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①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①邴(bǐng):姓。邴原,三国时北海朱虚人。②恻(cè):心中悲伤。③苟:如果。

(1)选出下列划线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邴原少孤孤:失去父亲

B. 一则羡其不孤羡:羡慕

C. 二则羡其得学其:代词,自己

D. 师恻然曰然:……的样子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从邴原泣学这个故事中,你有什么启发?

【答案】(1)C

(2)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3)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解析】【分析】⑴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C项有误,其:代词,他们,那些有父母的孩子。

⑵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苟:如果。徒:白白地。资:学费。句意是: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根据作者在文中表明的见解或主张,以及表现出来的好恶、褒贬之情归纳道理启发。

要点: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故答案为:⑴C

⑵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

⑶示例一: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贫不丧志,立志学习和他在学习上的坚持不懈的精神。

示例二:书塾的老师不向邴原收取学费,那种无私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⑶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老师说:“如果你有志读书,我传授你知识,不收学费。”于是邴原就开始学习。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门人邱生言,有一官赴任,舟泊滩河,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众皆慑伏。一盗拽其妻起,半跪曰:愿乞夫人一物,夫人勿惊。即割一左耳,敷以药末①,曰:数日勿洗,自结痂愈②也。遂相率呼啸去。怖几失魂,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③即平复。以为仇耶?不杀不辱。以为盗耶?未劫一物。既不劫不杀不辱矣,而又戕其耳。既戕其耳矣,而又赠以良药,是专为取耳来也?取此耳又何意耶?千思万索,终不得其所以然。天下真有理外事耶?邱生曰:苟④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然则论天下事,可据理以断有无哉!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二十一·滦阳续录三》)【注】①末:粉末。②愈:痊愈,愈合。③旋:不久。④如果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2)下列几组句子中划线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但知其一/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B. 转转不已/壮心不已

C. 当求之于上流/定非我所见之理

D. 愿乞夫人一物/愿驰千里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

②其创果不出血,亦不甚痛,旋即平复

(4)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用甲文中的句子填空),针对乙文作者的提问:“天下真有理外事也。”我们可以引用“________”(用乙文中的句子填空)回答。这两个故事共同告诉我们的道理:________。

【答案】(1)夜半/ 有数盗 /执炬 /露刃入

(2)C

(3)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4)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解析】【分析】⑴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动宾之间或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故答案为:夜半/有数盗/执炬/露刃入。

⑵A.但:只,仅仅;

B.已:停止;

C.之:代词,指石兽/助词,的;

D.愿:希望。

故选C。

⑶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盖”“旋”等字词的翻译。

⑷首先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筛选答案,第一空注意题干的要求“世人不能准确判断事物的主要原因”,分析理解原文即可。第二空从下句“邱生曰:苟得此盗,自必有其所以然”可分析答案。从甲文中“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与乙文中“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但定非我所见之理耳”,可得关键词为“不臆断”,凝结成语句即可。

故答案为:⑴夜半/ 有数盗 /执炬 /露刃入

⑵C

⑶①原因是这石兽质地坚硬沉重,而(河中)泥沙质地松软。②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是很痛,不久“伤口”就恢复了。

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或“据理臆断”);自必有其所以然(或“其所以然亦必在理中”);世上很多事看来不可思议,然而仔细推究,也合情理,所以要学会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的节奏。答题时应注意,划分句子成分分析词性断句较好把握,(时间)夜半/ (主语)有数盗 /(状语)执炬 /(谓语)露刃入。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联系古今异义词,分析适合多义词的哪个义项,辨析正误得出正确选项。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盖:原因是,旋:不久。

⑷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探究启示道理。答题时应注意,把题目要求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仔细字斟句酌提取关键句子填空,启示道理围绕“谨慎对待,认真思考,正确判断”进行归纳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门人邱生说,一个官员去赴任,船停泊在河滩上,半夜时分有几个盗贼举着火把拿着刀闯入,大家都害怕地趴在地上。一个盗贼把官员的妻子拽起来,半跪在她面前说:“我想要夫人一样东西,您不要惊恐。”于是割下她的左耳,敷上药粉,对她说:“几天内不要洗掉(药粉),自然会结痂痊愈。”于是互相叫嚷着离开了。官员妻子吓得几乎丢了魂,她的伤口果然没有出血,也不很疼,不久就痊愈了。认作仇人吗?盗贼既没杀人也没侮辱。认作劫匪吗?他们没有抢走一样东西。既没杀人也没侮辱人,却割下了耳朵。割下耳朵,却又赠送好药,难道是专门为取耳朵来的吗?拿这耳朵又有什么样的意图呢?反复思考,终究不能明白其中的原因。难道天下真有情理之外的事吗?邱生说:“如果抓到盗贼,他们必定有自己的原因。”他们的原因也必定在情理之中,只不过一定不是我们常见的道理。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难道可以根据常理来判断它是否存在吗?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公亦以此自矜——矜:夸耀

B.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释:放下

C. 睨之久而不去——睨:斜着眼

D. 但微颔之——颔:指人的下巴

(2)与“徐以杓酌油沥之”一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B.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C. 何陋之有?

