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概论第六章 教案

概论第六章 教案

概论第六章 教案
概论第六章 教案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和五年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工作任务来实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依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2课时,实践课时为20课时。本课程的总学分为3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三、内容标准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石油短缺 2.环境污染 3.气候变暖

汽车概论教学设计方案

《汽车概论》教材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项目一欣赏名车 任务一了解汽车工业概况发展 总课时 2 第 2 课时设计者徐昆洋 设计理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简析 职高学生存在理论学习能力差,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从而利用学生对汽车的浓厚兴趣和 较强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维教学目标 了解汽车的起源;了解汽车工业的形成;掌握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时期;掌握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汽车技术发展史;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教学难点: 世界汽车工业“6+3”格局。 教学方法及策略以讲授为主,辅之案例提问及讨论; 实践课以参观访问汽车城品牌汽车4S店,写出PPT调查报告。 教学资源与平台教学PPT课件、专业多媒体教室。 教学组织与准备1.教具: 多媒体课件、专业多媒体教室、汽车城品牌汽车4S店。 2.教材: 陈文华主编《汽车概论》,机械工业出版社 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多媒体上展示几辆早期有名汽车的图片,吸引学生 的注意,然后提问学生汽车是谁发明的?性能与当 代汽车有何区别? 提问讨论 集中学生上课的 注意力,激发学 生听课兴趣

讲授新课1.1 汽车发明简史 1.1.1 人畜运输 1.1.2 非机动车 1.1.3 机动汽车初探 1.1.4 蒸汽车发明史 1.1.5 内燃机的发明 1.1.6 内燃机汽车的发明 1.1.7 内燃机汽车技术的发展 1.2 世界汽车工业及发展与现状 1.2.1 汽车诞生于德国 1.2.2 汽车成长于法国 1.2.3 汽车成熟于美国 1.2.4 汽车兴旺于欧洲 1.2.5 汽车挑战于亚洲 1.2.6 世界汽车工业生产现状及发展趋势 新授内容边提问 边引导 引导方式集中学 生听课注意力 实 训操作资料查找:早期一些名车 网络和期刊:《汽车杂志》、《汽车技术》、《汽车工 程》、《汽车文摘》、《驾驶天地》 自主查找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 巩固 提高了解当代世界汽车工业的格局课后资料查找 培养学生自主学 习能力 课 堂小结本课程在讲解过程中,对照图片讲解,集中上课听讲的注意力,同时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帮助同学们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上,经常出一些实际的问题情景,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也加强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马原理复习资料_2017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习题 2017年6月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的“千年思想家”的网上评选活动,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 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D ) A.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4. 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 5.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A.自我批判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 6.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 7.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8.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十月革命的胜利 C.共产党的建立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 9.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C) A.认真阅读经典原著 B.深入进行调查研究 C.理论联系实际 D.善于独立思考 答案:1. A 2. D 3. C 4. A 5. D 6. A 7. C 8. A 9. C 二.多项选择题 1. 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bc)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E.辨证唯物主义 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的三大工人起义是(b c d) A.法国巴黎公社运动 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 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 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E.1848年的欧洲革命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启蒙思想 E.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4.十九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是( b ce) A.亚当?斯密 B.沙尔?傅立叶 C.罗伯特?欧文

马原理论文题目

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题目 1、《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 2、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及其发展(或某问题) 3、谈互联网的发展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或互联网引起的社会问题及对策究 4、调查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撰写调查报告,《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或大学生恋爱现象调查,大学生消费现象调查,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等(4---5人一组,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调查撰写并撰写调查报告) 5、观看《大国崛起》,撰写论文《大国兴衰之我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 6、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谈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或谈现代科学技术与道德的冲突 7、成功实践的秘诀-------谈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8、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及其关系 9、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0、社会主义:历史、现状与未来 11、谈价值多元化时代主旋律的弘扬----从春晚谈起,或从快乐男声谈起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人的发展 13、我看“山寨文化”、“汪峰和旭日阳刚”现象 14、苏联演变的原因及教训 15、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贡献 16、评斯大林模式 17、全球化的本质及其策略 18、犀利哥:无法犀利的人生 -----我国现阶段流浪汉现象研究 19、风景这边独好----谈谈“中国模式” 20、中国社会的内部风险及化解之道 21、“二代”现象引发的公众焦虑及对措 要求:论文不少于3500字,手写。 同学们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4-3人)合作。 格式:论文的写作至少包括题名、关键词、摘要、正文、参考文献五

