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五 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_意蕴)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五 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_意蕴)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五 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_意蕴)
(通用版)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精准训练五 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_意蕴)

精准训练五探究散文的主题(情感、意蕴)

练前提示探究文本的主题,指从全文整体上去探究文本的内涵或意蕴,或从“言”,或从“形”,或从“意”,或从“技”。典型提问:①请探究文章的深刻意蕴(情感取向)。②文章写了……这给我们哪些启示?③作者(文章)为什么要写……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分析)。要探究文本的主题,意味着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丰富的东西。一般从分析标题、理解首尾重要语句、挖掘形象内涵等角度入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百年震柳

梁衡

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公里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公里。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公里,称之为“滚湖”。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人老看脸,树老看皮。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这棵树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100岁。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

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详细描述了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为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做铺垫。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山移、地裂、河断、城陷”简洁准确地概括了地震的强度,而“阳光暖暖地抚慰”“细雨轻轻地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答案 D

解析A项“下文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B项“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的同情”不当。C项“增强了文章叙事的真实性”不妥。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说明原因。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说明。②照应上文。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③丰富内涵。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一百年前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它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水在水之外活着

葛水平

①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更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适合做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在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②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

③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

④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

⑤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源”至此而出。

⑥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自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到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漫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别有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⑦如今,羊群代替了河水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有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石板,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再一次挥动起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

只头羊抬高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

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不是吗,这个世界仿佛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是不是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

⑧明代诗人王徽有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的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什么都没有了。”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寻,资源争夺可以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

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

.....,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撂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

⑨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

⑩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尽管沁河两岸少了河水的滋润,但河谷空阔、羊群遍野、空气纯净、鸟鸣山幽,这一切让作者心旷神怡,喜不自禁。

B.新修却已经残破的“沁河源头纪念碑”暗示当地的人们遗忘和漠视曾经养育了自己的沁河,也就有了今天沁河的干枯。

C.作者在第⑧段引用明代王徽的诗句,主要是为了点明沁河两岸的风物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增添文章底蕴。

D.全文语言简洁而富有张力、凝练而富有诗意,如第⑧段连用的五个“走”字饱含着作者对沁河的满腔热情。

答案 B

解析A项由原文第④段“有寂灭,也有疼痛”可见美景带给作者的不仅仅是喜悦。C项通读全文可知此处提及古代沁河盛况更主要是引发读者进行古今沁河的对比反思。D项五个“走”更多的是表达出作者对于恢复沁河盛貌的焦虑之心。

5.文章多处提到“羊群”“放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结构上,作为文章的线索之一,羊群及牧羊人的叙述贯串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内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牧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

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主题上,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牧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

