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正林分享:喜剧中的麻烦很重要

石正林分享:喜剧中的麻烦很重要

石正林分享:喜剧中的麻烦很重要
石正林分享:喜剧中的麻烦很重要

喜剧中的麻烦很重要

Lloyd先生,每当你要开拍电影,你是怎么着手运行的?你手头有什么样的编剧?你的创意一般从哪里来?你又怎么把创意转化到制作中去呢?

至于编剧,其实那时候我们不称他们是编剧,叫创意男(idea man)或者笑料男(gag man)。那时候没有对白。完全是生意经,喜剧的生意,这是第一位的。我下面有一班写手,三个人,有时七八个。给他们很高薪水,周薪起码是800美元。那年头我们也不用剧本,我们从一个创意出发,一点点去丰富它。我把所有创意男召集到一个房间里,大家关起门来讨论,我早上或者傍晚会去一趟,他们把想出来的创意一个个抛给我,征询我的意见,我就一个个判断创意是否合用,是否正好能够用在拍的片子上。然后我把这批笑料男分出去单独工作,两个人搭档,或者几个小组,每天回来交给我一条创意。也许有的提议不是格外的好,但我们可以群策群力,来集中加工它。

这些创意都是具体的笑料(gag)吗?还是别的什么?

几乎都是笑料,但不要忘了一开始我们已经有个故事。笑料是最重要的,故事其次。

当你开始思考怎么创作一部影片的时候,打个比方,你是否在寻找一系列彼此联系的笑料,或者是否有什么核心的创意,让所有笑料围绕着它发展?

举个具体的影片作例子吧,就用最有名的Safety Last,这片子大家都比较好评。我来谈谈它是怎么诞生的。某天我正在洛杉矶第七街上走着,看到一座高楼底下围着很多人看热闹,就是Brockman大楼。我一问才知道,有个“蜘蛛人”在徒手爬高楼,自然大家都想瞧瞧,难得一见的绝活啊。我也站着看了会,看到一个小伙子出来了,背着一身广告,他很快开始爬。等他爬到第三、四楼时,我都有些不忍目睹了,心都提到嗓子眼,我赶紧走掉。我走过一个街区,但始终忍不住回头看他是不是还在那里,我站在转角处,本来看不到他了。但实在又仍不住探出头去看,我始终无法相信有人能完成这般壮举。最终他成功爬到楼顶,在大楼天台顶部的边缘骑了一圈单车。看到这里,我决定走回去,到楼上和那个小伙子见了一面,给他我的地址,那时我在Hal Roach制片厂,我叫那小伙子来见我,他名叫Bill Struthers。

结果他来了,我们给他开薪水,打算用他,但其实还没想好到底要拍什么。但爬楼的那个创意在我脑海里徘徊不去,试想如果一个创意十分吸引我,那么对观众也同样有效。于是我们开始想怎么来找个动机,去引起爬楼的事件。我找来那帮写手,坐下来聊,他们给出了一个基本的情节——一个小年轻从小镇来到大城市,在百货公司找了份普通差事,然后给女朋友写信吹嘘自己多么牛逼,结果女朋友要来看他,他慌神了,于是和人商量了个法子,去跟经理讲,说自己去爬高楼给公司打广告。这就是基本的情节,后来经过润色修改。这个过程就相当于我们先有了衣架,再把衣服一件件挂上去,衣服才是我们要卖的货。所以我们要改进笑料,我们也不是马上就能搞掂,先拍几个想好的段落,再停下来,回家继续想。随着拍片的进程,故事会一直改,牵一发动全身,总之这很灵活。

实际上,大多数影片,我们先拍结局,这片子也是,先拍爬楼的段落,成功之后,我们就有了极大的信心和激情回头再拍前面的。之前我们对开头有了初步想法,但还没确定。The Freshman结尾的美式足球比赛也是先拍的,拍了两天,但我们一直没找到应该有的那种激情和感觉,所以就暂时放弃了,从头开始拍。The Freshman这部影片是先有了一条主题架构,

那个男孩极想成为大学里最受欢迎的人,但他一开始就把事情弄砸了,他老爹所言不虚,他会被修理得很惨,事实如此,那就是主题,他要成为全校最受欢迎的人,随之才有了后面的一系列困难和麻烦。

你提到了主题,是不是你所有的影片都有某种主题或者类似的线索?

对,没错,你必须得有主题,主题越是有用,拍出好片子的机会才越大。所谓主题对头,我另外举个例子,Safety Last里的爬楼,影片里我那个朋友,本来该他爬。但他遇到了麻烦,警察在找他,他说,没办法爬,除非甩掉警察,于是让我扮成他去爬楼,只需要爬一层就够了,然后从窗子溜回来,我们对换,我再爬完剩下的,我怕得要命,说连一层都没办法爬,但他说服了我。我开始爬第一层,结果不巧的是警察发现了他,他跑进大楼,警察在后面追,我爬了一层,他让我再爬一层,等他甩掉警察再换回来,结果我又爬了一层,他始终甩不掉,我就一直爬,他每次都说,你再多爬一层,等我甩掉警察。

这就是我说的什么是有用的东西,每次观众都会认为我该解放了,不用再爬了,这令故事变得更有力了,因为你吊起了观众的预期——什么时候那家伙才能来帮助他脱困呢?

对喜剧来说,麻烦都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因为它可以出现许多变化。你找份报纸,报纸上登得最多的就是麻烦和惨事,至少75%都是的,这个比例很保守了,广播或电视上的新闻也一样。我想这是因为人们看到坏消息会反观自身,觉得自己没出事,挺好。电影里面如果一切都很好,那是不会有人来看。假如有人要杀你,要抓你,你的钱没了,观众就会想,他怎么来解决呢?喜剧就是征服这些障碍的过程。

你和笑料男们在想笑料的时候,怎么决定采用哪一些,而舍弃另一些?你怎么判断观众会否分享你的喜好?

有几点。时间长了我就有经验了。这可是基本功,也是本能,判断什么是真正好笑的,什么是无趣的。这个过程换句话说就是“去粗取精”。曾经有个笑料男,他给我想的笑料比任何人都多,但我仍要说,他只有二十分之一的创意是好的,其他绝大部分都不怎么的。后来我息影,把他介绍给其他人,别人跟我说,你介绍的这人很差劲啊,他给我的创意大都不能用。那些人错了,他们总认为每个创意都要派上用场,那是不可能的。偶尔才能得到的精华,值得上所有无用的创意。你得有自己的判断,去发现好的创意,这正是我在喜剧片这一行里的长处。不知道是练出来的,还是天生本事,我也不太清楚。

应该是天生的吧。我想问一问,你在剧场的时候经历了大量的专业训练,你以前也试过很多喜剧角色,最后才定下来专攻“眼镜男”——就是我们最熟悉的那个家伙。你是否认为通过有组织的训练,一切都可以学会?比如说,某个学生进入我们大学,通过一定的训练,他可以成为你吗?

