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地质概况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有关生物礁油气藏成藏模式,储集层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的总结,基本归纳出现在比较成熟的国内有关生物礁油气藏的理论。主要包括:生物礁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即近地生成就近储集;储集层特征分析,生物礁油气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且以次生溶孔溶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在全国以及在具体区域的分布状况。由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深生物礁油气藏的相关深入研究,并且重视生物礁油气藏在未来油气勘探及产能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礁油气藏近源成藏储层特征分布规律

一.引言

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礁型油气藏因具有储量大、产量高及勘探成本较低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国外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初。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礁油气钻探及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礁油气勘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相继发现了一些高产油气田,油气储量得到快速增长,生物礁油气在油气勘探中已被列为重要对象。我国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好。重视礁型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礁型油气田总的可采储量达45 亿吨以上,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礁型油气田被发现,其储量值可能远超此数。礁油气藏的储量占全球油气探明储量的比例非常大,世界上可采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生物礁油气田有10多个,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在许多国家的油气产量中,礁型油气藏占有较大的份额,如加拿大占60%,墨西哥占70%。因此,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良好,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二.生物礁的近源成藏模

油气藏成藏模式中的所谓“近源”,是指烃源岩与储盖层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有时候甚至烃源岩本身同时又是盖层。“近源成藏”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从已知的部分国内外礁油气藏来看,在礁体中赋存的油气大部分来源于与礁体直接接触的上下左右(同期或相近时期)沉积的泥页岩或石灰岩,属于“近源”或“近地生成就地储集”,至于“远源”成藏的油气田即生物礁油气藏中的油气来源于远距离的运输,极为少见。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单源生烃型和多源生烃型。单源生烃指生烃层只有一层,它又包括盖生型、侧生型和下生型3类;多源生烃指生烃层包含两层及两层以上,目前只发现侧生-盖生型、侧生一顶生型和上下共生型3类(吕俏凤,2011)。因此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6种类型(表1)。

表1 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分类及实例(据吕俏凤,2011)

1. 单源生烃型

1.1 盖生型

这种成藏模式在礁油气藏中占有相当的数量,往往形成大型或特大型礁油气田。这一模式中,深水相泥(页)岩或石灰岩沉积封闭了礁体并形成了良好的盖层,同时又成为有机质丰

富的沉积体。这样,盖层同时又是生油层,是一种理想的成藏模式。

图1 菲律宾巴拉望地区尼多礁油田剖面(盖生型)

1.2 侧生型

即油气来源于礁体侧向(同期)沉积的泥页岩或碳酸盐岩,它们也往往形成(特)大型礁油

气田。这些油田共同的特点是,它们的烃源多数来源于与礁体紧邻的深水相或盆地相沉积的泥页岩和碳酸盐岩。

图2印尼萨拉瓦堤盆地瓦里奥、查亚油田

生储盖组合关系图(侧生型)

1.3下生型

在造礁前.海进海退时期沉积的泥页岩或石灰岩,它们往往富含海洋生物而有可能成为烃源岩,使礁体的下伏层也具有供烃能力,形成下生型。

图3 印尼阿隆气田中某油气成藏组合(下生型)

2. 多源生烃型

礁油气藏中“侧生型”向“盖生型”成藏模式过渡或转化,“下生型”与“盖生型”共同生烃,或者是“侧生型”过渡为顶层生烃等类型均属多源生烃型。

图1 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综合图解(据吕俏凤,2011)

礁油气藏的勘探实践证明,近源成藏类型占有绝对的多数,它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

成藏模式。生物礁中的油气绝大部分来源于礁体的围岩(上下左右沉积的泥页岩或石灰岩),它属于烃源岩与紧邻礁体的近距离运移,生成的油气就近或直接进入多孔性的礁岩,形成“近地生成就地储集”的经典成藏模式。通过远距离运移的远源成藏模式在礁油气藏勘探实践中被证明是为数不多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礁体周围具有良好的烃源岩形成条件,这些近邻的烃源具极其容易进入礁储集体,因而就减少了远源成藏的机会。

三.生物礁油气藏的储层特征

1. 岩石学特征

生物礁是由固着生物所建造的本质上是原地沉积的碳酸盐建造。生物礁的类型划分有很多方法,现在比较科学的分类方案是根据生物礁的结构组分(基质、骨架和胶结物)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案将生物礁分为3大类:基质支撑的生物礁、骨架支撑的生物礁和胶结物支撑的生物礁(Riding, 2002)。

2.孔隙结构特征

根据生物礁孔隙的成因,可以划分为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前者主要类型有:粒间孔隙、骨架孔隙以及生物钻孔孔隙和潜穴孔隙;次生孔隙主要有:粒内孔隙、铸模孔隙、溶孔、溶洞和裂缝。

2.1粒间孔隙

鲡粒、生物屑和球粒之间的孔隙,是沉积时期形成的原生孔隙。这类孔隙常在鲡粒、生物屑和球粒的周缘有等厚、短轴环边的文石和高镁方解石胶结物,其残余孔隙往往成为有效孔隙,完全充填时则失去其有效性。

2.2骨架孔隙

是由造礁生物生长发育时形成的一种原生孔隙,是生物礁储层重要的一种孔隙类型。骨架孔隙在礁体发育早期,往往很快被不同粒度的沉积物充填,从而形成复杂的孔隙系统(James etal. , 1983),在成岩过程中往往被胶结物部分或全部充填。例如由造礁生物(藻化石)形成的骨架孔隙

2.3体腔孔隙:

以龙介虫的栖管孔隙为代表。龙介虫的栖管呈中空的管状,直径一般2~3mm,管壁厚0. 5~lmm,内部可充填藻类残体。

2.4粒内孔隙

以鲡粒内孔隙为代表。这种孔隙由于鲡粒内的某一同心层被溶蚀后形成的孔隙,一般富屑层易被溶解,而富藻层因含有机质不易被溶解。这类孔隙往往呈孤立孔洞群状分布,当缺乏其他类型的孔隙伴生时,即使具有很高的孔隙度,渗透率不一定很高。

2.5溶孔、溶洞

溶孔溶洞是生物礁储层最重要的一种孔隙类型。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由于孔隙流体压力、温度、盐度,pH值的变化,可使生物礁发生不同方式的溶解。溶解作用是生物礁孔隙的最主要的形成作用,包括早期淡水溶解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表现为藻骨架、颗粒的溶解或藻骨架之间、体腔孔隙胶结物的溶解。溶解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次生溶蚀孔隙,使得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的分别,增强了连通性,提高了储集性能。

2.6白云石晶间孔

随相对湖平面的升降变化,生物礁很容易处于混合水作用带而发生混合水白云石化

(Badiozamani, 1973),该作用的结果是使白云石的含量增加,白云石为泥粉晶他形。生物礁被埋藏以后,发生埋藏白云石化作用,与早期混合水白云石化相比,晶粒变大,晶形变好,呈半自形或自形,分布于生物礁之中。埋藏白云石化使不易被保存的微孔隙转变为易于保存的晶间孔(雷卞军等,1994),形成白云石晶间孔隙,这类孔隙比较少见,对孔隙的贡献不大。

