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环境保护概论的重点

第一章

1、环境:指的是人类生存的环境,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所有因素(包括物质、能量和条件)的综合。该定义为环境科学研究界定了基本范围。

2、热岛效应:城市地区由于人口稠密,工业集中,造成温度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图上,城市好比一个温暖的岛屿,所以称为热岛。

3、环境问题: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

4、城市化对于环境的影响:

1)对大气环境的影响: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与性质,从而影响了大气物理性状、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主要表现形式:

1、影响气温——形成“热岛效应”。

2、影响风系——原因有两个方面:

A:热岛环流引起风系变化。特点是:城市周围风速大,中心风速小。

B:城市建筑使盛行风风切变改变: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一致时,切变小。盛行风与街道走向不一致时,切变大。

城市化还通过大量释放各类气体和颗粒污染物,改变大气环境组成。各类污染气体通过叠加热岛效应,加重城市大气污染。

城市“阳伞效应”:由大气污染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却效应。

2)对水环境的影响:

①、对水量的影响。“热岛效应”加剧区域性暴雨,增加了区域降水量以及地表径流量;下垫面的不透水性,增加地表径流;如地下排水管网设施不足,会增加局部洪水发生的机会;引起城市用水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下降。

②、对水质水温的影响:

3)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荒漠”、“水泥森林”

4) 城市病的形成机制(人居环境恶化的表现):

①人口密集、居住与活动空间不足;

②空气污染、热岛效应;

③水污染、水安全问题;

④交通拥挤、公众出行问题;

⑤绿地植被减少、生物多样性丧失,景观破坏;

⑥生活垃圾污染,人居环境恶化;

⑦就业、医疗、卫生与教育服务等;

5、试分析人与环境的矛盾,如何协调人地关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对立,是指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人类只有全面正确地认识环境,

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来从事自身的生产和活动,才能保护好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否则环境问题就会随之产生。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统一,是指人类社会以环境作为载体,在一定的环境空间存在,人类的一切活动总是同其周围的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人类既是环境的主体,环境的塑造者;同时人类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类的活动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索取,也不可能总是随心所欲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当人类的行为遭到环境的报复而影响到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就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的承受能力。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中发展起来的。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有限的资源与无限的需求

资源环境的保护与开发、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

第二章

一、概念

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这个生态学功能单位称生态系统。(英国植物生态学家A.G.Tansley(1935)提出)生态系统六大组成:无机物、有机化合物、气候因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

稳定状态,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3、环境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32页)

生物学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

生物评价:是指用生物学方法按一定标准对一定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定和预测。

生物监测与评价的特点:

(1)综合性和真实性(2)长期性—反映一个时段的环境污染水平——反映低浓度污染的危害特征。(3)灵敏性(4)填补仪器监测的不足

(5)生物监测的缺点

一是采样、观测的位置不同,分析的结果不一样。

二是明确判别何种污染物有困难。

三是在严重污染的环境中有些生物已不存在。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生态系统的结构:空间结构:(生态系统的空间形态结构、空间配置与差异等,包括空间格局与分异)时间结构:(生态系统的时间差异)营养结构:(营养联系)

食物链食物网

生态系统的功能:

食物链(网)和营养级——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生态系统循环的基本通道;

物质循环:生物←→环境;

能量流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信息传递:包括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等,构成信息网。

三、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的主要方式和意义

目前利用生物监测的方法

(1)利用植物对大气监测一是:叶片分析;二是:长势观察三是:定点观测

(2)利用水生物对水体监测:对比分析、指示性生物监测

意义:1.能综合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2.具有连续监测的功能。3.具有多功能性。

4.监测灵敏度高。对于宏观系统的变化,生物监测更能真实和全面地反应外干扰的生态效应所引起的环境变化。环境问题是相当复杂的,某一生态效应常是几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理化监测仪器常常反映不出这种复杂的关系,而生物监测却具有这种特征。

四、绿色植物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1)吸收有毒气体:如吸收CO2、SO2、CL2等气体。(2)滞尘:降低风速使尘埃降落;叶面对尘埃的吸附作用;覆盖地面,减少扬尘。

(3)减低噪音:叶面对声波的不定向反射而降低噪音;阻隔作用,郁闭度高的林木可使噪音衰减;吸收声能,降低反射率。

(4)杀菌:吸滞尘埃,降低空气中的细菌;某些树本身可放出芳香剂,可杀灭部分细菌。

(5)绿化增加空气的负离子含量:绿化地区尘埃、细菌少;O2氧原子多,故空气负离子含量高。城市中,成片集中的绿化和分散普遍绿化。

第三章

一、概念

1、可持续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核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牺牲后代人需求的发展”

2.我国环境保护的“三同时”、“三同步”:

核心内容是在一切新、改、扩建的建设项目,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中,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三同时”制度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相辅相成的。“三同步”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3、绿色GDP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改革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对环境资源进行核算,从现行GDP 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服务费用,其计算结果可称之为“绿色GDP”。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绿色GDP=国内生产总值-生态成本-资源消耗

——衡量经济增长的质量

——衡量经济增长下人们的幸福感

——实现增长模式的转变

——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

循环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

清洁生产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率,减少浪费、减少污染。

二、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二大需求,三个原则,一个限制)

①二大需求:A、基本需求:衣、食、住、行、就业、通信、休闲七大基本需求

B、提高生活质量的需求:健康长寿、教育、自由、服务、安全、文明、美学等。

人类创造本身与结果的多样性促使需求不断发展

②三个原则:

公平性原则(四大公平):同代人公平;代与代人之间的公平;

公平分配有限资源(国与国公平);人与生物间的公平。

B、持续性原则:核心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

C、共同性原则: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是共同的,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

③一个限制:将人类对生物圈的冲击限制在其承载力以内。对不可更新的资源,消耗速度不应快于寻求替代品的时间,令后代人合理享有同等发展和享用资源的权利。

(3)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①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和强调经济增长

数量增长:产品、产值等的增长;

质量提高:指经济效益和经济活动质量的提高;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

②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永续利用和良好生态环境;持续性原则要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过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以人口的严格控制、人口素质的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为条件,保证经济建设以可持续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的方式进行,人类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

