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 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化学化学反应与能量的专项培优练习题及详细答案

一、化学反应与能量练习题(含详细答案解析)

1.利用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既能净化尾气,又能获得应用广泛的Ca(NO2)2,其部分工艺流程如下:

(1)上述工艺中采用气液逆流接触吸收(尾气从吸收塔底部进入,石灰乳从吸收塔顶部喷淋),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滤渣可循环利用,滤渣的主要成分是

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该工艺需控制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接近1∶1。

若排放的尾气中NO含量升高,则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______;若产品Ca(NO2)2中

Ca(NO3)3含量升高,则NO和NO2物质的量之比_______。(填写序号)

①=1∶1 ②>1∶1 ③<1∶1 ④无法判断

(3)生产中溶液需保持弱碱性,在酸性溶液中Ca(NO2)2会发生分解,产物之一是NO,据此信息,某同学所写的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NO2-+2H+=NO2+NO↑+H2O,你同意吗?

_________(填“同意”或“不同意“),如不同意,请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使尾气中NO、NO2被充分吸收 Ca(OH)2②③不同意二氧化氮能与水会发生反应,产物中不可能生成二氧化氮

【解析】

【分析】

由流程可知,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生成Ca(NO2)2,过量的石灰乳

以滤渣存在,碱性溶液中尾气处理较好;

(1)使尾气中NO、NO2与石灰乳充分接触;滤渣的主要成分是Ca(OH)2;

(2)若n(NO):n(NO2)>1:1,则一氧化氮过量,若<1:1,则二氧化氮过量;

(3)二氧化氮能与水会发生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

由流程可知,石灰乳和硝酸工业的尾气(含NO、NO2)反应,生成Ca(NO2)2,过量的石灰乳

以滤渣存在,

(1)使尾气中NO、NO2与石灰乳充分接触,NO、NO2被充分吸收,滤渣主要成分是

Ca(OH)2;

(2)若n(NO):n(NO2)>1:1,则一氧化氮过量,排放气体中NO含量升高,若n(NO):n(NO2)<1:1,则二氧化氮过量,二氧化氮可与石灰乳反应生成Ca(NO3)2,产品中Ca(NO3)2含量升高;

(3)若离子方程式为2NO2-+2H+=NO2+NO↑+H2O,二氧化氮能与水会发生反应,产物中

不可能生成二氧化氮,则不同意该同学书写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氧化锌工业品广泛应用于橡胶、涂料、陶瓷、化工、医药、玻璃和电子等行业,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我国对氧化锌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和新型材料。用工业含锌废渣(主要成分为ZnO ,还含有铁、铝、铜的氧化物,2Mn +、2Pb +、2Cd +等)制取氧化锌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已知:相关金属离子(

)n c M

0.1mol /L +

??=??n 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 如下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为调节溶液的pH ,则试剂X 为_________(填化学式),

()2除杂时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_________,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 ()3“过滤”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填化学式)。

()4写出“碳化合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碳化合成”过程需纯碱稍过量,请设计实验

方案证明纯碱过量:_________。

【答案】ZnO[或2Zn(OH)或3ZnCO ] 除去2Mn +

24222MnO 3Mn

2H O 5MnO 4H -+

+++=↓+ 3Fe(OH)、3Al(OH)、2MnO 32232322233Zn(NO )3Na CO 3H O ZnCO ?2Zn(OH)?H O 2CO 6NaNO [++=↓+↑+或

(32232322333Zn(NO )5Na CO 5H O ZnCO ?2Zn OH)?H O 4NaHCO 6NaNO ?++=↓++?

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纯碱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或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加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 【解析】 【分析】

()1根据除杂的同时不要掺入新的杂质考虑;

()2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将2Mn +转化为2MnO 沉淀,除去2Mn +;

()3 由()1、()2知,“过滤”所得滤渣;

()4“碳化合成”时加入23Na CO ,产物为322·

2()?ZnCO Zn OH H O ,写出化学方程式。 【详解】

()1加入试剂X 的目的是调节溶液的pH ,使3Fe +、3Al +生成沉淀除去,为不引入新的杂

质离子,可加入ZnO 、2()Zn OH 、3ZnCO 等;

()2加入高锰酸钾的作用是将2Mn +转化为2MnO 沉淀,除去2Mn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42223254MnO Mn H O MnO H -

++++=↓+;

()3由()1、()2知,“过滤”所得滤渣的主要成分是3()Fe OH 、3()Al OH 、2MnO ;

()4“碳化合成”时加入23Na CO ,产物为322·

2()?ZnCO Zn OH H O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232322233()33?2()?26Zn NO Na CO H O ZnCO Zn OH H O CO NaNO ++=↓+↑+或322323223323

3()55?2()?46(Zn NO Na CO H O ZnCO Zn OH H O NaHCO NaNO Na CO ++=↓++过量时);若23Na CO 不足时,溶液中还有32()Zn NO ,继续滴加23Na CO 溶液有沉淀产生,或23Na CO 过量时,可检验溶液中的23CO -

,具体方法为: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继续滴加纯碱溶液,若无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或静置,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加2CaCl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纯碱过量)。

3.电化学在化学工业中有着广泛应用。根据图示电化学装置,

(1)甲池通入乙烷(C 2H 6)一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

(2)乙池中,若X 、Y 都是石墨,A 是Na 2SO 4溶液,实验开始时,同时在两极附近溶液中各滴入几滴酚酞溶液,X 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一段时间后,在Y 极附近观察到的现象是___。

(3)工业上通过电解浓NaOH 溶液制备Na 2FeO 4,其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则阳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阴极反应式为___。

【答案】C 2H 6+18OH --14e -=12H 2O+2CO 32- 4OH --4e -=O 2↑+2H 2O 电极表面产生气泡,附近溶液显红色 Fe+8OH --6e -=FeO 42-+4H 2O 2H 2O+2e -=H 2↑+2OH - 【解析】 【分析】

甲池为乙烷燃料电池,所以反应过程中乙烷被氧化,则通入乙烷的一极应为负极,通入氧气的一极为正极;乙池为电解池,X 与电池正极相连为阳极,Y 与负极相连为阴极。 【详解】

(1)通入乙烷的一极为负极,乙烷被氧化,由于电解质溶液KOH ,所以生成碳酸根和水,电极方程式为:C 2H 6+18OH --14e -=12H 2O+2CO 32-;

(2)X 为阳极,硫酸钠溶液中水电离出的OH -在阳极放电生成氧气,电极方程式为:4OH --4e -=O 2↑+2H 2O ;Y 电极为阴极,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在阴极放电生成氢气,水的电离受到促进电离出更多的氢氧根,Y 电极附近显碱性,电极附近滴有酚酞,所以可以观察到Y 电极附近有气泡产生且溶液显红色;

(3)阳极是铁,故阳极上铁放电生成FeO 42-,由于是碱性环境,故电极方程式为:Fe+8OH --6e -=FeO 42-+4H 2O ;电解时,水电离的H +在阴极放电生成氢气,电极方程式为:2H 2O+2e -=H 2↑+2OH -。 【点睛】

陌生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步骤:①根据题干找出反应物以及部分生成物,根据物质变化分析化合价变化并据此写出得失电子数;②根据电荷守恒配平电极反应式,在配平时需注意题干中电解质的环境;③检查电极反应式的守恒关系(电荷守恒、原子守恒、转移电子守恒等)。

4.1100℃时,在体积固定且为5L 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24222Na SO s 4H g Na S s 4H O g Q Q>0++-?并达到平衡。

(1)平衡后,向容器中充入1mol 2H ,平衡向___________(填“正反应方向”、“逆反应方向”或“不移动”),重新达到平衡后,与原平衡相比,逆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若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填“能”或“不能”)______判断该反应达已经到平衡状态。若初始时加入的24Na SO 为2.84g ,10分钟后达到平衡时24Na SO 的转化率(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占加入硫酸钠总质量的百分比)为45%,()2v H =________。 【答案】正反应方向 增大 能 7.2×10-4mol/(L·min) 【解析】 【分析】

