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在测验中减小社会期许效应的对策分析

关于在测验中减小社会期许效应的对策分析

关于在测验中减小社会期许效应的对策分析
关于在测验中减小社会期许效应的对策分析

关于在测验中减少社会期许效应的对策分析(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系,深圳,518060,学号2120010509)

摘要在人格测验中,很容易产生社会期许效应,这会对量表的效度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对社会期许性进行减小和控制。本文分析了社会期许效应的产生原因,并从

借鉴国内外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中总结和归纳出一些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人格测验;社会期许效应;控制策略

1 引言

心理测验主要分为两种: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相对于认知测验来说,人格测验的信度和效度更低一些。造成这种情况的影响因素,除了编写测验项目的技术外,受测者是否真实地回答测验所提出的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通常,在人格测验中,受测者会受到社会环境,施测环境,施测者及受测者自己等的影响。比如说,在人格测量用的较广泛的一个领域—人才选拔人格测评中,有些受测者为了能争取到想要的工作岗位,会故意选择与自己不相符的选项以博得企事业单位的认可和青睐。这些按照对题目的社会价值判断而不是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回答的倾向的现象就被称为社会期许效应。

在这种效应的驱使下,个体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或出于自己心理的需要,不按照自己真实的情况来回答问题,而是按照公认的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或者想法来作答(Paulhus,2002)。这种效应,导致测验的效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影响了测验的效果。对人格测验的预测效度、结构效度及选拔中录用决定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曾秀芹,卞冉,车宏生,2007)。社会期许性对心理以及社会测量的影响问题,早已经被许多的社会学家以及心理学家意识到,而且也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于这一问题的解决,以往的探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本文将再次梳理这一脉络,总结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探讨控制社会赞许性这一问题的一些理论性的解决方案。

2社会期许效应的产生原因

社会期许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本质是社会人。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我们的思想活动都受到了社会观念,道德,法律等的影响。因此,在做测验时,人们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符合社会规则和不违背自己所处环境中的道德规范的选项。

第二个因素是被试的意识。从这一方面来看,影响受测者的社会期许性的主要有自欺,欺人和目的性的不愿作答。自欺,这样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一些在社会之中觉得自己处于弱势的一些群体里面,在这样的一些群体之中,只有通过夸大个人才能使自己不至于产生自卑感或者得到别人的赞同。自欺指的是个体由于不愿意承认自己不具备自己某些特质而采取夸大自己一些优点的方式来故意抬高自己,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个体对于自己的了解还是足够的,即这样的个体还是一些具有自知的人群。欺人则是个体由于为了给人们留下好的印象而故意采取歪曲描述自己的方式来欺骗他人。这一类型的人对于自己的不足也有明确的认识。Paulhu(2000)认为“欺人”一词带有很强的挑衅性,因而用“印象管理”将其代替。在很多的社会测量中,出现社会期许性的原因还包括被试为了得到期望之中的好处而故意隐瞒自

己的真实情况而不作出如实的回答。在这一情况之下,当被试知道自己所作的回答将会影响到自己将来利益的时候,被试者将会朝着利于自己的方向进行作答。

3社会期许效应的控制方法

社会期许效应的总的来说,对人格测验的效度和决策影响大。所以如何减小和控制社会期许效度以提高人格测验的效度,是很多测验专家所致力研究的问题。

对社会期许性的控制主要从程序和统计上处理,即控制方法有程序控制法统计控制法。

3.1 程序控制法

一是指导语控制法,即告诉问卷调查是匿名的;告知他们其诚实准确的自我报告对调查结果的重要性(郑晓伟,2002)。

二是应对作假最常见的方法,即是在人格测验中嵌入《社会称许性(SD)量表》,直接对社会期许性进行测量,然后再采取校正或者识别技术去除社会期许效应。《社会称许性量表》同时测量了自我欺骗和印象管理两种成分。在运用社会称许量表时,可通过设定较高的分界线来识别较严重的作假者。即高于分界线的分数就被剔除掉,而低于分界线的被认为是诚实者(发生了自我欺骗)(洛方,黎坚,2009)。

第三个就是“虚拟通灵器法”(测谎仪),即告诉被试与一台测谎仪器相连接,而实际并没有使用真正的测谎仪。通过仪器测量生理指标,了解到他们的内在态度。由于被试一般会尽力避免被仪器搞的难堪,因而给出的回答受社会期许性的影响会降低。实际上,很少有研究者使用此方法来控制社会赞许性,其原因是仪器太庞大、太昂贵、效率太低(每次只能测一个被试)、不道德( 欺骗被试仪器可测态度,事实上仪器并不能测量态度)、理论背景不清。不过后来研究者使用了一个确实能检测反应者态度的测谎仪,很好地解决了前两个问题。

第四个方法:使用迫选量表,此方法要求被试在两个具有相同社会期许性而又测不同特质的题目间做一个选择。每对题目可能是同样受赞许的,也可能是同样不受赞许的,二者不能兼选,必须将最符合自己情况的陈述选出来。使用此方法,迫使被试在两个称许程度相等的句子或答案间选择,从而抑制作假反应发生。它提供了一种使得测验作假降到最小化的可能,但是它不能进行个体内部特质之间的比较。此方法的局限性在于: 过于将注意力集中在期许性上,必然会影响对测量不同特质题目的选择,使许多题目的表面效度很高;题目一般采用反复轮流配对式,被试极易厌倦和疲劳。此外,它不能进行方差分析,因素分析等处理,因而,心理学家不推荐使用迫选量表,目前在组织中使用的人格测验仅有10%采用了该形式(洛方,刘红云,张杉杉,2008)。

还有利用计算机的方法。实验证明,使用计算机测评、交互式语音应答(VIR)比使用传统的纸笔测验和面对面的访谈更能有效降低社会期许效应的影响。Paulo等人的跨文化研究发现,在报告敏感性问题时,计算机测评的有效性在发展中国家没发展国家那样明显,测评的有效性部分依赖于问题的类型、背景和研究人员,由此显示了测评的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Richman等人的分析表明用计算机测评并不总是比用传统的面对面和纸笔测验时的社会期许效应要低,只有当被试独自一人匿名作答且可以回头重新观察之前的项目时社会期许效应才会低(韩振华,任剑峰,2001)。

随机反应技术,由于此方法是不记名的,被试回答的题目内容是随机抽取的且作答时没人在旁,如此可以降低被试的顾虑,由此得到的结果社会期许性的程度也就较低。分析发现,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之间的物理距离是影响社会期许效应的一个可控因素,问题越是敏感, 两

