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反骨

反骨

反骨
反骨

反骨

鲁兆周

封建社会需要忠臣,远过于需要明主。没有明主,只有忠臣,江山还是江山;只有明主而无忠臣,明主必将寸步难行。忠诚是封建社会道德观念的核心,是凝聚人心整合全社会意识形态的精神支柱,所以,每个社会成员总是竭力高扬这种价值观,巩固这种社会向心力的精神制高点。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毋庸讳言,诸葛亮是大忠臣,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明中的第一智者。魏延本来也可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大英雄,彪炳青史的大忠臣,可结果却落了个叛国贼子的下场,身首异处,死于非命。究其原因,全坏在他脑后的反骨上。

魏延的首次露面是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一回,刘备被曹操的铁骑追得走投无路之际,军马号泣而行,百姓扶老携幼,滚滚渡河。刘备绝望至极,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行至襄阳,蔡瑁、张允不容。城中忽有一将,将数百人径上敌楼,大喝“蔡瑁、张允卖国之贼!刘使君乃仁德之人,今为救民而来投,何得相拒。”此将正是魏延,廖廖数语,犹如晴天霹雳,掷地有声。魏延斩关落锁,放下吊桥,邀刘备入城。不料为文聘所阻,魏延与文聘交战,从巳到未,手下兵卒皆已折尽,方落荒败走,寻不见玄德,自投长沙太守韩玄去了。勇者魏延,危急时挺身而出,以弱示强,全无惧色;贤者魏延,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在刘备困厄飘零之际,义无反顾地去投奔,全因了“使君乃仁德之人”;仁者魏延,不忍看荆襄百姓遭受涂炭,拼死一搏,为百姓争一驻足之处,遮风蔽雨,战至最后一人,还要寻刘备而去。魏延真傻,最不济的还可以学一学同僚文聘,觅一草庐隐身,静观时局变化,以待求贤若渴的曹丞相来请,也假惺惺地欷觑泣涕:“为人臣而不能使其主保全境土,心实悲惭,无颜早见耳。”必赐爵封侯,声名显扬。说魏延有反骨,谁人肯信?上下五千年,无数事实证明,在我们中国,因为有了“为尊者讳,为贤者讳”这个所谓的道德准则,出现了许多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虽然堂而皇之地传之久远,却包含着极大的不公正。我们缺少人类普遍意义上的价值启蒙,因此这些情绪化的社会评判规范大多是从封建正统观念逐渐引申出来的,带有很多盲目性。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没了自己的真知灼见,思维僵化,乃是国人的通病。魏延相貌酷似关羽,身长八尺,面如重枣,目若朗星,两人命运却有着天壤之别。关羽虽勇冠三军,但兵败麦城,丢失荆襄,彻底毁灭了诸葛亮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秦川”的钳形攻略,是汉室不能中兴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关羽千百年被国人尊为“关帝”和“武圣人”,盖因其浓烈的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的平民意识。魏延却因脑后有反骨,初遇孔明,差点就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刘备挟赤壁之战的余威,分兵四出,疯狂地攻城掠地,抢占地盘。关羽战长沙,为黄忠所阻,又是魏延刀劈韩玄,拱手将长沙献给关羽。书中有这么一段话: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孔明曰:“魏延乃有功无罪之人,军师何故欲杀之?”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玄德曰:“若斩此人,恐降者人人自危。望军师恕之。”孔明指魏延曰:“吾今饶汝性命。汝可尽忠报主,勿生异心,若生异心我好歹取汝首级。”魏延喏喏连声而退。魏延心仪玄德已久,今遇刘备,如久旱逢甘霖,何故要反?杀韩玄,因韩玄残暴不仁,轻贤慢士,当为大仁之举;救黄忠,实为救长沙百姓,乃侠义之道。孔明全凭一己好恶,杀世之猛将,何故?诚若孔明所说,刘备部卒,大部分皆荆州、益州和汉中降兵,法正、严颜、李严辈尽为刘璋旧臣。他们脑后都有反骨?诚如此,当不知“弃暗投明”作何解释?孔明待魏延何其薄矣?悲哉,魏文长,从此,反骨就成了他的紧箍咒。我观“反骨之说”,不免有莫须有之嫌。

孔明虽为历史名相,然知人善任,当在刘备之下。刘备视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孔明偏以马谡为俊才,北伐中原,委以参军重任,生死攸关之际,弃久经沙场的魏延而用纸上谈

