际接轨、对外开放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面对外部复杂环境挑战,经受着新的考验。

第三节大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

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有中国特色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有利于维护安定团结、社会稳定

(三〉有利于巩固边防

二、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民族方面人民内部矛盾,依法管理民族事务

(三)全面正确地贯彻党的民族政策

(四〉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武装各族干部群众

(五〉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民族主义

(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趋势

第一,新时期民族关系将继续沿着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大趋势发展,这将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第二,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趋势与民族间一定差距存在的状况,还会在一定阶段存在第六章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七章加快地区民族经济发展

第一节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意义

一、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新中国成立前,各族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各民族剥

削阶级的统治和压榨,使我国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长期停滞落后,社会经济发展迟缓,生产力水平很低,民族地区还保留着原始社会的、奴隶制的、封建农奴制的和地主制的等社会经济制度。产业结构基本上是单一的农牧业经济,商品经济只存在于自然经济的夹缝之中,各族人民生活极端贫

困。

二、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重要意义

(一)是逐步缩小全国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要求 (二〉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 (四〉有利于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二节全面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基本原则

(一〉在国家帮助下坚持实行以自力支生为主的原则

(二)要坚持国家利益和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二、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发挥宏观政策的调节作用

(二〉加大投资力度

(三)促进东西优势互补、互助,进一步加强对口支援

三、深化改革,加快发展

(一〉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三)加强联合,扩大开放

(四)优化经济结构,实现良性循环

第八章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第一节必须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全面发展民族地区社会事业

二、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发展社会事业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科技和卫生事业

一、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生活和地理环境的特点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是

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之总和。民族物质文化主要包括民族的饮食、服饰、住

宅、建筑、生产工具等方面的内容。民族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文字、哲学、科学、

文学、艺术、教育、风俗、宗教、节庆、禁忌等方面的内容。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政策措施

第一,大力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第二,积极抢救濒于失传的优秀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第三,加强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

第四,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市场。

第三,调整和优化教育结构,大力加强基础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第四,在指导思想上要注意普及教育,更要注意重点培养。

第三节提高人口素质

一、计划生育,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

第一,绝大多数民族地区执行"适当放宽"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促进各民族现代发展

必须转变几个基本观念:

第一,从传统的"人多力量大"观念转向"科技力量大"的现代观念。

第二,从单纯追求人口高自然增长,到高素质的低自然增长观念的转变,实现现代人口再生类型。

第三,从传统"封闭人口"向现代"开放人口"观念转变。

第四,从传统,单纯强调绝对量的观念,向强调人均占有的现代观念转变。

第九章民族语言文字与民族风俗习惯

第一节正确处理民族语言文字问题

一、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发展

语言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人们思维的直接体现,是人们最基本的交际工具,也是民族的一个基本特征。

语言这种社会现象,从有社会存在的时候起,就存在了。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符号,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能力的工具,它是语言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产生的。

二、民族语言文字在民族发展中的作用

语言对人类,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和本民族的发展紧密相关的。

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得以维系继承和传播的条件。

语言文字对民族、民族关系发展的作用概括起来集中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语言是使人类从动物界划分出来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共同的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得以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三,语言文字是人们组织和进行生产、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工具。第四,民族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民族传统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它与民族的发展和繁荣息息相关。

第五,民族语言文字问题往往是构成民族问题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而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三、党和国家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一〉我国各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我国是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情况比较复杂。

我国各民族由于杂居和往来密切、交流频繁、相互学习、彼此影响,各民族间有互相学习语言的传统,互通语言的情况十分普遍。

民族文字是民族语言形成和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形成的,它是民族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节正确处理民族风俗习惯问题

一、民族风俗习惯及其基本特点

(一〉什么是民族风俗习惯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家庭婚姻等社会生活方面的行为方式,历史传统;它通过民族在饮食、服饰、

