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石首全力建设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

构建“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谋求新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石首市作为长江沿岸29个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员之一(其中唯一的县级市),长江沿线的新兴工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城市,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重要旅游城市,如果依托优势、找准定位、发挥特色,主动应对新战略,抢抓新机遇,从而在“一带一圈”整体开发中谋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是当前我市面临的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一、充分认清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地位

(一)新兴工业城市

石首已形成以精细化工、林产品加工、汽车零部件、棉纺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并拥有“楚源”牌活性染料、“吉象”牌中密

度纤维板2个“中国名牌产品”。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被纳入湖北省52家重点产业集群;林产品加工产业已网络湘鄂边县市区原料林基地150万亩,正在积极申报湖北省重点产业集群;汽车零部件、棉纺行业作为我市的传统产业,有着较好的发展基础,具备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二是承接平台优越。石首经济开发区是湖北省13个重点高新技术产业园之一,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园内基础设施完善,生产要素供应充足,先后引进了浙江万向、上海中林、南京西普、劲牌酒业等长江流域内企业,目前尚有充裕的产业承载空间,能为我市与沿江各中心城市开展深层次的产业合作提供保障。

(二)重要港口城市

石首地处鄂南湘北,是江汉平原与洞庭湖两大平原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境内岸线资源丰富,内河航运优势较为突出,拥有通航里程144公里,石首港已被列为全国长江干线主要港口、湖北省重点港口。2007年,我市启动了工业综合码头建设。工程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成一个岸线长5公里、占地5000亩、投资5个亿、吞吐量500万吨、建成5个功能区(造船业区、物流园区、散货码头区、工业综合码头区、滨江公园区)的正规化、现代化的多功能新港,成为鄂南湘北的综合交通枢纽。荆岳铁路即将开工建设,工程建成后,将使我市的综合交通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如果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比喻为横卧荆楚大地的一条小龙,那么,以武汉、黄石为代表形成的鄂东城市群正好处于龙头位置,而以荆州、石首、宜昌为代表的鄂西城市群则处于龙腰和龙尾处,而这一长达600公里左右的江段,占到了整个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四分之三强。荆州、石首、宜

昌既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西端的重要一极,还是桥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结合部。加快荆宜段的开放开发,能促使“一带两圈”整体“活”起来,更能凸显石首的区位优势。

(三)文化旅游城市

石首市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物华天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境内完好无损地保存了走马岭等4处古文化遗址和众多古代墓葬群,其中距今5000多年的走马岭遗址,比黄河流域迄今发现的原始古城要早数百年,出土了数以万计的精致石钺、石斧、石锛及陶器、木制葬具等文物,是屈家岭文化的典型代表。境内还有大量三国故迹和动人传说,范蠡泛舟、俞伯牙、钟子期调弦知音等传说扣人心弦;刘备招亲、三气周瑜等历史典故有迹可寻。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真实记载了文明发展、历史长河的沧桑变化,蕴涵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

石首市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极具特色。石首虽地处两大平原结合部,以平原风光为主,但境内却拥有平原地区少见的山岳旅游资源,如桃花山、绣林山、南岳山等。其中屏立于石首东南边沿的桃花山,是洞庭湖平原与江汉平原交汇处唯一的系列山林,五大湖泊、十大水库如同明珠点缀于莽莽群山中。一年四季,桃花风光旖旎。阳春三月,桃李芳菲;仲夏七月,湖水清澈;金秋九月,硕果累累;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石首市的许多旅游资源,不仅具有旅游观赏价值,而且还具有巨大的科学考察价值。生活在天鹅洲湿地生态自然保护区的麋鹿和白鳍豚素有“国宝”和“东方美人鱼”的美誉,白鳍豚是动物进化史上的活化石,在生物界、仿生学、声学以军事科学方面都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天鹅洲内还有丰富的鸟类资源,其中有国

家重点保护鸟类11种,均极具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

二、努力发挥石首在“一带一圈”中的作用

石首市委为抢抓“一圈一带”整体开发的大机遇,确定了圈带战略目标。按照“湖北长江经济带上辐射鄂南湘北的重要节点城市”和“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的战略定位,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奋斗、卧薪尝胆,努力把石首建设成鄂南湘北新型工业城市、重要港口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力争2020年达到中等城市规模。

(一)积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形成以长江牢固树立“大交通”理念,以建设区域性交通枢纽城市为取向,重点推进石首长江大桥、江南高速、后石高速、荆岳铁路、公石公路、港口码头建设,加快构建“一桥四路一港”的大通道格局,将石首“一江分南北”的交通劣势转变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实现各种运输方式的快速转换、无缝衔接。积极呼吁荆州市政府尽快招商引资,促进江南高速公路早日开工,并优先建设石首段。加快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申请荆州市政府授权我市建设后石高速公路。积极争取扩大荆岳铁路石首站房面积,协助做好早日开工工作。制定详细工作流程,尽快向省政府、省发改委、省交通运输厅专题报告,争取石首长江大桥经国家部委批复立项,彻底扭转我市南北交通不畅的局面。修改完善石首港口码头规划,尽快将荆州港石首港区建设上报交通运输部,争取纳入国家规划。积极争取国家长江航道改造升级项目,推进长江航道改造提升,解决我市航道梗阻问题。

