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  构建生态课堂

回归教育本源构建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是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践中产生的一个新概念。而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cremin)就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提出了“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概念。把这一概念引入教育领域,就是要用生态学的观点考察教育领域的各种因素,使其和谐发展,产生最佳的教育效益。今天,当我们用生态学思想来认识课堂教学活动,把教师、学生看作是在课堂这一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生态因子时,就会产生一些新的思考。我理解的“生态课堂”,就是要建立一个自由、和谐、富有个性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然地、和谐地、自主地发展。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的生态课堂呢?

一、转变观念——叩开“生态课堂”神秘之门

文本是学生与作者、教师心灵对话的媒介,解读是对文本的阐释与反应。解读文本就是利用生动优美的画面、声情并茂的朗读、值得品味的语言、趣味盎然的诗歌,美好的教学情境,使师生对文本进行思考、理解、感悟、内化、想象。正确解读文本,教师才能以自己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感,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与作者、老师同悲同喜,同歌同泣,从而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传统课堂的十大弊端 著名学者袁振国先生在其著作《课堂的革命》中对现行课堂作过深刻阐述:“传统课堂造就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的,是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是服从者。教师、学生、家长以至全社会都有一种潜意识:学生应该听从教师,听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教师应该管住学生,不能管住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在平等的水平上探讨科学知识。” 传统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主动讲授和以学生的被动反应为主要特征,教师往往注重通过语言的讲述和行为的灌输来实现知识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倾向突出,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习惯性地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过于死板,教师搞“一言堂”,学生的学习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即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看法,也往往不敢表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忽视了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无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的正常需求,严重束缚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一、单调的“标准化”导致固步自封 传统课堂的“教”,多是照本宣科,教师只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活动总是受教案的束缚,教师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愿节外生枝。教师总是希望学生能够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每当学生的思路与教案不吻合时,教师往往会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路“拽”回来。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努力引导学生得出预定答案。整个教学过程就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一样,什么时间讲授,什么时间提问,给学生多少时间回答问题等都设计得丝丝入扣。于是,我们常常见到这样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让他们围着它转;课堂成了“教案剧”演出的“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只是不起眼的“群众演员”,很多情况下只是“观众”与“听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不到教师的随机应变,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教学过程好似一杯淡而无味的水,观后不是让人拍案叫绝,为之喝彩,而是让人觉得索然无味。 过去我们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样教,特别是有人听课时,首先考虑的是怎样把听课者的眼球吸引到老师这里来,怎样把老师的看家本领在一节课上都展示一下,教师的主角意识浓厚,表演欲望太过强烈。老师往往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存在,忽视了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由于教师课前忽视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所设定的教学起点,与实际的教学起点有时不相吻合,等到上课时,好多东西都是学生早已知道的,很难看到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很难看到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二、统一的“程式化”导致创新匮乏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致出现了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的现象。现行普遍的课堂是一种在课堂纪律支配下的课堂,教师强调纪律的严肃性,纪律的一致性,纪律的不可逾越性。岂不知这种冰冷的纪律往往成了限定学生听课行为的障碍和樊笼。教师精心制定的教学或行为规范已经严重影响到学生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了。过分的规矩,更扼杀了学生们潜在的创造才能,压抑了学生们的思想情感,以致使学校、教师成为学生心灵残障的制造者。 传统课堂教师居高临下,学生则处于一种无形压力的包围中。老师讲课时,学生们鸦雀无声;老师提问时,学生们要举手征得老师的许可方才回答。有些人甚至以自己高压下形成的准军事化管理作为成功的典范,炫耀的资本。事实上,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的场面下

