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物设计之磺胺类药物的改造

药物设计之磺胺类药物的改造

药物设计之磺胺类药物的改造
药物设计之磺胺类药物的改造

药物设计之磺胺类药物的改造

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开创了化学治疗的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的细菌性传染疾病得到了控制。磺胺类药物的母体对氨基苯磺酰胺(sulfanilamide)又称为磺胺,早在1980年就被合成,但当时仅作为合成偶氮染料的中间体,无人注意到它的医疗价值。直到1932年磺胺类化合物改造生成的百浪多息(prontosil)治疗了有葡萄球菌引起的败血症的第一病例,才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极大兴趣。

磺胺类的药物的作用机制有许多学说,最为广泛被认可的胃Wood-Fields

学说。该学说认为磺胺类药物能与细菌生长所必须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产生竞争性拮抗,干扰了细菌的酶系统对PABA的利用,PABA是叶酸的组成部分,叶酸为微生物生长中的必要物质,也是构成体内叶酸辅酶的基本原料。PABA在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催化下,与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及谷氨酸或二氢蝶啶焦磷酸酯对氨基苯甲酰谷氨酸(PABG)合成二氢叶酸。再在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下还原成四氢叶酸,为细菌合成核酸提供叶酸辅酶。

Bell-Roblin指出,磺胺类药物之所以能和PABA竞争性拮抗,是由于分子大小与电荷分布极为相似的缘故。

由于磺胺类药物和PABA的这种类似性,使得在PABG的生物合成中,磺胺类药物可以取代PABA的位置,生成无功能的化合物,妨碍了PABG的生物合成。PABG 经二氢叶酸还原酶作用还原为四氢叶酸,后进一步合成辅酶F。辅酶F为DNA合成中所必须的嘌呤、嘧啶碱基的合成提供一碳单位。

人体作为微生物的宿主,可以从食物中摄取PABG,因此,磺胺类药物不影响正常叶酸代谢,而微生物靠自身合成PABG,一旦叶酸代谢受阻,生命就不能继续,因此微生物对磺胺类药物都敏感。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出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如下:

(1)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是必要的结构。即苯环上的氨基与磺酰胺基必须在对位,在邻位或间位无抑菌作用。

(2)芳氨基的氮原子上一般没有取代基,若有取代基则必须在体内易被酶分解或还原为游离的氨基才有效,否则无效。

(3)磺胺基的氮原子上为单取代,大多为吸电子集团取代基,可使抗菌活性有所加强。N,N-双取代化合物一般丧失活性、

(4)苯环若被其它芳环取代,或在苯环上引入其它基团,抑菌活性降低或丧失。

(5)磺胺类药物的酸性解离常数与抑菌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为了获得更强的抗菌活性和更好的治疗效果,以上述构效关系(3)为切入点,现对磺胺类药物进行结构改造。考虑综合因素,决定在磺酰胺基氮原子上引入甲酰基。其结构如下图:

考虑到该药物不仅应使用于内服,也应该符合外用的需要,并且银离子对伤口也有一定的杀菌和收敛作用,现将该物质与硝酸银反应,得到磺胺甲酰银,结构如下图:

由此,得到的磺胺甲酰银即为对磺胺类药物的结构改造,改造后的新药不仅增强了原有的抗菌活性,易于代谢,并且适于外用,可用于烧伤,烫伤创面的抗感染。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药物发现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些药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药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能力及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磺胺;发现历程;药学研究;热情;严谨 正文: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有广谱抗菌性,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SAs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 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实,早在1908年就有人合成过这种化合物,可惜它的医疗价值当时没有被人们发现。

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理与应用

常见磺胺类药物简介及合理应用指导 胡树罗浩万硕 摘要:磺胺药(Sulfonamides)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具有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等优点。有的磺胺药(如磺胺嘧啶,SD)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作用稳定、且药效不易消失。但如果使用磺胺药缺乏科学的指导往往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不良反应,如何合理的使用磺胺类药物是本文介绍的重点。 关键字:磺胺药应用指导 引言 磺胺类药是人工合成的应用最早的化学药品。由于抗菌谱广、价格低、化学性质稳定、使用方便.既可注射用又可服。特别是高效、长效、广谱的磺胺药和增效剂使磺胺类药品在临床上的应用仅次于抗生素。但磺胺类药品同时也存在用量大、不良反应较多、细菌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如使用不当会出现很多问题。 正文 1.常见的磺胺药 1.1磺胺药的合成及结构 1.1.1磺胺药的基本结构 一类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学合成药,为对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的衍生物: 1.1.2磺胺药基本的合成方法

