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三、情感目标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引入

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向一杯清水中加入某种棕色液体,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通过扩散,整杯清水中都有了棕色物质分子的存在。)

我们怎样判断出这是什么物质呢?

(可以闻出这是醋的味道。说明醋分子除了在水中扩散,还进入了我们的肺泡,进入我们的嗅觉细胞。)

那么这些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的?会遇到什么障碍吗?

回顾旧知识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脂质与蛋白质可以(运动),故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生物学基本的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就是: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来出入细胞?

学生阅读观察并思考讨论“问题探讨”,学生回答。

提示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70页、71页内容)思考: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3.被动运输的特点和种类。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回答进行讲解)

一、被动运输

(一)自由扩散

生答师讲

能够通过脂双层膜的物质中,我们已知水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也都是以这种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膜的,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特点。

生答师讲

自由扩散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物质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通常是一些小分子物质,气体或是脂溶性物质。

思考

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但细胞又需要的物质,比如葡萄糖怎样进入细胞?

生答师讲

实验表明,葡萄糖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某种蛋白质,葡萄糖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该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说明葡萄糖可以借助载体通过脂双层。

(二)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浓度差是运输动力,均属于被动运输。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

1.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不需要消耗能量。因为二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

2.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的共同之处是细胞都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同之处是:前者不需要蛋白质的协助,后者必须有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3.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的,细胞不需要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动运输。

思考:物质总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吗?

二、主动运输

阅读教材71页,或出示资料。

1.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细胞却仍在“吸K+排Na+”。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血液中碘的质量浓度为250mg/L,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的浓度比血液高20倍~25倍。

提出问题:

1.丽藻的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教材表格出示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由丽藻仍然可以从池水中获得各种离子的现象,有何疑问?

2.物质并不总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有时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那么物质怎样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阅读教材:总结主动运输概念及特点。

得出结论: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举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各种离子出入细胞。

特点: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及能量。

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大分子物质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生答师讲

当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时,首先是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住大分子物质。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做胞吞。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旁栏思考题: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这是细胞的胞吞作用。这对于人体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细胞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技能训练: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

1.K+和Mg2+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2.Na+和Cl-是通过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

3.因为以上四种离子的细胞膜内外的浓度差较大,细胞只有通过主动运输才能维持这种状况。

学生练习:课后练习一、二题。

提示:基础题 1.D 2.A

拓展题

低温环境肯定会影响物质的跨膜运输。温度会影响分子运动的速率,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因此,组成细胞膜的分子的流动性也会相应降低,呼吸作用释放能量的过程也会因有关酶的活性降低而受到抑制。这些都会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

教案 B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2.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

2.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主要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定义及区别。

2.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及其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教学媒体

多媒体PPT 。

教学策略

探究法、讲述法、自主归纳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问题探讨”引入,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二、新课教学

(一)被动运输

1.自由扩散

能够通过脂双层膜的物质中,我们已知水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也都是以这种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膜的,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自由扩散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物质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通常是一些小分子物质,气体或是脂溶性物质。

教师讲述:通过前面的分析,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但细胞又需要的物质,比如葡萄糖怎样进入细胞?

学生活动:根据前面的推测,设计实验探究葡萄糖等物质怎样进入细胞。

2.协助扩散

出示资料:实验表明,葡萄糖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某种蛋白质,葡萄糖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该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说明葡萄糖可以借助载体通过脂双层膜。

协助扩散概念及特点: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过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浓度差是运输动力,物质总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吗?

(二)主动运输

出示资料:

1.人红细胞中K+的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的浓度却只有血浆的1/6,细胞却仍在“吸K+排Na+”。

2.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具有很强的摄取碘的能力。血液中碘的质量浓度为250mg/L,而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的浓度比血液高20倍~25倍。

3.丽藻的细胞液与池水的多种离子浓度比(表格出示数据), 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什么结论?由丽藻仍然可以从池水中获得各种离子的现象,有何疑问?