“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动静结合”实现高效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并且积极地把其中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课堂中。课改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新型的课堂教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循着这一目标,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着尝试、反思、体悟、探索。 一、创造快乐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是评优课,认真准备。除了认真研读文本,熟练掌握教材,还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既有赏心悦目的图片,也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在课堂中,为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了个人才艺展示、小组竞赛、情景剧等环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快乐地掌握知识。丰富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上了语文课。 但是,到了期中考试,所教班的成绩远远落后于其他班,这犹如一盆凉水浇在了头上,我是“透心凉”啊!快乐课堂一下子阴云密布,以往所作的努力都付诸东流,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呢? 二、以问题为导向。反思总结快乐课堂低效原因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但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快乐学习课堂教学低效问题反思自己,想不明白就去看书,去听老教师的课,也请老教师来听我的课,给我提意见。终于,发现了在我的“快乐课堂”中存在的问题。我和学生玩的太“快乐”了,课堂太“活跃”了,大家沉浸其中,都在积极地表现自己,却失去了思考的时间。而思考是学习中重要的一环,没有思考,就不会发现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解决问题;没有思考,就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我执教的“快乐课堂”需要思考,需要改变,需要安静一些。 三、课堂要动静结合,实现快乐高效课堂教学 总结了经验教训,我开始在课堂中进行一些改变。以往太注重形式的多样性,课堂过于喧闹。现在就应该静一些,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因为“静”是思考,是聆听,是阅读,是品味,是酝酿,是记忆,是想象,是巩固的一个过程。没有“静”的酝酿,就没有“动”的热烈。 (一)什么时候课堂应该安静呢 1.教师导入新课要安静 教师新课的导入,是整个课堂的一个引子,是为整个课堂创设的一个情境,是整节课的一个切入点,它控制整个课堂的基调。 2.学生回答问题要安静 这既是对别人的尊敬,也是学习的机会。课堂中许多精

让课堂作业回归课堂

让课堂作业回归课堂 “轻负高质”是社会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我们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轻负很容易做到,高质很难做到。轻负高质的关键是课堂教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认真倾听,积极思考,以及有效地消化知识和运用知识。课堂作业则是有效帮助学生消化运用新知识的途径,另一方面,能暴露学生对新知识应用上的不足。所以说课堂作业是“轻负高质”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是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以往,语文课堂作业几乎与“课堂”无缘。很少有教师用语文课的时间布置做课堂作业,大部分是挤占其它课时,或利用中午、放学后等孩子的休息时间完成的,年级越高情况越突出。这其实是与“轻负高质”的要求相背离的。我们应该做到课堂作业课内完成。 1、有利于提高学生作业的有效度 首先,课堂是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的学习场,具有群体参与性,课堂作业的共同任务和相同节奏对个体提出了挑战,“认真完成、正确率最高”自然会成为学生课堂上做作业的追求。这样,变个体零散学习为个体间的竞争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作业心态,从而提高作业的效率。 其次,课堂上做作业,有老师的全程陪同,同学之间相互监督学习,老师巡视作业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如学生书写的姿势、握笔的方式、书写的规范等,遇到学生作业中普遍性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老师也可以当堂讲解,使点拨和交流更及时更有效,从而大大提高作业的质量。 2、有利于调节学生身心,提高学习效率 “上课”和“下课”对学生来讲,心理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课堂作业只有当堂做,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下课,有几个孩子能真正静下心来明确作业的要求,认真书写呢?这样势必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学生放弃下课的休息,利用为时不长的课间十分钟奋笔疾书,草草了事。二是不屑一顾,先把课堂作业抛之脑后,等老师催了再做,严重影响了作业的质量。让课堂作业回归到课堂以后,孩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2097388.html,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作者:何水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小学数学追求“本真课堂”,是出于对简单、有趣的课堂的渴望小学数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没有办法培养思考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发掘新知的乐趣。而追求本真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融入到生活里去,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学背后的自然,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愉快、思辨、自由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122-01 所谓“本真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利合理利用实物、科技等道具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体会课堂原生态。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过去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变得金玉其外,道具豪华,语言幽默,设计感十足。但是学习效果却呈现相反的态势,学生都装作积极的样子,但是时刻准备的都是拍摄效果而不是课堂内涵。这正是近些年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的缩影。结合课堂实践,我们能够迫切的看到改革教学方法、呼唤本真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做到简化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1.运用工具展现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符合学生的天性,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不吃力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先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然后教师再给里面灌进去水或者沙子,询问学生里面有多少水/沙子。然后一起测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600立方厘米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最终得出结论:体积大于容积,容积是从盒子本身测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整个盒子的长宽高相乘。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一下周围长方体物品的容积。比如冰箱、和奶瓶。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只是利用了普通的生活物品,用非常简单的讨论——归纳的数学方法完成了教学。过程简洁高效,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正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简约。 2.培养自由轻松的课环境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翻转课堂”与传统教学方式的差异 2014-04-18教育信息化 先学后教符合教育规律 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白天在教室上课传授知识,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或者感悟巩固;“翻转课堂”的教学结构是学生白天在教室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也就是说,知识传授的识得过程与基本的习得过程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的习得与悟得过程发生在课堂。 教的秘诀在于“度”,学的真谛在于“悟”。悟得是指学生通过思考与觉悟,内化所学内容,让其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从而使自己的价值层面得到改变的过程。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一种可以量化的“知道”,只有通过课堂上的点拨与碰撞,悟有所得,让知识进入认知本体,才能称为素养。悟得是一种意义理解,是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是一种智慧,是“道”。 默多克指出,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经营方式……教育是唯一有待开发的领地。微视频能够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学习素材,便于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如何,都能够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微视频的作用就是提供分解、嚼烂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更好地实现知识的传授。当然学校提供的网络微视频一定要基于本校学生的心智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学校的学生对慕课的要求是不一致的。 新课改的核心是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不难追溯其端倪。《周易》“蒙卦”有载:“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源于师生交往的教育,不能开始于“我求童蒙”,而必须开始于“童蒙求我”,学生学而不厌,教师诲人不倦,才能志趣相应彼此互动,这是对教育本质的揭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在我看来,江苏洋思、河北杜郎口、山西新绛的成功经验的内核也就是先学后教。 设法唤醒学生的内驱力 “翻转课堂”的核心,就是先学后教。这里的问题在于,学生凭什么要去学全新的东西?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英国《金融时报》(2013年12月3日)曾指出,中国教育