磺胺药的生产一般都以乙酰苯胺(退热冰)为起始原料,经磺酸氯磺化得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经氨水胺化、碱液水解和盐酸中和便得磺胺(SN)。磺胺与硝酸胍、纯碱熔融,处理后得磺胺脒。磺胺和磺胺脒曾是磺胺药常用品种,现在它们和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都只作为磺胺药生产的中间体。磺胺嘧啶和磺胺甲基异異塞唑的生产方法不同。①磺胺嘧啶:在N,N′- 二甲基甲酰胺中,依次加入三氯化磷和乙烯基乙醚进行加成反应,所得加成物与磺胺脒在甲醇钠中进行环合反应,即得磺胺嘧啶钠盐,再经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②磺胺甲基异異塞唑:草酸二乙酯与丙酮在甲醇钠作用下缩合成为乙酰丙酮酸乙酯,与盐酸羟胺进行环合,便得5-甲基异異塞唑-3-甲酸乙酯。经氨水胺解和次氯酸钠霍夫曼降解,便得3-氨基-5-甲基异異塞唑。后者与对乙酰氨基苯磺酰氯在缚酸剂作用下缩合,便得乙酰化物,最后经碱液水解、酸析和精制便得成品。 1.2短效及中效磺胺 1.2.1 磺胺噻唑(ST)国作为消炎片单独使用,也和SD、SM2!联合作为三磺合剂。本品疗效虽然较好,但毒性强、副作用多,有被其他磺胺药取代的趋势 1.2.2磺胺嘧啶(SD)仍然是国外公认的优良药物,其抗菌作用和疗效均较好,口服后有较多药物(40%-80%)进入脑脊液中。由于脑膜炎双球菌菌株对本品耐药者日益增多,故本品在某些地区已不是治疗流脑的首选药物。缺点为乙酰化率较高,应用后有出现结晶尿和血尿的可能。鉴于其半衰期为17h,宜称之为中效磺胺,而常用的剂量和服药间期(每4-6h 1 次,每次1g)显然是过大和过短。 1.2.3 磺胺甲基嘧啶(SM1)抗菌作用和疗效与SD 大致相同,其最大缺点为出现血尿和结晶尿的机会较多。其半衰期为24h.,已和一些长效磺胺如SMP、SMD 等的半衰期相接近,因此以往的服药方法,每日2-3h 次,每次1-2g 可能不妥当,也可能是结晶尿之所以较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1.2.4 磺胺二甲基嘧啶(SM2)抗菌作用较弱,临床疗效也较SD和SM1为差,其优点为不易出现血尿或结晶尿。本品及其乙酰化衍生物均比较易于溶解,毒性较低,也是三磺合剂中主要成分之—。 1.2.5 磺胺二甲异嘧啶抗菌作用较SD差,但较SM1为强。本品的主要优点为乙酰化率低,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现,克服了过去一些磺胺制剂的缺点,并增强了抗菌作用,扩大了应用的范围。于是磺胺类又重新被重视起来。 2、磺胺类药物的分类 磺胺药种类繁多,临床常用的有10余种,根据肠道吸收程度和临床用途,分为三大类,①肠道易吸收的磺胺药,包括(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全身性的感染治疗,比如、尿路感染、伤寒、骨髓炎等,②肠道难吸收的磺胺药。比如酞磺胺噻唑(PST)等,因为这类药能在肠道内保持较高的浓度,所以只要用于肠道的感染如肠炎,③外用磺胺药。包括磺胺醋酰(SA)、磺胺嘧啶银盐(SD-Ag)、甲磺灭脓(SML),这些主要用于灼伤感染、化脓性创面感杂、眼科疾病等[4]。 3、磺胺类药的抗菌机理 细菌不能直接利用其生长环境中的,而是利用环境中的对氨苯甲酸(PABA)和二氢喋啶、谷氨酸在菌体内的二氢叶酸催化下合成二氢叶酸。二氢叶酸在的作用下形成四氢叶酸,四氢叶酸作为一碳单位转移酶的辅酶,参与核酸前体物(嘌呤、嘧啶)的合成。而核酸是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成分[6]。磺胺药的化学结构与PABA类似,能与PABA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影响了二氢叶酸的合成,因而使细菌生长和繁殖受到抑制。由于磺胺药只能抑菌而无杀菌作用,所以消除体内病原菌最终需依靠的防御能力。 4、磺胺类药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原则 动物全身性的感染:(SM2)、磺胺异唑(SIZ)磺胺嘧啶(SD)、磺胺甲基异唑(SMZ)磺胺甲氧嘧啶(SMD)、磺胺二甲氧嘧啶(SDM)等,用于巴士杆菌病、乳腺炎、子宫内膜炎、腹膜炎、败血症、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感染。 动物肠道感染:磺胺琥珀先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 动物局部感染:醋酸磺胺米隆、磺胺醋酰钠、磺胺嘧啶银。 动物尿路感染: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 球虫:磺胺恶喹啉、磺胺二甲嘧啶、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地索辛。 脑炎:磺胺嘧啶、 乳腺炎:磺胺二甲嘧啶[1]。 剂量原则:首次倍量,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有效抑菌浓度,以后维持量,症状消失后2到3天。

磺胺嘧啶要药动学曲线测定讲义

磺胺嘧啶钠的时量曲线及药动学参数测定 一、实验原理和目的: 1.药动学:(药理学研究包括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是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科学。本实验采取一次性给药后连续采样监测血药浓度的方法从而获得不同时刻动物体内的药物浓度,进而计算出该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2.目的:掌握磺胺类药物的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掌握有关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初步计算。 二、实验材料: 三、实验方法: 1.家兔称重,肝素化:取一耳备皮,用2ml注射器吸取肝素耳缘静脉注射(从远心端开始), 0.5ml/kg,注射后用干棉球及回形针止血; 2.耳中央动脉取血:取同侧耳中央动脉,拔净周围被毛,擦干。取中下1/3交界处,将动 脉上下端固定,可在底下垫一棉球以便切开,做斜切,要求是“切开不切断”以防血管收缩。用棉球擦去第一滴血,把兔耳折成漏斗状,收集血样0.5~0.6ml(大约半滴管,空白血样可多取)至小试管。用手指指腹夹闭动脉近心端止血,切口以干棉球擦干。3.快速静注20%SD-Na2ml/kg:取另一耳耳缘静脉快速注射,注射同时开始计时,注射后 用干棉球及回形针压迫止血。 4.给药后收集血样:给药后第1、3、5、10、15、30、60、120、180min,分别从耳中央动 脉取血样0.5~0.6ml至小试管。 (1)临床上正规实验应不少于11个点 (2)每次取血放开压迫的手指,将兔耳折成漏斗样即可,取血前应擦净残血。 (3)若血液流出不畅,可用灯光局部照射、轻揉耳根部等方法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动脉血流出。 (4)第1、3、5、10、15min时间隔时间短,应注意准确把握,止血用指腹压迫法,30min 后间隔时间长,可用干棉球压于切口再将兔耳反折止血。 5.按照下表进行血浆SD-Na浓度测定。 ***注意:(1)三套试管以及漏斗、移液管、滴管等应做好标记,不能混用; (2)三氯乙酸与血液混匀后应立即震荡; (3)待所有样品过滤、收集滤液完成后才可一起加亚硝酸钠与麝香草酚钠,且二者顺序不能颠倒。 四、结果处理: 1.标准曲线的制作: (1)用20%SD-Na的原药配制成10、20、40、80、120mg/100ml 5个浓度

