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锡林浩特城区人口与用地专题

锡林浩特城区人口与用地专题

锡林浩特城区人口与用地专题
锡林浩特城区人口与用地专题

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

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论证报告

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

二零零九年

项目名称: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委托方(甲方):锡林浩特市人民政府

承担方(乙方):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国家事业法人代码: 40001083-0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等级:甲级

城市规划编制资质证书编号:〔建〕城规编第(081001)院长:李晓江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总规划师:杨保军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院规划设计成果专用章:

规划设计编制完成时间:2009年10 月

编制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所主管所长:朱波高级城市规划师

主管主任工程师:林纪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项目负责人: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博士

李宁城市规划师

项目组成员:刘贵利高级城市规划师博士

李宁城市规划师

晏群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

李铭城市规划师博士

杨杨城市规划师

张连荣城市规划师

李磊城市规划师

马文峰高级工程师

刘杰高级工程师

专题研究人员:侯敏博士生导师教授

笪晓军硕士

郭秀丽硕士

锡林浩特市城市总体规划领导小组:

闫宏光锡林浩特市政府市长

革命锡林浩特市政府副市长

史大金锡林浩特市政协副主席

贾乘麟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局长

宋雪飞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副局长

乌日根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副局长

罗恩宝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规划科科长祁雅琼锡林浩特市规划局市政科科长韩金城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设计室主任牛拥军锡林浩特市规划局规划科副科长

目录

一、现状概况 (6)

二、人口特征分析 (7)

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8)

(一)水资源的约束 (8)

(二)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8)

(三)锡林浩特产业升级的需要 (9)

(四)牧区生态移民 (9)

四、人口素质 (10)

五、城镇化水平预测 (13)

(一)市域总人口预测 (13)

(二)市域城镇人口预测 (14)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16)

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16)

(一)现状规模 (16)

(二)规划规模 (17)

七、用地规模预测 (21)

(一)建设用地增长情况 (21)

(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23)

(三)镇、苏木及牧场城镇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 (25)

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面积20.3万平方公里,占内蒙古总面积的17.2%。2007年人口总数97.69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30%。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至北京直线距离460公里。2007年锡林浩特市全市总人口16.6258万人,比1978年增长102.9%,其中非农业人口14.1189万人,比1978年增长151.7%。

一、现状概况

锡林浩特市下辖六个办事处,一个镇、两个苏木和三个牧场。

在历年人口资料统计分析中,统计资料的机构不断变更,从派出所到办事处+苏木+区县直辖单位,再到办事处+镇+苏木+牧场的统计单元,难以从历年人口统计资料中比对同一单元的人口变动情况,只有2006年和2007年统计单元是相对应的,因此全市人口分析数据以2006-2007年统计为准。

表1:对照2007年与2006年人口数据统计分析表

通过2007年与2006年人口分析,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增长数量占总增长人口的95.3%,而苏木和牧场容纳的新增加人口不足5%。相对市域而言,中心城区人口高密度分布。在以下分析中由于中心城区人口的特征十分显现,在全市域极具代表性,因此,不单独分开分析。

二、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以年龄划分人口的时候,大致上有三个模型,一种是成长型。即出生率大大超过死亡率,人口中的青少年比例非常大。这种类型的的社会人口将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地增加,因而根本就不用担心劳动力的问题。第二种是稳固型,即人口的出生率与死亡大抵相当。青壮年占社会人口的中等偏上。这种类型的社会中人口的数量会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中,不会出现较大幅度地增加或减少。第三种是衰老型,即人口的出生率略低于或等于死亡率,老年人在人口中所占比例较大,并且会越来越大。这种类型的社会人口趋于老化和减少。导致老龄化的城市缺乏足够的劳动力,这将引起非常大的社会问题。诸如养老保险,老年人的医疗,社会负担的加重等等。

通过对2003年--2007年人口特征分析(表2),可以看出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18-35岁和35-60岁之间,并有日趋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基本上体现在稳固型向衰老型转型的人口特征。人口结构中儿童、少年、青年人口比重小,生育和生育潜力较小,而老年人口比重大,死亡和死亡的潜力较大。这种人口结构的出生率难以补偿死亡率,其人口再生产的趋势是负增长,人口规模缩减。城市人口增长以区外迁入为主。城市规划中应重视公共设施用地的投放,建立社会养老信息系统,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性别是另外一个影响人口特征的比较重要的因素。根据生物学的原理,人类生育男性后代和女性后代的机率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各占50%。从整个世界范围内来看,也确实是如此。但是在少数地区,由于传统社会观念以及某些特殊原因会导致人口结构中的男女比例失调。另外,某些外来原因也会导致人口比例失调,其它的分类方法虽然也存在,但是没有像前两种这么普遍和具有现实意义。从表2中可以看出锡林浩特的性别比例比较合理,并有日趋持平的趋势。

三、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水资源的约束

锡林浩特市水资源贫乏,沙漠化特征日益显著,未来水源主要依靠外调水,成本较高。从集约利用水资源,减少饮水工程建设成本的角度而言,锡林浩特市应加快中心城区的人口和产业集聚,促进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

(二)提升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锡林浩特市建市较晚,目前城市功能尚不完善。规划期内,随着城市对外交通设施的加强,以及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心城区将进入加速发展时期,规模经济和城市效益效益进一步显现。

锡林浩特市下辖镇、苏木和牧场的块状经济规模尚未形成,中心性仍在加剧。中心城区应加速培养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以及未来产业集群的升级所需要提供的物流、会展、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这些功能的培育和发展,强化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

随着京津冀地区区域经济的加速发展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不断转型,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同时,从国际、国内产业发展趋势来看,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在新一轮产业转移过程中,抓住机遇,必须集中力量,加快完善锡林浩特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在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加大投入力度。

