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关论文资料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关论文资料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关论文资料
三国演义诸葛亮有关论文资料

72 2010年第5期·总第149期漫谈诸葛亮的“生不逢时”

黄志英

“既生瑜,何生亮!”这是由于诸葛亮比周瑜处

处计高一筹,周瑜因生不逢时而发出人生苦闷之叹。

当然,这是《三国演义》中的文学描述,历史上周瑜

未曾有过此语。不过,生不逢时却是许多英雄豪杰都

有过的人生苦闷。即使是诸葛亮,也未能幸免。

一乱世初定,难觅明主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取威定霸者无

数,藏器在身的文武干才纷纷各择其主。可是,当士

人争相择主而动时,出生于光和四年(181年)的诸葛亮却未赶上最有利的入世时机。因为曹操在建安五年(200年)就已基本统一北方,兵强马壮;与此同时,“已历三世”的孙吴集团也在江东站稳了脚跟。此时

才十几岁的诸葛亮显然尚不能发挥作用。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言:“臣本布衣,躬耕于

南阳,……先帝(刘备)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

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

先帝以驱驰。”《三国演义》据此而说诸葛亮本是不

愿出山的,“久乐耕锄,懒于应世,不能奉命”,后

感刘备“三顾之恩,不容不出”。这些话,均是不足

信的。诸葛亮决不是安于“耕锄”之人,他“自比于

管仲、乐毅”[1],留心于政治,设计出《隆中对》,其目的就是要干一番辉煌的事业。只是,当他可以入

世去实现理想的时候,却发现已是明主难寻了。

曹操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曹

操手下已人才济济,群英荟萃。荀彧、郭嘉、荀攸、

程昱、崔琰等人,均是满腹文韬武略的一流人才。诸

葛亮若投其帐下,要在他们中脱颖而出,成为举足轻

重的高参,谈何容易!同时,曹操生性残暴,多疑又

奸诈,常玩弄权术。诸葛亮的素养和施政治国设想,

与曹操有很大差别,当然不可能去为其效命。

孙权固然也是当时的一位“人杰”,但缺乏一统

天下的雄心,只力图保全父兄业绩,乐于偏安江东。

而诸葛亮志在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大业,孙权对于

他显然也不合适。何况孙权承父兄基业,已有张昭、

鲁肃、周瑜等一批重臣。诸葛亮若去,也难以施展其管、乐之志。

其他割地自保的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

遂、马超等人,目光短浅,更为诸葛亮所看不起。

剩下的就只有一个刘备了。刘备以所谓“汉景帝

子中山靖王胜之后”,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来吸

引人心、招揽人才,与诸葛亮结束天下分裂的理想相一致。刘备在军事人才上虽拥有关羽、张飞、赵云等猛将,却缺乏运筹帷幄的军师。诸葛亮正好负此重任,展示才华。刘备集团在

出身上较之曹操、孙权集

团低微,这一特点虽颇难取得地主阶级上层集团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支持,但却易于赢得如诸葛亮所在的荆襄士人集团这样的中层地主、庶族寒门和一般人民群众的同情和拥戴。所以,诸葛亮才最终选择了投靠刘备。

问题是,刘备就称得上是“明主”吗?

刘备“少孤,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却“喜狗

马、音乐、美衣服” [2],并非超群之才而是游手好闲者。他的处境和性格,形成其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处理人事关系上的世故圆滑。他靠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起家后,跟过何进,投奔过公孙瓒、袁绍、陶谦、吕布、曹操等人,又先后与这些势力“交恶”,最后归附荆

州的刘表。可知刘备敌友关系相当模糊,且初无定计,只能东奔西走,始终处于寄人篱下的境地。

诸葛亮的年龄决定了当他二十余岁可以从政时

面临的已是北有曹操,南有孙权的不可撼动的局势,因此他只能选择说不上“明主”的刘备去艰难地向西南、西北发展。

二兴复汉室,勉为其难

在“隆中对策”中,诸葛亮对刘备说:“将军

文史杂谈

73

2010年第5期·总第149期

既帝室之胄……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3]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又说:“……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进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4]可见,“兴复汉室”一直是诸

葛亮的理想与毕生的实践。

不过,诸葛亮到底未能帮助刘备“兴复汉室”,

其原因是复杂的。这些原因,或许并不是诸葛亮在“隆中对策”时可以预料到的。

早在“隆中对策”之前的建安五年(200年),

东吴著名策士鲁肃在与孙权的“合榻密议对”中就已明确指出:“汉室不可复兴。”[5]这可以说是当时天

下许多人的认识。诸葛亮对此应该说也是有清醒认识的,所以他的“隆中对”提出的战略是两步:首先是“跨有荆益”,与曹操、孙权形成鼎足之势;然后才

是进击中原“兴复汉室”,而且是要在“天下有变”

时才可两路钳击。

诸葛亮盼望的“天下有变”始终没有出现,反倒

是由于“跨有荆益”与“结好孙权”本身的矛盾(荆州是孙权核心利益之所在),遂令蜀汉先有荆州之

失,再有夷陵大败,导致元气大伤,已无力构成对曹魏的威胁。

虽然经过诸葛亮数年的努力,重新修复了吴蜀关

系,平定了南中之乱,从物质上和军事上进行了北伐的充分准备,但是,往日的景象毕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到诸葛亮于建兴六年(228年)开始北伐时,魏

国历经两代的经营,根基已经牢固。

黄河流域人民大

体上可谓安居乐业,并渴望长期保持这份难得的和谐与稳定。诸葛亮这时却仍以“兴复汉室”作为统一的旗帜、口号,已经显得过时;或者说可以径指为失去人心了。即以最后一次北伐为例,尽管史书上赞美诸葛亮分兵屯田,和当地的老百姓相处得很不错;但当诸葛亮一死,百姓就“奔告司马懿” [6]。这其实反映出魏国老百姓对诸葛亮的“兴复汉室”之举,并不欢迎。诸葛亮所谓“兴复汉室”,系逆历史潮流而动。