D. 康肃笑而遣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与情趣的小品文章。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大道理用生

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发人深省的目的。

B. 文章虽短小,但还是有记叙,详写了康肃射箭,略写了卖油翁酌油。

C. 文章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D. 文章对人物神态、语言的描写也可以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点。如:卖油翁“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

(4)从《卖油翁》中知道了什么道理?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答案】(1)D

(2)D

(3)B

(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解析】【分析】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年代:北宋。

(1)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D项错误,颔:点头。

(2)本题考查文言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词。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D项,都是代词。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A:的。B:的。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3)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项错误,详写了卖油翁酌油,略写了康肃射箭。

(4)启示类是文言文阅读中的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伸、善于归纳总结。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故答案为:(1)D;(2)D;(3)B;(4)孰能生巧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谦虚,不能骄傲,要知错就改。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文言词语,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及写作手法的分析理解能力。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分析判断。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内容的解读能力。要通晓文意,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深入思考,加以概括。

【附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

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蒙入吴,王①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②。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论世祚③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精穷极妙,未该玄④言,政⑤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注】①王:指孙权。②宗:主要的。③世祚(zuò):指国运。④玄:深奥。⑤政:只,仅仅。

(1)仔细阅读选文,用“/”为文中划线句划分两处朗读停顿。

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忽于眠中________

②众人皆问之________

③与我论世祚兴亡之事________

④政空诵其文耳________

(3)翻译文中划线句。

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4)文中吕蒙的好学体现在哪两个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案】(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此题较容易,此句可译为: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于是看了很多的书籍,按照《易经》为主。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如“众人皆问之”中的“之”处在宾语的位置上,所以是代词,代吕蒙。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坐”“呓”等字词的翻译。

(4)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吕蒙好学的两个地方可从博览群书和梦中诵书两个方面作答。

故答案为:(1)王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

(2)在;他,指吕蒙;兴盛;罢了

(3)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4)博览群书;梦中诵书。

【点评】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附参考译文】

吕蒙为吴国效力后,吴国的主公孙权劝他学习,吕蒙按照《易经》为主,看了很多的书籍。有一次他在先主公孙策宴会上喝酒喝多睡着了,忽然在梦中将《周易》背诵了一遍,然后突然醒了过来。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吕蒙说:“我梦到了伏羲、文王、周公和我谈论国运兴衰的事情,日月运行的道理,都非常的精妙,我没有完全理解,所以只有背诵这篇文章罢了。”在座的人都知道吕蒙说梦话在背诵《易经》。

5.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卖油翁》的作者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②以钱覆其口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吾射不亦精乎?

②康肃笑而遣之。

(4)文中两个人物各有什么特点?请分别指出来。

【答案】(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

处而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卖油翁》的作者是北宋的欧阳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解释文言词语,要熟记课文注释,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很多,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解释。这里“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此句中重点的词“ 遣”的翻译。

(4)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来分析。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1)北宋;欧阳修。

(2)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盖

(3)①我射箭的本领不也是很精湛吗?②陈尧咨笑着将他打发走了。

(4)陈尧咨因“善射”而“自矜”,了解了卖油翁技艺精湛后态度变得谦和。卖油翁不因有长处而骄傲自满。

【点评】分析人物形象时,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考查,一方面是分析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有时还要对主要人物进行评析;另一方面是分析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找出文中对人物描写的关键语句和具体事例来分析,切记不可脱离文本。分析陈尧咨和卖油翁的形象时,要注意从两方面全面分析。

6.阅读下面文言文

(一)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二)楚人隐形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鄣(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鄣,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骗)云“不见”。嘿然大喜,赍(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县。

(1)(一)这则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

A. 写老父见多识广,他的主意十分好。

B. 写鲁人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C. 写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

D. 写愚人只要虚心好学就会变得聪明起来。

(2)(二)这则故事要说明的道理是()

A. 死读书本,只会一叶障目,看不清事物的真相。

B. 只信书本,不通事理,就会闹笑话,甚至闯祸。

C. 读书必须联系实际,否则就会把事情搞坏。

D. 书不可不读,但不可读得太多;书不

可不信,但也不可全信。

【答案】(1)C

(2)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1)写自作聪明的人常常是愚蠢的。(2)只信书本,不通事理,就会闹笑话,甚至闯祸。

故答案为:(1)C(2)B

【点评】中心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7.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何泽为洛阳令。唐庄宗好田猎,数践民田。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曰:“陛下未能一天下①以休民②,而暴敛疲民以给军食。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庄宗大笑,为之止猎。

(选自《新五代史》)【注释】①一天下:统一天下。②休民:使人民休养生息。

(1)文中“数践民田”中的“数”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为文中画线句断句。

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通过选文,可以看出何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案】(1)多次,屡次

(2)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3)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解析】【分析】(1)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数践民田”: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数”:多次,屡次。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译为: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此题要注意把相关的两个意思之间划开。注意句式结构的对称。

(3)可分析“泽乃潜身伏草间伺庄宗,当马谏”的动作描写,“今田将熟,奈何恣田游以害多稼”“陛下不听臣言,愿赐臣死于马前,使后世知陛下之过”等语言描写,即可分析出何泽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故答案为:⑴多次,屡次

⑵使民何以出租赋/吏何以督民耕?