这事不能精确到那个份上。我想任何人取得成功,他都要热爱那一行,然后开始研究、观察,反复操练才能知道他到底是天纵英才还是凡夫俗子。不过我确实认为绝大多数人都没有喜剧细胞;也许有人可以去训练一辈子,但最后唯的一发现不过是自己走错了路。可能平时生活中有的人很搞笑,不管是男的还是女的,平时一颦一笑都令人捧腹,开派对的时候是朋友们的开心果,于是有人说,你真应该去演喜剧。好吧,要是真把那人拿来演戏,就会发现他面

对观众的时候手足无措,他那些只有密友才觉得有趣的笑果,对普通观众完全无效。完全是另一回事。

相反,一个成功的喜剧明星,无论是杂耍剧团的,是拍电影的,还是搞电视的,不管他什么媒介出身,你去观察台下的他,很可能他根本不是一个搞笑的人,他也没有任何欲望在生活中去和人玩幽默。或许这和多数人一样,是种伪装,但他们确实希望以另一种形象出现在人前,换种方式来表达自己。演员,就是永远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你能否总结一下,到底什么是你喜剧的精华,什么是你的这么多年下来喜剧形象的精华。

我的角色一般都是你的邻家男孩,戴副眼镜。他的想法和一般人稍稍有点不同。我们编的大多数故事里,他似乎永远没有机会取得成功,或者他面对着根本无法克服的困难。但他总是全力以对,不管多么绝望,他勇往直前,最终胜利。所以他应该是一个你能够喜欢的角色,所以你会付出同情心。他是个怪人,又搞笑,又很惨,最终打动你。你可以取笑他,但那不仅是在取笑,也是在鼓励他。如果想探究喜剧的本质,那永无止境。

对我来说,我总觉得你的角色,相比其他所有喜剧演员,更能反映我们国家的形象,你影片里的所有角色就是美国的人格化身,我的意思是永远带着希望去追求成功,这之间有很大的关系,你这么看吗?

我读过一些文章,提出了类似的看法。不过我说过,我演的都是街头巷尾的普通人,每天都从你身边经过,穿普通人穿的衣服,他的那副眼镜可能是唯一的特征。那是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他的弱点,也是他战胜困难的起点。喜剧就是从这里来的。你不能把他当成一般的喜剧角色,我也不想把他设计成怪人——很多喜剧明星喜欢这样干。他就是个你会喜欢的普通男孩。你会对他遇到的麻烦感兴趣,因为他的麻烦也就是你的麻烦。

可能正是这些普通的特质令他具有了普遍性。

当然,每件事各人有各人做法,同样的情境,你让十个人来处理,每个人肯定有不同。你会发现某个人能干得很漂亮,但其他人可能不行。比如我想到了现在的George Gobel,他有一种很个人化的风格,Gleason也是如此。

下面说说你最喜欢的作品?

有三部。Grandma’s Boy、Safety Last和The Freshman。

我注意到你的喜剧大部分都是基于冒险、悬念、危险和浪漫爱情。这在默片时代取得了很大成功。你觉得有声电影的出现给你的风格带来了很大困难吗?

是,有声电影确实带来了一些困难。首先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故事,然后把对白放进去。之前我们可以认为默片时期是哑剧,动作是第一位的。观众不可能去读你的嘴唇,但对白进来了,意味着你必须坐下来,说些生活中的话。这在制作程序上是不一样的。虽然一开始我拍有声片,对于加入声音并没遇到什么麻烦,但是我想当时要是有几个好的对白编剧,会好得多。实际上,有声片时代初期的喜剧,过于依赖口头上的噱头,而非动作。哑剧

表演消失了,不过最近又开始回潮。有很长一段时期,喜剧就变成了比拼俏皮话,一句话要抖仨包袱。视觉流的喜剧消失了,所以后来又有回归,例如Red Skelton就是用了大量哑剧手法,Jack Benny很聪明地把哑剧方法放到电视秀当中。Jackie Gleason也干得不错,还有Danny Kaye,很多人。我想他们都很聪明,那快成一门失传的绝活了。他们都认识到,其实不需要每分钟说个不停,真实生活中也不是那样。George Stevens,很好的导演,是实践这种方式最好的喜剧导演,他的影片里可以长时间没有对话,很真实。John Ford是另一个这么做的。但有好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必须不停讲话才对。

石正林分享: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

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 周末的时候,倘若未去闽西的山乡里自驾游历,便总会去岛外一家装修得清静雅致的名叫陌上人家的餐厅,就着临街的位置,坐着,静静的,为自己煮上一壶明前的绿茶,然后,看着街面上的车来车去。 一个人坐着,或许,心绪亦是惬意的。 厦门的天空,在11月入冬的季节里,依然有着灿烂的日头,阳光很好,偶尔会有风,细微着,透过街边凤凰木的绿枝,轻轻地洒落,柔和宁静,一任清白的天光在枝上、叶上、路上洒下淡淡的光影…… 就着临街的位置,坐着,心是宁静的。 在流淌如逝水的韶光中,也会偶然的想起你,着暗纹青衣的身影,在灿烂的阳光下,或许,依然是俏丽着的。淡淡的年华,永远是会枯瘦着老去的,我想,你也会是的。 蓦然地,想起不知是谁说的一句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有时候,一个人的世界是低温着的,没有时间与年龄,身份,乃至生老病死的概念,独守在自己的寂静一隅,煮茶养花、读书听曲、写字修行,借一支瘦笔,为光阴结绳作记,为看过的书铭心的人句读遣词,让心素如简,在每一个低温的岁月里和婉了心境,写诗为文,就着文字的余温取暖,做文字里的伶人,这何尝不是一种真性情! 在最深的红尘里,诗意地栖居! 久居于繁华都市里,于我来说,是很不惯的。是故,于闲暇时,一个人总是喜欢去一些山村小镇里行走,看那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平凡日常,也体味山乡里桃溪近、幽香远远,谩凝望、落花流水的清寂的风景。时时的,一个人走得远了,也偶尔会遇见“松下清流浅,白云水畔生。花月何曾夜,溪小自缠绵”的山村意境的。当此时,溪流潺潺的音色,可陶冶有时浮躁的内心,让自己别去遗忘了,那岁月悠悠的红尘深处的香气四溢,以及四季荣枯香雪落梅的缤纷结局。 走着,走在生命的过程中,在四季的荣枯里飞度,终是会感受到人间的冷暖,体悟到每一程风景的诗意。 是的,人间的诗意,与心境无关,关乎入世的深情。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 一、作家及作品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以及欧洲最重要的作家。他出生于英格兰中部斯特拉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 1590年到1600年是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又称为历史剧、喜剧时期。这一时期,他写的历史剧包括《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上下集)(1597—1598)和《亨利五世》(1599)等9部。剧本的基本主题是拥护中央王权,谴责封建暴君和歌颂开明君主。比如,《亨利四世》展现的是国内局势动荡的画面,贵族们联合起来反叛国王,但叛乱最终被平息;王太子早先生活放荡,后来认识错误,在平定内乱中立下战功。剧作中,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达到高度统一。人物形象中以福斯塔夫最为生动,此人自私、懒惰、畏缩,却又机警、灵巧、乐观,令人忍俊不禁。 这一时期创作的喜剧包括诗意盎然的《仲夏夜之梦》(1596)、扬善惩恶的《威尼斯商人》(1597)、反映市民生活风俗的《温莎的风流娘儿们》(1598)、宣扬贞洁爱情的《无事生非》(1599)和歌颂爱情又探讨人性的《第十二夜》(1600)等10部。这些剧本基本主题是爱情、婚姻和友谊,带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表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生活理想。与此同时,他还写了《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作品虽然有哀怨的一面,但是基本精神与喜剧相同。莎士比亚还写有长诗《维纳斯和阿多尼斯》(1592—1593)、《鲁克丽丝受辱记》(1593—1594)和154首十四行诗。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1601—1607),又称悲剧时期。他写出了《哈姆莱特》(1601)、《奥瑟罗》(1604)、《李尔王》(1606)、《麦克白》(1606)和《雅典的泰门》(1607)等著名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它们和《哈姆雷特》一起被称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1608年以后,莎士比亚进入创作的最后时期。这时的莎士比亚已看到人文主义的理想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便从写悲剧转而为写传奇剧,从揭露批判现实社