药物的发现

药物的发现: 神农尝百草之经验式和文献式众所周知,药物的发现和应用是经过原始的经验积累而完成的。这一过程是人类进行的无意识的自然药物筛选过程。随着人类对医药知识认识的深人,才开始了有意识的主动药物筛选过程,神农尝百草就是人类主动进行药物筛选的具体实践。 最早的药物来自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原料。药物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和逐步发展起来的。早期人类为维持生存不断的与伤痛疾病作斗争。在捕捉动物、采集植物为食的过程中意外发现有些天然的动物、植物、矿物质有减轻伤病或解除疾病的功效,便逐步有意识地应用它们来治疗伤病。 药物的发现与发展:偶然发现和随机筛选。 随着时代的进步药物的发现也逐步由机遇筛选向合理设计、由偶然向必然的漫长历史过程。本草时期的药物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偶然发现的,到了近代也有的药物是在实验室里偶然发现的。例如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抗菌药物磺胺类药物是在研究偶氮染料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的,后来成为人类系统地用于预防及治疗细菌感染的一类化学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发现和发展是近代药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抗菌药物发明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药物是青霉素,青霉素是由英国细菌学家Fleming在研究葡萄球菌的实验中偶然发现的。 随机筛选主要是从广泛的天然资源中寻找,如植物中的化学成份,土壤微生物的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化合物,从中发现特定结构和作用特点的先导化合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结构改进,可能发现一系列的有治疗价值的新药。例如当前人们常用的药品其中很多是从植物成份中筛选出来的。而抗生素就是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发展起来的。 从文献中发现:我国《史记纲鉴》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汉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药书,该书收载了365种中药,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药物学著作。它所指出的大黄导泻、麻黄治喘至今仍然行之有效。唐代-《新修本草》是我国第一部药典,颁行于公元659年,有世界最早药典之称。全书收载药物共844种。明代-《本草纲目》李时珍通过毕生对于药物的调查去伪存真写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插图1160幅,药方11000余条,对药物的生态、形态、性味、功能作了比较系统的记述,对后世从文献方式发现药物提供了丰富的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电子教案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从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看药学研究 摘要:简要介绍了磺胺类药物的发现历程,并由此得出了一些药物发现过程中的普遍现象,由此提出了一些药学研究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及药学研究者应有的基本能力及对药学研究的认识。 关键词:磺胺;发现历程;药学研究;热情;严谨 正文: 磺胺类药物(Sulfonamides, SAs)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有广谱抗菌性,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SAs种类可达数千种,其中应用较广并具有一定疗效的就有几十种。 磺胺药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抗菌消炎药,其品种繁多,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却是染料中的一员。 在磺胺问世之前,西医对于炎症,尤其是对流行性脑膜炎、肺炎、败血症等,都因无特效药而感到非常棘手。 1932年,德国化学家合成了一种名为“百浪多息”的红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一些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用于治疗丹毒等疾患。然而在实验中,它在试管内却无明显的杀菌作用,因此没有引起医学界的重视。 同年,德国生物化学家杜马克在试验过程中发现,“百浪多息”对于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疗效。后来,他又用兔、狗进行试验,都获得成功。这时,他的女儿得了链球菌败血病,奄奄一息,他在焦急不安中,决定使用“百浪多息”,结果女儿得救。 令人奇怪的是“百浪多息”只有在体内才能杀死链球菌,而在试管内则不能。巴黎巴斯德研究所的特雷富埃尔和他的同事断定,“百浪多息”一定是在体内变成了对细菌有效的另一种东西。于是他们着手对“百浪多息”的有效成分进行分析,分解出“氨苯磺胺”。其

磺胺类药物习题

第八章磺胺类与喹诺酮类分析 一填空题: 1 磺胺类药物结构中有基团显弱碱性,有基团显弱酸性; 2 磺胺类药物的鉴别与区别可用与试剂,生成绿,紫色或蓝色; 3 氟喹诺酮药物有与,所以有两性。 4卡尔费休法测环丙沙星水分,要加入一定量的水是因为: 。 1 磺酰氨基对位氨基 2 氢氧化钠硫酸铜 二选择题 1 亚硝酸钠滴定法测磺胺类药物,需要加入( ),以加快反应速度。 A 亚硝酸钠 B 溴化钾 C 嘧啶 D 酚酞 2 铜盐反应鉴别磺胺类药物,最后出现蓝色的是:( ) A 磺胺甲噁唑 B 磺胺异噁唑 C 磺胺嘧啶 D 磺胺多辛 3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磺胺甲噁唑片含量时,选择两个测定波长的原则是:( ) A、磺胺甲噁唑在两波长处吸收度相等 B、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吸收度相等 C、磺胺甲噁唑在两波长处吸收度不等 D、磺胺增效剂甲氧苄啶在两波长处的吸收度差值

应尽量小 4中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磺胺甲噁唑的含量测定方法是( ) A、非水溶液滴定法 B、紫外分光光度法 C、氮测定法 D、NaNO2滴定法 E、碘量法 5与硫酸铜生成草绿色沉淀的是( ) A、磺胺甲噁唑 B、磺胺嘧啶 C、甲氧苄啶 D、磺胺异噁唑 E、磺胺醋酰钠 6磺胺类药物的鉴别方法有( ) A. 银镜反应 B. 重氮化-偶合反应 C. 与硫酸铜的成盐反应 D. 铈量反应 7 与磺胺类药物生成黄色希夫碱的化合物是( ) A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 B 碘试剂 C 硫酸铜D氢氧化钠 8 非水碱量法测诺氟沙星的含量,加入的指示剂是( ) A 偶氮紫B橙黄Ⅳ C 百里香酚酞 D 石蕊试纸 9 以下药物的含量测定,需要用到甲醇钠作为滴定剂的是( ) A 苯甲酸钠B肾上腺素 C 磺胺异噁唑 D 环丙沙星 10 鉴别喹诺酮类药物中的氟,需要加入的试剂是( ) A 碘试剂 B 香草醛 C 铜盐 D 茜素氟蓝 11 诺氟沙星药物结构中有( )基团,与醋酐反应显红棕色。

