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甘为人梯

2004-12-17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有记者问我三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什么是你最大的幸

福?”“怎样当好老师?”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44年的教育生涯之中。

1960年5月,我受中学班主任的影响,决定放弃成为当代詹天佑的愿望,把报考大学的23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师范”,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北师大第一届心理专业的学生。从教44年,我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实现了我平生的追求: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认为,讲师德首先是要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目前我已带出了6位博士后,培养出了51位博士,他们中有31位晋升为教授,24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上过硬,有的成为特聘教授、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外名牌大学教授。200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821名专家中,有我培养的两名博士。我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创建了心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做出了突出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企业家。

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我的师爱源起于我的恩师,特别是朱智贤教授。是德艺双馨的恩师,把我培养为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反复地对学生说:“我的恩师是怎么培养我的,我就怎么培养你们”。我希望恩师的这份师爱通过我和我的学生延续下去。

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1986年以来,我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送16位研究生到美国深造,他们学成后,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为国效力。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当我们打开美国心理学论著时,除了引用国际公认的瑞士皮亚杰的资料外,都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当我们翻开前苏联心理学书籍时,给人一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结果,几乎都是别国的东西。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人口众多,心理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回国能为心理学的中国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4年,佐治亚大学的一位教授邀请我携夫人去美国讲学,条件是提供往返机票和一笔相当可观的酬金。我表示感谢,同时提出希望把这笔经费用来资助我的博士生、现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学术带头人俞国良教授出国深造。那位美国教授临走时说了几句肺腑之言:“有孔夫子思想的中国老师,这样对待学生,我深为感动,我回国后必须办成此事,若办不成,也对不起这样的中国老师。”

我常对学生说:“论年龄,我是你们的父辈,我在内心也把你们当我的孩子,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学生们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我都考虑得特别细致。对学生,我不仅在他们求学期间给予关心,即使毕业后仍然“跟踪服务”。为解决留校学生的住房而四处奔波,为他们的发展尽可能地创造条件,为他们的配偶调动多方奔走,甚至为他们找对象劳心费神,为解决学生子女的“小饭桌”问题而去求助小学校长,为外地学生的学科发展出谋划策。我的学生、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申继亮教授曾深情地说“不是父亲胜似父亲”。我的学生、日本早稻田大学客员教授张日博士说:“我每年要回国七、八次,因为我的根在中国,母校与恩师是孕育这‘根’的土壤”。但我觉得,我仅仅做了一点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学术梯队建设是我学术生命的延续。惟其如此,多年来,我甘为人梯,积极扶植年轻学者。自1988年起,我先后推荐两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担任副所长。1999年,我五十八岁时,坚持辞去首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基地所长职务,并极力举荐一位三十四岁的优秀青年学者担任。

“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是我履践笃行的“师爱”的内涵。“爱”仅仅是我“师爱”内涵的一半,其另一半则是“严”。没有严就谈不上真正的爱。因为爱必须严。

我对学生的“严”,首先是“做人”上的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我强调理想信念,强调艰苦奋斗、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我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既教书、又育人,全面关心学生进步,亲自介绍11名研究生入党;我提倡学术道德和科学精神,要求学生不能随意更改任何数据,更不能抄袭别人的成果;要求学生从具体小事做起,把做人与学业发展结合起来。每年的迎新会上,我坚持讲一个话题: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我积极鼓励自己的研究生承担社会工作,培养他们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质,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另一个“严”,是做学问上的严格要求。凡考我的博士生,我从逆方向提出“五不招”的标准:考前没有任何成果的不招,面试时发现缺乏创造精神的不招,没有拼搏精神的不招,没有成就动机的不招,有才无德的不招。我所指导的研究生,都要过实践关,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积极地投入到全国3000多个教育实验点去,为基础教育改革贡献力量。在此基础上,严格抓好知识、科研和论文三个环节。博士论文预答辩前,我通常要给学生来来回回改上五、六次,几次改下来,学生们就知道了什么是规范,什么是严谨。有的学生的博士论文曾在我的要求下改了二十多遍。其中有个学生对我说:“我是您最笨的学生”。我说:“不,你是我最认真、最刻苦的学生。”

自1999年开始,教育部每年都要评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这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北师大五年内共有10位博士获此荣誉,其中就有两位是我带的博士研究生。当然我知道,这是团队的作用,主要是学生奋斗的结果。

