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五年级上册

·北京·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五年级上册

目录

使用说明------------------------------------------------------------------------------------------------------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主要材料清单------------------------------------------------------------------------------------------------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生物与环境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8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 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第2 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第3 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第4 课蚯蚓的选择-----------------------------------------------------------------------------------

第5 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第6 课做一个生态瓶--------------------------------------------------------------------------------

第7 课改变生态瓶-----------------------------------------------------------------------------------

第8 课维护生态平衡--------------------------------------------------------------------------------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 课光和影-----------------------------------------------------------------------------------------

第2 课阳光下的影子--------------------------------------------------------------------------------

第3 课光是怎样传播的-----------------------------------------------------------------------------

第4 课光的反射--------------------------------------------------------------------------------------

第5 课光与热-----------------------------------------------------------------------------------------

第6 课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第7 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第8 课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 课地球表面的地形-----------------------------------------------------------------------------

第2 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第3 课坚硬的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第4 课土壤中有什么--------------------------------------------------------------------------------

第5 课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6 课什么样的土地容易被侵蚀-----------------------------------------------------------------

第7 课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第8 课减少对土壤的侵蚀-------------------------------------------------------------------------

四、评价建议----------------------------------------------------------------------------------------------

五、教学案例----------------------------------------------------------------------------------------------

六、参考资料----------------------------------------------------------------------------------------------

运动和力

一、单元概述----------------------------------------------------------------------------------------------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目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第1 课我们的小缆车-------------------------------------------------------------------------------

第2 课用橡皮筋作动力----------------------------------------------------------------------------

第3 课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第4 课测量力的大小-------------------------------------------------------------------------------

第5 课运动与摩擦力------------------------------------------------------------------------------

第6 课滑动与滚动----------------------------------------------------------------------------------

第7 课运动与设计----------------------------------------------------------------------------------

第8 课设计小赛车----------------------------------------------------------------------------------

四、评价建议----------------------------------------------------------------------------------------------

五、参考资料----------------------------------------------------------------------------------------------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

需要而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 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

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目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1、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列写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目标。为教

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2、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与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

提前准备时使用。

3、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

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4、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

单元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5、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教学,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

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6、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

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7、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8、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 个教学单元。三四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 个教

学活动,五六年级为8 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 课时,这是根据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 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过程与方法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 课时为限制。例如

“比较水的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

性的评价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

活动对学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

电磁铁”等。为此每个单元安排3 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

教学目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念作为教学目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入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

的有用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

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

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入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

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

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

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

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

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

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

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

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 个单元,更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了生命

科学、物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

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了资料库,是为了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

念、丰富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

部分,但仅供学生阅读。

上学期

下学期

植物植物的生长

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

我们周围的材料温度与物体的变化

三年级

水和空气磁铁

溶解电路

声音新的生命

天气食物

四年级

我们的身体岩石和矿物

生物与环境沉和浮

光时间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热和燃烧

五年级

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

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

形状与结构我们身边的物质

能量宇宙

六年级

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我们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们将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的科学课学习,科学教科书也将展现一系

列新的内容,引导学生们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过程与方法活动。本册教科书由“生物与环境”

“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

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

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

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单元

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由于本单元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主要材料清单

“生物与环境”单元

放大镜、绿豆种子、塑料种植盒(杯)、塑料调羹、纸巾、水桶、滴管、大头针或剪刀,

蚯蚓、土壤、长方形木盒或塑料盒。

做生态瓶的容器(每组一个,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沙子和小石子、小铲、

漏网等工具,大玻璃水箱(每班一个)、小鱼若干,水草若干。

“光”单元

手电筒、小长方体、纸屏,简易的日影观测仪,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卡纸、空心弯

管和直管,小镜子、制作简易潜望镜的材料。

小镜子、凹面镜、凸透镜,白色纸、粉色纸、黑色纸、黑色蜡光纸、铝箔纸对折做成纸袋,温度计。

制作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纸盒、泡沫塑料或棉花、能装水的塑料袋或短一点的饮

料瓶、玻璃片或塑料薄膜、盒盖、黑色纸、镜子或锡箔纸)。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

风景照片、中国和世界地形图(或地形地球仪),地震、火山地貌的照片或多媒体课件。

小岩石块、酒精灯、镊子、烧杯、水,石膏粉、豌豆种子、小碗或盘子,塑料瓶、碎砖块。

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牙签、放大镜、去掉上半部的饮料瓶。

小铲子、一侧有孔的长方形塑料水槽、报纸、塑料薄膜、降雨器(饮料瓶,瓶盖上扎孔)、水、接水桶,有植物覆盖的土和无植物覆盖的土、塑料杯(杯底侧边扎孔)、大盘子、建造家园房屋的材料。

“运动和力”单元

小车及配件一套(包括装配气球小车的车架附件)。

小钩、铁垫圈,车轴套、橡皮筋圈。

气球、气球喷嘴、连接小车部件的螺丝钉、安装小车用的螺丝刀、纸盒子(装钩码用,

在桌面测摩擦力也用这个盒子)、胶带(粘小车轮子用)。

测力计、钩码,做“滚珠轴承”的玻璃珠、瓶盖。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生物与环境

一、单元概述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

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与方法活动。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 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

