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林外史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
儒林外史论文

浅谈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及人物塑造

关莉20110059

摘要: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在我国文学史上是具有独特艺术成就的长篇小说,他通过讽刺艺术和对文中人物的塑造淋漓尽致得描绘出了一幅封建社会末期的光怪陆离的长幅画卷。作为一步讽刺杰作,它所讽刺的形形色色的丑恶人物和事件也是当时吴敬梓所生存的实际生活中存在着的或是曾经出现过的,可以说这些司空见惯的人和事不需任何夸饰和渲染,就活生生的每天上演着。文中吴敬梓主要描写了六十个人,每个看上去是独特的个体但又有着共性,像周进、范进、马儿先生、严贡生、严监生、匡超人、杨执中、权勿用、张铁臂、胡屠户、王仁兄弟、杜少卿等,个个都栩栩如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讽刺’。”[2]

关键词:“儒林外史”;“吴敬梓”;“讽刺”;“人物”;“性格”

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吴敬梓先生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十年,卒于高宗乾隆十九年,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自称“秦淮寓客”。吴敬梓先生自幼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3]中提到他赋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后来人们在他的家乡建立了“吴敬梓纪念馆”,此外在南京秦淮河畔桃叶渡也建立了“吴敬梓故居”。

吴敬梓先生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在全椒23年,在赣榆10,在南京21年,享年五十四岁。他生平最恶举业,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有《诗说》七卷,《文木山房集》五卷,诗七卷,《中国小说史略》并传于世。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共五十五回。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二十年的时间,直到四十九岁时才完成。小说中他专写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诙谐,读之捧腹。如此好的作品在读者看来和他的生活背景是息息相关的,他出生于仕官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在他成年之时,因为随其父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在他二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利的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使他的生活和思想都开始有了极大的变化,生活上,他由富裕坠入贫困;思想上,对于功名富贵表示了截然相反的看法。再加上他一生中大半的时间都消磨在南京和扬州两地,官僚豪绅、膏粱子弟、举业中人、名士、清客,他是司空见惯了的。他从这些“上层人士”的生活中看到了官僚的徇私舞弊、豪绅的武断乡曲、膏粱子弟的平庸昏聩、举业中人的利欲熏心、名士的附庸风雅和清客的招摇撞骗。每天上演着的种种都是最真实、最露骨也最凄凉,许多人和发生的事可谓是历历在目,更是刻在了他的心里。

吴敬梓的一生经历了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呈现了某种程度的繁荣,但这也不过是即将崩溃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大厦将倾的事实。清朝统治者在逐渐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也采用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提倡理学以统治

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受科举制度的危害和影响,使许多知识分子坠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愚昧无知、卑鄙无耻的市侩。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所以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宏词科的考试,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他的《儒林外史》里。

《儒林外史》全书共五十六章,是由许多个生动的故事联系起来,这些故事都是以真人真事为原形塑造。全书的中心内容,是抨击僵化的考试制度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被人称为“帝国的最后一瞥”。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它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吴敬梓通过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用讽刺的手法对当时世间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对当时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作了彻底的揭露,也显示出他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而主要是通过

吴敬梓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讽刺手法来增强讽刺效果。他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方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他在作品中往往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并将是非观念与爱憎,寄于对客观事物的描写。

小说中常用的讽刺手法是通过漫画式的外形描写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感情。如第三回写范进进考场时,是从范进的眼来着笔的,经其粗略几笔,就勾勒出范进落魄时的一副可怜相,充满了作者深切的同情。古代小说人物的肖像描写往往是脸谱化的,而《儒林外史》掀掉了脸谱,以真实细致的描写,显示出了人物独具的性格。

除此之外,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夸张,是讽刺艺术所必要的,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吴敬梓常以夸张之笔,突出人物的可笑和可鄙之处。如小说第五回写严监生之死,就是著名的例子。文中说严监生非常富有,但吝啬成性,他一家四口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吃,每当小儿要吃,只在切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就是了。悭吝的性格使得严监生临死前还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因为他不会说话,大家就胡猜,有说是为两个人的,有说是为两件事的,有说是为二两银子的,有说是为两处田地的,纷纷不一,他都摇头表示不是,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了。作者将此情节放大,最后还是刚扶正不久的赵氏懂得他的心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她分开众人,走上前道说:“爷,只有我能知道你的心事,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他这时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种夸张的描写,使文章异常生动、深刻地揭示了严监生守财如命,辛辣地讽刺了“这个悭吝的财主,真是由表入里,深入骨髓。”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作者常常有意安排一些与小说人物身份不符的行为举动,从而揭开这些“名人”、“隐士”攀附权贵、趋炎附势的丑恶本质。第十二回中的权勿用应娄府二公子之约前往赴会,可他“衣服也不换一件”,“在街上脚高不低的撞”,一顶高孝帽子被卖柴的扁担挑走,便满街呼喊着撞到一顶轿子上,要不是“旧相识使客张铁臂”认得他,说“是娄府请来的上客”,权勿用定会吃官司、挨板子。这一戏剧性的情节,不仅讽刺了娄家二公子整日百无聊赖,结交的“贤士”竟是这等货色,同时对权勿用内心的空虚、一味模仿古人的衣着打