图2 粒间孔隙图3 骨架孔隙

图4 体腔孔隙图5 粒内孔隙

图6 溶孔溶洞图7 白云石晶间孔

2.4主要孔隙类型

不同地区油藏,同一地区的不同储层几乎包含有孔隙的各个类型,既有原生孔隙,又有次生孔隙。但是总体来看,油气的主要储存和运移空间是次生的溶蚀孔洞和孔隙。

当礁体具备“盖生型”“侧生型”或“下生型”其中一个或多个烃源条件时,这些近地的烃源岩在生成油气时产生的有机酸也可能大大促进礁储集空间旷改善。如我国山东东营平方王礁油田,礁岩在深埋藏成岩环境里,受烃类因脱梭作用排出的酸性水溶液溶蚀而产生大量溶解孔隙。从礁油气藏烃源大都来自上下左右与之直接接触的泥页岩或石灰岩来看,礁岩很容易承接围岩排出的酸性层间水,尤其是排烃时产生的酸性水溶液,可使其在埋藏后的溶蚀作用变得极其强烈。礁体中文石、高镁方解石等不稳定的矿物成分(表2)和其他易溶的化学成分易于被溶蚀而能大量产生次生溶孔(表3 },从而形成优质旷礁储集体。生物礁圈闭之所以能成为高产油气藏,这与其邻近烃源而造就了次生溶孔的高度发育是分不开的。

表2 几种主要造礁生物骨骸矿物成分表

表3国外69个礁油气藏主要孔隙类型统计表(据潘贤庄)

3.储层物性特征

各种文献研究生物礁油气藏储层物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压汞曲线即毛细管压力曲线反映生物礁孔喉的大小、偏度、渗透率及不同孔隙直径的总体分布特征。也有通过镜下单位面

积法,初步获取孔面率的相关渗透率的数据。

总体来讲,生物礁油气藏尤其是海相礁油气藏,孔隙度和渗透率普遍较高。而陆相油气藏,特别是气藏,渗透率较低,有些甚至是低渗油气藏。并且生物礁油气藏储集层非均质性明显,通常生物礁的底部(礁基)和顶部(礁盖)孔渗性较差,而生物礁的中部即发育鼎盛时期形成的礁体(礁核)具有良好的孔渗性。

4.生物礁孔隙的主要形成作用

4.1沉积作用

沉积作用及沉积环境是影响生物礁孔隙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沉积作用可产生不同的原生孔隙类型。当礁发育时,某些造礁生物,如枝管藻形成的纤维状、细枝状骨架,可产生

巨大的开放孔隙系统,孔隙度可以达到50%以上。此外生物钻孔、潜穴孔隙也受沉积环境控制,但这类孔隙易受压实作用影响,很难保存下来。

4.2胶结作用

包括准同生胶结作用和埋藏胶结作用。胶结作用导致孔隙减少,物性降低。

4.3溶解作用

在沉积期后作用过程中,由于孔隙流体压力、温度、盐度,pH值的变化,可使生物礁发生不同方式的溶解。溶解作用是生物礁孔隙的最主要的形成作用,包括早期淡水溶解作用、埋藏溶蚀作用和和晚期暴露地表的淋溶作用,表现为藻骨架、颗粒的溶解或藻骨架之间、体腔孔隙亮晶胶结物的溶解。溶解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大小不一,形态不规则的次生溶蚀孔隙,使得孔隙与喉道无明显的分别,增强了连通性,提高了储集性能,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提高。

4.4白云岩化作用

随相对湖平面的升降变化,生物礁很容易处于混合水作用带而发生混合水白云化,该作用的结果是使白云石的含量增加,白云石为泥粉晶它形。生物礁被埋藏以后,发生埋藏白云化作用,往往表现为生物选择性或组构选择性白云化,与早期混合水白云化相比,出现了铁白云石,而且白云石的晶粒变大,晶形变好,呈半自形或自形,零星分布于生物礁之中。白云岩化作用对储层的孔渗贡献不大。

4.5 裂缝作用

裂缝作用可以在浅埋藏到深埋藏的任何阶段发生,由地层压力作用产生。柴西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是产生裂缝作用的直接原因。裂缝作用可以明显改善岩石的渗透性。

四.生物礁油气藏分布特征

1.基本特征

大量勘探实践表明,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等盆地碳酸盐岩含油气层系多、分布广。但是,大油气田中主力含油气层位分布稳定,可集中在某个层组,甚至在某个层段。

2.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中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特征

碳酸盐岩油气藏“集群式”分布是我国古老碳酸盐岩中低丰度大油气田最显著的特点。所谓“集群式”分布是指同一类型油气藏沿某个层系或几个层系集中分布,单个油气藏规模小,但数十个乃至数千油气藏群累计规模大,共同构成大油气田。造成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强烈,藏与藏之间缺乏连通性。由于圈闭成因不同,油气藏“集群式”分布特点也不同,因而所采取的勘探开发技术对策也有所差异。总结我国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盆地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中油气藏群分布,可归纳如下。

1)台缘带生物礁油气藏藏和颗粒滩要去藏“串珠状”状分布。台缘带生物礁圈闭及鲡滩圈闭均为岩性圈闭,受沉积相带控制,总体表现出“串珠状”环绕台缘带分布。这类油气

藏受礁、滩储渗体控制,“一礁、一滩、一藏”特征明显。

2)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似层状”大面积分布。洞油气藏群主要发育在大型古隆起及其斜坡带,顺层岩溶作用及层间岩溶作用是这类储集体似层状、大面积分布的主要因素,可形成纵向多层系、横向分布广的分布特点。

3)后期构造改造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分布受构造带控制,以构造型和复合型(主要有构造一地层复合型、构造一岩性复合型)为主,沿主断裂带分布。

五.结论

1.近源成藏(近地生成就地储集)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生物礁可构成有利储集空间,其上下左右相邻地层的泥页岩或碳酸盐岩作为其优质烃源岩和盖层。根据烃源岩与礁的相对位置及其组合关系,可将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划分为单源生烃型和多源生烃型两大类,共6种类型。单源生烃型只含一套烃源岩,包括盖生型、侧生型和卜生型3种类型;多源生烃型包含两套及两套以上烃源岩。目前发现的主要为侧生一盖生型、侧生一顶生型和上下共生型3种。

2.生物礁油气藏油气主要存储空间为次生孔隙溶孔溶洞。生物礁总体上孔隙度高,渗透性好,一般为几十个毫达西;孔隙类型异常复杂,其中溶蚀孔隙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占储集空间的90%以上。野外露头可见大量石油和沥青,因此生物礁是优良的非常规性储集层。

3.我国陆上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主要由中低丰度地层型、岩性型油气藏群构成。台缘带礁滩大油气田中,生物礁油气藏与颗粒滩油气藏相互叠置、沿台缘带串珠状分布;准平原化侵蚀古地貌油气藏群受限于网状沟槽,呈“团块状”分布;缝洞油气藏群受缝洞储层发育层位控制,呈“似层状”大面积分布。

参考文献

[1] 吕俏风,黄济棠,刘春兰.生物礁油气藏成藏条件研究.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司研究

院,1999

[2] 吕俏凤. 生物礁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及其对勘探的启示. 中海油能源发展钻采工程研究

院湛江实验中心,2012

[3] 温志峰,钟建华,张跃中,郭泽清等. 柴达木盆地西部生物礁储层的分布特征.石油学

报,2005

[4] 胡平忠.珠江口盆地第三纪生物礁的分布、类型及油气聚集关系.中国海洋石油南海东部

公司研究院,1988

[5] 洪海涛,王一刚,杨天泉等. 川北地区长兴组沉积相和生物礁气藏分布规律. 中国石油西

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2008

[6] 贺萍,胡明毅,朱忠德,王青春.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中奥陶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及影响因

素. 海相油气地质,2003

[7] 厚东琳,尤思科,范小军. 川东北YB地区长兴组生物礁储层特征精细研究及意义. 中石

化勘探南方分公司研究院.2013

[8] 甘玉青,肖传桃,张斌. 国内外生物礁油气勘探现状与我国南海生物礁油气勘探前景.