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 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

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 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

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 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

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单元。他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

●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

●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

●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

●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

●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

●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

●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 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一)背景和目标

在第一课中,学生们开始关注种子发芽的条件。学生已有种植凤仙花的经验,对植物生

长的基本条件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种子的发芽条件进行过研究的学生并不多。哪些是必要的条件,哪些是可要可不要的条件,他们多数没有做过科学的研究。所以这节课就从熟悉的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实验开始研究。在本课中,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在学生讨论实验时,要提示他们注意实验的公平性。学生还要交流实验设计,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

科学概念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经历种子发芽实验的全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按要求制订自己的实验计划。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4 颗绿豆种子、两个干净的塑料种植盒(杯)、四张标

签、一个塑料勺、一块纸巾。

为每组准备:一个盛有潮湿土壤的桶、两支滴管、一些水。

为全班准备:一个废物桶、大头针或剪刀、纸巾。

特别提示:教师自己需要先种些绿豆种子,待它们发芽后,要做第三课中绿豆芽生长对

水的需求的实验(可以做两至三组,也可以保证每小组都有)。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一端湿润。

这个实验的结果学生要在第三课课上观察,所以要提前做准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 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实验要解决的两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是:“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

学生在三年级种过凤仙花,对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有所了解。卡通图中三个学生的对话,表达的是由问题引起的讨论,“天气太冷也会影响发芽。”“需要种到土里吗?”“需要浇水吗?”指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

教科书接着提出“改变其中的一个条件,可能会有什么结果?”让学生做出思考和猜测。不同的猜测会引起矛盾冲突,在这样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

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问题!”“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

接下来列举了改变水条件实验的例子。

“实验计划”中列的五条是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内容的五个方面。教科书说明,在

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设计实验。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对空气的条件进行研究,也应充分给予鼓励。

对话框中提出为什么要用两粒种子,在于提示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如果只用一粒种子,种子没有发芽,有可能不是实验条件所致,而是种子本身不能萌发。用两粒种子就减少了这种可能性。一个实验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强调的是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有多个重复性的证据支撑才行。因此至少要有两个小组同时参与。种子发芽实验中的水是一个重要因素,对水量必须控制。这里是提示学生定时、定量地浇水。

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

首先要请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

验装置,教科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

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别忘了与对照组比较。”“别忘了给种子编号。”目的是

提示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

实验做好后就是一个观察的问题了,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张实验记录表,目的是提示学生

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

(四)教学建议

1.组织班级讨论,请学生交流他们以前种植种子的经验。“你们以前种植过种子吗?如

何种的?”

2.在讨论之后,提问:你们种植过绿豆吗?说说绿豆种子怎样才能发芽。(学生可能会

说需要浇水,要种到土里,要有合适的温度……把学生说的归纳一下,写在黑板上)。

3.让学生猜测一下,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是什么。如果我们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可能会有

什么结果?(在这里要强调只改变一个条件。)向学生提问:我们可以改变哪些条件?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少浇一点水行不行呢?不种在土里行不行呢?让它受到光照行不行呢?温度低一些或者放到冰箱的冷藏室里能不能发芽呢?

4.收集学生的想法,告诉学生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需要用实验的方法验证。

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花点时间请各小组选出一个他们最想研究的条件,而且小组的四人要研究同一个条件。教师要了解学生所选的条件,要注意最好是每个条件都要有小组研究。

参照书中内容,让学生讨论并完成本组的实验计划。

5.实验设计完成后,交流一下各组的实验方案。

这时,要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第3 页的实验计划,并提问:为什么同一组我们要种植两

粒绿豆种子,而不是一粒?实验要至少两个组同时进行这是为什么?这对学生理解科学实验的客观性和可重复性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可以按照以下步骤完成种子的发芽实验:

请各组到材料中心领取他们所需要的材料,包括绿豆种子(每人4 颗,共16 颗)、种植盒(杯)每人两个共8 个、滴管两支(两人用一支)、四个放大镜、纸巾、研究“土”这个条件的还要一个盛有潮湿土壤的桶和四个塑料勺。

首先请学生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使用大头针或剪刀的尖端,在每个学生的种植盒(杯)的底部钻两个排水孔。

如果是研究“水”这个条件的小组,在两个种植盒(杯)内部垫上纸巾,再往一个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然后在两个种植盒(杯)中,各放两颗绿豆种子。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杯)的外面。

如果是研究“土”这个条件的小组,在一个种植盒(杯)中加一些土,并用勺把土壤的

顶部弄平。一个种植盒(杯)内部垫纸巾。再同时往两个种植盒(杯)中滴相同的水量,用手按出两个小洞种进绿豆种子。有土的是实验组,无土的是对照组。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杯)的外面,把同一条件的两颗种子编上1 号和2 号。

如果是研究“光”和“温度”条件的小组可以将两个种植盒(杯)中垫入纸巾再往两个

种植盒(杯)中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两个种植盒(杯)中各放两颗绿豆种子。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杯)的外面,把同一条件的两颗种子编上1 号和2 号。研究“光”这一条件的小组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窗台上,另一个用盒子或黑色塑料袋罩起来(留有气孔)。研究“温度”这一条件的小组可把一个种植盒(杯)放在常温下,另一个放到冰箱里。