扮的“名人”滑稽相进行了讽刺。作者对权勿用的嘲讽与蔑视,暴露了以娄府二公子为代表的贵族阶层的空虚与腐朽,预示了清王朝日趋没落、行将衰败的命运。

小说还故意安排了遽公子和鲁小姐这对“才子佳人”婚宴上的一幕:“一只老鼠从梁上走滑了脚,不骗不正,不左不右,正好摔在宴席上燕窝碗里滚烫的汤里,把碗打翻,爬起来就从新郎官身上跳下去,把簇新的大红段衣服都弄油了;一个从乡下雇来的厨役,只顾看戏,粉丝汤洒了一地,慌慌张张正要去抓地上的粉丝,却被两只狗抢着吃了。气得他抬起脚来,要去踢那两只狗,没想到又把鞋子踢飞……”这一精彩场面的描写,揭露了父母包办婚姻的不合理。婚宴上一系列不吉利的事件,暗示了遽鲁婚姻的不美满,强烈讽刺了科举制度给“才子佳人”造成的婚姻悲剧,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青年男女的深切同情。

吴敬梓还采用了广泛而又强烈地艺术对比手法,成功地塑造出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成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最显著的特色。他在刻画人物时,常常并不直接说明自己的意图,而是通过尖锐的对比,在作品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深刻的含意。不觉间也在引导读者一同去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小说中通过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主要运用在刻画胡屠户这个人物上。胡屠户是作者着意刻画的典型人物,范进向他商借乡试的盘费,又被他“骂了个狗血喷头”,又是“尖嘴猴腮”,又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然而范进中举后,他对范进的态度可谓是截然相反:慷慨的送来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作贺礼,称范进“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有好”,“是天上的星宿”,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在别人的怂恿下,一骂一打治好了女婿的疯病。一同回家的路上,“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形成鲜明的对比,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典型市侩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我还发现小说巧妙地将讽刺对象的喜剧性与悲剧性结合起来,从悲剧中发现喜剧,用喜剧演义悲剧,而且是从生活的绝对庸俗里发现喜剧的悲剧性,所以他笔下的戏剧性人物都蕴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喜剧故事,但从作品思想内容看又有其浓厚的悲剧性色彩。这种情节上喜剧性色彩是表面上的,隐藏着思想内容上的人物悲剧性色彩才是本质上的。这正是作者讽刺手法的高明之处。

小说根据切身体验,以犀利的笔触,从多方面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丑恶嘴脸。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和深刻的批判。小说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作为讽刺对象,表现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精神,讽刺更加直接而强烈,严肃而冷峻,形成了“蹙而能谐,婉而多讽”的讽刺艺术特色,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讽刺艺术的高峰。

纵观《儒林外史》全文,吴敬梓很看重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描写,文中的人物分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两种。其中正面人物有不屑仕官的傲骨文人,如淡泊功名的杜少卿、满腹才学的庄少光、随遇而安的虞育德、襟怀磊落的迟衡山;有正直不阿的典型人物,如清廉有情的向鼎、正直仁厚的鲍文卿、忠孝为本的萧氏父子;有蔑视名利的市井奇人,如擅长写字的季遐年、卖火纸筒子的王太、开茶馆的盖宽、做裁缝的盖宽;有超越传统的女性典型,如王冕的母亲、独立不羁的沈琼枝;有深陷传统的女性典型,如范进的母亲与娘子、谋求扶正的赵新娘、枉死礼教下的王三姑娘;负面人物有醉心功名的书生,如俗不可耐的周进、仰人鼻息的范进;有思想僵化的腐儒,如盲目僵化的马儿先生、抱残守缺的鲁编修、愚不可及的王玉辉;有鱼肉鄉民的官绅,如贪婪势利的王惠、横行鄉里的严贡生、薄情寡义的王德与王仁、装腔作势的汤奉;有一些假名士,如故作高雅的杨执中、荒唐愚蠢的权勿用、客死他乡的牛布衣等

吴敬梓所塑造这些人物形象,使这部宏伟作品更具吸引和感人的力量。文中对人物的描写都是通过一个个充满矛盾的、丰富深刻的故事的展开进行的,小说开篇所描写的便是作者所要弘扬的积极的人物因素,讲述的是元朝末年,在诸暨县乡村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王冕和母亲相依为命,王冕为了维持生活到秦老家去放牛,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画荷花产

生了兴趣,他将挣来的钱买了些作画用品开始创作,三个月后就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传到了知县耳里,便命人索画送予当时皇上身边的红人危老,危老对他的画称赞不已欲召见他,但王冕虽天性聪慧却不愿做官也不愿与其交往,只好暂到外地躲避起来,等些时日再回到家中,这时天下格局已变,滁阳王也就是后来一统天下的吴王来拜访他,他回答了吴王的问题要以仁义治理天下不可用武力,使得吴王在顺利执政后欲请他出来做官,这时王冕观测天象,发现不妙,便连夜逃往会稽山,从此隐姓埋名到命终。吴敬梓写王冕才艺超群,卖画为生,自食其力,写他否定科举制度,远避权豪势要,充分体现了王冕的正直知识分子的骨气,也体现了吴敬梓的正面理想。然而小说中除了王冕这一正面人物外还有杜少卿、虞育德、迟衡山、马二先生、沈琼枝、市井奇人等。

杜少卿这个人物形象,很多研究者都认为这一人物是作者自己的影子。写他虽出身于大官僚大地主家庭却可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思想中具有某些民主主义的成分。他更是蔑视科举,瞧不起功名利禄,在第三十二回中他说“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除此之外,他曾笑骂臧廖斋下流无耻,当李巡抚荐举他入京做官时,他装病不去。这些言行与那些追名逐利的风气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杜少卿不仅如此,他反对多妻制度,突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可见杜少卿是一个具有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人

