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
现代学习理论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过程中

引起学生注意的启示

[摘要]斯金纳是美国现代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强化理论是他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和基础。本文首先分析了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注意理论。针对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引起学生注意的不足,提出问题并分析,最后提出利用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对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强化;注意;教学过程

一、引言

桑代克早期以猫的实验来研究动物的联结式学习,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学习定律—效果律,奠定了操作条件作用的基础。但对操作条件作用进行系统而深入研究的是斯金纳

(B.F.Skinner,1904-1990)。

操作条件作用认为,新行为的获得受两类环境的影响:在行为之前的环境,即前因;在行为之后的环境,即后果。这种关系可以简单地表示为“前因—行为—后果”。下一轮行为的前因即是前一轮结束的行为的后果。所以,操作条件作用就是通过后果和前因来加强或减弱有意行为的学习。斯金纳认为,生活和活动与环境的有机体,在多方面改变着环境,在改变环境中往往又影响有机体自身的变化,其中某些变化使人们得到通常意义上的奖赏,这个奖赏就具有专业意义上“强化”的意思。在操作行为中,强化物与反应相联系即所谓一个操作行为得到加强,指的就是某种反应受到强化,导致出现的频率增加,也就是说这种操作行为更容易出现,而任何能提高一个特定行为出现频率的事物都是强化物。

二、强化的分类

一般来说,有两种形式的强化: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就是在某一行为之后出现令人满意的刺激,来加强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学生的某些积极行为,如准时交作业,教师加以表扬或鼓励。负强化就是在某一行为之后通过移去令人厌恶的刺激来加强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例如:学生努力学习以避免老师的说其不认真学习的可能。

负强化与惩罚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不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而惩罚是减少或者抑制行为发生的频率,也就是说在呈现某种刺激后,行为不容易再出现。而负强化移去的是令人不满意的刺激,但目的是增强行为。

强化程序的类别:

斯金纳和他的同事在研究中发现:操作性条件反应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需要经过多次强化。依据多次强化的组织和实施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强化程序分为以下三种主要类型: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理论

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兴起与发展,认知心理学发展为两个派别:建构主义和信息加工。加涅(Robert Mills Gagne)在吸收两者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学习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学论—九大教学事件:(1)引起学习注意;(2)提供学习目标;(3)回忆相关以后知识;(4)呈现教学内容;(5)提供学习指导;(6)引发学习行为;(7)给予信息反馈;(8)评估行为表现;(9)强化保持与迁移。

在第一个教学事件中,教学的行为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提供刺激,而学生也必须接受刺激,注意与学习有关的刺激,而无视其他无关刺激,引导注意,使刺激情境的具体特点能被学生有选择地知觉到。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选择性知觉,现在教师采用各种手段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改变讲话的声调方式、手势动作等;同时,外部刺激的各种特征本身必须是可以被分化和辨别的。学生只有对外部刺激的特征作出选择性知觉后,才能进入其他学习阶段。但这种引起注意方式合理程度以及有效性都有待于论证。注意一直是心理学科中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有许多种,我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例如,学生在听老师讲课时,老师运用提高音量,肢体动作来吸引学生的注意,集中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这种注意有部分只是引起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学生的意识并没有完全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可能只是单纯的受教师的刺激所吸引,所以仅将我们的感官指向对象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把指向比作“人耳”的话,那么集中就是“人脑”,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指向教师希望的对象,而且还要有意识的集中于这个对象。有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受人的意识支配和调节的,是注意的高级形式。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当中更希望学生的注意是一种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有两个特征:目的性和意志性。目的性是指人要注意什么,不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所决定,而是由预先提出的任务决定的;意志性是指为了实现目的任务,就要排除干扰,客服困难,付出一定的努力。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是一种兼具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优点,是注意的最佳形态,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注意形式。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是最佳的教学效果,既可以减少教师的刺激行为,又可以减轻学生的认知负荷。

所以说在引起学生的注意过程中,要减少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例如,教师讲课过程中突然话锋一转,用怪异的腔调说起了笑话,这样做只能分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力。并且引起注意的刺激要与学习相关,使学生的大脑同时也集中于教师的刺激当中等。

四、现阶段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初,教师为引起学生的注意存在一些误区:

1.无关刺激对教学的干扰

有些新教师对处理无关刺激对教学活动的干扰能力并不是太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意外的声响、动作等,新教师可能会认为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大多时候这些刺激都是与教学过程无关的刺激,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如果老师某天突然改变以往的发型或是着装风格,那么一进教师必然会引起学生的躁动,学生会把一节课的注意力放到对老师着装或发型的打量上,虽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但集中的对象是不准确的。

这是上课之初容易引起学生分散注意的问题。但在上课过程中,也会出现注意集中对象不准确的情况。每位老师上课都有要学生着重注意的地方,这个时候,大多数教师会突然提高音量或是做出一些夸张过度的行为,甚至远远偏离了相关的教学内容,结果就造成了主次不分,喧宾夺主的情况,不仅没有强化重点内容,甚至弱化了教学的效果。

2.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陈述,意想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教学开始时教师并没有明确的给学生陈述当节课的教学目标,学生并没有理解教师本节课具体要讲的教学内容,对老师当前所讲述的内容模棱两可,这个时候教师却想让学生自己明白哪部分是重点内容,自己有选择的注意这部分内容。这明显是不可取的。另外,在讲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时,如果教师没有向学生明白叙述知识点的具体情况,学生也不会对他们之间的联系有任何注意。也就是说,现在有些教师在想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方法中还有一些欠缺。

