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临床价值[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并分

析了可能的误诊原因。方法:32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均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采用彩色多普勒成像仪,先用二维灰阶超声观察肝内病灶情况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然后启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和分布,并记录。结果:①二维图像:本组32例中,超声显示病灶大小12mm×11mm~130mm×110mm,单发26例(81.25%)。病灶发生于肝尾叶1例,肝左叶16例,肝右叶13例,肝脏弥漫分布者2例。病灶为不均匀低回声者22例(68.75%),高回声6例(18.75%),等回声3例,囊实性1例;②彩色多普勒:1例病灶内或周边测及动脉血流;血流多为少许点状或短线状,丰富分支状彩色血流仅2例;RI>0.6者24例;未测及明显彩色血流者9例。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为62.5%(20/32)。误诊12例,其中5例误诊为肝脓肿,3例误诊为血管瘤,2例误诊为肝内胆管炎症改变,2例误诊为肝转移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作为肝胆系统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影像学诊断方法结合有助于该病的诊断。

[关键词]肝肿瘤;胆管细胞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PICC)指发生在二级胆管末梢侧肝内小胆管的腺癌,而发生在一级胆管的十二指肠侧胆管癌,则称为肝外胆管癌(extraductalcholangiocainoma,EDCC)。PICC是原发性肝癌的一个特殊病理组织学类型,与肝细胞癌有类似临床症状及相近的病理组织学特征,在胆管阻塞浸润方式和肉眼形态上又与肝外胆管癌相近,占肝原发恶性肿瘤的5%~30%[1],近年发病率有持续上升趋势[2]。本病症状隐匿、早期即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作者回顾总结了彩色多普勒超声对3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体会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诊疗的肝内胆管细胞癌32例,其中男26例,女6例。年龄21~69岁,平均(54.21±1

2.23)岁。合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17例,血清甲胎蛋白(AFP)升高者16例,肝内胆管结石9例。PICC的肝脏背景:肝脏正常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11例,肝硬化21例,全部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及穿刺活检证实。

1.2仪器与方法:采用东芝6000彩色多普勒成像仪,腹部探头,频率3.5MHz。首先用二维灰阶超声观察肝内病灶的位置、大小、数目、境界、内部回声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然后启动彩色多普勒观察肿块周边及内部血流情况和分布,并记录。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胆管细胞癌的病理与影像诊断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宋彬 最近对胆管细胞癌地新的分类为临床遇到的一些模 糊问题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发性肝癌是指原发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 B)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三位。 C) 肝癌的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列第一位。 D) 肝癌常见于老年患者。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那么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如何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呢?若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那么分为那一类呢? 一、临床概述 胆管细胞癌(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起源于胆管上皮的恶性肿瘤,可以累及从肝脏外周毛细胆管到肝外胆总管末端的整个胆管系统,是仅次于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而排第二位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病因不明,但发现其常常与华支睾吸虫

感染(clonorchiasis)、慢性胆管炎(chronic cholangitis)及胆管结石症(cholangiolithiasis)、胆总管囊肿(choledochal cyst)、Caroli病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等合并存在,因此推测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性、理化刺激有关[1]。在病理上,多为分化型腺癌(adenocarcinoma),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黄疸,另可有乏力、纳差、腹胀、腹痛、消化不良、发热、消瘦等非特异性症状。查体可见肝大,伴或不伴胆囊肿大(依梗阻部位不同而异);实验室检查提示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二、分类法及存在的争议 ① 目前胆管细胞癌最常用的分类方式是按照肿瘤发生部位分为肝外胆管细胞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其中肝内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其位置可分为周围型(peripheral type)和肝门型(hilar type)两类。 ② 但这种分类方法尚存在一些问题:若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肿块较大,有时难于与肝门型胆管细胞癌相鉴别;肝门型胆管细胞癌与起源于靠近肝门的近端胆管的肝外型胆管细胞癌有 时亦无确切分界;对肝内、外胆管同时受累者难以分类;临床上也有初发为周围肿块型肝内胆管癌而复发后又表现为腔内结节

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年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累及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的胆管黏膜上皮癌,亦称高位胆管癌、近端胆管癌或Klatskin肿瘤。肝门部胆管癌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尸检资料显示胆管癌的发病率约为0.01%~0.20%,肝门部胆管癌占其中的40%~60%。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最具挑战性的难题之一,由于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实践指南,在肝门部胆管癌病情评估、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及非手术治疗等方面普遍存在不规范问题,这一复杂难治疾病的总体治疗效果很不满意。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和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基于循证医学的原则,通过深入学术研讨和论证制定了本指南,旨在为我国肝门部胆管癌的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本指南中,证据的质量等级由高到低分为Ⅰ~Ⅵ级6个层次,诊断和治疗建议的推荐等级也相应分为A、B、C1、C2、D级。 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和分期 目前肝门部胆管癌常用的分型和分期系统主要有以下4类:(1)Bismuth-Corlette分型;(2)MSKCC T分期系统;(3)AJCC的TNM分期系统;(4)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 Bismuth-Corlette分型是经典的临床分型方法。该分型是以肿瘤累及胆管的解剖部位及范围为依据,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具有重要价值,但该分型没有表述对胆管癌切除和预后有影响的血管浸润、淋巴结转移和肝脏萎缩等因素。 MSKCC T分期系统是根据肿瘤累及胆管范围、门静脉侵犯和合并肝叶萎缩3个因素对肝门部胆管癌进行分期。该分期系统在判断可切除性或是预后判断方面均优于Bismuth-Corlette分型,但未体现肝动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 AJCC的TNM分期是基于病理指标的一种分期系统,有助于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但由于术前几乎得不到分期所需的相关资料,因此该分期临床实用价值有限。 国际胆管癌协会分期系统是2011年提出的一种新的肝门部胆管癌分期系统。该分期对胆管癌肿部位和形态,门静脉、肝动脉受累状况,预留肝脏体积、并存肝实质病变,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病理要素给予了全面评估和表述。借助这一分期系统,可对肝门部胆管癌的可切除性、术式选择及预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肝门胆管癌术后复发还能活几年

