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意指《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正是斗智斗勇的表现。各路英豪为了开创自己的基业,纷纷抢夺各种资源。“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使出各种手段网络贤才。清朝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是呀,今日之市场竞争,亦如三国之况,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亦当吸取三家之长,有情义、有待遇、有未来,方可夯实发展之基,提升持续发展之力。

员工管理,首先要能识才选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选才的,他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用人以智、量才而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也不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如此,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手下各类人才云集。观古鉴今,但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有的地方则看出身,看学历,看脾气,能力则可次之又次,把真人才拒之千里之外。

员工管理,其次要能用才。用人当取人之长、不相疑。刘备让诸葛亮做军师,掌握全盘,五虎上将作先锋,照旨行事,取六人之长,优势互补,众人皆尽其能,气势一时无二。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字子瑜)一直被孙权重用,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用人不疑,使得他们真情感动,抵死效命。

员工管理,重要的是留才。人才留得住,企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员工在企业工作,氛围很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有家般感觉的工作,上下和气,忠诚度自然高。刘备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和关张情同手足、“三顾茅庐”请卧龙、对黄忠、马超礼贤下士。孙权更是极力推行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对员工工作之外的关心问候、红白喜事的到场慰问……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其赖以留人的感情也失去了依托,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可见单凭感情留人是不能够持久的。曹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法宝是金钱和事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冲着高薪和能够得到事业发展的舞台,一大批能人投奔到了曹操营下。但时间一长,手下人的忠诚度却常常出问题,“到哪不都是混碗饭吃吗?”。

《太公兵法》云:“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因此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上,感情待人、待遇引人、事业留人三者不可偏废。不但要给予人才相应的报酬待遇,还要帮助他们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更要尊重和维系他们的感情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样,企业在顺境时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而企业在逆境时,也能留住他们帮助企业共度难关。

在三国演义看管理学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的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行的结果就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是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中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领导班子的结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代的曹操,就有一次著名的人事组织策划: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命令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对于这三位著名将领,曹操是这样组合的:“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后孙权率十万大军到,合肥曹军只有七千余人,形势很危急,张辽、李典遵照曹操分工,乘吴军立足未稳,选八百勇士突袭吴军,大挫吴军士气,而同时激励了己方的士气,吴军在锐气大挫后围城十多天,终无法攻下合肥,只好撤退。后来孙盛评论道:“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责任勇者,则好战生患;责任怯者,则惧心难保,且彼众我寡,众者必怀贪惰;我以致命之师,去贪惰之卒。其势必胜”。张、李、乐三人性格各异,但曹操看到他们互补之处,所以组合了这样一个成功的领导班子。正应了西方的一句名言:“一头狮子领导的一群绵羊,能战胜一头绵头领导的一群狮子”。决策者在应急时的人事安排是最能看出决策人员的综合能力的,因为首先必须全面了解事件,分析事件的轻重缓急,然后挑出适合的执行人进行组合。在街亭之战中,孔明对街亭的重要性说得很清楚,而且也知道“此地奈无城郭,又无险阻,守之极难”。不过,偏偏就在最重要的人事安排上犯了大错。他派出的这个马谡,最会用人的刘备以前已经给他下过评语的了。这是在三国演义中所能看到的孔明所犯最大的错误。 街亭能不能守? 二万五千兵能不能在一个“无城廓,又无险阻”的地方抵御二十万的大军?而且在缺乏一个张飞式的猛将的情况下?我想,可能只有让孔明提前将空城计摆在街亭,才有希望使司马大军望而却步。是的,我认为就是马谡听孔明的安排将队伍挡在要道,一比十的力量对比又要叫马谡如何面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冲锋。只怕三次猛烈的冲击之后蜀军就得崩溃。所以,马谡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想法也不乏可取之处,只不过忘了准备一些食用水和防火措施而已。反正以马谡的能力来说,街亭是无法守的,最大的要求只有尽力拖住司马而已。 在这一点上,孔明明显是下了错误的决策。所谓决策,是在可以互相代替的两个以上的方案中进行选择,对于司马取街亭的反应,孔明并没有考虑其他可能性,只有一个方案——守。其实,还有一个方案就是——退。因为孟达事败,所有原来的计划都可能应该重新考虑了。如果孔明能够先考虑到无法守街亭的情况,也许就不用冒着心脏病发作的危险设下空城计。大概是因为孟达事败这个消息对孔明造成极大的刺激,才使得孔明的应变能力大大下降吧。下面我们用最简单的决策树的方式来比较一下守与退这两个可能性(如