一流的大学要有一流的教师,才能培养一流的学生。在师范教育界,有句经典名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这样的观点:除了师德,高校教师的威信直接取决于其教学水平和科研成果。在我的工作日程中经常没有节假日、星期天,迄今为止,我发表了160余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16部专著,主编了近4000万字的工具书和学术丛书,获得24项省部级政府奖项。我提出的思维结构理论,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一流大学必须建立一个一流的教师群体。1985年5月,我协助恩师朱智贤教授创建了北师大发展心理研究所,并长期担任所长,经过近20年的努力,研究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拥有一个团结奋进教师群体的研究机构。1990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专家评价为达到国际水平的博士点。从1999年起,先后被评为教育部首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自然科学重点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学科。在2004年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我们的心理学一级学科名列全国第一。记者做过这样的统计,我指导的研究生在校期间平均发表的学术成果,在全国同类学科中,数量和质量都名列前茅。这进一步证明了我们学校的整体水平和教师群体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当好导师,培养国家需要的优秀人才,我深感严于律己的重要性。律己就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师风。我是搞智力发展研究的,近年来深感师德问题的重要,我曾花了一年多时间于2001年主编出版了近百万字的《师德通览》。我应当首先成为高尚师德的实践者,做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我认为,当前淡泊名利,反对学术腐败,严肃学术风气应当是大学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我与学生一起做研究,学术成果署名时,学生的名字往往排在前边;我的论文著作中,十分尊重原始数据,十分重视原创性;作为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我拒绝编辑那些能赚钱但水平不高、误人子弟的教材;作为学科评议组负责人,在参加相关的评审时,我坚持公平公正,是不是自己的学生一个样。廉洁从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的要求,作为研究生导师,我从不接受在读研究生的任何礼品;模范遵守党纪国法,主动上交个人所得税;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我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多次谢绝与申报博士点、硕士点有关的来访要求,更不收取他们的谢礼。有一年冬天,下着大雪,一所学校的领导和同行带着礼物来看我。我说:“你们要给我送礼,就连门也不要进了。”我们在楼下的自行车棚里谈了半个多小时的学科建设,临别前,我嘱咐他们把带来的礼物拿走。这样做似乎不通情理,但我认为,作为教师必须如此,否则上梁不正下梁歪。

尊重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的老师朱智贤先生在世时,只要我不出差,每天必定去一趟他家,一方面向先生汇报工作,一方面照顾先生。1987年,我应邀到美国讲学,走后不久先生患了重病,师母杨敏老师苦不堪言,我闻讯后,安排好手头的工作,立即回国照顾老师。先生见状非常高兴,很快就康复出院了。1991年先生去世后,我依然每周定期去探望师母,为她排忧解难,直至1997年底她老人家逝世。目前我与朱老的子女相处得犹如亲兄弟姊妹一样。尊重老师,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关心、照顾,更重要的是继承和发展老师的学术思想。我先后协助朱老主持了两项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主编了两部大型工具书;又和朱老一起撰写了两部专著。朱老逝世后,我主持修订了朱老的传世之作《儿童心理学》,由于我的全力操持,在朱老逝世10周年之际,终于出版了《朱智贤全集》。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不仅是北师大的校训,也是所有要成为“人师”者的师德规范。我今年63岁了,假如有来生,我还要把所有的志愿都填报为“师范”,再当一次光荣的人民教师。

谢谢大家!

(本文为2004年12月14日在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首场报告会上的报告)

严慈相济教育之本

严慈相济教育之本 什么是严慈相济?严慈相济就是指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 正因为有了严慈相济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成才。正如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仅仅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需严慈相济,“严”为良师,“慈”为益友,严慈相济中,才会有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尊敬与信任。 “严为良师”:即“做人”上要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教师的“严”要严而有理,我们的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的“严”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又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再有教师的“严”要严而有度。我们的学生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

教育孩子,因材施教,严慈相济

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能成材 我想跟大家分享这么一个故事。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刚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了一条文学道路。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是:“奥托?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完善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于是,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兴趣,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敏锐,成绩在班上是倒数第一,得到的评语是:“非常遗憾:你在绘画艺术方面所表现的素质令人失望,将来恐怕难有造诣。”面对如此“笨拙”的学生,大家都认为他成材无望时,化学老师却发现他做事一丝不苟、耐性专一,具备做好化学实验的应有素质,因此建议他改学化学。瓦拉赫改学化学后,潜能被激活了,最终获得了化学诺贝尔奖。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家长,要有认清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每个孩子都能成材。有句古诗说的好“天生我材必有用”,正如故事向我们传达的道理一样,我们每个孩子都是天才,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关键是我们家长同志能否发现孩子的长处呢? 如果你的孩子热爱武术,喜欢习武,那么白塔寺武校将是您的不二选择!白塔寺武校于1997年创建于武术圣地千年古刹白塔寺。白塔寺与少林寺一脉相承,同为中原禅武文化的发祥地,是由国家教育

部门核准,正规、非赢利性文武学校,河南武术学校官方,承担河南白塔寺武术学校对外武术培训、武校招生、武术表演、武术招生等。几年来,白塔寺武校参加省级国家级武术比赛名列前茅,参加武林风演出300多期。2009年3月5日荣登中央电视台节目演出。2008年、2009年,学校先后随河南省侨联、许昌市人民政府出访东南亚多国,访问演出圆满成功。当地电视台、《亚洲时报》、《华侨日报》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引起强烈震撼! 因材施教,找准孩子的优点,为孩子选择一个美好的明天,白塔寺武校欢迎您!

