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中日文化交流史 复习资料

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徐福;?秦始皇;

第三节金印的证言——汉光武帝册封倭奴国

?汉光武帝;?卫满;

?汉武帝;

?王莽;

?刘秀;

?祭彤;

?竹内实;

?龟井南冥;第四节女王朝贡——魏明帝颁赐亲魏倭王

?卑弥呼;

?陈寿;

?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渊;?难升米、牛利;

?刘夏;?魏明帝;

?梯儁;

?伊声耆;

?王颀;

?张政;

?壹与;

?应神天皇;

?阿直岐;

第五节男王遣使——宋顺帝诏除安东大将军

?壹与;

?萧道成;?雄略天皇;?好太王:广开土王;

?宋高祖;宋世祖;

?倭五王;

?江上波夫

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小野丢国书——推古朝力争对等外交

?汉武帝;?来目皇子;?隋文帝;

?小野妹子;

?隋炀帝;

?裴世清;

?推古天皇;

?西岛定生;

?张九龄;第二节日廷大化革新——政治经济全盘唐化

?圣德太子:《十七条宪法》;

?僧旻;?高向玄理;?南渊清安;?苏我氏;苏我虾夷;苏我入鹿;

?中臣镰足;?中大兄皇子;?惠日;

?高表仁;司马法聪;赵宝英;孙兴进;

?齐明女皇;?刘仁轨;?藤原常嗣;?仁和天皇:“宫市”;

第三节晁衡与鉴真——西来仕奉唐帝、东渡授戒日皇

?晁衡:阿倍仲麻吕;?孝谦女皇;

?吉备真备;

?大和长冈;?玄昉;

?井真成;

?储光羲;

?赵骅;

?唐玄宗;

?王维;

?藤原河清:藤原清河;圣武天皇的侄子;

?李白;

?唐肃宗;

?唐代宗李豫;?沈惟岳:清海宿弥;

?喜娘;

?孙兴进;

?光仁天皇;

?包佶;

?鉴真;

?荣叡;普照;?道璿;?普寂;?祥彦;道兴;道航;思讬(《鉴真传》;塑像);

?李林甫;李林宗;?刘巨鳞;

?灵佑;

?吉备真备;

?光明皇后;圣武天皇;

?郭沫若;

第四节空海与圆仁——成功直传发灯、遍尝巡礼艰辛

?空海:真言宗;《十住心论》;《文镜秘府论》;《篆隶万象名义》;“综艺种智园”;“弘法大师”;

?最澄:天台宗;

?圆珍;常晓;慧运;圆行;宗睿;?藤原葛野麻吕;桔逸势;?阎济美;

?惠果大师:密宗大师;?昙贞和尚;

?三圣:书法;嵯峨天皇;桔逸势;空海;

?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天台宗;“慈觉大师”;?广智和尚;

?藤原常嗣;

?李德裕;

?张保皋:法华院;

?唐武宗;

?清和天皇;

第三章晚唐、五代、北宋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紫式部撰书——足不出户尽享唐物奢靡

?宋徽宗;

?藤原忠通关白;?藤原常嗣;

?真如法亲王;?张支信;

?醍醐天皇;

?蒋承勋;

?钱元瓘;

?朱雀天皇;

?藤原忠平;

?钱弘叔;

?藤原道长;

?藤原赖通;

?紫式部;

?彰子;

?藤原为时(滕木吉);

?宋真宗;

?寂照;

?藤原实资;

?周史良;

?周文裔;

第二节奝然、寂照、成寻——身披袈裟扮演外交使节

?奝然:《大藏经》;?成算、祚一、嘉因;?陈仁爽、陈仁满;?宋太宗;

?唐武宗:会昌灭佛;?钱弘叔;

?寂照:宋真宗;圆通大师;

?源信:天台宗;净土宗的理论奠基人;《往生要集》;

?朱仁聪;?齐隐;?行辿;

?安海;

?知礼;

?念救;

?治部卿源从英;

?杨亿、丁谓;

?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藤原赖通;?宋神宗;

第四章南宋、元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平清盛解除海禁——屈尊称臣换取巨额贸易利润

?宋徽宗;

?宋孝宗;

?平清盛:大轮田泊港;音户水道;?平忠盛;

?鸟羽上皇;

?后白河法皇;

?平重盛;

?妙典;?宗像氏;

?氏忠;氏国;

?李邻德;

?宗赖;安清;季实;

?王升俊;

?谢国明:小吕岛;

?圆尔辨圆:“圣一国师”;

第二节荣西与道元——普及临济公案法、坚守曹洞默照禅

?荣西:临济宗;“叶上大师”;“茶祖”;“临济之祖”;《出家大纲》;《兴禅护国论》;《吃茶养生记》;?《谒虚庵禅师》;?重源?虚庵怀敞

?彻通义介:《天台山平田(万年寺)伽蓝配置图》

?楼钥:《千佛阁记》;?北条政子;

?道元:《永平清规》、《正法眼藏》、《众寮清规》、《赴粥饭法》;

?明全;

?无际了派;?如净和尚;

?北条时赖;

?玄明;

?宗赜:《禅苑清规》;?百丈怀海:《百丈清规》;

第三节道隆与祖元——传授时赖武士禅、激励时宗抗元军

?荣西;?圆尔辨圆:“兼修禅”;

?道隆:“纯粹禅法”;建长寺;“大觉禅师”;武士道;《大觉禅师语录》;

?北条时赖;?北条重时:《六波罗殿御家训》;?祖元:对外国策;佛光国师;“临剑偈”;“老婆禅”;圆觉寺;《佛光国师语录》;

?贾似道;

?北条时宗:民族英雄;?无及德诠;

?杰翁宗英;?环溪;

?无象静照;

?镜堂觉圆;

?梵光;

?一镜;

?忽必烈;

?梦窗疏石;

第四节忽必烈征伐日本——民间商船仍频繁往来

?忽必烈;?祖元;?北条氏;

第五章明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义满建金阁——力排众议勇开勘合贸易

?朱元璋;

?怀良亲王;

?足利义满:日本国王;?胡惟庸;?林贤;

?足利义持:中断勘合贸易;

?足利义教;

?明宣宗;

?大内氏;

?细川氏;

?足利义晴;

?足利义政;

第二节义政藏唐物——东山御物充当日本假性货币

?足利义政;

?琉球国、岛津氏、大内氏;?细川持之;

?岛津元久;?足利义嗣;

?满济准后;

?足利义持;

?足利义教;

?后小松天皇;

?后花园天皇;

第三节秀吉赐死千利休——唐物鉴赏引发日本茶道诞生

?佐佐木导誉;

?能阿弥、相阿弥:《君台观左右帐记》;?艺阿弥;

?雕漆杨成;

?长充;

?足利义诠;?张成;杨茂;

?长贞;

?羽田五郎;

?千利休:“和物”;茶道大成者;?各种阿弥;

?村田珠光:日本茶道之祖;

?一休宗纯;?圆悟克勤;?武野绍鸥:日本茶道中兴;

?织田信长;?津田宗及;

?今井宗久;

?后花园天皇;

第四节王直居平户——逃亡日本终被绳之以法

?胡宗宪;?郑广南;?朱元璋;?大内氏;?许栋;

?王直:双屿港;马迹潭;烈港;五岛列岛;“徽王”;“五峰先生”;

?松浦隆信:平户,小西都;?三官;

?北条时政;?徐海;?戚继光;?俞大猷;

?丰臣秀吉:“扫除海贼令”;“朱印船贸易法”;

?德川家康;“朱印”;?长谷川藤广;

?周性如:德川家康;

?陈子贞;

第五节雪舟与策彦——文化名僧充任遣明大使

?坚中圭密;?明成祖;?龙室道渊;?明宣宗;?了庵桂悟;