3.无关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学习的过程不可避免会遇到枯燥,教师也不能保证所说的全部内容都能使学生产生直接兴趣。而往往重点的内容就是在枯燥之中,这时候教师还必须要让学生能够在枯燥中学到知识。就需要教师利用学生的兴趣跨越过枯燥。这种方法固然很好,但是用不当只会适得其反。

比如,在数学课堂中,教师正在讲授关于三角形角的关系时,由于涉及到许多公式的演变,推论,难免有些同学会听不见去,有些教师这时候会说,大家听完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下课了,这个时候同学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但大多数人并不是对那些数学公式感兴趣了,而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了,下课要干什么了。效果适得其反,教师是想通过这句话告诉大家,只要听完这个知识点就可以下课,重点在前,但大多数同学却把注意力放在了后者。

五、斯金纳强化原理对教学过程中引起学生注意的启示

在引起学生的注意的方面运用斯金纳的强化原理,主要在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方面,把前一节课结束行为的后果作为本节课引起学生注意的前因即强化物。另一方面,如果本节课是某门课程的开始,如何选择强化物。

一方面在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中,前因是发生在行为之前的事件,它能提供一些信息——表明哪总行为将导致积极的后果,哪种行为将导致消极的后果。斯金纳对鸽子做了个实验,灯亮的时候圆盘里有时候,这时候鸽子能够啄圆盘获得食物,灯灭的时候,圆盘里没有食物,鸽子也就不会啄到食物。因此鸽子就学会了在灯亮的时候去啄圆盘从而获得食物,在灯灭的时候也就不去啄圆盘。也就是说前因:灯亮,才会导致鸽子去啄。没有这个前因,鸽子也就不会有意识去啄圆盘。在日常的课堂中,如果某门课已经在上一节课开始,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提供给学生一个问题,或是可以引起学生联想的知识,那在下一节课的开始,上节课留下的问题就可以成为这节课的前因,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也可以考察学生的课外学习。并且不必担心学生是因为某些无意刺激而只是单纯的把视角引向课堂。那这个前因就可以成为是强化物。

它利用了教师在上一节课留下的悬念,在情感的激励上就胜于用提高音量等方式吸引学

生的注意。而且会引起学生的选择性知觉。

另一方面在某节课的开始是某一门课程的开始,也就是说在上一节课并没有留下能给学生思考下节课内容的问题。那如何给予学生强化。一方面,假如有某个问题强化物,如何给学生呈现。那这个时候教师应该有意地使用一些线索。换句话说,就是教师想通过一个学生好奇的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但经常会有这种状况,问题很新颖,学生也很感兴趣,急切地想知道答案,但又不知道如何来回答,那么教师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可以用提示和线索促使学生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但线索和提示是不同的,给予线索,就是发生在特定行为之前,提供前因性刺激的行为,它可以引导个体有阶段地进行反应。而帮助学生以适当的方式对某一线索作出反应,其目的在于使线索成为可辨别的袭击,这种提供额外线索的方法叫做提示,它是发生在线索之后。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无法作出回答时,首先提供学生线索,确保作为线索的环境刺激之后,再使用提示,这样是使学生对线索作出反应而不是提示。最重要的是,如果学生在这种条件下回答出来后,同样可以给予学生强化。这样,教师不仅可以通过问题吸引学生注意,还可以使问题中包含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同时掌握了知识。当然这种注意还停留在有意注意的层次上。如果想要引起学生的有意后注意,那问题的提法就更得考究,并且回答问题的环境氛围要轻松,安全可信赖,也就是说问题是有目的的,而回答问题的过程又是轻松愉快的,这就可以促使学生进入有意后注意,即注意是有目的的,但注意的过程又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在上课的过程中达到有意后注意是一种最佳状态。这样的课上下来,老师学生都能都全神贯注,从而可以高效率地实现教学意图,而这有待于教师对注意规律的把握,对教学过程的巧妙设计和对课堂气氛的调控。

强化物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的,普雷马克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的强化物的一种方法,它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但是运用这个原理还需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没有效果,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会丧失原有效力。

首先,可以通过学生认可的方式来认同某种行为。比如,学生最容易接受的声形并茂的讲授,那开始时就可以通过放映学生感兴趣的影片,影片中包含有要讲授的知识要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选择性知觉。但要注意的是,影片不要过于花哨,无关内容过于复杂,最好应用生活的小例子,学生所熟悉的案例来进行放映,在最后伴有几个小问题也是不错的选择。其次,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材料,尝试使用新技能时,教师给予大量的积极强化。也就是说,开始是并不一定学生感兴趣,注意力集中,要让学生进行首次尝试,获得一定的学习结果,不论结果如何,教师都要予以积极强化。即先让行为发生,行为发生的结果作为下次行为的前因。还有,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建立种类繁多的强化物,这些强化物是学生推荐讨论选择的,也就是学生都会对这些强化物作出不同程度的积极反应。

六、在注意中运用强化理论需要注意的方面有:

1.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人们的行为在得到奖励后会继续保持这种行为,对正确的行为、对有成绩的个人或群体给予适当的奖励。可促使他们继续努力做好工作,同时又能使受奖者周围的人得到鞭策和鼓励。同样,对于不良行为给予酌情惩处,可以使人们从中吸取教训,不得掉以轻心,减少不良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周围其他人受到教育。奖人所需、形式多变,要使奖励成为真正的强化因素,就必须因人制宜地进行奖励。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个性,其优势需要各不相同,因而他们对具体奖励的反应也不一致。有的可能注重物质需要,有的则更重视精神需要。所以奖励不要搞一刀切,应该奖人之所需,形式多样化。奖励不宜过于频繁,防止出现厌倦心理,使强化作用减弱。