于他,实在是勉为其难。

我们再看蜀国一方。蜀国经过失荆州和夷陵惨

败后,元气大伤,诚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所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但是,诸葛亮却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228年—234年)七年间连续六次与魏国进行军事较量。

七年间的不断北伐,虽然诸葛亮的天资、政治策

略和军事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蜀军在战场上也掌握军事主动权(取得了一些局部胜利),置富于谋略的魏

军统帅司马懿于暂时的被动地位;但却并不表明蜀军的强大。从当时整个战略态势来看,在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棋盘上,蜀汉仍是最弱的一家。它与魏、吴,特别是与魏国争雄,已然力不从心。诚如《三国志》所载:

(建兴)六年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

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

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

粮尽退军。[8]

因此,诸葛亮的北伐攻魏,不但未改变蜀汉的

颓势而前进半步,反而由于连年“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 [9],加重了巴蜀人民的负担和困难。应该说,当时的蜀国民众,其实乃苦不堪言。

北伐之初,诸葛亮是满怀信心的,即如他在《出

师表》中所表述的:“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可是,与魏国

较量一番后,诸葛亮深知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已经几乎没有了,所以才发出“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观也” [10]的悲叹。他的北伐的目标也从“兴复汉室”降为夺取凉州。然而,从实际结果看,这最低的目标仍属空谈。

诸葛亮病亡后,他在军事上的继承人姜维也多次

率军北伐,仍然不能改变蜀汉在全局上的被动地位。诸葛亮“光复汉室,还于旧都”,始终是一个不能实

现的理想,甚至最后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诸葛亮一腔壮志,只能徒唤“生不逢时”矣!

三功高震主,难归蜀都

《三国志》讲诸葛亮在刘禅

继位后“开府治

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11]。不

过,诸葛亮虽大权在握,其忠于蜀汉、忠于后主的思想却始终未有半点动摇。他半生操劳,可以说是为蜀汉的事业鞠躬尽瘁,是累死在五丈原前线的。正因为如此,诸葛亮在身后才会得到历代统治者和老百姓的文史杂谈

74 2010年第5期·总第149期

一致尊崇。

但是,在封建时代,像诸葛亮那样的忠臣,颇有

树大招风之嫌。诸葛亮在刘备过世后乃集大权于一身,却又未能完成“兴复汉室”之重任。他对于自己身后之事,自然得小心谨慎了。

建兴十二年(234年)八月,与司马懿在渭南对峙

的诸葛亮自感身体不适。他在陆续作了一系列后事安

排后,便与世长辞。根据他的交代,他的遗体没有迁回

成都,而是就近葬在汉中定军山(今陕西勉县境内)。

对这件事,《三国志》作者陈寿只是如实地作了记载,

说诸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

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12],并没有多发议论。

可是,后世读史的人,出于对诸葛亮一生忠贞的

敬佩,对其葬于定军山之事作了不少的猜测和感叹。

其中感叹最多的是“生而治蜀,死犹护蜀”。如在勉

县武侯墓的正殿内,就有一副“生为兴刘尊汉业,死

犹护蜀葬军山”的对联。人们普遍认为此联体察了诸

葛亮遗命葬定军山的隐衷。

诸葛亮确实是有隐衷的。我们看他在《出师表》

中的表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

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陛下亦宜自谋,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3]。这些话,表明诸葛亮对

后主刘禅是不放心的,与刘禅存在某种矛盾。诸葛亮

罢黜过包括托孤大臣李严在内的某些蜀汉官员,得罪

了不少的人。他深知,他健在时,由于手握重权,人

们不敢说他什么;而在他身后,那就很难说了。遗体

不运回成都,或许是当时条件下的一种最佳选择。

果然,诸葛亮刚死,犍为太守李邈就上书刘禅

说:“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必,孝宣不好为杀臣

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诸葛

亮)身仗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

今亮殒没,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14]。

虽然后主刘禅当时览疏大怒,立即把李邈“下狱诛

之”,但却未必是刘禅的本意。因为诸葛亮刚死,其

提拔的亲信们还占据着蜀汉的关键权力部门。从诸葛

亮死后蜀国治下的许多地方纷纷上书,请求为诸葛亮

建立祀庙,而刘禅就是不准可以看出,他与诸葛亮的

关系确乎十分微妙。

或许,明察秋毫的诸葛亮正是知道在那个时代,

忠臣难为。他遗命将自己的遗体简单地安葬于定军山,正是为了避免身后被君臣猜忌,以保国家和家人

的平安。

如此看来,作为一代名相的诸葛亮的客观大环

境,其实并不如人意。尽管他以“自强不息”的精

神,不畏艰险地尽了力,也建树了许多功业,但是,

时代却限制了他的才干的进一步发挥,终至“出师未

捷身先死”,遂有“长使英雄泪满襟” [15]之叹。

注释:

[1][3][4][7][11][12][13]《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5]《三国志·吴书·鲁肃传》。

[6][10]《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

[8]《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注引《默记》。[14]《三国志·蜀书·杨戏传》注引《华阳国志》。

[15]杜甫:七律《蜀相》。

作者单位:成都市武侯区教研室

殒大星汉丞相归天(选自清光绪《图像三国志》)文史杂谈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本文是关于好词好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于诸葛亮吊孝歇后语及解释 诸葛亮吊孝歇后语: 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诸葛亮吊孝——装模装样 【解释】:假仁假义——伪装仁慈善良。 【出自】:《朱子全书·历代一·唐》:“汉高祖私意分数少,唐太宗一切假仁假义以行其私。” 【解释】:装模作样——犹装模作样。 含近义词的歇后语大全 田里的庄稼--土生土长 屠夫送礼--提心吊胆 秃子揍和尚--明打明;光打光 太监出家--诚心实意 乌龟进沙锅--丢盔卸甲 王母娘娘请客--聚精会神 晚上干活--披星戴月 新媳妇吃饭--细嚼馒咽 喜马拉雅山上卖牛黄--又高又贵