肝门部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肝总管与左、右二级肝管起始部之间,主要侵犯肝总管、肝总管分叉部和左、右肝管的胆管癌。肝门胆管癌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人,60岁左右最多,为老年性疾病。手术虽然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术后易复发,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肝门胆管癌术后复发还能活几年呢? 肝门胆管癌因其发生部位特殊、呈浸润性生长及与肝门部血管关系密切等特点给手术切除造成极大的困难。长期以来,肝门部胆管癌被认为是无法手术根治性切除的癌肿。虽然随着影像学和手术技术的进步,使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得重大进步,手术切除率逐步提高,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术后复发的问题一直是胆管癌致死率比较高的因素之一。因此这也提醒广大患者,手术之后千万不能大意,术后一定要及时巩固扶正固本的中医药,降低复发和转移的几率。 肝门胆管癌术后复发还能活几年?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出现复发无疑是增加了治疗的难度,至于能活几年很难回答,医生也是根据一些统计资料做出的判断,由于胆管癌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病情,选择的治疗方法等都是不同的,因此活几年也是没有什么时间限制的,关键是患者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对症的治疗方案,这样才能帮助患者延长生存期。 肝门胆管癌术后复发怎么办呢?对于复发的胆管癌手术切除的希望不大,一般不建议再次手术,临床上介入治疗和中医药治疗比较普遍,介入治疗可杀灭癌细胞,控制病情,改善症状,短期内效果显著,长期效果较差,临床实践症状介入治疗的时候配合中医药治疗,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的,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 中医也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中医由于从整体观念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的治疗,又采取扶正培本的方法,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三联平衡疗法受到很多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该疗法从整体出发,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疗效持久稳定。 在临床上,帮助了数万例患者减少了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使很多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增加了病人治疗的信心,一些被判死刑的患者通过治疗,患者恢复了健康,甚至实现长期带瘤生存,因此胆管癌手术复发患者也要对治疗抱有信心,积极治疗。 肝门胆管癌术后复发还能活几年?希望通过上文的介绍,大家对大家有帮助,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复发能活几年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患者也要树立信心,注重护理,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这样才能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364 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年5月第10卷第5期 ChinJMedUltrasound(ElectronicEdition),May2013,Vol.10,No.5 腹部超声影像学 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表现 毛枫 李超伦 黄备建 王文平 袁海霞 丁红 【摘要】 目的 总结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 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 超声造影表现。结果 56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70个病灶,所有病灶超声造影均表现为“快进快 出”,门脉期及延迟期均呈低回声。肝内胆管细胞癌超声造影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表现为等回声 时间、表现为低回声时间分别为(14.50±3.82)s、(22.29±4.97)s、(30.38±7.97)s、(43.54±16.80)s。 70个病灶中,42个(60.0%,42/70)表现为动脉期病灶边缘不规则环状增强,28个(40.0%,28/70)表 现为整体增强;动脉期增强过程中,49个病灶(70.0%,49/70)表现为“树枝状”由周边向中央延伸的 特征性的增强方式。超声造影增强达峰值时,51个病灶(72.9%,51/70)表现为不均匀增强,19个 (27.1%,19/70)表现为均匀增强。21个病灶(30.0%,21/70)常规二维超声检查病灶边界显示不清, 超声造影病灶边界均清晰。所有病灶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均表现为低回声。56个病灶(80.0%,56/70) 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结论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超声造影具有 “快进快出”、环状增强和(或)树枝状增强等表现,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 肝肿瘤; 超声检查; 造影剂 The value of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nography for peripheral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M A O Feng ,L I Chao-lun ,HUA N G Bei-jian ,W A NG W en-p ing ,Y U A N H ai-xia ,DING H ong .Department of Ultrasound , Zhongshan Hospital ,Fudan Univ ersity ,Shanghai 200032,China 【Abstract 】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diagnosticvalueofcontrast-enhancedultrasonography (CEUS)forperipher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Methods Fifty-sixcholangiocarcinomacases confirmedbypathologyinZhongshanHospitalofFudanUniversityhadbeen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 Alllesionsmanifested“fastinandfastout”aftercontrastinjectionandhypoechoicinportalanddelayed phase.Theenhancementstarttime,peaktime,timetoisoechogenityandhypoechogenitywas(14.50±3.82) s,(22.29±4.97)s,(30.38±7.97)sand(43.54±16.80)s,respectively.Forty-twolesions(60.0%, 42/70)showedirregularrim-likeenhancementwhiletherest(40.0%,28/70)showedgrossenhancement. Duringthearterialphase,acharacteristicpattern“branchenhancement”(fromperipherytocentre)was observedin49lesions(70.0%,49/70).Atpeakintensity,51tumors(72.9%,51/70)wereinhomogeneous and19(27.1%,19/70)werehomogeneous.Theboundaryoflesionswasunclearinconventionalultrasoundand becamedistinctaftercontrastinjection.Conclusions InCEUS,peripher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 shows“fastinandfastout”,rim-likeenhancementand/orbranchenhancement.CEUScanhelptodiagnoseof peripheral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 【Key words 】 Liverneoplasms; Ultrasonography; Contrastmedia DOI:10.3877/cma.j.issn.1672-6448.2013.05.006基金项目: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0802-10);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B112)作者单位:200032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超声科通讯作者:王文平,Email:puguang61@126.com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cholangiocarcinoma, ICC)常规超声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异性,不易与肝内 常见的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进行鉴别[1]。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较大影响。近年来,灰阶谐波超声造影技术在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3]。