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骨 折 固 定 与 搬 运

骨 折 固 定 与 搬 运

骨 折 固 定 与 搬 运
骨 折 固 定 与 搬 运

---------------------------------------------------------------最新资料推荐------------------------------------------------------

骨折固定与搬运

骨折固定与搬运一、骨折固定(一)、骨折的定义:

骨头受到外力冲击,发生完全或不完全断裂时,称骨折。

(二)、骨折的种类:

按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

(1)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

外伤伤口深及骨折处或骨折断端刺破皮肤露出体表外。

(3)复合性骨折:

骨折断端损伤血管、神经或其它脏器,或伴有关节脱节等。

(4)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未完全中断。

(5)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完全中断。

(三)、骨折的症状:

疼痛、肿胀、畸形、骨擦音、功能障碍、大出血。

(四)、骨折固定的目的:

止痛、制动、减轻伤员痛苦,防止伤情加重,防止休克,保护伤口,防止感染,便于运送。

1 / 5

(五)、骨折的固定材料:

夹板(六)、骨折固定方法(1)前臂骨折固定法:夹板放置骨折前臂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腕肘两关节,用三角巾将前臂屈曲悬胸前,再用三角巾将上肢定于胸廓。

(2)上臂骨折固定法夹板放置骨折上臂外侧,骨折突出部分加垫,然后固定肘肩两关节,用三角巾将上臂屈曲悬胸前,再用三角巾将伤肢固定于伤员胸廓。

(3)小腿骨折固定法将夹板放置骨折大腿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伤口上下两端,固定膝、踝两关节(8 字固定踝关节)夹板顶端再固定。

(4)大腿骨折固定法将夹板放置骨折大腿外侧,骨折突出部分要加垫,然后固定伤口上下两端,固定踝、膝关节,最后固定腰、髂、腋部。

(5)脊椎骨折固定法:

伤员仰卧木板上,用绷带将伤员胸、腹、髂、膝、踝部固定与木板上。

(6)颈椎骨折固定法伤员仰卧木板上,颈下、肩部两侧腰加垫,头部两侧用棉垫固定防止左右摇晃,然后用绷带将额、颏、胸固定于木板上。

(七)急救原则和注意事项:

(1)要注意伤口和全身状况,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

---------------------------------------------------------------最新资料推荐------------------------------------------------------ 扎固定。

如有休克或呼吸、心跳骤停者应立即进行抢救。

(2)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局部要作清洁消毒处理,用纱布将伤口包好,严禁把暴露在伤口外的骨折端断送回伤口内,以免造成伤口污染和再度刺伤血管和神经。

(3)对于大腿、小腿、脊椎骨折的伤者,一般应就地固定,不要随便移动伤者,不要盲目复位,以免加重损伤程度。

(4)固定骨折所用的夹板的长度与宽度要与骨折肢体相称,其长度一般应超过骨折上下两个关节为宜。

(5)固定用的夹板不应直接接触皮肤。

在固定时可用纱布、三角巾垫、毛巾、衣物等软材料垫在夹板和肢体之间,特别是夹板两端、关节骨头突起部位和间隙部位,可适当加厚垫,以免引起皮肤磨损或局部组织压迫坏死。

(6)固定、捆绑的松紧度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的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

固定四肢时,要将指(趾)端露出,以便随时观察肢体血液循环情况。

如发现指(趾)苍白、发冷、麻木、疼痛、肿胀、甲床青紫时,说明固定、捆绑过紧,血液循环不畅,应立即松开,重新包扎固定。

(7)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断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端处的下端。

3 / 5

如捆绑次序颠倒,则会导致再度错位。

上肢固定时,肢体要屈着绑(屈肘状);下肢固定时,肢体要伸直绑。

二、搬运搬运的方法:

常用的搬运有徒手搬运和担架搬运两种。

可根据伤者的伤势轻重和运送的距离远近而选择合适的搬运方法。

徒手搬运法适用于伤势较轻且运送距离较近的伤者,担架搬运适用于伤势较重,不宜徒手搬运,且需转运距离较远的伤者。

注意事项:

(1)移动伤者时,首先应检查伤者的头、颈、胸、腹和四肢是否有损伤,如果有损伤,应先作急救处理,再根据不同的伤势选择不同的搬运方法。

(2)病(伤)情严重、路途遥远的伤病者,要做好途中护理,密切注意伤者的神志、呼吸、脉搏以及病(伤)势的变化。

(3)上止血带的伤者,要记录上止血带和放松止血带的时间。

(4)搬运脊椎骨折的伤者,要保持伤者身体的固定。

颈椎骨折的伤者除了身体固定外,还要有专人牵引固定头部,避免移动。

(5)用担架搬运伤者时,一般头略高于脚,休克的伤者则脚略高于头。

---------------------------------------------------------------最新资料推荐------------------------------------------------------ 行进时伤者的脚在前,头在后,以便观察伤者情况。

(6)用汽车、大车运送时,床位要固定,防止起动、刹车时晃动使伤者再度受伤。

卫生救护知识培训时间:

2009.11.20 地点:

办公四楼主讲人:

张丽丽参加培训人员:

各年级部分会员郑集镇心中学红十字会 2009.11

5 / 5

浅谈骨折康复治疗

骨折康复的开始时间应尽可能的早。一般是骨折得到复位固定后即可开始。 而具体的骨折复位固定是指: ①石膏固定已经干了; ②牵引已经安装好; ③已经施行了内固定术; ④病情稳定者。 凡是未固定的肢体和关节都要每天定时、定量的进行主动充分的活动,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康复医疗介入的原则: ①康复功能训练应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贯穿于骨折愈合的始终。 ②功能训练内容应因人,因骨折治疗过程不同而不同. ③活动范围由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到长,强度也由弱到强。 ④活动度以患者不感到疲劳,骨折部位不感到疼痛为度。 ⑤活动应以恢复肢体有生具来的生理功能为中心。如上肢应围绕增强手的握力进行活动;下肢应围绕恢复负重行走能力进行训练。 ⑥注意功能训练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 ⑦进入骨折恢复期要针对有障碍的关节进行运动,不能用邻近的关节替代。要首先恢复关节运动的范围、幅度及关节活动时的顺利程度,达到关节活动无障碍。 ⑧要进一步恢复关节运动的质量和准确性。以主动运动为主,被动运动和助力运动为辅. ⑨期间如有理疗配合,应在理疗后进行功能训练。 康复训练如何做? 一般分为三期进行: (1) 功能锻炼早期:伤后1-2周内,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此期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消除肿胀和稳定骨折。功能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患肢肌肉做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基础上,患肢肌肉做有节律的静力收缩和放松。既我们常说的用力绷紧和放松,来预防肌肉的萎缩或粘连。 (2) 功能锻炼的中期: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伤肢肿胀逐渐消失,疼痛缓解,骨折断端出现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稳定。此期除继续进行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医护人员和健肢的帮助指导下,逐渐恢复骨折的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功能活动和骨折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3)功能锻炼的后期:也就是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多数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功能萎缩等功能障碍。因此,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加强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功能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正常力量,注意全身功能训练的协调性以及步态训练。同时结合训练目的和病情变化配合理疗方法。

骨折的康复诊疗技术规范

骨折的康复诊疗技术规范 一、康复住院标准 1.单纯性四肢骨折,术后2~3周,伤口愈合; 2.复杂性骨折伤经过手术治疗,伤口初步愈合后,或术后已拆线,骨折稳定1—2周后; 3.单纯外固定治疗的无移位骨折,外固定后2—3周;4.合并有内脏损伤经治疗病情已稳定。 二、临床检查规范 (一)常规检查 1.血尿便常规; 2.常规血液检查、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 梅毒血清学、艾滋病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二) 可选择检查(有适应症并经副主任以上医师批准) 1.神经电生理检查:合并或疑有周围神经损伤时。2.肺功能检查。 3.CT或MRI检查:对于x片无法判断,需要明确诊断者4.四肢多普勒血流图:疑有四肢血管功能障碍者。5.骨密度测定:因骨折导致的骨质疏松、疼痛等。 三、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骨折愈合药及钙剂的选用;合并神经损伤者可用神经营养药物;合并感染者可使用抗生素;对疼痛者予以止痛治疗。2.小夹板固定或支具:用于骨折仍然不稳定者使用。 3.换药:用于有创面的骨折或合并慢性骨髓炎的患者使用。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神经损伤:营养神经。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早期予以溶栓、抗凝药物、理疗等。早期加强活动可以预防。必要时请专科会诊或转诊治疗。 3.骨化性肌炎:药物、手法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 4.创伤性关节炎:发病早期合并疼痛时可减少运动量,必要时予以药物镇痛、理疗、水疗、中药治疗。 四、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常规 入院后1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进展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定,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评定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范围评价、感觉评价、反射评价、肢体形态评价、ADL评价、疼痛评价,上肢骨折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骨折者需进行平衡评价、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 人格评价、情绪评价。

