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 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 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 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 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一):

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药渡经纬 2016-01-28 导读:丙肝病毒感染全球流行,是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然而过去人类并没有特异的丙肝治疗药物,自2011年FDA批准2个NS3/4A抑制剂上市后,在2013和2014年全球爆发式的批准上市了疗效惊人的抗丙肝药物和抗丙肝药物组合。2013年和2014年,全球包括5个单药、3个复方药在内共批准上市8个新分子实体用于治疗丙肝。其中包括了疗效惊人并在市场销售上的表现堪称史诗级的新药索非布韦(Sofosbuvir)。文内所涉药物统计自药渡网,截止时间2015年12月31日。

本文将分6期向大家介绍一下丙肝和抗丙肝药物的现状与研发进展,同时还对比解析了一下国际上现行的主要抗丙肝治疗组合,最后和大家聊聊中国丙肝的现状和治疗选择。

?第一期:丙型肝炎与抗丙肝药物

?第二期:NS3/4A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第三期:NS5A抑制剂研究进展

?第四期:NS5B抑制剂研究进展

?第五期:国际上主要抗丙肝治疗组合解析

?第六期:中国丙肝现状和抗病治疗选择

1. 病毒性肝炎

肝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的名称和疾病,而平时咱们所说的肝炎一般都是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及之后免疫系统对肝细胞进行攻击导致的急慢性肝炎(图1)。研究表明,病毒性肝炎对肝的损害主要源自与免疫系统对机体的攻击。

图1 病毒性肝炎是病毒感染引起的

病毒性肝炎主要分甲到戊5种肝炎,他们的特点如表1。

2. 丙型肝炎

丙型肝炎是由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而丙肝病毒感染流呈全球流行状态,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图2)。

图 2 丙肝病毒感染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最近数据显示,丙肝病毒全球流行率约为3%,感染人数近2亿,其流行率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图3)。

图3 HCV疫情分布(数据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5342495.html,/)

据卫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最近10年来我国丙肝病毒感染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0681例,急速增长到2012年的201622例,虽在之后稍微稳定在20万出头,但总趋势仍不乐观(图4)。

图 4 中国丙肝感染情况(数据来自卫生部官网)

血液和体液传播是HCV感染的主要途径,静脉吸毒与性传播是感染HCV的高危行为。同时约有10%-30%的感染由于不明原因(图5)。

图 5 丙肝传播途径

HCV暴露后1-3周,血清中可检测丙肝RNA,急性感染患者多数无症状,并且其中有55%-85%转化为慢性感染。

HCV病毒血症持续6个月未清除者为慢性感染。慢性HCV感染可以引起肝硬化和肝癌等,是终末期肝脏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丙肝病毒

丙肝病毒(HCV)是黄病毒科中嗜肝病毒属中唯一成员,直径约为55-65 nm球形颗粒,外有脂质囊膜和棘突结构,内有核心蛋白(core)和RNA组成核衣壳(图6)。

图 6 丙肝病毒结构示意图

HCV与其他RNA病毒一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亚型,目前全球鉴定出6种基因型和50多种亚型,每种基因型核酸序列差30%以上,亚型间差约15%(图7)。

图7 HCV基因型分布(数据来自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5342495.html,/)

4. 丙肝病毒基因组

HCV是正链RNA病毒,基因组由约9600个核苷酸组成,包括一个两端非编码区即核糖体进入序列(IRES)、一个阅读框(ORF)。HCV基因组含10个基因,表达产生10个结构(核心蛋白、包膜蛋白E1和E2、离子通道蛋白P7)和非结构蛋白(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见图8。各蛋白功能见表2。

图8 丙肝基因组结构(数据来自wilipedia)

5. 丙肝病毒生活史

1.包膜蛋白识别肝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病毒摄入细胞,释放正链RNA;

2.进入的病毒RNA还在NS5B的介导下进行复制;

3.进入细胞和复制后的病毒RNA通过IRES介导翻译合成多聚蛋白,在经

过NS3/4A蛋白酶水解成病毒蛋白;

4.新合成的病毒RNA与病毒蛋白装配和成熟释放。

具体请见图9。

图9 丙肝病毒生活史(数据来自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5342495.html,/)

6. 抗丙肝药物及其靶点

过去丙肝治疗的标准方法是聚乙二醇化的干扰素α(PEG-IFN α)与广谱抗病毒药利巴韦林(RBV)联用。这方法虽然毒性大周期长,但是还是能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的,HCV-1a型丙肝持续病毒应答率(SVR)大于70%。目前在我国等很多亚洲国家该疗法能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默沙东、艾伯维、吉利德和BMS等公司相续开发出抗丙肝新药和新的治疗组合,取得了惊人的疗效,使得丙型肝炎这一疾病测定被人类攻克。

随着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NS5A抑制剂和NS5B聚合酶抑制剂的开发,不但丙肝治愈成为可能,而且排除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减少了对诸多禁忌症。

图10 已上市抗丙肝药物及其靶点

NS3/4A是HCV病毒的蛋白水解酶。HCV基因组可翻译成一条含10个基因产物的多聚肽链,需要NS3/4A水解成病毒蛋白单体,从而组装成病毒颗粒完成病毒生活周期。NS3/4A蛋白酶抑制剂是最早开发并有药物上市的HCV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NS5A是HCV病毒非结构蛋白,其功能并没有明确,已知其是病毒生活周期所必需,病毒复制对其抑制高度敏感(体外抗病毒活性超强),被认为和病毒复制复合物形成和病毒与宿主互作有关。

NS5B是病毒RAN聚合酶,抑制NS5B直接抑制病毒RNA合成。第一个批准上市的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Sofosbuvir),对多个基因型HCV感染疗效惊人,上市后创下了一个又一个记录,成为至今为止唯一一个上市首年全球销售突破100亿美元的药物。

从抗病毒策略来看,病毒对宿主的识别、侵入、病毒复制和成熟释放,以及宿主对病毒的免疫反应等过程都可以作为抗病毒的靶点。事实上也是,病毒识别、宿主反应的Cyclophilin抑制剂都曾被研究过,特别是Cyclophilin抑制剂目前有药物Alisporivir甚至进入III期临床试验。Cyclophilin抑制剂是宿主靶向的抗病毒结合蛋白,可以增强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疗法的抗病毒活性。但随着NS3/4A、NS5A和NS5B抑制剂的成功与陆续推出,其他靶点的药物研究前景堪忧。

HCV药物研发进展综述(二):

NS3/4A蛋白酶抑制剂竞品分

2016-02-04

内容概要

NS3/4A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NS3/4A抑制策略与抑制剂的开发

1.NS3/4A抑制策略

2.第一代NS3/4A抑制剂的开发

3.第二代NS3/4A抑制剂的开发

NS3/4A抑制剂开发现状与分析

1.国际在研NS3/4A抑制剂

2.国内在研NS3/4A抑制剂

NS3/4A在HCV治疗中的地位与未来研发和市场预期

导读:

1.上期我们简单介绍了丙肝、丙肝病毒与抗丙肝治疗和药物。我们知道在过

去丙肝的治疗一直是以广谱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与干扰素联用为主,早期市场上并无丙肝特异靶点的直接抗病毒(DAAs)药物。

2.NS3/4A蛋白酶抑制剂是最早上市的丙肝特异的直接抗病毒药物,自2011

年FDA批准第一个NS3/4A蛋白酶抑制剂之后,蛋白酶抑制剂与干扰素/利巴韦林三联疗法被广泛应用。

3.在2014年欧洲肝脏研究协会(EASL)推出的HCV临床实践指南中,该

三联疗法被建议成为HCV基因型1型患者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未完全根除后的推荐疗法。

4.本期我们详细的了解NS3/4A蛋白酶与NS3/4A抑制剂的研发与进展。

1. NS3/4A蛋白酶结构与功能

丙肝病毒基因组含10个基因,编码膜蛋白E1与E2,核心蛋白、p7与非结构蛋白NS2、NS3、NS4A、NS4B、NS5A和NS5B(图1)。丙肝病毒基因组翻译成一个多聚蛋白前体,需要蛋白酶水解成熟成为单体蛋白。

图 1 丙肝病毒基因组基因构成

NS3/4A复合物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HCV非结构蛋白,催化丙肝病毒非结构蛋白水解成熟,是丙肝病毒生活周期所必须的。

NS3是HCV非结构蛋白,含631氨基酸残基,具有蛋白酶和RNA解旋酶双重活性。X晶体衍射发现呈胰蛋白酶样折叠,形成两个β片层和催化三联体含酶底物特异结合的位点,相比于其他丝氨酸蛋白酶,沟槽较浅。C端是一个Zn2+结

合区,Zn2+离子的结合起到了稳定NS3/4A蛋白酶空间结构和正确折叠。N端约28-30个氨基酸残基与NS4A中段的疏水氨基酸残基的相互作用(图2)。

图 2 NS3蛋白

A:NS3全长,其中虚线框内是NS3蛋白酶结构域;B是无NS4A情况下的NS3蛋白酶结构域,深色棍棒是催化位点的氨基酸残基;C:有NS4A类似肽情况下的NS3蛋白酶结构域,深色棍棒是NS4A模拟肽。

NS4A作为辅助因子,其N端20个疏水氨基酸残基与NS3丝氨酸蛋白酶N端结合形成非共价二聚体,共同执行丙肝病毒非结构蛋白的水解和成熟。NS4A是小分子蛋白,含54个氨基酸残基,中间氨基酸残基亲水参与NS3/4A蛋白酶活性中心形成;C端20个氨基酸功能尚不明确(图3)。NS4A能够活化NS3蛋白酶活性。NS4A的辅助作用相当保守,为药物设计提供可能。

图 3 HCV NS4A

NS3/4A蛋白酶水解HCV多聚蛋白前体中非结构蛋白,抑制其蛋白酶活性可以阻断HCV复制、翻译和翻译后多聚蛋白的加工成熟(图4)。NS3/4A蛋白酶抑制剂是第一个成功上市的抗HCV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

图 4 HCV蛋白酶及辅助因子NS3/4A(form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5342495.html,)

2. NS3/4A蛋白酶抑制策略与抑制剂开发----抑制策略

根据NS3/4A蛋白酶结构与功能分析,开发NS3/4A蛋白酶抑制有以下三条策略:

1.结合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位点(图5);

2.阻断NS3蛋白酶与NS4A结合;

3.干扰Zn2+结构域的形成;

图 5 NS3/4A蛋白酶结构示意图

以上三条策略的NS3/4A蛋白酶抑制剂均有开发并曾进入临床,但是至今为止已上市的NS3/4A蛋白酶抑制剂均基于结合并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位点,是不被分解的底物类似物(拟肽类物质)。根据其结合丝氨酸蛋白酶活性位点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1.一类是可逆的共价结合抑制剂,包括2011年最早上市的Boceprevir与

Telaprevir。

2.另一类是非共价结合抑制剂,包括2013年以及之后上市的Simeprevir、

Asunaprevir、Vaniprevir和Grazoprevir。

可逆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

现在开发的可逆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都是线性α酮酰胺类衍生物,与丙肝NS3/4A蛋白酶催化三联体中活性位点的丝氨酸共价结合,可逆的抑制NS3/4A 蛋白酶。可逆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对NS3/4A的抑制HCV基因型1型选择性的,对其他基因型HCV作用不明显。

该类药物有Telaprevir与Boceprevir已上市(表2),结构与相关的特征见表1。

NS3/4A蛋白酶抑制剂与干扰素/利巴韦林的三联疗法联用,总体治疗周期是

28~52周与24~48周。线性α酮酰胺类NS3/4A抑制剂极大的提高了持续病毒响应时间(SVR),约25~64%(原单纯干扰素/利巴韦林治疗方案SVR小于40%)。

线性α酮酰胺类NS3/4A抑制剂口服生物利用度差,毒性大;但是其最大的问题却是低耐药屏障(对耐药性产生的抵抗)与高交叉耐药性的问题。单药应用2

周以上,患者快速出现耐药突变,并对耐药突变敏感性下降明显。最常见的耐药突变是R155和A156。

低耐药性屏障严重限制了可逆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的使用,随着2013年新一代NS3/4A抑制剂Simeprevir与“史诗级”新药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Sofosbuvir)的上市,Telaprevir与Boceprevir逐渐淡出市场。

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

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是线性或大环类羧肽类化合物,与HCV NS3/4A蛋白酶催化位点氨基酸残基产生静电相互作用结合,即非共价结合(图6)。

作为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勃林格殷格翰开发的BILN2061是第一个进入临床的NS3/4A抑制剂,因为在动物体内提现心脏毒性而中止开发。之后开发的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在可逆共价NS3/4A抑制剂的基础上,改善了药代动力学特性(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使化合物与活性位点更紧密的结合,提高药物的活性。新开发的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对基因型1型以外的HCV 有明显的抑制。

新开发的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虽然能够抑制可逆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产生耐药突变的HCV,但是耐药屏障效果能然很低,并且与可逆共价结合

NS3/4A抑制剂一样存在交叉耐药。

图 6 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作用示意图(例:semprevir)

杨森公司(强生子公司)开发的Simeprevir是第一个上市的非共价结合NS3/4A 抑制剂,于2013年被FDA批准上市。Simeprevir出现可以说对NS3/4A抑制剂的开发是革命性的。其不仅表现了对NS3/4蛋白酶极高的抑制活性,而且临床上与干扰素/利巴韦林合用的三联疗法表现了极高的治愈率,12周持续病毒响应时间(SVR12)高达88.6% ,相对之前的疗法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治疗周期也缩短到12周(不足原来的1/4-1/2)。Simeprevir不但对可逆共价结合NS3/4A