6.课结束前可进行小结,并提出我们要怎样去照料种子。

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去观察种子,及时做记录,这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注意教科书上的记录单,引导他们阅读观察记录表,看上面有哪些项目,说说怎

样记录。

提醒学生,当检查种子的时候,他们可能不能确认是否需要给种子浇水。这时可以征求

教师的意见。

第2 课种子发芽实验(二)

(一)背景和目标

这一课,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很

重要的过程,是完整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另外,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有些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由于外界条件不具备,也有可能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原因。由于每个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别人研究的,所以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就需要倾听别人的汇报了。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

科学概念

●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和适宜的温度。

过程与方法

●学习整理收集到的数据,依据数据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对比实验、严格控制实验、重复实验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放大镜、一个移植说明。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整理分析实验信息

教科书中先以研究“水”这个条件的小组为例。“我们小组的实验中,实验组里的绿豆

种子全部发芽了,对照组的绿豆种子都没有发芽。”“这种实验现象说明什么呢?”这样的问题是提示学生要对自己组的实验进行观察和初步的分析。教科书又提示学生和其他组的同学交流从实验中获取的信息。收集做相同实验小组的实验信息,共同分析。教科书设计的几个问题“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实验结果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讨论,注意从同一类、多组数据中分析研究的这个条件是否影响了种子的发芽。

第二部分:交流实验信息

教科书要求每种实验都要汇报,同时要求其他的同学认真倾听。交流和倾听不仅是获取

更多信息的一种方法,而且是相互质疑的一个过程。这里是引导学生对每一组实验得出的结果检查它的可靠性,弄清是怎样用实验数据来解释实验结果的。如果发现实验结果和预测不一致,还要反思实验的过程或是对先前的预测进行质疑。

最后一定要在全班汇报和讨论的基础上,对绿豆种子发芽的条件作出一个肯定的结论。

第三部分:种植绿豆芽

这个活动是一个探索植物生长需要条件的活动。可以将移植绿豆芽放在课后,在这里教

师一定要讲述移植的方法,还要鼓励学生做这个事情。

(四)教学建议

1.询问学生的实验是否有结果。将研究不同条件的小组配对,让学生看一下其他小组的

种子。

2.请各组汇报一下他们的实验过程和记录。注意,教师要鼓励学生听取做不同实验小组

的实验方法和获取的信息。

教师可以把研究同一个条件的小组的实验记录进行整理,记录在教科书中的实验记录单上。

3.把研究各种条件的实验记录整理好后,请学生观察一下班级的记录,然后提出以下问

题: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有什么不同?

●从实验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吗?

●实验结论和我们实验前的猜测一致吗?

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思考,分析绿豆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

最后一定要组织学生概括,通过实验说明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需条件究竟有哪些。

4.种植绿豆芽。

绿豆种子已经发芽了,以后会怎样呢?向学生说明,我们要把它们种植到花盆里,让绿

豆芽生长一段时间,以便研究下一个问题:绿豆芽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这时要向学生说明移植的步骤:

准备好移植的材料:一个带有排水孔的花盆,花盆中要有土壤,还要一个勺、一些水。

把土壤填至花盆的1/3 处,用工具把发芽的绿豆从种植盒(杯)中取出来,小心不要破

坏了根。轻轻地疏松一下花盆里的土壤,把绿豆芽放在花盆中间,将花盆中的土加至离花盆

口两三厘米处,轻轻地压一下绿豆芽周围的土壤。给花盆彻底浇水,直至水从排水孔流出来,然后把花盆放在阳台上。

告诉学生要注意浇水,还要把绿豆芽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

请学生预测一下哪些条件会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第3 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一)背景和目标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先来对绿豆芽的生长进行观察。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并不是种到土

壤中的绿豆芽都长得一样好。这就意味着学生又将经历一个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另外,学生将要研究一个比较“特殊”的实验——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能力。然后分析自然界植物在适应环境方面的例子,进一步建立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学生们经历的活动将为他们进一步发展对生命的认识奠定基础。因此,需要教师克服困难,积极为学生创设探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机会,并引导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以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

科学概念

●植物的生长需要合适的环境条件。当环境改变的时候,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

能力。

过程与方法

●设计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的实验,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植物生长的条

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相适应的。

(二)教学材料

为每个学生准备:放大镜。

为每组准备: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来自第一课的准备,也可以为全班准备一

至两组)。

为全班准备: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观察我们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么样了。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

长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前面的研究结果——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作为导线,提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持续地进行观察并记录。

教科书中的记录表是对学生如何去观察以及观察什么的指导。在上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看对他们的研究是很有帮助的。

第二部分: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

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几天把

这个实验准备好。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第三部分:讨论动植物的身体结构与生活环境的关系

教科书中提问到:“这三种植物生活在什么样的地方?它们的叶同它们生存的环境有什

么关系?”