6.“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请结合全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句话意思是作者前往沁河探源,只见干涸的河床,水存在于沁河之外,作者为此而着急不已;作者为人们过度开发利用沁河导致沁河断流的现状感到着急焦虑,揭示了作者对沁河现状的反思与拷问,极具现实的疼痛感;河流孕育生命,水的干涸意味着昔日农业文明的日渐消亡,作者借此表达了对古代文明消逝的焦虑、哀叹及忧患。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技巧 一【结构篇】 (1)标题含义及作用 答题思路: (一)揣摩标题的含义 标题的含义包括----- 表层含义: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二)分析标题的作用(人物、环境、情节、主题、手法) 1. 标题新颖、或引人深思、意味深长、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写作手法。一看是不是运用了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反问、反复、用典等;二看是不是运用了表现手法,主要有象征。 3.贯穿全文线索 4.揭示情感主旨 5.体现主要内容 6. 表明写作对象 7、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如果是对标题的理解,且分值较大,含义及作用可以都写上 (2)材料关系 判定文章的材料搭配只要是涉及到文章内容的,涉及到文章具体情节和内容和事实的一概定为是文章材料之间的关系。材料的关系总共有四种,分别为铺垫、照应、对比和衬托。 判定文章材料(内容)关系及所起作用 考试变形 1.在遇到有人在雪地被冻僵时,作者多次写到两人不同的反应,请试析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3分) 2.文章第x段内容删掉也不会影响文章故事内容的讲述,你是否建议删掉,为什么?(5分) 3.文章中在到“淡竹”的同时,也写到了文天祥、陶渊明等人,这样的安排在文章中起到了什么作用。(3分) 铺垫 1.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或缘由 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对故事的发生发展作必要的情况介绍。 2.交代故事发生发展的相关情况,使故事情节发展更为曲折动人,自然平稳。 发生-----突出人物形象 渲染环境背景 发展----递进。转折(曲折,跌宕起伏) 3.为下文的情节发展设置暗示或伏笔 这种铺垫形式主要是用次要情节去暗示主要情节的发生,为主要情节埋下一个伏笔 照应 就是对前面讲到的文字或情节,文章其他部分有与其相呼应的内容,前后关照,呼应配合。通俗的讲,就是在一篇文章中,对前文提到的人,事,景,物,提出的问题,原因或结局,后文要做必要的交代,后文将要出现的情况,在前文也要有所预示,使得文章的结构严谨,情节周详,缜密。 1.文题照应 这种照应法即文章的内容要紧扣题目,做到点题,突出中心,常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情节照应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经典)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归纳 小说阅读 1.明确概念: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2.四要素: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是:主题) 一、人物形象 1、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 肖像描写:暗示人物身分和地位;反映人物的精神状态和风貌;反映人物的性格爱好. 动作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心理描写: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暗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语言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细节描写: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能更细腻地展示人物的某一特征。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描写对象的特点鲜明突出。 2、小说中的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能自由的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交流情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客观的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人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主人公、次要人物。 这两类人物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 主人公是文章塑造的核心人物,能够揭示、突出、深化主题; 次要人物能够对比、衬托主人公,突出主人公的特点,使主人公形象更加鲜明;也能够推动情节的发展或者造成情节的陡转;有对比、衬托、揭示主题的作用。 4人物形象的分析是小说常考的题型。 设问角度: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由面到点分点作答,性格特点+文中的依据(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如何解答这类题型,一般可从五面揣摩: 第一,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把握人物性格; 第二,从描写手法中认识人物性格。作品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都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第三,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中认识人物性格; 第四,借助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把握人物基本特征。包括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第五,从社会环境、活动场景及人物关系中认识人物的典型意义; 注意:区别“人物形象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人物形象特点的核心是人物的性格特点,但还包括人物形象的身份、职业、地位、技能、行为习惯等因素。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则只指人物的品行、情感、精神等心理特点。 二、情节