(二)积极发展现代工业

按照编制大规划、培育大产业的思路,依托“十二五”规划编制,结合

我市产业实际,加快打造以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特色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顺应现代经济集约化、规模化的趋势,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以楚源集团为龙头,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整合和同行业企业重组联合,带动荆江选矿、万达精细、雄富利化工等企业抱团发展,快速扩张,形成以染料及中间体、化工基础原料、生物医药、选矿药剂、化工新材料等产品为主体的精细化工制造体系,力争把张城垸工业园建成全国综合实力最强、产品系列最全的染料化工工业园。以石首杨树科技园为依托,以吉象、伟林、吉丽、万顺等企业为骨干,加快推进林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杨树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全省最大的优质杨树苗圃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林产品加工基地、华中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地。依托万向钱潮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提升新兴汽配、永旺汽配、乘风汽车、神康机械、金弛机器等企业的设备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积极谋求与东风、神龙等行业“巨头”合作,加快融入湖北汽车产业链。依托长江港口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大型船舶制造企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建设鄂南湘北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加强市场体系和商业网点建设,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等现代营销方式,积极争取“石首市物流园”项目,积极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主体,逐步形成以城区为龙头、乡镇为骨干、村级为基础的商业流通网络。按照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规模化的要求,加快市客、货运中心、铁路站仓储物流园、临港物流园建设,将我市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引进大型商业集团入驻我市,重点

建设奔马商业街、湘鄂边机动车产业城、衣铺街小商品市场、小新口省际边贸市场、鄂南林产品交易市场、鄂南水产品交易市场等六大市场项目。

(三)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业

1、发挥生态资源优势,打造响誉海内外的天鹅洲原始生态湿地品牌。

天鹅洲拥有大面积的、水草丰美的原始江滩湿地,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种群的最佳保护区,是天鹅、白鹳等多种珍稀鸟类栖息的理想场所,区内的长江故道也是白鳍豚、江豚最适宜生存的水域环境。应将珍稀动物与湿地风光结合,以麋鹿为主调,突出生态主线,进行一系列的项目创意。对现有生态湿地资源进一步挖掘,确保野生动物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得到保护和充实。依托麋鹿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的原生性,将天鹅洲生态湿地打造成驰名国内外的旅游品牌。

2、因地制宜,营造显山露水的城市环境。

城市山水特色营造,不仅要充分挖掘南岳山、桃花山等景点的山水资源优势,以吸纳更多的观光旅游客源,更应该将城市特有的山水资源条件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融入到城市内部景观体系中,为城市居民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在主城区内,以城市背山面水的总体格局为基础,利用环城的山底湖、官田湖、显阳湖等几大湖体以及星布于城区的大小湖泊、港渠以及公共绿地,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完整的山水景观体系,将绿化景观特色直接服务于居民的日常生活。

3、挖掘内涵,开发历史旅游资源。

(1)再现古诗词意境

为充分展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全方位地再现古诗词意境,规划在现状基础上恢复绣林十景。结合城市景观体系建设,重建照影桥、刘郎浦、八仙洞、锦帻亭等十处景点;打通垂江视线通廊,构建由照影桥连通至万石湾的景观轴线;在长江外滩结合江滩公园的建设修建刘郎浦碑亭,将历史文人墨客在石首所留下的真迹集中在此展现给世人;结合旧城改造,恢复八仙洞原貌,与望夫台共同形成“望夫台接八仙洞”的景观风貌。

(2)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

构筑区域与市域有关三国故事传说的旅游景点线路,从区域大范围内,与荆州一体化的大三国故事旅游线,沿途观赏赤壁古战场、曹操兵败所走的华容道、刘备招亲的石首绣林镇和刘郎浦,借此宏扬石首的城市文化特色。重点在石首开发刘郎浦、三义寺、问食岗、武相庙等历史遗迹。

(3)打造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重点修复贺龙同志旧居遗址、石首苏维埃政府遗址、红二军团总部遗址、红六军军部遗址、石首农民自卫军总部遗址等革命遗迹。

(四)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东进南扩”的发展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效率管理,完善城市功能,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城区人口过30万人的中等规模城市和山水园林宜居城市。加快中心城区建设,重点推进城东新区开发和建宁大道行政办公区建设,加快客运中心、人民医院搬迁、城南污水处理厂、三义寺汽渡北岸码头迁址等工程建设,着手谋划山底湖整体开发,改善提升城市形象。加快城镇建设,提升城镇产业发展、商贸服务、文化教育、居住环境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尽快形成以城区为中心,新厂、

东升、调关等沿江重点镇为支撑,高陵、横沟市等其他建制镇为依托的城镇建设格局,全方位提高城镇化水平。强化项目整合部门联动,统筹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乡村延伸,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依托“一带一圈”战略推进石首发展

石首市规划管理局2010

调研报告:我省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有关建议

我省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有关建议 近期,省委党校省领导圈定课题组就XX在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如何转型升级,赴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调研。调研显示,XX四市已行动起来,积极谋划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新格局。马鞍山推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芜湖建设全省外贸中心港城;铜陵打造经济转型升级版;安庆拉开框架建设大宜城。调研中发现了一些新问题,以下是对问题的思考及对策思路。 一、XX四市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发展规划缺乏统筹协调。在XX四市的规划中,大多自我为中心、立足本地优势来谋划城市发展布局,缺乏合作意识与统筹协调。各市的功能定位趋同,存在新一轮同质化竞争与重复建设倾向,港口建设和跨江发展各自为战,不顾市场需求,不考虑资金能力,片面追求港口多、规模大,争抢加快发展的土地、岸线、人口、产业等资源。

