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的社会原因分析
周文翠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及后工业(信息)社会。在这种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态势以及科技发展与制度建设的不同步性,对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造成了挑战与冲击,导致诚信价值的弱化和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增多,从而增加了诚信教育的压力和紧迫性。高校要就诚信道德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 社会转型;大学生;道德;诚信
转型的思想是西方社会功能结构学派现代化理论的经典思想。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我国的社会转型主要是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具体指中国社会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封闭转向开放,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现代的工业及后工业(信息)社会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态势以及科技发展与制度建设的不同步性,对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从而导致诚信价值的弱化和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增多。
一、在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市场经济的利己性与道德的利他性矛盾削弱了诚信教育的效果
计划经济时期,全能政府模式造就的是依靠行政干预、领袖威望的社会诚信,思想道德领域宣扬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利他性诚信,而真正健全、可靠的制度性诚信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这种脆弱的诚信体系在转型中面对市场经济
趋利性的挑战,必然引发广泛的诚信危机。同时,高校相应的诚信道德教育又未能做出及时调整,从而使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大为削弱。
1.计划经济时期的利他性诚信具有脆弱性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交易主体的往来主要由政府这只“有形之手”调节,交易秩序是强制性的,诚信体系是外在的,没有所谓独立市场主体问的诚信问题。这种由政府配置资源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诚信机制发育不良,在
这种体制下形成的社会诚信对行政干预、政治权威、精英领袖的依赖性很大,因而不可能形成健全的、普遍的、可靠的诚信体系。同时,国家分配资源主要依靠身份制度和行政制度,社会流动被严格限制,因而人们之间的利益相关性很小,
客观上造成诚信的基础薄弱。同时,计划经济时期的伦理道德是自上而下由国家建构和推行的,人们的诚信很难取得个体自主、自愿地

认同,因而诚信理念难以真正内化,诚信行为也就缺乏内在的支撑。一旦强制性的制度结构有所松动,个
入在行为中就会表现出机会主义倾向,在利藏的诱惑下采取背信行为。此外,从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我国社会先后经历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一系捌社会运动,诚信观念受到了破坏,社会的诚信意识和诚信标准被搞乱,从而严重打击人们之闻的信任感。
2.市场经济的趋列憾诱发了社会诚信危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和就业方式曰益多样化,人们的利益也呈现出多样他、个体化和对立化的特征。个体经济利益的对立必然或多或少地带来道德对立,扶箍导致失信风险的产生,~些人为求
一己、一地之剃不惜损入利己、背德败信。努外,市场经济效益原则的负效应容易引发背信行为。市场经济强调效益原奚|J,其有很强瓣趋剃性。市
场主体总是力图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产潞,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被看作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市场翱翔应的制度不完薷时,这种追求童剥憋动机会诱发损入利己的背信行为。在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况下,受经济利益驱使,社会
生活巾必然会搦境大羹失信行为,虚摄政绩、假冒伪劣、文凭造假……。“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大量的社会失信现象使大学生在认知中产生一种错觉,鞠不诚信瓷可以获{!譬嗣盏。这种认知错误侵蚀着大学生的诚信观念,使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人选择了不诚信的行为,考试作弊、伪造{委件、篡改成绩、就渡违约、借贷不还等现象在高校屡屡发生。
3.高校道德教育的芝力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教育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直未能走如应试教育的藩篱。高校对学生的考试成绩穰对关切,露对基本熬遂德规范、品德状况羽缺乏足够的重视。同时,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些高校的办学思路日趋现实和功利。为
了提菇英语图六缀的过级率,对替考、抄袭褫露不见;为了追求较高的一次性就业率,对“注水”包装睁~眼闭~眼,导致学风不正,诚信难求。一些搿校诚信教育煞内容乡置狭窄空洞。选取的诚信事例陈旧、现实针对性差,学生难以感受当辩的历受背景,不熊真正理解拳铡所蕴涵的诚信道德精神,结果是教育过后,学生的诚信水平依|嗣没有提蕊,对现实生活中的失信现象也仍不能
磁确地分橱、对待。两且,诚信教育的手段、方式单一,重灌输、轻引导,重课堂、轻课外,道德实践贫乏。在诚信教育的方法上,以镄代管、以管代教的现象非常普遍,导致大