2.提高活动的目的性

在学习或其他活动中,教师应提出具体的目的、要求、内容及具体方法,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集中注意对完成活动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正确地组织自己的注意。切忌离开教材本身,离开学生的知识经验,用一些空洞、抽象的强化来动员学生的注意。要让学生体验到自身学习的成功,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于他们的不足之处,要正面引导。定期在课堂伊始展示班级学生的学习成果,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和精神奖励等。当学生看到自己的学习被肯定,便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不断地培养对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地注意学习活动。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能高度集中注意而不分心;能迅速转移注意而少惰性。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一定难度、需要集中注意才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让他们解决。任务既可以结合课程,也可以是纯训练性的,教师可根据要求自行设计问题。例如,要求学生快速阅读或组织抢答题竞赛,以培养他们高度集中的注意能力。将不同学科、不同性质的问题交叉随机地呈现,以训练学生注意灵活转移的能力等等。另外,中小学生不可能对枯燥无味的简单任务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是为完成一定的目的、任务服务的,因此注意的核心是讲求实效,而不是追求貌似注意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不但无助于完成当前的任务,而且更严重的是会养成心猿意马等不良注意习惯,它将极大地妨碍学习的效果。

3.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

高度集中注意要消耗相当的体力和脑力,所以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必定使人疲惫不堪。怎样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积极地注意而又不疲劳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把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交融在每一个认识活动中。例如,一节课中教学内容安排应该有难有易,教学方式应稳中有变,使学生的注意有张有弛。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有机联系,尽量杜绝造成注意涣散的机会,使学生快乐地完成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注意的转换简单地归结为让两种注意按着一定的程式轮番交替地出现。教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艺术,只有一般的规律可循,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仿效。在如何运用两种注意转换规律的问题上同样如此。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转换的规律,可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学习活动中快乐地学习。

[参考文献]

[1]吴庆麟. 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华东大学出版社,2003:134~140.

[2] 张厚粲. 行为主义心理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43~374.

[3] 李小平. 新编基础心理学[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60~79.

[4] 彭丽,王熠,莫永华. 加涅的九大教学事件及其新发展[J]. 教学与管理,2008,(30).

[5] 付瑜, 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J]. 中国电力教育,2008,(7).

化学与现代生活论文

《化学与现代生活》课程论文课题名称: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课题设计人(学号):吴思遥 2014141462262 学院:计算机学院 指导教师:侯贤灯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学生吴思遥指导老师侯贤灯 【摘要】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本文从物质基础、学科发展、生存环境、及健康水平角度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现代化学人类社会作用 引言 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人类生活接触最多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造福人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化学也在不断的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不能只顾利用自然资源,更不能野蛮地征自然界,而是要重视保护自然界,使自然界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恩格斯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一化学对人类物质基础的作用 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便遇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威胁,如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等。不过在过去100多年中,化学在分析、合成、控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正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首先,化学不但能够大批量生产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并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求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1928年尿素的合成不仅打破了不能人工合成生物物质的思想禁锢,而且这一研究结果在这以后合成化学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但可以为人类吃、穿、用提供了大量适用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化学家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命物质的关系,从而迈向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合成。 分析化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成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手段,使人们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与材料,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子是否可以存在?这种分子有什么功能? 化学包含了非常成熟的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能从理论上指导合成新物质(如催化剂、DNA等)和反应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

人文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1)

第一章绪论 德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洪堡:德国地理学家,和李特尔被尊为近代地理学的开山大师。对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也有很重要的影响。洪堡的伟大功绩在于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的成就主要在自然地理学方面,但他也注意到人地之间的相互关系,洪堡创立了因果原则、综合原则、比较原则等研究的基本方法,是地理学从古典的对地理现象的描述和记述,走向近代地理学解释和探讨因果关系,他强调地表事物的整体研究。 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他认为地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家乡,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的地理学,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与洪堡不同的是,李特尔应用区域方法来论证人地关系,研究世界各地区不同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他学术思想上最大的缺陷是,他把“人地关系“看作为“神的意志“。 拉采尔2: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致力于研究人类迁移、文化借鉴和人地关系,对人文地理学提出系统概括。拉采尔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引入者,在他著作中,阐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国家等的支配作用,是人文地理学理论体系中完整和系统的早期思想。 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地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该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察觉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 景观的整体,他注重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景观,探究一个原始景观转换成人文景观的过程,这就是地理学的主要任务。 杜能:首先创立了农业区位论 韦伯:创立了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泰勒:提出了城市区位理论—中心地学说 廖什:建立了市场区位理论 法国近代人文地理学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

