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二十一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作者:张开瑞邮箱:zkr686@https://www.wendangku.net/doc/6712976980.html,

电话:135******** 139******** QQ:290643668

考点54 第一次世界大战

考点梳理

一、大战的历史背景

1.两大军事集团:①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加剧了,列强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矛盾日益尖锐。②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纷繁复杂,其中法德之间、英德之间、俄奥之间矛盾是主要矛盾。③1879年在德国宰相俾斯麦的推动下德奥首先缔结了“同盟条约”。1882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正式形成,德国成为同盟的核心。④1892年,法国和俄国缔结军事协定。英国分别在1904和1907年与法、俄签定了协约,三国协约正式建立。

2.巴尔干火药桶:①1912年秋“巴尔干同盟”发动了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即“第一次巴尔干战争”。②1913年,爆发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保加利亚与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作战,保加利亚战败。③两次巴尔干战争后,俄国、奥匈帝国投入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④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欧洲的“火

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的根源与实质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

二、战争的进程

1.爆发:①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此后,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②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俄国,后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投入战争,战争范围越来越大,演变为具有世界规模的大战。③一战爆发后,在欧洲形成了西线、东线、南线三条战线,其中西线和东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线。

2.过程:①第一阶段,德国按“施里芬计划”企图实行速决战,然而马恩河一役彻底打破了德军想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随后不久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②在第二阶段中,德军主攻东线,并且在德奥军队的联合下,使得俄国节节败退,损失惨重。随后德国又集中了5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法国的凡尔登展开进攻,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时间最长、伤亡最惨重的一次战争——凡尔登战役。这次战争双方伤亡共70多万人,因此,凡尔登战役又被成为“绞肉机”。但这次战争却牵制了德国在凡尔登的攻势。德国在欧洲大陆发动进攻的同时也不忘对制海权的抢夺。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大的一次海战——日德兰海战,然而经过这次战争,英军的损失虽然远大于德国,但却仍掌握着制海权。随后,双方开始将转向潜艇战和反潜艇战。③1917年,战争进入了第三阶段,出现了相互间的僵持状态。1917年2月1日,德国公开宣布全力开始无限制潜艇战。这给英、美国等国家造成了严重的损失。随后美国也放弃了自己的“中立”,宣布对德作战。由于美国的参战,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走向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也接近了尾声。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各国都不同程度的出现了政治危机。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奥匈帝国宣告瓦解,德军也士气大损,接连不断的军事失利也加速了德意志帝国的崩溃。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时,德国接受了协约国的停战条件,并派出代表签定了“贡比涅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三、一战的后果

1.战争给全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战争造成的伤亡和损失使得欧洲的工业发展至少倒退了8年。同时,战争也给数已万计的家庭带了抹不去的伤痛。

2.战争使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产生了变化。英国遭受了沉重的战争创伤,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而美国和日本却利用战争机会大大发展了自己,特别是美国,从1915年起进入了一个为时5年的“战争繁荣”周期。而日本也从原来的农业国转为了工业国,从原来的债务国变为了债权国。

3.战争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革命,特别是俄国的革命,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增强了维护和平和正义的力量,鼓舞了人们斗争的勇气和决心,让人们看见了黎明的曙光,并且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4.我们可以看见导致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还没有得到解决,帝国主义之间还是存在着重重矛盾,并且这种矛盾在战后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反而不断激化,而所谓的维护战后和平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只是打了个和平的幌子,国际关系呈现除了新格局,这就使得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的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分类举例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型

例1.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

A.军事力量明显削弱

B.三国同盟已经形成

C.霸主地位业已丧失

D.英德矛盾急剧上升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20世纪初,英德矛盾急剧上升,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为此调整了同法俄的关系,分别签定了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据此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转而与法俄结盟的最重要原因是D项。

答案:D

2、调动和运用知识题型

例2.下图是一战时期留下的著名照片,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标志着帝国主义的矛盾得到解决,和平实现

B.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C.战胜国之间的矛盾重重

D.图中的元帅认识到了《凡尔赛和约》的危险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图片是法国元帅福熙代表协约国接受德国投降,据此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了。A项不符和历史事实,C、D项不能从本图反映出来。

答案:B

3.描述和阐释事物题型

例3.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解析:本题为肯定选择题,主要考查阐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能从战争的目的分析性质。尽管塞尔维亚反对奥匈帝国的战争具有正义性,但是在整个战争中不居于主导地位,无论从战争的起因、作战双方的目标还是酝酿的过程都说明这场战争是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答案:C

4.论证和探讨问题题型

例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33年12月,苏联拟订了一项关于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苏联同意在一定条件下参加国联;不反对在国联范围内缔结反对德国侵略的区域性共同防御协定;同意让比、法、捷、波、立陶宛、拉托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或其中某几国参加这个协定,但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一旦遇到侵略国的军事进攻,各参加国应相互提供外交、道义和可能的物质援助。