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

2011年第1期 127 收稿日期:2010- 10-12基金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Y307025)、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0B610007)和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 育部重点实验室资助 作者简介:金彩霞(1976-),女,黑龙江延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环境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 :heartjin0509@yaho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2155459.html, 。 注:吴春艳系通信作者。E-mail :chywu_1@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2155459.html, 。 文献注录格式:金彩霞,高若松,吴春艳.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J ] .浙江农业科学,2011(1):127-131.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生态行为研究综述 金彩霞1,高若松1,吴春艳 2 (1.河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南省环境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黄淮水环境 与污染防治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新乡 453007; 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环境资源与土壤肥料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1) 摘要:综述国内外对环境中磺胺类药物的来源、生态行为(吸附、迁移、降解)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展 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磺胺;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行为中图分类号:R 97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528- 9017(2011)01-0127-05磺胺类药物是现代医学中常用的一类人工合成 的抗菌消炎药。自1932年发现磺胺的基本结构后,已合成数千种磺胺类药物 [1]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现在已经不仅作为人用药物,而且广泛使用于畜牧 业和水产养殖业,用来治疗细菌及特定微生物引起的多种传染疾病。它进入生物体后能抑制细菌的叶酸代谢,干扰细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它的优点是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而且疗效确切、性质稳定、使用简便、价格便宜,又便于长期保存,特别是加入抗菌增效剂后效果更好。磺胺类药物的基本化学结构是对氨基苯磺酰胺(图1),因取代基的不同,可产生许多不同的磺胺类药物。目前常用的磺胺类药物有磺胺甲恶唑(SMZ )、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嘧啶(SD )、磺胺二甲基嘧啶(SM 2)等。 图1磺胺类药物的分子结构 如今,磺胺类药物更多的用于动物疾病的治疗和预防,并作为动物生长促进剂以亚治疗剂量添加到动物饲料中。我国是世界上磺胺类药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在欧洲,磺胺类药物是使用量 第2大的兽药抗生素,2000年时在英国的销量占21%,在其他几个欧洲国家亦达到11% 23%[2]。但是这些药物进入到生物体大约有50% 90%都以母体或代谢物的形式排出体外,扩散到环境中。排出体外的磺胺代谢物仍然具有生物活性,而且能够在环境中进一步形成母体化合物[3-4] 。已频繁报 道在污水处理厂,粪便浇灌的农田,河流、湖泊, 甚至地下水中检测到磺胺类药物 [5-7] 。磺胺类药物 的大量使用,会使细菌产生抗药性,还可能和其他兽药、农药等污染物质在生物体内发生交互作用,造成无法预知的后果 [8] 。研究表明,此类药物在 环境中降解非常缓慢,残留时间长,经过长期的积 累和生物链的传递,会在动植物和人体内达到较高的浓度,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危害人体健康,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目前,各国环境学者都对磺胺类药物在环境中的吸附、迁移和转化,特别是它的代谢和降解产物及过程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1吸附和迁移 磺胺类药物进入环境后,便会在土壤、水和沉 积物中重新分配,通过吸附、迁移等一系列生物和非生物的转化过程,在多相环境介质中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浓度。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在抗菌药物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发展,使得磺胺类药物在临床上的使用不那么突出,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进展,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报导逐渐增多,磺胺类药物又重新被人们认识。在兽医临床上,由于它价格便宜,疗效确实,使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随着磺胺类新药合成的增加,毒副作用正在逐渐变小,而在动物体内代谢半衰期延长,它们在兽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性将被重新评价。 磺胺类药物除了治疗敏感菌所致传染病外,通常情况下还用于马、牛、传染性脑膜炎,羊下痢、猪的下痢和弓形体病。对于禽类球虫病的治疗,磺胺类药物是不可或缺的,对住白细胞虫病更具有较好疗效。 磺胺药物系同一基本结构衍生的系列化合物,结构相似,名称相近,人们时常混淆。有时将两种不同药物当作一种药物,有时又将一个药物当成两个药物。笔者在查阅一些资料的基础上,将常用药品整理列表,以供使用时参考。 一、全身感染用药 名称英文名称缩写别名 磺胺噻唑 Sulfathiazole ST 消治龙 磺胺异噁 唑Sulfafurazole SIZ 菌得清 磺胺二甲异恶唑 磺胺二甲Sulfadimidine SM2

嘧啶 磺胺二甲 异嘧啶 Sulfisomidine SM2′′磺胺索嘧啶 磺胺嘧啶 Sulfadiazine SD 大安 磺胺达嗪 磺胺甲基 异噁唑 Sulfamethoxazole SMZ 新诺明新明磺磺胺苯吡 唑 Sulfaphenazole SPP 磺胺氯哒 嗪 Sulfachlorpyridazine 磺胺甲氧 哒嗪Sulfamethoxypyridazine S MP 长效磺胺长效磺胺 -A 磺胺甲氧嗪 磺胺对甲 氧嘧啶Sulfadimethoxydiazine SMD 消炎磺 磺胺-5-甲氧嘧啶 磺胺二甲 氧嘧啶Sulfadimethoxine SDM 磺胺-2,6-二甲氧嘧啶 磺胺间二甲氧嘧啶 磺胺邻二 甲氧嘧啶Sulfadimoxine SDM′ 周效磺胺磺胺多 辛磺胺-5,6-二甲氧 嘧啶 磺胺间甲 氧嘧啶Sulfamonomethoxine SMM 制菌磺泰灭净长 效磺胺-C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及意义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临床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加之其性质稳定,制造不需粮食做原料、产量大、品种多、价格低、使用简便、供应充足等优点,兽医临床和畜牧养殖业中作为饲料添加剂或动物疾病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但是磺胺药会引起人过敏性反应,且可能有致癌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磺胺类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使其在动物性食品中残留引起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危害的潜在威胁已备受关注,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而各类检测方法也随之应运而生。 关键词: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药物,其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 1.基本结构 临床常用的磺胺类药物都是以对位氨基苯磺酰胺(简称磺胺)为基本结构的衍生物。 磺酰胺基上的氢,可被不同杂环取代,形成不同种类的磺胺药。它们与母体磺胺相比,具有效价高、毒性小、抗菌谱广、口服易吸收等优点。对位上的游离氨基是抗菌活性部分,若被取代,则失去抗菌作用。必须在体内分解后重新释