增大反应物浓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最终达到新平衡时,整体浓度都是增大的,逆反应速率较原平衡也是增大的;混合气体的密度为ρ=

m

V

,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发生改变,气体总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发生改变,当到达化学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根据v=

c

t V V 计算。 【详解】

(1)平衡后,向容器中充入1mol H 2,增大反应物浓度,有利于反应正向进行,最终达到新平衡时,整体浓度都是增大的,逆反应速率较原平衡也是增大的,故答案为:正反应方向;增大;

(2)混合气体的密度为ρ=

m

V

,反应前后气体总质量发生改变,气体总体积不变,混合气体的密度发生改变,当到达化学平衡时,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所以根据混合气体的密度可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初始时加入的Na 2SO 4为2.84g ,10分钟后达到平衡时Na 2SO 4的转化率为45%,则反应消耗n (Na 2SO 4)=

45%

1422.8/4g g mol

?=0.009mol ,根据反应方

程式,则消耗n (H 2)=4n (Na 2SO 4)=0.036mol ,所以v (H 2)=

c t

V V =n V t V V =0.036510min mol

L ?=7.2×10-4mol/(L?min ),故答案为:能;7.2×10-4mol/(L?min )。 【点睛】

本题考查化学原理部分知识,运用化学平衡移动的知识分析问题,根据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5.氮的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多样,用途广泛。完成下列填空:

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催化技术将超音速飞机尾气中的NO 和CO 转变成CO 2和N 2:2NO+2CO

2CO 2+N 2+Q(Q >0)。

在某温度下测得该反应在不同时间的CO 浓度如下表: 浓度(mol/L ) 时间(s ) 0 1 2 3 4 5

c (CO )

3.60×10-3

3.05×10-3

2.85×10-3

2.75×10-3

2.70×10-3

2.70×10-3

(1)该反应平衡常数K 的表达式为___;温度升高,K 值___(选填“增大”“减小”“不变”);前2s 的平均反应速率v (N 2)=___;若上诉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发生,达到平衡时能提高NO 转化率的措施之一是___。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温度选择500℃左右的原因是___。

(3)实验室在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1mol 氮气和3mol 氢气模拟工业合成氨,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已达到平衡的标志是___。 A .N 2、H 2、NH 3的浓度之比为1:3:2 B .容器内的压强保持不变

C .N 2、H 2、NH 3的浓度不在变化

D .反应停止,正、逆反应的速率都等于零

(4)常温下向1molHCl 的稀盐酸中缓缓通入1molNH 3(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反应结束后溶液中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在通入NH 3的过程中溶液的导电能力___(选填“变大”“变小”“几乎不变”) 【答案】()()()()

2222

2

c CO c N c NO c CO K ?=

? 减小 1.875×10-4mol/(L·s ) 增大压强(或其它合理答

案) 催化剂在500℃左右具有最佳活性 BC c(Cl -)> c(NH 4+)>c(H +)>c(OH -) 几乎不变 【解析】 【分析】

(1)根据平衡常数和化学反应速率(Δc

v=

Δt

)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温度选择50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在500℃左右具有最佳活性;

(3)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判断,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4)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水解方程式为NH 4++H 2O NH 3.H 2O+H +,溶液呈酸性,进行

分析。 【详解】

(1)平衡常数等于生成物浓度的系数次幂之积除以反应浓度系数次幂之积,根据反应2NO(g)+2CO(g)

2CO 2(g)+N 2 (g) ,平衡常数()()()()

2222

2

c CO c N c NO c CO K ?=

?;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温度升高时平衡逆向移动,所以平衡常数减小;根据速率之比等于各物质系数比可知:v(CO)=

-3-3-43.6010-2.8510/2=3.7510mol/L s Δc

=(Δt

????()),前2s 内的平均反应速率v(N 2)=v(CO)/2=1.875×10-4 mol/(L·

s );一氧化氮的转化率变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可以通过增大压强,使平衡正向移动,故答案为: ()()()()

2222

2

c CO c N c NO c CO K ?=

? ;减小;1.875×10-

4

mol/(L·s );增大压强(或其它合理答案);

(2)工业合成氨的反应温度选择500℃左右的主要原因是催化剂在500℃左右具有最佳活性,故答案为:催化剂在500℃左右具有最佳活性;

(3) A. 浓度之比为1:3:2,并不是不变,不能判断是否平衡,A 项错误; B. 反应正向进行,体积减小,当压强不变时,已经到达平衡,B 项正确; C.N 2、H 2、NH 3的浓度不再变化,已经到达平衡,C 项正确;

D. 可逆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但不会等于零,D 项错误;故答案为:BC ;

(4)二者恰好反应生成氯化铵,水解方程式为NH 4++H2O NH3.H2O+H+,溶液呈酸性,即

c(H+)>c(OH-),根据溶液呈电中性有: c(NH4+)+c(H+)=c(OH-)+ c(Cl-),因为c(H+)>c(OH-),所以

c(Cl-)> c(NH4+),故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c(Cl-)> c(NH4+)>c(H+)>c(OH-);溶液中离子浓度几乎不变,所以导电能力几乎不变,故答案为:c(Cl-)> c(NH4+)>c(H+)>c(OH-);几乎不变。

【点睛】

本题易错点(3)注意平衡状态的判断,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6.(1)二氧化硫一空气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可以利用大气所含SO2快速启动,其装置示意图如图:

①质子的流动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从A到B”或“从B到A”)。

②负极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

(2)工业上吸收和转化SO2的电解装置示意图如下(A.B均为惰性电极):

①B极接电源的________________极(“负”或“正”)。

②A极的电极反应式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A到B SO2-2e-+2H2O=SO42-+4H+正 2SO32-+4H++2e-=S2O42-+2H2O

【解析】

【详解】

(1)①二氧化硫发生氧化反应,氧气发生还原反应,所以二氧化硫所在电极为负极,氧气所在电极为正极,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质子移动方向为:从A到B;

②二氧化硫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为:SO2-2e-+2H2O═SO42-+4H+;

(2)①依据图示可知,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根,所以二氧化硫所在的区为阳极区,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即B极接电源的正极;

②A为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由SO32-生成S2O42-,电极反应式为2SO32-+4H++2e-=S2O42-+2H2O。

7.如图所示: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铁发生电化学腐蚀中的________腐蚀(填“吸氧”或“析氢”),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两极均有气体产生,则N端是电源的________极(填“正”或“负”),电解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吸氧O2+4e-+2H2O==4OH-负2Cl-+2H2O2OH-+Cl2↑+H2↑

【解析】

【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K与a相连时,形成原电池,Fe作负极,石墨作正极,发生吸氧腐蚀;当K与b相连时,形成电解池,若Fe电极作阳极,则发生Fe-2e-==Fe2+的反应,没有气体产生,不合题意,故Fe电极应作阴极。

【详解】

(1)若开始时开关K与a连接,则形成原电池,铁发生电化学腐蚀中的吸氧腐蚀,铁作负极,则石墨作正极,发生的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答案为:吸氧;O2+4e-

+2H2O==4OH-;

(2)若开始时开关K与b连接,两极均有气体产生,由以上分析知,Fe作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则N端是电源的负极,发生H2O得电子生成H2和OH-的电极反应,阳极Cl-失电子生成Cl2,则电解池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Cl-+2H2O2OH-+Cl2↑+H2↑。答案为:负;2Cl-+2H2O2OH-+Cl2↑+H2↑。

【点睛】

分析电池反应时,电极的判断是解题的切入点。若无外接直流电源,则装置为原电池;若有外接直流电源,则装置为电解池。在电解池中,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阴极,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为电解池的阳极。

8.请运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实验,验证 Cu2+、Fe3+氧化性的强弱。请写出电极反应式。