社会学的现代发展与主要理论流派社会学从创立到繁荣,其中心都在欧洲。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社会学发展的中心逐渐转移到了美国。二战之后,欧洲社会学研究又进入复兴和进一步发展的阶段,并且向世界其他地区包括许多发展中国家拓展,使得社会学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也受到高度重视,并迅速发展起来。 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社会学进入现代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 第一,加速化,即自从二战后,西方社会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学调查。可以说,社会学的应用研究成为一种世界趋势。 第二,多样化,即西方社会学没有统一的社会学理论,观点分歧,学派林立。 第三,分科化,即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的趋势加强,分科社会学种类增多。 第四,定量化,即在研究方法方面,社会学越来越注重定量研究,特别是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大大加快了资料处理的速度,使社会学研究方法准确、快速、规范。第五,心理化,即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社会。 自古典社会学以来,社会学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即能否用自然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在这点上社会学理论往往被分为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阵营;二是关注社会的组成,即社 会是如何产生及为何产生,也即社会是如何运行的。围绕这两点,社会学在现代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理论学派。在这里,仅选择其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理论流派作一简介。 一、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初步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鼎盛于60年代,至今仍是西方社会学中的主要流派之一。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塔尔科特·帕森斯(T.Parsons,1902-1979的社会学理论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第一,社会行动论。帕森斯认为,人们的社会行动包括以下四个结构要素:行动者、目的、情境、规范,而且在它们的基础上构成了更高一级的社会行动体系。社会行动体系包括有机行为体系、人格体系、社会体系、文化体系四个亚系统。因此,人的社会行动要受到有机体、人格、文化、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第二,一般系统理论。帕森斯认为,社会系统不过是更一般意义上的行动系统的一个亚系统。他认为,一般行动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的功能要求:适应功能(即系统保持与外部环境的交换,并将获得的生存资源分配给整个行动系统。它由行为有机体系来承担、目标获得功能(即确立目标的优先顺序,并调动系统的资源来实现这些目标。它由人格系统来承担、整合功能(即系统必须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使之成为一个功能总体。它由社会系统来承担、潜在模式维持功能(即系统根据某种规范维持某种社会行动的延续性。它由文化系统来承担。这四个功能必要条件的满足与否,决定了社会系统或其他一切行动系 统的生存能力。第三,均衡论。帕森斯系统功能理论的核心是强调社会系统的整合和均衡。他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系统总是趋于稳定与均衡状态的,一旦发生反常现象,原有的均衡被破坏,社会系统就会通过反馈机制进行自我调节,自发地返回均衡。帕森斯的宏观的、高度抽象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对西方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他的理论没有充分地看到社会冲突与社会变革的作用,具有明显的保守倾向。 罗伯特·金·默顿(Robert K. Merton,1910-的社会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层理论。默顿主张建立一个介于宏观理论与纯粹经验研究两者之间的“中层理论”。这种中层理论能将理论与经验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最终推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第二,均衡功能论。在默顿看来,社会单位对系统可能有正功能,也可能有负功能;可能有“显功能”,也可能有“潜功能”。他认为,社会单位对整个体系之和谐与整合与否,应由验证法来一一加以研究,不可一概而论。默顿的功能论是一种均衡的功能论。他不仅想知道为什么个人会顺从他人和群体的意志去行事,而且也想知道为什么某些人会走向偏差而导致社会的非整合。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P、4C、4R、4I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P、4C、4R、4I 4P理论 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 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1960年提出,“它的伟大在于它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 产品包含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 价格的制定手段很多,竞争比较法、成本加成法、目标利润法、市场空隙法,这些方法的目标是使产品成为可交换的商品。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定价要具有兼顾销售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双重考虑,打价格战是一种定价和竞争策略,但价格低并非总是凑效,曾经就有一个朋友,面临玉兰油的同一个产品在两个不同商家销售价格不同的购买选择,一家是按全价销售,另一个则是八折销售。结果却是选择了原价购买。信息不对称,使价格中蕴涵了太多的附加臆测信息,品质、期限、真伪、质量、效用,价格不仅与产品本身相关联,也与品牌的附加内涵和价值相关联,与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关联,与所选择的购物场所的信誉相联系。 传统意义的促销是人员推广、广告、攻关活动和销售促进。这些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渠道是产品从生产方到消费者终端所经历的销售路径。普通消费品会经过代理商、批发商、商场或零店的环节。B2C模式中也有电话直销、电视直销、网络直销、人员直销、专卖店直销等模式。直销模式大大缩减了从厂家到买家的中间环节,将中间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或作为新的营销模式所产生的额外费用的补偿。B2B模式中也可能采取厂家对厂家的直接销售或选取代理商的中间销售模式。 4P’s之后,因为服务业在70年代迅速发展,有学者又增加了第5个“P”,即“人”(Peopl e);又因为包装在包装消费品营销中的重要意义,而使“包装”(Packaging)成为又一个“P”;7 0年代,“营销管理之父”科特勒在强调“大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 lications)和政治(Politics)。当营销战略计划受得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营销组合演变成了12P’s。但4P’s依然作为营销基础工具,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C理论

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

顿悟的四个特点: ?第一,顿悟严重依赖情境条件,只有当学习者能够理解课题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会出现。 ?第二,顿悟是跟随着一个阶段的尝试和错误之后产生的。但苛勒指出,这种尝试的行为是一种近似于行为假定的尝试程序,并不断累积经验,从而最终出现顿悟。 ?第三,顿悟是一种质变,它无需量的积累。顿悟的这一特点也和桑代克的试误有很大的区别,因为试误说认为学习是一个渐进的量变过程。 ?第四,顿悟是可以迁移的,特别是在类似课题中顿悟可以高度迁移。 迁移理论也是格式塔心理学关于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 ?①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类似于我们平时所说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三基。主要的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②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的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 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有意义。 接受学习的两个条件就是: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应该是实质性和非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不能是一种牵强附会或靠机械背诵的。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延伸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程序教学法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延伸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奥苏伯尔的讲解教学法 启发式教学与发现学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现代认知学习和教学理论基础,为古老的启发式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有指导的发现学习,就是现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发现法教学的优点:有指导的发现法教学具有如下优点:(1)对科学概念与原理的长期保持更稳固;(2)所学知识更具有迁移性;(3)学生的参与程度更大;(4)