诸葛亮与其领导力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发明家、音乐家,也是三国时期最成功的职业经理人的代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千百年来,诸葛亮作为智慧与道德的双重象征活在人们心中,成为彪炳史册的千古名臣。在《三国演义》中,他更是被塑造成“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明阴阳、晓八卦、懂奇门、知遁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样一个介于人神之间近乎完美无缺的英雄形象,成为智慧的化身。然而,他个性人格上的一些缺陷以及在管理决策中的一些失误,最终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遗憾,也引发了许多学者的争议与批评。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诸葛亮高起点起步,刚参加工作就步入金领阶层,职业发展平步青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这是因为诸葛亮具备了一位高级职业经理人所必备的优秀品质,是位十分难得的复合型人才。首先他未出茅庐,先知三分天下,具有极高的战略眼光;其次他出使东吴、舌战群儒,不仅胆识过人,也具有很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第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工作责任心强,有很好的职业操守;第四,他信念坚定,坚持“匡扶汉室”的目标毫不动摇;第五,知识面广,综合能力强;第六,办事谨慎,风险意识强;第七,以身作则,严于律已;第八,清正廉洁,处事公平公正;第九,勤于思考,日理万机还亲自参与科技创新,拥有连弩、木牛流马、八陈图等多项发明专利。第十,最关键的是,他始终明白老板的需要是什么,而且能想办法帮他办好,这是极为不简单的。 当然诸葛亮的业绩也是十分优秀的。在他出山前,刘备一直都是打败仗,居无定所,寄人篱下。诸葛亮上任后,协助刘备东和孙吴,北拒曹魏,赚荆州,取成都,夺汉中,治理川蜀内政,发展农业经济,六出祁山(史料记载是四出祁山),七擒孟获,建立民族统一战线,才有了蜀汉基业和三分天下之势,诸葛亮自然是功不可没的。但有人认为诸葛亮穷兵黩武、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导致蜀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把蜀国衰亡的责任全部算到诸葛亮头上,我觉得这是不妥的。首先,蜀汉在三国之中本身实力最弱,经济发展和人才数量远不及中原和江东;其次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蜀汉在魏吴的中间,被夹成“三明治”,在地利上处于劣势;第三,诸葛亮执政期间,蜀国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而其灭亡是在诸葛亮病逝30年以后的事;第四、关羽失荆州和刘备彝陵之战失败后,蜀国精英尽失、元气大伤、国力空虚,加上后主刘禅昏庸无能,内部矛盾重重,亡国是早晚的事情,至于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只是以攻为守、苟延残喘罢了。 因此,笔者认为,总体而言诸葛亮可以算得上是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在管理上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本文特总结归纳为以下六点: 一、深谋远虑。诸葛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胸怀全局,在详细分析了当时的市场竞争情况基础上,为刘备制定了“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先据有荆、益二州,最后夺取中原的战略规划。他的这个隆中对策为整个蜀汉集团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诸葛亮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还能够矢志不渝的一步一步地去实现这个战略规划,否则白手起家的刘备是不可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的。即使是“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的孙权,如果不是诸葛亮亲诣东吴、详析形势、尽陈利害,说动他与刘备联合抗曹,否则让曹操的几十万大军尽渡长江,恐怕江东早已改姓曹了。 二、凝聚团队。诸葛亮一直把团队建设作为管理的中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匡扶汉室)把创业元老关羽、张飞、赵云、糜竺、简雍和刘璋、张鲁旧部等人凝聚在一起,有效提升了整个团队的进取心和执行力。要知道,关张二人不仅与刘备义结金兰,在年龄和资格上也比诸葛亮要老得多,而具均有万夫不当之勇,这两人刚开始并不把诸葛亮这个“空降兵”放在眼里,但没过多久便对他心悦诚服。还有在关羽想入川和马超比武时(刘备取西川后,封马超为平西将军、都亭侯),诸葛亮三言两语便令他笑逐颜开。这些都反映了诸葛亮高超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和凝聚团队的技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 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 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 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 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b5E2RGbCAP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 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 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 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p1EanqFDPw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 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 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DXDiTa9E3d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 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 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RTCrpUDGiT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 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
1/6

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 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5PCzVD7HxA 《三国演义》 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 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 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 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jLBHrnAILg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 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 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 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xHAQX74J0X 从 《三国演义》 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 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 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 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 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LDAYtRyKfE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 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 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 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 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
2/6