做一名严慈相济的教师

做一名严慈相济的教师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仅仅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需严慈相济。那么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如何做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下面谈谈我的想法:一、严中要有耐心 我们的学生都正在成长,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爱学习,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与同学不团结,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而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此时,我们要有耐心,降降自己的火气,再对他们进行教育,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这样会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严中要有宽容心 我们的学生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我们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分对待,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因此,我们对待他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要适度地要求他们。 三、严中要有慧心 我们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有智慧。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 四、严中要有恒心 所谓恒心,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严格去执行,要持之以恒地去抓,要抓得紧,特别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我们布置给学生的任务,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到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止。班级工作其实老师重视了,学生也会重视。老师对他们要求严格了,他们也会去遵守的。绝不能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说了评比又不评比,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严中要有爱心 无论在“生活”“学习”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要建立在爱学生的基础之上,因为有了爱才能以诚相见,以至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样,老师的表扬,学生会认为是鼓励;老师的批评,学生会视为是爱护,老师的工作因得到学生的支持而变得顺利和轻松,教育所期待的结果也会如愿以偿。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以无私的、坦诚的爱,使师生心理相融,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这样才会取得教育的效果。 要做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我认为至少要有耐心、宽容心、慧心、恒心、爱心,这样,我们才会走进孩子的心。

怎样对学生严慈相济

怎样对学生严慈相济 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学生的实际和21 世纪对一代新人的需要;要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习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能接受,并能自觉切实执行的。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常督促,常检查,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

严慈相济 关爱学生

严慈相济关爱学生 宣汉县三河学校彭才霞 作为一个好老师,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 一、要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 二、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三、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四、要严而有方。伊索有一则寓言: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谁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外套的老人,我可以比你更快地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越吹,老人把外套裹得越紧。风吹累了,太阳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开始擦汗,并且脱下了外套。于是,太阳对风说:“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 五、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六、要严中求细。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慈母对孩子之所以无私,是因为有血缘关系。教师对学生付以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付以慈母般的柔情,那就

对学生“严慈相济”

1、在现实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应如何做到对学生“严慈相济”? 2、如何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一个发展的范畴? 1、答:做一名教师要能够正确把握管理的尺度,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我国近代教育家魏源说得好,他说:“教以言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意思是说,只要我们真爱学生,真情付出,即使是顽愚都可以教化。在教学实践中,我接触的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都存在着同样的情况,他们调皮捣蛋和聪明机灵同在,成绩较差与潜力巨大并存,逆反心理与信赖老师共处。他们渴望进步,渴望鼓励,一句话,渴望真爱。 一是要严而有理。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 二是要严而有度。这一点是指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

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中求细。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抽出时间多听,多问,多看,多想,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避免酿成大错。“细”本身就是爱。 在真爱的前提下严慈相济,刚柔结合,该严就严,能慈则慈,这些渗透了真爱的教育必能让学生因亲其师敬其师而听其言信其道。 2、答: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作为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涵义和特点。 范畴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用以把握事物及现象的特征、方面和关系的普遍本质的概念。道德范畴是概括和反映道德的主要本质,体现一定社会整体的道德要求,并成为人们的普遍信念而对人们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要求,并须成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发生影响的基本道德概念,如教师义务、教师良心、教师公正、教师荣誉等。这是教师道德

严慈相济教育之本

什么是严慈相济严慈相济就是指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 正因为有了严慈相济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成才。正如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仅仅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需严慈相济,“严”为良师,“慈”为益友,严慈相济中,才会有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尊敬与信任。 “严为良师”:即“做人”上要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教师的“严” 要严而有理,我们的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 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的“严”要符合党的教育方针,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既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又要让学生心甘情愿地接受。再有教师的“严”要严而有度。我们的学生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他们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所以,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分对待,如果离实际情况