2、两大集中区建设缺乏要素支撑。江北集中区有芜湖支撑建设稍好一些,江南集中区放在池州则没有这个支撑能力,大企业入驻不理想,真正投产不多,产业集中度不高,转型升级缓慢。除体制机制因素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经营方式创新和高铁等轨道交通的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产业和人口转移。 3、跨江发展缺乏配套措施。跨江发展中,马鞍山遇到的问题是两岸经济发展不平衡,过江成本高以及江西片区对资金、人才等要素吸引力有限;芜湖遇到的问题是在争取江北打造国家级新区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铜陵遇到的问题是区划调整不到位,发展空间和人口有限;安庆遇到的问题是中心城区带动辐射能力不足。 4、联动发展缺乏保障机制。“芜马同城化”和“铜池一体化”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体制机制保障和具体措施,受人为因素影响很大,处于停顿状态。“芜马同城化”曾有个框架协议,但未实施到位。“铜池一体化”原来牌子挂在市发改委,现在也没了。XX城市与皖北城市共建产业园区也存在着类似实施不到位问题。 5.跨区合作缺乏深入研究。目前,芜湖港与上港集团已开展了战略合作,安庆正在谋划与中部四省交汇处的咸宁、岳阳、九江“小三角”联动发展,铜陵正在申请加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

打造xx经济带亟需解决的几个重大问题xx 今年我国经济发展又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去年这样,前年也这样,连续三年都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可能明年、后年还会这样,这说明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传统的、前期的经济动力在减弱,新的增长动力还未确立。这就是我们的问题。在我看来,无论是稳增长,不是调结构,都要把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放在重要位置,打造长江经济带意义也在这里,下面我想就打造长江经济带的几个重大战略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打造xx经济带是新发展阶段的大战略 什么是大战略呢?大战略就是居于核心地位的战略,可以是大的战略思路,也可能是一个战略体系中的关键部分。打造长江经济带,是我国新发展阶段的一项大战略。就一个国家来讲,每进入到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发展重点,为了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把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把轻纺工业发展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承接次发达及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正是这两者的结合,才造就了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使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使我国的人均GDP在30年内由低收入向中低收入、再向高收入迈上了两个台阶,现在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并逐步由中等收入向中高收入水平转换,即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新阶段,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在逐步减弱,而产业升级缓慢导致新优势(资本、知识密集型优势)还未形成,由于中国发展在区域间的回漩余地大,因此,有可能形成一种三大区域联动发展的新模式,为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提供重要动力。长江经济带可当此任。甚至我认为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地位可以与当年的沿海优先战略相当。 首先,长江经济带具有与沿海经济带一样的区域规模效应。长江经济带9省市人口规模超过5亿人,占全国40%,与整个沿海地区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两者具有很大的交集,即长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地区将沿海与沿江紧密结合起来,这种结合将发挥巨大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经济发展,无疑是产业还是城镇化,都是沿海、沿江条件最好,沿海沿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这一区域优势的体现就是市场集聚效应和交通成本优势。在我国

岳阳洞庭湖第二大桥方案研究

岳阳洞庭湖第二大桥方案研究 陈明宪 (湖南省交通厅湖南长沙410011) 摘要:围绕岳阳洞庭湖二大桥前期工程方案论证决策过程,首先阐述岳阳洞庭湖二大桥桥位建设条件、控制因素以及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比选的工程方案,然后从大桥技术可行性、河工模型试验结果、阻水影响、航运及投资五个方面论证了本项目公铁分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同时,结合国际桥梁建造技术的发展介绍了岳阳洞庭湖二大桥前期科研工作概况。 关键词:岳阳洞庭湖二大桥悬索桥建设条件方案论证专题研究 1 工程概况 岳阳洞庭湖二大桥位于洞庭湖长江入口处,东起岳阳,西接君山,是杭瑞高速公路临湘(湘鄂界)至岳阳公路的控制性工程,也是我国承东启西的重要公路运输通道。大桥上游距岳阳洞庭湖大桥3km,下游距拟建的荆岳铁路洞庭湖大桥2km。 本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于2008年7月开始,2008年12月完成初稿。2009年1月,湖南省发改委组织召开了本项目的工可报告评审会。经讨论研究,推荐了北线1800m单跨悬索桥公铁分建方案。2008年底,荆岳铁路工可研报告的编制过程中,铁路设计部门提出了跨洞庭湖大桥的公铁合建方案,本项目随即开展了公铁分建与合建方案的论证工作。湖南省政府、交通厅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设计及研究单位进行协商,组织召开了专家咨询会,广泛听取国内外专家意见,并取得共识。基于近一年的专题研究、模型试验、专家咨询及评审会等论证工作,综合考虑行洪,通航,地质、环境以及运营、管理,站在历史的角度本项目最终推荐了公铁分建方案,主桥采用了2008m双跨悬索桥方案,其主跨将超过1991m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成为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桥梁。大桥桥位区卫星影像图见图1。 图1 桥位区卫星影像图 2 建设条件 2.1 水文 洞庭湖蓄纳四水,吞吐长江,仅有城陵矶一个出口,历年均是我国防汛抗洪形式最严峻的区域。洞庭湖北面有淞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四口分泄长江来水,西南有湘水、资水、沅水、澧水四水汇入,湖区周边还有汨罗江、新墙河等中小河流直接入湖,经湖泊调蓄后,只有城陵矶一个出口注入长江,构成复杂的江湖关系。洞庭湖区水面由于自然演变、泥沙淤积及人类活动的影响,湖泊面积、容积逐渐减小,从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降为第二。 城陵矶的水位流量关系既受四口、四水来水来沙的影响,又受下荆江系统裁弯导致的荆江流 量泥沙过程再分配的影响。三峡工程的建成对洞

