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4年浦东新区高三综合练习(三模)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有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和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答题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

(―)阅读下文,完成1-6題。(16分)

我的记忆之城——北岛访谈

□北岛(诗人、作家)

□林思浩(出版人,任职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

①林思浩:你的新书《城门开》中的文章是回忆,其中有没有用文字“修复"一座“被毁掉"城市的心意?

②北岛:与其说是用文字“修复’,不如说是“哀悼”。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解,以为我在美化我童年青少年时代的北京,其实那是一个缓慢的毁灭过程,只是远没有到这后二十年的疯狂程度。或者可以说,我是即将消失的北京的最后见证人之一。我猜想,一个1990年代出生的孩子,大概认为北京就是现在这样,天经地义,一个古城只是谣传而已。其实根本不止是北京如此。前几年也去过我的祖籍湖州和绍兴,以及上海、苏州,我相信这种毁灭是全国性的。特别是绍兴,那是我头一次回老家,失望之极。哪儿还有鲁迅笔下的那种韵味儿?就连鲁迅故居都像是仿造的。我认为,不仅我这样的异乡人在自己故乡迷失了,所有不聋不傻的中国人全都在自己故乡迷失了。

③林思浩:中国文化史上也有一些用回忆来复原文化名城的例子,一代文物的倾毁反而成就了文学的不朽,文学又反过来令文物增添了传奇的吸引力。你怎样看待这种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④北岛:我既没有文学不朽的野心,也没有考古热情,何况北京作为城市算不上什么文物,人们至今还住在其中。我只是希望我们从紧迫的节奏中停下来,哪怕片刻也好,反观我们的生活,看看在所谓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写此书的另一个目的,是借助文

字追溯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我生命的开始,很多事都是在那时形成或被注定的。这与政治无关。从某种意义来说,政治是抽象的,我写的却非常具体。

⑤林思浩:你在写作《城门开》时是否想过在北京这座城市和您的生活间做一区分?哪一部分更令您着迷?

⑥北岛:就我的成长经验而言,城市与人事是不可分割的,有某种镜像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我并没有刻意写城市,而所有大小事件都折射出城市的变迁。至于说哪一部分最让我着迷?细节。正是个人的可感性细节,如同砖瓦,让我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

⑦林思浩: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

⑧北岛: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这是非常可怕的。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⑨林思浩:你读过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吗?帕慕克说伊斯坦布尔美景之美在其忧伤。你说回到北京发觉面目皆非,伤感于自己成长经验的北京不复存在。你说完全陌生的是指什么呢?

⑩北岛:读过《伊斯坦布尔》,也去过。伊斯坦布尔是一座横跨欧亚的美丽的古城。我认为帕慕克所说的忧伤与古老文明的兴衰有关,包括拜占庭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衰。北京和伊斯坦布尔有相似之处,首先也是一座美丽的古城,再就是与一个古老文明的兴衰息息相关。但相比之下,伊斯坦布尔保存得相当完好,而老北京却几乎荡然无存,这不是什么忧伤,而是绝望。我认为,近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被“进步”、被所谓的现代化基本上给搞疯了。这首先跟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入侵所造成的民族屈辱有关,也和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有关。北京在这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十几年的变化,可以说是毁灭性的。而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现在的北京和别的亚洲大城市还有什么区别,不过是现代化博物馆中的一个新标本而已。

11林思浩:在《城门开》中你不止一次写到少年时常出门远足,用脚丈量北京。你的北京地图一直都存在吗?你的北京地理地图是怎么样的?这地图和你的生命疆域又是怎么样的互相推进关系?

12北岛:小时候没钱,主要靠双脚走天下,走十里二十里是常事。一个行走的城市和骑车乘车甚至开车的城市是完全不同的,充满了可感性细节。在故乡,人是有方向感的,不会迷路。再说北京是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也不容易迷路。可我前些年回去,在自己的故乡完全迷失了,连家门都找不着。说到我的北京地图,是完全属于我个人的,带有某种私密性质。在这张地图中,首先是我家,然后是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我父母所在的单位,还有我和同伴行走的路线。这是我生命旅途的开始。我曾在《旅行记》中写道:“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

是他的世界。”8岁那年我跟母亲去上海看外公,那是我头一次离开北京。这次旅行对我来说很重要,距离感让我对故乡有了新的认识,而我的北京地图也发生了变化,可大可小,小到只不过是一张更大地图上的圆圈而已。从那一刻起,我时常梦想着离开北京,走得越远越好。这愿望实现了,以致到了回不去或根本不想回的地步。

(本文有删改)

1.第⑥段中“镜像关系”在文中的意思

是:(2分)

2.北岛新书《城门开》一开始三篇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其用意是什么?(2分)

3.第⑨⑩段访谈中,说到伊斯坦布尔有何作用?(2分)

4.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第⑩段却又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如何理解?(3分)

5.选出与原文内容不一致的一项()(3分)

A.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毁灭是全国性的’有些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

B.因为对政治的极度失望,北岛的《城门开》的写作与政治无关,它的内容非常具体。

C.北岛的北京地理地图虽然在心中一直存在,但在今天已经完全没有效用了,过时了。

D. 北岛追忆悠长岁月留在他身上的感受,尤其着迷城市与生活中的非常个人化的细节。

6.纵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所提的问题用了哪些不同的提问方式?这些冋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大地

毕飞宇

①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②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

③ 有一年的大年初一,下午,家里就剩下了我和我的父亲。我们在喝茶、吸烟、闲聊,其乐融融。我的父亲突然问我,如果把“现在的你”送回到“那个时代”,让你在村子里做农民,你会怎么办?我想了很长时间,最后说:“我想我会死在我的壮年。”

④父亲不再说话,整整一个下午,他不再说话。我说的是我的真实感受,但是,我冒失了,我忘记了说话的对象是父亲。我经常犯这样的错。父亲是“那个时代”活下来的人,我的回答无疑戳到了他的疼处。我还是要说,父亲“活下来”了,这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壮举。他老人家经常做噩梦,他在梦里大声地呼叫。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他老人家叫醒,赶紧的。我相信,每一次醒来他都如释重负。他老人家一定很享受大梦初醒的轻松和快慰。

⑤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⑥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⑦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⑧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⑨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10还有气味。作为乡下人,我喜欢乡下人莫言。他的鼻子是一个天才。我喜欢莫言所有的关于气味的描述,每一次看到莫言的气味描写,我就知道了,我的鼻子是空的,有两个洞,从我的书房一直闻到莫言的书房,从我的故乡一直闻到莫言的故乡。

11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无论是作为一个读者还是作为一个作者,我都要感谢福楼拜的谦卑和骄傲。

12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选自《散文选刊》2014年第2期,有删节)

7.第②中作者说“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是因

为。(2分)

8.简析第③④段在文中的作用。(3分)

9.第⑧段强调“青黄”是大地的“逻辑”,试结合上下文阐释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2分)

10.分析第⑨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1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6分)