教育中的严慈相济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a12594532.html, 教育中的严慈相济 作者:张清波张玉明 来源:《新智慧·上旬刊》2019年第03期 【摘要】现代教育要求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期待;宽中带严,让儿童体会到错误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班务工作中多主动与鼓励,少强制和批评;培养儿童的荣辱观,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很强,而且这一阶段的教育是他们人生教育中最为重要的阶段,儿童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基本的自理能力、与人为善的品行等等,都将在这几年中形成雏形,甚至影响其一生。因此,作为小学教师,其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视。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笔者对如何当好一名教师有如下几点感触。 【关键词】师生关系;和谐;慈中略严;荣辱观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儿童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 都说教师是孩子的第二任父母,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做到像慈母般去宽容和疼爱自己的学生,并用心去传递自己对儿童的期望,使孩子用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对待老师的教导。记得有位老师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去摸摸孩子的头,你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尝试了这种做法。班里有个特别调皮的男孩,上课好动,下课好惹事生非,还不讲卫生,甚至可以做到对老师的批评充耳不闻,屡教不改,让笔者十分头痛。看到这位老师的话,笔者改变了方法,上课时,他转过去捣乱,笔者摸了摸他的头,让他转过来,然后轻声说:“哎,这样就对了!”他迟疑了一下,第一次惭愧地低下了头,从此有所收敛。下课,他打哭了女同学,笔者搓了搓他的脸蛋,有点脏,开玩笑说:“不洗脸,还惹女同学哭,可不像个男子汉!”他不好意思地跑开了,从此,很少有类似事件发生,笔者甚至看见他开始讲卫生了,慢慢成了一个很优秀的儿童。老师的宽容,老师的一个慈母般的动作,一句温和的话语,都会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从中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从而取得进步。 二、慈中略严,让儿童体会到错误行为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作为小学老师,不能只做一个慈母,还要做一位严父,这样会防止儿童因认识不到错误的严重性而酿成大错。当然,这个“严”指的是班级管理中有一种严肃的态度和严谨的方法,并不是严酷的语言和体罚。例如,有些孩子不珍惜别人的学习用品,会随意撕别人的作业本,弄坏别人新买的文具盒等,这时,我们不妨采取“换位体验”的方法,谁损坏了别人的东西,谁就将自己的给别人用几天,而自己则用被损坏的东西,让他体验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从而受到应有的教育,体会到自身错误的严重性。对儿童的错误,我们一定要明察秋毫,及时地帮其改正,严格要求儿童的行为,为其今后的成长负责,不能抱“人小不懂事,树大自然直”的错误态度。 三、班务工作中多一点主动与鼓励,少一点强制和批评

教育日志(二)严慈相济

教育日志(二)严慈相济走过四年的教育长河,在事件的抉择与反思的过程中,对于教育我有了自己的一丁点的小理念,我深信“严”的教育是耗时最短、见效最快的,然而,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它的持续性是最短的,因为“棍棒”之下的承诺是一种伪装,伪装不属于真实,而是顺势而为的屈服,一旦逃离这种压迫的逆境,自由之翅膀就会挣脱束缚,肆意挥舞,这也意味着错误的反复、重叠,甚至变本加厉,那么之前的辛辛教导就会付之东流,这也正好印证了“好事多磨”这一古理。那么什么样的方法才是有成效,且持续性长的教育方法呢?毋庸置疑是“柔和而坚定”的“慈”的教育理念,可是“柔和而坚定”的“慈”的身上也存在着不可弥补的遗憾:耗时久,见效慢。 就这样,两种教育理念,各有所长,独立于林,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教育自己的莘莘学子之时,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学期制的学校教育深深桎梏着我们教师,因为既不能独“严”,因为我们管教不是一阵,而是数以年计,可是我们又不能独“慈”,因为中途的寒假暑假,会让一切教育中断,而且中断后家长会归还我们一批“魔丸”,我们教育的持续无从谈起,更令人寒心的是万物归一的从头来过。这也意味着:确实短暂,又确实漫长的教育,我们必须“严慈相济”。

疫情过后,迟来的开学终究还是有了一个起点,4月29日正式返校的他们与我的“互教”模式正式开启了。 在家“娇贵”的公主王子在家洒脱浪漫一百多天,早已习惯了自由,如若开学第一课就是“劈头盖脸”的训斥,那么厌学弃校的魔根可能就要深种了,所以,为了迎接他们,我抛弃了“严”将近有半个多月。 在这半个多月里,我尽量撇开惩处,用鼓励式地慈,告诉他们:你们很优秀,只是你们不知道,要相信你们自己,没有你们做不到,只有你们想不到。 在语文学习习惯养成上,我制定了语文小组、个人加分细则,人手一份,并且花一节课时间去读懂文件,在毫无疑义的前提下,与他们一起立下成文的规矩。虽然规则已定,可是成效甚微,该坐不直的还是坐不直,该迟到的还是迟到,该沉默的还是沉默,该欠作业还是欠作业……一片混乱,完全找不到他们上学期自主学习的感觉。真的是一个头两个大,可还不是发火的时候,所以,我忍下了,告诉自己理智、理智。 有人曾经告诉过我,事情需要反复强调,要知道他们都还是孩子! 为了让他们知道我真的就开始了“强调”的生涯,每节课上,就是谁谁谁坐好了,可以加分!谁谁谁没有迟到,可以加分!谁谁谁上课用品准备齐全,可以加分!