部分。 如何撰写研究报告 1、它必须是要回答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可能争议性很大,可能很重要,可能很有趣,总之,作者对它有兴趣,想回答它,这是报告的出发点。 2、对于这个问题作者必然有一些特定的看法。这个看法可以与别人一样,也可能与别人不一样。社会科学的研究有时不一定有特定的标准答案,总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此,不管答案是什么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每份报告都要有清楚的论点,亦即答案,否则就不可能写成报告。 3、作者必须尝试把他的看法推销出去,也就是说他必须要有说服别人的强烈企图。如何说服别人呢?这是要动脑筋的地方。例如举出一些证据证明自己是对的,或是批判对方证明别人是错误的,或是面对挑战为自己的论点辩护,或是澄清立场,以严密的逻辑推论自己的观点。尝试说服别人是报告最重要的部分,它所占的篇幅必须最多,不可能短短的几个段落。更重要的是报告的章节安排必须能够清楚地反映此种说服的过程,这者是一篇好报告。 4、报告必须要符合特定的写作格式。任何报告必须有:题目、前言、正文、结论、参考书目几个部分,缺一不可。“题目”必须能清楚地呈现本文的问题意识。“前言”针对问题意识作说明,它的由来、

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备注:马原理分析题相当灵活,希望考生不要死记硬背下列试题和答案。正确的做法是: 1.背熟下面6道题相关原理和方法论(如果你搞不清楚下面6道题包括的原理和方法论,请务必查阅强化讲义和冲刺讲义)。 2.根据真题的具体材料灵活作答。 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材料范例:齐白石在《自传》中说:“画画要画人家看过的东西。”郑板桥在画竹时提出了画竹的四个过程即:“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形象地阐明了艺术创作的四个过程。) (1)为什么齐白石强调“画画要画人家看过的东西”? (2)如何理解郑板桥说的“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胸无成竹”? (3)国画的创作过程对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有何启示? 【答案要点】 (1)第一,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在实践当中才能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齐白石之所以强调“画画要画人家看过的东西”,是因为只有亲身体验过绘画对象,才能对其形态高度概括与提炼。齐白石常年观察虾的习性,占有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因而他画的虾传神。 (2)第一,“眼中之竹”体现了国画的创作必须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胸中之竹”体现了作品的构思与设计必须依靠抽象思维对已有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第三,“手中之足”体现了把创作理念转化为现实作品需要借助于表现作品内容的方法,做到抽象的内容与具体的形式相统一;第四,“胸无成竹”体现了国画的创作需要把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融入一定的主体风格,保证作品赋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3)国画的创作过程包含了丰富的认识论和辩证法思想,对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是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起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二是善于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工作方法与工作方式,同时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注重发挥主体个性。 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 (材料范例:当妈妈忙于家务,忽略儿子时,儿子说:“你总是瞪着眼睛对我”,当妈妈主动有意对儿子微笑时,儿子说:“你笑起来真漂亮”。妈妈认识到:“一个笑容就能让家人感觉幸福、温馨”。) (1)为什么儿子的认识发生了从“你总是瞪着眼睛对我”到“你笑起来真漂亮”的变化? (2)如何理解妈妈说的“一个笑容就能让家人感觉幸福、温馨”? 【答案要点】 (1)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基础,决定认识的变化与发展。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主体与客体的实践关系决定主体与客体的认识关系。第二,儿子的认识变化取决于他与妈妈的关系变化:当妈妈对儿子忽略、彼此交流不正常时,儿子对妈妈的看法是不满的;而当妈妈缓和了这一紧张的亲子关系时,儿子对妈妈的态度自然会发生好转。 (2)第一,人的情感、意志、欲望与需要是实践与认识过程中的非理性因素。第二,情感虽然是人的精神状态,但它对人的社会生活却起着重要的控制与调节作用,人总是在一定的情感影响下从事实践与认识活动的。第三,在家庭与婚姻生活中,除了有经济生活外,更重要的还是情感生活。一个笑容是人的情感生活的体现,不仅能给自己的工作减压,而且能给家人带来幸福、温暖。