从三国演义看领导力

《三国演义》中必学的六大领导艺术(转) 现代企业的领导人常叹言没有好的管理书目可读,其实殊不知中国的古典著作中蕴藏了多少宝藏。拿《三国演义》来说,虽然是一部文学著作,但却蕴含了太多的管理哲学与领导艺术,其中最值得企业领导人借鉴的六大领导艺术如下: 一、感情投资,长线收益 《三国演义》第四十二回说道:长坂坡一役,刘备被曹操打得丢盔卸甲、仓惶逃命,连爱子阿斗也陷落敌阵。当赵子龙冒死救出阿斗来到刘备面前,把阿斗交给他时,刘备却将其丢在一旁:“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忙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这个刘备摔子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无独有偶。曹操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不过这个故事不像刘备摔子般为人熟知。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刘备的这一做法,令赵云马上“向地下抱起阿斗,泣拜”,并且让赵云感到在刘备的心目中,他的位置比阿斗更重要,从而令赵云一生对刘备忠心耿耿,包打天下。 曹操的这一做法,令他的众手下“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 在这样的企业领导人手下做事,谁能不卖命呢?我们今天的领导人一定学习刘备曹操式的感情投资,这会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长线收益。 二、团队纪律,高于一切 当诸葛亮与司马懿对站街亭时,马谡自告奋勇要出兵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有担心,但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并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须立刻回报,有事要与王平商量,马谡一一答应。可是军队到了街亭,马谡执意扎兵在山上,完全不听王平的建议,而且没有遵守约定将安营的阵图送回本部。等到司马懿派兵进攻街亭,围兵在山下切断粮食及水的供应,使得马谡兵败如山倒,重要据点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维持军纪而挥泪斩马谡,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 团队纪律高于一切,当别的事情与团队纪律发生抵触时,一定要以团队纪律为矛盾的主要出发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作的非常好,今天的企业领导人必须学

从三国故事中学习如何做领导

三国博弈故事中的管理学 从三国故事中学习如何做领导? 领导是做正确的事,做得更好,不断突破,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领导是提出愿景,坦诚沟通,鼓舞士气,承担责任,相互信任,终身学习。领导者永远在追求领导品质,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寻找共识,建立人格典范。 亚里斯多德认为领导力的目标就是营造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在人民之间树立道德典范,也就是“有品德的性格”与“善行的表现”;领导力就是重整人民的道德精神,扮演精神建设的领袖,追求崇高的价值观。领导力就是公民人文主义的体现,基于理性与道德,辨别是非善恶与公正,具有羞耻心与正义感,对别人具同理心,尊重别人的权利;对生命意义怀抱终极关怀,对社区、社会、国家乃至全世界有一种承诺与责任、为子孙营造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领导就是一种英雄之旅,不断追求人文素养、宗教关怀、历史意识,分享爱心、鼓舞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力就是回顾过去,掌握现在,具有历史纵深,就能往前迈进,具有透视感,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研究历史可以培养领导力。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帝王学”、“君王论”、“将相学”就是活生生的教材,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就是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

神圣的自由与堕落的自由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著名的历史小说经典,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尽情演出,不但充满戏剧张力,也凝聚了人情世故、政治规律与光明黑暗;书中人物有“神圣的自由”,立志成圣和为国家利益,忠于职守,为理念奉献;也有“堕落的自由”为所欲为,不能忍受规范制度,成为真理与和平的敌人。 曹操煮酒论英雄:“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曹操点出了“胆识”的重要性,唯有聪明才辩、磊落豪雄、深沉厚重才能开创新格局。 刘备一心为关羽报仇,怒而兴师、愠而致战,派兵伐东吴,公私不分,显示情绪管理的关键性。 诸葛亮提出“隆中对”,正确分析形势,进而预测事态之发展,显示领导力与战略性、哲学性思维的互为表里。 赤壁之战前夕,周瑜队主降派大怒曰:“吾奉主公之命,督兵破曹,敢有再言降者必斩。”领导者的意志,正是最珍贵的无形战力与精神指导。 淳于琼喝酒误事,醉卧幛中,导致曹操攻其不备放火烧乌巢军粮,袁绍因此一蹶不振,走入灭亡。管理策所说:“上帝会注意细节”,局部影响全局由此可见一斑。 胜利者要宽容,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领导者必须展现豁达与胸襟.

