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短文两篇导学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
3短文两篇导学案

年级七年级科目语文教材版本人教版

章节第18课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

主备人审核人

一、学习目标:

1、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对比探究阅读;

5、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二、学习重点:

感受作品语言柔美、细腻的风格,学习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对比探究阅读;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三、评价设计:

学生品读、欣赏课文,完成目标三和五。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完成目标一、二和四。

四、学习流程:

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新授

(一)夯实基础

1、知人论世

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2、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字词过关

shōuliǎn kuānshù zàn cuìruò bēiwēi gǒu

收敛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

(二)研读文本

1、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

(3)自读课文,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a、“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原因,也是由蝉引发的关于生命的深刻道理。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厂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b.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整体阅读,初步感知文章的内容,并且要求学生联系文章的主旨以及问题所处的具体语境作深入地分析、解答)

2、研读与赏析

再次默读全文,思考下面问题:

①《蝉》一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②《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③《贝壳》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巳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尸你怎样理解此处的“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学-的心”?

④试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

讨论后明确:

①我们一般是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有新意。它赋予秋风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厂进来。言少而意浓。

②此句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点,空间要多一点,以,一颗感激的心情表达珍惜、回馈生命的激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③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不是人们对她的绝对地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平常但执著的爱的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白谦的说法,其实足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④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人微,笔触清柔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丁白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留下令人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把着力点放在过程上,既要看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还要看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更要看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探究精神和合作能力,以及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这两篇短文都从细小、具体的事物中让我们感悟出深刻的人生道理,引起了我们对

生命意义的思索。是啊,天真烂漫的童年是人生的春天,血气方刚的青年是人生的夏天,沉着稳健的中年是人生的秋天,步履蹒跚的老年是人生的冬天。逝者如斯,青春不再。躯体的老化是自然规律.但人只要我们保持心灵的春天,生命将永远年轻!

四、作业(拓展)

1、实践作业:课外搜集——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事例,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一些有关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自己去欣赏和品评。

3、作业本:练习二

6.板书设计:

蝉聒噪、瘦弱————延续生命

抑————扬哲理:…………

贝壳生命脆弱、卑微————居所精致、仔细

7.课后反思:

第二单元 3《短文两篇 蝉 贝壳》导学案

3短文两篇蝉贝壳 设计者:曾祥茂审订者:杨梅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与态度: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方法:抢答,朗读,引导,自主学习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一、激情导入 冰心老人说:“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人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两篇优美的散文,从中感悟生命的真谛吧。 二、预习课文 (一)掌握下列字词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收敛(liǎn) 颤动(chàn)宽恕(shù) 卑微(bēiwēi) 聒聒(guō)一丝不苟(gǒu) 短暂(zàn) 脆(cuì)弱 2、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硕士学位。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谈》、《承教小记》、《日影行》、《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祖籍察哈尔盟明安旗贵族。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及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毕业。她是台湾知名画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散文集《有一首歌》、《江山有诗》,美术论著小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她的作品浸润东方古老哲学,带有宗教色彩,透露出—种人生无常的苍凉韵味。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 (三)A.阅读课文《蝉》,完成下列问题。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同学们尝试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学生探究。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6课《短文两篇》学案 鲁教版

《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字词的梳理;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并能背诵默写课文;(重点) 3、了解文章中的优美意境,严密结构和凝练的语言。(难点) 一、课前自学: 1、查找资料,掌握下面的知识 (1)“书”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写下来 (2)陶弘景: (3)谢中书: 2、朗读课文,达到成诵 二、自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字形,达到正确、流利。 2、《答谢中书书》中的第二个“书”的意思是。本文宛如一幅清丽 的,又像一首流动的,语言凝练且生动。 3、〈答〉总领全文景观的句子是。点名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三、翻译全文,并背诵全文 1、小组内接龙翻译短文,班内接龙翻译课文。 2、背诵方法指导: 翻译记忆法(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记忆);情境再现法(将内容想象为丰富的画面方便记忆);举纲张目法(抓住文章脉络记诵,就能条理清晰地记住全文内容);关键词句记忆法(抓住句中一些关键的字词带动全句的记忆)。 3、理清短文结构层次,尝试背诵短文。 为了方便记忆,我们不妨一起看看作者是按怎样的思路来写的《答》。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从古至今,以“共谈”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

