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海洋生态学总论-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第一部分

海洋生态学总论

第一章生态系统及其功能概论

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这是生态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章扼要介绍生态系统的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各种生态过程对人类提供的服务,作为全书内容的总概括。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一、什么叫生态系统

地球上的森林、草原、湖泊、海洋等自然环境的外貌千差万别,生物的组成也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其中的生物与环境共同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生态系统(ecological system,ecosystem)就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一个或多个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范围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而定。一个湖泊、一片草地或一片森林都可以视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从大的范围来说,整个陆地或海洋也可视为两个巨大的生态系统。同样的,海洋还包括沿岸浅海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两大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类型。生物圈则是一个行星水平的巨大生态系统。空气、水、土壤和岩石维持着地球表面层里生物的生命,地球上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互相作用,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生态系统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首先提出来的,强调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组分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的统一。他指出:“更基本的概念是……完整的系统,它不仅包括生物复合体,而且也包括人们称之为环境的全部物理因素的复合体。”因此,生态系统这个概念主要在于强调生物与环境的整体性,它在生态学思想中的主要功能在于强调相互关系、相互依存和因果联系。认识这种整体性概念对于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全局性重大课题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将生态学推上一个新的研究层次。随后许多生态学家对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作出巨大贡献。例如,Thienemann有关营养阶层的论述,Leibing提出生态能量学的概念,Brige和Juday在20世纪40年代就提出“初级生产”的思想,并提出营养动力学的概念。美国耶鲁大学湖沼生态学家Lindeman早在1942年就对湖沼生态系统营养级间能量转移的效率进行研究,为生态系统能流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半个多世纪以来,生态系统的理论不断完善,并且在处理人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关系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可概括为非生物和生物两大部分,或者说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种基本成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种类

9

10 组合是不一样的,代表着各自的特点,不过它们都包含这四个基本成分。

生态系统

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细菌等

消费者

分解者:微生物(细菌、真菌等)、原生动物、小型无脊椎动物等 CO 2、H 2O 、O 2、N 2等

无机盐(矿物质原料)

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腐殖质等

(连接生物和非生物部分的有机物)

生物部分 能源:太阳能、其他能源 气候:光照、温度、降水、风等 基质和介质:岩石、土壤、水、空气等非生物部分

(非生物环境) 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 食肉动物:二级、三级、四级消费者

杂食动物:碎屑消费者、腐食消费者 物质代谢原料

1. 非生物成分(abiotic component )

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它提供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生活的栖息场所,具备生物生存所必须的物质条件,也是生物能量的源泉。

2、生物成分(biotic component )

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繁多,通常按营养关系将它们划分为: ①生产者(producers )包括所有绿色植物,它们具有光合色素,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将CO 2、H 2O 和无机营养盐类合成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核酸等有机物用于本身的生产,称为自养生物(autotrophs )。此外,光合细菌和化能合成细菌也属自养生物。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是地球上一切生物(包括人类)的食物来源,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居首要地位。

②消费者(consumers )指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的全部动物,它们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生,所以称为异养生物(heterotrophs )。消费者通过对生产者的摄食、同化、吸收过程,从而起着对初级生产者的加工和本身再生产的作用。

③分解者(decomposers )也属异养生物,主要包括异养细菌、真菌、放线菌、原生动物等微小生物,它们在生态系统中连续地进行着与光合作用相反的分解作用。微生物种类复杂,分解能力因种而异,但是,每一种生物产生的有机物基本上都能被已经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所分解。

Odum(1971)年提出,不能把某些特定生物视为“分解者”,而应该把分解作用(decomposition )看成是一个过程,包含有全部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参与的过程更为合适。

以上三大功能群构成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的三个亚系统(图1.1),并且与环境要素共同形成统一的整体。只有通过这个整体,才能执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或者说系统中任一要素都不能分开或独立完成上述功能。结构与功能的统一表明生态系统是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与其中任何一个亚系统相比较已经有质的变化。正如Odum 所指出的,“在系统的水平,其主要特征和过程并非起因于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总和,而是起因于它们之间的协调。”

11

三、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和空间结构

(一)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以及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链连成一个整体。所谓食物链(food chain )是指生物之间通过食与被食形成一环套一环的链状营养关系,即物质和能量从植物开始,然后一级一级地转移到大型食肉动物。食物链上每一个环节称为营养级(trophic class )。中国有句古话叫“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实际上含有食物链的内涵,还有一句话叫“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就是反映水域中的一条食物链。

根据食物链的起点,可将它分成两种基本类型:①牧食食物链或称植食食物链(grazing food chain ),是从活体植物开始,然后是草食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②碎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 chain )是从动植物死亡尸体分解物开始,如植物残体→蚯蚓→线虫→节肢动物或海洋中的有机碎屑→底栖小虾蟹→底栖小鱼等。

一个生态系统往往存在许多条食物链,这是因为生物种类繁多,一种生物往往有多种食物对象,同一种生物也可被多种摄食者取食,因此一种生物不可能固定在一条食物链上。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纵横交错,形成网状营养结构,称为食物网(food web )。这样,食物网就更真实地反映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有机体之间的营养位置和相互关系(图

1.2)。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结构对保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有重要作用。

组成食物网的生物种类繁多,食物网结构非常复杂,很难按物种划分来研究生态系统中各物种之间的能量传递过程。生态学家提出“营养层次”或“营养阶”(trophic level )的概念,即将食物网中处于同一营养位置的所有生物作为一个营养层次来对待,并且将营养层次与食物链环节等术语归为同一概念范畴。同一营养层次包含有很多种生物,而且同一种生物的幼体和成体可能处于不同的营养层次。在不同季节或不同年份,同一营

养层次的生物种类和它们的数量比例会有变化,但并不影响生态系统中各营养层次之间

图1.1 生态系统划分为三个亚系统(Anderson 1981, 转引自戈峰 2002)

12 能流过程的分析。

(二)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

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养成分和异养成分在空间上通常是分层的。上层的“绿色带”自养代谢最旺盛,称为生产层;下层(陆地土壤或水域沉积物)则是光照条件很差或无光照的“褐色带”,异养代谢最为旺盛。例如,森林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主要在林冠上占优势,在乔木之下依次还有灌木、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四个基本结构层次,它们适应不同的光照条件。相当部分的合成产物从生产层掉落到地面或土壤内,在这里进行异养分解作用。动物的空间分布也相应有明显的分层现象,鸟类、昆虫、兔子、老鼠、蚂蚁、蚯蚓等分布在林地的不同垂直空间。

湖泊、池塘等水域生态系统也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图1.3)。浮游植物主要在表层进行光合作用,浮游动物和鱼虾等生活在水中,蛤、蚌栖息于水底,而底层沉积物有大量的细菌等微生物生活。同样的,海洋生态系统的生产层仅位于光线可以透入的水层,其下方广大水体和底部沉积物中的异养代谢最为强烈。这种情况意味着与海洋巨大的立体空间相比较,植物生活的空间只限于接近海面的一薄层。另一方面,几千米的深海仍有生物生活,因此很多海洋生物群落是存在于没有植物性成分的环境中。

四、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基本过程

(一)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生物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的流动与转化,就没有地球上的生命,也就没

有生态系统了。生态系统的能源是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成为进入生态系统可图1.2 一个陆地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引自孙儒泳等 2002)

山狮

13利用的基本能源(初级生产量)。这些能量在生态系统各成分间不断地流动转移,使得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以正常运行。

光合作用的基本反应可概括表示为:

从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看,食物链是把绿色植物(和某些营光合作用的细菌)固定的太阳能经过多次取食的有序环节,使一种形式的化学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化学能的过程。因此,食物链本质上是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也是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通过生态系统不断释放所经过的途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energy transfer )与转化是服从热力学定律的。热力学第一定律表明,能量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但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即能量守恒定律。例如,光能可以在不同情况下转化为功、热或食物的潜能,但它一点也不会消灭。热力学第二定律表明,能量流动是非循环性的,由于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有部分能量消散为不能利用的热能,因此没有任何能量(如光)能够百分之百有效地自然转变为潜能(如原生质)。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其流动过程中不断损耗,最后全部以废能形式散发出去,达到热力学的动态平衡。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可用图

1.4所示的基本模型来表示。

植物光合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物质和能量,一部分为其本身的呼吸作用所消耗,剩余的才是能够提供给后一营养级的净初级产量。植食性动物不可能把全部净初级产量都消

光能 叶绿素

6CO 2 + 12H 2O C 6H 12O 6 + 6O 2 + 6 H 2O 图1.3 陆地生态系统(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池塘)的结构比较(引自Odum 1989)

Ⅰ. 非生物环境:太阳、水等; Ⅱ. 生产者:陆地是绿色植物,水域中是浮游植物;Ⅲ. 消

费者:A. 陆地有蝗虫、田鼠等,水域中是浮游动物,B. 食碎屑动物,陆地土壤有无脊椎

动物,水域中多为底栖无脊椎动物,C. 食肉动物(鹰或大鱼); Ⅳ.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ⅢC

Ⅱ Ⅲ

Ⅰ ⅢⅢ

ⅢⅢ

ⅠⅡ

太阳能自养层异养层土壤

母质 母质沉积物空气

图1.4 生态系统能流模式图(引自Odum 1971)

