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1月,第34卷第1期,J叩.,2004,v01.34.No.1

Jo啪alofNonllwestunjvers畸(Phil05叩hy蚰dsocialSciencesEdidon)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任海棠,冯宁霞,王荣花

(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要:在以往社会语言学家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汉语和英语(主要是美国英语)中的社交称谓作了对比、分析,指出从Bm蚰与Gilmall所建立的“权势”(power)与“等同”(solid丽ty)语义对立模式看,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三种语义模式原理在汉语称谓系统中是适用的,甚至是相似的。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其具体社会称谓语也有较大的区别。

关键词:权势;等同;社交称谓;汉语;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_2731(2004)Ol旬172-014

称谓语(AddressforIns)是说话的人用来称呼与其对话者的用语(Addre∞蛔ns”etlleword暑speak—ersuset0desi印atethepersonmeyaJetalkin譬t0whiletll8yaretalkingtothem)”1。称谓语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最基本的策略”一。

在不同语言文化背景中广泛存在的称谓语选择,充分体现了语言使用与社会关系之间的交互作用。为了表示社会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概念,交际双方不可避免地遵从特定的社会规约,选用合适的称谓语,以此来达到确定彼此社会地位和表示不同人际关系的目的。从这个意义看,语言中称谓语系统的研究具有深刻的社会语言学意义,且具有跨文化比较的底蕴。

称谓语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本文只涉及社交称谓。

称谓语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杰?布朗(RogerBrown)和阿伯特?吉尔曼(AlbertGilman)关于代词对称中的权势与同等语义关系的研究分不开。布朗与吉尔曼通过对欧洲主要语言系统的调查,概括出代词对称的两种基本语义关系,即权势与等同(powerandsolid8rity),并分别用相应的拉丁语词v*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v和T来表示。前者指代表示礼貌客气的尊称形式(respectandp曲teneB8);后者体现表示亲近随和的通称形式(‰ili埘tyandi面m∞l时)。在权势关系(power)中,交际双方之间存在一种不平等关系,一方处于权势较高的地位,一方处于权势较低的地位;在等同关系(solid鲥ty)中交际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认为当交际双方具有权势关系时,各人对对方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会有不同的变异,即权势高的一方使用T式(相当于汉语的“你”),权势低的一方用V式(相当于汉语中的“您”),这种称呼形式不可互换。如果交际双方具有等同关系,那么双方都用T式,这种形式是互换的”,。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权势”,既包含我们平常意义上的“权势”概念,也包括在具体交际事件中临时形成的优越地位。

在称谓语研究中,社会语言学家运用了布朗和吉尔曼的代词研究成果,即“权势关系”与“等同关系”的模式,把称谓语分为两种:对称式称谓语(re一

收稿日期:2003_05旬8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立项项目:《汉英称谓语对比分析》(02JK004-2)

作者简介:任海棠(1962-),女,山西汾阳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冯宁霞(1960?),女,陕西户县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王荣花(1964一),女,江苏

沛县人,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cipmcaladdressing)和非对称式称谓语(nonrecipr0一caladdressing),前者指的是交际双方使用相同的称谓语,例如双方用相互直呼其名的方法称呼对方,目的是要建立“等同性”关系;非对称称呼则指交际双方的称谓语使用有所不同,例如交际双方的一方直呼对方的名字,而另一方则用头衔加姓氏的呼语。这种差异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关系,即一定的权势关系。从呼语策略中,可以看出交际双方的权势、平等、熟悉程度以及职业甚至性别等等。

在此基础上,罗杰?布朗(RogerBmwn)和玛格

丽特?福特(Ma曙-eriteF0rd)把美国英语中的称谓系统分为三种语义模式:(1)彼此直呼其名(t}Iemutualexchangeof6mname);(2)彼此选用头衔加

姓氏的方式(tIlemutualexchangeoftitle+lastname);(3)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Ilenonreciprocalpanem)”o。前两种对称模式(Iecipmcalpanem)受到一种因素的制约,美国人用唧(头衔加姓氏)的

形式称呼他们刚刚认识的或仅仅是认识而已的人,同时也希望对方以同样形式回称。而朋友之间则以FN(名字)相称。非对称性选择方式(thenonrecipr0-calpallem)受两个因素制约:年龄和职业地位(89eandoccupationalstatus)。如交际双方年龄长者被以TLN相称而以FN称呼年轻的对方,具有较高职位的有特权被以TLN相称而以FN称呼职位较低的对方。但往往交际的双方中,年长者不一定是职位高的人,当年龄与职位冲突时,职位受到优先考虑一-。