文中心。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殿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先以感叹总括前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这样,首尾呼应,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文中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人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复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与“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一景一意,次序井然。 请你尝试分析一下《记》中作者的写作思路。 四、当堂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夕日欲颓()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 藻、荇交横()晓雾将歇()陶弘景()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闻人语响 D.寻张怀民未果,寻病终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 )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 ) ③才辞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 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 ) 4、下列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B实是/欲界/之仙都。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D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填空 ①《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字通明,号。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时人称他为“”。 ②《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字,号,是(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弟弟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之中。 ③《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写四时“山川之美”的句子是,早、晚“山川之美”的句子是。 ④《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写月夜美景的句子是,写作者的感慨的句子是。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与否,对的打“√”,错的打“×”。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作伴,有意慰藉我们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了一下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采用的是动静结合,正面形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D.“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寥寥数语,感慨深长。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在痛苦中又得到某种慰藉的心情() 五、习题检测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及答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设计:龙的故乡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 劫难蟾蜍陨石携带 2、解释词语 劫难:__________ 追溯:__________ 天衣无缝:________ 致密:__________ 【课内探究案】 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三、合作探究,你问我答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古诗二首》导学案

金佛寺学校六年级语文学科学生学案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 课题:《古诗二首》计划课时数:2 主备人:马天武 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年级主任签名:时间:____月_____日 【学习目标】 1.感受田园劳动生活,体会人们生产劳作的辛苦。 2.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学习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并养成课外主动阅读和积累诗歌的习惯。 方法与过程: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导学案设计 一、【知识链接】 1、题目理解:“兴”在这儿读第四声,在文中,他指:兴致;“杂兴”就是——随性写来,没有固定题材的诗篇;“田园”指农家的田园生活;“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描写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的诗篇。《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2、作者了解:范成大,南宋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晚年隐居退隐。他的诗作大部分反映农村生活。其诗语言清新自然,风格温润委婉。与尤袤、陆游、杨万里并称“南宋四大家”。主要作品《青远店》《州桥》《双庙》《四时田园杂兴》等。 二、【预习导学】: 一、看拼音,写汉字。 yún( )田 jì( ) 麻 lí( )落 jiá( )蝶 二、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xīng xìng 高兴()兴( )奋时兴()兴()趣 dāng dàng 当()家妥当()当()选上当()三、辫字组词。 昼()耕()供()绩() 尽()耘()拱()债() 傍()蜓()织()蝶() 旁()挺()知()谍() 四、解释下列词语。 昼()耘()绩麻()各当家()童孙()供()肥( ) 稀( )篱落() 五、读诗句,写出诗句的意思。 1、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 2、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三、【质疑探究】 1、自读,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3、你能找出描写农民劳动繁忙景象的诗句吗?请抄写下来。 4、从小孩学种瓜这个动作,你想到了什么? (第二首诗) 1、诗人描写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2、你读懂了哪一句,试着说说它的意思。

