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绝句赏析

杜甫绝句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杜甫的绝句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下面是《绝句》的原文及赏析。(更多内容请关注应届毕业生网)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西岭:西岭雪山。

(2)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3)泊:停泊。

(4)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江苏省一带。

(5)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6)“绝句”是诗的名称,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物,抒发作者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诗人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其中的一首。诗歌以自然美景,透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以“黄”衬“翠”,

以“白”衬“青”,色彩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窗含西岭千秋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

【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

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

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

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绝句、律诗赏析 杜甫律诗、绝句赏析--杜甫诗歌鉴赏资料三 绝句四首(其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题解 这首诗是广德二年(764)杜甫居成都草堂时写的。明末王嗣奭《杜臆》说“是自适语”,“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其时,安史之乱已平定,杜甫蒙友人资助,居于城外风景清幽的草堂,心情不错。面对生气勃勃的景象,他情不自禁,写下一组即景小诗。兴到笔随,事先既未拟题,诗成后也不打算拟题,干脆以“绝句”为题。 句解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只黄鹂在新绿的柳枝间鸣唱,一行白鹭列队飞向青天。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鸣”字表现了鸟儿的怡然自得。“上”字表现出白鹭的悠然飘逸。黄、翠、白、青,色泽交错,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艇斋诗话》引韩子苍云:“古人用颜色字,亦须配得相当方用。‘翠'上方见得‘黄',‘青'上方见得‘白',此说有理”。诗句有声有色,意境优美,对仗工整。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从窗口望去,西岭上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近在眼前;门外江上停泊着行程万里、从东吴归来的航船。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舒畅和喜悦。“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 “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评解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两两对仗,写法精致考究,但读起来十分自然流畅,一点儿也不觉得有雕琢之感。因为一以贯之的是诗人的内在情感。一开始写草堂的春色,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致的内心思想活动。 苏轼曾经说过:“少陵翰墨无形画”,此诗就像一幅绚丽生动的山水条幅:画的中心是几棵翠绿的垂柳,黄莺儿在枝头婉转歌唱;面的上半部是青湛湛的天,一行白鹭映于碧空;远处高山明灭可睹,遥望峰巅犹是经年不化的积雪;近处露出半边茅屋,门前一条大河,水面停泊着远方来的船只。从颜色和线条看,作者把两笔鹅黄点染在一片翠绿之中,在青淡的 空间斜勾出一条白线。点线面有机结合,色彩鲜明而又和谐。图象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其空间感和时间感运用巧妙,使人觉得既在眼前,又及万里;既是瞬间观感,又通连古今甚至未来;既是写实又富于想象。杜甫诗精品赏读·陈才智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七)》阅读答案及全 诗翻译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括的语言说说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3分)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自己怎样的心情?(4分) 参考答案: (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3分)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3分)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4分) 译文: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

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明写杨花、青荷,已寓林间溪边之意,后两句则摹写雉子、凫雏,但也俱在林中沙上。前后关照,互相映衬,于散漫中浑成一体。这首诗刻画细腻逼真,语言通俗生动,意境清新隽永,而又充满深挚淳厚的生活情趣。