石正林分享:荷兰当代平面设计

荷兰是西欧的小国,但也是世界上的设计大国,现代设计的起源地之一就是荷兰。 其实我们对荷兰平面设计的情况了解不多,因为平面设计是和语言密切联系的设计活动,而荷兰语是一种懂的人不多的小语种,因此对荷兰的设计也就比较没有那么多人注意。有些人从概念上讲荷兰平面设计师的日子很舒服,基本是自由工作者,甚至说他们基本都是无政府主义者,设计工作很浪漫,这样讲法太过于简单化,并不反映事实情况。因为据我自己知道,荷兰平面设计虽然水平比较高,但是吃设计这碗饭在荷兰和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样,并不容易,对有些设计师来说,还是很艰难的。 最近看见有彼得.比法克(Peter Bi?ak)撰文讨论荷兰当代平面设计(Contemporary Dutch graphic design: an insider/outsider’s view),学习到很多东西。 荷兰平面设计和其他欧洲国家有差别,甚至和和它相邻的德国、比利时的设计都不同。平面设计是一个民族形象很具体的直接反映,荷兰的民族性从平面设计上就可以看出来。好多国家在货币(大概是对所有的人影响最直接的平面设计之一)上采用领袖头像的方式,大国几乎无一例外,比如美元、英镑、人民币,而看看荷兰的盾,全部是精彩的抽象图案,加上向日葵、小鸟、灯塔,用钱就知道这里的人不同了。荷兰货币设计是由设计师提出这些方案的,政府完全没有干预,这点在我们习惯政府全面干预货币设计情况的人来说,是匪夷所思的。荷兰货币设计是1977年由荷兰银行(De Nederlandsche Bank)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的。从那时开始,到现在为止,这个委员会给予设计师以充分的货币设计的自主设计决定权,设计师有如此至高无上的地位,我看世界上少见。两个作家杜斯(Leonie ten Duis )和哈斯(Annelies Haase)写的一本关于荷兰设计的著作《平面设计和理性主义》(Graphic design and Idealism)中提到这个设计项目反映出来的荷兰设计的特点,他们说这是客户和设计师对不同的工作分头负责的形式,客户管客户应该管的工作,设计师则管设计工作,银行不会插手不属于他们工作领域的设计,横加干涉。因此设计师有一个比较宽松的自我发挥的空间。荷兰货币设计的成功,是荷兰设计师权限大和银行作为客户的弹性态度的结果(原话是:“With the idea that client and designer had separate responsibilities, the Bank never felt the need to take over the job of the designer or issue an aesthetic veto. Dutch money was the result both of the designer’s extensive autonomy and of the Bank’s flexible attitude as the client.”)平面设计是设计中最直接反映一个国家历史、经济、社会的一个活动,如果社会文脉受影响,中断、损坏、提高、缺失,都会立即通过平面设计反映出来。作为传达设计的核心,平面设计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反映客户、公众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和联络。 荷兰平面设计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家相对比较小,悠久的艺术历史,富裕的经济,这几个因素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很浓厚创作性的氛围。特别是荷兰政府对文化事业非常慷慨,形成一个很宽松的文化赞助系统,设计师在一个资金充裕的环境里工作,人文气息浓厚,自然作品就与众不同了。有些人说这是荷兰平面设计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荷兰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赞助政策由来已久,如果追根索源,大概可以从荷兰重商主义的“黄金时代”(the Golden Age of the Dutch monarchy)开始,那是几百多年前了。当时富裕的荷兰商人捐钱给艺术家创作,成了社会传统,从那时起,荷兰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荷兰的大企业都非常积极的支持荷兰的设计项目,发展到后来,即便是一些中型企业,对给设计投资、向现代设计师定设计项目也很积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艺术和设计的赞助人从仅仅是商人的私人赞助和订购设计变成了企业和政府双方面的工作。 我去过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这些地方,在好多企业里面都见到有艺术和设计部门,其工作就是支持艺术和设计的发展。大企业的艺术、设计赞助部门雇用专业人员,筛选申请赞助的艺术和设计项目。其中一个很大的企业,是“荷兰皇家电讯公司”(the Dutch Royal Telecom,简称KPN)就有专门的艺术和设计部负责这个工作。这个公司的赞助除了拨款之外,也还给平面设计师买设计,这个企业是目前荷兰最大的平面设计客户,这种通过委托设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哈姆雷特》讲述了青年王子哈姆雷特为父亲复仇,最后与仇人同归于尽的故事。这部剧作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之一,它把西方对于不可抗拒的命运与个人追求之间的冲突推向了极至,可以说是达到了文艺复兴文学创作的最高峰,同时几乎也是其终点。 被命运控制着去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同时又感无力反抗,哈姆雷特在剧中处处体现了这种悲剧精神。以下仅就哈姆雷特的几段内心独白我谈谈对哈姆雷特这个形象的看法。 剧目一开始,三道打击就同时落到了主人翁哈姆雷特身上:父王的猝死,母亲的改嫁,王位的丢失。一下把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梦想的年轻王子置于一个不堪的现实,他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或者那永生的真神未曾制定禁止白杀的律法!上帝啊!上帝啊!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是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样好的一个国王,比起当前这个来,简直是天神和丑怪。。。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我不能再想下去了!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短短的一个月以前,她哭得像个泪人儿似的,送我那可怜的父亲下葬;她在送葬的时候所穿的那双鞋子还没有破旧,她就,她就——上帝啊!一头没有理性的畜生也要悲伤得长久一些——她就嫁给我的叔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她那流着虚伪之泪的眼睛还没有消去红肿,她就嫁了人了。啊,罪恶的匆促,这样迫不及待地钻进了乱伦的衾被。。。” 由于现实的打击,哈姆雷特一下想到了死亡,但是在那个中世纪的欧洲,这是与基督教的信仰相背的,所以在他死亡的念头一逝而过后开始诅咒这个不公的世界,本来美好的世界现在在他看来一切都是这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继而觉得这世界是个荒芜不冶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就从这里开始,他的世界观开始有了变化,对他原本童话般成长的地方他说出了“整个世界就一个监狱,丹麦是其中最坏的一间牢房”这样的话。仅仅在几天之内,他冥冥中感到了一种悲剧的命运,而这种悲剧的命运将伴随其一生,直至其死亡。 诅咒完世界,我们从哈姆雷特的独白中可以看到,对其打击最大的不是父王的死去,也不是王位的丢失,而是母亲的改嫁。哈的这段独白中有一半以上是对母亲改嫁而发出的愤慨,看得出这件事比另外两件更难以接受,为什么呢?300多年后的心理学分析专家弗洛伊德提出了种“俄狄浦斯情结”,即世上的男孩内心都有杀父娶母,女孩都有杀母嫁父的情结。但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这种说法并不可靠,首先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行为,是命运的安排,并不是受内心的欲望驱使,怎能说这是人普遍存在的内在情结?至少我是没有这种情结。但无论如何弗洛伊德某些观点无可辩驳,母亲是世上最亲的人,父母结合是天经地义的,但给另一个男人占有则令人心理有种特殊的刺激,实在忍无可忍,人人都是如此。所以哈姆雷特的愤怒也就不难理解了。哈姆雷特这独白里还有一句名言:“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这句话几百年来有各种各样的诠释,的确男女因为生理构造上的差异,在心理上女性比男性有更强的依赖性,对待事物上也没有男性坚定,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暂且打住。 哈姆雷特在通过与父亲灵魂的对话中知道了父亲的死因进而开始了其复仇的过程,在

