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及游仙诗歌创作

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及游仙诗歌创作

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及游仙诗歌创作
汉代神仙思想的发展及游仙诗歌创作

游仙诗作为富有想象的一种诗歌形式,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萌芽。游仙诗的思想源头是很复杂的,先秦时期的神仙信仰、《楚辞》中富有浪漫想象的篇章、庄子《逍遥游》中的神游现象及早期道教的神仙幻想系统,可将这几者共同视为游仙诗的发端。其后,秦代的《仙真人诗》及汉乐府中有关神仙思想的作品是其进一步发展阶段。一般说来,凡是以描写神仙生活或神仙幻想来表达某种人生理想、人生态度,或以游历仙境为主要内容表达企慕长生、寄寓某种人生理想的诗歌样式,都可视为游仙诗。汉代文人们所创作的游仙诗,内容上继承屈原的同时,又有了新的开拓。

(一)游仙诗产生的时代背景

游仙诗这种诗歌样式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神仙思想或者神仙观念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神仙思想的发展变化是不断地受到来自当时社会的环境、哲学、思想等巨大影响的。

"汉代文学作品经常出现神仙世界的画面,人和神灵可以自由往来,许多作品都流露出长生不死的幻想。汉代文学具有浪漫性,汉代经学也带有很大的虚幻性。汉代经学以阴阳灾异解说时事政治,后来又一度兴起谶纬之学,'于是五经为外学,七缜、纬为内学,遂成一代风气。'"五经之义皆以谶决,用图谶来附会人事。汉代经学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神化,是建立在天人感应基础上的虚妄之学。汉代文学和经学思维机制有相通之处,都以想象沟通天和人,架起现实生活和彼岸神灵世界的桥梁。……汉代神秘化的经学为浪漫文学提供素材和动力,而神秘化的经学也借鉴了浪漫文学的精神和表现手法。"从"方仙道"到秦汉之际的"黄老"思潮,再到董仲舒的"天人相与"和谶纬神学,使得汉代社会弥漫一种神秘的气氛。

汉代游仙诗可以被视为游仙诗的发展、巩固、普及阶段。这一阶段,正是道教的酝酿积累并最终形成的时期,道教在汉代的长足发展使得社会思想更为趋于求仙崇道,先秦的简单的神仙观念已杂糅进道家思想。同时,经学与神学的相互交织碰撞给游仙诗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汉代文人受到了来自汉代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影响,他们一方面受到传统儒学的熏陶而对现实世界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在神仙方术的影响下在神仙世界中遨游,从而形成了汉代游仙诗的独特特征。

(二)汉代游仙诗作品分析

成熟的游仙诗是从汉乐府的游仙诗直接发展而来的,汉乐府游仙诗与当时追求长生不死、崇尚迷信方术的社会风气有着密切关系。人生短暂、祸福无常的悲哀困扰着许多的汉代人,他们一面感伤年命短促,一面狂热地寻仙访药,以求长生久视。汉乐府民歌中就有很多诗表现了汉代人忧生惧死的心情,如《薤露》:薤上露,何晞晞

易。露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蒿里》: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躇!前首借露水喻人生,颇有人死不可复生之悲惨凄凉之感,人生不可再得的感伤。《蒿里》则更为现实残酷地描写出人的生死不由个人掌控的悲哀。诗人对人生有着无限留恋,更为明确地表现诗人贵生恶死的心境。正是因为这种对生命的渴望的心情,使得人们对于长生的歌颂屡见不鲜,汉代游仙诗内容上较为突出的特点是企羡长生。其中为皇帝祝祷、祈求生命永存的占首位,如:

《吟叹曲·王子乔》:圣主享万年。悲今皇帝延寿命。

《清调曲·董逃行》:"吾欲上谒从高山"、"服此药可得神仙"、"陛下长与天相保守。"

《平调曲·长歌行》:"主人服此药,身体日康疆"、"发白更黑,延年寿命长。"

这些诗作大多是由汉代方士所作,描写了方士历经千难万险求来神药以奉圣上,求得神药后欣喜若狂,"服尔神药,莫不欢喜"。并且强调神药的神效及珍贵,"陛下长生老寿"等等。汉乐府中也有普通人为了求得长生欲望而撷取神药的描述,如《瑟调曲·善哉行》:"经历名山,芝草翻翻"、"仙人王乔,奉药一丸。"说出了平民百姓对生命延续的渴望,同时又对"欢日尚少,戚日苦多"的生活现状感到担忧无措,因此发出了"以何忘忧"的无奈