虞育德的人物形象相比较杜少卿的个性十足显得平淡许多,但我们也常常认为看似平淡的情节,却是非常理想化甚如圣贤一般。小说在三十六回中专门为虞育德“立传”,写他也是读书考科举,但不同的是他既不像范进那般痴迷也不如杜少卿“举业”时那般激进。相比之下虞育德没有奇言异行,在生活环境方面也无特殊之处,但就是在这种平凡的生活中诠释着自己不平凡的观念。吴敬梓在描写虞育德时突出他中庸的为人处事之道,与贤人热心交往同时也能宽容对待举止不良的人,这种真实的自我使他既能独善其身又能兼济天下。同时还强调他是通过自身的言行去对他人进行感化,以“礼”在现实生活中有所作为。此外作品中还说他吸纳了的庒禅理学,并借此调节心理以求人格上的自我完善,精神上的相对超脱,心理上的平宁和谐。这使我们看出虞育德的泰然在当时可以引领人们作出一番事业,但终究还是无法打破时代的束缚。

迟衡山所展现出来既不是奇士豪杰也不是平凡的真儒的这一形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没有杜少卿的洒脱,没有虞育德的闲淡,也没有庄少光的悠然,而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正近乎“迂”,在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时,虽是以虞育德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这无不体现着他的“正”

马二先生虽是八股制度虔诚的信徒,但他在立身做人有许多积极因素,首先是马二先生为人古道热肠,十分仗义。例如在第十四回中他解救璩公孙,将自己钱全拿出来帮他托难;包括对匡超人的慷慨都可以称马二先生侠者。其次,马二先生做人光明磊落,他渴望功名并为止奋斗,但从未想过为了夺取功名而去做有失人格的事情。再次,马二先生是一个善良的人。小说第十五回中当马二先生知道自己被欺骗时非但没有计较,还把剩下来的银子全送给了洪神仙的女婿和侄子。总之我认为马二先生是一个有血有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虽遭到科举制度的毒害却有着较多的优秀品德。

沈琼枝在小说中是具有解放意识和鲜明个性特征的妇女形象,她可爱可敬的灵魂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说将她的大胆泼辣表现的淋漓尽致,写她虽有着侠女般的豪迈,但也不乏淑女般的知书达理,写她凭借自己的力量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追求个性解放的率真,可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她的“活”比“死”更需要勇气和力量。

小说最后写的是第五十五回里的四个市井奇人即季遐年、王太、盖宽和荆元,同时也是吴敬梓精心刻画,述往思来,结束全文的人物。

季遐年自小无家无业并借住在寺院安身,写得一手独特的好字,但他从不拿自己的字取悦高门,他写字必须自己情愿才可,有时他还会大骂势力的朋友和装腔作势的乡绅。

王太以卖火纸筒子为生,但他棋艺高超,一个又一个的围棋高手都成为他的手下败将,但当围观者邀请他吃酒时,他不仅拒绝还会奚落趋炎附势的围观者。

盖宽是开茶馆的,他家境较好但从不结交有钱的亲朋,后来虽然不幸家境败落但他宁愿过着凄苦的生活也不愿屈辱自己求别人接济。

荆元是一个裁缝,会弹琴作诗,有些雅士之风,但他拒交文人学者,抬高自己的身价,并向社会发出了“难道读书识字,做了裁缝就玷污了不成?”的抗议。荆元敢于把裁缝这一“贱行”提高到与读书识字平等的地位,这在“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意识成为统治意识的社会里是很有胆量的,也是具有反叛意义的。

这四个人都属于城市平民阶层,过的是自食其力的生活。他们的职业是微贱的,社会地位是低下的,但有都有着自己的业余爱好和与众不同的见识,生活虽贫寒但“既不贪图人的宝贵,又不伺候人的颜色”,我行我素,笑傲于城市山林之中。正是由于他们生活在基层,既蔑视权贵,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才被吴敬梓成为“奇人”

在对反面人物的刻画上,吴敬梓将周进和范进塑造成了典型的腐儒形象,写周进应考至六十岁却仍是童生,只好以教书糊口。文中让周进遭受新进的梅秀才和王举人两度奚落,使我们感受到科举考试和功名的重要性以及成否的离谱。然而周进的教师生涯又因所谓的“不懂承谢”而被辞退,幸好他有个做生意的舅子让他去记账,便带他去了省城。这时周进费尽周折进入了梦寐以求的贡院考房,文中的“见两块号板摆的整整齐齐,不觉眼里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的动作描写更是将周进这一老童生的苦楚与绝望倾斜无遗。然而后来戏剧性的故事情节发生了,周进最后竟然中了状元,薛家集也供起了他的“长生禄位”。对范进的描写吴敬梓是通过周进提拔范进开始的,使得命运相似的“二进”都获得了功名,“二进”的黜落与高中纯粹是考官喜恶的结果,再加上考取功名后际遇的巨大反差,不仅体现了对热衷功名者的讽刺,更是对科举制度的荒诞进行揭露和讥讽,同时也写出了当时遭受科举制度残害的文人墨客丧失了是非观念,陷入了麻木不仁的状态而不自知。

