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

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

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
中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

《中小学教育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1.教育学的概念:

(1)起源:在我国,“教育学”名称最早出现在1901年王国维主编《教育世界》。(2)内涵: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分析教育问题,探索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的人文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

2.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有教无类、教学相长、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孟子:主张“性善论”。

(3)墨家:依据知识的来源、内容和程度,把知识分划分为七类: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4)战国后期:《学记》,中国乃至全世界教育史史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专著。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美德和知识是人的心灵先天有的,要使其成为现实,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启发,即教育者通过问答、诘难,使学生陷于矛盾,承认自己无知,然后引导学生经过思考逐渐修正意见,从而获得真知。

4.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肯定儿童发展的可能性,重视直观、理论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训练,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倡导因材施教等。其教育思想体现在《论演说的演讲》里,这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5.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主要标志有:

(1)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组织结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6.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大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

(1)教学原则:教育要适应自然、直观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2)教学制度:最早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3)教学思想:“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

(4)教学内容: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7.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被誉为第一个“发现儿童”的人。1762年,他出版了小说体教育名著《爱弥儿》。

(1)强调“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

(2)认为“本性的最初冲动始终是正确的”,坚决反对传统教育压抑儿童的天性,抹杀儿童与成人的区别,把儿童看成小大人,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儿童。

(3)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天性,培养“完全是为他自己而生活”的“自然人”。(4)强调教育活动必须注重感性、直观,必须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

8.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

(2)代表作:狄尔泰《关于普通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等。

(3)主张: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反对赫尔巴特的概念思辨方法和实验教育的定量方法。

(4)观点:a.人是一种文化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历史。

b.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

c.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是“陶冶”与“唤醒”。

(5)不足:思辨气息浓厚,对许多问题的论述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对现实的教育问题的解决难以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因而制约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第二章教育的历史发展

9.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由美国教育学家孟禄提出,断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说:

(4)需要起源说:

10.教育产生的原因:

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11.现代教育的特征:

(1)现代学校教育日益普及。

(2)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3)现代教育的法制化、制度化日趋完善。

(4)现代教育具有显著的商品性。

(5)现代教育具有突出的科学性。

(6)现代教育的变革越累越频繁。

12.教育的定义:

(1)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2)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指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13.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三章教育与人、社会的关系

14.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

(1)未成熟性。

(2)能动性。

(3)受动性。

15.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5)整体性。

16.教育的经济功能:

(1)教育是使可能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主要手段。

(2)教育是科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3)教育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条件。

17.人力资本:

(1)提出者:舒尔茨。

(2)内涵:凝聚在劳动者身上的经验、知识、技能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

是人的资本形态,因为它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3)地位:它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一种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的资本。(4)核心:提高人口质量。

(5)主要部分:教育投资。

第四章教育目的

18.教育目的的概念:

(1)广义: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身心各方面所产生的变化或结果的期待。

(2)狭义:由国家确定的教育应培养的人的质量标准和规格。

19.教育目的的结构:

(1)层次结构:由国家提出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所构成的一个教育目的系统。其中,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对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也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础、最具体的目标,教学目标有次序地渐进和积累是向教育目的的不断接近,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达成教育目的的保障。

(2)内容结构: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教育由两部分组成:

1对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备的身心素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决定,即对受教育者在智能、体能、品德、审美等方面的发展提出要求。

2对教育所培养的人应具有的社会价值做出规定,即指明培养这种人符合什么社会的需求或为什么阶级、集团的利益服务。

从受教育者的发展角度讲,这两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教育活动角度讲,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显然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20.教育目的观:

(1)个人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内涵:指以自然主义、人本主义思想为基础,以人为中心,以人性为根基,以人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教育目的观。

2代表人物:法国的卢梭、德国的福禄培尔、瑞士的裴斯泰洛齐、永恒主义者赫钦斯、阿德勒、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罗杰斯等。

3基本观点:

a.教育目的是由人性决定的。

b.实现人的精神价值是教育目的的核心内容。

c.强调自我生成,追求自我实现。

(2)社会本位论。

(3)折中调和论。

(4)辩证同一论:

1内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把社会需要和人的自身发展辩证统一地结合起来的教育目的观。

2基本观点:

a.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既受社会的制约,又改造社会,是社会的创造

者。

b.人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c.强调教育要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社会主义方向性:确保教育要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劳动者:我国教育要培养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现了对教育所培养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的规定。

(3)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追求的永恒目标。

(4)培养独立个性:尊重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促进受教育者个性的自由发展,形成受教育者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22.正确处理“五育”的关系:

德智体美劳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反映了人的素质的不同方面,因此,“五育”各自相互独立,各有其特殊发展规律,对人的发展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五育之间并非互不相干,也不是单纯的并行排列次序,而是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其中,德育是灵魂,其导向、统帅作用,保证教育的大方向,智育是核心,为其他各育的开展提供科学知识和智慧基础,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则不可或缺。

第五章教育制度

23.学制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4.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发展的特点:

(1)重视幼儿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接近。

(4)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

(5)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25.癸卯学制:

(1)制定人:张百熙、荣禄、张之洞。

(2)时间:1904年。(也称1904年学制。)

(3)著作:《奏定学堂章程》。

(4)地位: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国家颁布并在全国实行的学校系统。

(5)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形式上照搬日本,同时保留了封建教育的残余。)

26.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

(2)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3)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4)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5)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6)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第六章课程

27.课程:

(1)起源:课程史上,1918年,美国课程论专家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一次概念化的起始。

(2)三种涵义:

1从课程的要素或属性层面界定:

a.课程是知识。

b.课程是经验。

2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

a.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b.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3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来界定:

a.理想的课程: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

的课程。

b.正式的课程: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

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

c.领悟的课程: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

d.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

e.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

28.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他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2)活动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1)分科课程

(2)综合课程

(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2)选修课程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1)显性课程

(2)隐性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也称潜在课程。

(五)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1)国家课程。

(2)地方课程:有地方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它是国家中央政府授权地方编制,能够反映地方性知识、为地方服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3)校本课程。

29.课程理论:

(1)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内涵:以文化遗产和科学为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是指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适合学生发展阶段的内容,组成不同的学科,并按各自所具有的逻辑和系统独立地、并列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2主要观点:

a.知识是课程的核心。

b.学校课程应以学科分类为基础。

c.学校教学以分科教学为核心。

d.以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为目标。

e.学科专家在课程开发中起重要作用。

3优点:

a.根据学科组织起来的课程,能够教人系统地掌握文化遗产。

b.有条理地学习合乎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能充分发展人的智力。

c.把一定的知识、技术的基本要素有组织地传授和教导,符合教育任务

的要求。

d.收到悠久传统的支持,大多数教师对此习惯。

e.课程的结构比较简单,易于评价。

4缺点:

a.由于教材偏重学科的逻辑系统性,学习时往往偏重记忆而忽视理解。

b.偏重学科知识结构的传授,而忽视获得知识的方法和过程的教学。

c.因学科较多,对学生来说,难以将学习的知识进行进行综合和统一。

e.教学方法划一,难以实施区别化教育。

(2)活动中心主义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理论。

(4)存在主义课程论。

(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课程设计的“4R”标准。

1提出者:多尔。

2观点:后现代主义课程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是形成性的而非预先界定的。

3内容:

a.丰富性: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

b.循环性:课程内容之间的纵向联系性,即把每一次学习的结束,作为

下一次学习的新起点。

c.关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教育方面和文化方面。教育方面是指应注

重课程自身的内在联系;文化方面是指应重视课程与课程之外的文化之间的灵犀。

d.严密性: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

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30.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规划,是课程规划阶段的重要工作。课程标准既

是教师教学的指南,也是编写教科书、测量和评价学科教学质量的基本标准。31.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就是对课程规划和课程实施活动以及整个课程系统所进行的评价活动,以期对已有的课程编制过程进行反馈,从而为新一轮的课程编制提供修正和完善的事实依据。

32.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2)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

(3)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4)寻求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

(5)构建发展性的评价模式。

(6)创建富有个性的学校文化。

32.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评价的功能主要强调: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

33.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策略:

(1)建立完善的课程改革运行机制。

(2)重视教师的积极参与。

(3)考试评估制度的相应改革。

(4)关注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不平衡。

(5)健全课程改革的服务支撑体系。

(6)加强课程研究的理论建设和研究水平。

第七章教学

34.教学的概念:

(1)国内:

1教师行为说:教学(教)就是教师引起、维持与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学生行为说:教学是一种以教材为中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知识的认知活动。

3协同活动说: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国外:西方学者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教学定义。谢弗勒把教学看成:“一种有目的的定向的活动”,并认为“教学在于力图引起学习。”

35.杜威的“教学五步法”:

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

36.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材料论述):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学生认知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生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学生的基础。

2通过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3能力的发展制约着知识的掌握。

4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片面发展能力偏向。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统一的规律。

1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品德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2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思想品德。

3防止单纯传授知识或脱离知识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偏向。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有效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条件。

3防止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倾向。

37.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要求:

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3)直观性原则:教学要通过运用具体的实物、模像,以及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物,形成鲜明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的知识。

要求:

1正确选择运用直观。

2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防止直观不当与滥用。

(4)启发性原则。

要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利用问题,循序善诱。

3发扬教学民主。

(5)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遵循学生的认知顺序。

3突出重点和关键。

(6)巩固性原则。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组织各种练习和复习。

3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7)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1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

2使有特长和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38.教学模式:

在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标形成的简明的、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教学结构理论模型及其实施策略。

39.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发展:

(1)文纳特卡制:

1提出:美国教育学家华虚朋于1919年在芝加哥市郊文纳特卡镇公立学校实行。

2要求:学生按学科进行个别自学,教师则以小组为单位随机进行指导,无确定形式,没有考试。

3发展:20世纪30年代,这一教学组织形式在美国得到迅速而广泛的传播,20世纪50年代以后逐渐衰落。

(2)合作学习:

1兴起时间:20世纪70年代末。

2内涵:以集体授课为基础,以学生合作学习小组活动为主体,通过组织合作性人际交往促进所有学生在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学组织形式。

3意义:合作学习是一种班级授课与小组授课制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以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性活动促进个体学习,有助于淡化班级授课制中师生的单向权威关系,克服了传统教学对学生自主性及合作性同伴交往的忽视,构建了新型的集体性教学组织形式。

40.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

1备教材。

a.准确理解教材。

b.明确教学目标:关于教学目标的分类,布卢姆等人认为,复杂行为可

以分解为比较简单的行为,教学目标可以用可见的行为来表示,他们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大领域的目标。

c.分析教学内容。

d.对教学内容的加工、改造。

2备学生。

3备教法。

(2)上课:

1目标明确完整,贯彻落实具体。

2内容正确充实,重点难点突出。

3方法恰当灵活,善于启发诱导。

4结构紧凑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课外辅导。

41.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按评价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分。)

(1)诊断性评价:

1内涵: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2作用:

a.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b.决定对学生进行怎样的分班分组。

c.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3常用方式:查阅学生此前的有关成绩记录;进行摸底测试;通过问卷、

小组座谈、个别谈话等方式调查学生的学习技能、习惯、学习态度等。

(2)形成性评价:

1内涵: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2作用:

a.改进学生的学习。

b.为学生的学习定步调。

c.给教师提供反馈。

3常用方式:形成性测验、日常作业和观察。

(3)总结性评价:(又叫终结性评价。)

1内涵: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2作用:

a.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b.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c.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

d.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

e.为制定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3常用方式:终结性测验。

第八章德育

42.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的划分:

(1)无律阶段(0-4岁):又称前道德阶段,特点:没有道德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只按自己的意愿执行游戏规则。

(2)他律阶段(4-8岁):又称权威阶段,特点: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去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行为动机。

(3)自律阶段(8-10岁):又称可逆性阶段,特点:不盲目遵守成人的权威,而是自主地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

(4)公正阶段(10-12岁):特点: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

43.德育的一般原则(材料分析):

(1)方向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5)严格要求与热情关怀相结合的原则。

(6)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

(7)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4.我国学校的德育途径:

(1)政治理论课和思想道德课。

(2)各科教学。

(3)班主任工作。

(4)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组织及其活动。

(5)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6)社会实践活动。

(7)校园文化建设。

45.德育的基本方法:

(1)思维训练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2)情感陶冶法。

(3)理想激励法。

(4)行为训练法:

1道德实践。

2奖励与惩罚。

(5)修养指导法。

(6)心理咨询法。

第九章教师

46.确定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

(1)关于教师权利的国际规定: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是国际上首次探讨教师地位及权利的文件。

(2)关于教师权利的宪法规定:宪法是教育部门法律、法规制定的基础,也是教师权利确定的法律依据。

(3)关于教师权利的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法》(1993年)、《义务教育法》。

47.教师的职业权利:

(1)教育教学权: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

(2)学术研究权。

(3)指导、评定学生权。

(4)报酬待遇权。

(5)参与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48.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三阶段论:求生存阶段、调整阶段、成熟阶段。

(2)四阶段论:求生存时期、巩固时期、更新时期和成熟时期。

(3)五阶段论(提出者:司德菲):预备生涯阶段、专家生涯阶段、退缩生涯阶段、更新生涯阶段、退出生涯阶段。

49.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1)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2)加强教师培训。

(3)发展性教师评价。

(4)教育行动研究。

50.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开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6)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第十章班级建设

51.课外活动的概念:

(1)概念:学校在学科教学活动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

(2)与“课堂教学”的区别:课外活动是与课堂教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两者既密切联系又有明显区别,为实现共同教育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但是课外活动在教育内容及形式上具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特点,它不是课堂教学的简单延续。

52.课外活动的特点:

(1)灵活性:活动的项目众多,形式多样,参与者可多可少,活动时间可长可短,活动方式可集中也可分散,活动的指导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专长的家长和社会人士,甚至是有一定特长的学生。

(2)趣味性: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自愿参加一些活动。

(3)实践性: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训练自己,从而掌握技能,锻炼社会实践能力。

(4)自主性:可我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组织、自主开展的。

50.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2)科学技术活动。

(3)职业技术学习活动。

(4)文化艺术活动。

(5)体育活动。

(6)社会公益活动。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2

《教育学基础》复习提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与本质 2. 构成教育的要素有哪些?它们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3.关于教育的起源的几种观点 4.教育学的价值 5.孔子没有学过教育学,也是一个公认的伟大的教育家。 所以说,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学不学教育学无所谓,请分析这一观点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第二章教育功能 1.教育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教育的负向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的派生功能的概念;教育对人和社会的发展的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2.教育的个体功能有哪些表现?个体社会化功能与个体个性化功能关系如何? 3.教育的社会正向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说明。 第三章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的内涵及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 2.阐述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的基本观点主张,并予以分析评价。 3.我国教育目的的内涵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

1.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及途径 2.现代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及基本角色 3.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4.师生关系的类型及调节 5.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理想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以及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第六章课程 1.课程的定义 2.课程理论流派及主张 3.能举例说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核心课程、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利弊 第七章课堂教学 1.教学定义 2.当代主要教学理论流派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3.课堂教学的基本阶段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教学设计的定义、依据、程序与模式 6.教学策略的含义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依据 7.讲授策略误用的表现及讲授的优缺点。 8.学生自主活动的组织。 9.组织讨论的基本环节。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复习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 ,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 ,设置悬念(小说 ,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继续教育法律基础知识4

民间借贷配套试题 一、判断题(每题2分,对的打√,错的打×) 1、民间借贷,是指自然人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行为。(×) 2、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从事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因发放贷款等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属于民间借贷。(√) 3、出借人向人民法院起诉时,凭借据就可以得到人民法院支持。(×) 4、当事人持有的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没有载明债权人,持有债权凭证的当事人提起民间借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被告对原告的债权人资格提出有事实依据的抗辩,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不具有债权人资格的,裁定驳回起诉。(√) 5、借贷双方就合同履行地未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事后未达成补充协议,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仍不能确定的,以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为合同履行地。(√) 6、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连带责任保证,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