材料二、1934年2月法国也提出了一项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的建议:对德国毁约扩军行动采取强硬立场,不承认其合法性,坚持维护国联,维护欧洲现存的国际秩序和领土边界;加强法国的欧陆同盟体系,创建一个由若干区域性防御条约和互助公约构成的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材料三、1935年6月,英德两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英国同意德国提出的要求,即德国海军舰艇总吨位同英联邦舰艇总吨位的比例为35:100;德潜艇总吨位同英联邦成员国潜艇总吨位的比例为45:100。这与《凡尔赛和约》所规定的德国海军实力限额相比有较大幅度的增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苏、法两国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建议的相同点。苏法两国为什么都提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建立欧洲安全体系为什么要求法国和波兰必须参加?

(3)材料三中英国为什么要与德国签订《英德海军协定》?

(4)为什么欧洲集体安全体系在二战前没有建立起来?

解析:面对德国法西斯侵略的威胁,苏联和法国都尝试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但由于大国之间的矛盾,安全体系并没有建立起来。第一问重在概括,注意语言精练表述到位;第二问要结合地理位臵做答;第三问要联系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第四问要分析一战后欧洲大国的关系。

答案(1)相同点:都主张在国联范围内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防御的主要对象是德国。原因:德国法西斯上台,面临德国侵略扩张的威胁。

(2)互相承担抵御德国侵略的责任,形成对德国的包围;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有一个东方的屏障。

(3)推行欧洲大陆均势政策,扶植德国,抑制法国。

(4)英法苏大国矛盾重重,英法有欧洲霸权之争,英国不希望法国过于强大;英法与苏联有意识形态的矛盾,互不信任。德国采取灵活的外交,分化瓦解欧洲大国。

考点55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考点梳理

一、凡尔赛体系

1.背景:一战结束;战后列强力量发生变化;列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建立:时间:1919年6月;地点:巴黎;方式:巴黎和会与《凡尔塞和约》;操纵国:英法美日。

3.意图:美国要求称霸世界;英国要求扩大和巩固继续称霸;法国企图获得欧洲霸权;日本要求亚洲霸权。争论焦点:德国问题、中国山东问题。

4.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先后同德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5.影响:①对战败国德国进行了严惩和限制,建立起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体系。②欧洲和中东的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匈牙利分立,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南部领土被割让给意大利;巴尔干部分地区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归还波兰。其次,奥斯曼帝国解体,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地区。

评价:

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战后列强在欧洲近东和非洲建立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这一体系不可能持久。

二、华盛顿体系

1.背景:一战后,美、英、日三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相互争夺。为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和重新分割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而召开这一会议。

2.建立:时间:1921年到1922年;国家:参加国除美英日以外,还有中法意比荷葡。

3.内容:①《四国条约》:美、英、法、日相约: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英日同盟解散。②《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日、法、意分别规定各自的主力舰和航母的总吨位。③《九国公约》名义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上又使中国陷入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④中日协定:山东主权归还中国。

4.影响:①《四国条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胜利,它埋葬了英日同盟,消除了其在远东争霸的一个障碍;对英国来说,既维护了英日友谊,又促进英美关系,使英帝国主义在太平洋上的巨大权益暂时得到保障;对日本来说,日本的扩张野心受到美英法大国的制约。②《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美英海军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的丧失,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上的胜利。③《九国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取得的重要成果。它使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在中国终于成为现实;它打乱了日本对中国的独占,“又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提供了条件。

5.评价: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调整了帝国主义之间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凡-华体系形成。

凡-华体系的总特点、内部矛盾以及战后世界的主要矛盾

三、国际联盟

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人们饱受战争之苦,也使各国的政治家们觉得应该建立一个国际组织来防止此类灾难的再次发生。于是,由美国总统威尔逊提议建立一个“具有特定盟约的普遍性的国际联盟”。

2.成立:1919年,巴黎和会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并于1920年1月正式成立,总部在日内瓦,机构有大会、行政院、秘书处,职责维护和平、集体安全、对殖民地“委任统治”。但美国由于自身的利益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始终未加入国际联盟。

3.历史地位:一方面,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质的组织,另外,国际联盟还对后来反法西斯的侵略扩张起到了一些作用,也为联合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最后,国际联盟宣称它成立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然而它作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没有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实际被英法所操纵。它始终是少数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自己利益的工具,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更证明了它的名存实亡,1946年4月国际联盟正式宣告解散。