醉汉过铁索桥--上晃下摇 疙瘩饼子送闺女——实心实意刚出水的虾子——活蹦乱跳哼哈二将斗法--喷云吐雾 决了堤的水--横冲直撞 马路新闻--道听途说 木偶流眼泪--虚情假意 蚂蚱配蝗虫--门当户对 牛头不对马嘴--胡拉乱扯 偶像面前磕头--毕恭毕敬 平地搭梯子--无依无靠 螃蟹爬到路上--横行霸道 强盗照镜子--贼头贼脑 瘸子走山路--东倒西歪 热锅爆米花--活蹦乱跳 太上老君开处方--灵丹妙药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煞(杀)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 破庙里的菩萨——东倒西歪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案板上砍骨头——干干脆脆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八个老汉划拳——三令五申(伸) 八月十五的月亮——年年都一样;正大光明半空中骑马——腾云驾雾 大门日的石狮子--成双成对 鹅蛋石跌进刺蓬里——无牵无挂 府官进县衙--大摇大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浅析 《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浅析《三国演义》思想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摘要】《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当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关键词】浅析《三国演义》思想 一分析《三国演义》思想倾向必须注意的几点 第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经历了一个由面见流传过程当中群众整理到后代作价定稿这样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时代不同,阶层不同,作品中融入的思想就不同。 第二,作为一个历史演义小说,它虽然有一定的虚构和想象,但又必须受到历史的束缚,即故事的基本历史轮廓,重大的历史事件、主要任务、重大活动都必须符合历史事实,这就造成了作者的思想倾向,有时不免同历史事实产生矛盾。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之一“拥刘反曹” 仔细阅读《三国演义》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演义》是把蜀汉作为中心来描写。拥护刘蜀唾弃曹魏。 第一,从作品篇幅来看,全书共120回,1~50回主要写赤壁之前,各路诸侯镇压黄巾起义和讨伐董卓的过程,实际上是交代了“三国鼎立”的来龙去脉和斗争背景。51~11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兴衰成败的曲折过程。第16~120回写三国先后被消灭,统一于晋,可以看出,刘备集团兴起的最晚而又衰败的最早,且在三国之洪力

量最弱,这是历史事实,是小说作家所无法改变的。虽然如此,作者在构思时却表现了他的偏爱,将全书的主要篇幅留给了刘备集团。 第二,从三国关系的处置上看:刘备集团是三国当中最弱小的,然而作者却把它作为中心,将最强大的曹魏作为蜀汉的对立面,将孙吴置于从属地位,刘备集团在对付主要敌人曹魏的过程中,对东吴是又联合,又斗争。全书的这种整体构思和布局就是由小说拥刘反曹的主题思想决定的。 第三,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三国演义》中塑造了的两个最具血肉感,给人影响最深的人物形象,即:刘备和曹操。这两个人物形象是作者用心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的任何小说中都很少有像刘备和曹操这样对比如此鲜明的形象,书中鲜明的将刘备写成了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仁君形象,写成了忠厚仁义的化身;而将曹操写成了人民群众憎恶的暴君形象,写成了奸诈残忍的化身。 第四,从封建正统思想来看:谈到《三国演义》中的封建正统思想,现在所有的学者都有统一的思想,即“正统”就是与忠君思想有密切联系的“以复帝为中心的历史观。”在曹操与刘备当中,刘备是汉室嫡系,要继承大统就非刘备莫属,其他任何人一统天下,都被视为篡权夺位。曹操他抚各汉相,实则是汉赋,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因此,《三国演义》不仅将曹操作为一个“乱世奸雄”来刻画,更作为一个“乱臣贼子”来训话。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领悟《三国演义》中的十大聪明人 《三国演义》是人们最喜欢的古典名著之一,不单是中国人,连我们周边的日本、朝鲜等国家的好多人都能够说出里面的一些精彩章节,特别是里面各种人物之间斗智斗勇的描写真是让人惊叹不已,如果要问大家《三国演义》中最聪明的人都有哪些,可能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今天,我斗胆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些聪明人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诸葛亮的智呈妖邪。诸葛亮可以说是作者在小说中极力宣扬的一个人物,在作者的笔下,他的智慧已经远远地超越了凡人的境界,到了今天,在华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智慧的化身,但是他所干的事却不是我们一般的人所能干成的,说大点根本就不是凡人所能干成的,他的智慧中总透着那么一丝邪性,像空城计、借东风、草船借箭等哪一样不是在提着脑袋干的,我们一般的人不用说干成一两件了,甚至连敢想一两件都不敢想。因此,鲁迅先生说他的智已经近妖了,对于我们常人来说,他的智慧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得有些邪性的人大有人在,平时做事还是收敛一些好,那些聪明人只能作为大都数人奋斗的目标而已,没事的时候,激励一下自己的上进心也就罢了,千万不要照着去学,如果按照他们的风格去行事,总想着自己的奇才可以舌战群儒,到头来只能使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自讨苦吃的下场,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团糟,最终成了众人的笑料。 曹操的智呈豺狼;在三国的名人中,曹操的奸诈狠毒那可是出了名的,狼性在他的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他因泄愤屠城、因疑心杀朋友一家、因一句话杀谋士杨修等等一系列的做法想想都让人后怕,然而他却从一个太监的养孙——一个小混混起家建立了三国中最强大的魏国。这就不能不让人深思了,如果细想一下曹操所杀的人,他们要么是他的敌人,要么是他潜在的敌人,对付这两类人曹操从来都是不会手软的,他那样做无非是为了扫清自己前进路上的障碍罢了,像他梦中杀人不就是为了获得睡觉的安全嘛!但是对于为自己打天下或投奔自己的人,他的做法绝对不会是这样,例如对关羽的容忍就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另一面。我们从他的身上应该学习的就是对待敌人和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的毫不留情。把对自己的现实威胁和潜在威胁要尽可能地予以清除,从而使自己前进的道路尽量畅通。这也是东郭先生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教训,时刻记住在这个世界上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 司马懿的智呈田鼠;司马懿的胆怯在三国名人中可以称得上一个之最了,人们至今还在传颂着“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的故事。司马懿窝窝囊囊一辈子,他对曹家示弱,对满朝文武示弱,特别是对诸葛亮示弱几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人家送来的女人衣服都穿!但是谁能想到三国最终会统一在司马家的门下。到头来才发现司马懿才是三国中最高明的人。他像一只田鼠一样当别人耀武扬威的时候,他却悄悄地积蓄着力量。到了适当的时候再一举发威,置对手于死地······司马懿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对付强大的敌人,示弱有时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特别是在对手众多的纷乱环境中,不要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先让众多的对手去争,去消耗各自的实力。等到最后,当他们弄得几派俱伤时自己好轻装上阵,毫不费力地一起收拾。这一点可是连最聪明的诸葛亮也没有弄明白呀。他一生和周瑜斗,和曹操斗,和孟获斗,和司马懿斗······到头来落得个心力憔悴,死不瞑目,其实想想都是自找的。出头的椽子先烂嘛! 刘备的智呈傻子。表面上看起来,刘备可以说是三国名人中最傻的一位了,他降低自己皇叔的身份三番五次去拜见还是村夫的诸葛亮,为了一个大将赵云想摔死自己的儿子等等一系列的举动真让人瞧不起他,特别是在白帝城托孤时竟然告诉诸葛亮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对自己当皇帝的儿子取而代之,世上还有这样的人,这不是傻到家了吗?然而正是这位表面上看起来最傻的人物却得到了当时那么多各阶层精英的拥护,从社会最底层一个贩席的小商贩当上了一国之君。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仔细分析他的做法会发现内藏玄机,因为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毕业论文 【标题】《三国演义》孙权形象研究 【作者】邵志强 【关键词】三国演义孙权形象雄主负面性 【指导老师】冉晓林 【专业】汉语言文学 【正文】 引言 三国是个产生英雄的时代,也是英雄创造业绩的时代。短短百年,人物毕集。英雄辈出,成为古今人才一大奇局。孙权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创业君主,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招贤纳士,开疆拓土,将东吴的事业推向了鼎盛,堪称一代雄主。但是作为封建时代的一位君主,孙权形象也存在负面性。 一直以来,对《三国演义》中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人物形象的研究经久不衰,但是对孙权形象的研究却很薄弱,大多数人只就他识才用人等某一方面展开分析,而没有全面客观系统的对孙权进行深入研究,这些分析也零星的存在于《三国演义》研究的各种著作中,但是孙权形象本身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本文立足《三国演义》文本,对孙权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将为读者展现一个形象完整的孙权。一、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182,253年),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父亲是孙坚,兄长为孙策。公元200年,孙策死于非命,他秉承父兄遗志,在张昭、周瑜等协助下,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安抚百姓,很快稳定了局势。曹操听到消息后,为了笼络孙权,以汉献帝名义,封他为征虏将军,兼领会稽太守。从此,他实际上成为江东统治者。