(三)锡林浩特产业升级的需要

资源型企业的不断落位,为产业链条的拉伸提供基础条件,锡林浩特城市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拉动产业发展和创造就业岗位的重要力量。

(四)牧区生态移民

为保护草原环境,建立可持续的草原生态环境,持续禁牧和生态移民成为当前保护草场的主要手段,有助于提升市民和牧民的生活水平。

锡林浩特市自2002年至2007年间已经实现生态移民近7000人,其中2/5多已进入城区或城区周边奶牛村等(表3),促进了人口向城镇或生态条件较好地区的集中。

四、人口素质

人口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它包括三个方面: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1.影响人口的身体素质的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在两种影响因素中,遗传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众所周知:贝利的儿子不一定是球王,刘易斯的儿子不一定是“飞人”,后天的环境因素起着更大的作用。目前,影响人口素质的环境因素很多,首先,社会环境(如社会制度、经济形式、文化传统、科技知识、伦理道德)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科技进步,医疗技术改善,克隆、基因工程的发展使人口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寿命延长。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越来越取决于社会环境因素。其次,自然环境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是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决定性因素,现在也有重要影响。

地形、气温、湿度、降水等对人口身体素质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属于原生环境因素。锡林浩特的原生环境比较适宜居住。但是,次生环境正在逐步形成,从物理、化学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见表4。

表4:次生环境的形成与影响分析

除了上述三方面外,工厂和车辆排出的有毒气体,破坏森林、土壤和农作物的酸雨等是次生环境因素。在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中,人口是主动的,可以以自身行为保护和改善环境,也可以对环境造成破坏。在现代社会中,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往往不是取决于人口数量的多少和人口增长的快慢,而更多地取决于生产类型的再分布。因此,在锡林浩特不断发展的资源型工业中应重视对次生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合理对策,避免造成对居民的各类伤害。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

(1)一个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从整体上影响着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有正确的生态意识,能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形成人口、环境与发展的良性循环。

(2)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才能开发和利用更多、更广泛的自然资源,在资源的使用上也更有选择的余地,对资源的利用也很充分,避免了对资源的破坏与浪费。

(3)影响对资源开发利用的深度:即对资源利用的充分程度。科学文化素质低的人口,对资源利用往往不充分,甚至产生全社会对资源的浪费性使用。这样维系发展(往往是低水平的发展),一方面要求使用更多的资源,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更多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

(4)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人口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他们能够掌握更多的先进科学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并将这些运用到对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避免了因缺乏环境意识,或对知识掌握和运用水平的不够而导致对环境的侵害。可见,大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实现环境保护的根本途径之一。

表5: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分析

图1:人口素质与城市环境关系示意图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如图2:

1. 城市人口素质,尤其是城市管理者素质直接决定着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

2. 城市居民素质,直接影响着城市环境的质量;

3. 城市管理与决策者,直接决定着城市发展质量的高低。

图2:人口素质决定下的城市环境

由于缺乏锡林浩特关于人口素质的资料,只能从教育类用地上统计相关数据,在2008年锡林浩特用地比例中,教育科研类用地68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2%,人均4平方米,与同类城市相比用地比例偏低,人均比较较高,这点更体现出锡林浩特教育科研上的中心性特征。但是,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中等城市教育科研设施用地比例应达到2.9-3.6%,应在规划中进行调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以经济的持续增长为前提,以资源环境的持续发展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模式。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它

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以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核心,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影响着可持续发展的进程,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

我国人口文化程度的构成如下图所示:

图3:中国人口文化程度构成

锡林浩特外来大型资源型企业日益增多,并成为流动人口的主要来源,人口技术水平较高,与地方社会和产业结构相互融合有时间过程,锡林浩特在提高自身人口素质的同时,应建立当地就业人员与新入住企业的适宜需求关系,实现良好的对接,避免出现社会生态问题。

五、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市域总人口预测

(1)Y=A×(1+R)N

Y:规划期末户籍总人口

A: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63796人)

R:户籍总人口增长速度(近5年为21.3?,规划期内按22?计)

N:规划年限

则Y2015=A2007×(1+R)N=163796×(1+0.022)8 =19.5万

Y2020=A2007×(1+R)N=163796×(1+0.022)13 =21.7万

(2)Y=A×(1+S+Q)N

Y:规划期末户籍总人口

A: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63796人)

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2?,规划期内按7?计)

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17.8?,规划期内按20?计)

N:规划年限

则Y2015=A2007×(1+S+Q)N=163796×(1+0.007+0.02)8=20.3万Y2020=A2007×(1+S+Q)N=163796×(1+0.007+0.02)13 =23.2万

两种方法平均市域户籍总人口:

2010年为19.9万人、2020年为22.5万人

(注:为户籍人口口径)

表6 锡市近年市域户籍总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

注:根据公安局历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加工整理

(二)市域城镇人口预测

由于锡市城区(6个街道办事处)的户籍总人口数与户籍非农业人口数是基本一致的(2007年相似率99.79%),而且市域非农业人口又高度集中于城区(99.36%),城区与市域的非农业人口数相差无几,因此在锡市城区驻地人口即近乎等同非农业人口和城镇人口。依据锡市的这种特殊性,所以我们既可以利用非农业人口数又可以利用城区驻地人口数来预测城镇化水平。

(1)利用非农业人口

Y=A×(1+R)N

Y:规划期末市域户籍非农业人口

A:市域基年户籍非农业人口(2007年141189人)

R:市域非农业人口增长速度(近5年为30.5?,规划期内按31.5?计)N:规划年限

则Y2015=A2007×(1+R)N=141189×(1+0.0315)8 =18.1万

Y2020=A2007×(1+R)N=141189×(1+0.0315)13 =21.1万

(2)利用城区驻地人口

Y=A×(1+S+Q)N

Y:规划期末城区户籍总人口

A:城区基年户籍总人口(2007年140644人)

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4?,规划期内按7.0?计)

