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如何认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独特理论的基本特点之一, 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了“辨证”一词; 元代滑寿在《读素问钞》中首先提出了“论治”一词, 并作注释。清朝章虚谷著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首次以“辨证论治”一词提出。但“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了`辨证论治'字样,涉及辨证、论治、审证、辨治、证治、施治等词组”。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固定的词组。

“辨证论治”作为现代中医学固定术语的真正出现是1955年。任应秋先生在《中医杂志》上发表了名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一文,以五苓散证治为例而把中医临床证治称为“辨证论治体系”.任氏是从中医学整体的高度来认识辨证论治的意义,并明确提出了“了解和掌握辨证论治这一方法,就成为继承和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任氏以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依据提出“辨证论治”,可以说是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治疗的高度概括。

要探讨“辨证论治”,首先要明确何谓辩证。任应秋先生曾清楚地表明,他所提出的“辨证论治”实际上包括了在辨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论治。当中医辨病与辨证关系仍然没有被清楚地理解时,他则进一步直接了当地强调了“中医的辨证,主要就是在辨病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一重要观点。

辨证论治的核心在于明辨证型病机,同病异治,突出个性。证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期具有特征性病理变化的机体状态,在疾病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证,正是反映了疾病的发展变化及复杂的表现形式。不同的人患某种相同的疾病,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产生的原因不同,并且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涉及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各不相同,所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也十分复杂.因此,虽为同一疾病,但论治自当根据不同病机个性分别确立不同的治法,予以不同的方药,即“同病异治”之旨,又可称为“分型论治”,其实质就是如何分析同一疾病不同证型病机,从而“随证治之”,药随证变。如张仲景治呕吐,分别以小半夏汤、生姜半夏汤、半夏干姜散温中化饮,针对饮邪致呕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温阳补虚,针对虚寒呕逆证。半夏泻心汤调和寒热以治中焦寒热错杂导致呕吐;大黄甘草汤泻下实热消除实热内蕴作呕;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治疗少阳枢机不利致呕等,其治法、方药大有不同,却殊途同归,皆以治呕收功。这种同一疾病因病

机各异而显现论治“大异”的中医辨证论治思维,凸显中医灵活的个体化治疗优势。

而辨病论治的核心在于提炼同一疾病的共性病机。病是在一定因素(外感或内伤)作用下,人体脏腑经络功能失常而表现为具有一定临床特点及其自身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阴阳失和的过程。对于同一疾病来说,一定会表现出相同的症状,说明它们存在相同的病机即共性病机,临证不可不查。若在分型论治基础上,针对这一共性病机再确立一个基础治法,使紊乱的生理功能得以更好的恢复,则对提高疗效大有裨益。如张仲景治呕吐病,虽有饮邪致呕、虚寒致呕、实热内蕴作呕等证型的不同,但皆存在“胃气上逆”这一病机共性,因此,用药以降逆为顺,其治呕诸方用药量皆偏大,取其质重沉降,可以降上逆之胃气。

真正要做好辨证论治,不光是从疾病本身出发做到辨病。单纯辨病治疗在运用于中医临床时会难以实施,因为疾病的演变、患者的体质、外界的环境都是中医所要考虑的因素,忽略了这些因素,中医治疗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出来。而单纯辨证型而忽略辨病的共性则难以做到多管齐下有的放矢。

总结来说,中医强调辨病之意的核心在于临证之时,对于同一疾病不仅要把握不同的病机证候同病异治,还要把握好同一疾病的共性病机,针对这一共性病机在分型论治的基础上,佐以相同的治法,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任何试图将中医之辨病独立于辨证论治体系之外的想法,都不符合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固有的特点。所以说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要坚持辨证论治,避免单纯的辨病治疗和辨证治疗,同时又不忽略病情前后的联系和症状的主次轻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医的特色和优势。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