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

第一章绪论

1.1 火,的定义:火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发出大量热,有时伴随一定的光。

火灾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其损失有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灭火费用及社会影响等。

火灾分级详见课本P2.

按火灾的发生场合划分为:野外火灾(森林,草原),城镇火灾(民用建筑火灾,工厂仓库火灾,交通工具火灾),厂矿火灾(煤矿,电厂)

1.2 爆炸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在瞬间造成大量能量突然释放并对外做功的现象。

爆炸灾害的形式:自然爆炸(火山,雷电,地震),人为爆炸中的失控爆炸(早爆,迟爆),非人为受控爆炸(矿井瓦斯爆炸,车间粉尘爆炸,压力容器爆炸)

爆炸的作用:正面作用,可以完成许多一般方法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开山挖石、修建隧道、修筑水库,通过人为控制爆破可加快工程进度;负面作用,若使用错误或操作不当,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失控爆炸,可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灾与爆炸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经常相伴发生。相同点:某些物质的火灾和爆炸具有相同的本质,都是可燃物与氧化剂的化学反应;不同点:燃烧是稳定和连续进行的,能量的释放比较缓慢,而爆炸则是瞬间完成的,可在瞬间突然释放大量能量。

同一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存在易燃易爆物品较多场合和某些生产过程中,还可发生火灾爆炸的连锁反应。

2.1 火灾爆炸灾害的基本情况:发生次数和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发生多起特大和重大的火灾爆炸事故。

2.2 当前火灾爆炸的事故状况的主要特点。(P7)电气火灾是引发火灾的最主要原因,且比例有增长趋势。

2.3 火灾爆炸事故频繁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可燃物形式与点火源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对能源的需求,石油化工生产规模、储存设备、应用范围扩大;主观原因,火灾爆炸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火灾与爆炸的安全知识或常识。

3 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强,发案率高,损失严重,灾害状况复杂,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人为致灾因素多。

4.1 运用系统安全的观点与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火灾爆炸的预防控制对策。

火灾爆炸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双重特点。随机性主要指火灾爆炸的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等是不确定的,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过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确定性指如果给定具体的场合、可燃(易爆)物质及环境条件,则所发生的火灾会按基本确定的过程发展,燃烧或爆炸现象等都是遵循确定的流体流动、传热传质与物质守恒等基本定律。

4.2 大力发展新的安全技术;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强化人们的安全意识;加强相关人员关于火灾爆炸安全科学知识的预防控制教育;制定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政府或企业为降低事故后果的严重程度,以对事故危险源的评价和对事故结果的预测为依据,按照系统工程的思想而预先制定的事故控制和求助方案。

应急救援预案主要包括事故应急组织方案、应急指挥和动员系统的设置方案、各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责任制度、报警与信息传送系统、事故处理的专家系统、紧急状态下抢险救援的实施等。

第二章燃烧理论基础

1.1 可燃物的主要种类及组成。按形态:气态,液态和固态。按组成:纯净物质,混合物。按来源:天然,人造。

热能工程:主要通过燃烧天然可燃物获得热能并加以利用。燃料:通过燃烧而获得热能的可燃物质。火灾爆炸的可燃物更加繁多。

可燃元素:C、H、S、P等,C是大多数可燃物的主要可燃成份,其多少基本上决定了可燃物发热量的大小。许多金属也易燃:Li、Na、K、Be、Al等。

火灾爆炸的可燃物需要注意添加元素的含量:氯、氟、氮。氟产生毒性和腐蚀性。

燃烧特性: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可燃物与不燃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难燃物:在强烈的火焰中能够燃烧,一旦离开火焰便不能燃烧。如聚氯乙烯、酚醛塑料等高分子聚合物。

1.2 可燃物的组成分析,对可燃物的组成主要有工业分析、元素分析、成分分析等三种组成分析法。工业分析将可燃固体划分为水分(M)、灰分(A)、可燃挥发分(V)和固定碳(C)等四种。元素分析法将可燃固体分为基本可燃化学元素和两种不可燃组分,基本可燃化学元素为碳、氢、氧、氮、硫,两种不可燃组分为水分(M)和灰分(A)。详见P21图。

说明:{水分包括内在水分(以结晶水或化学吸附形式存在)和外在水分(物理吸附会浸润形式存在),灰分(无机矿物质),挥发分(易挥发可燃组分),固定碳(不挥发性可燃组分)}

工业分析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其得到的组成并不是可燃固体的原始组成,而是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加热使可燃固体中原有的极为复杂的组成分解转化,而得到的可以用普通化学分析方法研究的组成。如煤的灰分是煤加热到规定温度时燃烧后的产物,挥发分是可燃物加热到规定温度时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分解出来的气态有机物质。

元素分析不能满足研究和计算的需要,还要得到可燃物的元素分析组成。元素分析给出了C、H、O、S、N五种元素在可燃物中的质量百分比,其含量可通过一定化学方法测定,但其结果并不反映他们结合成的有机体的具体形式。

可燃液体:可燃液体组成较简单。但不同的可燃液体,各种烃的含量差别很大,精确测量它们的含量较困难。从研究燃烧的整体效果出发,了解可燃液体元素分析结果可满足工程计算的需要。

成分分析:不仅用来分析气体燃料的成分,还用来分析燃烧产物的组成,是燃烧及火灾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析手段。公式及意义见P22页公式。

1.3 热效应:等温等压条件下发生某种化学反应,除膨胀功外不做其他功,则该反应体系吸收或释放的热量称为该反应的热效应。当化学反应在1atm、298K条件下进行的,其热效应称为标准热效应。

燃烧热:1mol可燃物在等温等压条件下完全燃烧所释放的热量称为燃烧热。标况下的燃烧热称为标准燃烧热。

热值:在工程计算中,可燃物的多少经常用质量(Kg)或体积,立方米)作为基本计量单位表示,因此使用这种方式表示的可燃物的燃烧热通常称为热值。可燃固体和液体的热值单位用kj/kg表示,可燃气体的热值单位用kj/立方米表示。可燃物的热值有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两种表示方式。

高位热值和低位热值:可燃物在常温下完全燃烧后,将燃烧产物冷却到初始温度,并使其中的水蒸气凝结成为水所释放出的热量,称为高位热值。可燃物在常温下完全燃烧后,将燃烧产物冷却到初始温度,但水分仍以水蒸气形式存在时所释放的热量,称为低位热值。低位热值是可燃物能够利用的热值。

高为热值与低位热值的关系:用元素分析结果表示:Q(GW)=Q(DW)-Lm gGm。用成分分析结果表示:Q(GW)=Q(DW)+LmvVm。其中,Q(GW)和Q(DW)分别为高位和低位热值;Lmg 和Lmv分别为水分以质量和体积计量的汽化热;Gm和Vm分别为水蒸气的质量分数和体积分数。

1.4 可燃物燃烧时的热释放速率:是决定火灾温度高低与烟气产生量的重要参数,体现了火灾放热强度随时间的变化。Q= 其中,是可燃物的质量燃烧速率,为热值,为反应不完全燃烧程度的因子。

火灾条件下的热释放速率主要通过试验确定,单纯物质使用锥形量热计测量,实际物品采用大型家具量热仪测定。

2 着火与灭火理论

2.1 燃烧的条件:可燃物(含有一定的化学能,可与氧化剂发生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并放出大量热量的物质)。氧化剂(具有较强的氧化能力,能够与可燃物发生燃烧反应的物质)。引燃源(能引起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燃烧的能量)。(火灾三要素)

实际上,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的反应不是直接进行的,而是经过生成活性基团和原子等中间物质,通过链反应进行,如果除去活性基团,链反应将中断,燃烧将停止。火灾三角形见课本P27页。

着火形式:着火是燃烧的起始阶段,是不稳定的燃烧阶段,可燃物着火分为自燃和点燃两种机理。自燃是物质在通常的环境条件下自行发生燃烧现象,可分为化学自燃和物理自燃两种形式。化学自燃是可燃物质在常温下依靠自身的化学反应而发生的燃烧。热自燃则是物质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其周围的温度逐渐升高,当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的燃烧现象。点燃是在常温下,使用电火花、电弧、热板等高温能源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使该局部受到强烈的加热而着火,随后燃烧反应在整个区域逐步扩大。大部分火灾是通过点燃形式发生的。

2.2着火理论

热自燃理论:设在某一体积为V、表面积为F的密闭空间中存在一定的可燃混合气,开始时其氧化速率很慢,但随着温度的升高,其反应速率亦逐渐加快;与此同时,可燃气会通过系统的避面向外散热。若系统的放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则到一定时间就会达到该可燃物的着火温度,进而发生火灾。

若释放热量>散发热量,则燃烧

若释放热量<散发热量,则不燃烧

若释放热量=散发热量,则临界点。

链反应自燃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体系的反应过程中,可出现某些不稳定的中间活性物质,即链载体。只要这种载体存在,反应将一直持续下去,直到反应结束。

链反应基本阶段:链引发、链传递、链终止等三阶段。?在反应过程中产生活性基团的过程称为链引发。由于反应物分子稳定的化学链断裂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链引发比较困难。?活性基团和反应物分子发生反应的同时,继续生成新的活性基团,此过程为链传递,是链反应的主体阶段。?当活性基团与某种性质的器壁碰撞,或与其他类型的基团或分子碰撞后,失去能量成为稳定分子导致反应停止,称为链终止。

链反应的分类:分为直链反应和支链反应。直链反应中,每消耗一个活性基团同时又生成一个活性基团,直到链终止。支链反应:一个活性基团在链传递过程中,除生成最终产物外,还将产生2个或2个以上的活性基团,即活性基团的数目是逐步增加的。

链反应的着火条件分析:设在链引发阶段,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为W1,在链传递阶段,活性基团增长速度为W2,在链终止阶段,活性基团的销毁速度为W3.活性基团的浓度n越大,发生反应机会越多,即W2=fn,f为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常数。N越大,碰撞机会多,W3增加,W3=gn,g为销毁速度常数。dn/dt=W1+W2-W3=W1+fn-gn=W1+(f-g)n.令=f-g,当系统的温度较低时,W2很小,W3很大,可能出现=f-g<0,反应速度不会自动加速至着火。随着系统温度升高,W2进一步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温度时,W2>W3,即>0,活性基团数目将随时间加速增加,从而使系统发生着火。=0是着火的临界条件,与此对应的温度可取为自燃温度。

热点燃理论:绝大部分可燃物着火是通过点燃实现的,着火首先从气相物质开始,质点温度与气体的临界着火温度的关系:1,质点温度低于混合气的临界温度,此时反应速率低,不能发生燃烧反应,只存在普通的向外导热,2,质点温度等于该混合气体的临界着火温度,此时在质点的导热影响下,其便捷层内的化学反应速度足够大,能放出一定热量,使边界层内温度近似等于混合气体临界着火温度,但边界层外气相温度低,反应速率慢,不能引发可燃混合气着火,随着离开质点距离的增加,温度降低,3,质点温度高于该混合气的临界着火温度,此时,可燃混合物的反应速率进一步增大,使在离开质点表面一定距离的区域内化学反应速率变的足够大,出现火焰,该区域温度迅速提高,乃至超过质点的温度,化学反应产生的热量除传向周围气体外,还可能有一部分传给热质点,表明点火成功。