③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享受;提高全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生存与生活质量,从而使社会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与经济共同繁荣。

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它强调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不断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整人口结构,实现人口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相互适应与协调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消除贫困与公平分配财富。(消除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

一不可。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第四章

一、概念

1、自然资源:广义:在一定时空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P45)

狭义:自然界中可以直接被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利用的自然物。

2、生物多样性: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3、自然保护区:

(1)国际:

广义——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职能性质的空间范围,又称保护地。

狭义——指各种特定类型保护区,国家用法律形式确定长期保护和恢复的自然整体。

(2)教材:(P55)为了保护自然和自然资源,特别是保护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保护代表不同自然地带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而划出一定的区域加以保护,这样的地区就叫做自然保护区。

二、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问题

1、耕地不合理开发利用:一是基本建设占地过大;二是矿产资源开发破坏;三是垦后丢荒

2、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3、土地污染

4、土地次生盐渍化(略)

5、管理不善:重用轻养,地力下降;土地耕作障碍因素多;生产、耕作方法不合理

三、森林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森林的重要性:

(1)调节地球的C—O系统。

(2)木材的生产基地

(3)人类的绿色屏障和宝库

一是防风固沙,

二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三是第一性生物生产基地,提供巨大的生物量,

四是巨大的基因库,珍稀物种库,新品种库。

森林资源的保护:

(4)可净化、美化环境

滞尘、吸收有毒气体、杀菌、调节改善小气候 (5)是最重要的旅游资源 造景功能,生态价值,审美价值,休闲价值等。 四、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因素有哪些? 1) 生境被破坏和破碎 2) 生物资源过度开发 3) 外来物种入侵 4) 环境污染 5) 农业种植品种单一化 五、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A 为人类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 B 是动植物和微生物的天然储存库基因库、多样化库、生物品种库、育新种基地 C 维持生物圈的生态平衡有重要作用 D 科学研究和教育的天然实验室 E 发展旅游的天然场所 第五章 一、了解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污染源与污染物: 煤燃烧产生的大气污染物,释放出一氧化碳(CO )、二氧化硫( SO2 )、烟尘等有害物; 机动车辆排放废气,主要含氮氧化合物(NOX )、一氧化碳、铅(Pb )的气态化合物等有害气体; 工业“三废”,即废气、废水、废渣; 生活废水和垃圾:有机污染和生活固体垃圾; 农业化肥、农药(杀虫、除草剂)的大量使用; 居室污染:建筑装潢装饰与家具材料中所含的有害物质的释放、电子电器辐射损害等 二、影响污染物对人体作用的因素: 1、剂量因素

(1)污染总剂量=绝对量+累积量,总剂量不能超过阈值。 (2)对必需元素,要达到最低供应量。 (3)对人体非必需元素,总体负荷不应超过最高允许限度。

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

2、时间因素也叫时间---剂量反应,表现有三: (1)对累积性污染物:有:时间——累积——中毒效应

(2)低剂量长期作用与大剂量短期效应,危害相同 (3)污染物的半衰期越长,则作用时间长,危害

越大 3、多因素联合作用

三种因素起作用: 协同作用:如: SO2×PM CO+H2S 拮抗作用:如:Zn 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变性作用: 4、个体抗性问题 与个人的敏感性、健康情况有关, 与个人的生理状态、遗传因素有关, 与个体保护的完整性有关。

三、化学污染物在人体内的转归 化学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归宿:

急性危害:由于污染物浓度大(剂量反应)所引起的短期、破坏性危害。 慢性危害:由于低剂量、长期、持续污染而引起的累积性危害

远期危害:不是在短期表现出来的,甚至不是在当代表现出来,具有潜伏期的危害。

四、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人与环境具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思考并讨论:

1、“对立”如何体现?

2、“统一”如何体现?

3、有学者提出“环境健康”与“生态健康” ,你

如何理解?

注:人与自然、人与地的相互关系以及系统论思想(人类系统与环境系统)皆可以用于解读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1、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关系

经济活动是人类不断利用自然界系列资源谋取自身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人类过分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于是人口剧增,森林资源锐减,水土流失加剧,草地资源退化,生物多样化减少,沙漠化、石漠化和荒漠化日益严重,空气及淡水质量急速下降。如此不但给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而且势必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为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得不限制开发、利用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而为环境保护而被迫建立起环境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以及生态环境恢复的补偿机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快速发展,延缓或阻碍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人类的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环境问题不可避免,环境保护也日益凸现出它的重要作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缺

一不可。

2、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

为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在不断地打破自然平衡,同时也应更加自觉去重建一个新的平衡、现实的经济活动,人类不可能长期把环境保护置之不理。环境保护的中心任务是维持人类适宜的环境质量,保护、增值可更新资源使其不断扩大,合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使其免于浪费和被破坏,努力寻找可替代的新资源,为人类的经济发展充分持续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生存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生存环境特别是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两者的根本要求。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既是矛盾的关系,同时又是相互统一的,在矛盾中运动,在运动中发展并最终统一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第六章

一、概念

1、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使大气中一些物质的含量达到有害的程度(一般指有害物质,如SO

2、NOX、HC、O

3、飘尘等超过国家质量标准),以至破坏人和生态系统的正常生存和发展,对人体、生态和材料造成危害的现象。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污染的现象”。

2、TSP:悬浮在空气中,直径≤100μm的所有颗粒物,包括尘粒、粉尘、飘尘、降尘、烟

3、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PM10),悬浮在空气中的空气动力学当量粒径≤10μm的颗粒物,(PM2.5:可吸入肺颗粒)

4、光化学烟雾:汽车、工厂等污染源排入大气的NOx、HC及CO等污染物,在强太阳光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形成醛、酮、酸、PAN(过氧乙酰硝酸酯)及烷基过氧化物等物质,这些反应物与生成物组成的混合物叫光化学烟雾。属于二次污染。

二、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及其来源

1、颗粒污染物:尘粒、粉尘、飘尘、降尘、烟

气态污染物:来源(1)SO2的产生①人为源——燃料燃烧②天然源P81列了4类

2、氮氧化物(NOX)