A.第①段以村庄的渺小反衬出平原大地的广阔、无垠,为下文写大地上的劳动生活作铺垫。

B.第⑤段连用三个“一棵一棵,反复强化出庄稼人插秧劳作是一种缓慢、持久而艰辛过程。

C.第⑥⑦两段中作者用“悲壮”、“悲喜”等词语寄寓了对庄稼人在大地上悲苦境遇的哀伤。

D.第⑩段采用魔幻般的神奇写法,借助天才作家的鼻子来表现大地的气味在乡村无处不在。

E.第11段引用福楼拜作品中的言论,意在强调作家肩负着表现大自然诗意和感染力的使命。

F.全文始终以乡下少年为视角,展现了作者对大地的敬畏、感激、热爱与怀念等复杂感情。

12.试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赏析本文结尾段的抒情特色(5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1)洞天石扉,。(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雨霖铃》)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5)关河梦断何处,。(陆游《诉衷情》)

(6)桐花万里丹山路,。(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

(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中庸》)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王实甫

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怕黄昏忽地又黄昏,不销魂怎地不销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今春香肌瘦几分?搂带宽三寸。

14.高中语文课本中的《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的杂剧《》(1分)

15.对本曲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遥山”、“远水”意指“山长水远”,暗示相见之难。

B.“对桃花醉脸醺醺”写女子喝醉酒的面颊如桃花绯红。

C.“断肠人忆断肠人”以反复之笔巧妙点出双方相思之苦。

D.本曲先借意象渲染别情,后通过描摹情态来抒写别情。

16.大量运用叠字是本曲的重要特点,请赏析其妙。(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①卫公既灭突厥,斥境至于大漠,谓太宗曰:"陛下五十年后,当忧北边。"高宗末年,突厥为患矣。突厥之平,仆射温彦博请其种落于朔方以实空虚之地,于是入居长安者且万家。郑公以为夷不乱华,非久远策,争论数年不决。至开元中,六胡州竟反叛,其地复空也。

②卫公始困于贫贱,因过华山庙,诉于神,且请告以位宦所至,辞色抗厉,观者异之。伫立良久乃去,出庙门百许步,闻后有大声曰:"李仆射好去。"顾不见人。后竟至端揆。隋大业中,卫公上书,言高祖终不为人臣,请速除之。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卫、骨既死,太宗虑囚,见靖与语,固请于高祖而免之。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静巴汉,擒萧铣,荡一扬、越,师不留行,皆靖之力。

③武德末年,突厥至渭水桥,控弦四十万,太宗初亲庶政,驿召卫公问策。时发诸州军未到,长安居人,胜兵不过数万。胡人精骑腾突挑战,日数十合,帝怒,欲击之。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

【注】①卫公,即卫国公李靖,本名药师,京兆三原人。②仆射,官名。③端揆,指宰相。宰相居百官之首,总揽国政,故称。④白衣,古代平民所版,因卷年民-此指先发今言取⑤控弦,拉弓,持弓,借指士兵。

17.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斥境至于大漠⑵因过华山庙

(3)太宗初亲庶政(4)于是据险邀之

18.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卫公始困于贫贱固请于高祖免之

B.入居长安者且万家且请告以位宦所至

C.六胡州竟反叛后竟至端揆

D.以实空虚之地始以白衣从赵郡王南征

1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辞色抗厉,观者异之。

(2)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

20.第②段画线句应有两处停顿,请用“ /”标出。(2分)

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 .从全文看,唐太宗对李靖的态度是口口。(2分)

22.联系全文,简述卫国公李靖的武略。(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送虚白上人序

高启

①余始不欲与佛者游,尝读东坡所作《勤上人诗序》,见其称勤之贤曰:“使勤得列于士大夫之间,必不负欧阳公。”余于是悲士大夫之风坏已久,而喜佛者之有可与游者。

②去年春,余客居城西,读书之暇,因往云岩诸峰间,求所谓可与游者,而得虚白上人焉。

③虚白形癯而神清,居众中不妄言笑。余始识于剑池之上,固心已贤之矣。入其室,无一物,弊箦折铛,尘埃萧然。寒不暖,衣一衲,饥不饱,粥一盂,而逍遥徜徉,若有余乐者。间出所为诗,则又纡徐怡愉,无急迫穷苦之态,正与其人类。

④方春二三月时,云岩之游者盛,巨官要人,车马相属。主者撞钟集众,送迎唯谨,虚白方闭户寂坐如不闻;及余至,则曳败履起从,指幽导胜于长林绝壁之下,日入而后已。余益贤虚白,为之太息而有感焉。近世之士大夫,趋于途者骈然,议于庐者欢然,莫不恶约而愿盈,迭夸而交诋,使虚白袭冠带以齿其列,有肯为之者乎?或以虚白佛者也,佛之道贵静而无私,其能是亦宜耳!余曰:今之佛者无呶呶焉肆荒唐之言者乎?无逐逐焉从造请之役者乎?无高屋广厦以居美女丰食以养者乎?然则虚白之贤不惟过吾徒,又能过其徒矣。余是以乐与之游而不知厌也。

⑤今年秋,虚白将东游,来请一言以为赠。余以虚白非有求于世者,岂欲余张之哉?故书所感者如此,一以风乎人,一以省于己,使无或有愧于虚白者而已。

23从标题看,本文的体裁是序。(1分)

24.第①段画线句中的“悲”具体

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5.第③段画线句对于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

是(3分)

26.对第④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虚白“闭户寂坐”,对其他事情不闻不何,是为了等候“余”与之同游。

B.本段由叙到议推进文意,层层深入表现了“余”乐与虚白游而不知厌。

C.作者列举“佛者”多种劣行,是为了突出虚白上人有“过其徒”的操守。

D.作者采用对比、反问、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是为了突出虛白上人之贤。

27.简析本文的写作意图。(4分)

二写作70分

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犹太籍女摄影师黛安?阿勃丝说:“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它揭示的越多,你知道就

越少。”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②不少于800字。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浦东新区2014年高考三模语文参考答案

一阅读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题。(16分)

1. (2分》城市和人有着相互影响和互补的关系。

2. (3分)《光和影》、《味道》和《声音》写的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这些细节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这些细节唤醒人的各种感官,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3.美丽的古城斯坦布尔可以与北京相类比,思考旧城的变迁与古老文明的兴衰的关系(1分);通过对比凸显老北京几乎荡然无存,让人绝望。(1分)

4.不矛盾(1分)。第⑥段北岛说“在纸上重建一座城市”,意在说明通过细节性记述,在心中重温自己曾经的旧城成长记忆。(1分)说“一座古城毁了就是毁了,是不可能重建的”,主要是说古城的文明和文化的毁灭是无法重现的。

5.(3分)B

6.推测发问1点,直接发问1点。写作意图(1点);写作与个人经历、时代变迁的关系(1点)。

6.理解第(12)段末句的含义(4分)

随者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生命之旅的扩展,走向更阔大的世界和追求更远大目标的梦想实现了;但是北京这一自己生命地图上的“小圆圈”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随革命所带来的盲目性及粗鄙化的变化几乎是毁灭性的,令人痛心。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21分)