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慈相济

教师对待学生要严慈相济 张莎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爱也需要真诚,需要公平,需要信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严而有理。学生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处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面上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如果学校把自己的工作建立在恐吓和人为制造的权威上,那是最糟糕不过的了,这样的反常制度会扼杀学生的健康情感和直率性格,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 二是要严而有度。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区分对待,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要严而有方。温和与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能否收到显著成效,关键在于方法。要求学生这样做那样做,却不管学生心理感受如何,“我讲你听,我打你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学生即使表面上在听,在顺从,内心也不会服气,与教师的心理距离会越来越大,甚至会对教师产生反感。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也要采取耐心、疏导的方法,要寓教于教

学之中。寓教于各种活动和师生的接触之中。只有方法得当,严格才能在教育中奏效,才能培养和训练出出色的学生。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这就是最好的方法。 四是要严而有恒。所谓恒,就是要坚持长久。对学生的严要求绝不能时有时无,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既然已对学生提出某种较高标准的要求,就要要求到底,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要把要求落到实处,直至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作风。教师最忌对学生一时紧一时松,说了就不再检查,再无动静,以后再怎样要求,学生都不会重视,教师的威望也会因此受损,教育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五是要严中求细。细本身就是一种爱。瑞士著名教育家斐斯泰洛奇曾说:“每一种好的教育都要求用母亲般的眼睛时时刻刻准确无误地从孩子眼、嘴、额的动作中来了解他们内心情绪的每一种变化。”“细”就是不放过所能了解和察觉到的任何问题。在纷繁的工作中,教师要尽力从生活、学习、思想、劳动、工作、活动以及家庭等多个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善于从细节处发现潜在问题,及时引导和规范,防患于未然。 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这种爱和情就是关心、体贴、帮助加严格要求。这种情和爱既深刻又博大,它强烈地感化着学生,使他们感悟人生,走向人生。

做严慈相济的老师

做严慈相济的老师 古今许多教育家认为,教师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有道是:严是爱、松是害。一位教师要想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就要对他们倾注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在新修订公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第三条“关爱学生”中就提到“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什么是严慈相济?严慈相济就是指严格要求与关心爱护相结合。严慈相济就像是“严父慈母”,每个人家都有严父慈母,正因为有了严慈相济的教育才能让孩子顺利地成长成才。正如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仅仅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需严慈相济,“严”为良师,“慈”为益友,严慈相济中,才会有老师对学生真正的关爱和帮助,以及学生对老师的亲近、尊敬与信任。 “严为良师”:即“做人”上要严格要求。因为一流人才的基础是砥砺一流品行,因此教师必须坚持加强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要求学生讲诚实、讲良心、讲气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但教师的“严”要严而有理,我们的学生是方方面面都正在成长的“未熟人”,在校期间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在同学中吵闹大家,惹是生非。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常常是恨铁不成钢。有的教师能耐住性子,稳住情绪,用智慧和道理说服学生。但是,有的教师有时火气一下子上来就会对学生进行体罚。这种情况和行为表

面上看是为了严格要求学生,实际上却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坚决杜绝这种做法,否则便是违背教师道德的。教师要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分对待,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我们只有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慈”为益友:即我们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无论在“生活”、“学习”上要关心爱护。因为有了爱才能以诚相见,以至达到心灵上的沟通。这样,老师的表扬,学生会认为是鼓励;老师的批评,学生会视为是爱护,老师的工作因得到学生的支持而变得顺利和轻松,教育所期待的结果也会如愿以偿。因此,教师时时刻刻关爱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切忌易怒易暴,言行过激,对学生要有耐心,对学生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并且多加鼓励,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严”是严厉、严格,而不是苛刻;这里的“爱”是关爱,绝非溺爱、纵容。严慈的把握是尺度;严慈的变换是艺术。教师要一定掌握好分寸,严而得当,并且还要严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一分严格掺入九分感情之蜜,这样的甘露才能滋润幼苗的健康成长。 殊不知教师有了真爱就能如春风化雨般,他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指的轻轻指点,都能带给学生爱的清风。严慈相济,爱的和谐就是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将来成为有用

