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第12卷第3期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12,No.3

2010年6月J.of Wuhan Uni.of Sci.&Tech.(Social Science Edition )J un.2010

收稿日期:20102012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BZX025);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09Y BB020);湖南省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K0904156241);湖南省教育厅课题(编号:07C117);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8Y BB360).

作者简介:易显飞(19742),男,湖南醴陵人,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与社会、技术哲学研究.

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易显飞 黎昔柒

(长沙理工大学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技术创新的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伦理规约技术创新的途径,是技术创新主体的自身修养、社会力量的制约、政府部门的规约等。关键词:技术创新;伦理;规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B822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3699(2010)0320007203

人类要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伦理和技术创新的协同进化是不可或缺的。伦理与技术创新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影响着各自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发展规律。探讨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对于科技发展和社会道德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一、技术创新实践中的伦理

问题及其规制的可能性

技术创新是指人类对技术的扬弃的实践过程。技术创新实践的理论和现实层面都面临着需要解决的伦理问题。

从技术创新理论层面来看,首先,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大多以功利价值实现为其理论前提预设,而忽视人的超越与内在追求,这种预设先天地将技术创新的道德观导向利润与物欲的实现。因此,利用伦理功能规约现代技术创新是其理论研究的逻辑需要。不少学者从以伦理作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论的角度出发,论证了技术创新伦理规约研究的必要性。例如,有学者认为,与科学相比,“技术具有更直接、更鲜明、更强烈的价值性,鉴于此,应当把技术的价值论作为技术哲学研究的核

心问题”[1]。有学者指出,就当前从哲学的视角研

究技术创新来说,至少可以做如下工作:……从价值论角度研究,侧重于技术创新的价值维度,分析技术创新这一价值创造的实践过程,还可以具体分析创新不同阶段的价值创造特点[2]。近些年,

技术伦理问题是我国技术哲学界研究的重点,但一般性的研究较多,而真正下沉到技术创新层面上的研究较为鲜见[3]。可见对于技术创新伦理规约的研究在逻辑上是必要的。其次,从技术创新理论研究现状来看,技术创新传统研究主要局限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工程技术学等多个学科,而对技术创新进行伦理审视与规制的不多。技术创新动机和技术创新产品都渗透着人及人类社会的伦理观念,并且技术创新的结果也产生了诸多伦理问题。因此,从伦理学的视角规约与考察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现实层面,技术创新造成极大的负面价值。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人为性的负价值,是指因对技术使用不当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滥用或误用所导致的不良后果。莱斯认为,“控制自然”的观念导致人们丧失了对自然应有的尊敬和敬畏,导致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滥用[4]。人类的技术创新追求不同的目标,其规模和水平都是空前的,代表着人类社会有史以来的最高成就。然而,这些成就既能够以建设性的方式被应用,也能以破坏性的方式被应用;既可以为创造性的目的服务,也可以为毁灭性的目的服务。另一方面是自发性的负面效应,指技术的正确使用过程中自然引发的一些负价值,它是与技术的正面效应相伴而生的不良后果。“事实上,没有任何一项技术能够在有限

的生物圈内确保经济的无限增长”[5]

。技术创新

是利用自然而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显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然自然界发生某种变化,就会引起自然界原有的平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这种影响在微小和不明显时,人类是不易察觉和忽视的,一旦对自然界的破坏程度增大,大自然就会以某种特殊的方式报复人类,给人类生活和生存造成威胁。

从以上情况来看,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指向与现实应用后果方面,都面临着亟需解决的伦理问题。

二、技术创新实践伦理控制

的目标与限度

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传统伦理学深陷于人与人类社会的局部与短期利益而不能自拔,自然界成了被征服和改造的对象。传统伦理学中人与人的关系问题构成了这种伦理学的全部内容,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却基本被排除在伦理之外,它认为人类对待自然的实践行为是天然合理的,是无需进行伦理评价的,这必然引起人对自然的无限扩张和野蛮征服。以自然主义为基础的生态伦理学则把伦理对象扩大到自然界,“在自然界中长期存在本身就包含了不可怀疑的继续存在的权力”[6]。“它从存在直接推导出价值和伦理,即从‘是’中直接推导出‘应当’”[7]。生态伦理学从维护人类的生存利益出发,强调自然生态环境的价值。弘扬人道主义的发展伦理学既承认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行为的合理性,又坚持必须约束和规范这些行为。发展伦理学把人类整体利益看成评价和规范个人行为的最高尺度,它提倡一种适度的节约型的消费行为,而不是现代社会的“异化消费”[8]。它面向未来,以人类的可持续生存为最高目标。例如,有学者认为,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技术并非像人们所想象的那样与伦理无涉,技术创新的每一个环节都涉及人们的选择活动,这种选择活动则无不与人们的价值观相关,有必要用伦理原则来规范和指导技术创新,让技术创新真正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和谐之音的演奏者,不致成为这种和谐之音的破坏者[9]。