抑制剂产生的耐药突变R155/A156 HCV同样有着抑制效果,而且对其他基因型HCV同样有抑制效果(虽然FDA批准的治疗范围目前仅有基因型1型HCV)。Simeprevir以其良好的治疗效果,于上市第二年(2014年)创下了年销售额23亿美元的佳绩。然而既生瑜何生亮,同年上市的吉利德“史诗级”新药NS5B抑制剂索非布韦(Sofosbuvir),以更好的治疗效果(SVR12),更广谱的抗病毒活性(FDA批准治疗基因型1-4型HCV感染),更好的耐药屏障作用,极低的交叉耐药可能性(NS3/4A抑制剂均有交叉耐药的风险)迅速占领市场,创造了销售奇迹。在Sofosbuvir的阴影之下,强生公司推出了Simeprevir与Sofosbuvir联用的治疗组合,以期在Sofosbuvir及其复方药物统治的抗丙肝市场上分一杯羹。2014年后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相续推出了自己的新一代NS3/4A蛋白酶抑制剂及其治疗组合,表现了极佳的治疗效果。关于各大巨头推出的治疗组合的对比

与分析,咱们将在本HCV药物研发进展与分析的第五期中详细介绍。

图7 五种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结构式

其他NS3/4A抑制剂

基于另两条抑制策略的NS3/4A抑制剂也有研究,并有多个药物曾经进入临床,但因为毒性等的各方面原因未能推向市场。鉴于近年来大量疗效惊人的抗HCV 药物与治疗组合的问世,未知方式的抗HCV药物研究就目前来看从风险与收益的角度没有太多的研究价值。

3. NS3/4A抑制剂研究现状与分析

国际上对于NS3/4抑制剂的研究如火如荼,目前已经有6个药物或单药或以复方组分的方式先后推向市场。目前国际上还在进行临床的NS3/4A抑制剂有如下:

国内NS3/4A蛋白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苏州银杏树药业开发的1.1类新药抗HCV NS3/4A抑制剂赛拉瑞韦于2015年5月启动临床I期试验。

杭州歌礼从罗氏引进的HCV NS3/4A抑制剂ASC08(danoprevir)于2015年8月获CFDA临床批件。该药此前在中国大陆以外国家和地区进行了34个I期和II期临床试验。

国内正大天晴2013年以3000万美元购买了BioLineRx公司的HCV NS3/4A抑制剂BL-8030在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开发与市场权益。目前未见其申请临床。BL-8030在体外对基因型1a/1b/2a的HCV病毒有很强的抑制活性,同时对其他NS3/4A 抑制剂耐药突变高度敏感。表现不错的体内PK效果,不错的口服生物利用度(100 mg达33.7%大大高于早期的可逆共价结合抑制剂),很长的药物肝脏滞留时间等。

4. 展望

第一代共价结合的NS3/4A抑制剂疗效、药动、耐药屏障反面均不如人意并且只能作用基因型1型,不过新一代非共价结合NS3/4A抑制剂在疗效、口服生物利用度以及抗病毒谱方面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关于耐药屏障与交叉耐药方面虽有所提高,但是仍难克服。相对于NS5B抑制剂表现出来的药效与抗耐药性,NS3/4A 抑制剂单药或与干扰素/利巴韦林三联疗法都难有优势。

未来的NS3/4A抑制剂应用将主要作为抗丙肝治疗组合的组分。而且不同的抗HCV抑制剂联用可以使新的疗法摆脱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使用,既降低了毒性又缩短了治疗周期。现在上市的NS3/4A抑制剂参与的抗HCV治疗组合有三种:

1.与NS5B抑制剂联用(强生:simeprevir+Sofosbuvir方案),

2.与NS5B抑制剂和NS5A抑制剂组成三联疗法(艾伯维Viekira Pak),

3.与NS5A联用(百时美施贵宝、艾伯维以及2016年默沙东新推出的治疗

组合)。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微生物药物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摘要:微生物药物作为广泛使用的临床药物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抗感染、抗肿瘤、降血脂和抗器官移植排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自1929年青霉素被发现后20世纪4年代以来,已有上百种抗生素先后用于临床的细菌感染治疗、肿瘤化疗、降血脂以及器官移植康排异反应。总体上,由于微生物药物特别是抗生素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寿命延长了15年。广义的微生物药物即由微生物发酵获得的药物现约占全球医药生产总值的50%。 1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为创新微生物药物提供更多的药物靶标。 随着人类基因组学和微生物学要就的深入,近期将有5000个功能基因或蛋白被认为是潜在的药物靶标,是20世纪末已经确定的药物靶点的10倍以上,这为微生物新药的筛选与发展奠定了更广阔的基础。具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世界范围内已有2500种以上的病毒,582种细菌,100多种的真菌的基因组完成测序。与此同时,蛋白基因组学研究正在兴起,2002-2005年我国科学家领衔的“人类肝脏蛋白组学计划”,鉴定和发现了一大批有重要功能的蛋白质,构建了大规模的蛋白中数据库,系统测定了一部分人类重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结构,全面系统的解析出108个独立蛋白质三维结构,发现了一批潜在的药物作用靶标,制备了国际上最大规模的蛋白质单克隆抗体库。 作为病原微生物来讲,功能基因组研究成果为微生物必须基因和治病基因的确定提供了前提。对于一般的病毒来讲,其整个基因组可

以编码10个左右的蛋白基因,其中有4~6个功能蛋白可作为药物靶标,如再加上特定的病毒的细胞辅助蛋白,可有10个以上的药物靶标。真菌的基因组在2、5-81、5mb,作为真核生物,其许多蛋白质是保守的,在生物的进化当中被保留下来,另一些蛋白在进化中被遗弃了,并代之以新的蛋白基因。通过与人类功能基因的比较,找出真菌必需的和与人类有差异的基因与蛋白,对医疗上重要真菌基因组的分析有可能抗真菌药物靶标。 2高通量药物筛选在微生物药物早期发现的应用,加速了苗头化合物的获得。 从土壤微生物中筛选抗生素,是现代规模化药物筛选的开端,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产物粗提品的药物筛选,由于重复性较差,活性成分纯化的难度大,限制了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的速度和成功率,也是大的药物公司更倾向于利用组合化学制备的大规模化合物库的高通量药物筛选。虽然筛选效率大大提高,但得势不得利,其获得新的化学实体的数量并没有显著提高,而且随着新药标准的提高,新的化学实体反而成下降趋势。因此,天然药物作为创新药物的筛选资源再度受到重视。而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的相对于动植物次级代谢产物来讲,具有更易开发利用,不不破坏生态环境,可通过发酵大量获得和易于采用生物技术等优点。高通量微生物药物筛选模型已达150种,年筛选量已由“十五”期间的20万样次,发展到“十一五”期间的100万样次。就微生物药物的筛选规模和水平来讲,我国的创新微生物药物筛选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药剂学综述栓剂的研究进展[1]