者之间的距离越近,社会期许效应越大;两者之间的距离越远,社会称许性偏见效应越小。因此, 越是敏感的问题,越要给被调查者间接表达的机会。

对同一问题多方法,多重检验也是准试验研究的趋势之一。还可以在同一测验中不同位置重复一问题。因为每种方法都有缺点, 当我们在某研究中, 没有估计到社会称许性偏见效应,或对它估计不足时,多方法,多重检验可以防止这类情况的发生。

除上述之方法外,还有评定项目的称许性(分为被试评定和法官评定),使用中性项目,随机化回答法,他评与自评相比较等方法(钟华,郭永玉,2007)。

3.2 统计控制法

统计控制法,主要用于在某些研究情境中,受条件限制,前面的程序控制方法无法实施时,就考虑在数据分析时采用统计的方法对社会期许性反应进行控制如通过协变量技术将社会期许效应作为影响测量结果的协变量将其剔除。

总之,通过对社会期许性产生的原因、控制手段等方面进行分析,期望对今后社会心理研究中识别与控制社会期许性有所帮助(郑晓伟,2002)。

4 总结

作为心理测量中长期研究的一个主题,性格或人格测量在现实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但其可能存在的作答失真等问题也引起了心理学者以及其他领域的关注,尤其是自陈量表的可作伪性问题,其中社会称许性反应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关注的焦点。(赵丹,黄星艳,2011)社会期许效应在人格测验中普遍存在,它会对人格测验预测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一定影响。造成社会期许效应的主要有社会观念和自身的主观意识的影响。针对其产生原因,可以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控制:程序控制和统计控制。主要控制方法有指导语控制法,迫选法,假通心仪法,嵌入《社会称许性量表》法,重复问题法,计算机引入法等等。

参考文献

Han,Z.H.(2001). The social-desirability bias effect in society survey research.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03.

[韩振华,任剑峰.(2001).社会调查研究中的社会称许性偏见效应.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03.]

Luo,F., & Liu,H.Y., & Zhang.B.B.(2008). The faking of personality tests research in Occupational selection situations. Advances in Psychologcal Science, 16(5),803-809.

[骆方,刘红云,张杉杉.(2008).职业选拔情境下人格测验作假研究.心理科学进展,16(5),803-809.]

Luo,F.,& Li,J.(2009).Definite the demarcation of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scale.T he Collections of abstracts of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B841.7.

[骆方,黎坚.(2009).《社会称许性量表》的分界线划定.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B841.7.]

Paulhus, D. L. (2002). Socially desirable responding:The evolution of a construct. The role of constructs in psychological and educational measurement, 49 -69.

Zeng,X.Q., & Bian,R., & Che,H.S. (2007).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Desirability on Personality Measures in the Selecting Context. Journal of Gannan Normal University,(4):37-41.

[曾秀芹,卞冉,车宏生.(2007).人才选拔情境下社会称许性对人格测量的影响.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4),37-41.]

Zhao,D.,& Huang,X.Y.(2011).The research present situation and outlook of the social approval.Economic Research Guide, No.121.

[赵丹,黄星艳.(2011).社会赞许性的研究现状及展望.经济研究导刊,No.121.]

Zhen,X.W.(2002). Analysis on production and controlling measurements of Social psychological.

New West,( last ten days . theoretic version),02-03.

[郑晓伟.(2002).浅析社会心理研究中社会赞许性的产生及控制策略.新西部(下旬.理论版),02-03.]

Zhong.H., & Guo,Y.Y.(2007). Study on the solution of the social desirability. The Collections of abstracts of 12th National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B841.7.

[钟华,郭永玉.(2007).社会称许性问题的解决方法初探.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B841.]

Countermeasure Analysis of Reducing 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 in Tests

Liang Ting

(Applied Psychology, Normal College of Shenzhen University)

Abstract

In the personality tests, it is easy to produce 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 which will affect the scale of validity.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reduce and control 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 as far as possibl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 of 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 And by quoting from concerned scholars’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essay summarizes and induces some control measures.