三、非战公约

1.签定:1928年,美、德、法、日、英等15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定了《非战公约》,主要是“斥责用战争来解决国际纠纷,并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上,废止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且规定,缔约各方“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2.作用:《非战公约》作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共同签定的国际条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第一次正式宣告在国家关系中放弃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并约定以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国际争端。其次,《非战公约》的内容为国家法中互不侵犯原则的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并且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为国际军事法庭审判德、日战犯的重要法律依据。

3.局限性:实际上所谓的《非战公约》也只是一纸空文,其中那些冠冕堂皇的条文对实际的世界和平没有规定任何的明确责任,反而使签约各国钻了“自卫”的空子,因为他们可以视自身的情况决定是否应该诉诸战争而实行所谓的“自卫”,这种特殊的“自卫权”的拥有也为以后的战争打开了缺口。

分类举例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型

例1.英法两国是昔日战场上的盟友却在巴黎和会上怒目相对,甚至以退出和会相要挟,两国矛盾的焦点是

A.远东太平洋之争

B.国联的组织方式和控制权之争

C.海军军备及其比例之争

D.欧洲大陆均势和霸权政策之争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明确英、法参加巴黎和会的目的,英国企图保持海上优势,维护庞大的殖民帝国,竭力主张削弱德国海军,但不主张过分削弱德国。法国为了重建欧洲大陆霸权,要求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两国矛盾焦点是欧洲大陆的均势与霸权之争。

答案:D

2、调动和运用知识题型

例2.一战之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下列表述能够体现这两个国际体系共同点的是

A.大国凭借实力建立国际关系格局

B.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

C.惩治了法西斯战犯

D.确立了新的世界殖民体系

解析:解答本题可以采用分析法和排除法。B 项与雅尔塔体系不符,雅尔塔体系下形成的是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C 项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符;D 项与雅尔塔体系不符,雅尔塔体系开始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过程,而不是确立。两个体系都体现了大国的力量和意志。 答案:A

3.描述和阐释事物题型

例3在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居于主导地位,其条件是

A.会议由美国发起

B.会议在美国召开

C.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实力迅速.膨胀

D.美国得到英法等国的广泛支持

解析:主要考查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早在1894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就居于世界第一位,经过“一战”,它获得了巨大的利润,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经济实力决定了其对外政策,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居于主导地位。

答案:C

4.论证和探讨问题题型

例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和平之吻

材料二、让太阳升起,让清晨充满光明。/最圣洁的祈祷也无法使我们复生。/生命之火熄灭的人/血肉之躯埋入黄土的人,/悲痛的泪水无法将他唤醒,/也无法使他重获生命。/无论什么人,/无论是胜利的欢乐,/还是光荣的赞歌,/都不能使他从黑暗的深渊中/回到世上与我们重逢。/所以,请唱一首和平之歌吧。/不要小声地祈求神灵。/引吭高唱和平之歌/这是我们最应当作的事情。 回答:1.材料一中的照片反映了哪一战争之后的快乐?这场战争给中国带来得变化?

2.从材料中得出人们的最大愿望是什么,中国政府是怎样维护世界和平的?

3.给材料二的诗加上标题。

解析: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作答,第一问从“和平之吻”得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信息,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意义;第二问结合我国的外交政策作答;第三问开放性题如:和平之歌等。

答案:1.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中国取得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洗雪了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最大愿望:和平。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外交的宗旨就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是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倡导者和积极实践者;我们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我们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积极倡导者。

3.只要符合诗意即可。

考点56 第二次世界大战

考点梳理

一、二战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①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一战后,英法经济困难重重,而战败的德国利用英法美的矛盾,依靠美国的扶植,经济很快恢复,并超过英法。日本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薄弱的基础无法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②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表现在: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引起了严重的政治危机,德国和日本由于较多地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抛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立法西斯专政;而英法美则继续发展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2、具体原因:德国、日本对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被惩治、受遏制的地位不满;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英法美推行绥靖政策、中立政策加速了战争的爆发。苏联实行中立自保政策,客观上也促使了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局部战争其间,反法西斯势力基本处于孤立无援、各自为战的困难境地,未形成强大的反法西斯同盟来遏制法西斯发动二战的行径

二、战争的进程

1、初期阶段(1939年9月1日--1941年6月22日)

①爆发: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②全面爆发:1939年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③苏联建立东方战线。④德军西线进攻:北欧和西欧诸国沦陷;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1940年7月--9月,不列颠之战。

2、战争的扩大(1941年6月22日--1943年2月)

①苏德战争:A、爆发:1941年6月22日;B、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10月2日--1942年2月)