⑶是一个敢于犯颜直谏,为民请命,不畏身死的好官吏。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按照现代语法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中对人物描写的语句,结合其主旨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何泽担任了洛阳的首令。唐庄宗喜欢打猎,曾经多次践踏百姓的田地,(于是)何泽(为了劝谏庄宗)于是藏在草中等候庄宗。在马前直谏道:“陛下没能够一统天下来使人民安康,却暴敛穷苦的百姓来供应部队。如今田里庄稼将要成熟,为什么要践踏农田来害庄稼呢?这让老百姓拿什么交纳租子,官吏又怎么督促百姓耕作呢?陛下不听我的话,希望你让我在马前死了吧,来让后世知道陛下的过失。”庄宗大笑,为了这件事停止了打猎。

8.阅读文言文,完成题目。

郑板桥开仓济民

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曾任范县令,爱民如子。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至有忘其为长吏者。迁潍县,值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济,或阻之,燮曰:“此何时,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上有谴①,我任②之。”即发谷与民,活万余人。去任③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注】①谴:谴责,责备。②任:承担责任。③任:职位。

(1)下列划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牍:写字用的木片)

B. 公之余辄与文士畅饮咏诗(辄:就)

C. 值岁荒,人相食(值:遇到)

D. 或阻之(或:有的人)

(2)翻译句子。

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

(3)从文中可以看出郑板桥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A

(2)(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3)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解析】【分析】(1)“室无贿赂,案无留牍”翻译为“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牍”指的是“公文,案卷”。故选A。

(2)“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意思是“离开”。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从文中“爱民如子”“若辗转申报,民岂得活乎”可见他爱护百姓;“室无贿赂,案无留牍”可见他清廉,勤政;“以画竹,兰为长”“与文士畅饮咏诗”可见他有才华。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郑板桥)离任的时候,当地百姓沿路送他。

⑶郑板桥是一个有才、清廉、勤政、爱民的好官。

【点评】⑴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识记、积累,根据句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牍”指的是“公文,案卷”。

⑵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去任之日,父老沿途送之”句中“去”是赋分点意思是“离开”。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对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文章主旨都要有一定的理解,才能依据文本和具体的事例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附参考译文】

郑燮(xiè),号板桥,是清朝乾隆元年的进士,画竹和兰是他的长处。他曾经在范县担任县令,爱百姓就像爱自己的子女,不受贿赂,案件处理的很快,没有积压。空闲的时间经常和文人们喝酒颂诗,甚至有时都忘了他是当官的人。郑燮后来被调任到潍县作官,恰逢荒年,(到了)人吃人(的地步)。郑燮打开官仓发放粮食来赈济灾民,有人阻止他,郑燮说:“这都什么时候了,如果向上申报,百姓怎能活命?皇上怪罪下来,所有罪名,我一人承担。”于是立即把粮食发放给百姓,上万人得以活命。任命期到的时候,潍县的百姓沿路为他送行。

9.阅读下面甲乙两篇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选自纪昀《河中石兽》

[乙]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尧殛鲧于羽山①,旧说在东海中,今乃在平陆。凡大河、漳水、滹沱②、涿水、桑乾之类,悉是浊流。今关、陕以西,水行地中,不减百余尺,其泥岁东流,皆为大陆之土,此理必然。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杂志一》【注释】①尧殛(jí)鲧(gǔn)于羽山:传说鲧因治水不力而被尧帝处死。②滹沱(hū tuó):一条大的河流,在河北省西部。该河出山西省繁峙县东之泰戏山,穿割太行山,东流入河北平原。

(1)对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B.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C.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D. 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

(2)下列语句中加下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

B. 棹数小舟棹:划船

C. 其泥岁东流岁:年

D. 此理必然然:这样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

②所谓大陆者,皆浊泥所湮耳。

(4)甲乙两文虽然所写的内容不同,但都揭示了一个相同的道理。请用自己的语言概述。【答案】(1)D

(2)C

(3)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4)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解析】【分析】(1)语句“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的句意是: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余奉使河北/边太行而北/山崖之间/往往衔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横亘石壁如带。故答案为D。(2)C.“其泥岁东流”的意思是: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岁”是“每年”。故答案为C。(3)本题①句中的“尔(你)、究(探究)、物理(事物的道理)”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谓(说)、皆(全,都)、湮(堵塞)”几个词是赋分点。