上游节点城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6972149.html, 上游节点城市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作者:李后强 来源:《中国西部》2019年第02期 〔摘要〕;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四川省宜宾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起点,“一带一路”的交点,以及四川省“一干多支”的高点和南向开放的重点城市,如何借助方位、地位、定位、区位、占位、进位“六位”优势,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摆在自身及同类型地区面前的重大现实课题。宜宾市应从担当生态屏障重要使命、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城乡一体协同发展、完善互联互通交通体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五个方面入手,制定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路径,积极打造我国内陆经济发展新高地。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宜宾市;节点城市;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94(2019)02-0001-10 一、引言 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有两大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经济带正在谋划之中)。长江经济带涉及9省2市,幅员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39%,GDP贡献和人口规模超过了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1〕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明确提出要把长江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2〕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39号)提 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3〕2016年9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提出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4〕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地位越来越凸显,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召开的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 二、文献回顾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针对长江经济带建设,尤其是沿线城市如何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给予了高度关注。王佳宁(2014)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涉及到11个省(市)的协调统一,应从立体交通网络建设、产业布局、生态安全保障、区域联动发展等方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注重错位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5〕曾光(2015)提出,江西应致力打造承东启西的战略腹地、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屏障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

打造长江经济带六大建议

2014-09-04 08:57 收藏分享到: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及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更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相协调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笔者认为,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坚持”: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坚持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挖掘发展的内在活力;坚持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依托,增强发展的支撑与动力;坚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能力。 打造长江经济带,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和国内经济调整发展趋势,促进“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培植经济增长极的重要举措;是扩大内需、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及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一项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要使长江经济带在我国新一轮科学发展和协调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必须做好六方面工作。 一、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科学论证,统筹制定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要包括产业分工布局和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和“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和“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终形成区域统筹、产业互补。 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等组成,专门负责对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项目论证等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集成优化长江流域产业体系,促进长江经济带各区域产业分工互补、差异发展。要在省市之间形成合理分工,衔接配套的产业布局和层次有序的产业链条,联手推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形成布局匹配、衔接合理的现代产业体系。

石首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石首在长江经济带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近来,《湖北长江经济带规划》、《荆州长江经济带规划》相继出台,其中都明确提出要将石首打造成为长江经济带中重要节点,建设中等城市,在长江经济带中起到“补链”功能。国家、省、市多级政府的战略决策,将给石首新一轮发展带来良好机遇,同时,以铁路、高速、港口等为主的大交通的构建,将为石首新一轮的发展铺平道路,石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良机,全面快速的发展将拉开新的帷幕。 在国家及省关于加快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石首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石首有良好的区位优势 石首地处两湖平原的地理中心,也是这一区域最大的县级市,横跨大江南北,是全国少有的跨江而治的县市之一,前国家总理朱镕基来石首视察时说,“你们前面是江汉平原,后面是洞庭湖平原”,石首正是连接与沟通两湖平原的桥梁与纽带。石首位于湖北的地理中轴线南端,处于武汉城市圈及湖南3+5城市群的衔接部位,处于长江经济带与湖北南北中轴经济走廊的叠加区域,长江黄金水道有90余公里穿境而过,双边岸线资源长达180公里,为湖北及全国县市少有。荆岳铁路及江南高速公路、后石跨江高速及长江大桥等组成的现代交

通网络,南下长沙广州、北上武汉北京等极其便利。石首境内绣林港、调关港等港口辐射鄂南湘北。大交通必将促进大发展,石首将是商机无限的投资沃土。 二、石首有较好的工业经济基础 石首80年代就是湖北县域经济建设的排头兵,已连续13年被评为湖北省工业经济效益先进市,是湖北改革开发后的首批县改市城市之一,工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被列为湖北7个综合改革试点县市之一。目前,石首在全省综合势力排名为23位,涌现出了湖北楚源、湖北吉象、湖北万向、湖北致源等一批出口创汇企业和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精细化工产品出口生产基地、汽车零部件和人造石英晶体频率片生产基地,其中楚源连续7年同行出口排名第一。现在初步形成以化工、轻工、机械、纺织为主导的四大产业格局,石首高新技术开发园是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园区,为湖北县市仅有的两个之一。 三、石首旅游资源丰富 石首有着一批“优良级旅游资源”,风景秀丽。在九曲回肠的长江河道之间,屹立着旖旎的山峰;点缀着秀丽的湖泊;分布着迷人的长江故道群;放养着珍稀的神兽灵豚,这里是神奇而美丽的旅游天堂。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