②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③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原因:法西斯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迫切要求联合行动,抗击侵略,捍卫独立和自由。过程:1939年美国《中立法》;1941年《租借法》;苏德战争爆发后,1941年8月《大西洋宣言》初步建立;1942年元旦《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意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组成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它的组成加强了国际反法西斯力量,为最后战胜轴心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胜利阶段。(1943年2月--1945年9月):①斯大林格勒保卫战(1942年7月--1943年2月)——苏德战场转折点②中途岛海战(1942年5月)——太平洋战场转折点③北非战场胜利和意大利投降:北非战场(1940年夏意军开辟--1941年11月结束)——转折点:1942年秋,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1943年9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④欧洲第二战场开辟(1944年6月)⑤德日法西斯溃灭

三、历史意义及深刻教训

1.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规模空前的世界性的战争,它以反法西斯国家的胜利而

告终,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①它的胜利拯救了世界,恢复了和平。②它沉重的打击了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同时也对英法等帝国主义大国造成了严重的削弱,出现了美、苏两强并立的情况,并最终导致了冷战的出现。③同时,世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加入以及反法西斯战争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削弱和打击也使得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加快了亚非拉等国家的独立,促进了历史的发展。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上运用了许多高科技的武器,比如美国对日本投放的原子弹、德军轰炸英国的V—2火箭等,从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总之,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使世界历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深刻教训: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最残酷的以及规模最大的战争,战争给各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各国人民为反抗法西斯的侵略作出了艰苦的努力与斗争。从中国战场来看,中华儿女为反抗日本侵略者奋勇抗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慷慨激昂的战歌,他们的精神永存,为今天乃至未来所铭记,激励着我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为祖国的强盛、世界的和平进行不懈的努力。②世界大战的再次爆发提醒我们时刻要有忧患意识,对战争始终保持应有的警惕,促进世界的真正和平,坚决的反对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树立崇高的国际意识。

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后果和影响。

分类举例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型

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并发表宣言,宣言由英美苏中四国领衔,其余22国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这反映了

①美国操纵大会的进程②反法西斯力量实现了团结

③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④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的承认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中国的参加与领衔说明中国抗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中国的国际地位提

高。①与史实不符可以排除。

答案:C

2、调动和运用知识题型

下列涉及中国领土主权的国际文件中,中国代表参加讨论并签字的有

①《凡尔赛和约》②开罗宣言③1922年中日签定的关于山东问题的条约④《雅尔塔协议》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凡尔赛和约》损害了中国的利益,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雅尔塔协议》是美、苏、英三国背着中国政府签定的秘密协定,故排除①④;中国在二战中参加了开罗会议并在《开罗宣言》上签字,而山东问题解决时肯定需要中国签字。

答案:D

3.描述和阐释事物题型

例3.二战期间具有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民主革命双重性质的是

A.苏联的反法西斯战争 B.中国的抗日战争

C.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战争 D.西班牙内战

解析:A紧为反法西斯战争,B为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民主革命C为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D内战、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

答案:B

例4.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最早出现转折的战场上,当时联合抗击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主要是:

①②③④⑤

A.②④⑤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信息和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本题的五幅图片分别为苏联、美国、中国、英国、法国,根据题干最早出现转折的战场和联合抗击法西斯的信息可知,这样的国家是美国、中国、英国。

答案:B

4.论证和探讨问题题型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材料二:2004年11月,当时的日本外相在记者招待会上承认: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材料三:据新华社2005年7月12日报道: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亲密助手之一、自民党前干事长山崎拓10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小泉纯一郎今年将再次参拜供奉有二战战犯灵位的靖国神社,但是参拜的时间将避开8月15日这一天,即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纪念

日。在此之前,日本公明党领导人神崎武法9日敦促小泉停止参拜靖国神杜,并呼吁政府建造由国学监管、与神道教无关的新纪念设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1945年侵华期间符合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两例说明。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是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日本侵华的罪行和当前的中日关系,解答本题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对日外交方针,注意语言表述准确、简练。第一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第二问以我国的外交方针为指导结合教材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答案:(1)三种罪行都有。如反和平罪: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常规战争罪:九一八事变后占领沈阳屠杀中国居民、南京大屠杀等;反人道罪:细菌战、用中国活人做试验等。(2)日本政客频频参拜的东京靖国神社里供奉着东条英机等14名二战甲级战犯和约2000名乙、丙级战犯的牌位。靖国神社已成为日本右翼势力的精神支柱和聚会地。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洲被侵略国家和人民的感情,是对侵略战争的美化和对史实的歪曲与否定,势必成为中日两国关系发展道路上的严重障碍。