从以上布朗与福特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第一,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和早期布朗和吉尔曼关于代词对称中的权势与等同非常相似,都受到权势与等同语义关系的制约。第二,年龄的大小、职位的高低等因素制约着非对称性选择。第三,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呈现出权势高的一方拥有首选权利的互动发展模式。

从布朗与吉尔曼所建立的权势与等同语义对立模式看,汉语称代系统的一般用法可被概括其中,美国英语称谓系统中的三种语义模式也适用于汉语称谓系统,也就是说汉语称谓语的选择、使用同样受到权势关系(power)和等同关系(∞lidarity)的制约。职位的高低、年龄辈份的大小等因素支配着非对称性选择,且权势高的一方在称谓系统中的语义关系选择中拥有首选权利。这一点在语言学家们对汉语称呼的研究中均有反映”J【“…,此处不再赘述。

本文主要比较分析在“权势”、“等同”关系模式的大原则下,汉英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语言在社交称谓语方面的具体异同、冲突、空缺、交叉等现象。

1.社交通称在美国英语中Mr、Mrs、Miss、Ms+sllIIlme(先生、太太、小姐、女士+姓)是使用频率摄高、最常用的社交通称,在正式场合、郑重关系或陌生人之间,不同年龄、身份者之间可普遍使用该称呼形式。例如可称~位名叫BillH01n1的男性为Mr.Holm,称一位名叫MarySm汕的年轻女士为MissSmilh。在英语中Mr、Mrs、Miss、Ms不和名字(6rstn锄e)连用,即不能用Mr.Bill或MissMary作称呼语。

在汉语中与英语的Mr、Mrs、Miss、Ms相对应的是“先生”、“太太”、“小姐”、“女士”。但使用形式有所不同,“先生”、“太太”、“小姐”、“女士”前既可用姓、姓名,也可只用名字。如,我们可称一位叫张达明的男士为“张先生”、“张达明先生”或“达明先生”,可称一位叫赵小芳的年轻女子为“赵小姐”、“赵小芳小姐”或“小芳小姐”。目前,汉语中的“先生”、“小姐”等称谓语的使用远不如英语中的“Mr”、“Miss”等那么普遍,也不是可以不论身份、长幼而用来称呼所有的人。并且“先生”一词在汉语中除了可作男性的通称外,还表示其他意思,如“丈夫”、“老师”等。本来是对年轻女性的通称“小姐”一词,现在在某些场合也有不尊之意。目前在汉语中还没有一种能象英语中的“Mr.”、“Mrs.”、“Miss”等如此普遍使用的,在不了解对方的年龄、职位、与自己的亲疏关系等因素的情况下可适用于一切人的称谓。有学者称中国目前这种现象为“社会称谓缺位现象””。。

早在50年代,赵元任先生就对现代汉语称谓系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提到“先生”、“太太”、“小姐”是说汉语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称呼语”1。但他的研究没有触及我国解放后在使用称呼语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被引入。“同志”既是“等同关系”(solid积ty)的标志,又成为替代“先生”、“太太”等的社交称呼”o。不同职业、级别、年龄的人们试凰通过~声“同志”建立人们之间的平等关系。但“同志”一词的使用也是有局限性的,不是所有人之间都可以用这一称呼。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价值观念的更新,出现r“师傅”、“老板”等社交通称,但都不能一概而论地用来通称所有的人。

人们在语言称呼所反映的人伦关系中得到肯定和对他人的认同。汉语中缺乏社交通称的语言形

173

 

式,是否反映出中国社会缺乏以同一眼光看待所有人的伦理观念,是否也反映出语言现状与语言伦理的矛盾。我们可以说,通称形式的缺乏反映了社会文化在深层对语言的影响。

2.职务、职业称谓在美国英语中能用作称谓语的职务不多,而且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如“Prnident”可用来称呼“总统”、“主席”、“大学校长”,也可用于“银行行长”等职务的称呼。“Direc-tor”使用范围非常宽泛,可用来表示很多不同部门的“头”,相当于汉语中的“主任”、“局长”、“处长”、“署长”、“总监”等。而汉语中对职务的称呼十分具体到位,如“校长”、“馆长”、“院长”、“厂长”、“台长”、“站长”等。中国文化多年来受儒家文化的影响,}L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思想几千年来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儒家靠严格的等级制度来保证皇权统治,导致了汉语中名目繁多、十分具体、清楚的职务称谓语。