【摘要】游仙诗以先秦神仙思想为肇端,以道教神仙系统为辅助,继承了先秦浪漫神仙幻想的篇章精华,发展到汉代有其独特风貌。汉游仙诗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开启促进了唐游仙诗的进一步成熟。因此研究汉游仙诗是解读游仙诗发展历程的重要一环。本文从游仙诗产生的时代背景、游仙作品分析、游仙诗特点三个方面初步探讨汉代游仙诗的发展历程及其独特风貌。旨在说明汉游仙诗已从无意识的神仙幻想向有意识的企羡长生,真挚相信神仙的存在发展。

【关键词】游仙诗长生久视诚挚追求神仙

【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517(2014)03-0017-02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导入儒家思想的发展: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不断发展――秦朝时遭到打击――汉初逐渐恢复――汉武帝时成为正 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西汉初政治上的指导思想) 1.兴起的原因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盛行的时间和地位盛行的时间从汉初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思想界居于支配地位。 3.具体内容(特点)黄帝和老子的学说,包括治身(养生)和治国两个方面①从来源上讲,基础是早期的道家理论;在道、法为主的同时,又兼采阴阳家、儒家、法家的思想,可以说具有兼采众家的特点②其主要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即有为,无为就是一种作为,是在一种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的作为,是在政治上少作为的办法缓和社会矛盾。在哲学上它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动能动性,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4.盛行的状况(教材小子部分的介绍,阅读框还补充了“萧规曹随”的典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历史大变动,丰富了文学的内容。这一时期,诗作大为发展,小说和文学评论都有一定的成就。 建安文学 建安时期(196—219),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盛世。这时期出现了享有盛名的文学家,其中最有名的是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他们的诗文,反映了时代的动乱和动乱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痛苦。他们诗文的风格,慷慨苍凉、意境深沉却又富有生气。《文心雕龙·时序》称:“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曹操,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他的诗歌质朴豪迈,多有悲凉慷慨的特色。如他的《蒿里行》,叙述了董卓之乱、关东义军讨代董卓之战以及随后的自相攻杀,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害。诗写道: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蔽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他的诗,流传下来的有二十多首,大都具有雄放豪迈的风格。 曹丕的诗,多是抒情诗,文字流丽,基调比较伤感低沉,没有曹操那种积极乐观风格了。文学造诣比较高的是曹植。曹植字子建,是曹丕的同母弟,得到曹操的宠爱,但也因此遭到曹丕的猜忌。曹丕作了皇帝后,曹植受到百般压制。他虽贵为封王,实情同囚徒,郁郁不得志。他的作品可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作品,反映他的政治抱负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疾苦。后期作品充满了受压抑的激愤。他的前期作品如《送应氏》诗,写出洛阳经董卓乱后的残破景象,有曹操《蒿里行》的气势。另一首《野田黄雀行》是他后期的诗作。诗中,借黄雀比况自己,恨不得像黄雀一样冲破罗网求得解放。 建安七子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瑒、刘桢。曹丕在《典略·论文》里说:“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三国志·魏志·王粲传》注引)就诗而论,王粲的诗是七子中最好的。他的《七哀诗》,反映了战争对人民所造成的浩劫。当时,长安遭受董卓之乱,王粲避乱南依刘表,离开长安时他在郊野里看到战争所造成的人间惨象。诗写得真实而有感情。 建安时期的三曹七子,在辞赋方面也很有成就。曹植的《洛神赋》,用洛水女神宓妃的神话传说为素材,塑造了一位雍容华贵、秀丽多情的洛神。想象丰富,描写细腻,很有艺术魅力。 正始文学 正始时期(240—248),玄学兴起。玄学反映到文学领域里,出现了玄言诗。