现代化学原理-12-a

本周作业: P444 2;P454 3、4、7;P454 9、11、12;P464 5、21 P406、2. 0.10 mol Cu(NO 3)2和1.50 mol NH 3溶解于水并稀释到总体积为1.00 L 。计算平衡时溶液中,Cu 2+,[CuNH 3]2+,[Cu(NH 3)2]2+,[Cu(NH 3)3]2+,[Cu(NH 3)4]2+ 和NH 3的平衡浓度。 Cu 2+ (aq) + 4NH 3 (aq) = Cu(NH 3)42+ (aq) x 1.5-4(0.10-x) 0.10-x 213 344123424 3[Cu(NH )]K K K K 2.110[Cu ][NH ]++β===? X = 3.25 × 10-15 Cu 2+ (aq) + NH 3 (aq) = CuNH 32+ (aq) β113223=K [CuNH ] [Cu ][NH ]= ++ Cu 2+ (aq) + 2NH 3 (aq) = Cu(NH 3)22+ (aq) β212322232K K [Cu(NH )] [Cu ][NH ]== ++ Cu 2+ (aq) + 3NH 3 (aq) = Cu(NH 3)32+ (aq) β3123332233K K K [Cu(NH )] [Cu ][NH ]== ++ 元素锰有0, +2, +3, +4, +6, +7等六种不同的氧化态;在酸性水溶液中

的元素电位图: 若元素电势图和下面二个半反应的标准还原电势 2H3O+ (aq) +2e = H2(g) +2H2O(l) ε?= 0.0000V O2(g) + 4H3O+ (aq) + 4e = 6H2O(l) ε?= 1.229V 联用,便可以了解元素在水溶液中的许多性质: 1)标准还原电势小于0的氧化-还原对的还原形式会和溶液中的H3O+离子反应放出氢气,因而都不能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如Mn2+-Mn对的标准还原电势为-1.18,其还原形式金属锰就会和酸性溶液中的H3O+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放出氢气: Mn(s) + 2H3O+ (aq) = Mn2+ (aq) + H2 (g) 2)标准还原电势大于1.229V的氧化-还原对的氧化形式会把水氧化而放出氧气,也不能在酸性水溶液中稳定存在,如H2MnO4-MnO2,Mn3+-Mn2+和MnO4--MnO2三个氧化-还原对的还原电势都超出1.229V;它们的氧化形式都能与水发生如下的氧化还原反应而释放氧气: 2H2MnO4 (aq) = 2MnO2 (s) + O2 (g) + 2H2O(l) 4Mn3+ (aq) + 6H2O(l) = 4Mn2+ (aq) + 4H3O+ (aq) + O2 (g) 4MnO4- (aq) + 4H3O+ (aq) = 4MnO2 (s) + 6H2O(l) + 3O2(g) 其中MnO4-与H2O的反应速度较慢,在酸性水溶液中有一定动力学