在职业称谓方面,英汉语言中有非常大的不同,在英语中可用于称谓语的职业很少,例如doctor(医生)、nurse(护士)、waiter/waiteres8(饭店服务员)等。有趣的是汉语中的“护士”、“服务员”很少被用作称谓语,而往往是用“医生”来称“护士”,用“小姐”等尊称服务员,这体现了汉语文化中“贬己扬人”的礼貌称谓特点,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中国社会中服务意识的淡漠。病人或顾客通过“贬己扬人”的称谓使自己处在“权势关系”的低势,希望服务者高兴从而给予较好的服务。很多在英语中不能用作称谓语的职业在汉语中都是可以的,例如老师、律师、工程师、会计等等,几乎绝大多数职业在汉语中都可用作称谓。值得注意的是汉语的“张老师”不能宜译为“zhangTeacher”或“Te∞herzh∞g”,“杨律师”也不能直译为“L丑wyerYmlg”,因为这些在汉语中可用来作称谓的职业在英语中仅仅是职业而已,不可用作呼语。汉语中习惯于把一些具体的职务、职业加在姓之后称呼对方,如果把这种文化习惯迁移到英语的交际或学习中去,则会导致交际的不顺利。

3.职称、学位称谓在这方面英汉两种语畜十分相似。通常只把高级职称和学位用于称谓。如教授(Pmfessor)、博士(D0ctor),而相对较低的职称如讲师、助教或较低学位如硕士、学士等都不被用作称谓。可见学术地位在英汉两种文化中都受到重视。但有意思的是,如果一美国人既有博士学位(Doc-tor),也有行政职务,他更强调的是他的学位,而在中国似乎刚刚相反,可见在中国文化中行政权利比】74学术水平更受人重视。

4.“老/小+姓”称谓汉语文化中从古到今都奉行敬老尊老的传统,老者往往受到社会、家庭的尊敬,特别是在家庭中老者的地位往往是至高无上的。反映在汉语中不仅有“老王”、“老李”等“老+姓”的称谓,而且还有“老先生”、“老师傅”这样的尊称和“姓+老”的称谓,例如“赵老”等,这一称谓形式中表示尊敬的情感色彩更浓于“老+姓”的形式。但在美国文化中.父母与子女之间强调的是平等关系,年轻人以不依赖父母、独立自主为荣,而父母老了以后也不以子女为依赖,子女也不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从家庭到社会老年人都不被重视,而老年人更觉得自己已经没有用了,所以怕被别人说老,反感别人说自己老。如果把汉语中“老王”或“赵老”等尊称直译成英语,被称呼者不仅体会不到其中的尊重,反而会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将汉文化这类称呼习惯照搬到英文化中所产生的负效应是不可想象的。””…“小+姓”在汉语中是上级或长者对下级或年轻人的一种称谓,该称谓显得亲切、随和,而荚语中则没有这种形式的称谓。

5.亲属称谓在社交中的泛化中国人习惯将亲属称谓用作社交称谓,即把亲属之间的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甚至用于称呼陌生人,从“大爷”、“大娘”、“叔叔”、“阿姨”到“大姐”、“大哥”不一而足。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视宗亲关系。中国社会是在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社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其民族文化中,高度重视血缘关系,强调等级的差异。因此在汉语中亲属称谓用于非亲属之间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称呼形式,这种称谓可以使交际双方感到亲近,缩小双方的距离,从而收到较好的交际效果。而美国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它的发展史是个人奋斗开拓的历史,人们强调的是人的独立性、平等性,不论长幼辈份.人人平等,即使是小孩子也不会称一位陌生的老人为“老爷爷”。在美国文化中,“Gr∞dp8”(爷爷)、“uncle”(叔叔)等亲属称谓一般仅限于亲属之问使用。我们有时见到中国的小学生或中学生非常礼貌地把外国人称作“aunt”、“unele”等时,这些外国人的反映却是困惑不解,甚至反感:“别叫我叔叔(阿姨),我不是你的叔叔,请叫我John(P1eaBecallIneJohn,notunck,I’mnotyouTunck)”。在汉语中直呼其名的范围一般限于亲朋好友之间,且限于长辈、上级对小辈、下级之间或平辈、平级之间,对于长辈甚至是不熟悉的长辈、上级如果直呼其名,一定会惹得对方不快。但在美国英语中直呼其名的范围要

 

