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谁是未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谁是未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谁是未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谁是未来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夏去秋来,季后算账。

2015年上半年全国统计数字出炉,广东与江苏的GDP,差距仅为600亿,苏粤争雄,天下注目。而若以当下各自增速计,2016年,江苏即可超过广东,成为中国第一大经济大省。

豪门不易,广东能够在改革开放之后,雄踞中国第一经济大省长达20多年之久,自有其深厚的底蕴,而江苏近十年则发展迅猛,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到底是广东继续雄踞第一,还是江苏成功超越?

作为中国的经济强镇,广东与江苏之间亦应互为彼此的镜子,照耀出自身的不足,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并开眼看世界,为中国成为强国开辟更广阔的光辉道路

发展质量,广东更胜江苏一筹

虽然近几年广东的发展速度有所下降,但是,从发展质量方面来说,广东仍然领先于全国,亦稍胜于江苏

目前,中国很多城市的虚妄之火猛烈,一个巨大的假象,即是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而培育产业,则周期漫长,很少有富有远见和耐心的人去做。

2014年,中国的GDP总量为636463亿,固定资产投资竟达51276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竟然达到80.6%,整个国家都陷入疯狂之中。过于依赖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不仅边际效应会呈下滑趋势,更会由此对经济转型造成阻碍,

2014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为38.2%,为全国所有省份最低。深圳更是只有17%,为国内唯一低于20%的城市。

广东的发展,已经逐步超脱了投资依赖的阶段,具备更强大的内生发展能力。这在国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亦值得为江苏所借鉴。

在我所主持研发的“中国重点城市内生增长能力”的排名中,入选全五名的城市,广东独占其三,除深圳一马当先,广州紧随其后之外,连被成为“中国制造业中心”的佛山,都竟然名列第四,

佛山进入前四名,令人震惊。一直以来,佛山都是中国最著名的制造业工厂,在印象中,似乎从事传统产业的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率一定很高,但是,作为传统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反而固定资产投资率极低,其中有何奥妙?

或者其中最大的区别是:别的发展传统产业的地方,都把资本投向了基础设施,地产,厂房等,而佛山的投资,更多偏向工业设备,技术以及人力,而后者的投资额比前者小得多,虽然对GDP的撑门面效果远不及大项目,重工业和铺路架桥来得快,但是真实效率也高得多。这样的GDP,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亦是值得真正尊敬的。

佛山现象,绝对值得中国关注。虽然制造业是主体,但是产业结构逐渐合理,产业转型初步完成。广东另外一个城市深圳,是国内唯一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低于20%的城市,成为全国最有造血功能,最具备自我生长能力的城市。事实也正是如此,大批的民营经济巨头,大批的中国驰名商标,在没有任何辅助的情况下,在深圳草根生长。而深圳的发展,亦正是广东的缩影。

正式因为发展对于投资的依赖性不同,故广东的发展模式,更具有“藏富于民”的特点。虽然广东的人均GDP已经被江苏赶超,但是,广东的人均收入仍然领先江苏,其根源就在于此。

广东产业结构更多元

广东与江苏具有很大相似性,都有全国领先的高新产业,都是全国制造业中心,都具有很大的外向型经济特征,但是,广东和江苏的产业结构及发展模式,却差别巨大。

其一是,广东的中心城市更多,三产更发达。

2014年,广东的三产占比为49.1%,江苏是46.7%。。

中国四大名城中,广东独居其二。全国性城市的崛起,必然伴随着齐全的产业体系以及强大的经济总量。江苏与广东三产的差距,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缺少全国性中心城市,服务业无法独立。

2014年,广州三产比重达到68.8%,南京三产占比为55.8,差距巨大。除广州之外,深圳、东莞三产占比都超过了50%。而江苏另外两大经济重镇苏州和无锡,三产比重均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广深相对独立于香港,但在长三角,上海是无可争议的中心城市。服务业对其它长三角城市造成挤压。江苏的三产占比,难以有大的跃升。

其二是,广东的产业层次更多,结构更丰富。

“新苏南模式”一度风行天下。

旧苏南模式的核心是集体经济,自90年代后期起,乡镇企业日益式微,江苏为此进行了战略转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台湾,新加坡,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合作,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新区、昆山经济开发区、吴江开发区的建成为标志,江苏的经济结构,从本土企业为主导,变为外资企业为主导。

江苏的外向型经济起点比较高。在引进外资的时候,就已经进行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布局。江苏的支柱产业如IT,基本都非本土培养,而是借台湾产业转移之机完成飞跃。明基、华硕空降苏州,使苏州横空出世,成为中国的IT产业之都。而苏州通信产业、电子产业的崛起,亦遵从此种路径。

在民营企业500强中,江苏入选的企业多于广东。但江苏的经济,对于外企依赖性比较大,强势企业,多出自外企,而广东的主体产业,如。华为中兴、腾讯、元征、金蝶等,均为广东本土企业。不同的产业结构,导致不同的发展模式。

近十年新江苏模式风行一时。欧风美雨和台湾暖流,催绿了江苏。江苏的外向型经济一出世就风华正茂。培育本土经济耗时长,见效慢,由此新江苏模式为全国所追捧。但是,这种模式缺少基础产业,一旦大量外资撤离,则产业安全堪忧。

虽然东莞遭遇重创,但从整体而言,广东却并没有伤元气,广东不仅仅有东莞,还有更丰富多元的产业结构。

90年代中期至今,广东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一种是东莞模式,是外向型经济代表;一种是深圳模式,高新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达,广州亦发展了汽车等高端制造业;一种是以佛山为代表的制造业基地,成为家电王国、木工王国、家具王国。本土经济强劲。以湛江、茂名为代表的地方,又实行了央地合作模式,搞大化工、大钢铁、大项目拉动,部分类似天津滨海模式。同时,广东作为中国的经济龙头,孕育了广州和深圳两大全国中心城市,三产发达。这种混合型发展模式,造就了混合的产业结构,增强了广东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南北挂钩VS三角崛起:江苏比广东更均衡