部编语文精练系列-16《短文两篇》导学案

16《短文两篇》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借助注释、掌握文中的文言常用词语,了解托物言志写作方法。 能力目标:熟读课文,能流畅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语句。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感节操。 【学习重点与难点】1、借助注释、工具书掌握文中文言常用词语,了解两文的写作方法。 一、学前准备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 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熟读课文,尝试流畅地翻译全文。把你有疑问的字词或句子写在下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习字词】 陋室míng()唯吾德xīng()案dú()可爱者甚fán() yū( )泥 zhuò()清涟而不妖不màn()不枝 xiè( )玩 二、学习新课 【整体感知】 1.读了这两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请谈一谈。 2.你能流畅地翻译全文吗?同桌合作,尝试一下!把不会翻译的地方作好标记。 【探究平台】 1、在疏通文意之后再读课文,你觉得作者写《陋室铭》的目的是要突出什么? 2、回答下列问题,思考本文是如何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1)本文围绕陋室如何具体描写“惟吾德馨”?哪句写景,哪句写交往的人,哪句写做的事?(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归纳) 明确: (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4)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何作用? 3、作者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作者想借陋室表现了他什么样的生活情趣和品质?

短文两篇教学案学生用

课题:短文两篇 编号:8022执笔:潜俊审核:王晓莉课件名:陋室铭、爱莲说 第一板块预习反馈 陋室铭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走进作者:刘禹锡,唐代进步思想家、文学家、诗人。河南洛阳人。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他对这一现实颇为不满,曾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改革运动,但遭遇失败,以致仕途坎坷,多次遭贬。但他没有屈服于权贵,而是以文明志,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对达官贵人蔑视的态度。在文学上,他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了同时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我读过他的诗,“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的意思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鸿儒.()苔.痕上阶绿() 调.素琴()案牍.()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三)、朗读课文。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参照注释,粗知文意。 2、教师指导学生读课文,力求读出韵味。 (四)、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一字多义 之无丝竹之乱耳 何陋之有 3、倒装句

何陋之有

4、翻译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孔子云:何陋之有? 爱莲说 (一)、课前熟读课文,要求了解相关文学常识;在书本上标注生字词音。(二)、预习检测: 1、诵莲:,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 ,天然去雕饰。 2、学莲: (1)文学常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叙来论述道理,与现代的杂文相似。《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周敦颐,字,谥号。北宋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著有《》、《》等。 (2)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 ) 淤.( )泥濯.( )清涟.( ) 噫.( ) 亵.( )玩鲜.( )有闻不蔓.( )不枝 (三)读莲: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大家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通文意,并借助注解和工具书小组内分工合作疏通文意。 (1)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可爱者甚蕃. 濯.清涟而不妖. 香远益 ..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宜.乎众矣 (2)下列句子的句子的意思你读懂了吗?. 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不妖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花之君子者也。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制作积累卡片,学生进行总结和互补 词类活用 蔓:不蔓不枝 枝:不蔓不枝

