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指导

2016年春季《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

习重点指导

一、单选题

1.(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

2.(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3.(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4.(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5.(C.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6.(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7.“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8.《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A欧文?E?休斯)。

9.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10.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

11.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12.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13.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14.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15.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16.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17.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18.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19.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20.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21.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22.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2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24.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25.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政策实施效果)

26.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27.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

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28.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

性)的分配。

29.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

(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30.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

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31.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

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32.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

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33.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C.利益纠

纷)。

34.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

?戴伊)。

35.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A.《公共

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一书中提出

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36.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

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37.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

(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

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38.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A.基础)。

39.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

(D.前提)。

40.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

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41.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42.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

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43.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

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

蒂尔)。

44.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

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

45.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46.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47.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

工具)。

48.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

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49.文化环境不包括(D.心理文化)。

50.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

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51.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

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

学)。

52.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

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53.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

(B.国内政策环境)。

54.由负责政策制定的具体组织来进行的是

(A.功能论证)。

55.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

(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

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

作用。

56.在经济学范畴中,正负效应的总和是

(B.个人福利)。

57.在我国,政策过程的一大特点是(A.党

政二元结构)。

58.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

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D.大众传媒)。

59.在自上而下研究途径中政策被视为高层

决策者的(A.财产)。

60.政策方案制定在整个政策过程中居于

(D.枢纽)地位。

61.政策规划的基本精髓就在于(B.重视理

性)。

62.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

行)。

63.政策评估工作的基础和起点是(A.评估

准备)。

64.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

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

(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6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

效果指的是(C.政策目标)。

66.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

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

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

或组织是指(A.公共政策主体)。

67.制度变迁理论的代表人物是(C.诺斯)。

68.自上而下模式是以(C.古典的行政模式)

为基础的。

69.自下而上研究途径以(A.组织中的个人)

为出发点。

二、多项选择题

1.按照政府内容的合法、合理程度,我们可

以将政府利益分为(B,正常利益C.超常

利益D.失常利益)。

2.层次分析的技术可以帮助分析者分清楚

的原因包括(A.可能的原因B.似然的原

因C.受控的原因)。

3.查尔斯?琼斯指出在政策执行的诸多行为

活动中,以(A.解释B.组织C.实施)

三者最为重要。

4.初步筛选常用的方法有(A.经验分析

B.比较分析C.初步的预测分析)。

5.定量分析方法的局限性表现在(A.定量

研究以数量分析来解释现象的特征,因之缺

少背景和实践材料,对于说明社会现象的特

征不够具体,不能给人们理解这些现象提供

经验基础B.在现实社会中,自然界与社会

都存在着大量的模糊现象,事物都具有精确

性和模糊性所构成的二重性C.定量分析方

法在为社会问题建模时,往往只关注其中可

以量化的变量,不考虑那些无法量化的关键

因素D.定量方法的科学主义方法论基础遭

到了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6.对政策目标群体边界的界定一定要合乎

(B.政策环境C.政策资源D.政策问题)

7.非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利益集团B.政

治党派C.大众传媒D.思想库和公民)。

8.公共利益的重要作用体现在(A.政治领

域的合法性功能B.经济领域的意识形态功

能C.社会领域的凝聚性功能D.法律领域

的限权和授权功能)。

9.公共选择理论的特征有(A.个人主义的

方法论B.理性经济人假设C.交易政治学

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0.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政府

源自个人间的社会契约B.政府职能C.政

府失灵)。

11.公共选择理论是研究集体决策的科学,

它的含义包括(A.集体性D.规则性)。

12.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直接引导C.间接引导)。

13.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包括(A.系统性B.互动性C.联动性与定向性D.复杂性和多样性E.稳定性与突发性)。

14.公共政策环境主要包括(A.国内政策环境B.国际政策环境)。

15.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A.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C.评估总结)阶段。

16.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选择B.综合C分配D.落实)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17.公共政策问题构建的步骤包括(A.以“问题感知”体悟“问题情境”B.以“问题搜索”认定“元问题”C.以“问题界定”发现“实质问题”D.以“问题陈述”建立“正式问题”)。

18.公共政策政治学分析模型主要包括(B.精英分析模型C.集团分析模型)。

19.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B.非官方决策者C.官方决策者)。

20.国际政策环境包括(A.全球化B.信息化C.知识化)。

21.国内政策环境包括(A.自然地理环境B.经济社会环境C.政治法律环境D.文化环境)。

22.集团分析模型的理论代表人物是(B.杜鲁门C.本特利D.莱瑟姆)。

2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人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字昆合性工具)。

24.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C.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D.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平的一、不公平的)

25.价值分析标准的类型分为(A.义务论标准B.目的论标准C.本质论标准D.品德论标准)。

26.价值评价的一般原则是(A.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C.兼顾与急需的统一D.择优与代价的统一)。

27.经济学从稀缺性角度看待人类行为,主要包括(A.生产什么,即总量为既定的生产资源用来生产哪些产品和生产多少B如何生产,即如何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得到最有效率的使用C.为谁生产,即生产出来的产品如何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其他经济组织之间进行分配D.既定的社会资源总量是否被充分利用以及如何得以充分利用)。

28.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利益选择B.利益整合C.利益分配D.利益落实)。29.利益集团的特征有(A.共同的利益和主张B,影响而非主导公共政策的制定)。30.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

31.美国的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认为大部分评估标准可以分为的类型包括(A.技术可行性B.经济和财政可行性C.政治可行性D.行政操作可行性)。

32.美国公共政策学家西奥多。罗威根据受

“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

题分为(A.分配性问题B.调节性问题C.再

分配问题)

33.美国学者波齐曼提出目前存在的公共政

策分析途径包括(B.来自传统公共行政的

“政策途径”,即P途径。C.产生于工商

管理,由私营组织管理和经济理论相结合,

介人到传统公共行政学之中的“商业途径”,

即B途径)。

34.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

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其定义

内容包括(A.公共政策的实质是分配B.分

配的内容是价值C.分配是面向全社会的

D.分配的行为与结果具有权威性)。

35.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将公共政策

主体划分为(A,官方决策者B.非官方决

策者)。

36.美国学者詹姆斯?E?安德森提出的推动

社会问题加速进人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包

括(A.政治领导者B.危机事件C.抗议

活动D.传媒曝光)。

37.帕顿和沙维奇认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包

括(A.描述性理论B.规范性理论C.批

判性理论)

38.评估实施阶段的主要任务是(A.采集评

估信息B.分析评估信息D.得出评估结

论)。

39.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

失灵的主要表现是(A.慈善不足B.慈善

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

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

40.设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原则是(A.实事求

是,面向未来B.系统协调,具有针对性

C.具体明确,具有合理性D.注重伦理考

量,保持相对稳定性)。

41.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社会分享性的

公共利益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C.私

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2.威廉?N?邓恩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把

政策问题划分为(B.结构优良C.结构适

度D.结构不良)。

43.威廉?罗威将问题分为(A.结构优良性

问题B.结构适中问题D.结构不良问题)。

44.魏墨和维宁认为政策备选方案的基本来

源有(A.现有的政策提案B.通用的解决

方案C.调整过的通用解决方案D.非现成

的解决方案)。

45.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A.市场化工

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

46.西蒙指出在任何决策中均包含(B.事实

因素C.价值因素)。

47.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包括(A.全球性

B.突发性C.结构不良性D.复杂动态性)。

48.以下分析方法属于利益分析方法的是

(B.经济分析法C.阶级分析法)。

49.以下属于第三代政策执行研究的是

(C.府际政策执行沟通模式D.支持联盟

框架)。

50.以下属于微观层面的政策执行模型是

(A.政策执行循环模型B.政策执行博弈

模型)。

51.英国经济学家庇古采用的检验社会经济

福利的标准是(C.国民收人的大小D.国

民收人的分配)。

52.影响政策目标确定的主要因素有(B.价

值因素C.政治因素D.目标的多重性及其

冲突)。

53.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取向的因素主要

有(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环境因

素)

54.在我国,官方决策主体包括(A.立法机

关B.行政机关C.司法机关D.执政党)。

55.政策的导向是(B.观念D.行为)的导

向。

56.政策方案规划的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是

(B.目标D.方案)。

57.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是

指(A.相互联系B.相互依存C.相互影

响D.相互作用)。

58.政策效果评估包括(C.事实层面D.价

值层面内容)的整合性评估。

59.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

(B.“服从”观点C.“务实”观点)。

60.政策主体通过政策评估获得实施中的现

行政策效果的信息后,、必须对该项政策的

去向作出判断和选择,大致的选择有(B.政

策补充C.政策修正D.政策终止)。

61.政府利益的表现形式(A.政府工作人员

的个人利益B.地方利益、部门利益等小集

团利益C.整个政府的机构利益)。

62.政府认同社会问题并使其成为公共政策

问题的条件(B.属于政府职能权限范围内

的事务C.属于政府能力范围内的事务)。

63.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缺点是(A.过度重

视高级官员的目标和能力,忽视其他执行机

构的影响B.当某些公共政策没有适用的法

律规章,而是由多元的政府机关或法令规章

共同执行时就很难适用C.容易低估基层官

员和一些利益集团采取各种对抗措施影响

政策执行的可能性D.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

的严格区分是无意义的)。

三、名词解释

1.补贴是指由政府或由政府指令的个人、公

司或组织给予其他个人、公司和组织的各种

形式的财政转移。转移的目的是资助一项预

期的活动,从而影响社会行为主体对不同备

选方案成本与收益的估计。

2.大众传媒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书

刊、电影、国际互联网等传播工具,其信息

量大、覆盖率高、影响面广、冲击力强,对

政策制定过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西方

有人将其称作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

列的“第四种权力”。

3.复杂动态性: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

度的,而是在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

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

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

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

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

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社会问题的“复杂动态性”强调,人们为适

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择适应性策略

的过程,是一种不断反馈与无限循环的过

程:人们为了适应自身直觉与环境变迁而选

择一种适应性策略,而这种选择又反过来影

响或作用于人们的直觉与环境,进而使人们为适应新的直觉与环境而重新进行策略选择。

4.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5.公共政策终止(PohcyTe?ination)是决策者通过对政策的审慎评价后,终止那些错误的、过时的、多余的或无效的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止不仅是指取消原有的政策,还意味着制定新的政策。