严贡生是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刻画的一个反面人物,小说中这个哄吓欺诈、无恶不作的小人是被大家公认的“六亲不认”的狠角色,第六回中说到严贡生的弟弟直到病死也不见自己的哥哥来关心,当其病死几日后才见严贡生考了科举回来,严贡生不慌不忙得洗漱休息直到看见弟弟的遗物和银子才假装难过,后来当他与王家兄弟谈论时还不知羞耻地为自己辩解。然而严贡生的欺压和敲诈,在“云片糕”事件上表现的更是入木三分。最恶劣的是他欺负妾身的弟妇并企图占有其财产,打起了官司,这场官司形式上是严贡生输了,但是小说在第十八回中交代他得七股,实际上却是他赢了。从这些精彩的描写上可以看出严贡生这一人物是在当时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一些文人在政治、思想和文化各个领域中丑恶和可笑的典型代表。小说中吴敬梓将他与“优贡”联系起来,可谓是冷嘲又热讽,无疑是倾注了吴敬梓对此人物的厌恶和鄙夷。

匡超人是《儒林外史》中一个角色鲜明,性格极其丰富的文学形象。文中交待他本是一个孝顺、勤劳好学的农村青年,因名声甚佳被提携做了秀才,不料好景不长提拔他的知县被人诬告,匡超人只好去杭州投奔潘三,这期间结交了一些假名士,这些人都是些表面上潇洒风流,但骨子里都忘不了功名富贵。他们假托无意于功名富贵,却意图名利双收。然而再他认识了潘三以后,他的思想算是发生了质的改变,在潘三的带领下,匡超人为非作歹的胆子变大了,而且在污浊的环境中他也变的薄情寡义、虚伪、谎话连篇,甚至气死了自己的妻子。小说所展现出来的匡超人的历程中,我们见证了他从纯朴、善良到人格沦丧,直至他坠入深渊。吴敬梓通过这样一个农家子弟堕落的全过程,揭露了恶浊势力的社会、牢笼士子的八股取士的罪恶本质。

文学史上对于《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程晋芳[4]说《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冯沅君、陆侃如[5]合著的《中国

文学史简编》认为《儒林外史》这部作品“大醇小疵”;鲁迅先生评其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如今《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更有学者认为《儒林外史》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可见这部作品通过卓越的讽刺手法和恰到好处的人物描写得到了世人的称赞与认可,真是“如大禹之铸九鼎,神妙无遁形”。

参考文献:

[1]张慧剑.《儒林外史》前言.人民文学出版社

[2]林溪:谈杂文的讽刺性-新闻与写作,1988(2)。

[3]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图书馆,2011(9)。

[4]李忠明:程晋芳儒林外史研究述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2)。

[5]许志杰:陆侃如和冯沅君-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5)。

指导老师:王永吉

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 导读:本文是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您!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

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初二读后感:读儒林外史后的心得体会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一定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现在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现在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现在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1 这个学期,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它是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里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十分的生动。有爱才如命的严监生;有苦读诗书的鲍文玺;有打秋风的张乡绅......而我印象最深的是爱才如命的严监生。 严监生是一个家财万贯,田地、房产、仆人众多的财主,却格外的“节约”。家里一斤肉都舍不得买,有时候家中的孩子实在忍不住了就拿一两钱买熟肉来给孩子解馋,生病了也舍不得抓药,还经常克扣仆人的工资......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相信大家都看不惯这样爱财如命的人。 像严监生舍不得点两茎灯草的事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没有吗?当然有。如我们不会在一间房子里同时打开两盏灯,因为一盏就够亮的了,又何必多开一盏呢?只是我们现代人将这样的行为称为节约。 其实在我看来,严监生的“勤俭节约”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经常到外面去吃大餐,吃不完的也不打包。这本就是一个浪费。现在的小孩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都会给他们买很多,很贵的玩具,衣服也都是买名牌的,而且穿几次就不要了......这多浪费啊!谁家的钱都不是大风刮来的,都是要辛苦挣,