栓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栓剂是古老剂型之一,栓剂不仅可以起局部治疗作用,还可以起全身治疗作用。近年来栓剂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应用筒单方便,效果明显可靠。对近年来栓刺的特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新型栓剂等方面进行了综述。随着新制药技术和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对栓剂的研究及使用也显著增加,出现了很多新型栓剂,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泡腾栓剂等,中药栓剂也得到了一定发展。【关键词】栓剂;研究概况;综述;新剂型; 引言:栓剂是古老的外用固体制剂。在我国,汉代时期就已有对栓剂的记载。栓剂系将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体制剂。随着栓剂新基质的不断出现和栓剂生产自动化的实现,栓剂现已生产的品种和数量都显著增加,如中空栓、泡腾栓、微囊栓、海绵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尤其中药栓剂不断涌现,栓剂的研发热潮仍在进行中。 1 .栓剂概述[1] 栓剂系指将药物和适宜的基质制成的具有一定形状供腔道给药的固 体状外用制剂。栓剂在常温下为固体,塞人人体腔道后,在体温下迅速软化,熔融或溶解于分泌液,逐渐释放药物而产生局部或全身作用。栓剂因使用腔道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如肛门栓、阴道栓、尿道栓、喉道栓、耳用栓和鼻用栓等。目前,常用的栓剂有直肠栓和阴道栓。这两种栓剂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肛门栓的形状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等;阴道栓的形状有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尿道栓呈笔形,一端稍尖。 2.栓剂分类 2.1按作用

分局部作用栓剂和全身作用栓剂。 2.2按应用部位 分直肠栓、阴道栓、尿道栓、脐栓、耳栓等,其中直肠栓和阴 道栓最为常见.Kyong-Hoon Eun等【2】曾用家兔做过栓剂直肠实验。2.3按形状大小 有圆锥形、圆柱形、鱼雷形和球形、卵形、鸭嘴形等,前者多为肛门栓,塞人肛门后,由于括约肌的收缩容易压人直肠内。后者多为阴道栓,亦称阴道弹剂,因相同重量的栓剂,鸭嘴形的表面积较大,因此以鸭嘴形较好。 2.4按基质 1.脂肪性基质,包括可可豆油、半合成甘油脂肪酸酯类、乌桕油和氢化油等。 2.水溶性及亲水性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类、吐温一6l等。 2.5按剂型 分双层栓剂、泡腾栓剂、微囊栓剂、中空栓剂、海绵栓剂、渗透泵栓剂、不溶性栓剂、凝胶栓剂等。【3】 3.栓剂作用特点【4】 栓剂给药的作用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栓剂在腔道内起局部作用;其二为栓剂中的药物经由腔道吸收进入血液而发挥全身作用。局部作用主要为润滑抗菌、消炎、收敛、止痒、止痛局麻等作用,例如甘油栓,紫珠草栓及苯佐卡因栓等。这类局部作用是栓剂的特色和长处之所在,因其能够将药物直接送达病所。所以疗效显著,副作用小。全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5342495.html, 浅谈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及趋势 作者:代润松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7年第11期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生物技术药物为人类的疾病治疗与预防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这也使世界各个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工作。为此,通过对国内外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此探讨生物技术药物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生物技术;药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 一、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一)国外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胰岛素诞生以来,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各个国家纷纷大力开展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工作,仅在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美国的FDA机构就批准了三四十种生物技术药物,近些年来生物技术药物的批准种类逐年递增,在21世纪初期,所批准的药物就已高达将近80种。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在生物技术的种类上也不断丰富。除此之外,国外还对以往生物技术药物的适应症进行了明确统计,这些生物技术药物主要包括用于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急性心肌炎治疗的重组血液因子,用于治疗糖尿病、生长素缺乏症、甲状腺病、低血糖的重组人激素,用于治疗贫血、皮肤病、神经性溃疡等症病的促红细胞生长因子,此外还有重组干扰素、白介素,治疗甲肝、乙肝病毒的疫苗、用于癌症治疗的单克隆抗体等。 (二)国内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进展 我国对生物技术药物研究予以了高度重视,目前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成果主要包括IFN类型药物、GM-CSF药物、EPO药物、EGF药物及其衍生物、胰岛素、TNF药物、乙肝疫苗、胸苷激酶细胞制剂等诸多种类,在新型活性蛋白质突变体方面,我国相继研发出了肿瘤坏死因子突变体、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人降钙素突变体、尿激酶突变体、重组水蛭突变体、人重组血红蛋白突变体。在融合蛋白的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我国研发出了TNF/1L-6融合蛋白、用于前列腺癌症治疗的TNF/PSP94融合蛋白、血小板单链抗体/尿激酶原融合蛋白、尿激酶/水蛭素12肽融合蛋白及用于帕金森治疗的酶氨酸转化酶/BDNF融合蛋白。在克隆天然活性物质基因药物研发方面,相继研发出鲨肝HSS、SCDI抑制因子、TGGIP抑制蛋白、SFP、AOP、蜂毒多肽等。随着生物技术药物种类的不断增长,现有的生物技术药物在主要分类上共包括单克隆抗体、激素、基因治疗剂、疫苗、细胞因子、反义药物及抗血栓因子等,特别是近些年来核酸基因药物的产品种类正在不断增加,正处于研发过程中的疫苗更高达九十几种,而处于临床试验中的反义药物种类也在不断上涨,相比于20世纪,我国在生物技术药物的研发种类上要超过以往三倍,并且仍在不断增长中。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丙肝抗病毒DAA介绍 中国丙肝病毒基因分型:GT1b(56.8%),GT2(24.1%),GT3(9.1%),GT6(6.3%),未见4型和5型,海南省以GT6a 和GT3为主。1b和2a基因型在我国较为常见。 DAA 一、奥比帕利(商品名:维健乐) 奥比帕利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是奥比他韦(Ombitasir)、帕利瑞韦(Paritaprevir)、利托那韦3种药物组成的抗丙肝病毒复方制剂,治疗基因1型。奥比他韦是一种NS5A抑制剂,通过抑制NS5A聚合酶抑制丙肝病毒组装和释放,其作用机制与达拉他韦相似。帕利瑞韦属于第二代蛋白酶抑制剂,通过抑制NS3/4A蛋白酶活性,起到抑制丙肝病毒多聚蛋白处理和加工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西美普韦(Simeprevir)相似。利托那韦(Ritonavir)没有抗丙肝病毒作用,它是一种肝脏药物代谢酶(CYP3A)的抑制剂,在处方中的作用是延缓帕利瑞韦在肝脏中的代谢,增加药物的血浆浓度和谷浓度。奥比帕利的药物组成:奥比他韦12.5mg,帕利瑞韦75mg,利托那韦50mg。 二、达塞布韦(Dasabuvir)商品名:易奇瑞 达塞布韦是艾伯维公司研发的,属于非核苷类聚合酶抑制剂,通过抑制丙肝病毒NS5B聚合酶的作用来抑制丙肝病毒RNA的复制,治疗基因1型。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两药