海相油气地质,2009

[9] 卫平生,刘全新,景康等. 再论生物礁与大油气田的关系.石油学报.2006

[10] 王一刚,张静,杨雨等.四川盆地东部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油气藏形成机理.海相油气

地质,1997

[11]范嘉松,吴亚生.川东一叠纪生物礁的再认识.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2

[12]黄开创,谢东. 百色盆地上法地区中三叠统生物礁储层特征分析.中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

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南宁分院,2004

[13]王鹏万,姚根顺,陈子抖,李娴静,徐政语等. 桂中坳陷泥盆纪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演化史,

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2011

[14]胡明毅,朱忠德,杨威,肖传桃等. 湖北宜昌早奥陶世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 江汉

石油学院学报1998

[15]耿威,郑荣才,李爽,李瑰丽等. 开江一梁平台内海槽东段长兴组礁、滩相储层特征. 成

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08

[16]陈亦寒,刘大锰等. 西沙群岛晚新生代生物礁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石油天然气学

报,2007

[17]侯明才,陈洪德,田景春. 晚古生代右江盆地生物礁储层特征研究. 成都理工大学学

报.2005

[18]卫平生,刘全新,张景康,陈启林,张虎权. 再论生物礁与大油气田的关系. 石油学报

2006

[19]周刚,郑荣才,罗韧,刘划一,文华国. 环开江一梁平海槽长兴组生物礁类型及储层特征

性油气藏.2013

[20]刘春兰, 冯正样. 宝岛23一构造生物礁地质评价. 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公

司.2013

[21]汪泽成,赵文智,胡素云,姜华,潘文庆,杨雨,包洪平. 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大油气田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特征.2013

[22]陈国威. 南海生物礁及礁油气藏形成的基本特征.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2013

[23]李勇,钟建华,温志峰,王海侨. 济阳坳陷古近系湖相生物礁油气藏研究. 中国科学院广

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

[27] Clif Jordan James Lee Wilson著, 邢永明,姬美译,张立芸校. 礁—地球物理学家要

考虑的地质因素.国外油气勘探

[28] 周俊烈,陈洪德,赵俊兴,苏中堂,张成弓,王玉萍,郝哲敏. 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

陶纪生物礁及其储集性能. 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2013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区别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区别 (1)生物礁储层的识别: 地震 外形:在有生物礁分布的层位上沿相邻两同相轴追踪时,厚度明显增大处则可能是礁块(或生物滩)分布的位置。生物礁(滩)在地震剖面上的形态呈丘状或透镜状凸起, 其规模大小不等,小者面积仅数平方千米,大的可达400多平方千米。其形态各异,有的呈对称状,有的为不对称状,与礁的生长环境及所处地理位置有关。 顶底反射界面: 礁体顶面直接被泥岩覆盖,泥岩和礁灰岩之间存在明显的波阻抗差,故出现强振幅反射相位。而礁体的底部由于多与砂岩接触,砂岩的速度一般为4000m/s , 与灰岩的波阻抗差没有顶面那么大, 故底部反射界面明显比顶部反射界面弱, 且连续性也变差, 甚至还可能出现断续反射现象。 礁体内部反射特征:生物礁是由丰富的造礁生物及附礁生物形成的块状格架地质体,不显沉积层理,但可以看到生物层理(如结壳状构造、 缠绕状构造等),故礁体内部呈杂乱反射。但当生物礁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 伴随海水的进退而出现礁、滩互层, 礁滩沉积显现出旋回性时, 也可出现层状反射结构。 礁体周缘反射特征:由于礁的生长速率远比同期周缘沉积物高, 两者

沉积厚度相差悬殊, 因而出现礁翼沉积物向礁体周缘上超的现象, 在地震剖面上根据上超点的位置即可判定礁体的边缘轮廓位置。 礁体上覆地层的披覆构造:因生物礁一方面其厚度比周缘同期沉积物明显增大, 另一方面礁灰岩的抗压强度远比周围砂泥岩大, 所以在礁体顶部由差异压实作用而产生披覆构造, 其披覆程度向上递减。礁体底部的上凸或下凹现象:当礁体厚度较大, 礁体与围岩存在明显速度差时, 在礁体底部就会出现上凸或下凹现象。礁体速度大于围岩时, 则底部呈上凸状;反之则呈下凹状,上凸或下凹的程度与礁体厚度及二者波阻抗差的大小成正比。、 (2)生物礁与盐丘、泥丘的区别: 盐丘的没有底界面, 顶界面也缺乏完整而连续的反射相位, 这是与礁的反射特征有明显区别之处。 (3)生物礁与潜山的区别: 古潜山是指海相沉积正好超覆其上、经过侵蚀而残留的古山头。其外貌也呈凸起状, 两侧有上超反射结构, 内部也具杂乱状反射特征, 顶部有披覆现象且顶界面为强振幅连续反射, 这些特征均与礁的反射特征相似。但它没有底界面, 而且其顶界面常常为平行的双相位, 这是基底所共有的反射特征。只要在较大范围内追踪对比基底, 就能比较容易地将其区分开。 2 生物礁储层的识别与盐丘、泥丘、潜山的识别 生物礁的基本依据为1以生物成因为主2由造礁生

成藏分析

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油气成藏分析从油气成藏角度看,该区至少存在早侏罗世(或更早)、早白垩世、新近纪-现今三个主要成藏期。前两次成藏属于早期成藏(印支—燕山期),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及盆1井西凹陷二叠系;新近纪-现今成藏属于晚期成藏(喜山晚期),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侏罗系。两期成藏与原油性质关系密切:①成藏期晚,遭到破坏的时间短,油性好;②埋藏深度浅,受到地下水和生物的影响越大,如排203井沙湾组油层浅于950m,有降解,排2井深于950m,为正常轻质油;③早期油和晚期油混合,油性会介于两者之间。 (2)保存(封盖)条件对油藏的影响 车排子凸起区地层埋藏浅,保存条件的好坏对油气能否成藏意义重大,研究表明,塔西河组及沙湾组泥岩的封盖作用对沙湾组岩性体油藏的成藏起到重要的保存作用。另外,泥岩封盖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油藏的性质: 根据该区岩心泥质岩盖层分析资料,同是沙湾组上段的泥岩盖层,属于排2油藏的排206井990m泥质岩突破压力为3.0MPa(饱含煤油),渗透率0.017×10-3μm2,具备一定封油能力,封气能力一般;而在其北面的属于排6油藏的排602井520.8m泥质岩突破压力为0.5MPa(饱含煤油),渗透率0.812×10-3μm2,封油能力较弱,不具备封气能力。与此对应的前者油藏为轻质油,平均原油密度0.8059g/cm3,天然气微量,气中缺少甲烷、乙烷等轻烃组分,压力系数为1.024,水型为Cacl2型,平均总矿化度104330.36 mg/L;而后者油藏主要为稠油,原油密度为0.9807 g/cm3,原油粘度214000Pa.s。由此可见深度不同泥岩的封盖能力也不同,而保存条件的好坏对车排子凸起区的油气成藏十分关键,直接影响到油气含量和物性。 气和油的物理化学特性存在差别,气较油而言,对储层要求较油低,而对盖层的要求又比油要高,当上覆盖层无法提供有效的封闭时,即使有大量的气注入也无济于事。虽然沙湾组油藏目前是轻质油藏,但从所处的构造位置看,盖层无法对油提供长期有效的封堵和保护,在经历一个较长的地质时间后,有可能散失和降解,变成和下面的稠油一样,只是由于充注晚、充注快,气大多散失了,而轻质油散失的速度较慢,并可能还在接受源源不断的充注,如同“有洞轮胎”的“边打气边慢撒气”,成藏可能是一个动态过程(一边泄漏一边补充)。因此,车排子地区出现轻质油藏有其特定的地质条件,即侏罗系烃源岩成熟期晚、高效输导和快速埋藏形成的一定保存条件等几个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3)运移条件对成藏的影响 车排子凸起区在排12与排18井之间存在一个近南北向的“梁子”,该梁子虽然整体幅度不高,但是以石炭系基岩潜山为基础的披覆的鼻状隆起,对油气自东向西的运移有阻隔作用,可能导致油气难以运聚至梁子以西地区,另一方面,东侧运移过来的油气可能沿着该梁子向北部高部位运移,并在该梁子消失部位(排8—排2井区)聚集成藏。 而对排16井及排20井沙湾组岩性体圈闭来说,圈闭落实程度高,储层物性好,砂体上下的泥岩封堵层也存在,但由于缺乏断开沙湾组下部厚层砂岩段这一油气主力输导层的断层,油气难以运移至圈闭中成藏,因而这两个圈闭的钻探相继落空。 综上所述,是否具备良好的油气运移通道也是车排子凸起区油气能否成藏的关键因素之一。 四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分析 车排子凸起地层缺失严重,地层埋藏浅,其本身的烃源岩不发育,不具备生烃能力。但该凸起周围与多个生烃凹陷相邻,且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是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为周围深洼区生成的油气提供了有利“聚油背景”。油源对比已经证实,车排子地区已经发现的油气主要来自昌吉凹陷的二叠系及侏罗系烃源岩。另外,盆1井西凹陷的二叠系及四棵树凹陷的