本研究拟回顾性分析56例ICC患者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以下简称超声造影)表现,总结其超声造影表现特 征,以提高ICC的早期诊断率。 资料与方法 一、对象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 山医院收治的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ICC 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39~87岁, 平均年龄(56.0±12.3)岁。其中37例患者因体检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分析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与临床分析目的:评估和分析磁共振(M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RI对周围型肝内 胆管细胞癌(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地分析18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经手术病理证实)患者的MRI平扫及其动态增强表现。结果:所有病灶基本表示满意。单纯依靠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3.3%;但联合有动态增强时,其符合率升高到了83.3%。结论:高场磁共振成像诊断能较好揭示患者病灶和胆管即时扩张情况,当平扫合并动态增强检测时能大大提高胆管细胞癌的定性符合率。 标签:磁共振成像;胆管细胞癌;肝肿瘤 胆管细胞癌(PCC)是指在肝内胆管内(即左、右肝管第1级肝内分支以上)的癌肿,是归属于原发性肝癌的一种[1-2]。即从肝左右管合流部(肝门部)至末梢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的癌。组织学表现为腺样分化或伴有黏液分泌,富于纤维性间质,比肝细胞癌硬。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末梢型胆管癌(肝内胆管瘤)及肝门部胆管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标准化对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标准,随机选取2009年9月-2011年12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C病例18例。其中男8例,女10例,年龄35~79岁,平均(55.5±2.7)岁。在所有病例接受磁共振检查后2周内进行肝穿刺活检证实其所患真实病况。 1.2 方法 使用德国西门子1.5T磁共振机。18个病例均用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进行动态扫描。每个视野都采用(30~35)cm×(25~32)cm,矩阵256×128或256×160,激励2次左右。其中的参数有:TE1.5 ms,反转角90°,层厚5.0~7.0 mm,间隔1.5~3.0 mm。T1WITR 380~600 ms,TE 18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T2WITR 2000~4000 ms,TE 80 ms,层厚7.0 mm,间隔3.0 mm。从肘静脉手推法注射对比剂,剂量20 ml,速率为2 ml/s,磁显葡胺为使用对比剂,从注射起30、60、90 s内完成3次扫描。接受检查前禁食>4 h。 1.3 分析指标 由3位对病理结果不熟悉的放射学工作者对MRI图谱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得出统一意见。分析指标为:(1)病灶类型。(2)平扫信号特点。(3)肿瘤的4种增强方式,I型,早期病灶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向心性增强;Ⅱ型,仅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延长在门脉和延迟期强化越明显;Ⅲ型,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综 述· 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现状 西山煤电集团职工总医院(030053) 薛 源 肝门部胆管癌(HC)是指累及胆囊管开口及以上1/3的肝外胆管,并常扩展至肝管汇合部和一侧或双侧肝管的恶性肿瘤,其中58%~75%发生在肝胆管分叉处,又称中央型胆管癌或Klatski肿瘤[1]。HC在肝外胆管癌中发病率较高,达75%左右。由于其发现时已处于中、晚期,故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提高肝门部胆管癌的早期诊断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临床分型、分期 目前广为应用的是法国Bismuth-Corlett分型方法,可用于指导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但其不能准确地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分期[2]。具体分型为:Ⅰ型:肝总管平面,左右肝管相通。Ⅱ型:侵及左右肝管分叉处并累及左右肝管开口处。Ⅲ型:侵入肝内一级胆管和二级胆管。Ⅲa型:侵入右肝管;Ⅲb型:侵入左肝管。Ⅳ型:左右一级胆管均被侵犯。 按照国际抗癌协会(UICC)提出TNM分期标准,可把胆管癌分为0~Ⅳ期:0期:原位癌,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Ⅰ期:肿瘤侵及黏膜或肌层,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Ⅱ期:肿瘤侵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无淋巴结或远处转移;Ⅲ期:在上述情况下伴有淋巴结转移;Ⅳa期:肿瘤侵犯邻近组织如肝、胰、十二指肠、胆囊、胃、结肠,有或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Ⅳb期:无论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有远处转移。 2 诊 断 2.1 影像学检查 2.1.1 B超:以无创伤、可重复、简单、经济而成为首选检查方法。肝门部胆管癌的B超典型表现是:①肝内胆管扩张,肝门处扩张以远的左右肝管截断,并可发现中等或低团块回声的团状影,胆囊空虚;②胆总管不扩张,胰头无肿大;③可明确肿瘤与其临近血管(门静脉和肝动脉)的关系,以及有无癌栓,对术前判断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有较大帮助。不足之处在于常规检查易受肥胖、肠道气体、肋弓气体以及操作者本身经验等因素影响。 2.1.2 CT:优点在于图像清晰,不受肥胖、肠道、肋弓气体以及操作者本身经验等因素影响。其价值在于可客观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和大小,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准确提供梗阻的部位及肝内胆管扩张情况;了解肝内及腹腔有无转移,有无肝叶萎缩增生[3]。螺旋CT在判定病变部位,反映肝内胆管受累范围和程度上,优于普通CT、B超[4-6]。2.1.3 磁共振胆管成像(MRCP):一种无创、无造影剂、安全、无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技术,能够获得直观的胰胆管系统的三维图像,可清楚地显示肿瘤部位、大小以及二级胆管和胆总管是否受累。其对病灶范围的确定较准确,对外科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7]。 2.1.4 经十二指肠纤维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能显示肿瘤的下界及梗阻以下的胆道情况,完整地显示肿瘤上下缘,对判断肿瘤大小、范围和决定手术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其较适合于低位胆道不全梗阻的诊断,因其操作过程中使用造影剂,易引起胆道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目前已较少适用。 2.1.5 经皮穿刺胆道造影(PTC):能详尽显示肝内胆管形态,直接显示并明确肿瘤的部位,肿瘤累及肝管的范围,肿瘤与肝管汇合部的关系。但作为一种有创性检查,加之梗阻患者胆管内压高、自身凝血机制不良、免疫力低下等,可引起胆瘘、出血、胆道感染等并发症,目前应用日渐减少。2.1.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显示肝门部入肝血管与肿瘤的关系及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胆管癌动脉相主要表现为周围动脉受侵犯,一般为肝左、右动脉或肝固有动脉管壁不规则、狭窄或梗阻。 2.2 肿瘤标志物检查 2.2.1 癌胚抗原(CEA):作为诊断HC的标志物其特异性较差。约50%的胆管癌患者其胆汁中CEA上升,其测定值可明显高于胆道良性狭窄的患者,是发生非细菌性胆管炎时鉴别良、恶性狭窄的有益参考标志物。 2.2.2 CA50: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单独测定CA50对HC的诊断意义较小,临床上一般作为观察HC转移及复发的参考指标。 2.2.3 CA19-9:当血清CA19-9>100U/L时,其诊断H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0%和80.0%[8],此外不可切除的胆管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显著高于可切除者[9]。CA19-9值的显著增高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2.2.4 胆管癌相关抗原(CCRA):是近年来从人胆管癌组织中发现的一种新的抗原物质。健康人血清中CCRA<28.95g/L。胆管癌时血清CCRA浓度明显升高。CCRA与CA19-9在胆管癌中阳性率相似,但CCRA在其他消化道肿瘤中阳性率却很低。这点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2.3 细胞学检查 通过PTC或ERCP技术获取胆汁行脱落细胞检查,诊断的特异性高,但敏感性低,原因可能是细胞在胆汁中变性溶解或肿瘤被增生的结缔组织包埋。 3 治 疗 大多数HC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且肿瘤解剖位置特殊,肿瘤细胞浸润性生长等特点,约80%的患者失去手术 · 8 5 1 ·山西医药杂志2013年2月第42卷第2期下半月 Shanxi Med J,February 2013,Vol.42,No.2the Second