(1)负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正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并在方框内画出实验装置图,要求用烧杯和盐桥,并标出外电路中电子流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Cu?2e?=Cu2+2Fe3++2e?=2Fe2+

【解析】

【分析】

Fe3+氧化性比Cu2+强,可发生2Fe3++Cu=2Fe2++Cu2+,反应中Cu被氧化,为原电池的负极,则正极可为碳棒或不如Cu活泼的金属,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铁溶液,正极发生还原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以此解答该题。

【详解】

Fe3+氧化性比Cu2+强,可发生2Fe3++Cu=2Fe2++Cu2+,

(1)Cu被氧化,为原电池的负极,负极反应为Cu?2e?=Cu2+;

(2)正极Fe3+被还原,电极方程式为2Fe3++2e?=2Fe2+;

(3)正极可为碳棒,电解质溶液为氯化铁,则原电池装置图可设计为,电子

从铜极流向碳极。

【点睛】

设计原电池时,根据具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即2Fe3++Cu=2Fe2++Cu2+,然后拆成两个半反应,化合价升高的发生氧化反应,作负极,化合价降低的发生还原反应,作正极,原电池的本质就是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由于反应在一个烧杯中效率不高,所以可以设计为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两极发生。

9.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3H2?2NH3,△H<0;达到平衡后,只改变某一个条件时,反应速率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______(填选项);

A.t0~t1B.t1~t2C.t2~t3

D.t3~t4 E.t4~t5 F.t5~t6

(2)t1、t3、t4时刻分别改变的一个条件是(填选项);

A.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 C.升高温度

D.降低温度 E.加催化剂 F充入氮气

t1时刻__________;t4时刻__________;

(3)依据(2)中的结论,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t0~t1 B.t2~t3 C.t3~t4 D.t5~t6

(4)如果在t6时刻,从反应体系中分离出部分氨,t7时刻反应达到平衡状态,请在图中画出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_________;

(5)一定条件下,合成氨反应达到平衡时,测得混合气体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为20%,则反应后与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体积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ACDF C B A 5:6

【解析】

【分析】

(1)根据图示结合v正=v逆,判断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由图可知,t1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t4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

(3)由图可知,t1平衡逆向移动,t3不移动,t4平衡逆向移动,根据移动结果分析;(4)分离出生成物,逆反应速率瞬间减小,平衡正向移动;

(5)设反应前加入a mol N2,b mol H2,达平衡时生成2x mol NH3,根据三段式和氨气的体积分数计算.

【详解】

(1)根据图示可知,t0~t1、t2~t3、t3~t4、t5~t6时间段内,v正、v逆相等,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故答案为:ACDF;

(2)由N2(g)+3H2(g)?2NH3(g)△H<0,可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且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则由图可知,t1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条件应为升高温度;t4时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条件应为减小压强,

故答案为:C;B;

(3)由图可知,t1平衡逆向移动,t3不移动,t4平衡逆向移动,均使氨气的含量减少,则t0~t1氨气的含量最大,故答案为:A;

(4)t6时刻移出部分氨气,逆反应速率瞬间减小,正反应速率该瞬间不变,平衡正向移动,逆反应速率增大,正反应速率减小,直至平衡,故答案为:

(5)设反应前加入a mol N 2,b mol H 2,达平衡时生成2x mol NH 3,则有

()()()223+N g 3H 2NH g a b 0

x 3x 2x a-x b-3x 2x

g ?起始转化平衡

则反应后气体总的物质的量=(a+b-2x )mol ,2x =0.2a+b-2x

,解得:a+b=12x ,故反应后与

反应前的混合气体体积之比=

a+b-2x 12x-2x 5

==a+b 12x 6

,故答案为:5:6。

10.为了减少CO 对大气的污染,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拟研究CO 和H 2O 反应转化为绿色能源H 2。 已知:① CO(g)+

1

2

O 2(g) = CO 2 (g) △H=-283kJ·mol -1 ② H 2(g)+1

2

O 2(g) = H 2O (g) △H=-241.8kJ·mol -1 ③ H 2O (l)=H 2O (g) △H=+44.0kJ·mol -1 (1)H 2的燃烧热△H=________。

(2)写出CO(g)和H 2O (g)作用生成CO 2 (g)和H 2(g)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3)相关物质的化学键键能数据如下: 化学键 O=O(O 2) H —H H —O E/(kJ·mol -1)

x

436

463

计算x=________kJ·

mol -1。 (4)某反应2X(g)+Y(g)?2Z(g) △H= -Q kJ·mol -1,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其中虚线表示加入催化剂M 时的情况。

①加入催化剂M后,△H________ (填“改变”或“不变”)。

②在使用催化剂的两部反应中,________ (填“第一步”或“第二步”)决定反应速率。

【答案】-285.8kJ·mol-1 CO(g) + H2O (g) = H2(g) + CO2 (g) △H=-41.2kJ·mol-1 496.4 不变第一步

【解析】

【分析】

(1)在25摄氏度,101 kPa时,1 mol可燃物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化合物时所放出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燃烧热;

(2)根据盖斯定律继续计算;

(3)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物键能,再根据氢气的燃烧热方程式计算;

(4)①反应热与反应路径无关;

②反应活化能大的一步决定反应速率。

【详解】

(1)由反应② H2(g)+1

2

O2(g) = H2O (g) △H=-241.8kJ·mol-1

③ H2O (l)=H2O (g) △H=+44.0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1mol氢气燃烧生成液体水放出的热量为241.8kJ+44.0kJ=285.8kJ,故答案为:-285.8kJ·mol-1;

(2)由反应① CO(g)+1

2

O2(g) = CO2 (g) △H=-283kJ·mol-1

② H2(g)+1

2

O2(g) = H2O (g) △H=-241.8kJ·mol-1

结合盖斯定律可知反应CO(g)+H2O(g)═CO2(g)+H2(g)可由①-②得到,所以该反应的△H=-283kJ·mol-1-(-241.8kJ·mol-1)=-41.2kJ·mol-1,故答案为:CO(g) + H2O (g) = H2(g) + CO2 (g) △H=-41.2kJ·mol-1;

(3)由第(1)题可知:H2(g)+1

2

O2(g) = H2O (l) △H=-285.8kJ·mol-1,根据焓变=反应物键能-生成

物键能可得436 kJ·mol-1+1

2

x-2×463 kJ·mol-1=-285.8kJ·mol-1,解得x=496.4kJ·mol-1,故答案

为:496.4;

(4)①催化剂只改变反应活化能不改变焓变,故答案为:不变;

②根据图示可知第一步反应活化能较大,所以第一步决定反应速率,故答案为:第一步。

11.在800℃时,2L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2NO(g)+O2(g)?2NO2(g),反应体系中,一氧化氮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表所示:

时间/s012345

n(NO)/mol0.0200.0100.0080.0070.0070.007 (1)如图表示NO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2)用O2表示从0~2 s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__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v(NO2)=2v(O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容器内气体质量不变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答案】b 1.5×10-3mol·L-1·s-1 B

【解析】

【分析】

(1)从图象分析,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各物质的浓度不再不变,且反应物没有完全反应,是可逆反应,根据一氧化氮物质的量的变化知,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在不断增大,且同一时间段内,一氧化氮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二氧化氮增加的物质的量;

(2)根据△v=

c

t

?

?

计算一氧化氮的反应速率,再结合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

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计算氧气的反应速率;

(3)化学平衡的标志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各组分含量保持不变。

【详解】

(1)从图象分析,随反应时间的延长,各物质的浓度不再不变,且反应物没有完全反应,所以反应为可逆反应,根据一氧化氮物质的量的变化知,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二氧化氮的物质的量在不断增大,且同一时间段内,一氧化氮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二氧化氮增加的物质的量,所以表示NO2的变化的曲线是b;

故答案为:b;

(2)0~2s内v(NO)=0.0200.008

22

mol mol

L min

-

?