严慈相济为良师,平等尊重做益友

严慈相济为良师,平等尊重做益友 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重要的引导者,他们的行为对于培养学生成才至关重要。尊重学生不仅是和谐师生关系的核心,也是先进教育的思想基础。所以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在教学过程中严慈相济、平等尊重,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师要把握分寸,严慈相济。教授语文的高老师虽然在学习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是态度诚恳、语气和蔼。她每次都认真地找出每个学生作业中的不足,并耐心地指导学生自己思考如何修改。这种严慈相济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在诚心诚意地尊重学生,而不是只看学生的缺点再去贬低学生。这样做,有利于师生增进感情,调动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性。 但有些教师一味地严厉要求,没有做到平等尊重学生。他们恨铁不成钢,试图通过讽刺、挖苦甚至体罚的方式,想让学生立刻就改掉缺点,顽石马上变美玉。例如西安某小学给差生发放绿领巾,就是不尊重学生的错误行为。讽刺挖苦、给学生贴上“差生的标签”,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让他们产生破罐子破摔的不良心理。也有一些教师过早地判定部分学生不能成才,放弃了对他们的耐心培养,任由这些学生向厌学的方向渐行渐远。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要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对学生“爱”与“严”的尺度,不能对学生爱得太过份,爱得太随便,也不能对学生束缚得太紧,管得太死。怎样把握好对学生恰当的“爱”和适度的“严”,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渗爱,是我们教师值得研究的问题。素质教育的理念强调,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平等的个体,在教育中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教师应该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进步,并促进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应该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应该对不同出身、性别、智力、相貌、年龄、个性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应该对每一位学生都要关心、爱护、无偏见、不偏袒、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作为标准。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我要用雪亮的眼睛发现和放大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老师的欣赏中愉快地接受教育,使学生保持进步的动力。我要对所有的学生做到不偏心、不偏爱、不偏袒、同等对待,对于身心有缺陷的学生或后进 学生不能歧视。我要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不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作为标准处理师生关系。我要在教学过程中,在评语、规则和分数面前做到人人平等。 希望每一位教师,为自己所有的学生都感到由衷的骄傲,发自内心地喜爱和赞美他们。

做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

行动着,思考着 ——如何做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 我们先来看学生做的两次作业: 这是我让他们在两天之内完成的美术作业,交上来不堪入目,可以看出他们对待作业的态度是敷衍了事。甚至还有好几个学生没有交,根本没有把老师布置的作业放在眼里。 事隔几天,我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完成一张关于母亲节的贺卡,当我看到这些贺卡时大吃一惊,各式各样的贺卡,设计美观,上面写着自己的肺腑之言,看了很让我感到。这是我们班一个调皮学生做的贺卡,爸爸一天到晚在外打工,妈妈精神不正常,他根本不听从妈妈的管教,还出手打过妈妈。虽然做的不是很好,但我们可以看出,他知道妈妈抚养他不容易,已经认识到自己的过错,从心底里感谢他的妈妈。看着学生精心制作的一张张贺卡,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一番心思,是认真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心在制作送给妈妈的贺卡。 这两次作业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这是因为:我在学生交上及不认真的画画作业之后,大发脾气,对他们进行严厉地批评,还对他们进行适当地处罚,结果才有令人满意的贺卡。尽管不是每个学生都做的很好,至少他们对待作业的态度改变了,能完成而且尽自己的能力去做。 从这两次作业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没有批评,没有惩罚是不行的。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好方法,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正如教育专家张伯华教授所指出的,教师对待学生仅仅只有爱是不够的,师爱无私的同时,必需严慈相济。那么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如何做一个严慈相济的老师?下面谈谈我的想法: 一、严中要有耐心 我们的学生都正在成长,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有的学生粗野,无礼,不爱学习,不尊重教师,不听劝告;有的学生与同学不团结,惹是生非。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今天有幸在网上听老师讲解了《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感觉很是愧疚,自己在很多的方面都还存在差距。通过学习,我的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下面就针对“严慈相济”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我们教师的职责就决定了自己在热爱学生的同时必然要对学生有着严格的要求,做到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关爱学生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但这种爱不是唯唯诺诺的爱。正确的爱学生关系着整个班级工作的开展。我觉得应该把热爱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互相统一。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把握这个标准呢? 一、要严而有度。 所谓严,不是棍棒下的产物,而应该在遵守各种教育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进行。比如我们身边就有一些教师,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采用了许多不合适的手段-----辱骂、罚站、罚跪、罚跑、用脚踢、抽耳光等来显示自己的威严,让学生驯服。其实呢,表面的目的达到了,但实际不利于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所以我们应该确定一个适度标准,对学生采取适度的宽容态度。 二、应该做到严而有理。 由于青少年的年龄特征,他们的世界观、认识观、价值观都还在逐步形成的阶段。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就应该以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标准。教师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以免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甚至出现厌学和逃学现象。特别是对班里的落差生,更应该注意不要急于求成。 三、要严而有恒。 严而有恒,体现在对学生学习上的要求是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有坚定不移的志向,百折不挠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韧性,坚持不懈地学习。具体的要求:1.要明确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理想,这是持之以恒学习的根本动力。2.要由浅入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有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地学习,这是持之以恒的重要条件。3.要发扬积沙成塔、积水成河的精神,勤奋学习,刻苦专研,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 四、严而有方。 我们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掌握好方法。批评教育学生,要应用说服教育法,要遵循循循善诱的原则,也要有一定的耐心。教育学生应该以疏导为主,让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以后怎样减少类似错误的发生。简单地说,就是要学生口服心服。 以上的内容是我参照网上学习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读本》得出的一些体会。仅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提出,谢谢。