学生分析资料,提出问题。

学生回答:物质并不总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的,有时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那么物质怎样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学生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的条件(能量及载体)。

出示资料: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量的缬氨酸霉素(一种蛋白类抗生素),以及可以提供能量的物质后,K+则可以通过膜从低浓度处向高浓度处扩散。

该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及能量。

出示动画,学生观察,总结主动运输概念及特点。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及各种离子出入细胞。

主动运输的动力是细胞提供的能量,相对而言,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借助浓度差来运输,把它们叫做被动运输。

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哪种方式对细胞的生命活动意义更为重要?

学生回答:主动运输更有意义,因为它可以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体现了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即选择透过性。

技能训练:分析柱状图(即教材73页)

教师讲述:以上我们探究了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对于一些大分子物质,如

蛋白质,怎样来进出细胞呢?

出示动画:变形虫摄取食物,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学生观察并总结特点。

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当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时,首先是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住大分子物质。然后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做胞吞。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做胞吐。

三、课堂小结

小分子物质、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体现了生物膜选择透过性的特点,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特点。可见,结构与功能总是相适应的。

四、作业

教材P73“练习”一、二。

第4章测试题

(60分钟,9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20小题)

1.在研究具体的物质X时,发现与曲线②和曲线④相符,试问:细胞膜运输物质X 的方式是()

A.主动运输B.自由扩散C.胞吞D.胞吐

2.下列现象属于渗透作用的是()

①水分子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②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细胞膜③蔗糖

分子通过细胞壁④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液泡膜⑤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

过原生质层⑥干大豆种子泡在清水中逐渐胀大⑦暑天新鲜蔬菜在空气中萎蔫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 D.①③⑤

3.根据某洋葱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可以说明()

①细胞膜具有流动性②该细胞是活的细胞③细胞膜上具有蔗糖分子载体

④细胞壁伸缩性比原生质层小⑤成熟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⑥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只能在清水中才能复原

A.②④⑤⑥ B.①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

4.U形管中装有两种不同浓度的溶液R及溶液S(溶质为大分子物质),并为一半透性膜(X)隔开(如下图)。与溶液S相比,溶液R为低渗溶液(即浓度较低)。图a中黑色的深浅即代表浓度高低。开始如图a所示,15分钟后,当图中的U形管内已达到平衡时,有关溶液表面是一样高还是不一样高以及渗透压是相等还是不相等的正确选择是 (参

看图b) ()

A.右侧较高,两溶液等渗,即浓度相等

B.右侧较高,且右侧为高渗,即浓度较高

C.左侧较高,且右侧为低渗,即浓度较低

D.两侧高度相等,且为等渗,即浓度相同

5.如果把某个植物细胞放到蔗糖溶液中,却没有出现质壁分离现象,不可能

...的原因是()

A.发生了质壁分离自动复原B.细胞已经死亡

C.所用的蔗糖溶液的浓度不够高 D.该植物细胞尚未形成大液泡

6.为研究植物a能不能移植到b地生长,某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个测定植物a细胞液浓度的实验方案,实验结果如下表:

他们又测定了b地土壤溶液浓度,发现b地的土壤溶液的浓度适合植物a生长,则b地土壤溶液的浓度最可能是()

A.≥0.2 B.0.15<土壤溶液<0.3

C.<0.2 D.≤0.2

7.利用0.5 g/mL蔗糖溶液、0.3g/mL蔗糖溶液、一定浓度的尿素溶液分别处理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10min中三组细胞体积变化如右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a曲线为0.5 g/mL蔗糖溶液处理组

B.a、b、c三组洋葱细胞失水的方式相同

C.若将细胞转移到蒸馏水中,有两组能够发生

质壁分离复原

D.若实验持续,只有一组细胞能够发生质壁分

离复原

8.将同一植物细胞依次浸入清水、0.3mol/L的

蔗糖溶液和0.4 mol/L的KNO3溶液中,测得细胞的体积

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则A、B、C三条曲线分别

代表细胞所处的溶液是()