生产、居住、婚姻、生育、丧葬、节庆、娱乐、礼仪等方面表现为一个民族的喜好、风气、习惯和禁忌等。〈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受各个民族生产方式的制约。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民族居住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各民族特殊的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第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宗教有着一定联系,有的则直接源于宗教。第五,有些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还和该民族的文化艺术体育有联系。 (三〉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特点

民族风俗习惯是历史的产物,它既有历史客观性又具有时代的局限性。总的来说有以下这样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民族性,

第二,民族风俗习惯具有地域性。

第三,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继承性和稳定性。

第四,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群众性。

第五,民族风俗习惯具有敏感性。

第六,民族风俗习惯具有约束性。

〈四〉民族风俗习惯的作用

第一,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民族风俗习惯中的某些部分对民族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起阻碍的作用。第三,民族风俗习惯的中性作用。

下面是诗情画意的句子欣赏,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

谢谢!!!!!

1. 染火枫林,琼壶歌月,长歌倚楼。岁岁年年,花前月下,一尊芳酒。水落红莲,唯闻玉磬,但此情依旧。

2. 玉竹曾记凤凰游,人不见,水空流。

3. 他微笑着,在岁月的流失中毁掉自己。

4. 还能不动声色饮茶,踏碎这一场,盛世烟花。

5. 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

6. 我不是我你转身一走苏州里的不是我。

7. 几段唏嘘几世悲欢可笑我命由我不由天。

8. 经流年梦回曲水边看烟花绽出月圆。

9. 人生在世,恍若白驹过膝,忽然而已。然,我长活一世,却能记住你说的每一话。

10. 雾散,梦醒,我终于看见真实,那是千帆过尽的沉寂。

11. 纸张有些破旧,有些模糊。可每一笔勾勒,每一抹痕迹,似乎都记载着跨越千年万载的思念。

12. 生生的两端,我们彼此站成了岸。

13. 缘聚缘散缘如水,背负万丈尘寰,只为一句,等待下一次相逢。

14. 握住苍老,禁锢了时空,一下子到了地老天荒

15. 人永远看不破的镜花水月,不过我指间烟云世间千年,如我一瞬。

16. 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17.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18.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间,不胜人生一场醉。

19.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20.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21. 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

22. 就这样吧,从此山水不相逢。

23. 人天自两空,何相忘,何笑何惊人。

24. 既不回头,何必不忘。既然无缘,何须誓言。今日种种,似水无痕。明夕何夕,君已陌路。

25. 有缘相遇,无缘相聚,天涯海角,但愿相忆。有幸相知,无幸相守,苍海明月,天长地久。

26. 相见得恨晚,相爱的太慢,进退让我两难。缘过了远分,缘过了聚散,是否回头就能够上岸

27. 天凉了,凉尽了天荒地老了,人间的沧桑,爱哭了,这么难舍心都空了,想放不能放。天亮了,照亮了泪光泪干了,枕边地彷徨

28. 心微动奈何情己远.物也非,人也非,事事非,往日不可追

29. 渺渺时空,茫茫人海,与君相遇,莫失莫忘。

30. 如果换我先开口,日子是否还一样细水长流

31. 也许是前世的姻也许是来生的缘错在今生相见徒增一段无果的恩怨 32.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33. 醉眼看别人成双作

对,

34. 无人处暗弹相思泪。

35. 终于为那一身江南烟雨覆了天下,容华谢后,不过一场,山河永寂。 36. 千秋功名,一世葬你,玲珑社稷,可笑却无君王命。 37. 凤凰台上凤凰游,负约

而去,一夜苦等,从此江南江北,万里哀哭。 38. 嗟叹红颜泪、英雄殁,人世苦多。山河永寂、怎堪欢颜。 39.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