杜甫《绝句》欣赏

杜甫《绝句》赏析 ●原文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背景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点评 【主持人】并称为“诗圣”的李白和杜甫,即为朋友又风格迥异,您能给我们分析一下吗? 【杨义】杜甫是公元八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年代是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这么一个历史大变动时期。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候,杜甫的诗都是写了很多时事,写了很多个人的经历,他忧国忧民,所以他写出来的诗被后人尊为“诗圣”。 他和李白是齐名的,李白是很飘逸的,他是代表着盛唐的前期。那时候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峰,中国当时是最强大的、最富有的这么一个国家。李白是面对着苍天放声高歌的,杜甫是面对着血迹斑斑的土地来去苦吟的,所以杜甫的诗歌是沉郁顿挫,人家形容他的诗的风格是沉郁顿挫,因而他的诗还有“诗史”之称。 【主持人】杜诗风格沉郁顿挫,而这首诗歌却带有强烈喜悦的田园牧歌情调,且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这里的背景请您给我们加以分析。 【杨义】这首《绝句》是1200多年前的一首绝句了,那么那个时候是唐代的由盛变衰的时候,发生了“安史之乱”。在“安史之乱”中杜甫就到处去流浪、漂泊,后来他到了成都。那么杜甫是48岁入川,在57岁离开重庆奉节,在四川呆了整整10年。这个时候有一度时间,他的生活是比较安定的。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的旁边盖了一个草堂,甚至就是我们现在到成都去参观的时候还可以看到这杜甫草堂。那么在这个草堂中,生活安定下来了,心灵也获得了宁静,所以写了一批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诗篇,这首《绝句》就是这些诗篇中的一首。 那么当时他的生活情况是怎么样的?他有一首诗叫《客至》,里面就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这个房子的北边南边都是春水环绕着,那么每一天都有鸥鸟、白鸥跟他相亲相近。那么这个时候他的家庭生活是什么样的呢?他说“老妻画纸为棋局”,他的妻子把纸画成棋盘;“稚子敲针作钓钩”,他的儿子把那个针打弯了变成钓鱼的钩子——他就过着下棋和钓鱼的这么一种生活。这种情况下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面,他看到他的草堂附近的景色,就吟出了这首《绝句》。 【主持人】请您给我们评析一下这首诗吧! 【杨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这个窗户里面看过去是岷山,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门口停泊着往下游走的到东吴那边去的航船。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

绝句漫兴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绝句漫兴九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其一 简析此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为被狂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其二 组诗第一首总述客愁恼春,这第二首便承接第一首而来,借埋怨春风欺来发牢骚。前两句说桃李有主,而且是在自家的花园之中,非、还二字加强语气,强调感情色彩。后两句说,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恰似即正是。得,是唐人口语,语助词。诗人寓情于,造成情与景的对立气氛。在诗人眼中,春风折花,便是有意欺主。在诗人笔下,春风与桃李都人格化了。明明是诗人恼春,却写成春风欺人。 其三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

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这首诗的主旨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

杜甫《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句 作者: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常双双出没。 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绝句迟日江山丽》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诗抓住景物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迟日”出自《诗经·七月》:“春日迟迟。”春天光照时间渐长,天气趋暖,正所谓“天初暖,日初长”(欧阳炯《春光好》)。 诗人以“迟日”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

特点,并使诗中描写的物象有机的组合为一体,构成一幅明丽和谐的春色图。你看:阳光普照,水碧山青,草木复苏,万象更新。清风拂面,送来百花的芳香,带来春草的清馨。河滩上,溪岸边,冰雪融尽,泥土潮湿而松软,燕子轻盈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呢呢喃喃。水暖沙温,美丽多情的鸳鸯相依相偎,恬然静睡,十分娇慷可爱。燕子是侯鸟,诗人描写它是有意突出春天的特征。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清人陶虞开称杜甫笔法高妙,能“以诗为画”(《说杜》),此诗可为印证。但这首五绝之妙并不止于“以诗为画”,诗人着意传达的还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如果说春日迟迟、江山秀丽、清风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鸳鸯,都是诗人的视觉、触觉(风)、嗅觉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砾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觉了。只因为对春天的阳光明丽、惠风和畅、鸟语花香感受至深,诗人无须触摸就能想象出泥土的松湿和沙砾的温暖;而泥之融、沙之暖的体会又加深了对飞燕的轻盈、鸳鸯娇慵的视觉印象,从而使诗人的整个身心都沉浸于柔美和谐和春意之中。 《绝句·迟日江山丽》是杜甫写于成都草堂的一首五言绝句,是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绝句漫兴诗词赏析与答案 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甫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注]这首诗写于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761年)。 【试题】 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2008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福建卷)】 【译文】 江上的燕子都明白我的茅屋过于低小,因此常常飞到这里筑巢。燕子衔来筑巢的泥弄脏了我的琴和书,它们还不停地追逐飞虫碰着了人。 【鉴赏】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九)》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 隔户杨柳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谁谓朝来不作意,狂风挽断最长条。 (1)诗中的杨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概括。(2分) (2)这首诗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杨柳是一个柔美(1分),且因美好而遭到妒忌、打击(1分)的 形象。(共2分) (2)运用了寄托手法(托物言志),借杨柳的遭遇寄托个人遭遇的不幸;(2分)运用了比喻手法,如将“杨柳”比喻为“十五女儿腰”;(2分)运用了拟人手法,诗中的“挽”字将狂风人格化。(2分)(共6分) 译文: 隔着门墙外面的杨柳树,那柔弱细长的枝条,就好像那十五岁少 女纤柔美好的细腰。谁道只一个清早未加留意,竟然已被狂风扯断了最长的枝条。 赏析: 此诗上两句是在写杨柳之美,下两句是借杨柳为何不展身姿是因 为被狂风折断了枝条来指代诗人自己的不得志。诗人虽不在朝廷,但是时时关心国计民生。自己像那不能舒展身姿的杨柳一样,是因为被社会的现实击打得无法去拯救苍生,自己为官不得重用,壮志难酬啊。