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20.4?,规划期内按22?计)

N:规划年限

Y2015=A2007×(1+S+Q)N=140644×(1+0.007+0.022)8 =17.7万Y2020=A2007×(1+S+Q)N=140644×(1+0.007+0.022)13 =20.4万

两种方法平均市域城镇人口:

2010年为17.9万人、2020年为20.7万人

(注:为户籍人口口径)

表7 锡市近年城区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

注:根据公安局历年“人口及其变动情况统计年报表”加工整理

(三)市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城镇化水平计算一般只能采用户籍人口口径,而不能包含外来人口。理由是:一为不同地域单元外来人口的内涵不同,而不同地域单元的外来人口不可累加;二为包含外来人口会产生重复计算;三为外来人口数据难以取得。

人口城镇化水平=户籍城镇人口/户籍总人口

因此,依据前述市域总人口与城镇人口预测结果可知:

锡市201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90%

2020年城镇化水平约为92%

六、中心城区人口规模预测

(一)现状规模

1.户籍人口

城区六个街道办事处(含41个社区居委会、8个居委会)2007年末户籍人口数为140644人(其中8个居委会人口估计在4000人左右、南郊办事处约7000人左右)。如果扣除南郊办事处及若干城市边缘居委会(奶牛村、蔬菜队等)人口,则约为13万人左右。

2.常住人口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半年以上外来人口

根据公安局近几年外来人口统计,全锡林浩特市外来人口年平均为18500人(近年呈下降趋势,见表6),其中一年以上的外来人口年平均为10000人。考虑到公安局统计的外来人口数偏低的因素(申报暂住证的外来人口远远低于实际暂住数字),以及锡林浩特市人口高度集中在城区的特点(外来人口同样高度集中于城区),本规划拟按城区实有半年以上外来人口3万人计算,则2007年末锡市城区现状常住人口应为16—17万人。同样,如果扣除南郊办事处及若干城市边缘居委会(奶牛村、蔬菜队等)的常住人口,则大约为16万人左右。

表6 锡市近年市域外来人口变动情况单位:人

(二)规划规模

1.户籍人口

锡林浩特市城区户籍人口近五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7.4?;近五年包括干部调动、大中专学生毕业分配、转业军人安置、企事业招工、投资购房、投靠亲属……等发生户籍迁移至城区变动的人口平均迁移增长率为20.4?,并且表7显示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表7 锡市近年城区人口自然与迁移增长情况

预计规划期内锡市城区人口的自然增长会趋于稳定,而迁移人口因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大项目的上马等因素,则有提高的可能。本次规划拟按规划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7?、人口迁移增长率22?计。

Y=A×(1+S+Q)N

Y:规划期末城区户籍总人口

A:基年城区户籍总人口(2007年140644人)

S:人口自然增长率(近5年为7.4?,规划期内按7.0?计)

Q:人口迁移增长率(近5年为20.4?,规划期内按22?计)

N:规划年限

Y2015=A2007×(1+S+Q)N=140644×(1+0.007+0.022)8 =17.7万Y2020=A2007×(1+S+Q)N=140644×(1+0.007+0.022)13 =20.4万

2.半年以上外来人口

本规划所指外来人口,系指在锡市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但并未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的来自规划建成区以外的人口,其主要来源于以下几方面。

①来自市域内的“两转双赢”牧区转移人口

锡市2007年牧区人口(一镇两苏木四农场)约为23000人左右。根据锡市加快推进牧区“两转双赢”工作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12年牧区人口降至10000人,因此需要向外转移13000人。这13000人一部分将转移至城区,一部分将转移至锡市安排的其它四个转移人口吸纳区(即迁入区)。

即将转移至城区的牧区人口又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整户迁出、退出了草场,并办理了户口变更的人口,亦即迁移增长人口,其已包含在前述预测的户籍人口规模内。另一部分为户口仍在原地、只是将草场流转或转租出去,暂时居住在城区的人口。只有这后一部分人口中的能在城区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才是真正意义的外来人口。

表8显示2002—2007年锡市生态移民中的42.6%进入了城区。

表8 锡市2002—2007年生态移民去向单位:人

同时表9又显示,进入城区移民的48.8%进城后从事二三产业。可以认为从事二三产业的这一部分移民比较有能力在城市长久立足,假定这一部分移民办理了户口迁移手续,成为了真正意义的户籍也在城里的“城市人口”。而其它51.2%的移民因从事第一产业,前景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变动的可能性较大,假定他们为城市的暂住人口。

表9 生态移民迁入城区后从事职业分布单位:人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必须把已在户籍人口增长中计算过的部分剔除。根据锡市2002—2007年生态移民去向分析,假定本规划期内锡市“两转双赢”的牧区转移人口中有50%进入城区(另50%进入市域其它接纳区),而进入城区的转移人口中又有50%不办理“农(牧)转非”的户口迁移手续,因此:

13000×(1+0.007)13×0.5×0.5≈3500人

即预测规划期内将进入城区的转移牧民中有3500人为暂住人口,假定在城区居住时间均在半年以上。

②来自本市牧区的寄宿学生及其家长

锡市学生都要到城区寄宿上学。同样为避免重复计算,这里只能计算规划期内未从牧区转移出来、仍然留在牧区的1万牧民及转移到市内其它四个吸纳区的转移牧民的子女上学进城人数。近几年锡市18岁以下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约为23%,姑且以23%计,同时假定这些学生的50%需要由一个家长进城陪读,因此:

(10000+13000×0.5)×(1+0.007)13×0.23×1.5≈6200人

即预测规划期内留在牧区的牧民及转移到其它吸纳区的牧民有约6200人需在城区念书或陪读,也假定在城区居住时间均为半年以上。

③来自市域以外的暂住人口

一批重点项目的落户,为本市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对全市的就业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拉动作用,据市就业局介绍甚至目前已出现了就业岗位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随着能源企业“煤电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加速,能源企业的产业链条将进一步向下游延伸,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还会进一步扩大。目前本市既存在着劳动力总量供给不足的情况,又存在着结构性失业问题:一方面是有事无人做,一方面又有人无事做。现代化大企业所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严重缺乏,而大量大龄就业困难群体由于没有什么技能或者技能不高只能从事公益性岗位。所以为适应本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从市外,甚至盟外、自治区外大量引进各类人才和劳动力。

大型工矿企业的落户,还必然带动生产服务业与生活服务业的大发展,金融、信息、咨询、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等行业都将随之扩大。做为全盟的教育中心,通过打造“名师兴校,名校兴教”工程,也会吸引越来越多的市外盟内的学生到锡市来就学。

以上来自市外盟内、盟外区内,甚至来自自治区以外的外来人口拟按4万人计。

因此预测到2020年来自城区以外的外来人口合计约5万人

(3500+6200+40000),约占规划期末户籍人口的1/4。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中国土地科学China Land Science s Vol.26No.1Jan.,2012 第26卷第1期2012年1月收稿日期:2011-08-20 修稿日期:2011-12-22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住宅土地利用分区管制技术研究”(2008BAJ08B03)。第一作者:徐保根(1963-),男,河南焦作人,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E-mail:xubaogen@zufe.edu.cn Feasibility Assessment on the Rural Residential Land Use Types in the Land Use Planning at Village-level XUBao-gen,ZHAOJian-qiang,XUEJi-bin,GUHui-na,FANGAi-jun,DONGChuan-de(InstituteofRealEstate,ZhejiangUniversityofFinance&Economics,Hangzhou310018,China) Abstract: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assessthefeasibilityofruralresidentiallanduseinordertoprovidesufficientreferencesfor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and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Methodsusedincludedliteraturereview,expertconsultation,comparativeanalysis,andsumofweights.Theresultsindicatedthat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innewresettlementareascouldbedividedintothreebasicones,i.e.,urban-type,town-typeandcentral-villagetype.Themaininfluencingfactorswerethestructureoffarmers’employment,theeconomiccapacitiesoffarmers,villagecollectivesandthetownandcitythevillagelocates,etc.HuoyutangVillageandXichengVillageinYiwuweretheurban-type;HenggangvillageandBailianVillageinHaiyanwerethetown-typeruralresidentialareas.Itwasconcludedthattheindexsystemandmethodforthesuitabilityassessmentofruralresidentialareashadcertainvalueofapplicationandcouldguidetheruralresidentiallandreconsolidationandlanduseplanningatvillagelevel. Key words:landadminstration;ruralresidentialland;usetypes;suitabilityassessment 村级土地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 徐保根,赵建强,薛继斌,顾慧娜,方爱军,董传德 (浙江财经学院不动产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研究目的: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为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和农村土地整治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文献查阅、专家咨询、对比分析、权重和法。研究结果:新安置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可分为城镇型、集镇型、中心村型三种基本类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农民就业结构、农民经济实力、村集体经济实力、村所在乡镇和县市的经济实力等;义乌市活鱼塘村和西澄村可建成城镇型农村居民点,海盐县横港村和百联村可建成集镇型农村居民点。研究结论:建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对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及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土地管理;农村居民点用地;方式类型;适宜性评价中图分类号:F30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58(2012)01-0027-05

2013 高三地理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专题七人口与城市 要点串讲 ②对迁入地的影响

A合理的人口迁移,可开发迁入地的自然资源,发展地区经济,改善原先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综合环境。不合理的人口迁移,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B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既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我国民工流动有效地调整了我国各地区劳动力的余缺,民工进城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为城市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并促进了城市商业和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副业的发展,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但盲目无序的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环境的压力。 ③人口迁移对促进社会发展的意义:可调整人口分布,对民族和种族的融合起重要作用;改变了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改变世界产业中心的地理分布;扩大农作物的种植范围;促进文化扩散和新文化区的形成。 2.人口分布 人口分布状况 3.人口问题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对策 ①我国的人口问题: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口结构不合理(男性比例偏高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出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本世纪,我国将迎来劳动年龄人口、老龄人口、总人口三大高峰。在人口问题现状中,五大难点相互叠加:人口总体素质不高;流动人口规模庞大;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艾滋病呈蔓延之势;贫困人口脱贫难度增大。 ②我国的人口政策: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数量,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减轻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为可持续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二、掌握以下四个城市相关要点 1.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的方法 分析一个城市的区位因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个城市刚刚诞生时,是什么因素把它吸引在这一地点的;其次要分析是什么原因促进和限制了它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找出某个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因此,分析、评价城市的区位特点要运用综合思维,从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人文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来进行。在这两大因素中,社会经济因素相对于自然因素发展变化较大,因此自然因素可以称之为静态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又称之为动态因素。而自然因素中的气候、地形与河流相比,前者可以称之为宏观因素,后者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最初形成的具体位置又称之为微观因素。下面以武汉市例,分析评价武汉市的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静态因素 ①武汉市位于江汉平原上,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有利于对外交通联系。 ②武汉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适中,降水丰富,雨热同期。 ③武汉地处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河流径流量丰富,为武汉工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人口与城市专题五年高考真题汇编(2014-2018年)

人口与城市专题选择题14-18年真题汇编 (2014全国1卷10-11)图3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图3,完成1~2题。 1.图4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A.①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A.1910-1930年B.1930-1950年C.1950-1970年D.1970-1990年 (2014全国1卷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建起了“握手楼”(图1)据此完成3—4题 3.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城市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4.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断扩大0 (2015全国1卷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5~7题。