马原理作业题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题2 (课程代码:03709 )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英国古典哲学B.古罗马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D.古希腊哲学 知识点章节:绪论-1P40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A.解放思想B.求真务实 C.实事求是D.与时俱进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B.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有否统一性的问题 4.在意识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A.忽视意识的主观特征B.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 C.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D.否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这个谚语说的是()A.时间具有一维性B.物质运动具有持续性 C.时间具有有限性D.物质运动具有顺序性 6.朱熹提出的“理在事先”,“理”乃是“天地万物之根”等观点是()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知识点章节:1-1P62 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们追求符合客观实际的科学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A.把握事物现象B.揭示事物本质 C.追求自我实现D.改造客观世界 8. 下列选项中,反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的是()A.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9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意识活动()A.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B.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C.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D.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 10.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路线,就必须在工作中坚持()A.一切从实际出发B.一切从主观的愿望出发 C.一切从理论出发D.一切从臆造的规律出发 11.下列各项中,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的是()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D.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与追求,其中从个人

马原理概论判断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判断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综合。错误。 2、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现成答案。错误 3、哲学就是世界观。错误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错误 5、世界统一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石。错误。 6、意识是人脑自动产生的产物。错误。 7、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正确。 8、鬼神观念和错误的认识也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 9、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因而是事物发展的次要原因错误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才有条件做好工作。正确 11、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正确 12、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错误: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 13、绝对真理就是绝对不变的真理。(错误) 14、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向统一的。(正确) 1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正确 16、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正确 1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答案:错误 18、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联系都是客观的联系。答案:正确 19、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的根本动力。答案:错误 20、每一个事物都是一个度。答案:正确 2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答案:正确 22、量与具体事物直接同一。答案:错误 23、阶级关系是物质的一种形态。答案:正确 24、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和对立。答案:错误 25、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答案:正确 26、时间的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答案:正确 27、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生产关系。答案:正确 28、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答案:正确 29、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受到多方面历史条件的限制。答案:正确 30、实践是一种纯粹的物质活动。答案:错误 31、人脑是意识的源泉。答案:错误 32、真理的本性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答案:正确 33、意识形态没有阶级性.答案:错误 34、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改变客观规律。答案:错误 35、发展是指事物的一切运动和变化。答案:错误 36、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答案:正确 37、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的两种历史形态。答案:正确 38、实践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答案:正确 39、社会存在是生产关系的总和。答案:错误 40、生产力是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范畴。答案:错误 41、世界统一于存在。答案:错误 42、上层建筑的核心是意识形态。答案:错误 43、科学属于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答案:正确 44、生产力包含科学。答案:正确

马原理》课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复习资料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现象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C ) A.昼夜交替 B.寒来暑往 C.摩擦生热 D.电闪雷鸣 2. 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D) A.科学性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3. 在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形式与状态的规律是( A )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时空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5.哲学上的基本派别是( D ) A.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C.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唯心主义辩证法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6.选项中,正确表述了实践含义的是(D) A、实践是主体纯主观的精神性活动 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C、实践是主体应付外部环境的活动 D、实践是主体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物质活动 7. 7. 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B ) A.辩证法的观点 B. 可知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8.哲学上的一元论是指( C ) A.世界的本原是精神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C.世界是统一的 D.世界是发展的 9.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C) A、广延性 B、存在性 C、物质性 D、可知性 10.意识的本质是( D ) A.主体精神的属性 B.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C.大脑的分泌物 D.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主观反映 D.是否承认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1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D )

马原理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重点 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不同角度) 1、创造者、继承者: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阶级属性: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批判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哪些? 1、基本立场(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出发点):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物质决定意识、矛盾运动规律、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 3、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实事求是、辩证分析、社会基本矛盾分析、历史分析、阶级分析、群众路线) 三、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科学性: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表现: ·坚持世界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 ·全面认识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 ·自觉接受实践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2、革命性: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理论。 表现: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3、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最鲜明的特征),它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关键:无产阶级的先进性。 四、实践的观点: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人在世间最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通过劳动,人类具有了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物质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