第三十九讲 生物礁的类型和特征

第三十九讲生物礁的类型和特征 学时: 1学时 基本内容: 1、生物礁的常用分类(重点介绍按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的属种分类、按照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 2、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对骨架礁、粘结礁核障积礁分别举例分析生物礁沉积亚相的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不同的地质时代出现不同的生物礁类型,根据造礁生物的种属分类比较合适,但是不利于古代生物礁的成因研究,针对不同的研究目标,如何选择合理的分类方法 2、生物礁的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中,其各自的成因机制解释 教学思路: 首先简单介绍常用的生物礁分类方法。并重点介绍生物礁的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属种分类以及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其次,针对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按照生物骨架岩、生物粘结岩以及障积礁灰岩三大类依次用实例进行了介绍。 主要参考书: 1、冯增昭主编《沉积岩石学》上册第三、四、五章,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曾允孚、夏文杰主编《沉积岩石学》第六章,地质出版社,1986. 复习思考题: 1、你觉得哪一种生物礁灰岩的分类是最为有效的,为什么?建议不同专业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回答。 2、沉积相分类中,礁前和礁后哪一种亚相更为有利于油气储集?为什么?建议从成因的角度进行回答。 3、古代生物的礁灰岩组合类型有哪几种,各自主要发育的造礁生物有什么特征? 教学内容提要: 第一节

生物礁灰岩常用的分类方法。重点介绍几何形态分类、按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按造礁生物属种分类及生物礁的沉积相分类。针对这几种分类,对不同类型的礁或亚相的平面分布进行总结。其中,根据几何形态分类可以把礁分为补丁礁(点礁)、丘礁、堤礁(堡礁)、宝塔礁、环礁以及马蹄礁。根据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图39.1)。按照生物造礁属种分类可以分为珊瑚礁、层孔虫礁、苔藓虫礁、海绵礁、水螅礁、有孔虫礁、厚壳蛤礁和藻礁等。根据沉积相进行划分可以分为礁前亚相、礁核亚相、礁基亚相、礁盖(礁顶和礁坪)亚相、礁后亚相以及礁间亚相。 图 39.1 根据地理位置和形态特征复合分类示意图 第二节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 古代生物礁中的礁灰岩组合类型多样。总体可以分为骨架礁灰岩、粘结礁灰岩、障积礁灰岩三大类型。并举例对几种礁灰岩的形态特征进行补充,其中对几种典型的生物礁亚相给出了实例。

南海万安盆地古近系油气成藏因素分析管理

南海万安盆地古近系油气成藏因素分析管 理 摘要:万安盆地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使盆地具有独特的成藏因素,其烃源岩以渐新统湖相、海陆过渡相泥岩和下中新统海相泥岩为主,中中新统海相泥岩为次;储层以前新生代裂缝性风化基岩、渐新统―下中新统砂岩和中-上中新统台地灰岩或礁灰岩为主,且横向分布不均,纵向物性差异较大;上新世―第四纪及渐新统顶部-下中新统沉积的泥质岩可作为盆地区域盖层,但局部受断层切割,导致性能变差。万安盆地在三组不同方向断裂的影响下,圈闭类型以背斜型和断块型最为突出。 关键词:万安盆地烃源岩储层盖层圈闭成藏 1.地质概况 万安盆地位于我国南海西部海域万安滩与越南昆仑岛之间,盆地呈近南北向的纺锤状,面积约8.5×104km2,其主体水深小于200m。在区域构造背景上,万安盆地处于南海西南部万安走滑断裂西侧,其西北以昆仑隆起区与湄公盆地相隔,西邻昆仑盆地,南临纳土纳隆起区,东侧受万安走滑断裂所限。 万安盆地属大洋型地壳构造域与大陆型地壳构造域之间的过渡型地壳构造域[1-2],构造运动复杂,大规模的

水平运动伴随大规模的垂直运动,强烈的陆缘扩张伴随着强烈的陆缘挤压,构造运动的多期发育使盆地在北缘离散解体,中部在中央海盆新生,又在南缘拼贴增生,多种构造运动、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均有发生、发展和演化的过程,对油气的富集无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万安盆地的勘探方兴未艾,其巨大的资源潜力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1-5]。近十年来,万安盆地以其独特而复杂的地质特征,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1-8]。例如,张光学先生通过物探资料分析,对万安盆地的构造样式和圈闭进行了系统阐述[5];姚伯初先生对万安运动的构造意义及其油气资源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10];刘振湖先生划分了盆地的含油气系统并用盆地模拟成果研究了盆地的油气充载历史[1];刘昭蜀先生通过分析得出万安盆地内部不但形成了与扭断有关的构造圈闭和地层圈闭,而且“扭性”效应也影响了油气生成、运移、储集等因素[4];国外学者的研究则侧重于从板块构造运动的角度对万安盆地的演化进行多方面研究[7-8]。然而,勘探的失败教训表明万安盆地的油气成藏因素独特而复杂,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因此对其系统分析意义深远。 2.成藏要素 地震及钻井资料揭示万安盆地经历了张扭断陷期、坳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 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 A A 表7-2