所以我们应该节约点,把钱花在该花的地,但节约并不等于吝啬。 严监生的爱财如命固然可恨,但他的“节约”值得我学习。 儒林外史读后感2 在这漫长的暑假期间,在老师的规定下,我阅读了《儒林外史》一书,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中国古代小说名著,它还是一篇讽刺小说。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就是吝啬鬼----严监生。他是一个十分胆小而又十分有钱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严监生疾终正寝。这件事充分表现了严监生,吝啬,爱才如命。但是我觉得像严监生这样的人不值得我们去学习,反而我们在生活中要做一个大方的人,如果不做大方的人,下场就和严监生一样。而严监生另外一件事悼念王妻中知道,严监生吝啬到连给自己的亲人花一分钱都不愿意,从中也可以充分的表现出严监生爱才如命,而《儒林外史》开篇词中一个生于乡村的王冕,因为家里没钱所以就去放牛,但是他非常喜欢读书,所以每一天赚的钱她都不浪费,而是去买书看。最后功夫不负有心人,她成了县内的名人,很多人聘他去做官,他都不接受,于是他就逃到了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说明王冕讨厌做官的生活。然而在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有些做官员的人,为了钱和权利,根本不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而去做一些损人不利己的事,最终和严监生一样的下场。 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做人不能贪小便宜,要大方。 儒林外史读后感3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笔记500字五篇 儒林外史确实是一本很有魅力的书,不妨这样品读一番。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怎 么写?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清代的吴敬梓,他用了很长时间才完成了这部讽刺小说,书中 介绍了王冕、范进、杜少卿、周进、沈琼枝等人物形象,同时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 礼教的黑暗与腐朽。 《儒林外史》中最令人叹息的人物是匡超人(匡迥),他本是一个事亲孝顺、勤奋好学 的人,马二先生也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而匡超人却掉进了世俗的漩涡,又结识了潘三这样 的坏人,他还帮着潘三干了两件坏事,当潘三被抓时,他马上和潘三断了联系,害怕官府查出自己来,这也是不正义之举。之后,他不但不学好,反而变得爱吹牛,对事不懂装懂,匡超人最终得到的是名士牛布衣歧视的一笑。匡超人本来很好,可深受八股文的毒害,又 交了坏朋友,落得如此下场。令人感到可惜! 《儒林外史》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郭孝子,他不怕艰苦,历尽重重困难千里寻找被 迫出家的父亲,可父亲却不认他,而他却默默无闻的供养着父亲,最终拿到了父亲的遗骨,完成了自己应该做的一桩心事。 郭孝子是天下难得的孝子。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儒林外史》中最令我敬佩的是奇女子沈琼枝,她被宋盐商骗去当妾,自己用了妙计 出逃了。在当时的传统观念中,女子始终与“弱”子联系在一起,但沈琼枝却恰恰相反,她 不畏权贵,出逃后,她凭自己的满腹才情,写诗文出售,最终讨回了自己的清白,和宋家 解除了婚约。 《儒林外史》中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感触万千,知道了什么是近墨者黑, 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孝子,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敢。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 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 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 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 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儒林外史》赏析 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以前从没看过小说的我不仅了解了许多明清小说且激发我舶来一本明清小说在闲时拿来欣赏。这不仅可以除去一天的疲惫,也使我明白了更多的人情世故。虽然《儒林外史》不止读了一遍,但还是总会翻开它回到历史中,鲜明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学中语文课本里《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也有范进的可笑之举,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大学学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才想到去图书馆翻开《儒林外史》细细的浏览整个故事。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以一首词完整诠释了世人对富贵功名的态度,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五篇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五篇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推荐的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欢迎阅读参考。 二十年前曾支离破碎地读过几章《儒林外史》,其印象随着时间的流失逐渐淡忘。今年暑假又一次细读了这部优秀长篇讽刺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说起《儒林外史》,多数人可能没有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熟悉。其原因是,三国、水浒一类的书,是在人民群众集体创作并广泛流传的基础上由罗贯中、施耐庵整理加工而成的。这些书中的故事又被广泛的搬到戏剧、电影的舞台上,所以它有十分强的群众基础,提起书中的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谈谈自己的认识、见解。而《儒林外史》是吴敬梓自己的创作,是他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的精品,是他独特思想与艺术构思的产物。吴敬梓是清代安徽人。他出身书香门第,祖上几辈都是科举成名,得做高官。吴敬梓自幼读书习文,对经史文章、诗词歌赋无不精通,但对科举考试和八股文毫无兴趣,所以他在《儒林外史》中对科举和八股的反对态度十分明确。书中第一回就通过王冕的话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封建统治非常严酷的清朝,作者敢于直斥科举制度,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塑造了众多读书人的形象,最成功的、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无疑是那些被科举八股毒害的人。这些人在名缰利索的牵引下现出的丑态,做出的丑事,让人触目惊心。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原本勤劳孝顺、后来被名利与八股迷了心窍,做出种种劣迹的匡超人;为了当名人而冒名顶替四处行骗的牛浦;粗通文墨、在乡村招摇撞骗的杨执中、权勿用;以招贤纳才为荣、借以扬名却屡次上当的娄氏公子;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这些人物的表现,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扭曲,也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 书中不仅刻画了令人憎恶的反面形象,也树立了许多正面形象,如杜少卿、庄绍光、迟衡山、武正宇、虞博士等。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儒林外史》在写发上也独具一格,它虽是长篇小说,却没有贯穿全书的人物和事件,而是把几十年中出现的众多人物和故事串接起来,既有交叉联系,又独立成章,富于变化。吴敬梓运用口语化、性格化的语言,同时适当吸收谚语、歇后语等,使得人物的身份和特点准确鲜明,精彩之处层出不穷。像王冕隐居、范进中举、两根灯草、人头会等篇章,一直为人们称道,广为流传。