5.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6.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 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 D.产品升级 7.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2018全国1卷4-5)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在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图1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8.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9.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B.天津市C.上海市D.重庆市 (2018全国2卷4-5)澳门丰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丰岛山丘分 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4~5题。 10.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 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B.西北部 C.东南部D.西南部 11.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狭窄B.曲折 C.坡大D.路面凹凸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专题五人口、城市、城乡规划 一、知识联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1-2题。 1.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 A.约15亿-16亿 B.15.1亿或16.6亿C.约8亿一9亿D.约14亿-15亿2.下列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是 ( ) A.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B.地区开放程度 C.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D.国家人口政策 读“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回答3~4 题: 3.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 A.人口的老龄化 B.婚姻家庭 C.政治因素 D.经济因素 4.图中甲一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 相关的是 ( ) A.甲、乙 B.甲、丙 C.乙、丙 D.乙、丁 由人口流动产生的人口增长,叫人口的机械增长。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5~6题: 5.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 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呈上升趋势 6.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环境的承载能力是有限的。读“环境负担”公式和我国人口与耕地变化图,回答7~8题:

7.上图中最能反映我国近50年来人口与耕地的环境负担在加重的是( ) A.耕地面积在减少 B总人口数在增加 C.人均耕地在减少D.耕地环境没有出现负担 8.从“环境负担”公式中可以看出,创造财富技术水平的提高能减轻环境负担,下列措施能因此减轻人口与耕地环境负担的是 ( ) A.开发湿地、滩涂等易耕土地,扩大耕地面积 B.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推广良种,提高亩产 D.提高粮食进口量,缓减我国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图5为“某特大城市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图”。白天人口主要指工作人口,夜间人 口主要指居住人口。完成9-10题。 9.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的变化直 接反映 A.中心商务区地价高于工业区 B.中心商务区工业用地减少 C.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D.工业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 10.中心商务区白天人口与夜间人口密度变化的 必备条件是 A.城市服务等级提高B.城市交通条件改善C.城市流动人口增加 D.城市生态环境优化 近几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和拥堵的交通备受关注。下面 图甲是我国某城市平均房价等值线(单位:元/m2)分布示 意图,图乙是该城市某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地铁使用量统计 图。 据此回答11~13题。 11.图甲中P地房价明显偏高,其原因不可能是 ( ) A.依山傍水,临近风景区,环境优美 B.附近有公路线交会,交通便捷 C.接近文化区,有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

农村居民点布局

农村居民点布局 1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特点 1.1 用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从地域分布来看,农村居民点的分布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平川地区,由于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高,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大;丘陵区和山区,一般地形起伏较大,地貌类型复杂,自然条件较差,交通不便,经济较为落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密度较低,单个村庄占地规模小。 1.2 人均用地规模普遍偏大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面积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人均占地规模普遍相对偏大。 1.3 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 根据调查结果,宅基地是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体,一般占农村居民点用地的70%以上。宅基地的主导用地特征在村庄内部用地结构中极为明显,其次是道路、畜圈用地,工、商业用地面积极小。 2 农村居民点布局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少系统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 从总体土看,村庄整体布局较为分散,尤其是山区,道路不连网,房屋不成排,缺少系统的规划,没有基础设施,功能不完善。 2.2居民点内部闲置土地比重高,村庄占地面积大。 据调查,现有农村居民点内部一般约有10%的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在村庄内部土地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情况下,各地仍在农村居民点外围划出一定数量的农田作为建设预留地,致使村庄不断蔓延,占用耕地,蚕食良田。 2.3土地的人口容积率和利用率较低。 全国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一般均超过国家规定的人均用地150平方米的高限标准,尤其在农村居民点内多是平房的“小而全”居住方式的区域,使得农村居民点内土地的人口容积率比较低,从而使得其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2.4村庄的复杂性。 很多农村民居以四合院为主,并且随着分家析产和自由买卖,产生了几家共院、楼上楼下

2019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人口与城市提升卷(20210210162152)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提升卷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第I卷 (选择题共44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共44分) (2017 ?皖东联考)读某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完成 1 ?下列关于该市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0?14岁人口比例1953?1964年递减 B. 0?14岁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较慢 C. 15?64岁人口比例1964?1982年增加较快 D. 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2000?2010年增加最快 2. 未来一段时间内,该市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 人口增长过快B .劳动力不足 C.文化素质偏低D .人口老龄化 (2017 ?陇西联考)读韩国1980?2005年不同年龄段生育率变化图,完成 每小题4分, 1?2题。 3?4题。 人口尅堆(万人1 人口 人口意截.414岁人.63岁且上人(万人) 口比例(%》口比M(%)

3. 此期间该国()

D.东北地区农村老龄化现象比城市明显 6. 影响贵州、湖南 等中西部省份农村老年人口占比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出生率 B .人口迁移 C.人口死亡率 D .人口密度 展夜均寒 (2017 ?成都二诊)读某市某区的昼夜人口变化示意图,完成 7?9题。 7?卧城指大城市周围承担居住职能的卫星城。该市卧城位于该区的 ( ) A. 东部B .东南部 A. 各年龄段生育率均呈下降趋势 B .人口自然增长加快 C. 生育高峰年龄段发生明显变化 D .有推迟生育的趋势 4. 该国生育率变化将导致( A. 总人口数量减少 B .青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下降 C. 老年人口数量减少 D .人口迁移数量增加 (201 7 ?江苏卷)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城乡 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各自总人口比重 图。读图完成5?6题。 ?- 7 6- ' FJrr K 常噸 £末 河 帕和- 江唏M "1O tffl r * -■a ?ir 宁 5. 城乡65岁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的分布反映了 ( ) A. 东部超大城市的城镇老年人口占比高 B. 中西部地区的城乡老年人口占比均高 C. 经济发达的省市均已进入老龄化阶段 届我沟少 昼参夜少 居少夜直

2019年高考地理浙江选考新增分二轮优选习题:专题五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五)Word版含答案