40. 夜雨染成天水碧。有些人不需要姿态,也能成就一场惊鸿。 41. 你要记得,紫檀未灭,我亦未去。

42. 谁在岁月里长长叹息。

43. 汉霄苍茫,牵住繁华哀伤,弯眉间,命中注定,成为过往。 44. 红尘初妆,山河无疆。最初的面庞,碾碎梦魇无常,命格无双。 45. 江南风骨,天水成碧,天教心愿与身违。

46. 山河拱手,为君一笑。

47. 如是颠簸生世亦无悔。

48. 荏苒岁月覆盖的过往,白驹过隙,匆匆的铸成一抹哀伤。 49. 那被岁月

覆盖的花开,一切白驹过隙成为空白。

50. 褪尽风华,我依然在彼岸守护你。

51. 那些繁华哀伤终成过往,

52. 请不要失望,平凡是为了最美的荡气回肠。

53. 你的路途,从此不见我的苍老。

54. 长歌当哭,为那些无法兑现的诺言,为生命中最深的爱恋,终散作云烟。

55. 随你走在天际,看繁花满地。

教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七章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教学目的及要求:认识中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视与关心;了解中国的民族干部政策。 教学重点、难点:1、中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和政策; 2、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和发展。 教学安排:2—4 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教学 教学主要内容及设计 大量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主张,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及帮助少数民族进步、发展和繁荣的根本途径。 第一节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一、中国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现状 (一)少数民族干部的特点和优点 1、少数民族干部来自本民族群众之中,同本民族群众有密切联系,了解和熟悉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历史、现状和特点,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了解本民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要求愿望; 2、少数民族干部对本民族的解放、对改变本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要求和愿望,并担负有不可替代的责任感,善于理解并愿意积极反映本民族人民中的问题、意愿和要求。 60

(二)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 1、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贯彻党的路 线、方针政策的保证; 2、少数民族干部是组织少数民族人民群众从事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骨干,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带头人; 3、少数民族干部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中起着桥梁作用、保证作用、骨干作用、带头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力量和核心力量。 (三)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坚强党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胜利的关键; 2、做好民族工作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中心环节; 3、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现代化的可靠保证; 4、是将来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带有根本性的重要条件。 二、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 (一)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培养了水族的邓恩铭,回族的马骏、郭隆真(女)、刘清杨(女),白族的张伯简,蒙古族的李裕智、多松年,侗族的龙大道,壮族的韦拔群、陈洪淘等;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培养了大批藏族、彝族、苗族和羌族的少数民族干部; 3、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东北、内蒙古地区的满族、蒙古族的关向应、陈翰章、乌兰夫、嘠达梅林等;西南地区彝族、白族的罗炳辉、张冲、果 基小叶丹、周保中、格达活佛等;中南地区壮族、黎族中的黄治峰、谢扶民、王国兴等;西北地区维吾尔族、回族中的阿合买提江·哈斯林、马本 斋等。 61 4、建国以来,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多选题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 ABDE )。 A.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ACE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 C.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定性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3.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 ABE )A.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E.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民族理论( ABCDE )A.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是一门理论科学C.是一门实践科学 D.是一门交叉学科E.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C.社会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 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 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 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A.民族特征 D.民族意愿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 ABE )。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 ACD )。 A.社会生产C.内部交往程度D.外部交往程度 3.民族发展包括 ( BCD )等。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 4.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 ABCDE )等内部和外部条件。A.民族结构B.民族素质C.民族关系D.自然环境E.社会环境 5.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 ABCD ) 。A.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 B.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 ABCE )。 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 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BCE )。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 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 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 ABD )。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 DE )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民族的活动中E.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 ABDE )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A.地域B.民族D.经济E.文化 4.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 BCDE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辨析题

第一章绪论 四、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 错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 错、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必须有正确理论的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 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错、关于民族观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 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正确、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 第二章民族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包括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和生物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民族是在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心里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辩证的科学的运用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第三章民族发展 四、辨析题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民族分化, 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 它往往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错、民族消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