统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短文两篇导学案精品

13 短文两篇导学案 大家都知道犹太人是聪明的,可聪明从何而来呢?答案就是:读书。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点一滴蜂蜜在上面,然后叫小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个仪式的用意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的传统由来已久,深入人心。为什么要读书呢?怎样读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两篇谈读书的文章。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理解并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梳理课文的论述思路,学习作者的说理艺术。 3.树立正确的读书观,认识读书的价值,学会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读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体会其表达效果。(重点) 3.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难点) 谈读书 一、文本导入 有人说,现在已经进入“读图时代”,各种各样的图铺天盖般地呈现在人们眼前,读图已经成为时尚。有人认为,读图是造成全民族阅读水平低下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回归读书,尤其是中学生要多读书、读好书。那么我们为什么读书?怎样读书?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几百年以前先哲的高论。 课题短文两篇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调节。 教 学 目 标 1.引导学生理清两文的论证思路,把握其思想内容。(重点) 2.分析理解两文的论证方式及方法,揣摩精练有力的语言,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难 点) 3.让学生充分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重点) 课 前 预 习 作者简介 弗朗西斯·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在人类思想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他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以哲学 家的眼光思考了广泛的人生问题,著有《随笔》《新工具》等。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 除此之外,还写有法律、历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 马南邨(1912—1966),福建闽侯人,本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文论集《论中国历史的几个问题》,杂文集《燕山夜话》《三家村札记》等。 写作背景 《谈读书》选自《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英国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王佐良译。培根自称“以天下全部学问为己任”,企图“将全部科学、技术和人类 的一切知识全面重建”。他反对经院哲学,强调通过实验去揭示自然界的秘密,获得知 识,并认为“知识就是力量”。他在《随笔》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 言”(这是《随笔》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处世之道等。其中《谈读书》就犹 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对自己晚辈的谆谆教诲:要多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不求甚解》 选自《燕山夜话》(北京出版社1979年版)。20世纪60年代初,邓拓应《北京晚报》之 约,撰写《燕山夜话》专栏杂文。这个专栏的杂文从古人读书治学、科学研究、生产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18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 【教师寄语】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学习目标】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 字 遗hái ()骨gé ()zhě()皱追sù()劫()难蟾蜍()陨()石携() 带 2、解释词语劫 难追溯 _________________ 天衣无缝致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的作者阿莫西夫是国著名的科普作家和小说家。 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三、整体感知 从课文注解得知,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请问这两篇短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四、自主学习 (一)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3.你怎么看待科学家们的推断? (二)4.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5.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6.在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中,作者为什么选择“撞击说”而否认“火山说”? 五、合作探究 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 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 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1.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 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 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教师提示: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五句话,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点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境,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六、拓展延伸:科学界研究恐龙灭绝问题,在作者看来有何意义?你怎么认为? 七、课堂小结: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八、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遗骸()褶皱()追溯() 鸟臀目()两栖动物() 2.《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一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 了;一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 明。这表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也不同。 3.在下面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4.指出下列各句画线词语的词性。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5.一小吃店打出广告:“好吃,告诉大家;不好吃,告诉我们。”但由于广告内容不是很自信,效果并不好。后经人指点,将广告内容稍作改动,便十分自信,顾客盈门。请问,是怎样改动的?

古诗二首2导学案.doc

课题 古诗二 首 学 课型主体课文官课时 2 具 学习目标知识与 能力 学生自学课文,理解古诗内容,了解自然界中大海的壮阔,西湖的美丽。有感情朗读古 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 方法 理解重点词句,感悟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通过写景揭示深刻的 道理,表达自己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扩大阅读量。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和情感美,与作者共鸣,产生热爱生活的美好 情感。 重点分析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会诗句的美感,理解诗意。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 感。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由景展开联想,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渗透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这种写作手法。 资料链接本课有《浪淘沙》和《初晴后雨》两篇古诗。第一首作者是白居易,诗中语言奔放,颇有气势,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象,以及作者观后产生的联想。第二首是苏轼的作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宁静素雅、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湖的景致。 学 习 导学案导学评价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对雄伟自然的赞美之情。。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古诗,还记得吗?谁能背一背给同学们听听?师:学过 的诗都记住了,很好。我国古代出了许多诗人,他们写了很多诗,这些诗有很美 的意境,今天,我们再来学两首新诗。(板题) 回顾知新 预习 板块 收集白居易的诗 导学板块一、诵读展示 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 默读《浪淘沙》。 把不懂的字词划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一)让学生按要求自学《浪淘沙》。1.默读《浪淘沙》。2.把不懂的字词划 出来,并提出不懂的问题。3.《浪淘沙》写的是哪里的景色?景色是什么样的? 二、理解诗意 (1)自由读读这首诗,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你有哪些地方读不懂(2)谁 会解释这些词?动动脑筋,查查字典,试着理解前两句意思。 (3)后两句诗的意思你们理解吗?谁能把它的意思画出来? (4)谁能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借助注释,结 合图画、展开想 象,理解诗句的 意思,感受黄河 磅礴的气势和丰 富的想象,体会 作者表达的思想 感情。