宽泛得多。随着中西文化交往的增多,我们也逐渐习惯对英美人士直呼其名。但对社会地位较高或较有威望的西方人士,不能一概照搬,以免显得唐突。

通过以上对英汉社交称谓的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语的称谓比英语称谓更为丰富、具体而精确,每一种称呼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各司其职,很少互相混淆,且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较浓。而英语中的称谓则比较简单,显示出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且语体色彩、情感色彩显得平和一些。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视称谓。汉语中丰富的称谓语表明我们这个社会上下有序,进退有节。同时也许正是这种“长幼之序,亲疏之别”观念使得汉语中的社交通称难以产生。而西方文化,特别是英美文化.深受崇尚个体的基督教的影响,尤其是美国1776年“独立宣言”指出“人人生而平等(Aumenarecreatedequal)”。“平等”的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人们对平等性的追求从其称谓中也可见一斑。

“语言文化背景差异愈大,社会称谓系统区别愈大。””21称谓语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两个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观念、行为、风俗习惯、制度和社会心理。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在社会、宗法制度、宗教信仰及家庭结构和观念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称谓上也各不相同.实际上这些差异也体现了以血缘纽带维系的、以群体为取向的、重关系的中国社会文化与以契约关系为基础、个人主义为取向的、重平等或平行关系的美国文化之间的明显不同。

不过,随着我国的社会结构、家族关系和生括方式的变化,以及对外开放与对外交往的增多,现代汉语称谓系统有简化和称呼观念平等化的趋向,如,在中国社交场合用社交通称“先生”、“小姐”等替代“师傅”等不准确称谓逐渐增多。随着我国各方面事业迅速发展。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社交称谓问题的跨文化对比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虽然汉英两种语言中的称谓系统都受“权势”、“等同”语义关系的制约,但毕竟两者产生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系统。通过本文对汉英社交称谓的简单比较、分析,我们可以从文化的高度上来了解汉英社交称谓语的异同及其产生的原因,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从整体上把握汉英社交称谓语的异同特点,使我们在越来越频繁的对外交往中更为主动、高效。

参考文献:

[1]RBlphFa叩1d.%es∞iolingui8bcsofbgu89e.№i鲫L舢。

g阻geTeaching蚰dRese眦hP瑚s.Bl踮kwdlPIIbli日he培删.2000.

[2]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J].语盲教学与研究,1996,(2).

[3]R.Brd帅&A.Gnm帅.1kP瑚0u珊ofP0wer帅dsolid蚵-ty.社会语言学译文集,1985.

[4]R.Bro帅&M.酬.Addre8sinAm商c如En西ish.I耶一gIl89einClI】tuIe

udsocid哼,1964.

[5]ca烈M.scot咖&zhuw舭jin.T0ngzhijnchi蚰:I^n?酐lage

Ch舭ge叩dItsC叫ve疆“曲nalC帆cequemeB.I肌-

gLIageinsociety.1983,(12).

[6]‰g,H&H朗g,J.H.socalcI岫g明andchangingAd?d螂N0删日incK聃。h“舒lageinS∞iely.1983,(12),[7]Ju,丑luch帅g.1kD。preci撕on’and嚏pp蹴ia曲n。ofs咖e^dd嗍sTe衄sinchi矾.I丑II鲥agejⅡsoci哪.1991.(20).[8]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J].语文建设,1997,(9).

[9]choYuen傩n.clline盹1h啦0f

AddreBs.h畔Vob2.

1956.

[10]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J].语文建设,l呦,(1).

[11]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nI任埔辑霍两】

AC哪paris帆andAnalysisofAdd弛蹒Fo咖sinChme鸵andEngush

RENHai—tang,FENGNing—xia,WANGRong-hu8

(s加f0,n陀培¨k嘴吣伊,Ⅳ0棚‰蚵,皿’删7l(x】69,c^蛔)

Ak;n瞿“:Ontlleh鹊isofo山er8cholar售’r髓earch6ndings,theauthorof出epapercomp唧stheadd陀ssfbm值inchineBe卸dEn鲈slllangLlages鲫d6nd8outthattIleme蚵IIg0f蛐chnotionB聃”帅lid“ty”,”P0wer”舳d”inti-macv”istllema;orsourceofvariadoninaddressf0珊usageinbd山Americ舳English明dchinesel蛐guage.Buttherearete丌ndi珏brencesduet0cuhuredⅢbrences,蚰dthepaperfocusesonthed赶brencesofaddre蟠te珊sforsocia【rel“onshipsbetweenthetw01姐gIlages.