L = 太阳总辐射;P G= 总初级生产量;P N = 净初级生产量;R = 呼吸量;

C = 消耗量;A = 同化量;P = 次级生产量;N u = 未利用量;F u = 粪尿量

耗掉(这部分损失的能量可能进入碎屑食物链能流),而真正被它们利用的部分(摄食量)也有一些不能被同化而形成粪块排出体外。被同化吸收的量(同化量)又有相当一部分用于机体的生命活动,转变成热能而散失,还有一部分以代谢废物(如尿液)的形式排出。其余的才是转化为植食性动物的繁殖与生长(植食性动物的次级产量),也就是能够提供给后一营养级利用的总能量。肉食性动物对植食性动物能量的利用及消耗的基本模型也是这样。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各不同环节之间的能量比值统称为传递效率或转化效率(transfer efficiency)。

由于生态系统能流过程是能量通过营养级不断消耗的过程,意味着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环节不可能很长。陆地食物链比海洋的短,通常只有3~4级,海洋食物链较长,但也很少超过6级的。因为能量随营养级增加而不断减少,意味着生物数量必定不断地下降,而生物种群要能维持正常的繁殖功能需要有一定数量保证。

(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生态系统不仅要有能量以维持动植物的生命,而且必须有生命需要的各种物质,其中,碳、氢、氧、氮是生物体大量需要的。这些物质既是维持生命、进行生物化学活动的结构基础,又是贮存能量的运输工具。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同时吸收各种养分,主要是无机物质(如NO3-、PO43-等),这样,生态系统中物质从无机形态转变为生物体中各种有机物质(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它们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食物链,并在各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机体内各种有机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成为无机物释回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利用,重新进入食物链,参加生态系统的物质再循环。任何物质或元素都处在循环的某个阶段,它们通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循环活动过程就叫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ycle of matter)。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循环(生物循环)是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的;而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或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岩石圈之间的交换叫做生物地化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生物地化大循环紧密联系,是组成生物地化循环的基础。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能量是通过物质载体来流动的,但是,两者又有根本区别。能量来源于太阳,在食物链中向着一个方向逐级流

14

15

动,不断消耗和散失;而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可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消失而又在另一个生态系统出现(图1.5)。

研究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常用库(pool )这个概念表示某一物质在生物或非生物环境中贮存的数量。物质循环就是某物质或元素在库与库之间的迁移。按照物质活动的情况,一般分为贮存库(reservoir pool )和交换库或循环库(exchange or cycling pool )两种。前者容量很大,但活动缓慢(它们从库里释出的速度很慢,如岩层中的碳);后者容量较小,但通过库的迁移速度快,在生物体和周围的环境之间进行迅速的交换(如海洋生物体中的有机碳库和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库)。

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库与库之间流通的速率称为流通率,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或体积)通过的数量来表示。某物质的流通率与库含量之比即为周转率,周转率的倒数即为周转时间。周转率越快,周转时间就越短。

周转率 = 流通率库中营养物质量

周转时间 = 库中营养物质量流通率

在正常情况下,各个库之间的物质流动(输入和输出)应该平衡,否则生态系统的功能将会发生障碍。

生物地化循环按物质贮存库的性质分为三种循环类型。

l. 水循环(water cycle )

水是生态系统中生命必需元素得以无限运动的介质,没有水循环也就没有生物地化循环。水循环的主要途径是由太阳能所推动的由大气、海洋和陆地形成的一个全球性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处于稳定状态,因为总的降雨量与总蒸发量相平衡。在陆地,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在海洋,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而陆地的径流量则补偿了海洋的蒸发量。

2. 气态循环(gaseous cycle )

气态循环是指循环物质的主要贮存库是大气,并在大气中以气态出现。属气态循环图1.5 生态系统内部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引自夏伟生 1984)

16 的物质以氧、碳、氮为代表。气态循环把海洋和大气紧密联系起来。

3. 沉积循环(sedimentary cycle )

沉积循环是指循环物质的主要贮存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基本上与大气无关。属沉积循环的物质以磷、硅等为代表,还有钙、钾、镁、铁、锰、铜等金属元素。

五、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和生态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的系统,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生态系统通过反馈机制(feedback mechanism)实现其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homeostasis)。所谓反馈就是系统的输出反过来又决定其输入(图1.6),当系统具有反馈机制时,就成为控制论系统,正如恒温箱的调控功能。当箱内温度低于控制温度(置位点)时,通过反馈环变成输入,加热器启动,使箱内温度上升;当箱内温度高于控制温度时,也通过反馈环变成输入,使加热器停止加热或开动制冷器,以这种反馈机制使恒温箱的温度保持稳态。

反馈有正反馈(positive feedback )和负反馈(negative feedback )之分。正反馈是系统中的部分输出通过一定路线又变成输入,起促进和加强的作用,例如在生物生长过程中身体越来越大,在种群持续增长过程中,个体数量不断上升。负反馈(上述恒温箱例子属负反馈)是输出反过来起削弱和减低输入的作用,例如很多种群可以通过行为机制、密度反馈来调节自身密度,从而使种群保持在一定的极限波动范围内。生物群落内不同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多出现于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以及动物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上,其中以捕食者与被食者的正反馈和负反馈相互作用最为明显。被食者种群增长可促进捕食者种群增长,而捕食者种群增长后对被食者造成更大的压力,促使捕食者种群下降。生态学通过各种反馈机制来实现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

应当指出,虽然上述正反馈作用是生物生长和存活所常见的现象,但是正反馈不能保持系统的稳态,而是会使系统偏离平衡的趋势,只有通过负反馈控制才能使系统维持稳态。同时稳态控制是有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不受限制的正反馈可导致死亡。Odum 图1.6 反馈系统示意图(引自Smith 1980)

(A) 开放系统,表示系统的输入和输出;(B) 具有一个反馈环的系统使系统成为控制论

系统;(C)具有一个置位点的控制论系统

环境

输出环境

正反馈正反馈 (A)

(B)

(C)

(1971)指出,应当把“稳态台阶”看作一列台阶,当应力加强时,系统虽然还能实现控制,但已经不能正好回到原来的同一水平。人类燃烧大量石化燃料,释放大量的CO2进入大气,被海洋的碳酸盐系统所吸收,但不能完全被吸收;随着输入增加,新的平衡水平比原来的略高;在这种场合下,甚至轻微的变化就可以产生深远的影响。真正良好的稳态控制只有在经过进化适应时期以后才能形成。新的生态系统(例如新型的农业)比成熟的系统(其组成得以形成相互适应)波动较剧烈,抵抗外界扰动的能力也较差。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大于输出时,生物量增加,反之,生物量减少。如果输入和输出在较长时间趋于平衡,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时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保持相对的稳定,环境的生产潜力得以充分发挥,能流途径畅通),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就叫做生态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

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是经过不同演替阶段而发展起来的。在各个演替发展阶段,系统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相互适应的水平是不同的,因而对外界干扰的敏感程度也不同。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其结构比较简单,功能效率不高,因而比较不稳定,对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差;而当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结构就变得更加复杂起来,其功能效率也相应地提高了。即使有来自外部的影响,由于自我调节能力的增强,也就比较可能维持本身的稳定性。因此,生态平衡是一种自然平衡,是长期生态适应的结果。如果没有外界干扰的话,它将朝着更成熟、更稳定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虽然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但是这种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只有在某一限度内可以自我调节自然界或人类施加的干扰,这个限度就叫做“生态阈限”。在生态阈限范围内,生态系统才得以维持相对平衡。当外界压力超过阈限时,它的自我调节能力随之降低,甚至失去作用。此时,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态系统趋向衰退,系统中有机体的数量减少,生物量下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发生障碍,甚至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失调”(或“生态失调”)。生态平衡被破坏的主要因素有两类:第一类是自然的因素所带来的失调。例如气候变化、火山爆发、地震,等等。另一类是人为因素,就是人类的干扰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甚至带来灾难性的危害。例如环境破坏、污染和过度利用生物资源,这是当前必须更加引起重视的一个问题。

当外界压力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就受到破坏,失去平衡。主要从结构的破坏和功能效率的降低表现出来:群落中生物种类减少;种的多样性降低;结构渐趋简化。当外界压力太大而持久的话,系统内各种结构的变化就更加厉害,甚至使某个基本成分从系统中消失,最后整个结构就崩溃了。

第二节生物圈的形成与进化

地球上的生物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当今丰富多彩的生物圈是经过非常漫长的地质年代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同进化(coevolution)的历史。

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出现于30多亿年以前的原始海洋。当时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的大气圈主要是火山爆发的气体,包括CO2、CH4、H2S、NH3、H2、N2和H2O(水蒸气)

17

18 等。有人认为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就是生活在原始海底热液喷口附近的异养原始细菌Ecobacterium 。原始生态系统就是由原始异养生物、原始海洋、原始大气圈和太阳辐射构成的还原性自然生态系统。它不同于一般的物理、化学系统,而是具有复制机能和不断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

大约距今35亿年前,虽然大气圈和水圈还没有氧,但从35亿年的岩石中发现叠层石意味着某种自养微生物形态已经进化出来,后来从另外的叠层石和似乎是蓝绿菌或其祖先的化石残余中得出结论,释放氧气的光合作用确实在28亿年前出现(图1.7)。

原始生命是通过发酵获得呼吸所需的能量。由于发酵的效率比氧化呼吸低得多,因而原始生命不可能超过单细胞期,并且只能生活在无紫外线伤害的水层中,其营养来源

距今时间

/

亿年前

表现形式

氧含量/%

伴随的事件和结果

8. 完

氧化状态

4

大的鱼类, 第一批陆生植物

100 向着现在世界格局的生物圈演化 7. 出现带壳后生动物 5.5

寒武纪动物群

~10 穴居习性开始及随后的进化 6. 出现后生动物 6.7

埃迪卡拉动物群

~7 显生宙开始;后生动物化石和痕迹 5. 发现第一批真核细胞 14

直径较大的细胞

>1 红层激增,多细胞生物;有丝分裂,成熟分裂,遗传重组 4. 耐氧蓝绿藻 ~20

藻丝状体间隔处扩大的厚壁细胞

~1 氧化代谢,臭氧屏蔽,最老的红层被最年轻的条带状含铁建造超覆 3. 光合自养,可能释放分子氧 >28

叠层石, 蓝绿藻的祖先

<1 叶绿素a 和细胞色素b 的合成;条带状含铁建造和其他的氧贮库;温室效应减弱 2. 自养(甲烷的生成?)(硫的氧化?) >35

叠层石, 硫酸根, 轻碳

(无氧的)生物圈的持续性 1. 生命起源 ~38?