短文两篇导学案

课前预习: 1、积累相关的名言警句及名人读书的事例 2、积累本课的生字词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请你坦诚地告诉大家:你喜欢书吗?你读过那些书?读书的过程你有那些感悟?(由学生谈) 你能说出几条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学生进行交流) (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3)名人读书的趣事: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 马克思读书趣闻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试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 2、快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1)给加粗字注音并识记 怡情博彩藻饰矫情诘难寻章摘句咀嚼 狡黠味同嚼蜡滞碍阐证吹毛求疵 (2)、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3)、说说文章中作者所运用到的论证方法,举例说明 三、合作交流文本探究 品味文章语言 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英国文学家雪莱也说:“他的文字有一种优美而庄严的韵律,给感情以动人的美感,他的论述中有超人的智慧和哲学,给理智以深刻的启迪”。 下面,就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 质疑问难 1、本文让你对读书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文中有没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勇敢地站出来,与培根“对话”。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16短文两篇 【导学目标】 1 ?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 ?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 2课时 彳教学方注柑寻 教法指导: 1 ?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 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 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 ?合作学习 (1) 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 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 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 概括文段内容法 1. 语言要凝炼。 2. 扣住文段核心。 3 ?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 ?字音字形 德馨(x I n) 苔痕(h e n) 案牍(d u )西蜀(sh u) 2. —词多义 鸿儒(r u) 词类活聊

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3. 词类活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用作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4.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 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5. 背景介绍 文U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咼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在石碑上,立在门前。 6. 文体知识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 听教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2. 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交流点拨】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3. 根据注释,疏通文义。学生质疑,师生互答。 4.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主要写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陋室。 5. 什么是陋室呢? 【交流点拨】室名,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6. 古代文人总喜欢给自己的房子起一些优雅的名字,如“潇湘阁”等,那作者为什么要给他自己的房子起名 叫“陋室”呢?难道他的房子真的很简陋吗?请大家阅读课文,然后将与陋室有关的内容用括号括起来。 【交流点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学生朗读描写陋室的句子) 7. 刚才我们朗读了刘禹锡描写 他的陋室的语句,我想,每个同学的头脑里都浮现出了不同的画面,你能不 能用一句话来给大家描绘一下你想象的陋室呢? 【交流点拨】描绘时可用上这样的句式:“陋室的”很”你看”” 步骤三精读课文赏读语句

(完整版)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和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内容,对两篇短文的内容进行整体比较,找出它们各自所述内容的相联点和有区别的地方,懂得写作文章可根据情况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写作角度。 2、在反复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逻辑顺序的特点。 3、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1)快速阅读单元导读,明确本单元学习任务;(2)说明文并不陌生,上学期学过一个单元,回顾下说明文主要掌握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点、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说明方法等) 2、出示恐龙图片,与学生交流恐龙作为世上最庞大的动物,但在6500年前灭绝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两篇科普说明文。 二、教学新课 1、简要介绍作者。(阿西莫夫,一生充满了传奇,著作量惊人,写了至少400本书。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在美国仍很畅销。他被称为“永远的科幻教父”。) 2、快速浏览《恐龙无处不在》,思考: (1)“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由何而知? (2)“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归纳: (1)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2)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在”。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恐龙何以在南极生存?”“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进到另一个陆地上去的呢?”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把恐龙带到了南极”。 3、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找出作者思考问题的轨迹(理清文章思路)。(1)思路: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名师教无忧】《短文两篇》导学案 “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这是对那些身居陋室,胸怀天下着的歌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对那些不随流俗,洁身自好者的赞美。其实,这两句流传千古的格言警句是有来历的,它歌颂的是唐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刘禹锡,赞美的是宋代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刘禹锡和周敦颐是怎样的人?有怎样杰出的文?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第一课时《陋室铭》 一、新课导入 陋室,是刘禹锡的居室名,意思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走进他的陋室,你一定会被刘禹锡的高风亮节所深深打动。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西蜀.(shǔ) 2.听老师范读,划出朗读的停顿。 【交流点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3.大声读课文,划出押韵韵脚。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 之:①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②何陋之有(倒装标志) 往来:①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 ②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2)词类活用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出名,有名) 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灵验) 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名词活用为动词,能散布很远的香气。文中指德行美好) ④无丝竹之乱.耳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受到犹乱) ⑤无案牍之劳.形 (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感到劳累) 5.作者链接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唐顺宗时,与柳宗元等参加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运动,不久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连州、夔州、和州等地刺史。晚年回长安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作品有《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被白居易推崇备至,誉为“诗豪”。 6.背景链接 刘禹锡被贬期间,只有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这位势利眼的狗官,实在欺人太甚,刘禹锡遂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7.文体链接 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诫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内容上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读懂文意 1.自由朗读课文。 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交流点拨】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

