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策略的探究》结题报告

执笔:六合区瓜埠镇中心小学扬名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是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的过程。课堂离不开师生之间的交流,几乎所有的课堂中,我们都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组织内容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回应,然后教师再对这些回应作出反应。

但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没用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和策略,教师设问出现了诸多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诸如随意提问,缺乏针对性;深浅不当,出现冷场;流于形式,效果失真、追求统一,缺乏开放性等,严重影响了教学效率,阻碍了学生思维发展。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伙伴。”通过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小学语文课堂里,提问是否有效显得十分重要,要克服提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创造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作出新的努力。

本课题着重探寻如何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更加关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时间的情况下,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1、本课题研究深入我校各年级、各班级语文课堂,围绕学生自主提问、教师有效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技巧、对学困生提问艺术、有效提问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等五个子课题,按照高中低三个年级段展开调查与统计,从而分析教师课堂提问的不良现状,指导教师正确解读文本,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领师生有效对话,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2、本课题力求摸索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针对性、互动性、有效性的原则,对教师课堂提问提供卓有成效的帮助,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与帮助下,本课题得以有保障、有指导、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在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健全课题组成员,建章立制,保证课题有序开展1、建设课题组骨干力量。由于教师流动,课题组的主持人和核心成员也时常更迭。为了保证课题的正常开展,我们及时补充了有课题研究经验的青年教师,并做好了研究工作的交接。

2、建立了课题研究制度和教科研奖励条例。每学年伊始就召开课题组会议,确定本学年的研究重点,制订研究计划和问卷调查表,确定区片镇校四级研究课,并按计划开展教研活动。每学期末均召开一次课题组会议,分析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小结研究成果,上交课题研究论文或案例。布置下学期工作。

3、组织理论学习,加强备课指导。利用周二的语文组业务学习,集体学习有关有效提问的论文专着,充分利用周四的集体备课,在教师有效提问上花时间花精力,以切实提高课堂的提问效果,避免耗时低效乏味的教师提问。

(二)加强研究过程的监控和实施,提高教师有效提问的能力

1、开展调查问卷,如《自主提问认识情况的调查问卷》、《小学语文课堂思考问题主动性的调查》等学生问卷,客观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提问期盼、倾听习惯等,为教师有效提问提供依据,做到有的放矢。

2、落实问答式听课笔记。要求研究组教师真实记录教师课堂提问和学生即时反应与回答,准确分析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3、设计教师提问相关量表,如《问题目的指向》《提问与答问频次》《提问技巧类别频次》等,然后对课堂提问进行统计,多维度呈现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

4、撰写相关论文和案例。紧密结合教研课,执教者与听课者都要撰写教学反思、观察报告等。在校内评选的基础上推荐参加省市区三级评比。大量务实的工作,让我校的论文获奖呈现喜人景象,教师的专业素养得以提升。

5、开展学生竞赛。有效提问的研究,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通过竞赛让学生展示这种素养,再激励其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形成良性发展,让学生爱上语文。

四、研究理论成果

通过长达五年的课题研究,语文组教师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本解读能力,开始注重课堂提问设计的质量,关注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时机,收获了有效提问策略。

(一)立足语文课堂,结合年段特点,正确解读文本,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1、从疑开始,让学生敢疑会疑。

朱熹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疑”。学生提出疑问,可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文本学习的主人,形成平等的师生对话。敢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培养,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不生疑问不读书。

(1)从课题质疑。很多文本的课题,其实就是文本的“眼睛”。教会学生从题目入手,学会探究题目中的“可疑”之处,抓住疑点走进文本。例如《小稻秧脱险记》(苏教版第七册),这个“险”字就大有文章可做。让学生通过这个“险”字质疑,就可以很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小稻秧遇到了什么险从什么地方可以体会到“险”又是怎么脱险的

(2)从文本主旨质疑。特别是高年段的课文,主旨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课文主旨质疑,就可以串联起所有内容,让课堂提问不再繁琐零碎。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苏教版第十一册),灞河柳树名贯古今,引以为傲,然陈忠实没有讴歌她们,却说了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话“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读了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疑问,让学生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株柳树让我崇拜、敬畏”,从而串联起高原环境之

恶劣、柳树的存活与生长之艰难、柳树生命伟力之感召、依赖矫情与艰苦卓绝的反差等。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课堂就顺畅起来,学生始终处于思维状态。