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效课堂教学反思 高效课堂教学建构反思 这次听专家幸兴所做报告受益匪浅,帮我们解决了很多教学上的困惑。对于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有了规划思路。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把握好课堂,向40分钟要质量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无论教学被注入什么样的新精神,有一点应该是不变的,那就是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自主与合作是我们实现高效的两个途径。笔者认为: 教学中的高效不仅来自于教师对学习内容的研究,也来自于对课堂流程、课堂环节操作方法与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 知识学习过程的四个主要环节:独立学习(预习)→组内合作学习(讨论)→班内合作学习(展示)→巩固消化、反馈、检测 具体细化:(可能的指导、点拨、讲解)→预习(尝试)→预习检测(学困调查、学困呈现或错误呈现)→讨论(帮扶、组内问题解决)→展示准备→展示、质疑、补充、点拨与拓展→学困消化与反馈检测。 自主学习需要引领,利用导学案是较务实的方法,导学稿案的本质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文本,而不是教师教学的教案。《导学案》是多位专业教师集体备课的结果,也称为一次备课的成果,考虑了学生基础不同层次的学校,提供给各个基础层次学生使用。但是每一个层次的学校或者班级,要适当的选择使用《导学案》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课堂环节操作方法注重六个核心要素1)突出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地位。2)强调学生的先学:先学后教、先学后交流。3)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合作交流的最重要载体是小组建设。4)以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课堂流程的基本组合要素,以课常流程引领导学稿的编写。 5)运用形成性评价,尤其是过程性评价6)民主管理、自主管理操作程序的统筹规划。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高效课堂能否成功,与新学生能否养成好习惯有关,首先规范学生习惯,学生学习规范、行为等有“法”可依、有“法”可循。通过制定班规进行养成教育:告知——做到——习惯。 课堂操作手段选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合作的前提是合作的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的设置,一些有益合作的尝试:小组建设、小组管理,尤其是利用小组管理进行学习管理:如利用小组的学困收集、学习清单管理、利用小组的小组讨论与小组帮扶。 高效课堂的流程: 1.独学:规定学习时间,3-5分钟,全班必须安静,不能讨论,有利于独立思考,老师指令,全班统一行动。 2.对学:(1)组内结对,对子握手三下,意思同意结对,互相帮助。(2)规定对学的时间:3-5分钟(3)规定对学方法:每组第一排同学起立,把自己写的内容告诉第二排,讲完了坐下;第二排同学起立,说出听到的内容,并做简单评价,然后讲出自己的答案或见解;站起来讲话,说完话坐下;(4)全班统一行动,便于教师控场 3.小组交流:可分为3种:以解决疑难问题、突破难点为目的的小组讨论;以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的交流为内容的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后的成果收集审议的小组讨论。小组交流的形式包括:一对一式、一分为二式、集中式、个别学生讲析式、组长提问式等。 4.有效展示展示学习的组织培训是关键。培训组长和学科长,再由他们分头培训组员。组内要分工明确,中等生展讲,潜能生读题,优秀生补充,其他同学和老师倾听补充、质疑,力争让每个人都置身于学习之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分别进行展示形式、内容、礼仪的培训,组织小组长观摩学习,开展多种展示形式培训如组内展示、组间展示、班级内展示等