A §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 一、按产量大小分 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 二、按形态分: 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 §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 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 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一)挤压背斜油气藏 由侧向挤压应力为主的褶皱作用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的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倾角陡,常呈不对称状;闭合度高,闭合面积小;常伴有断裂(图7-1)。 m 气水 界面 气水 界面 图7-1四川盆地卧龙河气田剖面图 主要分布在挤压型盆地的变形带,我国西部盆地以此类为主。 (二)基底升降背斜油气藏 由于基底断块热隆升的差异沉降作用而形成的平缓、巨大的背斜构造圈闭油气聚集。 特点:两翼地层倾角平缓,闭合度小,闭合面积大,常呈穹窿状。 主要分布在地台内部坳陷和边缘坳陷中,常呈组或带出现,形成长垣或大隆起带。如大庆长垣,世界上最大的油田加瓦尔。 (三)披覆背斜油气藏 这类背斜是由地形突起及差异压实作用形成的。 形成机理:在沉积基底上常存在有各种地形突起,由结晶基岩、坚硬致密的沉积岩或生物礁块等组成。当其上有新的沉积物堆积后,这些突起部分的上覆沉积物一般较薄,而其周围的沉积物较厚,因而在成岩过程中,由于沉积物厚度和自身重量的不同,所受到的压实程度不同,结果便在地形突起(潜山)的部位,上覆地层呈披覆隆起形态,形成圈闭。这种构造也有人称为披盖构造或差异压实背斜。 特点:形态一般为穹隆状,顶平翼稍陡,闭合度和幅度下大上小,两翼倾角下大上小。如渤海湾盆地的济阳坳陷的孤岛及孤东油田。主要分布在台区。 (四)底辟拱升背斜油气藏

川东_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收稿日期:1999-08-13 作者简介:陈子火斗(19652),男(汉族),福建尤溪人,工程师,博士生,从事沉积储层、层序地层学研究。 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 成因类型及潜伏礁预测 陈子火斗,沈安江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杭州石油地质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3) 提要: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礁生长发育控制的角度建立新的生物礁成因分类(进积礁、并进礁和退积礁),据此描述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生物礁的属性,认为该区进积礁和退积礁并存。根据礁体的进积和退积方向对潜伏礁进行预测,指出鄂西地区见天坝礁群的东南侧应该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的潜伏礁带,华蓥山—川东成礁带以西可能存在层位相当于长兴组三段顶的潜伏礁带。 关键词:川东—鄂西地区;进积礁;并进礁;退积礁;潜伏礁 中图分类号:P53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967(2000)03-0288-09 川东—鄂西地区已发现的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点(露头及井下)共30余处,有关这些礁体的属性和层位变迁问题存在以下3种不同的观点:(1)张继庆等[1]指出川东—鄂西地区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的产出层位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当时,川东—鄂西地区为一呈南西—北东向的菱形碳酸盐台地,海水由北东向南西方向侵进导致礁体层位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升高,属海侵礁性质。但这种观点无法解释丰都太运以南及华蓥山以西的产礁层位有下降趋势的现象,石柱冷水溪及彭水礁的产出层位均为长兴组一段(P 2c 1),华蓥山以西的北川通口礁的产出层位也为长兴组一段。(2)范嘉松等[2]提出鄂西地区二叠纪长兴期生物礁的产出层位由西向东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曾学思等[3]根据近年来新的剖面资料提出这种现象可以扩大到川东地区,从石宝寨→建南→见天坝(由西向东)或由石宝寨→梁平→开县红花(由西南向北东),礁核的层位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川东—鄂西碳酸盐台地由西向东进积,鄂西台盆萎缩,礁体由西向东向海推进,属海退礁性质。(3)刘大成等[4]提出川东—鄂西地区海侵礁与海退礁并存。海侵礁在含礁剖面上表现为下部为潮坪—沼泽相含煤沉积,向上为台地相、礁格架相和浅海相,由下至上呈海水逐渐加深序列,川东华蓥山礁群、板东4井、双15井等均属此类型礁;海退礁在含礁剖面上表现为下部为台盆相,向上为台地相、礁格架相和潮坪相,由下至上呈海水逐渐变浅序列,鄂西见天坝礁群、开县红花礁群均属此类型礁。 上述任何一种观点均无法圆满地解释川东—鄂西地区所有礁体的属性和层位变迁现象。首先,用海侵礁和海退礁这样的术语来描述礁体的属性是欠妥的,因礁体的属性是由相对海平面升降决定的,相对海平面上升过程中的海退或海侵均是可能的,本文将从相对海平面升降对  第19卷第3期2000年8月中 国 区 域 地 质REGIONAL GEOLO GY OF CHINA Vol.19,No.3Aug.,2000

(完整版)油气成藏地质学作业

第一章研究内容 1、油气成藏地质学的内涵及其在石油地质学中的位置 答:成藏研究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的成藏条件或要素、成藏年代、成藏动力(运聚动力)、油气藏分布规律或富集规律等。 赵靖舟将从事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方面的研究称为“油气成藏地质学”(简称成藏地质学),认为它应是石油地质学中与石油构造地质学、有机地球化学、储层地质学、开发地质学等相并列的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2、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答:成藏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包括静态的成藏要素、动态的成藏作用和最终的成藏结果,涉及生、运、聚、保等影响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各个方面,但重点是运、聚、保。其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5个方面: 1)成藏要素或成藏条件的研究。包括生、储、盖、圈等基本成藏要素的研究和评价,重点是诸成藏要素耦合关系或配置关系的研究,目的为区域评价提供依据。 2)成藏年代学研究。主要是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现代成藏年代学实验分析技术与地质综合分析方法,尽可能精确地确定油气藏形成的地质时间,恢复油气藏的形成演化历史。3)成藏地球化学研究。采用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利用各种油气地球化学信息,研究油气运移的时间(成藏年代学)和方向(运移地球化学),分析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及其成因。 4)成藏动力学研究。重点研究油气运移聚集的动力学特点,划分成藏动力学系统,恢复成藏过程,重建成藏历史,搞清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 5)油气藏分布规律及评价预测。这是成藏地质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它是在前述几方面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规律,进行资源评价和油气田分布预测,从而为勘探部署提供依据。 在盆地早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研究的重点是基本成藏条件的评价研究与含油气系统划分。 在含油气系统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研究的重点是运聚动力学、输导体系的研究、成藏动力系统划分、已发现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 在成藏动力系统的评价和勘探阶段:成藏地质学的研究重点油气藏成藏机理和成藏模式研究以及油气富集规律的研究等。 3、成藏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1)最大限度地获去资料,以得到尽可能丰富的地质信息。 2)信息分类与分析——变杂乱为有序,去伪存真,突出主要矛盾。 3)确定成藏时间,分析成藏机理,建立成藏模式,总结分布规律。 4)评价勘探潜力,进行区带评价,预测有利目标。 高素质的石油地质科学地质工作者须备的基本素质: ①1知识+4种能力+2种意识②扎实的背景知识 ③细致的观察能力④全面准确的信息识别能力丰富的想象力⑤周密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⑥强烈的创造意识 ⑦强烈的找油意识 第二章油气成藏地球化学 成藏地球化学研究内容 1)油藏中流体和矿物的相互作用 2)油藏流体的非均质性及其形成机理 3)探索油气运移、充注、聚集历史与成藏机制

油气成藏名词解释

地研12-4 王景平 S1******* 名词解释: 1、油气成藏条件:油气能否成藏,取决于是否具备有效的烃源岩层、储集层、盖层、运移通道、圈闭和保存条件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任何油气藏的形成和产出都是这些要素的有机配合,而且缺一不可,归结为4个基本条件,即充足的油气来源,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有效的圈闭和良好的保存。就油气藏来说,充足的油气来源、良好的生储盖组合和有效的圈闭是基本的成藏地质条件。 2、油气成藏机理:油气成藏机理是对尤其在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对于特定的沉积盆地, 成藏流体的来源、运移路径、充注过程和充注时间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3、油气成藏模式:油气成藏模式是对油气藏中的油气注入方向、运移通道、运移过程、运移时期、聚集机理及赋存地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同时也研究油气藏形成后的保存与破坏过程,是各种成藏控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组类似的控制油气藏形成的基础条件、动力介质、形成机制、演化历程等要素单一模型或者多要素复合模型的概括。一个地区的油气成藏模式是建立在典型油气藏解剖的基础上的,需要研究各油气藏的地质特征、流体特征、温度压力特征、储集层特征等因素;明确烃源岩与油气藏的相对位置关系、油气运移的方式与通道、油气的注入期次、保存条件等。之后才能准确建立起油气成藏模式。 4、油气成藏规律:油气成藏的规律,一般通过对油气藏成藏条件的分析和成藏模式的建立后得到成藏规律,具体表现为油气藏的发育和分布特征,形成这种特征的主控因素,以及成藏时期和演化等方面。从研究区域内沉积相带的展布分析油气储集空间;研究区域构造带内断裂发育,结合构造应力场分析反演盆地演化形成;对区域输导体系研究找出油气聚集带;综合分析构造背景、输导体系、储层岩性、物性与含油性关系得出控藏的认识,对成藏体系分析,建立输导成藏模式,确定油气藏类型。油气运移既有缓慢的以富力为主的渐进式,也有以高压为主的运移式,圈闭中储层的低势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5、油气成藏特征:“求同存异”,把某一个或某一类油气藏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突出来,可以是油源,可以是储层,可以是圈闭,可以是成藏条件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值得突出的特征。

成藏模式总结.