2019年高考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失血的村庄 林纾英 我在等待,在守候着,我等待村庄回归,等待那条融入我灵魂的河流。我用文字记录,用文字去完成 对一个村庄的坚守。我希望千百年后,生息在这块土地上村庄的子孙会在我显白的文字里寻到他们灵动跳 跃着的那个绿色村庄,尽管我不确定这块土地上还能不能生长出它的子孙,照此下去! ——题记村庄是什么?是水流潺潺,遍地长满了野草与野花,有山峦,有梯田与瓜果,还有乡亲自足自乐的笑 脸。村庄是铺陈于大地上的一幅农耕画卷,是我的精神家园。 打开村庄尘封的门,我就看到了这个村庄,看到了一方小院里养着的一群鸡鸭。我还看到一条老黄狗 烦躁又无奈地耷拉着硕大的舌头满院子转悠,转了一圈后,就在门楼下阴凉地方卧下来,一边哈达哈达喘 着气,一边看院中系着围裙忙碌的女主人。 傍午,天越来越热了,从各家各户院墙内不断地有母鸡下蛋后抻着脖子,一个比一个起劲地“咯咯哒、咯咯哒”自豪而又炫耀的声音传出来。寡妇三翠家的大门一如既往死死地紧闭着,她紧闭着的狭窄门缝从 来就不曾透出半丝的闲言碎语。 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汉叼着一只老木头烟袋沿河边慢悠悠地走着,在他的肩上有一付木骅犁,他身后不远处跟着一头老黄牛,牛不时地甩着尾巴驱赶那些不即不离一路追随着的牛虻与苍蝇。牛背上有 一捆青草,后面还有一条追着老牛尾巴撒欢的狗。 …… 我从村庄那扇尘封已久的门后轻易地就捡拾起这幅泛黄的老照片,照片上落满了时光厚重的灰尘。当 我一点点地拂拭去尘灰、当我细细审视照片的时候,我看到了时光的冷厉,它已经褪去了村庄昔日的温柔 与明丽。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够回到我从前的村庄。 多年来,无论梦里梦外我一直就在追寻这个村庄,我的车轮不停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滚动,从城市到 乡村,再从乡村到城市。我的灵魂也跟随着我的脚步在这三十几分钟的路上徘徊,就像一只飘忽在半空中 的风筝。我在这一头,家乡在另一头。那条长长的路是连结我和村庄的丝绳。 我的村庄名字带一个“沟”字,针对这个村庄,后来我查了很多资料,在众多的史志中我没有找到关 于村庄的历史记录,只在一本乡志中发现了对于村庄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简单介绍,可见这个村庄在历 史上,在人们眼中有多么微不足道。村庄隐于沟深林密的群山交叠处,实际上就是群山皱褶处一条大沟里 的百多户人家。而就这样一个深居简出的小村庄,多年以后竟被人们发现了它存在的价值,被人像名贵古 董一样从深山里开发与挖掘了出来。 许多年来,这个大沟里的村庄一直就像一棵深深根植我心底的枣树,我能记起它开出的花、结出的果,还有沟里潺潺流淌着的小河。我是闻着它的花香,吃着甜果,喝着甘美河水长大的山里孩子。如今我的肉 身走出了村庄,我的灵魂却从来就没有从那里走出来,从没有一刻将这个村庄忘记过。我一直被诱惑着, 我总惦记着,渴望着能回到它的从前,去采摘,去收获;我渴望着再次走进村庄的河,用它的清波洗去我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详细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 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 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 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 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 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知识要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知识要点 (一)记叙文的“六要素”和小说“三要素”。 记叙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二)记叙文的线索和作用。 记叙文的线索是连贯文章始终的脉络,是文章的纲。 记叙文的线索分类:人线(核心人物)、事线(核心事件)、地线(地点转换)、时线(时间推移)、物线(核心事物)、情线(人物情感变化)。 线索的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并推动情节发展。 文章的线索的寻找主要看: 1.文章的标题。 2.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 3.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4.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 (三)记叙的顺序和作用。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楚,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最高潮的片段提在前边叙述。后发生的事写在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使情节波澜起伏,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 3.插叙: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先的 叙述,插入一部分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继续原来的叙述内容。作用:对情节起补充作用,使情节更完整,可以丰富、衬托人物形象,突出中心,内容更充实。 (四)记叙的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作用: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2.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作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用“他”或“他们”(直接姓名xxx),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起来比较自由开阔。 3.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作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有亲切感,便于抒发强烈的情感。 (五)记叙文主旨的归纳。 记叙文的主旨是蕴涵在所记叙的人、事之中的,所以准确归纳记叙文中心意思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的归纳的具体方法是: 1.抓住文中直接告诉读者中心意思的语句; 2.抓住开头、结尾段中提示中心意思的点题句、关键句,用适当的词语连贯起来; 3.通过结构分析来归纳主旨,把文章各部分的大意连贯起来,突出详写的内容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高考阅读 2014-01-07 0802 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模式 一、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一)题型示例: 1、联系全文,指出“×××”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2、文章第一段写了“……”,这样写对全文结构安排有什么作用? 3、“×××”句(段),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地描绘“……内容”后,又写了“……内容”,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请你进一步地理解文章思路。或除了以×××为思路安排的文章结构外,本文还有另一个隐喻性的表达结构,请写出体现这一线索来。

6、本文主要分几个画面来写,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7、请概括文章写了哪些方面?或概括特点? 8、引用了材料有什么作用? (二)答题程式: 1、某某句,某某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考虑与上文、下文的关系,一是前后文的呼应,二是对下文的铺垫。答题必须结合上下文内容来回答。 例:“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 答案研读: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疼男人作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某某段中的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写了什么内容(概括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运用什么手法写的+起到了什么用的表达效果(联系中心)。 例:在文章开头详细叙述了自己走乡间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研读:从自己的经历谈起(内容),借用了对比的手法(手法),行文自然生动,为下文谈的孤绝境界(中心)作了铺垫。 3、为什么从这里写起;先写这个后写那个,为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一般从结构、内容(表现形象,思想、主题思想)与艺术手法三个方面回答。 例1: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 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同时也为后面美丽的湖水做好铺垫(手法、结构);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内容)。 例2:文章用“有什么花朵能比这样的烟花更美丽呢?”收束全文,请对此简单赏析。 答案研读:以这个反问句单设一段,卒章显志(结构)。“这样的烟花”不仅有形状、颜色与光亮的美丽,更是和平团圆的象征(手法)。这个反问句强烈的表达了反对战争、热爱和平的愿望,使文章意蕴深远,激发人们思考(内容、中心)。 4、线索题:点明线索+分析作用(如何体现中心) 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等。回答时要点明文章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有机连接、结构清晰、情节集中、揭示主题、使行文富于变化。 5、结构特点(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记叙文(散文)的文章结构特点:①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等;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层深入。同时要适时的结合中心回答。 例1:本文是怎样谋篇布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6分)(2007年四川《焰火的变奏》) 答案研读:从空间上,夜空与湖泊两相映衬;从时间上,现在与过去交织与碰撞。 例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4分)(2007年重庆《告别三峡》) 答案研读:(1)以“告别”为中心;(2)感性到理性。 6、文章大意的概括题:要寻找出各段的段中心句,最后把握好中心。 7引用、或举例子的作用、用意题:围绕中心作答,只是看它是为段中心还是全文中心服务。 (三)套语集锦 句段的作用 (1)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④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④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2)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做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换话题。 (3)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二、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层级:C、分析综合 (一)题型示例: 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高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指导范文