Keywords Personality test; Social desirability effect; Control strategy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答案教学教材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这笔养老金应由谁缴? 案例描述:刘玉国系某供销社1985年4月招收的亦农亦商的临时工,1994年11月成为农民合同制工人。在刘玉国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用工期间,供销社按月收取刘玉国工资总额的3%款项作为离职返家的补助费,并纳入专户管理。自1996年12月起,供销社开始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社会保险法律宣传的不断深入开展,人们社会保障意识逐步提高,刘玉国深感社会保障对自身的重要性,想到自己在企业干了十几年,供销社没有给他缴纳养老保险金,到退休时,就少领养老金,这是对自己权益的侵犯,1997年初刘玉国遂要求供销社为其补缴做临工期间的养老保险金。供销社认为:刘玉国于1996年12月与供销社正式建立劳动合同关系,期限为5年,劳动合同签订后,单位已经为其缴纳了养老保险金;在1985年4月至1996年12月期间,刘玉国是亦农亦商人员,整个供销社系统与他同样身份的人都未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其间对其所扣的工资总额3%的返家补助费可以退还,供销社不具有补缴养老保险金义务。因此,供销社拒绝为其补缴养老金。双方争执不下,刘玉国于1997年初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申请仲裁,要求供销社补缴养老保险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驳回了刘玉国的请求。刘玉国不服,向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997年4月,法院对当地首起养老保险民事诉讼案进行了公开审理,判决供销社从1986年8月起为刘玉国缴纳社会养老保险金。供销社对此判决不服,于1997年10月向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问题: 1、如果你是二审法院的法官,如何裁判?请说出理由。(3分)答:正确。本案中,刘玉国于1985年4月成为供销社的职工,尽管双方未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但双方已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依据《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之第8条规定,刘玉国有权享有养老保险待遇。事实上,供销社所扣的月工资总额的3%的款项,便是刘玉国个人缴纳的养老保险金,对于单位应缴纳的其余15%。供销社依法必须缴纳,否则违反了《国营企业劳动合同制暂行规定》第26条之规定,因此,本案一、二审法院的裁判是正确的。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设计原则是什么?(6分)答:养老保险是指劳动者因自然衰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按照法律规定,有权享受国 家给予的一定数量的收入补偿和物质帮助的 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制 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工业社会中,每个劳 动者最关心的是自己晚年丧失劳动能力时的 生活,如果每个劳动者都能对丧失劳动能力 后的生活保障有信心,则必将促进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的稳定,养老保险(也称老年社会 保险)制度正是针对这一问题而产生的。 3、该案例中涉及的是什么养老保险筹资模式 与养老保险金缴费模式?(6分) 答:现收现付式与给付既定模式 案例分析:在城镇工作的所有劳动者都能参 加养老保险吗? 案例描述:河南籍的农村小伙子江之平和他 的四个伙伴从2000年到北京某大学的食堂 工作已经快6年了,他们分别担任厨师、小 工等工作。2006年6月,该大学的后勤工作 进行改革,需要辞退一部分由学校的后勤部 门直接聘用的农民工,江之平和他的4个伙 伴都在辞退范围。在办理辞退手续时,江之 平和他的4个伙伴发现,6年以来学校没有 给他们办理过任何社会保险。所以办理离职 手续时,江之平代表其他伙伴向学校的后勤 部门提出要求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学校后勤部门的负责人认为,学校是国家拨 款的事业单位,江之平等工人只是学校临时 雇佣的农民工,没有义务为他们办理养老保 险。江之平等人一方面向学校所在地的劳动 监察部门提出投诉,一方面又向当地的劳动 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在劳动争 议仲裁委员会的调解下,学校和江之平等农 民工达成了调解协议,将江之平等6年来应 缴纳的保险费用一次性补偿给江之平等人, 双方以此解决了争议。 问题: 1、试结合本案例分析养老保险的广覆盖原 则?(3分)答:教材P175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我国企业职工选择哪一种养老保险责任承 担模式?(6分)答:责任分担型 案例分析:养老保险是要强制办理吗? 案例描述: 王晓于2003年6月受聘于一家私营企业,担 任会计工作。但是工作至今企业都没有给他 办理养老保险。王晓很担心,询问同事是否 办理了养老保险,大家也都表示企业没有给 自己办理。于是,王晓就代表该企业的其他 同事向老板提出了希望办理养老保险的要 求,但老板说,自己这里是私营企业,不像 国有企业,不承担办理养老保险、缴纳相关 费用的义务。同时老板还说,如果想上保险, 就自己去上,公司不管这件事。王晓听后很 疑惑。 问题: 1、需要强制城镇私营企业办理养老保险吗? 请说出理由(3分)答:实行强制办理养老 保险的单位由《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 第3条明确规定,包括“国有企业、城镇集 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和其 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事 业单位及其职工”。对于这些单位而言,有义 务为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养老保险是强制 办理的,否则就要依照法律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对于在这些企业工作的职工而言,他 们也有义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按照法律规 定的比例缴纳自己应当承担的那部分养老保 险费。 2、养老保险的概念与特征是什么?(6分) 答:教材P171-172 3、请说明养老保险设计中的权利义务相结合 原则(6分)答:教材P176 案例分析:他的医药费该不该报销? 案例描述: 潘强原系骏马橡胶鞋业公司(以下简称鞋业 公司)供销科科长。1985年6月因私自收受 回扣被鞋业公司免去科长职务,但仍留在供 销科任销售。1995年春节期间,潘强带着妻 儿前往上海探望父母,在此期间,潘强因急 性黄疸性肝炎住进医院,住院治疗18天后出 院,共花去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潘强回 单位后,持病历、医药费发票等有关单据要 求鞋业公司予以报销,鞋业公司以经济困难 为由,告知潘强暂缓报销。同年12月,潘强 因累计旷工35天被鞋业公司除名。1996年1 月5日,潘强再次找到鞋业公司,要求鞋业 公司报销其在上海住院期间的医药费用,鞋 业公司以潘强看病并非在定点医院及其已被 除名为由,拒绝报销医药费用。在多方求助 无果的情况下,潘强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 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被诉人鞋业公司报销 医药费54785元人民币。 相关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细则修 正草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问题: 1、如果你是仲裁委员会的法官,如何裁判? 请说出理由。(3分)答:市劳动争议仲裁委 员会受理后,立即组成仲裁庭进行审理,在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分析

对中国社会现象的看法 自90年代迄今,中国转向市场经济,工业化城市化高速起飞,物质欲望得到充分释放,道德淡化:社会正义、社会公德、社会公平、社会关怀被视作幼稚而弃。其中,中国的官僚腐败就已经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官员行使行政权力的同时,受到行政权力约束的一方想方设法避免被约束,希望通过手中拥有的钱财等物质条件换取官员的权力,或者避免被其约束。而官员或百姓又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得到自己想要的某种利益,于是权钱交易就有了可能性,但是这种交易无疑是违反法律和道德的。官员触犯法律的时候也会受到某种制约,从而希望通过手中的钱或权来逃过法律的制裁,有些官员怯于权力,恐于遭到报复,于是有了官官相护。久而久之,这种腐败作风深入人心,在百姓看来通过正当途径已不能保障自己的权益,于是助长了这种权钱交易的风气。 目前中国的现状是,在经过了200年的半殖民半封建统治之后,中国古代传下来的很多好的道德,悉数被破坏,有些是被殖民者所剥夺,更多的是被这200年中频繁的改朝换代者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固为出发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筛选,去掉那些不利于自己统治的文化,加入一些有利于自身统治需要的文化,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这一系列统治者们改造成一部分是统治百姓的工具,而不是以加强大众素质,加强道德修养,加强自我约束为出发点的传统意义的道德。另一方面,我国的政府长期都是人治政府,而非法治政府。依法治国的口号也是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更何况即使是这个口号的推行者也有很多时候并不是按照法律的办法来办事,很多时候仅仅是依靠自己的意志来决定怎么做,这种践踏法律的行为,那就别提在下面落实的时候法律能起到的作用了,各级政府或者其他有权阶级践踏法律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在我国现在这个阶段,法律和道德上的约束并不强,这更加加大了官员和商人权钱交易的可能性,各种滥用权力的现象,商人为达目的进行各种行贿,各种有权阶级利用权力换取金钱的行为,有时候一开始也只是一小部分人,但是当其他立场不坚定的人看到这些人利用不义之财买了名车,买了别墅,发家致富之后,并没有收到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制裁,于是,其中立场不坚定的人自然就动摇了,自然也就以这些道德败坏,践踏法律的腐败分子靠拢。于是,这些那些有权阶层就像沙子流进了漏斗一样,越来越多的掉进了腐败这个无底深渊中。当很多很多的官,开始腐败之后,为了保全既得果实,各种腐败行为,各种腐败官员就开始权权相报,官官相护,从而成了一种更加难以被打破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现在这种社会风气的情况下,官员的腐败问题不是偶然,而近乎是必然你的事情了。这是由于人性内在的固有需求和社会上道德和法律缺少必要的约束力所觉得的,谁叫中国的现状就是人治社会,权力能够超越法律呢? 所以在现有的社会结构上,想要解除腐败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考虑。首先是要弱化权利,限制权力的扩张,还权于民,重大问题要集体协商,民主决策,不能一个人说了算,可否考虑如何切实加强各级人大(代表)的监督制约作用或各级工会组织的监督制约作用,除此之外可否考虑建立相应的委员会(民间组织,不纳入干部编制),赋予相应的监督制约权利。没有监督和制约的权利,必然会产生腐败!于此同时,法律对于腐败的惩戒力度要大,绝对不能因为某人的权力滔天,就能够漠视法律。必须要做到有人贪腐,就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而不是因为这个贪污的人权力很大,法律就对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者就是触犯法律,也能够通过其权力搞定检察院,搞定法院,从而避开法律的制裁。法律必须要做到:一旦有人触犯,则必须无法逃脱制裁,法律的威慑力全在于惩罚的不可逃避性,若是法律的不可践踏性真正得到体现的话,很多的以权谋私的人是没有这个胆量的,很多人之所以以权谋私完全在于看到别人以权谋私没有被制裁从而跟风的。其次,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当人们真正的看重道德的时候,才会自觉去维护社会建设,然而这种方式又是漫长的,存在