严慈相济

严慈相济甘为人梯 2004-12-17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最近有记者问我三个问题:“你为什么选择教师职业?”“什么是你最大的幸 福?”“怎样当好老师?” 这三个问题的答案,就在我44年的教育生涯之中。 1960年5月,我受中学班主任的影响,决定放弃成为当代詹天佑的愿望,把报考大学的23个志愿全部填写为“师范”,并以优异成绩成为北师大第一届心理专业的学生。从教44年,我成长为一名大学教授。我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就,实现了我平生的追求:培养出超越自己,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我认为,讲师德首先是要讲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教书育人。大学教师要以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培养国家栋梁为己任。目前我已带出了6位博士后,培养出了51位博士,他们中有31位晋升为教授,24位成长为博士生导师。他们突出的特点,一是业务上过硬,有的成为特聘教授、优秀学术带头人、国外名牌大学教授。200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的821名专家中,有我培养的两名博士。我的学生、北师大副校长董奇教授创建了心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具有综合素质,大多数学生既能当学者专家又具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能力;三是做出了突出业绩,有的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成为拥有亿元资产的企业家。 我教书育人的理念是: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 “师爱”是“师德”的灵魂,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 我的师爱源起于我的恩师,特别是朱智贤教授。是德艺双馨的恩师,把我培养为博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我反复地对学生说:“我的恩师是怎么培养我的,我就怎么培养你们”。我希望恩师的这份师爱通过我和我的学生延续下去。 师爱是严慈相济的爱、只讲付出不计回报的爱、无私广泛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1986年以来,我积极创造条件,先后送16位研究生到美国深造,他们学成后,有15个学生按时回国,为国效力。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当我们打开美国心理学论著时,除了引用国际公认的瑞士皮亚杰的资料外,都是他们自己的成果;当我们翻开前苏联心理学书籍时,给人一种俄罗斯的民族自豪感;但如果再来看看我们目前的研究成果,从设计到结果,几乎都是别国的东西。这样下去,何时才能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中国人口众多,心理科学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回国能为心理学的中国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学中应“严慈相济”

教学中应“严慈相济”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孩子,教书育人,爱生如子”。”老师的爱使沉默寡言的孩子恢复了往日的笑语,老师的爱使“问题”孩子看到了光明,老师的爱是一把伞,为孩子们撑起了一片片自由的空间。让他们能自由地放飞心灵,自由健康地成长。“爱”是一位教师必备的职业道德之一,是作为教师的道德灵魂。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夏丐尊的“教育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故“爱”学生是一位教师所应有的本分。故作为教师我们就应该对学生说:“要我不爱不容易!”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在“爱”的环绕中成长。但爱的偏颇,爱的“畸形”也常常在这种爱的温床中诞生。大学生将脏衣服寄回家中,嫌母亲给的钱不够花而弑母。在学校,老师的任何“要求”都被学生踩在脚下。甚至出现为一句批评的话,而拳脚相加于老师的身上的“恩将仇报”行为。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们怎么了?爱的付出为什么换不回爱的回报?爱的种子为什么就结不出爱的花朵?爱怎么就害了孩子?掩卷长思,环顾中外。问题出在“溺爱”和“放任”上,是父母长期的“溺爱”养成的惰性,而拳脚相加于师身是长期对学生的“放任”积淀而成。总之,都是“溺爱”惹的祸。 古人有“严慈相济”之说。岳母刺字不正是爱的诠释吗?假如岳母因怕儿子疼痛而不动手去刺字,哪来的传世佳话?很清楚岳母特别懂得“爱”与“严”的关系,并掌握的很好。据报道:美国在一次托福考试中抓获50多名作弊者,均被判处5年监禁并处以高额罚款在教育中,这也是“严”的证明。作为教师我们不但要“爱”学生,还应“会”爱,应牢记“严师出高徒”的训语。“爱”如果是教育的“血”,那么“严”就是教育的“肉”。血肉相连,不可分割。 严格要求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教师对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提出严格的学习要求,都是为学生付出努力提供强大的推动力。当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时会产生心理存在感(老师的存在,自己的存在),他们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相反,当他们感觉不到这种外在的力量时,就会放松,继而逃避学习。 严格要求是学生判断是非的依据。经常听孩子们说“老师说了,我这个是对的。”“老师说了,我作业做完就可以打篮球了。”孩子的心里永远记着老师,记着老师的话,记着老师的要求。故老师的严格要求就像指路明灯,照到哪里学生就走到哪里。学生判断对与错,善与恶,好与坏,美与丑的标准,都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形成的。 故在教育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把握好“爱”与“严”,应将“爱”的情感和“严”的理性有效结合起来。在“严”的指引下,将“爱”洒向每一个孩子。