兵的马谡守街亭,导致全军崩溃,连自己也差点成了司马懿的阶下囚,成为千古憾事。

刘备在沔阳即位汉中王,大封文武,魏延分了“汉中太守”这杯羹,名列五虎大将之后,没有超凡的才能,行吗?马超悍勇,渭水七战,杀得曹操割须弃袍,却被曹操的“反间计”一夜间杀得全军覆没;魏延神武,汉中一役,拈弓搭箭,射中曹操人中,失却门牙两个,曹兵锐气堕尽,人人丧胆,曹操从此不敢觊觎两川,天下遂成鼎足之势。

五虎大将和魏延,皆勇冠三军之辈。论智谋,关羽虽有水淹七军的赫赫战功,也有丢失荆州的重大失败。更可怕的是,刘备为报弟仇,完全舍弃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国策,猇亭兵败,赔尽赌本,忧虑成疾,魂归白帝城。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辈,皆万人敌,论智谋却鲜有上佳表现。你看魏延,在孔明首伐中原之际,即提出“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丞相可大驱士卒,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这么好的计策,孔明就是不用。兵者,诡道也。魏强蜀弱,弱者与强者的对话,凭的是出奇制胜,与强大的曹魏打阵地战,焉能成事!连孔明的老对手司马懿也说:“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他非无谋,但怕有失,不肯弄险。”我们不能苛求诸葛亮,谁都知道,弱小的蜀国在刘备猇亭兵败后,再也输不起了!历史有时挺像一个缺乏耐心的孩子,数十年后,魏国将军邓艾将魏延的智谋演绎得令人叹为观止。《三国演义》第一百十七回,邓艾与钟会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白:“以愚意度之,可引一军从阴平小路出汉中德阳亭,用奇兵取径成都,姜维必撤兵来救,将军乘虚就取剑阁,可获全功。”殊途同归,两计如出一辙。邓艾越过摩天岭,暗渡阴平,成都的门户也就开了。孔明后人血洒绵竹,徒有“苍天有意绝炎刘”的悲叹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魏延五次披挂先锋印,东征西讨,披坚执锐,却始终抹不掉孔明心中的块垒。五丈原上秋风乍起,玉露零零,旌旗不动,刁斗无声。为了再给魏延安上该杀的罪名,好事者又杜撰出诸葛禳星,魏延踏灭七星灯的神来之笔。还是司马懿了解他的劲敌:“今丞相亲理细事,汗流终日岂不劣乎?”

孔明临终之际,兵权尽付杨仪,用兵密法,皆授姜伯约,留给魏延的,只是个杀头的锦囊。全然不知的魏延,想的只是完成丞相的遗志——岂可因丞相一人而费国家大事耶?英雄魏延,已到了生命最后一搏之际,他争的是兵权,火烧栈道,破釜沉舟,为的是一展平生所学。这是一个充满激情、欲望、才华、能量的生命,上天在赋予这个生命那么多优越的同时,又强加了更多的磨难,似乎并不是为了让它满载着遗憾消殒。此时,魏延丧失了经度和纬度,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了。

可叹魏延,背负着“反骨”的包袱,平生才学无从施展,在刘备走投无路之际来投,赤心报国,今已成为蜀国柱石,一柱擎天,为何要反?魏延踏上了诸葛亮为他设计好的不归路,他的死为孔明的反骨之说打上了一个浓重的句点。不过,我却觉得他在这愤怒的一刻袒露出的人性底色是历史上一抹斑斓的色彩,否则这部历史也就过于灰暗乏味了。这个由赤裸裸的愤怒驱动着的人,一瞬间挣破了世俗在他身上形成的层层伪饰,显露出来被阉割的真性真情。假如他藏身隐形,退回汉中,连姜维都被奸宦所害,避祸沓中,带着反骨的魏延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或许魏延可以忍辱负重,为了保持晚节,唾面自干,在昏君、奸宦和庸才面前虚与委蛇,强颜欢笑,以此换取他们的一杯残羹剩饭,这样的话,魏延确是兼顾了忠臣良将的声誉和身家性命,可是这样的人格形象是不是更为猥琐?

千古大贤诸葛亮的反骨之说,将一个才华横溢的魏延打入了十八层地狱。“滚滚长江东逝水”,流淌的是千百年来的英雄泪,岂可用“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来了结?写到这里,摸了摸自己的脑后,平滑如卵石,想我们的祖先猿人面目狰狞,松形鹤骨,脑后必有反骨,否则今天我们还不茹毛饮血,与禽兽为伍。

千百年来,我们顶礼膜拜,山呼万岁,我们的脊梁变弯了,“反骨”没有了,骨头变软了。作

为个体的诸葛亮,他拥有成为一代名相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全部理由,我们不能要求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封建国家的丞相有着现代意识和朴素的人权思想。然而,我们是否可以让生活在现代文明社会中的人们,为他们这种对人才的压制和诋毁,对生命的蔑视和践踏而感到耻辱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