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现状综述 石油天然气成藏机制的研究一直是油气成藏研究的关键。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为了描述油气藏形成过程中生、储、盖、圈、运、聚、保等基础要素在时空关系上的相互匹配关系,许多研究人员进行了油气成藏模式的分析研究,以期更直观、概括地反映研究区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油气成藏过程。 目前,国内教科书及各类文献对成藏模式并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由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的差异,不同研究者划分油气成藏模式的主要依据和侧重点迥异。或是从成藏动力学系统出发,或是强调构造背景,或是则侧重油源、生储盖组合关系以及输导网络的组成、或综合油源与运聚机制的多元素复合,或突出断层在油气成藏中的控制作用,或根据不同成藏时间的成藏特点以及成藏期次来划分成藏模式,或抽析复杂的成藏机制进行成藏模式划分,或以不同的充注方式和油藏特征作为划分依据,也有学者直接用油气成藏过程示意图代指成藏模式,还有学者直接用成藏组合模式、油藏分布模式、运移模式及聚集模式代指成藏模式,也存在一些特殊成藏模式。国外学者对成藏模式研究则较少。 成藏模式兼有描述和预测的作用,即一方面是提供对已知油气藏的形成机理和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和综合的样板,另一方面是作为进行未知油气藏预测的类比参考[1]。本文综合分析构造背景、成藏动力、各成藏要素的配置、断层控藏、充注方式、成藏机理、成藏时间及成藏期次、充注方式和油气藏特征等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1.成藏模式研究现状 1.1基于构造背景划分的成藏模式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构造样式、沉积体系、地层格架及其它复杂成藏要素的相互耦合形成纷繁多样的成藏模式。

1.3基于油源划分的成藏模式 烃源岩的分布、生排烃期及与输导体系等成藏要素的耦合使得成藏过程复杂多样,基于油源组成、烃源岩位置、聚油构造、运移及其它成藏要素总结了以下成藏模式。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

生物礁分布与勘探开发研究报告 引言:中国生物礁从震旦纪至新近纪均有发育,分布范围广,并有泥盆纪、二叠纪和新近纪3个主要造礁期。不同地史时期造礁生物及其附礁生物的组合不同,形成的礁体具有不同的类型、规模和特征。生物礁的发育受构造作用、海平面变化及古地理环境控制,同时也受造礁生物兴衰演化的控制。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空间上关系密切,成因上可有联系。笔者系统总结了20多年来中国生物礁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指出利用多学科综合方法能较成功地预测隐伏生物礁的发育和分布,寻找礁型油气藏和礁型矿床。 川东北地区长兴中—晚期沉积相演化模式 本报告从国内外主要生物礁油田区块入手,从分布情况,地质构造等特征详细讲述生物礁的成藏特征、分布规律。 德国中部泥盆纪生物礁的分布

川西马鞍塘组露头观察点分布图 根据国内外勘察仪器与技术的不同,从不同方向讲述生物礁的勘探开发情况。 琼东南盆地松南三维区海侵体系域台缘礁滩孔隙度分布预测

台湾地区离岛的现代生物礁生境第一章生物礁滩的主要特征分析 第一节生物礁滩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礁的定义 二、滩的定义 第二节生物礁滩的基本特征 一、生物礁的基本特征 二、滩体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生物礁滩的主要类型 一、生物礁的主要类型 二、滩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礁的形成及生物造礁作用 一、礁的形成条件 二、生物造礁作用 三、生物礁的形成 第五节生物礁滩的地球物理识别标志 一、生物礁滩的地震资料识别 1、外部几何形状 2、内部反射结构 3、顶部反射特征 4、底部反射特征 5、礁体边界的反射特征 6、气烟囱效应 7、古地理条件影响生物礁的发育 二、生物礁滩的测井资料识别 1、生物礁的自然伽马测井相特征 2、生物礁常规测井的综合响应特征 3、生物礁的倾角测井相特征 4、生物礁的成像测井相特征 生物礁分布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裂缝性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摘要:目前对天然裂缝性油藏的数值模拟可以大致分为连续性模型和离散性模型两大类;连续性模型又可以分为双重介质模型和单介质模型,双重介质模型主要是以Barrenblatt和Warren-Root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双重孔隙/双重渗透模型为基础,在这类模型中认为油藏中每一点都存在有基岩和裂缝两种介质,基岩被相互平行排列的裂缝分割称为单个的岩块,每种介质存在独立的水动力场,通过两种介质间的窜流的将其联系起来;而对于单介质模型,则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裂缝的渗透率和基岩的渗透率进行综合的考虑,得出整个油田的有效渗透率,该有效渗透率考虑了裂缝的密度、方位等的影响,然后将该有效渗透率输入到普通的单一介质模拟器中来对裂缝性油藏进行模拟; 由于双重介质模型不能够对不连续且控制着流体流动的大裂缝进行准确的模拟等原因,离散性模型在近段时间逐渐发展起来,而其又可以分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和离散管网模型;在离散裂缝网络模型中,对地质上描述出来的每个裂缝都进行了离散的显式的表示,同时根据局部裂缝的形状决定基岩的几何形状,由于地质上描述的裂缝数目一般较多,相应的在数值模拟中需要的离散点数目也就十分巨大,对模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所以目前很多的专家和学者又对该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有许多简化的方法存在;离散管网模型则是先对所要模拟的区域进行了网格的划分,进而采用管子连接两个网格块,相应的两个网格块之间的传导率也采用管子的传导率来代替,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数学上比较简单,灵活性较强,同时由于管子只对其连接的两个网格有影响,所以改变管子的传导率只会影响一个方向的传导性,而不会像常规的模拟器那样要同时影响两边的传导性,但是该方法目前研究较少。 0 前言 随着世界碳酸盐岩油气田的大规模开发,系统深入研究这类油气田的渗流模式及其在开发中的应用已成为重要课题。地质学家通过岩芯分析,确认碳酸盐岩(灰岩、白云岩)具有明显可见的裂缝、孔洞,含有密集的树枝状构造的粗裂缝以及连接的孔洞和孔隙。这类特殊的储集层结构不仅造成了井的高产、不稳定、跃变等开采特征,而且也造成各异的油气井压力降或压力恢复曲线特征。 碳酸盐岩油藏在孔隙结构和渗流机理上同砂岩油藏相比都存在很大的差别,由于天然裂缝的发育十分的不规则,裂缝的密度、长度、方位等参数都会因沉积过程以及沉积后应力的变化而变得非均质性极强,裂缝的发育程度和连接性也因此而各异,同时由于基岩的存在并向裂缝和/或井筒供液,造成了相同位置基岩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成岩作用与储层评价》文献综述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专业______地质学_______ 班级__ 资信研10-4班___ 姓名______蔡晓唱_______ 学号_____S1*******_____