马原理试题

期末考试试题(时间:120分钟共100分)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类别:A 一、单项选择题:1~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 请将答案填入试卷第二页末的答题卡内。 1.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 ) A.实事求是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 2. 就理想的内容来划分,有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其中全部理想的核心是(A )A.社会理想B.道德理想C.生活理想 D.职业理想 3.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基础是(C ) A.战斗性 B.理论性 C.实践性D.逻辑性 4.两大哲学基本派别是( A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思维和存在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B ) A. 不可逆性 B. 客观现实性 C. 可知性 D. 伸张性 6.空间是物质运动的( A ) A.广延性和伸张性 B.持续性和顺序性 C.绝对性和无限性 D.有限性和特殊性 7. 实践的最基本形式是( B ) A.处理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活动 B.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C.推动历史进步的活动 D.一切创造性活动 8.“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这是一种(B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C )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改变规律 C.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D.人可以消灭规律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 A.对立统一的观点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共性和个性的观点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1.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 B )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接事物的正确反映 1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B )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D.矛盾的观点 13.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A ) A.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B.从判断到推理 C.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D. 从知觉到表象 14.“有用即真理”,这种说法是主张(C) A.真理的相对性B.真理的绝对性C.主观真理论D.客观真理论 15.科学家洛伦兹提出“蝴蝶效应”理论,他说:“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州引起龙卷风”,这个说法( A ) A.说明一种事物和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

《新能源汽车概论》

《新能源汽车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本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选修课。 2.课程任务:本课程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电机、电池及控制方面的知识。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新能源汽车的基本原理、理论和设计,掌握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构造,电驱动系统,了解电驱动的设计方法,能量存储系统,再生制动,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等,为以后从事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检测、服务、科研等方面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要求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以及电动汽车构造,了解电驱动系统组成。掌握电动汽车各种类型电机与控制技术。了解能量管理与回收系统,了解车辆再生制动与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了解燃料电池及其在车辆中的应用,了解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 成绩考核形式:末考成绩(闭卷考试)(70%)+平时成绩(平时测验、作业、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30%)。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石油短缺

2.环境污染 3.气候变暖 第三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1.国外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2.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3.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新能源汽车类型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类型。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纯电动汽车的类型、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纯电动汽车的特点、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纯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实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特点、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车型实例;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太阳能汽车。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教学难点是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4.教学内容 第一节纯电动汽车 1.纯电动汽车的类型 2.纯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3.纯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布置形式 4.纯电动汽车的特点 5.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 6.纯电动汽车车型实例 第二节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1.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定义与分类 2.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结构原理 3.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特点 4.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型实例 第三节燃料电池电动汽车 1.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的类型