考点57 二战后的世界

考点梳理

一、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原因:①雅尔塔体系:形成:二战后期,以美英苏为主的同盟国召开了一系列国际会议,就结束战争、处置法西斯和战后安排等问题达成协议,其中以1945年2月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的雅尔塔会议最重要,这一系列协定的总和就被称为“雅尔塔体系”。内容:铲除日本、德国的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惩办战犯,对德国分区占领管制;苏联占有日本部分岛屿,日本在中国的权益也交给苏联;创建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对战后欧洲一些国家的边界做出相应的规定。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从根本性质上不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此,雅尔塔体系能真正的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维护战后世界和平、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有积极作用。但是,体系的形成主要是美苏两大国的推动,这为两极格局的形成以及这种格局下出现的冷战提供了条件。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近三百年来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②美苏均势:战后美国事例大增,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确立;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拥有最强大的海军、空军,还垄断着原子弹、氢弹,其军事力量被布置到世界各地。苏联军队在二战中不仅是打败法西斯德国的主力军,还参加对日作战,军事力量增强,成为紧次于美国的世界军事强国,领土有所扩大,帮助东欧国家摆脱了法西斯统治并建立起人民民主政权,后来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③矛盾激化:当欧洲各国都在暗自抚平战争给自己带来的创伤时,美苏两国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相互间的同盟在战后不久也宣告破裂。美国为称霸世界认为苏联是最大的障碍,因此为扫除这个障碍,着手准备了一系列遏制苏联的政策和计划。因此,冷战实际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遏止社会主义。

2.冷战的开始①序幕:1946年3月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

战的序幕。②开始:美国:1947年杜鲁门总统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演说,提出了所谓的“杜鲁门主义”,它宣告了美国在全世界范围的扩张,也是美国发动对苏联冷战的标志; 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194 9年4月美、英、法、意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北约的建立,使美国在欧洲大陆组成了遏制苏联和东欧的包围圈,欧洲成为美国防御的最前线,被约是美国组织的最大军事同盟,是冷战政策的主要支柱。苏联:1947年9月苏联组织成立情报局,一方面反击美国冷战政策,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对东欧的控制和影响;1949年苏东六国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对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恢复各国经济起了积极作用;1955年在华沙签定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通称《华沙条约》,根据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华约组织是与北约组织对抗的军事政治集团,成立之初起到保障世界和平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等积极作用。随着华约组织建立,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形成。③表现:第一次柏林危机:随着冷战的发展,美英与苏在德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发展,柏林成为冷战的前沿;1948年6月美英法在西占区实行单方面币制改革,引发第一次冷战高潮,并且加快了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成立,10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成立,从此出现了两个德国;1950年爆发了朝鲜战争,两大阵营的对抗扩展到东方。④冷战局面的形成是美国推行霸权政策和强权政治的结果。

3.美苏争霸:对峙①原因:斯大林逝世后,美国主张通过对话谈判,“软化”苏联,肯尼迪采取“和平战略”;苏联赫鲁晓夫提出同美国共同主宰世界的战略目标。②表现:1959年美苏戴维营会谈;1960年U-2飞机事件;1961年的“柏林墙事件”;1959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缓和①原因:美国长期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大大消耗了美国国力;苏联借助有利的国际形势,提高综合国力,苏美在战略武器方面达到大致的平衡;②表现:1969年尼克松开始推行均势外交,对苏“缓和”;70年代苏联推行“缓和”战略,与西方国家交往;1963年和1968年签定了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和防止核扩散条约;1972年苏美领导人签定了限制战略武器协议和苏美相互关系准则等文件,此后召开了东西方国家共同参加的“中欧裁军会议”“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使缓和推向高潮。

4.两极格局的结束:①美国里根任总统后,提出“遏制”政策目的夺回军事优势,提出“星球大战计划”企图凭借经济、科技实力带动经济科技发展,进而拖跨苏联。同时苏联提出了“新思维”进行了政治改革,双方签定了“中导条约”。②1989年上台的不什政府强调“谨慎、考验和渐变”,支持戈尔巴侨夫改革,试图左右苏联改革的进程。③戈尔巴侨夫经济改革失败,实行政治“多元化”,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再加上西方的“和平演变”,1989年发生了“东欧剧变”;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重新统一;1991年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结束。

5.美苏关系变化带来的启示:①美苏争霸对人类安全和世界和平造成巨大威胁②美苏对亚洲、非洲的争夺与控制,造成这些地区的动荡与紧张③美苏不断升级的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资源和财富,给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④美苏关系缓和中取得的某些成果,至今仍有

美苏争霸的特点

二、二战后的局部战争

1.朝鲜战争:①原因:朝鲜半岛出现两个对立政权;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的需要②爆发:195 0年6月内战爆发;7月美军侵入,并把战火烧到中国边境,威胁中国安全③抗美援朝:19 50年10月彭德怀帅军入朝作战,1953年7月签定停战协定④影响:性质:二战后以东西方两大阵营对立为背景的大规模局部战争;对东亚: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对中国: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捍卫了国家安全,支援了朝鲜人民的正义事业,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中美关系:美国对中国实行封锁,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