学习 三国演义 中的领导智慧

学习三国演义中的领导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三国演义》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从《三国演义》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的精髓,体悟领导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追求领导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 领导就是希望的化身,领导是一种英雄之旅,领导者就是攀上阳台,极目四眺,看到远方的愿景,鼓舞追随者落实愿景。学习《三国演义》故事中历史人物的领导管理、处世之道,从中寻找与总结领导与管理的规律和教训,体悟进退应对之道,在困境中运用智慧、勇气、决心找出生存之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做到领导力与历史观的完美结合。“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一个企业领导,容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在之前的讲座中,我谈到过大局意识的问题,一个企业领导是否具备大局意识是完成领导任务的重要前提。相对于一般员工而言,一个企业领导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往往都要想“大事”,做“难事”。 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和压力,需要妥善处理各种各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工作上千头万绪,有时还会遇到班子其他成员以及下级干部员工的不同意见,凡此种种,都要求一个领导者要有宽阔的胸怀,要“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能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不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从《三国演义》中感悟管理学原理 ——以失街亭为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姓名:孙晓凤学号:20108315 一部“三国”,智者从中取功利,仁者从中看因果。何谓因果呢?在一个学管理学的人眼里,就是管理者与管理绩效之间的关联性。那一段风云变幻的战争故事,也因此可以被看做是一部传奇的管理学案例。《三国演义》中的智慧不只是政治权术和战争计谋,更有丰富的管理智慧。如果你能从妙趣横生的三国历史故事中读出中国式管理思维,那么恭喜,说明你有做领导的天赋。 在《三国演义》中,孔明有被美化的嫌疑,变得不大真实,“多智而近妖”(鲁迅语)。但是,小说中还是极力从一个理想的管理人员的角度来描述他。那么,我们不妨抛开历史的真伪,纯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待小说中孔明,书中对孔明成功之处的着墨实在太多,所以在这里决定只从孔明的一次著名的失败——失街亭中来看孔明的不足之处,从而给今天那些因成功而趾高气扬的管理人员敲敲警钟,毕竟美玉微瑕,人无完人。 失街亭是孔明最惨痛的失败,但让可怜的马谡在此事件中负上全部责任确实冤枉。其实,当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失败时,策划者和执行者都应各负一半的责任。有人会为孔明辩论说:是马谡没有按照孔明的策划 行动才导致失败的。这是人们的普遍认识,但是,马谡按照孔明的策划而 行的结果这一定是胜利么?历史无法重复,自然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但我们可以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对守街亭的整个过程加以分析,从而推断出结果。 能否指派马谡担任守街亭的领导? 我们先来考察马谡的能力结构。在专业能力方面,马谡主攻谋略学,是一个难得的参谋人员,但在独立带兵出战方面没有实际经验,只做过幕后策划的协助工作;在人事管理能力方面本来还算不错的,不过因为缺乏独立带兵的作战经历,决定了他在军中并没有能够让大兵绝对服从以至崇拜的基础,说明在危急的时候马谡无法以个人魅力稳定军心;他不听王平的再三劝告,说明他不是一个能虚心接纳他人意见的好领导;他自动请缨守街亭,并且流露出对司马懿的轻视,证明他既不知己,也不知彼,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有独当一面才能的管理人员。所以,作为守街亭这样关键的任务,马谡是无法胜任的,一个人的才能有限,本来也怪不得他,但可惜的是他得到领导的错爱。真正的错爱!虽然书不再三强调了孔明的不放心,又派了王平作副将。但是难道孔明不懂“疑人勿用,用人勿疑”的道理么?!如果反过来让王平做全权领导,马谡为随军参谋这样的组合可能更适合本次任务,就这点上,孔明犯了最大的错误:用人不当!与知人善任的要求相差甚远。 领导班子的结构组合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代的曹操,就有一次著名的人事组织策划:公元215年,曹操攻张鲁,命令张辽、李典、乐进守合肥,对于这三位著名将领,曹操是这样组织的:“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后孙权率十万大军到,合肥曹军只有七千余人,形势很危急,张辽、李典遵照曹操分工,乘吴军立足未稳,选八百勇士突袭吴军,大挫吴军士气,而同时激励了己方的士气,吴军在锐气大挫后围城十多天,终无法攻下合肥,只好撤退。后来孙盛评论道:“至于合肥之守,悬弱无援,责任勇者,则好战生患;责任怯者,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员工管理 旧时有“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之说,意指《三国演义》充满着权术与奸诈。其实从另一角度来说,这正是斗智斗勇的表现。各路英豪为了开创自己的基业,纷纷抢夺各种资源。“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三国的创立者都知道人才对他们功业的极端重要,使出各种手段网络贤才。清朝史学家赵翼如此评价,“人才莫盛于三国,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大略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是呀,今日之市场竞争,亦如三国之况,企业对员工的管理亦当吸取三家之长,有情义、有待遇、有未来,方可夯实发展之基,提升持续发展之力。 员工管理,首先要能识才选才。