7、保证人为借款人提供一般保证,出借人仅起诉保证人的,人民法院应当追加借款人为共同被告;出借人仅起诉借款人的,人民法院可以不追加保证人为共同被告。(√) 8、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民间借贷行为本身涉嫌非法集资犯罪的,应当继续审。(×) 9、人民法院立案后,发现与民间借贷纠纷案件虽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事实的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的,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并将涉嫌非法集资等犯罪的线索、材料移送公安或者检察机关。(√) 10、民间借贷的基本案件事实必须以刑事案件审理结果为依据,而该刑事案件尚未审结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继续审理。(×) 11、借款人涉嫌犯罪或者生效判决认定其有罪,出借人起诉请求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2、民间借贷合同自合同成立时生效的。(×) 13、法人之间的民间借贷合同无效。(×) 14、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本单位内部通过借款形式向职工筹集资金,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且不存在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本规定第十四条规定的情形,当事人主张民间借贷合同有效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中学教育基础知识

《教育基础知识》 考试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三个主要部分。要求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识记,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所需的背景性知识和领域有大致的了解;二是理解与掌握,要求考生对所涉及的领域或者问题能够清楚地知道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三是运用,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理论分析教育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Ⅲ.考试范围与要求 第一部分教育学 一、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识记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基本要素。 (二)理解 1、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和特征。 2、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 3、教育学发展过程中中西方著名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观点与意义。 4、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人物的教育思想。 (三)运用 1、能够辩析“教育”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2、能够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以及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对教育现象做出正确的评价。 二、教育目的与功能 (一)识记 1、教育目的概念。 2、国外发达国家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教育目的或学校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 3、我国教育目的以及学校培养目标。 4、马克思主义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及其意义。 5、教育功能及其类型,不同的教育功能观。 (二)理解 1、我国不同历史阶段教育宗旨变革。 2、新中国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历史演变。 3、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4、教育功能的演变 (三)运用 1、能够根据自己对当前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面临问题的认识,就当前应该重点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哪些关键素质提出自己的见解 2、能够识别不同的教育功能观和功能的类型。 三、学校教育制度 (一)识记 1、教育制度与学校教育制度内涵、类型。 2、教育行政体制与教育管理体制内涵、类型。校长负责制 3、学校概念及其基本性质 4、校园文化 (二)理解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总复习基础知识题及答案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一时间,漫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讯。 B.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人们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 C.参加保险虽不能使人化险为夷,但却能在灾难不期而至时,使投保者得到一笔赔偿,尽量减轻损失。 D.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2、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据报道,山东的几个老乡确实修过机器,也到过大亚湾核电站,但为首的那位老兄不是农民,而是地地道道的有几十年工龄的工人,修的也不是什么洋人修不了的机器,而是人家根本不屑一顾的破烂玩意儿,所谓“震”住洋专家一说纯属无稽之谈。 B.让国旗、军旗和区旗邀游太空这一举措的始作佣者,是两位在五星红旗下成长起来的青年人…… C.这几天,美国的一些国会议员和前政府官员还接连发表谈话或给克林顿总统写信,认为轰炸顶不了事,要干就干个痛快,派出地面部队,推翻萨达姆,另立新政府。这就更与联合国的有关决议本末倒置。 D.作为全市读书竞赛活动的倡导者,中共邢台市委副书记王三堂曾对一次社会调查疾恶如仇:相当一部分家庭买书。藏书数量较少,读书、用书的情况更是不容乐观,业余时间打麻将、泡酒馆引发了不少不愉快的事情。 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报到那天,我在陌生的教室里与五十多位同学不期而遇。 B有人说:“生活提高了,生产就会提高。”这真是舍本逐末的说法。 C.他们个个生机勃勃,决心大干一场。 D.这篇文章观点十分新颖,见解十分深刻,的确不同凡响。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敌人被打跑了,但战士们知道,他们不会甘心,一定会重整旗鼓的。 B.房租、邮费、电话费等,每个月都要近千元,若再开展活动,开支是左右为难了。 C.我相信他说的话是真实的,为什么要怀疑别人、杞人忧天呢? D.对各种自然灾害不能麻痹大意,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5、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西方诗歌很难译得形神兼备,理性上我一贯赞同忠实,然而伴随忠实而来的板滞或晦涩又常使我意兴阑珊。 B.因为临时有事,我未能去黄浦码头为他们送行,第一次也是恨一的一次对朋友失约,对此我一直耿耿于怀。 C.“神来”、“顿悟”,不是自然的水到渠成,而是经过千锤百炼之后,必然会产生的瓜熟蒂落。 D.他在选择高考志愿的第一志愿学校时,既想报清华大学,又想报北京大学,总是见异思迁。 6、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水浒传》的故事流传了几百年,书中的许多段落已深入人心,妇孺皆知B.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有识之土提醒人们要警惕新纳粹势力起死回生。 C.要在学术上推波助澜,并不是抛弃国学,国学的精粹不但不能丢,有些还应深入研究。 D.扮演蔺相如、伍子胥等人物的都是9至11岁的小演员,他们栩栩如生的演出展现了我国京剧艺术后继有人的兴旺景象。 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A.斯韦思林杯终于回到了我们的怀抱!当普天弹冠相庆时,人们不由得不佩服蔡振华在用人上的眼光与胆量。 B上海一个钢厂厂长,伪装清廉好些日子,直到被捕那天还在座谈会上夸夸其谈他反腐倡廉的经验体会呢! C.石狮人爱读书绝非有钱人的附庸风雅,而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的一种需要。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教育法律法规精华知识 依法执教——当代教师应具备的基本法律素质 1、依法执教: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按照教育法律的规定,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逐步使教育教学工作走上法制化和规范化。 2、依法执教具有四个特点:①执教主体的特定性;②执教依据的专门性;③执教性质的特殊性;④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①依法执教的主体是特定的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只能是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中任教的教师和其他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②作为整个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实施教育的教师的执教活动,必须依照教育法律进行并受教育法律调整和规范;③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行为,既不能任意行使也不能随意放弃,而是集权利处义务为一体,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双重性。 3、当代教育为什么必须依法执教?(或简述当代教师依法执教的义务)答:当代教师依法执教是因为:①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②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③教师法律素质的亟待提高;④教师以德执教的必然要求;⑤教师依法维权的迫切需要。 4、简述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哪几部?答:全国人大制订教育法律有:①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②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④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⑤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⑥199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⑦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微博@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与教育有关法律《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 5、我国第一部教育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颁布实施至今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 6、“依法执教”和“以法执教”区别:依法执教是指依据法律来进行执教活动,其内容和形式都必须符合法律的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以法执教则是指运用法律手段进行执教活动,它侧重于法律形式的应用。 【教师资格证考试】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中学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涵义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 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 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教育机构承担。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一)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 (二)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 (三)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四)三要素的关系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用的桥梁。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三、教育 __与发展 (一)教育 __ 1.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有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认为动物界就有教育活动。其基本错误是混淆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类社会教育活动的界限。 2.心理起源说 美国心理学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论的代表人物,著有《教育史教科书》一书。孟禄从心理学观点出发,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原始史实,判定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教育学基础期末复习提纲