(4)《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沈括《梦溪笔谈》中,从古书上的记载和作者实地考察,了解了陆地形成的原因。从中可以看出:“实践出真知”的道理。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D;⑵ C;

⑶ ①你们这些人不能够探究事物的道理。

②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

⑷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甲]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

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乙]我奉命出使河北察访,沿着太行山北行,山崖的岩石间往往夹杂着螺蚌壳及像鸟卵的石子,像带子一样横亘在石壁上。这里应是昔日的海滨,而现在东距大海已有近千里。所谓大陆,看来都是由浑浊的泥沙积淀而成的。古史记载尧杀鲧于羽山,旧说羽山在东海中,而现在却在陆地上。凡黄河、漳水、滹沱、涿水、桑干等河流,全都是混浊的水流。现在关、陕以西之地,水在低于地面的峡谷中流动,最深处不下百余尺,所携带的泥沙每年向东流,都成为形成大陆的泥土,大陆由此而造成,其道理就是这样。

10.现代文阅读

沙枣

梁衡

1968年冬,我大学毕业后分到内蒙古临河县,在大队劳动锻炼。我们住的房子旁是一条公路,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知道叫什么名字。第二年春天,柳树开始透出了绿色,接着杨树也发出了断叶,但这两排灌木却没有一点表示。我想大概早已干死了,也不去管它。

后来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只是在每天上井台担水时,注意别让它的刺钩着我的袖子。

6月初,我们劳动回来,大家在门前的空场上吃饭,这时隐隐约约飘来一种花香。第二天傍晚我去担水才发现,原来醉人的香味是从不起眼的灌木丛里发出的。从此,我开始注意沙枣。

认识的深化还是第二年春天。那是4月下旬,我参加了县里的一期党校学习班。党校院里有很大的一片沙枣林,房前屋后也都是沙枣树。沙枣的外表极不惹人注意,叶虽绿但不是葱绿,而是灰绿;花虽黄,但不是深黄、金黄,而是淡黄;个头很小,连一般梅花的一个花瓣大都没有。它的幼枝在冬天时为灰色,发干,春天灰绿,其粗干却无论冬夏都是古

铜色。总之,色彩是极不鲜艳引人的,但是它却有极浓的香味。我一下想到鲁迅说过的,牛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

1972年秋天,我已调到报社,到杭锦后旗的太荣大队去采访,这个大队紧靠乌兰布和大沙漠,为了防止风沙的侵蚀,大队专门成立了一个林业队,造林围沙。十几年来,他们沿着沙漠的边缘造起了一条20多里长的沙枣林带,沙枣林带的后面又是柳、杨,榆等其他树的林带,再后才是果木和农田。我去时已是秋后,阴历十月了。沙枣已经开始落叶,只有那些没有被风刮落的果实还稀疏地缀在树上,有的鲜红鲜红,有的没有变过来,还是原来的青绿,形状也有滚圆的和椭圆的两种。我们摘着吃了一些,面而涩,侧也有它自己的味道,小孩子们是不会放过它的。当地人把它打下来当饲料喂猪。在这里,我才第一次感觉到了它的实用价值。

长长的沙枣林带锁住了咆哮的黄沙。你看那浩浩的沙海波峰起伏,但一到沙枣林前就止步不前了。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这样,在树带下就形成了一个几尺宽的无沙通道,像有一个无形的磁场挡着,沙总是不能越过。而高大的沙枣树带着一种威慑力量巍然屹立在沙海边上,迎着风发出豪壮的呼叫。沙枣能防风治沙,这是它最大的用处。

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无论怎样干旱,只要插下苗子,就会茁壮生长,虽不水嫩可爱,但顽强不死,直到长大。二是能自卫,它的枝条上长着尖尖的刺,动物不能伤它,人也不能随便攀折它。正因为这点,沙枣林常被载在房前屋后当墙围,或在地边护田。

三是它能抗盐碱。它的根扎在白色的盐碱土上,枝却那样红,叶却那样绿。因为有这些优点,它在严酷的环境里照样能茁壮地生长。

过去我以为沙枣是灌木。在这里我才发现沙枣是乔木,它可以长得很高大。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我采访的林业队长是一个近60岁的老人,20多年来一直在栽树。花白的头发,脸上深而密的被蚊,古铜色的脸膛,粗大的双手,我一下就联想到,他像一株成年的沙枣,年年月月在这里和风沙作战,保护着千万顷的庄稼不受风沙之害。质朴、顽强、吃苦耐劳,这些可贵的品质就通过他那双满是老茧的手在育苗时注到沙枣秧里,通过他那双深沉的眼睛在期待中注到沙枣那红色的树干上。不是人像沙枣,而是沙枣像人。

第二年冬季,我搬到县城中学来住。这个校园其实就是一个沙枣园。一进校门,大道两旁便是一片密密的沙枣林。初夏时节,每天上下班,特别是晚饭后,黄昏时,或皓月初升的时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这时,我感到万物都融化在这清香中,充盈于宇宙间。

宋人咏梅有一名向:“暗香浮动月黄昏。”其实,这句移来写沙枣何尝不可?这浮动着的暗香是整个初夏河尝平原的标志。沙枣飘香过后,接着而来的就是八百里平原上仲夏的麦香,初秋的菜香,仲秋的玉米香和晚秋糖菜的甜香。

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

(1)作者对沙枣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2)作者笔下的沙枣有哪些可贵品质?