骨伤骨折的康复护理总结

肋骨骨折 (1)病因与病理病因:外来暴力、病理因素,以4~7肋最常见。 单根或数根肋骨一处骨折对呼吸影响不大(但损伤肋间血管可引起出血)。 相邻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局部胸壁因失去完整肋骨的支撑而软化,可出现反常呼吸:连枷胸:吸气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 严重肋骨骨折:软化区范围较广泛时可引起纵膈左右摆动,导致O 2、CO2滞留,重者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 (2)临床表现 ①症状:局部疼痛,咳嗽,深呼吸或转到体位时加剧。部分患者咯血。多跟多处骨折可气促,呼吸困难,发绀,休克。 ②体征:受伤胸壁压痛、肿胀,有时可触及骨折断端及骨擦感。多跟多处骨折时,伤侧可有反常呼吸及皮下气肿。 辅助检查胸部X线示肋骨骨折断裂线或断端错位,血气胸。(3)治疗 ①闭合性单处肋骨骨折:重点止痛、固定胸廓、防止并发症。 ②闭合性多跟多处肋骨骨折:首要胸壁软化区加压包扎。①现场急救用坚硬的电子或手掌施压于胸壁软化区,固定胸壁软化区。②止痛、消肿、减轻反常呼吸,促使患侧肺复张。③建立人工气道④抗生素,预防感染。 ③开放性肋骨骨折:①清创、固定②胸膜穿破者行胸腔闭式引流。

③抗生素。 锁骨骨折 (1)病因病理间接暴力所致,警惕臂丛神经损伤。 (2)临床表现 外观畸形、局部疼痛、肿胀、皮下血肿、患侧肩部活动受限,活动疼痛加剧,患肩下垂。 (3)治疗要点 三角巾悬吊3周,对有移位处行骨折手法复位,双肩后伸,挺 胸位“8”字绷带固定。 (4)护理思维 ①患侧功能改变,有血管神经受压危险:观察上肢皮肤颜色、温 度、感知觉,告知患者尽量使用双肩外展、后伸,禁忌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以免腋下神经血管受压。 ②持续制动不能活动所产生的低效呼吸形态:评估患者呼吸频率、节律、深浅度的变化等呼吸运动情况,监测并发症,建议患者能耐受时经常下地走动,保持安静,减少体内耗氧量,减轻呼吸困难。(5)并发症观察 ①神经性症状:因臂丛神经受骨痂刺激表现的手内在肌肉无力。 ②血管性症状:因锁骨下静脉受压产生“胸廓下综合征”表现为肢 端苍白,动脉搏动消失,感觉减退,皮温降低,疼痛。 ③系统并发生:老年人可引起应激代偿能力下降出现意识障碍、水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受损、深静脉栓塞、营养不良、肌肉萎缩等

骨折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

骨折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组织粘连、瘢痕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患者通过康复训练以达到促进骨折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四期进行:一期康复(伤后1-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锻炼的主要以肌肉锻炼为主。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外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1)早期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并保持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的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利于肿胀消退。(2)进行伤肢股四头肌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每日4~5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以上运动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 二期康复(伤后2-4周),这一时期,骨、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的损伤及手术切口正在愈合,手术部位疼痛、肿胀明显缓解或消失,骨折端已有纤维连接,并正在形成骨痂。在此期间,可进行关节活动,经医生指导患者在床上做患肢不负重活动,进行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足的小关节主动伸曲锻炼,踝关节的内外伸展练习,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利用牵引床以进行上臂锻炼,训练臂力,以便下地时用拐,增加髋关节伸曲活动,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活动范围,使全身关节达到或接近正常的活动,使患肢的功能大部分得到恢复。但此期活动仍需限制。