电火花点火可分为两阶段,首先是电火花使局部气体着火,形成初始火焰中心;然后是火焰由初始中心向未燃混合气中传播,如果能形成初始火焰中心并形成稳定的火焰传播,则表明点燃成功。

灭火分析基本的灭火方法:1,降低系统内的可燃物或氧气浓度;中断可燃物度方法称为隔离灭火,断绝氧化剂向反应区供应的方法,称为窒息灭火。(当反应区的氧浓度低于15%后,火灾燃烧很难进行)2,基于热着火理论的灭火技术;(降低反应温度;改变系统的散热条件)3,依据链反应理论的灭火技术;(增加活性基团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增加活性基团在固体壁面上的销毁速度;降低反应系统的温度)

3 可燃气体的燃烧与火焰传播

3.1 可燃气体的燃烧形式可燃气体的燃烧有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两种基本形式。可燃气体和氧化剂同为气相物质,他们之间的燃烧为同相燃烧。两者先混合、后燃烧称为预混燃烧;两者边混合边燃烧称为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浓度常用预混过量空气系数表示。=0表明可燃气没有与空气预混,所发生的燃烧受扩散控制;=1表明可燃气体与氧化剂都恰好能消耗完的比例,即处于化学当量比燃烧;>1表明可燃气体预先混合的空气偏多。后两种情况下的燃烧为全预混燃烧。而0< <1表明可燃气体的浓度大于化学当量比,此时发生的燃烧是半预混燃烧。通常,预混火焰为蓝色,而扩散火焰为黄色,且亮度大。

预混燃烧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中的浓度、混合气的压力和温度及反应空间的性质都对预混燃烧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着火浓度上限:在常温、常压下的某种可燃气体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将能够被点燃的可燃气的最小浓度称为其着火浓度下限,最大浓度称为其着火浓度上限。着火浓度极限有时称为爆炸浓度极限。临界着火温度和临界着火压力,控制可燃气体的浓度及环境温度是防止着火的有效方法。

预混燃烧机理:在一系统内充满均匀的可燃混合气体,点燃某一局部着火,并形成火焰,点火源周围形成发光的高温反应区,燃烧产生的热量加热周围区域混合气体使其燃烧,形成新的火焰。

连续出现的火焰像锋面一样在可燃混合气体中传播,这个锋面称为火焰前锋,火焰前锋的移动速度称为火焰传播速度。混合气体的燃烧速度通常用火焰的传播速度表示。混合气体的流动状态对火焰的传播速度具有重要的影响。火焰锋面的位置将依火焰传播速度与气流速度的相对大小而变动。混合气体的流动可以呈层流或湍流状态,于是预混火焰速度可分为层流火焰速度流火焰速度。混合气体的层流火焰速度由可燃气体的物性决定,而湍流火焰速度不仅与可燃气体的物性有关,还与气体湍流状态有关。

若气流速度小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面将向混合气来流方向传播,若气流速度大于火焰传播速度,火焰面将被气体吹向下游;若两者大小相等,火焰可在一定位置驻定下来。通过确定混合气体的来流速度可算出火焰传播速度,是测量预混火焰传播速度的一种方法。(图见P39

扩散燃烧:扩散火焰大体可分为4个区域,外围的纯空气区、中央的纯可燃区、空气与燃烧产物的混合区、燃烧产物与可燃气的混合区。

扩散燃烧也有层流燃烧和湍流燃烧两种情况。

层流扩散火焰高度是指从可燃气喷口平面算起,沿喷口轴线向上,到可燃气最先遇到新鲜空气的位置之间的距离。

3.2 预混火焰的稳定及其影响因素

预混火焰在喷口的稳定。随着主流速度u的变化,火焰面通过改变角的大小维持在喷口。当u减小,也在减小,当减小到0仍无法满足,则火焰将窜入喷口内,这种现象称为回火;当u增大时,也在增大,当增大到九十度仍无法满足,火焰将吹离喷口,这种现象称为脱火。(结合课本P40)

回火极易引起输送或储存可燃气体的容器爆炸,脱火造成可燃气体在喷口周围积累,一旦遇到明火造成大规模爆燃。

影响预混火焰稳定的因素:?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主要影响预混火焰的传播速度,用表示可燃气体在混合气体中的浓度,当=1时,火焰传播速度最大,当过大或过小时,火焰传播速度都要减小。)?喷口直径(喷口面积增大,火焰稳定范围有所减小,更容易回火。)?燃烧区温度(火焰的稳定范围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宽)?可燃气体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

4. 可燃液体的燃烧

4.1可燃液体燃烧的基本形式

液体燃烧主要包括蒸发和气相燃烧两大阶段,液体蒸发是其发生燃烧的先决条件。

1,室温条件下,液体周围蒸汽浓度达到着火浓度,则遇到点火源就会被点燃。

2,室温条件下,液体周围的浓度没有达到着火浓度,则需要给液体加热。

3,给可燃液体加热会发生两种现象:一,发生蒸发达到着火浓度,点燃后火焰向液体导热,加快液体蒸发,进而发生持续燃烧;二,加热导致液体发生裂解,生成轻质的碳氢化合物和重质的炭黑。

液体燃烧形式:根据燃烧状况,可燃液体可采用1.蒸发燃烧:加热液体使其蒸发,然后像可燃气体那样组织燃烧,适合于粘度不大、沸点不高的轻质可燃液体;2.雾化燃烧:通过一种方式将可燃液体破碎成微米级的小液滴,使其悬浮在空气中边蒸发边燃烧;3.液面燃烧:液体表面直接发生燃烧,可燃蒸汽与空气靠扩散方式混合,因而燃烧过程中,容易导致液体严重热解产生大量黑烟;4.沸溢燃烧:重质液体大都含有水分,由于水的密度大于油,燃烧发生过程中,在导热作用下导致底部的水分沸腾并汽化,大量水蒸气产生很高压力,以致发生一种沸溢式喷发,这种燃烧强度大,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

液体着火前的吸热:液体由常温到着火是一个吸热过程,分三阶段。首先是液滴加热到汽化温度;其次是吸收汽化潜热,发生相变,生成可燃蒸汽;再次可燃蒸汽加热到着火温度,发生燃烧。

液滴的燃烧:液滴燃烧有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1,依靠油的蒸发提供可燃物;2.依靠燃烧提供油蒸发的热量。稳态过程中,蒸发速度等于燃烧速度,因此液滴的燃烧速率取决于油的蒸发速度。

液滴的燃烧时间:设液滴半径为r,燃烧时间为t,则t= /K,K为描述液滴燃烧的比例常数。该式表明,液滴全部燃烧所需的时间与液滴半径的平方成正比,同时,液滴的燃烧速率与周围介质的温度有关,周围介质温度越高,越有利于液滴燃烧。

4.2 雾化燃烧:液雾是由大量微小液滴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液滴大小是影响燃烧的主要因素。工程燃烧中,保证燃料的完全燃烧是其基本目标,因此液雾燃烧是其燃烧的主要形式,根据雾化原理,工程上主要有压力雾化、介质雾化、机械雾化等雾化方法。液雾燃烧强度比池火强度大,因此液雾燃烧要足够重视,如高压储罐或管道破裂喷射液体形成液雾。

4.3 池火燃烧

池火:在固体壁面的阻挡下,形成不同形状的液池,液面燃烧也称池火。敞开的罐、桶或积坑均可视为液池,点燃的可燃液体从容器中流出,形成流淌火。

池火燃烧速率的变化特点:1,液池的表面积是决定池火特性的重要参数;2,池火的质量

燃烧速率用液面的下降速率R(mm/min)表示;3,池火液面下降速率与液面的直径有关系;当液面直径D小于0.03m,火焰处于层流状态,R随D的增大而下降;当D大于1m 时,火焰变成湍流状况,即便D增大,R也基本不变;当0.03

池火中火焰对液体的加热分析:1,火焰供给液面的热通量是决定池火燃烧状况的主要因素,为导热、对流、辐射三部分之和。2,当液面直径较小时,导热对燃烧速率起决定作用,大部分火焰热量传给容器壁面,壁面通过导热对液体加热,故燃烧速率较高。3,随着液面直径增大,导热作用减弱,火焰对液面的辐射作用增强,液面燃烧速率由下降转为上升。4,当液面直径增大到一定值后,壁面对液面上方的火焰已无大影响,燃烧速率趋于定值。

5 可燃固体的燃烧

5.1 固体燃烧的主要特点

固体燃烧的基本过程:预热、干燥、挥发分的析出与燃烧、固相燃烧等阶段。

固体燃烧的形式:1,空间燃烧,可燃固体的特殊状态,导致可燃固体的燃烧表面既可以竖直也可以水平,这是固体燃烧与其它燃烧的主要不同之一。2,某些固体受热后,先融化成液体,再由液体蒸发成气体,燃烧以可燃气体的形式燃烧。3,碳粒的燃烧时间,4,固体

颗粒大小是影响其燃烧速率的重要因素。5,假设碳粒是球形,碳粒周围存在着正在发生燃烧反应的边界层,在边界层外为环境气流,环境气流为强湍流,温度、氧浓度分布均匀,氧气通过边界层扩散到碳球表面,则碳粒的燃烧时间为:t= /K,d为碳粒直径。

5.2 煤的燃烧

煤的基本燃烧形式:根据煤投入燃烧前的状态,可分为块状燃烧和粉状燃烧。

煤的自燃:基本原因,煤堆内部的温度逐渐升高。造成煤堆温度升高的因素:煤自身的自燃性;黄铁矿的氧化作用;煤的脆性;煤的吸附作用;微生物的活动;通风不好。

措施:改善煤堆的散热条件。

5.3 高分子聚合物的燃烧

高分子聚合物分为塑料、橡胶和合成纤维三类。燃烧过程:热熔融——>热分解——>着火——>燃烧。

燃烧特点:发热量高,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发烟量大,燃烧产物毒性大。

影响高聚物燃烧速率的因素:表面热损失大;受热后表面结焦;热释放速率依赖于燃烧材料的燃烧特性比。

5.4 木材的燃烧

木材的组成特点:主要有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组成;木材为条纹结构,其性质呈各向异性;木材一般含有水分。

木材的燃烧特征:温度超过200-250 时,木材变颜色开始热解,随着可燃气体析出量的增加,遇点火源发生闪火现象,此温度为木材闪点,温度进一步升高,形成稳定的气相火焰,此温度为木材燃点。结合图P57.