香蕉生长在热带、亚热带,那里阳光充足、雨水多,所以叶子宽大。松树生长在温带地区,针形叶有利于减少水分蒸发。仙人掌原产于热带荒漠地区,叶变成了刺,茎肥厚多汁,能贮存大量的水,同那里缺水、酷热、干燥的环境有关。这三种植物的形态说明植物的器官是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

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

教科书鼓励学生“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收集更多有关植物与环境关系的信息。

(四)教学建议

1.可以以谈话的形式提问学生,他们的绿豆芽现在怎么样了,给他们几分钟的时间让他

们把自己的绿豆芽和别人的比一比,观察一下自己和别人的绿豆芽的生长情况。

2.问一下学生,绿豆芽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阳光、

土壤等)。

让学生思考一下,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不需要马上让他们回答,把这个问题在全班讨论,收集学生的想法,这对后面的评价环节有好处。

3.向学生说明,刚才的讨论过程,只是一个猜测,要想知道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还需

要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让学生对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为了帮助学生思考,教师可以逐一提出以下问题:

●我们怎样来研究?

●可以设计几组对比实验吗?

●我们只能改变哪些条件?不改变哪些条件?

●两组的绿豆芽需要一样多吗?

●改变了条件是不是对绿豆芽生长产生了影响,我们怎样才能知道?

4.在班级对这些问题讨论之后,让学生按照教科书中提示的实验设计样式把实验方案写

出来。然后在全班交流。

5.告诉学生,我们要在未来的一星期的时间里对绿豆芽进行观察,并要做好记录,做好

记录是很重要的。请学生讨论一下应该如何去记录。如果学生没有说到应该把现在绿豆芽的情况记录下来,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记录很重要,因为这样才能帮助我们比较。随后让学生把实验前绿豆芽的情况用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包括高度、茎、叶的颜色)。

复印教科书中的记录单给每个学生,鼓励他们进行持续的观察并做好记录。

6.拿出事前做的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的实验(来自第一课的准备)。可以拿一组放在

投影仪下,让学生们观察,也可以让每小组都有一组。接下来教师要介绍这个实验是怎样做的——在一个盘子里铺上几层吸水纸,把5 粒刚发芽的绿豆并排放在吸水纸上,保持吸水纸

一端湿润。引导学生讨论:

●这5 粒绿豆种子生存的环境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环境对绿豆种子的生长会产生什么影响?为什么我们这样推测?然后告诉他

们,这个实验已经3 天多了,现在请他们提起一层吸水纸,仔细观察绿豆种子根的生长情况。

问他们发现了什么,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注意,这里的观察、讨论时间一定要充分。最后要概括到: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7.出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实物或图片,然后讨论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形态结构与

生活环境的关系。为了帮助班级的讨论,教师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比较香蕉、松树、仙人掌的叶有什么不同?

●香蕉、松树、仙人掌生长在什么地方?

●这三种植物的叶同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

鼓励学生说说他们还知道哪些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第4 课蚯蚓的选择

(一)背景和目标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在这节课中,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

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

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长方形扁纸盒两个(可以让学生准备)、黑布、塑料薄膜、玻璃片、蚯蚓

15 条(可以让学生准备)、干土、湿土。

为全班准备:企鹅、天鹅等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 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蚯蚓与环境

在这一部分中,学生先要谈谈自己对蚯蚓生活环境的了解,做出自己的猜测,然后用对

比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然后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并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另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

他条件都相同。请学生猜测实验结果,观察、记录实验。在这个实验中,蚯蚓会爬向湿土的一边。

第二部分: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这个部分是让学生具体分析一些动物的生活需要,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活也需要

一定的环境条件。体会到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四)教学建议

1.开始可以以谈话的方式问学生,见过蚯蚓吗?能说说是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吗?让学生

讨论一下,你们觉得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告诉他们我们首先要来研究蚯蚓是适宜生活在明亮的环境里还是黑暗的环境里。怎样用

实验的方法来证明呢?让学生说说他们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到对比实验,这时肯定他们,引导他们思考如何控制条件)。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提示他们,如何想办法创设两个在某方面不同的环境——一个

适宜蚯蚓生活,另一个不适宜蚯蚓生活,其他方面的条件相同,把蚯蚓放在两种不同环境的交界处,通常蚯蚓会爬向适宜它们生活的环境。

2.向学生说明我们今天怎样来做实验,让他们清楚步骤:找一个长方形的盒子,把盒子

的里面涂成黑色,盒盖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将捉来的蚯蚓5 条一组放

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3.让各小组到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分发记录单,各小组分组实验。教师需要走到各小组

中去,这样便于评价学生。

4.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分析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

环境中。

5.提问蚯蚓还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我们如何用实验的方法,观察蚯蚓是适宜生活在

潮湿的环境里还是干燥的环境里。让学生讨论,怎样实验才能达到上述的目的。

这个实验的步骤是:找一个盒子,在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

端铺干燥的。将捉来的蚯蚓10 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 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多做几次。

6.让各小组到材料中心领取材料,分发记录单,各小组分组实验。老师可以走到各小组

中去,这样便于评价学生。

7.让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分析实验的结果。讨论,实验说明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

环境中。

8.出示企鹅、天鹅等的图片。

让学生讨论:这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我们还能举出哪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第5 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背景和目标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以及过程与方法的不断深入,学生们对森林、花园、草地、池塘等