石正林:宜州,落寞的刘三姐与喧嚣的工地

宜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为河池下属县级市,东临柳州。 宜州是刘三姐的故乡,亦是毛姆小说所改编的电影《面纱》取景地。更早以前,徐霞客在宜州待过一个多月,在《徐霞客游记》里,37页是在记录宜州。 然而,如今的宜州,旅游发展正陷入低谷。而最热门的,是地产开发,房价因“柳来河一体化”几近翻倍。现今,城郊村干部们正忙着测量土地,在新一轮的城镇化背景下,宜州已成为一片开发的热土。 “刘三姐”的遭遇 已入夏,在宜州却很难觅到旅游旺季的影子,城建正在大步前进,老城随处可见工地。 公开的材料对宜州有着这样的介绍:著名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广西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具民俗特色旅游目的地。 当地丽景国际旅社的导游李丽(化名),一边带孩子,一边等游客咨询。 “这周末都没什么游客。”李丽说,“往年还好些,有很多单位公费旅游,现在中央管严了,人就更少了。” 宜州主打品牌是“刘三姐”,在宜州城区,随处可见刘三姐大道,刘三姐广场……刘三姐一直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桂林、柳州等地都出现过“刘三姐故里”提法,直到2006年,经国家考证研究决定:宜州市作为刘三姐故乡。 让宜州比较尴尬的是,来广西看“刘三姐”的游客,多选择了桂林。1960年,电影《刘三姐》拍摄取景地在桂林;2004年,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亦在桂林拍摄,在阳朔,拍摄地已列入当地旅游攻略。 宜州一位退休官员感慨说,宜州错过了很多次发展的机会,即便电影在宜州拍摄,宣传和重视也都不够。 2005年,娜奥米·沃茨、爱德华·诺顿参演的《面纱》在宜州祥贝乡取景拍摄近5个月,影片算得上较为经典,但宜州并未对此加以利用和宣传。2010年,苏有朋和黄圣依到宜州拍摄《寻找刘三姐》,一方面电影口碑一般,另外,上述官员认为,地方政府部门没有重视,损失了宣传机会。 沿宜州城北方向行驶4公里,即是刘三姐乡,宜州主要景点之一。去时下着小雨,景区只稀稀落落几个老年游客。从一个看似正门的地方进去,沿坡都是农家乐,均无客人。河边无其他设施,让人空踩了一脚泥巴。 刘三姐乡70后乡干部张风(化名)说,做再好的宣传也没用,主要是硬件设施跟不上。“游客只会来一次,都没有回头客。”他说,“乡里和村里是没有钱的,关键靠上面拨款改善设施。” 宜州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邱伟华告诉记者,宜州虽一直主打“刘三姐”招牌,但这些年无创新,而山歌文化开发,同质化严重。 扩城开发 相对城北山区刘三姐乡的落寞,宜州城南、城东和城西地势平坦,被列入城市扩张开发的重点区域。近两年,宜州地价大涨,扩城开发,生机勃勃。 一位去年从广东返乡定居的刘姓教师说,他2012年在城南所买的房子,房价从每平米2000多每平米已涨到近4000。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人文主义理想的王子,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打破了的理想。他要父报仇,可是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但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关键词:哈姆莱特;扭转乾坤;忧郁;延宕 一、哈姆莱特的身份背景 (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二)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

石正林 七律 十二生肖

七律*十二生肖诗一至十二大结局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一(子鼠) 深宫小隐冀平安,黑暗偏能学艺专。论算我当凭耳目,求生谁肯问心肝。缘梁走索虽名巧,过市何时不胆寒。独幸支肖居首位,芳声竟少有余欢。 七律*十二生肖之二(丑牛) 勤劳力大善耕田,俯首甘为孺子牵。献乳何曾嫌啃草,拉车岂敢怕挨鞭。倾心吐胆疗人病,刻骨雕皮著史篇。莫道一身多土气,曾随老子论虚玄。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三(寅虎) 独啸山林号大虫,休凭牙爪亦威风。一身权势由狐假,半卷丹青累犬充。论志厌陪君主座,问心唯仰武松功。相逢尽是谋皮客,宁守天然不受封。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四(卯兔) 身行敏捷善奔驰,株守何曾与论痴。执杵陪娥居月殿,清尘洗镜上莲池。明心可照千秋夜,作笔能书万古诗。相见时常咧嘴笑,谋安三窟耐人思。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五(辰龙)一东 兴云播雨隐苍穹,搅海翻江气势雄。乾卦六爻涵圣德,东方七宿显威风。留名应是尊天子,匿迹原为爱叶公。自古齐民唯信仰,何从首尾论神通。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六(巳蛇) 原为大泽一长虫,能屈能伸号小龙。以毒损名还治毒,逢凶救主更惩凶。足无亦可攀高顶,皮蜕尤添不老容。至爽为人甘吐胆,清肝明目建奇功。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七(午马) 飞龙雅号志昂扬,卫国随军骋战场。乱佐英雄争霸业,安驮雅士赏风光。名成不是悲鸿画,命定何求伯乐相。锦绣金鞍虽富贵,还凭劳苦创辉煌。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八(未羊) 亲族繁荣秉性敦,常将身命报人恩。乳干愿解群生渴,毛尽为求寒士温。跪食怀仁行礼义,捐毫吸墨写乾坤。斋餐陋舍心安逸,日日欢歌荡草原。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九(申猴) 生身本是一山民,远祖曾为大圣人。闲荡秋千消眼识,烦穿瀑布濯心尘。才贤岂肯凭衣冠,名贵何求作帝臣。虽有狙公施恨手,犹难取诈失天真。 生身好动性聪明,敢替人间抱不平。宝殿御前参玉帝,老君炉上炼金精。阎罗示弱龙王惧,武艺高强魔怪惊。盖主功勋知退隐,千秋佛国铸芳名。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十(酉鸡) 彩服丹冠似凤凰,能歌善舞爱风光。篱边草地常梳羽,户外花丛自找粮。喜啄铜盆传雅韵,欣书竹叶踩寒霜。为驱黑暗离天下,夜夜辛勤唤太阳。 七律*十二生肖诗之十一(戌狗) 勇敢忠诚嗅觉灵,摇头摆尾善逢迎。巡山捕猎无辞险,守夜防偷最尽情。护主功高烹岂惧,看人眼恶骂犹荣。不言衰败唯言旺,愿保黎民享太平。 七律*十二生肖之十二(亥猪)