7.(2分)平原的大可以使人极目远望,抵达视野的极限,但平原的大也使入体验到无尽劳作的艰辛。

8. (3分)两段插叙父子之间的生活往事(1分),紧承上文,具体展现平原乡村生活充满不堪回首的艰辛(1分);为下文进一步写庄稼人的艰辛劳作不停改变着大地色彩的悲壮铺垫(1 分)。

9. (2分)大地遵循着亘古不变的一枯一荣的自然规律,但也会由于天年或人为因素的影响而出现青黄不接的差错,整句话强调了乡村生活既要遵循自然的法则又常常显得变幻无常。

10.(3分)综合运用排比、比拟、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出大地上各种奇妙的声音;行文整散结合,富有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地的亲切、欢悦的之情。

11.(6分)C、F

12.(5分)答题要点:整段行文简洁鲜明,具有寓冷静于热烈中抒情效果(1分)。前一句,运用反复手法,层层强化大地的博大与永恒归结全文对大地的描写,感情热烈(2分);后一句用“泪流满面”的独特表达,饱含对大地的深情,冷静而浓烈地抒发对大地的由衷的崇敬与热爱,将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推向髙潮,深化主旨(2分)。

(三)默写。(6分)【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3.(6分)(1)訇然中开(2)更那堪冷落清秋节(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东船西舫悄无言

(5)尘暗旧貂裘 (6)雏凤清于老凤声(7)知耻近乎勇(8)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四)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第14-16题。(8分;)

14.(1分)西厢记

15.(3 分)B

16.(4 分)

在起句"自别后”之下接连用了“隐隐、粼粼、滚滚、醺醺、阵阵、纷纷”这些叠音词来修饰“遥山、远水、杨柳、飞绵、醉脸、香风、暮雨”,由远及近地展现出一幅凄清冷落的画

面(1点)。叠词起渲染作用,营造了悱恻幽怨,哀婉动人的氛围(1点)间接抒发了闺中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表达了一种渺茫的希望(1点)。

这些叠词中“隐”和“粼”,“滚”和“醺”、“阵”和“纷”押韵,一咏—顿,使作品音响联结而成和谐的整体,增加了作品的音韵之美,读来朗朗上口(1点)。

链接:醉脸醺醺:形容桃花绯红如人喝醉酒的面颊。这首带过曲属中吕宫调,由曲牌分别是十二月和尧民歌的两支曲子组成。曲中写了一个独处幽闺的女子,在暮春季节里思念她远在异地的爱人的悲切心情。因此,曲的题目定为“别情”。前面[十二月]一曲,用工整的句式,渲染出凄凉伤感的氛围,[尧民歌]由景入情,惟妙惟肖地活画出思妇缠绵矛盾的心路历程,凄楚哀怨,如泣如诉。词句反复叠套,又一气呵成,如珠玉走盘,清俊玲珑。

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这样评价这首作品“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你是否赞同?请你说说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17. (4分)(1)开拓(扩充〉(2)造访(3)亲自掌管(4)凭借

18. (2 分)C

19.(5分)(1) (他)言辞声音高亢表情严厉,围观的人感到诧异。(2)李靖请求倾尽皇家府库全部财物用来作为求和的礼物,(同时)埋伏部队,(在)他们的归途中拦截(他们)。

20.(2分)及京师平/靖与骨仪/卫文升等俱收

21.(2分)信任、看重(或倚仗)

22.(2

分)

①富有远见。为唐太宗不断开拓疆土后,对未来的战事有先见之明且为太宗提出了及时的告诫。

②善于指挥。跟随赵都王李孝恭南征萧铣,平定巴蜀汉中活捉萧铣,扫荡残余敌人,独立; 治理扬辦、越州社会秩序,军队仍保持前进。 .

③机智应敌。一面请求和之计,一面埋设伏兵,凭借险要地形,智慧地阻击了突厥部队,抵抗了外来侵略者。(三个要点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23.(分)赠

24.(2分)士太夫中无可同游者。(或士大夫之风坏已久以致无同游者)

25. (3分)通过描写居室环境的简陋(1点)凸现(1点)出人物安贫乐道(1点)的形象。

26. (2 分)A

27. (4分)为友人虚白赠别、讽劝世人安贫乐道勿汲汲于谋利图名、反省自己以修身养

性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二写作70分

28.参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提示:照片关于秘密的秘密,第一个秘密可以理解为世界本身,第一个秘密可以理解为我们眼里的世界,我们眼里的世界和世界本身是有位移的。照片可能拍的是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是诉诸心灵的,而不是诉诸眼睛的,这方面的理解可以参照我们对“文学”的理解,文学写的是生活中存在而人们视而不见的那些东西。即文学让我们看见原来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延伸理解为真实,可以写真实与虚妄(虚构、想象)的关系等。

我们在路上遇到一个人,基本上只注意到他的缺陷。这种倾向是很怪异的,然而由于我们不满自已的这种天性,就创造了另外一套伪装。我们伪装起来,向世界发出讯号,让别人能以-种特定方式来了解自己。但是在你希望入们了解的你.和你让别人看到的形象之间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一直称之为意图与效果的裂缝。人常常要装出一个正常的样子让别人了解,而别人却往往看到你不正常的一面。

黛安?阿勒丝所拍摄的对象,大都是正常社会中所谓的畸形人——巨人、诛懦、低能儿、残译者、变性人……而所拍摄的正常人也是非常态的类型——双胞胎,三胞胎、天体营……等等。无论正常或不正常的人在她的镜头下,都有一种极度变态的倾向:人物是丑陋的,表情是令人嫌恶的,穿着是极粗俗的,空间又充满着腐畋的气息。这些照片是一点和美感也产生不了关系。

“畸形人有一种传奇性的特质,就像一个神话故本里的人物,阻挡在你面前,逼你回答一个谜语。”阿勒丝在一个演讲会上这么说着:“大多数的人都在惧怕将未会有什么创伤的经验中生活过来,而畸形人与生俱来就带着创伤。他们己经通过了生命的考验。阿勒丝把畸形人尊为“贵族”,正是自己对人生谜语的解答,她的一张张照片却是对正常提出的另一道谜题,多半人们看到的是照片,却会忽视照片背后的摄影师。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口角(jué)匹(pǐ)配当(dāng)机立断 B.勉强(qiǎng)联袂(mèi)垂涎(yán)三尺 C.龟(jūn)裂给(gěi)予否(pǐ)极泰来 D.抨(pēng)击赝(yàn)品揠(yǎn)苗助长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塑象赡养噤若寒蝉徇情枉法 B.暴戾幅射煞费苦心前倨后恭 C.校勘陷阱黯然消魂棉里藏针 D.魁梧缥缈天花乱坠瑕不掩瑜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冰心老人一生都在用爱心关爱众生,以一贯的从容和,燃烧自己,烛照世间的人。 ②这种难度极高的动作,受过专门训练,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做到的。 ③对古人写文章,我还是出了一点道理:古代散文家的文章中都有节奏,有韵律。 A.幽雅除了琢磨B.优雅除非琢磨 C.幽雅除非捉摸D.优雅除了捉摸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条路原先设计路宽50米,最后专家们还是从长计议 ....,决定改为60米。 B.大街上,商场里,到处是游玩的、购物的人,熙熙攘攘,不绝如缕 ....。 C.他这个人平时看上去和和气气、嘻嘻哈哈的,但只要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哪怕是一 点点,他也会老羞成怒 ....。 D.他已经逃到美国,你叫我们在国内找,这和海底捞月 ....有什么两样。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银行对申请贷款购车的客户的还贷能力的核查,是决定发放贷款的一项重要内容。 B.这两起走私案件,不仅数额巨大,而且长期作案,竟一直没有被发现。