《现代社会学理论》精.doc

《现代社会学理论》 一、结构 见书P7——P15页 第二章行动:社会安排中的意义和动机(构建理论) 韦伯和齐美尔认为,社会是人类意图的产物。 1、韦伯:德国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一位奠基性的人物,也是构建理论的奠基人。认为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社会现实的行动者,其行动方式要看他们是以怎样的方式理解其行为的,以怎样的方式赋予行为以意义的。将社会行动体系分为四类:工具理性行为、价值理性行为、情感行动和传统行动。对于非理性行为我们可以用直接性观察理解其行为的意义,而对于理性行为,我们以说明性理解其行为意义。对说明性理解要求在因果和意义两方面都必须是充分的。 2、齐美尔:德国社会学家,与韦伯同为建构主义经典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社会的缘起在于其成员的心智中,考察的对象是个体的人及其境遇、行动。 3、符号互动理论:齐美尔影响了20世纪早期的美国社会学思想,最突出的是由芝加哥大学米德发展起来的符号互动论。符认为:社会是由代表心理过程的姿态和语言(符号)的交换构成的。 4、米德: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分支——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其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概念是自我,人类在描述自我时,既用主我“I”也使用宾我“me”。主我是思考着行动着的主体,宾我me是主我I所思考的那个客体的自我,是自我的一个面相,是他人对自我凝视的一种表达,社会经由宾我me进入个体,并且同时被主我I所建构和重构。符号互动论者讨论的互动是主我与宾我之间的内在对话,社会期待与个体的要求和表达在其中进行协调。一个发达完整的自我意味着,人们能够比较确信,自己赋予一个符号的意义与他人所赋予的意义大体一致。 5、戈夫曼:符号互动论者,认为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主张一种拟剧视角,印象管理是其核心主张。其核心理论概念仍是自我。一是正式自我,它定位于社会情境中。正式自我是外在于人的,并寓于社会控制模型中,又是在与个人的关联中发挥作用的。第二是进行表演或印象管理的自我,这种自我是冲动的,情绪的和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也正是在正式自我和表演的自我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6、现象学:现象学受韦伯的影响较大,代表人物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关注的是行动者通过哪些方式,将感觉材料转变成各种类型化或心智图像来解释社会世界。 舒茨对韦伯行动的意义与行动的动机是同一的观点提出的质疑,将行为的动机分为两类,一是因果动机和目的动机。 7、常人方法学:想要用一种科学的方式将社会世界类型化是不可能的,因此,社会学家必须以与行动者的做事方式完全相同的方式来解释社会。代表人物,[美]加芬克尔,致力于对日常生活中例行性的平凡活动进行直接经验性的研究,认为这些活动的核心特质是反身性。 8、帕森斯:自愿行动。 9、哈贝马斯:把行动分为两个主要类型:沟通行动和策略行动,但主张这两种类型的行动都是理性的,可以被观察者理解的。沟通行动理性是为了平衡把理性行动仅看作目的性的或工具性行动的片面观点,沟通行动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成理解。 第三章理性:个人利益最大化 1、马歇尔:马歇尔体现了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功利主义社会学思想的基础。马从需求、个人欲望或目标的角度入手来说明人的活动,并引入效用这个关键词来点明一个行动者可能追求的各种社会对象的相对价值。 2、帕累托:与马歇尔同时代的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家,帕累托最优:成功的公共决策应该建立起一种个体效用的计算方法,应该明确地以全部人口的效用最大化作为目标。 3、交换理论:关注的焦点是人们在社会互动中的成本和收益。其核心假设是,人们会理性行动,争求价值最大化。 4、其他见书P95—96 第四章结构:决定经验的隐秘模式 1、弗洛伊德(略) 2、列维:原始的思维(略)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P4C4R4I 4S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4I 4S 44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4、 理论1\4P )四要素)、渠道(place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即产品(、定位(Prioritizing)(Segmentation)、优先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2\4P(Positioning) 理论3\4c顾客购买所愿意支付的成本)的满足,从价格到综合权衡顾客需求(Consumer's Needs ,从通路Communication)Cost),从促销的单向信息传递到实现与顾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的产品流动到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 4r理论4、侧“的4R新说,、节省(Relationship)(Retrenchment)、关联(Relevancy)和报酬(Rewards)关系。重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关系”理论5、4i互动原则、InteractionInterests利益原则、4I原则:Interesting趣味原则、网络整合营销Individuality 个性原则。4s理论6、。(speed)、速度、诚意(sincerity)分别是: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它的伟大在于它把营“1960年提出,?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 (E.Jerome Mccarthy) ”。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产品包含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 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价格的制定手段很多,竞争比较法、成本加成法、目标利润法、市场空隙法,这些方法的 目标是使产品成为可交换的商品。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定价要具有兼顾销售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双重考虑,打价格战是一种定价和竞争策略,但价格低并非总是凑效,曾经就有一个朋友,面临玉兰油的同一个产品在两个不同商家销售价格不同的购买选择,一家是按全价销售,另一个则是八折销售。结果却是选择了原价购买。信息不对称,使价格中蕴涵了太多的附加臆测信息,品质、期限、真伪、质量、效用,价格不仅与产品本身相关联,也与品牌的附加内涵和价值相关联,与市场的供求关系相关联,与所选择的购物场所的信誉相联系。传统意义的促销是人员推广、广告、攻关活动和销售促进。这些方式在营销过程中有着非 常广泛的应用。法拉兹·日·阿卜——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渠道是产品从生产方到消费者终端所经历的销售路径。普通消费品会经过代理商、批发商、商场或零店的环节。B2C模式中也有电话直销、电视直销、网络直销、人员直销、专卖店直销等模式。直销模式大大缩减了从厂家到买家的中间环节,将中间利润让渡给消费者或作为新的营销模式所产生的额外费用的补偿。B2B模式中也可能采取厂家对厂家的直接销售或选取代理商的中间销售模式。 4P's之后,因为服务业在70年代迅速发展,有学者又增加了第5个“P”,即“人”(People);又因为包装在包装消费品营销中的重要意义,而使“包装”(Packaging)成为又一个“P”;70年代,“营销管理之父”科特勒在强调“大营销”的时候,又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ations)和政治(Politics)。当营销战略计划受得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战略计划中的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营销组合演变成了12P's。但4P's

(精选)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大全

人文地理学考研问答题汇总

人文地理学 第一章 1、说明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及主要特征。 2、什么是生产关系决定论?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3、对人地相关论与人地协调论进行分析比较。 4、试举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5、什么是人地相关论?详细阐述人地相关论的代表性观点,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7、建国以来,我国人文地理学发展的阶段特征是什么? 8、为什么说人地关系论是人类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人地关系有何特征? 第二章 1、什么是文化景观?详述文化景观的主要组成成份。 2、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是什么? 3、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有何联系? 4、简述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5、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 6、什么是环境感知?举例说明环境感知在人类活动中的具体表现。 7、举例说明形式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有什么区别。 第三章 1、影响人口空间分布的因素是什么? 2、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是什么? 3、中国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 4、人口的空间移动有什么社会经济意义? 5、现代国际人口迁移有什么特点? 6、现代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7、人口迁移的主要机制是什么? 第四章 1、人口增长有何地区差异?其所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2、试分析中国的人口增长转变模式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3、试分析工业革命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具体表现及其引发的问题。 4、原始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5、农业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有什么特征? 6、兰迪的人口转变模式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五章 1、分析农业起源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分析比较世界五大古文明起源的地理环境条件。 3、阐述原始农业的特点及区域分布。 4、比较东西方传统农业的特点。 5、阐述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域类型。 第六章 1、分析现代工业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2、说明现代工业的发展历程。 3、从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分析现代工业的空间格局有什么特点。 4、工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有什么影响? 第七章

第二节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经典社会现代化的理论分析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作为经典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图2-3),是在20世纪50至60年代形成的。美国社会学家的三本专著的问世,包括《社会系统》(Parsons 1951)、《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Lerner 1958)和《现代化与社会结构》(Levy 1966)等,标志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诞生。虽然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已经有50年历史,但迄今为止,尚没有“单一的”现代化理论(Harrison 1988)。实际上,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经典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集合。根据这种理论,经典社会现代化指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及深刻变化。在很长的时间里,许多学者并没有明确区分社会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社会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不同,人们常常把它们当作“同义词”。 图2-3 经典现代化理论的结构 一、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过程 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它的形成,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时代的需要。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知识来源是复杂的,而且,不同学者的观点有较大差异。 1、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如果包括早期的工作,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孕育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人类社会发展研究,特别是19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研究,它们是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思想来源。 第二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形成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的形成。事实上,20世纪60年代形成的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理论”,而是关于社会现代化的众多学术思想的集合。从事社会现代化研究的学者们,并没有就它们的研究工作达成一致。与之相反,学术批评是一种时尚(Harrison 1988)。 第三阶段:社会现代化理论的批判和发展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经典社会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也受到学术批评,出现一些新观点,如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后现代主义、“新现代化”等。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更多是从国际关系角度谈现代化,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CRIS图文稿