1【eywords:addressf0Ⅱ11s;pm佗。;solid缸ty;Chinese;E“gli8h

175 

汉英社交称谓语对比分析

作者:任海棠, 冯宁霞, 王荣花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刊名: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2004,34(1)

被引用次数:3次

参考文献(11条)

1.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guage 2000

2.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 1996(02)

3.R Brown.A 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1985

4.R Brown.M Ford Address in American English 1964

5.Carol M Scotton Tongzhi in China:Language Change and Its Conversational Concequences 1983(12)

6.Fang H Socal Changes and Changing Address Norms in China 1983(12)

7.Ju Zhucheng The 'Depreciation ′ and 'Appreciation′ of Some Address Terms in China 1991(20)

8.郭熙当前社会称谓缺位现象小议 1997(09)

9.Cho Yuenren Chinese Terms of Address 1956

10.毕继万汉英社交称谓的差异 1997(01)

11.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统 1998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左映娟从汉语称谓语的选择分析称谓语选择的动因2007

本文以Brown和Gilman的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经典理论为基础,将其运用于汉语称谓语的研究,以测试其适用性。

汉语的称谓语系统极其复杂,“权势”和“等同”理论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其选择依据。比如:汉语称谓系统中也有“权势”和“等同”的区别;汉语中也有对等称呼和不对等称呼的模式;另外,像欧洲语言一样,在汉语称谓中也存在“等同”在称谓选择中作用超过“权势”的趋势。

然而,Brown和Gilman的“权势”和“等同”理论太过泛化,远远不能完全解释汉语称谓现象。这一理论只是从相对静态的角度揭示了称谓语的使用现象,主要关注于社会地位、年龄、职业、亲疏等造成的差别,当称谓改变、而权势关系未改变时,它就不能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一理论的弱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它没有将社会习俗作为选择称谓语的依据;二是尚未考虑交谈中人的社会心理因素。

在分析了布朗和吉尔曼的“权势”和“等同”理论之后,作者提出了汉语中影响称谓语选择的种种因素。除“权势”和“等同”这两种关系的影响外,社会习俗和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同样起着重大作用。同样的权势关系在不同的场合下所用的具体称谓不同,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带来称谓的变化

,这都是社会习俗影响称谓选择的表现。同样,交际者不同的意图和动机也会导致不同的称谓选择,如确立关系、隐藏关系、取悦、贬低、请求、讽刺、幽默等,都会以不同的称谓形式体现。

对称谓语的研究应该是动态的,而不应该像Brown和Gilman那样将其作为一个静态的系统。较之于“权势”和“等同”语意,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心理因素起的作用更大。

2.期刊论文王丹.曾庆花会话者的权势与等同关系及其话语结构的微观构建-外语学刊2005,""(2)

语言是社会的反映,语言的主要存在方式之一--会话必然会反映社会现象.本文研究会话双方的角色关系:权势与等同,以及这种角色关系如何影响会话的结构和话语内容的微观构建.研究目的则是增强人们使用语言以及观察语言的敏感性.

3.学位论文王静权势与等同在汉语称呼语中的体现——对《红楼梦》中礼貌称呼语的分析2009

称呼语是语言交际中用得最广泛最频繁的词语,其使用是否得体对于维系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因而不同领域的学者们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如民族学,社会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等,对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角度对称呼语表达人际关系及礼貌策略的情况进行研究。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全部称呼语来研究权势与等同关系对汉语称呼语使用的影响及礼貌策略在称呼语中的体现,重点分析人们怎样礼貌地指称自己和对方,进而揭示使用汉语称呼语反映人际关系,表达礼貌的一般规律。

本文作者首先穷尽统计出前80回对话中所使用的所有称呼语。在权势与等同框架下按照它们所表达的礼貌程度及感情色彩可分为体现权势关系的礼貌称呼语(包括尊称,谦称),和不礼貌称呼语(包括蔑称,傲称和詈称);以及体现等同关系的中间称呼语(包括昵称,谐称和平称)。本文重点讨论分析自称和面称对权势与等同关系及礼貌策略的体现。

数据分析结果及语料中的例子都说明称呼语的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从不同程度上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权势与等同关系虽然在称呼语的选择上都会发生作用,但是在汉语称呼语的选择上权势概念起决定性作用。权势概念下的各种支配性因素,包括年龄、辈分、社会地位、等级、职业的作用也有很大差别,其中社会地位、年龄和辈分的作用最为显著。此外,作为礼貌标记语,称呼语和礼貌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尊称和谦称保持了说话双方的距离,体现消极礼貌策略;中间称呼语,如昵称和谐称拉近了双方的距离,体现的是积极礼貌策略。