——NO、N2O、NO2、N2O5、N2O4、N2O3的总称。(1)来源①天然源;②人为源

一是高温燃烧,空气中的N2、O2反应;二是燃料或矿物中含氮元素的分解。

3、一氧化碳(CO)和二氧化碳(CO2)

(1)CO的来源:①天然源P84,列出4类,天然来源本底值约1PPm

②人为源(占总量约50%)燃料燃烧不充分,氧气不足;炉膛温度不高;车辆慢档和空档

2)CO2的来源

①天然源: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有机体腐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海气平衡体系

②人为源:矿物燃料的燃烧、森林破坏。

4、碳氢化合物(HC)

①天然源:植物排出的萜烯类化合物;湿地有机物腐败排出的甲烷类化合物;总量大,但分散,未构成危害②人为源:燃烧(P85,表6-10);炼油企业、汽车排汽;蒸发作用或挥发作用;

源扩散较集中,危害大。

5、光化学烟雾

三、大气污染监测的主要方式与方法

1、大气污染监测:指测定大气中污染物的种类及其浓度,观察并揭示其时空分布和变化过程与规律,目的在于识别大气中的污染物质,掌握其分布与扩散规律,监视大气污染源的排放和控制情况。

2、监测方式:主要通过大气污染固定监测站来完成,设在固定位置上对大气质量进行连续自动采样和测定,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存贮和传输的设施。装有采样装

置、污染物连续监测仪器、气象参数测定仪器、数据传输及其辅助装置的实验室等。大气污染监测站可以是一座建筑物中的一个房间,或者是一座独立的建筑物,也可以是一个可移动的集装箱型或其他轻型的预制房屋。

四、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有效性等(P75表6-2)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为三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民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新版标准拟取消三类区,工业区全部归属二类区)。

空气环境质量分为三级:

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共限定了10种污染物的浓度值:SO2、NO2、NOx、TSP、PM10、CO、O3、Pb、B[a]P、氟化物(P75表6-2)。

污染物项目:总悬浮颗粒物、NOX、Pb(铅)、苯并

[a]芘(BaP)、氟化物(以F计)

五、酸雨的成因与危害

成因:

一种复杂的大气化学和大气物理的现象。酸雨中含有多种无机酸和有机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工业生产、民用生活燃烧煤炭排放出来的二氧化硫,燃烧石油以及汽车尾气排放出来的氮氧化物,经过“云内成雨过程”,即水气凝结在硫酸根、硝酸根等凝结核上,发生液相氧化反应,形成硫酸雨滴和硝酸雨滴;又经过“云下冲刷过程”,即含酸雨滴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合并吸附、冲刷其他含酸雨滴和含酸气体,形成较大雨滴,最后降落在地面上,形成了酸雨。

危害:(1)对水生系统的危害,会影响鱼类和其他生物群落,改变营养物和有毒物的循环,使有毒金属溶解到水中,并进入食物链,使物种减少和生产力下降;酸雨还能使水生物减少甚至绝迹。

(2)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危害,重点表现在土壤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包括抑制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钙、镁、钾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对植物,酸雨损害新生的叶芽,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森林生态系统退化。

(3)对人体的影响。一是通过食物链使汞、铅等重金属进入人体,诱发癌症和老年痴呆;二是酸雾侵入肺部,诱发肺水肿或导致死亡;三是长期生活在含酸沉降物的环境中,诱使产生过多的氧化脂,导致动脉硬化、心肌梗塞等疾病概率增加。

(4)对建筑物、机械和市政设施的腐蚀。能使建筑物和各种裸露材料受到损害,如大理石、汉白玉、砂岩等都能被腐蚀;酸雨还能加速金属材料的腐蚀;对油漆、橡胶也产生破坏作用,可导致铁轨、桥梁、汽车、电缆等设施的使用寿命缩短;

六、大气污染源调查主要涉及哪些方面的内容?

①区域地形、地理位置、气象条件;②区域城镇规划功能分区,工厂等污染源分布、锅炉烟囱分布等;③人口密度、建筑密度、人均居住面积、人口构成;④民用燃料种类和使用量,取暖方式、炊事炉具类型和型号,排烟气方式等;⑤交通干线分布,机动车辆种类和流量、使用燃料种类等;⑥当地路面铺设情况和绿化情况。

第七章

一、概念

1、COD

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的含氧量,简称化学需氧量。以mg/L为单位,其值越高,表示水污染越严重(P117)。

2、BOD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表示方法为mg/L,说明水中有机物由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进行氧化分解,使之无机化或气体化时所消耗水中溶解氧的总数量。BOD↗水质↘。

3、DO

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溶解于水中的分子状态的氧,溶解氧值是研究水自净能力的一种依据。

4、水质:水体的物理(如色度、浊度、臭味等)、化学(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和生物(细菌、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特性及其组成的状况。(P116)

5、SS :悬浮物(suspended solids, SS)指悬浮在水中,颗粒大小为1~100μm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

6、水环境容量

水体所具有的自净能力就是水环境接纳一定量污染物的能力。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

二、水体化学性污染物的主要种类

1.酸碱污染

2.重金属污染

3.需氧有机污染物

4.营养物质污染(富营养污染)

5.有机毒物污染

三、水体中重金属的来源及危害

来源:1、重金属通过矿山开采,金属冶炼,金属加工及化工生产废水,化石燃料的燃烧,施用农药化肥和生活垃圾等人为污染源,以及地质侵蚀,风化等天然源形式进入水体;

2、重金属具有毒性大,在环境中不易被代谢,易被生物富集并有生物放大效应等特点,不但污染水环境,也严重威胁人类和水生生物的生存。

危害:1、水体中的某些重金属可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化合物;

2、生物从环境中摄取重金属可以经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在较高级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地富集起来,然后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3、在天然水体中只要有微量重金属即可产生毒性效应,一般重金属产生毒性的范围大约在1-10mg/L之间,毒性较强的金属如汞、镉等产生毒性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0l~0.001mg/L之间明显有毒性的重金属包括:Hg、Cd、Cr、Pb、As

四、水体中营养物质的来源、危害

概念:主要指含有N、P等营养物质的废水;

来源:生活污水、部分工业污水、农业污染源、雨雪对大气的淋洗。

危害:1、使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及其它植物疯长,阻塞水道或水体淤积;