曹操是三国时期最善于选才的,他求才若渴、唯才是举,用人以智、量才而用,不受条条框框约束,也不关注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节。如此,使得一些出身寒微、自视清高、有过节的贤能才俊纷纷投奔,手下各类人才云集。观古鉴今,但凡是有才能的人都有一些“毛病”,而那些循规蹈矩的人又没有什么真正的才能。有的地方则看出身,看学历,看脾气,能力则可次之又次,把真人才拒之千里之外。 员工管理,其次要能用才。用人当取人之长、不相疑。刘备让诸葛亮做军师,掌握全盘,五虎上将作先锋,照旨行事,取六人之长,优势互补,众人皆尽其能,气势一时无二。诸葛亮的胞兄诸葛瑾(字子瑜)一直被孙权重用,有人诬告他与刘备有勾结,但孙权说:“孤与子瑜有生死不易之誓,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用人不疑,使得他们真情感动,抵死效命。 员工管理,重要的是留才。人才留得住,企业发展才能可持续。员工在企业工作,氛围很重要。“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个有家般感觉的工作,上下和气,忠诚度自然高。刘备是一个能和下属同甘苦、共患难的上司。和关张情同手足、“三顾茅庐”请卧龙、对黄忠、马超礼贤下士。孙权更是极力推行以情感人的家庭式管理,和周瑜情同兄弟、鲁肃去世他“为举哀,临其葬”。情动才能心动,心动才能行动。对员工工作之外的关心问候、红白喜事的到场慰问……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然而随着刘备的去世,其赖以留人的感情也失去了依托,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尴尬局面。可见单凭感情留人是不能够持久的。曹操,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法宝是金钱和事业。“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冲着高薪和能够得到事业发展的舞台,一大批能人投奔到了曹操营下。但时间一长,手下人的忠诚度却常常出问题,“到哪不都是混碗饭吃吗?”。 《太公兵法》云:“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者,士之所归,赏者,士之所死。礼赏不倦,则士争死。”因此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上,感情待人、待遇引人、事业留人三者不可偏废。不但要给予人才相应的报酬待遇,还要帮助他们去实现自身的价值,更要尊重和维系他们的感情以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这样,企业在顺境时能够吸引到优秀人才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能力,而企业在逆境时,也能留住他们帮助企业共度难关。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从“三国”历史看领导力 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无休止的对话, 读历史使人耳聪目明,从愿景中寻找规律与教训。《三 国演义》故事,正是领导力的精髓。 —“一头绵羊带领一群狮子,敌不过一头狮子带领的一群绵羊”。领导者对于企业如此重要是因为,一方面领导者的魅力、预见力和洞察力是企业成长、变革和再生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另一方面领导人的决策也有可能将企业带入困境。 如果把三国历史视为三大企业集团的市场竞争,那么, 三国竞争的核心便是领导力的比 拼。三大CEO勺领导方式各不相同,曹操以战略取胜,孙权以经营掠市,刘备以人才立足。 若论个人能力,曹操文武兼备,雄才大略;孙权强悍果断,刚毅有为;刘备呢?文不能治国, 武不能安邦,何能之有?然而基础最差、能力最弱的刘备却能得到诸葛亮、赵子龙、关羽、张飞等高级人才的辅佐,能立足西蜀三分天下,可见刘备是极具领导艺术的CEO 曹操:羊群变狮群战略 曹操曹孟德,文不过孔融、杨修,武不及许褚、典韦,智不如郭嘉、程昱。而此辈皆为之用,何哉?因其胸襟广博、眼界深远、雄才大略所致。 官渡之战对曹操来说是个生命攸关的转折点,也正是这一次胜利让曹操在中原地区占据 了绝对的优势,为他日后一统江北地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曹操起兵七万,作战袁绍七十万 大军,兵力相差悬殊,并且粮草短缺。但是曹操有以下几个优势是袁绍没有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有优势,因此曹操有着主动权;曹操能够知人善用,并且在关键时刻启 用了袁绍的谋臣,获得了关键的信息;曹操主场作战,地理上有着优势;袁绍的骄傲自大为曹操胜利的客观原因。 官渡之战是一个最为经典的“强弱变化”案例。最早看出这个变化趋势的是曹操的谋士 郭嘉。他认为曹操的实力虽然暂时不如袁绍,但从长远来看,曹操一定能吞掉袁绍,因为“绍 有十败,操有十胜”。曹操具备了一个优秀领导者必备的素质:体任自然、顺乎常理、雷厉风行、任人惟贤、行为果断、以诚待人、体恤下属、兼听则明、制度严明、精于商战。 商场如战场。商战中,竞争双方力量对比往往非常微妙,一方看似强大无比,另一方好 像不堪一击,但转眼间,局势就会发生彻底改变。弱者可以变为强者,强者也能变为弱者,而决定这一变化的正是双方的领袖人物。一只羊领导一群狮子,那么这群狮子迟早会变为羊; 但如果让一只狮子领导一群羊,羊也迟早会变成狮子! 大象无形。高明的领导者善于淡化自我,更不会将自己“神化”,而是努力强化整个组 织的力量,善于将整个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统一,而不是简单把目标变成数字。 在具体工作中,领导者应该着重以下四点:制定远景和战略,发展信任关系,开创富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企业文化,培养并激励下属。这样方能提高自己的领导力,带领企业不断 前进。 那么,如何检验自己的领导力是否有效?惟一的标准就是领导者的下属,看他们是否也足够强大,是否足够自信。只有羊群已经变为“狮群”时,领导力才算是足够有效。具体说 来,可以有以下四点评判标准:下属是否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事务,在职责范围内是否 拥有自由感?下属与上司意见不同时,他是否还能够拥有创意并果断提出?下属对所从事的 工作及其远景价值是否具备认同感、使命感?下属是否具备足够信心不断挑战自我? 刘备:像园丁那样管理 刘备是一个非常有领导力的人,尽管他的作战能力不如曹操,也经常遭遇命运的颠沛流离,却依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跟随他,忠心耿耿,至死不渝。他像是一个园丁,虽然不是一个特别优秀的园丁,但身上却有着园丁惟贤惟德的情操。人们会尊敬、爱戴、甚至愿意追随那