木材燃烧速率:质量燃烧速率:单位质量木材在单位时间内燃烧的质量;线燃烧速率:单位时间内木材表面炭化厚度的增长速度。

5.5 可燃固体的阴燃

阴燃:某些固体可燃物发生的一种没有气相火焰的燃烧现象。如香烟、蚊香、锯末。

阴燃特点:1,质地松软,杂质少,透气性好的材料容易发生阴燃;2,阴燃传播速度慢,温度低,不易发现,但有烟气析出和温度升高的迹象;3,可燃物受热分解后产生刚性结构的多孔碳是阴燃的内部条件;4,提供强度适当的热源是阴燃的重要外部条件;5,阴燃区周围的氧气浓度对阴燃蔓延有重要影响;6,阴燃反应结束后形成松散的灰层。

阴燃的传播过程:区域1为热解区域,在此区温度上升很陡,有烟气析出,区域2为燃烧区,这里不析出烟气,开始发光,区域3为残炭区域,此区不在发光,形成疏松多孔灰层,温度开始下降。P59

6 燃烧产物的组成和性质

6.1 燃烧产物的生成,燃烧产物分为气相部分和固相残渣。气相部分包括:反应生成的气相组分、热解产物、未燃烧组分、卷吸而进入空气的多种微小固体颗粒和液滴。

烟气的气体组分主要由碳、氢、硫的燃烧生成,因燃烧形式不同,燃烧中产生颗粒或液滴的组分将含有很大的不同。有焰燃烧产生的烟气颗粒几乎全部都是固体颗粒。

烟气的主要组分:二氧化碳(无色无味,浓度大时可致人死亡),一氧化碳(无色无味,剧毒可燃气体,能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严重缺氧),一氧化硫(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溶于水有毒,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五氧化二磷(白色固体,有一定毒性),氮的氧化物(有毒有刺激性,可与空气中水形成酸雾,有腐蚀性),烟灰(由悬浮在空中未燃尽的固体颗粒及热解产物构成,可进入人体),液雾(由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液滴组成,包括水滴及不完全燃烧产物)

6.2 燃烧空气量与生成烟气量的计算

燃烧所需的空气量:1kg可燃物燃烧时所需的理论空气量:

为相应空气质量,为元素分析组成。

燃烧生成的理论烟气量:

7 燃烧温度和火焰温度。燃烧温度:气相燃烧产物的平均温度。火焰温度:在绝对条件下,可燃物与氧化剂的量处于化学当量比,且发生完全燃烧时,火焰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第三章爆炸理论基础

1 爆炸的类别及其破话作用

1.1 爆炸的分类。爆炸:在特定系统中巨大能量突然释放的过程,形成猛烈的机械功,并经常伴有强声、强光的现象。

分类:按爆炸能量来源:化学、物理、核;按爆炸反应相:气相、液相、固相;按爆炸速度:爆燃(爆炸速度在每秒数米以下)、爆炸(每秒十几米到数百米)、爆轰(每秒数千米)。

1.2 爆炸的基本特征:内部特征,发生爆炸时,大量气体和能量在有限的体积内突然释放或急剧转化,造成高温高压等非寻常状态对邻近介质形成急剧的压力突跃和随后的复杂运动,显示出不寻常的移动或机械破坏效应。外部特征,爆炸将能量以一定的方式转变成原物质或产物的压缩能,随后物质由压缩态膨胀,在膨胀过程中做机械功,进而引发附近的介质的变形,破坏和移动,同时由于介质受振动而发生一定的声响效应。

1.3 发生化学爆炸的条件:1,必须大量放热,是化学反应能转化成化学爆炸的首要条件;2,反应必须告诉进行;3,反应生成大量的气体物质;4,能自动迅速传播。

1.4 爆炸的破坏作用:1,爆炸冲击波;通过空气传播的压力波,产生高温、高压、高能量的气体产物,以极高的速度向周围膨胀,强烈压缩周围静止空气,使其受压,密度和温度突然升高,像活塞运动一样向前推进,产生波状气压向四周扩散冲击。破坏程度与其自身能量、建筑物的强度以及距离爆炸中心的远近有关。2,地震波;在爆源附近地面及其周围产生。3,碎片或飞石;100-500米范围。4,有毒气体;CO、NO、HS。5,二次爆炸。

2 可燃气体的爆炸

2.1 可燃气体爆炸的典型形式:可燃气体的分解爆炸和可燃混合气爆炸。

可燃气体的分解爆炸:某些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物质在温度升高、压力增大或摩擦撞击等外界因素作用下,会发生爆炸性分解。常见具有分解爆炸特性的气体主要有乙炔、乙烯、环氧乙烷、氮氧化物等。

可燃混合气的爆炸:可燃气相物质与助燃物质组成的爆炸物质的爆炸,一般有可燃气体与空气、可燃气体与氧气、可燃气体与其它助燃气等混合方式。工业生产中,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最为常见,是造成火灾爆炸的重要方面,例如瓦斯爆炸,化工企业爆炸。

可燃蒸汽云爆炸:当大量可燃气因泄漏流至大气中,或者大量可燃液体流出后产生蒸汽,这些气体或蒸汽就能够与空气在很大空间内混合形成可燃混合气,如果遇到某种点火源就可发生爆炸。

根据可燃物质泄漏后的弥散状态及压力温度的不同,形成可燃蒸汽云的物质有以下一种:1,常温常压下的液体,如汽油;2,常温下因加压而液化的物质,如液化丙烷;3,常压下因低温而液化的物质,如液化天然气。

2.2 可燃混合气爆燃与爆轰的反应波方程P79

2.3 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极限

可燃混合气的爆炸机理:当混合物的温度不太高,若系统的压力很低,则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很慢,且很容易碰到气壁上销毁,故混合物不爆炸;若压力升高,活性基团的生成速率大于其销毁速度,可发生爆炸;之后,在相当宽的范围内均可以发生爆炸;当压力继续升高,混合物又不会爆炸了,此现象与单位体积内混合物分子数目大大增加有关,分子浓度的增大使分子与其它基团碰撞的几率增大,从而导致活性基团的销毁速度超过了生成速度,于是反应速度趋于缓和。随着温度的增加,爆炸极限会变宽。

当燃烧环境的压力、温度不太高,反应物质的流动与输入受到适当控制时,将在一定区域内出现较稳定的预混火焰。若可燃混合气的量相当大,产生的热量又无法迅速散失,将会由于气体的温度和压力急剧升高而发生爆炸。

燃烧与爆炸都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的化学反应。

可燃混合气爆炸极限的定义

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只有当可燃物在混合气中的浓度处于一定的范围内才发生爆炸,即存在爆炸浓度极限,通常将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可燃气体和蒸汽爆炸极限----体积百分比;可燃粉尘的爆炸极限----单位体积混合物中的质量

可燃混合物的爆炸机型范围越宽,其爆炸危险性越大。爆炸下限越低,少量可燃物就会形成爆炸条件;爆炸上限越高,则少量空气渗入容器,就能与容器内的可燃物混合形成爆炸条件。

爆炸极限的影响因素:1,初始温度(初始温度越高,引起的反应越容易传播,爆炸极限范围越大)。2,初始压力(随着压力增大,爆炸上限明显提高,爆炸极限范围扩大)(CO例外)3,

惰性气体(爆炸混合物中的惰性气体含量增加,其爆炸极限范围缩小,当惰性气体增加到某一值时,混合物不再发生爆炸。一般情况下,惰性气体对混合物爆炸上限的影响比对下限的影响更为显著).4,容器特性(容器管径越小,火焰越难蔓延,混合物的爆炸极限范围越小。当容器直径小到一定值时,火焰不再蔓延,可消除爆炸危险,这个直径称为临界直径)。5,点火能源(能源强度越高,加热面积越大,作用时间越长,则爆炸极限范围越宽)。(相当于初始温度高)

爆炸极限的计算

1,单一气体的爆炸极限:

公式一:为碳原子数

公式二:N为每摩尔爆炸气体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氧原子数。

公式三:为完全燃烧时所需的氧分子数

2,多种可燃气体组成混合物的爆炸极限:

为混合气体的爆炸极限,为各组分的爆炸极限,为个组分的浓度,即体积分数。

2.4描述气体爆炸的其他参数

1、爆炸危险度(爆炸浓度极限范围与爆炸下限浓度比值)

2、传爆能力(是爆炸混合物传播燃烧爆炸能力的一种度量参数,用最小传爆断面表示,爆炸性混合物的火焰尚能传播而不致熄灭的最下断面为最小传爆断面)

3、爆炸压力和威力指数(爆炸压力指可燃性混合物爆炸时产生的压力,爆炸威力是气体爆炸的危害性)

4、最低引爆能量(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爆炸的最小火源所具有的能量)

5、自燃点(自燃点并非固定不变,受压力、密度、容器直径、催化剂等因素的影响,受压越高,自然点越低;密度越大,自然点越低;容器直径越小,自然点越高)

6、化学活泼性(越活泼,危害越大)

7、相对密度

8、扩散性(可燃气体或蒸汽在空气中的扩散速度越快,火灾蔓延扩展的危害性越大,气体扩散速度取决于扩散系数的大小)

9、可压缩性和受热膨胀性(弹性)

2.5 可燃气体爆炸效应的计算

爆炸温度

定义:爆炸所放出的全部热量用来加热反应产物,使其达到的最高温度。

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是可燃混合气爆炸造成破坏的基本原因,其与初始压力、初始温度、浓度、组分以及容器的形状、大小等因素有关。

爆炸所做的功

当压力容器内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发生化学性爆炸时,对外做功

火球半径

低温可燃液化气容器由于过热发生爆炸,其中可燃物大量释放出来,点燃后形成巨大火球

3 可燃粉尘爆炸

具有爆炸性的粉尘的分类:1、金属类(如镁粉、铝粉等)2、煤炭类(如活性炭、煤等)3、粮食类(如面粉、淀粉、玉米粉等)4、合成材料类(如塑料、染料、合成洗剂等)5、饲料类(如血粉、鱼粉等)6、农副产品类(如棉花、烟草等)7、林产品类(如纸粉、木粉等)

3.1 可燃粉尘爆炸条件

考察可燃粉尘爆炸的危险性时,分为浮游于空气中的和堆积于构筑物上的两种情况。

粉尘着火爆炸的必要条件:1,粉尘具有可燃性,且能在助燃性气体中搅拌和流动;2,粉尘呈微粉状态(粉体堆积层或堆积物;高温气体中比较薄的粉体层;较薄的粉体层)3,着火源,如电火花、火焰等。

3.2 可燃粉尘的爆炸机理

气相着火机理(见课本P93页图)

该机理认为,粉尘颗粒在外热源的作用下升温,颗粒热分解析出挥发性气体,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进而发生气相反应,形成火焰,释放热量。这种热量又进一步促进相邻粉尘颗粒发生升温、热分解,析出可燃气体。

表面非均相着火机理

该机理认为,首先是氧气和颗粒表面直接发生反应,使颗粒发生表面着火,接着挥发分在粉尘颗粒周围形成气相层,阻止氧气向颗粒表面扩散,最后挥发分着火并促使粉尘颗粒重新燃烧。

粒径与加热速率对着火机理的影响关系:大粒径粉尘,由于其加热速率慢,以气相反应为主,而小颗粒粉尘,由于加热速率较快,则以表面非均相反应为主。(见课本P94页图)

粉尘云着火过程与颗粒的特征具有密切关系,粉尘云中颗粒的大小和形状有一定的影响,粉尘云的着火及火焰传播由小粒径粉尘颗粒着火行为控制,大颗粒只参与部分反应。

粉尘爆炸介于气相爆炸和火药爆炸之间。

3.3可燃粉尘爆炸特征(六大特征)

1燃烧速度和爆炸压力比气体爆炸小,但燃烧时间长,产生热量大,破坏和烧毁程度大。压力传播速度比火焰传播速度快!!2粉尘混合物爆炸时,气体燃烧不充分。3有产生二次爆炸的可能。4粉尘着火的起始能量大。5粉尘爆炸通常产生有毒气体。6粉尘爆炸时,颗粒边燃烧,边飞散,受到这种影响的可燃物发生局部的严重炭化。