综上所述,不管是从技术创新的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看,伦理规约技术创新应达到如下目标:第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必须摒弃传统工业文明的精神的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精神把人变成绝对主体来取代上帝的地位,把自然界作为猎取的对象。当今人类面临环境污染、资源匮乏、自然界不时地疯狂报复的情况下,技术创新主体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伦理观,在技术创新实践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利用可再生资源,可循环利用资源,节约不可再生资源,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技术创新产品应具有最大限度地可拆卸性,以提高报废后可回收再利用率。第二,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每一个创新主体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追求,而社会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创新主体和社会既是相互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主体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和企业利润,而且要考虑社会效益及其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主体要在道德信念方面结合整个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指向,不能只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不承担应尽的社会伦理责任,在创新过程中将创新的生态成本完全推向社会,损害他人的环境利益和长远的、整体的人类利益,同时也失去了自身利益实现的基础。第三,技术创新主体与自我的和谐。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主体要协调现实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实现创新主体内心的和谐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技术创新产品不但要有好的社会价值,而且是技术创新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技术创新实践伦理

规约机制的建构

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现实价值的矛盾统一性来看,技术终究是价值负荷的[10]。技术创新作为技术的展现[11],是在一定的伦理观指引和规约下进行的。对于技术创新的伦理规约,人们只能依靠伦理来规约技术创新主体,进而达到对整个技术创新实践活动的伦理控制。伦理规约技术创新主体首先是依靠技术创新主体的自身道德修养,其次是社会力量的制约,最后是政府部门的规约。

技术创新带来的多重价值危机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所以人们必须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不同层次的组织、集团或国家间的人共同存在,以及不同代际间的人历时存在关系。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核心在于规范人、改造人,使人的生存和发展接受必要的伦理约束[12]。从技术创新主体本身来讲,技术创新主体作为“特定的社会的人”,他自身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因而在技术创新中,创新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自身伦理观念的制约,也就是人们通常讲的“良心”的制约[13],并在技术创新中将其体现至善之性的设想、方案落实到技术创新的成果中。技术创新主体还要把责任看作更为重要的伦理精神,需要确立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意识[14]。

8

2010年第3期易显飞,等:论技术创新实践的伦理规约

社会力量是规约技术创新的非常重要的力量。人们可以建立民间技术创新评估机构,让更多“外围”的人员参与技术创新,以便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评价,让不同的观点融入技术创新。民间的技术创新评估机构使用户、消费者有更多的发言权,使技术创新的成果更贴近生活。这使人们有更多机会张扬“被抑止的知识”。这是一种从下面来揭示现实各个方面的知识,而这种现实现在只是朦胧地受到那些处于权力地位的人的关注[15]。社会可以成立技术创新伦理委员会,组织专家、公众和其他相关机构参与技术创新评估,甚至参与技术创新的设计、技术创新的预测等。“所有的社会建构论者都认为技术发展是一个偶然过程,包含诸多异质因素,因此技术变迁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单向发展过程,更不是单纯经济规律或技术内在‘逻辑’决定的开发过程,技术变迁只有依据大量的技术争论才能得到最佳的解释”[16]。这样技术创新活动体现出对“他者”的关注,对“次要”、

“弱小”、

“偶然”以及“边缘”的关注,使技术创新具有开放性。

各国政府应借助技术创新立法和执法来规范技术创新主体,促使他们承担社会责任与生态责任,也可在财政和法律意义上,以技术设计和发展在安全、卫生、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资源方面的严格赔偿责任为基础,推动工程师和企业等同可持续发展和技术风险责任管理相一致的技术创新行动。技术创新也可采用道德示范的措施来促进伦理对于技术创新的规约,政府部门可推介技术创新活动中关心自然生态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对于生产绿色环保产品的企业提供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或从各方面支持鼓励这类企业发展。在教育方面,应普及和加强技术创新的伦理教育,使更多未来的科技人员和公众更深刻地认识到技术创新实践的责任与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昌曙,远德玉.也谈技术哲学的研究纲领[J].自然

辩证法研究,2001(7):42.

[2] 李兆友.技术创新论:哲学视野中的技术创新[M].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15.

[3] 夏保华.技术创新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4:52.

[4] 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岳长岭,译.重庆:重

庆出版社,1993:35.

[5] 约翰?贝拉米?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

耿建新,宋兴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74.

[6] 戴维?埃伦费尔德.人道主义的僭妄[M].李云龙,

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176.

[7] 刘福森.自然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的理论困境[J].

中国社会科学,1997(3):45253.

[8] 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慎之,译.北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494.

[9] 张黎夫.论企业技术创新决策中的伦理分析[J].江

苏工业学院学报,2004(3):22224.

[10]郭冲辰,陈凡.论技术的价值形态与价值负荷[J].自

然辩证法研究,2002(5):37.

[11]陈凡,傅畅梅.现象学技术哲学:从本体走向经验

[J].哲学研究,2008(11):102.

[12]刘啸霆.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J].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5):8.

[13]冯达文,郭齐勇.新编中国哲学史:下[M].北京:人

民出版社,2004:1372138.

[14]刘大椿,段伟文.科技时代伦理问题的新向度[J].新

视野,2000(1):34238.