苏州能够超越山东,最终与广东争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是苏北崛起。而广东是珠三角一枝独秀,粤东,粤西与粤北塌陷。

苏北GDP占江苏全省的40%以上,日益接近苏南。而广东的粤东西北地区,GDP占广东全省的20%多,仅为珠三角的三分之一。在全国百强县排名中,江苏入选的县市有近30个,苏北亦有不少县市入选。

如果广东非珠三角的经济总量能够翻一番,则等于再造广东。未来广东能否维持中国龙头地位,关键即在于此。

区域均衡发展,江苏先行一步,其领先主要在几个领域。

其一是苏北基础设施远胜广东三角。

苏北5市已由辐射带动区正式划入长三角地区。同时,国家的沿海开发战略中,苏北的好几个城市亦入选。

中国是一个权力主导资源的国家,纳入国家战略的苏北,在政策上获得的支持,是广东三角难以比拟的。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苏北共获得了超过5000亿的投资。广东高速公路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同时,广东地形复杂,粤东西北均有山区,更无法连为一体。

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苏北亦领先非珠三角。

2005年,广东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各地产业转移园蜂起争雄。目前,广东数十个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区,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东西两翼。南北挂钩则是江苏突围大战略。苏南的产业向苏北转移,既扩大苏南的战略腹地,亦带动苏北发展,最后实现南北共振。

苏北产业转移力度更大,规模更盛,工业化程度更高。由此胜出广东三角区一筹。

广东由于非珠三角地域广阔,而且非常分散,采取了重点扶持的模式。而苏北的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市连为一体,有利于集中转移。很多园区的企业基地,规模比总部还大,如宿迁转移园区的长江润发,其宿迁基地收入,已经超过了苏南总部。由此,大批知名苏南企业集聚苏北。

苏北的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明显。迁移到苏北的悦达集团、徐工集团、徐矿集团、维维集团等6家企业,收入均超过百亿元。投资100多亿的富士康亦落户淮安。波司登、恒力、梦兰等企业巨头亦大批北迁。

江苏的五对“城市联盟”,南京与淮安,无锡与徐州,江苏与宿迁,常州与盐城,镇江与连云港市组建的五大产业园区,如今已成为产业新城。盐城的汽车、纺织、机械装备和化工,淮安的盐化工新材料、IT、特钢等产业,产能均接近千亿,而千亿级的产业,达到20个左右。基本上完成了对苏北城市的再造。

苏北发达的交通和基础设施,使其承接产业转移一开始就风华正茂。不仅加大了工业化历程,更初步完成了产业升级。

苏北投资的便利,使其更容易形成产业链。往往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个产业链。如,中能硅谷2006年落户徐州后,几年时间,江苏艾德,河北晶澳,宁波麦克等先后进入,最后形成了一个千亿量级的光伏产业集群。而富士康落户淮安之后,也造就了“南有昆山、北有淮安”的IT产业格局。

都市圈内部合作,长三角更胜珠三角

一桥飞架南北,环球同此凉热。

杭州湾大桥打通了长三角南线,而港珠澳大桥,却迟迟不能竣工,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一种隐喻:江浙沪的产业合作,比港珠澳更为有序。

广东近年的增速降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除珠三角与非珠三角不能共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珠三角“西线塌陷”。由于澳门本身经济总量有限,无法完成对于珠三角西部城市的辐射,由此,本来构造中深圳,广州,珠海三足鼎立的情形没有出现。

以总量计,珠三角东线的东莞、惠州和深圳,其GDP总值占比约24000亿成,珠三角西线城市,GDP总值大约为东线的三分之一。

相比而言,长三角的三翼则比较均衡,上海一城独大,但是北翼的苏州、南京、无锡以及南翼的杭州和宁波,亦为经济重镇,江苏诸城经济总量与浙江诸城经济总量基本相当。

未来,广东要实现珠三角的二次腾飞,则再造西线,势在必行。

此外,珠三角城市之间,需要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港珠澳大桥从1983年就提出动议,杭州湾反后发先至,其中一个隐秘的原因之一,就是粤港两地都想争大珠三角地区的老大,同时,广深争雄亦持续多年,多重争端的存在,其更深的原因,则是诸城市定位发生了部分重叠乃至冲突。

如此,则珠三角一体化,一个最核心的任务,就是重构珠三角诸城市之间的定位,重新进行产业规划,形成错位发展。

粤港澳经济圈内部的发展轨迹,其实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开个之初到90年代中期,乃是香港辐射珠三角城市圈的黄金时期,香港成功实现了经济转型,珠三角区域成功实现工业化,两全其美。自九十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随着部分珠三角重镇的崛起,诸城之间争雄不息,同时,广深与香港亦开始竞争,未来,珠三角一体化,要解决的就是这些问题。

能否合理划分珠三角诸重镇之间的“势力范围”,是珠三角一体化成败的关键。

香港的服务业,将成为珠三角必然借用的重器。当下,香港的三产占比超过90%,是中国两岸三地中三产占比最高的城市。香港在金融、贸易、专业服务方面的优势,仍然是广东乃至中国其他城市都无法取代的。香港仍然将是大珠三角区域的服务业中心,对于广州和深圳这两个经济重镇来说,服务业的比重,将必然要受到香港的制约,生产性和消费性服务业均衡发展,方为上策。同时,尽管制造业优势亦不可丢弃。

东莞和佛山、中山,一直是中国制造业的中心,诸制造业强镇未来的转型,恐怕不适合过于发展服务业,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方为正途。中国尚属于消费不足的穷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利高端产业和高新产业进行突破,奇正结合,方为上策。

在产业协同方面,长三角城市相对更好。除上海外,其它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定位。南京主要侧重于物流,重化和信息产业。苏州和常州则专攻现代制造业,无锡集中于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每个城市都有各自鲜明的特色,发展各自的特色经济,实现了“特色发展、错位发展、梯度发展”的模式。

广东文化产业何以独步天下?