这时政治斗争残酷,有些玄学中人物如嵇康、阮籍,内心都有苦处,他们的诗还是有感情,有内容的。故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正始明道,诗杂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浅。惟嵇旨清峻,阮旨遥深,故能标焉。”刘勰的理解是对的,嵇康、阮籍虽然也是玄学中人物,但他们的诗却有感情,有内容,不是空洞无物的谈玄说道。正始年间,是魏晋政权的递嬗时期,曹氏、司马氏政治斗争激烈,司马氏残酷地杀害了党于曹氏的文人志士。阮籍、嵇康都是党于曹氏一方的人。嵇康被杀。阮籍嗜酒放达而内心却是苦痛的。这些思想感情,自然反映到他的诗文里去。阮籍有《咏怀诗》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论沈从文的文学理想与社会理想 摘要:沈从文的小说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身处喧嚣、冷漠、自私的城市生活中时,他依然追求人性美,于是他只能到自己的文学世界中去追寻一种近乎完美的“世外桃源”。他曾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于是他便沉醉于自己的理想国中。而在当时中国的国情下,这种乌托邦式的生活是不能存在的。于是他只能通过文学来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关键词:沈从文、文学理想、社会理想 正文: 一、沈从文的个人经历与其文学理想 青年时代的沈从文,由于经常目睹发生在家乡的饥荒、暴乱与杀人越货的场景,不满湘西的黑暗统治,产生了人道主义思想,并且萌生了去城市生活的想法。据说他离开家乡的导火线是当地的几个乡绅同时看上了他,想纳他为女婿。而他为了追求自由独立的生活,摆脱既定的庸俗生活,毅然离开湘西,走向都市。 而当他真正到了城市后,越发感觉到城市的自私、市侩与腐化堕落。这一切令他感到失望。于是他又想念昔日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人性美与人情美,他想用自己的笔把这种清新恬淡的生活表现给世人看,给这个日益功利的社会带去一种清新的气息。然而他又深知古老的湘西文化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充斥着落后与愚昧。于是他不得不构筑一种理想世界以把充满人性美的生活展示给人看。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更是以“乡下人”的固执和顽强意志去追寻充满着美与和谐的世外桃源。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他通过描写以湘西生活为题材构建的理想国赞美人性美,以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心理震撼。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建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颇有“乡土小资”的淡淡情调。他主张作家应该远离政治、远离党派,追求一种永恒的文学,也沉溺于自己的“希腊神庙”中。并希望用自己构筑的世外桃源给愈发麻木的城市人带去心灵的震撼,带给人们心灵的洗礼,召唤人们回归充满人性与人情美的社会。这也是他人道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表现。 二、沈从文的社会理想 对于沈从文的社会理想,苏雪林曾经这样做过解释:“想是什么?我看就是想借助文字的力量,把野蛮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身体里去,使他们兴奋起来,年轻起来,好在20世纪舞台上与别个民族争生存的权利”。他想把这种野蛮的气质当做火焰去引燃中华民族奋斗的气焰。 追求陶渊明‘桃花源’式的和谐、美满、朴素的生活方式是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从另一角度讲,也是中国知识分子逃避现实苦难和精神思索的集体无意识的长期沉淀。这种逃避带来的最大后果是它可能促使作家慢慢退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最全版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 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兴起原因 (1)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吸收秦亡教训,采用休养生息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要点点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2、兴盛: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 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要点点拨黄老之学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与汉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时间