3.4 评价可燃粉尘爆炸的主要参数:1,粉尘自然点;(粉尘云自燃点是粉尘层自燃点2倍)2,粉尘最小着火能;3,粉尘爆炸极限;(粉尘混合物的爆炸危险性以其爆炸浓度下限来表示)4,粉尘爆炸压力。

3.5 影响可燃粉尘爆炸的因素:1,化学结构和组成,挥发分含量越大,越易爆炸;2,粒度及粒度分布;3,颗粒形状和表面状态;4,水分的影响。

4 凝聚相爆炸物爆炸

凝聚相爆炸物:具有爆炸性能的固体物质或凝结状态的液体化合物。

凝聚相爆炸物爆炸反应是本组分自身反应,放出大部分热量,然后反应产物互相混合进一步反应生成最终产物的过程。

凝聚相爆炸一般借助热冲量、机械冲量或依靠起爆器材爆炸的直接作用来引发爆轰过程。

固体爆炸物按用途可分为火药、炸药、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导爆管、爆炸装置和军用火工品等。

4.1凝聚相炸药分类:

1,单质炸药

碳、氢、氧、氮等元素以一定的化学结构存在于同一分子中,其中含有某种爆炸基团,并能自身发生迅速氧化还原反应的物质。

多数单质炸药是含氧的有机化合物,能进行分子内的燃烧。

少数单质炸药是不含有氧的吸热化合物,他们在外界能量作用下,分解成其组成元素,放出其生成热。

单质炸药的不稳定性与分子内具有特殊爆炸性质的基团有关。

2,混合炸药

由2种或2种以上的成分所组成的混合物,可以含单质炸药,也可以不含单质炸药。但这种炸药含有氧化剂和助燃剂,两者以一定的比例均匀混合。

常见的混合炸药:硝铵类炸药、硝化甘油类炸药、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类炸药、液氧炸药。

4.2凝聚相炸药的爆炸反应形式

1,热分解;凝聚相炸药常温下分解,但速度慢,随着温度升高,分解加快,温度达到一定值时,热分解转为爆炸。凝聚态炸药储藏时药箱不应过多,堆放不应过紧,随时注意通风。

2,爆燃:凝聚相炸药爆燃特点:a,反应区的能量是通过热传导、气体产物的扩散和辐射而传入原始炸药的。b,爆燃速度小于原始炸药爆炸声速。c,凝聚相炸药爆燃的化学反应速度和性质取决于外界压力。

3,爆炸:爆炸凝聚相炸药发生爆炸时,爆炸点的压力急剧发生突变,传播速度很快,爆炸过程不稳定。

4,爆轰:以最大而稳定的爆速传爆。

4.3凝聚相炸药的起爆:凝聚相炸药发生爆炸的过程成为起爆。外界向凝聚相炸药某一局部施加一定能量而引起其爆炸,该能量称为起爆能。

凝聚相炸药的起爆能分为三种形式:热能机械能爆炸能

凝聚相炸药的爆炸敏感度

爆炸敏感度

凝聚相炸药在外界能量的作用下发生爆炸的难易程度,通常以引起爆炸变化的最小外界能量(引爆冲能)来表示。引爆冲能越小,敏感度越高。

热感度(爆发点,火焰感度)

机械感度(撞击感度,摩擦感度)

爆轰感度

影响凝聚相炸药敏感度因素:1,化学结构;分子中原子间键能越大,敏感度越低,爆炸基团越活跃,数目越多,敏感度越大。2,物态;熔融状态感度比固态高。3,温度;温度高,感度高。4,密度;密度增大,感度降低。5,粒度;粒度小,感度高。6,杂质;固态杂质增大感度。

第四章易燃易爆物品的理化特性

1.易燃易爆物品种类

化学危险品:通常将具有易燃、易爆、毒害、腐蚀、放射性,在生产、储存和运输容易造成重大事故的物品称为化学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是发生事故最多的。

危险化学品分九类:爆炸品;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放射性物质;腐蚀性物质;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1.1 爆炸品:在外力作用下(如受压、受热、撞击),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在周围压力急骤上升,甚至发生爆炸,对环境造成破换性的物质和物

品。分为以下六项:整体爆炸危险性;有迸射危险,无整体爆炸危险性;有燃烧危险、局部爆炸危险、局部迸射危险;无整体爆炸危险;不呈现重大危险;有整体爆炸危险但不敏感;无整体爆炸危险极端不敏感。

1.2气体:包括压缩气体、液化气体、溶解气体和冷冻液化气体、一种或多种气体与一种或多种其它类别物质的蒸汽的混合物、充有气体的物品和烟雾剂。

根据气体在运输中的危险性分为: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毒性气体。

1.3 易燃液体:包括易燃液体和液态退敏爆炸品。

1.5 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性质:可能发生爆炸性分解;迅速燃烧;对碰撞和摩擦敏感;与其它物质起危险反应;损害眼睛.

1.6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毒性物质分为:急性口服毒性;皮肤接触毒性;吸入毒性。感染物质:生物制品;诊断制品;基因突变的微生物;生物体和其它媒介。

1.9 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包括危害环境物质、高温物质、经过基因修改的微生物或组织。

2.易燃易爆气体:

2.1常见有三类:可燃气体;可燃液化气;可燃液化蒸汽。

2.2 影响气体火灾爆炸危险的主要参数:1,爆炸极限;极限越宽,下限越低,越危险。混合物浓度不同,产生压力和放热不同,危险程度不同。按爆炸下限可分为一级可燃气体(<=10%如氢气)和二级可燃气体(>10%,如氨气)。影响爆炸极限的因素:气体种类、浓度、混

合的均匀性、点火源的形式和能量、容器几何形状和尺寸、初始温度、初始压力、湿度、惰

性介质及杂质。2,自燃点;(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较敏感)3,最小点火能;越低越危险。4,压缩性和扩散性;5,化学活泼性;6,毒害腐蚀和窒息性;7,带电能力。

3.易燃液体

3.1 常见易燃液体特点:密度小、沸点低、易燃、易挥发、易流动扩散。

3.2 影响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1,闪点和燃点;闪燃:在一定温度下,可燃液体表面蒸汽和空气混合,遇到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现象。闪点:液体蒸汽与空气混合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点燃:当液体温度持续升高,在外界引火源的作用下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燃点:规定的试验条件和外界引火源作用下,液体发生持续燃烧的最低温度叫液体的燃点。闪点越低危险性越大,按可燃液体的闪点分为:低闪点(乙醛),中闪点(笨),高闪点(环辛烷)。2,自燃点;3,饱和蒸汽压;4,爆炸极限;5,带电能力;6,化学稳定性、毒性和流动性。

4.易燃固体

4.1 易燃固体:燃点低,遇火,受热,摩擦,撞击或与氧化剂接触能着火的固体。具有毒性、腐蚀性、爆炸性。如红磷及磷化物,硫磺,硝化纤维制品,金属粉末。

4.2 影响易燃固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参数:熔点、燃点、自燃点、单位体积表面积、热解温度、燃烧速度。

5.爆炸品

5.1 爆炸品类别:按用途分类:1,起爆药,2,猛炸药,3,发射药,4,烟火剂。

5.2 常见炸药:黑火药,TNT,硝铵炸药。

5.3 常见起爆器材:火雷管,电雷管,非电雷管,导火索,导爆索,导爆管。

5.4 影响爆炸品危险性的技术参数:1,敏感度;2,威力;爆炸品所有能量在爆炸时做功的能力,即对周围介质的破坏能力,取决于爆炸品爆热的大小。3,猛度;爆炸猛度系数指凝聚相炸药在爆炸后爆轰波、爆炸产物对周围介质破坏的猛烈程度。用来衡量凝聚相炸药爆炸时对与其接触的物体的粉碎和破坏能力,取决于凝聚相炸药的爆速。4,安定性;爆炸物质在一定的储存期间,不改变自身的理化性质和爆炸能力的性质,有物理安定性和化学安定性。

6 特殊的易燃易爆物质

6.1 自燃物质:在没有引火源的情况下,由于自身的生物、物理化学作用或受外界加热而可以引起自行发火燃烧的物质。

自燃物质分类:一级自燃物呈快速平板状燃烧,燃烧速度快,火焰温度高,火势迅猛,不易扑救;二级自燃物呈阴燃、由内向外延烧,阴燃时间长,阴燃中不见火苗和烟,难以察觉。

物质自燃机理:自燃发生的基本条件:可燃体系的产热速率必须大于散热速率。根据物质自行发热的初始原因,分为以下类型:1,氧化放热自燃;此类物质化学性质活泼,有强还原性,常温下置于空气中易自燃。2,分解放热自燃;此类物质化学稳定性弱,遇到振动,撞击,摩擦和外界加热就会发生分解导致自燃。3,聚合放热自燃;生产储存过程中,因阻聚剂失效或加量不足而使单体原料自行聚合放热,易引起爆聚,导致火灾爆炸。4,发酵发热

自燃;长期大量堆积及受潮条件下易发酵发热,进而氧化放热,导致自燃。5,吸附放热自燃;此物质对氧气具有较强的吸附性,从而有利于该物质的氧化反应。

常见自燃性物质:白磷;油脂(分为动物油,植物油,矿物油。油脂发生自燃具备的条件:a,含有大量能在低温下氧化的物质;b,有良好的蓄热条件;c,油和津油物质有一定比例。)油脂自燃性能用碘值表示;植物体(植物体自燃是微生物作用、物理作用、化学作用所致)

自燃性物质危险性的影响因素:助燃性;环境温度;环境湿度;蓄热条件;杂质。

6.2 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分类(两级六类P163)。危险机理:遇水燃烧性;遇水爆炸性;遇酸和氧化剂有燃烧爆炸性;毒害性和腐蚀性。影响因素:物质的化学组成和性质,主要是所含金属活泼性。措施:1,严密包装;2,置于通风干燥场所,严禁露天存放;3,与酸、氧化剂等性质相抵触的物质隔离存放,严禁火种接触;4,失火时,严禁用水、酸碱灭火剂灭火。

6.3 氧化性物质和过氧化物

氧化性物质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氧化性;爆炸性;可燃性;毒害性和腐蚀性。

影响氧化性物质危险性的因素:化学组成和结构;分解速度。

第五章建筑火灾的预防控制

一般将建筑分为两类: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民用建筑就是住宅、宾馆、图书馆、候机楼等有很多人出入使用的地方;工业建筑就是工厂、仓库、控制室等用来生产的场所,人不太多。

1.建筑火灾的发展与烟气流动

1.1 火灾类别与火灾负荷。按照基本燃烧特性,通常将火灾分为A、B、C、D四类。

A类火灾:普通固体可燃物的火灾,如木材。

B类火灾:液体火灾和可以溶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沥青。

C类火灾:可燃气体火灾,如氢气。

D类火灾:可燃金属引起的火灾,如钠。

建筑灭火器装置提出了E类火灾:电器设备或仪表设备及其电线电缆在燃烧时仍带电的火灾,一般与A,B类共存。

火灾负荷:单位地板面积上的等价可燃物,用kg/m2 表示。房间中火灾荷载的总和,即为等价可燃物总量。

依据可燃物的热值,转化为当量标准木材的质量

火灾荷载,某建筑物内用当量标准木材的质量来表示的所有可燃物的质量。火灾荷载密度:

建筑物内各种可燃物构成的火灾载荷分为三类:

固定的火灾荷载,如装饰的可燃材料或固定装置。

移动的火灾荷载,如家具等。

携带的火灾荷载,主要由楼内人员随身携带的可燃物品

对于大型公共建筑来说,移动的火灾载荷占比大,是引起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

1.2 建筑火灾的发展概况

火灾发展的基本过程:1,烟气羽流,在点火源的作用下,可燃物被引燃。随着燃烧放热,火灾烟气的温度较高,在浮力作用下形成向上移动的羽流,羽流不断将周围空气卷吸进来,其质量流速不断增加,温度降低。2,顶棚射流,当烟气到达顶棚受阻后,便沿着顶棚向四周扩散开来,形成射流,此射流卷吸其下方的空气,使射流中的烟气的温度和浓度仍继续下降。3,烟气层,当顶棚射流遇到周围墙壁的阻挡后,将会沿墙壁垂直向下流动,形成一种反浮力壁面的射流,由于烟气的温度仍然较高,这种射流下降一段距离后便上浮,然后在顶棚下方逐渐积累下来,形成稳定的烟气层。4,通风口流动,如果着火房间有门或窗的通风口,当烟气层的界面低于通风口的上缘后,就会沿通风口排到室外。起火房间通风状况由通风口大小、高度及分布决定。5,轰然,当室内的温度达到一定值后,其他的大多数可燃物都会发生热解或气化,从而产生更多的可燃气体,当这些可燃气体达到着火浓度极限时,室内可发生强烈的整体燃烧现象。6,回燃,如果火灾是在建筑物门窗关闭情况下发生,由于空气不足,燃烧生成的大量烟气含有可燃组分,此时一旦打开房间,致使新鲜空气进入与可燃气体混合,能发生强烈的燃烧。

点火源——>火羽流——>顶棚射流——>烟气层——>室外

确定轰燃的临界条件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房间地板平面接受到的热通量达到一定值;一种是用房间顶棚温度接近600℃为临界条件。

控制新鲜空气突然流入是防止发生回燃的重要方面,消除点火源是防止发生回燃的基本条件。

室内火灾各阶段的主要特点(图见P173)

初始增长阶段,燃烧范围一般仅限于起火点附近,燃烧发展迅速,火场温度快速升高。

充分发展阶段,燃烧强度增大使室内达到600 ℃高温,进而导致轰燃。

减弱阶段,标志:室内平均温度降到最高温度的80%;随着室内可燃物的挥发分不断减少,气相火焰逐渐减弱,燃烧强度递减,室内温度开始下降。

(一)火灾初起阶段

1,特点:起火点局部温度高,室内各点温度极不平衡,燃烧发展较缓慢,且燃烧发展

不稳定,有可能形成火灾,也可能中途熄灭,燃烧面积不大,持续时间长短与燃烧条件有关。

2,持续时间:初起阶段火灾温度持续时间对疏散人员、抢救物资及保障灭火有重要意义。持续时间受火源类别、可燃物和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及通风条件的影响。

3,燃烧过程:室内火灾由局部起火到全面燃烧可能有两种形式。一是明火点燃,另一

种是密闭空间大量高温可燃气体遇新鲜空气发生的爆燃。火灾初起,若氧气不足,燃烧呈阴燃状态,可燃物处于无焰燃烧阶段,房间内积聚了温度高,浓度大,数量多的可燃气体与空

气混合的混合物,一旦开启房门,大量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气体便迅速自燃,整个房间出现熊熊火焰,使室内可燃物全面点燃,进入全面发展阶段。

4,对防火灭火的意义: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对火灾初起阶段影响很大,易燃和不燃结构建筑物起火后,火灾初起阶段持续时间有明显差异,为防火安全,尽可能不使用可燃建筑材料,或使用经阻燃处理的建筑材料。初起阶段是灭火最有利的时机,因为初起阶段燃烧面积小,少量水便可扑灭,不会发展成火灾,所以在建筑物种最好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装置和自动灭火装置。

(二)火灾发展阶段

1,特点:可燃物燃烧猛烈,燃烧处于稳定期,可燃物燃烧速度接近稳定值,温度上升到最高点,发展阶段时间长短取决于可燃物燃烧性能,可燃物数量和通风条件,与起火原因无关,燃烧阶段燃烧的可燃物是整个阶段的80%。

2,对防火灭火的意义:在发展阶段,可燃物被全面点燃,进行稳定燃烧,建筑构件处于浓烟烈火包围中,因此建筑物耐火性能尤为重要,所以注意选用耐火性能好,耐火时间长,以便加强防火。为了减少火灾损失,阻止热对流,限制燃烧面积扩大,建筑物应有必要的防火分隔措施。

(三)火灾熄灭阶段

1,特点:室内可供燃烧的物质减少,温度下降,火灾持续时间越长,其衰减速度越慢,从火灾的整个过程看,火灾中期的后半段和末期前半段温度最高,火势发展最猛,热辐射最强,使建筑物受破坏可能性大,是火灾向周围建筑物蔓延最危险的时刻,所以,在火灾熄灭段的前期,室内温度仍是最高温度,火势猛烈,热辐射强,对周围建筑物威胁仍然很大。

2,对防火灭火的意义:灭火时应注意堵截包围,防止火势蔓延,不可疏忽,因为可燃物数量不多,也不必投入过多的战斗力量,还应防止建筑构件因经火焰高温导致的裂缝、下沉、倾斜、倒塌,保障灭火人员安全。

建筑火灾发展的主要过程:烟气羽流、顶棚射流、烟气层、通风口流动、轰燃、回燃。、烟气流动的驱动力

建筑火灾中引起烟气流动的主要作用力有室内外温差导致的热压、燃烧导致的气体浮力与膨胀力、外部风及相关机械系统所造成的推动力。

室内外的热压

当建筑物内外存在温差时,可以导致室内外出现压力差,称这种压差为热压。

高层建筑中,通常存在多种形式的竖井,如楼梯井、电梯井、管道井等。热烟气进入竖井内,就会发出强烈向上运动,这种现象称为烟囱效应(stack effect)。

在该层建筑中,烟囱效应往往成为火灾烟气向上蔓延的主要驱动力。(P181到183)。

高温烟气的浮力与膨胀力

由于燃烧区刚流出的烟气温度比失火前室内气体的温度高的多,从而有较大的浮力。高温烟气膨胀产生的压差促使烟气穿过房间墙壁的小开口蔓延到相邻区域。

风的作用

环境风的存在可以在建筑物的周围产生压力分布。对于密闭性较差或门窗敞开的建筑,风所造成的压力分布能够对建筑内部的烟气蔓延产生明显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其作用往往超过烟气运动的其他驱动力。

风速、风向、建筑物的高度及其几何形状等

如果敞开的门窗处于建筑的背风侧,则外部风作用产生的负压会将烟气从着火房间内抽出,可大大缓解烟气在建筑内部的蔓延;如果敞开的门窗处于建筑的迎风面,则外部风产生的压力将会相当的大,可以轻易驱动整个建筑内的气体流动,使烟气在着火楼层迅速蔓延,甚至蔓延到其他楼层。

其他作用力:现代建筑中安装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HVAC)往往会成为新的作用力。

如果火灾中该系统正常工作,往往将大量新鲜空气输入火区,从而使燃烧加剧。

活塞效应:在建筑中运动的物体(如电梯、隧道中的汽车或列车)能够使电梯井内或隧道内出现瞬时压力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活塞效应。

P173图,P174页火羽流的结构示意图。

2.建筑火灾预防控制的原则和方法

2.1 建筑火灾安全的基本目标:保证人员的生命安全;保护财物和资产的安全;保证有关设施和系统的连续运行;限制火灾本身与火灾防治措施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预防建筑火灾的关键环节:1,减小起火可能是控制火灾发生的第一个环节。2,火灾发生后,及时、准确地探测到火情并迅速报警具有重要意义。3,采取灭火行动是控制火灾的关键环节。4,有效控制烟气的蔓延也是实现迅速灭火的基本条件。5,保证建筑构件具有足够强的耐火性能,还需对某些重要构件采用一些额外的保护措施。,6,建立良好的消防监控中心或通讯指挥中心是实现上述防治技术综合运用的核心。(P186页图)

2.3 建筑防火设计内容:建筑物的总平面防火规划;建筑物的耐火等级;人员安全疏散设计;消防给水与灭火系统设计;防、排烟系统设计;消防电气设计。

2.4 性能化防火分析与设计:规范式设计与性能化的区别(P193)

性能化防火设计步骤(P192)

3 建筑材料的燃烧性能

3.1 建筑材料类型及燃烧性能分级

根据材料在建筑物中的功能,建筑材料分为结构材料和装修材料。结构材料作用是保证建筑物安全,装修材料的作用是保证建筑物具有良好的使用功能。

据建筑材料遇火后的燃烧特性,将其分为:可燃材料,可立即起火或燃烧,移走火源后仍能继续燃烧;难燃材料,难起火、难微燃、难炭化,移走火源后,燃烧停止;不燃材料,不起火、不微燃、不炭化;易燃材料。

3.2 材料的阻燃

阻燃是一种改变材料燃烧性能的技术。阻燃剂,往可燃或易燃材料中加入一些能改变材料燃烧性能的物质,使其燃烧性能发生变化,成为难燃或不燃材料的物质。

阻燃机理:固相阻燃:通过阻止材料热分解及释放可燃性气体来实现阻燃。气相阻燃:通过对热解可燃气体的燃烧反应采取干涉措施实现阻燃。中断热交换阻燃:通过把燃烧放出的热带走,不让其返回到材料表面来实现阻燃。

阻燃处理方式:合成法和添加法。

阻燃剂种类:按所含元素:磷系、卤系、氮系、无机系。

按化学特性:无机阻燃剂、有机阻燃剂(有机磷系,有机卤系)

阻燃中的消防问题:可燃材料进行阻燃处理后,有时却造成烟气生产量的增加,解决途径是加入抑烟剂。抑烟剂有吸附型和反应型。吸附型可把某些有毒组分吸附在一定区域,使其不扩散。

反应型可与热分解或与不完全燃烧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不易成烟的物质。

钼化合物、钒化合物、硅化合物等具有良好的阻燃消烟效果。

有些无机阻燃剂本身就具有消烟作用,如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碳酸钙等。

3.3 建筑防火涂料

防火涂料是一种可以保护基本材料在火灾条件下不受或少受破坏的特殊材料,是由基料、粘结剂、防火添加剂、隔热充填剂及若干其它辅助剂组成,将其涂在可燃基材表面,可防止或推迟点燃过程,缓解火灾蔓延,将其涂在不燃或难燃建筑材料表面时,能在高温作用下有效的减缓构件的温升速率,提高构件耐火极限。厚度为8-30mm。

防火涂料的组成与基本分类

按保护对象的性质分为饰面型涂料和钢结构涂料;

按基料组成可分为无机涂料和有机涂料;

按分散介质可分为水溶性涂料和溶剂型涂料;

按涂料厚度分为厚涂型、薄涂型和超薄型;

按防火机理分为膨胀型涂料和非膨胀型涂料。

4. 建筑物的结构耐火

4.1建筑物的耐火性:建筑物的主要构件有柱、梁、墙、地板、隔板等。根据建筑构件在建筑物中的作用,将其分为承重构件和分隔构件。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参考文本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参考文本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 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 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 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 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 上。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 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 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 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 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 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

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根据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1.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1)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O%。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汽油的爆炸极限是 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 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等等。爆炸极限