=0.0030mol/(L.min),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

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氧气的反应速率为0.0015mol/(L?s);

故答案为: 0.0015mol/(L?s);

(3)A.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计量数之比,v(NO2)=2v(O2)为正反应速率之比,不能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同,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同,压强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不变,故B正确;

C. 恒容容器,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质量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错误;

D.恒容容器,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质量不变,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始终不变,不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D错误;

故选B;

故答案为:B。

12.燃料电池是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的新型发电装置。如图为氢氧燃料电池示意图,该电池电极表面镀一层细小的铂粉,铂吸附气体的能力强,性质稳定,请回答:

(1)氢氧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主要形式是___,在导线中电子流动方向为___(用a、b表示)。

(2)负极反应式为___,正极反应式为___。

(3)用该燃料电池作电源,用Pt作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

①写出阴极的电极反应式:___。

②写出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③当阳极产生7.1gCl2时,燃料电池中消耗标况下H2___L。

【答案】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由a到b 2H2-4e-+4OH-=4H2O O2+4e-+2H2O=4OH-

2H2O+2e-=H2↑ +2OH-或2H+ +2e-=H2↑ Cl-+2H2O H2↑+2OH-+Cl2↑ 2.24

【解析】

【分析】

(1)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原电池放电时,电子从负极沿导线流向正极;(2)负极上燃料失电子发生还原反应,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

(3)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阳极上氯离子放电,阴极上氢离子放电;

根据转移电子守恒计算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

【详解】

(1)该装置是把化学物质中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所以是化学能转变为电能;在原电池中,负

极上失电子,正极上得电子,电子的流向是从负极流向正极,所以是由a到b,

故答案为: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由a到b;

(2)碱性环境中,该反应中负极上氢气失电子生成氢离子,电极反应式为2H2-4e-+4OH-

=4H2O,正极上氧气得电子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式为O2+4e-+2H2O=4OH-,故答案为:2H2-4e-+4OH-=4H2O;O2+4e-+2H2O=4OH-;

(3)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食盐水时,阴极上氢离子放电,电极反应式为:2H2O+2e-=H2↑ +2OH-或2H+ +2e-=H2↑,阳极上氯离子放电生成氯气,所以总反应离子方程式为:Cl-+

2H2O H2↑+2OH-+Cl2↑ ,根据转移电子守恒计算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电解时,阳极上生成氯气,每生成 0.1mol 氯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0.1mol×(1-0)×2=0.2mol,

燃料电池中消耗氢气的物质的量=0.2mol/2=0.1mol,所以标况下体积为2.24L,

故答案为:2H2O+2e-=H2↑ +2OH-或2H+ +2e-=H2↑ ; Cl-+2H2O H2↑+2OH-+Cl2↑;2.24。

13.甲醇作为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已知甲醇制备的有关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及焓变数据如下

化学反应500℃平衡常数焓变

①CO(g)+2H2(g)CH3OH(g)K1=2.5ΔH1=-116 kJ·mol-1

②CO2(g)+H2(g)H2O(g)+

CO(g)

K2=1.0ΔH2=+41 kJ·mol-1

③CO2(g)+3H2(g)CH3OH(g)

+H2O(g)

K3=?ΔH3=?

(1)反应③的K3=__,ΔH3=___。

(2)对于反应②升高温度平衡常数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500℃时测得反应③在某时刻CO2(g)、H2(g)、CH3OH(g)、H2O(g)的浓度(mol·L-1)分别为0.1、0.8、0.3、0.15,则此时v正__v逆(填“>”“<”或“=”)。

【答案】2.5 -75kJ·mol-1增大 >

【解析】

【分析】

(1)

()()

()()

32

3

22

3

c CH OH c H O

K=

c CO c H

g

g

,据此计算;根据盖斯定律计算焓变;

(2)吸热反应升温平衡右移;

(3)根据浓度商和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判断;【详解】

(1)由

()()

()()

32

3

22

3

c CH OH c H O

K=

c CO c H

g

g

()

()()

3

12

c CH OH

K=

c H c CO

g

()()

()()2

2

22

c CO c H O

K=

c CO c H

g

g

可知

312K =K K =2.5×1.0=2.5;由①CO(g)+2H 2(g)

CH 3OH(g) ΔH 1=-116 kJ·mol -1;②CO 2(g)

+H 2(g)

H 2O(g)+CO(g) ΔH 2=+41 kJ·mol -1;可知③=①+②,所以ΔH 3=ΔH 1+ΔH 2=-

116 kJ·mol -1+(+41 kJ·mol -1)=-75kJ·mol -1;故答案为:2.5;-75kJ·mol -1; (2)反应②ΔH 2大于零,故为吸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右移,平衡常数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3)()()()()

322233

c CH OH c H O c CO c H 0.30.15

==

0.880.10.8Q ?≈?g g v 逆;故答案

为:>; 【点睛】

灵活运用浓度商与平衡常数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

14.(1)如图所示,甲、乙之间的隔板K 和活塞F 都可左右移动,甲中充入2mol A 和

1mol B ,乙中充入2mol C 和1mol He ,此时K 停在0处。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可逆反

应:2A(g)B(g)+?

2C(g);反应达到平衡后,再恢复至原温度。

回答下列问题:

①可根据________现象来判断甲、乙中反应都已达到平衡。

②达到平衡时,隔板K 最终停留在0刻度左侧a 处,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2)若一开始就将K 、F 固定,其它条件均同(1),则达到平衡时:

①甲、乙中C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是甲__________乙(填“>”、“<”或“=” )。 ②如果测得甲中A 的转化率为b ,则乙中C 的转化率为____________。 【答案】K 、F 不再移动 02a << = 1b - 【解析】 【分析】

(1)①当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隔板K 和活塞F 不再移动; ②根据可逆反应的特征进行分析;

(2)①体积固定,恒温、恒压容器中,两边达到的平衡状态相同,乙中的He 对平衡无影响;

②根据转化率的概念进行计算。 【详解】

(1)①当物质的量不发生变化时达到平衡状态,此时隔板K 和活塞F 不再移动,因此当隔板K 和活塞F 不再移动时,可判断甲、乙中反应都已达到平衡;

②甲中气体若不转化,则气体的物质的量最大为3mol ,即停留在“0”刻度处,若甲中的A 、B 气体全部转化为C ,则气体物质的量变为2mol ,则隔板K 应停留在“2”的位置,所以

02a <<;

(2)①假设甲中投入2mol A和1mol B,乙中投入2mol C达平衡时两容器内是等效的,即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相等,然后再向乙容器中投入1mol He,由于是恒容容器,且He不参与反应,故乙平衡不移动,则甲、乙两容器中的C的物质的量仍相等;

②若甲中A的转化率为b,则平衡时生成C的物质的量为2b,由于甲、乙完全等效,则乙

容器中C的物质的量也为2b,即C的转化率

22b

2

1b

-

==-。

15.某温度时,在2L的密闭容器中,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中数据分析

(1)该反应的反应物是_______。

(2)该反应_______(填“是”或“不是”)可逆反应,原因是______________。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3)反应开始至2min时,用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_______。

【答案】A、B 是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某一时刻A、B、C同时存在,且量不再变化

A(g)+3B(g)2C(g) 0.05mol/(L?min)

【解析】

【分析】

(1)由图中数据可以看出,反应未进行时,A、B都具有最大物质的量,而C的物质的量为0,由此可确定反应物与生成物。

(2)当物质的量不再改变时,A、B、C的物质的量都不为0,则表明反应没有进行到底。

(3)从图中采集数据,可计算出C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详解】

(1)反应过程中A、B的物质的量减少,是反应物;C的物质的量增加,是生成物。答案为:

A、B;

(2)该反应中,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某一时刻A、B、C同时存在,且量不再变化,所以该反应是可逆反应。2min时反应达到平衡,A、B、C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依次为0.1mol、0.3mol、0.2mol,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为l:3:2,因为物质的量的变化量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g)+3B(g)2C(g)。答案为:是;反应物不能完全反应,某一时刻A、B、C同时存在,且量不再变化;A(g)+3B(g)2C(g);