胆管细胞癌

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及胆管细胞混合癌三种细胞类型,其中胆管细胞癌又根据发病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型肝癌和肝门型胆管细胞型肝癌两类,在肝内原发型恶性肿瘤中,胆管细胞型肝癌的发病率仅次与肝细胞肝癌,而居第二位。我国原发性肝癌90%以上为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及胆管细胞混合癌约各占不到5%。 1材料与方法 ①临床资料收集本院自2000年至2007年间病理证实的胆管细胞癌共15例,其中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l0例,肝门型5例,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3~65岁,临床及试验室检查:上腹疼痛6例,发热3例,黄疸5例,可扪及上腹包块4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12例,15例甲胎蛋白(AFP)均阴性,所有病例均无乙肝和肝硬化病史。肝细胞癌30例病理证实20例,临床证实1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8~70岁,临床及试验室检查:上腹痛15例,发热5例,黄疸2例,可扪及上腹包块9例,B超检查发现肝内占位病变28例,23例甲胎蛋白(AFP)阳性。 ②扫描技术采用西门子双排螺旋CT或GE8排CT,先行全肝CT 平扫,扫描范围自膈顶至肝下缘。 2结果 ①发病部位胆管细胞癌组右叶9例,其中6例为周围型,3例肝门型;左叶6例,其中5例周围型,l例肝门型。病灶大小不等,最大直径3.5~7.8cm。肝细胞癌组右叶25例,左叶5例,病变最大横径5~13cm 不等。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合并肝硬化14例(50%)。