2020年高三三模语文试卷(一)

精品文档,欢迎下载 如果你喜欢这份文档,欢迎下载,另祝您成绩进步,学习愉快!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天地万物及人类社会自然运化过程、规律,及“自发秩序”的效法和顺应。所谓“自发秩序”,即依循自然规律形成的自生自发秩序,区别于人为建构的秩序。“道法自然”实际上蕴含这样一种价值观念,即肯定自然、社会、生命系统的自然状态、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是“好的”,优于人为构建的秩序。老子所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中即体现了对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老子认为,统治者“无为而治”,百姓能够自发趋向和谐有序(“自化”),自己规范、管理自己(“自正”),自己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自富”),恢复自身的自然本性(“自朴”)。黄老道家突出“因循”,主张因时、因物、因民,顺应天地万物及百姓的本性及其自然运化过程等,体现的也是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和自发秩序的肯定。 对自然、社会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及秩序的肯定与信任,又是针对人为治理天下的观念而言的。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建立在“道法自然”基础上的。所谓“无为而治”即反对人为治理天下,主张以道治理天下。道家认为人为治理天下,只会扰乱自然、社会的自然演化过程及秩序,破坏人与万物的自然本性。如《庄子·在宥》篇,广成子批评黄帝人为治理天下:“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将人为治理天下视作自然生态失调、万物丧失自然本性的社会根源。 道家对自然、社会本身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及秩序价值的肯定和信任,与当代生态思想家肯定生态系统复杂演化机制,肯定自然本身的智慧等,具有一致性。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肯定自然生态系统本身具有趋向和谐有序、共生繁荣的机制和能力。如余谋昌教授在其著作中强调,生命和整个自然界从自身的生存发展出发,“知道”什么是对自己“好”的。植物生长在适应的土地上,它的枝干、叶片和根系有利于充分吸收阳光、水分和其他营养元素;所有生物都“知道”如何寻找食物、修补创伤、抵御死亡和维护自身的生存;而生命和自然界也存在解决自己面临问题的“智力”。美国生态学家康芒纳把生态学规律概括为四条法则:第一,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第二,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第三,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第四,没有免费的午餐。其中所说的“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实际上肯定了自然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过程、秩序的智慧或价值。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上说,道家“道法自然”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纠正现代文明的物质主义价值导向、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规律,充分发挥自然、社会生态系统自组织演化机制、过程在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摘编自陈红兵、杨龙《道家的“无为而治”及其可持续发展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成都七中高三摸底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5届成都七中高三语文零诊模拟试卷(附答案) 请用2B铅笔将1—9题、第15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选择题方框的相应题号处,其他题目的答案必须用0.5mm黑色签字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应.许(yīng)单薄.(bó)煞.风景(shā)徇.私舞弊(xùn) B.熟稔.(rěn)番茄.(qué) 中轴.线(zhóu)休戚.相关(qī) C.屋脊.(jǐ)椽.子(chuán)随大溜.(liū) 刨根究.底(jiū) D.遒劲.(jìn)豢.养(huàn)嗑.瓜子(kè)栩.栩如生(xǔ)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霄瀚岑寂神采奕奕偃旗息鼓 B.平生观摹一蹴而就义愤填膺 C.羸弱盘桓乌烟瘴气声名雀起 D.田畴付梓掎角之势心律不齐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A.《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再次引爆收视率,纵然 ..该片有很多关于美食的介绍,但探寻美食背后浓郁的中国味和人情味才是该片的匠心所在。 B.古典诗歌是最优美的文学形式,鉴赏古典诗歌是学习语言最简洁 ..的途径,在英国,传统的语言教学也是重视古典诗歌的。 C.很多同学平时在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等问题上不以为意 ....,他们认为考试时留意一下就可以了,殊不知,一个良好的习惯绝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 D.集合哨已经响了,他还在七手八脚 ....地洗脸刷牙、整理床铺,为此,教官把他狠狠批评了一顿。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千金易得,一将难求”,我们既要重视对引进人才的使用,也要切实提高原有科技骨干的待遇,充分调动他们钻研业务的积极性。 B.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上心,不然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比如说学习,你成绩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自觉刻苦的程度。 C.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将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意见,这一改革措施旨在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搭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D.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来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南昌市三校联考高三语文试题

南昌市三校联考(南昌一中、南昌十中、南铁一中)高三试卷 语文 命题:南昌一中高三语文备课组审题:南昌一中章慧 一、(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肺痨.(ráo)自诩.(yǚ)糟粕.(pò)残羹冷炙.(zhì) B.症.(zhēng)候赋予.(yǔ)讣.告(bù)前合后偃.(yǎn) C.推衍.(yǎn)炮.(páo)烙要挟.(xiá)撒手人寰.(huán) D.教诲.(huì)连累.(lěi)拓.(tà)本封狼居胥.(xū)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迄今找碴烂摊子走头无路 B.祛除纶巾泼脏水翻云覆雨 C.寒蜩放涎撑场面自鸣得意 D.半晌杜撰摆架子通情达礼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当前,很多地方都兴起了修复中国传统文化书院的热潮,其目的之一在于,用国学中的精华部分启发“90后”,使这些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能忘掉国学经典中的人生哲理。 B.庐山西海风景区围绕加快发展和环境保护两大主题,立足新起点谋求新发展,推动景区从“观光型”向“休闲型”,努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的旅游目的地。 C.其实,反对派从今年早些时候就开始在网上举行有关“让普京下台”的请愿活动,称他们把目标对准普京的原因在于他是“只为一小撮官员和寡头服务,将整个国家引向死胡同的”政治体制的关键人物。 D.各级工会要准确把握全省经济发展大局,发挥自身充分的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主动做好各项工作,为建设富裕、秀美、和谐的江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4.下列各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11岁时,他给白城子一家地主老张家放牛;13岁,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官升了一级”,给老张家放马了。 B.动物的游戏行为成为行为研究中最有争议的领域。争议的焦点,是动物为什么要进行游戏? C.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污染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 白,则是混蛋。 D.这孩子看上去有十五、六岁的样子,本应该读书的他却早早地挑起生活的重担。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 法。。。。。,,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 ①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他还主张读书是为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文人 ③而无须在乎外在的名声和遭遇 ④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态度 ⑤他曾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⑥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要有真才实学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保密★启用前 2020年4月山东济南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我们应该把焦点放在人类会话的形式上。我形象地使用“会话”这个词,并不仅仅指语言,同时也指一切使某个文化中的人民得以交流信息的技巧和技术。在这样的意义上,整个文化就是一次会话,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以不同象征方式展开的多次会话的组合。信息内容在缺乏媒介的世界里是不能存在的。我并不是说,火灾战争这些从来没有在这个世界的任何地方发生过,我想说的是,如果没有用来宣传它们的技术,人们就无法了解,无法将这一切纳入自己的日常生活,这些信息就不能作为文化的内容而存在。马歇尔·麦克卢汉有一句著名的警句“媒介即信息”。他认为,深入一种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是了解这种文化用于会话的工具。语言无愧为一种原始而不可或缺的媒介,它使我们成为人,保持人的特点,事实上还定义了人的含义。但这并不是说,除了语言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媒介,人们还能够同样方便地以另一种方式讲述同样的事情。虽然文化多是语言的产物,但是每一种媒介都会对它进行再创造——从绘画到象形符号,从字母到电视。和语言一样,每一种媒介都为思考、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从而创造出独特的话语符号。这就是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信息”。 摘编自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材料二: 最深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一全然陌生的敌人,阅读新闻,成为一个公民在如此灾难面前,保持知情、消解恐慌、积极防护最简单最有效的办法。这场灾难影响多维复杂,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在撬动事实时,媒体选择让谁发声,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RUC新闻坊对2286篇相关报道做了全面的观察、分析,有以下发现: 一、疫情前期媒体发声受限,导致预警滞后。学界普遍认为,健康传播的透明公开能帮助公众正确认