教育学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具有历史性、社会性、文化性,在阶级社会里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性。 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2)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3)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往往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学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它的产生和发展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创立时期、发展时期三个大的历史阶段。每个时期都除了一批代表人物和著作,熟悉这些人物和著作,掌握他们的代表性观点,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教育学修养。 3、教育要素:三个教育要素如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种社会实践系统,即为教育。 a)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之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 发展的任务或使命,具有必要的能够实现促使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任务或使命的知识。 b)学习者:学习者自身的特征:(1)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 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2)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 背景或基础,并由此影响到各自的学习兴趣、能力或风格;(3)不同的人在学习过程 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不同,因此进行有效学习所需要的帮助也不同;(4)不同的学 习者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从而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学习效 率和质量。 c)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及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 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上述三大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 (教育要素指构成教育活动的成分和决定教育发展的内在条件,就教育实践活动而言,其构成要素有:1、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合乎目的的发展和变化;2、学习者,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 3、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一 切中介的综合,如教科书、教学方法、教育技术手段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等) 4、教育功能:教育活动、教育系统对个体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实际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分别是:(1)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个体和群体各方面的发展发挥激发、导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和选择等功能;(2)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素质的人走进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社会角色,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发挥适应、改革和改造的功能。教育的育人功能是根本功能,社会功能是育人功能的延伸和转化。 教育功能有多重类型: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从作用的呈现方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复习提纲(重点版)