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 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宗教问题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观,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宗教理论。 (一)党的民族政策的主要内容 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坚持各民族不论大小,不论社会发展先进还是落后,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这个问题是民族政策的核心;民族团结,即加强团结、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制定其它民族政策的总原则,因此也是我们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总政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全国各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这是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重要政治制度和一项基本法律。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三个不容”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们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肯定了我国自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强调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和作用。 3、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事业的政策。这是根本区别于资产阶级民族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无产阶级民族政策。 4、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政策。即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各种专业人员和技术人员,这是直接关系到彻底解决民族问题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民族政策。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根本、管长远的大事。 5、尊重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政策。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保障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的政策。 7、对少数民族上层人士的统一战线政策。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1、坚持唯物、辩证、发展地看待民族现象。(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 2、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是民族问题的基本特性。 3、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时代主题。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

03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的及要求: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和发展的历史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认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本门课程中的核心地位和民族工作、民族研究的指导作用。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民族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初创阶段(1848年以前) 《犹太人问题》(1843):第一次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的关系,把民族问题的解决同无产阶级革命联系起来。 《神圣家族,或对批判的批判所作的批判》(1844):第一次提出了民族平等的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提出了许多认识和对待民族和民族关系问题的指导思想和方法;阐述了民族产生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指出了民族产生的时间和过程;经济基础对民族关系的决定性影响;民族关系发展的规律。 《共产主义信条草案》(1847-1848):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阶段(1848年-19世纪70年代)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确立。《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的根源和实质;揭示了民族问题与阶级问题、社会革命问题的关系,指明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揭示了民族消亡的历史规律和民族消亡的先决条件。 19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论波兰》(1847年11月)、《论波兰问题》(1848年2月)、《法国的革命及反革命》(1851年8月),《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1853年5月)、《流亡者文献》(1874年5月):1、进一步阐明乐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历史根源和阶级根源;2、揭露了资产阶级民族运动的局限性和反动性;3、阐明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互关系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深入研究阶段(19世纪80-90年代) 《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1892~1893年)、《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1894年):以无产阶级的民族观,对民族起源和形成问题作了更科学的阐述。 第二节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一、列宁、斯大林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背景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知识点梳理

一、填充题 1. 民族( 理论 )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2.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的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的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 民族发展 )及民族的问题的途径、( 方法 )的科学。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 (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的问题( 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 民族学 )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 族体)渊源和( 地域 )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10.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2 .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 )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 部落 )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 族 )—(部落 )—(部落联盟 )—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 原生形态)民族。 1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 )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 民族(融合 ) 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 自然的 )、( 自由的) 、( 自愿的)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 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 )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 民族性 )的内容。 20.2005年5月27日,胡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 平等 )、团结、互助、( 和谐 )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 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并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作者:————————————————————————————————日期: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 -、单项选择题1.D2。C3。D4。C 5。C 6.B 7。C 8。D9。B1o。C 1.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 )的问题。 A。民族区域自治B.民族发展C。民族之间矛盾D。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时期。 A。春秋战国B.秦汉C.南朝D.隋唐 3.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 )。 A。氏族B.部落C。部落联盟D。民族 灶。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 )的关系。 A。民族自治地方与个人之间 B.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之间C。民族群体之间D.民族个体之间 5.现今世界上共有..( )多个民族,居住在zO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 A。1oo0o B。12000C。3000D。1000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的问题上。 A.加强民族区域自治B.加快经济文化发展C。提高文化教育水平D.扩大民族干部队伍 7。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 A。基本出发点B·前提C。根本原则D·总政策 8.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 )的中心环节。A。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B.加快民族地区发展C。缩小地区发展差距D.长治久安 9。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 ( )。 A.物质文化B·精神文化C.制度文化D·民俗文化 10。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 A。原则性B·灵活性C。原则性和灵活性D。前瞻性 二、多项选择题11.ACDE 12。ABDE13。ABCDE14。BCE15。ACDE16.ABCE 17。ABC 18。BCDE 19。ABCDE 11。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 )。 A。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信息综合方法C。抽象归纳方法D·对比分析方法E.定量分析方法 12。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民族特征B。历史依据C。现实依据D。民族意愿E。就近认同 13.民族同化的特点有()。 A。民族同化是一个过程B。民族同化中人为和自然因素并存 C。民族自然同化是一种向较高经济和文明发展程度接近的形式 D。民族同化首先涉及显露于外的民族特征E。民族同化是民族过程的局部现象 14.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 A。民族团结的实现B·民族利益的照顾C。民族权利的保障D·民族经济的进步E。民族发展的促进 15。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 )。 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6.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 ( )。 A。承认和坚持-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C。无条件地保护一切少数民族的权利 D。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应尽义务方面完全平等E。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17。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D.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经济E。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18.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 A。民族教育与宗教的联系紧密B。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19.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为.. ( )。 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 民族观 宗教观 文化观