②CT表现 ⑴平扫胆管细胞癌组10例表现为片状略低密度,与周围正常肝组织之间界限不清。5例形态呈分叶状或类圆形的肿块,但无明显的占位效应。10例密度不均,其内及病灶周围隐约可见条状或分支状更低密度区,3例其内有高密度的点状或条状影。相邻部位肝边 缘略显凹陷5例,肝左叶萎缩3例。肝细胞癌组平扫病灶均为圆或类圆形低密度,有占位效应,边缘不清或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内见小片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其内及病灶周围仅5例巨大或位于肝门部病变可见条状或分支状更低密度区,相邻部位肝边缘不同程度膨隆12例。 ⑵增强扫描胆管细胞癌组动脉期病变显轻度不均匀强化、周边部分轻度强化或见条索状强化向无强化区延伸,但密度低干同层面正常肝实质11例。门脉期边缘增强幅度轻度回落,或肿瘤内无定型强化密度略高于肝实质,上述强化范围扩大。其中4例动脉期和门脉期病变大片状低密度无强化。肝细胞癌组动脉期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高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25例,低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5例,大干3cm病灶内见纤细且走行异常的肿瘤血管影,小于3cm病变呈均匀明显强化,10例伴门脉分支或腔静脉内癌栓。 ⑶延迟扫描胆管细胞癌组l0例病灶出现延时强化。肝细胞癌组静脉区及延时扫描病变强化渐进减弱,低于同层面正常肝组织,病变内不规则片状、裂隙状更低密度坏死区一直无强化,⑷淋巴结肿大胆管细胞癌组8例伴肝门、胰头区淋巴结肿大。肝细胞癌组仅2胰头区淋巴结肿大。 3讨论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诊断分析 发表时间:2016-10-14T13:24:55.41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17期作者:景再立姚鹏燕[导读] 作为原发性肝癌三种组织学类型之一的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中的不常见疾病。 (甘肃省静宁县人民医院甘肃平凉 743400)【摘要】目的:总结胆管细胞癌超声声像图特征。方法:对2014~2015年于我院行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胞癌的21例患者的超声声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均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术前行超声检查共检出胆管细胞癌19例(90.5%),漏诊2例;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声像特征为边缘不清晰形态不规则的单发实性肿块,经线不大,呈偏高或偏低的中等回声。结论:运用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 胞癌效果好,诊断符合率高,为胆管细胞癌的预防及治疗干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超声诊断;胆管细胞癌;特征【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7-0046-02 作为原发性肝癌三种组织学类型之一的胆管细胞癌是临床中的不常见疾病,但相关文献显示该病的发病率在近年来有上升趋势,在肝癌中占到15%的比重,本文总结了2014~2015年在我院行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胞癌21例患者的超声声像图特征,以深入认识胆管细胞癌,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1]。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103~2014年在我院行超声检查诊断胆管细胞癌21例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本组包括男11例,女10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62.4±2.3)岁,行超声检查前患者主诉上腹疼痛、发热、黄胆,术前诊断提示为肝内或肝门区肿块考虑为胆管细胞癌,术后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胆管细胞癌。 1.2 方法 采取探头频率为3.5MHz的麦迪逊-8000EX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按照常规切面扫查患者肝脏,多切面重点扫查异常回声区,对肿块大小及肝脏进行量测,对肿块边缘及内部回声进行仔细观察,探查是否存在外胆管扩张,并对扩张胆管的内径进行测量,听扩张胆管内是否存在实质回声,对肿块内部与周边血流情况进行观察,确定是否存在癌栓、淋巴结肿大等,胆管细胞癌诊断正确的考虑依据为超声诊断肝内占位。 1.3 观察指标 总结胆管细胞癌超声声像特征,包括肿块大小、形态、边缘回声,肿块回声、CDFI、胆管情况、静脉癌栓与淋巴结肿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用例(n)、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 2.结果 (1)肝门区:肿块最大为15mm×10mm×9mm,最小为10mm×8mm×7mm;肿块形态不规则;肿块边缘不清晰,边缘回声增强2例;肿块呈偏高中等回声;无明显血流信号;远端胆管扩张4例,穿行胆管出现于肿块内3例,胆管内存在泥沙状结石1例;门静脉发生癌栓2例,肝门区淋巴结肿大7例。 (2)左肝内:最大肿块为13mm×18mm×17mm,最小肿块为15mm×14mm×10mm;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边缘回声增强1例;肿块回声不均匀,中等1例,偏高2例,左肝胆管壁回声增强1例,光团呈串珠排列,后方有声影,强光团与管壁分界模糊;点状血流信号2例;肿块内见穿心胆管2例,肿块周边胆管扩张1例;左肝静脉内发生癌栓2例,肝门区淋巴结肿大2例。 (3)右肝内:肿块大小为48mm×37mm×40mm;肿块不规则;边缘不清晰;肿块回声为不均匀表现,出现斑、点状液暗区;发现短杆状血流信号;肿块周边胆管有扩张迹象;肝门区淋巴结呈肿大表现。 3.讨论 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混合性肝癌等3种不同组织学类型的癌均属于原发性肝癌。临床中胆管细胞癌较为少见,但近年来该病的患病率有增长趋势。将发生于肝总管与左右肝管汇合处及其近侧端的胆管癌称之为肝门型胆管癌;发生于肝内的胆管癌称之为外周型胆管癌;临床中多见肝门型胆管癌。临床中对于胆管细胞癌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中胆管结石被认为是造成胆管细胞癌发生的第一重要因素,第二重要因素为中华分支睾吸虫感染,第三因素为乙型肝炎感染与理化原因。胆管结石后患者继发反复胆管炎,胆管炎致胆管上皮及腺体发生癌变,胆石病史、胆道手术史、胆管炎病史、细菌感染、胆汁淤积、胆管结石反复生成形成恶性循环,胆管上皮在感染胆汁中石胆酸与其代谢产物甲胆蒽等强烈致癌物的影响下加速癌变进程;其次,胆管内长期寄生的中华睾吸虫产生一定机械性刺激与代谢产物,使得胆管上皮细胞发生瘤样形增生、纤维变性、细胞浸润,逐步发展为胆管上皮细胞癌。肿块型、结节型、乳头型、浸润型是其主要病理学特征;管状腺癌是其主要病理组织学类型,乳头状腺癌次之,粘液腺癌、硬化性胆管癌、未分化癌等较为少见。 胆管细胞癌的超声图像特征包括:①肝门区是胆管细胞癌的常见区域,呈边缘模糊中等不均与回声的单发肿块,径线不大;②早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胆管扩张表现;③肝门区淋巴结呈肿大表现[2];④胆结石病史反复感染与抗原治疗不理想,同时超声检查无明显肿块患者应高度怀疑是否为管壁增厚性胆管细胞癌,本文漏诊的2例患者中,其中就有一例患者为该种类型,临床诊断中未及时发现;⑤高度怀疑肝脓肿但经反复B超检查并未发现肿块有明显变化者是否为胆管细胞癌,本次临床诊断中有1例即为该类型,诊断中没有结合临床实际而致漏诊;⑥肝区发现肿块后应仔细鉴别,超声检查下多数胆管细胞癌都能被及时检出,超声检查在胆管细胞癌的临床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本文21例胆管细胞癌均行超声检查,术前超声检查共检出胆管细胞癌19例,术后病理证实胆管细胞癌21例,超声检查诊断符合率达90.5%,漏诊2例,一例为管壁增厚性胆管细胞癌,另一例为肝脓肿但经反复B超检查并未发现肿块有明显变化,超声检查仍是胆管细胞癌病变检出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诊治与后期治疗方案的制定及干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临床价值颇高[3]。