杜甫《登高》诗题一作《九日登高》,这是诗人于大历二年(767)年九月九日漂泊夔州时的拔山扛鼎之作,被誉为“杜甫七言律诗第一”。 一、时空的断裂与自由转换 诗歌在有限意象组合中浓缩了大量意义,从纵(时间)、横(空间) 维度去建构意象,使诗意别具一格。登楼是为了打破位居地面时的视野局限,开辟一片穷通万里的审美体验。 1.因登高而打破空间的视野 打破空间的视野主要指登高所见由实而虚。眼前所见的“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构成一幅立体的空间画面,诗人由上至下,由下至上,俯仰之间使情与景相容;诗人近 观远眺,情兴与物象相连。句句不离登高,字字突破视野。“无边”“不尽”写出空间之阔远,无边无际,“万里”,说明距离在万里之遥,则非视野所能及。 从更寥廓的意象中去探究,登高所见的景观已经形而上,成为生 命之秋、人生长河的典型意象。萧萧下的“无边落木”“滚滚而来”的长江,象征永恒的悲凉和亘古不变的宇宙,展示了深沉的宇宙意识。 2.因登高而延伸时间的久远 “悲秋”,点明萧瑟衰败的时令;“落木”,暗示已是晚年,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短暂,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 年写的。“常作客”,表明漂泊不定是常态,漂泊他乡是长久的,不断的。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

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 文学 这首《绝句》是住在成都浣溪草堂[6] 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

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5]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皇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

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3

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3《绝句》是唐代著名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色彩明快,意境开阔。在教学时我遵循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教学层次清晰,从激趣引题到感知全诗到逐句讲解到学生扮演诗人呤诵诗句,层层展开构成了一个由浅入深,步步深入体会诗境的良好教学结构。在教学中我还注意通过听配乐诵读,想象画面,展开画面,贴图丰富画面的五步环节引导学生走近诗人,体会诗人作诗的情形并以此作为教学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突破透景悟情的教学重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用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含字的意思,融听、思、画、说为一体,使学生领悟到含字的比喻写法,同时对含字作替换比较分析,不仅帮助加深理解句子,而且能使学生在潜意识中领悟到拟人这种修辞形式对突出景物描述的生动性以及表现诗意的特定作用,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含字的妙用,突破了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在解词理句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全诗的大意。重点理解含字的妙用。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启发学生依据诗句展开想象,以画配诗,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领会诗的意境,从而体验诗人作诗时的欢快的心情。 3、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教学准备]

大幅彩贴画、录音带(机)、小黑板、大黑板上板书好全诗。 [教学间时]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景悟情,通过图画再现诗人作诗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欢快心情;理解诗句大意,领悟含字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语揭题,激发兴趣 1、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唐代有两位著名诗人,一位享有诗仙的美称,是----李白,另一位则被称为诗圣,他是谁啊?----杜甫。杜甫的诗在唐代诗作中享有极高的声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齐读课题]绝句是旧诗的一种体裁,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的,就称五言绝句,每句七个字的就称七言绝句。这一首诗就是一首几言绝句?(七言绝句)这首七言绝句是杜甫在公元120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前64年重返成都杜甫草堂时所作的《绝句四首》中的第三首。公元763年震憾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息,忧国忧民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心境由沉闷变得开朗,诗人重返旧居,看到进姓