基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 2010-01-11 12:11:41 [摘要]长江上游经济带肩负着引领西部广大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历史使命,其发展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取向应为:对内实施地区联合发展模式,对外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与长江中下游的良好对接;其发展定位应是:注重特色产业和战略产业的发展,以成渝经济区为增长极。以城市化和工业化战略辐射和带动整个长江上游经济带发展,并实现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有机结合。 (联合论坛·北京)引言 长江从青藏高原发源后,干流流经云南、四川、重庆等西南地区主要省区,其主要支流更是覆盖了滇、川、渝、黔的主要都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该流域区形成的长江上游经济带是长江流域大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部地区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找准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战略地位与发展定位,以便发挥地区的综合优势和各自的独特作用,有利于长江上游地区共同利益的实现。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可从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一方面可将其理解为区域内各行政单元之间经济社会交往日益密切、依赖日益加深、发展关联互动的渐进过程。另一方面也可将其定义为区域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诸因素在区域内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的努力下日趋和谐并导致区域发展的和谐与协调。就我国而言,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五个统筹"的目标之一。具体内容为: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通过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扶持机制,逐步扭转区域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和非均衡发展,区域协调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水系是以流域为单元组织和流动的,而经济区的形成和组织,并不是完全依据流域划界和区分的。在长江上游流域中,青海、甘肃、陕西均属于西北地区,与西南的长江上游流域地区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联系也较弱,不能把该区域划为长江上游经济区;西藏虽与长江上游流域的四川、重庆、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深度融入长江经济带,打造武汉经济新亮点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是继“中部崛起”战略后,湖北、武汉又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临空港开发区地处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两带”融合之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平台功能丰富多元,体制机制富有活力,必须牢牢把握此次机遇,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实现嵌入式发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有所作为,引领临空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面临着重大机遇 1.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带来的机遇。当前,国际资本转移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浪潮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次提升的强劲势头。武汉地处长江经济带中间位置,是《指导意见》确定的三大航运中心之一和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中心城市,东联沿海、西接内陆,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和“黄金水道”的交通优势,可率先接受国际和东部沿海地区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 2.扩大内需政策带来的机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家长期实行的优先外向型发展模式转变为重视内需型发展模式,这一战略性调整也包含着区域经济发展从过去偏重沿海转变为沿海内陆协调发展的调整,增大了对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视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被誉为“九州通衢”

的武汉,具有明显的国内市场接近性优势,必然成为扩大内需主战场之一。 3.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带来的机遇。今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武汉成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是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之一,中部唯一。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承担过一系列国家战略使命的武汉,再次成为引领中部直至全国的创新改革排头兵。创新改革试验区意味着重大改革措施可以先落地,部分法律法规可以暂时调整,支持和允许试错、容错和纠错,这些政策和发展环境上的利好,无疑将利于武汉进一步打造中部地区国际性综合服务平台。 4.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带来的机遇。2009年9月,国务院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提出了中部地区建设沿长江、陇海、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其中第一条就是“沿长江经济带”,湖北占据中部“沿长江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72.6%,而以武汉为首的武汉城市圈又是湖北战略的龙头,可以说是湖北建成支点的“支点之点”,必将成为“两横两纵”经济带开发的重中之重。 5.“两带”融合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湖北省提出,要在“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下,推进“两圈两带”建设,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协同发展,促进产业配套衔接和资源整合利用,实现两带深度融合、两带共赢发展。根

湖北省高速公路的发展概况

湖北省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建设状况、路面结构类型及费用调查 一、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状况: 湖北地处我国中部,具有承东启西、接南纳北、通江达海、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 湖北第一条高速公路是从武汉出发的:武汉至黄石高速公路,1991年试运行通车。 2001年初,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里程仅569公里,是1992年的3倍; 2006年底,通车里程已达1747公里 2009年湖北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282公里,由全国第八位上升到第六位 截止2010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达到3673公里,“四纵四横一环”高速公路骨架网基本形成。 “四纵四横一环”是指: 纵一:麻城至通山,即大(庆)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266公里,2010年初已建成大广北、鄂东长江公路大桥158公里,大广南108公里年内将建成通车。 纵二:大悟至赤壁,即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294公里。 纵三:随州至岳阳,全长335公里,已建成通车。 纵四:襄阳至公安,即二(内蒙古的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311公里,已建成通车。 横一:麻城至竹溪。全长569公里,已建成大随段20公里,在建黄冈段、孝感段、襄保段、保竹段等高速公路435公里。 横二:麻城至巴东。沪蓉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594公里,已建成麻武、武荆、荆宜等高速公路421公里,在建宜巴高速公路173公里。 横三:英山至郧西,全长678公里,含武英、汉十。 横四:黄梅至利川,即沪渝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822公里,包含沪蓉西、汉宜、武黄、黄黄。 一环:武汉市高速公路外环,全长191公里。 按照规划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要全面建成6500公里的高速公路骨架网,构筑“七纵五横三环”、7069公里的大格局, “七纵”具体为: 纵一:麻城至阳新。全长174公里。“十二五”规划建设。 纵二:麻城至通山。国家高速公路网大广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266公里,已建成大广北、鄂东长江公路大桥158公里,大广南108公里年内将建成通车。 纵三:大悟至赤壁。国家高速公路网京港澳高速公路湖北段,全长294公里,已建成通车。 纵四:随州至岳阳。全长335公里,已建成通车。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 (2014—2020年) 为统筹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特编制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规划期为2014—2020年。 一、规划基础 (一)现实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路网规模持续扩大,结构布局不断改善,技术水平明显提升,运输能力大幅增强,初步形成了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水路、铁路、公路、民航、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协同发展的综合交通网络。 与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相比,综合交通网建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长江航运潜能尚未充分发挥,高等级航道比重不高,中上游航道梗阻问题突出,高效集疏运体系尚未形成。二是东西向铁路、公路运输能力不足,南北向通道能力紧张,向西开放的国际通道能力薄弱。三是网络结构不完善,覆盖广度不够,通达深度不足,技术等级偏低。四是各种运输方式衔接不畅,铁水、公水、空铁等尚未实现有效衔接。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亟待加强。五是城际铁路建设滞后,城际交通网络功能不完善,不适应城镇化格局和城市群空间布局。