试论成岩作用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油气运移、成岩作用、盆地分析研究相互渗透,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将成岩作用、油气的成藏史等纳入到盆地发展演化历史中统一考虑,是当前研究的一个趋势所在[1]。本文从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用储层油气包裹体岩相学确定油气成藏期次、示烃成岩矿物与油气成藏的关系、利用成岩过程中自生石英数量的变化确定油气藏形成时间、岩性油气藏中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五个方面简要论述了储层成岩作用与油气生成、运移和成藏的关系。 1 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的关系 由有机质转化来的有机流体是整个地壳流体活动的一部分,对成岩演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也是盆地发展演化的一个重要侧面。有机质转化形成的有机酸引起了地质界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可以溶解矿物,形成次生孔隙[2]。有机酸主要由干酪根含氧基团的热催化断落、烃类与矿物氧化剂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油微生物降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转化而来,但就其生成时间而言,尚未有定论。泌阳凹陷碎屑岩储层在碱性-强碱性原始地层水中发现石英溶解型次生孔隙,不但丰富了次生孔 为石英自生加大提供了新的解释。塔中隙的成因理论,而且石英溶解所产生的SiO 2 地区志留系烃类侵位后因淡水注入而使烃类被氧化,所产生的有机酸促进了钾长石等矿物的溶解,导致了次生孔隙的发育。 除有机质转化产生有机酸外,油气的产生对成岩作用有着重要意义。油气运移成藏的成岩记录是从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反演成藏过程的基础,国际上对储层中烃类流体充注与成岩作用关系给予高度重视。九十年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烃类流体侵位与储层成岩作用”领域的研究,这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早期烃类流体侵位有利于优质储层形成,二是储层成岩纪录有助于重构油气成藏过程[3]。1999年和2000年AAPG年会曾将“成岩作用作为烃类流体运聚记录”作为分会讨论的主题,要使叠合盆地成藏年代学分析理论和分析方法取得进展,一个重要的基础是必须深入分析其中烃类流体充注与储层成岩作用关系,建立起烃类流体运聚-储层成岩作用-烃类流体包裹体-自生矿物形成关系的解释定量模式,为成岩矿物及其包裹的流体化石作为烃类流体运聚的记录提供理论基础。 烃类流体注入储层,一方面,储层胶结物及其中流体包裹体记录了成藏条件(温度、压力、流体成分和相态),另一方面,随着含油气饱和度增加,孔隙水流体与矿物之间的反应受抑制(如储层中石英次生加大等)或中止(自生伊利石、钾长石的钠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地质概况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近十几年有关生物礁油气藏成藏模式,储集层特征,以及分布规律的研究的总结,基本归纳出现在比较成熟的国内有关生物礁油气藏的理论。主要包括:生物礁油气藏近源成藏模式即近地生成就近储集;储集层特征分析,生物礁油气藏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较大,且以次生溶孔溶洞为主要的储集空间;在全国以及在具体区域的分布状况。由此,我国应当进一步加深生物礁油气藏的相关深入研究,并且重视生物礁油气藏在未来油气勘探及产能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礁油气藏近源成藏储层特征分布规律 一.引言 生物礁以其良好的储集性能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蕴藏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一直是世界瞩目的宝贵财富。礁型油气藏因具有储量大、产量高及勘探成本较低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关注。国外生物礁油气勘探开发始于20世纪初。与国外相比,我国生物礁油气钻探及研究起步较晚。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特别是近20年的发展,我国生物礁油气勘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相继发现了一些高产油气田,油气储量得到快速增长,生物礁油气在油气勘探中已被列为重要对象。我国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勘探前景好。重视礁型油气田勘探的研究,对于缓解我国油气资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促进当前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丰富。据统计,目前世界上礁型油气田总的可采储量达45 亿吨以上,随着生物礁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礁型油气田被发现,其储量值可能远超此数。礁油气藏的储量占全球油气探明储量的比例非常大,世界上可采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的大型生物礁油气田有10多个,主要分布在墨西哥、加拿大、美国、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在许多国家的油气产量中,礁型油气藏占有较大的份额,如加拿大占60%,墨西哥占70%。因此,全球生物礁油气资源潜力巨大,勘探前景良好,为今后世界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二.生物礁的近源成藏模 油气藏成藏模式中的所谓“近源”,是指烃源岩与储盖层在空间上紧密相邻,有时候甚至烃源岩本身同时又是盖层。“近源成藏”是生物礁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模式。从已知的部分国内外礁油气藏来看,在礁体中赋存的油气大部分来源于与礁体直接接触的上下左右(同期或相近时期)沉积的泥页岩或石灰岩,属于“近源”或“近地生成就地储集”,至于“远源”成藏的油气田即生物礁油气藏中的油气来源于远距离的运输,极为少见。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即单源生烃型和多源生烃型。单源生烃指生烃层只有一层,它又包括盖生型、侧生型和下生型3类;多源生烃指生烃层包含两层及两层以上,目前只发现侧生-盖生型、侧生一顶生型和上下共生型3类(吕俏凤,2011)。因此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可划分为两大类6种类型(表1)。 表1 生物礁近源成藏模式分类及实例(据吕俏凤,2011)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综述与评述 收稿日期:2006-09-19;修回日期:2006-12-11. 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高效天然气藏形成分布与凝析、低效气藏经济开发的基础研究”(编号:2001CB209103)资助.作者简介:张乐(1979-),男,新疆阜康人,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油气成藏机理研究.E -mail :z han gleu pc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0874809.html, . 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 张 乐1,2,3,姜在兴3,郭振廷4 (1.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2.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 开发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4.胜利油田弧岛采油厂地质所,山东东营257231) 摘要:总结了构造应力对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分布等方面的影响。指出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关系密切,其不仅能形成断层和裂缝等油气运移通道,还能形成各种构造圈闭,同时也可直接引发油气运移,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与孔隙流体压力有相关性,油气从强压应力区向张应力区运移,张应力区是油气的最佳聚集区;构造应力对油气藏的形成既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对其起破坏作用;构造应力还可为有机质向烃类转化提供能量。关键词:构造应力;油气藏;油气运移聚集;油气分布 中图分类号:TE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7)01-0032-05 传统的油气地质学理论认为,油气运移的动力主要是浮力、水动力以及异常地层压力;毛细管力一般为油气运移的阻力,其决定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和聚集场所的流体势分布。人们也认识到构造应力对油气运聚有重要的影响,但对构造应力在油气生成、运聚成藏和分布等方面的作用机理尚认识不足。在许多情况下,油气运移聚集受构造应力场的控制[1-5] 。构造应力是形成异常高压的重要因素,构造应力产生的热效应对油气生成也有影响。构造应力是各种地质现象与地质过程形成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构造应力场的发展演化不仅控制了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盆地内构造的形成及分布,还影响生、储、盖层的发育及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过程。因此,构造应力与油气成藏、油气勘探开发有密切关系,许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 构造应力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构造应力通常是指导致构造运动、产生构造形变、形成各种构造形迹的应力。在油田应力场研究中,构造应力常指由于构造运动引起的地应力的增量[6]。地应力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和流体压力 等几种应力耦合而成。 1.1 概述 构造应力在油气形成过程中,可为有机质的热演化和转化提供能量,从而促进有机质向烃类转化。现代石油地质理论已经证实,热量在导致有机质发生热降解并生成石油范畴的烃类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构造应力是地壳中最为活跃的能量之一,其产生的能量已为地壳中岩层的各种变形所证实。索洛维耶夫等指出,由构造变形转变而来的机械能是构造变形过程中补充放热的主要原因。机械能可转化成热能,在强烈挤压带,这种热能特别大。其表现形式是: 沿断裂面的摩擦热; 可塑性变形时内部的摩擦热; 应力松驰时的弹性变形热。此外,在构造变形速率极快的情况下,放热发生得更快,并可使围岩的温度大幅度升高,这己被现代地震观测所证实[7-9] 。据钟建华等[3] 对我国湘西沪溪县白沙含油瘤状灰岩的研究发现在野外手标本和室内显微镜薄片中,石油仅分布在剪切破碎带内瘤状灰岩中,而与其相邻的、未受剪切破碎的非瘤状灰岩中却未见石油,从而认为该区剪切作用导致矿物等固体颗粒旋转、位错或断裂,因彼此摩擦或晶格断裂而产生热量,为有机源岩生油提供了附加热能,促使有机质转化为 第18卷1期 2007年2月 天然气地球科学 NAT URAL GAS GEOSCIENCE Vol.18No.1Feb. 2007