湖北省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龙泉中学三校2020届高三联考语文试题

“宜昌一中、荆州中学、龙泉中学三校联盟” 高三11月联考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步入网络时代,“字库”的外延逐渐扩大,从专指为印刷排版等制备存贮的成套实体字符,扩展到代表一组特定字符的集合。字库建设也随之从线下延伸至线上,各式各样的网络字体成为便于社会大众取用的艺术符号。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更让网络字体有了愈发广泛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社会对网络字体多样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打开互联网搜索“字库”,各种新鲜的印刷体、美术字、硬笔和软笔手书字体跃入眼帘。随意点进一个字库网站,可供下载的免费或付费字体便达上千种,还有相关“手写字体入门课”等等。如此多的字体,特别是手书字体纷纷“入库”,着实令人眼花缭乱。 不可否认,手书字体中不乏具有一定书法审美价值的字体,然而也有一些字体设计者为使字体具备“入库”的特殊风格,故意将汉字笔画和结构进行粗俗、草率的夸张变形,既不符合书法用笔规范,也不符合大众审美习惯。如果任由这种“带病”的手书字体格式化、体系化、批量化,为大众所下载、运用和传播,不仅会拉低大众审美水平,更易造成社会用字混乱和信息识读困难。 汉字书体的形成自有其历史、标准与价值。篆书,是先民想象力和现实的生动结合;隶书,是笔画化现代汉字的起点;草书,是汉字书写向纯艺术迈进的产物;楷书,是汉字规范化发展的标志;行书,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历史上风格独特的书法,如东晋王羲之的行草,潇洒飘逸,是“魏晋风度、品藻万物”的美学体现;唐代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人的楷书,是唐朝正大气象的法度显现;宋代以苏轼、黄庭坚、米芾为代表的书法家,其书法追求抒发胸中意气;元代赵孟頫以及明代祝允明、王铎等人的书法注重形质妍美。因此,人们说“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书体和书风的演变是时代审美特征的反映,不可能凭空产生。 早期电脑字库中,大家公认的优秀字体除了宋体、楷体、魏碑等印刷体、美术体之外,还有以瘦金体、启功体、舒同体为代表的手书字体。瘦金体由宋徽宗创作,劲健灵动、独具意趣;启功体由启功先生创作,典雅秀丽、书卷气浓;舒同体由舒同先生创作,以颜真卿、何绍基的楷书为主,字成团形,厚重活泼。这些为大众所喜爱的手书字体,无不具备舒展大

人教版2020届高三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第二学期三模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为选择题,共36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114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第Ⅰ卷共4页,12小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选出的答案标号(A、B、C、D)涂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 第I卷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辨别)不清,只见灰蒙蒙一片,把老大一坐.高山,上上下下,裹 了一个严实。古老的泰山越发显得崔嵬 ..了。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山水库的大坝前面。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流出/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水珠,脱线一般, (撒/抛)在回旋的水面。这里叫作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像又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山, 站到坝桥上,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喑恶叱 ...咤.,,。黄锦是方便的比喻,其实是一幅细纱,,透 明的白纱轻轻压着透明的米黄花纹。――也许只有织女才能织出这种瑰奇 ..的景色。 我们沿着西溪,翻山越岭,穿过果香扑鼻的苹果园,在黑龙潭附近待了老半天。山势和 水势在这里别是一种格调,变化而又合谐 ..。 1. 文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绮丽(qǐ) 坐 B. 嶙嶙(lín)合谐 C. 喑恶叱咤(chà) 渡 D. 崔嵬(wéi) 瑰奇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辨识流出抛 B. 辨别跃出抛 C. 辨识跃出撒 D. 辨别流出撒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似有千军万马护着一幅没有经纬的精致图案

高三三模语文试卷(有答案)

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语文Ⅰ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列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B ) 从屈辱到崛起、从到独立富强,经过67年的风雨前行,如今屹立在世界东方的,是一个生机盎然的中国。从温饱不足、欺凌到成为世界经济的新引擎、全球治理的主要参与者,经过67年的,如今铺陈在世界面前的,是一幅瑰丽无比的中国画卷。 A.积重难返倍受栉风沐雨 B.积贫积弱备受栉风沐雨 C.积重难返备受风雨飘摇 D.积贫积弱倍受风雨飘摇 【解析】 积贫积弱:长期积累的贫困衰弱。 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难以解决。 备受、倍受:备,完全、周遍,是从“范围”角度着眼的; 倍受,加倍,是从“程度”角度着眼的。 栉风沐雨:形容人经常在外面不顾风雨地辛苦奔波,文中有艰苦奋斗之意。 风雨飘摇: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与语境不合 2.填在横线处,与语段含意最为吻合的一项是(3分)(C ) ,。古今有识之士治学都很注重“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韩愈在《原道》中批评有些人读书作文“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袁枚在解释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时说:“盖破其卷,取其神,

非囫囵用其糟粕也。”爱因斯坦则说:“在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并将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这些真知灼见,发人深思。 A.去糟粕,辨真伪 B.博览群书,多多益善 C.知贵精,不贵多 D.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解析】 本题属于理解一段话的内容,前面没有考过。语段中有一些干扰内容,考生需要明确重点在哪里,这考验他们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 3.在下面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D ) 人们逐渐意识到,,,。,。。 ①说到底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②除了用一组指标来评价其发展水平 ③观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现在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⑤这种“社会动力”决定了发展潜力和发展前景 ⑥更重要的是看其是否具有持续推动发展的“社会动力” A.⑤①⑥②③④ B.⑤⑥④③②① C.③ ①④⑤②⑥ D.③②⑥⑤①④