环境越来越熟悉,对环境方面的科学研究也会越来越感兴趣。在对环境的进一步观察中,他们会发现一些更加有深度和具有科学意义的问题。有可能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进而在学生的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需要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活动。本课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将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科学概念

●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的图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谁吃谁

教科书的图中有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要求学生按照谁被

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它们的基本关系是:

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

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

物的生产者是蔷薇和草,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和鸟。

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可以找出的食物链是:落叶→蚯蚓→鸟。

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暗示了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希望学生能记住这个规律。

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

教科书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

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

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多条食物链。教科书中卡通人的讨论暗示学生,像这种由多条食物

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通过图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四)教学建议

1.可以以提问开始: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由于前面的学习研究,学生可能会说生

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告诉学生,生物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将要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2.让学生说说花丛中一般会有些什么生物,出示一些花丛中的生物的图片,其中包括蔷

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让学生讨论一下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可以提问:这里的小动物们吃什么?把学生的回答记录下来,并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然后让学生观察一下它们之间的这些食物关系,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教科书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

3.请几个学生汇报,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判断他们说的是否正

确,对他们说的进行补充),然后教师以简单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蔷薇花丛中的食物关系。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观察,然后指着黑板上的食物链告诉他们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然后给学生解释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请一个学生说一说在刚才的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教师用不同颜色的笔把学生说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勾画出来。鼓励学生再找出几条食物链(比如蚯蚓喜欢吃土壤中动植物体腐烂后变成的腐殖质,这条食物链就可以从落叶开始)。

4.清楚了蔷薇花丛里的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后,就可以来学习认识水田里的食物网了。

先请学生观察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

阅读竹林村的同学写的观察报告,认识水田里的动植物,了解水田里的动植物间的食物

联系。然后问学生还可以补充哪些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让他们用笔直接画在图中。

请学生汇报他们找的食物链,这个时候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当一个学生汇报的时候,一定

要让其他的学生认真倾听并对照书上的图片。鼓励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食物链。请学生数一数他们找到了几条食物链,其中的水稻被不同的动物吃了几次,然后告诉他们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能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鼓励学生们观察身边的生态群落,也画出一个食物网。

第6 课做一个生态瓶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

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

存所依赖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

做生态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意义的活动。学生将通过自己的观察、思

考给生物营造一个“家”。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家”可能适于生物生活,有的可能不行,这时“家”中的一些生物就会出现一些不适的表现,最后可能会影响到整个生物群落的生存。学生从这个活动中会体会到,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科学概念

●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

●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进行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做生态瓶的容器(可以是大的饮料瓶或色拉油桶)、一个盛满了水的水桶、

一些洗干净了的沙子和小石子、一把小铲和一个漏网等工具、一张标签、一张记录纸。

为全班准备:大玻璃水箱(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准备)。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教科书呈现了一个池塘的剖面图。首先让学生来认识池塘里有哪些生物,这些生物之间

有什么关系,池塘里还有哪些非生物。

教科书的池塘剖面图示意的是一个普通的池塘,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可能有水生植物(如

水藻、水草等)、鱼类(如小鱼、大鱼或植食性的鱼、杂食及肉食性的鱼等)、虾、软体类(如田螺、河蚌等)、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这一部分教学内容的作用,是让学生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什么样的,存在着哪些生

物和非生物,进而引出生态群落的概念。

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要建造一个生态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就是准备让

哪些生物来生活。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实验效果,与当地自然状况、学生经济条件、教育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有关。由于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建议不作硬性规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决定这一问题。教科书中卡通图里几个人的讨论,已经对学生们进行了暗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些暗示材料来启发学生的讨论,如哪些生物能在这种有限的空间里生存;先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

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这里涉及到

非生物环境条件,如土、沙、水等;还涉及到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等问题。教科书中卡通图里几个人的讨论过程也是给学生们的暗示:瓶中的动物放多少才合适呢,要尽量让它们像生活在“家”里一样,还得考虑这些生物之间的食物及其他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来回答这些问题。

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

设计好了生态瓶的建造方案,就可以准备材料,按照设计的方案做一个生态瓶了。基于

条件和教育成本的考虑,若学生个人和分小组制作,建议就按教科书的要求,用一个大的食用油桶来做容器(清洗干净)。作为班级、学校,我们建议有条件的用大玻璃水箱在科学实验室或班级教室按照池塘剖面图的样子建造。这个生态箱可作为学生们学习研究的基地,还可以组织部分学生进行管理和长期观察。

建造好的生态瓶,放置的地方也需要由学生们商量决定,以利于管理和观察记录。

(四)教学建议

1.出示一个池塘的剖面图,组织一次班级讨论,让学生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为了帮

助学生讨论,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

●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动物为植物的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

2.告诉学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

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3.向学生说明,我们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来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观察研究其

中的关系。出示做生态瓶的容器,然后让学生思考一下,如何设计这个生态瓶。

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呢?