魏晋南北朝文学及唐代文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魏晋南北朝 永明体: “永明体”是指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其时,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诗人们便利用这个规律来写诗,创作时讲究“四声”“八病”和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手法。这种新诗体,人称永明体,代表诗人有王融、周颙、沈约、谢眺。永明体是中国格律诗的开端,此后,诗即从自由状态开始走向格律化。 玄言诗: 魏晋玄学风盛,玄学对文学之影响,产生了玄言诗。诗人以玄言入诗,诗述玄理。西晋以玄言入诗者不多,玄言诗的代表人物为东晋时期的孙绰、许询。《诗品序》评曰:“理过其辞,淡乎寡味。”但是玄言诗对后来山水诗的出现也有积极的意义,如孙绰的《秋日诗》,借山水抒情,写自己逍遥林野的生活,已经没有多少玄味。 乐府诗: 乐府原是管理音乐的政府机构,后来把乐府机构收集整理起来的歌辞称为乐府诗。魏晋以后,文人利用汉乐府旧题创作的徒诗也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主要收集在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 志怪小说: 志怪小说兴起和繁荣于魏晋。所谓“志怪”就是记录鬼神怪异,其积极意义是借助神异题材,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的善良愿望。代表作干宝《搜神记》等,对后代具有深刻影响,形成了说狐谈怪的小说流派。 建安风骨: 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太康诗风: 1太康是西晋司马炎的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2对于太康文学的评价,一般都主要持批评态度;3太康诗风的共同特征:“繁缛”“儿女情多、风云气少”,追求华辞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细致雕琢,缺少胸怀天下的抱负,缺乏现实内容。 “魏晋风度”: 乃魏、两晋名士风度的总体概括,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曹魏时积极建功立业的健迈风度;正始与西晋士人心灵苦痛而自嘲自残的风度;东晋的审美风度,以山水游宴、游仙清谈、琴棋书画及赏竹养鹤等为风度的载体。 正始文学: 正始为魏废帝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年间的文学。正始文学以阮籍、嵇康为代表,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因为处于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之中,又加上玄风正盛,这些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建安文学反映人民疾苦和建功立业的内容,也没用了建安文学慷慨分发的进取精神,多表现否定现实的消极反抗思想,三位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正始之风曲折含浑。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这在基本精神上于建安文学是一致的。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论沈从文小说的人生态度 桂乙雯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321004)摘要:沈从文以他独特的湘西视角展现了一幅幅纯美的乡村画卷,同时也反衬出灰暗的都市生活。对于城市和乡村, 沈从文在城市里看到了文明和堕落,在乡村里看到了纯美和落后,沈从文一直在二者之间寻找着一个平衡点,试图支撑起两种文明。因此,在他的小说中,体现着多层次的主题,城市与乡村相互杂糅,互相影响。面对不可阻止的城市化进程,沈从文在极力维护着乡土文明不被破坏的同时,也在寻求着一条和谐之路。作为京派的代表作家,沈从文在推崇湘西,批 判城市的同时,表现出对人生的追寻,在浪漫的书写中追求着和谐的生存状态,为“为人生”现实主义创作增添了一抹独特 的浪漫色彩。 关键词:和谐;沈从文;生命;悲剧 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93X (2012)04-0058-05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被视为美的象征,而在这种美的背后却蕴藏着不易察觉的悲壮和凄凉,正如沈从文所说:“我因为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背 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 ”〔1〕一、悲剧宿命的超脱湘西,作为乌托邦的化身,承载着作者精神的寄托。在这水一般的世外桃源里,所有的人和事都被蒙上了一层唯美的光辉,人们生老病死,世代轮回,生命作为独特的存在个体展现出多样的人生态势,而每一 种人生态势都是顺着时间, 平静地向前推移,没有大风大浪般的起伏,即使有冲突,也都被特有的湘西风情淡化,继而转化为乌托邦般的和谐。然而,在这和谐的背后是一个个“生的悲剧”,可这样的悲剧却被赋予 了强烈的美学意蕴,人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升华,呈现出悲美的人生状态。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写的是湘西边境一个名叫“茶峒”的小山城里人们的生活状况。小说由一个 老人、一个女孩和一只黄狗引出一段段故事。天保、傩送、翠翠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本是平常年轻人的平常事,但作者没有将这段感情以平常的方式圆满地结束,而是选择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带走了爷爷的生命,天保为成全弟弟傩送坐水船到茨滩却溺水身亡、一去不回,对此,傩送充满了愧疚也驾船出走,而翠翠一直在河边等待着傩送回来。结尾,作者用“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这句话留给了读 者无限的想象, 但更多的是一种遗憾。倘若傩送不回来,翠翠便会如同爷爷当年一样来回渡船直至生命的尽头;倘若回来了,结局是否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完美?我想不会。翠翠是“寄作者所企求优美、健康、自然人性的代表者,然而安静恬淡的边城生活却使她无法逃避爱情的悲剧。沈从文将他对不可知命运的忧 患意识加以诗化,把人性扭曲变形之处剪除,敷衍成悲郁的意境,将忧患与追求融合在一起。”〔2〕在《边城》 中,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每一个人都按既定的轨道行走,他们永远也无法跳出这样的“圈套”,命运早就为 他们安排好了结局。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要“跳出来”,离开“茶峒”这个地方,离开这样的生活 方式。在这里,他们是以最本真的状态呈现生活的全部面貌,死亡于他们来说是一段插曲,活着的人仍要 好好地活下去。因此,在文中,没有惊心动魄的挣扎,更多的则是含蓄哀婉的“笑看人生”,这也就冲淡了 小说本应有的悲剧性。 《边城》这部代表作品表现出了作者的创作宗旨,他并不刻意追求湘西的安宁平和,却是强调在这种氛围 中人们对待人生的态度, 以及人性以最完美的方式绽放。正如短篇小说《萧萧》中的萧萧,我认为《萧萧》这部第32卷第4期2012年7月绍兴文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OXING UNIVERSITY Vol.32No.4Jul.2012 *收稿日期:2012-04--30 作者简介:桂乙雯(1989-),女,江苏南京人,浙江师范大学2011级硕士研究生。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3.《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2)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提取图片和史料信息,拓展教材知识。 (2)组织发动学生通过图书或网上查阅资料,增加学习历史的兴趣。 (3)设置问题,组织小组讨论、比较、分析,探究解决历史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 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董仲舒墓 董仲舒是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又一重要人物。他先后任江都相、胶西王相,58岁时辞官在家讲学著书。朝廷每有大事,汉武帝便派人向他咨询。75岁时病逝,武帝亲自为他选择安葬之地,并在陵前修建董子祠。其墓地在京师长安西郊,汉武帝每次经过那儿,都特意下马致意,因此董仲舒墓地又称为“下马陵”。董仲舒对儒家思想作了怎样的发挥?他的学说为什么会受到汉