生物礁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重要勘探领域-中国海上油气

第21卷第5期2009年10月 中国海上油气 CHINAOFFSHOREOILANDGAS Vol-21NO.5 oCt.2009 生物礁是南海北部深水区的重要勘探领域 龚再升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摘要论述了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中新世生物礁油气田及南中国海现代生物礁的分布,指出了生物礁的生成环境条件及地震响应特征,认为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新近纪存在生物礁发育生长的良好务件,特别是琼东南盆地的西沙台地区,不仅有新近系生物礁发育的良好环境,更有生物礁油气藏形成的优越条件,是未来深水区勘探的重要领域,应进一步加深研究。 关键词生物礁南中国海成礁环境深水勘探 1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新生代生物礁 1.1南中国海及周边中新世生物礁油气田的分布 南中国海及周边地区新生代已知含油气盆地中 主要发育3种组合类型的储集体,如图1及图2所 示。其中,以生物礁储层为主的盆地有宾图尼、萨尔 瓦蒂、森康、东北爪哇、西北爪哇、西北巴拉望、东纳土 纳[1。3],砂岩和生物礁储层并存的盆地有北苏门答腊、 图1南中国海新生代沉积盆地储层性质分类图 图2印度尼西亚新生代沉积盆地储层性质分类图 南苏门答腊、巽它、昆仑、沙捞越一曾母、珠江口等,以碎屑岩储层为主的盆地有泰国湾、马来、西纳土纳、文莱沙巴、库太、中苏门答腊、莺歌海一琼东南等。由此可见,生物礁储层在本区已知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几乎和碎屑岩储层各占半壁江山。在本区有生物礁储层存在的盆地内发现了大量储量规模不等的油气田,较知名的油气田有F6气田[4’5]、Malampaya气田E5.63、Arun气田‘7’8]、Mum—baihight油田L1’2J、L气田[9]、LHll油田[M等。 (1)F6气田:位于沙捞越一曾母盆地,是中卢科尼亚近岸浅水台地上的塔礁,主成礁期为中一晚中新世,礁体厚度1300m,含气面积210km2,天然气储量963x108m3。 (2)Malampaya气田:位于西北巴拉望盆地,是离岸浅水碳酸盐台地上的塔礁,主成礁期为渐新世至中新世,礁体厚度500m,含气面积约54km2,天然气储量约800×108m3。 作者简介:龚再升,男,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总地质师。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25号海洋石油大厦(邮编:100010)。 万方数据

油气藏分类

油气藏的分类 摘要: 目前,在世界上发现的油气藏的种类众多,形成方式也各有不同,地质学家很早就认识到将这些油气藏分类的必要性。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们提出的油气藏的分类很多。其中大部分支持的是根据圈闭的形态和成因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在油气勘探中已经取得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常规油气藏的数量慢慢减少以及非常规油气藏在油气藏勘探中的地位的上升,使我们逐渐重视起这些非圈闭类的油气藏,而以往的分类方法在这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我们需要寻找一个更为有效的方法对油气藏进行分类,这样的分类不应该完全推翻根据圈闭分类的方法,而是应该继承圈闭分类的优点并对它的不足加以补充。本文就是在圈闭分类的基础上对油气藏在宏观上分成聚集类油气藏和非聚集类油气藏,并对两种分类分别进行了简单地划分,以此来更好地进行学术上的探讨。 关键词:油气藏分类常规油气藏非常规油气藏圈闭非圈闭 一、传统油气藏分类简要概述 传统对油气藏的分类一般遵循两条基本的原则: 1、分类的科学性,即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分类的实用性,即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作,并且比较简单实用。 根据上述两条分类原则将油气藏按照圈闭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以及符合油气藏,并根据具体特点细分为若干类型(表1)。 二、传统油气藏分类缺陷 可以说,传统油气藏的分类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油气藏的勘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尤其在寻找圈闭类油气藏勘探中更是如鱼得水,曾经在石油勘探中形成这样的思维“找石油就找背斜”。可见,以圈闭对油气藏分类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但近些年来,随着非常规油气藏的发展,如致密砂岩气、页岩气、页岩油、煤层气油气藏在储量和开采量的提高,让我们不得不重视这些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藏,而这些油气藏之所以被称为非常规油气藏,如果从发现和利用的时间角度讲,先被利用的就是常规的,后被发现的就是非常规的,但如果当初先被发

第7章 礁与礁相

第7章礁与礁相 第一节概述 一、关于礁的概念 礁(reef)这一术语最早来自航海家,指在海底突起的岩块,能使船触之失事。现代海底这种岩体主要由珊瑚组成,故往往称珊瑚礁(Coral reef),又称生态礁(ecology reef),以强调珊瑚生态在礁中的意义,由于在古代礁中往往看不到像现代珊瑚中那样明显的造礁骨架,而只能看到残留的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因此,一些学者又提出一个生物礁(organic reef)的概念。现代生物礁的概念是: 造礁生物在原地生长造成的坚固的抗浪骨架,它在地形上具有隆起的正性地貌特征。包含下述含义:①是造礁生物的原地生长而且经常迎着波浪带营造起来的;②具有水下突起的地貌,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大;③或是具有完整的生物骨架,或是只见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④形成深度从海水表面到水深200米以下,有些地区可延伸到400~500米,视造礁生物所需的温度和阳光而定。 二、礁的分类 根据礁的形态和礁与海岸的关系,可把礁分为: (一)岸礁 (二)堤礁不对称 (三)塔礁

(四)点礁对称 (五)环礁 三、生物礁环境中的生物及礁相灰岩 (一)生物礁环境中的生物 1.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形成地貌隆起的骨干生物。又可分为 (1)造架生物:构成生物礁抗浪骨架的生物 (2)粘结生物:附着在造架生物上的结壳状、板状生物 (3)障积生物:波基面附近生长的枝状、棒状固着生物 2.附礁生物:为生物礁建造提供大量碳酸盐碎屑,又称为造屑生物。 (二)礁相灰岩 1.原地礁灰岩 (1)骨架岩 (2)粘结岩 (3)障积岩 2.异地礁灰岩 第二节生物礁的相带划分与识别标志 一、相带划分 礁主要由礁核和礁翼相带组成,在一些礁复合体中,礁间沉积也与礁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礁核相 1.岩石类型:生物岩或粘结岩 2.生物特征:少,为造礁生物和一些附礁生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