社工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 张华,女,44岁,有一个正在本地读大学一年级的女儿,丈夫在女儿幼年时就因病去世。张华没有正式工作,这么多年来一直靠做临时工作维持家庭生活,比如做保姆、街道清扫员、家政员等。去年3月份,由于一次车祸,张华不幸失去了一条腿,住院没多长时间,她就因无力支付医药费出院。至今她还无法接受这种巨大的生活变迁,整日闷闷不乐,脾气也很暴躁,经常对女儿发脾气,有时候甚至不吃不喝,病情也没有好转。后来在女儿的劝说下,她的情绪好一点,但她还是经常想到自己是个废人什么用处也没有了,有时甚至想自杀,但又觉得不能让女儿孤孤单单一个人在世上生活。现在,她几乎不出门,不愿意和健全人说话,也不乐意和残疾人交往。 问题: 1.请阐释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2.针对张华的情况,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答案: 解析: 1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目的 (1)残疾人社会工作是围绕残疾人个人、家庭、群体以及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区开展的专业性助人活动。 (2)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增强残疾人的社会功能。具体而言,残疾人社会工作是要通过处理残疾人心理社会方面的问题,帮助残疾人克服在康复、教育、就业、婚姻家庭生活、社会权益、文化生活和环境方面遇到的障碍,让残疾人因把损伤带来的能力丧失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更好地发挥潜能,有机会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2.社会工作者采取的介入策略: (1)社会工作者借助医疗科技的基本知识,帮助张华取得合适的医疗康复服务。 (2)对张华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勇敢接受现实。 (3)帮助张华进行生活自理训练,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 (4)在张华具有生活自理能力之后,为其提供就业辅导,帮助她联系力所能及的工作。 (5)评估张华的家庭状况、经济条件以及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帮助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金,并取得社区的支持,解决其生活困难。 (6)鼓励张华走出家门,积极参与残疾人之间以及残疾人和正常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2)刘先生曾是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在经历一次车祸后失去了双腿。妻子是一家大公司的职员,有着丰厚的收入,儿子学习成绩优异,懂事。刘先生的母亲照顾他的生活起居,而母亲年老体弱,照顾儿子也显得吃力。妻子工作非常忙,没有时间照顾丈夫,而社区中又不能提供生活照顾和康复服务。一年来,刘先生一直待在家里,情绪很容易激动,经常一个人偷偷地哭。刘先生原本是一个性格开朗、爱说爱笑、喜欢与人交往的人,经历了这次创伤之后,不再和以前的朋友和同事来往,也很少说话,整个人很沉默。妻子看到丈夫变得越来越孤独,前来求助社会工作者。 问题: 1.请你分析刘先生面临的困境有哪些? 2.作为社会工作者,对刘先生可以采取哪些辅导策略? 答案: 解析:本案例适合采用社会康复模式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本模式的理论依据是生态环境改善模式,它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关注个人,二是关注个人和家庭及其成员之间的关系,三是关注个人环境系统。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为残疾人自身的发展提供帮助(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__课后问答题

第一部分 1.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一种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2)什么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的理论,是人们从一定的社会科学学科角度出发,对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做的系统分析或解释的科学的方法体系,主要研究对象是关于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及研究社会科学一般研究方法中的各种方法的特点、操作程序、作用及其限度,又研究这些方法之间怎样发生有序联系和整体作用。 (3)联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灵魂,必须自觉加以坚持。我们要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当代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对社会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我们研究社会科学,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不可能了解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所以,科学的方法,对社会主义的研究问题特别重要。 2. 如何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理解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是对以下五点的正确认识。 (1)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科学主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眼光看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研究方法,主张在自然科学的规范和方法论系统中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式和体系。人文主义突出强调人文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根本区别,强调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性质和研究方法方面的根本区别。只有把这两者结合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对社会历史的全面认识。 (2)理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个体主义认为个体决定整体,只有从个体出发才能很好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整体主义认为整体决定个体,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有效地解释社会历史运动。 (3)理解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是借鉴现代科学中的结构功能方法而形成的学术思潮和方法论流派。要素之间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在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理解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作为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批判而产生的,最初在当时的德法兴起,现在美国比较盛行。后现代主义有解构性和建设性的两大基本价值取向。当我们加强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克服它们所带来的一些负面问题。 (5)认识关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评价。总体上来看,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与西方社会进步和西方社会科学发展相关联的。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社会科学也是当代人 文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应当承认他们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也具有合理性。 3.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包括哪几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内容: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是其世界观,又是其方法论。在此基