轻碳 (无氧的)生物圈进化开始

图1.7 生物圈早期进化的主要阶段(Cloud 1984, 转引自蔡晓明、尚玉昌1995)

也是很有限的。有机食物的贫乏可能成为选择性压力,促使产生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自养生物,以及真核自养生物。绿色植物的出现是地球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生活于水里的单细胞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使水中的氧气逐渐增加,于是原始生态系统的营养方式由异养型逐渐发展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需氧呼吸出现后,因其效率高,从而为出现复杂的多细胞生物创造了必需条件。大约在6亿年前开始出现最早的多细胞生物,在寒武纪中,地球上的生物界开始发生飞跃的进化,出现海洋动物的原始祖先,形成原始食物链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共同组成的生物系统。

大约距今4.2亿年志留纪晚期,大气中氧含量上升,在雷电和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高空形成臭氧层。由于臭氧层的积累吸收了大量的紫外线,为生物到达海面和登上陆地创造了条件,首先登陆的是体型较小且没有根、茎、叶分化的裸蕨类植物。植物的枯落物及残体经过分解与原始风化物相互作用,地球上有了最早的土壤,成为各种易于淋溶矿物养分的贮存库。陆地植物的发展,昆虫和其他节肢动物也随之相继出现,并为后来脊椎动物的登陆创造了食物和生活条件。

距今约3.5亿年的石炭纪,随着大气中游离氧的不断增加,气候也十分温暖、潮湿,为陆生植物的进一步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个时期原先低矮的裸蕨类植物发展为有根、茎、叶分化的、高大的种类,其宽大的叶片扩大了光合作用面积,根部则可吸收更多的水分和矿物养分,茎具较完善的输导系统——维管束,因而初级生产力大为提高,并且在海滨或沼泽湿地陆续出现草本植物、灌林和乔林,构成地球上首批原始林地。根据古生物学资料判断,总鳍鱼类及两栖类的祖先等是脊椎动物中最早登陆的种类。

在距今1.85亿年前的侏罗纪,裸子植物(苏铁和松杉类)大量发展起来,植物开始用种子繁殖,花粉管的形成使植物的受精作用不再借水为媒介,从而能在干旱环境中繁殖后代。苏铁类在侏罗纪特别繁茂,是中生代陆生动物恐龙的主要食物。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食物链是苏铁→草食恐龙→肉食恐龙。

裸子植物到第三纪(距今0.7~0.1亿年)因环境变化而逐渐衰退,代之而起的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叶形多样、叶片宽阔,加大了与阳光的接触面积,而且有更发达的输导系统,为适应寒冷干燥季节逐渐形成落叶型,这些特征更能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由于被子植物种类繁多,适应性强,可为哺乳动物提供大量食物(因为哺乳动物需要更多能量以维持正常体温),促使后者的繁荣昌盛。

第三纪以后,地球上的气候不断发生旱化和寒化,到第四纪还出现几次大冰期,已经形成的各类生态系统不断分化,由热带雨林生态系统渐次分化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草原以及荒漠等生态系统。

在上述生物圈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中,大气圈、水圈、土圈等组成特征也随之产生相应变化,例如,从还原性大气圈发展为含氧的大气圈。从古生代开始大气的含氧量逐渐增加,古生代中期氧含量比现在的大气氧含量高,到了古生代中后期,氧的消耗超过氧的生产,大气氧含量不断下降。随后,氧含量有时上升,有时下降,到古生代后期,出现氧含量的明显下降(可能仅为现在水平的5%)和二氧化碳明显上升的时期,同时气候也有变化。二氧化碳的增加引起自养生物的大繁荣(它们成为现代人类使用的化石燃料的来源),以后又逐渐回到高O2、低CO2的大气,O2 /CO2比例保持在一种“波动性

19

20 稳定状态”之中(当今人类活动产生的CO 2和烟尘污染,可能使这种脆弱的平衡变得更加不稳定)(图1.8)。

当今生物圈的生态系统已发展为包括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以及人工生态系统三大类:

l .陆地生态系统 2.3 海洋生态系统

1.1 森林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态系统(潮上带、潮间带、河口)

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岛屿生态系统

温带森林生态系统 浅海生态系统

1.2 草原生态系统 外海和大洋生态系统

1.3 荒漠生态系统 3.人工生态系统

2.水域生态系统 3.1 农田生态系统

2.1 湖泊生态系统

3.2 城市生态系统

2.2 河流生态系统

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来划分,则有自然生态系统(natural ecosystem )和人工生态系统(artificial ecosystem )之分。自然生态系统指未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仅受轻度影响的生态系统,这类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是经过长期的相互适应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结构、功能协调一致,具有较完善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机制。但是,由于当今的地球上实际已很难找到不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地方,只是影响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之间已很难划清绝对的界限。人工生态系统是人

图1.8 生物圈及其含氧大气的进化(Odum 1983, 转引自蔡晓明、尚玉昌 1995)

距今时间/亿年

类根据自身的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重大改造而形成的一类生态系统。它们与自然生态系统有很大的差别,其生物结构简单、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差,但通过人类干预可获得比自然生态系统高得多的生产力。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自然生态系统就不断受到人类的干扰。不过,古代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是微不足道的。近百年来,地球上的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加上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已能遍及整个生物圈,并且根据自身的需求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重大冲击(主要是无节制的掠取自然资源和破坏、污染环境),自然生态系统已经无法“独善其身”了。人类在干预自然的实践中(包括无数惨痛的教训),逐渐认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服务的效益和保证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生态学家提出上述“社会-自然-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这种复合生态系统的发展需要经历很漫长的时间,并且这个过程肯定会有曲折和反复。但是,凭借人类的良知与智慧将沿着这个总方向促进生态系统的持续存在与健康发展。

第三节生态系统服务

一、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一)什么是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这一概念最早由Holdren和Ehrlich于1974年首先提出来,随即受到生态学界的极大重视。地球上各类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包含着各种生态过程,这些生态过程同时就产生了对人类生存具有重大意义的各种服务功能,包括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食物和治病药物、气候调节、环境净化、水土保持等等各种效益,从而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这种由自然生态系统(包括其中的各种生物种群)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就称为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基本特征

①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在地球上出现人类之前,自然系统就已经存在,出现人类之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就与人类的生存利益紧密联系,成为支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或者说“它们并不需要人类,而人类却需要它们。”

②生态系统服务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生态系统服务是与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的生产、能量的流动以及以水为核心的物质环境等各种生态过程密切联系的,或者说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各种生态过程客观上产生了对人类提供各种服务功能。

③自然生态系统在进化发展过程中,生物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越来越丰富。正是这种进化过程才形成对人类很完善的服务效益。从理论上说,若没有外力(包括自然的和人类的)严重干扰,这种服务功能将向着更高级的方向发展。

二、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内容

美国生态学家Costanza等将生态系统服务归纳为17种项目(表1.1)。

21

从表1.1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服务的内容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多么密切的关系。兹就其中几项服务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表1.1 生态系统服务项目一览表(Costanza et al. 1997, 转引自蔡晓明 2000)序号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功能举例

1 气体调节大气化学成分调节 CO

2 / O2平衡,O3防紫外线、SO x水平

2 气候调节全球温度、降水及其他由生物媒介

的全球及地区性气候调节

温室气体调节,影响云形成的DMS产物

3 干扰调节生态系统对环境波动的容量、衰减

和综合反应

风暴防止、洪水控制、干旱恢复等生境对

主要受植被结构控制的环境变化的反应

4 水调节水文流动调节为农业、工业和运输提供用水

5 水供应水的贮存和保持向集水区、水库和含水岩层供水

6 控制侵蚀和保

持沉积物

生态系统内的土壤保持

防止土壤被风、水侵蚀,把淤泥保存在湖

泊或湿地中

7 土壤形成土壤形成过程岩石风化和有机物积累

8 养分循环养分的贮存、内循环和获取固氮,N,P和其他元素及养分循环

9 废物处理易流失养分的再获取,过多或外来

养分、化合物的去除或降解

废物处理,污染控制,解除毒性

10 传粉有花植物配子的运动提供传粉者以便植物种群繁殖

11 生物防治生物种群的营养动力学控制关键捕食者控制被食者种群,顶位捕食者使食草动物减少

12 避难所为常居和迁徙种群提供生境育雏地、迁徙动物栖息地、当地收获物种栖息地或越冬场所

13 食物生产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为食物的部分通过渔、猎、采集和农耕收获的鱼、鸟兽、作物、坚果、水果等