(3)从反应开始至2min 时,C 的物质的量从0增加到0.2mol ,用C 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0.2mol

(C)2L 2min

v =

?=0.05mol/(L ?min)。答案为:05mol/(L ?min)。

【点睛】 在书写反应方程式时,我们很容易将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用“==”表示,其错因是缺少“考虑反应是否可逆”的意识。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共用电子对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单质分子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 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负电荷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分子晶体。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石墨(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非极性键。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熔点、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自由电子密度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 2.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关系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4、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并能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化学反应的实质的回顾,逐步探究引起反应热内在原因的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 2、通过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化学反应,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严谨求学、勤于思考的态度,树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焓变,△H的“+”与“-”,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三、教学方法: 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实物感知、图表数据分析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注意利用图示的方式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师生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参与教学过程,敢于提出问题,敢于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程序:

五、板书设计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一、反应热焓变 1、定义: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 2、符号:△H 3、单位:kJ/mol或kJmol-1 4、反应热表示方法:△H为“+”或△H>0时为吸热反应;△H为“一”或△H <0时为放热反应。 5、△H计算的三种表达式: (1) △H == 化学键断裂所吸收的总能量—化学键生成所释放的总能量 (2) △H == 生成的总能量–反应物的总能量 (3) △H == 反应物的键能之和–生成物的键能之和 二、热化学方程式(thermochemical equation) 1.定义:表明反应所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的化学方程式,叫做热化学方程式。2.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4.热化学方程式的应用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教师提问或学生互相交流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增加了内容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了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学生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由地表达着自己的观点,由此获得了成功的快乐和合作的愉悦。既符合化学学科的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我认为本节最大的亮点是通过恰当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学习兴趣,并轻松的获得知识,还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并认识到合作是学习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实现了课堂围绕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第六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第六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讲化学能与热能 考点1焓变与反应热 一、焓变与反应热 1.焓变:在恒压条件下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其符号为ΔH,单位是kJ/mol。 2.反应热: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 二、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反应特点 (1)从能量高低的角度分析 对于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吸收的热量; 对于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生成物的总能量+放出的热量。 (2)从化学键的角度分析 2.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1)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反应、Ba(OH)2·8H2O和NH4Cl反应、C与H2O(g)反应、C 与CO2反应。 (2)放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所有的燃烧反应。 考点2热化学方程式 1.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表示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如2H2(g)+O2(g)===2H2O(l)ΔH=-571.6 kJ·mol-1表示25 ℃、101 kPa时,2 mol氢气和1 mol氧气反应生成2 mol液态水时放出571.6 kJ的热量。 3.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写-写出配平的化学方程式| 标-标出各物质的聚集状态和反应时的温度、压强| 注-注明ΔH的正负号、数值和单位 4.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六注意” 考点3燃烧热、中和热及能源 1.燃烧热和中和热的比较 →CO2(g),→H2O(l),S→SO2(g)等。

2.中和热的测定 (1)装置(请在横线上填写仪器名称) (2)计算公式 ΔH =-(m 1+m 2)·c ·(t 2-t 1)n ×10-3kJ ·mol - 1 t 1为起始温度,t 2为终止温度,m 1、m 2为酸、碱溶液的质量(单位为g),c 为中和后生成的溶液的比热容(4.18 J·g - 1·℃- 1),n 为参加反应的酸或碱的物质的量(单位为mol)。 3.能源 考点4 有关反应热的计算 一、利用热化学方程式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和已知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物质的量,可以计算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根据一定量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计算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换算成1 mol 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热效应,也可以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二、利用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差计算 ΔH =反应物的总键能之和-生成物的总键能之和。 若反应物旧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E 1,生成物新化学键形成放出能量E 2,则反应的ΔH =E 1-E 2。 三、利用盖斯定律计算 1.盖斯定律是指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的,即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 2.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以下五个步骤就能快速、准确地解决问题。 (1)写:写出目标方程式(题目中要求书写的热化学方程式),配平。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二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 总结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必修二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①极性键:在化合物分子中,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由于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必然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一方,因而吸引电子能力较弱的原子一方相对的显正电性。这样的共价键叫做,简称极性键。举例:HCl分子中的H-Cl键属于极性键。 ②非极性键:由同种元素的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叫做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吸引的能力相等,成键电子对匀称地分布在两核之间,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成键的原子都不显电性。非极性键可存在于中(如H2中H—H键、O2中O=O键、N2中N≡N键),也可以存在于化合物分子中(如C2H2中的C—C键)。以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分子都是。存在于非极性分子中的键并非都是非极性键,如果一个多原子分子在空间结构上的正电荷几何中心和几何中心重合,那么即使它由极性键组成,那么它也是非极性分子。由非极性键结合形成的晶体可以是原子晶体,也可以是混合型晶体或。例如,碳单质有三类同素异形体:依靠C—C非极性键可以形成正四面体骨架型金刚石(原子晶体)、层型(混合型晶体),也可以形成球型碳分子富勒烯C60(分子晶体)。 举例:Cl2分子中的Cl-Cl键属于非极性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由自由电子及排列成晶格状的金属离子之间的吸引力组合而成。由于电子的自由运动,金属键没有固定的方向,因而是。金属键有金属的很多特性。例如一般金属的、沸点随金属键的强度而升高。其强弱通常与金属离子半径成逆相关,与金属内部成正相关。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①①①①①①①②5①2.1):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 AICI3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主要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单元总结 一、“串联电池”两大题型的解题攻略 原电池和电解池统称为电池,将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综合考查电化学知识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热点,该类题目能够考查考生对解题方法的掌握情况,需要考生具有缜密的思维能力及巧妙的数据处理能力。 这类题目对知识点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电极名称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实验现象的描述、溶液中离子的移动、pH的变化、电解后电解质溶液的恢复及运用电子守恒处理相关数据等。正确判断电池种类和灵活运用整个电路中各个电池工作时各电极上转移电子数目相等是解决多池“串联”试题相关问题的关键。 二、“串联”类电池的解题流程 题型一:电解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有外接电源型 与电源负极相连的是阴极,根据“电解池串联时阴、阳极交替出现”原则正推电极,也可以通过装置中某极的变化、现象反推电极。 下图装置中a、b、c、d均为Pt电极。电解过程中,电极b和d上没有气体逸出,但质量均增大,且增重b>d。符合上述实验结果的盐溶液是( )。

选项X Y A MgSO4CuSO4 B AgNO3Pb(NO3)2 C FeSO4Al2(SO4)3 D CuSO4AgNO3 A项中当X为MgSO4时,b极上生成H2,电极质量不增加,错误;C项中,X为FeSO4,Y为Al2(SO4)3,b、d极上均产生气体,错误;D项中,b极上析出Cu,d极上析出Ag,其中d极质量大于b极质量,错误。 B 题型二:原电池与电解池的“串联”——无外接电源型 多个电池“串联”在一起,但没有外接直流电源,其中一个装置是原电池,装置中两个电极活泼性差异较大的装置为原电池,较活泼的作负极,其余均为电解池。 烧杯甲中盛有0.1 mol·L-1的H2SO4溶液,烧杯乙中盛有0.1 mol·L-1的CuCl2溶液(两种溶液均足量),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 ... A.甲中Fe极质量减少,C极有气体产生