出氨基,才能恢复活性。 2.理化性质 磺胺类药物一般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苦,遇光易变质,色渐变深,大多数本类药物在水中溶解度极低,较易溶于稀碱,但形成钠盐后则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强碱性。易溶于沸水、甘油、盐酸、氢氧化钾及氢氧化钠溶液,不溶于氯仿、乙醚、苯、石油醚。 3.应用范围 磺胺类(SAs)药物在畜牧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在动物疾病防治方面有显著的疗效,可以治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4.安全性 磺胺类药物虽然应用广泛,但与此同时,这类药物显著的毒副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例如:影响泌尿系统功能,引起结晶尿,血尿等反应及致癌性。磺胺类药物吸收后分布于全身各组织中,以血、肝、肾含量最高。且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所以在体内维持时间长。还能透入脑膜积液和其他积液,以及通过胎盘进入胎循环,对孕妇及婴儿及其不利,还易在尿中析出结晶,导致结石而损害肾脏。 5.检测方法 5.1折叠高效液相色谱

磺胺类抗菌药

磺胺类抗菌药 一、概述 磺胺类药物属广谱抑菌药,曾广泛用于临床。 【化学及分类】磺胺药是人工合成的对氨基苯磺酰胺衍生物,药物分子中含有苯环、对位氨基和磺酰胺基。磺胺药分为三类,包括用于全身性感染的肠道易吸收类、用于肠道感染的肠道难吸收类如柳氮磺吡啶以及外用磺胺类如磺胺米隆(SML)和磺胺嘧啶银(SD-Ag)。其中肠道易吸收类又根据药物半衰期,进一步分为短效类:磺胺异噁唑(SIZ)和磺胺二甲嘧啶,中效类:磺胺嘧啶(SD)和磺胺甲噁唑(SMZ),以及长效类:磺胺多辛和磺胺间甲氧嘧啶(SMM) 磺胺多辛与乙胺嘧啶合用,治疗对氯喹耐药的恶性疟疾。 【抗菌谱】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最敏感的是A 群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淋病奈瑟菌、鼠疫耶氏菌和诺卡菌属;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布鲁菌属、变形杆菌属和沙门菌属;也对沙眼衣原体、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和弓形虫滋养体有抑制作用。但是,对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无效,甚至可促进立克次体生长。磺胺米隆和磺胺嘧啶银尚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 【作用机制】对磺胺药敏感的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不能利用现成的叶酸,必须以碟啶、对氨苯甲酸(PABA)为原料,在二氢蝶酸合酶的作用下生成二氢蝶酸,后者与谷氨酸生成二氢叶酸。在二氢叶酸还原酶催化下,二氢叶酸被还原为四氢叶酸。四氢叶酸活化后,可作为一碳基团载体的辅酶参与嘧啶核苷酸和嘌呤的合成。磺胺药与对氨苯甲酸的结构相似,可与之竞争二氢蝶酸合酶,阻止细菌二氢叶酸合成,从而发挥抑菌作用。PABA与二氢叶酸合酶的亲和力比磺胺药强数千倍以上,使用磺胺药时,应首剂加倍。脓液或坏死组织中含有大量的PABA,局麻药普鲁卡因在体内也能水解产生PABA,它们均可减弱磺胺药的抗菌作用。【耐药性】细菌通过基因突变或质粒介导,产生耐药性。 【体内过程】治疗全身感染的药物体内分布广泛,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5%~95%,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易于通过血脑屏障。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型药、乙酰化物、葡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型药物。肠道难吸收类药物必须在肠腔内水解,使对位氨基游离后才能发挥抗菌作用。 【不良反应及禁忌症】1.泌尿系统损害:尿液中的磺胺药一旦结晶析出,可产生结晶尿、血尿、疼痛和尿闭等症状。服用磺胺嘧啶或磺胺甲噁唑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并同服等量碳酸氢钠以碱化尿液,服药超过一周者,应定期检查尿液;2.过敏反应:局部用药或服用长效制剂易发生。药疹和皮疹分别多发生于药后5~10天和7~9天。偶见多形性红斑;偶见剥脱性皮炎,严重者可致死。本药有交叉过敏反应,有过敏史者禁用;3.血液系统反应:长期用药可能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生率极低但可致死。用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4.神经系统反应:少数病人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症状,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5.其他:口服引起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食欲不振;餐后服或同服碳酸氢钠可减轻反应。可致肝损害甚至急性肝坏死,肝功能受损者避免使用。新生儿、早产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应使用磺胺药,以免药物竞争血浆蛋白,使新生儿或早产儿血中游离胆红素增