高三上学期摸底语文试题

上海市宝山区交大附中2021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读书日”感怀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但是,在中国,这个世界性的读书日还未被社会公众所知晓,更谈不上是节日。据搜狐读书网站2004年调查显示:知道“世界读书日”的人仅占6%,27%的人虽听说过但不知详情,67%的人从未听说过这个日子。时至今日,在广大的农村仍有绝大部分的人,也不知道“读书日”为何物。 ②阅读对人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本好书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然而,就我们今天的阅读现状来看,着实令人堪忧。首先,我们的公职人员,包括干部、公务员、甚至教师,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认认真真读点书的,已经是为数不多了。过去“一份报,一盒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机关阅读写照,早已成为历史。代之的是逢场作戏,迎来送往,再不就是玩一阵扑克,或者搓几圈麻将,来打发时光,离下班还有个把钟头的时候,就忙着联系“饭局”或者洗澡、唱歌什么的。久而久之,自然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不学无术和平庸堕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和感染下,一群人聚在一起,很少有以往那种慷慨激昂的高谈阔论,特别是一些享有特殊权力的诸如司法等部门的年轻人,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和业务素质,难免会野蛮执法,甚至冤枉好人。在这种风气的蔓延和影响下,连最庄严的学术殿堂也在“倾斜”,许多教师,甚至大学教授,热衷于急功近利,不是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而是走旁门左道,剽窃成风,学术造假,骗取名利,已成难以治愈的沉疴和痼疾。不是么!当年的陈景润,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里,默默无闻,矢志不渝,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摘取了科学“皇冠上的明珠”。而从那以后到如今近四十年的时间里,政治清明,春风荡漾,为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的大好机遇,但我们在纯学术领域里的重大突破性研究,却呈现出了“万马齐喑 ....”的尴尬境遇。直到2006年6月3日,数学大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在北京宣布:在美、俄等国科学家的工作基础上,中山大学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已经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才使国人的心情稍稍得到了一点安慰。 ③再者,在我们的广大农村,提起读书,更是令人汗颜。本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更应该享受一点高雅的文化生活。可恰恰相反:读书却成了一件十分可笑的事情。遥想在那物质高度匮乏的年代,许多农村的有志青年,尽管食不果腹,却还在如饥

2020届 广东省广雅中学 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广东省广雅中学2020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奇幻电影是基于现实世界对超自然的人、神、妖共存的多维时空的重构,是对虚幻异域空间的想象性建构。它往往利用数字技术以夸张、变形、寓言或传奇等方式,表现超真实世界的拟态载体,折射生命的本质并传递创作者对世界的理解。 奇幻电影能够让观众接受的前提是讲好故事。目前奇幻电影大多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本位,杂糅了神魔、玄幻、武侠、动作等类型元素,借助特有的神怪文化资源完成阐释现实世界的意旨。中国古代神话作为人类共同的记忆载体,凝结着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使人类从中能够探寻到共同的情感。相当一部分奇幻电影选择了以民间传说、神魔故事作为文学叙事的母题,以多元化的视角去反观人性,借助不同世界的生灵重构超越自然的多维时空。如《捉妖记》《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奇幻电影将人、神、妖等不同世界的生灵放置在共生共存的空间中,试图唤起现代人心灵回归并实现精神层面的救赎。 作为本土民族文化色彩浓厚的电影类型,奇幻电影同时需要在传统经典故事文本基础上重新传达人类共同的心理情感,引发人们对现代文明危机进行反思,以追求人类共同的、永恒的价值。《庄子》中说:“齐谐者,志怪者也。”神怪故事的主题往往是诡异事件及妖鬼与人类的互动。中国观众对神怪故事并不陌生,具有一定的接受基础,《聊斋志异》《西游记》《山海经》《搜神记》等传统经典文本中的故事往往被其他文艺样式取材改编,同样给奇幻电影提供了新的叙事空间。 奇幻电影对于传统经典文本的取材改编其实是二度创作的过程,需要调整故事设置与矛盾冲突进而凸显电影的戏剧性。在人物刻画与塑造,场景的渲染与设置等方面需要更加生动,而往往设置出人意料的结局无疑会增加电影的趣味性与观赏性。就目前奇幻电影“西游系列”的改编而言,在重构“西游”经典奇幻世界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对打斗场景的设计与视觉效果,借助数字技术创造出较为恢宏的场面。然而,这些经过改编的奇幻电影,却在某种程度上割裂了原著的内在叙事性,形式大于内容的视觉奇观场景难以掩盖故事情节的缝隙与空洞,让观众感受不到要传达的核心精髓,无法塑造经典文本中那样生动的艺术形象。由此,奇幻电影对于经典文本的改编,需要在满足观众精神诉求与娱乐消费中,寻求主流价值与电影市场之间的共赢,力争在接受性和整合性等向度上建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念,引导观众在世俗生活中实现精神的自我疗愈与自我救赎。 奇幻电影需要新的思维模式推动整体叙事转型。以人工智能等重要科技成果为标志,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也引起了保护自然和人类的生存警醒。奇幻电影《流浪地球》改编的巨大成功,为中国电影工业及硬科幻文化产品带来发展的新趋势。该部电影设置了科幻的时空概念等科学范畴的命题,在充满科技特性与工业基因的叙事话语中,穿插了营救地球过程中战友合作、牺牲以及父子祖孙之间的亲情等人文元素,与年轻一代观众的生活相接近,被称为国产电影中的现象级作品。

高三三模试卷语文试题

【校级联考】东北三省三校2019届高三三模试卷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国学”作为汉字词汇,在历史上最早是指周代在国都建立的国家官学。18世纪日本出现“国学”学派,以“国学”指日本自己的古学,以与来自中国的学术相区别;受此影响,20世纪初,我国学者提出“国学”的概念,总体上是作为“西学”的对照概念来使用的,其中的“国”是指“本国”,“学”是指学术文化。中国人所使用的“国学”当然是指区别于外来文化的、中国本有的学术文化,这是近代国学概念产生的最初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迎来了第一波“国学热”。无论从规模还是从性质上,都还只是中国文化“一阳来复”的初始。进入新世纪以来,全方位的国学热四面兴起并持续升温,其中媒体的参与固然起了很大作用,而来自民间的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需求成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新世纪国学热兴起和持续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化进程90年代以来快速和成功的发展,及其所引致的国民文化心理的改变。国学热表明,与中国在世界崛起相伴随,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已经或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正在经历从自在转变到自觉的过程,国学热所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的开始。在这个意义上,当前的国学热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初级阶段的文化标志。 同时,国学热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设精神家园方面对本土的传统资源的热切渴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与人关系的新的变化,也使得青年一代在寻找人际关系处理方法等方面把眼光转向古老文明的人学智慧。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了现代人待人、处世、律己的主要资源,与其他外来的文化、宗教相比,在稳定社会人心方面,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规范、德行价值及文化归属感,起着其他文化要素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国学热有助于破除“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及其文化霸权对我们的影响。百余年来,我们大力学习西方文化,谋求现代化,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在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同时,也产生过全盘西化的思潮,对民族文化持虚无主义的态度,导致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意识彻底失落。这既不利于现代化,使现代化失去民族精神的支撑,又易导致食洋不化,不能把先进文化的普遍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国学热有助于人们对西方文化以特殊为普遍的立场进行反思,对引进或移植自西方的学术体系进行反思,通过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来建立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促进世界多元文化的平等交流。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邯郸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數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逻过柱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掘“互联网十”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妤大數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題。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纽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 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播、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规模、快速流梓等特征的大数据究成法數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題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數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數据,有时甚至纯样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數据资谏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數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项是(3分) A.人口的社会流动性不断咐强,主要表现为高学历或高技能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试集聚。 B.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而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杜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当前社会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复杂交织,使我国现代社会治理里现出新的特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9届高三三校联考语文试卷