马克思主义 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 教育概论考点 绪论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简称马克思主义“四观”,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和基本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任务 第一,教育学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牢固树立祖国观念,培养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坚定正确的思想信念,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第二,教育学生认清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尖锐性和复杂性,掌握反分裂斗争的思想武器,戳穿达赖集团的支持他们的国际敌对势力所散布的种种谬论,自觉抵制达赖集团的政治渗透和影响,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第三,教育和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综合素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投身于西藏全面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好准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p(1~2) (二)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基本内容 第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正确的祖国观是大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势力的政治基础。 第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正确的民族观是大学生自觉地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的理论基础。 第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正确的宗教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宗教问题、树立科学世界观的认识基础。 第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正确的文化观是大学生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第五,反对分裂,维护稳定,促进发展,是西藏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西藏当代大学生的历史责任。P(2~3)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四观”教育课的重要意义 (一)是提高西藏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是西藏大学生承担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 (三)是西藏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P(3~4)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祖国观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关于祖国问题的基本观点 一、马克思主义祖国观的基本概念

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观点探析(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课程论文 学院:新疆大学法学院 姓名:马斌 二○一一年一月十日

关于马克思本人民族理论的几点探析 马斌 【摘要】:马克思的民族理论从解释民族本身含义开始,到总结民族压迫、民族剥削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结论,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要同社会的彻底革命相结合的道路。但是当今很多学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原著出发,而是根据自己的感觉或者时代的需要任意解读马克思的民族思想,这是值得我们注意的问题。 【关键字】:马克思;民族理论; 前言 探究马克思本人的民族理论源于我对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疑惑,最近对民族问题比较有兴趣,就找些书籍来了解、学习,但越看越不舒服,因为我把很多权威人士的关于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解读拿来读,却发现在马克思的原文中根本读不出他们所说的含义,因此我就系统的把所有能找到马克思的关于民族理论的文章全部找出来,细心研读,得出自己的一些感想。 马克思作为一位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卓越而杰出贡献的思想家,他运用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精神财富创造性的提出很多富有创新思想的理论。但是运用马克思自己的哲学理论解释:一切社会意识都是由当时的社会存在决定的。马克思的民族理论的创立必将也会符合马克思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而不可能跨越时代背景,本着这样一种态度,我想象着当今的所谓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由多少是真正的马克思本人的观点,有多少是验证了克罗齐的那句经典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用学者自己的视角和需要去解释马克思的民族理论,而事实上已经忘记了马克思,背叛了马克思。 第一部分 马克思从青年开始写了大量的文章,如何去判断马克思当时的民族观,不能靠主观臆断,而要看马克思遗留的著作去寻找马克思的思想。能被当今学者所见到的第一篇关于马克思具体阐述民族问题的文章是1842年在克罗茨赫写的《论犹太人问题》(只所以是说这是第一篇,在于或许还有很多文章没有问世,或者遗失),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系统的批判了德国“青年黑格尔派”领袖之一—布鲁诺.鲍威尔在民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神学观点。鲍威尔认为,犹太人要想获得解放,就必须从犹太教中解放出来,只有消灭了宗教,只有政教分离,才能获得解放。马克思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在这篇批判鲍威尔的文章中指出:“我们不像鲍威尔那样向犹太人说,你们不先从犹太教彻底解放出来,就不能在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浅谈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摘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它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系统梳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容,对于今天正确认识和看待民族问题,处理相关具体事务有着重要指导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民族观;考察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和观点。