营销学四大经典理论 C R I S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1\4P理论 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促销(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 2\4P过程,即研究(Probing)、划分(Partitioning)即细分(Segmentation)、优先(Prioritizing)、定位(Positioning) 3\4c理论 顾客需求(Consumer’s Needs)的满足,从价格到综合权衡顾客购买所愿意支付的成本(Cost),从促销的单向信息传递到实现与顾客的双向交流与沟通(Communication),从通路的产品流动到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性(Convenience)。 4、4r理论 关系(Relationship)、节省(Retrenchment)、关联(Relevancy)和报酬(Rewards)的4R新说,“侧重于用更有效的方式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起有别于传统的新型关系”。 5、4i理论 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Interesting趣味原则、Interests利益原则、Interaction互动原则、Individuality 个性原则。 6、4s理论 分别是:满意(satisfaction)、服务(service)、速度(speed)、诚意(sincerity)。 由密西根大学教授杰罗姆?麦卡锡(E.Jerome Mccarthy)1960年提出,“它的伟 大在于它把营销简化并便于记忆和传播”。 产品包含核心产品、实体产品和延伸产品。广义的产品可以是有形的实体,也可以是无形的服务、技术、知识或智慧等。 价格的制定手段很多,竞争比较法、成本加成法、目标利润法、市场空隙法,这些方法的目标是使产品成为可交换的商品。企业以盈利为目标,所以定价要具有兼顾销售效率和企业效益的双重考虑,打价格战是一种定价和竞争策略,但价格低并非总是凑效,曾经就有一个朋友,面临玉兰油的同一个产品在两个不同商家销售价格不同的购买选择,一家是按全价销售,另一个则是八折销售。结果却是选择了原价购买。信息不对称,使价格中蕴涵了太多的附加臆测信息,品质、期限、真伪、质量、效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现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夏超1143041054 计算机学院 【摘要】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本文从物质基础、学科发展、生存环境、及健康水平角度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现代化学人类社会作用 0 引言 当今千变万化的世界中,人类生活接触最多而又最深刻的变化是化学变化。化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对于造福人类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化学也在不断的危害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要想长久生存下去,不能只顾利用自然资源,更不能野蛮地征自然界,而是要重视保护自然界,使自然界和社会进步协调发展。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研究物质组成与结构和性能的关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控制手段。恩格斯[1]说过:“化学既是关于自然的科学,又是关于人的科学。在当代科学的发展趋势中,它们正在走向统一。因此,现代化学不仅是认识生命过程与进化的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获得解放的手段”。它的各个研究领域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当前,随着社会的化学化和化学的社会化趋势广泛而深入的发展,现代化学正在成为“一门满足社会需要的中心科学”[2],创造着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1 化学对人类物质基础的作用 自从20世纪以来,人类便遇到了各种社会问题的威胁,如人口增长、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等等。不过在过去100多年中,化学在分析、合成、控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化学正成为解决人类进步的物质基础的核心科学,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化学不但能够大批量生产制造各种自然界已有的物质,并且能够根据人类的需求创造出自然界本不存在的物质。1928年尿素的合成不仅打破了不能人工合成生物物质的思想禁锢,而且这一研究结果在这以后合成化学中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不但可以为人类吃、穿、用提供了大量适用的物质基础,而且使化学家能够在分子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化学与生命物质的关系,从而迈向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合成。 分析化学能够为我们提供成份分析和结构分析的手段,使人们能够在分子层次上认识天然的和合成的物质与材料,掌握和解释结构-性质-功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预测某种结构的分子是否可以存在?这种分子有什么功能? 化学包含了非常成熟的化学过程的热力学、动力学理论,能从理论上指导合成新物质(如催化剂、DNA等)和反应新条件(如高压、高温、超临界状态)的设计和创造,从而能够达到大自然所不能达到的目标,并且可以用于解决生产和生活问题。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人文地理学》名词解释 第1章绪论 1.地理学: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地理环境的结构、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性以及人地关系的学科。 2.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3.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三大主题:一是人地关系的传统;二是区域研究的传统;三是空间分析的传统。 4.人文地理的学科特征: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 5.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他被认为是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一方面他为人生地理学或人类地理学的比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指道路线。另一方面,他被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引入者。 6.赫特纳:(1859-1941)德国地理学家,是区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地理学应着重于空间分布的研究,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核心,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应是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所有自然界中与人类活动相互影响的一切要素,与自然环境相互联系的人文现象都是区域的特征。 7.施吕特尔:(1872-19520德国地理学家,是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地理学者应首先着眼于地球表面可以通过感官觉察到的事物,着眼于这种感觉—景观的整体。 8.白兰士:(1845-1918)法国地理学家,反对拉采尔的环境决定论思想,认为除

环境的直接影响外,还有其它因素在起作用,强调人类对外界环境的适应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9.麦金德:(1861-1947)英国地理学家,他把地理学说成是探索人及其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提出了“大陆腹地说”。麦金德第一个将全球作为整体来探讨世界政治活动的规律性,开创了政治地理学的先河。 10.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1)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2)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 (3)研究内容和方向的社会化、生态化和应用化趋向。 (4)学科的交叉性。 第2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 1.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 2.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2)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3)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3.文化的扩散(文化的时间现象): (1)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1]