●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4.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得更好一些,我们还要为它们考虑些什么?让学生们

思考一下,如果他们没有想到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等问题,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讨论。

5.当学生们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讨论,就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记录纸,让学生们把他们

的设计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下来,注意提醒学生要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数量、种类等。告诉学生,要按照我们的设计来完成生态瓶的制作。

6.向学生出示制作生态瓶的步骤:

●先在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小石子这时就可以放几块),再装入大半桶

自然水域中的水。

●往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再放入小动物。

●最后把写了本组组员名字的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可以把材料放在材料中心,一次让一两个小组的材料员来领取,也可把材料(包括沙子、小石子、容器、装满水的水桶、工具、标签)分散,让各组按他们的需要领取。

组织各小组按方案完成生态瓶的制作。为了有助于对学生的评价,建议教师走到学生中去,观察并指导他们的制作。

7.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

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

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

第7 课改变生态瓶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做了生态瓶,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得好坏,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在这个时候,可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这个小组的生态瓶中,生物都生活得好。由于各小组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这里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这一课也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理解,但还缺乏实际的感受。比如生物和生物之间,

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等。本课将让学生来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进行分析,还要注意教科书上的卡通图给出的一些方向性的暗示。希望教师在这方面要注意引导。

科学概念

●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小鱼若干、水草若干(原则:每个小组3~5 条小鱼,3~5 本水草)、漏网。为全班准备:一个盛有全班所需小鱼的桶,一个盛有全班所需水草的桶。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

每个学生小组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中一个内容进行实验活动。

第一部分:减少生态瓶里的水

选择两个生态瓶,尽量一样的,一个生态瓶的水倒掉一半,一个水量不变,两个生态瓶

的生物数量都不变。

由于水量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减小,氧气量减少,水少的生态瓶中小鱼浮到水面的

次数应该多些。

第二部分:增加生态瓶里的生物

把生态瓶里水草的数量增加一倍,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水草增多,产生的

氧气量增多,一般情况下,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减少。

把另一个生态瓶里的小鱼数量增加一倍,生态瓶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由于小鱼增加,

耗氧量增大,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增多。如果小鱼增加两倍或四倍,小鱼浮到水面的次数会越来越多,甚至会因缺氧而死亡。

但是,生态瓶里的植物不是越多越好。多到一定程度,影响了植物对光的吸收,还会减

小动物的活动空间,对生态群落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四)教学建议

1.让学生展示他们的生态瓶,比一比哪些生态瓶里的动植物生活得好。然后提出:如果

改变生态瓶中的一些条件会怎样呢?让学生思考一下:如果减少生态瓶里的水,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告诉学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生态瓶里的小鱼在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说明这个问题。

2.让学生明白,刚才的实验是改变了生态瓶中的非生物环境,如果改变生物的数量又会

怎样?

比如我们在其中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水草,在另一个生态瓶里增加一倍小鱼。

让学生们讨论一下,生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告诉学生,我们同样可以通过观察、记录生态瓶里的小鱼一分钟内浮到水面上来的次数

来说明这个问题。

3.让全班的小组,两两合作,组合成新的小组,请新成立的小组选出他们要研究的问题(是减少生态瓶中的水,还是增加生态瓶中的生物)。

给每个组分发记录单,再次说明如何来记录。

4.请学生汇报实验结果,让他们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为了帮助他们的讨论,可

以提出这些问题:

●瓶里的水减少后对植物有没有影响?

●动物增加了会怎么样呢?

●是不是生态瓶里的植物越多越好呢?

●如果生态瓶里的小鱼增加两倍会出现什么情况?增加四倍呢?

请学生思考一下,对于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还有什么想法。根据上面的实验,要想让生

态瓶里的生物生活得更好,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第8 课维护生态平衡

(一)背景和目标

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

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从“花丛”到“生态瓶”,再到“沙尘暴”,从小生态和模拟生态扩展到大自然真正的生

态环境,通过扩展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学生们加深了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认识到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进一步增强了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科学概念

●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必须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即生态系统。

过程与方法

●应用分析推理等思维形式,对沙尘暴生成的原因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教学准备

为全班准备:鹰、兔、草的图片,有关沙尘暴、发菜、猎隼的资料(尽量收集一些视频

资料)。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两部分。

教科书首先强调了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形成,其中

任何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生态系统都可能会失去平衡。后面选择了两个典型事例来展开教学。

第一部分:草原的生态平衡

教学活动是从研究草原上鹰、兔、草的食物关系开始的。

让学生设想,如果食物链的一个环节发生了变化,会发生什么现象。例如,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以想象的结果是,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可能的情况是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也许兔子会减少、老鹰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那么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

比如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

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草的生长困难,等等。

第二部分: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

沙尘暴是强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空气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000 米的天气现象。近年来,沙尘暴在我国北方发生的次数越来越多,甚至开始影响我国其他地区。教科书在这里引入这个话题,是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人类的干扰活动会对生态平衡产生不良影响。沙尘暴天气的沙源区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黄河河套的毛乌素沙地周围。尤其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教科书上介绍的就是宁夏地区的沙源区。

发菜是一种藻类,因风干的发菜形状、色泽酷似妇女的头发而得名。它大多生长在干旱

的草原、荒漠、平滩荒地和低山小丘,我国的甘肃、陕西、青海、新疆均有生产,而宁夏最为著名。近年来,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采集发菜的现象十分猖獗,严重破坏了草原的生态环境。2000 年6 月20 日国家已将发菜列为一级保护植物。