磺胺类药物有哪些以及其特性

【注解】 磺胺药为比较常用的一类药物,抗菌谱广、可以口服、吸收较迅速,有(如磺胺嘧啶)能通过血脑屏障渗入脑脊液、较为稳定、不易变质等优点。可分为3类。 (1)全身感染用磺胺:本类药物口服后均可吸收,但其血药浓度持续时间不同。可分为短效磺胺、中效磺胺和长效磺胺3类。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主要是中效磺胺,常用磺胺甲和磺胺嘧啶两种。 (2)肠道磺胺:本类磺胺口服后吸收甚少,主要在肠道中起抑菌作用,有磺胺脒、琥磺噻唑、酞磺噻唑、酞磺醋胺(息拉米)等。 (3)外用磺胺:主要有磺胺醋酰钠、甲磺灭脓、磺胺嘧啶银等。 【药性功效】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脑膜炎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痢疾杆菌、肺炎杆菌、鼠疫杆菌作用较强。 【禁忌事项】 患者在使用磺胺药物时应当注意以下9条原则。 (1)必须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磺胺药物过敏者、巨幼细胞贫血患者应禁止使用。孕妇、哺乳期妇女应当避免使用。不足2个月的婴儿也属于绝对禁用范围。老年患者应当避免使用,如确有指征,则须权衡利弊后应用。 (2)磺胺药对链球菌之类的细菌虽然有很好的疗效,可是对另外一些细菌却以无能为力。而且,一些原来能够制服的细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很快就会产生耐药性,一旦耐药性产生,所有的磺胺药都会失效,这时要迅速更换使用其他抗菌药物。 (3)用药期间还应当严密监测患者的血常规和尿液情况;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必要时可测定患者的血药浓度,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叮嘱患者多喝水,保持高尿流量。服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定期检查尿液,以减少结晶尿发生的可能性,必要时可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 (4)使用磺胺药物首剂应加倍,以达到迅速抑菌的目的,然后使用维持量(即正常量),待症状消失后,最后给予2~3次最小量,以保持较长时间的药效,防止细菌反弹。用药期间切记不可任意加大用药量、增加用药次数或延长疗程,以防药物蓄积中毒。 (5)磺胺药也常与抗生素配伍应用。严重的全身感染应首选抗生素,磺胺药只能作为次选药;磺胺药特别是复方增效磺胺制剂,不能与多种药物如青霉素、四环素类、碳酸氢钠、氯化钙、氯丙嗪、维生素C、维生素B1、复方氯化钠溶液等配伍,须单独使用。 (6)磺胺药物可抑制B族维生素在肠内的合成,所以使用磺胺药物一周以上者,应当同时给予B族维生素以预防其缺乏。 (7)由于磺胺药物可使少数患者出现头晕、头痛、乏力、萎靡和失眠等精神症状,因此在用药期间,不应从事高空作业和驾驶。 (8)磺胺药在尿液中的溶解度较低,特别是在酸性尿液中能生成一种溶解度更低的物质结晶析出,而出现尿液有结晶、排尿困难以及血尿。该药还能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繁殖,从而影响正常的大肠杆菌合成B族维生素,儿童使用易出现食欲不振、口角炎、神经炎等。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磺胺类药物的综述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磺胺类药的应用综述 摘要:磺胺类药物是人工合成的最早的一类化学治疗药物,在与细菌作斗争和保护人类健康中起重要作用。磺胺类药物用于临床已近50年,它具有抗菌谱较广、性质稳定、使用简便、生产时不耗用粮食等优点,磺胺类药物抗菌作用强,治疗范围广,在当今这个抗菌药百出不穷的时代,磺胺类药仍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发现发展分类抗菌机理应用原则耐药性不良反应 20世纪初,人们对细菌性疾病尚束手无策。直到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最先在1933年用人工合成的红色偶氮染料百浪多息治疗葡萄球菌血症患者。20世纪40年代之后,磺胺类药物仍有独特的抗菌机理、光谱抗菌、性质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用于临床的重要化学治疗药物之一。 1、磺胺类药物的发展 Domagk就发现百浪多息对感染链球菌的小白鼠有很强的保护作用, 临床上用于治疗动物感染性疾病也得到满意的疗效。1935年Domagk发表了他的试验结果后,相继发现百浪多息中的有效基团是对氨苯磺胺,从此又合成一系列的磺胺类药物,其中有数种供用于临床,这样,在感染性疾病的化学治疗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一些过去被认为对动物是可怕的感染性疾病,使养殖户蒙受经济损失,如细菌性烈性传染病导致的死亡率用磺胺类药后都显着降低。然而,自青霉素、链霉素等抗菌素相继问世后,磺胺类的地位逐渐被抗菌素所取代,应用范围缩小了。最近一些年来,抗菌素的发展很快。但抗菌素的应用中仍有些问题未能彻底解决,如抗药性及不利反应等。由于抗药性的发展,抗菌素的用量虽然愈来愈大,而治疗效率却有逐渐降低的趋势,而且几乎所有抗菌素都各有其一定的不利反应,有的甚至是很严重的。所以不断寻找新的有效的抗菌药物,仍是很迫切的需要[2]。在此期间,磺胺类也有了很大的新发展,如某些乙酞化率低、肾合并症少的磺胺,某些长效磺胺以及增效剂的发