6.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7.公民是指具有某国国籍并依照该国宪章享有权利和义务的人,它表明一个人对国家的隶属关系,既包括统治者,也包括被统治者。

8.国内政策环境是指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包括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历史、行政区划、国土与资源、人口与社会、国民经济、人口状况、军事国防、科教文体等,我们把这些总成为基本国情。

9.精英决策模型认为,公共政策是那些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人物的偏好和价值观的反映。精英理论认为,公众对于公共政策是冷漠的,一切信息极为有限,在公共问题的塑造方面精英对于大众舆论的影响远大于大众对精英看法的影响。因而,公共政策实际上就成为精英价值偏好的结果。

10.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制定法律和政策。在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政策环境下,各国的立法机关所拥有的权力不尽相同。

11.利益选择是指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目的。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

12.目标群体就是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公共政策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规范目标群体的行为和目标群体之间的关系来调整社会利益和分配社会价值,因此目标群体作为政策对象,关系着政策的最终实现和完成,故而研究政策过程中的政策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

13.全体一致规则(UrianimitvRule)又称“一票否决制”,即所有拥有投票权的直接决策者都对某项政策方案投赞成票,或者在至少没有任何一票反对的情况下,政策方案才能转化为正式的公共政策。

14.社会问题是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境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境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形。

15.思想库或脑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是政策主体非常重要的构成因素。

16.文化环境是指对政策系统的生存、发展和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俗习惯、历史传统、教育水平、

宗教信仰等。

17.政府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

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

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

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18.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

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

方式的总和。

19.志愿失灵是指大部分现实问题严重限

制、制约了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志愿者组

织对许多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不适用

的。在实践中,最大的志愿组织可能蜕变为

官僚组织而与政府组织趋同,这将使其效率

和效力大扣一折扣,即出现志愿失灵。

四、简答题

1.公共政策终止的影响因素。

(1)决策者价值取向的改变;

(2)政策资源的缺乏;

(3)政策环境的变化;

(4)触发机制的影响。

2.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

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

(l)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体现了社会价值

的冲突性―一个社会中,经常同时存在着不

同的社会价值;

(2)政策制定者通常倾向于按照自己的价

值系统去制定政策,而常常忽略整体社会的

偏好;

(3)政策制定者往往不愿去考虑创新性的

政策,而传统的渐进决策模型又无法妥善解

决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

(4)由于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无法罗列

出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因而限制了解决结

构不良问题的可能性;

(5)政策制定者通常无法预测可能解决方

案所有的正面及负面结果。

3、公共政策的内涵。从一般意义上来讲,

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

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

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

则。这里需要强调四点:公共政策制定的主

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公共政

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是

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行为规范;公

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

的同时,也要为自身管理制定准则。

4、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立

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执政党、利

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学

者詹姆斯·E.安德森(James E.Andersen)

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

方参与者。

5.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阶级性。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构为

解决某一社会问题而制定的行为规范,是政

府政治行为的产物。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

家权力的核心工具。政府的政策要符合统治

阶级维护和巩固现行政治统治的需要,要体

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

益和共同愿望。

(2)整体性。公共政策要解决的问题是复

杂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政策的内容与形式

上,而且还表现在政策过程中。一个理想的

政策过程,基本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执行、

评价和调整等多个环节,不同的环节之间相

互联系,共同对政策的质量发生作用。政策

体系的整体功能以及政策过程诸环节的整

体作用,除取决于自身的联系之外,还与政

策环境密切相关。环境的变化,必然会引起

政策过程诸环节的变化,同时也将导致政策

及政策体系的变化。为保证政策机制的运

行,我们需要注意政策内容、政策过程与环

境之间的整体作用。

(3)超前性。任何政策都有明确的政策目

标,即解决政策问题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

和状态。先进的政策目标,决定了政策应是

超前的。政策的超前性,不仅是保证政策稳

定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合理分配社会利益的

有力保证。

(4)层次性。政策作为政府行为的产出项,

根据不同层次的政策主体,会具有不同规

格。按照权力主体来划分,政策包括中央政

策和地方政策。从内容上看,政策体系中的

各项政策,也有不同的层次关系,可划分为

总政策、基本政策、具体政策等。尽管不同

的政策间是相互联系的,但不同类型的政策

之间并非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而是有主

次之分的。

(5)多样性。公共政策的多样性,显然源

于政策的“公共”特征。现代政府在社会生

活中所处的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由政府职

能的日益拓展所决定。

(6)合法性。政府行为是一种特殊的“法

人行为”。体现政府行为的政策,本身就具

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它的规范作用,与社会

上一般所讲的道德规范不同。它既要依靠社

会舆论来维持,更要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

监督执行,因为政策集中反映了统治阶级的

思想。

(7)公共性。公共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或

解决公共问题或公共目标的,是为公共而制

定的政策。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

也是公共政策形成与发挥作用的逻辑基础。

6.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

特征。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

关,其具备以下两大特征:

一是具体性,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绝大部分

是把同级党委和人大所制定的政策具体化;

二是补充性,对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制定政策

尚未涉及的领域,行政机关制定出一些补充

性的政策规定。因此,行政决策在我国公共

政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7.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

哪些问题?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

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l)目标群体与政策共生共存。

(2)目标群体的边界因政策而异。

(3)目标群体的边界确定要适当。

8.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有三个,即

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

(l)全球化。全球化通常是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和各国制度的差异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它是以市场化与信息化为基础,不以任何国家、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进程。

(2)信息化。信息化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着全球经济竞争的格局。信息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近年来电子政务的发展。(3)知识化,是指知识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和资源,被人们吸收、创新,转化利用,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过程。知识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而经济则又成为知识化的重要载体。

9.如何理解全球化。

(l)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过程。

(2)全球化是与信息化和知识化相伴相成的过程。

(3)全球化是国际主体参与全球事务的过程。

(4)全球化是文化相互冲击、融合的过程。

10.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

(1)慈善不足:公益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与能募集到的资金之间存在巨大缺口。

(2)慈善活动的狭隘性:公益活动受益对象往往只是某些特定的社会群体。

(3)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属于弱势群体,容易助长慈善组织董事会成员的家长作风。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慈善机构中的多数志愿者都没有受过工作培训,普遍缺乏专业知识。

11.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是政策议程的两个不同阶段,二者有着本质区别。

系统议程一般由一些较抽象的项目所组成,其概念和范围都很模糊,仅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它可以不提出政策方案或解决办法。政府议程比系统议程特定而且具体,它是对政策问题进行界定或陈述的阶段。问题经过一定的描述,为决策系统正式接受,且决策系统采取具体方案试图解决的时候,系统议程就转人政府议程。

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的问题。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12.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

通常,社会问题进人政策议程有如下四种途径:

(1)社会中部分团体或者个体主动介人,政府只是有限介人;

(2)政府主动介人发现和解决问题,社会中的团体或个人只是;有限介人;

(3)政府及社会团体与个人都主动介人;(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人。

13.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障碍。

(1)政治原则的偏离;(2)价值体系的排斥;

(3)政府体系的封闭;

(4)承受能力的超重;

(5)表达方式失当。

14.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

政策对象能接受某项政策,主要有如下原

因:

(1)作为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通过多年

来的各种教育,已逐步形成一种政治行为

模式,即对权威的尊重,包括对政府所作的

各种决定的服从。

(2) 自我利益的保护与发展,经常是部分

政策对象是服从政策的重要原因

(3)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

政策合法性的认同。

(4)不少人是因为害怕惩罚才服从政策。

(5)对任何一个政策对象来说,对政策都会

有一个从不了解到了解、从了解不多到了解

较多的过程。当某项政策已被社会多数成员

认同时,即使那些不理解或反对这项政策的

人,也能经过利益比较而接受政策。

15.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

(1)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政策执行

者的政策认知;

(2)加强政策宣传,有助于提高目标群体

的政策认知。

16.公共利益区别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

(1)公共利益是一种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共

同利益;

(2)公共利益与政府的高度相关性;

(3)公共利益的公平性及其实现途径的民

主性;

(4)公共利益“公共属性”的理论内涵与

判断标准;

(5)公共利益的层次性;

(6)公共利益实现途径的多元化。

17利益的内涵与特点:利益是人们为了生

存、享受和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和条件驖于这

一定义,可作如下说明:

1、利益的实质是资源与条件,它具有客观

性。

2、利益为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所需,它

具有主观需求性。

3、资源的表现形式既有物质也有精神,因

而必然存在物质利益与精神利益。

4、利益满足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不言

而喻的,而满足人的享受需要,似乎有人不

想涉及,但这是千真万确的。

5、条件作为利益的一种特殊形式,应受到

人们的足够关注。

特点:

首先,这种界定表明了主体的需求与满足需

求的客体之间的一致性。

其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

普遍性。

再次,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

合理性。

最后,这种界定表明了人所需求的利益具有

交换性。

18、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系统性、互动性、

复杂性和多样性、联动性与定向性、隐定性

与突发性。

19、政策执行过程的阶段:

1、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A、政策宣传,加强政策认知;