社会保障 案例分析

第1章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1: 某市外商投资企业以本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理由,拒绝参加企业的基本社会保险。问外方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 不对。 (2) 城镇企业参加基本社会保险就是政府立法规定的,立法范围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 (3)劳动法第七十二条中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参加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就是应参保企业的义务,就是其职工应享有的权利,因此不能以任何理由拒绝参加社会保险。 案例分析2: 某企业以经济效益不好以及留住人才为由,只为企业中层以上干部缴纳了社会保险费,问该企业的做法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不正确。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律规定,企业必须为所有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只为部分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违背了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 第2章案例分析 在云南弥勒县城里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有着12个子女的妇女(其中8人为亲生、4人为继子女),因为中风卧床不能动弹,但12个子女却没有一人前来服侍卧床不起的她。钱兰英老人的子女中,有的就是身价过百万的村里富人,有的就是温保有余的小康人士,也有的经济条件十分普通,说起因何不尽赡养老人的义务,她们都有自己的理由。 大儿子:有能力,但她已经不就是我们家的人了。二儿子:经济条件差,有心无力。 三儿子:大哥不养我也不养。七女儿:养老人主要靠哥哥。 继子:她对我们没有养育之恩。 请您说说她们的理由在法律上能站得住脚不? 案例分析: 亲生子女都有赡养义务,至于说子女中有的经济条件好一点,有的差一点,在赡养义务进行时可以根据经济情况来履行。但这不表示条件差的就可以不履行这个义务。 第3章案例分析 某企业就是一家私营企业,于2001年建成投产,招收的均就是30岁左右的年轻劳动力。当地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求该企业按规定缴纳各类社会保险费,但该私营企业主以本企业没有退休职工为由,只答应承担与本企业员工相关的社会保险费用,拒绝缴纳社会统筹的其她社会保险支出。请问: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分析要点: (1)该企业老板的做法就是错误的。 (2)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基金筹集实现社会统筹的原则,也即全社会各类企业按照相同的资金筹集原则,缴纳各类社会保险基金。 (3)企业缴纳的各类社会保险基金中,一部分划入本企业职工的帐户,另一部分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在不同的地区包括不同企业之间统筹。因此仅为本企业缴纳社会保险的做法违背了社会互助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统筹。 第4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企业领导社会保险意识差,不愿缴纳社会保险费,经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工作仍拒不缴费。为处罚该企业,社保经办机构采用了停发该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做法。请问这样的处理就是否妥当? 分析要点: 1不妥当。 2国务院明确规定“要严格实行社会保险基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也就就是说缴费与养老金支付就是不能挂钩的。 3按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办法企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就是为在职职工缴费与退休人员毫无关系。如果不缴费就不拨付养老金等于拿退休人员做人质就是错误的。 案例2: 某地政府在于2000春节期间为了体现党与政府对困难企业职工的关怀,要求劳动保障部门从社会保险基金中拨20万元用于慰问职工。请问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否正确?为什么? 分析要点: 1、该地政府的要求就是不正确的。 2、这一要求违反了《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暂行规定》中关于社会保险基金“要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的规定。 第5章案例分析 案例1: 某外商独资公司,高薪聘用了一位博士毕业生赵某,担任副总经理。当时,在谈到工资待遇时,公司说:“董事会给您定的工资为1、2万元。不过,我们就是一家外资公司,之所以工资定得这么高,就是因为除了工资以外,再没有其她福利待遇了。像什么医药费报销、养老等问题都得自己解决,公司概不负责。”听了这话,赵博士心里盘算开了:“这个公司给我的工资的确就是够多的,可就就是将来万一得了什么大病,或者老了怎么办呢?”但她转念又一想:“我刚30多岁,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大病,至于养老问题,现在考虑还为时过早。倒不如趁年轻多挣些钱,实惠。”工作以后,赵博士为了解除自己的后顾之忧,每月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向保险公司投了一份养老保险。这样一来,她在这家公司工作,也觉得很踏实多了。几个月后,由于赵博士与董事长在公司的经营管理等重大问题上,产生了分歧,被董事长炒了“鱿鱼”。赵博士不服,双方为此打到了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赵博士提出公司未给她缴纳养老保险的问题,她认为,这就是侵犯她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公司认为不为您缴纳养老保险,就是事先跟您讲好的。您既然干了,就说明咱们的协议已经达成,您现在无权反悔。再说,您不就是自己已经向保险公司投了养老保险了不? 案例分析: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综合分析---社会现象 (一)测评要素 综合分析题主要包括知识理解和社会现象两大类题。其中,综合分析题型(二) 主要是公共政策、社会现象题和讽刺漫画题,主要测查考生运用基础理论解决问题 的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公共政策和社会现象基本知识点 1.基本题型分类 2.三种类型 (1)正面积极类 【例题】 2010年4月14日,我国玉树发生了特大地震,给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害。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救援,把危害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2)辩证类 【例题】 部分城市里,城管和小商贩有矛盾,城管指责说:小商贩是刁民,不理解不配合城管执法。商贩骂城管:野蛮粗暴,吃着皇粮,不体谅百姓的生计。二者矛盾十分突出,甚至出现流血事件,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3)消极类 【例题】 某企业违规排污,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不便。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3.社会现象(公共政策)的四个维度 (1)经济现象 (2)政治现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两型社会 应 对危机 调整结 构 自主创新 循 环经济 地方经济活动 经济现象 社会热点 公共政策 社会现象 积 极 型 消 极 型 辩 证 型 政 治 现 象 经 济 现 象 文 化 现 象 社 会 现 象 三种类型 四个纬度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文化现象 (4)社会现象——民生现象 (三)题型举例 1.经济现象 【例题】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世界金融危机对广东经济而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来讲,既是模式之危,又是发展之机。请谈谈你的看法。 2.政治现象 【例题】 请你结合上海钓鱼式执法,谈谈你对依法执政的理解。 3.文化现象 【例题】 在我国有一些贫穷的地区,民风彪悍,思想水平差,有人说是榜样的问题,缺乏榜样的带动,并提出“给人一种信念,收获一种行为;给人一种行为,改变一个命运”。请思考后回答你的看法。 4.民生现象 【例题】 重庆万名高中生毕业时选择放弃高考,对此你的看法? (四)模拟训练要求 1. 请选题时以知识体系为经,以能力提升为纬,尽可能不要丢弃知识点。 2. 请师生在此题本所给题型基础上,勇于创新,开拓思路,查缺补漏,创制新题。 3. 场外题主要是补充场内之不足,既可作为场外训练,更应用于考生自己课后训练,切要高度重视。 二、答题思路 (1)积极性类 住房、医改 收入分配 社会保障 民生之 安全网 民生之源 民生之急 民生 民生之重 三农问题 核心价 值 体系 建立社会主义 软 实 力 网 络 文 化 文 化 创 新 有关现象 思想文化领域 服 务 政 府 民 主 政 府 法 治 政 府 立正确的政绩观 实改进 党的作风 反 腐 倡 廉 责 任 政 府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家庭社会工作相关案例分析及其解决思路 一、案例 这就是一个重组家庭,家庭主要成员包括:41岁的父亲、31岁的继母、16岁的女儿小佳与与小佳同父异母的7岁的妹妹。 正在读高一的小佳,学习成绩差,在校表现差,情绪暴躁,爱发脾气,有严重的厌学情绪与自虐倾向。小佳原有的家庭,父母关系一直不好,加上父亲有“婚外情”并生有一私生女,最终父母在一年前离异。父亲在离婚后不久就与曾经的“婚外情女主角”结婚。此后小佳与父亲、继母与一直没有曝光的同父异母的妹妹生活在一起。面对背叛母亲的父亲、破坏自己原有家庭的继母与与自己抢夺父爱的妹妹,作为曾经的宠儿,小佳无法适应与接受家庭如此大的变化,脾气变得更加暴躁、不稳定,心理更加敏感与脆弱还伴有严重的自虐倾向,经常用小刀将自己割伤,她曾坦言“在瞧着血液从身体中流出的时候,内心的恨、愤怒、嫉妒才会暂时得到缓解。”她一直以敌对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家人,甚至拳脚相向。 在原有的家庭中,父亲经常借口工作忙不归家,即便回家也很少与母亲及小佳交流。在对待子女问题上,父亲仅仅以满足女儿在物质上要求为目标。在当前的家庭里,父亲对女儿小佳深感愧疚,更加想要弥补她,但也只就是在物质上的“宠爱”,感情上的溺爱与骄纵。可面对小佳的变化尤其就是其自虐倾向,父亲感到迷茫,不知如何就是好。 继母在现在的家庭中处于一个尴尬的位置,经常成为小佳攻击的对象。虽然她已尽力的满足小佳在衣食住行方面的要求,但却发现很难与小佳进行良好沟通与友好相处。 二、对问题的界定 该重组家庭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情绪问题。小佳的情绪不稳定,易冲动,冲动时有自我伤害行为,有轻微暴力倾向。 (二)小佳的厌学心理,学习成绩差,表现差。 (三)亲子关系问题。小佳与父亲、继母之间沟通不良,冲突不断。父亲与继母都想对小佳好,但都仅仅就是对其物质上的满足,忽略了其精神与内心的情感需要。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考题问题详解)