(3)请按括号里的要求赏析下面句子。

①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是哪一类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②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这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4)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答案】(1)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2)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3)①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

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4)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解析】【分析】(1)本文叙写“我”大学毕业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对公路边长着两排很密的灌木丛“也不去管它”——漠视不在意;在门前空地上吃饭,隐隐约约闻到花香,不解其因——引起关注;参加县里学习班对花香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喜欢;搬到县城中学,再次闻到沙枣的香,沙枣花香,一只漂在我心里——赞美。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2)结合文章中的“不知不觉中这灌木丛发绿了,叶很小,灰绿色,较厚,有刺,并不显眼,我想大概就是这么一种树吧,也并不十分注意”“沙枣还有顽强的生命力。一是抗旱力强……二是能自卫为……三是它能抗盐碱”“它就这样悄悄地为人送着暗香”“那沁人的香味四处蒸起,八方袭来,飘飘漫漫,流溢不绝,让人陶醉”等内容,从沙枣的“生命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香满人间”等角度来概括作答。

(3)①语句“沙浪先是凶猛地冲到树前,打在树干上,但是它立即被撞个粉碎,又被风卷回去几尺远……”中的“冲”“打”突出风沙的凶猛;“被撞个粉碎”“被风卷回去”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语句通过这些动词的使用具体、准确、生动地写出了风沙侵袭和沙枣抵御的过程。②语句“那沙海前的林带,就像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那古铜色的粗干多么像男人健康的臂膀”,把“沙海前的林带”比喻为“巨人手挽手站成的队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的高大粗壮,林带的厚重和坚不可摧的特点,从而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4)文章的结尾句“沙枣花香,香飘四季,40多年了还一直飘在我的心里”,从表面上看,写出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从深层含意来看,这里的“香”更指沙枣所具有的质朴、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对作者的影响深远,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的赞美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如:忽视(不在意)——关注(注意)——喜欢——赞美……

⑵生命力顽强、香远益清、无私奉献、质朴、吃苦耐劳……

⑶①动词。这些动词生动地再现了风沙到来的过程,表现出风沙的凶猛,突出了沙枣守土固林的作用。②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沙枣(高大粗壮,林带密不透风、坚不可摧)的特点,突出了沙枣林防风固沙的作用。

⑷表面是写沙枣的香味让人难忘,实际是写沙枣的质朴、坚韧、顽强、奉献等精神品质,让作者难以忘怀,表达了作者对沙枣精神的无限赞美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分析。细读文本可知,全文以作者对沙枣的感情变化为线索。

⑵本题考查作品形象的把握,注意从文章后半部分介绍的内容提炼即可。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注意从句子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方法,分析内容,揣摩感情。

⑷本题考查句子的含义理解,注意结合文章内容的理解,体会一语双关意义。

11.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窒,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乙]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也。安贫乐道,专精①耽学,不营产业,常丐食诵《诗》,虽家无②斗储,③意怡如也。其妻患之,或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④哂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王欢安贫乐道》)[注释]:①耽:极爱好②斗储:一斗粮食的贮存。③意怡如:内心还是安适愉快的④

哂:讥笑。(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③不营产业(________)

④其妻患之(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呢?根据文章内容列出理由。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5)[甲]文的刘禹锡和[乙]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答案】(1)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2)①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4)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5)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

成。

【解析】【分析】(1)“谈笑有鸿儒”翻译为“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鸿儒”意思是“博学的人”。“ 无案牍之劳形”翻译为“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劳形”意思是“使身体劳累”。“ 不营产业”翻译为“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营”意思是“经营”。“ 其妻患之”翻译为“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患”意思是“对……感到忧虑”。

(2)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句中“斯”意思是“这”,“惟”意思是“只”,“德馨”意思是“品德高尚”。②“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句中“弥”意思是“更加”,“遂”意思是“最终”,“儒”意思是“读书人”。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3)甲文中虽然开头写到“斯是陋室”,但从文中可知:“惟吾德馨”——主人品德高尚;“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室环境清幽;“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人物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日常生活优雅。据此作答即可。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和“入”这两个字把“苔痕”、“草色”拟人化,“上”字生动地写出苔痕漫上台阶的状态,而“入” 字生动地写“草色” 有情,映入帘中的可爱形象,同时与“绿”、“青”色彩搭配,显得陋室环境生意盎然而又与世隔绝,衬托出主人情趣高雅而安贫乐道独善其身的独特形象。据此理解作答。