布鲁纳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的基本看法就是: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1)关于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的一般概念:认知结构是人的认知活动赖以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是递进的、多层次的,由低级向高级水平发展。 布鲁纳对认知结构的观点:布鲁纳认为认知结构是人对外界物质世界进行感知和概括的一般方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变动。认知结构形成后是进一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的重要内部因素和基础。 表征的三种类型:布鲁纳把认知结构称为“表征”。 动作型表征:婴幼儿时期(1、2岁),主要是依靠动作去对付世界; 映像性表征:三岁后至七岁儿童,开始在头脑中利用视觉和听觉的表象或映像代表外界事物并尝试借助映像解决问题。 符号性表征:大约从六、七岁开始;个体能运用语言、数字符号代表经验,同时应用这些符号来学习和获得经验;随着个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体认知结构中三种表征同时存在,相互补充,共同完成认知活动。 (2)关于主动性 布鲁纳非常重视人的学习的主动性,认为人的学习是主动学习。具体表现在:a、重视已有经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总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输入的新信息进行组织和重新组织。 b、重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 2、对学习过程的观点 (1)布鲁纳认为“学习一门学科,看来包含着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即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 a、新知识的获得:新知识的获得是与已有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发生联系的过程,是主动认知理解的过程,通过“同化”或“顺应”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 同化,比如婴儿吃奶和喝果汁,就是同化,原有的方式不需要改变。性质不变,量的变化。 顺应,给婴儿吃蛋黄,原有的进食方式不能适应了,要有新的方式出现。性质上改变。 b、知识的转化:是对新知识进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以适应新的任务;知识转化为技能,做练习、实践。解决实际能力。 c、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验,需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是否恰当,运算是否正确等。 3、学习应注意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说:“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包括该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和学习态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学习。学法指导。)两方面。所谓结构就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或规律性,具有“普遍而强有力的适用性”。 4、提出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也不能看成活动的书橱,而要培养成为自主的思想家。

15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14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一节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 “现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个外来词。所谓现代,是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 (一)兴起的原因 1st.广大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 2nd.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 1、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 2、不同学科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研究现代化理 论。 二、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 1、孔德和斯宾赛对新的工业社会的分析。 2、腾尼斯、迪尔凯姆和韦伯对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3、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状况 50年代至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代表理论有英格尔斯的“人格现代化”理论和列维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一、“人格现代化”理论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从60年代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质和关键因素,从“人格现代化”的角度,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的改造过程。 1962-1964年,英格尔斯和他的研究小组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有关个人现代化的调查。他们在孟加拉、尼日利亚、以色列、印度、智利和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选择了6000人进行个人现代性的测定。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英格尔斯从1966年起,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等著作和论文,阐述关于社会现代化的观点。 (一)现代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就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人格的特征 1、现代人准备接受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 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 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 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 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 6、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 7、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 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依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 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 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 11、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 12、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三)形成现代人格的环境因素 1、横向分析了促成个人现代化的环境因素: (1)学校教育

4P、4C、4R和4A营销理论

4P、4C、4R和4A营销理论 自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杰瑞?麦卡锡创立了4P营销理论,奠定了现代营销理论的基础,世界的市场营销理论就得了了丰富的发展,80年美国的劳特朋在4P的基础上,提出4C营销理论,美国营销大师唐?舒尔茨在4C的基础上提出4R理论,并进一步总结提出了大家熟悉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MC)。 随着中国在90年代陆续进入现代营销,以上这些理论陆续传入到中国大陆,而最为普及的,当然是4P,4C,IMC三大理论。值得肯定的是,这三大理论是以时间为先后,对前面理论的升级和丰满,其基础是4P理论。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从农业、工业进入到服务业、信息业,现代营销理论的发展也从单向、静态,发展到动态和双互的理论上来,现有的三大理论也显出了它的缺点来,不能跟上现代营销市场发展的实际。 4P营销理论 1.企业能提供什么样的产品(Product)。包括能够提供给市场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任何东西,包括形产品、服务、人员、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 2.企业销售的价格(Price),是指顾客购买产品时的价格,包括折扣、支付期限等。价格或价格决策,关系到企业的利润、成本补偿、以及是否有利于产品销售、促销等问题。 3.企业在什么渠道销售(Place),所谓销售渠道是指在商品从生产企业流转到消费者手上的全过程中所经历的各个环节和推动力量之和。 4.企业对产品的推广促销(Promotion),促销是公司或机构用以向目标市场通报自己的产品、服务、形象和理念,说服和提醒他们对公司产品和机构本身信任、支持和注意的任何沟通形式。广告、宣传推广、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一个机构促销组合的四大要素。 4P理论为企业的营销提供了一个基础框架。不过,4P是站在企业立场上的,而不是客户的立场,这远远不能满足在以客户为导向的市场基础。由此又出现了4C理论。 4C理论: 4C营销理论是对4P营销理论的升级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论相对立,源自于格式塔学派的认知主义学习论,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之后,再度复苏,从本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是指认识的过程以及对认识过程的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吉尔伯特 (G.A.Gilbert)认为:“认知是一个人‘了解’客观世界时所经历的几个过程的总称。它包括感知、领悟和推理等几个比较独特的过程,这个术语含有意识到的意思。”认知的构造已成为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试图理解的学生心理的核心问题。 认知派学习理论家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学习是一个比S—R联结要复杂得多的过程。他们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 认知派学习理论为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为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认知派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