学生对诚信教育的麻木甚至抵触。此外,个别教师自身道德水
平不高,在审场经济大潮中迷失了自我,沾染上了社会的~些不良习气,如收取差生“缀包”,考试前向关系生“泄题”,奖惩不~视同仁等,这使教炜自身难以取信予大学生。嚣学工都f1与教学部门缺少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诚信教育未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也造成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低。
二、在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型中,价值观念的日趋多元导致了诚信价值的弱化
实行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处于相对封闭状态。改革开放腐,西方的无政府主义、非道德主义、权力意志主义、享乐主义、个入主义等思潮大量涌入,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豳一元而多元,使得诚信价值相对弱化。
。道德译徐失范,诚信徐德弱佬
道德评价“就是生活于现实的各种关系中的人们,直接依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准则,遴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黠缝久或囱己的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f3l(P373》在生产关系相对稳定的传统社会里,由于社会经济绩旃的攀一讫、政治结构的集孛化以及文纯绩构的一元化,使道德价值的整合度较高,人们容翳根据内心的伦理观念作出为多数人接受和认可熬道德准燹|l戆徐值判断。然露在由封闭翻开敖酶社会转型时期,由予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发展存在时间差,使得本应以历时形态更替的农
驻文明、王监文明、霜工监文明在中国毂会变成了共时性存在,不同文明时代的价值观念并存,道德标准也呈多元化的趋势,而无论哪种标准又都有一定麓合理性。这样,任褥一种行淹似乎都可以找到一种或几种价值观的或肯定或西定的评价依据,甚至截然相反的行为也能找到对其有利的文化支撑。这种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宽容性、模糊性造成了人们的道德认识混乱、道德信念多元化,使人们陷入了道德选择的迷茫。尤其对道德情感具有波动性的大学生而言,在这种道德评
价失范,旧有道德退却、主流道德尚在构建的情况下,就更易对诚信价值产生怀疑,也就更难在关键时刻守住诚信。
2.非道德主义泛滥,诚信文化失落
“非道德主义是指一种行为取向,它在思想上提倡极端个人主义和颓废主义,反对任何道德约束;在行为上主张放任自流,用虚无主义的行动方式对待社会提倡的道德思想和行为规范。”f4】社会转型时期,旧有的道德思想、道德行为规范、道德秩序日渐瓦解,新道德尚未建立起来,加之改革开放后西方各种思潮涌入,使大学生的道德思撩、道德行为陷入迷茫和混乱,这就

为非道德主义的泛滥提供了适宜的温床和土壤。表现在是非观上,“权力不用,过期作废”、“不吃白不吃”、“不赚白不赚”、“不赖白不赖”等,成了一些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干部以权谋私、欠贷不还等失信败德行为的正当理由。在人际交往中,请客送礼成了大学生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行为模式。更有甚者,作弊技巧、注水简历、虚构困境骗取助学贷款的事竞成为一些学生经验交流的话题,而讲诚信则被视为迂腐和过时。“当坚持诚信的人被普遍认为是不和时宜的‘另类’,‘讲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被普遍视作‘不现实’、‘不合国情’、‘呆傻’,而反诚信的行为则被誉为‘聪明活络’、‘会办事’,那么一种反诚信的文化氛围实际上已经形成。”呤】这种文化必然会在大学生的心理上产生负面影响,加剧他们行为上的偏差,从而导致大学生整体诚信水平的下降.
3.道德知行分离,背信行为增多
改革开放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想随之涌入,这对大学生诚信品质的塑造产生了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大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选择、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但在利益多样化、价值多元化的现实中,还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而且身处和平、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其道德意志相对薄
弱,虽然他们赞同诚信原则,也痛恨失信行为,但在进行具体的道德选择时,又往往采取双重标准,偏重于个人的利益与发展,产生知行背离的现象。许多大学生了解诚信道德规范,也认识到诚实守信对自身、社会具有的积极作用,但往往
缺乏认真实践的精神和勇气。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却又不注重尊重和信任别人;希望生活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却又不愿意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贡献自己的力量;痛恨不正之风,又在就业前拉关系、找门路……,知与行的
背离使他们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三、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中,科技的高速发展与制度建设的滞后增加了失信风险
传统社会的诚信是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个别主义诚信,是讲究尊卑差等的等级诚信,这些传统观念助长了人们对“外人”、“位卑者”的失信。同时,现代社会科技发展迅猛,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制度建设却相对滞后,加之信息不对称、网络虚拟化等等,都为背信行为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1.传统观念的局限性助长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传统社会的诚信观以自然经济为依托,社会关系以人伦为本,强调血缘共同体,并建立了一种亲疏远近的人际关系秩序。在此秩序中,人们只对自