在广东,山东,江苏,浙江等中国四大经济强省中,广东文化产业可谓一马当先。

在江苏,南京文化产业占比最高,但也不过是5%多,尚不能成为支柱产业,其他江苏重镇如常州,苏州,无锡等,文化产业更未兴盛。在浙江,杭州一枝独秀,文化产业占比超过10%,直追北京,但是浙江的其它经济重镇,如宁波,温州等,文化产业塌陷。唯有广东,其最大的四大经济重镇广佛深莞中,几乎普遍占比超过5%。其中,广深接近10%,以制造业发达闻名的东莞,占比亦达5%左右。成为与电子信息并列的九大支柱产业之一。

广东偏居岭南,并非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亦不象北京,河南,陕西,山西,江浙等省拥有众多的文化古迹。但是,广东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在全国省区中第一。约为全国平均水平两倍,其产业总值已连续10年位全国首位。

以一传统中认为的“文化沙漠”之地,而成为中国文化产业产值最大的区域,广东胜在创新。

以动漫产业为例。广东动漫产业的产值,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网络音乐,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广东均领先全国,

经济助产,科技助力,方才催生繁盛的文化产业。好莱坞的影视和设计能够独步全球,得益于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领先的科技水平。

2011年-2015年,广东预计投入250亿元以上,用于支持文化强省建设。按照广东的财力,只要每年达到全省财政总支出的1%就能实现。若无足够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则这种大规模投入不可想象。

广东对于重大文化项目、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项目给予资助或奖励。广东原创动力开发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以500万元的投入,创下了9000多万元的票房奇迹,但是,当初开发资金中,有400万就来自各级政府的奖励资金。

广东科技实力领先全国。发达的科技实力,不仅是实现传统文化改造的保证,亦是开发新兴和高端文化产业的根基。

广东文化产业的兴盛更来自于开放包容的社会文化。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有时候,国家或城市的竞争力,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资源,而在于如何利用、汇聚全球性的资源。比如,美国推出了一部叫《功夫熊猫》的动画片,广获好评,创造了全球票房奇迹。熊猫是中国国宝,功夫文化也是中国的传统,然而功夫熊猫这样的传奇,却是由美国人来完成的。这就是汇聚天下资源、融合天下文化的威力。

就城市而言,以自由开放、兼容并蓄、文化融合著称的香港,也成为了亚洲创意中心,造就了香港“东方好莱坞”的美誉。

广东外来人口超过3000万,是中国移民最大的省,深圳等少数城市,户籍人口更只是少数,成为全国有名的移民城市。而文化产业发达的区域,都是多元文化的熔炉。

同样是经济重镇,江苏文化产业就远不及广东,其最大区别,就在于广东的开放度和包容能力,独步于全国,也远远超过江苏,江苏未来需要以广东为师。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走势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走势 来源:经济决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近20年的快速增长,1980~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均增长率达到9.8%,1997年以后,随着软着陆的成功,中国经济遇到了经济增长趋缓、大量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和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在困难面前,人们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能量已经释放,经济将从此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还有人认为中国目前的经济下滑属于周期性现象,将来还会保持9%以上的增长速度;?另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较高增长,但达到9.8%的增长速度将是个别现象。利用现代经济学理论,结合中国的改革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模型研究”,对未来中国20年的经济增长作出了预测。 1、决定未来经济增长因素 通过对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制度变革和对外开放等一系列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和判断,该课题认为,决定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的主要因素是:①经济体制的变革。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封闭经济走向开放经济,是中国最近2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的首要原因。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提高了人们的积极性,

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优化了资源配置,从而提高了经济的效率,加快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经济。开放经济的实质是商品和生产要素更加自由的流动。资本、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国际和国内流动,都有助于经济增长。②后发优势。作为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中国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资本将是相对稀缺的,因此引进外资是中国的长期政策。通过引进外资和国际贸易,我们可以发挥后发优势,通过模仿、学习,以较低的成本、较短的时间提高本国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知识和技术可以通过劳动力的培训和本国管理经济的训练或通过外国企业与本地零部件供应商的联系从外国企业外溢到本国。本国企业可以通过考察来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外资企业的出现,由于其技术禀赋的优越性,可以迫使本国企业投资于学习和创新以保持在竞争中的有利地位。反过来,本国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加又迫使外资企业带来高技术含量的外国资本。通过开放,不仅可以引进外国的商品、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可以引进现成的制度规则,在某种程度上,后者比前者更重要,例如,我们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符合国际规范的制度规则至今没有建立起来,加入WTO可谓中国的第二次开放,?它将大大推动中国的经济制度和竞争规则的建设,为新世纪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推动力。总之,技能引进或技术

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展望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CE 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但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出口将占我国汽车产量比例的20%。 未来十年,作为传统产业的纺织工业的增长点及对社会的贡献将主要体现在产业用纺织品上。产业用纺织品市场规模将急剧扩张,覆盖交通、铁路、水利、机械、医药卫生、军工等领域。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也将充分释放装饰用纺织品、床上用品等家用纺织品市场需求。 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城镇化率接近60%。 2、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的发展趋势 2.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 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今后10年,人民币