2021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理论基础知识 复习提纲(重点版)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一: 1、狭义的教育法,是特指国家最高权利机关制订的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即教育法律,在我国它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最高方面的规范性文件。 (简答,重点看) 2、教育法的特点:①教育法是一种有关教育活动的行为规范。这是从教育法所具有规范性角度来探讨的;②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国家意志性的角度探讨) 国家能过法定程序采取制定或认可两种方式确定的行为规范才能成为法。 ③教育法是统治阶段在教育方面意志的体现。(鲜明的阶级性角度)④教育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特殊的强制性角度)⑤教育法是教育客观规律法定化了的行为规范。(遵循的客观规律性的角度) 3、教育法的体现的统治阶段意志的内容最终是由统治阶段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复定的。 4、教育法的基本原则:①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②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③保障教育的公共性原则;④确保教育的战略地位原则;⑤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原则。 5、体现教育的民主性原则体现受教育机会一律平等。教育机

会平等表现三个方面:起点上(入学上)的平等、过程上(就学过程)的平等和终点上(学业成就上)。 6、教育法的作用:①指引作用;②评价作用;③教育作用;④预测作用;⑤强制作用;⑥奖励作用。 7、教育法律规则的结构三要素:假定、处理、法律后果。 8、教育法律规则的类别:三个类别,分别是①按照教育法律规则调整方式的不同划分授权性规则和义务规则。②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强制性程度的不同划分,强制性规则和任意性规则。③按照教育法律规则内容确定性程度的不同划分,确定性规则、委托性规则和准用性规则。 教育法律基础知识二: 1、判定是不是教育法律关系标准:如师生是,朋友不是。 l是教育法律确认和调整的人们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权利和义务。 2、教育法律关系构成要素: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内容(权利和义务)、客体。 3、作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一般必须同时具备法律规定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在少数情况下至少也应具备权利能力。 4、行为能力: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16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人;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10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5、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种类为:①公民;②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③国家机关。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整理(全).pdf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2020)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单○辨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学校教师是教育者主体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措施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辨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是个体在社会的生存需要。 (2)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历史性——不同的社会或同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各不相同。 (3)相对独立性○辨—教育具有继承性 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教育观点会不同)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可能超前或者落后) ◆考点 5:教育的起源单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具有目的性,但无严密计划。 (2)无等级性(阶级性); (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4)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5)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是以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考点8:近现代教育的特征

教育学基础复习大纲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填空)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 1、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 2、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 3、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教育的起源问题: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农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特征:(简答) 1.古代学校的出现的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的特征: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也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最终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学校与市场联系日益紧密;改造、丰富或发展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和全纳教育的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原始社会是无阶级性教育。(填空/选择)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严谨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填空)●培根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作了重要贡献。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 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填空)

四川省教师招聘考试《中学教育公共基础》复习全书-教育学基础-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圣才出品】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1 教育的发展 1.教育的概念 (1)广义的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要素 教育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是一个包含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这三个基本要素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习的儿童、

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与,教育活动不会获得很好的效果。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并把他们联系起来的纽带,如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中介。 ①教育内容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经过选择和加工,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教育内容会有所不同,但概括起来,不外德、智、体、美、劳等几个方面。 ②教育措施是教育活动中所采取的方法,它不仅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和学的方法,也包括进行教育活动时所使用的一切物质条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正是凭借这些教育措施,才能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3.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回答,历来存在分歧,也形成了多种观点,主要有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和劳动起源说。 4.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系统。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①前制度化教育 a.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百度文库专用 法律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5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按照规定的内容、法律地位和制定的程序不同,法律可以划分为根本法和普通法。其中,根本法又称 A宪法B民法 C刑法D行政法【】 2有关国家机关按照法定程序,对一定时期和范围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审查并重新确定其法律效力的活动,称为 A法律编纂B法律制定 C法律整理D法律汇编【】 3对于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和惩罚,体现了法律的 A评价作用B教育作用 C强制作用D指引作用【】 4下列选项中属于国务院职能范围的是 A修改宪法