高考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指导 散文和小说的主要区别 ?1、散文重在抒情,小说主要是叙事; ?2、散文一般比较真实,小说多数是虚构; ?3、散文以第一人称为多,小说多种人称均有; ?4、小说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重在刻画人物形象,而散文没有这么突出。 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 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是小说必须具备的三要素。其中,人物形象又是主要要素。 小说阅读训练题型概略 ?一、环境类题二、人物类题(或“形象类”) ?三、情节类题四、主题类题 ?五、理解含义类题六、技巧类题七、作用类题 1.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主旨的。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有时为了介绍人物和背景在开头加上“序幕”,为了深化升华主题在结尾加上“尾声”。故事情节一般都是虚构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心理描写 行动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语言描写 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 ?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 3.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也有重要的关系。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Ⅰ)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赵一曼女士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永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历年真题汇编

2016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现代文 全国卷1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锄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模板参考

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及 模板参考 实用类文本是一种偏向于实际工作所需要用到的文章,下面是高考语文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学类及实用类文本阅读: (11-12题,25分,力争17分以上)[约23分钟] ①整体把握:人物、事件、景物、情感,明确作品主题; ②认准答题方向:词句理解、作用、分析问题、归纳主旨等; ③答题要注重和文章主旨结合起来考虑。 ④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分析、概括、分条陈述等,做到表述严密,条理清晰,逻辑合理,语言通畅。 【友情提醒】 ①解题前切记填涂选考题号 ②解题时要经过五个步骤:通读,了解内容;看题,明确所问;找点,圈定答题区域;过滤,综合判断;权衡,规范作答。 ③阅读备考中的突出问题(“五缺”) 缺乏整体感知和整体把握意识; 缺乏结构意识,不善于借助层次分析把握内容要点; 缺乏文本意识,作答过于主观随意或盲目;

缺乏提炼整合手段,有效分析往往不足; 缺乏作答规范意识,错字语病频频出现。 ④解答一般方法 阅读与解题的一般要求: 1、原则:主题在心中,答案在文中,方法在胸中 2、观念:整体的观念、联系的观念 3、步骤: 第一步——速读原文 第二步——审读试题 第三步——重点回读 第四步——紧扣原文、灵活作答 规律点睛: 1、整体阅读把握主旨 2、认真审题文题对应 3、瞻前顾后考虑全面 4、对照要求规范答题 ▲掌握语言组织方法: (1) 摘句法: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进行压缩; (2) 合并法:在各层意思不可缺时,可将各层内容合并起来; (3) 提炼法:对于没有中心句的段落,要概括各段大意,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与答题模板 常考考点归纳:解读标题、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理清线索、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揣摩人物心理、概括文章主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手法、赏析精美语言、设题方式及解题技巧如下: 一、在标题上设题 1、标题有什么含义 从题目的表层义、深层义、主旨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蕴含的情感、主旨等几个角度考虑。 2、题目有什么作用 (1)是否概括了文章内容,是否为主要情节, (2)是否蕴含(点明)文章的主旨,蕴含或表达了情感, (3)是否新颖、有趣味性和吸引力等。 《智取生辰纲》——主要情节,《羚羊木雕》——贯穿全文的线索, 3、如何拟写标题 可抓住文章的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作者情感,用简练的语言去表述。 二、在情节上设题 1、如何概括全文内容、情节或场面 人物、事件的经过和结果三要素缺一不可。 答题模式为:人物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2、简述故事情节 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在环境描写上设题 自然环境有什么作用:渲染XX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XX情感、预示人物的XX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有什么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XX时代背景,渲染XX环境气氛。 ※关于社会环境描写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如《孔乙己》中对咸亨酒店的描写) ※注意场面描写 场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不同在于:环境描写是描写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是“静态”的描写;而场面描写是以多个 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的描写。场面描写要表现出一种特定的气氛,常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以及映衬、象征等多种手法,为表现人物服务,为突出中心服务。 四、在人物形象上设题 1、辨识、分析刻画人物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xx手法,塑造了xx形象,表现了主人公xx性格特征。 (1)正面刻画也叫直接描写,方法简称为肖(外)、语、动、心 肖像描写交代了人物的XX身份、XX地位、XX处境、经历以及XX心理状态、XX思想性格等情况。 语言描写刻画xx的性格特点,表现XX的某种品质 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XX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XX性格特征或XX精神品质。有时还推 动了情节的发展。 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XX思想,揭示了人物的XX性格或者XX品质。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散文