武帝的青睐? 新课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兴起原因 1.西汉统治者接受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统治者不得不采用休养生息的政策。 2.黄老之学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为什么说黄老之学适应了这一需要?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汉初极端贫困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了统治者不得不采取与民休养的政策。刘邦参加过农民战争,对农民战争的力量有着较为充分的认识,也是促使汉初重视休养生息的重要原因。 (二)兴盛时段 黄老之学什么时候在西汉兴盛? 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三)名称由来 什么是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指道家学说中的两派。“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黄老思想与道教的关系。黄老学说起于稷下道家,他们同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道家创始人。至汉初,文帝、景帝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迅速兴盛。黄老思想包含很多神秘主义的因素,加上黄老之学研究者中,本来就有许多方士,他们以神仙长生不老思想和阴阳五行学说对这些因素作出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神仙方术的方向发展。至东汉,进一步将黄帝、老子神秘化,又由着重尊崇黄帝碑争而推崇神化后的老子,逐渐形成崇奉老子为神明的黄老道,并与方术仙道逐步合流,成为早期道教的前身。这些条件和佛教传人的影响,成为太平道和五斗米道产生的基础。 (四)思想内容和特点 内容:黄老之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治身(养生),一是治国。

(完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习题集 一?解释:1、文学的自觉2、文笔之分3、生死主题4、游仙主题5、隐逸 主题6、文学家族 二?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开始的,其终结应以隋文帝统一中国为标志。其时间断限是公元年到公元年,它共经历了年。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是;第二期 是;第三期是。魏晋南北朝诗歌经历 了、、的变化过程。 3、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期”。文学自觉有3个标志:第一, 。 第二,。第三,。 4、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出现了一大批著作,自曹丕的《》始,有陆机的《》、刘勰的《》、钟嵘的《》等,再加上肖统的《》、徐陵的《》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 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5、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遭杀戮的命运,使文学创作形成了一些共同主题, 它们是、、 6、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其理论形态就是魏晋。 三?简答 1、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繁荣情况。 2、魏晋南北朝的新的文学思潮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意义何在? 3、简述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四?论述 1、动乱的社会对文学的主题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谈谈你对当时文人风尚的理解与认识。 2、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是如何影响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的? 3、试述佛学对文学的影响。

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一.背诵默写篇目:《蒿里行》、《短歌行》、《燕歌行》、《白马篇》、《美女篇》、《咏怀诗》(夜中不能寐)。 二.解释:1、三曹2、七子3、建安风骨4、正始风力5、嵇阮6、《咏怀诗》 三.填空 1、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三曹”是 指、和;“七子”是 指、、、、、 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 2、建安文学的倡导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杰出的诗人。 3、曹操的诗歌其中一部分诗反映了汉末战乱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如《》 唱,代表作有《》。其后期诗歌主要是表 达的矛盾,其代表作有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表现朋友无辜被 害而自己无能为力的《》,对任城王暴卒而表示悼念的 《 _________________ 》。还有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的《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前者以美女盛年未嫁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后者以“沉浮异势” 自述无辜被弃。 6、“七子”中成就最突出,被《诗品》列为上品的诗人 是和。前者被称为“七子之冠冕",后者“仗气爱奇”, 他们的代表作一是写战乱中饥妇弃子的《》,另一首是个人的抱负和遭 遇的《》3首。 7、现存题为蔡琰的作品有篇,其中较为可信的是五言体的《》。 8、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和。 9、嵇康的四言诗的代表作是《》。阮籍的代表作是《 》 82首,他开创了中国文学上中的先河。 10、阮籍《咏怀诗》风格隐约曲折,《诗品》评为“言在耳目之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 用户名:xieyating 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吴新苗 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一、引言 1.提出中心论题: 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 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 (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 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 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 (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 (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 (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三、结论 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尽管如此,我们仍然有可能发现并肯定沈从文作品中真正的“现代性”所在,他的文化思想的价值所在。在我看来,这就是他关于人的改造的思想——沈从文的创作中最基本的、最富于积极意义的思想。他在“湘西世界”中寄寓的,经由城市世界与湘西世界的反复对照而显示的改造民族性格的思想,正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之一,也是现代中国思想史的重大命题。在这一方面,沈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