《三国演义》中对孙权有不少精彩的描绘。公元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占领荆州,江东六郡危急,朝野上一片惊慌,一时主降求和声四起。他力排众议,怒将奏案一角砍掉,厉声说道:“诸官将有再言降曹者,与此案同。”(四十四回)[1]遂命周瑜为左督,鲁肃为校尉,联合刘备军队,在赤壁大战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 公元213年,曹操为报赤壁之仇,率领40万大军再次南下攻打吴国。年仅31岁的孙权指挥东吴水师沉着应战,拒曹操于濡须口(今安徽无为)。曹操见他英姿勃勃,指挥水师进退有序,士气高昂,由衷地赞道“生子当如孙仲谋”。不久,便撤军回国。 孙权联合刘备,战胜曹操之后。孙刘因为荆州的归属而反目成仇。孙权联曹反蜀,杀掉刘备大将关羽,夺取荆州。公元222年,又在彝陵之战中大败前来为关羽报仇的刘备。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年号黄龙。不久迁都建业(今南京)。 历史上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公元230年,他派卫温等航行到达夷州(台湾),这是大陆和台湾联系的最早记载。公元242年,他又派聂友等航行到海南岛,加强了这里和祖国的联系。此外,他还派人到朝鲜、越南、柬埔寨和南洋群岛等地,共100多个国家,扩大了吴国的政治影响。 公元252年4月,71岁的孙权因患风疾病死于建业宫中,称帝在位23年。葬于蒋陵,谥号大皇帝。 二、孙权的雄主形象分析 在开创三国鼎立局面的三位雄主中,孙权的年龄最小,资望最浅,实际上与曹操、刘备比当属后辈。他又是承父兄之基业,多少有点沾前人之光,加上开基立业,建立孙吴政权最晚,因此论地位、功业、声望,似乎都难以与曹刘二位相提并

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大全及答案 诸葛亮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由罗贯中编写的《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下面我们来看看有关诸葛亮的精选歇后语,欢迎阅读借鉴。 NO1、事后诸葛亮——人人会做;瞎能 NO2、刘备得诸葛亮——如鱼得水 NO3、诸葛亮焚香弹琴——计上心来;故弄玄虚 NO4、诸葛亮吊孝——假仁假义 NO5、诸葛亮借东风——将计就计;金蝉脱壳 NO6、诸葛亮出祁山——以攻为守 NO7、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NO8、诸葛亮摆空城计——不得已 NO9、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NO10、诸葛亮骑木马——能说不能行 NO11、跟诸葛亮学的本事——能掐会算 NO12、刘备三上卧龙冈——就请你这个诸葛亮 NO13、事后的诸葛亮——人人会做 NO14、诸葛亮弹琴退仲达——临危不乱 NO15、诸葛亮当伙夫——能者多劳 NO16、诸葛亮吊丧——装模作样 NO17、诸葛亮的扇子——远点儿扇着;不离手 NO18、诸葛亮放盂获——欲擒故纵