(二)发展要求。 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对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1.为内河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化格局,要求加快构建综合运输大通道,打造高效快捷的交通走廊,加快完善城际交通网络,提高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 2.为东中西协调发展奠定基础。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促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发展,要求提高东部地区交通网络畅通水平,扩大中西部地区交通网络覆盖范围,为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作、协同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保障。 3.为陆海双向开放创造条件。长江经济带建设充分发挥沿海沿江沿边的区位优势,深化向东开放,加快向西开放,培育开放型经济新格局,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要求统筹推进沿海沿江港口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引领作用,加快国际运输通道建设,实现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海陆双向开放创造交通先行条件。 4.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示范。长江经济带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密集区和产业承载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土地、能源、岸线等资源日益紧缺,生态环境压力持续增大。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要求加快转变交通发展方式,节约集约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优化综合交通网络结构,发挥水运和铁路的节能环保优势,实现交通绿色低碳发展。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部署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要求,加快打造长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及策略建议 【摘要】以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为背景,总结地区差距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流运输发展、人口文化水平、城镇化等方面的表现,提出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要统筹黄金水道与综合交通建设、协调行政区经济与流域经济、整合并升级产业结构体系、发挥新型城镇化支撑作用、整合与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关键词】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国经济高速增长和地区政策推进的背景下,长江沿岸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长江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在历史背景、经济发展基础及国家梯级开发战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不仅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较大,地区发展在生态环境、现代化水平、城镇化程度、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及财富占有等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转型、地区竞争日益激烈、资源环境问题日趋恶化等背景下,促进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有利于发挥长江经济带在国民经济增长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支撑作用。 一、长江经济带的含义及战略意义 (一)长江经济带” “长江经济带”属于流域经济,流域经济是特殊形态的区域经济,是依托大江大河的区域经济( 依运输方式区域经济可划分为流域经济、临空经济、港口经济、陆桥经济或通道经济等) ,既有区域经济的一般属性,也有“水资源”的专门属性;此外,“长江经济带”在空间形态上是“带”,与“圈”和“群”等其他空间形态具有不同的经济特性。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流域经济带是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经济中心,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的莱茵河流域等。 (二)发展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意义。 “五个有利于”: 有利于挖掘中上游广阔腹地蕴含的巨大内需潜力,有利于优化沿江产业结构和城镇化布局,有利于形成上中下游优势互补协作互动格局,有利于建设陆海双向对外开放新走廊,有利于保护长江生态环境。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 从国家谋划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来看,今年中央提出了两大战略: 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一个讲“经济圈”,一个讲“经济带”。这两个大战略各有其特殊的战略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讲大城市圈,世界级的城市群;长江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收稿日期:2019-05-07作者简介:武 菲,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中国水利史。E-mail :975609775@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6972149.html, 文章编号:1001-4179(2019)S1-0006-03 长江经济带横穿中国东中西三大区域,辐射连接中国的南北方,以21%左右的国土面积,承载着接近全国40%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之一。虽然政界、学术界、商界很早就开始关注沿江经济走廊的发展,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工作,但是长江经济带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并最终由习近平总书记确立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却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酝酿过程。 1概念初提 长江经济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孙中山于1918年 发表的《实业计划》中。文中提出扬子江流域拥有大量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发展前景,通过在扬子江流域建造城市及发展工商业,既可促成全国经济均衡划分,同时也将改变中国的工业遍布于东南沿海的畸形状态[1] 。 中国生产力经济学研究会在1984年提出了“长江产业密集带”的思考,指出以长江流域若干超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和吸引作用,联结各自腹地的大中小型城市和广大农村组成的经济区,并根据各自的特点形成城市带、城市圈和城市群,以及农业、旅游和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它们通过复杂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组成经济网络,并以长江水系作为纽带 形成产业密集带。同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其中由海岸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构成的“T ”字形宏观战略是该理论的核心。这一主张曾被《中国国土总体规划纲要》(1990)所采用。 2从概念到战略 20世纪90年代,国务院批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 规划简要报告》之后,在1992年召开的“长三角及长江 沿江地区经济规划会议”上提出发展“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战略构想。加之浦东开发和三峡工程建设等重大决策的相继实施,党的十四大和十四届五中全会均提出“建设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经济带”,谋划通过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沿江七省一市建设长江经济带[2]。虽然此时长江经济带已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国家率先启动了沿海开放战略,形成了经济实力雄厚的沿海经济带,而上海的龙头作用仅带动了浙江、江苏两省部分城市,沿江地区经济带并未得到全面地发展。随后,国家相继推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建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历史演进及思考 武 菲1,张昕川 2 (1.中共中央党校,北京100091; 2.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51) 摘要:系统梳理了长江经济带概念初提、从概念到战略、战略重提的整个发展战略定位的演进历程。重点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的思想,并在其思想的指引下提出了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思考与建议:①完善长江大保护法规体系,为长江经济带发展保驾护航;②培育全社会长江大保护意识,统筹长江上、中、下游系统保护;③加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促进长江生态安全屏障和绿色走廓建设。关 键 词:战略定位;演进过程;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 中图法分类号:TV213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6232/https://www.wendangku.net/doc/6b16972149.html,ki.1001-4179.2019.S1.002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