A.清水、蔗糖溶液、KNO3溶液

B.KNO3溶液、清水、蔗糖溶液

C.清水、KNO3溶液、蔗糖溶液

D.蔗糖溶液、KNO3溶液、清水

9.在人类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罗伯特森提出的三层结构模型与流动镶嵌模型的相同点是()

A.两种模型都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B.两种模型都认为蛋白质分子均匀排列在脂质分子的两侧

C.两种模型都认为组成生物膜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脂质

D.两种模型都认为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10.下列关于细胞内物质运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线粒体内的水必须通过4层磷脂分子才能进入细胞质基质

B.细胞核内的RNA必须通过两层膜才能进入细胞质

C.氧气进入线粒体不需要消耗能量

D.Na+通过液泡膜时,必须有载体蛋白协助

11.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这与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尾部疏水的性质有关。某研究小组发现植物种子细胞以小油滴的方式贮存油,每个小油滴都由磷脂膜包被着,该膜最可能的结构是()

A.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尾部向着油滴内

B.由单层磷脂分子构成,磷脂的头部向着油滴内

C.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结构与细胞膜完全相同

D.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两层磷脂的头部相对

12.关于右侧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

C.大分子物质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

进入细胞

D.腌制蜜饯时蔗糖进入细胞与①和②两过程有直接关系

13.分泌蛋白是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一类蛋白质。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与真核细胞形成分泌蛋白的相同点是()

A.合成蛋白质的主要场所都是内质网上的核糖体

B.合成蛋白质的过程都是由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C.合成蛋白质时都有细胞核内的转录

D.分泌蛋白质时都要依靠细胞膜的流动性

14.有关生物膜的应用中正确的是()

A.海水淡化应用的是生物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抗旱、抗寒品种的培育,与基因有关而与生物膜无关

C.污水处理可以利用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

D.人工膜可以模拟生物膜的所有功能

15.物质的跨膜运输对细胞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下图为几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示意图,请判断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组成细胞膜的A、B两种物质通常不是静止的

B.丙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中物质一般要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

C.甲、乙、丙三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对于维持活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均有重要意义

D.胆固醇以甲的方式进行跨膜运输是B物质的缘故

16.如图表示各种膜的组成成分含量,图中不能说明的是()

A.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

B.膜中的脂质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与膜的功能有关

C.膜的功能越简单,所含蛋白质的数量越少

D.膜的功能越复杂,所含糖类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17.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A.植物细胞累积K+需消耗能量

B.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C.海水中的海藻细胞可通过积累溶质防止质壁分离

D.液泡中积累大量离子,故液泡膜不具有选择透过性

18.甲、乙两种物质分别依赖自由扩散(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如果以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磷脂双分子膜代替细胞膜,并维持其他条件不变,则()A.甲运输被促进 B.乙运输被促进

C.甲运输被抑制 D.乙运输被抑制

19.实验发现,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时,如果使用药物限制蛋白质的活动,则葡萄糖的运输速率迅速下降,如果减少能量的供应,却对运输没有影响。由此推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 D.逆浓度梯度运输

20.如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表示细胞分泌的同时会导致膜成分的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

二、非选择题

21.(22分)下列甲、乙两图是渗透装置示意图,丙图是根毛细胞示意图,请根据甲、乙、丙三图回答下列问题:(甲图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初始状态。乙图是发生了较长时间的渗透作用之后,通过漏斗内外的水分子达到平衡时的状态。甲图中:①为清水,②为0.3g/mL的蔗糖溶液)