中国未来九大预测

中国大趋势: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2012-03-05 字号:小中大 日前,由笔者撰写的《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上市,书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1、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大家不要再预测第四次科技革命,因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高铁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中国在第四次革命上已经占据先机,这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领袖人物已经看的非常清楚,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很难对中国进行赶超,因为高铁是公共产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不可能建设成高铁的。在未来十年世界将掀起一股国家间修建高铁的热潮,这将标志着世界将由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是具有先机的,到时候亚欧大陆将结合的更加紧密,欧洲、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将重新改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凸显出来。目前中国正在与17个国家协商关于建设亚欧高速铁路网络事宜,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届时,乘坐时速超过200英里的火车,从伦敦到北京只需要两天时间。这三条计划线路分别为,一条向北延伸经俄罗斯到德国,与欧洲铁路系统会合;一条向南延展连接越南、泰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另有一条线路将连接中国与英国、新加坡、印度及巴基斯坦。目前,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就铺设高铁线与中国谈判,而东南亚方向的线路已经先期在云南省开工。在工程标准方面,中国希望所有线路规格与国内高铁保持一致,越南方面已表示同意,其他国家还在协商中。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现实。 2、中国将面临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很多人在看空中国的人很多,既有海外的,也有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大潮并不会因为这些人而消退,中国民众也不能听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忽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然是“黄金十年”,当然这黄金十年,笔者主要指的是经济,而不包含民生,因为经济是经济学者可以预测的,而民生是政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特别是商业人士过度恐惧,就会错判机遇,以至于丧失机遇。未来十年的机遇中国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与之前相比,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首要表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圆增加到4000美圆,用了六十多年,可是再增加4000美圆,或许只需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十年的经济增加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增加;假如与今后比照,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则表现在速度上,这或许是中国继续经济高速增加的最后十年。中国人均GDP到达15000美圆今后也将进入一个低速增加期。从这两个方面本人们就能够看出,将来十年是一个何等的黄金时期,这必将是中国经济“从质变到质变”的十年。 3、世界将上演“日本行情” 日本自经济泡沫破裂后,在近20年的时间内除了在1997年前后实行适度从紧的政策外,日本绝大部分时间都在实行的低利率、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这是因为政府拥有大量的财政赤字,政府负债的同时,日本企业也背负了巨大债务,导致日本不能加息,因为一加息,政府和企业的还贷负担就会大大加重,从而导致经济恶化,萧条重新回归。 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面临着较高的偿债任务,而从技术上看,日本、美国以及欧盟的不少国家都已经财政破产,他们要摆脱高额的债务,除了不断的平衡预算之外,就是开动印钞机稀释债务,这都会导致这些国家将长期处于极低的利率水平,而这些国家将会出现这些资本大出逃,将逃向高利率国家进行资本套利。 4、中国将“拯救式”崛起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崛起必然对其他国家构成挑战,但历史并不是这样的,因为除了“挑战式崛起”之外,还有一种崛起方式为“拯救式崛起”,同样美国的崛起也不是通过“挑战式崛起”实现的,

2020年中国经济现状与未来走势

2020年中国经济现状与未来走势 2020年春节期间中国遭遇“新冠疫情”爆发,零售业、旅游业、餐饮业等均受打击,市场蒸发过万亿元。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世界政经格局造成重大冲击。 2020年中国经济现状分析 内部来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大幅下滑,消费、投资增速出现断崖式下跌。随着我国对疫情的有效防控,二季度实现大部分复工复产,消费、投资、工业企业利润等的降幅均出现不同程度收窄。但受全球疫情蔓延及世界变局的进一步影响,疫情不仅对中国对外贸易增速形成拖累,也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重新调整及贸易保护主义叠加,进一步加剧了经济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具有较大不确定性。劳动力市场冲击大,就业、收入、劳动力流动影响明显,用人需求与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加大,复工复产仍需稳步推进,不同地区、群体和行业的影响差异较大,再加上包括南方部分地区洪涝等自然灾害,稳就业、保民生的压力仍不容忽视。家庭债务持续累积,受疫情冲击影响,不同收入群体间家庭流动性差异加大,低收入家庭流动性面临枯竭风险。劳动力市场的震荡和收入不确定性的增加导致消费恢复缓慢。受抗疫所采取的区域隔离和政策调控举措的影响,中小银行区域性经营的局限性进一步凸显,其风险加速积聚。同时,为对冲疫情影响,稳定地方经济,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压力持续增加,极易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交织传染,需警惕财政金融风险反弹回潮。银行风险溢出自2 月以来连续上升,尤其是中小银行的风险溢出比例上升速度高于平均水平,银行系统的总体稳定性有恶化的苗头。疫情冲击导致国