典型案例八:辽宁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9·14”爆炸火灾事故

典型案例八、辽宁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9·14”爆炸火灾事故 一、事故调查分析 (一)事故概要 1、事故简介 2013年9月14日10时10分许,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特公司)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事故共造成5人死亡,两台储罐报废,50 m3原甲酸(三)甲酯产品燃尽,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 2、原因分析 (1)直接原因 顺特公司作业人员在罐顶违章进行电焊作业产生的火花引爆了作业罐顶采样孔外溢的三甲酯蒸气,并回火至罐内,造成大罐内的爆炸性气体爆炸是发生爆炸火灾事故的直接原因。 (2)间接原因 ①顺特公司缺乏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在新建装置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的情况下,违法建设,违法生产; ②顺特公司安全管理混乱,风险意识不强。此次改造活动没有制定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没有认真开展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对作业现场缺乏检查,导致动火作业区内存在的三甲酯蒸气释放源没有隔断。 ③改线方法(作业方式)存在问题,本可以预制好带法兰的管件后用法兰对接,但却选择了风险性最大的在罐顶动火焊接。 ④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企业虽然制定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些内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但没有很好地落实。管理及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没有严格执行变更管理制度及动火作业票证管理制度,违规作业。在罐体内存在危险物料的情况下,没按规定对距动火点不小于10米的范围内的环境进行可燃气体分析,也未按特种动火级别办理动火作业票,只是违规办理了临时用电作业票。 ⑤未按规定逐步完善修订相关操作规程。无罐顶采样操作规程,导致采样后采样口原本密封的盲法兰失去阻止三甲酯蒸气外溢的作用,埋下重大事故隐患。对不频繁开启的罐顶采样口管理缺失,虽然在日常的检查中检查过其它法兰的紧固情况,但一直没有对罐顶采样口盲法兰螺栓紧固及垫片的完好情况进行检查。

兰州石化公司“2010.1.7”火灾爆炸事故

2010年1月7日17时24分左右,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316#罐区发生了一起火灾爆炸事故。事故造成6人死亡、1人重伤、5人轻伤。 一、事故单位简介 兰州石化公司合成橡胶厂主要生产合成橡胶、合成树脂和有机化工原料三大系列化工产品。现有8个联合车间,包括10万t/a丁苯橡胶装置、5.5万t/a丁苯橡胶装置、5万t/a丁腈橡胶装置、1.5万t/a丁腈橡胶装置、 2万t/aABS树脂装置、1.5万t/aSAN树脂装置、6万t/a苯乙烯装置、4.5万t/a碳四抽提装置、8万t/aMTBE 装置、丁钠橡胶装置和液体橡胶装置。 316#罐区位于兰州石化公司橡胶石化区的西北角,东面为24万t/a裂解装置,南面为烯烃装置,北面为丙烯腈装置,西面为公司内部铁路线。316#罐区共分两个区域,分别由合成橡胶厂和石油化工厂使用管理。罐区由储罐、火车装卸栈桥和汽车装卸栈桥组成。现有储罐30具,设计总容量10359.56m3。其中石油化工厂有22具储罐,储存物料主要为甲苯、轻、重碳九、裂解油、加氢汽油、正己烷、抽余油、丙烯、丙烷、1-丁烯、拔头油、轻烃。合成橡胶厂有8具400m3球罐,其中7具球罐主要储存裂解碳四和丁二烯物料,栈桥可装卸丙烯、拔头油、裂解油、加氢汽油、甲苯、抽余油、丁二烯、正已烷、1-丁烯等物料。 316#罐区主要作为24万t/a乙烯装置的中间罐区,接收外购及生产装置转送的原料,将储存在储罐内的原料输送至各装置。

二、事故经过 2010年1月6日零点班开始,合成橡胶厂316岗位开启P201/B泵外送R202(裂解碳四储罐)物料,同时接受来自石油化工厂烯烃装置产出的裂解碳四。此时,其余2具碳四储罐:R201罐内储存物料291m3,R204罐检修后未储存物料。7日15时30分,根据生产调度安排,停送R202(罐内当时有物料230m3)物料,并从烯烃装置接收裂解碳四(接收量约6吨/小时);R201物料打循环。 17时15分左右,316岗位化工三班操作工王某按班长指令到罐区检查卸车流程,准备卸丁二烯汽车槽车。当王某走到罐区一层平台时,突然发现R202底部2号出口管线第一道阀门下弯头附近有大量碳四物料呲出,罐区防火堤内弥漫一层白雾,便立即跑回控制室,向班长孙某汇报。 17时19分,班长孙某向合成橡胶厂调度室报告,称R202底部管线泄漏,请求立即调消防车进行掩护,并同时安排岗位操作人员关闭R202底部第一道阀门,随即孙某带领操作工谢某、马某、丁某等全班人员到现场查看处理,同时安排王某负责疏散4号货位等待卸车的丁二烯槽车。与此同时,与罐区邻近的石油化工厂丙烯腈焚烧炉和1号化污岗位人员分别向石油化工厂调度报告,称橡胶厂316#罐区附近有大量白雾,泄漏及扩散速度很快。 17时22,班长孙某再次与调度联系,报告R202底部物料大量泄漏,人员无法进入。17时24分,泄漏物料沿铁路自备线及环形道路蔓延至石化厂丙烯腈装置焚烧炉区,遇到焚烧炉内明火后引起燃烧,外围火焰在迅速扩张后回烧至橡胶厂316#罐区,8秒钟后,达到爆炸极限的混合爆炸气在316球罐区附近发生空间闪爆。闪爆冲击波造成罐区部分罐底管线断裂,大量可燃物料泄漏燃烧。冲击波造成石油化工厂F1/C、D(拔头油罐)气

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安全措施

编号:SM-ZD-19656 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 本安全措施 Through the process agreement to achieve a unified action policy for different people, so as to coordinate action, reduce blindness, and make the work orderly. 编制: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 批准: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档下载后可任意修改

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安全措 施 简介:该方案资料适用于公司或组织通过合理化地制定计划,达成上下级或不同的人员之间形成统一的行动方针,明确执行目标,工作内容,执行方式,执行进度,从而使整体计划目标统一,行动协调,过程有条不紊。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 建筑施工需要一定数量的可燃板材,这些材料如果处理不妥,防火措施不力极易发生火灾,在施工阶段,也需要用大量的乙炔和氧气,对钢筋进行焊割,如盛装乙炔和氧气体的钢瓶储存方法不当,使用不规范,也容易发生因气体泄露而产生的气瓶爆炸事故。因此,加强对可燃物的易燃物易爆物品的管理是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生命安全,企业利益和国家财产不受损失的有限措施。 1、预防火灾和爆炸事故的基本安全措施 1.1 组织措施 1.1.1 要建立、健全消防机构。公司、项目部要成立义务消防对,并明确公司、项目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负责管理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 1.1.2 公司、项目部要加强对员工、外来工进行消防知

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储存、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火灾和爆炸事故,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某一个由人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环境构成的储运或生产加工系统,由正常工作状态发展到火灾爆炸,都存在着基础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向事故状态,乃至向灾害状态的发展过程。 (一)基础原因 基础原因可认为是产生事故,并导致灾害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原因。可归纳为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 1、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包括管理人员不称职;管理体制不适应;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人事管理及安排不当,技术力量不强等。 2、基础教育的原因 基础教育的原因有义务教育;工业教育(企业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养成;社会的教育等。 3、社会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包括法律、规范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社会风气;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4、历史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有企业的历史沿革;企业的改造与革新;企业的人员组成及技术力量的历史状况;企业的固有状况等。 (二)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可认为是由基础原因诱发出来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技术的原因 技术方面的原因包括设计阶段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不充分;工艺设计有误,设备计算出现差错,选择材料及结构设计不当等;对化学过程认识不足,灭火设施设计不当;工厂、仓库等的规划、设计不当;装置的布置不符合防火规范要求;安装、制造、维修质量不符合要求;操作规程有误或不够全面;检查、保全没有可靠保证等。 2、管理的原理 管理方面的原因有操作管理不善(如分工不明确,人员分配不当,开车前督促检查不细,命令有误,操作把关不严等);工程管理不严(如对工程设计审核不细,有遗漏,缺乏工艺分析,对装置的环境缺少调查研究等);监督执行法律、规范不严,措施不够得力等。 3、教育的原因 教育方面的原因有缺乏防火安全思想和技术教育;轻视或误解消防法规、条令;业务技术训练不够,有坏习惯,凭不良经验操作;经验不足或技术生疏;擅作主张,缺乏组织纪律性等。 4、身体原因 身体原因有疾病;近视、耳聋等残疾;疲劳;醉酒、睡眠不足;体力与岗位不相适应等。 5、精神的原因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标准版) 备注说明:安全管理是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全与生产在实施过程,两者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存在着进行共同管理的基础。 生产加工和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和爆炸灾害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探讨防火和灭火的有效对策,需要对火灾和爆炸灾害进行分类。在此火灾是指那些火焰传播速度(或燃烧速度)较慢的燃烧型火灾,爆炸则包括火焰传播速度很快的化学性爆炸和某些物理性爆炸。在火场上,火灾有时会引起爆炸,爆炸有时会引起火灾。火灾和爆炸可大致分成由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和不需要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两种情况。火灾和爆炸类型划分见表(略)。 火源型、蓄热型火灾和爆炸的特点是发生了燃烧、分解等反应的化学变化过程,而潜热型蒸气爆炸特点是发生了液相向气相急剧相变而急剧升高压力的物理变化过程,亦即发生了物理性爆炸。发生潜热型蒸气爆炸的物质若为不燃气体,爆炸后则可能造成设备损坏或人员伤亡,一般不会进一步造成火灾;若为可燃气体,爆炸后则可能被点火源点燃,从而发生化学性爆炸或造成大范围的火灾。

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示范文本

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示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火灾、爆炸事故事故应急处置示范文本使用指引:此解决方案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 火灾、爆炸事故应急流程应遵循的原则 (1)紧急事故发生后,发现人应立即报警。一旦启动 本预案,相关责任人要以处置重大紧急情况为压倒一切的 首要任务,绝不能以任何理由推诿拖延。各部门之间、各 单位之间必须服从指挥、协调配和,共同做好工作。因工 作不到位或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求有关人员的 责任。 (2)项目在接到报警后,应立即组织自救队伍,按事 先制定的应急方案立即进行自救;若事态情况严重,难以 控制和处理,应立即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队伍救援,并密 切配合救援队伍。 (3)疏通事发现场道路,保证救援工作顺利进行;疏

散人群至安全地带。 (4)在急救过程中,遇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或场所后,再采取急救措施。 (5)切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的输送,防止事态扩大。 (6)安全总监为紧急事务联络员,负责紧急事物的联络工作。 (7)紧急事故处理结束后,安全总监应填写记录,并召集相关人员研究防止事故再次发生的对策。 2 火灾、爆炸事故的应急措施 (1)对施工人员进行防火安全教育 目的是帮助施工人员学习防火、灭火、避难、危险品转移等各种安全疏散知识和应对方法,提高施工人员对火灾、爆炸发生时的心理承受能和应变力。一旦发生突发事

火灾爆炸危险性与防护(标准版)

火灾爆炸危险性与防护(标准 版) Security technology is an industry that uses security technology to provide security services to society. Systematic design, service and management.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18