14 原材料总初级生产中可用为原材料的部分木材、燃料和饲料产品

15 基因资源独一无二的生物材料和产品的来源医药、材料科学产品,用于农作物抗病和抗虫的基因,家养物种(宠物和植物栽培品种)

16 休闲娱乐提供休闲旅游活动机会生态旅游、钓鱼运动及其他户外游乐活动

17 文化提供非商业性用途的机会生态系统的美学、艺术、教育、精神及科学价值

1.食物、药物和其他原料

自古以来,人类的食物都来源于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产品(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各种维生素等)。虽然当今科学技术很发展,但人类不能自己制造维持生命所需的食物(或许永远都不能)。即使一些食物是人类种植或养殖获得的,但要保持和提高其生产潜力(包括新的养殖种类)还需要依靠生态系统固有的物种多样性与基因多样性。其次,生态系统的很多生物产品是治疗人类各种疾病的天然药物。例如毒蛇的毒液既可置人于死地,但也已经被开发利用成一种很重要的生物药品。随着科学

22

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生物药品被陆续发现,其潜力也在不断的发挥出来。还有,人类利用的木材和各种燃料也是生物产品,即便是现代大量使用的煤、石油等化石燃料(及其附属的化工原料)也是远古时代埋藏在地下的生物残体演变而来的。

2.水的调节与供应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物质,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活动需要连续不断的水循环供应。海洋是水的主要来源,其蒸发量超过降水量,很多水蒸气被风带到陆地上空,以雨水的形式降落地面。陆地上的森林植被对维持水循环过程起关键作用。它们的枝叶、树冠可缓冲雨水对地面的直接冲刷,根系和土壤孔隙具有吸收与保留水分以维持土壤肥力和植物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时森林、植被和土壤对水有很强的下渗能力。据测算,一片10万亩的森林相当于一个200万m3的水库。湿地生态系统也有很强的保水能力。植物及其根系如土壤保存的水一部分通过蒸腾作用和蒸发过程补充大气的水蒸气并再形成降雨,另一部分通过地下水或江河再进入海洋,从而形成海洋-大气-陆地-海洋的全球水循环系统。如果没有植物和土壤,就不可能完成水的循环,生命所需要的水就不可能得到连续不断的供应,干旱和水灾将连续交替出现,水就会由水利变成水害。同时,陆地上的森林植被从土壤吸收水分并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将水蒸气释放到大气中的过程也影响当地的气温、云量和降雨,从而起着调节气候的作用。

3.大气组分调节和空气净化

生态系统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引起大气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人类和其他一切生物都有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释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各种燃料的燃烧以及绝大部分有机物质的分解也需要氧气并且产生二氧化碳。而在另一方面,地球上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中却是吸收二氧化碳和释出氧气的过程,有效地调节了空气的成分。同时,高空中臭氧(O3)的积累可以防止太阳紫外线对各种生物(包括人类)的伤害。此外,绿色植物还能过滤很多种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碳、氟化物,等等),从而起着净化或改善空气质量的作用,被称为“天然过滤器”。

4.养分循环

养分循环在生态系统服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生态系统生产者所需要的各种无机营养物质(如N、P等无机盐类)是通过系统内部不断循环、反复利用的过程。各种生物(当然也包括人类在内)代谢产生的有机废物和死亡残体通过系统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可以重新变成无机养分供绿色植物再次利用。有机物的分解和养分的循环利用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基本生态过程,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地球上将满满堆积着生物尸体和各种有机废物,而植物生产者所需要的养分也就得不到源源不断的补充,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就不复存在了。不管是陆地或海洋,分解作用主要依靠细菌微生物和各种微小型动物的反复作用而完成的。土壤层是经过长期的生物、物理、化学过程逐渐形成的分解作用的主要场所。土壤中各种微生物在分解作用中起最重要的作用,而其他土壤生物(如蚯蚓)通过摄食、消化、排泄也参与有机物的分解过程,对改善土壤质量(如透气性)和促进养分循环起重要作用。

5.传粉与生物防治

地球上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种类繁多,它们之间具有各种复杂的相互关系,保持和利用这些相互关系对人类有重要意义。昆虫传粉就是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体现,也

23

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一种机制。陆地上已知繁殖方式的植物中,大多数依靠动物传粉或传播种子,这些动物中最重要的是各种昆虫和鸟类等。人们不能小看它们的作用,如果其中一些动物因某种原因消失的话,则世界农业就会很大损失。例如,蜜蜂是一种重要的传粉昆虫,很多水果和农作物都需要蜜蜂的授粉,每年依靠其授粉的农作物价值超过百亿美元。2007年欧美发生数十亿只蜜蜂“集体失踪”的死亡事件,引起农业部门的高度关注,拨出巨资加以研究,但原因尚未查清,据说可能与农作物长期使用农药不当造成蜜蜂患病并传播有关。另外,在自然生态系统中被称为“天敌”的生物,它们发挥着控制某些有害生物数量的作用,也是生物间相互关系以维持生态平衡的一种体现。

6.休闲旅游与文化教育

自然界长期演化的结果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是人类休闲旅游的自然资源。在长期紧张工作的“现代人”可以利用假期旅游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参观原始森林、野生动物或者潜游珊瑚礁看海底世界等等。这些自然资源对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休闲旅游中(包括有意识的野外调查)认识大自然及其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人们在野外采集的各种动、植物标本也是城市自然博物馆传播自然知识的源泉。不管是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旅游业都是一个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行业。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各种生态系统服务项目中的相对重要性是有差别的。例如,陆地森林系统涉及的服务项目较多,从其价值来看,依次为养分循环、原材料生产、气候调节、防止侵蚀和休闲旅游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项目也不少,主要是干扰调节、水供应和废物处理(控制污染和解除毒性)、文化和旅游以及为常居及迁徙种群提供生活环境等。湖泊河流则对水调节、水供应、废物处理及休闲旅游有主要贡献。近海水域(包括河口湿地)对养分循环、食物生产(特别是优质动物蛋白)、抗干扰、缓和岸线侵蚀和休闲旅游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服务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持续存在的支持系统。尽管人类接受的只是整个自然生态过程产生的效益的一小部分,但是这“一小部分”对于人类的生存或生活质量的保证却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都会使生态系统至少在局部范围内对人类的服务功能受到影响。因此,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亟需减少并消除对自然生态系统的认为破坏。

本章提要

1.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生态系统概念主要强调自然界生物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树立这种整体性思想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具有革命性的进步。生态系统生态学是现代生态学的核心。

2.生态系统的组分按其功能划分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四个基本成分,其中生物成分是生态系统的主体,非生物环境是生态系统的生命支持系统。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环境和生物种类组合不同,代表着各自的特点,但都包含这四个基本成分。

3.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指同生物之间通过被食—捕食的营养关系形成食物链,食24

物链包括牧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两种基本类型,两种食物链往往是同时存在的。生态系统中所有食物链连结成食物网,绝大多数食物网结构是非常复杂的。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显示自养成分和异养成分在空间上是分层的,上层(生产层)自养代谢最旺盛,下层(分解层)异养代谢最旺盛。

4.生态系统的能源来自太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将光能转化为有机分子键中的化学潜能,通过食物链在各成分之间不断流动,每经过一个营养环节,就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呼吸消耗变为废能(以热的形式)散失到环境中。食物链本质上是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不断释放所经过的途径。

5.生命所需要的各种元素和物质以无机形态被植物吸收、转变为生物体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并通过食物链在营养级之间传递、转化。当生物死亡后,有机物质被各种分解者分解回到环境中,然后再一次被植物吸收,重新进入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来源于地球,并可被生物多次利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地循环,或从一个生态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生态系统。

6.自然生态系统是开放式系统,不断有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生态系统通过负反馈机制实现自我调控以维持相对的稳态。但是,生态系统的自校稳态功能是有限的,当外界压力(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超过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时,其稳态机制就失去作用,生态系统就受到破坏,失去平衡甚至崩溃。

7.地球上的生命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现在的生物圈是经过30多亿年的漫长年代,从原始生命的进化逐渐发展起来的,并且是诸物种协调进化的历史。在生物圈生态系统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大气圈、水圈、土圈等的组成特征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当今大气圈O2/CO2比例保持在一种“波动性稳定状态”之中,但人类活动可能使这种脆弱的平衡变得更加不稳定。

8.自然生态系统在运转过程中为人类提供了食物和药物、气候调节、环境净化和水土保持等各种服务功能,成为人类生存的支持系统。生态系统服务是客观存在的,是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而且这些服务在自然系统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但是,如果人类滥用自然的这种属性就会影响自然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后果将是不断削弱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这是树立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绝不是人类可以驾驭自然)观点的理论基础。

思考题

1.生态系统概念所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 生态系统有哪些基本组分,它们各自执行什么功能?