国学经典进课堂主持词

国学经典进课堂主持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如今,国学进课堂活动已经进行到第五阶段——课例展示分享。今天的活动分三项内容:由几位老师带来公开课,两个学校做经验交流。最后请教研室老师、主任做指导总结。 “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人生最好的交际,而学习《弟子规》则是学礼的开始。首先掌声有请老师执教一年级《弟子规》《房室清》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人们读的最多、最熟的书就是《论语》,掌声有请老师带来的《论语》 四书之首的《大学》,有华夏先哲的智慧,有为人处事的蓝图,掌声有请老师执教四年级《大学》《正心》 庄子有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天地、四时和万物自然不会开口,《笠翁对韵》则可以让学生认识天地、明辨四时、知晓万物。掌声有请老师执教三年级《笠翁对韵》之《十三覃》 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铸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精神的伟大以及他的《史记》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已经积淀为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接下来掌声有请老师执教六年级《史记》之《高祖论功》 四、教研室老师评课 五、教研室主任总结发言 主任的到来让我们倍感振奋,主任的总结发言给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 各位领导、老师们,今天我们听了几节国学经典课例,两个学校的经验报告,相信大家都受益匪浅。同时也让我们感觉到我们国学经典教育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教研室对国学经典教育课堂给出了方向性的指导,最后主任的总结发言让我们明白了:做好国学经典教育工作对我们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莘莘学子人生最大的幸事! 今天的国学经典教学课例研讨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英语课堂应以生为本