从《三国演义》看人力资源管理

从《三国演义》看人力资源管理 [摘要]在中国,“三国”是人们茶余饭后谈资的一个永恒话题。尽管只是一部文艺小说,但是其中蕴含的许多人生哲理、经济学、管理学知识,却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本文将从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如何看待人才、制度与自律、组织团队的建设四个方面,对其中包含的人力资源管理学知识,以及它能给我们当代企业管理带来怎样的作用进行论述。 [关键字]育才、用才、制度与自律、团队建设 引言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人间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当着熟悉的旋律再一次回荡在我们耳边,《三国演义》那一个个生动活泼的面容不由自主的浮现在眼前。不言而喻,其中记忆最深的无疑是被誉为“知识"的化身、智慧的象征,并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发明家等载入史册的诸葛孔明。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中,司马徽在向刘备举荐诸葛亮和庞统是说:“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得天下。”可是刘备两者皆得,最终也未能完成一统天下,复兴汉室的伟业。为何?是他们浪得虚名吗?若如此,诸葛亮帮助刘备从无到有,确立三国鼎立之势又该何解呢?况且庞统从第五十七回到刘备帐下听用,致第六十三回取洛城遇伏身亡,不过短短几回的剧情,可以说完全没有展现他作为一代谋士价值,当我们在说到三国、说到蜀汉,人们耳熟能详的不过就一卧龙而已,又有多少人记得凤雏。确实,他在蜀汉政权的建立当中只不过是一个过客,没能起到建设性的作用。这又是谁之过?假设庞统不是在刘备帐下,而是在曹操帐下,结局又将如何?所以,从一部《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管理学问题,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一、如何看待人才的培养 诸葛亮七出歧山却从未打出去过,反而被魏国一攻就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诸葛亮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与战略上的生养。在失去荆州大片土地,损失关张两员大将,失去了“精神支柱”刘备,再平孟获,出兵伐魏,国家资源根本无法支撑,而在此期间,魏国大力开办学校,发展经济,培养了众多的人才。一个主攻,国力虚耗,人才只损失无补充;一个主守,养精蓄锐,人才辈出,胜败之道一目了然。人才与生养的问题不解决就急于大动兵戈,就难免失败了。 从整体上来说,蜀国除了五虎将外,几乎无可用之将。而五虎将何许人也,赵云是刘备借来的,关羽、张飞本来就是刘备的兄弟,黄忠是刘备哭来的,马超是后来的降将,几乎都是前期随刘备打天下的猛将,试想,自诸葛亮跟了刘备后,又冒出几个人才?而且就算后期诸葛亮想尽办法赚来的姜维,也不是由蜀国内部培养的。相较之下,魏国在人才培养上就注重多了。 外招人才当然不失为一条捷径,但要与组织的融合需要时间,更会剥夺内部人才的晋升机会,而且生源始终有限,不是长久之计。人才资源问题,只有从内部培养上着手,才属上乘,否则,