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的思考新闻作者:管理员新闻来源:日期:2010-05-06浏览次数: 2545 2009年7月15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为我省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指明了方向。《决定》明确指出:“大力提升武汉——荆州段的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培育1个至2个节点城市。”笔者认为,可以将洪湖市率先打造成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 洪湖市具有十分重要的“补链”作用 与湖北长江经济带相连的皖江经济带,之所以开发得比较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长江安徽段(即“皖江”)已经形成了城市带。从马鞍山到安庆不足300公里的江段上分布有5座大中城市: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安庆,而在湖北长江中段武汉——荆州477公里的江段上,除去两头的武汉和荆州外目前尚无较具规模的中等以上城市。我省虽然武汉——黄石段、宜昌——荆州段比较发达,但在武汉——荆州这一段形成明显的“断链”。如果说,在全国长江经济带上上海是“龙头”,重庆是“龙尾”,湖北是“龙身”,那么武汉——荆州段就是“龙身”的“腰”,而处于这一江段的洪湖市就是一节重要的“腰脊椎”。 洪湖中心城区陆路东距武汉145公里、西距荆州201公里,水路178公里抵武汉、299公里抵荆州,交通区位较优,特别是港口辐射力较强。洪湖港务局1985年前一直管辖武汉市的金口、邓家口、水洪口等港务站,2007年10月港口体制改革前管辖着咸宁赤壁、陆溪口、嘉鱼、潘家湾、簰洲湾等12个港务站。在《湖北省港口布局规划(2002~2020)》中,洪湖港与鄂州港、黄州港、宜都港、枝江港等一起列为“重要港口”。近年来,洪湖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长江岸线资源和毗邻武汉的地理优势,积极建设集约化、规模化的大型深水码头,发展临港经济,努力形成以长江港口岸线为主体,以内河湖泊港口为补充,水陆互换、江湖并驱的港口城市格局。目前,洪湖市已经委托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等单位着手编制洪湖新港和旅游码头、新滩工业园区码头的控制性规划,启动了港口码头建设的相关前期准备工作。通过“港”、“城”互动,洪湖市能够迅速“补链”,可为湖北挺直腰杆出力。 长江流经洪湖市域135公里,占全省长江干线总里程的12.7%,是全国长江

路面排水施工方案(QSLM)汇总

第二册施工组织设计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潜江至江陵段二 期工程 (k38+504~k47+232.7) 路面排水系统施工方 案 湖北交投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长江路桥 项目经理部五分部 二0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工程概况 0 施工范围包括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纵、横向排水、集水井、中央分隔带回填土、急流槽、路缘石、路肩排水系统等结构物的施工及有关作业。 0 我部计划于2014年12月20日进行排水系统施工。施工桩号为K27+560~K47+232.7。 0 二、工程目标 0 1.质量目标 0 2.工期目标 0 3.标准化管理目标 0 4.安全目标 0 5.文明生产目标 0 6.环保目标 0 三、人员配置、施工机械配置 0 1.主要人员配置如下 0 2.主要施工机械配备 (1) 四、施工时间和施工准备 (2) 1.施工时间及衔接 (2) 2.施工准备 (2) 五、路面排水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要求 (2) 1 施工工艺 (2) 2 施工要求 (3) 六、施工质量检验 (4) 1. 各种排水管及排水沟 (4) 2. 集水井 (5) 3. 预制混凝土构件 (5) 4. 路缘石 (6) 5. 混凝土预制块封面 (6) 6. 土工织物(防渗复合土工膜) (6) 七、质量保证措施 (7) (1)技术交底制度 (7) (2)质量保证体系 (7) (3)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 (7) (4)质量评定奖罚制度 (8) 八、安全保证措施 (8) 1、组织机构 (8) 九、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 (9) (1)水土保持 (9) (2)环境保护 (9)

路面排水系统施工方案及主要工艺 一、工程概况 潜石高速公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长江以南,是湖北省“十二五”规划的“7纵5横3环”高速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潜江至江陵段起点位于浩口镇汪湖村附近,与G50沪渝高速公路汉宜段相交,对接规划的枣阳到潜江高速公路,起点桩号K4+950。路线向南经潜江市浩口镇、运粮湖管理区、张金镇和江陵县六合院农场、白马寺镇,止于普济镇谭湾村附近,对接拟建的潜江至石首高速公路石首长江公路大桥北岸接线,终点桩号K47+232.7,包括潜江西枢纽互通、永兴互通、张金互通、白马寺互通、普济互通、江陵服务区,主线路面全长42.283公里。本合同段为路面第2合同段,讫止点桩号为K27+560~ K47+232.7,总长19.672公里,位于荆州市江陵境内。合同段范围内含两个互通和一个服务区,分别为白马寺互通、普济互通和江陵服务区。 施工范围包括一般路段中央分隔带纵、横向排水、集水井、中央分隔带回填土、急流槽、路缘石、路肩排水系统等结构物的施工及有关作业。 我部计划于2014年12月20日进行排水系统施工。施工桩号为K27+560~K47+232.7。 二、工程目标 1.质量目标:全部工程达到国家、交通部现行的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及本合同段施工招标文件对质量验收的有关规定。 2.工期目标:路面排水系统工程计划2014年12月20开工,2015年3月20日完工。 3.标准化管理目标:符合《湖北省高速公路建设标准化指南》的要求。4.安全目标:杜绝重特大事故,遏制较大事故、努力减少一般事故。 5.文明生产目标:创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标准化工地”,在施工过程中,主动协调同周边环境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实现整个施工过程文明施工的目标。 6.环保目标: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维持沿线的生态平衡,造福沿线居民。 三、人员配置、施工机械配置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