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手术步骤

肝门胆管癌根治性切除术 1麻醉:全麻。 2体位:仰卧位。 3切口:右肋缘下斜切口口,至中线后延至剑突,必要时切除剑突以增加显露。此切口亦可延向左侧肋缘下,构成人字形切口,加用悬吊拉钩可以使术野的暴露更加开阔。此切口亦称为屋顶式切口。 4探查: 4.1全腹腔探查,再进行肝门区肿瘤的探查。汇合部肿瘤一般瘤体较小,平均约2cm,在淤胆的情况下汇合部深陷于肝门较深处,视诊、触诊均不易发现肿瘤,手术漏诊率可达10%,需再次手术探查。首先将肝门板打开,沿右肝管在Glisson鞘与肝实质间剥离,向双侧剥离至二级肝管汇合部。再向后深部分分离达尾状叶,此时用示指探查才能探知肿瘤的范围。如于汇合部上方双侧均能触及正常肝管,说明可以进行包括汇合部的局部切除。如一侧肿瘤上方有约2cm正常胆管,尚可行一侧或一侧扩大肝切除。若两侧均为病变占据而未能发现正常肝管,如肝十二指肠韧带外无转移之淋巴结,尚可考虑行肝移植。术中BUS有助于判断肿瘤与肝门血管的关系。肝门血客无明显受侵犯,切除的机会增大。 4.2切除前组织学诊断的获取:若术前行ERCP检查,可通过刷取得到细胞学结果。术前亦可从PTBD引流的胆汁中检得癌细胞,或经PTBD窦道用胆道镜取得肝管内粘膜标本以确定肿瘤的范围。术中对

可疑淋巴结转移或肝侵犯可取活检证实。若胆管业已打开,则可直接取活检。关于切缘的活检,由于冰冻切片欠可靠,通常在切除标本后送检。有时由于病变浸润,粘膜下纤维组织反应严重,淋巴细胞浸润与硬化性胆管炎甚难鉴别。若能在瘤体上方2cm处切断胆管,则断端残癌率较低。 5肝外胆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廓清 这是任何形式根治性肝门胆管癌切除不可缺少的基本组成部分,亦称局部切除(local resection)或肝门切除(hilar resection)。适用于局限在肝管汇合部或肝总管,即Bismuth I或II型,分化良好如乳头状癌,且无肝脏及尾状叶侵犯的肿瘤。 5.1肝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经上述探查发现汇合部完整,或有汇合部受侵犯但左右肝管扩张柔软,无肝脏受侵,尾状叶不受累,则可进行切除。于胆总管进入胰腺处切断,远端缝扎,近端胆管上翻,自门静脉及肝固有动脉外膜下平面向上方剥离,仅留下门静脉、肝固有动脉本身,其他软组织一并整块切除。左右胆管在病变上方2cm 切断,使胆管断端至少0.5cm内无癌细胞残留,达到根治性切除。 十二指肠韧带血管骨骼化剥离,强调在血管外膜下操作,这一层面是一个无血管间隙,严格在此平面解剖,出血很少。术中采用动脉管壁注射普鲁卡因,静脉壁用生理盐水浸浴可预防血栓形成。 5.2胆肠重建:若将汇合部切除,可将两个肝管融合成一个肝管后再与空肠行端侧一层吻合,若肿瘤切除后有多肝管断端,可融合成一个或两个管腔后再与空肠吻合。在此吻合口下方50cm处行空肠对空肠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