《短文两篇》导学案含答案

《短文两篇》师生共用导学案 备课:徐春红备课时间:2019.10.14 学习时间: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 2、在了解文章背景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3、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多种描写方法,尤其注意写景的句子。 【学习难点】 1、学习写景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答谢中书书》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3、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1、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他擅长诗、词、散文: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今存其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了北宋诗的最高成就。 2、写作背景 苏轼少时即精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络罪名,投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3、题目解说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导学案

凤州中学八年级语文导学案 成员:略主备人:邢长安审核: 学生姓名:班级:使用时间: 【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学习目标】: 1、继续了解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2、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3、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重点难点】 1、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2、理解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知识链接】艾萨克?阿西莫夫,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世界顶尖级科幻小说作家,他也是位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颇丰,一生著述近500本,其中有100多部科幻小说,早已远远超过了“著作等身”的地步。是20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以他的名字为号召的《阿西莫夫科幻杂志》,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重镇。【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语: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2分钟) 二、预习导学:(导语:阅读课文,在尽量短的时间内,看注释或查字词典识记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15分钟)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请先不看书)。 遗骸.( ) 蟾蜍 ..( ) 褶.皱( ) 劫.( )难陨.( ) 石骨gé( ) z hě( ) 皱追sù( ) xi..é.( ) 带遗h.á.i.( ) 2、解释词语(可看书或查资料,理解识记)。 劫难: 天衣无缝: 致密: 追溯: 3、两篇短文的内容分别是: 《恐龙无处不在》 <被压扁的沙子> 三、深入学习,合作探究:(18分钟)(导语:认真读课文,根据课文弄清下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导学案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导学案 《古诗二首》导学案 科目:语文 班级:四年级 课题:《古诗二首》 教者:宋宁娟 教学目标: 1、独立识字,认字四个,写字五个。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感受花的美丽和春天的生机勃勃并能流利的进行背诵。 3、初步理解《游园不值》中用一枝红杏代表满园春色的写法。初步理解“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包含的哲理。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诗歌并背诵。 2、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播放录音朗读,引导学生细听感受。 2、说说你听到什么了,看到什么了。 3、导入课题并板书:《游园不值》 4、理解诗题。不值:没有遇到要访的人。 二、预习检测: 1、齐读课题,能简单说说课题的意思。 2、教师深入学生中间,仔细倾听并进行朗读指导。 3、关注朗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4、指导学生读准节奏。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5、引导学生谈预习收获,师小结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6、出示问题,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 7、指导学生合作解决课前的预习困惑。 8、引导学生谈预习收获,小结评价学生自学情况。 9、指导学生合作解决预习中的难点,并将本节课中的教学重难点渗透到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 三、合作探究: 师:同学们课前都预习得非常认真,大部分同学的收获真不少,本节课我们深入讨论学习第二首古诗《游园不值》。 1、收集预习困惑,出示问题: 问题一: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问题二: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问题三:感受作者心情前后有什么变化, 问题四:两首诗都是用花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体会他们的异同, 2、规定时间自主思考。 3、分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收集信息,做出适当的评价。 4、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指导性意见。 5、重点关注有困难的小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6、及时跟进评价。 7、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可进行补充、质疑。 8、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师及时做点拨或讲解。(多元评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