?明武宗;

?王阳明;

?绝海中津;

?如兰;

?普明国师;

?雪舟等杨:云谷庵;“四明天童第一座雪舟”;“师法自然”;《山水长卷》(夏珪);《泼墨山水图》(玉涧);《山水画卷》(高彦敬);《育王山图》(夏珪);《宁波府图》(高彦敬);《天桥立图》(最高代表、中日合璧);《芙蓉峰图》;十大世界文化名人;

?周文;

?大内政弘;?明宪宗;

?张有声;

?李在;

?徐琏;

?夏珪:《长江万里图》;

?玉涧:《潇湘八景图》;泼墨;?高彦敬:写意,速写;

?云峰等悦;?詹僖;

?策彦周良:《谦斋初渡集》;《上京驿程录》?明世宗;

?方梅崖;柯雨窗;

第六章清前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尚式求册封——闽南36姓移居琉球岛

?郑和;

?尚氏;

?明成祖;

?武宁:中山王;?明神宗;?尚宁;

?郑迥;

?郑周;

?魏士哲;

?程顺则;

?林世功;

?曾益;

?蔡铎;

?岛津氏;

?山口宗季:《花鸟图》;吴师虔;?近口家熙;?葛饰北斋:浮世绘画家;《琉球八景》;?周煌:《琉球国志略》;

第二节清人在长崎——唐人坊里展示中国文化

?王直;徐海;

?郑芝龙;

?佩里;

?郑绍祖:德川家康;?田川氏;

?郑成功;

?朱聿键:隆武政权;

?桂王;

?郑经;郑克塽;

?康熙皇帝:“展海令”;

?正德新商法;

?黄遵宪;

第三节隐元与朱舜水——文化遗民东穿佛学儒学精髓

?隐元隆琦:临济宗第32世传人;黄檗宗;明清禅风;万福寺;《黄檗清规》;

?王翼;林恒一;王伯子;

?蕴谦;也懒性圭;

?逸然性融;古石性荣;

?慧门;独言性闻;独知(慧林)性机;良者(大眉)性善、独吼性狮、独湛性莹、良衍(南源)性派;

?龙溪宗潜;?德川家康;

?高泉性潡:德川纲吉;后水尾天皇;真敬法亲王;

?南源性派;

?木庵兴瑫:“黄檗三笔”,“隐木即”;“黄檗流”;

?独立性易:日本治痘术始祖;

?高天漪;

?泽田东江:“东江流”;

?北岛雪山:“唐样书道”;

?悦山道宗:“书悦山”;

?逸然性融:“唐绘”的鼻祖;?河村若芝;渡边秀石;

?池大雅;

?范道生;

?铁眼道光:《大藏经》;

?高玄岱;池田正直;北山道长;?池田瑞仙;

?了翁道觉:“锦袋元”;

?月海元昭:日本煎茶道之祖;?德川家纲;

?朱舜水:讲求实用;“文武全才第一”、“开国以来第一”;?郑成功;

?朱大咸;朱永佑;吴钟峦;

?安东守约;

?德川光国:《大日本史》;

?安积觉;佐佐宗淳;人见传;

?陈元赟:尾张藩;

?吴仁显:纪州藩;

FAQ

Q: 铜铎为什么受到日本人重视呢?好像老师还讲了日本各地铜铎都不太一样,什么区别呢?

A: 铜铎是中国器物的日本化,是中国器物在日本本土经过改造以后的东西,自然会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古代中国应该是作为乐器,后来发展为礼器,到日本自然变成了一种礼器或者神器(参见镜子)所以有铜铎崇拜

Q: 吉野里出土了一大堆东西,吉野里怎么了?

A: 吉野里是弥生文化遗址,代表了日本600多年弥生文化的发展过程

Q: 稻荷山的铁剑

A: 那个剑是日本造的,似乎是用中国的“百炼钢”技术制造,剑的铭文是刻着家族的好多好多名字,说是世世代代做什么什么官,侍奉雄略天皇的,这些剑应该是作为礼器用的,作为一个史证,这个东西的制造应该是中国带去的技术,也算是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物证吧。补充下,书上83页下面有,这东西上有汉字铭文,也证明那个时候已经开始用汉字了

Q: 日本有徐福多处遗迹的原因

A: 这家伙到了日本后不好好待着还想四处找长生不老药。所以就到处走了。

Q: 在徐福东渡那张讲义上,朝鲜半岛的重要作用是什么?是中国文化传向日本的桥梁吗?

A: 朝鲜向来是桥梁,因为比较近,而且海流等等原因,前期大部分去日人员都是通过朝鲜入境。而且很多文化是从中国传到朝鲜半岛,再传到日本。

Q: 骑马民族征服日本说简单一点怎么解释?

A: 就是说日本古坟时期时在那些古坟中发现了一些可能是大陆骑马民族遗留下来的痕迹,和原来的弥生文明不太一致,所以认为当时的大和政权是大陆的骑马民族来到日本后征服了本土的岛民,统一了全岛

Q: 《十七条宪法》是隋还是唐代的事情?

A: 讲义上是唐,书上是隋朝十七条宪法是推古朝时期圣德太子制定的,604年,相当于我国的隋朝年间

Q: 晁衡的两种评价

A: 大部分学者认为他是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一个桥梁式的人物,是伟人

有的日本学者认为他仕唐不归,不利本国利益,是罪人

Q: 喜娘和沈惟岳是谁啊……就是跟在藤原清河后边那俩人

A: 喜娘是藤原的女儿,代替老爸回日本了。后一个是唐朝的使节,因为懒得回来了,就留在日本当官了

Q: 请问正仓院文物收藏的起源是什么?

A: 圣武天皇逝世后,光明皇后将其遗物献给东大寺以供养卢舍那佛,由正仓院保存

Q: 正仓院文物的特点是什么?

A: 来历明确,保存完好,形式多样

Q:大化革新四条改革之诏

A:1. 实行公地公民制 2. 实行中央集权制 3. 实行班田收授法 4. 统一税制

Q: 井真成

A: 新的考古发现,他是717年,与朝衡乘第9次遣唐船同来的,在等待回国的过程中,即734年的正月逝世于长安。他深的唐玄宗宠爱,死后被加封为"尚衣奉御",为从五品上,高于晁衡的官阶。

Q: 圆仁是第几批遣唐使中的人物,教材和课件写的不一样啊?前者写的是第17批,后者写的是第19批。

A: 这个以课件为主吧,遣唐使批次的计算方法有各种说法,即使有这种题老师也会考虑到的

Q:那个真如法亲王张支信 862年是什么意思啊

A: 真如法亲王是平城天皇的儿子,嵯峨天皇的皇太子, 留学中国,死在求法的路上,师从空海,是真言宗的僧人

Q: 净土宗美术

A: 平安时期,贵族们狂热地信仰西方净土世界,相信死后有某佛来迎。与此相关的美术叫净土美术,其绘画、佛像等显示出优美纤细的艺术风格。很多什么来迎图就是净土美术。

Q: 后白河法皇

A: 平清盛执政时的日本退位后的天皇

Q: 福原离宫

A: 平清盛接见宋商的地方

Q: 筥崎神社

A: 附近为宋商聚集居住地,“宋人百堂”

Q: 袖凑港

A: 日本修建的一个港口,长得像袖子一样长长的。

Q: 福冈海上豪族宗像氏妙典氏实氏忠氏国石经

A: 妙典是宗像家负责贸易的,曾七次入宋进行中日贸易

氏实是宗像神社第二十五代宫司,娶了博多中国商人王氏女,他儿子氏忠娶了宋商张氏女

石经:襄阳石经。隋陈仁棱所书。字画清婉。人多慕玩。治承年间。平重盛遣使于宋。求藏经及石经。建久九年秋。宋之使者。载石经来。船着筑前宗像。一说石经是氏国求来的。

Q: 日本的国风文化时期是怎么回事呢

A: 日本国风文化时期是在中国晚唐,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后,在吸收和消化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的文化,代表有假名文字、美术、独特的生活方式等,其中,和歌以及小说极大发展,十分独特。但是这种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是需要唐物的,还是需要进口。