B、做好组

织准备C、做好物质准备D、制订执行计划

2、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A、政策实验

B、全面推广

C、指挥协调

D、

监督控制

3、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A、绩效评估

B、追踪决策

20、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

(1)公益机构产出的质与量难以测定和度

量(2)公益机构服务的间接性(3)监督主

体方面的缺陷(4)监督机制制度化不足

21.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

现的因素。

(1)技术可行性(TechnicalFe此ilile)。技

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

是否能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可行性(EconomicFeasible)。经

济可行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大小、产

出的收益多少。

(3)政治可行性(PolitiCalFeasible)。政治

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利

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Feasible)。

行政可行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

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

性。

22、政策执行的特征

政策执行的特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第

一是“服从”观点,着重于执行者如何服从

上级制定的规范和限制。因此,如何设定正

确的执行行为模式就成为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个角度是“务实”观点,着眼于执行者

实现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为什么会出现

这样的结果,有没有需要改进之处。我们认

为,政策执行具有下列特征:

(1 .政策执行包含多元的行动者

从现实来看,立法者、法院、利益团体都可

能执行公共政策,只有从多元角度界定政策

执行者,才能掌握政策执行的多元特性。

(2 .政府规模的膨胀与公共计划的繁复性

为了解决公共问题,政府需要成立各种机构

和组织,从而引进大量的公务人员,增加更

多的财政支出,这种特性使得政策执行系统

日趋繁复。

(3 .政策本身具有多元的、含糊的目标与

期望

由于许多的政策行动者参与了政策的执行,

再加上公共计划本身的专业性与复杂性,因

此,目标的陈述就不能太过清楚,必须尽量

使用“公共利益”或“于必要时”等模糊性

字眼,让执行者能够针对不同个案的需要,

赋予更多的裁量权。

(4 .政策执行包括太多无法控制的外在因

政策执行所面临的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性,乃

是一种与环境非常密切的开放系统。不仅国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足以影响政策执行结果,而且国际政治、经济与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效果。

五、论述题

1.试述公共政策的本质。

公共政策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l)“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

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语录,以说明利益研究对公共政策的重要性。

①“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②“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指英、法)的现代历史的动力。”

③“‘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④“每一个既定的社会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

⑤“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⑥“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⑦“这种共同的利益不是仅仅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存在于观念之中,而且首先是作为彼此分工的个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存在于现实之中。”

⑧“‘共同利益’在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是由作为‘私人’的个人造成的。”

(2)对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

我们认为,假如一定要把公共政策理解为“它是对整个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的话,那么,为避免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理解,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也就是说,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人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是社会各种利益冲突的集中反映。政府常常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并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利益实行的权威性分配。因此,我们主张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

(3)利益分配的基础及其动态性

公共政策确实有分配利益的功能,但这种利益分配的基础是社会利益的增进。如果仿照经济学的语言做一个类比,分配社会利益是分蛋糕,而这种分蛋糕的基础就是做蛋糕。所以公共政策的实质之一是如何增进社会利益。人们既会关心分配前的状况,也会关心分配后的结果,以及若干其他的分配以外的问题。

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在增进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分配的基础是选择利益和整合利

益;分配的关键是利益落实。在社会利益中,

由利益选择到利益整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

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公共政策的过

程取向,是与这种利益取向完全一致的。

①利益选择。政府对利益的分配,不是任意

的、无的放矢的。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

政府把利益分配给谁,首先源于政治统治的

目的。在阶级社会里,无论何种社会、何种

政府,它们所制定的公共政策,都必须符合

统治阶级的利益要求。因此,政府要选择那

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作为

分配对象,满足他们的利益需要。按照马克

思主义的观点,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

家里,其政策从根本上讲自然是为少数剥削

者的利益而制定的,它与剥削阶级的价值取

向一致。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中,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要维护无产阶级

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利益整合。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罗尔斯

(JohnRawl,)认为,所谓社会是为获取共

同利益组成的协同事业体,因而各社会成员

在通过建立社会及其相互协作以增加利益

时,具有互相一致的利害关系。至于社会总

体所获得的利益,如何向每一个社会成员进

行分配,却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在利害关系上

相互对立的态势。所以政府在向社会各成员

分配利益时,除了要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

与政府利益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各成

员之间的利益相关性。

政策本身所反映的利益关系,是通过社会问

题表现出来的。在社会上,人们已获得的利

益和想要得到的利益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

因而由利益差距所形成的个人利益与他人

利益、组织利益的矛盾总是客观存在的。为

解决由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所产生的矛盾,

政策制定者会制定出不同的政策,引导持有

不同利益的相关组织和个人采取不同的行

为。

与社会利益紧密相关的公共政策,是要提供

一种普遍遵循,或者至少相关人员应该遵循

的行为准则,规范人们在追求利益时所出现

的矛盾或冲突中的行为。政府必须综合地平

衡各种利益关系,可简称为“利益整合”。

利益整合建立在利益选择的基础之上,前者

既是后者的逻辑结果,又是实现结果,而且

往往是两种结果的有机统一。利益整合,除

体现在政治行为与普通准则上,还体现在原

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上。在现实社会中,利

益主体的利益是多元化的。政策既要反映社

会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又要兼顾保护少数

人的合法利益。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

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

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

会的稳定与发展。③利益分配。不少人认为,

政策是一种资源,谁得到了政策,谁就拥有

了一定资源。实际上,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

资源,而是由于政策实施后一部分人的利益

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政策起到了向社会有关

成员分配利益的功能。对不同的政策对一象

来说,公共政策所分配的利益,往往对一些

人是直接的,而对另一些人是间接的。一般

来说,人们从政策那里所得到的好处,从程

度上看是不等的。比如,获得减免税政策的

企业,是直接利益的获得者,而与这些企业

产、供、销相关的其他组织与个人,很可能

是这一政策的间接获益者。

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

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

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

衡。它们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

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

之一,即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

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

的利益。

④利益落实。政策分配利益,满足一部分利

益群体的合理要求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

的是这些利益群体能否按照政策规定的目

标,获得应有的利益,这不仅是相关的利

益群体关心的事,更应该是政府关心的事。

政府的政策主体地位,需要它们主动地把政

策内容贯彻到实践中去,产生应有的政策效

果,即从本质上讲,使得分配的利益到位。

比如,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国务院

曾多次制定了相关政策,三令五申地指出:

严禁向农民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以及发

生“打白条”等现象。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

中,许多地方的农民负担仍然十分沉重,农

民的实际利益受到了严重侵犯,使得他们产

生了“被剥夺感”。很显然,中央政策是要

真正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利益的,但政

策不能有效地落实,就意味着农民没有从中

央政策中获得利益。(4)增进社会利益

人们按照戴维·伊斯顿“分配”的思路理解

公共政策显然是不够的,这就如同经济学所

讲的那样,仅讲分蛋糕不行,还要做蛋糕。

公共政策不仅要分配利益,更要增进全社会

的利益。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文化大革命”

所带来的影响,“中国经济已走到崩溃的边

缘”。为了恢复经济,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

政府出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政策,其目的

主要不是表现在利益的分配上,更多的是为

了增进全社会的利益。增进全社会的利益与

效率有关,分配全社会的利益则更体现在公

平上。(5)公共政策的本质

我们认为,在对公共政策本质的理解上,应

突出以下内容:①要实实在在地增进社会利

益;

②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

③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

④通过整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⑤

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

⑥要在增进社会利益中突出效率,在分配社

会利益中突出公平。

2、试论述政策环境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

公共政策与政策环境之间是一种辩证统一

的关系,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

响、相互作用。政策环境是政策赖以产生和

发展的先决条件,决定和制约着政策的特性

和功能,居主导地位。换句话说,公共政策

环境必须适应政策环境,有什么样的政策环

境,就必然有什么样的公共政策。反之,公

共政策对政策环境也具有一定程度的反作

用,它在适应政策环境的前提下,又可以能

动地利用和改造政策环境。

1.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主体首先要实事求

是地认识环境、把握环境,并了解各种优势和弊端,预测政策实施的可行性和政策运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尊重和适应政策环境。可以说,政策环境对于政策的基础性影响是全方位的,有时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一般来说,政策环境的现实需要是政策制定的前提,政策环境的J胜质决定了政策的性质,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也必然导致公共政策的发展变化。

(1)自然地理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与公共政策有着紧密的联系,影响着公共政策的内容与方向,为公共政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可能的选择空间。在一定层面上,我们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公共政策的前提条件。

(2)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经济社会环境对公共决策的影响是立体式的,贯穿于公共决策的始终。经济社会环境是公共政策制定的基础,同时又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最基本的环境条件,同时也为公共决策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公共政策主体总是依据本国、本地区的经济状况、利益矛盾、资源分配等因素来制定和推行适当的公共政策。因此,政府要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方案,并使其取得预期效果,首要的和根本的一条就是从本国或本地的实际情况尤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可以说,经济社会环境是一国或地区的公共决策的最重要的依据。

(3)政治法律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在政治法律环境中,对公共政策直接影响最强的是政治制度。政治制度规定了公共政策主体的政治地位及决策的运行程序,规定着社会种利益要求进人政策议程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政治制度对公共决策权力作不同分配,规定着不同的实际决策机构,采用着不同的决策程序。政治法律环境同时影响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公共决策本身的合法性;二是公共政策所处的政治法律环境的法制化状况。只有两个条件都满足了,公共政策的合法化程度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4)文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文化环境贯穿于公共政策全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共政策问题的提出,决定着公共政策执行的认同感和执行效力,构成政策评价所依据的重要标准。文化环境,特别是政治文化环境,为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为公共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的精神动力,也是政策评估的重要依据。(5)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来说,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开辟了全新的公共政策领域;国际政策环境导致了公共政策主体的国际化;国际政策环境对公共政策的价值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既充满机遇,又潜伏危机的国际环境中,各国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公共政策时,一方面需要强化国际合作的政策途径,通过双边、多边合作发展自己;另一方面也要善于利用国际规则,依靠实力参与竞争,在竞争中实现合作与双赢。3、试论述新政策工具在我国的应用。