2、大量有毒藻类繁殖,消耗水中大量DO,鱼类不能生长;

3、水体DO大量减少,致使水生态平衡破坏,水体恶化。

五、赤潮的形成与危害

成因: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以及海产养殖业的发展,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其次,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海水中营养盐类含量上升会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硅藻类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会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危害:1、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2、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

3、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4、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发生的主要原因

1 气候原因春夏温暖季节,水温较高,海流缓慢,利于赤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2 生物原因引起赤潮的生物主要是甲藻、硅藻,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细菌等。这些生物的暴发性繁殖或大量聚集产生赤潮。在适宜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赤潮生物以几何级数繁殖,在2d~3d内即可形成大规模赤潮。

3 化学原因赤潮的发生与海域的富营养化密切相关,海水中的营养盐(主要是N、P)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存在,直接影响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这些化学因素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

4 环境原因由于环境污染日益加剧,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生活中大量使用含磷洗衣粉,使排放出来的各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以及养殖污水中都含有N和P。这些污水未经处理源源不断地流入江河,最后汇入大海,便使海洋中N和P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生物大量繁殖。所以,环境污染造成的海洋水体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六、水体的生化自净作用过程

①概念:水体中的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而使得水体得以净化的过过程。

②衡量水体生化自净的重要指标——河流氧平衡(水中氧的消耗和氧的补充)。

水体中氧的消耗过程——BOD分解

上图反映了水体生化自净的过程(如何解释?),

图中a为有机物分解的耗氧曲线,b为水体复氧曲线,c

为氧垂曲线,cp为最缺氧点。

①水体中氧的补充——河流复氧

一是,大气中的O2溶入;

二是,水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氧;

三是,水中氧的扩散。

第八章

一、概念

1、土壤污染:指污染物进入土壤环境中,其数量和

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从而使土壤污染物的累积过程逐渐占居优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作物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下降,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的现象,称之为土壤污染。(P155)

2、土壤环境容量:所谓土壤环境容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土壤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二、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扩散和降解

1.农药随空气和水体迁移:(1)经淋溶随水扩散迁移:淋溶、挥发

2.农药的降解:光化学降解、化学降解、生物降解;

三、土壤中重金属迁移转化的一般特征

1.重金属形态:①水溶态;②交换态或吸附交换态;

③碳酸盐结合态;④铁锰氧化物结合态;⑤有机结合态;

⑥残留态

2.重金属主要迁移转化过程(P159)

(1)物理迁移;(2)物理化学过程

(3)络合—螯合作用:一般当重金属离子浓度较低时,以络合、螯合作用为主。

(4)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作用:

影响重金属的溶解和沉淀作用的因素:与PH条件有关;与重金属的原子价和离子势有关

3.土壤环境中重金属的生物效应(P159)

影响重金属的生物效应的因素:重金属的形态、重金属的浓度

4.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类型:Hg、Cd、As、Cr、Pb(P160)

第九章

一、基本概念

1、噪声:由不同振幅,不同频率和强度过大的声音组成的无调嘈杂声,或人们不需要的干扰声,称为噪声(相对概念)。

2、声压和声压级:声音在传播过程中,媒质中的压力相对于静压(大气压)的差值变化。单位:N/㎡。声压包括:瞬时声压与有效声压;

声压级:声压平方与基准声压平方比值的对数值,用来表示声音大小。单位:分贝(dB)

3、dBA:主要针对稳定噪声。——在声学测量仪器中,经计权网络“A”修正过的声级,称为A声级,较为接近人耳的感觉,记为dBA或LA

二、噪声的危害

1、听力损伤长期噪声下工作和生活,耳聋发病率较高。

2、对睡眠干扰

三、道路两侧建筑合理布局与噪声污染的关系密切,对于临近道路的居住区,如何控制道路噪声污染?结合P190图9-12进行说明。

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重点)

(一)道路两侧建筑合理布局

建筑物外形防噪声图9-11、9-12

一、防止反射和混响;二、防止所有建筑物受到噪声影响

四、道路两侧的噪声控制

(二)临街建筑隔声:窗户隔声、防震动

(三)声屏障与绿化隔离:隔声障板、宽林带、立体绿化

环境保护概论 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全校公共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二、课程教学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第二:人类活动引起的各环境要素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 第三:全球环境问题。 课程的重点在第二、第三层面,即各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土壤等)的污染过程、危害及污染控制原理和方法,以及全球环境问题。难点为各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等)的控制原理和方法。因为这一部分涉及到环境专业学科基础课的相关内容,对于非环境专业学生来讲具有较大的难度。 四、单元教学目标与任务 第一章绪论 解释环境的基本概念和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介绍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环境要素、环境质量等概念,了解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1.1前言[2] 1.2环境及其组成[1]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泥回流设备 4、无混合搅拌设备 5、污泥床内不填载体 6、反应器内有短流现象 7、运行启动时间长 10、影响好氧和厌氧处理效率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1、影响好氧生物处理的主要因素:溶解氧、水温、营养物质、pH值、有毒物质(抑制物质)、有机负荷率、氧化还原电位 2、厌氧法的影响因素:基础因素: 包括微生物量 (污泥浓度)、营养比、混合接触状况、有机负荷等;环境因素: 如温度、pH值、氧化还原电位、有毒物质等。

《环境保护概论(林肇信)》总结复习

环境保护概论 第一章绪论 环境问题的定义: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人类与环境是对立的统一,人类改造环境,环境也反作用于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是调节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的关系,但要真正实现这种易傲杰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在通晓环境变化过程的基础上,预测人类社会活动引起的环境影响,掌握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 要以环境制约生产,运用规律改造环境; 全面规划、合理布局、有计划地安排社会生产力,使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的关系协调起来;要提高人类对环境价值的认识,使千百万人协调动作,为实现这种调节进行系统的自觉的努力 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可持续发展 定义: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 应具备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第五章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 环境污染物的及其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污染物2生活性污染物3放射性污染物 污染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 环境污染的特征: 1、影响范围大 2、作用时间长 3、污染情况复杂(因为环境污染具有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和协同作用) 4、污染治理难 第六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大气污染的涵义: 自然界中局部的质能转换和人类所从事总类繁多的生活、生产活动,向大气排放出各种污染物,当污染物超过环境所能允许的极限(环境容量)时,大气质量发生变化,对人们的生活、生产、健康、精神状态、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遭到恶劣影响和破坏,此类现象称为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环境保护与概论 学习心得