(5)两文中都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精神。甲文中作者虽身居“陋窒”,但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看出作者却因为环境清幽,交往人物的高雅,日常生活的轻松而感到高兴。乙文中“安贫乐道,专精耽学,不营产业”,“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守志弥固”等句子表现了王欢的特点,虽然家庭贫困,但依然专心治学。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博学的人;使身体劳累;经营、谋求;对……感到担忧

⑵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高尚,也就不显得简陋了。②王欢坚守志向更加牢固,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⑶不简陋,因为居室环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⑷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⑸甲文刘禹锡甘居陋室,情趣高雅,怡然自得。乙文王欢甘守贫困,专心治学,终有所成。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注意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⑷本题考查文章语句的作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要注意选好赏析的角度,一般是从修辞、词语的运用进行赏析。考生要抓住切入点,结合语句的内容、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

⑸本题考查考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两篇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人物形

象。抓住人物有关的语句、事件进行分析理解。

【翻译】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王欢,字君厚,是乐陵县人。他安于贫困,乐守圣贤之道,专心研究,沉迷于学问。不去经营房、地、货等财产,经常是边讨饭边朗读《诗经》,虽然家里存粮不多,但他的心境却始终保持和顺愉悦。他的妻子对此感到忧虑,有一次就焚毁他的书籍,并要求离异改嫁,王欢却笑着对妻子说:“你没听说过朱买臣妻子的事吗?”当时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讥笑他。王欢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后来终于成为贯通古今、学识渊博的儒生。

1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河中石兽

纪昀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见其发矢十之八九发矢:射箭

B. 康肃忿然曰忿然:激动的样子

C. 一寺临河干临:靠近

D. 阅十余岁阅:经历

(2)对下列文言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是独一无二的。

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因此自豪。

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丢失在河里的石头,都可能到河的上游去找。

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但是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其中根本的道理的人和事很多啊。

(3)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乙两文都是以故事来揭示某种道理,甲文通过写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熟能生巧,即使有一技之长也不要骄傲自满;乙文通过记叙寻找河中石兽的经过,告诉了人们天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事很多,不可以按照常理主观臆断,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调查探究。

B. 甲乙两文都是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陈尧咨地位显赫,卖油翁身份卑微;甲文陈尧咨“当世无双”,卖油翁默默无闻;陈尧咨“十中八九”,卖油翁沥油而钱孔不湿。乙文教书先生嘲笑侍僧,他认为石兽并非木柿,不会被大水冲走,而是为水中的沙一点点的湮没,沉于深处;老河兵对僧人和教书先生的两种做法嘲笑,他的经验是,只要水中遗失了石头,应当到上游去找。

C. 甲乙两文都是先讲故事,最后在文末点明主旨。甲文卖油翁把他的沥油技术高超归结为“我亦无他,惟手熟尔”。乙文在最后通过议论的形式“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D. 甲乙两文都通过语言、神态的描写刻画人物。卖油翁“睨之”“微颔”陈尧咨“忿然”“笑”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讲学家和老河兵的“笑”刻画出他们的自负和对别人的嘲笑。

【答案】(1)B

(2)A

(3)B

【解析】【分析】(1)B. 康肃忿然曰:康肃气愤地说。忿然: 气愤愤地。然,作形容词或者副词的词尾,相当于”的”或”地”。故B错误,选B。

(2)B. 公亦以此自矜—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以,凭借。矜,夸耀。故B错误。C.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当,应当。故C 错误。D.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其一,其中一点。其二,其中另一点。故D错误。故选A。

(3)B.“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老河兵嘲笑的是教书先生一人,不包括寺僧。故B错误,选B。