(1.新政策工具在我国政府治理中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公民社会的逐步

壮大、行政改革的日益深化特别是政府职能

的持续转变,我国政府管理实践模式和理论

体系都巫待进一步创新。引人“新政策工

具”,转变管理方式,将成为我国21世纪行

政管理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基本趋势。

(1)市场化进程加速。随着市场化进程的

加速,我国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某些

部门和领域已尝试引人市场竞争机制,如政

府采购制度、公共工程的招标投标、土地的

有偿使用、营业执照的拍卖等;同时,目标

管理、绩效评价、全面质量管理、合同聘任

制、社会服务承诺制等工商管理技术也逐步

在公共部门的管理中得到推行。

(2)第三领域兴起。20世纪90年代以来,

第三领域在我国兴起,并在消除贫困、农村

发展、教育、卫生保健、妇女儿童保护、娠

济救灾、生态保护等方面扮演了不可或缺的

重要角色。积极培育第三领域,并发挥它们

的作用,是非常有必要的。

(2.新政策工具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效应

首先,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大大提高了政

府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例如,在政府行

政管理中,重视投人和产出,讲求成本核算,

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公务员的服务意识,以

满足公民的需求为施政目标;注意发挥市场

机制的作用和授权;采用创新的政策与管

理,打破结构惯性,活化公务员思维,达到

管理的目标等。

其次,新政策工具的运用将竞争机制引

人,提高了市场的竞争活力,打破了政府独

家提供公共服务的垄断地位。尤其体现在对

公共产品及公共服务实行公开竞标这一方

面(例如在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基础设施产

业中),改变了我国长期以来在基础设施建

设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这有利于形成公

共服务供给的竞争机制,提高公共服务的有

效供给,从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

最后,培育非政府组织和社区自治,力

所能及地分担部分政府职能,以减轻政府的

负担。它们远比政府清楚地了解自己所在部

位及某一阶段社会肌体的特定需求,在为公

众排忧解难时也远比政府及时、有效、低成

本,被称为政府的“替补者”。

(3.新政策工具的运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必须立足国情选择使用。各国

国情不同,价值偏好不同,对新政策工具的

选择和应用也不完全相同。任何理论、方法

的引进都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是每一

种新政策工具都适合我国国情,不能盲目引

进。

其次,要弄清每种新政策工具的应用机

制、条件和范围。每一种新政策工具都存在

不足之处,因此,在应用于公共管理时,应

弄清其机制、条件和范围,在实践中使其优

化。

最后,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监管职能。把

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民营化、承包、出租、

委托代理等形式交给非公有部门来履行,是

我国行政改革的方式之一。但各竞争主体的

监督制约保障机制缺位,易导致各竞争主体

行为失范,而一个缺乏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

组织,难以保证其自身的健康和行为的高

效。

政策丁具的选择关键的是要关注环境和人

的因素,研究和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变化和

发展,并针对政策目标选择正确的政策工

具,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或减少政策失败的可

能性,提高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

1、试论述影响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因

素。

社会问题要进人政策议程,既要有能够发现

问题的观察机制,又要在公众与政府、上级

与下级之间存在良好的沟通机制。社会问题

进人政策议程的影响因素有如下几种。

1.政治领导人的作用

政治领导人是决定政策议程的一个重要因

素,无论是出于政治优先权的考虑,还是因

为对公众利益的关切,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政治领导人可能会密切关注某些特定的问

题,将它们告之公众,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

的方案。例如,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

的知识分子向题会议,由于受到国家领导人

的重视,而将解决知识分子的问题纳人了政

府议程。1974年,尼克松政府关于放松《清

洁空气法案》中某些污染控制标准的建议,

直接地提上了国会的议程。

2.政治组织的作用

政治组织是形成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政策

问题是涉及国家和社会全局的大事情,关

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因而政策议程的形成

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情况下,单靠

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借助一定的

组织形式(如政党、政治团体和社会组织

等)。在我国,这些政治组织主要包括政府、

政党、工会、妇联和青年组织。

3.政府体制的作用

一个国家的政府体制,特别是其民主程度和

开放程度,从制度上规定了信息的沟通渠道

和利益的表达方式,从而对社会问题进人政

府议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如果政府的产

生方式是民主选举,执政理念合乎民主潮

流,组织程序符合民主要求,政务信息向民

众开放,决策过程吸收民众参与,倾听民众

意见,接受民众监督,那么大量的社会问题

才能正常而顺利地进入政策议程。相反,专

制、封闭的政府则会将大量社会问题阻止在

政策议程之外。

4.利益集团的作用

利益集团在问题构建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发

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游说、宣传、助选、

抗议等手段,迫使政府将其提出的问题列人

政策议程,并采纳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建议,

或者通过各种手段阻止对自己利益产生损

害的政策,以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团体成员的

利益。戴维·杜鲁门在《政府过程》一书中

认为,各种利益团体寻求着某种合理的平衡

状态,如果某一事务威胁这种合理的平衡,

那么它们便会做出反应。当某一团体的平衡

被严重破坏时,各种各样的行为就会出现。

如果这种破坏不是太大,那么团体的领导人

将努力使先前的平衡得到恢复……这种努

力将使团体求助于政府成为必要。

5.专家学者的作用

在各研究领域中,专家学者通过对课题的分

析,能够发现某些重要问题,并能凭其专业

优势和特长,运用科学理论和分析技术,对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进行科学预测。他们一旦取得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和深远影响的成果,也能通过各种渠道,将其列如政策议程。例如,三大院士的联合签名导致奥运会建设费用的缩减,直接使鸟巢建筑大幅度改动。

6.公民个人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很多具有公共性质的问题都是由私人问题引发的。公民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某些影响或损害其权益的问题不·55。满,一般会通过各种渠道,将自己的问题告知公众和媒体,或将与之有类似看法的人组织起来,掀起一场群众运动,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抗议,或以正当形式展开对话并提交政策议案。在某些情况下,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群众还会采取一些威胁性的方式(如游行、示威、抗议、罢工、暴乱等),向政府施加压力,迫使政府采取行动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非正式关系在政策议程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

大众传播媒介被誉为“第四种力量”,具有信息量大、涉及面广、影响力强和传播迅速等特点,能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促使政策议程的建立。有的社会问题可能会引起新闻媒介的注意,通过新闻媒介的报道,它们可能成为政策议程上的事务。例如,贫困地区儿童失学的问题,通过新闻媒介的披露,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而促进了“希望工程”的出台和实施。大众传媒的作用体现在:首先,把问题广泛传播,以争取多数人的理解与支持,为建立公众议程创造了条件。其次,它能制造强大的舆论压力。再次,它是连接公众与政府决策系统的桥梁,使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最后,它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这种互动过程使得大众传媒日益成为政策问题的重要提出者。

2 、复杂动态性

当代社会问题并不是单一维度的,而是不同维度之间交互缠绕、相互影响形成的。有学者指出,当代社会问题具有“复杂动态性”的特征,即社会问题是由多种维度的因素相互渗透、相互缠绕纠结而成;这些不同维度的问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同维度的问题又不断变化、发展,不断改变社会问题发生发展的方式与方向。

3.问题自身的作用

社会问题自身的特征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罗杰·科布和查尔斯·爱尔德指出:

(1)一个间题的定义越模糊,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特殊性程度);

(2)一个问题被认为社会意义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社会重要性程度);

(3)一个问题被认为长期的关联性越大,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

大(关联期的长短);

(4)一个问题被认为越不具有技术性,这

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大

(问题复杂程度);

(5)一个问题被认为越缺少明确的先例,

这个问题到达更广泛的公众的可能性就越

大(先例的明确程度)。

4.公共政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

政策环境在决定和制约公共政策的同时,也

受到公共政策对其产生的能动反作用。公共

政策系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实

质上来讲,该系统就是“适应环境、利用环

境、改造环境”的全过程,它通过不断调整

来实现与环境的功能藕合,同时通过自身的

特性来影响环境的优化提升。制定公共政

策,就是为了正确认识和合理发挥这种能动

作用,充分利用政策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抑

制不利因素,以适度改造环境,达成既定目

标。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通过一

系列公共政策,转变职能,界定产权,通过

对经济社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和再分配,建

立现代企业制度,释放了企业生产力,重塑

了经济社会环境,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

条件。

当然,公共政策对于政策环境的反作用是一

把“双刃剑”。如果运用得当,就能达到改

善政策环境的目的,使政策环境不断得到优

化,按照公共政策的目标区发展,产生积极

影响;反之,就会使政策环境不断恶化,成

为政策环境健康发展的羁绊,产生消极影

响。所以,不能过分地、随意地强调公共政

策对政策环境的反作用,必须遵循客观规

律,顺应历史潮流,依靠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决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考虑环境因素之

间的关系,最大限度地控制冲突与混乱,促

进有序、和谐发展。

5.试述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历程。

公共行政学家列夫林(Rivlin)指出,政策

科学运动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乃至美

国社会发生的一场无声的革命。公共政策科

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

和拓展新的研究方向等几个阶段。

(1)创建阶段

“政策科学”一词是由哈罗德·拉斯韦尔和

丹尼尔·勒纳在1951年出版的《政策科学:

近来在范畴和方法上的发展》一书中首先提

出来的。该书对政策科学的基本范畴与方法

等内容做出了规定,奠定了政策科学的基

础。政策研究从此就建立在科学之上,并逐

步形成一门独立学科。

公共政策学的创建和两次政策争论及一次

学术讨论会有关。两次政策争论,一次是“罗

斯福新政”的政策争论,另一次是由奥本海

默事件引发的原子能政策争论。一次学术会

议是指“关于国际关系的革命J性、发展性

学术讨论会”。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公共政

策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拉斯韦尔概

括的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中体现出来。

形成了以这六大规定性为特征的公共政策

学的第一个范式,即第一个发展形态。日本

学者药师寺泰藏将它称作第一个分水岭。拉

斯韦尔这一代人对公共政策学的理解中有

许多科学、合理的方面,如对民主主义和理

论实证主义的合理性的赞赏、公共政策学的

跨学科性、充分的时空观念的必要性、发展

观念的重要性、政府官员应参与公共政策的

深信研究等,这些对公共政策学的健康成长

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由于这一时期行为

主义事实上在美国的社会科学中已经占据

统治地位,各门学科都普遍接受了行为主

义,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完全取代了规范

的、理性的研究传统。在这种背景下,拉斯

韦尔等人创立的公共政策学完全浸染了行

为主义的色彩。他们过分看重自然科学的方

法,将这种方法等同于理性。他们唯一感兴

趣的是对行为进行量化处理,用数据说话。

人们在进行政策分析时,不考虑伦理价值,

使公共政策游离于价值判断之外。而且,这

一时期的公共政策研究也是与经济学相联

结的。这一时期或这种范式的公共政策学,

只重视自然科学,只有枯燥的数字,因而是

一门“冰冷”“生硬”的学科。

(2)形成时期

西方公共政策学进人正式形成阶段的标志

是以色列耶路撒冷希伯莱大学教授叶海

卡·德洛尔(YehezheDror)在1968年至1971

年旅居美国期间,写出了被称为公共政策科

学“三部曲”的((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

定过程》《政策科学探索》《政策科学构想》。

2o世纪7o年代,计算机的运用已经在一定

的社会层面上得到了推广,政府在更为复杂

的经济运行中的干预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

增强。同时,随着“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

公共社会问题增多。所有这些一方面要求政

府制定出更为科学、合理的政策来引导社会

发展;另一方面,要求政府将合理、科学的

政策有效地付诸实施。显然,原有的公共政

策范式已经不能适应这种需要了。.德罗尔

批判了行为主义对公共政策学的妨碍。他指

出行为主义具有以下几个弱点:不具备严格

区分个别行为的微观理论和宏观理论;片面

地接受所谓均衡概念;回避了复杂而生动的

社会问题和社会戒规等伦理道德问题;容易

陷于完美主义的泥潭。德罗尔指出,行为科

学应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纯理论行为科

学,另一类是应用行为科学,以往的公共政

策学过于强调应用行为科学,忽视了纯理论

行为科学。与这些要求相适应,美国在20

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出现了公共

政策研究中的“超前倾向”,在70年代中期

则出现了“趋后倾向”。政策咨询固然可以

为政策制定提供必要的信息,但是公共政策

决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筛选与理论设计的结

果,政治与行政方面的公共政策涉及政党、

行政机构、利益集团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

一项公共决策往往是各种利益冲突与妥协

的结果。因此要研究科学、合理的公共政策

制定就必须考虑政策制定系统的改进与完

善。另一方面,一项好的公共政策仅仅制定

出来是不够的,还需要去说服和组织贯彻。

因此,公共政策的重要一环在于将制定出来

的政策进行推行和实施。这样,对公共政策

的研究就转向于对整个政策的生命周期进

行探讨。德洛尔面对崩溃的公共政策学,勇

敢地进行了重建工作。他认为应当批判行为主义,对整个政策科学的基础进行建设。他主张对制定政策的系统加以研究,并提出了构建总体政策即制定政策的若干设想。这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科学的发展。这是公共政策学的第二个范式,即“第二个分水岭”。(3)自我批判时期

拉斯韦尔、德洛尔等人所提倡的政策科学研究范式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在70年代之后的发展中碰到一些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一是将政策科学当作一种统一的社会科学,造成了在科学共同体中建立共识的困难,包括在划定范围边界、建立学科理论体系相形成特有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困难;二是政策科学为自己确立的目标过于宏伟,难以在短时间内突破,而且它抽象地大谈改善全人类公共决策系统、端正人类社会发展方向,却回避了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差异;三是拉斯韦尔和德洛尔所确立的政策科学范式过分注重政策制定的研究,对政策过程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政策科学的持续发展,到了20世纪8O年代中期仍然未能得到解决。1986年,德洛尔在其新著《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中,探讨了政策科学在近二三十年来的发展,提出了政策科学需要在十四个方面加以突破。

①加强政策价值观或公共政策与伦理关系问题的研究。政策科学可以说是对一般选择理论的研究,而选择则以价值作为基础。因此,价值、伦理问题在政策科学及政策分析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以至于有的学者如威廉·邓恩(WilliamDunn)称公共政策学为应用伦理学。②加强政策效率和比较公共政策方面的研究。在政策效率方面,西方学者并不仅仅局限于就政策的效率去考究效率,而是从两个更为深人的角度去研究政策效率问题。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及其生态方面去考究效率,尤其是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研究。另一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的比较中研究效率。这种政策的比较,不仅是就一个国家内部各项政策而言的,而且还对国家间的政策进行比较分析。第三个角度是从公共政策产生与运行的生态方面去考究政策的效率,深人探讨一项政策制定与执行的政治环境、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环境。

③开展政策信息多元化方面的研究,强调政策学家与政治家合作。西方学者认识到政策研究在提供分析技术,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方面的能力是有限的。政策研究只能促成政策的形成,但不能取代政策的决定。因此,政策科学家不应再自认为是政策方案的设计者,他的主要任务是要从诸如立法机关、联邦机关、州政府、地方政府、政党、宣传团体、法院等与政策制定和执行有关联的政策利害人那里获取政策信息;政策科学家的主要任务也不再是协助决策者找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而是要在许多不同的政策利害人中,取得共识,制定出能够平衡不同观点和意见的满意政策。与此同时,政策学家认识到过去过分强调科学家和政治家各自拥有一套分离的价值标准与规范及政策科学采取中立的、远离政治的立场是不合理的。相反,政策学家应当在政治领域中发展政策科学规范,政策分析家应当与追逐权力的政治家合作,融人到政策制定过程

之中,与政策制定者成为知识上的伙伴。

(4)拓展新的研究方向时期

20世纪90年代,西方公共政策的研究主要

表现出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对原有的研究

主题进行深化;另一种趋势是拓展新的研究

方向。关于对原有主题的深化研究主要集中

在两个问题上: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的伦

理、价值;另一个问题是公共政策与公共管

理的关系。关于拓展新的研究方向,也主要

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辟新的研究领域,

增强公共政策的应用性;二是加强理性意识

形态,由传统的政策决策研究转向政策调查

研究。在开辟新的研究领域方面,公共政策

学家将研究的兴趣转向一系列新的社会问

题,如电脑犯罪、信息政策、试管婴儿、温

室效应等。因为这些新的社会公共问题既是

对人类的挑战,也是对公共政策研究的挑

战。不少研究者感到单靠以往的纯客观研究

方法不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还必须采取以

后实证主义为主体的主观研究方法。

以往公共政策学家过于重视以经济与技术

理性为主体的政策抉择研究;总是强调如何

使“利益最大、损失最小”,强调如何依据

政策制定者的偏好,排列方案的优先顺序。

这种研究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已暴露出弊端。

许多政策学者转向政策调查研究。他们认为

不存在一个最佳的即能为社会全体大众接

纳的政策。所谓好政策就是具有法律正当性

的政策。为此,就必须通过政策调查、政策

辩论获得合理性,并由此确定出是否接受某

项政策的前提条件。

从时间(纵向)上来看,西方公共政策科学

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创建一形成一批判一拓

展的道路;从空间(横向)上来看,西方公

共政策科学的发展走过了一条学科化一组

织化一产业化的道路。公共政策的学科化,

表现在从20世纪70代起美国各大学纷纷建

立了政策科学、政策分析等专业,与政策科

学相关的课程相继开放,培养了不同层次的

公共政策学人才。

公共政策的组织化是学科化发展的必然趋

势和组织保证。政策科学的组织化,表现在

各国的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

(P50)应运而生。组织化的范围也包含各种

形式,如地区性的、国家性的、洲际性和国

际性的。组织化的研究方向也各有不同,有

专门的政策研究机构,有首脑参谋智囊,有

政府决策思想库,有专门的政策审核程序机

构,有政策评估监测中心等。

公共政策的产业化是公共政策学科化

和组织化的必然结果。它表现在不少发达国

家已经建立起一支以政策分析和政策评估

为职业的队伍。这支队伍在政府内外、各行

各业都发挥着分析、评估、咨询、决策的作

用。这支队伍或是以各种组织的名义承接包

括政府在内的各种委托人的政策分析项目,

或是以政策研究组织与个人的身份受聘于

政府、公司、国际组织和企业集团。政府本

身由于控制与监督职能的需要也设立了官

方的政策研究、政策分析、政策评估机构。

6.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

角色。

(1)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

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传媒不

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

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

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

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2)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

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

和游说的关键时期。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

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

游说者”。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

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

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

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3)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

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传

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

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

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范人们的

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

系统的良性运行。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网考题答案最新

一、单项选择题(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 1. 公共政策是()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通过对社会中各种利益进行选择与整合,在追求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利益中 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政府 2. 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利益 3.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 团体或组织是指() A. 公共政策主体 4. 在西方,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并列的“第四种权力”是指() A. 公民 B. 非政府组织 C. 利益集团 D. 大众传媒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5. 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 A. 公共政策客体 B. 目标群体 C. 思想库 D. 政策目标 正确答案:B 满分:2 得分:2 6. ()构成政策系统运行的外部条件,影响和制约着公共政策过程。 A. 公共政策环境 B. 全球化 C. 国际化 D. 信息化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7. 国内政策环境中的文化环境不包括() A. 传统习俗文化 B. 政治文化