2019年精选高中必修3 文化发展历程历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课后辅导练习第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明清时期贞节旌表制度发达,使得不能参与科举考试当官的女性,也有了光大门楣的机会。一些妇女较主动地选择了守寡一途,以使自己在家族家庭中获得较高的地位及财产的继承权。材料的主旨是( ) A、理学纲常开始成为束缚女性的枷锁 B、贞节旌表制度存在一定的社会基础 C、商品经济的发展提升了妇女的地位 D、君主专制的强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的关系。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 A、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为政以德”的观点 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B、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C、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东汉明帝永平八年时,楚王刘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汉桓帝时一面派人到老子故乡立庙画像,一面在宫中“设华盖以祠浮图、老子”。这说明当时( ) A、初步形成三教合流的局面 B、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 C、主流意识形态完成了构建 D、佛教和道教威胁儒学地位 【答案】: 【解析】:

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题

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填空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儒学禁锢的崩溃,逐渐出现了新的社会思潮,其理论形态是玄学。 2.魏晋南北朝文学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期是魏和西晋(又可分为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太康文学三段),第二期是东晋和南北朝。 3.东晋南北朝文学仍以诗歌为主,经历了玄言——山水——宫体的变化过程。 4.建安时期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许多优秀诗人,一方面学习乐府,描写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后人称只为“建安风骨”。 5.宋初由玄言诗转向山水诗,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人,山水诗的出现扩大了诗歌题材,丰富了诗的表现技巧。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还有齐代的谢眺。 6.齐梁时代是我国诗体重大变革的时期。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于诗歌的声律,提出“八病”之说,和其他诗人共同创造了“永明体”(又叫“新体诗”),为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开创了我国“近体诗”发展的时代。 7.梁代,宫廷贵族不再满足于山水清音,而寻求声色刺激,于是产生了宫体诗。代表作家是梁简文帝萧纲及徐、徐陵、庾肩吾、庾信,故人又称“徐庾体”。 8.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是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 9.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 10.建安时期重要的作家有“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嵇康和阮籍。 12.太康时期最著名的作家是陆机,与之齐名的作家是潘岳,此外还有张华、张协等。 13.西晋最有成就的诗人是左思,其代表作有《咏史》八首。 1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谥号“靖节征士”。 15.陶渊明是魏晋南北朝最有成就的诗人。 16.据《乐府诗集》、郢(今湖北宜昌)、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之间。由此可知,西曲产生的地点,是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而以江陵为中心。 17.南朝民歌的形式特点主要是五言四句,从而为绝句奠定了基础。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18.《横吹曲》是在马上演奏的一种军乐,因为乐器中有鼓有角,故称“鼓角横吹曲”。 19.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长篇叙事诗是《木兰诗》,其作不会晚于陈代,大概是北魏的作品。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有答案

夏津六中高二年级历史导学案 主备人:董金松组员:苗金军、董金松 年级主任:苗金军 2013-8-28 1—1总第1张【课题】第3课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学习目标一:了解汉初黄老之学的背景、内容和实质作用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2页1—4段内容,自主学习下列问题: 1、西汉之初,采用什么思想为治国的指导 思想?背景是什么? 2、简要说出黄老之学有哪两方面内容?实 质是什么? 3、黄老之学在西汉之初起到了什么作用? 学习目标二: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核心,认识汉代儒学的新变化。 【自主学习】 根据课本13页1——4段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汉代儒学有哪些思想来源? 2、简要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有哪些。 根据课本13页第4——5段及最后一段小字内容,完成下面问题。 1、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什么?如何评价他的这一学说? 2、董仲舒新儒学有何影响? 学习目标三:合作探究: 1、儒学在汉武帝时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2、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关系如何? 【学以致用】 【当堂检测】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百家争鸣”到法家独尊,再到“独尊儒术”的过程。上述转变过程体现了() ①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并不断巩固②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③思想控制的日益加强④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汉武帝时,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主要原因是()