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讲解

2016考研:政治马原理知识点讲解 大家知道,考研政治中最难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其中马哲部分的辩证法是难点中的难点,辩证法中考察最多的、也是最难掌握的,当属“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20XX年考研政治第34题就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20XX年和20XX年连续考察了矛盾的同一性及其作用;20XX年考察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对立统一规律”是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核和线索,马克思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哲学的“扬弃”(aufheben)思想并加以唯物主义的改造,形成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之一。恩格斯在其著作《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将“对立统一规律”和“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一起作为唯物辩证法最基本的“三大规律”,初步形成了“矛盾”理论的原生形态。毛泽东在其哲学著作《矛盾论》中将“对立统一规律”明确阐述为“矛盾”,并给出了矛盾的定义,比较准确地探讨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矛盾分析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学说的重要基础,也决定了我们目前所看到的教科书体系中对矛盾阐释的方式和呈现的面貌。提醒同学们在学习“矛盾”规律时一定要首先紧扣概念,准确把握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本真内涵;其次要注意前后联系,尤其是与前面的“联系”和“发展”的联系,以及与后面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联系;再次是注重联系实际,提高辨识材料关键词的能力,灵活运用矛盾规律解答分析题。学习“矛盾”规律,必须要把握的重要考点有: 一、矛盾的定义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简言之,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要注意,矛盾是一种关系,是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是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即事物究竟是如何相互联系的(既对立又统一),也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促使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矛盾作为一种关系而不是一个实物,总是成对出现的,即一对对矛盾。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为前提的,只有不同的事物才能相互关联,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事物之间的绝对等同,或者事物与其自身的绝对同一,不是辩证法的观点,而属于形而上学和传统形式逻辑的观点,即“A=A”。在辩证法的视野中,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事物之间和组成某一事物的各要素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即“A+非A”。还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事物”不再是唯心主义的纯概念,也不再是旧唯物主义的静态实体,而是物质世界的一切客观实在,简而言之可以说是包括“事”和“物”,即无论是社会历史领域的人类活动还是自然界的运动实体,都是构成对立统一关系的主体。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在这一点上,很多老师和同学并没有准确地予以理解和掌握,有些甚至偏差极大甚至接近荒谬。立明老师再次提醒同学们一定要牢牢依据大纲和教科书的标准阐述、牢牢依据定义,不要做主观解释,也不要任意扩大和缩小。在理解相关概念有困难时,可以依靠“二分法”、“递推法”,变高度抽象为相对具体、变高度概括为相对详细,降低理解的难度,并提高理解和记忆的准确度。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以矛盾的同一性为例,大家不理解“同一性”,切不可直接从字面含义入手,而是要依据教材,往后“递推”;看到“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之后,我们可以将“同一性”替代为“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这时仍不理解,没有关系,继续往后看,“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时运用“二分法”,我们知道了“相互依存”是指“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

马原理概论选择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重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两大发现是 A.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论和辩证法 C.劳动价值论和科学社会主义 D.唯物辩证法和科学社会主义【A】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和唯物史观的发现【A】 3.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科学性 B.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C.阶级性 D.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B】 4.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A.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思维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D.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B】 5.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不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 A. 一切科学的基本问题 B.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基本问题 C.辩证法中的基本问题 D.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D】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承认世界具有统一的本原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 7.“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句话想要表达的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B.辩证唯心主义的物质观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D.形而上学唯心主义的物质观【A】

8.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A】 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时间和空间特性 D.可知性【B】 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性的统一 C.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D】 11.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种观点说明了 A.主观的时间和空间观念必然是空洞的抽象 B.时间和室间可以脱离物质而存在 C.时间和空间只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D.物质运动是时间和空间的形式【C】 12.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人的活动 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 D.上层建筑【C】 13.有一首断言缺了钉马掌的钉子会导致战争失败、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道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A】 14.“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种观点 A.深刻地揭示了联系的条件性,属于辩证法 B.否认了不同事物及其性质之间的相互转化、相互联系,是形而上学 C.属于相对主义诡辩论 D.属于唯心主义辩证法【B】 15.“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唐代诗人孟浩然这句诗体现的哲理是 A.历史是客观的合规律的过程 B.人类社会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普遍的 D.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D】 16.清代赵翼有诗曰:“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该诗启发我们 A.要把世界上的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B.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是瞬息万变,难以把握的

2020智慧树,知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章节测试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 论章节测试答案 2020智慧树,知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山西师范大学)章节测试答案绪论单元测试 1、判断题: 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对】 2、判断题: 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新社会的展望,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选项: A:错 B:对 答案: 【对】 3、判断题: 近几年的西方“马克思热”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已经过时了。 选项: A:对

B:错 答案: 【错】 4、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是( )。 选项: A:莫尔《乌托邦》的发表 B:欧文的共产主义试验 C: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D:《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答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5、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 )。 选项: A:大同社会 B:共产主义社会 C:自由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答案: 【共产主义社会】 6、单选题: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 选项: A:人民性