作者单位:200032上海,上海市医学影像研究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射科(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肝外科(樊嘉),病理科(周恒花) 作者简介:徐鹏举(1973-),男,安徽潜山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腹部影像工作。#腹部影像学#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磁共振诊断 徐鹏举,严福华,王建华,沈继章,陈财忠,施伟斌,樊嘉,周恒花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M RI)平扫及联合动态增强M 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CC)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M RI平扫及动态增强表现。结果:全部病灶显示满意。参考平扫胆管扩张情况定性诊断符合率为33.3%,联合动态增强定性符合率提高至86.7%。结论:M R I平扫能较好显示病灶和胆管扩张情况,平扫联合动态增强检查可提高对PCC的定性符合率。 =关键词>肝肿瘤;胆管细胞癌;磁共振成像;对比增强 =中图分类号>R445.2;R73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313(2004)07-0496-04 MR imaging of peripheral 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 XU Peng-ju,YA N Fu-hua,WAN G Jian-hua,et al.Department of R ad-i olog y,Zhongshan Hospital,Fudan U niversity,Shanghai M edical Imaging I nstitute,Shanghai200032 =Abstract>Objective:T o evaluate the value of plain M RI combining with dynamic enhanced M RI in the diagnosis of pe-r ipher al cholang iocellular car cinoma(PCC).Methods:M R I findings of15PCC patients proved sur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w ere analyzed retr ospect ively.Results:All lesions o f15pat ients w ere shown satisfactorilly on plain M R I.In regard to the presence of intr ahepatic bile duct dilatation,the accuracy of qualitative diagnosis of PCC was33.3%.Combined wit h dy namic enhanced M RI,t he accuracy was increased to86.7%.Conclusion:Plain M RI well displays the lesions and t he presence of intrahepatic bile duct dilat ati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912053621.html,bined w ith dynamic enhanced M RI,the accuracy o f char acterization of PCC could be improv ed. =Key words>L iver neoplasms;Cholangiocellular carcinoma;M 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ontrast enhancement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peripheral cholang iocellu-ar carcinoma,PCC)是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二位的肿瘤,占所有胆管细胞癌的10%。因其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早期发现该病较为困难,且手术切除为其治疗的有效方法,故影像学检查对其早期发现和治疗有重要的意义[1,2]。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CC的MRI表现,并总结其特征,旨在进一步提高M RI对其诊断价值。 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0年9月~2003年9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PCC病例15例。男6例,女9例,年龄37~77岁,平均57岁。所有病例在检查后1~14d进行手术或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其中1例行剖腹探查,3例行肝穿刺活检。 检查方法:使用GE Signal1.5T磁共振机,体部线圈。检查前禁食>4h。所有病例均行T1WI和T2WI,快速多层扰相梯度回波(fast multiplanar spoled g randien-t recalled,FMPSPGR)动态扫描。所用参数:T1WI TR400~640ms,TE16ms,层厚7.0mm,间隔3. 0mm;T2WI TR2000~4000ms,TE80ms,层厚7.0 mm,间隔3.0mm;FMPSPGR:TR130~180ms,TE1.5 ms,反转角90b,层厚5.0~7.0mm,间隔1.5~3.0mm。各序列视野均采用(35~40)@(27~35)cm,矩阵256@ 128或256@160,激励1~2次。以上序列均作横断面扫描,范围包括肝脏和肝内外胆管。FMPSPGR平扫后作增强动态扫描。所用对比剂为磁显葡胺(Gd-DT-PA),剂量20ml,注射流率2m l/s。从肘静脉手推注射对比剂,自开始注射起约30、60和120s完成3次扫描。 M R图像由2位不了解病理结果的放射学工作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阅片,对所有患者结果均取得一致意见。分析内容:1病灶类型。o平扫信号特点。?肿瘤增强形式,有4种增强方式)))?型,早期病灶的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向心性增强;ò型,仅边缘部增强,并随时间延长在门脉和延迟期强化越明显;ó型,整体肿瘤早期就有边缘或不规则强化,随着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及延迟期仍明显强化;?型,肿瘤早期的明显增强,随着时间推移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弱呈低信号。?肝内胆管有无扩张及原因。?血管受累以及肿瘤的肝外浸润。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对参考胆管扩