这是对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进行科学分析的产物,是长期以来人们了解和认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实施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一、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产生的;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民族就会自行消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讲,首先是阶级消亡,尔后是国家消亡,尔后是民族消亡。 民族一经出现就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直到民族的消亡。人类从原始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民族从产生到消亡,这是人类历史两个并行的过程。当然,并非所有的民族都要经历和走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和过程。有的民族从未经历过奴隶社会,而直接进人封建社会,甚至社会主义社会。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个民族同化于另一个民族或分化发展为几个民族的现象;也有几个民族结合成一个新的民族的现象。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差别,是民族发展总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也是民族发展规律性的表现。 二、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废除了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从而为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全面进步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之间的差别将长期存在。社会主义阶段并不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消亡的时期,而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全面进步的时期。在中国,许多少数民族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较低层次,更加需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各民族共同发展,以便达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即使到了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各民族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了,要实现民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7121570.html,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研究 作者:穆蕊 来源:《知识文库》2016年第02期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理论诞生于1848年,当时马克思在《共产主义宣言》当中第一次阐述了其理论体系,并由此拉开了世界无产阶级国家发展的序幕。自马克思理论出现至今,关于民族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并且我国也意识到这一问题会直接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只有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基础和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打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才能够有效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 (一)民族理论的规律 马克思思想在诞生之前,由于人们受到君主制和资本主义思想的制约,导致各国均未对民族形成的基本规律进行系统化的阐述,而马克思却提出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取决于每一个民族之间生产力和内部交流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解释了经济发展和生产方式改变对区域内民族发展的影响作用。人类祖先逐渐对自然环境进行征服,如我国最早的部落、氏族等群居体系,在后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村庄等大型民族混居体系,并引导了各部落间的联盟行为。联盟在产生后,各部落之间开展文化和经济交流,促进、加速了新民族的形成,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将部落和联盟视为民族形成的基础。共同的生存地域也是民族形成的基本条件,其也促进了私有制的发展,并使民族内部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民族发展的趋势 各国家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均具有明显的客观规律,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认为民族本身是一个历史概念,而民族的消亡也必然是其发展中的最终结局,也是民族发展的最终选择。随着地区民族生产力的逐渐加强,其消亡也成为了客观事实。在历史发展当中,各民族间的经济程度、文化习惯以及政治政策等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民族的独立和隔绝性所导致的,究其原因则主要在于劳动力的差异。在资本主义社会当中,高度发达的社会经济使民族得到了有效增强,但其所具有的剥削特性使其始终无法实现多民族的完全融合。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国家内民族的凝聚力,就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彻底实现各民族间的平等,为民族融合提供坚实的基础。但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各民族间的生产力仍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该阶段下我国各民族仍无法达到完全融合,需要我国共产党进一步努力。 (三)民族平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当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生来平等”,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当中各国民族应均处在平等状态当中,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也将这一思想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核心原则。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著作选读