NO19、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NO2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NO21、诸葛亮扮空城计——只能如此 NO22、诸葛亮住茅庐——怀才不遇 NO23、诸葛亮拜斗——自知要死 NO24、三请诸葛亮——诚心诚意 NO25、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计上心头 NO26、孔明拜诸葛亮——自拜自 NO27、诸葛亮打瞌充——勿算 NO28、诸葛亮江东斗群儒——独占鳌头 NO29、诸葛亮气周瑜——自有妙方 NO30、诸葛亮的丑妻——家中宝 NO31、诸葛亮当军师——足智多谋;名副其实 NO32、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NO33、诸葛亮草船借箭——有借无还 NO34、门角里藏着诸葛亮——暗中盘算 NO35、诸葛亮唱空城计——急办法 NO36、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NO37、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NO38、诸葛亮战群儒——全凭一张嘴 NO39、诸葛亮斩马谡(su)——执法如山;不念旧情NO40、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己 NO41、诸葛亮玩狗——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NO42、诸葛亮三气周瑜——略使小技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档

2020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档 EDUCATION WORD

读书心得体会三国演义的读书心得文章_0706文 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着《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蝉,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笑逐言开)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

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 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时年尽二十六岁。 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当我们

广东省干部培训网络学院 2类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考试 答案 (中)(93分)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中)(93分)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说的话? A.袁绍 B.曹操 C.袁术 D.董卓 2. “吾为天下计,岂惜小民哉?”这是《三国演义》中下列哪位人物说的? A.董卓 B.曹操 C.刘备 D.孙权 3.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刘备此话中的“其母”指的是谁的母亲? A.徐庶 B.庞统 C.蒋干 D.诸葛亮 4. “此间有一奇士,只在襄阳城外二十里隆中。使君何不求之?”这是徐庶向刘备推荐的哪位《三国演义?中的人物? A.庞统 B.诸葛亮 C.单福

D.荀彧 5.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于谁? A.荀子 B.孔丘 C.庄子 D.孟子 6.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下列哪些属于新加坡倡导的八德的“共同价值观”范畴? A.礼 B.义 C.廉 D.耻 2.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的智囊成员为() A.孔明 B.庞统 C.法正 D.关羽 3. 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包括以下哪些?

A.《三国演义》 B.《金瓶梅》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梅敬忠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作者的主旨是盼和平、求统一、安民生,推崇的是“仁政德治”和忠义,反的是暴力统治,主张以“王道”、“仁政”治理天下。 正确 错误 2.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关羽报仇,置国家大局于不顾,反映出了忠义观念的内在矛盾。 正确 错误 3. 梅敬忠教授指出,帝王作为实践“仁政德治”的主体,应该有怎么样的政治追求,具备怎么样的政治品质,就是实行王道,反对霸道,讲求人道。 正确 错误 4. 梅敬忠教授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对统一中国北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正确 错误 5. 梅敬忠教授指出,“仁政德治”是一个标杆,是一个要害,是根本的判断标准。对于老百姓、对于作者来说,是否刘姓血统,是否是汉王玄孙都在其次,仁政德治是标杆。 正确 错误

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论文定稿

河北经贸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析《三国演义》中魏国的谋臣形象指导教师马兴祥 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2014级 姓名唐亚光性别男 完成日期2016年2月28日

摘要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书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三国在发展历程中虽各有曲折,所占据的有利条件也大相径庭,但其核心竞争力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人才谋臣。《三国演义》中所展现的时代是一个“不唯君择臣,臣亦择君”的时代,以荀彧为首的魏国谋臣们作为一个整体,在曹操早期的发展以及之后关键性的官渡之战中表现了超凡的才智,对曹操的功业做出了贡献。同样,对于赤壁之战的惨败,谋臣们也脱不开干系。本篇论文着重分析曹魏集团中谋臣们在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的政治策略、军事指挥、计谋权术等方面的卓越能力,让我们看到了个人前途与国家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 关键词三国演义;谋臣;谋略;国家发展

Abstract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s one of China's four famous, is China's first full-length novels, is the historical novel Romance of mountains. This book is to describe the war mainly reflects the Wei, Shu and Wu three political groups of political and military struggle. Three Kingdom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although there are twists and turns, to occupy the favorable conditions are different, but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is the same, it is talent adviser. Revealed in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era is a "not only the king chose officials, Tomson also chose kings" era, headed by Xun Yu Wei of the advisers as a wh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ao Cao's early and later the battle of Guandu key in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xtraordinary wisdom, of Cao Cao's power industry has contributed to. Similarly, the Chibi fiasco, advisers were also to blame.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Wei Group advisers 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political strategy, military command, trick trickery and outstanding ability, let us see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sonal future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policy makers;strategy;national development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诸葛亮吊孝周瑜祭文赏析 安若子2009-03-18 摘编 据《三国演义》记载:周瑜临死前仰天长叹曰:“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寿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赤壁遗雄烈,青年有俊声。弦歌知雅意,杯酒谢良朋。曾谒三千斛,常驱十万兵。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周瑜死后,诸葛亮对刘备说:“亮观天象,将星聚于东方。亮当以吊丧为由,往江东走一遭,就寻闲士佐助主公。”玄德曰:“只恐吴中将士加害于先生。”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犹不惧;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与赵云引五百军,具祭礼,下船赶巴丘吊丧。关于这一节,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更有诸葛亮声泪俱下、淋漓尽致的表演。诸葛亮径至柴桑,鲁肃以礼迎接。周瑜老部将程普等人持剑欲杀诸葛亮,