平安时代前期,主要学习大陆的唐朝文化,被称呼为国风黑暗时期,后来894年菅原道真的提议下,停派遣唐使,日本开始发展了自己的独特文化,主要有和歌,大和绘,物语,日记,以及平假名以及日本特有的建筑风格等等表现。统称为国风文化,在这之间出现了紫式部写了(源氏物语),这一节应该讲过,大家看看那相关的东西。

Q: 板书教材不一致:忽必烈给蒙古的国书板书:1268年教材:1266年

世祖第一次远征日本板书:1271年教材:1274年

A: 忽必烈是1266年送国书,这个国书1268年送到日本,所以这两个说法应该都没错吧

第一次远征也叫文永之役

应该是1274年吧,年代差不多的就可以了,大家不用太计较,因为毕竟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再说年代计算上因为采用的历法不一样也有出入。

Q: 1271年元军伐日的“一骑一杀”指什么

A: 当时日本人的作战方式,两军交战时士兵列阵于后,双方各出一个将领一对一厮杀,相当于单挑。

Q: 南宋、元时期日本商船大量来华的原因是? 和禅学昌盛以及武士阶层兴起有关系吗?

A: 追求大量的贸易利润,唐物在日本极受欢迎,官方派遣中止等

有关系,禅宗镰仓新佛教,武士阶层为了对抗奈良和京都的旧贵族,需要扶植新兴禅宗作为自己的信仰

Q: 松浦隆信

A: 战国大名,平户藩主,为王直提供庇护场所。

Q: 老师上课讲的关于倭寇产生的原因,评价分别是什么?

A: 因为封锁,日本需要唐物,没法正常获得就只有抢了,于是有了前期的倭寇,后期的倭寇是一些中国人看到了巨大的利润,然后也当了海盗云云,说是如果不锁国,不会产生这种现象,倭寇所贩卖的东西,也就是中国和日本正常贸易的那些东西,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定产物云云。

评价:时间最长,危害最广的入侵性行为,但是也从侧面支持了中日文化的交流发展。。之类的

Q: 遣唐使与遣明使的不同之处

A: 不同遣唐使遣明使

派遣者天皇幕府

身份不带国书,希望对等外交对明称臣,有国书

目的外交,学习政治贸易

使臣政府人员僧人

安全性多有海难没有海难

Q: 中日册封关系的三段

A: 第一个应该是金印那段,是中国主动册封

第二个应该是后来南朝刘宋时期,日本认为自己实力比较大了,要求册封,要什么安东大将军

第三个应该是平家的时候,册封日本,日本认为有损尊严不接受,但是平家认为不利于贸易往来,忍气吞声接受了,这好像是第三次

Q: 请问日本九州平户以及唐人街与王直的关系

A: 王直以日本的松浦五岛为根据地进行贸易,1553年因王直为松浦藩带来了财富,所以松浦藩主松浦隆信十分敬重他,特地准其建唐人街,为其贸易提供方便。

Q: 琉球那节说“福建造船春季出发台风棺材”怎么回事……

A: 封舟、使团准备好了以后,就于春季择日出航。由于中琉航路极为险阻,常有台风出现,所以在早期的封舟上会制作有一个大棺材,其牵头挂一个银色的牌子上面写某某使臣的棺材(大概是有反正是九死一生,死了就马上有棺材的意思)因为很危险,出使琉球当时被认为是件苦差事,所以有的官员犯罪之后,为了免罪而请命出使琉球。皇上也时时把此差看作是一种惩罚的手段。

Q: 琉球文化的传播作用是什么

A:琉球人把从中国学得的先进文化,又传入了日本,有时甚至把明王朝的赐品直接转送给江户幕府,(当时不是双贡么?琉球软弱)起到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

Q: “简化的建议于福州琉球馆代理尚氏强烈反对照旧如初”是什么

A:由于派遣册封使费用过多,琉球进贡使又频繁来华,所以明朝廷内的一些大臣提出有关琉球的外交事务由福州琉球馆办理,册封仪式与朝贡仪式均在琉球馆进行,但是琉球国一方不同意,明神宗被琉球世子尚宁的恳请感动,仍照旧派使前往琉球,所以是照旧如初

Q: “山口宗季《花鸟图》东道盆葛饰北斋”是什么

A:山口宗季是琉球画家,专攻写生体花鸟画,在福州作《花鸟图》,回国后又作《花鸟图》,显示出琉球本土的文化气息。山口宗季的画传入日本本土,受到极大的关注,

葛饰北斋是江户时期著名浮世绘画家,绘《琉球八景》,热卖江户。他本人没有去过琉球,而是按照中国册封使周煌所著《琉球国志略》一书中的"球阳八景图"所绘。

东道盆是琉球人在福建漆器工艺的影响下制作的漆器,很多漆器作品都被贡献给江户幕府,这个也是吧,但出于家居形式的不同,琉球人给它加上了高足,盖上的山水图案也呈现出日本平远构图的特色,这样的漆器被称为"琉球漆器",为中日合璧之作

Q: 足利义满那节里的金阁寺是什么

A: 足利义满力排众议与明朝正式缔结了册封关系后,进行了大量勘合贸易,为了更好地欢迎明朝使节,足利义满还特意修建了金阁寺,作为国家级的迎宾馆。

Q: 日本金银恐慌是什么

A:就是清代时中日贸易,中国商人用货物换取大量日本的金银,导致日本国内恐慌。大概就和鸦片战争那时候中国的白银大量流出差不多

Q: 中日交流的文物在日本有哪三个存储的地方比较重要

A: 正仓院,德川美术馆,日本万福寺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论文之欧阳家百创编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欧阳家百(2021.03.07) 文章摘要:随着世界全球化进一步深入,各国的交流不断加强,做为一个具有全球化视角的人必须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有理解,融汇。各国经济,文化交流加强,了解,理解中西方文化有利于扫除交流的障碍,有利于顺畅的交流。有利于善良的人更好的,更短时间的了解理解对方。经过一个学期艰苦卓绝不间断地学习,特别是在王培英教授地亲切指导下,我们对跨文化交流都颇有心得。 关键词:跨文化文化体系中西方差异根基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明白了跨文化差异的体系,而且对中西方差异产生了兴趣,了解中西方差异的根基,精髓。首先我回顾一下我们的文化差异的体系。文化差异的体系是中西方文化梗概,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民俗文化。中方文化强调集体意识,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一种深层次的平衡,和。西方文化强调个人自我意识,求个性,求理性,强调绝对的个人自由。中方重经验,直觉;西方重唯理,思辨。中方重整体综合,西方重细节分析。中方重思维能力,中方思维是物性思维,以“阴阳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属性和功能的分析,优点是宜于看出物质与精神的运动共性,掌握事物运动与人之间