际金融市场大幅震荡,尽管当前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区间内双向波动,人民币长期贬值压力不可忽视。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在新冠疫情冲击下正陷入衰退境地,加上全球性、地域性政经摩擦和冲突导致的不确定性急剧上升,更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提出了严峻挑战。中国在应对外部挑战的同时,应立足于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如课题组一直分析强调的,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依然是内部的结构性失调,长期增长潜力仍未得到充分释放。通过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倒逼深层次的结构性、体制性改革,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并能够实现内外部相互促进,同时辅以一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对冲政策,将有助于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稳定就业保障民生。 2020年中国经济发展展望 中国拥有超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经济发展具有韧性和潜力,综合考虑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和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预计2020年中国经济将增长6%左右,全年呈现前低后稳走势。 (一)2020年中国内需企稳 从政策效应看,2019年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会对2020年的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产生一定的拉动作用。2020年,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减税降费预计可拉动经济增长0.4个百分点左右。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20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5%,库存对经济呈现正拉动,内需总体稳定。 (二)中美经贸摩擦效应持续显现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国泰君安证券2015投资策略会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号召投资者卖掉房子买股票… 实际上,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之所以建议卖房买股,是做了一番深刻研究的。据国泰君安计算,从 2013 年到 2020 年,中国结婚人口的对数将从1300 万对降到 800 万对,在这种情况下,谁来支持刚需?所以林采宜建议,从大类资产配置上,可以卖掉多余的房子买股票。 时隔近一年,在上周日举行的“2015 金砖论坛——第四届全球房地产金融峰会”上,林采宜女士就“中国宏观经济经济形势与经济预期”议题进行了演讲。这次的演讲中,她会不会又语出惊人呢? 2018年GDP或在6.5以下 虽然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中说,未来五年经济年均增长底线是6.5%以上,但林采宜认为,2018年以后GDP增速很可能出现6.5%以下的局面,这是一个规律性的问题。 林采宜:我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首先从宏观经济来看我们的增长,未来不是一年,而是五年整个经济都是总量增长放缓的过程。 上一个季度 GDP 增幅达到6.9或7,创了十年来的新低,未来五年还会继续不断地创出新低。那就是说高速增长的时代结束了,经济进入新的增长阶段。这不断创新低的增长是不是就一定不好呢,经济就一定很差呢? 我个人不这么认为,其实我认为速度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增长的快和慢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增长的质量。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保增长保的是就业,但是大家知道中国 90 后人口数量比 80 后少了将近 40%,这是计划生育造成的人口断层。这个人口断层延续到 20 年以后是什么样的情形呢?就是新进入职场的劳动力大量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面保就业并不难,增长速度必然也不需要像过去十几年 60 后、70 年生育高峰不断地制造新的就业岗位。这是人口结构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就业增长率相对压力比较小。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机遇与挑战 易秋霖(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 (本文将刊载于《金融博览》2014年第3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决定,从现在开始往后约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又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前三十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改革推动中国经济取得了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引发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深刻变革。未来十年,改革仍然将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最大的红利,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战略机遇。具体来看,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将迎来以下重要战略机遇: 一、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投资与消费需求。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过程也是创造新的经济需求的过程。目前中国的城镇人口比例为51%(城镇户籍人口不到40%),如果10年后城镇人口比例达到60%,则城镇人口将比现在增加约1.3亿人。如果一半新增城镇人口进入现有城镇,一半进入新建城镇,每个新城镇人口平均10万人,则将增加650个新城镇。相应地,已有城镇扩大规模及建设新城镇均需要新增厂房、住房、道路、学校、医院、生活设施等,将形成新的、巨大的投资需求。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后,随着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也将扩大和升级。新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二、非公有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更大作用。非公有经济创造了中国绝大部分新增就业岗位,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70%以上,创造的GDP占全国GDP总额近70%,上缴的税收占全国税收总额的比例超过50%。非公有经济在支持经济增长、促进城镇就业、增加财政税收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未来10年,非公有经济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逐步推进,非公有经济将获得更加有利的发展环境,包括:非公有经济与公有经济在权利、机会、规则等方面获得平等地位,消除各种隐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新xx成立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 社科1327xx 新xx成立前夕的 1949年7月,当时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有过一个所谓预言。他说,“人民的吃饭问题是每个中国政府必然碰到的第一个问题。一直到现在没有一个政府使这个问题得到了解决。”这段话正是显示出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在193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只有466亿元,人均国民收入 66."1元。但是经过50多年的发展,到了2009年,中国人均收入已经达到3711元。那么,中国在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一段什么的过程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仔细地阅读了书本。 从大方面来讲,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济发展特征是: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除了“二五”期间出现了负经济增长外,其他时期都取得长期的告诉增长。二是经济增长波动比较大,有波动周期短。我认为这些变化时和经济体制和政策相关的。 首先要讲的是一五计划,一五计划的背景是一,新中国成立后经过3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好转工业生产达到历史最高,但是同时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与其他发达国家。 二是基本上完成了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提供了条件。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集中发展重工业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建立起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是中国先进分子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理所当然地被提为重要议事日程。当时可供选择的战略有两种,一种是西方资本主义各国的工业化道路,即先发展轻工业待积累了大量资金后,再发展重工业;一种是苏联的办法,即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里使国家迅速工业化,迎头赶上工业强国。这两种战略各有利弊,经过反复权衡和深入讨论,中

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经济角度

中国未来将走向何方 (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论述) 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展望中国未来经济的走向,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新能源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未来中国能源消费格局、未来中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中国纺织业的前景、文化创意产业的兴盛、网络生活的新阶段、粮食供求的平衡、资本市场的深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等作出全方位预测。从中不难看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当前我国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的僵化的、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充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先进各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经营管理制度与方法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大力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达到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富裕幸福的目的。 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提出我国现代化进程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第一步,基本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0年到20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三步走”战略的核心和本质,都是坚持以人为本,增进全体中国人的福祉。沿着这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前进,中国必将会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经济发达、人民富裕的国家。集中精力发展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始终是中国政府的第一要务。我们将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我们将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使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我们将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努力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让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未来的中国,将是一个充分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国家。在人类历史上,在反

浅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认识

浅谈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认识 ——中国民营经济的巨大潜力当代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即使刚刚经历了世界经济危机的浪潮,但中国经济复苏的局面势不可挡。在政府宏观经济的调控下,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将会保持这种发展趋势,特别是迅速崛起的民营经济,将会使中国未来经济走向另一个辉煌的明天。 中国经济是在1979年以来三十二年中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三十来年中国经济发展动力究竟在哪里? 其实,中国经济的发展动力是蕴藏于民间的极大积极性。事例如下: 第一农业承包制,农业承包制当初称为?大包干?也就是包产到户,包田到户。1979年大包干在一些地方农村中是农民自发实行的,成果显著,于是各地农民纷起模仿,一下子在全国就铺开了,几年之后,农贸市场上什么东西都有。又过了几年,粮票、油票都取消了,这不正是民间积极性所造成的结果吗? 第二乡镇企业。农民承包制实行以后效率增长了,农村出现一些多余的劳动力。乡镇企业到处建,不需要国家的投资,农民自己为产品找销路。这样很快在计划体制之外就形成乡镇