英语课堂应以生为本 发表时间:2016-06-01T11:54:59.11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5月总第243期作者:管宁生[导读] 江苏省淮安市南闸职业中学构建“以生为本”的英语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 江苏省淮安市南闸职业中学223218 摘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英语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成为他们寻找快乐、获取知识的殿堂。 关键词:英语课堂以生为本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注重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然而怎样才能让素质教育的这些理论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得到深刻的贯彻和落实呢?这就必须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因为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时刻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会学、乐学,才能使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充分体现出来。 一、更新教师的观念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国教育界也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什么的老师教出什么样的学生。”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的。试想一个没有素质教育理论支撑的教师怎么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我们许多教师习惯了旧有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是填鸭式、满堂灌,生怕学生这个不懂那个不知。殊不知这种全方位的“关心”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双手,捆住了学生的思维,让本该生动活泼的学生唱主角的英语课堂变成了“一言堂”,变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要构建“以生为本”的英语课堂,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更新教者的观念。要通过学习、培训使素质教育的思想深入每位教师的灵魂,呼唤他们转变角色,做好课堂教学的“导演”,充分调动每位“主角”的主体意识。这样才能使教学这台大戏越演越好。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过分地依赖教师,缺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缺乏批判和创新精神,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不足,学生的主体失去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就要求我们教者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知识接受者,要把他们看作是有血有肉的完整的生命个体。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让他们明白知识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和感受,只有通过自身分析和探索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教者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法,多运用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觉性,激发他们积极的思维,增强他们的表现欲、自信心。要鼓励他们敢于批判、敢于提问,引导他们积极地从被动接受知识中走出来,真正成为想学、会学、善学的学生。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伟大的教育家布鲁纳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条件。对于学习英语而言,兴趣尤为重要。当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就会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一种精神需要。反之,如果学生要为每天机械枯燥地背单词、句型、语法所累,他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失去对语言的兴趣这一起码的要求,主体性的发挥又从何谈起。要想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就要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上要将自己的心情融入到所教内容的情境中,鼓励学生多开口。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教师不要板着脸,动不动就批评打击,而应该多给学生微笑,化解他们心中的惧怕和胆怯。要多看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出的优点,支持他们大胆发言。由于英语教学的自身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多运用情境教学法,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训练他们听、说、读、写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多运用教学技巧,比如简笔画、多媒体课件,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只有对英语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四、实施因材施教原则 构建“以生为本”的英语课堂,就是要使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可是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普遍的、绝对的,每个学生都有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点,这一点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承认。如果不认可这一点,而是想让学生都成为听话的乖娃娃,把他们都培养成千篇一律的“圆脑袋”,那就会扼杀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能真正做到面向全体。而解决这个问题唯一正确的做法就是要因材施教,不这样做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为此,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意学生对英语的接受能力、对知识点把握的层次、对语言运用技巧掌握的程度等。对能力强、层次高、运用语言熟练的学生,老师可以拓展知识的深度,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激励他们向更高的方向努力;而对于那些能力弱、层次低、运用语言不熟练的学生,老师不能对他们心灰意冷、放弃对他们的要求和指导。在课堂上要把那些较易理解和掌握的语言点留给这部分学生去回答和操作,以保护他们的兴趣。与此同时还要想法设法鼓励他们多听多说,融入情境,多表演。只有这样,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调动,学生才能主动、活泼地发展。

传统课堂教学

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看法 所谓传统课堂教学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五段教学法”: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历史角度看,它曾经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就是在今天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是,从发展角度看,它已经落后,成为当前中小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障碍。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传统教学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形成了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关系。其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丧失了,教师也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扮演了教学活动的主宰者的角色。传统教育派把学生比做“船”,把教师比做“舵手”,学生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指挥。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的基础上,不用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多的设计,许多教师的教学方法死板,教学手段单一,几十年来都是凭着一块黑板、一本书、一只粉笔,就可以轻松地上完自己的课。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容量的增大,知识的不断更新,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被动地接受知识,而这种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学生只能跟随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致使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从而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思想。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渐渐丧失,甚至被迫学习,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快乐。结果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预习——听讲——练习——复习,这种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法,让学生成为了书的奴隶,不仅

高效课堂十大模式

高效课堂十大模式 一、昌乐二中的“271”课堂法则 昌乐二中模式,是一个高效课堂教学概念,也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模式,简称“271课堂法则”。 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法则”的一切核心是课堂教学。 “271法则”的最大特点:“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我的课堂我做主”的理念。 “271法则”的价值趋向:促进教师工作的转变,变备教材、教法为备学生、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轻起来。 “271法则”三大模块:预习、互动、测评。 ●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各班老师就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为8—10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任课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老师根据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方式提供预习提纲。此外,根据内容的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体课预习等方法进行预习提纲的学习。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课堂互动热火朝天 该课堂模式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国学经典 师德之魂