单项选择题 1、假设是由什么构成的?() 1. A. 命题 2.概念 3.关系 4.指标 2、研究对象外显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活动是指() 1.状态特征 2.行为特征 3.年龄特征 4.意向特征 3、重点访谈法所指的重点是() 1. B. 访问对象的代表性 2.访问对象的重点 3.访问所侧重的容 4.访问容在总体中的比重 4、社会调查研究中,当自变量的数值发生变动,因变量的数值随着发生大致均 等的变动,这种相关关系是() 1.曲线相关 2.正相关 3.直线相关 4.负相关 5、使用两种以上的测量手段度量同一客体,以便相互验证,这种方式也称为() 1.比较测量 2.三角测量 3.准则测量 4.复本测量 6、文字资料可靠性审核是指() 1. F. 效度审核 2.资料校正 3.资料分类 4.信度审核 7、不属于思维加工的主要任务的是() 1.揭示有关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2.做出理性判断或结论 3.确保调查对象的真实情况 4.提出对实际工作的对策性建议 8、访问调查法的优点不包括() 1.随机应变的能力强 2.收集的资料客观公正 3.适用调查对象围广 4.能深入探究各类社会问题 9、下列选项不符合实验调查原则的是() 1.自愿原则 2.知情原则 3.全面原则 4.法律原则 10、关于典型调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1.典型调查要求调查者正确选择典型 2.典型调查有利于直接获取比较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典型调查无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4.典型的选择难以避免主观随意性 11、有关分析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1.分析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 2.分析和综合互相依赖、互为前提 3.分析法一般包括分解和思考两个重要步骤 4.分析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 12、关于文献调查法的表述有误的是() 1.文献永远落后于现实 2.文献调查法往往是一种先行调查法 3.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是:浏览、阅读、筛选、记录 4.文献调查可以打破时空限制 13、下列选项中,不能提高调查信度和效度的是() 1.合理安排调查方案 2.切实做好每个阶段、每个环节的工作 3.认真教育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选择有经验的调查人员 4.科学设计调查指标 14、关于普查的表述,错误的是()