中山纪中、深圳外国语、广州执信2019届毕业班 语文科三校联合考试试卷 本试卷共8页,24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市、县/区、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 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咋.呼/咋.舌阜.盛/ 馥.郁惟.妙惟肖/娓.娓动听 B.棱.角/菱.角扑朔./追溯.载.舟覆舟/载.入史册 C.皮癣./苔藓.隽.永/镌.刻刚愎.自用/无裨.于事 D.训诂./沽.酒徜徉./佯.装引吭.高歌/沆.瀣一气 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据说短信拜年,已成为与吃年饭、看春晚并列的春节三件大事。同一时间里,祝福短信便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铺天盖地的散播。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内容大同小异,相互抄袭,人云亦云,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有专家认为,虽然转发短信内容多姿多彩,但人们更容易被原创的温暖与真诚打动。 A.铺天盖地 B.人云亦云 C.不厌其烦 D.多姿多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亚太经合组织第十七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新加坡召开,本次会议同期举办“未来之声”活动,将邀请来自各经济体的约百名学生代表和指导老师来参加。 B.季羡林老先生即使在病榻,仍然忆往述怀,思考人生,写下了富有思想性的佳作《病榻杂记》,完全可以说是季老“思想不老”的极好写照。 C. 艺术欣赏中的审美体验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欣赏者要自己体悟,一经点破,那含蓄蕴籍的美感常常会遭到破坏的危险。 D. 世博会结束后,主题馆将改为标准展览场馆,与世博中心、星级酒店等一起组成能适应举办展览、承接会议需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村道旁、树荫下,,;长弄里、街梢 头,,;商邑中、闹市 处,,。 ①江南乡村粗茶淡饭的日子因此有了一份知足的踏实和依靠 ②朱漆的井栏护立诸多大小不一的水井 ③江南古镇荣辱不惊的岁月藉此平添几许鲜活的滋润和热闹 ④粗朴的麻石围起一圈圆圆的土井 ⑤江南旺埠车马川流的繁华仗此更具踌躇的厚实和轩昂 ⑥凉润的青砖砌出一口悠悠的老井

高三语文高考模拟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海岱地区这些新石器文化核心区衰落,中原核心区稳步崛起,中原中心趋势形成,这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改变的历程。旧大陆西部即我们传统上所说的中亚和西亚传来的农作物(大麦、小麦)和绵羊、山羊、黄牛和马等家畜,显然对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起了作用。同时,伴随着冶金技术的东传,青铜铸造技术在中原地区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标志着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形成。然而,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于中原地区的产业仅为补充,未起到多大的作用。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对于中原的崛起作用有限。因此可以说,青铜时代的全球化不是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动因。 造成中国新石器时代传统核心区域文化衰落以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彻底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史前商品经济基础与以黄河中游地区(后来的中原)为代表的小农经济基础之间长期博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由于其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总体和谐并充分适应东亚地区的生存环境,战胜了长江流域的商品经济,导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 以专营农牧两侧的中间商贸为经济基础的半月带社会政体或文化中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兴起的,半月形地带的兴起得益于其农牧交错带的经济地理区位。 随着夏商周三代东亚文明中心的形成,半月带文化与文明衰落,半月带的功能从欧亚东西双方贸易的媒介,转变为在中原和欧亚草原之间的“保护膜”,如同

带有瓣膜的细胞壁,总体上起到阻隔东西方自由交流的作用。正如英国学者杰西卡·罗森夫人所认为的那样,东西双方只是透过半月带即她所谓的“中国弧”进行“接触”,并非“交流和融合”,中原仅仅是有选择地接受西方的文化因素与技术。中原透过半月带这一“保护膜”向西方输出的恐怕主要也只有丝绸和粟了。 考古资料表明,中原夏商周三代许多先进的发明和政治策略,都被视为国家机密——核心“秘密武器”而被禁止西传,比如发达的天文历法知识体系、完备的圭表测量技术,以及天下观、礼乐制度观念、玉礼器制度观念等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与此相反的是,中原许多政治发明和技术,却对朝鲜半岛、东南亚地区开放,影响极为深远。显然,先秦时期中原政权始终将东亚大陆视为自己安全的腹地和大后方,而将欧亚草原高地视为外方。 先秦时期中原政权的这种亲疏观念,使得以旧大陆西部为策源地的“青铜时代的全球化”停留在浅表的金属、作物、家畜三类技术层面,并主要将青铜、牛羊、小麦引入“祀与戎”领域,这不仅加深了青铜时代东西双方的异质化,还进而使先秦时期的中原成为坚挺的东亚文明核心。 (摘编自何驽《中国史前文化格局与青铜时代全球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表现为西辽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等新石器文化核心区的衰落。 B.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传统商品经济文明中心衰落后,半月带的兴起,与半月带独特的经济地理区位优势有关。 C.西来的新作物与家畜对中原地区的影响有限,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改变与西来文化、文明无关。

最新语文-高三上海市三模语文试卷

语文 2018年高三上海市三模语文试卷 语文 考试时间:____分钟 题型填空题简答题阅读理解总分 得分 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郴江幸自绕郴山,____?(秦观《____·郴州旅舍》) (2)____,____,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3)黄庭竖的《登快阁》善于运用典故表达情感,其中____句用伯乐与钟子期的典故,隐喻世上已无知音。 简答题(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____分,共____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老年大学激励老年人“壮心不已”,以下句子合适的一项是()(2分) A. 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B. 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 C.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 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2)“但它正在推动进化的过程,速度之快已为原来的基因所望尘莫及”这句话应在下文中()处。 (A)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最近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复制基因。(B)它就在我们眼前,不过它还在幼年时代,还在它的原始汤里笨拙地漂流着。(C)这种新汤就是人类文化的汤。(D)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 12—14 题。(8 分)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12.这首诗共有几组对仗句,正确的一项是()。(1分) A. 一组 B. 两组 C. 三组 D. 四组 13.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2分) A. 含蓄委婉 B. 沉郁顿挫 C. 平淡自然 D. 遒劲昂扬 14.请结合作品对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加以赏析。(5分) 6.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18分) ①赵芬,字士茂,天水西人也。父演,周秦州刺史。芬少有辩智,颇涉经史。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历记室,累迁熊州刺史。抚纳降附,得二千户,加开府仪同三司。大冢宰宇文护召为中外府掾,俄迁吏部下大夫。芬性强济①,所居之职,皆有声绩。武帝亲总万机,拜内史下大夫,转少御正。____。后为司会,申国公李穆之讨齐也,引为行军长史,封淮安县男,邑五百户。复出为淅州刺史,转东京小宗伯,镇洛阳。 ②高祖为丞相,尉迥与司马消难阴谋往来,芬察知之,密白高祖。由是深见亲委,迁东京左仆射,进爵郡公。开皇初,罢东京官,____。未几,以老病出拜蒲州刺史,加金紫光禄大夫,仍领关东运漕,赐钱百万、粟五千石而遣之。后数年,上表乞骸骨,征还京师,赐以二马轺车,几杖被褥,归于家,皇太子又致巾帔。后数年,卒。上遣使致祭,鸿胪监护丧事。 ③子元恪嗣,官至扬州总管司马,左迁候卫长史。少子元楷,与元恪皆明干世事。 【注】①强济:精明干练。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分) (1)周太祖引为相府铠曹参军() A. 延长 B. 率领 C. 引导 D. 推荐 (2)拜尚书左仆射() A. 拜见 B. 拜服 C. 授予官职 D. 拜谢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B. 拜尚书左仆射/与郢国公王谊修律/令俄兼内史/令上甚信任之。