[15]安德鲁?芬伯格.可选择的现代性[M].陆俊,严耕,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32.

[16]李三虎,赵万里.社会建构论与技术科学[J].自然辩

证法研究,2000(9):27.

Ethical reg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Yi X i an f ei L i X iqi

(Institute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al Development,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China)

Abstract:Et hical issues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bot h t heoretical and practical.The goal of et hi2 cal regulat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to achieve harmony of man and nat ure,man and society, man and it self,and realize t 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human race.Et hical regulation of techno2 logical innovation can be realized by self2cultivation of t he subjec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condi2 tioning f rom social power,and regulation of governmental depart ment s.

K ey w ords:technological innovation;et hics;regulatio n mechanism

[责任编辑 李丹葵]

9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 1.技术构架需求 采用平台化策略,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便于部署、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软件。 技术构架的基本要求: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特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和特定的硬 件环境,便于系统今后的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硬件环境下安装、 部署、升级移植,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实现B(浏览器)/A(应用服务器)/D(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式。 ?采用平台化和构件化技术,实现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展。2. 功能指标需求 2.1基础平台 本项目的基础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按照SOA的体系架构,实现对我校数据资源中心的服务化、构件化、定制化管理。 2.1.1元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我校的业务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标准,覆盖多种来源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加载、多维生成、分析利用、发布、归档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制,梳理并加载各种元数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元数据标准,要满足元数据在口径、分类等方面的 历史变化。 ●支持对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定义、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支持对派生元数据的管理,如派生指标、代码重新组合等,对元数据管 理实行权限控制。 ●通过元数据,实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包括: ?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实现统一的 数据查询、处理、报表管理。 ?ETL:通过元数据获取ETL规则的描述信息,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 换、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数据仓库:利用元数据实现对数据仓库结构的描述,包括仓库模式、 视图、维、层次结构维度描述、多维查询的描述、立方体(CUBE)的 结构等。 ●元数据版本控制及追溯、操作日志管理。 2.1.2数据交换平台 结合元数据管理模块并完成二次开发,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统计数据从一套表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等操作,最终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完成整个数据交换过程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 具体要求包括: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数据交换,如关系型数据库:MS-SQLServer、MYSQL、 Oracle、DB2等;文件格式:DBF、Excel、Txt、Cvs等。 ●支持数据交换规则的描述,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数据 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支持数据交换任务的发布与执行监控,如任务的执行计划制定、定期执 行、人工执行、结果反馈、异常监控。 ●支持增量抽取的处理方式,增量加载的处理方式; ●支持元数据的管理,能提供动态的影响分析,能与前端报表系统结合, 分析报表到业务系统的血缘分析关系; ●具有灵活的可编程性、模块化的设计能力,数据处理流程,客户自定义 脚本和函数等具备可重用性; ●支持断点续传及异常数据审核、回滚等交换机制。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项目需求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 IT”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某政府部门)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大数据平台整合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大数据平台是顺应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发展、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的架构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实现企业信用社会化监督,建立规范化共建共享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提高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制定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整合业务信

息系统数据、企业单位数据和互联网抓取数据,构建汇聚式一体化数据库,为平台打下坚实稳固的数据基础。 2、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在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3、在大数据分析监测基础上,为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预见经济发展潜在问题、辅助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建设原则 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大数据标准体系

附件1 大数据标准体系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国家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状态 1 基础标准总则信息技术大数据标准化指南暂时空缺 2 术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已申报 3 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模型已申报 4 数据处理数据整理GB/T 18142-2000 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已发布 5 GB/T 18391.1-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1部分:框架已发布 6 GB/T 18391.2-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2部分:分类已发布 7 GB/T 18391.3-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3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已发布 8 GB/T 18391.4-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4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已发布 9 GB/T 18391.5-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5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已发布 10 GB/T 18391.6-2009 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第6部分:注册已发布 11 GB/T 21025-2007 XML使用指南已发布 12 GB/T 23824.1-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1 部分:数据元已发布 13 GB/T 23824.3-2009 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3 部分:值域已发布 14 20051294-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1部分:参考模型已报批 15 20051295-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2部分:核心模型已报批 16 20051296-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3部分:本体注册的元模型已报批 17 20051297-T-339 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4部分:模型映射的元模型已报批 18 20080046-T-469 信息技术元数据模块(MM) 第1 部分:框架已报批

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技术要求

市农业大数据应用平台 建设项目 技术要求 2016年

目录 1技术要求 (3) 1.1项目目标 (3) 1.2建设现状 (3) 1.3建设原则 (4) 1.3.1先进性和成熟性 (4) 1.3.2可靠性和安全性 (5) 1.3.3开放性和标准化 (5) 1.3.4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5) 1.3.5易用性和可控性 (5) 1.4总体要求 (6) 1.4.1技术路线 (6) 1.4.2技术要求 (6) 1.4.3界面设计要求 (8) 1.4.4技术指标要求 (8) 1.5建设内容 (10) 1.5.1门户网站建设 (10) 1.5.2农业项目管理系统建设 (11) 1.5.3现有业务系统整合 (12) 1.6工程控制及验收需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1工程控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2总体建设进度.................................................................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3里程碑及阶段交付物..................................................... 错误!未定义书签。 1.6.4项目验收......................................................................... 错误!未定义书签。2数据采集设备参数要求 (12)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家电节能技术规范