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探析

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探析

目录 摘要.......................................... (2) Abstract (3) 前言 (4) 一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 (5) 二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社会原因 (6) 三哈姆雷特的忧郁性格根源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致谢词 (10)

摘要 《哈姆雷特》的作者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卓越的人文主义思想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被公认为英国文艺复兴的顶峰,是全世界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四大悲剧之一的《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形象最为著名。哈姆雷特是一个有着人文主义思想的王子,他有“骑士的眼睛,学者的辩舌,军人的利剑”,他是“国家所瞩望的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典范,举世瞩目的中心。”但在他性格中却有着犹豫不定,延宕的一面。但正是因为他的忧郁延宕才使得这一形象有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本文主要是对哈姆雷特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浅析:通过概述《哈姆雷特》主要的故事情节,分析出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中呈现的主要性格——忧郁的性格特征。作为人文主义的代表哈姆雷特是如何在复仇中,表现出反复迟疑,犹豫不决的心理;同时有怎样体现了其处于亲情,爱情中矛盾,延宕的性格特征。论文还进一步的分析了形成哈姆雷特性格的成因和背景,从而总结出哈姆雷特忧郁,延宕的性格特征,进而表达出作者对《哈姆雷特》这部作品的看法以及作品对其的影响,达到更好的理解与挖掘《哈姆雷特》的文学价值,以及通过对《哈姆雷特》的人物分析,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化对英国文学作品中对人物性格的分析和理解。 关键词:哈姆雷特性格浅析忧郁延宕

石正林分享:不要成为骆驼祥子

不要成为骆驼祥子 “各有各的一时命运,只是希望我们之间,谁都不要成为骆驼祥子”————题记 我说,我不相信大白天的有人会偷东西,结果我新买的车子只骑了半小时,一个礼拜之后我给另一辆新车子拍照片。 我说,我不相信不给教练送东西就考不成试,结果教练抽着我送的芙蓉王和中华给了我一个考试名额。 我说,我不相信在大学这么倡导自由的地方,还会有那么多“被安排”的事。结果,我总是在讲座会场的后排玩手机。 我说,我不相信我会为了利润,卖质量不好的东西给人家,结果,有人拎着线没缠好的插座找上我说炸了。 别人告诉我,本该就是这个样子。我不能同意地再多。在与生活对峙,我们往往都是被动的一方。 我也不说现实很残酷,因为我觉得自己经历的事情并不算多,真正残酷的事,我并没有遇见,所以上面举得例子很小,可能很难让人更深的触动。但如果把一些关于世界,生命这种大定义的东西赋予进去,在隐约的牵强中,也还是会觉得有点操蛋。 在很久之前,我这样说过。“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去改变什么。只是,我知道所有的不合理,必定需要某些人去质疑,去反驳。如果没人,那么,我来。遇到那些不舒服的事,我还是会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内心的愤懑。吃亏也罢,上当也罢。只要我不会瞧不起自己,觉得自己懦弱,也就足够了......”那个时候,特别热血。

但现在再回头看这番话,总觉得有点让自己反胃。 前不久,我跟我大三的朋友说,我觉得自己当时真的很幼稚,很幼稚,幼稚地想回去抽死自己。他很淡然地笑了。他说。“当初我就这么觉得你,因为你说你想改变周围的东西。只是我没说,说了不仅没用,还会惹你生气,你太自以为是又太固执。” “现实是很难改的,你面对的东西太大太多了。所有人都这样,你干不来的。” “少跟我扯这个,你说的我明白。”我很不耐烦。这种不耐烦,无非是自己被人直接干脆地数落了。并且我无法反驳,只能仗着朋友关系而粗暴不加隐藏地宣泄情绪。 很多时候,我们那股“气”都还在。想反抗,想不忤逆自己内心。可总是发现最后的自己往往很茫然无力。无力到我们只能做当初自己嘴上十分鄙夷的事。无力到当初那种投给别人的轻蔑眼神,返还给自己的时候,还得说上一句,“那有什么办法呢?” 我并没有责怪这个世界不好的意思,只是隐隐约约地,老是感到自己的无可奈何。如果非要说有怨念在里面,那也只能是我对自己的嘲讽。 本来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那至少你要做到不让这个世界改变。” 有时候我发现自己两个都办不到。但这并不代表,我就受不了了。更不意味着,我觉得自己很差,很弱了。该怎样,就怎样。谁都这样走过来了,都这样熬过来了,我不能算做例外,他们做过的事,我也必定需要去重复。那种老是无可奈何的感受,也必定有人跟我一样在体会。可这又能怎么样呢? 还是有很多人在让自己的生活变好,或者在让生活变好的路上。