班别:应化11-2班姓名:李日霞学号:11114060203 学环境保护概论有感 学习了环境保护概论这门课,我觉得自己收获了很多知识,很多我们平时不会留意但是都是很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学习这门课,我了解到了什么是环境问题;了解到了我国在环境保护道路上的历程以及我国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把环境放在了什么位置;了解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等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防治的基本原则;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一些绿色能源……。20世纪以来,人类的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也产生了很多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酸雨蔓延、全球气候改变、南极上空臭氧层出现空洞等,这些环境问题无不威胁和危害着人类的健康、生存、发展,这是人类在发展中对自然环境采取不公允、不友好态度和做法的结果。 然而是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八大公害中“日本的水俣病事件”。1925年日本氮肥公司在日本熊本县水俣湾-日本一个兴旺的渔产小镇上开设了合成醋酸厂。1949年后,这个公司开始生产氯乙烯,工厂把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废水排放到水俣湾中。1956年,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症最初出现在猫身上,被称为“猫舞蹈症”。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死去,被称为“自杀猫”。随后不久,此地也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由于脑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被侵害,轻者口齿不清、步履蹒跚、面部痴呆、手足麻痹、感觉障

碍、视觉丧失、震颤、手足变形,重者神经失常,或酣睡,或兴奋,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当时这种病由于病因不明而被叫做“怪病”。这种“怪病”就是日后轰动世界的“水俣病”,是最早出现的由于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病”的罪魁祸首是制造过程中用到的含汞催化剂,废水排到水中鱼虾受到污染,通过食物链又进入了动物和人类的体中,甲基汞进入人体会使脑萎缩、侵害神经细胞、破坏掌握人体平衡的小脑和知觉系统,从而一起了病症。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重金属污染的危害性。重金属是指比重大于5的金属,约有45种,包括铅、镉、铬、铜、锌、镍等。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重金属排入土壤及河流、湖泊、海洋等水体中,危害土壤、水生态环境。环境中的重金属不能被降解,主要通过空气水土壤等途径进入动植物体,并经由食物链放大富集进入人体,极低浓度就能破坏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损害人体健康。重金属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重金属的来源非常广泛,传统上可以分为工业来源、城市来源还有就是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工业上,工业能源大都以煤、石油类为主,它们是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采矿、选矿、冶炼、锻造、加工运输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重金属污染;城市污染,城市日益变成重金属的重要来源之一,污染过程主要包括污水处理中产生的污泥堆放、垃圾渗漏液的泄露、含铅汽油的使用以及汽车交通等,城市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尘中重金属也会超标;环境事故污染,近年来突发性的环境污染时间剧增,其中重金属污染的案例占很大比例,突发性事件会导致重金属在短时间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设计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大纲 (78学时)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精细化工专业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和行业发展趋势开设的专业拓展性课程。课程本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拓宽知识面与提高素质相结合、系统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将其溶入到今后的工作生活当中,为适应我国各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基本要求,使我国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熟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了解环境保护的思想、理念、趋势、措施和方法,具备可持续发展的生产观。 (一)知识教学目标 了解环境、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了解人口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了解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了解环境污染类型与防治;了解农业、城市、工业、旅游、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可持续发展途径;重点理解并适当掌握化工行业,特别是精细化工领域的环境问题、环境保护趋势、理念、措施和方法。 (二)能力培养目标 了解环境一般性法律法规,能针对精细化工行业的工艺特点给出适当的环境治理建议,并能实际解决一定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思想教育目标 1、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和方法论。 2、具有与时俱进的正确心态。 3、树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齐达标的理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基础模块 一)绪论 明确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性;了解环境问题及环境科学的概念、内容;掌握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1)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的类型 (3)环境的特性 2)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及类型 (2)环境问题的产生的发展 (3)环境问题的实质 3)环境科学 (1)环境科学的概念 (2)环境科学的任务 (3)环境科学的研究内容 4)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1)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学 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生态规律;了解其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1)概述 (1)生态学及其发展 (2)生态系统 (3)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生态平衡及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1)生态平衡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 (3)生态学的一般规律 三)自然资源 明确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分类、自然资源的历史与现状;掌握各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和可持续利用的模式。 1)概述

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A)

期末考试题型 ?一、名词解释(25分,每题5分,共10题,任选5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二、填空题(30分,共30空,每空1.5分) ?三、简答题(32分,每题8分,共8题,任选4题回答,多做不得分) ?四、论述题(13分)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环境质量是对环境状况的描述。 2、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系的一种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期地保持稳定的平衡状态。 3、33211工程:重点治理三河(淮河、海河、辽河)、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污染、两区(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区)的大气污染、着力强化一市(北京)、一海(渤海)的环境保护工程。 4、水体污染: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中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的环境容量,从而导致水体的物理特征、化学特征和生物特征发生不良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5、城市热岛效应:由于人的活动和工业生产,使得城市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称为城市热岛效应。 6、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被称为水环境容量,即某水域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7、可吸入颗粒物: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m的颗粒,记为PM10。 8、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9、海洋环境自净能力:海洋环境通过自身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而使污染物的浓度、毒性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环境自净能力 10、荒漠化:是一种人为、自然双重因素作用下导致的土地质量全面退化和有效使用数量减少的过程。 1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12、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13、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14、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 的光辐射,即紫外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15、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作业1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作为某一中心事物的对立面而 存在。对于环境科学来说。。。。。。。。。。。。。。。。。。。。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两种。(第1页) 2、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第2页) 3、环境问题: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次生环境问题。(第6---7页) 4、环境保护:概括地说,环境保护就是。。。。。。。。。。。。。。。。。。造福人民和子孙后代。(第14页) 5、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综合体。(第24页) 6、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内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均处于相互适应 与协调的状态。 7、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多样化程度。(54页) 8、生物安全:生物安全相对与生物入侵。。。。。。。。。。人体健康(59页) 二、填空题: 1、自然环境、人工环境 2、提供人类生存所需要的资源、具有调节功能、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的 文化功能。3、整体性、有限性、区域性、潜在性、变动性和稳定性(动态平衡)6、物质的循环、能量的流动7、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8、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0、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 三、问答题 1、5大点(5-----6页) 作业2 一、1、大气污染:指由于自然过程。。。。。。。。。。。危害现象。(71页) 2、温室效应:地球大气有类似玻璃。。。。。。。。。。。被称为温室气体。(79页) 4、水体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化的现象(100页) 5、污染源:指造成水体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包括向水体排放污染物或对水体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设备和装置。 6、自净作用: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称为水体的自然净化作用。(100页) 7、土壤污染:指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恶化的现象。(123页) 8、水土流失:指在水流作用下。。。。。。。。。。。。。。水土流失速度加快(146页) 9、生物修复:指利用生物的生命代谢。。。。。。。。。主要是前两者。(138页) 二、3、风向、风速、大气的稳定度、降水情况和雾9、减少水消耗量、积极进行污水处理、合理规划及调整工业布局、加强水污染管理11、大气污染型、水污染型、固体废物污染型、农业污染型12、引起土壤酸化、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 三、1、四大点(72---73页) 2、5大点(84----85页) 3、3 大点(120页) 4、可分物理性污染物、化学性污染物、生物性污染物三大类型。特点:三大点(103-----109页) 5、危害是:危害作物生长、影响微生物活动。特点:受其本身化学性质的影响。。。。。。。。彻底消除。(142页) 作业3 一、1、危险固体废物:指除放射性废物以外。。。。。。。。。有害特性的废物。(157页) 3、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工作、学习、生活的现象。 5、热污染:指现代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排放的废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6、光污染: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成3类,即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染。 二、1、侵占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2、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3、物理处理技术、