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1

小学语文:杜甫《绝句》的赏析及教学设计1尤其是诗人巧用数字入诗,两、一、千、万四个字,虚实结合,时空结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 本诗的第一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黄鹂在柳枝上鸣叫,诗人指明两个,说明鸟的叫声不是叽叽喳喳的,而是一唱一和式的对鸣,欢快而不嘈杂,热闹而不喧嚣。第二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白贵鹭向蓝天飞去,从一行可见此鸟排列有序、渐次远去,而不是轰然飞散,各奔东西;再用上了一个上字,更显示了白鹭奋力高飞、展翅向上的姿态。 第三句是窗含西岭千秋雪。千秋一词是虚指,出于诗人的想象,它赋予了雪这一静态景物以沧桑之感。千年不化的积雪似乎在诉说着什么、见证着什么。窗中之景虽小,却由此可感受时间之纵深。第四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船停泊在门前的码头边,也是静态之物,但因其行程万里,使人顿觉天地开阔,似插翅而难及。门外之景也不大,却由此可感受空间之广袤。 以上四句描写的是诗人当时寓居浣花溪草堂周旁可见的景色。前两句中两个、一行是实指,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两两相对,四种景物,有声有色,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清新动人的图画,表现出诗人此时闲适的心情。后两句千秋与万里都是虚指,均出于诗人的想象,而诗的意境因此而幽远、开阔,又显示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多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要让少于在读中对所学之诗知其意、临其境、悟其情,逐步增强对古诗的语言感知能力,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

1、初读知其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得音准句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读第1、第2句,理解鸣、上的意思,用补省略,调整词序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齐读第3、第4句,理解含、泊的意思,用上述方法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 (4)指名学生把四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2、再读临其境。 (1)学生回答:第1、第2句写了什么景物?有哪几种色彩?第3、第4句写了什么景物? (2)教师出示挂图。学生看图,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诵诗句,并作适当讲解。前两句,突出鸣、上二字,帮助学生理解,是这两个字使景物产生了动态效果,使画面显得生机盎然。后两句,突出含、泊二字,以此了解诗人的思绪由现时到了过往、由近处到远处;而且也正是这二字,使现时之景(窗)和想象中的过往之景(千里雪)、近处之景(门)和想象中的远处之景(万里船)有机融合于完整的画面之中。

杜甫《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二首》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迟日即春日 ①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湿润。 ③鸳鸯:一种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 译文其一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暖和的沙子上睡着成双成对的鸳鸯。 注释其二 逾:更加。 欲:好像。 燃:燃烧。 过:过去。 何:什么。 译文其二 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 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今年的春天眼看又过去了, 不知什么时候才是我回家的日子。 相关试题 (1)苏轼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来评价王维的诗,其实,杜诗中也有不少以诗为画之作,这两首绝句就是如此,请简要欣赏这两首诗是如何写景的。 (2)以上两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两首诗在写景手法上各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4)以上两首诗,写景形神兼备,但所表达的情感并不相同。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 (1)第一首诗写景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泥融飞燕子一句,描绘了燕子衔泥筑旭,是动景:沙暖睡鸳鸯一句,描绘了鸳鸯在沙洲上静踩不动,是静景,一动一静,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盎然明丽之景;(答出动静结合1分,分析1分)第二首诗前两句描写了碧江、白鸟、青山和鲜艳欲燃的山花,写景着色鲜艳,诗人笔下是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又以江碧衬鸟的归,以山青衬花