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分析 王 力 (哈尔滨师范大学阿城学院,黑龙江阿城150301) 摘 要: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由于一些人对道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解决道德缺失问题,应加强对优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完善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淡化行为主体的功利性思想。 关键词:道德;道德缺失;表现;对策 中图分类号:G 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2006)05-0108-02 收稿日期:2005-10-28 作者简介:王 力(1978-),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认识论研究。 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由于一些人对道 德水准的迷惘、道德评价标准的失衡,从而导致了道德缺失现象的出现。现今的道德缺失已不再仅仅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道德失衡,而是以群体为尺度的集体道德缺失:蔑视道德、缺失诚信、耻言理想、职业道德滑坡。道德的底线也是一个民族存亡的底线,正确认识道德缺失现象,探讨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对于唤醒沉睡的人性,营造德福一致的文化氛围,重塑社会需要的道德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道德缺失现象的几点表现 11诚信缺失 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由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较短,受千百年来传统文化的影响较深,人们对经济学本身的内涵还不了解,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诚信缺失现象。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信用缺失为例,据有关资料统计,企业逾期应收的贷款额占贸易总额的指标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仅占0125%~015%;而我国目前超过5%,其水平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10倍到20倍。 21职业道德缺失 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一个群体所遵循的规范和原则是以某种职业的道德体系来体现的,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主要是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医生/药品回扣0、/收受红包0、/漠视生命0;警察/知法犯法0、/警匪勾结0、/随意扩张权力范围0;公务员/行贿受贿0、/公款私用0、/行政不作为0,,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和失范现象确实令人担忧。 31社会责任感缺失 中国现代化的宏伟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假冒伪劣、以权谋私、挥霍浪费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嫖娼卖淫、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又滋生蔓延起来,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解决道德缺失问题的对策 11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文化 有人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人而言已经过时了。众所周知,在人类历史上存在的四大文明古 2006年第5期(总第29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 B ORDER ECONO MY A ND C UC TURE N o 1512006 G eneral 1No 129 108 B IA N JI AN G JIN G JI Y U WENHUA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分析 案例:李某,男,60岁,老党员,任行政机关领导多年。今年退休,现与老伴住一起,儿女都在外地工作。退休后他每天就是看看电视,种种花草,时间长了,渐渐感到时间过的很慢。早上起床后感到没什么大事可做,十分无聊。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感,常坐在那里叹气,闷闷不乐。老伴发现他不像以前那么开朗了,问他有什么烦心事他也不说,劝他去公园走走,他也不感兴趣。他说不知道怎么安排生活,觉得自己是一块朽木了,老了,最近饭量也小了,身体也没以前好了。 一、问题分析 1,社会因素 老年期是人生的最后一个重要转折期,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离退休导致了老年人长期以来形成的主导活动和社会角色的转变,由此引发老年人的心理发生波动和变化。 (一)从忙碌职业角色转变为闲暇的家庭角色 老李退休后,离开了原有的工作岗位和社会生活,即从职业角色转入闲暇角色,这种角色转换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是一次很大的冲击;其一,工作是生活的主要收入来源 离退休首先意味着老年人经济收入的减少;其二,职业历程是人们获得满足感、充实感和成就感的重要形式,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而老年人正在丧失这一体验;其三,离退休还打破了老年人在工作时养成的特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常使老人茫然不知所措。 (二)从主体角色转变为配角 老年人退休前,有自己的工作、人际关系和稳定的经济收入,子女在很多方面特别是经济方面依赖于父母,这使老年人在社会上有被认可、被尊重的荣誉感和成就感 在家庭中则有一家之主的权威感。退休后,工作带来的成就感消失,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下降,从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转变为社会财富的享受者,同时经济收入的骤减,使老年人从过去被子女依赖转向依赖于子女,在家庭中原有的主体角色和权威感也随之丧失,失落感、自卑感也由此产生。 2家庭因素 离退休之后,老年人的生活范围退居到家庭之中,家庭成为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精神寄托,因此,家庭环境的好坏与否对老年人的心理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许多年轻人成家后自立门户,不再与老人居住在一起。家庭日趋小型化是现代家庭的共同特点。家庭的分化对老年人的生活和心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子女与老人的分居不仅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子女时时无微不至的照顾和关心,对于老年人传统的家庭观念也有较大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老年人期望的是热闹的家庭氛围,这种分居难免使老年人不时感到寂寞孤独。 二、处理原则 应该遵循:了解老年人的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老年人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与老年人建立信任关系、耐心、积极地倾听老年人的谈话等原则。 三、问题解决 1.收集资料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一)bdoc[1]

社会保障学案例分析题汇编(一) 1、案例一:单位不缴费我该怎么办? 张某2003年8月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成了一名失业者。不久,经朋友介绍到本市某单位开通勤车,但由于张某是失业者,单位不愿意为张某缴纳社会保险费,3个月后,张某被一个“协保”人员替代了。去年5月在一位热心朋友的引荐下,张某到一家私企开车,可老板还是不为张某缴社会保险费,张某感到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把参加社会保险的事提了出来,老板要张某自己到外面找地方缴。张某今年年龄也不小了,怕丢失现在的工作,想暂时不提缴费的事了,等以后离开单位后再说,到时让他们一起“补”。可张某心里没底,这样做有问题吗? 分析提纲:社会保险具有强制性特征,用人单位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是一种违法行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劳动法》第七十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保险,建立社会保险制度,设立社会保险基金,使劳动者在年老、患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获得帮助和补偿。”《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七条规定:“缴费单位必须向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参加社会保险”。 本案例中:第一,私企老板让张某自己解决缴纳社会保险费问题,这不仅对张某构成了侵权,同时也是一种违法的用工行为。第二,本市也没有专门接受职工挂靠、帮助用人单位规避履行缴费义务的机构。第三,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用人单位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的,劳动者随时可以通过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或举报,来要求用人单位履行社会保险缴费义务,包括与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后。 2、案例二:不签合同就可不缴社会保险费吗? 去年6月张某被本市某公司招用。进入公司后,他们说要对张某的能力进行摸底,提出试用六个月,满意后再签合同。由于张某比较喜欢这项工作,再说他对自己的能力也比较自信,所以也就同意了。然而,半年过去后,张某却等到了公司辞退通知。为此,张某据理力争,但无济于事。张某让公司为他办理退工手续,公司说试用期没有用工手续。张某问在六个月期间公司为他缴过社会保险费吗?公司嘲笑张某不懂法,没签过劳动合同还缴什么社会保险费?该公司这样做是对的吗? 分析提纲:可以肯定的是,企业的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他们已经违反了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法律、法规了。第一,企业用工首先要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登记备案手续,并依照《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相关规定与职工订立书面的劳动合同。与职工约定的试用期也应按规定执行。第二,如果仅约定试用期,该试用期视作劳动合同期限。如果用人单位用工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这种事实劳动关系并不能免除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第三,根据国家和本市的有关法律、法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第四,用人单位只要与职工存在劳动关系,除必须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外,还具有为职工代扣代缴社会保险费的义务。 综上所述,如果用人单位不为职工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不履行缴费义务,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当予以制止。 3、案例三:不缴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合同 2008年4月,刘某等四人应聘到某公司,公司在待遇方面提出如果职工坚持要求办理社会保险的话,从职工工资中每月扣除300元。刘某等觉得还是多拿点工资好,至于办不办社会保险,也没什么关系。于是双方签订了三年的劳动合同,在合同中规定每月工资200O元,对社会保险事宜公司不予负责。2009年12月,劳动保障部门在进行检查中发现该单位没有

社会现象问题分析方法

四种重要的社会现象问题分析方法 辩证地历史地看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实际的概括描述,是马克思主义者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马克思、毛泽东等既是这一方法的倡导者,也是运用这一方法并取得成功的典范。有些人只在口头上坚持这一方法,实际上采取形而上学和历史唯心主义。这是应当努力改正的。 主体分析法 一、如果是历史问题,历史主体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特定历 史条件下,历史 现象中历史主体的构成状况、利益得失、力量大小来分 析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特征从而把握历史发展规 律的分析方法。由于各历史主体的构成层次及其在历史 发展中作用不同,从低到高可以分成以下五级: A级:个人、家庭 B级:阶层、集团 C级:阶级、政党、政府 D级:民族、国家 E级:国际组织 因此历史主体分析法也就是要先找出参与历史事件中 的各级历史主体,再分析各级历史主体的利益得失、力 量大小。 二、如果是政治问题,政治学科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 主体,具体有:党、国家(政府)、社会、集体(经济 常识当中主要有企业)、个人(政治常识中则为公民, 经济常识中则有劳动者、消费者、企业经营者)等。一 个题目往往不一定只涉及到一个主体,如果只抓住一个 主体进行分析的话,那答案肯定是不全面的,所以,对