2.越南战争:①印支问题:印支三国为越南、老挝、柬埔寨,二战后独立;根据1954年的《日内瓦协议》越南南部成立南越政权;北部建立以胡志明为首的越南民主共和国;美国加紧干涉越南内政。②过程:开始:肯尼迪在南越推行“特种战争”对越南武装干涉。扩大:1964年美国采取“南打北炸”,“特种战争”变成局部战争;转折点:“新春攻势”,表明越南军民掌握了主动权;结束:尼克松实行“战争越南化”,1973年美越签定《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定》;1975年春,南越政权瓦解,越南实现了统一。③影响:①印度支那人民流利失所②消耗了美国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给美国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③使美国政府陷入内外交困的境地,迫使其调整政策,实行战略收缩,改善同中国的关系④战后美苏关系出现“缓和”与“对话”。

3.中东战争:①由来: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规定英国1948年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在该地分别成立犹太国家和阿拉伯国家。②战争:巴勒斯坦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六日战争、十月战争等③曲折的和平:背景:四次战争没有解决阿以矛盾;交战双方认识到这些矛盾不可能战争解决。经过:20世纪70年代起埃及率先走上了同以色列和解之路,19 78年埃以签定“戴维迎协议”;20世纪80年代阿以各方基本接受“以土地换和平”原则;1 993年巴解组织同以色列签定《关于在被占领土上巴勒斯坦临时自治政府安排的原则宣言》;1995年以色列总理拉宾遇刺身亡,和平进程面临挑战。④趋势:通过政治谈判解决中东问题的原则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4.印巴战争:①背景:蒙巴顿方案和印巴分立②战争:1947-1949年双方为争夺克什米尔地区的所有权,进行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克什米尔局势再度紧张,巴军率先进攻,第二次战争爆发;1971年两国因为东巴问题发生尖锐对立,第三次印巴战争爆发。③引发冲突的原因:殖民主义者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造成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居民之间的冲突;将宗教信仰作为划分国家的唯一原则,成为引发印巴冲突的又一原因;边界和领土归

属长期不确定,是两国纠纷和冲突的重要原因;美苏两国不断出售武器,推动印巴走向战争5.两伊战争:①背景:阿拉伯河的主权归属问题;两国中的穆斯林什叶派和逊尼派矛盾,两国领导人使矛盾激化;两国都有库尔德族人,双方都支持对方国家的库尔德族人反对政府;两国都因为战略位置和石油资源,成为大国争相控制的对象。②经过:1980年9月战争爆发;1980年底到1981年拉锯战,战争进入相持阶段;1982年伊朗反攻进入伊拉克,伊拉克发动“袭船战”使用化学武器;1987年联合国通过决议,要求双方停火;1988年两伊终于实现停火。③教训和影响:不仅影响了两国的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经济的全面倒退;还造成了中东国家的分裂,并导致了新一轮军备竞赛;为美苏等国插手这一地区创造了条件。6.海湾战争:①原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②过程:1990年8月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沙漠盾牌行动;沙漠风暴行动;沙漠军刀行动;1991年2月27日,伊拉克无条件接受安理会决议,战争结束。③特点和影响:是一场高科技战争,标志着高科技局部战争登上了世界军事舞台,对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在各国军事界引起了震动;是战后参战国家最多的一次局部战争,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美国等西方大国加强了在海湾地区的作用;阿拉伯世界严重分裂,中东地区的形势更加错综复杂。

三、和平与发展

1.联合国:①成立:1945年美国旧金山51国签署《联合国宪章》,宪章生效,联合国成立②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以增进普遍和平等③原则:会员国主权平等;善意履行宪章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禁止会员国以武力相威胁或使用武力侵害他国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④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安理会由美英苏法中五国为常任理事国,责任是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⑤作用:维和;裁军;维护人权;推动非殖民化⑥发展:21世纪联合国将成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以及全人类的幸福的公正的全球性组织。

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①世界和平大会:原因:两次大战的浩劫和核武器毁灭性破坏力,使人们觉悟。召开:1949年在巴黎、布拉格同时举行,提出“保卫和平国际斗争日”倡议; 1950年第二届大会,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影响: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思想深入人心。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1954年罗素发表《人类的危机》演说;1955年《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强调核战争导致的严重后果,得到了各国著名科学家的支持和拥护。③美国的反战运动:1967年反对越战‘1970年反对入侵柬埔寨。④国际和平年:1982年联合国决议,1986年为“国际和平年”;1985年联合国通过《国际和平年宣言》;从2002年开始每年9月21日为国际和平日。

3.和平与发展:①两次大战导致的物质损失和心灵创伤是以往的战争无法比拟的;20世纪下半期在科技革命推动下,各国重视本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和平、合作、发展、进步人心所向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②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需要国际社会长期的努力③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中国遭受欺凌使人民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中国的外交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首创国之一和积极的实践者;中国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重要力量④中国是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