的红,相互映衬,生动形象。(答出衬托手法1分,分析1分) (2)第一首诗描绘了一幅初春时节清新明丽、春深似海之景,表达了诗人面对春天的无限喜悦之情;第二首诗以乐景写哀情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一句,春景不可谓不美,然而岁月茬苒,归其遥遥,非但引不起游玩的兴趣,却反而勾起了诗人漂泊感伤之情。 (3)第一首主要运用了粗笔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动景和静景相映衬的手法,展现了初春时节一派生机、明丽之景;第二首主要采用色彩互相映衬的手法,描绘了一幅清新、灿烂的春景图。 (4)第一首诗,作者借清新明丽之景,表达了喜悦安适的情怀。第二首诗,作者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了羁旅异乡的思乡之情。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①迟日:出自《诗经七月》中的春日迟迟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②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③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表示恩爱的情侣。 【译文】 春天的阳光和煦温暖,大自然一片生机勃勃的美丽景象。春风吹来,带着花草的清香,河滩上冰雪融化,泥土变得潮湿而松软,引得燕子飞来含泥筑巢,温暖的沙子上还偎依着一双双的鸳鸯。 【阅读训练】 (1)诗歌以___领起全篇,突出了春天日光和煦、万物欣欣向荣的特点。(迟日) (2)这首五绝在结构上有怎样的特点?(四句两两对仗) (3)诗歌前两句组成了一幅粗线勾勒的才、大场景,并以_____、____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丽香) (4)赏析诗歌后两句。(60字左右) 煦暖的阳光下,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5)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6)结合全诗,分析本诗写景运用了哪些手法?(借鉴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描述秋景的方法)(3分) 答:前二句的迟日江山春风花草组成一幅粗线勾勒的大场景,并在句尾以丽香突出诗人强烈的感觉;后二句则是工笔细描的特定画面,既有燕子翩飞的动态描绘,又有鸳鸯慵睡的静态写照。飞燕的繁忙蕴含着春天的勃勃生机,鸳鸯的闲适则透出温柔的春意,一动一静,相映成趣。而这一切全沐浴在煦暖的阳光下,和谐而优美,确实给人以春光旖旎之感。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绝句》原文、译文、赏析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李白齐名,并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其诗风格沉郁顿挫,质朴通俗,寓意深远。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诗中大量使用了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如“黄”、“翠”、“白”、“青”等,使画面色彩绚丽鲜明,更显示出春天景色的明朗秀丽。通过诗中生机勃勃的春景描写,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欢快喜悦之情。 [注释] 黄鹂:属黄鹂科,又名叫黄莺、黄鸟,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各省。 鸣翠柳:在翠绿的柳树上鸣叫。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窗含:就是从窗子可以看到的意思。含:包含。 西岭:指岷山。岷山,在四川和甘肃的交界。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靠。 东吴:指长江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立的政权,史称“东吴”。泛指現在江苏、浙江一帶。 万里:指东吴到成都相距遥远的路程。 [译诗] 两只黄鹏在翠绿的柳枝上鸣唱, 一行白鸳飞上了高高的蓝天。窗口正对着岷山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外停泊着来自江苏的万里航船。 [赏析]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一)的诗意 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赏析】: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

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翻译赏析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翻译赏析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

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辞海》1989年版) [注释] 迟日:人们称春天的太阳为迟日,因为春天来了,日照时间长了,所以为迟日。泥融:这里指泥土滋润。融:滋润。飞燕子:燕子飞来飞去。沙:沙滩。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译诗] 春天的太阳映照得江山如此秀丽,随风吹来了各种花草的芳香。湿软的泥土引来只只飞燕,温暖的沙滩上睡着对对鸳鸯。 [赏析] 杜甫的这首五绝,四句两两相对,平朴如话,因此有人认为跟小孩子对对子没有什么区别(参见《鹤林