整理环境保护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824环境保护 整理人尼克 概论考试大纲

824环境保护概论考试大纲 I.考察目标 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环境保护相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方法,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有关理论及实际问题。 II.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与考查范围 1.生态学基础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类型 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平衡 生态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2.可持续发展战略 基本概念 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中国21世纪议程 3.环境保护与资源保护 基本概念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生物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4.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基本概念 大气污染源及主要污染物的发生机制 大气中主要污染物对人体的影响 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 大气污染的防治 5.水污染及其防治 水质、水质指标与水质标准 水体污染与自净 水污染防治 6.土壤环境污染防治与土壤生态保护基本概念 土壤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土壤生态保护与土壤退化的防治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规划与管理 7.声学环境保护 基本概念 环境噪声评价 噪声污染控制技术 8.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基本概念 主要工矿业固体废物的利用和处理、处置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城镇垃圾的处理、处置和利用 9.其他物理性污染及防治 放射性污染与防治 电磁辐射污染与防治

10.环境质量评价 环境质量评价的意义及类型 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环境影响评价 11.环境管理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内容 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和管理制度 中国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12.环境经济 基本概念 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特点 环境保护经济效益 环境保护的经济手段 13.环境法 基本概念 环境管理体制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环境法的基本制度 14.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种类和作用 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原则和方法 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原则和方法我国环境标准的形成和发展15.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的作用和目的 环境污染物的特性

最新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参考 一、名词解释 环境 :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 。 环境容量 :在保证人群健康和生态系统不受危害的前提下,环境系统或其中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环境质量 :一般是指一定范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适宜程度。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 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 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超城市化 :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 超城市化” 。 水体自净作用 :在环境容量范围内,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降低,称为水体的自净作用。 光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的过量光辐射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形成不良影响的现象称为光污染。 排污交易 :它指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该区域环境质量的要求,确定一定时期内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在此基础上,通过颁发许可证的方式分配排污指标,并允许指标在市场上交易。 全球环境问题 :全球环境问题,也称国际环境问题或者地球环境问题,是指超权主义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区域性和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化工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问答题: 1、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A人口问题 B资源问题 C生态破坏 D大气环境污染 E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管理 F生物多样性危机 G淡水资源缺乏与水污染 H海洋污染 2、请说明好氧生物处理的作用机制 好氧微生物和兼性微生物参与,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代谢过程。在有机物氧化过程中脱出的H是以O为受H体,如C6H12O6 + 6 O2=6 CO2 + 6 H2O +2880KJ 好氧生物处理过程中,有机物的分解比较彻底,最终产物是能量较低的CO2和H20,故释放能量多,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 3、请说明厌氧生物处理的原理 厌氧:是指在无分子态氧存在的条件下,能进行正常的生理生化反应的生物,如厌氧细菌、酵母菌等.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 (包括兼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成甲烷和二氧化碳等物质的过程,也称为厌氧消化厌氧生物处理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化学过程,依靠三大主要类群的细菌,即水解产酸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和产甲烷细菌的联合作用完成 5、写出生物法脱氮方法与流程,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生物法脱氮有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生物转盘、接触曝气法),而以活性污泥法使用较多 脱氮菌在脱氮过程中必须有能量的供给,也要有供氢体(H2-donor) 的存在。 其流程为:见复习题 6、简述好氧法与厌氧法处理废水的优缺点 好氧:优点:能在较短时间内,将废水有机污染物稳定化,释放能量高,代谢速度快,产物稳定。缺点:对含有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的废水,由于要供给足够的O2较困难,需耗用大量稀释水,处理成本高。 厌氧法的主要特点:(1)应用范围广(2)能耗低(3)负荷高(4)剩余污泥量少,且其浓缩性、脱水性良好(5)氮、磷营养需要量较少(6)有杀菌作用(7)污泥易贮存 缺点:(a)厌氧微生物增殖缓慢,因而厌氧设备启动和处理所需时间比好氧设备长; (b)出水往往达不到排放标准,需要进一步处理,故一般在厌氧处理后串联好氧处理; (c)厌氧处理系统操作控制因素较为复杂。 (d)厌氧过程会产生气味对空气有污染 8、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运行方式。 1 传统活性污泥法(普通活性污泥法) 2阶段曝气活性污泥法 3再生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4吸附—再生活性污泥法系统 5延时曝气活性污泥法 6高负荷活性污泥法 7完全混合活性污泥法 8多级活性污泥法系统 9深水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0深井曝气池活性污泥法系统 11浅层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12纯氧曝气活性污泥法系统 9、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的特点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 2、有机负荷高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