B:实践性 C:自由性 D:科学性 答案: 【自由性】 7、多选题: 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的选项是( )。 选项: A:辩证分析的方法 B:历史分析的方法 C:群众路线的方法 D:实事求是的方法 答案: 【辩证分析的方法;历史分析的方法;群众路线的方法;实事求是的方法】 8、多选题: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继承了( )。 选项: A:德国古典哲学 B:美国实用主义 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答案: 【德国古典哲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英国古典政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新能源汽车概论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三年制大专和五年高职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及相关汽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分项目按工作任务来实施。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专科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教高〔2000〕2号《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精神为指导,依据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课程的教学要求而制订。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52课时,其中理论课时为32课时,实践课时为20课时。本课程的总学分为3学分。 二、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类型、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以及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气体燃料汽车、生物燃料汽车、氢燃料汽车和太阳能汽车的基础知识,对电动汽车储能装置、电动汽车电机驱动系统、电动汽车能源管理和回收系统、电动汽车充电技术,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有整体的了解。 三、内容标准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基本要求 让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势。 2.要求学生掌握的基本概念、理论、技能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发展趋势。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4.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和分类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2.新能源汽车的分类 第二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必要性 1.石油短缺 2.环境污染 3.气候变暖 第三节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趋 势

4讲汽车概论教案

备课本 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教师:黎友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授课班级:10级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班_________ 教材版本:《汽车概论》V成伟华主编) 授课时间:2018至20 1住年度第1 学期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务科研处制

新课导入: 1、课后任务完成情况讲评; 2、抽查1-2名冋学,对于《汽车工业》的预习情况 新课 第4章汽车性能评价 4.1汽车动力性评价 汽车是一种高效率的运输工具,运输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汽车的动力性。因此,汽车动力性是汽车各项性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项性能。 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最咼车速、加速能力、爬坡能力 4.1.1最咼车速 最高车速是指汽车在平直良好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行驶,可以达到的最高速度 它与汽车的类型、用途、道路条件、自身安全条件和发动机功率的大小等有关 4.1.2加速能力 加速能力常用原地起步加速时间和超车加速时间来评价。 原地起步加速时间是指在良好平直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汽车用I挡或n挡起步,以全油门加速,在发动机最大功率转速时换挡,换至最高挡后,且达到某一预定的距离或车速所需要的时间 超车加速时间是指汽车用最高挡或次高挡从稍高于该挡最低稳疋车速的某一低车速全力加速到某一咼速所需的时间 力口速性能的测试与驾驶员的驾车换挡技术、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4.1.3爬坡能力 爬坡能力是指汽车满载、在良好的水泥或沥青路面上,各挡能爬过的最大坡度或最大坡度角。 最大爬坡度代表了汽车的极限爬坡能力。汽车的最大爬坡度不可能超过它的接近角,汽车的最大下坡度也不可能超过它的离去角 4.1.4动力性影响因素 汽车动力性影响因素包括: 动力因素,如发动机的功率和扭矩; 阻力因素,如滚动阻力、上坡阻力、空气阻力、加速阻力;附着作用因素,如轮胎类型和地面性质等。 4.2汽车经济性评价 汽车经济性是指为完成单位运输量所支付的最少费用的一种使用性能。它是评价汽车营运经济效果的综合指标 1.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 燃油经济性是指汽车以最小的燃油消耗量完成单位运输工作的能力。其评价指标为: 一是单位行驶里程消耗燃油升数 二是单位燃油升数行驶里程 三是运输企业用运送单位质量的货物至单位里程所消耗的燃料量

马原理学生练习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 1.商品经济是以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见教材P143) 商品是的劳动产品, 商品具有和两个因素。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见教材P144) 2.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和。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见教材P145) 3.从历史上看,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 、和。 货币有五种基本职能,即、、、 和。(见教材P148) 4.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是:第一,、第二,。(见教材P153-154) 5.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和的统一。(见教材P157) 6.资本是。剩余价值是。根据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以将资本区分为和。(见教材P158)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和。(见教材P159) 8.资本积累是。资本积累的源泉是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见教材P162-163) 9.资本循环是的运动。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着的资本循环,就叫做。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见教材P165-166)二、辨析题 1.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2.资本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 3.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 4.劳动力商品不同于普通商品。 三、简答题 1.简述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参考教材P144-145)2.简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参考教材P151-152) 3.简述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参考教材P159-160)

4.简述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参考教材P159)5.简述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参考教材P162-164) 6.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参考教材P177-178) 四、论述题 1.试运用马克思关于的二因素学说,阐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参考教材P144,154) 2.试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参考教材P146-148) 3.为什么说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对全章的一个总结。) 4.我们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应该运用怎样的方法去认识它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