3.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怎样流动的,能流过程有哪些特点?

4. 生态系统的物质是怎样循环的,有哪些特点?

5. 生态系统是怎样实现自校稳态的?

6. 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出现后对促进生物进化、增加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有何重大意义?

7. 何谓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有哪些基本特征?

8. 生态系统服务的理论对处理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25

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物理试题及答案

中 国 海 洋 大 学 命 题 专 用 纸(首页) 学年第 2学期 试题名称 : 大学物理III2-B 共 2 页 第1页 专业年级: 学号 姓名 授课教师名 分数 题1:有三平行金属板A,B,C,面积均为200cm 2,A 和B 相距 4.0mm,A 和C 相距2.0mm 。B,C 都接地,如图所示。如果A 板带正电-7C ,略去边缘效应,问B 和C 板的感应电荷各是多 少?以地的电势为零,则A 板的电势是多少?(15分) 题2:简述平面电磁波的特性。(15分) 题3:用波长为590nm 的钠光垂直照射到每厘米刻透镜有5000条缝的光栅上,在光栅后面放置焦距为20cm 的会聚。试求(1)第一级与第三级明条纹的距离;(2)最多能看到第几级明条纹;(3)若光线以入射角30度斜入射,最多能看到几级明纹? (15分) 题4:在康普顿散射中,入射光子的波长是,反冲电子的速度为0.60c (c :光速),求散射光子的波长和散射角。(15分) 题5:如图所示一玻璃三棱镜,折射率为n=,设光在棱 镜中不被吸收。问(1)何种偏振光在何种条件下可以完 全入射棱镜?(2)若入射光束从棱镜右侧折射出来,其 强度保持不变,则棱镜的顶角是多少?(15分) 题6:已知粒子在一维矩形无限深势阱中运动,其波函 数为:(15分) ()a x a x 23cos 1πψ= (-a

厦门大学海洋生态学老师所划重点题目整理汇编

海洋生态学复习思考题2014 第一章绪论 1.海洋生态学的十大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请具体说明。 –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海洋微型生物食物环研究 –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具体说明看课件) 2.什么是海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任务? 答:探讨人与环境的协调关系和对策,以达到可持续的生物圈的目的。(这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明显趋势。也是海洋生态学的研究的重要任务。) 3.哪三个研究领域为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答:①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包括气候、大气、陆地和水域变化的生态学原因和后果; ②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决定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学意义,全球性和区域性 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③可持续的生态系统(sustainable ecosystern),探讨可持续生态系统的生态学原理和策略以 及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原理和技术。以上三个优先研究领域实际上阐明了生态学优先发展的领域和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4.厄尔尼洛现象和南方涛动如何影响海洋环境和全球气候,举例说明。(看文献,写作业,ppt) (作业,自整理) 第二章海洋与海洋生物间的相互关系 1. 基本名词: 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500m之间、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热常数——指有效温度(即高于生态学零度以上的温度)和发育持续时间的乘积。 K=N(T-T0) K为该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N为天数,T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0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的最低临界温度(生物零度) 海洋生物的垂直移动——海洋动物在夜晚升到表层,随着黎明的来临又重新下降。光是影响动物昼夜垂直移动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 生态位——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小时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了,没有净生产量,这样的深度为补偿深度 临界深度(the critical depth):在这个深度上方整个水柱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总量等于其呼吸消耗的总量。临界深度通常大于补偿深度。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一“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需物质”。当环境中某物质的

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初中地理第二册教案 1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1 大洲和大洋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海洋与陆地分布的基本概况以及大陆、岛屿、半岛、海等基本概念,掌握七大洲及其分界。 使学生了解海陆形成的基本理论——板块构造学说并记住六大板块的名称和分 布。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掌握读图和用图的方法,掌握画大陆轮廓略图的技能。 (3)在学习“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的理论知识中,使学生认识地球表面也是在不断运动的。 2.教学时间 2 课时 3.教学方法 讲授与问答相结合 4.教学重点 有关海洋、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分布和七大洲及其分界。 5.教学难点 板块构造学说 6.教学用具/媒体 自制投影片:1 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2 大陆漂移的三个阶段 3 大陆、半岛、岛屿示意图 4 六大板块示意图 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地球仪 7.教学提纲 1.1 大洲和大洋 1 世界海陆分布 2 海洋 3 大陆和大洲 4 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 8.教学过程

【出示地球仪】将立体地表地球仪置于讲台上,并演示地球自转。 引入新课这是演示地球在自转,请同学们观察地球的表面。这些广大的地区被水覆盖着,我们称其为海洋,这些未被海水淹没的部分,我们称为陆地。我们人类就是居住在陆地上。那么,地球上的海洋和陆地是如何分布的呢?有那些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章: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1.1大洲和大洋(板书) 【提问】观察地球仪,看一看海洋与陆地谁的面积大?(海洋) 1 世界的海陆分布(板书) 陆地1.49亿平方千米(29%) 【教师总结】地球表面(约5.1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71%) 【提问】请看地球卫星照片,说一说从太空中看地球是什么样? (请学生描述教师总结时强调从太空中看地球,蔚蓝色,大部分为海洋水覆盖。)【提问】为什么地球最初未被命名为“水球”?(因为人类居住在陆地上。) 【展示投影片】南北半球的海陆分布。 【提问】北极和南极分别是陆地还是海洋?陆地主要集中在哪个半球? (北极为海洋、南极为陆地。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下面我们来学习洋和海的知识。 2.洋和海(板书) 【教师指图讲述】地球表面广大的海洋被大陆分割成彼此相连的四个大洋。按面积顺序,它们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提问】观察地球仪,说出各大洋分别在哪些大洲之间? (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配合画出世界大洲、大洋略图) 【教师讲述】大洋的边缘部分是海。海的面积较小,且靠近大陆,由半岛或岛屿把它与大洋隔开。有的海与大洋之间仅是海峡相连。海峡是沟通两个大洋或海与海、海与洋之间狭窄水道,它往往成为交通要道。 【练习】在《世界地形图》上指出我国附近的海和海峡,并在图上指出英吉利海峡、直布罗陀海峡。 学完海和洋基础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陆地知识 3.大陆和大洲(板书) 【展示投影片】大陆、半岛和岛屿示意图。 【教师讲述】讲解大陆、半岛和岛屿的概念。 【提问】大陆、半岛和岛屿有什么区别?(面积大小和临海情况不同。) 【展示教学挂图】《世界地形图》 【练习】请学生在图上指出面积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和面积最小的大陆——澳洲大陆。指出世界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和我国附近的岛屿。 【教师讲述】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大洲。 【提问】请同学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①地球上共划分哪几个大洲?(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共七大洲。) ②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哪几个大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亚洲、欧洲、非洲主体分布在东半球,北美洲与南美洲主体分布在西半球。)

2006年海洋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厦门大学科技处

2006年海洋创新成果奖获奖项目 一等奖(7项) 1、中国首次南极“冰穹a”综合科学考察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寒区与旱区工程研究所、武汉大学、信息产业部第22研究所、青海工程机械厂、厦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 主要完成人:张占海、李院生、孙波、秦为稼、效存德、袁绍宏、侯书贵、张胜凯、徐霞兴、崔鹏惠、陈有利、张永亮、童鹤翔、盖军衔、糜文明 2、海洋经济核算体系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信息中心 主要完成人:王殿昌、何广顺、沈君、王晓惠、李长如、周洪军、郭越、董伟、徐丛春、杨娜、刘彬、方胜民、黄瑞芬、王震、赵锐 3、海水循环冷却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侯纯扬、武杰、吴芸芳、王维珍、高良富、李亚红、张连强、成国辰、皮新燕、刘淑英、张莉、刘淑静、陈颖、魏军素、李运平 4、油指纹库建设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 主要完成人:高振会、崔文林、孙培艳、王鑫平、周青、邹洁、谢利、张友篪、赵玉慧、李光梅、张晓理、卜志国、石强、赵蓓、李忠强 5、项目名称(略)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等 主要完成人:何贤强、陈标、张永刚、朱海、杨劲松、华锋、王迪峰、修书孟、朱乾坤、龚芳、白雁 6、对虾抗病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主要完成人:章晓波、李钫、徐洵 7、罗非鱼、对虾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广东省中山食品水产进出口集团有限公司 主要完成人:李来好、杨贤庆、吴燕燕、刁石强、陈培基、李刘冬、石红、周婉君、郝淑贤、陈胜军、岑剑伟、戚勃、马海霞、林思洪、冯峰 二等奖(34项) 1、东营市海岸线勘定暨浅海水深地形变化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山东省东营市海洋与渔业局 主要完成人:高振会、王进河、崔文林、杨应斌、陈生涛、李维祥、杜轶、温国义、霍素霞、周艳荣 2、上海海洋环境灾害信息网络服务应用系统研究 主要完成单位:国家海洋局东海预报中心 主要完成人:胡德宝、许啸春、胡学军、潘增弟、龚茂珣、康建成、陈钊、邬惠明、侯军 3、项目名称(略) 主要完成单位:上海东海海洋工程勘察设计研究院