故答案为:⑴ B;⑵ A;⑶ 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做出选择。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译文:《河中石兽》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部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精编学案(新人教版) 一、伤仲永 王安石 背景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属江西省,临川镇于1955年设立抚州市)人。庆历进士。初知鄞县,借官谷给农民,试图减轻高利贷剥削,有成效。仁宗嘉 三年(1058)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神宗熙宁二年(1069),被任为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他积极推行青苗、均输、市易、免役、农田水利等新法,抑制大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以期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由于保守派固执反对,新政推行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现在江苏省南京市),封荆国公,世称荆公。卒谥文。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所著《字说》《钟山日录》等,多已散失,现存的有《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中的《周官新义》残卷,又《老子注》若干条保存于《道藏·彭耜集注》中。 《伤仲永》是一篇借事说理的随笔。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文章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地名,现在江西省金溪县。世隶耕:世代耕田为业。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隶,属于。○“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 凡,暗点下文其父“不使学”的一个原因。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生:生长。尝:曾经。书具:书写工具,指笔、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见过笔、墨、纸、砚,(有一天)忽墨、纸、砚等。啼:放声痛心地哭。○生五年, 然哭着讨要这些东西。点明其年龄尚小;未尝识却知啼求,神奇之极。 )诧异。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 不 力突出的并非仲永言行举止之奇,而是才能之非凡。 。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 、团结。意:主旨。一乡:全乡。一,全。 :读书人。○以秀才之众衬仲永之神。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言文(完整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 孙权劝学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卖油翁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课外古诗词背诵 竹里馆王维(唐)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文言文阅读 《论语》十二章选段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 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军》)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不逾矩________ ②人不堪其忧________ 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④逝者如斯夫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答案】(1)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2)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解析】【分析】(1)“不逾矩”的意思是“不会超过规矩”,“逾”的意思是“越过”;“乐”在这里是意动用法。 (2)“故”“以”“善”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故答案为:⑴越过;能忍受;以……为快乐;这,指河水; ⑵①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②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参考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文言文文学常识积累: 1.《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 2.《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辑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乐府。 3.《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字君实。《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长于描写战争。《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本书描写战争的代表作。这里“资”是“帮助”;“治”是治理;“通”是“通史”;“鉴”是“借鉴”;整个书名的意思是:以历史上的得失为鉴戒来帮助加强政治。 4.《口技》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清顺治年间进士。代表作有《铁崖文集》《秋声诗》《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5.《夸父逐日》节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 6.《共工怒触不周山》节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7.《狼》选自《聊斋志异》。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聊斋志异》是短篇小说集。“聊斋”是蒲松龄的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 二.本册出现的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牵、引。《伤仲永》 2.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粘,粘贴。《木兰诗》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语气词《孙权劝学》 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座位,这里指宾客《口技》5.止有剩骨只增笑耳“止”(zhǐ) 通“只”只有《狼》三.古今异义举例: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理—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泯然众人矣(众人——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5.卷卷有爷名(爷——古义:指父亲。今义: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6.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几欲先走 7.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古义:只,副词。今义:常用作转折连词。)但当涉猎 8.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仅用作姓氏。) 9.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治——古义:研究。今义:治理。) 10.见往事耳(往事——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 11.及鲁肃过寻阳(过——古义:到。今义:经过。) 12.治经为博士邪!(博士—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今义:学位最高的一级。) 13.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聚在一起,合拢。) 14.微闻有鼠作作索索(微——古义:隐隐约约。今义:小,细微。) 15.微闻有鼠作作索索.(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16.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古义:其中夹杂。今义:里面。) 17.两股战战(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屁股)屠自后断其股 18.虽人有百手(虽——古义:即使,表假设连词。今义:虽然,标转折连词。)19.河、渭不足(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 20.只增笑耳(耳——古义:文言文中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今义:耳朵。) 四.一词多义举例: 1.自: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2.闻: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3.其: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4.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5.宾客: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6.为: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卒之为众人(动词,成为)7.名:并自为其名(名词,名字)不能名其一处也。(.动词,说出) 8.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做)9.于:贤于材人远也(.介词,此,)于厅事之东北角(.介词,在)

新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

部编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司马光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拜访。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木兰诗原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 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孙叔敖痰,将死,戒其子日:“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问有囊之丘①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荆②人畏鬼,而越人信褫③。可长有者。其唯此也。“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予,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孙权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选自《吕氏春秋》)【注】①寝之丘:含有陵墓之意。②荆:楚国的剐称。③截(jī):迷信鬼神和灾祥。(1)下列各句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淫慢不能励精鼓励 B.险躁则不能治性陶冶性情 C.孙叔敖疾生病 D.王数封我矣多次 (2)下列各组句中的“而”的意义或用法与“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博学而笃志 B.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家无井而出溉汲 (3)下列对两文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是一封语言质朴的家书,表明作者望子成龙,愿其达官显贵;乙文让我们明白了:做人不可贪心不足。 B.甲文从学习和做人两方面论述,强调“静”,把失败归结为“躁”,“静”与“躁”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C.乙文孙叔敖临终时告诫儿子“无受利地”,其子遵从父亲之意,请求王封给“名甚恶”的不利之地“寝之丘”,最终得以长久地拥有这片封地。 D.乙文“孙叔敖之知”表现在两个方面:楚王多次封赏他,他却不受;让儿子不受利地,而“请寝之丘”。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答案】(1)A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古诗文汇总(含文言文翻译)

七年级下册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天生聪明,像这样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3.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多好处。”于是吕蒙开始学习。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与吕蒙讨论议事,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吴下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完整版本