作一位严慈相济的老师

严慈相济,因材施教 ——“尊师爱生”主题教育活动征文 吉埠镇中心小学(东校区)李芳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在教师队伍默默工作了近三个年头,我觉得作老师不难,但是要作一个好老师,就很难了,这首先要爱孩子们,包容孩子们的童心,用孩子的心和孩子们相处,或许在工作中也有这样那样的失误,但我会努力去爱我的学生.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 同时也深知教书育人,要以人为本,教书不像种花种树,给予他们足够的水分养料就可。教书要看情况,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严慈相济。在教学中具体表现为: 1、要对学生严慈相济:教师对学生的爱,要与“严”紧密结合在一起。要严得合理,严得适当,不迁就学生,不放任学生,也不溺爱学生。一味的放松纵容他们就放任,没有学习的紧迫感,若一味批评,要求,学生内心又受打击,所以得兼顾二者的度,严慈相济。 2、要严而有理: 所谓严而有理,是指我们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一切要求都要有利于学生的生理心理健康,有利于学生学业的进步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毕竟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对学生的真爱要体现为既对学生有种种严格、严厉的要求,又不损害学生的生理心理,要让学生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地接受,这样效果才最佳。 3、要严而有度:这就是要我们教师爱学生,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要求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年龄和特点,如果离实际情况太远,要求过高,学生无法达到,这种严格也就毫无意义。虽然年龄差不多,又同在一个教室,但由于多种因素所致,学生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知识水平以及理解能力都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严格要求必须防止“一刀切”。有的要求对于多数学生来说可能是适度的,但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是他们努力也难以达到的,而对于好的和优秀的学生来说又显得偏低。所以,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教师要区分对待,因材施教,适度地要求学生,这样才会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教学心得——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上学期,学校安排我接了会计班的语文课。这个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高一开学时是一个语文老师,我是他们的第二个语文老师。这个班,女生较多,在语文课堂上,总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喜欢一边听语文课,一边做数学作业;还有一些学生,你讲你的课,我看我的书,尽管其学得也是语文,但是课堂对这部分学生来说,没什么实质意义。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思考,我经常思考,该怎么办。怎样提高课堂效率,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语文,怎样把课堂管理得井然有序而又不乏生机…… 我也在适应学生,不断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的课堂语言更幽默,更形象更生动。但是这个班级的同学,课堂上一个学生回答问题,别的同学有说话的,有翻东西的,有玩魔方的。有一次,我正在讲解一个知识点,突然有个学生扭头面朝后,和另外一个学生聊了起来。我顿时生气了,停止了讲课。这个时候我严厉了起来,这样的学生就该挨批评。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必须得管理。如果一个几十人的班级,你一言我一语,各行其是,那我的课堂还怎么管理、高效?有些学生回答问题,我根本听不清楚学生在说什么,因为别的学生都在讲话。这样的情况,我也及时给予了处理、引导。别的同学回答的不对,你可以发言纠正;别的同学回答的不完整,你可以补充完善。“回答问题,是别人将思考的成果,用语言表达出来,你为什么不听别人的回答呢?将一份思维的成果两个人进行分享,就成了两份成果,多好的一件事啊!”经过我的耐心引

导,严格要求,学生现在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了明显的好转。所以,有时候,我觉得,该严的时候必须严格起来,拿起手腕和决心,处理学生,纠正学生的坏习惯,如拖拉作业,要知道,一个好习惯,会让一个人受益终生。 课堂上就该严格起来,思路清晰,目标明确,追求高效!课下,生活中,学生和我们是平等的,我们没必要对他们那么凶。我在课余,经常和学生聊天,看学生喜欢读什么样的书,引导他们多读好的、经典的文学作品,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太重要了。有时候,我也和学生分享我读书的心得体会。我们一起阅读《唐诗三百首》,一起阅读周国平《生命的品质》,一起阅读《思维与智慧》,鼓励学生多读书,对自己也是一种成长。这不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意义是事情吗? 生活中,我们应该有爱心,有大爱之心,学生正处在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且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上压力比较大,很多学生都是离开父母,在这里学习、生活,父母在外打工,我们作为老师,不该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吗?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们何吝自己的鼓励与赞美?奖给他们一个笔记本不可以吗?当学生失败,遭遇挫折时,我们请其吃一顿饭,聊聊天,就穷了我们吗?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我们不就是学生的好朋友吗? 席慕蓉说,青春是本匆匆的书。茫茫人海,师生相逢是首歌。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