联合,三面出击,从3个不同的途径抑制丙肝病毒的复制,再加上利托那韦的增效作用,对基因1型丙肝病毒感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被国外专家称为基因1型丙肝的“3D”治疗。维克派克套装由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组成,是妊娠期间安全性程度B级药物,建议在治疗期间采用有效的避孕措施,但不要使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避孕,雌激素类药物可能增加ALT升高的危险,有潜在的肝毒性,因此不建议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的B级和C级)使用。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中的药物大都要经过肝脏代谢,不经过肾脏代谢,有肾损害的患者无需调整药物剂量。 奥比帕利和达塞布韦服药时间有讲究:两药需要与食物同服,因为食物可增加这些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及血药浓度,但对食物的种类、热卡和脂肪含量无特殊要求。奥比帕利每次2片,每日1次,与早餐同服。达塞布韦每次250mg(1片),每日2次,早餐和晚餐时各服1次。整片吞服药物,不应咀嚼、掰碎或溶解药片后服用。 如果一餐漏服了药物,可以按照下面的处理: 奥比帕利: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12小时之内服用该处方剂量。如果从奥比帕利常规服药时间起已超过12小时,则不应补充漏服的剂量,患者应按排定的给药时间服用下一剂量。 达塞布韦:如果某次漏服,可在漏服剂量排定时间的6

白芍总苷的研究进展综述

白芍总苷研究进展的综述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白芍化学成分研究 1.1 单萜及其苷类成分 (2) 1.2 黄酮及其苷类化合物 (2) 1.3 鞣质类 (2) 1.4 多糖 (3) 二、提取工艺 2.1 回流提取法 (3) 2.2 煎煮法 (4) 2.3 超声提取法 (4) 三、精制工艺 3.1 大孔树脂纯化法 (5) 3.2 联合技术纯化 (6) 四、检识 4.1 liebermann-burchard反应 (6) 4.2 薄层色谱检识 (7) 4.3 指纹图谱检识 (7) 五、含量测定的方法 5.1 高效液相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5.2 其他方法测白芍中白芍总苷的含量 (8) 六、药理作用 6.1 TGP对心血管系统作用 (9) 6.2 TGP对神经系统作用 (9)

6.3 TGP对内分泌代谢系统作用 (9) 6.4 TGP对消化系统作用 (9) 6.5 TGP对泌尿生殖系统作用 (10) 6.6 TGP对皮肤及骨骼系统作用 (10) 七、展望 (10) 八、参考文献 (10)

【摘要】: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近年来由于提取工艺以及检测方法的提高,对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本文就白芍中的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等研究作综述。 【关键词】:白芍总苷,提取,纯化,含量测定 白芍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的干燥根, 别名金芍药, 主产于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白芍性微寒, 味微苦、酸, 归肝、脾经, 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等功效。白芍中主要含芍药苷、芍药内酯苷、氧化芍药苷、苯甲酰芍药苷等单萜类化合物, 合称白芍总苷( TGP) [1] ,也是白芍的有效部位, 具有镇静镇痛、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因 此对于白芍总苷的提取分离、含量测定的研究很有必要性。 【 abstract 】: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dry root, including paeoniflorin,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In recent years due to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etection method,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research more and more thorough, in this pape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separation, content and research review. 【 key words 】: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extraction, purification,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from ranunculaceae plant peony Paeonia lactif loraPa ll1 dry root, alias gold peony, mainly produced in zhejiang, anhui, sichuan, etc.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sex small cold, taste slightly bitter, acid to the liver, spleen, liver pain with flat, keep blood to regulate the menstrual function, gathered Yin hidroschesis effect and so on. The main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contain peony glucoside, paeonia lactiflora lactone glycosides, oxidation paeoniflorin, benzoyl paeoniflorin and single terpenoids,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are total glycosides (TGP) [1], is also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effective parts, have composed analgesic, anti-inflammatory and immune regulation effect. So for the root of herbaceous peony total glycosides in the extraction and separation of th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research is a necessity

生物技术制药的研究进展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进展 班级:生物工程学号:071454116 姓名:刘俊超 摘要: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Mammary Bioreactor)是一种利用动物转基因技术 在乳腺细胞中表达多肽药物、工业酶、疫苗和抗体等蛋白的技术。该技术具有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其效率是利用以大肠杆菌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100倍,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高新技术。本文综述了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研究进展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应用 1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 乳腺生物反应器(mammary gland bioreactor)技术是指利用乳腺特异表达的乳蛋白基因的调控序列构建表达载体,制作转基因动物,指导外源基因在动物乳腺中特异性、高效率地表达,以期从转基因动物乳汁中源源不断地获得外源活性蛋白。 乳腺生物反应器的原理是应用重组DNA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转移到尚处于原核阶段(或1~2细胞的受精卵)的动物胚胎中,经胚胎移植得到转基因乳腺表达的个体。外源基因在乳腺特异性表达需要乳蛋白基因的一个启动子和调控区,即需要一个引导泌乳期乳蛋白基因表达的序列,这样才能将外源基因置于乳腺特异性调节序列控制之下,使其在乳腺中表达,再通过回收乳汁获得具有生物活性的目的蛋白。 2研究现状 2.1国外进展 GordonL[l] 等将重组DNA 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导人小鼠受精卵,首次获得了带有外源基因的转基因小鼠。Palmiter等[2]将大鼠生长激素基因显微注射到小鼠的受精卵中,获得比普通小鼠大得多的“硕鼠”,并提出可以从转基因动物中提纯有价值的药用蛋白。此后,国外在此项技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荷兰的Phraming公司[3]培育出含人乳铁蛋白的转基因牛,每升牛奶中含有人乳铁蛋白1 g。英国爱丁堡制药公司[4]已培育成功含a一1一抗胰蛋白酶(AA T)的转基因羊,每升羊奶中会有此种蛋白30 g。V elander W H 等L3 报导用转基因猪生产人蛋白C的量为1 g/L。美国Genzyme Transgene公司与日本的Somitomo Metals[5]合作共同开发其产品凝血酶原Ⅲ,转基因山羊中表达量为4 g/L。美国Gen—pharm International 公司[6] 用酪蛋白启动子与人乳铁蛋白(hLF)的cDNA 融合,获得世界上第一头名为Herman 的转基因公牛,该公司可用非转基因母牛生产转基因后代,1/4后代母牛乳汁中表达了hLF。Halter等[7]人报道,在转基因羊乳腺中表达因子Ⅶ已获得成功。Bleek等[8]从转基因猪的乳汁中获得了W AP。Wa1.1iamLg]在转基因猪的乳汁中提取到人体蛋白C(hPC),并且这种乳腺生物反应器生产的hPC具有与人血浆中分离的天然hPC相同的活性。Utomo等[10-11]将W AP驱动的rtTA 因子在小鼠乳腺上皮上大量表达。英国的PPL医疗公司[12]用基因打靶技术获得了两只定位整合的转基因苹Cuypid和Diana,并已将这一技术用于人类蛋白的开发。英国PPL公司[13]。又将人类AAT基因整合到胎儿成纤维细胞的procollagen基因座位,用转基因细胞生产克隆羊,每升乳中AAT蛋白的含量达到650 nag。最近,荷兰科学家培育成功的转基因牛含有的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PO能促进红细胞的生成,对肿瘤化疗以及肾脏机能下降引起的红细胞减少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目前,国外在乳腺生物反应器技术研究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已有数十种产品在多种实