序的积极倡导者。

分类举例

1、获取和解读信息题型

例1.读《欧洲共同体》图,其中不属于欧共体首创国的是

④③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欧共体首创国是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图中的①是英国在1973年加入,②是法国③是联邦德国④是荷兰。

2、调动和运用知识题型

例2.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对日本的外交政策所呈现出的趋势是

A.控制---竞争---扶植

B.控制---扶植---竞争、合作

C.竞争---控制---扶植

D.扶植---竞争---控制、合作

解析:二战后,美国以“盟军”的名义对日本进行单独占领,控制日本,把日本作为在东亚扩张的基地,随着冷战形势的加剧及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政府改为扶植的政策,1951年结束对日占领,从经济上援助日本,把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的军事订货交给日本。随着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本的崛起,美日在经济上争夺世界市场,但在政治上却由于传统利益的存在,也有合作的一面。

答案:B

例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由敌视转为和解。下列各项中,表明法德和解的最早

的历史事件是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的签订

C.原子能共同体的成立

D.《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订

解析:A项发生在1949年,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同意联邦德国加入是1954年;B项发生在1951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决定把各自的煤钢工业臵于共同管理之下,建立欧洲煤钢联营。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C发生在1958年;D发生在1992年。

答案:B

3.描述和阐释事物题型

例4.今天正在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德国和日本,在对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与下列那些因素有关

①对两国的占领方式不同②对两国法西斯战犯的惩处程度不同

③对原有政治制度的改造程度不同④两国自身对战争的认识不同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德国由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日本则由美国单独占领,故.①正确,由此排除B。对照ACD 三个选项均有②,而只有D项含有④,故可先考虑④。很明显④是正确的,故可排除不含④的AC。

答案;D

4.论证和探讨问题题型

2006年10月,朝鲜进行了核试爆;12月朝核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会谈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1)朝鲜半岛的分裂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2)冷战结束以来,朝鲜半岛的局势有怎样的发展?

(3)中国政府对朝鲜半岛的一贯主张是朝鲜半岛无核化,朝核问题的解决要通过六方会谈。结合所学知识,叙述朝鲜半岛与另外四国的关系。

解析:朝核问题是当今世界的热点。朝鲜半岛分裂是美苏划分势力范围的产物,是冷战的产物,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大国力量对比的变化,朝鲜半岛局势也发生变化。

答案:(1)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进驻朝鲜半岛的北部和南部,划分势力范围;1948年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分别建立,朝鲜从此处于分裂状态;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援朝,1953年,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分裂局面仍然存在;朝鲜半岛的分裂是美苏冷战的产物。

(2)20世纪80年代起,双方逐渐对话,经济往来增多;2000年6月,两国领导人在平壤会晤,双方承诺为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和开展各个领域的合作与交流而努力。这次会晤进一步推动了朝鲜半岛的缓和进程;近年来,多次举行朝核六方会谈。2006年,朝鲜进行核试验,南北关系面临新的考验。

(3)与中国的关系:①秦汉和隋唐时期,双方就有经贸文化往来,朝鲜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②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清朝派兵镇压。③美国侵略朝鲜,中国抗美愿朝。

与俄罗斯的关系:①俄国侵略朝鲜,并与日本进行日俄战争②1945年,苏联军人进驻朝鲜北部③在苏联的帮助下,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

与美国的关系①20世纪初,美国支持日本侵略朝鲜②1945年美军进驻朝鲜半岛南部③在美国的帮助下,大韩民国成立④1950年,美国侵略朝鲜。

与日本的关系:①1876年日本侵略朝鲜,签定《江华条约》②甲午战争后,日本加紧控制朝鲜③日俄战争后,朝鲜变成日本实际上的殖民地④1910年日本正式吞并了朝鲜⑤在朝鲜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打击下,日本战败投降,撤出朝鲜。

专题宝典

课标解析

课标要求

1.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理解人类历史为什么发展到20世纪才会出现世界大战;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认识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凡尔赛会议和华盛顿会议构建帝国主义和平体系的史实,剖析该体系的实质和不稳定性;知道“非战公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作用;简述国际联盟的成立和主要活动,评价其历史地位。

3.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了解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各大战场重要战役等史实,认识反法西斯国家是怎样通向胜利之门的;简述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汲取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4. 了解美苏冷战局面形成的主要过程,认识冷战局面形成的原因和特点;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等史实,分析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高涨的原因、特点和意义;了解七八十年代美苏等国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的背景和过程,指出从中得到的其实质。

备考策略

“战争与和平”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现代社会,和平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拒绝战争,维护和平”不仅关系着全人类的发展,也成为全世界热爱和平人们的共同心声。