的关系,根据这种关系做出预测和运筹,借势运力,寻找最佳决策,讲究思维能力。西方思维是物质思维,以”分子论”为基石,注重对事物内部构成的发现,掌握事物内部与外部的关系,优点是宜于根据事物结构创造新事物和新功能,讲究创造才能。中方的宗教文化儒释道结合,具有浓烈的伦理道德色彩,具有很强的入世性,具有务实性,并且兼蓄并容。西方宗教文化有较强的排他性,相信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种超自然和超社会的力量,认为人有原罪,人要救赎,人要忍耐、顺从、听话、不反抗。中方的建筑文化注重整体美,讲究曲柔,追求写意,追求空间的封闭性,注重和谐之美,追求天然之趣。西方建筑文化注重个性美,讲究刚直,追求写实,追求倾向于开放性,注重对抗之美,追求人工之美。中方讲究美性,味感。西方注重理性,讲究营养。中方以植物为主,西方以动物为主。中方重聚餐,求团圆;西方重分餐,求自我。中方热情好客,西方人自我就餐。中方以热食,熟食为主;西方以生食,半生食为主。中方用筷,西方用刀叉。中方不重女性,西方尤重女性。中方讲究热闹,西方讲究安静,专心致至。中方先菜后汤再主食,西方先汤后主食再甜点。中方暂停用餐餐具较随意,西方刀叉有规则。中方衣着随意,西方衣着讲究。中方服饰注重追求稳重,西方追求感官刺激,表现自我,张扬个性。中方礼仪以礼服人,以谦为尚,以和为贵,亲情至上。西方随意地打礼貌的招呼,忌问隐私,礼貌又加,讲求效率,女士优先,重视小费。中方欢乐文化的心理期盼是分享喜悦,西方是发泄个人情绪、张扬个性。中方表达方式是和谐,温

74第二章隋唐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序章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特点与分期 2中日文化交流史有4个突出的特点 持久性(3以持续不断的人员往来为分析手段4五次战争) 全面性(5成就深远而卓著6以持续不断的书籍往来为史证)双向性(7-9以日本文化反哺,维新成果的西传为重点.隋唐,明治维新7关于中日双向性交流的15史实) 自主性(10以中日之间以海相隔的地理位置为论据)11世界对比中罕见 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七个分期 12分期的依据:人员流动的方式 1、3---6世纪(秦汉六朝)大陆居民移居日本/ 2、6---9世纪(隋唐)日本遣唐使等来华 3、9---13世纪(晚唐、五代、北宋)中国商船大量东渡 4、13---14世纪(南宋、元)日本商船大量来华/ 5、14--17世纪(明)日本遣明使等来华 6、17---19世纪中叶(清)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商船东渡 7、19世纪中叶-20世纪初(清末)中国青年学子为求新学赴日留学 11日本分期方法 日本历史简介 绳纹时代(约BC12000——BC300)岛国的封闭的狩猎采集 弥生时代(约BC300——AD300)传入大陆文明农耕稻作小国争斗 古坟时代(约300——500)传入中国六朝文化大和国家形成 飞鸟?白风时代(约500——710)隋?初唐文化传入佛教大兴国家集权强化 奈良时代(710——794)盛唐文化传入国家行政完备佛教事业大成 平安时代(794——1192与北宋几乎平等交往民族文化成长贵族文化艺术昌盛 镰仓时代(1192—1333)与南宋?元交流密切禅宗传入武士掌权武士文化昌盛 室町时代(1336—1573)与明交流密切贸易发达民族艺术开花禅艺术鼎盛 安土?桃山时代(1573——1603)信长秀吉霸主气势豪华灿烂 江户时代(1603——1868)锁国士农工商艺道文化形成西方文化传入 明治维新(1868)开国近代国家成立 2第一章秦汉六朝时期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一节海流的造化——传递大陆文明信息 3左旋海流图.,4铜铎图.,5铜剑铜矛-史前大陆居民横渡对马海峡 7实地 ..:对马岛与壹岐岛6《古事记,日本书纪记载 ..考察 日本左旋海流:寒流---发源自鞑靼海峡里曼海流在上暖流---发源菲律宾海域黑潮海流在下断桥(朝鲜海峡,对马海峡) 半岛南岸>50公里(朝鲜海峡)>对马岛>46公里(对马海峡)--->壹歧岛、日本九州陆地 海流急每日24海里小舟极难航进 东传至福冈的铜制武器尺寸小实用品日本古代的铜剑铜矛崇拜日本制造的大型铜剑铜矛ü中国史籍关于远古交流的记载王充《论衡》:“成王之时,越裳献雉,倭人贡鬯。”9第二节徐福东渡——传授中华农耕文明成果 11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12佐贺登陆,吉野里遗址,新宫市13富士山hata14绳纹文化时 代到弥生时代 17实地 ..考察 ..:佐贺吉野里瓮棺图. ..:河北千童镇信子节19实地 ..考察 ○《史记》中的三处重要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28年(前219年)的记载《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37年(前212年)记载《史记》卷118《淮南衡山王列传》的记载 ○徐福3次出海的过程。BC219年。BC212年,失败BC209年,成功 ○徐福东渡的路线及成果:。韩国济州岛朝天石西归浦正房瀑布汉拿山“岩高兰”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中日文化交流浅谈 61012209 李元 摘要:中国和日本一衣带水,仅仅相隔一个海峡,双方却是在历史上相互纠葛,关系几 经起伏,两国的文化也在历史的铁流中不断地碰撞、融合和交互,可以说是互有借鉴也互有差异。本人对日本文化小有了解,将其与中国文化进行了简单的对比,撰写本文以供读者借鉴。 前言:中国坐拥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其文化瑰宝不计其数,甚至可以说日本的文化起源 于中国。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文化主体,必然有其差异之处,有自己的文化特点与发展方向。本文会就中日文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进行对比和评价,分析其历史走向,提出一定的建议和本人的希望。 一、中国与日本初期的文化交流: 中国的文化发源远远早于日本。中国的汉字起源于甲骨文,其后经历了由篆书到隶书、楷书的变换才有了现在的汉字。而日本的语言系统由平假名、片假名和“漢字”组成。这个“漢字”其实是日语里的汉字的意思,而读者应该一眼就能认出来,日文的基础来源于汉字可见一斑。而日语基础的五十音图是由中文的笔画简化而来,其发音和中国的吴语地区的发音有所类同,也进一步说明在早期的中日文化中,中国文化处于一个绝对的主导作用,徐福带三百童男童女飘洋过海创建日本的说法也不是完全无据可考。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基础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是处于一个世界范围内一流的水平。往往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走向。所以初期时代中日文化几乎是中国“哺育”了日本文化。这个阶段一直延续到宋朝初期。期间日本的学者和官员几乎是冒着生命危险来中国学习经济文化。衣,中国的汉服传至日本,逐渐本土化为和服,至今和服中的十二单仍然和汉服极度相似;食,日本学习了中国的梯田种植法,终于在多山的地形上开辟出土地,以大米水料理养活一方人;住,日本学者从唐朝的住宿方式得到启发,建造了轻便的木质房屋;行,日本传统的高跟木屐几乎就是中国木拖鞋的翻版……等等不一而足,甚至连抹茶和茶道,也是在公元1267年日僧南浦昭明携蒸青茶叶东渡而由此发源。纵观日本历史,几乎也是和中国走着同样的道路:从幕府时期到封建统治,再到战国时期织田信长,德川家康横空出世,都是受到同时期中国政治的影响和启发。这是一段值得中国人自豪的历史阶段,日本的古籍中也尊敬地称中国为“天朝”,几乎以一种朝拜的姿态来面对中国。而中国的文化和经济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瑰丽的诗歌财宝,炫目的宋词元曲,甚至连神话故事也给周边国家包括日本重大的冲击和震撼。在这一个阶段的中日关系完全由中国主导,两国处于一个和平交融的环境中,中日文化也在这一片沃土中茁壮成长。这种和平的环境氛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二、中国与日本在近现代的文化碰撞: 清朝可以说是中日关系和文化的一个转折点。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日本终于有了自己的文化基础和特点,而反观中国却散发出一股垂垂老矣,盛极必衰的气息,看似强大的清帝国,却自毁长城,抛却了文化的交流。日本此时处于封建的天皇时代,社会虽然安定却隐隐地有暗流涌动。日本多山的环境、缺少必要的资源使得人们有种骨子里的凶猛,而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影响的道德观又强烈地约束着他们,这两个条件使得日本文化出现了一种崇尚强者,达者为先的文化特点。日本可以在任何强大于自己的国家面前低头,放低姿态去学习;而在同