哈姆雷特简答题汇总

《哈姆雷特》 1.莎士比亚的剧作《哈姆雷特》的主要艺术特点是什么 答:第一、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哈姆雷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第二、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2.请举出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的两句经典台词,并作简要赏析。 答:“脆弱啊,你的名字就是女人!”哈姆莱特对母亲在厄运面前表现出的屈从的揶揄,涵盖了女性在命运面前常常表现出来的脆弱的性格弱点,这成为世人对女性的共性认识。“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哈姆莱特对生死的严肃思考,后成为人们面对两难抉择时的共同心声。“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哈姆雷特对人的礼赞,成为人文主义最经典的宣言。 3.试简述哈姆雷特悲剧的主要原因。 答:哈姆雷特“重整乾坤的责任”没能完成,这有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处于萌芽时期的先进力量面对的还是强大的反动势力;从主观方面看,以哈姆雷特为代表的人文主义者相信的是个人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不相信群众,只迷信孤军奋战,而“重整乾坤的责任”却又不是个别人的力量所担负得起来和完成得了的。 4.哈姆雷特决心为父复仇,并要“负起重整乾坤责任”重任,他为什么有意装作疯子答:保护自我,避免受到迫害(对手克劳狄斯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强大而又阴险,哈姆雷特怕不小心泄漏了心事,反遭敌人的毒手);迷惑对方,寻找复仇时机(借装疯既可以躲过对方的耳目,也可借此试探对方);针砭时弊,借疯言疯语,发泄对当前黑暗现实的不满。 5.哈姆雷特并非“完人”,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他虽然善于思索,却优柔寡断;他虽然受到人民的爱戴,却并不相信人民。他说:“时代变得越发不像样子,一个农民的脚趾竟然这么靠近一个朝臣的脚后跟,擦伤了后者的冻疮。”可见哈姆雷特的社会改革与农民所要求的变革相距甚远。尽管哈姆雷特有令人钦佩的才能,竭力想除旧布新,但他总是郁郁不乐,迟疑不决,他始终是孤立的。这就注定了他与丑恶同归于尽的悲惨命运。 6.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及其意义。 答:《哈姆雷特》中主要的戏剧冲突是哈姆雷特与克劳狄斯、王后的冲突,这一冲突深刻地反映了先进的人文主义理想与英国黑暗现实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7.请简要分析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主要性格特征。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人文主义知识分子的典型,在为父报仇过程中优柔寡断,由于复仇任务的艰巨和自身力量的不足,同时出于道德、爱情的种种思考,他找不到复仇和变革的途径,这使得他长于思考,行动迟缓。 8.克劳狄斯谋杀老国王之后,还写了四重误杀。请说出是哪四重 答:四重误杀是:哈姆雷特误杀波洛涅斯、英国国王误杀克劳迪斯的两位使者、克劳迪斯误杀王后葛露特、哈姆雷特误杀雷欧提斯。四重误杀显示了人和命运之间无奈而尴尬的局面。 9.请写出《哈姆莱特》中国王克劳狄斯的第三个阴谋,并指出其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悲剧原因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及悲剧原因 摘要:《哈姆雷特》四大悲剧之一,剧中交织着爱恨情仇,通过观看电影《哈姆雷特》了解到这部剧作的内容与意义。 关键词:哈姆雷特分析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莎士比亚笔下的这个人物来说,他只是封建社会底下的一个代表,在那时候还有许多相似哈姆雷特遭遇的人们。 哈姆雷特作为丹麦的一个王子,本来可以过上人人称羡的幸福生活,但在那如戏的生活中,上帝是不允许你过得太一帆风顺。但对于哈姆雷特的结局来说,上帝给予他的考验太巨大了,以至于他为这个社会牺牲了。最后还是什么都没得到。 哈姆雷特因为父亲的死,母亲在父亲尸骨未寒时嫁给了叔父,为此他感到十分痛心。在这种情况下他却了解到一个比先前他经历的还要寒心的一个消息——父亲是被叔父杀死的!这让年轻的哈姆雷特几近疯狂。但他却又不能真正的发疯,因为他还要为死去的父亲报仇。而在报仇的同时,却又不能伤害到母亲。这让哈姆雷特十分矛盾。因为他认为母亲背叛了父亲,在父亲死后没到两个月就嫁给其他人。但与此同时,他有爱着他的母亲。不仅如此,还有在他为父报仇不得不装疯时,奥菲莉娅利用他对她的爱来试探哈姆雷特是不是真疯时,对他们爱情的矛盾,他不知道奥菲莉娅是否值得他爱。他也疑问,爱情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哈姆雷特觉得奥菲莉娅背叛了他。而当他看到奥菲莉娅入葬时,却对此十分悲痛、震惊。哈姆雷特说:“生存还是毁

灭,这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究竟要默默忍受,这命运暴虐的毒剑,还是要挺身和这滔天恶浪相抗,扫他一个干净?”有这句话可以看出,哈姆雷特对于生死有着深深的思考。同时心中也充斥这对人生的迷茫!因此哈姆雷特这个人物是十分矛盾的。他的独白中有这么一段话:“啊!但愿我太坚实的肉体能够融化、消散,化成一滴露水,或者那永生的真神从未制定律法,禁止自杀。上帝啊……这些多么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人世间醉生梦死的这一套,呸……这是一个荒芜的花园,一天天零落,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一段话也体现出他对这个社会现实的失望,想死却因大仇未报而不能死去的矛盾。 哈姆雷特同时也是一个没有心机,束手束脚的不敢作为的人物,在他心中有的不仅仅有杀父之仇,还有根深蒂固的宗教信仰,以上帝为中心。在克劳迪斯看完哈姆雷特为他准备的一场演出而心中有愧为自己赎罪的时候,哈姆雷特与霍拉旭确认克劳迪斯心中有愧时,哈姆雷特看到克劳迪斯独自在祈祷时,气愤的哈姆雷特将匕首拿出准备杀死克劳迪斯,却在刺下的那一刻犹豫了。他认为“一个恶人杀死我父亲,而我,他的独子,却把这恶人送上天堂,这简直是以恩抱怨了”他认为如果在他祈祷的这一刻将克劳迪斯杀死,则会将他送往天堂。因此哈姆雷特说:“等一个更残酷的机会吧,在他酒醉以后,在他愤怒之中,或是乱轮纵欲的时候,没有机会得到救赎的时候,捉住他,让他在天堂没有立足之地,让他幽深黑暗不见天日的灵魂,永堕地狱。因此,哈姆雷特错事这次可以复仇的机会。也才导致到后来哈姆雷特将波洛涅斯杀死,导致奥菲莉娅的发狂,雷欧提斯的决斗,导致最后

石正林分享:爱是不懂的喜欢

爱是不懂的喜欢 翻开随身携带的记事本,擦着微笑的眼泪,告诉自己,来生化蝶,与你双宿双飞,今生写你,不与你再见风月情浓。 二十六岁的我,二十六的思念,二十六岁的哭泣,一起笑的时候不知道后来结束,一个人哭的时候才知道伤痕累累。 以前想成为一个画家,爱上一个人的时候,画出她的样子,写出她的名字,然后诉说自己和她的故事,后来才知道,真成了画家,用心画的画家,泪水为墨,思念为纸,写了一个又一个风景,画了一个又一个思念,遍地鳞伤的影子都在为自己在夜里伤感。 初见你,晴天了整个生命,接近你,让我忘记了自己的生存,离开你,让我读懂了世界的凄凉和彷徨。 思念,是那么熟悉,那么透彻的陌生,伤感在一个不懂的内心会一笑而过,撕碎在懂后的世界只能微笑着擦去泪水。 我听见熟悉的歌谣,看不见曾经的你,写出真挚的情怀,无法再次遇见表达的你,渴望的世界让我受伤,无情的眼泪让我脆弱。 我把大海写成两份,一份是生命的离开,一份生命的遇见,而你是我离开遇见的大海,最终我无法上岸。 爱上你,喜欢你,是离开后的思念太重,却出现了再也不见的泪水去承诺曾经的誓言。 爱,是情重,是梦深,是泪浅,短短的时间拉开一生的眷恋,你看见月下的星辰,不知道风吹的时候我在想你,想你的晴天也会下雨。 曾经以为爱情很深,后来写完句子才知道你有多远,远的就在内心画不出来,近的就在天涯看不见你的转身而来。 占据内心的是无法忘记,认识你,我学会了喜欢,喜欢那淡淡的谈话,那轻描淡写的你