A.黄老之学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B.儒家思想比黄老之学地位高 C.黄老之学的实施使西汉社会元气大伤 D.汉武帝勤于治国 3.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是因为() A.汉武帝很器重董仲舒 B.新儒学思想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 要 C.新儒学思想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 要 D.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4.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 C.皇帝重视发生的自然灾害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 5.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 C.“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 并进。” 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6.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学经典的解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根据汉武帝时在政治上和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而今国家统一,但学派纷呈,各执己见,是无法统一思想的。所以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 材料二为加强君权,董仲舒还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他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但是,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材料三针对西汉时期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的现实,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提出“限民名田”“塞兼并之路”和国家对百姓“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的主张。 材料四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归纳董仲舒的主要思想观点。(15分) (2)你认为上述思想观点,哪些是积极可取的?哪些是今天应当抛弃的?(25分) 1.B 本题的解题关键是结合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历史阶段特征的变化思考问题。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体现了社会发展变化,由群雄割据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思想控制的加强,都体现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儒家以外学术派别的消亡”说法不正确。 2.A 汉武帝时期经济发展,国家面临巩固统一等问题。这时,黄老之学已不能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 3.C 董仲舒宣扬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学说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巩固汉朝的统治。正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才被汉武帝所接受。 4.B “家天下”的王位继承制强调的是血缘关系,与“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没有关系。 5.C A、B两项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德治思想;D项由“为天下,非为君也”可判断不符合题意;C项体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是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6.A 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源于《公羊春秋》。 7.(1)“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限制土地兼并和减轻农民负担;“三纲五常”和提倡孝道。(2)“大一统”思想,对于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的国家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其中唯心主义的成分应受到批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扼杀不同学术流派的思想专制的做法不可取;“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属于神学迷信思想,应受到批判,但要求人君实行仁政,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试题库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题库 一、填空 1、魏晋南北朝文学是指从到大约400 年间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2、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是典型的乱世文学。 3、魏晋南北朝时期,作家们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改朝换代,深感自身的生存艰难与政治处境的险恶,从而形成了文学的基调,文学创作很自然地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主题,这就是____主题、主题、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和为酵母引发。 4、建安诗歌在艺术上继承了的叙事和《》的抒情的传统。 5、曹操的诗现存20 余首全用。 6、建安文坛的领袖人物是,其最负盛名的作品是《》。 7、曹操的诗,由于反映现实深刻真实,因而被明人钟惺《古诗归》卷七称为“,”。 8、曹丕的诗主要有诗、诗和诗三类,其中最能体现他诗歌水平的是第类。他最负盛名的诗作是《》。 9、中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是的《》。 10、建安时期最负盛名的作家是,[南朝梁]钟嵘《诗品》称之为“”。 11、曹植的生活与创作以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其前期的代表诗作是《》,后期的代表诗作是《》。 12、被[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才略》称为“七子之冠冕”的作家是。他的代表诗作是《》。 13、建安时期,著名的女诗人是,她是的女儿,其代表作是五言体的《》。 14、继建安之后的正始诗坛上,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和。 15、阮籍,字。曾为步兵校尉,故世称。他的代表作是《》。 16、开创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先声的作品是的《》82 首。 17、嵇康,字。他的代表诗作是《》。 18、西晋太康、元康时期,诗坛出现了一些诗人,如“三张”即、和,“二陆”即和,“两潘”即和,“一左”即。 19、西晋诗歌重“繁缛”,缺乏现实内容,追求形式华美,代表作家是和。这一时期,只有和等个别作家在文学上表现出突出的成就。 20、陆机的《拟古诗》12 首,是模仿《》写成的。 21、后人写哀念亡妻的诗以“悼亡”为题,是受了的《》影响。 22、西晋诗人中,的爱国行为和爱国诗歌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3、诗歌以“游仙”名篇始于,但以游仙为题材则可上溯到时期。 24、西晋诗坛以写游仙诗而闻名的诗人是。他的游仙诗是借游仙以。 25、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人物是和。 26、现存南朝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它主要有三类:一是; 二是;三是。其代表作是《》。 27、北朝民歌以大部分在《·》的《》中。最为杰出的北朝民歌是长篇叙事诗《》。 28、北朝民歌中有一首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描绘北国草原的辽阔壮美的诗篇是《》。 29、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的作品是的《》。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