被赵云以剑挑落,诸葛亮拾起落剑还给程普。诸葛亮设祭物于灵前,亲自奠酒,跪于地下,读祭文曰:“呜呼公瑾,不幸天亡!修短数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若有灵,享我蒸尝!”短短数语,真诚感人,不但一下把众人愤怒、敌对和责怪的强烈情绪缓和了大半,还使众人自然而然地随之转入凭吊周瑜、哀悼大都督的悲痛氛围之中。这充分说明,讲究沟通方法,把握现场气氛,引导众人情绪,这是化解危机的公关行动的第一步。紧接着是转入祭文第二部分——正文,从周瑜的幼学、弱冠、壮力、丰度、气概、弘才等不同方面高度概括周瑜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诸葛亮事先让人把周瑜的事迹画在桃符上,诸葛亮每放一桃符,便声泪俱下哭诉一番,那场景十分感人。而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为周瑜盖棺认定写赞美诗的不是东吴人,而是蜀国的丞相诸葛亮。这一节祭文思路清晰,立意赞美,层次分明,用词简约精炼、非常老到,起到了点石成金、嘤鸣求友而引起双方强烈共鸣的作用,因而让在场的人无不为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_谚语大全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 诸葛亮是中国三国历史上蜀国的丞相,也是一代军事家、谋略家,更是中国传承千年来最盛名的智慧家、忠臣,那么,历史上关于他的俗语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1] ),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关于诸葛亮的谚语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事后诸葛亮 七擒七纵 即生瑜,何生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 / 6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不出茅庐知三分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关於诸葛亮的歇后语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著想 诸葛亮招亲——才重於貌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2 / 6

诸葛亮相关俗语

诸葛亮相关俗语: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草船借箭--多多益善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坐享其成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事迹: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吃瓜留子: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三国论文

品三国豪杰,论处世之道 自幼就读过《三国演义》,也看过很多与三国有关的影视作品。浅浅地,随着知识与阅历的增长,对三国历史愈加兴趣浓重,特别是对三国中的英雄志士及其壮志豪情感触渐深。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1”东汉末年,劲飚四百余年的大汉雄风已然成为了强弩之末,宦官专权,外戚乱政,天灾连连,战事不断,王室政权风雨飘摇。正值此风起云涌之际,各路英雄豪杰、有志之士揭竿而起,登上了三国争霸的历史舞台。 乱世,是英雄的机遇,英雄的舞台,英雄的世界,而三国的英雄,乃大英雄,真豪杰,伟丈夫也。他们中不乏豪情万丈,驰骋沙场的将军,也有盘踞虎帐龙营,运筹于帷幄之中的谋士。有的仁德兼备,忠贞不二,匡扶正室,有的青年才俊,胸怀大志,立地为王。有的野心勃勃,隐忍良久,伺机出手。 三国,乱世也。能在一本乱世史册中有一纸之记载,并流传千年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今酌清茶一杯,在淡雅茶香中再品数位三国豪杰,亦借此论处世之道。 谈三国,不得不提刘备,东汉之宗亲蜀汉之先主。虽然身负皇叔之名却无皇叔之实,从编草卖鞋,到入主川蜀,皇叔的名号似乎没给他带来太多的优势,更多帮助他成功的是他的仁爱之心和知人用人之智。刘备本身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他武不比吕布,智不如诸葛,权不及董卓。但一双识人慧眼和一颗怀揣天下的仁爱之心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他有先见之明桃园了结拜始终对他不离不弃的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关张二将,之后又屈尊三顾茅庐请得为他策划霸业蓝图的卧龙孔明,这两举措无一不证明了他的识人用人之能。而且他礼贤下士,胸襟广阔,不妒能人。正凭借这一德行,使得各路英才投于麾下,助他成就蜀汉之主。 与之一样均具有慧眼的还有曹公孟德。虽然曹操在很多人眼中是一个篡权乱政的奸邪之人。对于曹操其人是好是坏,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且不论其好坏对错,仅就处世之道而言,他可以刘备比之,甚至更胜一筹,他采贤纳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而且有比刘备更加长远的战略眼观。但他更多让人们记住的是他的机智警敏的心计,他喜怒不形于色,表面看似平淡,实则内心暗潮汹涌, 1引自《三国演义》第一回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篇 试卷 [考试时限]:60分钟 [分数]:96分 1、《三国演义》的创作与流传过程,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典小说“世代累积型集体创作”的特色。 正确 错误 2、中国古典小说有丰富的民间传统,小说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民众的审美需要和审美创造。 正确 错误 3、民众的审美要求对我国古典小说民族风格的形成和艺术的成熟,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正确 错误 4、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正确 错误 5、罗贯中“有志图王”,参加过元末反元斗争。 正确 错误 6、古典小说的思想内容往往是精华与糟粕杂糅在一起的,需要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加以鉴别。 正确 错误 7、儒家学说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核心的关键词就是“仁政德治”。 正确

错误 8、梅敬忠教授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最完整,也是最流行的《三国演义》文本是清朝初年毛宗岗父子的版本,其对罗贯中《志通俗演义》重新加以修订,改变原来本子中很多松散拖沓之处,让全书更加紧促畅达,篇幅也增加到了上百万字。 正确 错误 9、清朝统治者对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大加褒封,直至“关圣帝君”,地位崇高无比,起到了凝聚满蒙等各民族人心的特用。 正确 错误 10、《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兴亡史,自黄巾起义一直到西晋王朝诞生。 正确 错误 11、《三国演义》形象生动地呈现了“仁政德治”社会政治理想的基本观念。 正确 错误 12、《三国演义》对服务于政治目标之军事斗争的睿智抒写与精彩展现,构思奇巧,启人心智。 正确 错误 13、《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虚伪、奸诈、残忍,极端利己主义。 正确 错误 14、“尊刘抑曹”是《三国演义》的一个大主题。 正确 错误 15、在关羽身上,“忠”和“义”并不是结合在一起的。 正确 错误