部编本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背诵篇目 4、孙权劝学 作者:司马光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8、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2、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见其乘马,则曰:“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见其乘舟,则曰:“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见其息于木下,则曰:“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注释】①上:指唐太宗李世民。侍:在尊长旁边陪伴。②太子:指唐高宗李治。③稼穑:泛指农业生产。稼,耕种。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故正确的句读为: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一) (一)文征明习字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谭学讴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谢,求反。 译文: 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 答: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音:义: ②辄.以水沃面音:义: ③食不给.音: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音: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 (五)王冕僧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曷.不听其所为 ③琅琅达旦.④辄.默记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资料

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新七年级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与友期行(________)②去后乃至(________) ③相委而去(________)④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当友人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时,元方是如何对答反驳的? (4)友人“下车引之”的用意是什么? (5)你认为陈元方这样的待客方式和待客态度是否合适?你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约定;才;离开;拉,牵拉 (2)①正午时您没有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② 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就进了门。 (3)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意识到自己错了,想博得元方的好感。 (5)示例一:合适。因为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在前,对“无信”“无礼”之人无需以礼相待。示例二:不合适。尽管父亲的朋友曾经失信、失礼,但他毕竟是一个长辈,而且他已经认错,并在想办法弥补过错,陈元方的待客之道当然不对。 【解析】【分析】(1)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期”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约定”的意思;“下车引之”的意思是“便下车拉元方”,“引”的意思是“拉”。 (2)“信”“惭”“引”“顾”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面对友人发怒的情况,元方从“无信”“无礼”两个方面对友人的行为进行了批判,用原文中的话回答就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意思是: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4)结合前一句“友人惭”,可知他下车来拉元方,是对自己的行为表示歉意;再结合元方反驳他的语言来看,可知“引之”是出于对元方的语言、智慧的赞美与认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一点;绝对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要运用议论性的语言;语言通顺、有条理。回答合适,从友人的“无信”“无礼”来说;回答不合适,从尊重长辈的角度回答。 故答案为:⑴① 约定;② 才;③ 离开;④ 拉,牵拉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解析(1)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给下列划线的词语注音。 ________________ 山门圮于河棹数小舟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众服为确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B.当求之于上流/生于忧患 C.其反激之力/然则天下之事 D.如是在啮/如其言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沿河求之。(顺着河流寻找石兽) B.石必倒掷坎穴中。(用石头把坑洞填满) C.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D.竟不可得。(最终没找到) (4)请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并说说它在文中的作用。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5)寺僧们、讲学家和老河兵分别代表了哪三种生活态度? 【答案】(1)pǐ;zhào (2)C (3)B (4)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不能片面的里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以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主题。 (5)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们显得考虑不周,忽而原地打捞,都而沿河而下,代表的是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的态度。讲学家自恃博才,空谈事理,不切实际,代表的正是“据理整断”的态度。唯有老河兵能织合考虑各种因素,自信满满,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代表的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解析】【分析】(1)字音题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

(完整word版)部编本教材语文七年级下册古诗文

七年级下册 目录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2、木兰诗 3、卖油翁(欧阳修) 4、陋室铭(刘禹锡) 5、爱莲说(周敦颐) 6、登幽州台歌(陈子昂) 7、望岳(杜甫) 8、登飞来峰(王安石) 9、游山西村(陆游) 10、己亥杂诗(龚自珍) 11、河中石兽(纪昀) 12、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王维)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逢入京使(岑参) 晚春(韩愈) 泊秦淮(杜牧) 贾生(李商隐)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约客(赵师秀)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Word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故答案为C。 (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

新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元方卖宅 陆少保①,字元方,曾于东都②卖一小宅。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买者闻之,遽③辞不买。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即陆元方。少保,官职名。②东都:指洛阳。③遽:急忙,立即。(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 B.是欺之也/则是无信 C.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 D.不尔/尊君在不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B (2)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解析】【分析】(1)A于:在/对。B是:这是。C言:话/认为。D不:不是/通“否”,表疑问的语气词。 (2)根据句意:买者要求拜见,于是元方告诉那人说:“这房子非常好,但没有排水道而已啊。”故句子划分为: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3)元方宁愿房宅卖不出去,也绝不骗人,可见陆元方的为人正直。他既做正直的人,又说正直的话,办正直的事。卖宅虽然失败,却留下了他诚实、正直的美德。金钱和美德,哪一个可贵呢?很容易辨析。 故答案为:⑴B ⑵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⑶说话办事诚实正直,这是十分可贵的。元方宁愿宅子卖不出去,也绝不欺骗人,这种诚实无欺,为人正直的品质值得歌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对选项要逐项理解比较,仔细分析辨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语句的意思理解,在此基础上依据现代汉语的语法教学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文章中对对象描写的语句的理解,要准确地概括。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古诗词,孙权,劝学,孙权劝学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当初,孙权对大将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太多为借口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渊博的学者吗?只是粗略地阅读,让你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有我多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后来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有志之士分开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16、乃:于是,就。17、及:到了…的时候。18、过:到;拜访。 19、寻阳: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