试析马恩有关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与列宁在此方面思想的对比研究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对党性与民族性方面的论述,基本是站在全人类的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主题的角度出发,是以宏观的和整体的观点来认识此问题。强调各世界各民族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员,要突出党性中的的国际主义,反对各自的民族主义倾向。无产阶级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并非仅仅属于某个民族。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党性民族性 之所以将党性与民族性放在一起来探讨,个人认为其宗旨是要让广大党员群众明晰“党”与“民族”的关系。因为广大党员是有民族属性的,怎样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国这个多民族组成并有共产党领导的国家至关重要。 一、党性与民族性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党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这个概念。直到列宁时期才开始提及。收集各方资料,笔者认为一下定义比较科学和准确。 党性是一个政党固有的本性,是阶级性最高和最集中的表现。党性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千百万共产党员为了完成党在各个时期的任务,英勇奋斗,忘我牺牲,开拓进取实践的升华。 上述定义深刻的揭示了“党性”的内涵,突出强调党的固有本性即是党性。同时强调“千百万共产党员”和“实践的升华”,这都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属性和特征。 (二)关于民族性 同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直接使用过“民族性”的概念来谈及相关问题。在收集到对“民族性”概念定义的材料中,认为下述定义比较符合本文要做的关于本文主题的论述。 某一个体所确定个人身份的方式以及某一具有共同起源的人群所形成的社会阶层类型。 上述定义突出强调的是“确定个人身份”和“起源的人群”,相对于“党性”而言有明显的身份的认定和区分。 二、马恩关于党性与民族性的观点 (一)马恩关于党性的观点 马克思,格斯的时代基本上没有使用过“党性”的概念。但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只有“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才能使得“每个国家的工人运动的成功只能靠团结和联合的力量来保证”。文章中工人阶级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期末考试小抄(已排版) 一、填充题 1.( 民族发展规律 )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 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 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5.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 保障族籍权利 )、( 参政权 )、发展经济文化权利、( 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 保 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6.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 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7.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9.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 位)和(权利)。 10.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 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11.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2.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 经 济 )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1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5.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6.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 经济增长方式。 17.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 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8.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9.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 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20.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 反映。 21.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 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22.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 要所在。 23.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4.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 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5.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 际发展的(前提)。 26.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 证。 27.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8.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9.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 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0.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31.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 重要的意义。 32.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33.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34.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35.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 族。 36.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37.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2019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2017中央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 1.随着( 资本主义上升 )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 )渊源和(族体 )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 次生形态 )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 民族属性 )和( 民族特征 )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 民族特征 )和主观上的( 民族意愿 )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二、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 A.夷狄 B.族类 C.夷族 D.蛮夷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 A.春秋战国 B.秦汉 C.南朝 D.隋唐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血统 B.语言 C.风俗习惯 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 D )。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 D )。 A.1954年 B.1965年 C.1978年 D.1987年 三、多项选择题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 AC )等基本属性。 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ABCD )。 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 AD )。 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四、辨析题 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 (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 (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 (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五、论述题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相同点: 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不同点: (1)视野更加宽阔,更侧重于人类社会发展中从部落发展而来的民族,可涵盖现今的绝大数民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必要性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接着对民族分裂问题在新疆地区的表现方面以及我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对于民族分裂问题的意义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答。接着阐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宣传的原因和目前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不足之处。最后说明了我们大学生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 关键字:民族、民族问题、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宣传教育 在21世纪的今天,民族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特别是对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我国边疆地区,要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就要提高各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力争使各民族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就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宣传,使我们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掌握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基本理论和民族政策,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在维护祖国 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其内容是极其丰富的。从对民族概念的界定到对民族问题的认识;从对民族特点、差异的辨析,到对解决民族问题的举措;从各民族地位的确立,到民族的团结统一、各民族的共同发展等等,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理 论体系。当前,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为,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自身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客观规律。斯大林所提出的民族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几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1[①]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并且民族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的。 第二,各民族都是由不同的阶级构成的,这就是民族的阶级性。不讲民族的阶级性,则一叶而障目,看不到民族的本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阶级剥削压迫与民族压迫之间的关系时,就提出了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从属于阶级问题。民族问题的解决要服从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服从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的思想。因此,‘民族问题’在各个不同时期服务于各种不同的利益,并且有各种不同的色彩”2[②]在阶级社会里,民族问题主要是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问题。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 盾,民族问题基本上是各民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