(3)从字眼中质疑。叶圣陶先生曾说:“文艺作品往往不是清箩倒筐地说的。说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思维,才能领会它。”如《‘番茄’太阳》一课中有句话“常常听到“今天有太阳吗”或者“来两斤太阳”这样的话,明明听到了就咯咯地笑,银铃样的声音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读后让学生质疑: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字一下子跳到了你的眼睛里(追)你想抓住这个字问点什么通过对“追”的疑,体会明明的笑声和精神世界给我的冲击力和影响力。

2、指导筛选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

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有的与文本联系不紧密,有的价值不高,有的问题本身模糊不清,所以没有必要都解决。让学生学会筛选问题,其实就是对文本进行解读的一种能力体现。教师要交给学生筛选问题的方法,逐步提高自主提问的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与选择应努力体现以下几点原则:

(1)探究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深度,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如《鱼游到了纸上》一文,学生就课题提出“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到了纸上呢”

(2)趣味性原则。这类问题比较有情趣,适合低年段学生自主学习。如《怀素写字》因为,教师在简单介绍怀素之后,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这样的课题,小朋友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呢”学生纷纷举手:“怀素写字好看不好看”“怀素是怎么写字的”等充满趣味性的问题。

(3)主旨性原则。这类问题扼住文本思想,是文本的重点,也是难点。如《天鹅的故事》一文,教师在教学了文章首尾之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在明白了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之后,所提问题都直奔课文主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斯杰潘老人为何面对唾手可得的猎物,却未扣动扳机,甚至封枪不猎了呢”

(4)整合性原则。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融合,变成覆盖面广的大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一文,学生可以问出许多问题,例如小草和大树各指什么,为什么用小草和大树做题目,小草能不能长成大树等问题,整合后的问题就是夏洛蒂三姐妹这无名之草是如何长成参天大树的

(二)关注困难学生,注意问题坡度,激发参与意识,感受自信与快乐。困难学生往往在在语文课堂中处于弱势地位,在公开观摩课中甚至隐身。这部分学生假若得不到足够的关注,往往会自甘落后,隐匿起来,久而久之就无药可医。所以高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参与面广、参与意识强、参与效果好的课堂,学困生在答问或质疑环节中呈现闪光点。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低年级的语文课堂开始就要加强提问的趣味性,让学困生有参与的欲望。其实许多学困生往往并不是头脑笨,而是学习习惯差。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往往并不落后,有的甚至还会有亮点。所以要创设轻松的氛围和恰当的情境,让这部分学生广泛参与进来,让课堂成为全体学生的舞台。

例如《北大荒的秋天》中有这样一句:“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想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这里的“燃烧”显然是另一层意思,指心里暖暖的、兴奋的心情。可以设问:这句话让你想到了杜牧《山行》中的哪一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其实榛树叶子也红于二月花啊。看见了这样红这样美的榛树叶子,你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这种感觉你曾经有过吗这就是心也给燃烧起来的感觉呀。让我们好好的读一读。无论是古诗的回顾,还是生活中心里温暖的感觉,都是学困生可以回答出来的,也是愿意回答的。

2、难易适度,加强点拨

教师提问的难易程度,应该是由浅入深,逐级而上,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一文中提出:“据统计,有70%-80%的问题要求的是知识的简单回忆,只有20%-30%的问题要求进行澄清、扩展、归纳和作出推理。”所以教师应当以成功的情境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做出新的努力,从而融入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学困生答问过程中,加以适当的点拨,以求作出有效回答。

3、积极评价,正面引导

一千个读者心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本中人物的形象也往往的多面的,如果用一把尺子一个标准去衡量,文学作品也是没有生命了。例如《三袋麦子》一文中小猪小牛和小猴的做法,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赞同谁的做法都行,只要能说出理由就行了。这样的问题,往往可以给学困生以表达的机会。

(三)有效设问,激发创造性思维,追求课堂灵动智慧生长。

创造,往大处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根,往小处说,也是一个课堂的生命支点。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沉闷的课堂更加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答问欲望,更无智慧生长。语文课堂的创造性思维往往表现为学生个体思维的灵活性、独特性、发明性。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对于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推动作用,也会让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1、建构矛盾。矛盾本身更具有引发思维碰撞的作用,教师善抓文本中的“矛盾”设问,能够让学生有效思考,让课堂迸发创造的火花。例如《金子》一课。彼得既然没有找到金子,为什么还要以“金子”为题目。你认为题目中的“金子”是指什么呢这一开放式问题的答案有很多,如勤劳、坚持、梦想、善于思考等等。这样的文本解读无疑比教参中提出的“要想获得财富或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来得更准确更全面更有深度。