从《三国演义》看领导者的处世之道

从《三国演义》看领导者的处世之道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古人曰:“宽以济猛,猛以济宽,宽猛相济”、“治国之道,在于猛宽得中”。领导宽容,就可以使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尚书》中有“有容,德乃大”之说,《周易》中提出“君子以厚德载物”,荀子主张“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 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越领导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 作为一名领导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者的胸怀。一个领导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

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从三国演义故事中一些领导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者的精髓,体悟领导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追求

《三国演义》与管理中的“均衡思维”

《三国演义》与管理中的“均衡思维” 赤壁大战,曹操樯橹灰飞烟灭而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料事如神,却用 关羽把守最后一道关口,导致煮熟的鸭子飞掉。 捉放曹与空城计中的均衡思维 赤壁大战,曹操樯橹灰飞烟灭而败走华容道,途中三笑孔明、周郎智 谋不足,未在险要暗设伏兵。 然而这一笑笑出赵子龙,二笑笑出张翼德,幸亏将士拼死抵挡才逃脱 性命;三笑却笑出了关云长——曹操无奈只得亲自哀求关羽放行。 念及旧日恩情,关羽义释曹操,一代枭雄才得以回归江陵。 诸葛亮料事如神, 却用关羽把守最后一道关口, 导致煮熟的鸭子飞掉, 这令许多古人今人扼腕叹息——然而另有说辞却是诸葛亮放走了曹操。 曹操、刘备、孙权三雄之中,刘备势力最为薄弱而曹操最强;并且曹 操还挟天子以令诸侯,具有政治上的正宗优势。 曹操一除,孙权自可用全部力量绞杀刘备,而此时的刘皇叔无丝毫还 手之力,只能引颈待戮。 因而唯有曹操才能牵制孙权,使孙有所顾忌而不得不联刘抗曹——对 于刘备而言,此时的曹操可败而绝对不可死。 然而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却不能不给世人演出一出戏,要让戏逼真又不 出丝毫破绽,就必须连自己人也要蒙在鼓里。

于是,神机妙算的孔明自然选择了关羽——只可惜了关羽至死都没明 就里,认为欠军师的不杀之恩——这却也成就了关羽的义薄云天之名。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更富颠覆性的说辞是诸葛孔明同样被人放了一 马,而这却是源于孔明妖魅思维般的空城计。 马谡拒谏失守街亭, 蜀军门户洞开, 魏军十五万直取蜀军指挥部西城。 西城仅余二千五百老弱残兵,孔明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 司马懿兵临城下,但见众老军旁若无人,于城门之下低头洒扫;诸葛 亮神情自若,于城门之上焚香操琴——清风左持宝剑,明月右执麈尾—— 何等祥和平静,却又似乎充满杀机。 于是乎这样一座空城, 吓得司马懿后军作前军, 前军作后军望风而逃。 官方的答案是司马懿认为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 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 我兵若进,中其计也,宜速退;而诸葛亮正是利用了司马懿的认知误 区——此人料吾生平谨慎, 必不弄险; 见如此模样, 疑有伏兵, 所以退去。 然而,另类的推理却是,诸葛亮弹琴退仲达,是因为仲达老狐狸同样 妖魅般的思维——司马懿前来就是为了取西城,哪有不攻的道理?如此狡 猾的狐狸谍报工作也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唯一的解释就是司马懿并不是没有看出这是一座空城,借此天赐良机 除掉诸葛亮, 就基本等同于灭亡蜀国; 而三国鼎立的力量均衡一旦被打破, 灭吴就只能是个时间问题。 然而司马懿深知狡兔尽走狗烹、飞鸟绝良弓藏的道理,在自身羽翼尚 未丰满之前,除去诸葛孔明这个魏国的心腹大患之时,也基本上就是他司