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散文阅读 一、分析作品结构 1.文段作用 开头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渲染气氛;设置悬念(小说);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提出问题,引人注意;欲扬先抑;开门见山,直入主题;首尾呼应。 中间段:过渡(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照应上文,呼应下文;由叙述转向议论;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到……,层层深入);前后照应。 结尾段:卒章显志;总结全文;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首尾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戛然而止,回味深长。 标题:主题;虚实;双关;线索 2.引用(穿插性材料)作用 印证……的观点(表现……的容);与……形成对比或衬托(正衬、反衬);增强作品的文化涵、文学色彩;多角度丰富文章容。 3.分析句段作用型 容上:主要看这句(段)写了什么容,要表达的意图等。 结构上:引起下文,过渡,铺垫,照应,点明(或深化)主旨,总结等。 4.文章的三种结构层次 相承:承接+递进(叙事——议论或抒情,写景——议论或抒情) 相并:并列+对照(并列式、对比式) 相属:总分+分总 5.布局谋篇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设置悬念;一波三折;主次(详略得当) 6.选取、安排素材 取材作用:凸显主题,拓展主题;具有典型性、代表性;以小见大;线索

安排材料:按时间顺序;按观察点的变换;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按作者所见所闻、所感为行文线索;由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先扬后抑、先抑后扬。 二、概括段(层)意、主题 题目解读法;分析首尾法;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联系背景法 概括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描写),表现了……的思想感情(赞美或批判……) 三、体会句子含义 1.句子含义的类型 表层含义:字面意思 语境含义:在句中的临时意义,玩玩指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 深层含义:句外意义,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反语、双关、婉曲) 2.理解、体会角度 关键词语 分析修辞:还原为没有使用修辞的意思明白的句子:比喻句找相似性,比拟句找形象性,借代句找相关性。 特殊位置 文本主旨(段意、情感)、上下文、结构层次 3.答题步骤 步骤:思想性(句子含义)——艺术性(修辞手法、表达技巧及其效果、作用) 格式:①这句(段)话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②表达了……的容,达到了的作用(结合具体句子分析作用) 四、鉴赏表达特色 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语言表达 1.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详略、记叙人称、记叙方法 ①详略:详写突出细节,注意渲染烘托,多用铺手法

2018届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师版)

2018届级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 小说阅读 【教学目标】 1.明确高考考纲要求、命题特点,探究总结文学类文本解题技巧。 2.提高阅读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3.能快速阅读文本,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中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有效地提高现代文的阅读质量。 【教学难点】 揣摩命题者的意图,把握规律,学会现代文理解、筛选、推断、归纳、整合的策略,从而有效地提高答题的有效率。 【教学课时】10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读文:抓住文体特征,整体把握 一、考点解读 2017年新修订的考试大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设定为“必考内容”,《考试大纲》对“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1.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诗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戏剧中矛盾冲突的设置。 2.鉴赏评价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现。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要求对作品表现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内涵作出评价。 3.探究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要求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作品影响进行分析。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 二、整体阅读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可按篇幅、题材、流派等分类。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2、高考小说文的特点:(多选择微型小说)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文学类文本阅读(含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共7题;共113分) 1.(2018?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经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士兵在深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烤火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呦”……这些都是给躺在病床上的在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的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有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下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来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或这样少。”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几十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颗烟。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永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小说类文本阅读作用题答题模板