厦大考博辅导班:2019厦大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厦大考博辅导班:2019厦大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考博难度解析 及经验分享 我校博士研究生共有四种选拔方式: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与普通招考。我校2018年实(试)行申请考核的招生单位或学科如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医学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在职医务人员计划除外)、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药学院、能源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南海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台湾研究院(部分专业)、教育研究院(专业学位)。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厦门大学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简称:海发院)成立于2005年10月,是厦门大学基于自身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和厦门涉海研究机构众多的资源优势,为满足人才发展需求、促进海洋与海岸带管理的交叉学科及跨界研究发展而成立的研究机构。发展目标:海发院致力于发展成为国内乃至东亚海域海洋与海岸带管理科研与教育的区域卓越中心,为实现流域、海岸带、海岛、海洋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并致力于各种涉海机构能力建设的培养和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的推广。宗旨1、以提高国家/区域海洋管理能力为己任,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在地方、国家、区域和全球等各层面的海洋与海岸带管理活动;2、推动和承担学科交叉、基于生态系统和跨部门的研究,为海洋与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及人类活动干预下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功能的保护提供政策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持;3、探索研究能促进跨部门及多部门协作、促进各级政府部门间的政策与功能整合的方法、途径和技术。 二、招生信息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考试试卷

2011年度《大学物理I2》(《热学》)期中考试试卷 1.一热平衡系统的华氏温度值与它的绝对温度值相同,问该系统的温度是多少摄氏度?2.用一活塞式抽气机将体积为V0的钟罩中的空气从压强p0抽至p1需要T分钟,已知抽气过程中温度不变,电机的转速为R转/分钟,求出抽气机的抽气速率(即每分钟抽出空气的体积)。 3.将1mol范德瓦耳斯气体中的(a)体膨胀系数α,(b)压强系数β,(c)等温压缩系数κ用方程中的参数a、b表示出来。 4.单位时间穿过单位核反应堆面积的中子个数为J=4x1016/(m2s), 该中子系统的温度为300K,并服从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律。求出中子的数密度n及压强P。 5. 体积为V的容器储有气体,气体从器壁上面积为A的小孔逸出。设气体逸出后即被抽走 而无法返回并设温度不变,求出容器内气体的压强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6. N个假想气体分子其速率分布如图所示,f(v)为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函数,f(v)在v>5v0 时为0。(a)根据N和v0求出a;(b)速率在2v0和3v0间隔内的分子数为多少?(c)速率在2v0和3v0间隔内的分子的平均速率是多少? 7.证明由N个粒子组成的气体系统,不管其速率分布函数f(v)的具体形式如何,其平均速率不会大于访均根速率。 8.气体分子为刚性4原子分子,处于四面体的四个顶点,(a)求出这种分子的平动、转动和振动自由度分别是多少?(b)温度为T时,该种分子的平均能量是多少? 9.证明压强与黏度系数之比近似地等于气体分子在单位时间内的碰撞次数。 10. 已知空气的导热系数κ0=5.6x10-3/(m s K),玻璃的导热系数κ1=0.016/(m s K)。(a)当室内温 度为20o C,室外温度为-20o C,窗玻璃厚度3.0mm,这时外流热流J=?(b)保持上面的有关参数,但现在用所给的玻璃作了双层玻璃窗,两层玻璃之间有7.5cm厚的空气层,求出这时从房间内传出的热流J’。 第6题图

化学工艺专业排名

化学工艺专业排名 篇一:2015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排名大学排名篇二:化学化工类各专业排名此排名不包括研究所!无机化学(86)排名名称 1 2 3 4 5 6 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山大学排等级学校名称名A+ 7 山东大学 A+ 8 东北师范大学 A+ 9 兰州大学 A+ 10 复旦大学 A 11 厦门大学 A 12 浙江大学等排级名学校名称等级 A A A A A A 13 郑州大学 A 14 清华大学 A 15 武汉大学 A 16 同济大学 A 17 苏州大学 A B+等(26个):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福州大学、湖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安徽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西北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西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宁波大学、上海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学、暨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河南大学 B等(25个):广西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西北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新疆大学、南昌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汕头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安庆师范学院、安徽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贵州大学、湖北大学、中北大学、沈阳化工学院、云南师范大学、江苏大学、西南大学 C 等(18个):名单略分析化学(97)排名学校名称 1 2 3 4 5 6 7 武汉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等排学校名称等排学校名称等级 A A A A A 级名级名 A+ 8 西南大学 A+ 9 东北大学 A+ 11 兰州大学 A 12 南开大学 A 13 华东师范大学 A 14 复旦大学 A 15 山东大学 A 16 西北师范大学 A 18 陕西师范大学 A 19 中南大学 A A A+ 10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A 17 四川大学 B+等(29个):西北大学、河北大学、中山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同济大学、福州大学、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南昌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扬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聊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郑州大学、山西大学、桂林工学院、江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湖北师范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云南大学、辽宁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B等(29个):首都师范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安徽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成都

厦大海洋事务专业考研专业课成功复习经验分享

2013厦大海洋事务专业考研专业课成功复习经验分享 首先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我所在的院校是一所并不起眼的二本院校,我所报考的是厦门大学海洋事务专业。我的专业课复习时间真正算起来才四个月时间,但很幸运自己成功进入厦大。那么在这四个月的时间内我是怎样复习专业课的呢,下面的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一点帮助。 一、考研指定用书的使用 首先要感谢厦门大学对于海洋事务方向的专业课都有指定用书,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指定出来专业课用书,但是稍有遗憾的就是并没有考试大纲,所以有很多同学在这个门槛上就有会有一丝的却步。拿到专业课指定用书后,先不要着急看书,因为这个时候通看一遍也是浪费时间,并且不会记住多少知识点。这个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找到历年真题(这里说到真题,我就说几句题外话。我建议大家要买权威机构出的真题,如思睿厦大考研网出的《厦门大学海洋管理概论考研复习精编》就挺好的,不仅权威而且答案解析也很详细,最值得一说的是这本书还包含章节知识点、考题考点点拨以及知识框架图等,用起来效果是很不错的),然后根据历年真题的关键字,通看一遍指定用书的目录,翻阅书本,找到答案。并在目录旁边,做上标记,也要在课本中做上标记。当你把最近十年的考题都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答案的时候,你会在目录旁边一目了然的发现,哪些章节是重点,哪些重点会反复考查。自然,对于一时半刻找不到答案的真题,也不需要恐慌,因为你连对课本的通看都没有做到,所以接下来,就是逐字逐句的精读课本了。 同时,对这些指定书目的使用要同时要注意几点,首先,不同的书目在不同复习阶段重要程度不同,其次,在把基础书目掌握好的情况下,可以扩充阅读,扩充书目的选择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对哪方面知识比较感兴趣或者比较薄弱。最后,扩充书目只是参考书目,并不是指定书目。大家可以对它添加或删改。 二、复习阶段安排 第一阶段:基础复习阶段(9月) 厦门大学这几年对于海洋管理概论专业课的考题,难度适中,在题型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出题的灵活度有所加强,并且与时事案例联系紧密,所以在看书之余,也要与外界保持联系,掌握一些基本时事。 在基础复习阶段,最基本的是要把书本看完一遍,对于已经标记出来的重点章节最好可以阅读两到三遍。 第二阶段:强化提高阶段(10—11月) 这一阶段要看的书除了指定用书之外,也可以上网搜一下其他人编写的海洋管理类的书籍,但是并不用精读,只要仔细阅读对于你来说有所帮助的几个章节就可。 当然,提高阶段的时候,指定用书最好看过三遍左右,因为在加强记忆的时候,不但有益于强化,并且有助于考试难点的突破。我个人建议,这个时候,考生已经可以开始背诵相关知识点了,因为最后一个月的冲刺阶段,你要背诵和记住的知识点更加庞大,这个时候适时减轻一下负担,并且为夯实基础,简直是一举两得。冲刺阶段,考生也要注意结合并且用好辅助参考书,如和《厦门大学海洋管理概论考研复习精编》相配套的《厦门大学海洋管理概论考研冲刺宝典》在这个时候用是很适合的。

《厦门大学626地球科学概论历年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目录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2) 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2) 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3) 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4) 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5) 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6) Ⅱ历年考研真题试卷答案解析 (7) 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7) 厦门大学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19) 厦门大学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25) 厦门大学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33) 厦门大学2014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答案解析 (40)

Ⅰ历年考研真题试卷 厦门大学201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科目代码:626 科目名称:地球科学概论 招生专业:海洋地质 考生须知:答案必须使用墨(蓝)色墨水(圆珠)笔;不得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 凡未按规定作答均不予评阅、判分 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5分,共30分) 1.球形风化 2.分熔作用 3.海底平顶山 4.混染作用 5.再生地下水 6.浅源地震 二、简答题(5题,每题8分,共40分) 1.火山喷发的方式有哪些? 2.冰川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3.新月形沙丘是如何形成的? 4.什么是新能源?其主要种类包括哪些? 5.地下水有哪些成因类型? 三、论述题(5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火成岩岩性的分类。 2.矿产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3.试论述地球生命演化过程及各阶段代表性生物类型。 4.海滩平衡剖面的形成过程。 5.海岸沉积物的主要来源。 四、综合分析题(30分)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特别大的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就你所学过的相关地质学知识来阐述地震发生的原因以及全球地震分布的特征。