打造长江经济带的思考与建议 湖北日报讯 蒋大国 推进长江经济带全面开发开放、科学发展,就是要使其成为扩大内需、促进要素互融互动的集聚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壮大和经济增长极形成的先行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城市群及区域经济协调科学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与国际竞争力的试验区,生态文明建设、绿色环保、低碳循环、旅游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成为我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科学协调发展的引擎与龙头,因此,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用科学高端规划引领,优化发展空间与布局 打造长江经济带,规划应先行。应立足长江经济带区位、资源、产业、交通、环境等优势和基础及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统筹制订长江流域全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产业分工布局、优化升级发展规划,长三角龙头开发开放发展规划,上海至成都、上海至昆明两横轴发展规划,“东中西”三大经济区域、“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上海、南京、武汉、成都四大城市发展规划,现代新型战略产业体系、“水陆空铁公管”多位一体综

合交通运输服务体系、科技医药卫生创新体系以及生态旅游、绿色环保、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城乡居民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体系等发展规划。力争做到各项规划相互补充衔接、完善配套,最后形成以长江经济带协调全面科学发展为目标,以长三角开发开放为龙头,“以行政区域与流域区域”体制机制创新健全为动力,以“东中西”三大区域经济、“上中下”三大城市群协调发展为依托,以“四大城市”为节点,以“五大产业”体系为支撑的区域统筹、产业互补,要素互动、资源整合,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目标明确、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空间优化的流域规划体系。建议国家及有关省市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咨询团队和智力信息服务中心。主要由对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有深入研究和高见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优秀专家、学者和行政管理人员及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专家组成,专门负责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环境、生态、项目的论证、评估、验收,工程质量监测考评,政策法规研究建议、信息技术咨询服务,科技创新攻关、技术人才培训等,努力为长江经济带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综合系列服务。 二是坚持以新型战略、科技服务、生态环保产业为支撑,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城镇支撑,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应立足长江经济带优势与发展基础和潜力,发挥各区域产业特色,整合优化长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学案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含答案

附5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重、难点) 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重点) [自主预习·探新知] 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1)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2)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2.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3.长江生态环境保护 (1)原因:①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②长江经济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示范引领作用。 ③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总体要求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2)措施:综合治理和建立地区间、上下游间的生态补偿机制,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自主诊断] (1)长江流域人口和城镇密集,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2)长江水运横贯东西,重庆以下皆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是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主要包括长江经济带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 【提示】(1)×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宜宾以下河流两岸城镇都很密集,而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集程度更大,城市化水平很高。 (2)×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 (3)√长江经济带立足长江上、中、下游地区各自优势,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4)×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不仅包括长江经济带范围内工业、农业和居民饮水,以及防洪、发电、灌溉、水产养殖、旅游和生态用水等,还包括向北方地区跨流域调水。 [合作探究·攻重难] 下图为长江流域示意图和沿北纬30°中国地势剖面。 【思考交流】 1.长江流经了哪些省(市、区)?干流南北两侧有哪些重要的支流? 提示: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

关于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思考

关于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思考 [摘要] 随着全球气候的恶化,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各国协调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基于相关文献,对长江经济带15年1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利用Kaya公式,选取影响碳排放的主要指标构建变系数不变截距模型,通过类似似乎不相关方法回归(SUR)对影响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分区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的低碳发展与发展水平息息相关,东部高水平发展省份应加大低碳技术投入,缓解人口压力;中部省份须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引进新型人才;西部省份应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注重经济兼顾低碳。 [关键词] 低碳经济;长江经济带;SUR;区域异质性 [中图分类号] F06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8)05-0039-0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各种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不可避免的出现,在能源的消耗上与日俱增,碳排放过高已成为我国无法忽视的问题。2001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形成生态建设、环保、经济与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体系。但是在2016年美国耶鲁大

学发布的《环境绩效指数报告》中,中国在空气质量方面排名倒数第二。2014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历来就是中国最重要的工业走廊之一,中国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现代工业的精华大部分汇集于此,集中了一大批高耗能、大运量、高科技的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在能源的消耗上具有典型性,推进该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对于全国低碳发展起着示范作用。长江经济带的低碳经济发展研究具有深刻且紧迫的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在碳排放方面,国外学者较早便有了相关研究。1989年日本教授Yoichi Kaya通过简单数学公式将经济、能源、人口和CO2结合起来,提出了Kaya公式,将低碳经济与碳排放联系了起来。199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家A?克鲁格和G?格鲁斯曼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污染物的变动趋势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变动趋势之间呈现出倒U型关系,提出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假说。 相比之下,国内学者起步较晚。近年来,国内学者大多从产业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增长等方向对碳排放进行分析:一是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的影响,如刘再起(2010)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所有产业发展均会促进碳的排放,但影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