名人故事:诸葛亮小时候拜师的故事

名人故事:诸葛亮小时候拜师的故事 一个剑手还要具备充沛的体能,他握剑的手臂必须坚实有力,特别是手腕更得如钢浇铁铸!大家都见过西洋剑吧,那么细细的一条还需要腕力与技巧的千锤百练,况我华夏三尺清霜! 也有说诸葛亮斩马谡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这只是《三国演义》虚构的。历史上在街亭失守后,马谡根本没见到诸葛亮,就直接被王平送到牢狱里了。 假如现在有甲、乙两位出租车司机,甲的老板规定他只能在上海市静安区的范围内营运,乙的老板则允许他在整个上海市的范围内营运。一个月过后,甲的瓶颈期可能就会到来,因为他对于静安区的所有地方都已经烂熟于胸了,他再也没有进步的空间了。而乙的瓶颈期还远远没到,要熟悉整个上海他可能需要一年的时间,到那个时候他可能才会感受到瓶颈。 至于张飞,史书的评价是“雄壮威猛”,当阳桥上吼退曹家,那是真实的,但也不至于吓死夏侯杰,吓得十万曹军往后狂奔。曹操不会熊成那样子。还有义释严颜也是真的。他一生中最了不起的战役,在阆中击退魏国名将张颌,也确有其事,但是《三国志》记载得很简单,寥寥几十个字都打发了,其实这一仗蛮关键的。当时的蜀汉尚未稳定,人心惶惶,刘备连续杀掉好多制造谣言的人都没能稳定局势,这时候,张颌带兵来巴蜀争夺地盘和人口。张颌是个军事能人,诸葛亮后来都畏惧他几分,但他碰上张飞,在阆中一带狭路相逢,被张飞打得丢盔弃甲,只

剩下几十个人,而且丢了坐骑,走路逃回去的。此战后,西川的人心基 本稳定下来了。 诸葛亮八、九岁时,还不会说话,家里又穷,爹爹就让他在附近的 山上放羊。 这山上有个道观,里边住个白发老道人。老道人每天都走出观门闲转,见了诸葛亮便逗他玩,比比划划地问这问那。诸葛亮总是乐呵呵地 用手势一一回答。 贵而不骄,胜而不悖,贤而能下,刚而能忍。——诸葛亮勿以身贵 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持功能而失信。 老道人见诸葛亮聪明可爱,便给他治病,很快就把诸葛亮不会说话 的病治好了。 诸葛亮会说话了。非常高兴,跑到道观向老道人拜谢。老道人说:“回家对你爹娘说,我要收下你当徒弟,教你记忆识字,学天文地理, 阴阳八卦用兵的方法。你爹娘同意,就天天来学,不可一天旷课!” 从此,诸葛亮就拜这位老道人为师,风雨无阻,日不错影,天天上 山求教。他聪明好学,专心致志,读书过目不忘,听讲一遍就记住了。 老道人对他更加喜爱了。 转眼七、八年过去了。 晏婴其他方面做得也不好,梁丘据一味讨好国君、扰乱朝政,他什 么都不说;陈恒收买人心,扩充自己的势力,他什么都不做;齐景公看大 臣崔杼的老婆长的漂亮,便老去调戏人家。崔杼怒了,于是把景公杀了,晏婴除了趴在景公的尸体上哭一哭之外,还是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

诸葛亮的成语、歇后语

盖世无双 如鱼得水 思贤如渴 七擒七纵 龙盘虎踞 空城计 既生瑜,何生亮集思广益 淡泊明志 苟全性命 伏龙凤雏 汉贼不两立 俭以养德 妄自菲薄 任重才轻 三顾茅庐 初出茅庐 草船借箭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 三足鼎立 作奸犯科

欲擒故纵 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 鞠躬尽瘁 三顾茅庐初出茅庐草船借箭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赤壁之战三足鼎 立作奸犯科欲擒故纵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诸葛亮,稳做中心帐,排起八卦阵,专捉飞来将鞠躬尽瘁成败利钝;凌上虐下;虎踞龙盘;不知所云;闭门思过;不求闻达;草庐三顾;豺狼之吻;淡泊明志;方寸已乱;伏龙凤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龙蟠虎踞;龙盘虎踞;力排众议;苟全性命;盖世无双;肝心若裂;汉贼不两立;七擒七纵;如虎添翼;开诚布公;空城计;龙骧虎视;计日而待;集思广益;俭以养德;思贤如渴;所向无敌;我心如秤;临危受命;三顾茅庐;如鱼得水;任重才轻;妄自菲薄;危急存亡;上楼去梯;识时务者为俊杰;胸中鳞甲;游辞巧饰;作奸犯科;坐以待毙;众难群移

“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吊孝---假的 诸葛亮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诸葛亮皱眉头---计上心来 诸葛亮的锦囊---用不完的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诸葛亮摆八卦阵---内有奇文 诸葛亮过长江---胸有成竹 诸葛亮六出祁山---图谋大业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借东风---神机妙算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弹琴---临危不乱 诸葛亮下东吴---心里有数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诸葛亮对降曹的议论---嗤之以鼻