作为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勾勒,用人物言行的强烈反差、对比反衬、明赞暗斥或明贬实褒的手法,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接下来为大家整理了5篇《儒林外史》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 儒林外史读后感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情绪,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能够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这些话虽然已是老生常谈,可真正能明白人的又有几个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读书,能够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那么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也不为过了。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立志。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是奋斗。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才是最后的成功。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lz13)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到达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这些书,除了造成他们的营养不良,别无他用。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从小就正因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一样,不求官爵。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研究分析之马二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作者:————————————————————————————————日期: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之马二 马二先生是八股制度的虔诚信徒,也真把儒家思想,包括立身做人的一些积极因素,溶入血液,所以宅心仁厚。 马二的举业宣传渗透着封建的说教,讲的尽是“中了举人、进士,即刻就荣宗耀祖”,“显亲扬名才是大孝”之类的腐臭道理。他的大脑塞满了圣贤的语录,再也没有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隙。 他既不认识别人,也不认识自己,不合环境而心不在焉,我行我素,颟顸自守,表现出机械而僵硬的喜剧特征。 马二先生的自我抑制,不仅因为在精神上有无形的拘钳,而且因为在物质上也有实际的困窘。他食欲好,食量大,但久困场屋,羞涩的钱囊无法满足胃袋的庞大需求. 他的基本特征就是被封建教条毒害而迂腐僵化. 马二先生的悲剧性格 《儒林外史》中,马纯上一出场,便是仗义疏财救公孙,隔一回又资助落魄的匡超人。虽难免贪财小弊,但为人也算是古道热肠了。可惜科场不利,虽然“补廪二十四年......共考过六七个案首”,却还只是“秀才出身”。 二先生选书,时常一个批语要作半夜,“要那读文章的,读了这一篇就悟出十几篇的道理”,治学不可谓不认真。然而总未中过,是何道理? 卫体善说他的文章“于理法全然不知”,他自己却认为“文章总以理法为主”,批文章“也全是不可带词赋气”,匡超人也说他“理法有余,才气不足”。谁是谁非,让人糊涂。还是高翰林说得明白,“那马先生讲了半生,讲的都是些不中的举业”!为何?原是不懂得“揣摩”二字,不知大场跟学道选文章竟是“两样看法”。 马纯上批文引《语类》,在家注《春秋》,他也揣摩,但他揣摩的是学问,是古圣先贤的话,而非考场道理。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没有掌握考试的方法,焉能得中? 迟衡山由是感叹:“讲学问的只讲学问,不必问功名,讲功名的只讲功名,不必问学问。若是两样都要讲,弄到后来,一样也做不成。”真真一语中的,功名学问,也就如鱼与熊掌一般,不可兼得也。 科举时代,文人出身,科甲是正途,“异路功名”,终是有限。如是只求功名,讲究举业即可。而那些能够流传下来的名字,它的主人在举业以外,还得另有一技之长才行。我们只知郑板桥画好,却不知他举业如何,但可想而知,若非他的官名,他的画断断不能流传那么广。《红楼梦》中,张先生为秦可卿看病一节,虽无浓墨重彩,却也可借此窥出世人对技艺的态度。贾珍就说:“人家原不是混饭吃久惯行医的人。”医术也如琴棋书画,兼通是风雅,但若以此为生,则是十分低贱的职业了。无论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前提就是要入仕当官,你的一技之长才能得到世人的尊重。反过来说,当官只得一世之名,若要留名儿与后人景仰,非得有真才实学不可。事实证明,我们现在熟知的文人的名字,总比清官的要来得多。官名文名,正是互为相长。 但是这等程度,并非人人都可以达到的。世上更多的是平常人,功名学问,二者求一,已是十分艰难了。然而还有一等痴心人,妄想二者兼得,结果只能像迟衡山所说,“一样都做不成”了。 想马二先生不过碌碌庸人,虽是一生着实讲究举业,但到后来还得靠学道保题他的优行才得官做,只好算作异路功名,为正途出身之人所不齿。如他能不讲学问,专心功名,成为高翰林一类官员,料应不难。如他能一心只求学问,不问功名,在下也不失为杜少卿一流人物。可叹他贪求二者兼得,终于竟是一事无成。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感悟800字五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读书感悟800字五篇 儒林外史是部讽刺腐朽旧社会的小说,寥寥数言却写出了无数的辛酸,因此生活在现 今社会的我们要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怎么写?下面是小编 给大家整理的《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讽刺艺术达到最高峰的一部巨著,也是一面封建社会的 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动的描写,并涉及 当时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让人深刻地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 说到读史,有必要说说读史的境界,在此借用佛教中的三种境界:“看山就是山,看 水就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读史的境界或许会因人而异,但大概不会偏离这三层意思:第一层境界是只看到历史的表象,“看山就是山,看水 就是水”;第二层境界是能透过历史表象看到当时社会的本质,“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层境界是通过对历史的了解从而提炼出能为当今社会所用的意识并运用于当今社会,“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闲斋老人说《儒林外史》“读之者无论是何人品,无不可取以自镜”,此仅为读《儒林 外史》的第一层境界;透过《儒林外史》深刻认识当时的封建社会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设博学宏词科以作诱饵,考八股、开科举以牢笼士人,以理学统治思想等方法来对付知识分子,其中,尤以科举制为害最深,影响最广,使许多知识分子堕入追求利禄的圈套,成为统治 者的玩偶、学而无用的市侩,此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二层境界。 《儒林外史》中反映的是当时封建社会的客观现实,但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 禄的习尚,看不清当时的社会现实,则纯属当时人们的主观意识问题,吴敬梓是“世人皆 醉我独醒”,他深切期盼能唤醒世人,或者说得更伟大些,他想医治社会、拯救世人。如 果这当真是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目的的话,则他的思想意识很值得当今社会有责任 心的人所借用,此当为读《儒林外史》的第三层境界的首要内容。 当今社会有责任心的人应当如吴敬梓那般,用明晰的眼光和准确的判断力,认识社会、认识事物,准确表现和揭露社会,了解社会和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和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清是非,引人爱俗、乐俗,或者因为忧世伤俗,奋而医世救俗,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切不可以一己私利的眼光看待社会、看待事物,愤世嫉俗,蛊惑他人弃俗、反俗,让 人误入歧途,更不可以扰乱社会谋取个人私利为目的做出反人民、危害人民,反社会、危 害社会的事情。