猎隼(sǔn)又叫鹘(hú),是一种凶猛的鸟,上嘴钩曲,背青黑色,尾尖白色,腹部黄色,

驯熟后可帮人捕猎。猎隼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近年来,由于猎隼在中东一些国家是王宫贵族的宠物,一种身份的象征,在境外一只经过驯化、体型高大的猎隼价格很高,因此在我国西北地区猎杀、猎捕和走私猎隼的情况非常严重。猎隼的数量急剧下降,严重影响当地生态平衡,引发鼠害泛滥,给当地牧民生活和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猎隼现在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向学生介绍这些情况,是为了引导学生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组织他们深入思考:

人类的哪些行为引起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这些行为的后果是什么?

最终结果是什么?

我们如何改变这种状况?

在第22 页“资料库”中,还向学生介绍了我国的几个主要自然保护区。它们分别是:

红树林保护区(左上图);三江源保护区(右上图);四川王朗自然保护区(左下图);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右下图)。

本课的整体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是十分不易的,人类的很多行为正在

破坏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在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的活动中,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四)教学建议

1.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生态瓶中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会受到影响

吗?告诉学生: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说明我们今天将要研究草原的生态平衡问题。出示草原上鹰、兔、草的图片,问学生,这三种生物之间的食物链是怎样的?把学生的回答以食物链的形式记录在黑板上。然后指着鹰提问: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3.接着指着兔问:如果兔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回答。

4.接着让学生思考,如果草少了,又会发生什么现象?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请他们

回答。

5.人类的哪些行为会造成鹰、兔子或草的减少呢?先请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写在书中对应

的圆圈内,然后讨论。

注意,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然后作出分析这点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学生对这些问题回答不出,教师就要适当引导,可以问他们类似“为了发展经济,人们采取了哪些办法?”这样的问题。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学的计划.doc

仁怀市尧坝小学2018至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分四个单元,分别是“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 1、《生物与环境》单元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启发学生对实验观察的兴趣;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学习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了解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的步骤和内容,能按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引领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本单元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联系进行重点研究。以生态瓶的建造、观察和改变控制条件为线索来进行探究活动,探究食物关

系平衡破坏后的生态状况,进一步认识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在活动中,需要对学生的探究兴趣进行激发和保护,鼓励学生以事实为基础进行活动记录,体验在实践活动中进行预测和验证的必要性,经历简单的方案设计并实践的过程,在改变控制条件的活动中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和交流。 2、《光》单元引导学生通过运用查阅相关资料的方法了解关于太阳的知识;能以自己的方式对搜集的材料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同学分享;能根据自己搜集的关于太阳的资料,提出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能与同学愉快合作开展“讲太阳的故事”的主题活动,通过讲“关于太阳的故事”,意识到太阳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对研究关于太阳的活动产生较浓厚的兴趣;知道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都与太阳有关系;了解一些初步的关于太阳的基本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运动》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涉及运动和力的关系。力表现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往往跟运动联系在一起。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变化都是力作用的结果,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弹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单元中,学生要经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预测、控制变量进行对比实验、运用数据进行解释、组装实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 学知识点全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1、进一步阅读教材上的举例,教师引导关注其中的注意点,比如绿豆的大小应该差不多,为什么要在每个盒子分别放入2-3颗绿豆,为什么要垫纸巾等。 2、教师提供表格,共同讨论如何进行记录。 四、布置实践作业和下节课内容提示: 1、鼓励学生回家认真完成实验,并做好观察记录。 2、下节课将对我们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请大家准备好实验计划单和实验记录表,将对认真完成实验的同学加星评价。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二单元) (2008-09-02 15:47:24) 转载▼ 分类:教学心得交流 标签: 杂谈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生物与环境 1、种子发芽实验(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 (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 (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 (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 (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 (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 (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三、阅读书4面种子发芽实验内容:

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各单元复习题精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必须需要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11、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事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食物链的举例。 答:①草一兔子一鹰②落叶一蚯蚓一小鸟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3、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

1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12、利用凹面镜和凸透镜特性,可以得到强光和高温。 13、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14、太阳是一颗炽热的大火球,它的表面温度大约为℃,内部温度高达两千多万摄氏度。 15、我知道深色物体反射光的能力,吸收热的能 力,浅色物体则相反。 16、自然状态下向阳处的温度比背阴处的温度要。 17、太阳是一种自然光源,它在发出的同时也产生。 18、当阳光照射到一个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会被物体和吸收。 二、选择 1、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我不知道 2、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 A、黑暗、干燥、温暖; B、明亮、潮湿、温暖; C、阴暗、潮湿、温暖 3、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同一物体在阳光下的影子()。 A、长度和方向都不同 B、长度和方向都相同 C、长度不同而方向相同 4、地球上的能量绝大部分来源于()。 A、太阳 B、煤 C、石油 D、电