河南省八市联考2019高三第一次摸底语文试题(附答案)

河南省八市联考2019高三第一次摸底语文试题(附答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时期,土地交易颇为频繁。在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通过个人道德修为、社会关系制约、国家法律规范三重保障,明清土地契约得以顺利履行。 明清时期,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多重性结构变化,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产生实质性分离,由此出现了买卖、典当、质押、分产、租佃等多种类型的土地契约文书。这些土地契约虽然因为土地转移权属类型、乡间俗例的差异而各有不同,但是为了双方快速便捷交易,明清时期已形成类似标准化的“格式合同”。这种契约几乎包含了民事合同的所有要件,对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范。契约文书对当事人权利和义务的明确规范,对这一时期土地权属流转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契约的顺利履行首先有赖于当事人的自觉自愿,取决于当事人是否重信守诺,是否能做到自我的道德约束。 但实际契约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可能因为个中情由而中断或者撕毁契约,从而导致纠纷、争诉等。这就需要外部力量对双方进行监督,以协助契约的顺利履行。几乎所有明清土地契约文书中,都有“中人”“中见人”“中保人”“凭中”“居间人”等。中人扮演了中介、担保人、调解人、证人等多种角色。中人要保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没有争议,要参与土地定价、土地贯瘠与否、土地大小等交易过程中实质性问题的讨论和鉴别。有些中人在促成交易方面颇有经验,他们会将也许并不太熟悉的交易双方约在一起“三面言议”,凭借自身的威望或者智识,说服当事人最终达成协议签订契约。一旦契约出现纠纷或者争诉,中人有责任进行调解。中人凭借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威望,以及对交易双方实际情况的熟悉,会督促双方履行相关义务,或者适时进行调停、斡旋、说合,尽力解决双方争端化解纠纷。如果调解无果,纠纷最终走向诉讼程序。 作为保障社会规范正常运行的最后措施,法律会适时介入各种契约纠纷。双方合意达成的契约文书称为白契,也称为私契。经政府登记入册认可的契约文书则为红契,也称官契。通常红契附有由承宣布政使司统一印制的官府收取契税的证明——契尾。契约经过交契税盖官印后,买受人即可持往过户,过户后,产权转入买受人名下,买受人同时承担相关赋税。

高三上学期三校联考语文试卷答案

高三联考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一项是() A.觳觫鸿鹄核儿囫囵吞枣 B.隽语狷介圈养字迹娟秀 C.狎昵罅隙狡黠闻名遐迩 D.毋庸吾辈芜杂忤逆不孝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与沿着河谷蜿蜒穿行的老版不同,新版金温铁路采用截歪取直的方式,桥梁和隧道成为穿越高峡深谷的主要手段,桥梁总长达4 9.8公里以上,隧道总长超过108公里。 B.“上汽-通用企业馆”在料峭的春寒里打下第一根桩基,是什么力量吸引着世界各国和跨国企业纷至杳来?金麒认为:“这是为汽车行业寻找转危为机的长远之策。” C.更怪异的是,媒体对“禁报令”连篇累黩的“炮轰”,以及市民对地铁购报的迫切需求,有关部门竟然几乎“视而不见”,“心理素质”之好令人咂舌。 D.浙江,请收好行囊,捋清思绪,攒足气力。科学发展的大道上,我们期待你昂首阔步的身影!回报我们的,必定是一次更加绚丽的蜕变和更有分量的飞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苹果砸脑袋”这段趣事显然经过牛顿本人润色。不仅如此,后人也在不停地添油加醋,使故事中的牛顿显得更加人性化。 B.也有人认为央行如果月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无法排除加息的可能,只是加息涉及面宽泛,要祭出这一“撒手锏”的代价也相对较大。

C.什么是诗性?中国传统文化对诗性有什么独特规定?关于这些问题,因为自身学养不足,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缺乏深度追问。 D.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目前,全球经济好转的基础并不牢固,全面复苏缓慢、曲折。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世界经济进入了大变革时期。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贝类长久以来都被公认是最具催情的海产,牡蛎,也就是生蚝,尤其是个中翘楚,因为牡蛎等贝类食物中富含大量的锌。 B.面对质疑,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20日发表声明作出回应,承认报告中有关喜马拉雅冰川消融速度和可能消失日期的表述充分缺乏科学依据。 C.王菲亮相春节晚会是歌舞类节目中观众期望值较高的节目,她在春晚唱什么歌曲一直被春晚剧组视为最高机密。 D.尤先科和萨卡什维利两位总统是亲如兄弟的伙伴,两人在加入欧洲大西洋体系、疏远甚至对抗俄罗斯问题上互为奥援,把里海—外高加索—黑海一线搞得沸沸扬扬。 5.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艺术是“文明的生活的纪录与赞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艺术也一直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每一个伟大的文明,都创造出属于自身的辉煌艺术。 ①按照摩尔根的看法,文字、铁器与礼仪是文明时代的三大标志。 ②但早在文字产生之前,原始艺术就已相当成熟,如我们在原始洞穴中所见到的那些壁画。 ③从发生学角度看,艺术的出现早于文明时代的到来。 ④这些壁画还成为现代艺术家如毕加索等竞相模仿的对象。 ⑤这些壁画不仅真实地记录下原始人的生活,本身也是一种成熟艺术。 6.近日,在某市公交公司举行的媒体座谈会上,客运部负责人提出,春节前后,将率先在×路等公交线路上推行“无饮食车厢”。公交公司客运部说,试点开展“无饮食车厢”,主要有三个考虑:消除公交车里的异味,保持车厢环境卫生,保证乘客乘车安全。如果乘客上车时,手里拿着食物,司机看到会劝导,另外,会考虑在车厢里贴上标语,引导乘客不在车厢进食。请结合公交公司客运部的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