环境保护概论考点总结

第一章 1、环境的概念是指以某一事物为中心而存在于周围的事物。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本课程所讨论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外部世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内涵: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 按属性分:自然环境(是指未经过人的加工改造而天然存在的环境。它是人类发生、发展与生存的物质基础。) ,人工环境(是指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经过人的加工改造所形成的环境,或人为创造的环境),社会环境(是指由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所形成的环境)。 2.按空间范围可分为:聚落环境【人类聚居场所的环境,是人类有计划、有目的地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它是与人类的工作和生活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环境。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由一些功能不同的建筑物和与其联系在一起的场院组成的基本环境单元。污染是由居民的生活“三废”造成的。提倡院落环境园林化,在室内、室外,窗前、房后种植瓜果、蔬菜和花草,美化环境,净化环境,调控人类、生物与大气之间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平衡。)村落环境(农业人口聚居的地方,村落环境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农业污染及生活污染源。特别是农药、化肥的使用和污染有日益增加和严重的趋势,影响农副产品的质量,威胁人民的健康。必须加强农药化肥的管理;开展综合利用,使农业和生活废弃物变废为宝;综合利用自然能源。)城市环境(是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而创造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生存环境。1、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从而影响大气的物理性状;(2)城市化消耗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热能而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因此,城市气温、云量、雾量、降雨量、烟尘、碳氧化物、氮氧化物、硫氧化物以及多环芳烃等有害气体含量较高。2、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影响水的循环;耗水量的增加,导致水源枯竭、供水紧张;地下水过度开采,导致地下水面下降和地面下沉。(2)对水质的影响:水环境的污染。3、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宇宙环境。 3、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由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生态平衡破坏以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情况称之为环境问题。)可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4、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四点):(1)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发展中国家。(2)危害后果不同。第一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3)污染源不同。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4)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5、造成第一次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2)、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八大公害:是指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八次较大的轰动世界的公害事件。公害事件:因环境污染造成的在短期内人群大量发病和死亡事件。1、马斯河谷工业区烟雾污染事件;2、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烟雾污染事件;3、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4、伦敦烟雾; 5、日本四日市哮喘事件; 6、米糠油事件; 7、水俣病; 8、骨痛病。 6、第二次环境高潮:(1)全球大气污染【重大突发事件(印度博帕尔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莱茵河污染事件)、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2)大面积生态破坏。 温室效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通过对长波辐射的吸收而阻止地表热能耗散,从而导致地表温度增高的现象。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氟氯烃、一氧化二氮、低空臭氧等。 由于这些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短波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造成“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是一种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它会导致海洋水体膨胀和两极冰雪融化,使海平面上升,危及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加剧洪涝、干旱及其他气象灾害,此外,气候变暖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加大疾病危险和死亡率,增加传染病。 臭氧层耗竭,人类排放出的一些污染物,如制冷剂氟氯烃类化合物、氮氧化物,受到紫外线的照射后可被激化形成活性很强的原子,与臭氧层的臭氧(O3)作用,使其变成氧分子(O2),这种作用连锁般地发生,臭氧迅速耗减,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耗损意味着大量紫外线将直接辐射到地面,导致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发病率增高,并抑制人体免疫系统功能;农作物受害而减产;破坏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高空中臭氧虽在减少,但低空中臭氧含量的增加还会引起光化学烟雾,危害森林、农作物、建筑物等,并会造成人的机体失调和中毒。 酸雨: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称为酸雨。酸雨是由化石燃料燃烧和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NOx)等酸性气体,在大气中形成硫酸和硝酸后,又以雨、雪、雾等形式返回地面,形成酸雨。 水资源危机:一方面清洁水源被大量滥用、浪费和污染,另一方面,淡水的区域分布不均匀,致使世界上缺水现象十分普遍,全球淡水危机日趋严重。 7、当代环境问题: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与污染、大气污染、能源短缺;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标准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 D 。 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 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 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C。 A.烟尘和二氧化碳 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 C.烟尘和二氧化硫 D.烟尘和氮氧化物 3.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__A_____。 A. 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 C.三氮 D.酸性污染物 4.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D。 A.重力分离B.过滤法 C. 离心分离法D.混凝 5.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__B_____。 A. TSP B. 飘尘 C.降尘 D. 烟尘 6.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 A 。 A. 6月5日B. 4月22日C.9月16日 D.11月15日 7.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 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 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 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 8.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B。 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 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 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 9.工业三废是指 C 。 A.废水、废料、废渣 B.废水、废气、废料 C.废水、废气、废渣 10、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什么?_____C____ A.甲苯B.甲醛C.甲基汞D.氯化镉 11、所有铬的化合物都有毒性,其中以什么毒性最大?_____A____?A.六价铬B.二价铬C.三价铬D.金属铬 12、一般污水处理厂中采用的活性污泥法,主要是去除_____C____ A.酸B.氮 C.BOD D.SS 13、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为称为______B___ A.TSPB.PM10 C.降尘 D. 烟尘 二、判断题 1.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处置的原则是规范化、最小化、无害化。(×) 2.城市热岛效应的特点是指城市温度比郊区的低。( ×) 3.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过多的植物营养物排入湖泊所致。(√) 4.溶解氧量越少,表明水体污染的程度越轻。(×) 5.城市垃圾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占用土地和污染土壤。(√) 6.导致日本“水俣病”的主要物质是六价铬。(×) 7.绿色植物在城市环境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矛盾。 2、进行水污染防治,根本原则是将防、治、管三者结合起来:“防”是指对污染源的控制 “治”是指必须对污(废)水进行妥善的处理,“管”是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3、为有效地控制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排放量,相关控制技术的开发主要在三个方向: 过程控制技术(减量化) 处理处置技术(无害化) 回收利用技术(资源化) 其中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是目前的重点研究内容。 4、环境污染物的来源: 生产性污染物:主要是工业“三废,其次是农业污染物(化肥、农药等);生活性污染物:粪便、垃圾、污水等;放射性污染物:核能工业排放的放射性废弃物,医用放射源,工农业放射源以及核武器生产及试验所排放出来的废弃物和飘尘。 5、噪声的控制:(1)声源控制;(2)传声途径控制;(3)接受者的防护。 6、环境容量=环境标准-环境背景值 7、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8、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9、城市垃圾的资源化处理包括物资回收和热能回收两个方面。 10、处理城市垃圾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的垃圾,宜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一般情况下,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焚烧法;无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宜采用填埋法;垃圾中可降解的有机物多,宜采用堆肥法 11、水体监测有机综合污染指标:COD,BOD,DO,TOC(Total organic carbon 总有机碳量) 12、大气监测:SO2,NOx,TSP(total suspended particulate 总悬浮颗粒物),其它(H2S,CO,CO2,NH3 );酸雨;烟道气;汽车尾气 13、土壤污染的特点:隐蔽性和潜伏性;不可逆性和长期性;间接危害性。 14、环境管理的特点:综合性(对象、内容、手段)区域性(自然、经济、环境质量标准)群众性(依靠群众、大家动手 二名词解释 1、水体因接受过多的杂质而导致其物理、化学及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和水质的恶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这种现象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污染。 2、污染物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3、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是保护、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保护自然环境”与“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两个方面的内容。 4、固体废物:简称废物,又称固体废弃物或固体遗弃物。指人类在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不再需要或没有“利用价值”而被遗弃的固体或半固体物质。 5、环境问题使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6、环境监测是对环境质量的某些代表值进行长时间的监视、测定,以确定某个区域环境质量的全过程。 7、土壤环境背景值:是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特别是人为污染)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环境保护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来分,分为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 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烟尘和二氧化碳。 3.中国的环境问题包括生态破坏问题、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人口问题。 4.下列属于环境功能的是调节功能。 二、填空题 1.当前全球性大气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的超量排放。 2.酸雨通常指PH低于5.6的降水,但现在泛指酸性物质以湿沉降或干沉降的形式从大气转移到地面。 3.环境问题可分为自然环境问题与社会环境问题。 4.环境按环境要素性分成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5.环境污染特征包括时间效应、范围效应、浓度效应、治理难度效应。 6.多学科交叉、微观、宏观是环境科学的三个特点。 三、判断题 1.地球上所有生物总和就是生物圈。(X) 2.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 3.人类活动不会影响生物圈的稳态。(X) 4.臭氧层是在逸散层。(X) 5.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可以容纳产生的污染物。(X) 第二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生命系统是指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2.生产者是蘑菇、草。 3.消费者是指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4.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5.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 6.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从食物链的角度来分析,正确的含义是生产者-消费者-顶层消费者。 7.再由植物-雷鸟-猛禽组成的食物链中,如果捕捉了全部的猛禽,雷鸟的数量会先升后降。 8.在食物网中,数量最多的是生产者。 二、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含了动物、植物、微生物(物种多样性、遗传变异多样性、生态系统)三个层次。 2.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功能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流交换。 3.生态平衡失调主要有生物多样性缺失、环境变化两个方面的标志。 4.根据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回答问题: 此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 草原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老鼠 此图中的各种动物可以统称为消费者 此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可以表示为草-鼠-蛇-鹰