中国文化史复习提要(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简述中国文化史的分期及各个时期的主要内容。 ?1.远古至夏朝建立以前为中国文化的起源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先民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树,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2.夏、商、西周、春秋时期,以青铜器、铁器、牛耕的出现,宗法制、分封制的建立以及六经的编定为标志,是中国文化的形成阶段。 ?3.战国、秦、汉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内容更加丰富,而政治领域内影响中国数千年之久的皇帝制、郡县制和各级官僚制度形成;以造纸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左传》、、《史记》、等为代表的史学著作相继出现,道教产生,佛教传入,是中国文化的发展阶段。 ?4.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在民族迁徙、冲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摄,实现了南北文化的沟通。同时,玄学从儒、释、道争论中诞生,各民族文化风习也在战乱中薪火相传,可谓中国文化内部冲突与融摄的阶段。 ?5.隋唐五代时期,由于生产力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唐诗、建筑、佛教造像、纺织、科技等标志性成果接踵而出;辽阔疆域内因地制宜多种形式的行政管理制度及以“胡化”为特征诸族荟萃的社会风俗习惯,都说明这是中国文化的繁荣阶段。 ?6.宋辽夏金元时期,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经济空前活跃;以理学为主导的儒学新派别在三教合一的时代潮流中形成;宋词、元曲等文艺形式适应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现,《资治通鉴》等史学巨著层出不穷;我国历史上的“四大发明”,这一时期占其三。种种迹象表明,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巅峰阶段。 ?7.明清前期,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冲开封建统治者的重重束缚和限制,通向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不断扩大;近代启蒙思想、考据学从封建极权政治下产生出来,并在反封建宣传,历史文化整理、总结和研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科技成果显著,以《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数以千计的地方史志及《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特大型典籍的编写,都是文化领域的辉煌成果和中国文化继续发展的标志。然而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涌入,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又面临比较劣势,处于出现转机的阶段。 ?8.鸦片战争至民国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列强的入侵,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在民族、国家危机的同时,中国文化也第一次遇到了严峻的考验和危机。于是,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正视现实,主动向西方国家学习工艺、制度和观念文化,先后掀起了洋务运动、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 反映西方文化面貌的机器制造技术,民主共和制度及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

《跨文化交际》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际》课程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在漫漫长河中流动,不断地侵蚀了广袤,大浪淘沙,曾经的三大文明古国皆已随风而逝,只有古老的中国依然屹立于,史书上记载的奇人异事,都是不可磨灭的印象。 我认为,人们在漫漫长路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无限智慧和优秀文化。《跨文化交际课程》向我们介绍、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不同文化方面的中西差异,不断引领我们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我喜欢在课程上思考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及文化现象。对这样的两种文化差异如何取舍,我们可以以同志的重要论述为指针来参考:“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我们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不断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我喜欢中国的历史,更喜欢现在人们对文化的痴迷以及古代人们对文化细致入微的演绎。但是,我们国家的文化不同于其他国家,中华文化注重解决人的心以及人与外界的各种关系,是蕴含着许多值得当代人汲取的智慧,我认为,我们可以借鉴其他不同道路的文化。 我觉得,要先了解与借鉴一种文化,不仅仅要借鉴它的形式,更应借鉴其在灵魂,这是我一直以来所认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先对不同于我们的事物进行了解,可以先从、建筑、饮食、服饰、礼仪等各个方面来按图索骥,按线索去寻找需要的东西。 第一,我想谈谈我学习文化的心得体会。

,老师向我们介绍时说,是人类社会的社会现象,是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从自然现象、自然物和祖先的崇拜发展到神的崇拜;自部落、民族发展到世界。课上,老师介绍到,类型可分为原始、国家、民间、世界。其实,人类只有进入原始公社制度的一定阶段才开始出现,而它相信在现实世界以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和社会,因而对之敬畏和崇拜”。 我仍然记得,恩格斯在《反杜林论》表述:“一切都不过是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 但对于“超人间的力量形式”,我们普遍识之的电视剧《西游记》主要讲了佛教的一些故事给了我们对于佛教的初步认识,让我们觉得世上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的神秘境界和力量。 佛教,发源于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原始佛教的主要教义有四谛、缘起、五蕴以及无常、无我等。主要教义的思想基本包含佛家思想。 我觉得佛家的思想还是非常高深莫测的,但却有时候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比如,课上讲过的苦谛,生老病死喜怒哀乐都是苦,受苦的原因是业惑,所以佛家摒弃七情六欲,灭去欲望,得以超凡脱俗。所以教规中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更有“不听歌舞、不睡高床、不着彩衣、不着财、过午不食”来获得六根清净。佛家通过法事功课、早晚课诵、供佛绕佛来剃度修行,內练自己的身心。因此,佛家过得很是轻松无虑:靠左行、忌中行,仪表整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文化交流史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日文化源远流长。有文献可考的两国关系,至少已有21个世纪。在近代以前,在两国交往中,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其主要方面。 据考古学家分析,日本列岛原与东亚大陆山水相连,是大陆突出在太平洋上的一个半岛。大约一万两千年前,由于地球的一次剧烈变动,日本和大陆完全分离。在漫长的原始时代,日本文化开始萌芽。 大约公元前二百年前后,大批的汉人和朝鲜人移居日本。这些人被称为“渡来人”,“秦汉归化人”或“新汉人”。成书于公元815年的日本《姓氏录》记载,仁德天皇时,流徙在日本的秦人92部有18760人,赐首领姓秦酒公,分制置于适宜养蚕的地方。这是早期中国大陆向日本的移民。 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既记载着华夏的光辉史迹,又蕴积了友好邻邦丰富的历史资料。战国时代成书的《山海经》里,就有关于日本的记载。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记》中又记载了徐福携童男童女入海求仙、东渡日本的史事。至今日本九州还流传徐福的许多历史故事,供奉着祭祀的神庙,每50年大祭一次,1980年4月还举行纪念徐福登陆2200周年的隆重祭奠。如今在熊本到长崎的高速公路旁,还建有祭祀徐福的神庙。 大陆人东渡给日本带来了中国发达的文化。他们带去了中国的水稻栽培、养蚕、制陶、冶铁技术,也带去了儒家思想、道教和佛教,加速了日本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在公元五世纪以前,日本古代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汉字的传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并为后来的日本文字(假名)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中国文化传入日本,成为日本文化发展的营养素,乃至影响了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茶道、面条、汤元、豆腐等是通过僧人传入民众的。奈良时期,中国的音乐歌舞——散乐传入日本,与日本传统歌舞结合,演变成“能乐”。书法等艺术也为日本人所喜爱和摩写。中日两国文化也有许多共同之处,当时都是农耕民族,都受儒教的影响,都使用汉字,都使用天干、地支、二十四节气,甚至许多传统节日也一样。这些都是受中国文化影响的结果。 从公元645年起,日本进入“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新政府效仿中国唐朝的长安,建造国都,公元710年迁国都于平京城(奈良)。全面引进唐朝的政治体制、法律、文化,“百事皆仿唐制”。连皇宫四周设12门,也是效仿中国建造的。随着佛教影响的扩大,日本派人留学中国,又请中国扬州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授。许多有特色的寺庙和佛像面世。 古代日本人称中国人为“秦人”、“汉人”外,更多的场合和更长的时间称中国为吴国,称中国人为吴人,称中国话为吴音,称中国人在日本的居留地为吴原。从中国传过去的物品名称往往都要在前面加上“吴”字,如“吴织”。“南京”在日语中也有着不同一般的意义,查阅《日本国语大辞典》的南京词条,除表示中国城市南京外,还表示:中国人的别称;从中国等外国来的输入品、进口货,稀奇可爱的东西等。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浅析中日跨文化交际 ——以笔者的真实经历为例 摘要:中日之间的历史源远流长,两国的文化交流相互交融,以留学、就业、移民等形式交往亦日益频繁。随着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交际中也出现了不少文化休克现象。本文主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以笔者身边的中日之间的交际事件为案例,浅析中日两国在文化方面的不同,提高中日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字:中日跨文化差异 前言 进入21世纪,中日关系愈加成为人们极为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不管是在文化还是历史上,都有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受到两国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日在各自的文化上有着很多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若是不能正确理解看待对方的文化,便会产生文化冲突,造成交际障碍。 一、请客与AA制 案例:有一次,我和室友(中国学生)一起邀请玩得比较好的日本留学生去中国餐厅吃四川菜,因为知道他喜欢吃麻婆豆腐。我和室友在之前就商量好我们俩请留学生吃,先由我来付钱。但是在付账时,留学生坚持要付自己的那一份钱,即使我们一直在解释这次是我们邀请你来吃的,你就不要出了,下次你再请我们吃吧!但是在付完帐后他还是把那份钱给了我们。 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一般坚持「割り勘」(AA制),和同事以及朋友聚餐时都是“均摊付款”,即使共同招待客人,而且可以在客人面前公开算帐、掏钱。在中国人眼里,这是一种丢脸的行为,而且是一种“冷淡”的表现,作为好朋友,不应该斤斤计较,应该是今天你请客了,明天我再请回去。「割り勘」的习惯于昭和20年代从美国进入日本,30年代迅速普及。因为它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所以倍受欢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日本向美国式产业社会转变和向消费社会迈进,日本社会以往的「義理人情」意识逐渐淡薄,人们不再追求真正的感情、永恒的友谊,而希望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这种变化反映在交际关系上有两个具体特征:一是谁都不愿欠别人的情;二是感情,人情只局限于一时一事,和以后及别的事无关,所以一切都要当场算清、了结。在现在的日本,已不仅表现在共同餐饮时的付款方式上,而且几乎表现在所有共同消费的行为之中,似乎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种「割り勘」文化。而中国人乐于“套近乎”,交谈双方力求拉近双方的距离,在一些场合急着付账。比如坐公交时碰到熟人会抢着为对方付款;买饮料时为对方买一瓶等等。 日本人在为人处事时信守“距离美”的原则,人际交往不愿欠他人的情,“距离意识”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人乐于人情往来,认为这样会促进双方感情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的人际交往距离远远大于中国人。因此,在与日本人交流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文化,避免产生“日本人小气、冷淡”等文化误解。 二、寒暄 案例:刚开始学习日语的时候,有一次吃完午饭后正好碰见要出校门的外教,于是我走上前去问「先生、昼ご飯を食べましたか?」(老师,吃饭了吗?),外教听了我的问话显得很惊讶,想了一会说到「ええ、もう食べましたよ。」(嗯,吃完了哦。)我又接着问「どこへ行きませんか?」(您去哪呀?)这下外教感到很疑惑,说到我去外面的水果店买点水果。还有一次夏天的早晨,去上课的路上碰到了日本留学生朋友,他向我打招呼「今日は暑いですね。」(今天真热啊!),我根据自己的感觉,说到「いいえ、熱くないですよ。」(我觉得