问我答,喜欢你,我学会了冷暖自知,我读懂了思念和泪水的名字,你的故事,多了我的名字,我的内心认清了我的不透彻,不够丰盛,爱上你,我一年一年的深思自己,一天一天的擦去泪水,抹不去的思念还在说话,走不开的曾经还在表白,你曾经说的每一句,我都为此而改变现在,你问的每一个画面,我都为此而伤感入梦。 爱你,等你,后悔自己不会珍惜,想你,念你,错过自己不会保护,不会说话,不会哄你,不会留你,想你的世界充满诡异,等你的晴天出现思念,醒来的整个世界都是为了等你,你不知道爱你的心是什么样的风景,你不知道等你的泪是什么来承受思念,你走了,我哭了,我伤了,你不知道的世界为你疯狂,你不懂的晴天为你打伞,后来,后来我的认识是白费,你的约定在未来的那个追。 小时候,不懂爱情,有一个愿意陪自己说话的女孩,自己就会去想她,后来才知道,时间长了,自己这辈子都不会忘记,大一点,有个愿意问自己的女孩,自己就会喜欢,也许那种感觉就是在自己想说话的时候,她会随时陪自己笑,给自己一份安慰,一份读懂,说一些小事,让自己分散注意力,不让自己伤心,脆弱,可是这第二个喜欢,成为了一生不能擦去的爱。 不会忘记的爱情是感情,让自己流泪的人是真爱,可是只有陪自己走下去,喜欢一辈子的人才是自己的最真,最深的情,爱人。 关注你的整个世界,你也不会回头,我没有勇气去说,我没有自信去表白,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拒绝,让你走的远,让我看不见。 要问我喜欢你哪一点,要问我爱你那一点,你没有甜言蜜语,却能在我受伤的时候对我说话,你没有才华和聪明,却能对我微笑,你没有对我付出金钱,却能对我付出时间,你放下了全世界的阅读来阅读我一个人,你抛弃全人类的聆听来对我说话,你用高贵的灵魂在我年少无知的时候留下怀念,而我,只是你的一笑而过,你却成为我今世不能擦去的注意。