7989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能力过关测试题 【试卷说明】既然是能力过关题,题目的难度也有所提高,但是绝对没有超过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的深度,只是引导同学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思考。例如,学到干电池时,你是否考虑过把干电池中的所有成分分离开来?学到制Cl2时,你是否想过漂白粉的制备问题?这就是设计16、17题的缘由。关于反应的快慢和限度,教材中讲的较少,但是给你诸多数据,你能不能找出些规律性的东西来?这是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知识,所必需的能力,看一下18、19两题吧。这就是新教材、新理念,学习基础知识,然后提高能力,要能发现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间120min,满分100分。祝你考出优异成绩。 卷I(3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有1~2个选项符合题意)1.痕检是公安机关提取犯罪嫌疑人指纹的一种重要的方法,AgNO3显现法就是其中的一种:人的手上有汗渍,用手动过白纸后,手指纹线就留在纸上。如果将溶液①小心地涂到纸上,溶液①中的溶质就跟汗渍中的物质②作用,生成物质③,物质③在光照下,分解出的银粒呈灰褐色,随着反应的进行,银粒逐渐增多,由棕色变成黑色的指纹线。用下列化学式表示这三种物质都正确的是() A、①AgNO3②NaBr③AgBr B、①AgNO3②NaCl③AgCl C、①AgCl②AgNO3③NaCl D、①AgNO3②NaI③AgI 2.1999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AbmedH·ZeWapl,开创了“飞秒化学10-15S)的新领域,使运用激光光谱技术观测化学反应时分子中原子的运动成为可能,你认为该技术不能观察到的是 A、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分子的分解 B、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C、化学变化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3.x、y均为短周期元素,且x为ⅠA族元素,y为VIA族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x的原子半径一定大于y的原子半径 B.由x、y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 C.x2y既可能是离子化合物,也可能是共价化合物 D.由x、y组成的化合物中,x、y的原子个数比不可能是1:1 4.等质量的两份锌粉a、b,分别加入过量的稀H2SO4,同时向a中加入少量的CuSO4溶液,下列图表示产生H2的体积(V)与时间(t)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5.在体积为VL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mA+nB=pC+qD

2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化学学科辅导讲义 学员姓名: 授课班级:高二 课 时 数:2小时 学科教师: 辅导科目:化学 授课时间段: 课 题 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目的 1.认识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2.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教学内容 一.反应热 焓变 1.反应热 通常情况下的反应热即焓变,用ΔH 表示,单位___ 。 旧键的断裂___能量;新键的形成___能量,总能量的变化取决于上述两个过程能量变化的相对大小。吸热反应:__者>__者;放热反应:__者<__者。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与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能量的关系 前者为 反应 后者为 反应 3.放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吸热反应ΔH 为“ ”或ΔH 0 ?H =E ( 的总能量)- E ( 的总能量) ?H =E ( 的键能总和)- E ( 的键能总和) 4.常见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⑴常见放热反应① ② ⑵常见吸热反应① ② 在上一节课中学习了反应热,并且知道了生成物和反应物的焓值的差叫焓变。也通过图示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但我们总是用图示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是很繁琐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更有效的表示方法呢? 课堂导入 吸收热量 放出热量 知识回顾

一、热化学方程式 例1 已知:在200℃,101kPa 时,1mol H2与碘蒸气作用生成HI 的反应,热化学方程式为: H 2 (g) +I 2 (g) ==== 2HI(g) 14.9 kJ/mol 例2 已知:在25℃、101kPa 时,有两个由H2、O2化合成1molH2O 的反应,一个生成气体水,一个生成液态水,其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H 2 (g)+1/2O2(g)== H= -241.8 kJ/mol H 2 (g)+1/2O2(g)== H= -285.8 kJ/mol H2O(l)==H2O(g) H= +44.0 kJ/mol 2H 2 (g)+O2(g)==2H2O(g) H= -483.6 kJ/mol 2H2O(g)==2H 2 (g)+O2(g) H= +483.6 kJ/mol 1.定义 能表示参加反应物质的量和反应热的关系的化学方程式。 2.意义 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3.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明反应温度和压强,因为△H 的大小和反应的温度、压强有关,如不注明,即表示在101kPa 和25°C 。 (2)注明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 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 H 不同 知识讲解 200℃ 101kPa 压强 温度 状态 反应热 H2O(g) H2O(l) 可以是分数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__ (卷面共有38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 一、是非题(25小题,共25分) [1分](1)氨的沸点是-33℃,可将100kPa、-20℃时的氨气看作理想气体。()[1分](2)通常,高温低压下的真实气体可被看作理想气体。()[1分](3)在相同温度和压力下,气体的物质的量与它的体积成反比。()[1分](4)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中,R为8.314J·mol-1·K-1。若体积的单位为m3,则压力的单位是kPa。() [1分](5)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分数与体积分数不相等。() [1分](6)含有N 2和H 2 的混合气体中,N 2 的分体积V(N2)=n(N2)RT/p(总)。() [1分](7)气体膨胀或被压缩所做的体积功是状态函数。() [1分](8)系统的焓变等于恒压反应热。() [1分](9)由于CaCO 3 的分解是吸热的,故它的生成焓为负值。() [1分](10)298.15K时由于Na+(g)+Cl-(g)→NaCl(s)的△ r Θ m H=-770.8kJ·mol-1,则 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1分](11)298K时石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为零。() [1分](12)已知在某温度和标准态下,反应2KClO 3(s)→2KCl(s)+3O 2 (g)进行时,有 2.0molKClO 3分解,放出89.5kJ的热量,则在此温度下该反应的△ r Θ m H=- 89.5kJ·mol-1。() [1分](13)物质的量增加的反应不一定是熵增加的反应。 () [1分](14)△ r Θ m S为负值的反应均不能自发进行。() [1分](15)298K时,C(石墨)+O 2(g)→CO 2 (g)的△ r Θ m S<Θ m S (CO2,g)。()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和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2、认识化学反应过程中同时存在着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而且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是以发生的物质为基础的,能量的多少决定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 3、了解反应热和焓变的含义。 【重、难点】: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2、对△H的“+”与“-”的理解。 【学习过程】: 一、反应热焓变 (一):反应能量变化与反应热 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所以,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 1.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任何一个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等的,在产生新物质的同时总是伴随着的变化。 即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同时遵守守恒和守恒两个基本定律。 2、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形式 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般以热和功的形式与外界环境进行能量交换,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3、类型 (1)放热反应:即____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如:燃料的燃烧、中和反应、生石灰与水化合、金属和酸的反应、铝热反应等都是放热反应。 (2)吸热反应:即_________的化学反应,其反应物的总能量____生成物的总能量。 如:H2还原CuO的反应,灼热的碳与二氧化碳反应,CaCO3分解等大多数分解反应,Ba(OH)2·8H2O 与NH4Cl的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说明:吸热反应特征是大多数反应过程需要持续加热,但有的不需要加热如: Ba(OH)2·8H2O和NH4Cl固体反应, 放热反应有的开始时需要加热以使反应启动。即反应的吸、放热与反应条件无关。 形成原因(图示) 从微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从宏观上分析: 预测生成 (二):反应热焓变

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复习总结

本章从三个方面研究化学反应:一是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关系,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这些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决定了化学反应有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二是从反应快慢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两个角度研究不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另外,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光波等外界因素也影响反应速率。当可逆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就达到了平衡状态,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又要发生移动;第三个方面是人们对化学反应的利用。利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可以制备新物质,利用化学反应中能量的 变化可以帮助人们寻找新能源。化学反应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知识网络】 【知识分类讲解】 我们已学过了很多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都与物质内部的化学键有密切联系。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概念: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作用:通过化学键把原子(包括离子)结合成物质,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需破坏化学键。 (3)类型:

可见,化学键的常见类型有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通过化学键可形成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 2、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为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生成。 3、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1)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 放热反应;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 (2)能量变化与化学键的关系 旧化学键断裂时,要吸收热量,新化学键形成时,要放出热量。当旧键断裂吸收的热量大于新键形成放出的热量,整个反应表现为吸热反应,反之为放热反应。 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二、化学反应的快慢和限度 1、化学反应的快慢:化学反应速率 (1)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的 速率。化学反应速率用v表示,单位为mol·L-1·s-1或mol·L-1·min-1等,公式为 对反应:aA(g)+bB(g)cC(g)+dD(g) 用不同物质表示同一反应的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都可以体现出该反应的快慢。这些速率之间满足如下关系:用不同物质表示的速率之比等于这些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即v A∶v B∶v C∶v D=a∶b∶c∶d。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①物质本身的性质是决定反应快慢的内因,其它条件只是决定反应快慢的外因。 ②反应物的浓度: 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使正反应速率增大。 增大某一生成物浓度,使逆反应速率增大。 ③温度: 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度都增大。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率将增加到原来的2~4倍。 ④压强 压强影响的实质是浓度的变化。压缩容器容积,压强增大,气体反应物和气体生成物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 ⑤催化剂 催化剂能大大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使一些化学反应在较低温度下取得较高的反应速率。化工生产中,很多反应都需要用到催化剂。

高二预习课程第一讲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学生版

人类第一个化学发现——火的利用和掌握 火能带来巨大灾难,也能带来光明和温暖,火可以驱走野兽,烧烤后的食物更加可口并可促进智力发展,减少疾病,延长寿命。人类的祖先正是从对火的惧怕之中,逐步认识和利用了火。 森林大火火山爆发 火的利用为实用化学工艺的出现铺平了道路。 利用和控制了火,可以实现许多物质变化。古代化学采用的全部方法,如燃烧、锻烧、煮沸、蒸馏、升华、甚至溶解,都无不与用火直接或间接地有关。这些方法至今仍然是化学实验中常用。 取火方法解决了,能源问题自然成了人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人类最先使用的燃料主要是树枝、柴草,后来学会烧制木炭,并用来冶炼青铜。然而用木炭做燃料,达不到很高的温度,因此后来人类又认识利用了煤、石油和天然气。煤、石油和天然气并称为三大重要的天然能源。 人们冬天时想吃得热一些,夏天时想喝得冷一些,于是发明了微波炉、冰箱等设备,但这些设备太大, 不方便携带。现在就有了一拉就会热的食品,摇一摇就会冷的食品,非常方便,也非常有趣。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化学之美

一拉热摇摇冰 你能解释上面两个商品的原理吗 课堂探究 1.吸放热反应 上面我们提到的反应从能量变化上看是物质具有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根据化学能与热能间的转化,我们会把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回顾前面学过的化学反应,放出热量的有哪些 那有哪些反应是吸收热量的呢 2.为什么化学变化中会有吸放热现象从微观角度分析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键能 在101kPa、298K条件下,1mol气态AB分子生成气态A原子和B原子的过程中所吸收的能量,叫做AB 间共价键的键能。单位:kJ?mol-1 以H2为例: H2+ 436kJ → H + H H + H → H2 + 436kJ 思考:键能:键能越大,共价键越,含有该键的分子越。 试比较氯化氢与碘化氢的稳定性,解释原因。 键键能kJ/mol 键键能kJ/mol H-H 436 C-H 413 Cl-Cl 243 O-H 463 Br-Br 193 N-H 393 I-I 151 H-Cl 431 C-C 348 H-I 298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鲁科版教案

第2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一. 本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特点 在前边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原子是如何结合成为分子的。通过对化学键概念的建立,使学生在原子、分子的水平来认识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老教材把“物质的构成”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两个知识点,分开来讲,两者知识跨度较大,前后联系不太紧密。实际上人们研究化学反应,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个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或得到新的物质),二是研究物质变化时伴随的能量改变。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教材就突出了这一点,把化学变化和能量变化放到一起来讲,使学生懂得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同时也伴随有能量的变化,从两个视角来关注化学反应,从而为认识化学反应和应用化学反应奠定基础。 (二)知识框架 知识点一:化学键与物质的形成 知识点二: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化学键的含义以及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奠定学生对物质形成的理论基础。 2、了解化学反应中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的实质和化学能与其他能量形式之间的转化。(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讲清化学键存在于分子内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不能说成是“结合力”。 2、通过电解水和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的介绍,搞清共价键的形成原因和存在情况。 3、关于离子键的形成,通过对NaCl形成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注意离子键的形成特点: (1)成键的主要原因——得失电子(2)成键的微——阴、阳离子(3)成键的性质:静电作用。当静电吸引与静电排斥达到平衡时形成离子键 4、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间的相互转变,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 率、开发新型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能源、关注环保能等社会热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 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认识已知的化学反应,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入手,思考化学反应的实质,通过对化学键、共价键、离子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通过“迁移·应用”、“交流·研讨”、“活动·探究”等形式,关注学生概念的形成。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应用”的学习,提升学生对化学反应的价值的认识,从而赞赏化学科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化学键、离子键、共价键的的含义,化学键与化学反应的实质,化学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知识点总结 反应热焓变 (1) 反应热:化学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时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2) 焓变:在恒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的热效应即为焓变。 ⑶符号:4H,单位:kJ/mol或kJ mol 1。 (4) A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⑸当4H为“-”或AH<0时,为放热反应 当AH为“ + ”或AH>0时,为吸热反应 热化学方程式 热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也表明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H2(g)+?O2(g)=H2O(l) AH=-285.8kJ/mol 表示在25 C,1O1kPa, 1molH2 与?molO2 反应生成液态水时放出的热量是 285.8kJ。 注意事项:(1)热化学方程式各物质前的化学计量数只表示物质的量,不表示分子数,因此,它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2)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 态不同,反应热数值以及符号都可能不同,因此,书写热化学方程式时必须注明 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化学方程式中不用“T”和“J” 中和热定义:在稀溶液中,酸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这时的反应热 叫做中和热。 (1)概念:25C,1O1kPa时,1mol纯物质完全燃烧生成稳定的氧化物时所放出的

热量。 ⑵单位:kJ/mol (1)盖斯定律内容:不管化学反应是一步完成或是分几步完成,其反应热是相同 的。或者说,化学反应的的反应热只与体系的始态和终态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 无关。 反应热的计算常见方法: (1) 利用键能计算反应热:通常人们把拆开1mol某化学键所吸收的能量看成该 化学键的键能,键能通常用 E表示,单位为kJ/mol或kJ mol-1。方法:AH=刀 E(反应物)-EE(生成物),即4H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与生成物的键能总和之差。 如反应 H2(g)+CI2(g)===2HCI(g) AH=E(H — H)+E(CI — Cl)-2E(H — Cl)。 (2) 由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反应热:AH=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3) 根据盖斯定律计算: 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只与反应的始态(各反应物)和终态(各生成物)有关,而与反应的途径无关.即如果一个反应可以分步进行,则各分步反应的反应热之和与该反应一步完成时的反应热是相同的。例如:由图可得 AH= AH1+ AH2, ⑴M只能写在标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的化学方程式的右边,用“;”隔开。若为放热反应,△ H为“-”;若为吸热反应,△ H为“ +”。△H的单位为kJ/mol。 ⑵反应热AH与测定条件(如温度、压强等)有关。所以书写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时候,应该注意标明厶H的测定条件。 ⑶必须标注物质的聚集状态(s(固体)、l(液体)、g(气体)才能完整的书写出热化学反

必修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点总结

高一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知识回顾 王珊娜2014-6-2 一、化学键与化学反应 1.化学键 1)定义:相邻的两个或多个原子(或离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2)类型: Ⅰ离子键:由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Ⅱ共价键: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Ⅲ金属键:化学键的一种,主要在金属中存在。 3)化学反应本质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 1)离子化合物:由阳离子和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包含:大部分盐(包括所有铵盐),强碱,大部分金属氧化物,金属氢化物。 活泼的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中不一定都是以离子键结合的,如AlCl 3 不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非金属元素之间也可形成离子化合物,如铵盐都是离子化合物。 2)共价化合物:全部以共价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包含:非金属氧化物,酸,弱碱,少部分盐,非金属氢化物。 3)在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可能含有共价键。在共价化合物中一定不存在离子键。 3.几组概念的对比 1)离子键与共价键的比较 键型离子键共价键 概念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 互作用 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 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方式通过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 构 通过形成共用电子对达到稳定 结构 成键粒子阴、阳离子原子成键性质静电作用静电作用 形成条件大多数活泼金属与活泼非 金属化合时形成离子键 同种或不同种非金属元素化合 时形成共价键(稀有气体元素除 外) 表示方法①电子式如Na+[· · Cl· · ]- 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 ①电子式,如H· · Cl· · ②结构式,如H—Cl ③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焓变 反应热