高中历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试题 2019.09 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动下,我国的教育事业虽走过一些弯路,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请回答: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通过哪些宪法、法律和方针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下列有关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牛顿力学的表述,比较准确的是()A、前者否定了后者 B、前者包括了后者 C、前者解释了后者 D、前者融化了后者 3,已经具有一定技能的计算机是() A、第一代 B、第二代 C、第四代 D、第五代 4,在量子力学的影响下出现的划时代的技术创新不包括() A、半导体 B、激光器 C、电视机 D、电报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 (1)1953年开始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全国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特征是什么? 材料一 1959年(我国的)谷物产量下降15%,1960年又下降了10%,直接威胁着全国人民的口粮安全。城乡人均粮食消费量由1957年的203公斤下降到1960年的163.5公斤,农村人均粮食消费量更是下降了23.4%,导致大量人口因饥饿而非正常死亡。 (2)为什么在1959-1960年出现了材料一所说的这种历史现象? 材料二下列为湖北省天门县农民彭立成家分别在1974年、1980年、1983年贴出的三副春联: 1974年的春联:过年只有两升米,押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

1980年的春联:过年储米十余担,押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1983年的春联:人有勤劳致富两只手,家有吃穿住用四不愁。横批:永跟党走。 (3)材料二中湖北农民彭立成家贴出的三幅春联反映了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 (4)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伟大贡献。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意义? (5)在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教训值得总结? 6,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后面问题: 材料一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无线电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于掌握全球性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材料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单位:美元) 材料三近10年来全球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但贫富悬殊情况却日益严重。如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按高低分成五等分,则全球最高20%国家与最低20%国家所得差距,已由1987年的57倍扩大至92倍。据世界银行1995年公布数据,世界最贫穷国家莫桑比克1994年人均国民生产总

魏晋南北朝文学

魏晋南北朝文学 文学简介: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之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逸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魏晋南北朝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庾信,但成就最高的陶渊明却不属于任何集团,他以超然不群的面貌高踞于众人

之上。魏晋南北朝文学对两汉文学的继承与演化,在五言古诗和辞赋方面痕迹最明显。文人在学习汉乐府的过程中将五言古诗推向高峰;抒情小赋的发展及其所采取的骈俪形式,使汉赋在新的条件下得到发展。文学自觉的标志从人物品评到文学品评从文体辨析到总集的编辑文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新的文学思潮魏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对于文学创作异常地繁荣,(魏)曹丕《典论·论文》、(西晋)陆机《文赋》、(梁)刘勰《文心雕龙》、(梁)钟嵘《诗品》等论著以及(梁)萧统《文选》、(陈)徐陵《玉台新咏》等文学总集的出现,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峰。 历代过程: 魏晋南北朝一是全国长期分裂。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而后由西晋实现了短暂的统一,但为时不过二、三十年,接着又是连年混战和南北大分裂,直到隋重新统一。在中国历史上,这是分裂时间最长的时代。二是政权更迭频繁。整个魏晋南北朝,除了东晋和北魏存在的时间超过一百年外,其余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南方的宋、齐、梁、陈四代,最长的宋立国约六十年,最短的齐才二十多年。三是社会动乱。在这一时期,由于国家分裂,政权不稳定,各种力量为了夺取统治权或扩大统治范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同时并立的政权之间总不免互相征伐,新旧王朝的更代大多也是通过战争实现的。即使没战争,统治集团中的权力之争同样充满着杀气。在不断发生的社会动乱中,不但普通民众蒙受了巨大的灾难,许多上层人士也难免杀身之祸。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8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 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 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 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老之学的基本特征;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难点:西汉统治思想的演化及其原因 学情分析: 本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已有初略学习到,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知识点不会陌生。但本知识点理性较强,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有限,让其较为系统 深入地理解该知识还有很大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相关传说故事和课本的图文史料、深入浅出,让学生对本课知识能有初步的认识理解。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对我国古代的学术和文化 产生了深远影响。 师:秦朝的治国思想是哪家? 生:法家。 师:但秦始皇严刑峻法导致民怨沸腾,秦朝短命而亡。汉朝的统治者又会采用哪 家思想来治国呢?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战国至秦朝的思想领域的变迁。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课堂设问:黄老之学的含义是什么?基本观点是什么? 1、黄老之学的含义及其特征:“黄”指黄帝的学说,“老”指老子的学说。内容包括:一是 治身(养生),一是治国。)二是黄老之学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 “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