专题整合 (五) 、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人 口容量nn蛭济 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 大人口数量(极限人口) 个 警 戒 值 人口 合理容量4 遨、 利用 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 平条件下,促进可持续发展前 提下的适度人口(最佳人 口) 个 合 理 值 环境 承载力 环 亍 人口規摸 邙济规绘 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一-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个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警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戒 的限制性因素值 历史时期不同,制 约因素也不一定相 同(不确定),故 具有不确定性;但 在具体时期,制约 因素相对不变的情 况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具 有相对确定性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一低一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 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一低一低”型 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 人口增长模式由“高一高一低”型T“高一低一高”型T“低一低一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专题6 人口与城市》专题训练一 下面是某个国家从18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人口增长模式演变历程,下面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①③②④ 2.该国可能是( )。 A.美国 B.芬兰 C.巴西 D.印度 解析?第1题,人口增长一般经过原始低增长阶段、加速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加速增长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增长减缓阶段,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但是出生率有所下降;低速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第2题,由图可知,20世纪70年代,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进入现代型,应该是发达国家;18世纪80年代,该国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不可能是美国。 答案? 1.D 2.B 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读上海市2005~2016年总人口、外来人口和外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图,回答3~5题。 3.下列关于上海户籍人口数量变化的判断,正确的是( )。 A.2005~2016年持续高速增长 B.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下降

C.2005~2016年保持相对平稳 D.2009~2010年出现迅速上升 4.在2005~2016年期间,上海市( )。 A.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 B.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 C.人口平均年龄不断增长 D.人口老龄化有所缓解 5.2014年后常住外来人口首次出现了下降趋势,其影响因素可能是( )。 A.国家加强了一线城市的房地产调控 B.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 C.国家实施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D.上海市与其他城市之间差距缩小 解析?第3题,一个城市的总人口包括常住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而图中总人口的变化趋势与常住人口的变化趋势一致,因此可以判断2005~2016年上海户籍人口数量保持相对平稳。第4题,总人口曲线与外来人口曲线的差值即为户籍人口数量,由此可知外来人口数量少于户籍人口数量;人口增长率不断上升才能使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上海市的外来人口以青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会使人口平均年龄降低,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第5题,上海市进行产业调整和产业升级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上海以外的地区转移,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减少,部分常住人口离开上海到其他地区谋生致使常住人口数量减少。 答案? 3.C 4.D 5.B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7.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地铁 C.高铁 D.高架道路

2020届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六 人口和城市

专题六人口和城市 考点一结合“综合思维”,从“人地协调观”角度 认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考情报告] 人口增长模式、人口时空分布规律、人口数量的变化带来的人口问题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统计图表、区域图、文字材料为背景,侧重考查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解决人口问题的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 (2019·全国卷Ⅰ)下图示意2015年欧盟境内欧盟籍和非欧盟籍的人口结构。据此完成(1)~(2)题。

(1)与欧盟籍相比,2015年非欧盟籍( ) A.男性人口数量较多B.25~50岁女性比例较小 C.劳动人口比例较大D.50岁以上人口比例较大 (2)近些年来,非欧盟籍人口占欧盟总人口比例持续加大,使欧盟( ) A.人均消费剧增B.老龄化进程趋缓 C.人均收入剧降D.劳动力供给过剩 思维流程 尝试作答(1)C (2)B

1.巧用综合思维分析人口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关于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抚养比、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2.落实人地协调观,理解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考向1 人口性别结构 (2019·福建福州期末)下图示意2017年甲、乙两国人口性别比(每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数量),其中甲国为西亚某产油国,乙国为南亚某人口大国。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甲、乙两国2017年全国人口性别比差异显著的主要因素是( ) A.教育水平B.产业结构 C.宗教信仰D.生育政策 答案 B 解析读图可知,西亚某产油国(甲国)人口性别比很高,南亚某人口大国(乙

(浙江选考)201X高考地理二轮优选习题 专题五 人口与城市专题整合学案

专题五人口与城市 专题整合(五) 一、人口容量 1.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区别与联系 概念强调点实质体现共同点 人口容量强调的是一个国家或地 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 的最大人口数量(极限人 口)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历史时期不同, 制约因素也不一 定相同(不确定), 故具有不确定 性;但在具体时 期,制约因素相 对不变的情况 下,可进行相对 定量的估计,即 具有相对确定性 人 口合理容量强调在保证合理健康的 生活水平条件下,促进可 持续发展前提下的适度 人口(最佳人口) 一 个 合 理 值 发 展 环境承载力强调土地、淡水、森林等 资源能够供给的人口数 量和经济规模,承载量最 小的因素成为该地发展 的限制性因素 一 个 警 戒 值 生 存 2.从影响因素及特性上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联系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制约因素是相同的,由此决定了二者的特性也是相同的,可由图示理解,具体如下表所示: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关系 二者与制约因素的相 关性表现 (1)不确定性:制约因素会随时间而发生变化,具有明显的不确定性。 (2)相对确定性:在某一具体时期,制约因素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可对人 口容量进行相对定量的估计 二、人口统计图的判读 1.人口金字塔图的判读方法 (1)读构成 可直接读出该地区不同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定类型 年轻型和成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高—低—高”型的人口增长模式,其中年轻型人口处于加速增长阶段,成年型人口处于增长减缓阶段。老年型人口金字塔图对应“低—低—低”型的人口增长模式。 (3)析变化 ①从年轻型到老年型的正常转变。其变化主要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受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人口增长模式由“高—高—低”型→“高—低—高”型→“低—低—低”型转变。 ②特殊变化。下左图青年男性人口所占比重异常偏小,最可能是战争影响的结果;下中图青少年人口所占比重较低,这是人口负增长的结果;下右图青年女性人口的比重异常偏大,这可能是由于当地发展了服装、纺织等有利于女性就业的产业部门。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城市化