2021中国海洋大学物理海洋学考研真题经验参考书

分享一下我的一些复习经验: 英语 英语的话,当你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你就该准备了。 ⑴单词 英语的单词基础一定要打好,如果单词过不了关,那你其他可以看懂吗?单词参考书可以用《一本单词》,到考前也不能停止的。我的单词并没有背好,导致英语后来只有60+,很难过… ⑵阅读 阅读分数很高,所以一定要注重,可以听蛋核英语公众号的名师讲解。阅读最重要的是自己有了自己的方法,考研英语很bt,和四六级是完全不同的!大家肯定都听说过,所以你要做bt里的超级战斗机,请大家加油↖(^ω^)↗阅读暑假就可以开始做了,真题可以用《木糖英语真题手译版》,要反复摸索,自己安排好时间。 ⑶作文 作文我是跟着木糖英语公众号走的,觉得用处很大,谨记踏踏实实写作文,不要到头来依靠模板,模板自己可以整理出来,但也请高大上一点,语法什么不要错误。字体也要写的好看一点,一定有帮助的。 ⑷完型 分值小,做题时放在最后做,实在没时间做,全选A也会有分数。当然平时可以多练习,不至于到时候慌乱。 ⑸新题型 新题型今年超级简单,但是有时候会难,大家平时也要多加练习。 ⑹翻译 翻译一般得分都很低,尽力去练习,遵循“信达雅”原则。 政治 我用的复习资料是李凡《政治新时器》系列。政治学习可以不用太早,因为容易忘,一般是大纲出来以后开始复习,在暑假如果学英语学累了,也可以选择听一些老师讲的政治网课,有的老师讲的很有意思,完全不会觉得而在背东西,就是在讲故事一样的。到了大纲出来以后,你就要开始了解知识体系了。政治不

能掉以轻心,我听很多人说他们裸考都能考五十多,我觉得如果完全什么都没学的话是不可能取得较为满意的分数的,特别是你的报考院校是较好的大学的时候,你不能有任何一门课拖后腿,政治过线很简单,可是要让它拉分就有难度了。政治最为重要的是选择题,大题分数都拉不太开,因为大家都背了,但是选择题,尤其是多选题,特别拉分。你一道大题十分,一个大题最少两个小题,一小题五分,你还不可能拿满分,而一个多选就两分,你最对了,别人做错了,你们一个多选的分差就是四分,所以选择题一定好好好重视,不要只背大题,不顾选择题。 关于专业课我下面给出一份粗略的复习时间表。 6月初 过第一遍专业课,自己做笔记。按照我的经验,第一遍看书基本上是抓瞎,毕竟本科四年完全没接触过这类专业书籍,可能接触过,不过完全没印象。那么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首先深呼吸放松,安慰自己反正不是我一个人,毕竟跨考的不少,然后采取正确的合适的读书方法:首先看大纲,这几年大纲都没有变化,大家买一本上一年的大纲就可以,看大纲对应的科目的大标题,根据大标题揣摩每一具体科目究竟围绕哪些内容展开的,接下来看对应的书目,看书的目录和前言,大家不要不拿豆包不当干粮,目录和前言会清楚明白地告诉你这本书的主题、指导思想、框架和大体的内容,想一想这些内容为什么会出现在这本书里,这些目录之间有什么关联,这些内容有什么异同点,弄清楚这些,一本书的精髓就领略到了,现在应该不至于抓瞎了。 然后,一个章节一个章节仔细地看,先看大的标题,接着看二级标题,接着看三级标题,然后看具体内容,遇到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就动手画一画写一写记一记,btw,这里帮助大家预习一下新知识,这几种方法分别对应着复述策略和精细加工策略,是超级棒的阅读技巧,大家再以后的学习中要学以致用。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理解,现在这个时间不理解,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做真题的大题时尤其需要理解加上自己的阐述。这样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要争取看完第一遍书,过程简直。这里就不吓唬大家了。 6月初-8月初 缩短一个月的时间,按照第一遍看书的方式过完第二遍书。大家千万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往后做真题时会发现,选择题里会有一道两道三道题目考察的就是

全国高校研究生专业排名

全国重点学科最好的考研高校来源:贾琳的日志 全国重点学科 (一)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经济思想史: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史:南开大学 西方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 世界经济:南开大学辽宁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国民经济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辽宁大学 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兰州大学 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厦门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西南财经大学 产业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东北财经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 国际贸易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 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厦门大学 数量经济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 (二)法学 法学理论:北京大学吉林大学 法律史:中国政法大学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刑法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民商法学:中国人民大学 诉讼法学:中国政法大学 经济法学:北京大学西南政法大学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武汉大学 国际法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 政治学理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央党校 中共党史: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党校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 国际政治: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复旦大学 社会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口学:中国人民大学 人类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 民俗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云南大学 (三)教育学 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

2021年地理会考精选专项突破练习二 陆地与海洋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 考点02 陆地与海洋 (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近年来,我国去南极旅游人数逐年增长,已成为南极旅游第二大客源国,读图完成下面四题。 1.从图中推断,全球海陆面积比约为 A.九分陆地一分海洋B.八分陆地二分海洋C.五分陆地五分海洋D.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2.图中位于南极地区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在南极旅游可以看到 A.B.C.D. 4.下列在南极地区旅游的行为正确的是 A.采冰留作纪念B.制作生物标本C.爱护极地动物D.随意丢弃垃圾 【答案】1.D 2.B 3.B 4.C 【解析】 1.根据人们的计算,地球表面71%是海洋,而陆地面积仅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陆地。故选:D。 2.南极地区包括南极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和陆缘冰,还包括南太平洋、南印度洋、南大西洋的一部分。读图可知,图中位于南极地区的是乙。故选:B。 3.南极地区代表动物是企鹅,A图所示的是驯鹿,B图所示的是企鹅,C图所示的是北极熊,D图所示的是长颈鹿。故选:B。 4.在南极地区旅游要爱护极地动物,选项ABD中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故选:C。

(2019·江苏中考真题)下图是微信启动画面,图中的地球照片是宇航员1972年12月7日在太空中拍摄的。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照片中正对我们的大洲是(),拍摄时该大洲南部处于()季。 A.亚洲,冬 B.北美洲,夏 C.非洲,夏 D.亚洲,秋 6.照片中云的颜色越白表示①云层越薄②云层越厚③可能是晴朗天气④可能是阴雨天气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5.C 6.D 【解析】5.依据大洲轮廓及位置,读图分析可知,照片中正对我们的大洲是非洲。拍摄时(12月7日)为北半球的冬季,南半球的夏季,因此,拍摄时非洲洲南部处于夏季。依据题意。故选:C。 6.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照片中云的颜色越白表示云层越厚,可能是阴雨天气。故选:D。 (2019·四川中考真题)下图a为我国海南岛,自然环境呈环带状分布,河流上游流域为主要水源林区。图中b为世界某岛屿,四周的珊瑚礁在海啸肆虐时保护岛屿安全,据此完成下列三题。 7.一架飞机从a岛飞往b岛,是从 A.大西洋飞往北冰洋 B.印度洋飞往太平洋 C.北半球飞往南半球 D.东半球飞往西半球 8.海南岛 A.位于中纬度、热带 B.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C.①区域为该岛主要工业区 D.③区域为主要水源林保护区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一、名词解释 1. 海洋科学:研究地球上海洋的自然现象、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以及和开发与利用海洋有关的知识体系。 2. 大陆架:海岸线到水深200米以内,平均深度133米;宽度1—1000km,平均75km ;平均坡度度;地壳为硅质花岗岩构成。浪、潮、流季节变化,丰富的油气田,渔业,养殖业主要 场所。 3. 海洋科学分支: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环境海洋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区域海洋学等。 4.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及特点: 特殊性与复杂性:极大的比热容、介电常数和溶解能力,极小的粘滞性和压缩性等。 海洋中水-汽孙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海洋每年蒸发约44X 108t淡水 海水的运动还受制于海面风应力、天体引力、重力和地球自转偏向力等。诸如此类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必然导致海洋中的各种物理过程更趋复杂,即不仅有力学、热学等物理类型,而且也有大、中、小各种空间或时间特征尺度的过程。 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蒸发与降水,结冰与融冰,海水的增温与降温,下沉与上升,物质的溶解与析出,沉降与悬浮,淤积与冲刷,海侵与海退,潮位的涨与落,波浪的生与消,大陆的裂离与聚合,大洋地壳的扩张与潜没,海洋生态系平衡的维系与破坏等等。海洋科学研究 的特点: 1. 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2. 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3. 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 太阴日 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所需的时间 太阴日=平太阳日时=20 h 50 min (由于月球公转速度大于太阳在地球上的视觉运动 速度,当地球转动一周,平太阴日以运行了大约度。地球上一点由第一次正对月球中心的的二次正对约需旋转度角!) 6.新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1950 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普通动物学考题

海生考题(没答案,自己努力找找吧) 名词解释: 1.物种 2.应激性 3.原生质 4.细胞分化 5.接合生殖 6.生物发生律 7.中胚层 8.领细胞 9.芒细胞 10.水沟系 11.逆转 12.两囊幼虫 13.真体腔 14.两幅对称 15.两胚层 16.刺细胞 17.间细胞 18.消化循环腔 19.浮浪幼虫 20.隔膜 22.皮肤肌肉囊 23.焰细胞 24.原肾排泄 25.原体腔或者假体腔 26.轮盘 27.休眠卵 28.同律分节/异律分节 30.疣足 31.担轮幼虫 32.外套膜 33.闭管式循环/开管式循环 34.后肾管 35.闰盘 36.双名法 37.卵裂 38.囊胚 39.肠体腔法 40.端细胞法 42.雌雄同体 43.牟勒氏幼虫