磺胺类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实验

【目的】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规律 【原理】 已知磺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在酸性环境下其苯环上的氨基(—NH2)将被离子化而生成铵类化合物(—NH3+).后者与亚硝酸钠反应可发生重氮化反应进而生成重氮盐(—N=N+—).该化合物在碱性条件下可与麝香草酚生成橙黄色化合物.在525nm波长下比色,其光密度与磺胺嘧啶的浓度成正比.具体反应过程为: 根据上述原理,在给受试家兔一次静脉注射一定剂量的磺胺嘧啶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其静脉血样,采用比色法对各样品中磺胺嘧啶的血药浓度进行定量分析,并以血药浓度对相应时间作图,从而获得磺胺嘧啶的静脉给药后的药时曲. 【动物】 25g以上小鼠2只 【药品】 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0.05%SD、7.5%和15%三氯醋酸、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配制)、1000u/mL肝素生理盐水. 【器材】 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精密扭力天平、手术器械、组织研磨器、1mL小鼠灌胃器、5mL离心管、试管、移液器(0.01~1.0mL)、吸头、滤纸、硫酸纸、玻璃记号笔、计算机. 【方法与步骤】参见图1 1.标准管制备:精确吸0.05%SD 0.1mL加入含7.5%三氯醋酸1.4mL的试管中,摇匀,加入0.5%亚硝酸钠0.5mL,摇匀后,再加入0.5%麝香草酚1.0mL. 2.取小鼠3只,禁食12小时不禁水,其中2只用20%SD灌胃0.1 mL /10g,另1只用生理盐水灌胃0.1 mL /10g作为对照. 3.给药小鼠分别于给药后30、60分钟各取1只断头取血(离心管内预先加入1000u/mL肝素0.1mL抗凝),取血后立即摇匀.对照小鼠在实验开始时同法取血. 4.取试管3只编号,分别于1号管(对照)、2号管(给药30分)和3号管(给药60分)内加7.5%三氯醋酸各2.8mL,再加入抗凝血各0.2mL用振荡器充分混匀. 5.取试管9支编号.预先称重硫酸纸.迅速剖取上述小鼠的肝、肾、脑并用滤纸沾去上面的血液.称取小鼠全脑,全肾及300-400mg肝组织,分别置于组织研磨器中,加入生理盐水(0.5mL/100mg组织),研碎后再加入15%三氯醋酸(0.5mL/100mg组织)摇匀,制成匀浆后全部

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

常见磺胺类药物有哪些 磺胺嘧啶磺胺甲恶唑新诺明柳氮磺吡啶磺胺米隆磺胺嘧啶银 联磺甲氧苄啶磺胺二甲嘧啶磺胺二甲异嘧啶磺胺异恶唑 磺胺脒琥珀磺胺噻唑酞磺胺噻唑等。 复方制剂百炎净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复方新明磺,菌特灵,抗菌优,增效磺胺,复 方新诺明,复方磺胺增效剂 常见磺胺类药物的药效 磺胺类药物抗菌谱较广,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菌以及革兰氏阴性菌有抑制作用。可以治 疗禽霍乱、禽伤寒、禽副伤寒、禽白痢、鸡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球虫病、盲肠肝炎、火鸡亚利桑那病等,此外对家禽各种球虫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等,也有较好效果。 常见磺胺类药物的中毒原因 1、搅拌不均。 2、用药时间过长 ---用药时间超过7天,可致蓄积中毒。 3、用法不当----- 把一些不溶于水的磺胺药通过饮水投药,水槽底部沉积了大量药物,鸡喝了后会中毒。 4、用药量过大 -----由于计算失误、称量错误等原因,导致饲料或饮水中含药量太高,引起中毒。 5、如果发现鸡中毒应立即停药,供给充足的饮水,并在饮水加1%~2%的小苏打,每 公斤饲料中加维生素C 0.2克、维生素K3五毫克,连续数日。 常见磺胺类药物的抗药性 细菌与药物反复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细菌对磺胺类药物易产生抗 药性,尤其在用量或疗程不足时更易出现。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可能是细菌改变代谢途径,如产生较多二氢叶酸合成酶,或能直接利用环境中的叶酸,肠道菌丛常通过R因子的转移 而传播。当与抗菌增效剂合用时,可减少或延缓抗药性发生。细菌对各类磺胺药物之间有 交叉抗药性,即细菌对某一磺胺药产生耐药后,对另一种磺胺药也无效。但与其他抗菌药 间无交叉抗药现象。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因磺胺药的作用是抑菌而不是杀菌,故 要保证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必须在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内维持有效的血药浓度。

磺胺类药物动学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磺胺类药物动学参数测定实验报告 篇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 目录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验证性实验 实验一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实验二磺胺类药物的组织分布实验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 实验四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药动学参数 实验五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 实验六苯酰甲硝唑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 实验七TDx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 三、设计性实验 实验一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 实验二制剂生物利用度实验 实验三阿司匹林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实验

实验四氨茶碱血药浓度的监测和治疗方案设计 实验五重复一点法测定药动学参数 四、综合性实验 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测定及溶出参数的计算 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与药物动力学研究 实验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血药浓度测定 五、附录 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使学生在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应用药物动力学的原理进行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给药方案设计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等。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 重要实践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熟悉生物样品处理与检测

药物发现的故事

β受体阻断剂时,首先举出以下病例:患者,女,22岁,1型糖尿病,经过治疗,血糖控制比较理想。最近一段时间因心动过速,服用普萘洛尔,翌日上午,患者突然昏迷,诊断为低血糖,静滴葡萄糖后清醒,患者自感奇怪,以前也发生过低血糖,但发生低血糖时一般都有明显心慌、心悸等症状,立即喝一点糖水或吃一点饼干就可缓解,但这一次只是觉得有点头晕,没有出现心慌症状,却发生了低血糖昏迷,这是怎么回事呢?普萘洛尔为什么能掩盖低血糖的种种临床表现呢?通过病例描述可激发同学们的好奇心,为展开β受体阻断剂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在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 简介:阿司匹林是使用时间最长的、最便宜的、也是最好的药。 家喻户晓的常用药阿司匹林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明的。在这100年间,全世界的人大约服用了10亿片。它被用来治疗头痛、发烧,近年来又在治疗风湿病上大显身手。 诞生 1899年3月6日 背负发明者的辛酸史 18世纪欧洲人发现柳树皮可治疗发热,后证明柳树皮 的有效成分为水杨酸苷,1838年从水杨酸苷中得到水杨 酸,1860年人工合成水杨酸,1897年德国化学家霍夫曼合 成了乙酰水杨酸,1899年发表了乙酰水杨酸的药理学详细 报告,德国拜耳公司以“Aspirin”的药名注册。从此阿司匹 林传遍全球,100多年来阿司匹林成了世界上妇孺皆知的 一种药物。虽然,阿司匹林对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 献,然而它的一位发明者的辛酸史却鲜为人知。 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 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 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详细] 100多年前的德 国有一位年轻人,名叫费利克斯·霍夫曼,在他29岁时来 到拜耳公司工作,此时的他怀着一个强烈的心愿:找到一 种新药,使每天必须忍受关节炎疼痛的父亲免于煎熬。经