中国文化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整理:程德年、杨杨、陈曼、孙珍珍、朱晓笑、蔡东黎、黄丹、俞黄燕、校对:庞丽华、程德年 (^o^)期末复习资料终于整理完了!这里一定一定要感谢10旅管的学舍 和班委会O(∩_∩)O。祝愿每位同学都能考试顺利。 整理的知识主要针对选择题、填空和判断题,涉及了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 和论述题由同学们自己总结答案。有遗漏、错误的知识点请同学们自行补充修改。 一、名词解释 1、文化:现代所谓的文化因研究视角不同而众说纷纭,目前争议主要是对文化范围的认定。 但在一定意义上,则可归纳为两种观点: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所谓广义文化,即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狭义文化之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你的补充: 2、传统文化:只能够反映一个民族最为本质和最具特色的内涵,由此最能体现该民族基本 精神的今本载体。 你的补充: 3、综合国力: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全部实力,是有许多物质和精神因素作 用的综合体。 你的补充: 二、简答题 1、传统文化形成的基本成因 (1)自然环境:古代文化最容易成长在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力资源丰富、有天然屏障保卫的自然环境中。 ①适宜的温带气候 ②波澜壮阔的大河——黄河是中国文化最早的发祥地 ③封闭式大陆——万里长城、故宫、四合院是这一特征的形象注释 你的补充: (2)社会环境 ①农业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的是农业经济 ②家族宗法制度 ③政治大一统 你的补充: (3)外来文化 ①第一次是西域文化的输入——波斯葡萄、大宛石榴、大约是毛织品、伊斯兰教 ②第二次是南亚次大陆文化的输入——印度佛教文化 ③第三次西洋文化的输入 三次外来文化输入形成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能吸收外来文化来扩大本土文化内涵 你的补充: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这学期我们开设了文化必修,让我受益匪浅。课程主要分为五大部分。一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但在交流中,往往也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而导致这种结果的,正是文化差异,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除了表现在价值观,习俗差异等外,还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典故的不同有关。二是中西方饮食文化文化,西方饮食讲求营养,所以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各类元素的单配是否合理。中国饮食则讲求味感,民间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以致中国的某些菜仅仅是味道的载体。三是中西方服饰文化,中西方在服饰上用料不同,造型结构不一样。中国讲究纵向感觉,西方讲究横向感觉。中国在裁剪上注重平面直线西方注重立体裁剪。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被看作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西方的穿着则更强调和反应人体美。四是中西方建筑文化,中国建筑以木为主,西方则以石为料。中国建筑重整体美,西方讲究个体美。中国建筑追求意境,空间较封闭。西方则旨在求实,空间较开放。五是中西方礼仪文化。主要讲述了中西方礼仪文化的差异原因,中西方各自的礼仪特点,比如中国讲究以礼服人,以和为贵,西方人则直呼其名,礼貌有加等等。