小说类文本阅读 作用题:文章是如何叙述的?/文章是……叙述的,这样写的好处?请简要分析。 结构:○1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做铺垫(构成对比);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过渡照应,承上启下;补充情节,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给读者留下思考或想象的空间。 ○3呼应上文,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升华感情;揭开悬念,产生波澜。内容:说明了……主旨;抒发了……感情;营造了……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 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整体) 人称运用: 第一人称:叙述亲近自然,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自然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呼告抒情更强烈感人,便于对话(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感和亲切感。 用于物——起拟人化的作用(小说类文本阅读) 语言生动,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营造对话空间,富有新鲜感。(人物传记)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显得客观冷静,便于叙事和抒情。(小说类文本阅读) 能直接展现传主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应现实、灵活、自由,信息 量大(人物传记阅读) 想象、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 对话体:多用对话形式,以……之口自述……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外貌、语言、心理、行为、细节、环境描写相结合 主次、详略、线索安排 铺垫、悬念、伏笔、过渡、照应、衔接 叙述顺序 ○1顺序:层次分明,情理谐调,文章气势贯通;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人物、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脉络清楚,有较强的时空层次) ○2倒叙:造成悬念,埋下伏笔,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便于突出文章主题。

与结尾相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3插叙:插入与文章情节或人物相关的情景或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便于读者把握 文章结构,增进读者对人物事件发展情况的了解;这种中断或停止,使读者感到张弛 有度,活泼轻松; 更加全面刻画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完整,便于突出文章主题。(小说) 展开重要事件,或对重要人物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或提供重要的背景材料。(传记)○4补叙:使文章更加完整,生动形象。 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比拟:给物赋予人(给人赋予物)的形态、情感(拟人、拟物)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印象。 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突出。 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思考;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 (十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汇编(新课标卷Ⅰ)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古渡头 叶紫太阳渐渐地隐没到树林中去了,晚霞散射着一片凌乱的光辉,映到茫无际涯的淡绿的湖上,现出各种各样的色彩来。微风波动着皱纹似的浪头,轻轻地吻着沙岸。破烂不堪的老渡船,横在枯杨的下面。渡夫戴着一顶尖头的斗笠,弯着腰,在那里洗刷一叶断片的船篷。我轻轻地踏到他的船上,他抬起头来,带血色的昏花的眼睛,望着我大声说道:“过湖吗,小伙子?” “唔,”我放下包袱,“是的。” “那么,要等到明天啰。”他又弯腰做事去了。“为什么呢?”我茫然地,“我多给你些钱不能吗?” “钱?你有多少钱呢?”他的声音来得更加响亮了,教训似的。他重新站起来,抛掉破篷子,把斗笠脱在手中,立时现出了白雪般的头发,“年纪轻轻,开口就是‘钱’,有钱就命都不要了吗?” 我不由得暗自吃了一惊。他从舱里拿出一根烟管,饱饱地吸足了一口,接着说:“看你的样子也不是一个老出门的。哪里来的呀?” “从军队里回来。” “军队里?……”他又停了一停,“是当兵的吧,为什么又跑开来呢?” “我是请长假的。我妈病了。” “唔!……”” 两个人都沉默了一会儿,他把烟管在船头上磕了两磕,接着又燃第二口。夜色苍茫地侵袭着我们的周围,浪头荡出了微微的

合拍的呼啸。我的心里偷偷地发急,不知道这老头子到底要玩什么花头。于是,我说:“既然不开船,老人家,就让我回到岸上去找店家吧!” “店家,”老头子用鼻子哼着,“年轻人到底不知事。回到岸上去还不同过湖一样的危险吗?到连头镇去还要退回七里路。唉!年轻人……就在我这船中过一宵吧。” 他擦着一根火柴把我引到船艘后头,给了我一个两尺多宽的地方。好在天气和暖,还不至于十分受冻。当他再擦火柴吸上了第三口姻的时候,他的声音已经和缓多了。我躺着,一面细细地听着孤雁唳过寂静的长空,一面又留心他和我谈的一些江湖上的情形,和出门人的秘诀。“……就算你有钱吧,小伙子,你也不应当说出来的。这湖上有多少歹人啊!……我欢喜你这样的孝顺孩子。是的,你的妈妈一定比我还欢喜你,要是在病中看见你这样远跑回去。只是,我呢?……我,我有一个桂儿。你知道吗?我的桂儿,他比你大得多呀!你怕不认识他吧?外乡人……那个时候,我们爷儿俩同驾着这条船。我给他收了个媳妇……” “他们呢?” “他们?那一年,北佬来,你知道了吗?北佬打了败仗,从我们这里过,我的桂儿给北佬兵拉着,要他做伕子。桂儿,他不肯,脸上一拳!我,我不肯,脸上一拳!……小伙子,你做过这些个丧天良的事情吗?…… “小伙子!你看,我等了一年,我又等了两年,三年……我的儿媳妇改嫁给卖肉的朱胡子了,我的孙子长大了。可是,我看不见我的桂儿,我的孙子他们不肯给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