第一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第1课时 焓变 反应热 [学习目标] 1.记住焓变的含义,能判断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2.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 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3.能从微观角度,运用化学键的 知识,解释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原因。 [重点·难点] 重点:焓变、反应热的概念。难点:从化学键角度认识化学反应能量变 化的原因。 1.焓变 (1)焓变 ①概念:焓(H )是与内能有关的物理量。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化学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由生成物与反应物的焓值差即焓变(ΔH )决定。 ②常用单位:kJ·mol -1(或kJ/mol)。 (2)焓变与反应热的关系 恒压条件下,反应的热效应等于焓变。因此,我们常用ΔH 表示反应热。 2.1 mol H 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吸收436 kJ 的能量,1 mol Cl 2分子中的化学键断裂 吸收243 kJ 的能量,2 mol HCl 分子中的化学键形成释放862 kJ 的能量,则H 2(g)+ Cl 2(g)===2HCl(g)的反应放出的热量为183_kJ·mol -1。 3.ΔH 的正、负和吸热、放热反应的关系 (1)放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由 于反应后放出热量(释放给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降低,故ΔH <0(填“<”或 “>”),即ΔH 为-(填“+”或“-”)。 (2)吸热反应:反应完成时,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小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的反应。由 于反应时吸收环境能量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故ΔH >0(填“<”或“>”),即ΔH 为+(填“+”或“-”)。 4.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图1为放热反应,ΔH 1<0;图2为吸热反应,ΔH 2>0。 5.浓硫酸溶于水放出热量,是放热反应吗? 答案 放热反应是放出热量的化学反应,而浓H 2SO 4溶于水是浓溶液的稀释过程,不是 化学反应,故不属于放热反应。 6.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A .Al 与稀盐酸反应 B . C +CO 2=====△2CO C .KClO 3受热分解 D .NaOH 溶于水 答案 A 一、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的比较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教学教材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案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了解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2、使学生理解放热和吸热的原因。 3、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了解煤的综合利用技术。 能力目标: 1、通过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情感和德育目标: 1、通过介绍防火、灭火知识,使学生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增强防火、灭火的能力。 2、通过学习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介绍酸雨的形成和危害等知识,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3、通过分析空气用量对燃料燃烧的利与弊,渗透一分为二认识事物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讨论、自学

实验准备: 一个试管架、一支试管、一个温度计、2~3块小铝片、稀盐酸、胶头滴管、小烧杯、玻璃片、玻璃棒、20gBa(OH)2·8H2O(磨成粉末)、10gNH4Cl晶体、水教学过程: [引言] 火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由火引发的火灾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损失和痛苦。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些防火、灭火的知识。 火是由可燃物燃烧产生的。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燃烧在很多领域在被人们利用。你能举一些例子吗? [学生举例]…… [讲解] 上面这些例子中都利用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可见,化学反应是可以产生能量的,并且产生的能量可以被人类利用。在当今社会,人类所需能量绝大部分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特别是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燃烧产生的。[过渡] 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都有能量放出呢?现在我们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演示实验]1、铝片与盐酸反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用温度计测量溶液在反应前后的温度) 2、Ba(OH)2·8H2O与NH4Cl反应(注意观察现象) [归纳]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反应热、焓变-练习题

第一节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1:反应热、焓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共44分) 1.已知一定条件下断裂或生成某些化学键的能量关系如下表: 断裂或生成的化学键能量数据断裂1 mol H2分子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436 kJ 断裂1 mol Cl2分子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243 kJ 断裂1 mol HCl分子中的化学键吸收能量431 kJ 对于反应:H2(g)+Cl2(g)===2HCl(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B.生成1 mol HCl时反应放热431 kJ C.氢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比氯气分子中的化学键更牢固 D.相同条件下,氢气分子具有的能量高于氯气分子具有的能量 2.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铝片与稀盐酸的反应 B.Ba(OH)2·8H2O和NH4Cl的反应 C.灼热的炭与CO2的反应 D.甲烷在氧气中的燃烧反应 3.某反应的反应过程和能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该反应的叙述 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反应物的总能量低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C.该反应的反应热ΔH<0 D.加入催化剂后反应放出的热量会减少 4.H2和I2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反应:H2(g)+I2(g)2HI(g)ΔH=-a kJ·mol-1 已知:――→ b kJ·mol-1 键断裂 ――→ c kJ·mol-1 键断裂 (a、b、c均大于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断开1 mol H—H键和1 mol I—I键所需能量大于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 C.断开2 mol H—I键所需能量约为(c+b+a)kJ D.向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H2和2 mol I2,充分反应后放出的热量小于2a kJ 5.常温下,1 mol化学键分解成气态原子所需要的能量用E表示。根据表中信息判断下列说 共价键H—H F—F H—F H—Cl H—I E/(kJ·mol-1) 436 157 568 432 298 -- B.表中最稳定的共价键是H—F键 C.H2(g)―→2H(g)ΔH=+436 kJ·mol-1 D.H2(g)+F2(g)===2HF(g)ΔH=-25 kJ·mol-1 6.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产生苍白色火焰。在反应过程中,破坏1 mol氢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1 kJ,破坏1 mol氯气中的化学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 mol氯化氢中的化学键释放的能量为Q3 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 A.Q1+Q2>Q3B.Q1+Q2>2Q3 C.Q1+Q20表示放热反应,ΔH<0表示吸热反应 C.ΔH的大小与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无关 D.生成物释放的总能量大于反应物吸收的总能量时,ΔH<0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4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关系4

————————————————————————————————作者: ————————————————————————————————日期: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无机化学期末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得分:__ ___________ (卷面共有50题,总分100分,各大题标有题量和总分,每小题标号后有小分)一、选择题(28小题,共56分) [2分](1)已知2.00mol气体B,其p1=10.0kPa,T1=50.0℃,则当p2=80.0kP a,T2=50.0℃时,其V2=()。 A、67.0L; B、10.0L; C、83.0L; D、10.0m3。 [2分](2)在温度相同、容积相等的两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有气体A和B。若气体A的质量为气体B的二倍,气体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气体B的0.5倍,则p A、:p B、=( )。 A、1/4; B、1/2; C、2; D、4。 [2分](3)某氧气钢瓶的容积为40.0L,压力为2.02×106Pa,则在25℃时钢瓶中氧气的质量为()。 A、32.4g; B、1.04×103g; C、8.62×103g; D、3.28×103g。 [2分](4)对下列各种烃来说,使其均处于气态并在充有足量氧的密闭容器中完全 燃烧,生成CO 2和H 2 O。若燃烧前后容器内的温度(130℃)和压力都保持不变,则 此气态烃是()。 A、C 6H 6 ; B、C 4 H 8 ;C、C 4 H 6 ; D、C 3 H 4 。 [2分](5)对下列各种烃来说,使其均处于气态并在充有足量氧的密闭容器中完全燃 烧,生成CO 2和H 2 O。若燃烧前后容器内的温度(140℃)和压力都保持不变,则此气态 烃是( )。 A、C 3H 6 ; B、C 3 H 8 ;C、C 2 H 4 ; D、C 2 H 2 。 [2分](6)300K、101kPa的O 2 恰好和4.0L、400K、50.5kPa的NO反应生成 NO 2,则O 2 的体积为( )。 A、1.5L; B、3.0L; C、0.75L; D、0.20L。 [2分](7)在一定温度下,于某一容器中充入A、B两种理想气体,若组分A的摩尔分数为0.200,混合气体的总压为101325Pa,则组分B的分压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