国学经典师德之魂 刘宏伟 《论语》、《大学》、《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唐诗、宋词、元曲》等等,积淀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筹久了永垂不朽的民族精神,汇集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真知灼见,凝练了一座巨大丰富的思想宝库,成了我们的国学经典。在今天这个崇尚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息时代,国学经典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承传的精神纽带与力量源泉,她如阳光、水分、空气一样充盈着中华大地,滋润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一、国学经典师德之魂 “国学经典”古老却不陈旧,遥远却依旧教育世人,她能提高人格魅力,洗涤人的心灵,充实人的思想,具有“爱”的张力。而今再次捧读《论语》,其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宽容、“惠则足以使人”的慈善、“信则人仁焉”的诚信、“仁者爱人智者知人”的关爱等不能忘,这些都体现“仁爱”二字。“仁爱”是孔子所树立的最高的人生道德理想,在《论语》中有一百多次提到“仁”,虽然具体语境的差异各不相同,但所指的都是一种道德的修养境界——爱。这“仁爱”用在教育教学中,那便是教师对学生的“爱”,乃师德之魂。 圣贤的“爱”千古流传,发扬光大,鲜为人知。2008年汶川地震中,面临生死考验的关头,都江堰市聚源中学15名上课老师放弃了瞬间逃生的机会,用自己的生命给孩子打开了一条条获救通道;德阳市东汽中学的谭千秋老师,他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绵竹市遵道镇欢欢幼儿园的瞿万容老师用后背牢牢地挡住了垮塌的水泥板,怀里还紧紧抱着一名小孩……这一幕幕动人的事迹至今还在眼前浮现。倘若没有圣贤的教悔,没有“仁爱”的延伸,他们愿舍己救生吗?爱是一切力量的源泉,他们履行了教育这一神圣的职责,是典型国学薪火的传承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大学》里“如保赤子”的思想,用爱塑造了高尚的师德之魂。这种“大爱”也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道义,且代代相传,才有这可歌可泣的感人诗篇。 国学经典这一特殊的文化载体,拉近了我们与圣人的距离,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在国学经典中去寻找、去品味蕴藏着“爱”的源头活水。 二、国学经典师德之本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也省,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即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因此,作为教师既当“经师”又当“人师”。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职业的专业要求,它是师德之本。 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文化教育一直都是以圣贤的经典为基础教育,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巨人与治国能臣。然而,今天走出校园,充满耳目的常常是盗窃吸毒、贪污受赌;弱者无肋,壮力血流;脏话漫天,污水满地……凡此种种,让人的道德人格走向扭曲;再者,虽然是在倡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但有教者只是把课本中要求背诵的经典之句让学生背诵之外,很少给学生另找读物,甚至连阅读课也被占用。为了分数,老师们只是让学生抄、写,很多时候都是不停地一套一套的试卷练习,在练习时即便是把一些名家篇句设计成了一道道高质量的习题,可事后问起学生读过哪些名篇诗句,文中的景、作者的情,此文章美在何处?学生难回答。在这样的状况下,学生的语感文笔、理解感悟、智慧灵性

课堂上如何落实以生为本

课堂上如何落实以生为本,面向全体 商都二中生物赵丽霞 “以生为本,面向全体”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新理念。事实上,教师在教学中只有立足“以生为本,面向全体”,才能真正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方法不断优化。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以人为本”呢?那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摆脱“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学的愉悦而教,为学生自主学习、学会学习而教,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实践、善于创新而教。那么具体地说,我在教学中是从这么几方面做的。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 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的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从而创设一种民主的教学气氛,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发挥。怎样营造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呢? 1、要和学生真诚交流。课余时间我喜欢与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心、交心。自习与下课时间也喜欢到班里转一转,遇到学生有学习或其他方面的困难,总是尽心去帮助他们,特别是对于哪些来自农村,离开父母庇护的住校生更是给与特别的关照。记得有一次,我有点胃痛,上课的时候手不自主捂了几次胃,下了课,就有几个学生到办公室去问候我:“教师,今天你是不是不舒服?”我当时很感动,感觉有一股暖流缓缓的流过心间,与学生

朝夕相处,学生都把我当成朋友了。他们真诚的关心我的一举一动,有什么话都愿和我说,有困难就来找我帮忙。这为在课堂上营造和谐的气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2、在课堂上要有激情并保持良好的情绪。我在与学生的交谈中知道,他们某科成绩好的主要原因就是喜欢上这一科的课,他们说:某教师上课和我们一起表演情景剧,一起做游戏或进行擂台大比赛,很有激情,我喜欢上他的课。很多学生对你的学科是否感兴趣取决于学生是否喜欢你。如果一个学生讨厌你这个老师,又怎么会在课堂上对你畅所欲言呢?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学生也许眼睛望着你,心已不在课堂上了。教师的情绪更是造成学生学习气氛的主要原因。微笑是一种自信,一种教养,更是一种良好的风度,一种教师特有的宽容之心的体现。有教师微笑的课堂,一节课就能轻松度过。教师用微笑来肯定学生们的表现,学生们情绪就稳定,心情就舒畅,对知识技能就会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便能更主动、更高效地学习。所以为了营造和谐课堂教学氛围,提高教学实效,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醒自己,忘记自己的不快,做个乐观的人;忘记学生的过错,做个宽容的人;放下教师的架子,做个与学生平等相处的人;并要学会理解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3、要选择恰当的方式激励学生。在课堂上,要选择恰当的时机,用正确的语言对学生多进行鼓励,学生回答正确精彩时可进行鼓励,学生的想法独特时也可以进行表扬,教师的鼓励可以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关于高效课堂教育叙事