国内市场主要丙肝药物品种

国内市场主要丙肝药物品种 2006年,世界抗肝炎药物市场约为45亿~48亿美元,到2012年将增至100亿美元左右;其中,由新型干扰素与老药利巴韦林组成的复方制剂将独占鳌头。但由于干扰素/利巴韦林复方制剂价格不菲,因此,国内抗丙肝药仍以廉价的单方制剂为主。 现将近几年来国内市场上主要丙肝药物品种介绍如下,供业内人士参考。 核苷类药: 利巴韦林排名第一 核苷类药物的代表品种为利巴韦林(三氮唑核苷)、阿昔洛韦(无环鸟苷)和更昔洛韦等。其中,利巴韦林作为核苷类老产品对丙肝病毒具有较强阻断复制作用。尤其是将利巴韦林与α-2b干扰素配伍使用的疗效比单用干扰素可提高1倍多的新发现,使得利巴韦林的销量激增。 我国目前生产核苷类老药的厂家多达二三百家。迄今为止,我国已批准生产36种规格、14个剂型的利巴韦林制剂,除普通口服片外,还有含片、颗粒剂、气雾剂、泡腾剂、分散片、注射液和一些中药复合制剂(如利巴韦林+黄芩+金银花)。据2006年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公布的一份统计资料披露:利巴韦林在国内医院抗病毒药物销售额中高居首位,约占医院抗病毒药物总销售额的74%。据估计,利巴韦林国内市场的总销售额在6亿~8亿元。因其价格低廉且对慢性丙肝有一定疗效,因此利巴韦林成为国内医院治疗丙肝的首选药物。 随着国内外医学研究人员不断发现利巴韦林与其它抗病毒药物组成复方 可大大提高抗肝炎病毒的效果,相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利巴韦林仍将稳居抗丙肝药物市场首位,其销量将稳中有升。 蛋白质类药: 干扰素百舸争流 蛋白质类抗病毒药物中多为利用重组DNA手段生产的人体内的固有免疫蛋白质,其中上市最早、也是用量最大的是α干扰素。干扰素是目前唯一批准用于治疗丙肝的蛋白质类抗病毒药物。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综述

药物分析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药物是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和帮助机体恢复正常机能的物质。药品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药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虽然药品也是一种商品,但是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质量控制远比其他商品严格。因此必须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以及微生物学等等的方法,通过各个环节来全面保证、控制以及提高药品的质量。传统的药物分析手段大多包括化学方法来分析药物分子,控制药品质量。但是,如今的药物分析无论是分析领域,还是分析技术都已经大大的拓展。从静态发展到动态,从体外分析发展到体内分析,从品质分析发展到生物活性分析,从单一技术分析发展到联用分析,从小样本分析发展到高通量分析,从人工分析发展到计算机辅助分析,从而使得药物分析从20世纪初的一门分析技术,逐步发展成为一门日渐成熟的科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分析学采用化学、物理、数学、生物学和信息学等分析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化学、光谱、色谱及连用技术,对化学药物、中药/天然药物和生物技术的研发、生产、和临床应用等各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作为药物科学研究的眼睛,梳理并逐步明确了重点方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形成了关键的技术和方法,观念不断更新,研究范围也不断拓宽。分析科学、计算化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促进了药物分析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药学学科的发展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药物分析学不仅是静态的化学药物、中药和生物技术药物的分析,而且拓展到对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的动态分析、检测和综合质量评价分析。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新药开发中日益受到重视,对药物分析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物分析学已从以物质为中心转移到与生命科学的结合,即药物成分和药物活性的相关分析。现就药物分析学的一些较重要发展领域和分析技术的进展作一概述。手性药物分析 美国药典药名字典所收载的药物中有一半至少含有一个不对称中心。而其中绝大多数人工合成的手性药物,例如90%抗癫痫药,β-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口服抗凝剂,50%抗炎药和局麻药都以其外消旋体供药用。生物系统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如蛋白质、糖脂、多核苷酸、受体等,这些生物大分子都由L-氨基酸和D-糖类构成,因而生物体是一个手性环境。在手性药物的两个对映体分子被引入体内后,具有手性的受体、酶蛋白质将其作为两个不同的化合物处理,因而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代谢途径和药理作用,进而产生不同的疗效或毒副作用。另外,一些药物在体内发生手性转化,如S-(+)-布洛芬是优映体,但低活性的R-(-)-劣映体可在生物体内转化为高活性的S-(+)-体。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使用外消旋体不易控制有效剂量,特别是当肾功能减弱时,S-(+)-优映体易在体内蓄积,通过抑制肾环氧化酶,加剧肾局部缺血,而发生毒副反应。美国等国药品管理部门已要求在申请新手性药物时,提供每一种对映体的药动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资料,并对研制外消旋体而不是单个对映体做出合理的解释。常规的分析方法用于外消旋体药物的药动学、浓度-效应关系研究时,会导致错误的结果。因此目前需要建立对映体选择性分析方法,用于研究手性药物对映体的药物动力学、药效学和手性药物的质量控制。 对映体的分离和测定在分离科学上曾被认为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经典的分级结晶、旋光等方法的重现性或灵敏度欠佳。随着手性色谱学,尤其是手性高效液相色谱法、性气相色谱法和手性毛细管电泳法等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色谱法分离药物对映体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手性衍生化试剂法,CRD)和直接法。间接法采用手性衍生化试剂与手性胺类、醇类、羧酸类等反应形成非对映体衍生物。非对映体对在常规色谱系统中,根据非对映体分子的手性结构、手性中心所连接的基团、色谱系统的分离效率(包括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和现状

中国肝病的发病概况与现状 病毒性肝炎有经血液传播,也有经肠道传播,肠道传播有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经血液传播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接触比较多的就是乙型肝炎与丙型肝炎。 (一)关于甲型肝炎 中国属于高发国家但不就是最高的,非洲、东南亚、印度、巴基斯坦、蒙古很高,其次就是美国北美、澳大利亚等等。从1990年开始统计,中国甲肝发病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与两个因素有关:一个就是生活水平提高了,整个卫生设施改善,第二方面就就是打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使得甲肝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中国甲肝报告的发病情况,问题比较严重的就是西部地区,新疆、甘肃、青海、宁夏、贵州比较高,发病率在20%以上。北京最低,不到十万分之一。从中国甲肝报告的年龄分布来瞧主要就是5—9岁年龄组,学龄儿童为主。北京市2004年与2006年报告的甲肝发病情况年龄分布比较来瞧,小年龄组发病率下降,大年龄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甲型肝炎的流行特点,大城市像北京、上海甲肝疫苗接种比较好,成年人接种甲肝疫苗比较少,相对来说成年人甲肝发病率有上升趋势。我国的甲肝还有一个特点,虽然整体发病率下降,但就是不断有爆发。2004年26 起,2005年33起,2006年43起,2007年52起,小的爆发不断有,通过手足传播,一发生之后影响社会的安定。 我国甲肝疫苗免疫策略,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指出,将甲型肝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15种可以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全部纳入国家计划免疫。 (二)关于乙型肝炎 1992年1月1日我国开始给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疫苗自费。2002年1月1日把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2005年6月1日开始,新生儿乙肝疫苗完全免费。 1992年到2002年十年时间,这期间肝炎专家们做了很大努力,开会倡议把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专家写了报告,通过肝炎基金会当时的理事长何鲁丽把专家的意见书交给李岚清副总理,李岚清副总理批示给财政部与卫生部,2001年11月批准通过,2002年1月1日开始纳入计划免疫,疫苗费用国家出钱。 2008年4月21日卫生部正式发布,通过将近14年,中国在乙肝防治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比1992年减少了三千万,以前讲1、2亿携带者,现在就是9300万携带者,十年减少了三千万,这跟乙肝疫苗的接种密切相关。 中国属于乙肝高流行地区,1992年调查中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就是9、75%,十个人里面