B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C批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划分 D对国防、民政、文教、经济等各项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权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诉或者检举。这属于公民基本权利中的 A政治权利B监督权利 C社会经济权利D人身自由权利【】 6公民的下列违法行为中,属于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是 A不遵守合同约定,长期拖欠房屋租金 B拒不赡养年迈、丧失劳动能力的父母 C故意损毁或者擅自移动路牌、交通标志 D为境外机构、人员非法提供国家秘密或情报【】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下列情况中,行为人不受行政处罚的是A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B主动消除或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C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D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教育学基础》期末重点知识整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 教育的含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的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 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3. 教育的基本形式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特点:(1)启蒙性与长期性(2)全面性与渗透性(3)针对性和权威性 学校教育的特点:(1)职能的专门性(2)组织的严密性(3)内容的系统性 社会教育的特点:(1)对象的开放性(2)内容的多样性(3)媒介的多元化 4. 教育理念的含义及作用含义:所谓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在理性思考和亲身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事物本身及其价值和价值实现途径的根本性判

断与看法,是教育主体在教育教学实践及教育思维活动中形成的对“教育应然” 的理性认识和主观要求。 作用:(1)反思与概括作用(2)导向与激励作用(3)创新作用 5. 当代主要的教育理念 (1)终身教育理念【特征:终身性、整合性、民主性、灵活性】 (2)全民教育理念【特征:差别平等、普及化】 (3)素质教育理念【特征: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发展性、主体性】6. 教育学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简答或论述) (1)教育学知识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2)教育学有助于教育工作者教育自觉性的提升 (3)教育学为反思性、研究性教师的成长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教育功能(上) 1. 教育功能的分类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是指教育对个体生存与发展的作用 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函数基础知识知识点总复习附答案 一、选择题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三个点的坐标:()()0,2,2,01 (),3A B C ---,,从、、A B C 三个点中依次取两个点,求两点都落在抛物线2y x x 2=--上的概率是( ) A .13 B .16 C .12 D .23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画树状图展示所有6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再找出两点都落在抛物线2y x x 2=--上的结果数,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解. 【详解】 解:在()()0,2,2,01 (),3A B C ---,三点中,其中AB 两点在2y x x 2=--上, 根据题意画图如下: 共有6种等可能的结果数,其中两点都落在抛物线2y x x 2=--上的结果数为2, 所以两点都落在抛物线2y x x 2=--上的概率是 2163 =; 故选:A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和函数图像上点的特征.通过列表法或树状图法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求出n ,再从中选出符合事件A 或B 的结果数目m ,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出事件A 或B 的概率.也考查了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 2.汽车的“燃油效率”是指汽车每消耗1升汽油行驶的最大公里数(单位:km/L ),如图描述了甲、乙、丙三辆汽车在不同速度下的燃油效率情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多 B .以10km/h 的速度行驶时,消耗1升汽油,甲车最少行驶5千米

C .以低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消耗汽油最少 D .以高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比乙车省油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函数图象可以判断各个选项是否正确,从而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 解:由图可得:以相同速度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少.故选项A 错误. 以10km/h 的速度行驶时,消耗1升汽油,甲车最多行驶5千米.故选项B 错误. 以低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甲车消耗汽油最少.故选项C 错误. 以高于80km/h 的速度行驶时,行驶相同路程,丙车比乙车省油.故选项正确. 故选D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函数的图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答. 3.如图,线段AB 6cm =,动点P 以2cm /s 的速度从A 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动点Q 以1cm/s 的速度从B A -在线段AB 上运动,到达点A 后,停止运动.若动点P,Q 同时出发,设点Q 的运动时间是t (单位:s )时,两个动点之间的距离为S(单位:cm ),则能表示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以得到点P 运动的快,点Q 运动的慢,可以算出动点P 和Q 相遇时用的时间和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律基础知识点汇总 法的概念和本质: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①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作用。 ②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①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②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