(1)比较甲图中①处和②处溶液浓度的大小 > 。

(2)丙图中④的名称为,甲图中的③相当于丙图中的,它与丙图中相应结构的区别是。

(3)若把根毛细胞放入0.3g/mL的蔗糖溶液中,它将出现,再放入清水中,它又出现。

(4)若把根毛细胞放入0.5g/mL的蔗糖溶液中,它会出现什么变

化?,过一段时间再放入清水中,又会如何?,因为。

(5)盐碱地中的植物常出现萎蔫现象,其原因是。

22.(8分)对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的成分很不相同,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细胞液的离子浓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K+和Cl-在细胞内含量高,而Ca2+和Mg2+在细胞内含量较低。这一事实表明细胞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具有;

(2)K+和Cl-进入细胞的运输方向是,这种吸收方式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和;

(3)细胞吸收K+和Cl-的方式,对活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是,这种吸收方式的实现,必须依赖的生理活动是;

(4)法囊藻细胞吸收的各种离子数量与海水中相应离子的数量不成正比例,这与法囊藻细胞膜上的有关;

(5)在人工生态环境下培养实验得知,法囊藻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活动,使周

围溶液的pH有减小的趋势,对此现象的正确解释

是。

答案:

1.A 2.C 3.C 4.B 5 .A 6.C 7.A 8.C 9 .C 10 .B 11.A 12 .B 13.D 14.C 15.D 16 .D 17 .D 18.D 19.C 20.D 21.(1)②①

(2)原生质层④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

(3)质壁分离现象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质壁分离不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蔗糖溶液浓度过高,根毛细胞因失水

过多而死亡

(5)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根毛细胞失水

22.(1)选择性

(2)逆浓度梯度由海水向细胞中运输需要载体需要消耗能量

(3)能保证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选择吸收营养物质呼吸作用

(4)运载各种离子的载体数量

(5)由于细胞对离子的选择性吸收,使周围环境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发生改变而导

致H+浓度增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体化讲义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课标要求】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和特点 2.指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简述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的意义 4.举例说出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5.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学习难点:主动运输 【创设情境】 [思考1] 回忆细胞膜的功能是什么? [思考2] 结合问题探讨,思考什么分子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什么分子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 【学习活动】 活动一、被动运输 [思考一] (学生阅读教材P70~71及图4-7,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扩散? 2.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有几种? 3.肺泡内氧的浓度大于肺泡细胞内部氧的浓度时,氧便通过扩散作用进入肺泡细胞内部。 由此可见自由扩散的方向是怎样的?哪些物质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4.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如何解释? 与自由扩散相比,协助扩散的特点是什么? [练习一] 1.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细胞膜上甘油载体的数量 C.细胞的供能 D.细胞膜上磷脂分子的种类 2.有一种物质能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膜,但却不能顺浓度梯度进出无蛋白质的磷脂双层

膜。这种物质出入细胞膜的方式是() A.自由扩散 B.协助扩散 C.主动运输 D.胞吞、胞吐 活动二、主动运输 [思考二] (阅读教材P71-72及观察表4-1和图4-8,并思考下列问题) 1.与被动运输相比,主动运输的特点是什么? 2.物质进出细胞的三种方式中,对细胞而言哪一种更为重要?为什么? 3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细胞膜两侧物质浓度差 是否需要载体蛋白 是否消耗细胞内的能量 代表例子 4.下面几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 5.主动运输、被动运输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特性? 6.对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什么?联系前面所学内容举例。 7.胞吞,胞吐依赖于细胞膜的什么特点?是否要消耗能量? 8.胞吞胞吐与主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 [练习二] 1.下列物质中,通过人体红细胞膜时需要消耗能量的是() A.甘油 B.葡萄糖 C.钠离子 D.氧气 2.对法囊藻的细胞液中各种离子浓度的分析表明,细胞液中的成分与海水成分很不相同,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法囊藻的离子浓度。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练习题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选择题 1.(2012·泉州高一期末)如图表示一个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由图分析可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依靠() A.自由扩散B.主动运输 C.协助扩散D.渗透作用 【解析】动物细胞内外不同离子的相对浓度存在差异,即存在浓度差,该浓度差的维持依靠主动运输。 【答案】 B 2.(201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关于概念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①和②所示的过程都需要消耗细胞内释放的能量 B.只有①所示的过程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 C.大分子只有通过①所示的过程才能进入细胞 D.蜜饯腌制时蔗糖进入细胞与过程①和②有关 【解析】图中①代表主动运输,②表示协助扩散,②过程需要载体,不消耗ATP;主动运输能逆浓度梯度运输物质;大分子物质以胞吞或胞吐的方式通过膜;蜜饯腌制时细胞已经死亡,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消失。