企业产品的市场,旧的计划、生产和销售的格局被打破。 第三是经济特区的建立,在农业承包制推广和乡镇企业兴起的同时,1980年建立深圳经济特区,按照市场规则运行,高楼一栋一栋一排一排竖起来,深圳建设速度之快给人们一个启示,我们只要实行市场经济,中国完全可以赶上西方发达国家。人才资金从全国各地流向深圳,内地按计划组织生产,深圳依靠市场调节市场的格式基本形成。 以上都是民间积极性发挥的奇迹。三个例子说明农村承包制的推广、乡镇企业的建立,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中国经济开辟了新路子,就像平静水面上又加三块石头,激起了层层波浪,从此中国经济再也不能回到过去了,这就是我们的实践,充分说明了民间积极性发挥重要作用。 虽然民间润藏着大量经济积极性,但是还有很多的限制因素的存在,总之,我们要始终坚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发展中国经济。其实,限制民间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科技。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中国必须走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道路,包括经济转型,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这可以使中国产品增加国际竞争力,也使我们能够真正走向现代化、工业化这样的道路,使我们能够顺利走下去。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对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是他们长期工业化慢慢积累起来的,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精)

未来十年中国经济十大发展趋势 2010-11-30 04:25:22 1,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 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这些趋势都将推动我国货币金融调控手段的完善。 10年之内,人民币依然难以成为自由兑换货币。但人民币稳健升值则是大势所趋。预计至2020年对美元将累计升值60%以上,先慢后快,年均升值约4.5%。 2,趋势之二:新能源助中国成汽车强国 在中低端汽车市场上将孕育出一批世界知名大众品牌 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仍将较大落后于美国,千人汽车保有量仍将不及世界平均水平。 汽车市场高速成长带来的能源和环保压力将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很可能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缩小与汽车强国之间差距的一个契机。 过去10年,我国汽车生产和市场以超过GDP 增速近一倍的高速度成长,私人消费成为推动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增长最大的动力。10年之后,汽车在我国城市的普及程度将像今天的彩电一样,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大城市家庭拥有两部或多部汽车将非常普遍,汽车也将大规模地进入农村地区,一些即可用作代步工具又可作为生产资料的车型,如轻卡、皮卡和越野车等,将在农村开拓出广阔的市场。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论文

2010-2011学期市场预测与管 理决策结课论文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学生姓名龚虹 学号6081209201 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13-2班 指导教师朱哲 2011—04—18 塔里木大学教务处制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前景预测 摘要:站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新起点上,世界都在瞩目中国的复兴之路。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新能源汽车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费国、银行走向“金融百货公司”、由纺织大国迈向纺织强国、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崛起、“物联网”把网络生活推向新阶段、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资本市场趋于国际化等趋势。 关键词:中国经济、国际化、预测、趋势 Abstract:Stand in new China and establish the new point of departure of 60 anniversaries up, world all focus attention the road of the renew of China Xinhua economic analysis teachers pass by extensively thorough of investigation, carried on an anticipation to future ten aspect swings, such as, 10-year RMB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fuel industry, commissary safety etc.Predict display, th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s, the domain high class turn, market the depth turn to pierce through China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gress.RMB quickly internationalizes step, new fuel autocar tape in China go into autocar big country and China will become alignment"financial department store" in the no 1 big fuel in world consumption country, bank, from spinning the big country head into to spin and weave big country, cultural creativity industry quickly rising, "thing allied net" push network life toward the new step, commissary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be placed in tight state of equilibrium, capital market Be tended to an internationalization. Key words:Chinese economies Internationalize Predict Trend 前言 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的31年里,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果,暂且不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世界人民见证着我们的点滴成长是不争的事实。在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之前,中国的GDP总量早已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在各国经济都在衰退的时候,我们的经济在增长。虽然我国还有很多未完善的体制,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我们一定可以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实现中国经济的腾飞。毛主席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最终还是你们的。现在世界就要交到我们手上了,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实现祖国经济的腾飞。 正文 1、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三大主线。 新华社经济分析师们经过广泛深入的调研,对未来十年人民币国际化、能源产业、粮食安全等十方面经济趋势进行了预测。预测显示,经济国际化、产业高级化、市场深度化将贯穿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进程。 1.1、经济国际化 经济国际化明显地反映在新兴市场的金融和资本参与国际大循环的深度与广度上。分析师们认为,未来十年人民币将加快国际化步伐,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国际储备、外汇交易中的比重都将明显提高。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 分析师们对资本市场的国际化作出预期,预计到2020年,上交所上市的境外公司比率将达15%左右,约为1000家,其中世界500强至少有50家;B股市场将有可能与A股合并。中国国债将成为外国央行外汇储备资产的一部分,企业债也将成为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资产组合的组成部分。 1.2、产业高级化 产业高级化表现在新产业的拓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两方面。金融危机之后,新能源将支撑全球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周期。分析师们预测,到2020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比例将从目前的70%下降到60%以下,相对清洁高效的油气比例将从23%提高到近27%,非碳基能源比例将从7%提高到15%甚至更多。同时,新能源汽车可能把中国带入汽车强国。2020年,我国将成为世界上拥有各类新能源汽车最多的国家之一。 产业高级化还表现在,十年之后,我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占国内市场比例将提高到60%;物联网将在消费电子产品中广泛应用;文化创意产业将迅速崛起;科技进步对粮食单产的贡献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十年我国粮食增产将超过10%。 1.3、市场深度化 市场深度化表现为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百货公司”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的形成,同时也表现为实体经济外延扩大化和服务高端化。分析师们认为,到2015年,我国新车销售市场