三期康复(伤后5-6周)。该期要锻炼关节和肌肉,扩大关节各方向的活动范围,恢复肌力,增加肢体运动功能。在此期间继续加强患肢关节的主动训练,使患肢功能恢复正常活动范围,根据骨折的情况,可扶双拐下床活动,尤其是活动患侧膝关节及髋关节,但是伤肢严禁负重。 四期康复,康复训练的后期指从骨关节等组织已经愈合到恢复全身和局部正常功能的一段时间,此时骨折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挖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训练方式以抗阻力活动和加强关节活动范围为主,再加上肌力恢复训练,训练次数、时间及强度均高于前期,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对仍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关节、肌肉,给予有针对性的训练,并在医生指导下利用器械加强活动,做器械操或徒手操,配合理疗、按摩、针灸等,使肢体功能得到恢复。 除了必要的身体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骨折康复的必备条件,大量实践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骨折及康复锻炼带来的身体不适,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会使身体不适加剧,抵抗力降低,康复时间延长。 [ 饮食指导] 骨折后的康复过程还需要各种营养素,包括蛋白质、维生素、钙等,适当地喝骨头汤、牛奶,吃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豆制品等,十分有益,同时要求患者在恢复过程中不要吃生冷、刺激、

趾骨骨折后期康复指南

趾骨骨折后期康复指南 一、伤情概况 总的来说,趾骨骨折是比较常见的骨伤。所以不需要有心理压力。 二、骨折愈合时期 骨折的愈合可分为三个阶段: 骨折早期,也称为血肿机化演进期,血肿由肉芽组织、纤维组织取代,此期需2周完成。伤后1~2周内,患肢局部肿胀、疼痛,容易再发生移位,筋骨正处于修复阶段。此期首要任务是消瘀退肿,加强气血循环,方法是使患肢肌肉做舒缩活动,但骨折部上下关节则不活动或轻微活动。 骨折中期,也称为原始骨痂形成期,膜内化骨的形成,形成内骨痂和外骨痂;软骨内化骨的形成,形成环状骨痂和髓腔内骨痂。一般需4~8周,骨折基本达到临床愈合,X线片可见骨折处四周有梭形骨痂阴影,但骨折线仍隐约可见。2周后患肢肿胀基本消退,局部疼痛逐渐消失,瘀未尽去,新骨始生,骨折部日趋稳定。此期首要任务是加强去瘀生新、和营续骨能力,防止局部筋肉萎缩、关节僵硬以及全身的并发症。除继续进行患肢肌肉的舒缩活动外,并在医务人员的帮助下逐步活动骨折部上下关节。动作应缓慢,活动范围应由小到大,至接近临床愈合时应增加活动次数,加大运动幅度和力量。 骨折后期,也称为骨痂改造塑型期,原始骨痂改造成永久骨痂,骨髓腔再通,恢复骨之原形。一般需8~12周。组织学和放射学上的骨折痕迹完全消失。骨折已临床愈合,夹缚固定已解除,但筋骨未坚,肢体功能未完全恢复。此期任务应尽快恢复患肢关节功能和肌力,达到筋骨强劲、关节滑利。方法常取坐位、立位,以加强伤肢各关节的活动为重点,如上肢着重各种动作的练习,下肢着重于行走负重训练。期间可同时进行热熨、熏洗等。部分患者功能恢复有困难时,或已有关节僵硬者可配合按摩推拿手法,以协助达到活血舒筋活络之目的。 三、跖骨骨折综合征 1.跗跖部肿胀、疼痛,皮下淤血:肿胀多见于足背前外侧,组被动内、外翻时疼痛显着。 2.活动受限:患者前足着地困难,只能用足跟走路,呈现跛行。 3.压痛:足内翻扭伤时,骰骨与第4、5跖骨间压痛剧烈。 四、骨折愈合观念发展 骨折的治愈经历过了三个阶段的治疗观念转化,传统的AO治疗观念重点是骨头的坚强固定,而忽略了软组织缔部的修复。经过BO到CO的观点演变,现代的骨折治疗着重骨折稳固与软组织完整之间的平衡,同时应用中药促进骨折处血液