名著经典中的领导力发展带来的启示

名著经典中的领导力发展带来的启示 作为一名领导力发展者,就要有领导的风范,领导者的修养。宽大为怀才配得起上级,与下属一样,以德报德、以怨报怨,以牙还牙,就不是领导的风度,就是缺少领导力发展者的胸怀。一个领导力发展者要有博大的胸怀、雍容的气度,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包括逆耳之言,容得下各种各样的人,搞“五湖四海”。 任何一位成功的领导者都必定是一位成功的用人者。一位领导力发展可以在所有的地方都不如其部下,除了一种本领:用人。任何一位领导力发展者都惟有善于用人,才能服人之心,得人之力,尽人之才。作为领导力发展者,你要经常思考,他们为什么愿意跟随你?这也是史玉柱经常思考的问题,经常成功的原因。 笔者认为:领导者要加强个人的修炼,学会宽容,学会超脱。宽容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即是对自已善待。宽容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是看透了社会人生以后所获得的那份从容、自信和超然。但似乎只有卓越领导力发展者才具备这样的智慧。 不宽容,不影响同物打交道。一个科学家,性格怪癖,但他的工作只是一个人在实验室里同仪器打交道,那么,不宽容无伤大雅。一个车间里的员工,只是同机器打交道,那么,即使他同所有人都合不来,也不妨碍他施展技艺制造出精美的产品。 但是,任何管理者,都必须同人打交道。有人把管理定义为“通过别人做好工作的技能”。一旦同人打交道,宽容的重要性立即就会显示出来。人与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谓宽容,本质就是容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同性格、不同特长、不同偏好的人能否凝聚在组织目标和愿景的旗帜下,靠的就是管理者的宽容。 《三国演义》中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原谅营中和袁绍暗通款曲之人:“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这是一个领导者必须展现的豁达与胸襟。曹操是一代奸雄,他很清楚的指导,如果要清算和袁绍有来往的人,恐怕自己的手下有一半都保不住。何况当时敌强我弱,有些人不一定是勾结袁绍,可能只是给自己留条后路罢了。 相反的例子,周瑜虽然很能干,但心胸狭窄,诸葛亮三次用计,便把他气死了。当然周瑜可能是小说家编出来的,但是也从反面说明了胸襟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也必须具备豁达的胸襟,宽容的心态,一定要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努力具有更加广阔的世界眼光、强烈的国际意识和为大局服务的全局意识。 从《三国演义》故事中一些领导力发展者的言谈行为中,我们感知领导力发展的精髓,体悟领导力发展的灵魂,结合现代管理,领导力发展提出愿景,坦诚沟通,承担责任,寻找共识,相互信任,怀抱核心价值观解决纷争与问题,展现人文关怀,创造故事,提出理念,传递信息,鼓舞士气和信心,迈向未来与希望。不断突破,推动革新,培养决策力与执行力,追求领导力发展品质,建立领导人格典范。

《三国演义》中领导科学与艺术

中国古典名著启示录——《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三国许多故事相信妇孺皆知,比如赵云七进长坂坡、火烧赤壁等等。就本身故事性而言《三国演义》是很精彩,但从书中也可以看出很多深层次的道理,计谋之间的交锋、为人处事等等都给了我深深的启示。 接下来我主要谈谈《三国演义》给我的关于领导学的启示。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他是一个杰出的领导者,霸气并有极强的领导力。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还比如战袁绍时,袁绍帐下许攸前来投奔,曹操连鞋都没穿就去迎接,也正是用了许攸出的计谋才能打败袁绍。说到许攸,至于最后为什么会被杀也有很多道理,原著里许攸后来恃才放旷,经常在公共场合不给领导曹操的面子,曹操虽然爱才当然会不高兴。因此最后被许褚杀了,曹操不用亲自下杀令就达到了杀他的目的,只是给了许褚象征性的惩罚,曹操这一出还是做的很漂亮的。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曹操一生都属于十分大胆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诈的。他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最后明知错了,还要继续杀了吕伯奢,其无情无义至此,陈宫便离他而去,曹操后来说的那句话耐人寻味:“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当时他不赶尽杀绝的话,吕伯奢若真带了些人过来追杀他,可能曹操会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了。在以后许多事情上,曹操都可以表现出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的气质,作为领导应该有自己的独断专行,不能随便让下属看出心思,应该有威严感。 与曹操截然相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备了,他以仁义当先,他热爱百姓。刘备一生的行为都与曹操相反,曹操奸诈,刘备仁义。刘备在落难时,还带着百姓逃命,他管理一个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爱戴。但是本人而言我是不喜欢刘备的,小说里刘备缺少领导者的决断,最致命的是把私人情感至于比天下还高的位置,自己二弟被杀就气急败坏攻吴,置诸葛亮建议阻拦于不顾,也置刚打下来的蜀汉基业不顾。我觉得这根本不是领导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