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家电节能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智能家电基于物联网云端大数据技术实现舒适节能的定义、技术要求和检测评价方法,并根据智能化技术应用情况和智能化水平来评价系统(设备+平台)的节能特性。 本规范适用于应用物联网技术、有节能需求的家电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智能空调、热水器、洗衣机、冰箱等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表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 4706.1《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T 28219 《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 GB/T 7725-2004 《房间空气调节器》 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通用要求》 GB 4706.32-2012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热泵空调器和除湿机的特殊要求》GB 21455-2013 《转速可控型房间空调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 GB 19606-2004《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噪声限值》 T/CAS 289-2017 《家用房间空气调节器智能水平评价技术规范》 T/CAS 290-2017《智能家电系统互联互操作评价技术指南要求》 GB/T 18336.1—2008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1部分:简介和一般模型(IDT ISO/IEC 15408—1:2005) ⅡGB/T 18336.2—2008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2部分:安全功能要求(IDT ISO/IEC 15408—2:2005) GB/T 18336.3—2008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第3部分:安全保证要求(IDT ISO/IEC 15408—3:2005) GB/T 20000.1—2014 标准化工作指南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QB/T 2836—2006 网络家电通用要求 GB/T 25000.51 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51部分:就绪可用软件产品(RUSP)的质量要求和测试细则 GB/T 25000.10 系统与软件工程系统与软件质量要求和评价(SQuaRE)第10部分:系统与软件质量模型 3 术语和定义 除下列术语和定义外,GB/T 28219-2011中的术语和定义,均适用本规范。 3.1节能服务平台energy conservation service platform 利用大数据技术为智能家电节能提供服务的系统(以下统一称为“平台”)。

移动网OMC北向接口技术规范大数据量配置管理接口功能需求v

移动网O M C北向接口技术规范大数据量配置管理接口功能需求v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 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 -- 大数据量配置管理接口功能需求 N e t w o r k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t e r f a c e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M o b i l e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N e t w o r k --B u l k C o n f i g u r a t i o n M a n a g e m e n t I n t e r f a c e F u n c t i o n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版本号:3.0.0 20××-××-××发布20××-××-××实施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发布

目录

前言 本规范是《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二项的子项。该系列标准预计分为三部分:基本原则、厂商网元管理系统北向接口部分和直连网元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又包含若干项,其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 1)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基本原则 2)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功能需求 3)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分析 4)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资源模型 5)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CORBA设计 6)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文件格式 7)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DN和Filter的约定 8)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补充说明文件 9)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接口性能指标 10)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直连网元 本规范为《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接口技术规范大数据量配置管理接口功能需求》,是参考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部(ITU-T)的相关建议、3GPP 相关建议以及对象管理组织OMG的有关规范,并依据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的移动通信网网络管理需求编制而成的。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提出并归口 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北京邮电大学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冶文、王烨、徐海东、熊宙实、魏丽红 李文璟、芮兰兰、姚羿志 本规范解释单位: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网络部 本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XXX号文发布

大数据标准体系

附件 1 大数据标准体系 序号一级分类二级分类国家标准编号标准名称状态 1总则信息技术大数据标准化指南暂时空缺2基础标准术语信息技术大数据术语已申报3参考模型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模型已申报4GB/T 18142-2000信息技术数据元素值格式记法已发布5GB/T 18391.1-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1 部分:框架已发布6GB/T 18391.2-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2 部分:分类已发布7数据处理数据整理GB/T 18391.3-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3 部分:注册系统元模型与基本属性已发布8GB/T 18391.4-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4 部分:数据定义的形成已发布9GB/T 18391.5-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5 部分:命名和标识原则已发布10GB/T 18391.6-2009信息技术元数据注册系统(MDR) 第 6 部分:注册已发布

11GB/T 21025-2007XML 使用指南已发布12GB/T 23824.1-2009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 1 部分:数据元已发布13GB/T 23824.3-2009信息技术实现元数据注册系统内容一致性的规程第 3 部分:值域已发布1420051294-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1部分:参考模型已报批1520051295-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2部分:核心模型已报批1620051296-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3部分:本体注册的元模型已报批1720051297-T-339信息技术元模型互操作性框架第4部分:模型映射的元模型已报批1820080046-T-469信息技术元数据模块 (MM) 第 1部分 :框架已报批1920080044-T-469信息技术技术标准及规范文件的元数据已报批2020080045-T-469信息技术通用逻辑基于逻辑的语系的框架已报批2120080485-T-469跨平台的元数据检索、提取与汇交协议已报批22信息技术异构媒体数据统一语义描述已申报23数据分析信息技术大数据分析总体技术要求暂时空缺