【答案】 B 3.下图表示植物细胞正常生活过程中的细胞膜对物质的运输。物质运输的方向如箭头所示,黑点的数量表示物质的浓度,则该物质可能是() A.甘油B.叶绿素 C.花青素D.Na+ 【解析】此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由细胞内向细胞外,需要载体蛋白,而且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甘油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叶绿素、花青素分别是存在于叶绿体、液泡中的色素,不在细胞间转运。Na+可由细胞内运输到细胞外,且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答案】 D 4.(2012·浙江高考)人体肝细胞内CO2分压和K+浓度高于细胞外,而O2分压和Na+浓度低于细胞外,上述四种物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是() A.CO2B.O2 C.K+D.Na+ 【解析】可通过肝细胞内外各种物质的关系作出判断,K+逆浓度从细胞外进入到细胞内部,其跨膜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答案】 C 5.(2013·青岛高一检测)细胞内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如胃蛋白酶原)的出胞方式是() A.胞吐B.自由扩散 C.协助扩散D.主动运输 【解析】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以及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对于生物大分子物质,则不能以跨膜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

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教案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出和输入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能力方面:进行图表数据的解读。 情感态度价值观:强调积极主动思考。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解决方法: (1)介绍扩散现象,列举氧和二氧化碳进出细胞的现象,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总结协助扩散的概念。 (3)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现象,总结出主动运输的概念。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 解决方法:通过列举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现象,播放相关的多媒体动画,讲清主动运输的概念及特点。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 五、教具准备:课件 六、学生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相关问题。 七、教学程序 [问题探讨]给学生呈现P70图,提出下列讨论题: 1、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2、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对此该如何解释? 学生讨论后回答。 讲述 (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 1.物质顺浓度梯度的扩散进出细胞,这种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 (1)自由扩散 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能量,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2)协助扩散 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不需要消耗能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高浓度到低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不需要消耗能量 总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的异同。 2.主动运输 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如Na+、K+、Ca2+的吸收。 特点:(1)物质转移方向是低浓度到高浓度 (2)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需要消耗能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案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开课教师:蔡文春开课级别:县级 开课时间:2017-12-8 开课班级:高一(4)班 一、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节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中第3节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图表数据的解读。本节课在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基础上,从微观层面介绍了不同物质通过细胞膜的机制,体现生命物质性观点,强调了生命活动具有的物质基础,帮助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体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 教材先介绍了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不同方式,之后又简单介绍了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完整呈现了物质通过细胞膜的各种方式。并通过图形、文字结合的方式,将微观问题宏观呈现、抽象问题具体呈现,有利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又提供给授课教师较大的发挥空间,使授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呈现、梳理和提升知识。本节教材有较多的图表,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图表转换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本节课主动运输方式需要能量,这能量来自哪里为后续课程《细胞的能量“通货”—ATP》的学习埋下伏笔,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三章和本章前两节课的学习,已经明白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通过细胞膜模型的建构过程,学生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因此对生物膜结构和功能有一定的知识贮备。本班学生中等生较多,对生物有钻研的偏少,因此对主动运输的特点及意义以及对图表数据的分析和转换能力及探究能力偏弱,需要利用本节课加强训练。 教学策略: 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学生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里建构出来,是本节课设计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本人充分利用教学图片、动画和实验数据等,采用提问、设计问题串、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接近物质通过细胞膜的运输方式。 本人首先通过生活实例导入本节课题,引发学生兴趣,继而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的简单复习,让知识复现,为理解本节内容做铺垫。通过扩散的概念将生命现象引入到对生命的物质本质的讨论,然后引入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教学,教学过程中通过两组实验数据的讨论,让学生理解这两种方式的异同。怎样让学生理解难以肉眼看见的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①木材(或竹捆)从河的上游随水漂到下游;②船装白糖(或食盐、化肥)从河的上游漂到下游(不开发动机);③船装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案)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重点: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 难点:主动运输 二、学习活动 (一)、自主学习,完成下列内容。 离子和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大分子物质的通过方式: (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探究活动一 下面的物质分别是通过何种方式进出细胞的?请归类,并在相应的位置画出其跨膜运输的示意图。 氧气,二氧化碳,甘油,氮气,苯,维生素D,性激素,乙醇,葡萄糖,钾离子,碘,氯离子 (1)自由扩散(2)协助扩散(3)主动运输。