三国演义论文

浅析《三国演义》 摘要:《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价值观,人生观,军事观等等。有许多东西在三国演义中被完美体现出来,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的一番品读,得出的一些结论,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被广泛应用着。 关键词:三国演义、版本、典范、启示、地位影响 一、《三国演义》的版本 《三国演义》版本甚多,仅现存的明代刊本就有大约30种,清代刊本70余种。各种版本数量之多,关系之复杂,在古代小说中都十分突出。过去一个长时期中,人们对此缺乏认真细致的研究,误以为《三国》的版本问题比较简单,形成这样几点普遍的误解: (1)明代嘉靖壬年(元年,1522年)序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最接近罗贯中原作的版本,或者就是罗氏原作; (2)《三国演义》只有由嘉靖元年本派生的一个版本系统; (3)在众多的《三国》版本中,最值得重视的只有嘉靖元年本(一些人径直称之为“罗本”)和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本(简称“毛本”)两种。 二、历史小说的典范 1.历史与虚构 《三国演义》不仅是较早的一部历史小说,而且代表着古代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小说采用浅近的文言,明快流畅,雅俗共赏;笔法富于变化,对比映衬,旁冗侧出,波澜曲折,摇曳多姿。又以宏伟的结构,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

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完整严密,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战争描写和人物塑造上。 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三国演义》虽以历史为题材,但它毕竟不是史书而是文学作品。因为它经过了艺术加工,有不少虚构。 2.结构与情节 它的结构,既宏伟壮阔而又严密精巧。时间长达百年,人物多至数百,事件错综,头绪纷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实,又要注意艺术情节的连贯。因此,在结构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难的。可是作者却能写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各回能独立成篇,全书又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这主要得力于作者构思的宏伟而严密。他以蜀汉为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线,来组织全书的故事情节,既写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 课程考试

《三国演义》与中国智慧(上)课程考试 一、单选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2.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出自于() A.《尚书·五子之歌》 B.《荀子·王制》 C.《孟子·尽心下》 D.《孟子·公孙丑下》 3.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出自于谁? A.荀子 B.孔丘 C.庄子 D.孟子 4. “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子母之道不义也”,刘备此话中的“其母”指的是谁的母亲? A.徐庶 B.庞统 C.蒋干 D.诸葛亮 5. “君之诚款,乃如是耶!”这是孙权对下列哪位《三国演义》人物的评价? A.诸葛亮 B.庞统 C.邓芝 D.鲁肃 6.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是《三国演义》中哪位人物的

处世哲学? A.刘备 B.关羽 C.袁术 D.曹操 二、多选 ( 共 3 小题,总分: 20 分) 1.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对庞统比较自己与曹操的区别,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操以急,吾以宽” B.“操以暴,吾以仁” C.“操以谲,吾以忠” D.“操以忠,吾以义” 2. 根据梅敬忠教授所讲,毛泽东主席看四大名著的态度是() A.古籍新解 B.古为今用 C.批判不继承 D.批判利用 3.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指的是()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红楼梦》 三、判断 ( 共 6 小题,总分: 40 分) 1. “义”是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内涵。 正确 错误 2. 梅敬忠教授指出,关羽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千秋“忠义”完人的形象。 正确 错误 3. 《三国演义》是把曹操作为破坏正统、违反纲纪的乱世奸雄来描写的,所谓“乱臣贼子,名虽汉相,实为汉贼”。

【优秀毕业论文】三国演义中貂蝉形象浅说1

引言 《三国演义》是一部描绘东汉末年乱世造英雄的历史小说,其背景就决定了雄主、谋臣、勇将、义士成为主宰三国这一舞台的中心人物,而女性则必然成为男性的配角。在历来《三国演义》的研究中,女性研究成果甚少,而貂蝉的出现,对整个三国故事的演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貂蝉”这一人物在古代各种戏曲、小说、诗词中大量的出现,广为流传,如:如元杂剧《关大王月下斩貂蝉》,元杂曲《连环计》明杂剧《女豪杰》等作品。因此,貂蝉形象值得深探,现今就《三国演义》中的“貂蝉”进行浅析,挖掘人物形象特征。 关于貂蝉本人,据查阅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后,发现历史上有无貂蝉此人,尚待商榷。在《三国志·魏书·吕布传》中作者写到: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先是,司徒王允以布州里壮健,厚接纳之。后布诣允,陈卓几见杀状。时允与仆射士孙瑞密谋诛卓,是以告布使为内应。布曰:“奈如父子何!”允曰:“君自姓吕,本非骨肉。今忧死不暇,何谓父子?”布遂许之,手刃刺卓。[1]可见,这两部史书中都未明确提到貂蝉本人。但在《三国演义》中,貂蝉为东汉末年司徒王允家的义女,为拯救摇摇欲坠的汉室,由王允授意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和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了董卓。那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为何又要塑造这个人物呢?貂蝉形象又寓意如何呢? 貂蝉一名在《说文》中的解释为:“貂:鼠属。大而黄黑” [2]又有貂珥喻显贵,如左思《咏史》“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 [3]《说文》中:蝉,以旁鸣者。今俗称之“知了”。也有一种极薄的丝织品。以其薄如蝉翼而得名。如:蝉翼罗;蝉翼扇。[4]《后汉》:“武冠,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附蝉为文,貂尾为飾。” [5]这说明,在汉代“貂蝉”,系指古代王公武官冠上的饰物,侍人也就是皇宫里的太监,他们的帽子上有一种饰物——貂尾,因此历史上常以“貂侍”作为太监的别称。侍从官员帽子上除了插貂尾之外,还要饰以金蝉。因为具备相当等级和官衔才能享有这种装饰。故“貂蝉”一 词也就成了显贵的代称。一方面是英勇有功的“武官”,一方面又是显赫的“侍从”,那么,就从作者对于这个抽象人物的取名说来,貂蝉形象是一种显贵的代表。作者以此名命名的女子无疑是一种理想化的化身。 当今学者对《三国演义》中貂蝉的研究寥寥无几,仅有的探析也局限在外貌,作用,地位,身 份等,对貂蝉的人格品质的研究几乎没有。一些人为,貂蝉和孙尚香一样是政治的牺牲品,缺乏独立人格的附属品;还有人认为,貂蝉是红颜祸害,没有伦理贞洁观。本文的创新在于从探析貂蝉的人格品质出发,认为貂蝉是一个忠义两全,知恩报恩,智勇双全,高洁不群的理想人格的典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