系统各项技术应遵循大数据相关规范要求

(一)系统各项技术应遵循大数据相关规范要求; 大数据处理关键技术一般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 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和应用(大数据检 索、大数据可视化、大数据应用、大数据安全等) 一、大数据采集技术 数据是指通过RFID射频数据、传感器数据、社交网络交互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数据等方式获得的各种类型的结构化、半结构化 (或称之为弱结构化)及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是大数据知识服务模型的根本。重点要突破分布式高速高可靠数据爬取或采集、高速数据全映 像等大数据收集技术;突破高速数据解析、转换与装载等大数据整合技术;设计质量评估模型,开发数据质量技术。 大数据采集一般分为大数据智能感知层:主要包括数据传感体系、网络通信体系、传感适配体系、智能识别体系及软硬件资源接入 系统,实现对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接入、传输、信号转换、监控、初步处理和管理等。必 须着重攻克针对大数据源的智能识别、感知、适配、传输、接入等技术。基础支撑层:提供大数据服务平台所需的虚拟服务器,结构化、 半结构化及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及物联网络资源等基础支撑环境。重点攻克分布式虚拟存储技术,大数据获取、存储、组织、分析和决 策操作的可视化接口技术,大数据的网络传输与压缩技术,大数据隐私保护技术等. 二、大数据预处理技术

主要完成对已接收数据的辨析、抽取、清洗等操作。 1)抽取: 因获取的数据可能具有多种结构和类型,数据抽取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将这些复杂的数据转化为单一的或者便于处理的构型, 以达到快速分析处理的目的。 2)清洗: 对于大数据,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有些数据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内容,而另一些数据则是完全错误的干扰项,因此要对数据通过过滤“去噪”从而提取出有效数据。 三、大数据存储及管理技术 大数据存储与管理要用存储器把采集到的数据存储起来,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并进行管理和调用。重点解决复杂结构化、半结构化和 非结构化大数据管理与处理技术。主要解决大数据的可存储、可表示、可处理、可靠性及有效传输等几个关键问题。开发可靠的分布式文 件系统(DFS)、能效优化的存储、计算融入存储、大数据的去冗余及高效低成本的大数据存储技术;突破分布式非关系型大数 据管理与处理技术,异构数据的数据融合技术,数据组织技术,研究大数据建模技术;突破大数据索引技术;突破大数据移动、 备份、复制等技术;开发大数据可视化技术。 开发新型数据库技术, 数据库分为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以及数据库缓存系统。其中,非关系型数据库主要指的是NoSQL数据库,分为:键值数据库、列存数据库、图存数据库以及文档数据库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大数据平台技术要求 1. 技术构架需求 采用平台化策略,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便于部署、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软件。 技术构架的基本要求: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特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和特定的硬 件环境,便于系统今后的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硬件环境下安装、 部署、升级移植,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实现B(浏览器)/A(应用服务器)/D(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式。 采用平台化和构件化技术,实现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展。2. 功能指标需求 2.1基础平台 本项目的基础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按照SOA的体系架构,实现对我校数据资源中心的服务化、构件化、定制化管理。 2.1.1元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我校的业务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标准,覆盖多种来源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加载、多维生成、分析利用、发布、归档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制,梳理并加载各种元数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元数据标准,要满足元数据在口径、分类等方面的 历史变化。 ●支持对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定义、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支持对派生元数据的管理,如派生指标、代码重新组合等,对元数据管 理实行权限控制。 ●通过元数据,实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包括: ?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实现统一 的数据查询、处理、报表管理。 ?ETL:通过元数据获取ETL规则的描述信息,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 换、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数据仓库:利用元数据实现对数据仓库结构的描述,包括仓库模式、 视图、维、层次结构维度描述、多维查询的描述、立方体(CUBE) 的结构等。 ●元数据版本控制及追溯、操作日志管理。 2.1.2数据交换平台 结合元数据管理模块并完成二次开发,构建统一的数据交换平台。实现统计数据从一套表采集平台,通过数据抽取、清洗和转换等操作,最终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完成整个数据交换过程的配置、管理和监控功能。 具体要求包括: ●支持多种数据格式的数据交换,如关系型数据库:MS-SQLServer、MYSQL、 Oracle、DB2等;文件格式:DBF、Excel、Txt、Cvs等。 ●支持数据交换规则的描述,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换、数据转换、数据 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支持数据交换任务的发布与执行监控,如任务的执行计划制定、定期执 行、人工执行、结果反馈、异常监控。 ●支持增量抽取的处理方式,增量加载的处理方式; ●支持元数据的管理,能提供动态的影响分析,能与前端报表系统结合, 分析报表到业务系统的血缘分析关系; ●具有灵活的可编程性、模块化的设计能力,数据处理流程,客户自定义 脚本和函数等具备可重用性; ●支持断点续传及异常数据审核、回滚等交换机制。