虽然文学语言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区别,而且称呼语的使用也经历了巨大变化,有些称呼语已过时并被新的称谓形式所取代,但其使用的一般规律是不变的。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来推进称呼语的研究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汉语称呼语起到一定的建设性作用,对日常言语交际和语言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4.学位论文王静强势话语角色的权势来源及语用分析2010

国内外学者鲜少从权势的角度对话语角色进行研究。本文认为权势也是影响话语

角色的关键因素。从话语角色间的关系入手,本文将垂直型会话(即权势型会话)中

的话语角色分为两大类:强势话语角色和弱势话语角色。强势话语角色是本文的研究

对象。基于权势和等同理论,礼貌理论和话轮转换理论,本文对强势话语角色的研究

从权势来源和语用分析两个方面展开。进行权势来源分析是为了阐明强势话语角色的

内在成因。而进行语用分析则是为了揭示强势话语角色的语用特征,它们是强势话语

角色的外在表现形式。最后本文还阐明了强势话语角色分析对教师话语的启示。

本文旨在使交际者充分意识到权势对话语角色的影响并对强势话语角色有一个比

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树立正确的话语角色意识,促进人际沟通的成功。

关键词:权势;强势话语角色;权势来源;语用分析;教师话语启示

5.期刊论文李佐文.刘娲路.LI Zuo-wen.LIU Wa-lu美国历届总统就职演说情态动词量值取向分析-河北北方学院

学报2006,22(4)

情态量值是指说话者对所谈论事物的可能性和惯常性的认识,即"是"与"否"之间的某种程度.在统计得出情态动词在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中的分布状况的基础上,从Halliday的情态观出发,以助动词情态量值为研究基点,分析了影响情态意义的两大因素"等同关系"和"权势因素"在演说词中作用,从而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词的情态意义进行更深入的阐释.

6.学位论文吴锦辉英语语篇人称代词系统人际意义分析2006

本论文以韩礼德提出的三大纯理功能之一的人际功能为理论框架,分析英语语篇中人称代词所承载的人际意义。韩礼德认为语言的功能不只是体现在不同的用途中,而首先体现在语言系统,尤其是语义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并把语言功能高度概括为三大“纯理功能”(metafunction):一是“概念功能”(ideationalfunction),指语言对客观和主观世界中所发生的事、所牵涉的人和物以及与之有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的表达。二是“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function),指语言的参与功能,讲话人使自己参与到某一情景语境中,向听话人灌输自己的思想,表达自己的态度和推断,并试图影响别人的态度和行为,表达与情景有关的讲话人与听话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即讲话人与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关系,如提问者和回答者,告知者与怀疑者,提供者与接受者,年长者与年幼者,男性与女性,上级和下级之间的关系,以及讲话人的交际目的。三是“语篇功能

”(textualfunction),指语篇的完整性、一致性和衔接性。韩礼德认为这三个功能是三位一体,不存在主次问题。

根据韩礼德等人的观点,人际功能指的是讲话者运用语言参加社会活动的功能,它来自功能语法中对语言元功能的划分,是语言学家一直探讨的问题。人们用语言来和其他人交往,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用语言来影响别人的行为,同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按照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人际功能包含两个基本内容,一个是讲话人对听话人的态度,一个是讲话人对听说内容的确信程度,韩礼德及后来的语言学家们认为承载人际意义的主要手段为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及语调等。对人称代词的研究仅限于在衔接理论中,认为人称代词是研究篇章连贯性的一个课题

,Halliday&Hasan(1976)对人称代词连接作用的研究侧重于上下文的连接。但是我们说对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实际上是研究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李战子曾说:“我们也认为人称具有实现话语的人际意义的功能。”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在以韩礼德为代表的功能语言学中未得到深入研究(李战子,2000)。可以说对人称代词承载人际意义的研究现在还涉足甚少。

人称作为语法范畴,在传统语法中,表示一个情境中参加者的数量和性质,通常用动词或相关的人称代词表示人称的区别,它也始终为语言学家所关注。它是传统语法中较为固定的部分。任何一部语法专著都不可避免地要论述人称代词的形式及句法作用。Muhlhausler&Harre(1990:47)把这种研究称为人称代词的语法研究(grammaticalapproach)。我国语法学家张道真在《实用英语语法》一书中也从单复数、格等方面区别了人称代词。