磺胺二甲嘧啶在黑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研究_孙玉增

中国动物检疫2010年第27卷第2期 磺胺二甲嘧啶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抗菌药,具有抗菌谱广、疗效强等优点,但能够产生排尿和造血紊乱等副作用[1-2],并且具有致癌性[3-5]。我 国、 欧盟和FAO/WHO规定,动物组织中SM2最高残留限量为100μg/kg。目前国内水产动物中仅见磺胺二甲嘧啶对银鲫的药动学研究报道[6],磺胺二甲嘧啶在黑鲪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研究未见报道。 黑鲪以其生长快、耐温范围广、适应性强及饵料效率高等优点,在我国北方沿海尤其是山东半岛地区养殖十分广泛。黑鲪养殖过程中经常受到各种细菌性疾病如弧菌和水霉菌病的影响,磺胺二甲嘧啶因其独特的物化性质和生理学特性在水产养殖中应用非常广泛,但由于缺乏药动学数据指导,药物滥用现象时有发生。本文首次研究了磺胺二甲嘧啶在黑鲪体内的代谢规律,丰富了磺胺类药物的代谢研究资料,并为磺胺二甲嘧啶在水产养殖中的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药物代谢试验:实验动物为黑鲪,体重146±5g,体表光滑,无外伤,由烟台泰华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提供。试验前在水泥池中空腹暂养3-4d,水温控制在(14±1)℃,投喂无药物残留饵料。 残留消除试验:实验动物为黑鲪,体重40-100g/尾,体表光滑,无外伤,由烟台泰华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提供。试验前在水泥池中空腹暂养3-4d,水温控制在(20±2)℃,投喂无药物残留饵料。1.2给药及取样 药物代谢试验:100mg/kg剂量口腔灌服,设定18个采样时间点,分别为:给药前及给药后0.5h、1h、2h、4h、6h、8h、10h﹑12h、16h、1d、2d、4d、6d、10d、14d、22d。 残留消除试验:100mg/kg剂量连续给药5天,首次剂量加倍。首次给药前及最后一次给药后1d、2d、4d、7d、11d、14d、16d、22d、25d、31d、37d、40d、43d采集样品。 每个采样点随机抽取黑鲪5尾,尾静脉采血后将血样分别装入涂有肝素钠的塑料离心管中,4000r/min离心5min,取上层血浆;后将黑鲪迅速剖杀,取肝脏和背脊两侧肌肉,高速组织捣碎机捣碎,装入塑料样品袋中,存于-20℃冰箱中备用。1.3仪器 Waters2695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配有2996型二极管阵列检测器;XW-80A旋涡混合器;TGL-10C高速台式离心机;上海手术器械厂800型离心沉淀器;LABOROTA4001型旋转蒸发器;KQ-600E型超声波清洗器;FLUKO-FA25型组织匀浆机。1.4药品及试剂 磺胺二甲嘧啶粉,纯度≥98%,由国邦药业提供;乙腈(色谱纯),乙酸乙酯(分析纯);正己烷(分析纯);无水硫酸酸钠(分析纯);冰乙酸(优级纯);甲醇(色谱纯);蒸馏水为一级水;HLB固相萃取柱(Waters)。1.5色谱条件 色谱条件:色谱柱ODS-C18(46mm×250mm);柱温35℃;流速:110mL/min;进样量30μL;检测波长278nm。流动相∶乙腈∶甲醇∶2%冰乙 磺胺二甲嘧啶在黑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和残留消除研究 孙玉增,张世娟,秦华伟,刘慧慧,邢红艳,徐英江,高继庆 (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山东烟台264006) 摘要:在(14±1)℃水温条件下,对黑鲪单次口灌100m g/kg 体重的磺胺二甲嘧啶,进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 在(20±2)℃水温条件下,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磺胺类药物水产养殖使用规范》推荐剂量对黑鮶连续5天口灌给予磺胺二甲嘧啶,研究其在黑鮶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血浆、肌肉和肝脏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D A S2.0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磺胺二甲嘧啶在黑鲪血浆、肌肉和肝脏中均符合一室模 型,肝脏、血液和肌肉中药物达峰时间分别为6h , 8h 和10h ;峰值浓度分别为26.45μg/g 、25.57μg/g 和31.15μg/g ;连续多次给药后,黑鮶血液、肌肉、肝脏中药物浓度分别在给药后12d 、14d 、15d 后小于最大残留限量要求(0.1m g/kg )。 关键词:黑鲪;磺胺二甲嘧啶;药代动力学;残留中图分类号:S94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44X (2010)02-0039-03 Pharmacokinetics and Elimination of sulfamethazine in Sebastodes fuscescens Abstract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sulfamethazine (SM2)in Sebastodes fuscescens was studied by oral gavage at a dosage of 100mg/kg (BW )and the elimination curve of sulfamethazine was studied by the same oral gavage at a dosage of 100mg/kg for 5days and the first time at the dose of 200mg/kg.The concentration of SM2in liver,blood and muscle was determin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The concentra-tion-time curves of SMZ in the muscle,liver and plasma fitted well to a one-compartment model with time lag.The peak concentrations in liver,blood and muscle were 26.45μg/g,25.57μg/g and 31.15μg/g,and the Tmax was 6h,8h and 10h,respectively.The essay of elimination told us that after 12days,14days and 15days of e-limination respectively,the concentration of SM2in blood,musle and liver was below the limit of 0.1mg/kg.Key words :Sebastodes fuscescens;sulfamethazine;pharmacokinetics;elimination 资助项目:山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7G G 20005001) 试验研究 -39-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