关于高效课堂教育叙事 导读:本文关于高效课堂教育叙事,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高效课堂教育叙事1今天傍晚在外散步回来,听几位老太太坐在院子里谈论孙子的老师。见我走了过来连忙让我来评理。 原来,张大妈的孙子刚上一年级,学校规定7:30上自习,孙子的老师每天7:00就来到教室组织学生上课,前几天由于下雨,张大妈的小孙子7:20才到校,老师还罚了孙子的站。为此张大妈和老师吵了一架,老师理直气壮的说,我还不是想让你的孙子多学点知识;李大妈的孙子读六年级,孙子的班主任最好拖堂。其他班的学生都吃完饭了,他们才放学,食堂的饭菜都等凉啦!下自习了,其他班的都走了好半天了。他们才下课。李大妈颇为老火;这时彭大妈的孙子插话了:“我们数学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特多。”“那你们课堂上不做作业吗?”“没有时间做,老师三节课就要讲两节半呀。生怕漏了半道题似的。”听后我思忖良久!让我说些什么呢? 这群老师呀他们着实敬业:起早贪黑、生怕学生听不懂、学不会一节课把自己知道的一股脑的讲给学位生听,生怕漏掉了半个字。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提前上课、推迟放学而自己毫无怨言。说他们懒,你肯定要为他们鸣不平。今年暑假我有幸在湖北二师参加了农村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育专家给这群“敬业”的老师定义的就是“懒”,并且指出这群老师的“敬业”培养出一批“懒学生”。我仔细一想认为他