大数据中心建设功能要求技术规范word

大数据中心建设功能要求技术规范WORD版本下载后可编辑

一、数据服务中心建设规划 数据服务中心是整个智慧旅游大数据项目核心组成部分,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数据资源为核心,面向数据应用与服务、信息数据资源标准化与管理,实现数据资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全局共享的运转模式。数据服务中心数据流转图和逻辑架构如下图。 数服务中心逻辑架构图 整个数据服务中心逻辑组成部分有:数据存储、数据组织、数据处理、资源管理、数据服务支撑。 数据存储:基于大规模并行处理(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简称MPP)、Hadoop等分布式计算平台进行搭建,以满

足旅游行业结构化、图像视音频等非结构化多种类型格式的海量数据资源存储需求。 数据组织: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逻辑组织,形成基础数据资源库、专题应用资源库以及资源管理库,满足旅游行业数据资源应用、管理与服务的需求。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整合汇集、数据标准化处理、通用数据处理、专题数据处理。从多个层面对数据资源进行分析挖掘,为不同业务需求提供数据处理服务支撑。 资源管理:资源管理从应用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以及标准资源多个层面实现数据服务中心信息资源的管理与标准建设。 数据服务支撑:数据服务中心实现了智慧旅游云数据资源的存储和组织。主要包括基础数据资源库、专题应用资源库和资源管理库。 数据分析处理:面向具体业务需求,建立对应的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实现对数据资源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利用。 1.1大数据平台建设 数据集中统一管理后,由于一体化业务为在线运行的系统,为避免大数据应用对现有生产系统造成影响,本期单独建设一套大数据平台,通过ETL将生产数据抽取到大数据平台中,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数据仓库,为上层应用提供支撑。 基于大数据等新先进理念,融合MPP、Hadoop、OLTP以及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等数据处理技术,构建具有海量数据处理能力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大数据分析平台技术要求 1.技术构架需求 采用平台化策略,全面建立先进、安全、可靠、灵活、方便扩展、便于部署、操作简单、易于维护、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软件。 技术构架的基本要求: ?采用多层体系结构,应用软件系统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依赖任何特定的操作系统、特定的数据库系统、特定的中间件应用服务器和特定的硬 件环境,便于系统今后的在不同的系统平台、不同的硬件环境下安装、 部署、升级移植,保证系统具有一定的可伸缩性和可扩展性。 ?实现B(浏览器)/A(应用服务器)/D(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模式。 ?采用平台化和构件化技术,实现系统能够根据需要方便地进行扩展。 ?

2. 功能指标需求 2.1基础平台 本项目的基础平台包括:元数据管理平台、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按照SOA的体系架构,实现对XX数据资源中心的服务化、构件化、定制化管理。 2.1.1元数据管理平台 根据XX的业务需求,制定统一的技术元数据和业务元数据标准,覆盖多种来源统计数据采集、加工、清洗、加载、多维生成、分析利用、发布、归档等各个环节,建立相应的管理维护机制,梳理并加载各种元数据。 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元数据标准,要满足元数据在口径、分类等方面的 历史变化。 ●支持对元数据的管理,包括:定义、添加、删除、查询和修改等操作, 支持对派生元数据的管理,如派生指标、代码重新组合等,对元数据管 理实行权限控制。 ●通过元数据,实现对各类业务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利用,包括: ?基础数据管理:建立各类业务数据与元数据的映射关系,实现统一 的数据查询、处理、报表管理。 ?ETL:通过元数据获取ETL规则的描述信息,包括字段映射、数据转 换、数据转换、数据清洗、数据加载规则以及错误处理等。

(参考)大数据平台项目方案.

大数据平台建设方案 (项目需求与技术方案) 一、项目背景 “十三五”期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信息化建设模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一场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技术为核心的“新 IT”浪潮风起云涌,信息化应用进入一个“新常态”。***(某政府部门)为积极应对“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与改革要求,大数据平台应运而生。 大数据平台整合省社会经济发展资源,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监测管理、预测预警、应急指挥、可视化平台于一体的大数据平台,以信息化提升数据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及时准确掌握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做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牢牢把握社会经济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 二、建设目标 大数据平台是顺应目前信息化技术水平发展、服务政府职能改革的架构平台。它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实现企业信用社会化监督,建立规范化共建共享投资项目管理体系,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依据,提高政务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

展。 1、制定统一信息资源管理规范,拓宽数据获取渠道,整合业务信息系统数据、企业单位数据和互联网抓取数据,构建汇聚式一体化数据库,为平台打下坚实稳固的数据基础。 2、梳理各相关系统数据资源的关联性,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建立信息资源交换管理标准体系,在业务可行性的基础上,实现数据信息共享,推进信息公开,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经济形势分析制度。 3、在大数据分析监测基础上,为政府把握经济发展趋势、预见经济发展潜在问题、辅助经济决策提供基础支撑。 三、建设原则 大数据平台以信息资源整合为重点,以大数据应用为核心,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深化应用、创新驱动”的原则,全面提升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数据信息管理平台质量技术标准及要求_公示_简