其中我对于第五讲中西方文化礼仪尤为感兴趣。礼仪,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史的见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逐步走向文明与进步,摆脱愚昧与落后的标志。礼仪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个人、一个集体乃至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象征。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造成中西方礼仪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道德观、价值观的不同,使得各国的人民有着基本上完全不同的礼仪。礼仪是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对应的,由于形成礼仪的重要根源——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世界上信仰不同宗教的人们遵守着各不相同的礼仪。中西方礼仪文化尤为不同。 中国人讲究亲情至上,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在中国家庭中,孩子小时候多半依赖父母,父母则多为家庭牺牲,并且子女要服从父母,听父母的话。长大后要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而西方人在孩子十八岁成年后则要求孩子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在孩子的抉择中很少参与。但西方的子女在成年后在亲情方面就逐渐冷淡。在称谓上中国家庭严格许多,晚辈绝对不可以直呼长辈姓名,这是种极为不礼貌的行为。然而在西方家庭中可直接叫长辈名字,不分长幼尊卑。所以中国人的家庭观是“家族为本,亲情至上”而西方人则是“个体为本,自由至上”。 中西方的日常行为习惯也大有不同。在中国,人们似乎并不是很在意个人隐私。有人来家拜访,主人会十分热情。在西方,拜访他人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清华大学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考博真题-参考书-分数线 一、专业的设置 刘晓峰的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老师们长期从事此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此领域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二、考试的科目 世界史: 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①101英语或103日语②643世界通史③501综合考试; 三、导师介绍 刘晓峰,男,1962年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1986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助教、讲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教授主要从事日本史、中日文化交流史的研究,同时对东亚地区时间文化有精深的研究。 四、参考书目 专业课信息应当包括一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参考书和资料的使用。这一点考生可以咨询往届的博士学长,也可以和育明教育考博分校(官网可咨询)联系。参考书是理论知识建立所需的载体,如何从参考书抓取核心书目,从核心书目中遴选出重点章节常考的考点,如何高效的研读参考书、建立参考书框架,如何灵活运用参考书中的知识内容来答题,是考生复习的第一阶段最需完成的任务。另外,考博资料获取、复习经验可咨询叩叩:柒伍陆壹,伍贰玖,叁伍,专业知识的来源也不能局限于对参考书的研读,整个的备考当中考生还需要阅读大量的paper,读哪一些、怎么去读、读完之后应该怎么做,这些也会直接影响到考生的分数。 第二,专题信息汇总整理。每一位考生在复习专业课的最后阶段都应当进行专题总结,专题的来源一方面是度历年真题考点的针对性遴选,另一方面是导师研究课题。最后一方面是专业前沿问题。每一个专题都应当建立详尽的知识体系,做到专题知识点全覆盖。 第三,专业真题及解析。专业课的试题都是论述题,答案的开放性比较强。一般每门专业课都有有三道大题,考试时间各3小时,一般会有十几页答题纸。考生在专业课复习中仅仅有真题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对真题最权威最正统的解析,两相印证才能够把握导师出题的重点、范围以及更加偏重哪一类的答案。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一直就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得益于这优势,两国的交流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年以前。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极其深远,日本人称“中国は日本の文化の母国である。”但是中日毕竟是两个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和环境,所以两国之间还是存在很多的差异,现在就其文化方面的差异浅谈一二。 语言 问候:在很多日剧中可以发现,日本人问候的方式是不同的。上午10点之前是”おはよう”,10点之后到晚上是”こんにちは”,晚上是”こんばんは”,过年的问候要分年前(どうぞよいお年をお迎えください)和年后(あけましておめでとうございます)。面对不同的人还要分敬体和简体,尊敬和简化的程度也有不同。其复杂程度可见一斑。而中国则不一样,问好的话一般“你好”“新年好“就足够了。这源于两国对礼文化的不同继承与发展。相比中国,日本宁愿麻烦一些也不要删减,这和日本人的严谨是分不开的。 脏话:不得不说,日本语言的干净程度在所有语言中是名列前茅的。据我所看的日剧和日本动漫来看,日语骂人最狠的是できそこない----废物,ちくしょう---畜生,大多数是ちほう---白痴。这些和中国的各种骂是完全无法相比的。这大概也和日本对传统礼文化的推崇有关。

拒绝:相对中国人的直接,日本人则是十分的含蓄和暧昧的。一般日本人是不会直接说“不”,而是说”这个~”“有点~”“让我想想~”之类,他们认为当面拒绝别人是不礼貌的,采用这种含蓄和暧昧,给对方留了面子,也为自己留了后路。但是有好处的同时,也有麻烦,在和外国人交流时,这种暧昧带来了一些沟通上的障碍。 道歉:日本人很习惯与说对不起,一遇到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对方的错,都会不住的说”すみません”,这似乎已经成为日本人的习惯。但是中国人把错误分的很清楚,一般在确定是自己的错后,才会道歉。 聊天:在中国,一般聊天的内容不会涉及性,因为中国人在这方面还是很保守的。但是日本的性观念很开放,从聊天中就可以看出来。在聊天,特别是男性之间聊天时,他们的话题很容易就牵扯到男女方面,一点都不避讳,在中国人眼中,这实在是不能接受。 日常生活习惯 ただいま:这也许是最常听见的日语之一了。日本人回家的第一句话是“ただいま”,即使家里没有人,他们还是会说这句话。但是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我觉得ただいま这个习惯是很好的。《弟子规》中有“出必告,反必面”的教导,一句“ただいま”算是“反必面”了,让家人安心的同时,又何尝不是让自己安心呢?---“我回来了”

《中国文化史》复习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社会心理也是含有主观的,潜移默化的演进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 2.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其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3.封邦建国:封邦建国即“封土建国”,简称“封建”。即天子把自己直接管辖的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并授予他们爵位,诸侯再分封贵族,诸侯和贵族在自己的领地上有相当的自主权。封邦建国是一种社会制度 4.文字狱:中国明清时因文字犯禁或借文字罗织罪名清除异己而设置的刑狱。 5.图腾崇拜:是发生在氏族公社时期的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一般表现为对某种动物的崇拜,其也是祖先崇拜的一部分 6.今文经:以秦汉通行的隶书记载的经书 7.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8.玄学: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是魏晋时期的主要哲学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现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二、判断改错,指出错误并改正。 1、佛教在魏晋时传入中国,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正确) 2、在原始观念文化中,对太阳、大地等的崇拜形式属于图腾崇拜。(错误) 改正:因为图腾崇拜是对动物的,而太阳、大地不是动物。 3、杨师道、王勃、杨炯、骆宾王、七岁女等是唐朝文思敏捷的神通诗人.(错误)改正:神童诗人 4、公元前1世纪中叶到公元7世纪中叶的朝鲜三国时期,是指魏国、蜀国、吴国时期。(错误) 改正:朝鲜半岛三国时代是指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占据朝鲜半岛的三个国家高句丽(前37年-668年)、百济(前18年-660年)、新罗(前57年-935年)。 5、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南方的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错误) 改正:清代王夫之曾经概括“中国”与“夷狄”之民族,是指“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的游牧民族”。 6、公元2012年为农历壬辰年,其中地支是“壬”,天干是“辰”。(错误)改正:地支是“辰”,天干是“壬” 十天干对应的顺序: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十二地支对应顺序: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7、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印刷术。(错误) 改正:宋代毕昇在1041—1048年间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8、中国戏曲之美首先表现在程式化,其角色分行大致为生、青、净、末、丑。(错误) 改正: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9、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雅、兴三类。(错误) 改正: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结为赋、比、兴三类。 10、汉字的组字方法及规律,后人总结为“六书”:象形、指示、会意、形声、转注、假设。(错误)

《跨文化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书写规范范例)

《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我想,《跨文化交流》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各自展现的独特魅力…… ——题记 在大二的一学期中,我们接触了王培英老师的《模拟导游》课程,风趣幽默的授课风格、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以及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给每一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相当程度的提高了我们的现场讲解能力。离开了大学城,结束了大二的学习,我们回到了北京。很高兴在大三的第一学期,我们能够继续学习由王老师亲自编创的课程《跨文化交流》,在王老师的帮助指导下我们已经从基础的导游讲解能力锻炼上升到一个从旅游专业的角度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和学习的层次。 一个学期的时光飞逝而过,我们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以及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做一个总结概述。就像王培英老师常常告诉我们的一样,当我们学习到一定程度时,就应该能够从一些专业的角度去进行总结,而不是只单单停留在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所以,在这门《跨文化交流》课程即将结束之时,我也要回过头去,望望自己走过的路,都留下怎样的脚印。

我的《跨文化交流》课程学习心得总体将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习心得收获,第二部分是我的学习感受体会,第三部分则是我对自己的反思以及将来的希望。我将沿着这样一个大体思路,联系日常课堂上的实际例子和王老师教材中的知识进行总结。 首先我先来总结一下这一学期以来对《跨文化交流》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正像我在题记中所说的一样,我认为《跨文化交流》这本书以及这门课程所要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它更让我们看到中西方文化中所各自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 整本书共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文化概述、宗教、建筑、饮食、服饰、礼仪、民俗等不同方面对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和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教材中利用生活里的真实例子以及图表等形式进行讲解,让我觉得很多复杂难记的知识变得简单易懂,这是我的一大心得之一——知识要灵活、死学行不通。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这种知识属于文科类记忆性的学科,但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这种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灵活的去理解总结然后再去记忆。比如我们在学习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礼仪文化等等时,老师都没有直接去讲,而是让每一个人先来谈一下自己认为在这些方面中西方都各有什么区别和特点,用自己的语言以访谈或者介绍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就使我们在大脑中对这个知识产生了一个初步的概念,然后王老师才开始讲,接下来我们脑中的那些初步概念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了,比我们自己光看书死记硬背要有效率的多。