5、上午某一时刻测量得到一个2米长的竹竿的影子是0.5米,那么4米高的树木的影子应是()。 A、2米 B、1.5米 C、1米 6、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7、物体影子的变化与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关系是() A、物体的影子长,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B、物体的影子短,太阳在天空的位置高 C、物体的影子长短与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无关 8、18世纪初,科学家()曾经做过“光的混合”的实验研究。 A、爱因斯坦 B、爱迪生 C、牛顿 D、哥白尼 9、把红色、白色、黑色的三个相同的纸筒同时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慢的是 ()。 A、白色的 B、红色的 C、黑色的 D、一样快的 10、1801年,德国物理学家约翰里特尔发现了()。 A、红外线 B、紫外线 C、X射线 D、r(读作“伽玛”)射线 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期中测试题(2) 三、判断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过程与方法:经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的过程,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实验观察的兴趣【教学重点】 学习运用对比实验中控制某个条件的方法,研究影响种子发芽的条件。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设计出自己的实验计划。 【教学准备】 绿豆种子若干,实验计划单(参考书3面),实验记录表(参考书4面)。 【教学过程】 一、讨论种子发芽的条件: 1、谈话导入: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那么,你觉得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呢? 2、学生自由讨论,教师摘要板书。(预设:要种到土里获得养料,需要浇水,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阳光,需要空气等。这时候教师不要给予取舍,保留学生的各种观点)

3、进一步引导(拿起一颗绿豆种子):这是一颗完好的绿豆种子,如果要让它发芽,刚才大家说的这些条件是不是都需要呢?哪些是绿豆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呢?(说明:从种子发芽过渡到具体的绿豆种子发芽,这样的讨论更有针对性,而且更合理,因为不同种子需要的条件是有些区别的。) 4、师:大家的意见不一样,看来我们必须通过实验来判别了。 二、设计种子发芽实验: 1、师:该怎样用实验来证明呢?大家说说要注意什么?(预设:制订周密的实验计划,只能改变一个条件等。) 2、师点拨:为了把实验做好,建议大家选择自己最想研究的一个条件进行研究,而且在研究之前要设计好实验方案。 3、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内容,及时进行统计。(预设:水组,光组,温度组,土壤组等,可在此适当排除不适合课堂研究的内容。) 4、以其中一个组为范例,集体讨论如何设计实验计划。(1)你们想研究什么问题,你们计划怎样做?(2)你们预测结果会是怎样的?(3)你们的研究中,改变了什么条件?(4)哪些条件是没有改变的?(5)怎样知道改变的条件是不是对种子发芽产生了影响?(6)在实验研究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 5、分发实验计划单,学生完成自己的实验方案设计,教师巡回指导,鼓励选择相同条件的同学互相交流。

最新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总复习知识要点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采用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需要设计实验组和对照组。 1、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2、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3、植物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植物生长的环境包括: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提供的养料。 4、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1、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2、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3、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①候鸟(如大雁)为了找寻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它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有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1、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2、(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3、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4、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5、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6、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因而(保护)一种生物,也就是保护了许多种生物。 7、食物链的举例:水田中的5条食物链。 老鹰狗尾草水稻小鸟老鼠蝗虫蛇 ①狗尾草→老鼠→蛇→老鹰②狗尾草→蝗虫→小鸟→老鹰 ③水稻→老鼠→蛇→老鹰④水稻→蝗虫→小鸟→老鹰⑤水稻→蝗虫→小鸟→蛇→老鹰 1、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系统)。 2、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环境因素很多,就其性质来说,可以分成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水分)、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包括(同这种生物有关系)的其他生物。 1、草原上的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①草→兔→鹰②草→兔→蛇→鹰③草→蝗虫→鹰④草→鸟→蛇⑤草→蝗虫→蛇→鹰 ⑥草→鸟→蛇→鹰 2、在食物链“草→兔→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小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戈壁,兔子、老鹰死的死,迁徙的迁徙。 ②如果兔子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大量的鹰会饿死,草会疯长,植被不合理,可能引发草原火灾…… ③如果草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因缺少食物而减少,最后会消失。老鹰也会饿死,草原会逐渐荒漠化…… 3、人类的什么行为会造成鹰、兔子的减少和草的减少? 答:人类对老鹰、兔子的猎杀;为防止兔子与牛羊争牧草而进行的猎杀和驱赶;为了发展经济而过度的放牧;环境的恶化导致的生长困难 4、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答:①爱护动植物,不伤害它们。②保护森林,不乱砍滥伐。③多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的动植物。 ④保护草原,合理放牧。…… 制作生态瓶。(图略,操作步骤及图例见教材16页) 实验设计 1、种子发芽实验(一)(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放大镜 实验方法:①先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并把它们画下来。 ②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按三个洞,再往其中一个盒内的纸巾上滴水,另一个保持干燥。再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三粒绿豆。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③比较两个种植盒里绿豆种子的发芽情况。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2、种子发芽实验(二)(教材第3页) 实验名称: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合适的温度吗? 实验材料:两个塑料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 实验方法:①准备两个种植盒,在盒内垫上纸巾并往两个种植盒内滴相同的水量,然后在盒内纸巾上各放两颗绿豆种子,并给同一条件的绿豆种子编上号。用标签标明对照组和实验组并把标签贴在种植盒的外面。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