2、巧设悬念。“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一种令人欣慰的境界。倘若在课堂上,让学生能产生如此感受,就能让学生学习的质量大大提升。因此教师要学会巧设悬念,抓住课文中有探究价值,能够让学生在产生思考欲望的地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探究。例如《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理解题目后设疑“这里的醉真的是告诉我们诗人是在醉中所作吗”理解全诗后,我们又可以得出,山不醉人醉,人醉皆因景,诗人陶醉其中的新解。

3、善用迁移。迁移是一种能力。孔子云,“举一隅不与三隅反,则不复也”高效的语文课堂应通过有效提问让学生能举一反三。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对于最后一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理解。可以设问:这种归心似箭的心情,我们曾经在李白的哪句诗

中体会过表达时不同之处又在哪里一种是夸张的手法,一种是连续的动词,都表明空间转换快,心情之急迫。

4、追求开放。文本解读是一种能力,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文学修养让其对文本解读更为准确和客观,但学生的心理特点、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往往也能让文本解读另辟蹊径,所以不能轻易扼杀或否定学生的答案。

5、适度拓展。所谓拓展,就是呈现文本之外的内容,通过引证、对比等方式,帮助学生站在更高的平台解读文本。例如《牛郎织女》一文,学生很容易就抓住了“暴跳如雷”“拽”等词语认识了王母娘娘的蛮横无情,但假若呈现了叶圣陶先生的原文从此,牛郎织女只能泪眼盈盈,隔河相望,天长地久,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也拗不过他们之间的真挚情感,准许他们每年七月七日相会一次。相传,每逢七月初七,人间的喜鹊就要飞上天去,在银河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就不会那么认为了。设问:这两处的描写所展现的王母娘娘截然不同,造成牛郎和织女不能长相厮守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思考,感受天规与自由的冲突,再去领悟织女的勇敢无畏与向往爱情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6、抓住空白。这里的空白包括两层:一是某些标点符号,如省略号,破折号等,譬如《爱之链》一文的结尾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二是未言之语,如人物的内心世界,譬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中“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遭遇厄运的谈迁是什么样的心里。“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谈迁又是怎样勉励自己的等。

(四)把握时机,追求思维深度,学会辩证深刻思考。1、有效追问。追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为了使学生弄懂弄通,往往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到学生能正确解答为止。所谓“有效追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通过不断追问后,学生能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如《三打白骨精》一文,理解二变八旬老妇片段时,“闪”字就可以通过追问让学生找寻到理解到位。师可设问:中国有句古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水浒》中李逵要杀假李逵,假李逵说自己家里还有80多岁的老母,让性格那么暴烈的李逵都心软下来。更何况唐僧呢多可怜呀!你能声情并茂地表演出来吗让学生读后问:悲吗可“悲”的背后是什么学生立刻就抓住了“闪“字,体会到了可疑、狡诈等。关于这个“闪”字,可以选择的策略有很多,例如直接提问它的意思,或者用换词的方法,又或者直接提问“从‘闪’字,你体会到什么”等等,这都背弃了学生的独特发现与理解的原则。“一个‘悲’字的背后是什么”这个追问的有效性显而易见。

2、拨偏矫正。学生的答问受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等制约,在对文本解读中难免出现错误或偏差,教师不能含糊其辞一带而过,教师应该学会有效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善于发现答问中的逻辑方法、思维方向和要点,肯定其合理要素,并引导学生继续思考。在这种倾听的环境中,学生的回答就能成为教师进一步追问、引导的起点和阶梯,开发并转化学生的观点,引发更复杂的回答。例如《聂荣臻与日本小姑娘》一课,关于聂荣臻将军亲自喂小姑娘的关怀小情节,这段感人的场景由于特殊的背景而容易引发学生的争论,这种友好是不是没有原则了,怎

么能对日本鬼子的后代那么优待。故而本课的教学策略就应以“仁”为主旨,不要强行否定学生的认识,而是引领学生去了解中国的仁爱传统,通过仁爱的传承和这种对仇敌无声的批判,让学生感受中国人的博大胸怀与仁爱精神的光芒。