这些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运用主体分析法,从不同主 体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在政治主观题中,这种题目常见 的主要有两类:一是“如何解决”型,题目是要解决某 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不是一个部门、一个方面所能够 解决的,往往需要众多方面通力合作,对这类问题必须 采用主体分析法,找出不同的主体;二是“有何意义” 型,题目的材料中通常是一个事件、一种现象等,要我 们分析事件、现象所产生或具有的意义,由于同一事件 对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意义,所以也应该采用主体分析 法,如对党有何意义、对国家和社会有何意义、对个人 有何意义等。 利益分析法 现实社会是一种各方利益相互较量博弈的社会。和谐社 会的要义之一就是要平衡社会各方的利益,寻找一个平 衡点向前发展。利益不平衡,便会产生矛盾,有矛盾就 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所以,运用利益分析法,也能准 确抓住矛盾产生的根源。 利益分析,即主体分析。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 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最终动因。把历史唯物主义的 物质利益原则转化成考察社会现象的方法论,这就是利 益分析法。利益分析法是研究人类社会现象的根本方法 。人的需要经过社会关系的过滤和渗透,就表现为人的 利益。需求产生利益,利益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个案案例分析 一、基本资料: 丫丫,女,17岁,1米56,高二学生就读于某高级中学,爱好英语,沉溺于网络游戏。 二、背景资料: 丫丫父亲为国企工作人员,母亲是名主管,家境良好。目前丫丫跟爸爸和妈妈一起生活。家里有房有车,住在算是一个高档社区,家里比较奢侈。 三、主要问题: 1)自身问题:学习兴趣不高,成绩不好,老想着玩游戏,而且经常通宵达旦得玩游戏。丫丫家庭优越,父母宠溺,自我要求低,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游戏上。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做事懒散。比较专注于自我感受,会谈些自己感兴趣以及自己擅长的东西,其余时间总是不说话。 2)家庭问题:望女成凤,期待和现实产生的差距让父母有所失望,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导致对丫丫的态度阴晴不定。父亲平时忙于工作,回家后看到案主玩电脑,经常对丫丫冷暴力,严重则打骂。母亲比较宠溺丫丫,只是希望丫丫要认真学习,提高学习成绩,对丫丫期待很高。 3)社会问题:与外界社会接触少,人际交往面不大,有基本的

待人接物的礼仪,但相对人情世故和换位思考缺乏,经常独来独往,表现出高傲的样子。 四、问题分析 1)家庭层面 家境优越,没有生活压力。,父母给予丫丫的总是最好的,有求必应。家里比较奢侈,没有节约意识。 经济条件好,没有意愿通过各种渠道去改变现状过得更好。 2)社区层面 丫丫所住的小区居民之间沟通很少,邻里之间很少往来丫丫就读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同学也都是放学后各自回家,因此回家后没有同学可以沟通。 3)社会层面 该家庭跟主流社会一样,存在着这样一种价值观:认为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同时以子女的成就来断定自己的成败; 4)优势视角下案主的能力/优势: 1、心态平和。重新认识和看待学习的问题,学习并不是光光成绩,更多的是一种能力和兴趣。 2、他其实也是一个守规矩的孩子,一般不做违反纪律的事情。 3、有意愿与家人保持一种很亲密的关系,比如丫丫看到妈妈做家务,会和妈妈聊天。 4、很聪明,会求助他人,英语成绩不错。

社会现象分析

社会现象分析“三大维度 【社会现象的考情】 社会现象的分析一直以来都是考生的学习的难点,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类别众多,比如按照传统的分类,社会现象可以分为政治类的社会现象、经济类的社会现象、文化类的社会现象,每个现象的子类又都包含了许许多多的事件。所以,要对这些现象做出一个比较深刻的分析解析,对于一般的考生来说确实存在着不小的难度,毕竟我们的知识不可能穷尽所有的社会现象。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样一个挑战呢?浙江公务员网专家认为,首先,我们应该从社会现象的分类上下功夫,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打破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现象的分类标注,将社会现象重新装进一个比较好操作和识别的分类当中。所以,面对社会现象,我们需要按照现象的性质来分类,也就是按照好、坏、中性的标准将各种社会现象分类。 【社会现象新分类】 第一种社会消极类现象,此类现象对社会不产生积极影响,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比如消极类现象、恶俗文化现象等,都是要受到批判的。所以,对于此类现象的分析模式就可以归纳为,承认现象危害+加强制度建设+加强思想建设。总之,面对此类消极现象的思路就是承认危害,然后就是加强整改。 第二种社会积极类现象,此类现象对社会产生了积极地推动作用,给大众以鼓舞,是我们必须要学习和吸取的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总体思路为肯定积极作用,分析其内5在原因,找到其规律,然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加强。 以上两类社会现象不是申论材料的主流,因为申论考察的主流是有争议的现象,或者说是没有明确定论的现象。这样的现象更具有考察特点,也更容易考查出考生的水平。所以,我们将这类社会现象定义为中性类现象,比如网络人肉搜索这个现象就属于此类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的分析模式是,肯定其积极方面+指出其消极方面+采取措施趋利避害。比如人肉搜索,我们首先肯定网络人肉搜索的积极意义,扩大了我们的监督范围、提升了我们的监督水平,但是这个新事物也有着它不完善的一面,比如缺乏法律依据,容易走极端,容易侵犯个人隐私等。 此类现象是申论考察的重点,在争议中考察你对问题的处理能力。比如2009年国考题:“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此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我们首先看到产业转移是一个有着争议的社会现象,大家对它的评价都众说纷纭,所以,我们可以将它归纳在中性社会现象中。那我们的分析思路是,肯定产业转移的积极意义,可以促进内地经济的发展,但是,原有产业有问题也必须要改变,所以,我们要在转移的同时进行产业的逐步升级,而不是一味的转移或者说一味的升级。 由此可见,对于社会现象的分析有这三个维度,消极、积极、中性的,我们在看到题目时,就按照我们所讲的方法进行判断和做题,一定能有所提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