探究活动二:探究影响细胞物质跨膜运输速率的因素 (一)下表为自由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物质的运输速度与物质浓度差成_____关系, 自由扩散过程受________影响。 (二)下表为协助扩散实验的数据,请分析数据,绘出物质运输的速率与浓度关系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浓度范围内, 物质的运输速率 与物质浓度成____关系,协助扩散过程中物 质运输速率受________________限制。 (三)下表为胡萝卜在不同氧分压情况下从KNO 3溶液中吸收K +与 NO 3— 的数据,请根据数据绘出K +与 NO 3— 吸收速率与氧分压的坐标曲线。 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物质的运输速率与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探究活动三:按照表格归纳出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小组合作填写。 运输方式 概念 运输方向(浓度梯 是否需要载体 是否需要能量 举例 影响 因素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浓度差(mmol/L ) 5 10 15 20 25 30 运输速度(离子/秒) 2.4 4.7 7.3 9.5 12.2 14.4 浓度差(mmol/L ) 1.5 3 4.5 6 7.5 9 运输速度(离子/秒) 8 15 24 30 31 31 氧分压 0 2 4 6 8 10 K + 20 25 40 41 42 42 NO 3— 30 35 40 50 52 52 氧分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连线] [点拨](1)物质跨膜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大分子物质和颗粒性物质的胞吞、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 (2)物质能否通过细胞膜,是根据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并不完全取决于物质分子的大小。 2.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番茄和水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比较: 科学家将番茄、水稻分别放在含有Ca2+、Mg2+和SiO4-4的培养液中培养,结果如图所示: 据图示可知: (1)实验结果:①不同植物对同一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有差异;②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种无机盐离子的吸收也有差异。 (2)实验结论:植物细胞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1.据图确定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a是协助扩散,b、d是自由扩散,c是主动运输。 2.根据影响跨膜运输因素的曲线确定运输方式 (1)物质浓度 (2)氧气浓度

3.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探究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2)探究是自由扩散还是协助扩散 不同因素对主动运输的影响不同 (1)抑制细胞呼吸,所有通过主动运输方式跨膜的物质都会受到影响。 (2)抑制某载体蛋白的活性,只会导致该载体蛋白转运的物质运输停止,对其他物质运输不影响。 角度一以基础判断的形式或依托相关生理过程,考查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及特点1.(2014·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细胞胞吞的一定是固体物质 B.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属于易化扩散(协助扩散) C.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转运属于主动转运(主动运输) D.胞吐过程一定会发生分泌泡与质膜的融合 解析:选D被胞吞或胞吐的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方式是胞吐;通过载体蛋白的物质运输可以是主动转运(主动运输)也可以是易化扩散(协助扩散);胞吐是具膜的分泌泡和质膜融合后将分泌泡包含的物质释放到细胞外的过程。 2.(2014·北京高考)比较生物膜和人工膜(双层磷脂)对多种物质的通透性,结果如图。据此不能得出的推论是() A.生物膜上存在着协助H2O通过的物质 B.生物膜对K+、Na+、Cl-的通透具有选择性 C.离子以易化(协助)扩散方式通过人工膜 D.分子的大小影响其通过人工膜的扩散速率 解析:选C观察图示,除了甘油、O2和CO2以外,其余物质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均比在人工膜上的通透性大,说明生物膜上存在协助运输某些物质的物质;由于K+、Na+、Cl-在生物膜上的通透性有差异,所以能够体现选择性;图中不同物质的分子大小不同,膜对其通透性也不同,说明分子大小影响跨膜运输的速率;图中没有信息证明离子在跨膜运输过程中是否消耗A TP,因此不能判断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高考]