火灾爆炸危险性与防护(标准版)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在安监总管一字[2008]7号文件《关于印发陆上石油天然气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编写指导书的通知》中,明确规定了天然气处理厂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安全设施设计专篇》的编写内容。其中,包括危险有害因素分析、初步设计中采取的主要防护技术措施、安全设施设计后的风险状况分析等。 天然气及其处理过程产品都是易燃、易爆物质,故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是火灾、爆炸事故,同时也存在毒性、噪声、高温或低温、机械伤害和高空坠落等职业危害。本节仅重点介绍生产过程火灾、爆炸和噪声等危险有害因素与防护。 1.天然气火灾爆炸因素 天然气及其处理过程产品均为易燃、易爆物质,只要存在空气(或氧气)等助燃物及火源,就可燃烧甚至爆炸。

天然气处理过程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不仅直接损失巨大,而且对周围环境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危害程度极大。设计不合理、施工质量、外力破坏、违章作业、设备和设施质量、腐蚀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设备、机械、管线、阀门、仪器仪表等出现泄漏。泄漏的天然气及其凝液等遇雷击火、电气或静电火花、机动车排烟喷火、明火或其他散发火时,将会引发火灾事故。如果气体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还将发生爆炸事故。 天然气处理过程中存在的导致火灾爆炸的因素主要如下; (1)管线和压力容器破裂、泄漏引发火灾爆炸。 天然气处理过程中的管线和压力容器,在运行时可能因窜气、超压、腐蚀、选材不当和制造缺陷等导致破裂和泄漏,如遇火源即可发生火灾爆炸。 (2)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 火灾爆炸是静电火花引发的最为严重的危害。静电电量虽然不大,但因其电压很高而容易发生火花放电。如果所在场所存在天然气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即可由静电火花引起火灾爆炸。当

发生火灾、爆炸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生火灾、爆炸时的应急处置措施 发现着火,无论任何部门和个人都应根据火势的大小果断地采取以下措施: 1 对于火势较小的初起火灾,应立即用相应的灭火器材把火灾消灭在初起阶段; 2 对于火势较大的火灾,应视不同情况分别进行紧急处理:1)当班操作人员发现火灾时的报警顺序为:首先向当班值班报告,值班人员向车间主任报告; 2)车间主任在确认事故大小、性质等情况后应加判断是否启动公司级应急预案 3)发现火灾的员工报警后应立即根据火灾的不同类型,用相应的灭火器材扑救,控制火灾蔓延; 4)当班值班人员迅速组织有关人员查清着火部位和着火物质来源并及时准确的处理,如关闭阀门以切断火源; 5)对带压设备物料泄漏而引起的着火,应切断物料来源并同时开启泄压阀放空,将物料排入火炬系统或其他安全地带; 6)当班值班人员应按照操作规程、安全技术规程并根据火势情况,作出是否停车的决定或采取其他工艺措施,如大火一时难以扑灭,要尽力保护要害部位,转移危险物品。 7)当专业消防、气防人员到达火灾现场后,火灾发现者、报警者等有关人员应主动介绍火灾情况、生产工艺情况以及已经采取的措施,配合消防队员排除险情,扑灭火灾; 2.4.3 电气火灾的处置措施 当发现电气设备初起火灾时,现场操作人员应根据火势的大小分别采取紧急措施。 2.4. 3.1 迅速切断电源,切断电源时应注意;

1)使用绝缘良好的工具; 2)选择恰当的切断电源地点; 3)若需切断电源,对非同相电源在不同部位剪断,并用绝缘胶布将其包上; 4)切断电源后,应向当班值班调度长报告。 2.4. 3.2 若来不及切断电源或生产需要不允许断电时,应注意;1)带电体与人体保持必要的安全距离(室内大于4m,室外大于8m);2)选用CO2灭火剂、干粉灭火剂对电气设备灭火并保持机体喷嘴与带电体的安全距离(10kv及以下大于0.4m); 3)对架空路线及空中设备灭火时,人体位置与带电体之间的仰角不应大于45°。 2.4.4 人身着火的处置措施 2.4.4.1 若衣服着火又不能及时扑灭时,应立即脱掉衣服,如来不及或无法脱掉应就地打滚,用身体压灭火种或就地用水灭火,切勿跑动; 2.4.4.2 若发现人身溅油着火,在场者应制止其跑动并尽快将其摁倒,用石棉布或棉衣棉被覆盖(最好用水浸湿);也可用灭火剂扑救,但注意不要对着其面部。

预防火灾和气体爆炸的注意事项通用版

管理制度编号:YTO-FS-PD821 预防火灾和气体爆炸的注意事项通用 版 In Order T 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Of Daily Behavior, The Activities And T asks Are Controlled By The Determined Terms, So As T o Achieve The Effect Of Safe Production And Reduce Hidden Dangers. 标准/ 权威/ 规范/ 实用 Authoritative And Practical Standards

预防火灾和气体爆炸的注意事项通 用版 使用提示:本管理制度文件可用于工作中为规范日常行为与作业运行过程的管理,通过对确定的条款对活动和任务实施控制,使活动和任务在受控状态,从而达到安全生产和减少隐患的效果。文件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 为了预防一旦发生火灾爆炸事故而造成设备和厂房的破坏、物资的损失及人员的伤亡,必须研究发生火灾爆炸后,阻止火势蔓延、泄放爆炸压力以及阻挡爆炸冲击波和热辐射作用对周围的危害等预防火灾爆炸危害扩大化的基本对策。 (一)检测报警 1、检测报警控制 在工业生产尤其是石油化工等有火灾爆炸危险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预防火灾爆炸危害扩大化,就应尽早检测出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征兆和现象。遇到温度上升、压力上升、产生气体、产生碳化物、冒烟、发光、异常臭味及异常声音等异常现象,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消除火险隐患。 检测发生燃烧和爆炸的征兆和现象,除了依靠操作人员到现场观察之外,还要大量借用控制工艺参数的有关检测仪器和仪表。常见的检测仪器和仪表有压力计、真空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1282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爆炸与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与分级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 近几年来,我国化工系统所发生的各类事故中,由于火灾爆炸导致的人员死亡为各类事故之首,由此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也相当可观。如1997年北京东方化工厂油品罐区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在较短的时间内,整个罐区一片火海,死亡9人,伤37人,直接经济损失高达亿元以上。1993年深圳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火灾爆炸事故,死亡15人,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这些事故都是由于化学品自身的火灾爆炸危险性造成的。因此了解化学品的火灾与爆炸危害,正确进行危险性评价,及时采取防范措施,对搞好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 化学品的燃烧与爆炸危险性,根据其状态不同有不同的评价方法。 1.1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粉尘的燃爆危险性 (1)爆炸极限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组成的混合物,并非任何混合比例下都可以爆炸,而是固定浓度范围的,不同可燃物有不同的固定浓度范围。这一固定范围通常叫该物质的爆炸范围或爆炸极限,通常用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可燃物粉尘在空气中的体积百分数表示。能够产生爆炸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最高浓度为爆炸上限。例如:乙醇爆炸范围为4.3%~19.O%。4.3%称为爆炸下限,19.0%称为爆炸上限。汽油的爆炸极限是1.0%~6.0%;天然气的爆炸极限是4.8%~13.46%;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5%;一氧化碳的极限是12.5%~74.2%;氨气的爆炸极限是15.5%~27%等等。爆炸极限的数值越宽,爆炸下限越低,爆炸危险性越大。 爆炸极限是在常温、常压等标准条件下测定出来的,这一范围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而有变化。 (2)最小点火能 最小点火能是指能引起爆炸性混合物燃烧爆炸时所需的最小能量。如氢的最小点火能为0.019mJ,甲烷为0.25mJ,乙烷为0.25mJ,环氧乙烷为0.065mJ,乙烯为0.096mJ。 最小点火能数值愈小,说明该物质愈易被引燃。 (3)爆炸压力 可燃气体、可燃液体蒸气或可燃粉尘与空气的混合物、爆炸物品在密闭容器中着火爆炸时所产生的压力称爆炸压力。爆炸压力的最大值称最大爆炸压力。 爆炸压力通常是测量出来的,但也可以根据燃烧反应方程式或气体的内能进行计算。物质不同,爆炸压力也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因周围环境、原始压力、温度等不同,其爆炸压力也不同。

深圳市“ 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深圳市“ 8.5”特大爆炸火灾事故 1993年8月5日13时26分,深圳市安贸危险物品储运公司(以下简称安贸公司)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一、事故概况及经过 1993年8月5日13时26分,深圳市安贸危险物品储运公司(以下简称安贸公司)清水河化学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大爆炸事故。 爆炸引起大火,l小时后着火区又发生第二次强烈爆炸,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和火灾。深圳市政府立即组织数千名消防、公安、武警、解放军指战员及医务人员参加抢险救灾工作。由于决策正确、指挥果断,再加上多方面的全力支持,8月6日凌晨5时,终于扑灭这场大火。这起事故造成15人死亡,200多人受伤,其中重伤25人,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5亿元。 根据调查,事故发生单位是中国对外贸易开发集团公司下属的储运公司与深圳市危险品服务中心联营的安贸危险品储运联合公司。爆炸地点位于深圳市东北角,占地约两千平方米的清水河仓库区清六平仓,其中6个仓(2~7号仓)被彻底摧毁,现场留下两个深7米的大坑,其余的1号仓和8号仓遭到严重破坏。紧挨清六平仓的存有240吨双氧水的仓库和存有8个大罐、41个卧罐的液化气站及刚运到的28个车皮的液化气、1个加油站未发生爆炸。;否则,对深圳市

将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8月5日下午13时10分,4号仓库的管理员发现仓内堆放的过硫酸按冒烟、起火,因消防设施无水,用灭火器灭火没有扑灭。电话报警,“119”接不通。于是,保安员赶紧截住一辆汽车前去笋岗报警。深圳市公安局消防处值班员接到报警后即调笋岗消防中队的消防车前往灭火。当消防车开出后不久(13时26分),4号仓内堆放的可燃物发生了第一次爆炸,彻底摧毁了2、3、4号连体仓,强大(的冲击波破坏了附近货仓,使多种化学危险品暴露于火焰之前。市消防处负责人听到爆炸声,首先想到临近的液化气罐库,于是就立即调动最近的几个消防中队火速赶到现场。15分钟内,5个消防中队的11台消防车就到着火点。消防处领导在现场迅速成立火场指挥部,对参战中队的指战员进行战前动员,同时制定应急措施。全体消防队员奋不顾身地站在火海前英勇奋战。由于危险品处于持续被加热状态,约1小时后,在14时27分,5、6、7连体仓发生第二次爆炸。爆炸冲击波造成更大范围的破坏,爆炸后的带火飞散物(如黄磷、燃烧的三合板和其它可燃物)使火灾迅速蔓延扩大,引燃了距离爆炸中心250米处的木材堆场的3000立方米木质地板块、300米处6个四层楼干货仓,400至500米初3个山头上的树木。同时,距离现场最近的几位消防指战员英勇牺牲,很多同志负伤。但是,消防队员和武警战士临危不惧,仍然全力扑火。 事故发生后,社会各界及国际舆论反应强烈。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切。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带领有关人员迅速赶赴事故现场,对抢险