Halliday&Hasan(1976)在《英语的衔接》中提出了人称指代(也译为人称照应)认为人称指代表示话语角色,主要由人称代词体现。同时提出了人称系统的语义区别,人称系统的意义。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照应可分为人称照应(personal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reference)。人称代词(如he,she,him,them等)及其相应的限定词(his,her,their等)和名词性所有格代词

(his,hers,theirs)所表示的照应关系叫做人称照应。韩礼德和哈桑将英语的人称照应系统进行了归纳。根据人称代词所体现出的人际角色关系,韩礼德和哈桑把人称系统又进一步划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一人称指发话者或发话者及他人,第二人称指受话者,第三人称指的是发话者和受话者之外的其他角色。在人称照应系统中,只有第三人称代词具有内在的语篇衔接功能。单数的第一、二人称代词(I,you)一般不具有语篇衔接功能,它们所指代的分别是情景语境中的发话者自己和受话者属于外指照应。这是人称代词的篇章研究(textual/endophoricapproach)。

人称代词与实际情景连接,即语言实际运用中人称代词的所指(deixis)问题,构成代词的语用研究。(pragmatic/exophoricapproach)。

一类就是将代词置于社会的语境之中,研究其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势(power)与等同关系(solidarity)。Brown&Gilman(1960)的文章“代词的权势与等同关系”堪称这方面的代表作。这种从社会的角度对人称代词在实际运用中所体现的权势和等同关系进行研究称为人称代词的社会语言学研究(sociolinguisticapproach)。

以上从各个方面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做了简单回顾。但我们发现对人称代词如何承载人际意义的研究还很廖廖。李战子在《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一书中引用Carter的话“语篇中的代词指称能告诉我们作者是如何看待语篇涉及到的人物的,这些人称代词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读者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李战子更多的是从叙事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讨论了人称代词如何承载人际意义。朱永生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一书中也提到了人际功能不仅可以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而且可以借助于人称代词以及表达说话者态度的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具体词汇来体现。鉴于此,本论文将尝试进一步对英语语篇中的人称代词所承载的人际意义做初步探讨。论文第一章主要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作为理论框架;第二章阐述人际意义;第三章介绍了人称代词系统;第四章分析了文学语篇和广告语篇中人称代词的人际意义。

7.学位论文万志勇权势与同等中语言的功能分析2008

对话语的理解必须依赖一定的语境,而语境因素是一个极具抽象的概念,其中社会语境是影响话语理解的一个重要参数。权势和同等作为进行话语理解的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内的衡量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语言的选择及其隐含意义,而对这些语言功能的分析将会加深对语言的理解。

权势和同等作为两个极为抽象的语境参数,他们只能作为一种载体。语言,承载于权势和同等这两个语义之上的实体,恰能反应语言交际中参与者或所指者之间的某种人际关系。本文从指示语,称呼语,动词或副词结构,语码语体转换等其他语言结构层面来分析它们和权势与同等这两个影响话语交际的参数的映照关系。并着重试图运用雅各布森语境因素和语言功能对应关系的理论和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框架来对不同语境中语言的功能进行分析。作者认为,根据奥斯丁的语言哲学,话语交际的强势方具有更大的语力效应。他们的话语能实施有效的指令功能,从而改变受话者或其他人的地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话语的语轮和话题。从礼貌原则来看,言语的强势方对话语的使用是二维的。他们可能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弱化自己的权势地位,增加与弱势方的等同量。他也可能强化自己的权势地位,缩小双方的同等量。在政治语篇中,这种权势和共聚的变化都是通过言语的模糊化来表现,改变受话者的对某一事件的态度等,以实现语言的感情功能。另外,交际中的某些话语也表现出语言的交感性功能,维持人际关系以期在交际的双方获得某种同等。在韩氏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中,权势和同等的关系主要影响着三大元功能中的人际功能表达。交际双方的这种权势和同等关系作为话语基调分别制约着话语中的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

本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对话语双方权势量的不同,找出他们之间由于社会地位差距所表达的不同隐含意义,同时话语双方权势量的不同也会因为接触的频率和感情的投入程度来抵消一定的权势量,在话语双方找到一种共同点,即获得交际中的同等,从而形成具体的话语基调,影响着语境。对不同语境下语言的功能分析,就是对不同权势表达者话语的理解;