《儒林外史》观后感400字作文范文5篇

《儒林外史》观后感400字作文范文5篇 《儒林外史》是清代现实主义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章回小说,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儒林外史》观后感400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的故事,向读者揭露了科举制度的黑暗以及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此书并不像其它小说一样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该书的中心思想“科举制度的腐败”却将书中一个个人物,一件件事情自然而然的串起来, 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 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 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 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 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 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 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 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 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 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 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 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 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 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 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 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_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5篇

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_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5篇《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义。你看完后有什么感悟呢?以下是我整理了关于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_关于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5篇,希望你喜欢。 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一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

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篇二 《儒林外史》所写主要是作者所处清初至清中叶“儒林”的生活,其所传人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范文5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篇一 这学期,我读过许多书,但是在这么多的书中,唯有《儒林外史》使我记忆犹新,书中的故事一直让我念念不忘。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虽然《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讲了一些腐朽之士,但是文中也讲了一些文雅令人佩服之士,如王冕,萧云仙等等,其中我最佩服王冕,因为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母亲只得让他去给邻家放牛。懂事的王冕了解家里的情况,便答应下来。他每天都去放牛,一直到长大之后,他学会了画荷花,才靠画画维持家庭生活,但他一直在为穷人作画。后来,有一位官府的人请他作画,他犹豫再三,才勉强答应。……就是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他这几种品德不正是咱们给学习的吗?从小体谅母亲和家庭的难处和细想,遇到困难时,应该坚强起来,不应该贪图富贵,对那些无耻的人,应该敢于去职责教导。面对有困难的人,应该去帮助他们给予

鼓励和爱心给他们。正所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本书十分精彩,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儒林外史读后感700字篇二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吴敬梓所作,以“讽刺”为主感,表现,反映了明清两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观念的腐朽及科举,礼教和腐败事态。至今仍十分具有警世好处。 既然写读后感,就必写作者经历,以之结合,才可感而写。作者吴敬梓,一个厌恶世俗,愤度全伦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场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纠葛,也由此着作了《儒林外史》,此书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鲜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画代表了作者对封建事态的必须看法。鲁迅先生曾评价此书表述的委婉,犀利却直白,不失为现实主义文学的经典,可见此书的成功。 读儒史,让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顽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让我思考此刻的中国。此刻的中国早不是如以前一般;此刻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是高举列宁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本的国家;此刻的中国更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发奋,这令我们中华儿女感到无比骄傲。但在我们前进的路上,总还是有一些绊脚石,例如:__之风不减,法律体制尚未较为完善,诸多政府机构缺乏监察,环境恶化等等,都是我们需要耐心,细致,认真解决的问题。 “趁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让我们行动起来,尽己之力,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5篇 《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五篇《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篇一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本书,《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所表现的是作者吴敬梓亲身的所见所闻,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 小说中的贫家少年匡超人,本来还朴实勤劳,孝顺父母。后来,他考上了秀才,结识了许多招摇撞骗的假名士和豪吏潘三,受了他们的影响,就渐渐脱变,变成一个寡情薄义、贪婪虚伪的无耻之人。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的瑰宝。它以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幽默诙谐的讽刺艺术、意蕴深长的思想,构筑了一座独具特色的艺术宫殿,相信会给大家带来难忘的阅读经验。 《儒林外史》读后感优秀范文篇二 今年寒假老师布置寒假作业时,要求读《儒林外史》,我兴趣浓浓地读了起来。这是古代有名的讽刺小说,我读了两三片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它让我爱不释手。 书中的《范进中举》一文深深的吸引了我。它主要讲述了范进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周进的帮助下,相继中了相公和老爷的故事。54岁的范进在考相公时巧遇学识渊博并且富有同情心的学道周进。他一看范进的考卷非常生气;二看,觉得还有玩味之处;三看,不禁拍案赞叹“真乃千古至文也”。于是周进将范进录为第一名。后来,他又瞒着老丈人胡屠户去考试,结果又高中举人,可结果却让他喜极而疯…… 《范进中举》这篇故事深刻的揭露了八股科举制度对古代文人的摧残,《儒林外史》正是通过这样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当时残酷的法律和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与

儒林外史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的“美与丑” 《儒林外史》作为中国十八世纪一幅全景的风俗画,在讲述知识分子人生的同时涵盖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因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揭露,一直以来都被人们称为“讽刺之书”。但是,《儒林外史》的成就绝不仅仅在于它的讽刺性,其在人物形象的塑造等方面都体现了高超的艺术。 一、巨大画卷中的人物呈现方式 人物众多是《儒林外史》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整部书中,吴敬梓写到了大大小小近三百个人物,但却并未给人凌乱之感。究其原因,小说结构上的独特性可谓非常重要的一点。它一反以前的长篇小说形式,没有贯穿首尾的主干,“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虽云长篇,颇同短制”。以“单点突出,定向发展”的方式呈现人物。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书中的人物性格也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由单一到复杂,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展开的。 二、典型人物的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他们大都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于如此庞杂的人物,吴敬梓既写到了令人敬佩的理想人士,也写到了令人厌恶的乡野小人。闲斋老人将这些人物分成了四类:“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