C. 精英文化 D. 普通文化水平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8. 荷兰经济学家()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 萨拉蒙 B. 罗威 C. 林布隆 D. 科臣 正确答案:D 满分:2 得分:2 9.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 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 管理 B. 强制 C. 管制 D. 限制 正确答案:C 满分:2 得分:2 10. 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在()一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的便捷计算方法。 A. 《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 B. 《公共政策分析导论》 C. 《理解公共政策》 D. 《政策分析中的问题界定》 正确答案:A 满分:2 得分:2 11. ()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A. 政策问题 B. 政策议程 C. 政策目标 D. 政策对象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20最新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题库(含答案)

二、多选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政策的导向是(AB)的导向。 A.行为B.观念C.条件D.文 3.公共政策的功能包括(BCD ) A规制功能 B.导向功能C.调控功能 D.分配功能 4公共政策核心主体包括(ABCD)。 A.立法机关 B.行政机关 C.司法机关 D.(执)政党 5.公共政策主体体系包括(ABC )。 A.核心主体 B.准公共政策主体 C.社会公众 D.政党 6.公共政策主体能力主要包括(ABCDE)1 A.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 B.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

能力C.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 D.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E.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 7. 公共决策体系包含着(ABCD )等子系统。 A. 信息 B. 智囊 C. 决断 D. 监控 8. 外部监控体系是由(ACD)等组成。 A.人民群众 B.政党 C.新闻舆论 D. 社会团体 9、决断系统在公共政策及其运行中的作用(ABCD)。 A.选择政策方案 B.确定政策目标 C.设计政策方案 D.界定政策问题 10.确定决策目标的标准是(ABCD)。 A.目标具体明确 B.目标有效协调 C.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D.目标与手段的统一 11.拟定公共决策方案的原则(ABCD)。 A.多方案原则 B.排斥性原则 C.多要素原则 D.可操作性原则 12.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形成共识的途径通常有(ABC)。 A.交换 B.说服 C.强制 D.妥协 13.追踪决策的特征主要(ABCD) A.回溯分析 B.非零起点 C.双重优化 D.心理效应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 题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简答题: D: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39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2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49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53 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57 G:公共政策:基本特征27、主要功能28、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9、 问题构建的步骤53、 终止的影响因素、可能遇到的障碍、策略 73 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45 公共利益区别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74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50 L:利益的特点74 N: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9 R: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43 如何理解全球化46 S: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障碍54 W: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27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39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X: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39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4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45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53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方式59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74 Y: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去向的因素有哪些43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50 Z: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40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40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42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45 政策工具的作用、特征49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58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59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64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64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65 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65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65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72

公共政策概论 试题

一、问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答:1)整体性。2)超前性。3)层次性。4)多样性。5)合法性。 2、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答:1)导向功能。2)调控功能。3)分配功能。 3、试分析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答:公共政策具有利益的分配功能,利益究竟分配给谁,在同产情况下,有三种利益群体和个人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 1)与政府主观偏好一致或基本一致者。2)最能代表社会生产力发展方向者。3)普遍获益的社会多数者。 4、简述公共政策分析要素的基本内容。 答:1)政策问题。某一公共政策能否顺利地完好提出,在一定成服是取决于人们是否对政策问题取得共识。政策问题是从大量社会问题中筛选出来的,如何筛选?谁参与筛选?其结果会大相径庭。作为有选择的社会问题,人们对他们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准确,既取决于经验知识,还取决于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观念等。 2)政策目标。政策分析的中心任务是要确定解决问题的目标或者明确地说,确定目标是分析前提。所谓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如果没有目标,政策方案是无法确定的。但目标不明确,也同样会使政策出现偏差。所以必须要求目标明确,具体落实。政策目标既不能朝令夕改,要具有稳定性,又要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具有应变能力。 3)政策方案。为实现某一目标,可采用多种手段或措施,他们统称为备选方案。拟订可供选择的各种备选方案,也是政策分析的基础。由于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发现的,所以需要你动出一定数量的可行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没有选择也就没有分析。决策理论中的“霍布森选择”,在公共政策分析中应该严格禁止出现。 4)政策模型。按照系统分析的理解,摸名是对研究对象和过程某一方面的本质属性所进行的一种抽象描述。它可以将复杂问题简化为易于处理的简单模式,不受现实中非本质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A.政府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B.惩罚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C.拉斯韦尔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C.政府主体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B. 个人负责制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C. 行政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C. 共识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C.正常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B.史密斯 15、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称为()。 C.浴盆模型16、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个基本要素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17、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服从、认同与()。D.内化 18、政策效果评价从本质上看是一种( )判断。 C. 价值 19、在任何决策过程中,( )因素和超理性因素总是混合在一起的。 B. 理性 20、政策评估是对政策( )所做的判断。 A. 效果 21、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B.自觉性、概括性与间接性 22、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应当说强调“”。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A、公事公办23、在某些认识媒介的诱导、启迪下,思 维者突然豁然开朗的思维过程指的是: C.灵感思维 24、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 是: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 的,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 行动解释为合乎理性的。 25、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作为研究对 象,一般公认以()提出“一般系统论” 的概念为标志。A.贝塔朗菲 26、“系统分析”最早是由()提出并使用 的。B.兰德公司 27、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 法中,不正确的是()。A.社会组织层级 化 28、在知识经济时代,公共政策主体应该 树立()政策理念。C.发展型 29、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30、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D.公 共问题 31、()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A.公共 利益 32、公共利益是公众()的资源和条件。 B.共享 33、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A.及时有 效地解决公共问题 34.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类型的决策。C、完美主义 35.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的方 法,对公共政策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 决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共政策认识 和研究的深化,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 研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3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D、系统性 37.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 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 决定作用的()。 C.组织或个人 38.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结果的影响各 异。他们之间()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39. 中国国务院制定政策的许多活动实际 上是体现在()的身上。 B. 国务 院各部门 40.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 同层次:(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41.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 对政策()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 的每一个成员,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 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守。 D.合法性 42.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 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 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C.交叉 43. 政策执行者根据政策内容和局部利益 对政策进行取舍,有利就执行,无利的不 执行,这属于执行政策的()型 D. 折扣 44.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策的科学化和 ()水平。 A.民主化 45.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共部门内部形 成浓厚的(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部门 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D.竞争 46.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 追求(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47.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的一种改进 或具体化,并且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 用的思维方式。D.完全理性思维 48.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决策者主张走 一步看一步。渐进思维是对()的又一种 修正。A.完全理性思维 49.()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 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B.顺序 决策思维 50. (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 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 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 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 维方式进行决策。 C.剧烈变革思维 51()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 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 和策略。A.头脑风暴法 52.()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 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 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C.德尔菲法 5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殊性就在于它 具有“决策”和“( )”的双重特征。A. 公共性 54. (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 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D.简单矩阵法 55. (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 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 其变的做法。C.无为思维 56. (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 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 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 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 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B.巴拉姆驴子思 维法 57.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决策工作的一 种()系统。A.计算机 58.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在进行决 策之前,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59.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 力在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 格局,而且指政策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 D.活动程序 60.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理领域内某个 管理问题或政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点, ( )是公 共政策案例的另一重要特征。 B.管理性 61.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于促进公共政 策实践的科学化、民主化和()。A.法制 化 62..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成员在公共生 - 1 -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任务3)

案例: 孙志刚,男,1976年生,湖北黄冈人,2001年武汉科技学院(原武汉纺织工学院)艺术系艺术设计专业毕业, 2003年春节后来到广州,案前任职于广州市达奇服装公司" 3月17日:孙志刚因无暂住证在广州街头被带至广州天河区黄村街派出所"20 日:孙志刚在救治站遭遇无情轮番毒打"3月20日:救治站宣布孙志刚不治死亡"4月18日:尸检结果表明, 孙志刚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后来广州市公安局 [2003]穗公刑法字4号刑事科学技术法医学鉴定书,证实被害人孙志刚系因背部遭受钝性暴力反复打击,造成背部大面积软组织损伤致创伤性休克死亡" 一、孙志刚事件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 孙志刚事件具有明显的政策过程研究价值,这可以从四个方面论述: 首先,它是一个政策过程研究的理想案例,原因在于;前面回放的孙志刚事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包括了至少几个月的时间跨度!在不同的时间内有不同的主体登场!不同的主体承担了不同的活动" 其次,这一过程在结构上具有明晰性,既有开头:孙志刚之死,又有发展:社会反应,还有结局:政府变更政策" 第三、孙志刚事件的性质具有比较大的开放性"这一事件的

主人是一个弱势群体分子,又是一个地方事件,直接的责任人没有高官,无关国家机密,等等,这些性质保证了它的信息的扩散性" 第四,这一事件具有内容的合理性,也就是上面说的政策过程关联性"由于这四个原因决定了它作为一个典型的政策过程案例的第五个特征:资料的全面性"关联性使它成为一个政策过程案例,动态性与结构性使这一案例增加了典型性,开放性使这一典型的案例能够作为资料被完整地收集"由此形成了一个包括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决策等在内的政策全过程的理想材料" 二、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 政策过程的范式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指的是/包含要求达到的状态与观察到的状态之间的矛盾(P4)"就孙志刚事件引发的政策变更来看,表面上它也是从问题出发的"首先是孙志刚的非正常死亡暴露了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存个从需要出发的系统过程"按照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总是以执行一定的功能为基础的"所以这里接着考察孙志刚事件后面的政策过程的功能"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一方面是这儿讲的系统的逻辑,另一方面是因为主流的政策理论认可的政策系统的自我维持功能具有明显的保守性,成了众矢之的的东西" 三、孙志刚事件0后面的政策过程的意义