数据信息管理平台质量技术标准及要求 一、系统需求概述 为规范税收征管和加强税源监控,以金税三期返还数据为基础,构建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处理架构,抽取、整合、集中现有数据资源,采集第三方信息,搭建综合性税源数据仓库,建设与金税三期业务系统融合而不重叠的数据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对税收数据的准确、快速、深层次分析、多角度挖掘。 (一)总体思路和基本原则 1、技术架构设计科学。充分考虑地税税源数据几何式增长和数据挖掘分析需求,实施基于云计算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提供高性能、高可用、高性价比的数据处理能力。辅助以报表、图形、多媒体等相互补充的技术手段,达到对税收业务等结构化、行政管理非结构化以及其它半结构化数据的快速、准确、全面的分析、挖掘和展示。 2、合理利用现有硬件资源。依托甲方现有网络和硬件资源,采用4台高端服务器、1台网络存储和网络资源,搭建硬件基础平台。 3、数据仓库规划科学。采用先进数据仓库技术,对所有历史和在用数据库数据进行清洗、加工、整理、抽取和存储,对政府部门第三方信息、企业采集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存储,整合原有个税软件、土地软件、房产软件等30多个应用系统软件功能和数据,逐步实现一体化建设目标。 4、软件开发工具先进。应用平台采用成熟的系统,结果快速和准确,可逐层钻取、能自定义查询。展示平台可以多屏展示,采用Flash、图表和多媒体结合的形式,为各级税务机关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5、软件开发和维护具有前瞻性。平台开发做到不重复、小而精、可扩展、好维护,同金税三期系统形成互补。 (二)总体要求 1.技术先进性及要求 (1)搭建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数据仓库,解决数据查询访问速度瓶颈,满足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支持,提供高性能、高可用、高性价比的数据处理能力。 (2)各功能操作响应时间和查询结果返回时间要在3至5秒内。 (3)根据上级部门要求,保证系统平台兼容性,数据库软件必须采用Oracle 11g,应用服务器必须采用 WebLogic11。 (4)系统平台只能利用招标人现有的硬件资源和网络资源。

《大数据平台数据标准》编制说明

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大数据平台数据标准》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包括任务来源,起草单位,协作单位,主要起草人; 2019年6月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第一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批准文号为:内市监标准字[2019]170号,内蒙古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启动了《大数据平台数据标准》的制定工作。起草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与云计算标准化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社会信用管理中心、内蒙古自治区标准化院信息中心、浪潮集团、内蒙古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分公司、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等。归口单位为内蒙古自治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主要起草人为:崔连伟、张建军、刘实、常亮、郭新灵、张文辉、李敏、崔波、孟晖、李向前、万磊。 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国务院2015年8月31日印发《国务院关于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国发〔2015〕50 号)》和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5月3日印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国办发[2017]39号)明确要求建设相关标准体系,加快建立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公共机构的数据标准和统计标准体系,推进数据采集、政府数据开放、指标口径、分类目录、交换接口、访问接口、数据质量、数据交易、技术产品、安全保密等关键共性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同时加快建立大数据市场交易标准体系。开展标准验证和应用试点示范,建立标准符合性评估体系,充分发挥标准在培育服务市场、提升服务能力、支撑行业管理等方面的作用。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今年,党的十九大中再次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我国大数据领域的建设给出了指导意见。 《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要求推进政务大数据开发和共享利用。进一步加快人口、法人单位、电子证照、空间地理、统计、金融、信用体系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共建共享,加快推进政府数据共享开放目录、指南和清单、整合形成自治区政府数据统一共享交换开放平台,促进政务在线协同和数据创新应用。围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社会信用、综合治税、社会保障、食药监管、环境保护、电子监察、应急管理和法律监督等需求迫切、效益明显的业务需求,积极推进扩部门、跨地区、跨层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2017年3月14日印发“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

中国移动企业级省大数据平台技术规范运营维护管理分册0828合稿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中国移动企业级大数据平台运 营维护子系统技术规范分册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a s c i c u l e o f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M a i n t e n a n c e S u b s y s t e m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B i g D a t a P l a t f o r m o f C h i n a M o b i l e 版本号:1.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 2015-08-7发布 QB-Y-053-2015 2015-08-7实施

目录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6) 4总体说明 (9) 4.1概述 (9) 4.2建设目标 (9) 4.3功能说明 (10) 4.4建设原则 (13) 5运维数据采集 (14) 5.1运维数据采集范围 (14) 5.1.1物理资源数据 (14) 5.1.2逻辑资源数据 (25) 5.1.3应用资源数据 (28) 5.2数据采集周期 (29) 5.2.1实时数据采集 (30) 5.2.2准实时数据采集 (30) 5.2.3日数据采集 (30) 5.3数据采集方式 (30) 5.3.1触发式 (30) 5.3.2主动式 (30) 6监控分析 (30) 6.1实时监控 (31) 6.1.1物理资源监控 (31) 6.1.2逻辑资源监控 (32) 6.1.3应用资源监控 (32) 6.2告警提醒 (33) 6.2.1前台告警 (33) 6.2.2短信告警提醒 (33)