环境保护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课程编号:002420 课程类型:基础课学时:40 学分:2.5 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王淑莹. 《环境导论》,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 2.[ 美]William P. Cunningham, Barbara Woodworth Saigo 编著, 戴树桂主译. 《环境科学:全球关注》, 科学出版社, 2006 3.左玉辉. 《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吴彩斌, 雷恒毅, 宁平. 《环境学概论》,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 5.赵景联. 《环境科学导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 6.李爱贞. 《生态环境保护概论》(第二版), 气象出版社, 2005 孔昌俊等编著, 《环境科学与工程概论》,科学出版社,2004 7.程发良. 《环境保护基础》,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刘天齐. 《环境保护》(第二版), 化学工业出版 社, 2000 9.钱易,唐孝炎.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等 教育出版社,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环境保护概论是为高等工科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环境保护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热点、难点和焦点。要保护人类的环境,首先要认识环境,了解环境是如何被污染的,生态是如何被破坏的。因此,加强环境教育、学习环境法规,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正是以此为目的,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环境保护合和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评估环境质量和在本专业范围内处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观和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有关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并结合目前我国环境现状及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环境现状、环境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影响下主要环境要素(包括水、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及其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行了较系统阐述。 主要内容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环境保护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第二:人类活动引起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环境保护概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环境容量:一定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称为环境容量,即一定环境所能承担外加的某种污  染物的最大允许负荷量。 2、生物放大作用:在同一条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大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3、超城市化:一些发展中国家,大批劳动力盲目从农村涌入城市,致使大城市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  城市设施、区域资源和环境的负荷能力,从而带来就业困难、住房拥挤、交通阻塞、环境污染、治安  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这种现象称为“超城市化”。 4、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过多所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 5、二次污染物:从污染源排出的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发生了一系  列的化学变化或光化学反应,形成了与原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6、面源污染:指以面积形式分布和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的发生源。 7、水体自净作用:各类天然水体都有一定的自净能力。污染物质进入天然水体后,通过一系列物理、  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排入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自然降低,这种现象称为水体的自净。 8、光污染:光污染泛指影响自然环境,对人类正常生活、工作、休息和娱乐带来不利影响,损害人们  观察物体的能力,引起人体不舒适感和损害人体健康的各种光。从波长10nm-1mm的光辐射,即紫外  辐射、可见光和红外辐射,在不同的条件下都可能成为光污染源。 9、排污交易:指环境管理部门制定总排污量上限,按照此上限发放排污许可证,排污许可证可以在市  场买卖。 10、全球环境问题:是指具有普遍性和跨国性、现实和潜在影响大、强度大、作用时间长等特点的影 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存质量的重大环境问题。 二、填空题 1、环境破坏是指人类社会活动产生的有关(环境效应),它导致了(环境结构与功能)的变化。 2、在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不断地通过(物质传递)、(能量传递)和  (信息传递),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自然整体。 3、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CO)、(碳氢化合物)、(NOx)等。 4、CFCs的全称是(氟氯碳化合物),哈龙的全称是(含溴化合物)。 5、生物多样性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6、大气污染的形成过程由(排放源)、大气和(接受者)三个环节组成,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构不成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