这部分内容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如2006高考的法德关系、欧共体、美国遭遇的“竞争”与“挑战”、冷战、两极格局等。从高考命题复现率看两次世界大战和三个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一超多强”,是经常涉及的问题,复习中应引起注意。

对本专题的复习要关注三个世界格局的演变,把握其规律性的知识,如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明确20世纪的主题是由战争与革命到和平与发展的演变。

名题选析

例1. (山东枣庄2007一摸13题)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中,朝鲜核问题是世界关注的焦点之一,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朝鲜内战的必然结果

B.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主义政策所决定的

c.苏美争霸的必然结果

D.朝鲜分裂成两个性质不同的国家的结果

解析:本题考查朝鲜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四个选项都具有迷惑性,朝鲜内战并不是朝鲜战争的必然原因,美苏争霸还没有出现,朝鲜分裂是朝鲜内战的原因但不是朝鲜战争的必然原因。朝鲜战争本质上是由于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决定的。

答案:B

点评:本题不回避热点反映了学习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探讨问题的能力,反映了新课改的精神;朝鲜战争对整个东亚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朝鲜和中国意义重大。

例2.(赣州实验2007第二次模拟10题)下列有关两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柏林墙”的修建是“冷战”激化的产物

B.“柏林墙”是德国分裂的标志

C.“柏林墙”的倒塌预示着德国的统一

D.“柏林墙”倒塌于两极格局解体后

解析:本题是否定型选择题,回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冷战中的几个重大事件以及冷战的基本过程。二战后,柏林由于特殊的政治地理因素,成为“冷战”的前沿阵地,故“柏林墙”的历史与“冷战”的历史息息相关。但是,“柏林墙”倒塌于1989年,当时苏联还未解体,两极格局还存在,所以应选D项。

答案:D

点评:本题从图片中提取信息,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回答,突出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是一道好题:首先,本题给出两幅反映冷战的典型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图1是柏林危机时期修筑的,反映了冷战的激化,图2是德国人民推倒了柏林墙预示着德国的统一;其次,做好本题必须调动运用教材知识,形成正确的认识。

例3.(江苏东海2006年二摸37题)20世纪中叶,人类文明曾经历了法西斯主义的浩劫。世界各国人民团结一致浴血奋战,最终打败了法西斯主义。但时至今日,在一些地方法西斯势力仍然余孽难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必须牢记历史的教训,警惕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材料一法西斯主义是具有绝对专制主义性质的独裁统治,是黩武主义的暴政。它以强暴夺取政权,扫除一切政党和群众组织,只服从一个至尊的独裁者,只遵循一种象宗教一样的信仰。法西斯组织奉行极端的民族主义思想,只考虑本民族利益,而无视其他民族的生存和价值。法西斯政权强行控制经济,把经济纳入战略措施;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肆意挑起战争。法西斯分子强烈地反社会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法西斯主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之下泛滥成灾的?(4分)依据材料一,分析法西斯主义的主要特点。(6分)

材料二日本右翼分子所编撰的“历史教科书”谬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打败盟军,为长期处于欧美殖民统治下的亚洲各国人民鼓起了勇气。”“为显示亚洲各国的团结,1943年召开了大东亚会议。会议通过了提倡各国独立自主、合作发展经济、消除种族歧视等内容的《大东亚联合宣言》,明确了日本的战争理念。”

(2)材料二中,日本的右翼分子提出了什么谬论?(4分)依据所学的知识,概括说明日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侵华战争中侵占中国领土、屠杀中国人民、进行残酷的殖民统治的罪行。(9分)

(3)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盟国是如何处置日本法西斯的?(5分)结合史实说明这些措施是否根除了日本的法西斯势力?(4分)

解析:本题是文字型材料题主要考查法西斯主义的产生、特点、毁灭以及今天日本的右翼思潮等,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另外要调动运用教材知识,还要结合正确的政治观点。

答案:(1)1929年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矛盾激化。(4分)

法西斯主义的特点:实行专制独裁统治,反对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军事化;极端民族主义,对外侵略扩张。(6分)

(2)谬论:帮助亚洲人民反抗欧美殖民统治;亚洲各国独立、合作、消除种族歧视。(4分)

罪行: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扶植傀儡政权;南京大屠杀、使用细菌武器等;在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奴化教育、恐怖统治。(9分)

(3)美军以“盟军”的名义占领日本,远东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美国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对部分杀害中国人的法西斯战犯免于起诉,保留了天皇制度。(5分) 没有。战后日本不断有人为侵略战争开脱,企图重温军国主义旧梦。(4分)(列举其它史实亦可得分)

说明:在人类历史上法西斯分子发动战争给世界造成灾难,今天我们的和平来之不易,珍惜和平就要防止法西斯势力死灰复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