大数据中心建设功能要求技术规范

大数据中心建设功能要求技术规范 在明确了数据中心业务定位、建设规模、建设标准、指标体系,并完成选址工作后,下一步就需要对数据中心的技术要求做出明确标定。这个技术要求是对数据中心规划设计过程涉及的各专业系统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一般来说,技术要求是在参考已有各类相关标准和规范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可供参考的国内外主要标准和规范如下所述。 1. 国内标准和规范 (1)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2008) (2)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462—2008) (3)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4)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887—2000) (5)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B9361—88) (6) 《气体灭火系统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3—2007) (7) 《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 (8)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 (9) 《入侵报警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4—2007) (10)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设计规范》(GB50395—2007) (11) 《出入口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96—2007) (12) 《气体灭火系统设计规范》(GB50370—2005) (13)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

(1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 (15)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22080—2008) (16)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22239—2008) (17)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GB/T20988—2007) 2. 国外资料 (1) 《数据中心电信基础设施标准》(ANSI-TIA-942-2005) (2) Tier Classification White Paper(Up Time Institude) (3) 国际综合布线标准(EIA/TIA 568) (4) 美国LEED?绿色建筑认证标准 (5) 《业务连续性/灾难恢复(BC/DR)服务提供商新加坡标准》(SS507∶2004) (6)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27001) (7) 《业务连续性管理规范》(BS25999) 对以上相关标准进行研究和分析后,结合数据中心的建设、运营的特点和以往的实践经验,可以得出数据中心建设的技术要求,内容包括:总体设计理念、总平面布置、建筑工程、供配电、空调暖通、消防与给排水和建筑智能化等。 3.6.1. 总体设计理念

大数据平台测试标准

大数据标准化工作组织:ISO/IEC ITU NIST TPC SPEC TPC和SPEC两个组织关注大数据技术平台的基准测试:测试标准:TPCx-HS、TPCx-BB 工具:TeraSort 大数据测试第一阶段 大数据平台(Hadoop平台)基准测试的方法论和具体实施方案: 《大数据平台基准测试第一部分:技术要求》 《大数据平台基准测试第二部分:测试方法》 基准测试主要从性能的角度衡量大数据平台,主要考虑数据生成、负载选择和明确测试指标等内容。根据Hadoop平台的特点,从NoSQL任务、机器学习、SQL任务、批处理四大类任务中选择了10个测试用例作为负载。 大数据测试第二阶段 《Hadoop平台基础能力测试方法》 《Hadoop平台性能测试方法》 性能测试在基准测试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如图2所示,增加了SQL用例的比重,按照SQL 任务的类型,从两个维度确立了5类任务,分别是CPU密集型任务、I/O密集型任务、报表任务、分析型任务、交互式查询。HBase的优势在于并发检索和读的性能,在负载方面选择了批量写入数据、并发读任务占多、并发更新任务较重、读取更改然后写回4类场景,充分检验了HBase数据库的并发执行能力。在机器学习和批处理方面相对基准测试方法减少了2个用例

Hadoop平台基础能力测试用例分布 Hadoop平台基础能力涵盖了运维管理、可用性、功能、兼容性、安全、多租户和扩展性等指标,总共38项测试用例: MPP数据库(面向在线分析处理(on-lineanalyticalprocessing,OLAP))的标准化 《MPP数据库基础能力测试方法》 工具: Terasort BigDataBench HBase性能由YCSB(Yahoo!cloudservingbenchmark)工具来测试

《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家庭服务平台评价技术规范 第6部分: 智慧客厅 》-编制说明

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家庭服务平台评价技术规范第6部分:智慧客厅》编制说明 一、工作简况 1、背景介绍 在2019年上海AWE上,大多数家电企业转向AIoT赛道,说明智能单品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体验需求,智能家电已经从单纯的连接转向"智能+"赋能,智能家电场景的联动会给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智能将回归节能、健康、安全等消费本质。当然,智能单品产品的普及,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宝库”,这些数据可以支撑、服务智能家电从智能单品转入场景联动的“智能+”阶段,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等技术,通过搭建智慧家庭健康数据应用平台,从被动服务用户,转向主动服务用户,减少用户的日常干预,为用户提供“无感”的舒适、健康生活。 目前市场上的产品在用户健康数据的收集和使用等方面体现为碎片化、差异化;整个行业缺乏基于云计算、大数据平台的智能家电的数据应用标准,也造成了目前对数据应用混乱的局面,行业需要制定关于智慧家庭场景标准,能够有效地对用户家庭数据的应用规则和效果进行评判,有利于引导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和规范市场,也有利于提高用户体验。 标准的起草将填补智慧客厅场景标准的空白。 2、任务来源 本部分从基于大数据实现智慧家庭服务平台中智慧客厅场景的结构搭建、智能器具的连接、数据应用规范等方面制定技术规范,以引导、规范行业的健康发展。 从产业发展阶段、以及便于用户识别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家庭服务平台中智慧客厅场景的智能化程度考虑,本部分从健康、舒适、易用、安全、可靠等维度提出要求和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评价规则、评价方法指南。由中家院(北京)检测认证有限公司、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青岛海尔电子有限公司、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国家智能家居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共同向中国标协提出申请,经立项通过并印发了中国标协【2020】60号文件,项目名称:《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