2020届高三地理主干知识专题训练:城市化 一、单选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扩大国内需求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策略,为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开拓新空间。据此回答1~2题。1.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 A.城市的人口数量 B.城市的数量 C.城市的用地规模 D.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 2.下列有关“城中村”(城市郊区出现的已经转变为以从事工商业为主的村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环境较好 B.是本地人口的主要居住区 C.民风淳朴、治安状况较好 D.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 解析第1题,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面积扩大等,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第2题,“城中村”的出现,说明这些地区从产业上已经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但从基础设施、居住环境上看,仍象农村,这说明该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 答案 1.D2.D 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4.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从图中不难看出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的时间是在1965年前后,这时对应的城镇化率最高值出现在图中最上面一条线所示的国家,其城镇化率为60%~70%,与此同时其乡村人口比重在四个国家中是最小的,为30%~40%。第4题,从图中不难看出,2000—2010年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是图中最下面一条线所示的国家(至少有四个不同的黑点),其有可能代表的是中国。在此期间,我国的工业化程度明显提高;这时我国的人口增长率总体在降低;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明显的逆城市化现象;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还在稳定健康地增长,经济发展水平不是最高的。 下图表示某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5~6题。 5.据图推测,该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6.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 5.D 6.C [解析] 第5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根据图示可以看出,随着城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城市与城市化专题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图3示意某地区人口密度。读图3,完成2题。 1.该地区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①纬度②河流③降水④地形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②④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河流的形状可以看出,该区域位于长江中上游地区,根据下题中指出的甲乙均为特大城市,可以判断甲为成都,乙为重庆。该区域位于同一纬度,气候类型相同,而人口密度差异很大,可以判断①③不符合,图中显示人口密度的区域多位于河流沿岸,加之四川西部为横断山区,人口明显减少,所以选项D符合题意。 2.甲.乙两地都行成了特大城市,与甲地相比,乙地形成城市的区位优势是 A.地形平坦 B.水源充足 C.陆路交通方便 D.水陆交通枢纽 【解析】乙为重庆,其形成区域是位于河流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地形崎岖,选项A 错;两地都有充足的水源,选项B错;重庆和成都目前都有方便的陆路交通,选项C错误。【答案】:D 图1是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略图,读图1完成3~5题。

3.该省级行政区的城市发展特征是 A.城市化水平高 B.城市南多北少 C.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D.城市沿河分布明显 【答案】D 【解析】宁喜欢在自治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较低,因此A项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北部城市较多,南部城市较少,因此B项错;逆城市化是当今发达国家或者城市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别较小地区出现的一种特殊城市化现象,该省的城市化仍以农村变城市为主,因此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区城市及铁路都主要沿河谷分布,因此D项正确。 4.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影响快寄货物集散中心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从图中可以看出,四个选项中交通最发达的是银川,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5.该省级行政区拟建设一个快递集散中心,从交通因素考虑最适宜布局在 A.固原 B.中卫 C.银川 D.石嘴山 【答案】C 【解析】由图可知,银川市位于整个宁夏城市的中心,物流中心建在银川,到其他各个城市距离都差不多,加上银川又是首府,故答案:C 6.图2是省级行政区某高速公路沿线四处道路地质剖面图,其中易发生滑坡的是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农村居民点问题 提要本文在深入分析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数量、规模、布局现状及其历史变化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并从规划、融资、政策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巢湖市;农村居民点;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全国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相挂钩的理念,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否合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一、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现状 1、农村居民点数量与用地规模。2005年末,巢湖市土地总面积939,367.47公顷,全市有1,518个农村居民点,平均密度16个/百km2。全市乡村户数101.24万户,乡村人口312.60万人,农村居民点平均人口规模为667户/个和2,059人/个。 2、农村居民点用地区域差异。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72,363.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70%,占建设用地比重的66.34%。户均用地714.7m2,人均用地231.5m2。全市四县一区农村居民点用地从大到小的排序为:庐江县>无为县>居巢区>和县>含山县。 对全市5个地域单元的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进行分析,从含山县的196.7m2/人到庐江县的253.8m2/人不等,大部分县区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在200~250m2/人之间。总体上巢湖市工业化和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大,人均用地较多。 3、农村居民点动态变化情况。1996~2005年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上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1998~1999年由于两次行政区划调整,农村居民点面积有所减少,1999~2003年逐年增加,2003年达到最高值为72,673.30公顷,2003以后逐年减少;2003~2005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从72,673.30公顷减少到了72,363.16公顷。 二、巢湖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中的问题

2019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语文

2019年高考地理人口与城市专题总结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的因素: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生产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发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极高的死亡率,平均寿命短,极低的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慢。 传统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代表:尼日利亚) 过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开始下降,人口压力大(代表:巴西) 现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老龄化(代表:德国) 4、人口发展模式地区分布: 全世界:属于“过渡型”,正处向“现代型”转变的阶段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等负增长,美、加、澳、新西兰等国自然增长率稍高,日本等大多发达国家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 发展中国家:多为“过渡型”,但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中国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 人口一亿以上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尼、巴西、俄 罗斯、日本、孟加拉国、尼日利亚、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长模式与相应人口问题 ①人口增长阶段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增长减缓阶段-—过渡模式--过渡型——人口压力大

发达国家――低速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现代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经济压力最大的国家是儿童与老年人比重大的国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的原因:人口老龄化问题更突出6、人口迁移迁出区:发展中国家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农村,发达国家的城市中心区。 人口迁移迁入区:发达国家西欧、北美、西亚(中东),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 7、环境人口容量:即环境承载力,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人口消费水平、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适度规模,一般要小于环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 百分比 ②不同类型国家城市化的不同进程: 发达国家特点: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发展趋缓,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原因?) 发展中国家特点: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发展不合理(个别大城市畸形发展) ③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根本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 ④城市化问题解决途径:(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措施)a.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c.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