高中生物题型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题型一、物质运输方式 一、考查形式 选择题或填空题 二、典型例题 1.将某活组织放入适宜的完全营养液中,置于适宜的条件下培 养。培养液中甲、乙两种离子的浓度保持相等且恒定,定期 测得细胞中两种离子的含量,得到如图所示曲线。据图分析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组织的细胞吸收甲、乙两种离子的方式分别是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 B.该组织细胞运输离子甲的载体蛋白数量比运输离子乙的数量多 C.两种离子均只能从低浓度的一侧运输到高浓度的一侧 D.曲线m~n段和a~b段表明两种离子浓度的升高抑制了细胞的吸收 答案B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曲线随时间的变化是:细胞内离子浓度超过细胞外离子浓度,因此对两者的吸收都是主动运输的方式,A项不正确;在相同的时间内,甲曲线表示的浓度高于乙曲线,说明甲离子的吸收速度快,主要原因是载体蛋白的数量相对较多,B项正确;可从图中直接得出:细胞内浓度无论大于或小于细胞外浓度,细胞均能吸收离子,C项不正确;D项中曲线m~n段和a~b段两种离子应该是处于平衡的状态,是由于载体蛋白数量有限引起的,而不是抑制了细胞的吸收,D项不正确。 2.如图为物质出入细胞的四种方式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A表示________方式,B表示________方式,C表示________方式,D表示________方式。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B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 (3)与A方式相比,B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上合成的。