3、兼顾“首尾”。“首”即课之始,“尾”即课之终。好的导语提问能很快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而好的结语设问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形成整体感知和引发更新的思考。一般来说,教师普遍更关注课的导入,而忽视了课的收尾与质疑。其实课末的设问也能另辟蹊径。例如《鞋匠的儿子》一文,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学生理解了林肯的的尊父、宽容、智慧、平等等。可以设问:假如让你为林肯写墓志铭,你会怎么写在林肯的人性光辉中,你被他的哪一点所震撼,为什么这样的收尾既可以总结课文,也可以适当拔高文本解读。(五)讲究策略,注重批判推理和创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

1、不喧宾夺主。知识学习的主人是学生,思考问题的主角是学生,教师不过引领者、参与者、指导者,决不可越俎代庖。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灌输式教学只能让学生沦为课堂的听众,久之就会置身课外。

2、不急于求成。一是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潜心会文,二是应相信学生的思考深度,保持足够的耐心。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常态课,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而挤压学生读书时间思考时间,也经常急不可耐地否定一个学生的回答,重新选择下一位或者直接教师代答,这是非常不可取的。不急于求成就是要在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选择回答、教师理答、停顿。

(1)选择回答方式:避免集体回答,这显然是一个低效问题;加强目光巡视,给学困生回答的机会;加强追问,不轻易换叫其他学生。

(2)教师理答方式:不打断学生回答或敷衍回答、消极批评,要善于倾听;不随意鼓掌或大肆表扬,让掌声自发响起;不重复学生回答,要扼其要领,刨根问底;不走师问生答的教条,鼓励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自主提出更新的问题。

(3)停顿方面:不立刻肯定或否定,给答题学生重新表述或其他学生补充的时间;不“一视同仁”,而是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停顿时间。

3、不千篇一律。无论是教师提问,还是学生自主发问,其类型应是多样的,包含记忆类、推理类、创造类、批判类、管理类等。高效课堂所呈现的有效提问应是多元的,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发展和想象、表达、记忆能力的发展。

(1)减少提问数量,提高提问质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探究。提问数量的减少,可以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本对话中来,潜心合作探究与交流,避免繁琐倡导简约,让参与欲望强烈起来,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精彩生成连续不断,让学生简简单单、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学语文。

(2)激发创造性、批判性,尊重学生的自我感知与体验。加大创造性、批判性问题比例,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视角可以有不同的结论,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三袋麦子》一课。问:你更赞同谁的做

法。绝大多数学生都赞同小猴的做法,即把麦子全种下地,第二年收获满囤的粮食,但也有学生说,赞同小牛的做法,因为加假如没有播种的经验,也许颗粒无收,还有的赞同小猪的做法,因为它虽然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可它并没有只做这两种食品,而是做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或许这些食品就是为来它家拜年的客人准备的。多好的学生思维,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以掌声吗

五、研究实践成果

在五年的研究时间里,我校的语文教师素养得以提升,形成了拥有一名区级语文学科带头人、一名优秀青年教师,一名教坛新秀及若干名区镇级骨干教师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连续七年获得区级综合质量评估二等奖。课题研究也硕果累累,主要包括:

1、有45篇语文教学论文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2、有22篇语文学科案例或教学设计在国家、省、市、区获奖。

3、有8个市、区级教师个人课题结题。

4、共开设了45节镇、校级研究课,22节市、区级公开、观摩课,2场语文教学讲座。

5、有11人次在市、区级教师专业竞赛中获奖。

6、有百余人次学生在国家级、省、市、区级征文、写字、演讲等竞赛中获奖。

六、研究后的思考

“一切为了孩子”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实也是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提问所追求的目标。教师精心设计有效提问,合理创设问题情境,组织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合理探究,自主学习,形成互动,通过教师有效提问和学生自主提问相结合,无疑能建构形成自身特色、符合学生特点的高效课堂。有价值的提问,往往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把文本、师生融为和谐的整体,让对话多维度有深度,让诸多能力在对话与思考中提升。但这一切应基于以下几点:

1、文本的准确解读。文本解读是首要,是前提,也是一节课好坏的关键,这是教师的一种能力,也是一个大课题。解读的过程,就是教师和作者对话的过程,

2、学情的正确定位。既要了解该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既要面向全体,更要关照两头。

3、缜密的应答预设。预设与生成是互生共存的,没有好的预设,就很难有好的生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缜密的预设,可以让教师做到心中有数,

总之,小学语文课题有效提问是一门精妙的艺术,值得所有教师一辈子去钻研。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