44.孤雌生殖 45.隐生p150 46.围心腔 47.闭锁器 48.漏斗口 49.闭壳肌 50.血窦 填空题: 1.界、门、科、目、纲、属、种、 2.三四五分界系统 3.四大组织 4.六大系统 5.六大结缔组织:疏松、致密、血液、脂肪、骨、软骨 6.细胞分裂(整章) 7.运动方式:鞭毛、纤毛、伪足 8.卵裂方法:完全卵裂,不完全卵裂 9.多细胞起源于单细胞的证据:古生物学,形态学,胚胎学 10.海绵主要分裂:骨针,海绵丝 11.腔肠动物的分类:水螅型/水母型 12. 水螅纲:僧帽水母、水螅、桃花水母、 钵水母纲:海月水母、海蜇、霞水母 珊瑚纲:珊瑚、海葵 13.软体动物分为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四个部分 14.浮浪幼虫、担轮幼虫、牟勒氏幼虫、钩介幼虫、两囊幼虫 15.辐射对称、两侧对称、三胚层、真体腔始于何种动物 问答题(围中题目的概率比较小): 1.减2前期的细、偶、粗、双、终五期 2.多细胞动物起源有几种学说?群体学说:原肠虫学说,吞噬虫学说,和包体学说p64 3.薮枝虫、血吸虫、轮虫生活史 4.简述胚层逆转 5.简述生物发生律 6.中胚层的形成 7.原肠胚的形成 8.纽虫与扁形动物的不同之处,见ppt 9.真体腔以及其发生意义 10.包囊和休眠卵的意义 11.比较伪足、疣足、节肢动物附肢并说明进化的意义 12.腔肠动物门的主要特征以及进化意义

厦大生态试题01~08年真题1

厦门大学200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 1:生物圈 2: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 3:生物多样性 4:生态系统 5:内禀增长率 6:生态金字塔 二,问答题(70分) 1.简述温度的生态作用以及生物对其的适应。(10分) 2.群落的原生演替包括哪些阶段?各阶段的特点是什么?(10分) 3.简述物种内竞争的特征,各种竞争类型对种群动态有何影响? (10分) 4.什么叫生态对策?k-对策和r-对策各有哪些特点?(10分)5.何谓捕食?它包括几种类型?捕食有何生物学意义?(13分)6.什么事生活型和生态型?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结果?如何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17分) 厦门大学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先将英文译成中文,再解释;每个4分,其中英译中1分,解释3分,共32分) 1, Ecological balance 2, Biosphere 3, Fundamental niche 4, Realized niche 5, Food chain 6, 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 7, Ecosystem 8, Ecological strategy 二,问答题(48分,每小题8分) 1,何谓物种入侵?简述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3,物种间相互作用有几种形式,试举例说明之。 4,何谓顶极群落?从一处荒地开始须经过哪些阶段(或过程)才能达到顶极群落,上述各阶段各有哪些特点? 5,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请问有几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有哪些特点? 6,生物界的“能量分配原则”是何含义?如何用该原则来理解自然界的生物多样性。 \三,分析题(20分) 我国水域(如近岸海域和湖泊)存在哪些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至少指出两种)?试分析这些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分析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厦门大学200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环境科学考试科目及代码:普通生态学 807 研究方向:海洋生态学等 注意:答案必须表明题号,按序写在专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或草稿纸上者一律不给分。 一,填空(30分)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以____, _____,____,____ 甚至生物圈作为研究对象(4分) 2,光因子主要从____,_____,____ 方面作用于生物。(3分) 3,____,____是影响生物在地球表面分布的最重要的生态因子。(2分) 4,昆虫的休眠与滞育具有明显的规律,这主要与____有关。(2分) 5,种群生态学当前研究主要有______两个方面(3分) 6,种群的空间分布有_____,_____,_____. (3分) 7,在分析种群动态中重视种群年龄结构与性比的原因是_______.(3分) 8,从进化论的观点讲,k-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___,r-对策者把较多能量用于__(3分) 9,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主要取决于____,_____,和_____三个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化学2005—2006年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海洋大学物理化学2005—2006年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题(共20分) 1、当接触角时θ_________90O,固体不为液体所润湿。(填>,< 或=) 2、?P1和?P2分别代表平面液体和凹面液体下的附加压力,则?P1______?P2。(填>,< 或=) 3、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gI)m·n I-·(n-x) ·K+]x-·x K+ 4、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_______气体______。 5、质量摩尔浓度为m的H3PO4溶液,离子平均活度系数为γ±,则溶液中H3PO4的活度a B为:_____ 27m4γ±4 _______。 6、已知298K时,(NH4)2SO4、NaOH、Na2SO4的Λ∝分别为3.064 ×10-2、 2.451 ×10-2、2.598 ×10-2 S·m2·mol-1,则NH4OH的Λ∝为:________2.684 ×10-2________。 7、25℃时,反应2H2S + SO2 = 3S↓+ 2H2O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为 _______3.25 ×101-11_________。(已知25℃时,E (S/H2S) = 0.14 V, E (SO2/S) = 0.45V) 8、可逆电池必须同时满足的2个条件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两图的四条极化曲线中分别代表原电池的阴极极化曲线和电解池的阳极极化曲线的是:_____1、3________。 4、等量的0.05 mol·kg-1的LaCl3水溶液及0.05 mol·kg-1的NaCl水溶液混合后,溶液的离子强度I = _________ 0.175 mol·kg-1________。 二、选择题(共20分) 1、已知反应H2 ( g ) + ?O2 ( g ) =H2O ( l ) 的Δr G m = -237.19 kJ·mol-1,则在25℃时极稀硫酸的分解电

(完整word版)中国海洋大学大学物理电磁学I3B

中国海洋大学命题专用纸 2005-2006学年第 1 学期试题名称:大学物理Ⅰ(3)共5页第 1 页

授课教师 命题教师或命题负责人 签字 院系负责人 签字 年月日中国海洋大学命题专用纸 2005-2006学年第 1 学期试题名称:大学物理Ⅰ(3)共5页第 2 页

中国海洋大学命题专用纸

2005-2006学年第 1 学期试题名称:大学物理Ⅰ(3)共 5 页第 3 页12.(本题5分)(3230)要使一束线偏振光通过偏振片之后振动方向转过90°,至 少需要让这束光通过__________块理想偏振片.在此情况下,透射光强最大是原来光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倍. 13.(本题3分)(4353)已知惯性系S'相对于惯性系S系以0.5 c的匀速度沿x轴的负方向运动,若从S'系的坐标原点O'沿x轴正方向发出一光波,则S系中测得此光波在真空中的波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题5分)(4732)观察者甲以0.8c的速度(c为真空中光速)相对于静止的观察者乙运动,若甲携带一质量为1 kg的物体,则 (1)甲测得此物体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 (2)(2) 乙测得此物体的总能量为_________. 二、计算题(共38分) 15.如图所示,一厚为b的“无限大”带电平板,其电荷体密度分布为 =kx (0≤x≤b ),式中k为一正的常量.求: (1) 平板外两侧任一点P1和P2处的电场强度大小; (2) 平板内任一点P处的电场强度; (3) 场强为零的点在何处?

厦大考博辅导班:2019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享

厦大考博辅导班:2019厦大海洋与地球学院考博难度解析及经验分 享 我校博士研究生共有四种选拔方式:直接攻博、硕博连读、申请考核与普通招考。我校2018年实(试)行申请考核的招生单位或学科如下: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航空航天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海洋与地球学院、环境与生态学院、海洋与海岸带发展研究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医学院(厦门大学附属医院在职医务人员计划除外)、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药学院、能源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萨本栋微米纳米科学技术研究院、经济学院、王亚南经济研究院、邹至庄经济研究中心、管理学院、财务管理与会计研究院、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院、南海研究院、公共事务学院、公共政策研究院、台湾研究院(部分专业)、教育研究院(专业学位)。 下面是启道考博辅导班整理的关于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考博相关内容。 一、院系简介 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历史积淀深厚。早在1920年代初即有论文见诸世界顶级科学期刊《Science》。1946年成立中国第一个海洋学系。1996年成立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2011年成立海洋与地球学院。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著名学者唐世凤、郑重、金德祥、陈国珍、李法西、何恩典等先后在此开展科学研究与教学工作,涌现出伍献文、曾呈奎、陈宜瑜等一批杰出科学家,为中国海洋科学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做出了杰出贡献。改革开放后,学科点即成为首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如今的海洋与地球学院既有传统海洋学科历史悠久、扎实雄厚的基础,又有瞄准新兴学科前沿的开拓与进取,更有与人文科学、社会学、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成功。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现拥有国家“海洋科学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基地班)、国家“海洋环境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海洋科学特色专业点及福建省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等人才培养基地。拥有海洋科学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及海洋科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在校本科生489名;博士生334名,硕士生232名。厦门大学海洋学科已具备完整的学科体系,学院下设五个系:物理海洋学系、海洋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应用海洋物理与工程系、海洋化学与地球化学系、地质海洋学系。 二、招生信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