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中国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作者:高连奎时间:2012-03-05 日前,由笔者撰写的《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上市,书中提出了中国经济未来十年的九大预测: 1、世界将从"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大家不要再预测第四次科技革命,因为第四次科技革命已经来临,高铁就是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主力,中国在第四次革命上已经占据先机,这点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内的领袖人物已经看的非常清楚,由于政治原因,他们很难对中国进行赶超,因为高铁是公共产品,没有一个强大的政府是不可能建设成高铁的。在未来十年世界将掀起一股国家间修建高铁的热潮,这将标志着世界将由海洋时代回归到陆地时代。 在这个时代中国是具有先机的,到时候亚欧大陆将结合的更加紧密,欧洲、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地缘政治将重新改写,阿拉伯世界的重要性将被重新凸显出来。目前中国正在与17个国家协商关于建设亚欧高速铁路网络事宜,计划在十年内修建三条高铁线路贯穿南北,连通欧亚。届时,乘坐时速超过200英里的火车,从伦敦到北京只需要两天时间。这三条计划线路分别为,一

条向北延伸经俄罗斯到德国,与欧洲铁路系统会合;一条向南延展连接越南、泰国、缅甸以及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另有一条线路将连接中国与英国、新加坡、印度及巴基斯坦。目前,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正就铺设高铁线与中国谈判,而东南亚方向的线路已经先期在云南省开工。在工程标准方面,中国希望所有线路规格与国内高铁保持一致,越南方面已表示同意,其他国家还在协商中。这项伟大的工程在未来十年将成为现实。 2、中国将面临最后一个"黄金十年" 很多人在看空中国的人很多,既有海外的,也有中国的,但是中国的发展大潮并不会因为这些人而消退,中国民众也不能听信这些带有政治性的忽悠,中国经济未来十年仍然是"黄金十年",当然这黄金十年,笔者主要指的是经济,而不包含民生,因为经济是经济学者可以预测的,而民生是政治,是没有规律可循的。如果我们,特别是商业人士过度恐惧,就会错判机遇,以至于丧失机遇。未来十年的机遇中国以前没有,今后也不会有。与之前相比,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首要表现在量上,中国人均GDP从十几美圆增加到4000美圆,用了六十多年,可是再增加4000美圆,或许只需几年时间,从这个角度讲,将来十年的经济增加将远远超过以前几十年的增加;假如与今后比照,将来十年中国经济增加的优势则表现在速度上,这或许是中国继续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当前中国经济现状及未来形势 多数中国的经济学家认为,无论是从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还是工业生产的增长来看,中国经济基本上已经呈现比较明显的回落趋势,宏观调控效果明显。但是,根据谢国忠等人的分析,官方公布的GDP数据似乎与经济的总体表现不一致:三季度固定资产比上季度增长了%;商品贸易余额比上季度增加了104亿美元;M2供应量再次回升;人民币新增贷款加速增长;工业生产减速也很有限.过度投资、盲目建设、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不良反应开始出现,主要是企业拖欠贷款、产成品积压等问题。鉴于此,要说中国经济已经实现了软着陆还为时过早。 因此,为了避免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过热,宏观调控的力度不能放松。 中国经济减速有限 GDP数据似乎表明今年中国经济会实现软着陆。2004年三季度GDP增长率为%,比预期的略高,但比2004年二季度和2004年一季度的%和%已有所下降。截止到目前,中国GDP年增长率为%,但仍远远高于过去五年平均8%的水平。鉴于上两个季度经济增长减速不明显,在我们看来,紧缩政策的效果有限,明年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增加。由于官方对去年GDP数据进行了向上修正,从%修正为%,我们调低了2004年GDP增长率的预期,从%下调至%。但对2005年的预测保持不变,GDP增长率仍为7%。 从名义值来看,2004年三季度GDP总计为万亿人民币,年增长率达到%,比二季度放慢了个百分点。然而,官方公布的名义增长率似乎与三季度的经济总体表现不一致:1)2004年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季度增长了个百分点,零售业仅下降了个百分点;2)三季度商品贸易余额达到了115亿美元,而二季度时仅为11亿美元,因此,四季度企业收入应会大幅增长。 再来看看三季度的工业情况,第一产业实际增长率为%,大概是自1990年以来增长最强劲的一个季度,主要原因是中央政府实行了农业改革政策。同时,三季度服务业增长率从二季度的%加速至%。但是,三季度制造业和建筑业总体增长率从二季度的%下降到%。 最新经济数据显示紧缩政策效果有限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 趋势之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 人民币难成自由兑换货币,稳健升值是大势所趋 ? ? ? 未来10年,将是人民币加快走向国际化的10年。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重将超过10%,在国际储备和外汇交易中的比重甚至将高达15%。到2020年,在美元没有出现崩溃性贬值的情况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在4.2:1左右,年均升值约4.5%。 今后10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更多地受到我国经济和外贸持续较快增长的推动,人民币加快国际化将推动我国利率汇率改革、资本市场扩展、货币监管调控水平提高。 相对于我国经济规模和外贸占全球总量的比例,目前我国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已明显滞后,但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一直受制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和金融监管水平。本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和现有主要国际货币尤其是美元的冲击,为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预计今后1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8%,至2020年,我国经济总量将达到75.7万亿元左右,按目前汇率计算,大约相