(4)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是通过________方式进行的,该种运输方式也体现出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5)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_________________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6)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影响B方式运输速率的因素为__________________;与C运输方式有关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吐(2)葡萄糖(3)载体蛋白核糖体(4)D(或胞吐)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5)C、D(或主动运输和胞吐) (6)B、C 浓度差和载体蛋白数量线粒体和核糖体 解析自由扩散受膜两侧浓度差的影响,浓度差越大,物质出入细胞的速率就越快,而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受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主动运输和胞吐又受能量多少的限制。 三、答题技巧 1.根据图解确定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2.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综合比较 项目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胞吐 运输方向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细胞外→ 细胞内 细胞内→ 细胞外 运输动力浓度差浓度差 能量 (ATP) 能量 (ATP) 能量 (ATP) 载体 蛋白 不需要需要需要不需要不需要实例水、CO2、红细胞吸K+、Na+白细胞吞各种分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教案 A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三、情感目标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反映了细胞膜的功能,这是在细胞膜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述法、演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引入 观察与思考 演示实验:向一杯清水中加入某种棕色液体,观察到什么实验现象? (扩散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的现象。通过扩散,整杯清水中都有了棕色物质分子的存在。) 我们怎样判断出这是什么物质呢? (可以闻出这是醋的味道。说明醋分子除了在水中扩散,还进入了我们的肺泡,进入我们的嗅觉细胞。) 那么这些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人体细胞的?会遇到什么障碍吗? 回顾旧知识 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蛋白质)分子 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嵌入或横跨磷脂双分子层。脂质与蛋白质可以(运动),故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生物学基本的观点是: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问题就是:物质怎样进行跨膜运输来出入细胞? 学生阅读观察并思考讨论“问题探讨”,学生回答。 提示 1.从图上可以看出,氧气、二氧化碳、氮气、苯等小分子(苯还是脂溶性的)很容易通过合成的脂双层;水、甘油、乙醇等较小的分子也可以通过;氨基酸、葡萄糖等较大的有机分子和带电荷的离子则不能通过合成的脂双层。 2.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无蛋白的脂双层,但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推测小肠上皮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能够转运葡萄糖的蛋白质。 3.通过观察此图还可联想并提出,细胞需要的离子是否也通过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来运输等问题。 (学生阅读教材70页、71页内容)思考: 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 2.什么是主动运输,被动运输? 3.被动运输的特点和种类。 (教师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回答进行讲解) 一、被动运输 (一)自由扩散 生答师讲 能够通过脂双层膜的物质中,我们已知水进入细胞的方式是渗透作用,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也都是以这种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入细胞膜的,把这种方式叫做自由扩散。 学生总结自由扩散特点。 生答师讲 自由扩散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物质运输的动力是浓度差。以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通常是一些小分子物质,气体或是脂溶性物质。 思考 不能通过脂双层膜,但细胞又需要的物质,比如葡萄糖怎样进入细胞? 生答师讲 实验表明,葡萄糖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但如果在人工膜中加入某种蛋白质,葡萄糖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处扩散。该实验说明什么? 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结论:说明葡萄糖可以借助载体通过脂双层。 (二)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从浓度高的向浓度低的运输,需要载体协助。如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都是物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浓度差是运输动力,均属于被动运输。 思考与讨论:学生思考讨论回答。 提示: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学习内容主要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及胞吐的主要特征和各自的区别。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1、知识基础: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认知能力:高中生已达到一定分析处理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3)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 2、技能目标: (1)逐渐形成打破定势思维,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3)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

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五、教学难点: 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已知跨膜运输的特征推出跨膜运输的方式。 六、教学媒体: 教科书、板书、PPT课件(包含flash动画)等。 七、教学方法: 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法。 八、课时安排: 1课时 九、教学流程图

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教案(详案)

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及运用建模思想构建生物学数学模型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1)课程标准:说出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进行图表数据解读。 (2)我的理解: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包括三种跨膜运输和胞吞胞吐方式,这与细胞膜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并描述这些运输方式的基本特征,并且与之前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同时训练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学会分析资料及数据并得出相关结论。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了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出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对教材的阅读和探究,说明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能正确解读柱形图。 (2)能力目标 a、通过学生对教材的阅读、思考,总结归纳出三种运输方式的特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b、通过学生对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的探究和对比,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对比归纳能力。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江苏省通州市石港中学黄新 一、课标要求 学习细胞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从微观层面上,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有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鼓励学生搜集有关细胞研究和应用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以丰富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具体内容标准: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二、教学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运用类比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的合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教学难点:主动运输的方式 四、设计思路 1、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学生并不难掌握,教师通过设计问题来引领学生自学课本,再结合老师的动画课件演示,学生是比较容易找出三种物质跨膜移动方式的异同点的。因此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及讲授与讨论想结合的教学方法。 2、本节课的基本思路确定为:展示现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领自学→多元讨论,解释原理→总结概念,当堂训练。 3、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问题探讨”:一方面先展示人工合成的脂双层膜,通过与细胞膜比较,强化学生对细胞膜的认识,再通过对比不同物质通过不含蛋白质的人工脂双层膜的实验结果,对比出自由扩散的特点,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葡萄糖不能通过脂双层膜,而能通过细胞膜,很自然的引出后面的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学习;另一方面,借助第四章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的内容,诱导学生生成问题:带电的离子也不能通过脂双层,但却能被细胞吸收,这又说明了什么?培养学生生成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为后面介绍主动运输打下伏笔。 4、关于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学习,一方面充分利用好第三章第二节中有关“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的内容,把它作为背景知识;另一方面又要与第四章第二节内容联系起来,把它作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