生物药物的研究发展前景

生物药物的研究发展前景 摘要:生物技术制药是以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现代生物工程,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蛋白质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来研究和开发生产出传统制药技术难以获得的生物药品。生物制药业是目前生物技术发展最活跃,进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1世纪是生物制药行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有些学者认为,20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物理学和化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而21世纪的科学技术是以生物学的成就占主导地位。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得到普遍的认同,生物技术是当今高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似乎是不争的事实。 关键字:生物技术制药;研究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新技术 引言:生物技术药物(biotech drugs0)或称生物药物(biopharmaceutics)是集生物学、医学、药学的先进技术为一体的,以组合化学、药学基因(功能抗原学、生物信息学等高技术为依托,以分子生物、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的突破为后盾形成的产业[1]。传统化学制药的黄金时代结束。新化学药品数量下降,而生物技术药物已成为当今最活跃的发展最迅速的领域。随着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与人类疾病发展相关的靶标被确定,生物制药将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突破性发展[2]。 正文 1 生物制药的定义[3] 生物技术药物与传统的化学药物不同,其产生和构思是生物药学和生物医学学科理论和实验发展的产物,每类和每个生物技术药物有各自的理论、假设或作用机制的背景,有“深思熟虑”的创新特点。传统的药物主要是小分子化合物,而生物技术药物主要是大分子物质,如基因重组蛋白、基因重组多肽、单克隆抗体、核酸、细胞或组织、灭火(减毒)病毒或细菌等。生物技术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比较广义的生物技术药物的一般概念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在生物体内存在的天然活性物质。 2 生物技术制药现状 现代生物技术是以基因为源头,基因工程和基因组工程为主导技术,与其他高技术相互交叉、渗透的高新技术。比尔·盖茨预言:下一个首富可能是从事生物技术的投资者。生物技术制药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生化药物,主要是运用生物化学方法从生物体中分离.纯化得到的一些生物活性物质,如维生素、酶、核酸、激素等;另一类是生物医药,主要是以微生物、生物组织、人或动物的血液等原料采用物理方法和生物化学工艺制得的生物活性制剂、血液制品、抗血清、抗毒素等。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我国颁布实施《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 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3年度和2004年度传染病疫情信息显示,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发病人数一直位列所有传染病之首,而丙肝发病率在病毒性肝炎中又有明显的上升之势。即使是依据1992年至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的丙肝感染者约3800多万人。 我国早已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作为一种被宣传多年的疾病和常规体检项目,为人们所熟知,乙肝疫苗已经广泛被普及,成为对付乙肝的有利的武器,然而,同样拥有极大杀伤力的丙肝则一直得以“偏安一隅”。 相对于乙肝来说,丙肝隐藏得更深,1989年,丙型肝炎病毒才被发现,它与乙肝病毒一样,主要经血液传播,它有以下几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血液或血制品感染;共用针头、注射器械感染;一些特殊的器械感染如透析;其它尚未被证实的因素,如长期密切接触感染(追查患者家属,发现家庭有聚集感染现象)已经引起重视。 丙肝的危害在于,HCV感染后HCV RNA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成为慢性感染,慢性化率为60%~85%。一旦慢性丙型肝炎发生后,HCV RNA滴度开始稳定,感染6~12个月后自发痊愈的病例很少见。除非进行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后果是进展为肝纤维化,并发展成为肝硬化、终末期肝病。来自6个国家的11项研究表明,感染HCV 7年至5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为0.3%~55.0%,肝癌发生率为0~23%,平均感染20年后,肝硬化发生率约为10%~15%,中年因接受输血感染者约为20%~30%。 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资料表明,感染10年和20年以上的肝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20%和15.29%。 因此,丙肝给人类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危害,在目前还没有疫苗的情况下,对病毒进行早期预防就显得相当重要。然而,大众对于丙肝认知的欠缺、患者缺乏明显的丙肝感染症状、在高危人群中早期发现丙肝患者的机制的缺乏,都形成了丙肝防治的巨大障碍。 3月26日,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和肝病学分会组织中国著名传染病学、肝病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制定的《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将在北京召开发布会,颁布《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开始实施,目前,《中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已预期发布在中华医学会肝病学会机关刊物——《中华肝脏病杂志》。 这是我国第一个针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指南,它的问世将会给丙肝防治带来一个良好的开端。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中华肝脏病杂志》第四期,全文刊发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修订的。现节录如下,以供读者参考。 丙型肝炎是一种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丙型肝炎病毒(HCV)慢性感染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在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有关领导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并参照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制订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必须指出,临床医学的精髓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现有的医疗资源,采取最合理的诊疗措施。因此,不应将本指南看作为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现代医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的诊断技术和新的防治方法会不断出现,本指南将根据最新的临床医学证据定期进行修改和更新。一、丙型肝炎的病原学 (一)HCV特点HC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易变异,目前可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按照国际通行的方法,以阿拉伯数字表示HCV基因型,以小写的英文字母表示基因亚型(如1a、2b、3c等)。基因1型呈全球性分布,占所有HCV感染的70%以上。HCV感染宿主后,经一定时期,在感染者体内形成以一个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称为准种。 (二)HCV基因组结构特点HCV基因组含有一个开放读码框(ORF),编码10余种结构和非结构(NS)蛋白。NS3蛋白是一种多功能蛋白,氨基端具有蛋白酶活性,羧基端具有螺旋酶/三磷酸核苷酶活性;NS5B蛋白是RNA 依赖的RNA聚合酶,均为HCV复制所必需,是抗病毒治疗的重要靶位。 (三)HCV灭活方法HCV对一般化学消毒剂敏感;100℃5min或60℃10h、高压蒸气和甲醛熏蒸等均可