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

⑴请写出哈姆雷特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并举出一处情节简要说明。 答:优柔寡断,忧郁多疑。谨慎有谋略。机智、果敢、勇敢与软弱、妥协、鲁莽交织。例:听了父亲的鬼魂告白,叔父祈祷时,他本可轻丽易举复仇,可他放弃了,说明他优柔寡断、软弱;和母亲谈话;发现有人偷听,一剑错杀了情人的父亲,说明他多疑、鲁莽;他装疯躲避国王,借演戏试探叔父的反应,说明他机智、谨慎;新父王要杀他,他识破奸计,调换诏书,处死凶手,回国复仇,说明他勇敢、机智、果敢。 ⑶“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请简要概括你眼中的哈姆雷特的形象。 答:有崇高的理想,对人类与世界有新颖的看法。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 (5)克劳狄斯是《《哈姆雷特》中的一个“反派”角色,请说出他的两个“恶行”。 答:克劳狄斯以最卑鄙的手段杀死了兄长,夺取王位,霸占嫂嫂,还试图以奸诈的手段置王子于死地。 (6)《哈姆雷特》中,国王看戏后有何表现?说明了什么? 答:国王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腾地站起来,并大声吩咐人点起火把来。回去以后“非常不舒服”“发脾气”。这一切反常的表现都表现了罪恶被人揭穿时烦躁、害怕的复杂的心理状态。 (7)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是全剧的高潮,请简述比剑中三个回合的重要情节。(150字左右) 答:第一回合哈姆雷特击中了雷欧提斯,国王用毒酒为他祝贺,让他喝下去,他拒绝了。第二回合仍是哈姆雷特取胜。读者的心里稍感宽慰。可是风云突变,王后喝下了那杯有毒的酒。接下来事情的发展急速而混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第三回合里,雷欧提斯刺中了哈姆雷特,哈姆雷特随即夺过剑来也刺中了他,王后倒地。雷欧提斯倒地,揭穿了克劳狄斯的阴谋。哈姆雷特用有毒的剑刺克劳狄斯,并用毒酒灌他,克劳狄斯死去。 (8)哈姆雷特是世界文学画廊中最鲜明独特的形象之一,请简要说明其性格特点,并举一个情节加以说明。(100字左右) 答:哈姆雷特是一个处于理想和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他本来将父亲看成理想的化身,将母亲看成爱的化身,是乐观的王子。可是严酷的现实,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信念的破灭。如剧本一开头哈姆雷特就面对父死母嫁的晴天霹雳,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在其间的人,他对世界的看法有了根本改变。 (10)独白这种独特的戏剧手段的运用,为《哈姆雷特》增色不少。请以剧中“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为例,说说它对刻画主人公形象有什么作用?(150字左右) 答:为了更深入地把握哈姆雷特人物的性格特质,独白这一揭示人物内心活动最为直接的形式,成了莎士比亚塑造典型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段。“生存还是毁灭”这段独白出现在第三幕哈姆雷特装疯呵斥奥菲利亚之前。与后面故意的疯话相比,这段心理独白极为真切地揭示出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总是向你索取却不曾说谢谢你 直到长大以后才懂得你不容易 每次离开总是装做轻松的样子 微笑着说回去吧转身泪湿眼底” 清明节又将来到,这是个思念的季节。筷子兄弟的《父亲》,时常让我想起父亲的每一个动作和眼神。回忆像涌浪,一波接着一波。待到平静时,一股力量无形的力量却又让我更加清明。 我对父亲的感觉,只能俗套地称之为“山”,因为我再也想不出更好的形容词。他的肩膀给予我依靠,他的胸怀给予我温暖,他的背给予我担当,他的眼神给予我信念! 父亲的手很是漂亮,手指细长,手心温暖,小时候我常常将自己的手放在他的掌心,能感受到一种力量与坚持。他虽然没有上过学,大道理之类的也就不会教我们,他只是朴实地用他自己的行动,为我们言传身教,用他自己的负责、有担当、爱和善良、正直的品德,默默地影响着我们的世界观。 父亲是个急性子,但做事却很有条理和主见。我传承了父亲的这一优点,小时候有人说我像父亲,这是一件对我来说极其自信和欢快的事情。我知道父亲的憾事,就是我们没个兄弟(我只有三姐妹),父亲是个传统的人,当然就有些传统的思想。因为想更接近父亲,所以小时候我表现得更像个男孩子了,总想为父亲找回一些的安慰。 父亲爱喝酒,也喜欢抽烟,没事也喜欢打打小牌。我想,这是他在为自己平凡的生活找色彩,在辛苦的劳作间隙寻些乐子。父亲时常静静地坐着只吸烟不说话,我也就在一旁静静地坐着。烟雾轻慢而优雅地向上扩散,我想伸手去抓,却只能打得更乱。这大概正如彼时父亲的思绪。 父亲没有母亲的絮絮叨叨、家长里短,有时候一个挑眉或者一声咳嗽却很有震摄力。而我越长大越能理解父亲的威严背后,表达爱的方式却如此含蓄而厚重。当初我提出想离开父母到外面的世界闯闯,父亲是不同意的。但他执拗不过我,最终还是默许了。临走时他没有送我,但从他的眼里看到了担忧和不舍。原本想着出去看看就回家的,谁曾想在外面的世界我也有了一个家,一个没有父亲的但也属于我的家。 记得第一次带老公回家见父母,那时还年轻,什么都没有。看得出父亲并不满意,不放心将女儿这样交出去。然而他并没有武断地反对,只是轻轻地拉着我到河边散步,郑重地问我自己的想法,了解了我对这个男人的坚定与信任后,他尊重了我的选择,语气中既有不舍又有祝福。父亲对女婿没有提任何要求,也没要任何彩礼,唯一要求他对女儿好。出嫁的那一天,对父母行礼的那一刻,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真的要离开父母,离开有父亲的家。那一刻,泪水止不住地流。 父亲总是在背后默默地付出,而我却懂你懂的太少也太迟。女儿不知道您所有的忧愁,不知道您从小有只耳朵听力不佳,不知道您什么时候患上了病...... 三年,和病魔交手了三年,父亲有尊严地走了,我知道也相信您一定是带着满满的爱去到了天堂!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 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让你再变老了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的最突出表现无疑是他的优柔寡断。面对着父亲被毒杀,母亲被占有,王权被窃取,国家被觊觎的家仇国恨,哈姆雷特有强烈的复仇愿望:“我的运命在呐喊,使我全身每一根微细的血管都变得像怒狮的筋骨一样坚硬。”“安息吧,安息吧,受难的灵魂!好,朋友们,我以满怀的热情,信赖着你们两位;要是在哈姆莱特的微弱的能力以内,能够有可以向你们表示他的友情之处,上帝在上,我一定不会有负你们。让我们一同进去,请你们记着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守口如瓶。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楣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来,我们一块儿去。”宣誓,哈姆雷特用这种毅然绝然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复仇的坚定信念。但另一方面,哈姆雷特对杀死仇人这一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表现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疑虑情结,他本来有好几次杀死仇人的绝佳机会,但在这种情结的作祟下,复仇计划一次次功亏一篑。当他偶遇到仇人在为自己的罪孽祈祷时,复仇的想法只是一闪而过,接着他就转入了时机价值的思考:“现在我正好动手,他正在祷告。我现在就干,他就一命归天,我也就报仇了。这需要算一算。一个恶汉杀死了我的父亲,我这个独生子把这个恶汉却送上天堂。”于是,哈姆雷特复仇首先变成了一场思想斗争。 一面是杀父之仇的切齿之痛,父亲亡灵的声声追讨,另一面是对生命价值严肃思考,与生俱来的忧郁秉性。哈姆雷特在这二者之间苦苦的徘徊。“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没有人回来的那个从未发现的国土,怕那边还不知会怎样,因此意志动摇了,因此便宁愿忍受目前的灾殃,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难这样子,顾虑使我们都成了懦夫,也就这样子,决断决行的本色上了惨白的一层思虑的病容;本可以轰轰烈烈的大作大为,由于这一点想不通,就出了别扭,失去了行动的名分。” 一个复仇计划就这样演绎成了一次痛苦的思想突围。在这个突围的过程中,哈姆雷特不断的看到社会的黑暗,力图让自己融入这种灰暗的世界中去,用敌人同样的手段来对付敌人;但是人道与正义的信仰却做着本能的抵抗。在这种针锋相对的思想冲突中,哈姆雷特进行着艰难的蜕变和抉择。“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性是多么可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整,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之华!万物之灵!可是,对于我,这点泥土里提炼出来的玩意儿算得了什么呢。”这里,哈姆雷特是以一种讥讽的口气讲的这段话,这是哈姆雷特对人的地位的怀疑,也是哈姆雷特的一种时代秩序观念的反映。他用怀疑的眼光去审视周围的一切:人性的虚伪,世态的炎凉,天道的不公,最后,终于到达了这种怀疑状态的顶点:“生存还是毁灭”而他的当务之急是复仇,有重振国家。这种对于生命意义的超负荷的思考,无疑对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性格决定命运。这是真理。哈姆雷特的悲剧性格为他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在这种性格之下,他被复仇的意念苦苦煎熬。复仇成了他的全部。而这一切,导致他对懦弱的母亲冷语相向,对心爱女子的视而不见,导致他亲手杀死爱人的父亲,导致他最终落入仇人的布下的圈套。最后,复仇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可是一切美好的东西也都破碎了:哈姆雷特的雄心壮志,爱人如花的生命,母亲脆弱的生存。这就是悲剧,其根源就在与哈姆雷特优柔寡断的性格,这就是性格的悲剧。 看完了哈姆雷特后,给我们很大的触动,在他的性格使然下,哈姆雷特制造出了一个人性的悲剧,让人反省。 哈姆雷特人物性格分析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从《哈姆莱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一、《哈姆莱特》的创作背景。《哈姆莱特》是他创作最辉煌时期的作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体现了莎士比亚悲剧的最高成就,是莎士比亚的代表作,也是世界戏剧的典范。它取材于十二世纪末丹麦王为父复仇的故事。莎士比亚以人文主义观点处理原来的题材,把只是单纯地为父复仇的故事改编为社会悲剧,使它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剧情发生在丹麦,但剧中所描写 的宫廷内荒淫无度,朝臣们阿谀奉承、阴险狡诈,国内民怨沸腾,社会动荡不安。克劳狄斯不仅是封建暴君,也是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中的野心家。哈姆莱特与克劳狄斯的冲突是全剧的主要冲突,其实质是资产阶段人文主义者同新旧社会邪-恶势力,人文主义思想与现实 社会尖锐矛盾的反映;同时也反映出人文主义思想在社会的普及,以及哈姆莱特的内心对于自由和理想的渴望。哈姆莱特在剧中没有自己的生活,他的生存意义在于为父亲报仇。对仇人的憎恨和与仇人的斗争成为哈姆莱特的感情基础,这是这部悲剧的主题和思想。 三、哈姆莱特的性格特点。在哈姆莱特的形象里,莎士比亚体现 了他的时代最优秀的进步的人类特点,哈姆莱特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他出身王室,却在当时新文化中心的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了人文主义教育,他出身上层统治阶级,却接近人民,他痛心周围社会的丑恶现实,抱有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崇高理想,同时对“人”抱有美好的看法: 四、《哈姆莱特》深刻的社会意义。在鬼魂出现之后,他知道父 亲是谁害死的,并立志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说,复仇既是自己作为儿子的责任,又因为凶手是当今的国王,是专制王朝的代表,推翻了国王,也就扭转了这混乱的局面,拯救了这濒于崩溃的国家,因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问题。他勇敢地承担了这一责任,同时也深感这一责任的重大:“这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整乾坤的责任!”这一方面表达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