骨折术后饮食及功能康复训练

骨折后吃什么好 早期( 1—2周) :受伤部位瘀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此期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消散为主。中医认为,“瘀不去则骨不能生”、“瘀去新骨生”。可见,消肿散瘀为骨折愈合之首要。饮食原则上以清淡为主,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汤、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油腻,尤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肥鸡、炖水鱼等,否则瘀血积滞,难以消散,会拖延病程,使骨痂生长迟缓,影响日后关节功能的恢复。在此阶段,食疗可用三七10克,当归10克,肉鸽1只,共炖熟烂,汤肉并进,每日1次,连续7—10天。 骨折患者可能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 这几种微量元素,有的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红蛋白的原料。经测定,骨折后病人体内这种微量元素的血清浓度均明显下降。因此,设想在骨折早期适当补充,可能有利于愈合。动物肝脏、海产品、黄豆、葵花子、蘑菇中含锌较多;动物肝脏、鸡蛋、豆类、绿叶蔬菜、小麦、面包中含铁较多;麦片、芥菜、蛋黄、乳酪中含锰较多。 中期( 2- 4周) :瘀肿大部分吸收,此期治疗以和营止痛、祛瘀生新、接骨续筋为主。饮食上由清淡转为补充高营养,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谱上加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以补给更多的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食疗可用当归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新鲜猪排或牛排骨250克,炖煮1小时以上,汤肉共进,连用2周。 后期( 5周以上) :受伤5周以后,骨折部瘀肿基本吸收,已经开始有骨痂生长,此为骨折后期。治疗宜补,通过补益肝肾、气血,以促进更牢固的骨痂生成,以及舒筋活络,使骨折部的邻近关节能自由灵活运动,恢复往日的功能。饮食上可以解除禁忌,食谱可再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际全消炎正骨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食疗可用枸杞子10克,骨碎补15克,续断10克,苡米50克。将骨碎补与续断先煎去渣,再加入另2味同煮粥进食。每日1次, 7天为1疗程,每1疗程后间隔3—5天,共用3—4个疗程。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任何手术绝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故康复护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组织粘连、瘢痕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我科通过护理干预,将康复训练实施于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有计划的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院外进行康复护理以达到促进骨折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一期康复(伤后1-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可以肌肉锻炼为主。在骨折早期主要目标在于保持肌肉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早期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并保持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的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利于肿胀消退[1]。进行伤肢股四头肌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每日4~5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并结合患肢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及跖屈运动,以上运动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外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手术患者术后4-6小时进行关节主、被动锻炼,并轻轻按摩伤口以外的患肢肌肉,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加速肿胀的消退。预防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以扩胸增进体力和心肺功能。同时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要活动。手术后1-2周,主要帮助患者做肌肉自主收缩和放松。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活动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及伤肢肿胀程度和伤肢动脉情况;对髋部骨折,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均由医护人员指

骨折的康复

骨折的康复 (一)骨折康复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1.骨折的康复原则包括:①在骨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②遵循个体差异化原则。③循序渐进。要在康复训练开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教育,使患者了解康复的近期目标,远期目标,了解康复对于功能恢复的重要意义。这样患者才能积极的配合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功能的完全恢复。④提倡主动运动,通过治疗师指导自主练习达到功能完全恢复。⑤康复应尽可能早的进行,早期开展康复可以防止关节内外的粘连,维持关节周围肌肉力量,尽早恢复关节功能。 在治疗上肢的骨关节损伤时,除损伤局部所属关节的功能恢复外,其他未受伤的部位都应在康复过程中接受功能训练以保持关节活动度,重点是肩关节的前屈、肘关节的屈曲、腕关节的伸展、手的对掌功能。下肢的主要功能是负重和行走,要求各关节保持充分的稳定。在各组肌肉中,尤其需要强有力的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才能保证正常的行走,这些是下肢的康复训练中的首要目标。脊柱的主要功能是承重与神经保护,康复的目标是重建脊柱的稳定性,恢复脊髓损害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 骨折、脱位后治疗目的是使骨折端正确对位或复位,使其尽快愈合、促进其后的功能恢复。临床上的治疗原则为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的目的在于:保持骨折对位稳定良好,促进骨折愈合;防止及消除肢体肿胀;恢复关节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恢复肢体的活动。在骨科医生的指导下,针对不同的恢复阶段,采用不同的康复方法。早期阶段(骨折后1~2周内),康复的目的是促进患者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防止肌肉萎缩,功能训练以患肢肌肉主动等长收缩为主。骨折上下关节可暂不活动,如果已经进行了坚强的内固定,可在手术医生的指导下早期进行活动。身体其他关节应进行功能锻炼。中期阶段(骨折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患肢肿胀已经消除、疼痛减轻,骨折处已有纤维连接。此时可逐步开始骨折上下关节活动,其活动强度和范围逐渐增加,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减少功能障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同时,应配合理疗方法达到消肿、止痛,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后期阶段,骨折逐渐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外固定已拆除,应结合理疗、体疗等手段,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