-高考地理-人口、城市与环境-专题练习(七)(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七) 人口、城市与环境 一、选择题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广州市常住人口为1 270.19万人,预计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 500万以内,这1 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读广东省部分地区人口分布表和广东省人口年龄结构及变化条形图,完成1~2题。 1.广州提出的1 500万被称为“临界点”,1 500万是指( ) A.环境人口容量B.人口合理容量 C.环境承载力D.土地承载力 2.针对广州市人口状况,今后应该( ) A.挖掘资源潜力,积极扩大生产规模 B.鼓励生育,解决老龄化问题 C.建立公平社会秩序,提高生活质量 D.引进移民,弥补劳动力不足 (2016·郑州二模)下图为北京市人口密度对数变化图,数值越大表示人口密度越大。读图回答3~4题。 3.从1990~2010年北京市人口迁移的特点分析,北京市人口迁移的原因合理的是( ) A.郊区经济较城市中心发达 B.城市中心交通拥挤、住房紧张且环境污染严重

C.郊区就业机会比城市中心多 D.城市中心就业机会多 4.有关北京人口迁移带来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减轻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B.阻碍城市中心的发展 C.增加城市中心公共设施负担 D.增强城市中心人口压力 下图为新加坡城市功能区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该城市及其各功能区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中心地带布局大片绿地,不利于保护城市环境 B.城市西南部工业区靠近海峡,交通便利 C.因地价便宜,城市中心区位置靠近东南边缘 D.城市交通落后,人们出行不便 6.决定该国公共住房区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质量、历史文化B.土地价格、休闲娱乐 C.功能分区、基础设施D.人口分布、产业结构 (2016·太原一模)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划分为快速增加、缓慢增加、缓慢降低和快速降低四个类型。其中人口密度快速增加的地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都市圈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下图是2000~2010年不同因素对我国四类地区人口密度变化的影响程度对比。图中的系数绝对值越大,对人口密度的影响程度越大;系数为正时,影响因素与人口密度变化为正相关,反之,为负相关。据此完成7~8题。

2021届高三一轮总复习之人口和城市专题训练(鲁教版)

2021届高三一轮总复习之人口和城市专题训练(鲁教版) 一、单选题 据2019年4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18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统计,2018年中国农民工总量为2.88亿,农民工增速放缓。读农民工增速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反映出农民工 A.总量持续下降B.2016年本地农民工增速达最大值 C.2016年外出农民工数量达最大值D.本地农民工数量大于农民工总量 2.自2015年起,本地农民工增速上升的原因是 A.沿海地区劳动力成本上升,就业机会多B.本地经济发展,就业机会增加 C.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农村人口增长放缓,劳动力短缺 3.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分析青藏地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 )

①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②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承载力小 ③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 ④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浙江省某市某中学开展乡土地理社会调查活动,分别选取了该市旅游、商业、工业、农业四个面积大致相当的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下图为学生绘制的该市四个功能区2019年人口与经济状况统计图,图中甲、乙、丙、丁四功能区的常住人口分别为1.7万、5万、8万、2万,圆心位置表示该功能区坐标值,扇形图表示其人口年龄构成。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图示四个功能区中,劳动力人均创造的GDP最高的是 A.农业区B.工业区C.商业区D.旅游区 5.甲功能区老年人口比重最大,其原因最可能是 A.城市化导致劳动力向外转移B.环境优美吸引老人至此养老 C.经济因素使人口出生率下降D.医疗水平使人口死亡率下降 西安是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经济中心。2017年以来,西安市出台了创业新政、人才新 政等措施,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在西安就业创业。2019年西安市又发布户籍新政,如本科学历落户不 再限年龄。下图为西安市近2009-2018年户籍人口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全国卷地区专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作业手册 专题限时集训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专题限时集训(六) [专题六人口与城市]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图Z6-1中的图(a)为我国某地区,图(b)为世界某岛国轮廓图。读图回答1~2题。 (a) (b) 图Z6-1 1.与图(b)中岛国相比,图(a)所示区域( ) A.人口密度小,人口自然增长速度慢 B.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发展速度慢 C.河流总长度大,水位季节变化大 D.石油加工工业更发达,发展条件更优越 2.水资源紧张是困扰该岛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导致该岛国水资源紧张的主要原因是该国( ) ①年降水量十分稀少②国土面积小,使得河流短小,淡水的储存条件差③年降水量虽十分丰富,但地区分布与季节变化很不均匀④人口急增与经济高速发展,对水的需求量大 A.③④B.②④C.①④D.①② 图Z6-2为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交通线、功能分区、地价图。图上方为正北方。读图,回答3~4题。 图Z6-2 3.若布局合理,则该城市盛行风向最不可能是( )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风 D.东北风 4.若在该区域新建物流中心,最宜选择在( ) A.甲 B.乙 C.丙 D.丁 老少比=(≥65周岁人口数/0~14周岁人口数)×100。下图为2009年四个国家人口统计数据表。据此回答5~6题。 国家0~14岁人口比重(%) 老少比 波兰15 87 西班牙15 113 白俄罗斯15 93 匈牙利15 107

5.四国中,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 A.波兰 B.西班牙 C.白俄罗斯D.匈牙利 6.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包括 ①劳动力短缺②社会赡养费用上升,青壮年负担加重③死亡率回升,人口负增长④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读沪宁交通走廊与城市扩展关系图(图Z6-3),回答7~8题。 图Z6-3 7.如图所示,城市扩张的特点主要是( ) A.沿主要交通线扩展 B.垂直于主要交通线扩展 C.以老城区为中心,均衡扩展 D.向郊区航空中心扩展 8.图示城市扩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是( ) A.城市规模过大 B.人口过于密集 C.导致城市环境问题恶化 D.城市连接成片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图Z6-4),回答9~10题。 图Z6-4 9.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10.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 A.西北方向 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 D.东南方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