当于11万亿美元。考虑到人民币升值因素,届时我国经济规模可能接近美国水平,超过日本一倍,相当于全球GDP 总量的20%。 贸易方面,我国进出口也将年均增长8%,仍将快于全球5%的平均增速。由此,我国外贸总额至2020年将达到6.4万亿美元,大大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占届时全球贸易总额的13%。并且我国外贸将由顺差转为逆差。2020年,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将大致与我国外贸占全球贸易的比 例相当,而人民币在储备资产中的比例或许更高。 人民币国际化的羁绊依然存在。首先,我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出口和投资,贸易和投资的双顺差阻碍了人民币的输出,而这是本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即使外贸和投资全部以人民币结算,出口和投资双顺差也将吸干通过进口支付和对外投资流出的人民币,造成境外人民币流通的短缺,或只能以大幅增加外汇储备来支持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即以美元等外汇的流入换取人民币的输出。 人民币走出去的过程还将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对外 开放和拓展,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提供较充分的可供投资的“资产池”。人民币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也将更加市场化,使得持有人民币的风险降低。资本项下的资金进出管制将放松,以满足人民币资产投资者对投资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流动性要求。

中国经济未来最有前景的十大行业和领域

中国经济未来最有前景的十大行业和领域中国经济未来最有前景的十大行业和领域 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机会,分为三个部分: 中国政府目前手中控制的资源到底有多少; 中国经济的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和领域。 中国政府家底是多少呢?不计其数,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全国所有的土地、森林、湖泊、矿山等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的价值是不可限量的,政府在非常时刻可能会动用一切手段,而出售这些国有资产是最简单、最有成效的办法; 二、政府拥有中央银行,可以在出现还债困难时,直接开动印钞机; 三、政府控制了1XXXX亿美元的外汇储备; 四、政府拥有大量国有企业的股权、其价值数以万亿计; 五、政府每年可以从老百姓手里收取5万亿左右的税收及其他财政收入,而且只要经济不出现大的波动,这个数字将会以1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增长,政府还拥有加税的权利; 六、政府拥有军队、司法等强制国家机器可以在非常时期采用强制手段。 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潜力: 一、中国人口基数大,市场潜力无穷,消费者尽管很穷,但是吃穿用住行、生老病死等刚性的消费支出潜在的市场容量相当大; 二、中国已经出现了富裕阶层,奢侈消费潜力巨大,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二大奢侈品市场;

三、人口素质逐步提高,劳动力素质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生产效率提高的潜力较大; 四、国家利用对经济的控制力,引导市场发展的力量不可小视; 五、三十年的改革发展已经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技术基础; 六、城市化是中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城市化过程中会有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公共服务需求等等一系列需求; 七、中国企业慢慢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争夺资源和市场等等。 中国未来最有前景的行业是什么?我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给大家择业、投资等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指导意见。按照前景的优劣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行业: 1、排在第一位的是水务行业,包括水资源、污水处理、海水淡化技术等。很多朋友或许会说,为什么会是水呢?因为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的、不可替代的、再生有较大成本的资源;而某种资源价值的高低取决于需求和供给之间的关系,或者说资源的稀缺性。从需求方面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是刚性上涨的,而且水的需求弹性是很小的,也就是说需求者愿意为了水资源出无穷高的价格;另外13亿多人的中国,水需求无疑是相当巨大的。 来看供给,中国水资源的供给是相当紧缺的,看一些数据。中国水资源总量达到2.8万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中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匀,夏秋多,冬春少;南多北少、东多西少;除了自然禀赋方面的原因外,环境污染正严重影响中国的水资源供给;据官方统计,中国半数以上的主要水道都受到污染,水既无法饮用,也无法用于灌溉,现有超过3亿人(接近中国1/4人口)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据国家环保总局的监测,2005年全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有27%的断面为劣Ⅴ类水质,全国约1/2的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水体污染实际上减少了可供人类使用的水资源数量,人为制造了水资源紧缺。其实,缺水是全世界多数国家面临的问题,我猜想未来战争的一个重要起因很可能是大国争夺水资源。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大趋势(2019年底)

中国未来20年的经济大趋势(2019年底) 今天我想谈谈我们通常不谈论的话题。 我们是自下而上的投资者,主要关注公司、估值、生意和行业。但在过去的几年里,特别是2018年,很多人对中国宏观环境忧心忡忡,悲观情绪蔓延。我猜这也是在座有些人千里迢迢来到这儿的原因。所以我们今天就破例谈谈宏观环境。 说到底,当我们投资一个国家的一家企业时,从某种意义而言,我们也是在投资这个国家。我们需要对这个国家有大致的了解。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投资人,我们关注的是对未来大概率正确的预测。我们的分析尽量保持客观理性,摒弃任何意识形态及情感带来的偏见。 我们要描述的是“真实”,而不是“理想”或“希望”。 下面是我今天演讲的提纲,分为五个部分: 1.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 2.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及近四十年的经济奇迹; 3. 当前投资人尤其是海外投资人对中国的悲观情绪; 4. 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今天中国与西方的位置; 5. 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 首先我们会讨论中国和西方有何差异,各自有何独特之处,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和独特之处。大多数西方人都是以西方眼光看中国,而大多数中国人都是以中国眼光看其他国家。 这种差异性导致了许多迷茫和误解。如果你不了解中西方的历史差异和这些差异性的根源所在,你就无法真正深入理解并对它们的发展进行预测。 第二部分,我们会简述中国的现代化历程,并解释近四十年中国经历的经济奇迹,即超长期的经济超高速增长。 第三部分,我们会讨论今天投资人普遍关注的中国政治经济环境,当下这个时代到底有什么特征,意味着什么。 第四部分,我们会讨论经济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最后,在这些讨论的基础之上,我们就可以估测未来5年、10年甚至20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前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