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正式)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 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 (正式)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6453-68 火灾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正式)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周密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储存、运输及生产加工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火灾和爆炸事故,都有其必然的原因。某一个由人机器设备物质材料环境构成的储运或生产加工系统,由正常工作状态发展到火灾爆炸,都存在着基础原因、间接原因和直接原因向事故状态,乃至向灾害状态的发展过程。 (一) 基础原因 基础原因可认为是产生事故,并导致灾害的最原始最基本的原因。可归纳为下面四个方面的原因: 1、管理的原因 管理的原因包括管理人员不称职;管理体制不适应;各种规章制度不健全;人事管理及安排不当,技术力量不强等。 2、基础教育的原因

基础教育的原因有义务教育;工业教育(企业制度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教育的养成;社会的教育等。 3、社会的原因 社会的原因包括法律、规范的建设;行政管理体制;社会风气;国家的方针、政策等。 4、历史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有企业的历史沿革;企业的改造与革新;企业的人员组成及技术力量的历史状况;企业的固有状况等。 (二) 间接原因 间接原因可认为是由基础原因诱发出来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 1、技术的原因 技术方面的原因包括设计阶段对安全技术的研究不充分;工艺设计有误,设备计算出现差错,选择材料及结构设计不当等;对化学过程认识不足,灭火设施设计不当;工厂、仓库等的规划、设计不当;装置的布置不符合防火规范要求;安装、制造、维修质量

火灾爆炸

第一章绪论 1.1 火,的定义:火是一种燃烧现象,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发出大量热,有时伴随一定的光。 火灾指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现象。其损失有直接损失,间接损失,灭火费用及社会影响等。 火灾分级详见课本P2. 按火灾的发生场合划分为:野外火灾(森林,草原),城镇火灾(民用建筑火灾,工厂仓库火灾,交通工具火灾),厂矿火灾(煤矿,电厂) 1.2 爆炸定义: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变成另一种状态,在瞬间造成大量能量突然释放并对外做功的现象。 爆炸灾害的形式:自然爆炸(火山,雷电,地震),人为爆炸中的失控爆炸(早爆,迟爆),非人为受控爆炸(矿井瓦斯爆炸,车间粉尘爆炸,压力容器爆炸) 爆炸的作用:正面作用,可以完成许多一般方法无法完成的工作,如开山挖石、修建隧道、修筑水库,通过人为控制爆破可加快工程进度;负面作用,若使用错误或操作不当,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失控爆炸,可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火灾与爆炸的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紧密联系,经常相伴发生。相同点:某些物质的火灾和爆炸具有相同的本质,都是可燃物与氧化剂的化学反应;不同点:燃烧是稳定和连续进行的,能量的释放比较缓慢,而爆炸则是瞬间完成的,可在瞬间突然释放大量能量。 同一物质在一种条件下可以燃烧,在另一种条件下可以爆炸。存在易燃易爆物品较多场合和某些生产过程中,还可发生火灾爆炸的连锁反应。 2.1 火灾爆炸灾害的基本情况:发生次数和损失都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发生多起特大和重大的火灾爆炸事故。 2.2 当前火灾爆炸的事故状况的主要特点。(P7)电气火灾是引发火灾的最主要原因,且比例有增长趋势。 2.3 火灾爆炸事故频繁的原因分析:客观原因,可燃物形式与点火源状况发生了巨大改变,对能源的需求,石油化工生产规模、储存设备、应用范围扩大;主观原因,火灾爆炸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安全观念和安全意识不强,缺乏火灾与爆炸的安全知识或常识。 3 火灾与爆炸事故的基本特征:突发性强,发案率高,损失严重,灾害状况复杂,容易形成连锁反应,人为致灾因素多。 4.1 运用系统安全的观点与方法从整体上把握火灾爆炸的预防控制对策。 火灾爆炸的规律及特点:具有随机性和确定性的双重特点。随机性主要指火灾爆炸的发生原因、发生地点、发生时间、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等是不确定的,会受多种因素影响。不过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确定性指如果给定具体的场合、可燃(易爆)物质及环境条件,则所发生的火灾会按基本确定的过程发展,燃烧或爆炸现象等都是遵循确定的流体流动、传热传质与物质守恒等基本定律。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最新版)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最 新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production management. The object is the state management and control of all people, objects and environments in production.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AQ-SN-0654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最新版) 说明: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可以下载修改后或直接打印使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内容是否合适)。 生产加工和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和爆炸灾害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探讨防火和灭火的有效对策,需要对火灾和爆炸灾害进行分类。在此火灾是指那些火焰传播速度(或燃烧速度)较慢的燃烧型火灾,爆炸则包括火焰传播速度很快的化学性爆炸和某些物理性爆炸。在火场上,火灾有时会引起爆炸,爆炸有时会引起火灾。火灾和爆炸可大致分成由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和不需要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两种情况。火灾和爆炸类型划分见表(略)。 火源型、蓄热型火灾和爆炸的特点是发生了燃烧、分解等反应的化学变化过程,而潜热型蒸气爆炸特点是发生了液相向气相急剧相变而急剧升高压力的物理变化过程,亦即发生了物理性爆炸。发生潜热型蒸气爆炸的物质若为不燃气体,爆炸后则可能造成设备损

火灾爆炸事故案例

火灾、爆炸案例 [案例1]四氟乙烯单体装置火灾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1)事故经过及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情况 2010年7月6日15时35分左右,某化工公司四氟乙烯单体装置在生产过程中,精馏工段2号精馏塔突然发生爆炸。发生爆炸的2号精馏塔高47米,分16级,每级之间采用法兰连接。爆炸导致该塔自第13级法兰(从下向上数)连接处以上(距四氟乙烯出料口4米左右)全部(14~16级)与塔体分离,第13级法兰从中断裂,一半法兰受爆炸冲击力作用飞向装置的东南方向,另一半仍连接在精馏塔上。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直接经济损失约30万元。 2)事故原因分析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化工公司未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操作人员在关闭四氟乙烯收集管线阀门前,未排空管道中的物料,导致四氟乙烯积聚在截断的管线中,形成一段盲管,在超过气化临界温度的环境下,引发爆炸。 事故的间接原因是:(1)四氟乙烯单体装置未设置相应的安全附件。该四氟乙烯装置管线外未设置保护层,导致管线内的物料在环境温度动的作用下,逐渐升温,超过临界温度,发生爆炸;管线上未设置阻火器,在管线发生爆炸时,未能有效隔离爆炸管线和精馏塔,致使爆炸冲击波传回精馏塔,引发精馏塔内四氟乙烯物料爆炸。(2)四氟乙烯单体装置自动控制(DCS)操作系统存在缺陷。该四氟乙烯装置自动控制操作系统未设置相应的连锁保护装置,在爆炸发生时,未能及时自动切断2号精馏塔与1、3号塔的管线,导致1、3号塔的物料也发生了泄漏,增加的事故的危险程度;未能对氧含量、水含量等关键参数实现在线实时监控,导致2号精馏塔内存在氧含量超标,生成过氧化物,客观上增加了爆炸事故可能性和危险程度。(3)四氟乙烯装置未经“三同时”验收。该四氟乙烯装置未经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验收,项目建成后存在安全附件不全。自动控制操作系统缺陷等安全隐患,且一直未能发现和及时整改,最终发生事故。 3)事故教训和防范措施 (1)相关企业要从这起事故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建立健全四氟乙烯生产工艺、装置的操作规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在日常操作和装置检修中,及时清理装置内的残留物,防止四氟乙烯等易燃易爆物质积聚,形成危险的盲管状态。要从物得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方面继续查找事故原因,发动职工和科技人员对每个车间、每个装置、每个岗位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对存有安全隐患以及未经检测检验、安全评价、“三同时”验收的设备、设施装置必须立即整改。要进一步将安全生产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正确处理生产与安全的关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相关政策和规定,主动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有关项目、装置在设计、安装、投产过程中,要主动报相关部门进行设立审查、安全预评价、“三同时”验收、竣工验收等。要加强安全基础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做到规章具有针对性,规程具有可行性,制度具有制约性,学习先进经验,建立“一栏三卡”,强化干部、职工安全培训教育,提高全体人员安全生产素质。要积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标准和自动化控制水平。要组织专家对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全面检查、分析,优化完善工艺技术指标,从严控制技术参数。装置上要设置相应的安全附件,事先高危工艺及装置完全自动化控制并在异常情况下事先安全连锁保护。 (2)地方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督促企业认真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并整改到位。要加强法律法规宣贯,认真组织开展危险化学品事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

安全管理编号:LX-FS-A67962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编写:xxxxx 审核:xxxxx 火灾和爆炸的类型及特点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生产加工和储存运输过程中发生的火灾和爆炸灾 害是多种多样的,为了便于探讨防火和灭火的有效对 策,需要对火灾和爆炸灾害进行分类。在此火灾是指 那些火焰传播速度(或燃烧速度)较慢的燃烧型火灾, 爆炸则包括火焰传播速度很快的化学性爆炸和某些物 理性爆炸。在火场上,火灾有时会引起爆炸,爆炸有 时会引起火灾。火灾和爆炸可大致分成由点火源直接 点燃而引起的和不需要点火源直接点燃而引起的两种 情况。火灾和爆炸类型划分见表(略)。 火源型、蓄热型火灾和爆炸的特点是发生了燃 烧、分解等反应的化学变化过程,而潜热型蒸气爆炸

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火灾事故

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 炸火灾事故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爆炸火灾事故2005年12月11日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发生的爆炸火灾事故,为欧洲迄今为止最大的爆炸火灾事故,共烧毁大型储油罐20余座,受伤43 人,无人员死亡,直接经济损失2.5亿英镑。 事故经过 2005年12月10日19时,英国邦斯菲尔德油库HOSL西部区域A罐区的912号储罐开始接收来自T/K管线的无铅汽油,油料的输送流量为550m3/h(该流量在允许范围以内)。 12月11日凌晨(零时),912号储罐停止收油,工作人员对该储罐进行了检查,检查过程大约在11日凌晨1时30分结束,此时尚未发现异常现象。 从12月11日凌晨3时开始,912号储罐的液位计停止变化,此时该储罐继续接收流量为550m3/h的无铅汽油。912号储罐在12月11日5时20分已经完全装满。由于该储罐的保护系统在储罐液位达到所设置的最高液位时,未能自动启动以切断进油阀门,因此T/K管线继续向储罐输送油料,导致油料从罐顶不断溢出,储罐周围迅速形成油料蒸气云。一

辆运送油品的油罐车经过邦斯菲尔德油库时,汽车排气管喷出的火花引燃了外溢油品形成的蒸气云引起爆炸、燃烧。 6时01分,发生了第一次爆炸,紧接着更多爆炸发生。爆炸引起大火,超过20个储油罐陷入火海。爆炸造成40多人受伤,但无人死亡,现场附近的商业和民用财产遭到很大破坏。6时10分,消防人员到达现场。大火持续燃烧了3天,破坏了绝大部分现场设施,并向空中释放出大团的黑色烟雾(图1)。12月13日晚上,除2个储油罐外,其余的大火全部被扑灭。受损油罐见图2。 事故原因分析 )912号储罐的自动测量系统(ATG)失灵,储罐装满时,液位计停止在储罐的2/3液位处,ATG报警系统没能启动,储罐独立的高高液位开关也未能自动开启切断储罐的进油阀门,致使油料从罐顶溢出,从罐顶泄漏的油料外溢,油料挥发,形成蒸气云,遇明火发生爆炸、起火。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