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要直接化疗吗

肝门胆管癌是比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人都受到了肝门胆管癌的困扰,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影响,因此一旦发现要及时进行治疗。手术是常用的方法,虽然短期疗效快,但术后易复发转移,为了提高治疗效果,防止复发转移,很多患者在术后会选择化疗,但又不知道何时开始,那肝门胆管癌手术切除后要直接化疗吗? 手术虽然能直接将肿块切除,快速控制病情,但手术只是局部治疗,并不能全部清除癌细胞,术后往往面临复发转移的问题。而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进行化疗,则有助于清除残存的癌细胞,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并预防术后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的生命。关于肝门胆管癌手术后要不要直接化疗是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的,如患者的体质、病情以及手术切除的效果等等。化疗在治疗过程中会损伤人体正常细胞,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导致患者免疫力和抵抗力也随之下降,因此患者要化疗要有好的身体条件和耐受力,而手术会损伤患者机体,患者一定要在机体恢复后再进行化疗。 鉴于化疗的副作用,肝门胆管癌患者在化疗期间可以配合中医药的调理,减轻化疗的副作用,缓解不适症状,提高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增强对化疗的敏感性和耐受力,提高治疗效果,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对于术后身体虚弱,无法耐受化疗副作用的患者,也可以单独采用中医进行巩固治疗。肝门胆管癌患者术后配合中医,能清除残存的癌细胞,修复患者受损的机体,加快伤口愈合的速度,防治术后并发症和后遗症,降低复发转移几率,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选择中医治疗,关键是要找到经验丰富口碑好的专家,袁希福就是一位深受患者和家属信赖的老中医,由于出身中医世家,作为袁氏中医家族第八代传人的袁希福,自幼便接触中医,熟读中医古典名著。此后,其还曾先后至北京中医药大学及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为从事中医治疗肿瘤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从医近40年来,袁希福已帮助10余万例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更有不少患者实现了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赢得用药患者的信赖和认可。 由于医术精湛,袁希福先后多次受邀参加国内外肿瘤学术会议,如2009年12月受邀赴澳大利亚参加“第六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0年3月受邀到美国旧金山参加“国际中医药研讨会”;2017年5月受邀赴德国参加第48届世界中医药大会;2018年6月受邀参加“一带一路”:第三届加中传统医药国际论坛等,其抗癌成果及心得赢得国内外专家的广泛认可。 俗话说的好,事实胜于雄辩,患者的疗效是对医院的认可,通过康复患者的案例一起来了解一下。 案例1:石某,女,肝胆管癌 2016年春,石某因颈椎疼痛,在当地医院按颈椎病治疗近10个月,后疼痛加重,于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被确诊为肝胆管癌,棘突骨转移,伴多发腹膜及纵膈淋巴结转移。医生告之病人有高位截瘫的可能,随时有生命危险,生存期不足100天,并劝其家人准备后事。石某丈夫不愿放弃,先后咨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4位在全世界治疗环椎病患较多的专家,各位专家均表示无任何治疗意义。 石某丈夫仍不甘心,在朋友的介绍下,2016年12月12日,石某的丈夫去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袁希福院长了解到患者情况后,并依据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在辩证施治基础上为其开具药方,石某服药12副后,感觉颈、肩部大面积疼痛大幅减轻,还为儿子举办了婚礼。此后,石某一直坚持服用中药巩固治疗。

螺旋CT在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螺旋CT在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 动态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 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 资料。结果22例患者中,均为单发病灶,肝叶萎缩8 例,局部肝包膜回缩4 例,伴肝内胆管扩张10例,肝内胆管结石6例,肝门区、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10 例。增强扫描可见病灶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静脉期进一步强化,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由边缘向中心强化,最后病灶强化高于肝实质,病灶内部可呈片状、分隔状或细线状强化。结论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强化具有一定特征性,且大多数呈”慢进慢出”特点,一般能与肝内其他肿瘤相鉴别。 标签:肝内胆管细胞癌;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的肝内原发性肿瘤。多数为导管状腺癌,少数为乳头状腺癌和黏液腺癌。其发病高峰年龄为60~70 岁。因肝内胆管细胞癌临床症状出现较晚且不具特征性,不易早期发现,临床上预后较差,因此早期正确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在临床上非常重要。现对22例经手术证实的胆管细胞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22例中,男10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61岁。主要症状:上腹部不适10 例,伴消瘦8 例。腹部包块 2 例,无明显症状4例。黄疸8例,伴胆石症6例。有胆道手术史4例。化验检查:所有病例经AFP 检查均为阴性,CEA 检查8例阳性,HBsAg 检查6例阳性。 1.2 检查方法本组22 例均做全肝CT 平扫加动态增强扫描。螺旋CT扫描,扫描参数:120 kv,260 mAs,层厚10 mm,层距10 mm。扫描范围从膈顶到右肾下级。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团注泛影葡胺注射液100 mL,速率为3 mL/s。行CT 动态扫描:动脉期(注射造影剂后25 s开始扫描)、静脉期(注射造影剂后60 s开始扫描)、延迟期(注射造影剂3~10 min后扫描)。检查前均服500ml 水充盈胃肠道。 2结果 22 例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18 例病灶位于肝左叶,4例位于肝右叶,肿块长径约2~7.5 cm,平均4.6 cm。CT 平扫病灶呈略低密度,CT 值约20~45 Hu,与周围正常肝组织分界欠清,形态上病灶呈不规则分叶状14例,呈圆形或类圆形8例,6例合并有肝内胆管结石,邻近病灶肝内胆管扩张者10例,8 例病灶所在肝叶呈萎缩状态,4例病灶所在肝叶局部肝包膜凹陷。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8例,轻度环形强化14例,无病灶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中度强化20例,明显强化2例。延迟期22例均表现为病灶内部强化逐渐明显,呈不均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