研究权势和同等中语言的功能,反过来对话语参与者选择得体,礼貌的言语形式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在说话人作为言语行为主体的条件下,只有依据语言规则和社会规约两方面的要求,说话者选择合乎法度,得体达意的言语,抽象的语言形式才会获得具体的社会意义。

8.学位论文曾庆花课堂会话与日常情景会话的结构对比分析2005

会话分析是一个新兴的领域,目前其发展已呈欣欣向荣之势。许多学者都对这个领域表现了极大的热忱和关注。会话是人们传达信息、表达思想的重要的工具。会话分析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把语言、人和社会结合起来,从交际语用的角度来探讨语言的功能。通过会话分析,我们不仅可以揭示言语的交际、语用规律,而且还能阐明语言和人的关系、语言和社会的关系。

会话结构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研究。有些语言学家以说话者每一次的谈话为研究单位,有一些则把会话内容分割成更小的单位进行研究,如邻近配对等。

有效性和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的切入点,有利于教师通过观察真实的环境中的语言使用和语篇现象,设计、评估,选择教材,组织学生进行外语练习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目的语的成功使用者。另一方面,通过会话结构的微观分析,透过语言的表层看到语言在体现说话者的性格、角色、地位、专业分工及权势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说话人的会话表现。会话是一种社会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旨在增强人们使用语言的敏感性,以及在不同的场合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和会话方式、策略才能实现成功的交际的灵活性。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和相互理解。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会话分析的介绍。本章较详细地讨论了会话作为一种人类活动的特点,并且回顾了会话分析的源起以及发展。

第二部分是关于会话分析的方法论以及作者对语料问题的介绍。会话分析在方法论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经验取向。本文在研究方法上也体现了这一特点。语料上取自课堂录音及观察,日常会话的部分的语料则来自英文原版电影及其它影音材料。

第三部分是对于课堂会话及日常情景会话的比较分析。本文主要讨论了话轮转换、会话修正、反馈项目在两种会话中所体现的特点,并得出结论

:两种会话在结构上的差异有助于我们寻求提高课堂会话质量的方法。

第四部分讨论了社会因素对于会话结构的影响。作者主要探讨了会话者的性格特点、他们之间的权势与等同关系对会话结构及话语构建的影响。此项研究有利于提高人们使用语言的敏感性。

第五部分是关于本研究对于课堂英语的教与学,日常会话中的会话参与及表现的有益启示的讨论,提出了作者的意见和建议。

第六部分是结论部分。对于会话结构的比较分析是本文涉足尝试的一个新的领域。实践证明,此项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论文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提出宝贵的建议,并且呼吁更多的人涉足该领域的研究,以促进会话分析领域的发展。

9.期刊论文朱小丽权势与等同语义在称谓系统中的体现-考试周刊2007,""(36)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考察语言称代系统在社会语境中的表现,并试图揭示语言形式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称谓系统的选用为整个交际活动定下基调,能够反映出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

10.学位论文高春明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2005

称呼语在人们的日常会话中显而易见,为整个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起了重要作用。因此,人们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本文力从社会语用学角度对称呼语作了探讨,即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及翻译策略。汉英称呼系统中有多种多样的称呼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又存在着差别。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本文是对汉语称呼语和英语称呼语的对比研究。

Brown&Gilman提出的权势关系和等同关系分别反映了角色关系和社会距离。这一点被Brown&Ford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此后,Ervin-Tripp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称呼语的转变能暗示人际关系的变化。这些著名学者的理论为称呼语的人际功能提供了依据。同时,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帮助人们解释了称呼语的指令功能和表达功能。这两个功能属于以言行事功能,和人际功能一起构成称呼语的社会语用功能。

汉英称呼语间的差异,以及它们所起的以言行事功能,使某些称呼语的汉英互译相当困难。本文应用语用对等理论解决这一难题,并提出四项翻译策略,包括使用相同意义的称呼语、解释、转移和省略。希望这些翻译策略能有效地帮助传达原语信息,使目的语读者对译文产生与原文近乎相同的感受。同时,相信本文会对外语教学有所启示。

引证文献(3条)

1.郭娟.覃芳芳英汉称谓语对比与翻译[期刊论文]-平原大学学报 2008(3)

2.孙雪波汉英文化观照下的女性称谓探析[期刊论文]-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1)

3.陈惠军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迁移[学位论文]硕士 2006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6413046484.html,/Periodical_xbdxxb-zxsh200401039.aspx

授权使用:西藏民族学院(wfxaxzmy),授权号:08c6aee3-d1e7-4991-8e03-9e3a00fd9877

下载时间:2010年11月26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