看破耻笑者;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而在我们现在看来,书中的主要人物也大致不过此四类。 1.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儒林外史》是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世界,他们大都渴望自己能够拥有更多的知识。然而,有些人是想通过知识来武装自己,另一些人则更多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给自己带来功名富贵。在儒林中,有的将自己的大半生都奉献给了科举考试,比如:周进、范进。有的将科举考试看作士人的唯一出路,比如:马纯上、赵雪斋。还有的自己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所以也想让其他人继续走科举之路,比如:鲁编修、高翰林。更有自己一无所知而冒充别人、霸占别人成果的牛浦郎。 周进的一生可谓是一出悲喜剧。在没有功名之前,他遭到了秀才梅玖的三次嘲弄,受到了王慧的侮辱和百姓的歧视,他的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委屈与不满。于是在看到自己期盼已久又从未见过的地方时,他痛哭发泄内心的不快。终于,有人为他的悲惨经历而动容,凑足二百两银子为其捐了一个“监进场”。而在此之后,周进一路高升,可谓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前面的嘲弄相对应的,在周进高中之后,梅玖又来冒充周进的门生,这一前一后的转变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 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儒林外史读后感(1)我读《儒林外史》是在《红楼梦》之后,在我看来《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相较而言虽在结构的宏大完整、人物的类型众多等方面它都显然不如《红楼梦》。但《红楼梦》还是有较多的“古典”气息。例如它的以神话为象征的哲理内涵、诗词歌赋的运用,以及宝黛爱情故事的诗化成分等,而《儒林外史》朴素、平实而深刻的艺术风格,则更接近于现代小说。在读它的时候也许你会想起曾读过的鲁迅小说中的一些简洁的描写和冷峻的笔调。《儒林外史》是一部极具讽刺意义的小说,它把锋芒射向社会,客观地、写实地写秀才举人、翰院名士、市井细民,结合作者吴敬梓的亲身所历所闻,揭露埋没真正人才培养大批庸才、贪官污吏,造成当时社会道德败坏文化停滞不前的罪魁祸首——封建科举考试。同时也寄托了他看重文行出处、鄙视功名富贵的高尚情操。“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虽然这几句话都已是老生常谈,可如若真正能明白的人多一些在小说中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儒林人士在读书的道路上第一步就走错了,他们一心只为功名利禄,却忘了读书的真正意义在于领悟、意会、学以致用、提高自身修养,读书对他们来说,仅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书,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可以转化成自身力量。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垂髫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曾经把封建礼教比作为吃人的礼教,那么封建科举制度也就是名副其实的吃人的制度了。在科举制度被废除了几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作者吴敬梓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读的淋漓尽致。以前曾经在课本里读过摘自第三回的节选《范进中举》,文中对于范进岳父——胡屠夫的描写是惟妙惟肖,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还有,在他笔下的吝啬鬼严监生,临死时因见灯盏里点了两根灯草,便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通过这一细节的描写将其的吝啬刻画的入木三分,但在后面作者其实也写到他为了把妾赵氏扶为正室,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读到此时你是否会觉得这个严监生既可怜又可笑,却也颇有一点人情味。这些都是作者对平凡人物矛盾心理理解和同情的描写。另外,小说中杜少卿的出场,这位杜少卿,委实是挥金如土,但凡有个人来哭上几声,或是孝养母亲,或是做个小本生意,他并不多问,大把的银子撒了出去,家财散尽,搬到南京城。这还不算,他在南京城,陪娘子去看景致,轿里带着赤金杯子,融融春光做了下酒菜,喝得大醉,携着娘子的手一起走路。两旁看的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有人举荐他出仕,他却装病推辞不就。娘子问他为何不去,他反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通部书里,多少人只要念八股文做试帖诗做官混钱,杜少卿却是一心一意地要生活:作诗、会友、喝酒、赏花……但他为人又最重孝义,杜慎卿说他“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说到杜少卿我不禁要提及《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们身上都有着其他人物形象身上所没有的叛逆精神,蔑视功名利禄,不已光宗耀祖为念。他们不仅是作家的精神寄寓,而且是寄托了作者审美理想的典型。体现了我国伟大作家对社会制度的深刻认识。最后,宗上所述,《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作者却用其生花的艺术之笔,描绘出了一组组不同性格的人物群像,将其塑造

儒林外史读后感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串接起来,构成了一幅有内在关联的民间士林百态图。《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因此作者对王冕大加赞赏。讽刺鞭笞科举制度的乌烟瘴气和只为名利的读书人才是本书的主旋律。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丈人胡屠户更是对他百般呵斥。范进去乡试,因没有盘费,与丈人商议,怎料被胡屠户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是“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还说他“养活你那老不死的老娘和老婆是正经”,把范进骂得“摸门不着”。到出榜那天,家中正值无米,母亲让范进抱母鸡上集市卖了换米。这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市上被找了回来,得知消息后,竟然高兴得疯了。还是他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醒了他,治好了疯病。转眼的工夫,范进时来运转,财源广进,连胡屠户也一反常态,称他为“文曲星”,称赞他“才学又高,品貌又好”。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和胡屠户那趋炎附势、“变色龙”的性格特征。在《儒林外史》中,还塑造了很多同范进一样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如打着官府旗号让大家把钱财交公的王惠,再如为功名不择手段,恩将仇报,抛妻弃子的匡超人……其实他们都是腐朽的科举制度的受害者呀!“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泯没了多少读书人的良知!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机锋所向,尤在士林”。现实生活中,虽没有人因中了举人而疯疯癫癫,但却有人为了考取博士、硕士而不择手段;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但却有人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名师点评:《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贪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他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把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腐朽黑暗面刻画的入木三分。从作者所写的文章来看,说明作者已经对这部小说有了深刻的理解,从中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就像作者在结尾写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儒林外史赏析

《儒林外史》赏析 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以前从没看过小说的我不仅了解了许多明清小说且激发我舶来一本明清小说在闲时拿来欣赏。这不仅可以除去一天的疲惫,也使我明白了更多的人情世故。虽然《儒林外史》不止读了一遍,但还是总会翻开它回到历史中,鲜明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 初识《儒林外史》是在学中语文课本里《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也有范进的可笑之举,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大学学了明清小说赏析这门课才想到去图书馆翻开《儒林外史》细细的浏览整个故事。 《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吴敬梓出生于豪门,却沦为穷儒,家境的升沉变化,使他体会到世态炎凉,为其创作《儒林外史》打下了基础。全书共五十六回,三十多万字,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以一首词完整诠释了世人对富贵功名的态度,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全书以一位正直文人王冕的故事为引子,接着写了周进、范进中举的故事。 周进是个老童生,一生之中科举不得意,直混到给商人管帐的地步。在商人的资助下,他捐了个监生,又先后中了举,成了进士,官至广东学道。在南海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