杜甫绝句的赏析

杜甫绝句的赏析 “绝句”是诗的名称, 并不直接表示诗的内容。 这种形式便于用来写一景一 物,抒发一瞬间的感受。诗人偶有所见,触发了内心的激情,信手把自己的感爱 写下来,一时不去拟题,便用诗的格律“绝句”作为题目。杜甫 用这一形式写了一组诗,共四首,用“绝句”为总题。本课《绝句》是其中 的一首。 这首诗是他从家里的窗口摄取的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表达了他宽阔的胸 怀和悠闲愉悦的心情。 这首诗是杜甫重返成都后在他的草堂中写的。 他这段生活比较安定, 心情也 比较愉快, 因此他能够用闲适的心情去欣赏草堂附近的景色, 写出流传千古的名 篇。 诗人倚窗向外眺望, 首先看到的是近景: 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 柳枝迎风飘舞。 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 唱出了悦耳的歌声。 诗人给逗乐了, 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 。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 青天相接的样子。 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 这两句 由近及远, 视野辽阔。 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 又转向对面的西岭 (即 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 西部。 西岭虽大, 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 诗人用“窗含” 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 气势非凡。 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 江上, 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 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 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 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 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 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 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 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全诗四句,两两相对,刚好组成两副对子。这两副对子写的景色远近交错, 形成一个完整的、辽阔的、有声有色的画面。“千秋雪”使人想到宇宙的无穷, “万里船”使人想到地域的广大。这首小诗描绘出来的图景,真是尺幅千里,容 量极大,给读者无限广阔的思索空间。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的诗意赏析

杜甫诗词《绝句漫兴九首》(其三)的诗意 赏析 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年代】:唐 【作者】:杜甫 【内容】 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 【赏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

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诗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古诗词翻译赏析

杜甫《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古诗词翻 译赏析 《绝句漫兴·糁径杨花铺白毡》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其古诗全文如下: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前言】 《绝句漫兴九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翻译】 飘落在小路上的杨花碎片,就像铺开的白毡子,点缀在溪上的嫩荷,像青铜钱似的一个叠着一个。竹林里笋根旁才破土而出的嫩笋,还没有人注重它们,刚刚孵出的小水鸭子,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甜甜地睡着。 【赏析】 这一首《漫兴》是写初夏的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景中状物,而景物相间相融,各得其妙。 诗中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初夏风景图:漫天飞舞的杨花撒落在小径上,好像铺上了一层白毡;而溪水中片片青绿的荷叶点染其间,又好像层叠在水面上的圆圆青钱。诗人掉转目光,忽然发现:那一只只幼雉隐伏在竹丛笋根旁边,真不易为人所见。那岸边沙滩上,小凫雏们亲昵地偎依在母凫身边安然入睡。首句中的“糁径”,是形容杨花纷散落于路面,词语精炼而富有形象感。第二句中的“点”、“叠”二词,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后两句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它“微寓萧寂怜儿之感”,我们从全诗看,“微寓萧寂”或许有之,“怜儿”之感,则未免过于深求。 这四句诗,一句一景,字面看似乎是各自独立的,一句诗一幅画面;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留连欣赏的心情,闲静之中,微寓客居异地的萧寂之感。这四句如截取七律中间二联,双双皆对,又能针脚细密,前后照应。起两句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 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即代宗上元二年(761)。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从九首诗的内容看,当为由春至夏相率写出,亦有次第可寻。 杜甫草堂周围的景色很秀丽,他在那儿的生活也比较安定。然而饱尝乱离之苦的诗人并没有忘记国难未除,故园难归;尽管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杜臆》中云:“客愁二字乃九首之纲”,这第一首正是围绕“客愁”来写诗人恼春的心绪。“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地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而不能自拔。“不醒”二字,刻画出这种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然而春色却不晓人情,莽莽撞僮地闯进了诗人的眼帘。春光本来是令人惬意的,“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但是在被客愁缠绕的诗人心目中,这突然来到江亭的春色却多么扰人心绪!你看它就在诗人的眼前匆急地催遣花开,又令莺啼频频,似乎故意来作弄家国愁思绵绵中的他乡游子。此时此地,如此的心绪,这般的花开莺啼,司春的女神真是“深造次”,她的殷勤未免过于轻率了。 杜甫善于用反衬的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之中,深化他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加强诗的艺术效果。这首诗里恼春烦春的情景,就与《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境相仿佛。只不过一在乱中,愁思激切;一在暂安,客居惆怅。虽然抒发的感情有程度上的不同,但都是用“乐景写哀”(王夫之《姜斋诗话》)则哀感倍生的写法。所以诗中望江亭春色则顿觉其无赖,见花开春风则深感其造次,闻莺啼嫩柳则嫌其过于丁宁,这就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很符合生活中的实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详注》卷九)正是诗人充分描绘出当时的真情实感,因而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引起共鸣。 唐诗鉴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