中日文化交流史

私の目から見る当代の中日文化交流(1972~2012) 班级:日语1012 学号:2010132223 姓名:胡晓红 要旨:中日関係はずっと敏感な問題となっている。日本といたら、腹が立つことになる中国人が少なくないだろう。去年では発生した釣魚島事件が両国に悪い影響を与えた。でも、それは文化に関係がないと思う。両国の文化交流は歴史の舞台で美しい物語となる。日本文化の基礎は中国の伝統の上に成り立った。古代の百年間で、日本の文化は箸から宮廷の建築まで、様々な方面で中国に影響された。日本の仮名はもともと漢字を通じて移り変わって、だんだん日本の特色をもつ文字となった。中国は日本文化の中で優秀な部分を学んだ。近代に入って、中日の間に文化についてさまざまな活動が行われた。 キーワード:中日文化交流、文化活動、国交、発展 一九四九年十月、新中国が成立した。これは、両国間に新たな文化交流を開く契機となることが期待されていたが、国交がまだ回復していなかったため、正式な政府間の交流はほとんどなかった。一九五〇年十月に中日友好協会の創立大会を開くことになった。一九五〇年代に入ると、日本学術界における中日文化交流活動が活発化になってきた。その後一九五五年六月、日本学術会議が学術会議長茅誠司、東京大学元総長南原繁を始めとする学者訪中代表団を中国に派遣し、中国文化界で熱烈な歓迎を受けた。つまり、新中国が成立してから、たちまち始まった中日民間交流は互いに相手を理解するための対話をすることを重視していた。一九六〇年代なかばに、中日若者の友好大交流が始まった。学術、演劇、文学技術に関する各方面において文化交流が盛んに行われていた。 一九七二年九月に中日が国交を回復した。一九七九年、中国は改革開放をとりいれ、また新たな時代を迎えてきた。一九八〇年代に入ると、中日両国友好関係の発展に伴い、中日若者の間における大交流がさらに気運に乗じてきた。文化交流の基地として、相互の学習と交流の場を作ろうということは、中日両国青年が共に長年持つ願いであった。一九八四年、中日友好二十一世紀委員会により、北京で中日青年交流センターを設立する提案が出された。中日両国政府が積極的にこの案を支持し、共同で資金援助をすることになった。中国政府はこれをいわゆる七五計画という国家重点建設項目の一つとしていた。日本政府が建築家を派遣し、中日両国建築家が共にセンターの設計を担当した。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八日、定礎式が行われ、四年かけて完成した。一九九一年五月四日、つまり、中国青年節に盛大な除幕式典が行われた。 中国では、2000年の秋以降、数万人の人が日本へ観光旅行に出かけている。その中の多くが若者だ。彼らは日本のポップカルチャーに直接接して帰ってきているはずだ。また、北京では、2002年の中日国交回復三十周年の記念日に日本の有名なバンドや歌手がコンサートを開き、中国の多くの若者が生の歌や演奏を楽しんだ。 二十一世紀に入ってから、中日の間にさまざまな活動が盛んに行われた。 中国文化伝媒クループと中国文物報、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の共催による中国の街並み展が2011年12月16日、日本の東京中国文化センターで開催された。 この展覧会は2012年1月13日まで続き、歴史的に有名な中国の街並みの写真や書道作品、街並みの模型などを展示している。展覧会を通して、日本人にもっと中国を知らせた。中日国交正常化四十周年の際、二日間にわたって行われた第13回中日友好交流会議五月25日午前、貴陽市で幕を下ろした。 会議期間中、会議に参加した中日双方の代表は「中日国交正常化40周年?地方と地方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612171231.html, 浅析中日关系之间的文化交流 作者:杨金鹏 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1期 【摘要】从亨氏的“文明冲突”到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文化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作用不断加强。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悠久的文化交往历史,然而,现今中日两国之间许多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因此探寻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际关系;文化交流;中日交流 一、国际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随着冷战的结束,在国际关系研究领域,文化因素作为“软实力”从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影响国际关系的传统变量中脱颖而出,有学者就说到,“没有人对此存在任何争议,即当今国际关系也同样是文化间关系。” i文化作为国际交往中的一个维度在当代国际关系的 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首先,文化因素是构成一国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约瑟夫·奈在《软实力》中说到,“当一国的文化中包含了普世价值观,其政策中推行的也是被他国认同的价值观和利益,那么双方也就会建立一种兼具吸引力和责任感的关系,该国得偿所愿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大大增加。” ii另外,一国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是决定一个民族凝聚力强弱的重要因素,而文化上的统一性又能增加民族整体的行为能力和社会结合程度,对各项物资要素本身产生制约作用。iii 其次,文化交流是国际行为体实现其目标的重要手段。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国际行为体通过各种文化形式,运用“魔弹理论”iv宣传自己的价值观和普世观,以进行文化渗透,控制和干预别国的内政,促使别国的政治经济按照自己的意愿发展。 再次,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是造成国际冲突的原因之一。由于国际社会主体都是各自民族历史文化条件的人所组成的社会群体,都有各自的处理国际关系的价值观,对于国际社会中的相关问题的不同认知往往成为造成国际冲突的重要诱因。在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看来,其他宗教尤其是基督教对世界的解读都是错误的,是对先知的侮辱,因此他们不惜发动恐怖主义事件,以消灭异教徒,建立所谓纯正的“伊斯兰国家”。 最后,文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外交活动会产生影响。一国的外交决策不仅仅涉及国家的物质利益,而且还涉及到道德与伦理评判等问题。同时,一个国家领导人的外交风格也深受本国历史文化氛围的影响。所以,文化成为各国际行为体参与外交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史复习资料 绪论 一、文化的概念、结构和传承 (一)文化和文明 1、文化的概念 中国:“文”本意指交错的纹理,引申为自然与社会纷繁复杂的事象; “化”本意为改易、生成与整理,含有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西方: “文化”本意为耕种、居住、练习、留心或注意、敬神等,后引申为对人类精神的培养化育。 “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英]泰勒《原始文化》1871年 1952年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检讨》一书中,统计从1871——1951年间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64种,现在有两百余种甚至上千种。 梁启超、梁漱溟、钱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几种文化界说: 广义文化说: 凡是把社会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作为文化涵盖对象的文化定义。 “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77年版《辞海》

“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982年《现代汉语词典》 把文化涵盖对象限定在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方面的文化定义。 “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专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归结为生活方式、民族心理结构、思维方式、知识系统等等 文化多义兼容说 ”广义地说,指人类的活动方式几创造的物质、精神成果的总和。中义而言,它可以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也就是人类创造的精神产品,如文学、艺术、哲学、科学、法律、道德、伦理、习俗风尚等观念性的东西。狭义指人类的一般知识及运用文字的能力、水平等。“ 2、文化与文明 文化、文明同义说 施宜圆《中国文化辞典》1987年;袁方《社会学百科辞典》1991 认为文明与文化没有多大差别 文明大于文化说 钱学森、罗大冈”文明包括文化,而文化不能替代文明” 最早见“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乾·文言》 指社会生活光彩绚烂,其义包括文化 文化大于文明说 汪澍白“濬哲文明”——孔颖达《尚书·舜典》疏解:“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赋予文明以观照和传播人类所创造的整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