己的亲朋好友、邻里熟人尽诚讲信,而对五伦之外的社会成员则没有这样的义务,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6】(P10)这种基于血缘、亲缘、地缘的个别主义诚信体系,仅适于特定的社会关系,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有限。随着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人们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复杂,而传统的诚信观却将诚信局限于个别人或小团体,进而造成对其他人的失信。诸如高校中个别班级为本班荣誉而弄虚作假,一些同学为朋友情谊而充当枪手等失信行为皆源于此。传统诚信观具有单向性、内外亲疏有别、讲究尊卑差等特点,主要是“位卑”者对“位尊”者讲诚信,反之则未必,因而是为统治阶级强势群体服务的,诚信的稳固也是以紧密的人身依附关系和强大的人身制裁权力为基础的,这种单向而非对等的诚信观正是当前高校行政部门包括教师失信行为的根源。传统诚信观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诚信的维持主要靠社会舆论,人们是否诚信也要依据个人的道德情感,这种出于情感的诚信是非常主观的。当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时,一方面是法制建设尚在完善、仍有漏洞,另一方面是利益诱惑、轻视法制的传统观念,使得主观性的诚信难以得到保证,失信现象出现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2.制度建设的滞后性纵容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传统社会是人治社会,而现代社会则是法制社会,良好稳定的法律可以协调人的行为,降低道德猜测、知识搜寻的成本。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法律法规有一个从需要、建立,再到熟悉、遵循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的,好多法律也是出了问题之后才被意识到并逐渐被建立、被完善的,因而必然存在时间上的滞后性。与此同时,我国长期以来未重视信用制度、诚信体系建设,没有以政府为主体的信用制度和以社会为主体的诚信体系。信用管理手段单一,中介服务组织不成熟,相关的诚信
立法落后。这种制度的缺位使诚信约束出现真空,使一些不法分子有空子可钻,致使社会失信问题凸现。与此相类,高校中也存在着制度建设滞后的问
题,制度是秩序形成的基础和约束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习惯实际上是由制度规定而逐渐养成的。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因制度缺位而未得到惩罚或惩罚的力度不够,使失信者的失信成本远远小于其因失信而得到的收益时,就会引发更多的大学生不讲诚信,大学生群体的诚信危机也就在所难免了。
3.信息不对称和网络的虚拟性诱发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
在从传统向现代的社会

转型时期,一方面社会正步入信息时代,信息量空前增大,且瞬息万变,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由上到下)具有一定的惯性,加之信息资源共享度的不高,使得转型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加突出,这是欺骗等失信行为发生的根源之一。高校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多数学校尚未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体系,有的学校即使建立了也因技术问题而未能将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完全记录,个别学生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再去欺骗他人。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互联网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大学生,很多人几乎每天上网。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使网民
的自我角色意识淡化,因而良心的监督作用弱化。加之网络主体在虚拟世界中表现得不完整、不充分,主体间关系呈间接性质,使得直面的舆论抨击难以进行,造成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下降。这就为谎言欺骗行为的实施提供了比现实生活容易得多的温床,增加了大学生失信行为发生的概率。
高校肩负着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而当前的社会转型对传统的大学生诚信教育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导致大学生失信行为增多,使得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更加必要和迫切。高校应在挖掘我国传统的文化资源并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诚信道德教育做出相应的调整,建立一套合理的诚信教育体系,努力提高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l】袁方等.社会学家的眼光: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M】.北
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
【2】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发展报告(1994一1995)【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3】罗国杰等.伦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85.
【4】龚海泉,万美容,梅萍.当代公民道德教育【M】.北京:中
央文献出版社,2000.
【5】秦璞.诚信教育五议[J】.思想·理论·教育,2002,(3).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7】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中国城市出
版社,20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