们的“懒”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备课“懒”。他们的备课只是埋头抄教案。在课前根本没有进行认真,周全的教学设计。造成教学目标模糊、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正确、缺乏对学生认知现状的分析,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展开教学的设计。构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以学定教,教是为了促进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摆脱以往那种“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方式,而应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更应该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多什么知识学习有兴趣。把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作为备课上课的重点。 二是教学实施“懒”组织。这样导致提问的数量过多、过密,挤占了学生的思考空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他们惯于向学生提出他们事先就知道答案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与标准答案一致的回答。妨碍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究性理解,表面上看课堂存在交流,实质上教师控制着话语权,学生被预设在他们框架内无法挣脱,学生的探究主体的地位无从体现。 三是“懒”于教学反思。他们上完课以后书本一夹就完事,很少做到将课堂中的感受、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须不知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效率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能力、水平提升的核心因素。 积极行动打造高效课堂是治懒的一剂良药。因为高效课堂重在“高效”,简而言之就是师生用最短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效率。高效课堂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朴实本真 发表时间:2018-05-17T11:52:31.363Z 来源:《教育学》2018年3月总第138期作者:徐鹏 [导读]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 陕西省蓝田县玉山中学710505 教师是一种需要“沉与静”的职业。当今世界,名利追求的浮躁、物欲横流的刺激、职业审美的疲劳致使许多老师的“心”无法“下沉”;名目繁多的检查、流于形式的活动、形象工程的作秀致使老师的“神”无法“凝聚”。 高中语文教育和语文教师也深受到其侵蚀。在“新课改”的幌子下,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也出现了一股浮华浮躁的风气,不知不觉走入了一个误区:非学生质疑不是突出学生主体,非自读自悟不是阅读教学,非名师模式不是“优秀最佳”。无视语文教学内容的千姿百态,无视教学主体的千差万别,一味简单机械的套用,唯恐赶不上“时代的潮流”。 为了追求高分数高指标,一些教师放弃对学生的“双基”教学和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使语文教学出现了一些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重结果而轻过程;重张扬个性而轻习惯培养、重探究创新而轻“双基”训练、重尝试而轻反思等。如此种种,皆因教师受社会浮躁风气的侵蚀以及并未真正领悟“新课程”的实质,未能切实从学校、学生及文本实际出发,还是滞留在“走近”新课程阶段,没有真正“走进”去。不少的学校在“新课改”大旗下,都搞起了“自主”、“高效”课堂。不少语文老师谈“讲”色变,听课基本成了看课,看学生上课围坐一起,你说我说大家说。于是,语文课上大量声、图信息的多媒体课件多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少了;脱离文本的议论纷纷多了,自由诵读的琅琅书声少了;课堂上吹拉弹唱尽显其能的多了,学生思考、质疑的少了…… 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重新审视一下当前的语文教学是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是否丢失了语文教学的真本色。究竟怎样的语文才是“原生态”的语文?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实效的课堂?笔者认为当前的语文教学要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实效乃至高效,就必须摒弃虚华,让语文课堂回归“朴实本真”,回归“原生态”。 一、摒弃浮华的教学方式,还语文课堂“实”的本色 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改革千改万改不能抛弃“双基”,千变万变,变不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的有效高效课堂教学应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不搞形式主义,不摆花架子,不追求所谓的潮流模式,而踏踏实实搞教学,扎扎实实培养能力。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如果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踏实,真正做到返璞归真,把一些比较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在合适的时机有选择性地、有节制性地派上用场,未尝不是对时下盛行的各种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有益补充。 二、摒弃无度的课件演示,还语文教学“读”的本色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引进了课堂,并深受教师们的青睐。我们并不反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运用不当很容易把语文课引入一个新的误区。 古人称学习为“读书”、“念书”,实在精当。只有“熟读”才能“精思”,“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正是这个道理。语文课堂上,假如没有琅琅书声,那就是死水一潭。 三、摒弃虚伪的激励,还课堂评价“真”的本色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倡导激励性评价。但不知从何时起,原本富有真情和激励性的评价变得虚伪了许多。 在这样环境下的孩子们,可能变得越来越浮躁,是非辨别的标准也会有所混淆。师生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知识上是不平等的,如果知识技能上和学生平等还能称其为老师吗?课堂评价不仅仅表现为一些鉴定性的语言式评价,更多的应该是教师的一种手势、一个眼神、一种默许、一种赞同、一个微笑等等。以此给学生激励和赞许,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提高自我发展的信心。“本色”课堂评价不应只是一片赞扬声,也应有否定和纠正。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优缺点,应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这种评价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学生在教师客观、适宜的评价下,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就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回归“原生态”并非让语文教学“打道回府”,回归到“灌输式”、“满堂问”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去。构建高效、本色的语文课堂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从学生角度设计出能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对文本作出精湛解读,并藉此让学生产生自己的生命感悟。语文教师应是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言语感悟和表达中的人,是健康美好言语生命的呈现者。 语文教学,师生直面文本,用自己的言语生命体验、领悟生命创造的真谛,去观照、陶冶、唤醒、点化新的言语生命,不期而然引发言语生命的自悟和顿悟的美好经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把语文课堂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三重境界就是对课堂潜质不断挖掘、发现和提炼的过程。学生有“学习潜力”,教师有“教学潜能”,语文课堂有“期待效应”,这都使语文教育潜质的开发成为可能,为开拓语言教育的新视野奠定基础。 作为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梦想的语文教师,应该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语文学科独特的特点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拥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书底的厚度决定了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勤奋读书让我们腹有诗书气自华,乐于反思令我们拾遗补缺速成长——勤练“内功”,让我们专业提升;勤练“内功”,让我们聚沙成塔;勤练“内功”,令我们走进文本内核,实现艺术的取舍;勤练“内功”,令我们能够坦然地面对学生课堂的动态生成,展现教师应有的智慧和魅力。为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有效高效,为使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得以提升,我们就得静下心来,摒弃浮躁心理,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教学,使语文课堂回归到朴素的原生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