2018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央电大公共政策概论 一、单项选择题 1、( C )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C.政府主体 D.社会公众 2、( B )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 B.史密斯 C.西蒙 D.拉斯韦尔 3、( A )是公共政策的核心问题。 A.公共利益 B.政策方法论 C.政策过程 D.公共问题 4.( B )有利于在十分不确定的情况和无所适从的条件下进行公共决策。 A.渐进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 C )强调决策的迅速和彻底性,要求在较早的时间内和较大规模下改变系统的运行情况。当系统的问题很多而且积重难返,关系盘根错节时,就可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决策。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6( A )是一种专家会议法,可用来产生有助于查明问题和使之概念化的思想、目标和策略。.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7.( C )是一种直觉预测技术。这种技术最初是为军事策略问题的预测而设计的,后来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8. ( D )实际上是一种将完全不适用的选择方案筛选出来的方法。 A.头脑风暴法 B.顺序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9. ( C )指的是政府采取不行动的决策方式,即政府在决策中采取一种搁置或静观其变的做法。 A.完全理性思维 B.顺序决策思维 C.无为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维 10. ( B ),其基本过程就是让决策者逐项地对每一个选择方案极尽挑剔之能事,使其失去原有的吸引力。如果成功了,那么放弃它们就不再成为痛苦的事,于是最好的决定就产生出来了。 A.头脑风暴法 B.巴拉姆驴子思维法 C.德尔菲法 D.简单矩阵法 D、 1、对于利益不相关的决策类型,一般来说应当强调“( A ) ”。这是一种十分恰当的“职业行为”思维类型,无论是在利益相关决策还是利益无关决策中,我们都需要提倡。 A、公事公办 B.积极介入 C.退避三舍 D.不闻不问 2、多者博弈的公共决策体制其实质是( B )。 A.公共政策秩序稳定化 B.公共决策体制扁平化 C.公共政策信息公开化 D.公共决策权力多元化 3. 多个环境因素对政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共同作用上,而且还突出地表现在(C )作用上。这种作用常常会引起预料不及的连锁反应,使得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A.个别 B.联系 C.交叉 D.个体 G. 1、公共政策是( A )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 B )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惩罚性 C.温和性 D.权威性 3、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 B )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 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 权者 4、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是 ( D )。 A.社会问题 B.公 共利益 C.公共事务 D.公共问题 5、公共利益是公众 ( B )的资源和条件。 A.共同拥有 B.共享C.独享 D.共同创造 6、公共政策的归宿在于 ( A )。 A.及时有效地解决公共 问题 B.对社会进行管理 C.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 D.塑造公共价值观 7.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是运用 ( A )的方法,对公共政策 案例进行辨析,发现和解决 公共政策问题,以促进对公 共政策认识和研究的深化, 改进公共政策实践的一种研 究方法。 A、定性或定量 B、定性 C、定量 D、系统分析 8.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 括( D )。 A、整体性 B、超前性 C、 层次性 D、系统性 9.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 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 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 定作用的( C )。 A.组织 B.个人 C.组织或个人 D.组织或 机构 10.各公共政策主体对政策 结果的影响各异。他们之间 (D ) A.是平起平坐的关系 B.是从属关系 C.是隶属 关系 D.既非平起平坐的关 系,也非从属关系。 11.公共政策评价有利于政 策的科学化和(A )水平。 A.民主化 B.现代化 C. 民族化 D.合理性 12. 公共政策评价能够在公 共部门内部形成浓厚的 ( D )意识,有助于提高公共 部门的服务质量和工作效 率。 A.科学 B.民主 C.现 代 D.竞争 13. 公共政策思维方法的特 殊性就在于它具有“决策” 和“( A )”的双重特征。 A.公共性 B.现实性 C.科学性 D.超前性 14.公共政策案例是公共管 理领域内某个管理问题或政 策问题的描述和记录。公共 性是公共政策案例的基本特 点, ( B )是公共政策案例 的另一重要特征。 A.典型性 B.管理性 C.纪实性 D.真实性 15. 公共政策案例分析有利 于促进公共政策实践的科学 化、民主化和( A )。 A.法制化 B.制度化 C.长期化 D.现代化 16.公共问题是指那些社会 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 广泛影响,具有( C ),与 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性 社会问题。 A.普遍性 B.共同性 C.不可分性 D.典型性 17. 公共利益是个人与( D ) 所共享的资源与条件。 A.集体 B.社会 C.国 家 D.其他社会成员 J、 1、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 是( A ),因为政治权力是 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2、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 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D )。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3、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 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 ( C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 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 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4. 经济合理性思维是对( D ) 的一种改进或具体化,并且 是现实公共决策中经常使用 的思维方式。 A.渐进思维 B.顺序 决策思维 C.德尔菲法 D.完全理性思维 5. 渐进思维指导下的公共 决策者主张走一步看一步。 渐进思维是对( A )的又一 种修正 A.完全理性思维 B. 顺序决策思维 C.剧烈变 革思维 D.经济合理性思 维 6. 决策支持系统是指辅助 决策工作的一种( A )系统。 A.计算机 B.科学 C.分 析 D.政治 K、 1、科学家明确地直接把系统 作为研究对象,一般公认以 ( A )提出“一般系统 论”的概念为标志。 A.贝塔朗菲 B.西 蒙 C.克朗 D.戴维?伊斯顿 R、 1、人们把分析政策执行过程 中的失效现象所描述的曲线 称为(C )。 A.对策模型 B.互 动模型C.浴盆模型 D.系统模型 2、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 应,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服从、认同与( D )。 A.响应 B.深入 C.反映 D.内化 3.人们把对政策接受的反应,分为三个不同层次: ( A )、认同与内化。 A.服从 B.拥护 C.赞同 D.质疑 4. 人们遵守一项政策,主要是因为他们对政策 ( D )的认同。生活于法制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 对政府经过合法程序制定的政策,理所应当要遵 守。 A.权威性 B.合理性 C.正当性 D.合法性 S、 1、史密斯认为, 政策执行中有(A )个基本要素 是必须认真考虑的。 A.四 B.五 C.二 D.三 2、思维就是有意识的头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性关系所作的反映,而思维方法则是指人们依 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而形成的思维规则和手段。( B ) A.自觉性、客观性与直接性 B.自觉性、 概括性与间接性 C.自觉性、概括性与直接性 D.概括性、 间接性与主观性 3.所谓公共政策体制,不仅指公共政策权力在政策 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格局,而且指政策 主体在政策过程中的( D )。 A.地位 B.权重 C.影响 D.活动程序 4. 所谓社会问题是指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 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既包括私人问题,也包括( A ) 问题。 A.公共 B.集体 C.跨区域 D.群体 W、 1、完全理性思维中存在一个基本的假定是:( D ) A.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感性的, 或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B.即人类的行动是无法合乎理性的,或者无 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乎理 性的。 C.即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 或者无法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 合乎理性的。 D.人类的行动是或者应当是合乎理性的,或 者能够从实用主义的观点把人类的行动解释为合 乎理性的。 2. 为了实现公共决策的( A ),在进行决策之前, 必须要有充分的系统分析活动。 A.科学化 B.民主化 C.现代化 D.整体化 X、 1、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 D )。 A.被管理者 B.对立者 C.被统治者 D.伙伴 2、“系统分析”最早是由( B )提出并使用 的。 A.美国国防部 B.兰德公司 C.麦克 纳马拉 D.贝塔朗菲 3、下列关于知识经济时代基本特征的说法中,不 正确的是(A )。 A.社会组织层级化B.社会主体知识化 C.政策信息公开化 D.民主参与大众化 Y. 1、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C )类型的决策。 A、理性思维 B、理想主义 C、完美主义 D 、 实用主义 2.拥有完全理性思维特征的公共决策者追求( A ) 的决策。 A.完美主义类型 B.重新设计或者是终止 和替换现有系统的 C.理想主义类型 D.哲学思辨类型 Z、 1、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D ),即 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合法性 C.系统性 下载后可编辑复制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政策概论》章节测试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企业 B. 政府 C. 社会组织 D. 个人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 A. 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 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 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 A. 权力 B. 权威 C. 公共 D. 利益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的分配。 A. 限制性 B. 强制性 C. 利益性 D. 权威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的集中反映。 A. 社会需求 B. 公共权力 C. 集体利益

D. 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A. 系统性 B. 层次性 C. 超前性 D. 整体性 7.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 倾斜性 B. 合法性 C. 系统性 D. 权威性 8.“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 史密斯 B. 伊斯顿 C. 西蒙 D. 拉斯韦尔 9.指出“公共政策”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的是学者()。 A. 伍德罗·威尔逊 B. 米歇尔·哈蒙 C. 罗伯特·达尔 D. 药师寺泰藏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 选择 B. 综合 C. 分配 D. 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 A. 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答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公共政策概论作业1时间学习完教材第一至第四章之后 题目:请联系某一具体方案讨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于集体讨论相结合。要求每一位学员都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 2.个人的讨论提纲。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完整准确地指出决策方案应包括的内容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充分证明其观点。 案例 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在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提案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们对保障城市生活无着 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给予极大关注认为这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方面。《关于进一步 完善〈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等提案指出我国2003年8月1日起实施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保障了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的合法权益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如大量流浪乞讨人员不断涌入城市救助对象难以界定给城市治安、交通、市容环境卫生带来较大

压力。提案建议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限制有组织的乞讨或强乞恶讨行为切实负起责任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明确公安、城管、民政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相互配合依法办 事综合治理切实加强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有效管理在保护流浪乞讨人员权益的同时也体现法规对广大群众权益的尊重。 一、个人讨论提纲结合上述例子我认为决策方案应该包括 (1案例目的是什么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 (2实施的机关是什么民政部门负责、相关部门相互配合 (3体现的原则是什么自愿、救济、帮助的原则彰显出政府为民负责的态度 (4基本的措施是什么成立救助站、积极做好返乡救助对象的安置工作从源头上控制流浪乞讨人员的盲目流动。加快立法步伐完善配套法律法规 (5条件要求是什么以民政为主其他部门协助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有条件界定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的旧条理同时废止。 二、小组讨论提纲 1、进一步完善救助管理制度完善社会救助。 2、各职能部门相互配合依法办事综合治理。 3、进行人性化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有明确的要求对流浪人员也要有条件界定。