治疗丙肝的药物介绍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治疗丙肝的药物介绍 导语:丙肝康颗粒是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是朋友推荐的,他就是服用了这种药后病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所以才会推荐给大家。我朋友在服用这药到现在 丙肝康颗粒是一种治疗肝炎的药物,是朋友推荐的,他就是服用了这种药后病情得到了很好的缓解,所以才会推荐给大家。我朋友在服用这药到现在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没见复发过。所以这药的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如果你的病情和我朋友的一样,就可以放心服用,没有副作用,疗效还很好。 对于治疗肝炎,最主要的还是平时的饮食习惯,比如多喝水,少饮酒,不要有暴饮暴食的习惯之类的,我从前就是喝酒喝的很凶导致的,前一段时间我买了一种护肝茶,是一个医生朋友给我的,说效果挺不错的。挺喜欢喝的。现在喝了大概一个多月了吧,感觉效果挺大的,从前那些症状已经明显的缓解了,所以我觉得这个茶还不错的。1.本品成功利用中药分子识别原理,从130多味中药中筛选出丙肝病毒抑制剂,对丙肝病毒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体外抑制率达98%,并且疗效和药物的保留时间成正比。临床表明:服药两个疗程(6个月)患者HCV-RNA的阴转率56.7%,服药一年患者HCV-RNA的阴转率86%,临床总有效率96%。 2.对各种原因造成的肝细胞损伤有较好地保护作用。 3.调整机体免疫功能,可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实现了干扰素在体内的原位再生产,持续性对丙肝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4.阻断丙肝向肝纤维化的发展,可有效分解肝脏的纤维化物质,从而阻断或逆转肝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5.含有抗肿瘤成分EGFR,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药剂学综述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 药学2班万国运 2010071202【摘要】栓剂系指药物与适宜基质制成的供腔道给药的固体状制剂,具有适宜的硬度和韧性,无刺激性,引入腔道后在体温条件下能熔融、软化或溶解,且易与分泌液混合,逐渐释放药物。栓剂既可起局部作用,也可通过吸收进入血液循环而起全身作用。栓剂用于局部治疗时,药物直接作用于病灶,并逐渐释放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作用时间长、作用强。用于全身治疗时,由于药物在直肠吸收,药物避免了首过效应和胃中酶的破坏,不但可减少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起效快,并可免去打针吃药之痛苦。由于栓剂疗效确切,且不易受其他条件影响疗效的发挥,因此人们自然而然地想把更多的药物制成栓剂。但传统的普通栓剂又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所以各国相继开发了一些新型栓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就几种常用的新型栓剂的研究进展做一概述。 【关键词】新型栓剂;中空栓剂;双层栓剂;缓释栓剂;微囊栓剂;泡腾栓剂;凝胶栓剂 栓剂亦称塞药或坐药,是一种传统剂型,在国内外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用栓剂治疗疾病最早可上溯至《史记》,后汉《伤寒论》中有载有蜜煎导方,就是用于通便的肛门栓,晋代《肘后备急方》载有鼻用栓剂和耳用栓剂。国外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 草本》中也有栓剂的记载[1] 。栓剂的发展很迅速,近年来,随着制 药新技术、新基质的出现,栓剂的研究及使用显著增加,出现了中空栓、双层栓、缓释栓、微囊栓、泡腾栓、凝胶栓等新型栓剂。 1. 中空栓剂

中空栓剂以空白或含药基质为外壳,中空部分填充液体或固体药物的一种栓剂。是1984年渡道善照等研制的新型栓剂,与普通栓相比,中空栓剂的栓壁薄,在2分钟内软化释放,起效远快,表明中空栓剂有释药速度快的优点;中空栓剂药量可以调整,在临床上预先制备中空栓剂外壳,据临床需要临时填充药物;对于治疗窗窄的药物,可根据血药浓度监测调整住院患者的用药方案,以确保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便于个体化用药;中空栓剂还可增加制剂稳定性[2] 。 Shegokar等[3] 在研究扑热息痛中空栓中加入辅料对药物在体内 释放的影响时得出当加入硫代琥珀酸二辛钠和微分硅胶可以延长扑热息痛释放时间,甘油酯和Capryol PGMC可作为佐剂来加快扑热息 痛的释放,增加疗效。李维等[4] 制备环丙沙星中空栓时,先配置 PVP不同浓度溶液待用,将半合成脂肪酸脂 (基质 ) 适量, 置合适容器中, 于 60 ℃水浴中融化后搅匀。采用内加辅料法将融化好的基质迅速注入涂有液体石蜡的栓模中, (栓模中心部分有一空心管) , 于室温 20 ℃静置两分钟, 形成空腔, 于空腔内定量注入 0.3 ml PVP液和环丙沙星原料药, 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外加辅料法: 融化好的基质按定量加入0.3 ml/粒 PVP液, 搅匀, 迅速注入中心有一空心管栓模中, 室温静置两分钟, 空腔内加环丙沙星,尾部封基质并刮平, 启模即得。研究结果显示该中空栓的制备对提高在胃内易受消化液影响的药物及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具有 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吴德敏等[5] 取半合成脂肪酸甘油酯适量于60℃ 水浴中融化,加入4%的吐温80,再加入过100 目筛的氨基葡萄糖细粉,搅拌均匀,注入事先消毒灭菌并涂抹甘油的栓模中,冷凝后

“国际生物医药前沿进展” ——“药给你未来”系列讲座总结

“国际生物医药前沿进展”——“药给你未来”系列讲座总结 武汉大学药学院 随着第九届研究生学术科技节的即将落幕,武汉大学药学院研究生的学术科技盛宴也将在12月10日以法国洛林大学药学院Caroline GAUCHER博士的“Nitric oxide and protein activity modulation”讲座完满结束。不同以往仅仅是作为参与者的情况,本届学术科技节药学院研究生会在学校“自强、弘毅、求是、拓新”校训的指引下,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了“国际生物医药前沿进展-药给你未来”主题系列讲座活动,邀请了国内外知名院士、教授以讲座的形式带领研究生同学进入科研的世界,了解药学发展,激发了同学们的科研热情。 一、认真组织,加强宣传,确保师生全覆盖 为了能让更多的不仅是药学院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系列讲座,我们在每个讲座的前后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工作。讲座前,我们会制作精美的海报并张贴在全校特别是文理学部和医学部的各大教学楼和学生宿舍前,新图书馆、教五、教三、医学部学术报告厅等地都可以看到我们显眼的海报。此外,我们还通过QQ、微信、学院网站公布等多种方式发布讲座信息,让更多的同学可以看到我们的讲座信息并参与进来,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讲座后,我们也会将讲座报道上传于研工部、自强网、未来网、校研究生会网、实验室研究生会网、微博等媒体平台,总结本次讲座的同时也为下一次的讲座展开宣传工作。事实证明,我们的工作获得了很好的效果,不管是在文理学部图书馆还是在医学部报告厅举办的讲座,都是人满为患,达到了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与学术大师交流的机会。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 本次系列讲座共邀请了包括美国科学院院士Melanie Cobb、“百人计划”入选者、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张新刚教授、Alexander Crawford,卢森堡中心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Theracule的CEO、丹麦研究中心主任Jen Nielsen、法国洛林大学药学院Pierre LEROY教授、法国洛林大学药学院Caroline GAUCHER博士。其中,张新刚研究员2009年入选上海市启明星计划。2013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2014年荣获Thieme化学期刊奖(Thieme Chemistry Journal Award 2014),并获得2015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