公共政策概论 机考试题

《公共政策概论》 B本特利和杜鲁门在分析美国政府过程中以利益集团为分析单位所使用的(B.利益主体分析法)奠定了现代意义上的利益分析法 C从系统论角度看,(A.公共政策)可看做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者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由信息、咨询、决断、执行和监控等子系统构成有机整体 D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A.公共责任) D(B.政策议程)的建立是社会问题转化为政策问题的关键一步 D定量分析方法的方法论基础是(A实证主义哲学) D对公共政策效果进行评估时所遵循的客观尺度和准则是(C.公共政策评估标准) F福利经济学之父是(B.庇古) G公共政策评估在本质上是一种(B.价值判断) G公共政策的宏观目标是(A. 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G公共政策是(A.政府)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G公共政策问题的论证中政策问题的(B小论证是政策问题的最低层次 G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是(C.政策方案规划) G 《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作者是 (A.欧文·E.休斯) G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利益) G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权威性)的分配 G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G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B、系统性) G根据受“问题”影响人数的多少及其关系将社会问题分为分配性问题、调节性问题和再分配问题的是美国公共政策学家(B.西奥多·罗威) G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A.社会问题) G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B.目标群体) G公共政策环境的特征不包括(C.全球性) G 公共政策评估是对(A. 政策实施效果)所进行研究 G公共政策评估过程包括评估准备、(B.评估实施)和评估总结三个阶段 H荷兰经济学家(D、科臣)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J将公共政策分析称作“问题分析之学”的是学者(D、威廉·邓恩) J将公共政策主体划分为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决策者是学者(C.詹姆斯·E﹒安德森) J阶级斗争产生的物质根源是(A.资源) J 精英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B.托马斯·戴伊) K( B.公共政策环境)可以视为处于特定公共政策系统边界之外,能够对该系统的存在、运行与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系统外部各种因素的总和K卡尔.帕顿和大卫.沙维奇(A、《公共政策分析和规划的初步方法》)书中提出了确定问题边界便捷计算方法 M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M 美国政治学家杜鲁门于1971年出版的(A.《政府过程》)揭示了团体间的交互影响为政治活动的中心这一事实 N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B.目标群体) Q确定政策目标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D.前提) R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综合是指(A.自然地理环境) R人类一切社会活动的动因是(A.利益) R认为政策执行研究分为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途径的是学者(B.保罗·A.萨巴蒂尔) R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出有权威的分配是学者(C.戴维·伊斯顿) S(D.执政党)是公共政策主体的核心力量 S(B.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 S社会的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就形成了(A.社会问题)S社会问题的新特点不包括(C.多样性) S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D.生产力) S(C、管制)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S首选的政策工具是(B、自愿(自主)性工具) S(C. 政策价值观)是指公共政策主体对公共政策价值物、公共政策价值关系、公共政策价值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应,以及由此形成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取向、评判标准和行为定势 W文化环境不包括以下(B.政治文化) W “问题界定之父”是学者(B.德瑞) X学习理论最典型的理论类型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坎贝尔的(A.实验理论) Y研究个人权力和公共权力如何配置、权力资源如何分配的科学指的是(B.政治学) Y研究人类经济行为尤其是经济选择行为以及经济政策的学科是(A.经济学) Y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将(C.制度)看作经济运行过程的一个内生变量,在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Y一个国家的社会状况和自然状况是指(B.国内政策环境) Y拟定政策方案是政策方案规划过程中的(A.基础) Z政策过程的中介环节是指(C.政策执行) Z政策执行研究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兴起是以1973年的普雷斯曼和韦达夫斯基写的(A.《执行》)出版作为标志 Z在我国,政策过程的特点是(A党政二元结构) Z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的各个环节,对公共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活动有影响或试图施加影响的个人、团体或组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公共政策概论》考题

第一章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 A )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A.政府 B.企业 C.个人 D.社会组织 2、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C) A.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B.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C.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做权威性的分配。 D.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3、公共政策的核心要素是(A) A.利益 B.权力 C.公共 D.权威 4、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利益做(B)的分配。 A.强制性 B.权威性 C.限制性 D.利益性 5、公共政策的本质是(D)的集中反映。 A.公共权力 B.社会需求 C.集体利益 D.社会利益 6、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不包括( B )。 A、整体性 B、系统性 C、层次性 D、超前性 二、多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政府在对全社会公共利益进行(ABCD )中所制定的行 为准则。 A.选择 B.综合 C.分配 D.落实 2、社会利益的内容包括(ABC )

A.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 B.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 C.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D.集体分享性的个人利益 3、利益的动态性包括(ABCD) A.利益选择 B.利益整合 C.利益分配 D.利益落实 4、政策的导向是(BD )的导向。 A.文化 B.观念 C.条件 D.行为 5、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的作用形式包括(BC) A.客观引导 B.直接引导 C.间接引导 D.主观引导 三、判断题 1、学者罗伯特·达尔指出“公共政策”的意思与其字面意思相同,即为“公共”而制定的政策。() 答案:× 2、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与分配功能。() 答案:√ 3、“政策”与“公共政策”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公共”二字上。() 答案:√ 4、社会公共事务应该包括政治性公共事务、经济性公共事务和法律性公共事务等。() 答案:× 5、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而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答案:√ 6、美国学者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五种。() 答案:√ 7、公共政策科学在西方经历了创建、形成、自我批判反思和拓展新的研究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简答 题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简答题:D: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39 对目标群体边界的确定和研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42 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49 对公共政策分析者而言,重视并掌握结构不良的政策问题的原因53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57 G:公共政策:基本特征27、主要功能28、在美国诞生的现实条件29、 问题构建的步骤53、 终止的影响因素、可能遇到的障碍、策略 73国际政策环境的主要趋势和特点45 公共利益区别与共同利益的基本特征74 公益机构监督困难的主要原因50 L:利益的特点74 N:哪些人群容易从公共政策中获得利益29 R: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主客体的互动43 如何理解全球化46 S:社会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障碍54 W:为什么说“利益”是公共政策的核心27 我国公共政策过程中官方决策主体的构成39 威廉·N·邓恩的政策方案评价标准 X:行政机关制定的政策有别于立法机关的特征39

现代社会问题的新特点有哪些41 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环境的主要特征45 系统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区别53 西蒙提出的解决决策过程中的冲突方式59 行政权力强控制的种类74 Y:影响政策目标群体态度去向的因素有哪些43 影响政策工具选择的因素50 Z:专家政治指导派产生的条件40 政策主体能力提升的困境40 政策目标群体对政策的影响和作用42 政治法律环境的内容45 政策工具的作用、特征49 政策方案可行性评估中影响政策目标实现的因素58 政策方案优选中共识形成的途径59 自上而下研究途径的基本特点64 自下而上研究途径的基本观点64 政策执行系统模型中影响政策制定与政策效果之间关系的因素65政策对象接受政策的原因65 政策宣传的重要作用65 政策效果与政策产出、政策影响的区别72 政策评估研究演进的划分阶段72 论述题: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 20 分)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 C.个人 D .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 若缺乏这种 措施 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 B .惩罚性 C.温和性 D .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 即鲜明地强调政 府工 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 B .合法性 C.系统性 D .倾斜性 4、"政策科学 "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 B .西蒙 C.拉斯韦尔 D .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 B .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 D .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 B .对立者C.被统治者 D .伙伴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 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

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8 、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 和()两种具体形式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 、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 A. 秘书 B. 助手 C. 领导者 D. 外脑 )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 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 相() C. 一致 D. 排斥 12. 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 选择 C. 共识 D. 互动 )的失效。 A.终结状态 B .特殊状态

电大形本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公共政策是()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所制定的政策。 A.政府B.企业 C.个人D.社会组织 2.公共政策的强制性经常与()措施相联系, 若缺乏这种措施就将失去权威性。 A.奖励性B.惩罚性 C.温和性D.权威性 3、政策的调控功能常常表现出特有的(),即鲜明地强调政府工作的侧重点。 A.权威性B.合法性 C.系统性D.倾斜性 4、"政策科学"的概念是由美国政治学家()最早提出的。 A.伊斯顿B.西蒙 C.拉斯韦尔D.史密斯 5、()是公共政策主体中最核心、并发挥独特作用的部分。 A.非政府组织B.非营利组织 C.政府主体D.社会公众 6、新型的公共政策理念视政策对象——公众为()。 A.被管理者B.对立者 C.被统治者D.伙伴 7、决策权力角逐的核心问题是(),因为政治权力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A. 权力 B. 利益

C. 关系 D. 制度 8、个人决策模式包括个人专断式和()两种具体形式。 A. 个人不负责制 B. 个人负责制 C. 个人与集体共同负责制 D. 集权者 9、决策中的各种智囊组织经常被称为决策者的()。 A. 秘书 B. 助手 C.领导者 D. 外脑 10、决策权力的横向分化反映在政治结构中立法、司法、()权力的分化,以及行政部门的分化。 A. 利益群体 B. 压力集团 C. 行政 D. 社会团体 11.在拟定公共决策方案时,要求各备选方案之间互相( )。 A. 补充 B. 协调 C. 一致 D. 排斥 12.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取决于不同的参与者对它的( )。 A. 基本掌握 B.选择 C. 共识 D.互动 13.在政策方案执行过程中,偶然失效是指执行过程进入()的失效。 A.终结状态B.特殊状态 C.正常状态D.起始状态 14、()提出了著名的政策执行模型。 A.克朗B.史密斯 C.西蒙D.拉斯韦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