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调研报告

中国·合肥门户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6e13506893.html, 2011年12月05日作者:吴存荣

【字号:大中小】

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要把壮大中心城市、提升城市能级作为现阶段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合肥要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根据形势发展变化,省委提出,把合肥打造成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这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

综观国内外大城市、特大城市建设的实践,不同的城市化发展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城市化的关键是选择合理前瞻的发展路径。对于合肥来说,必须适应新的发展定位和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规律,客观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条件,对合肥的城市发展定位进行新的思考,进而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发展路径作出科学抉择。

一、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重大意义

当今世界,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区已经成为西方许多发达国家以及亚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城市化主流模式。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特大城市同样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并在经济活动组织、技术创新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以特大城市为主的都市区和特大城市较为密集的都市群成长迅速,成为我国对外参与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重要支撑,在辐射带动城乡和区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2010年11月,《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合肥要“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 随后,这一决策部署相继被写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别是,这次行政区划调整之后,省委又进一步为合肥城市发展定位指明了方向。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担当省会城市责任的实际行动,顺应区域经济发展客观规律,关系全省发展大局。

(二)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顺应城市化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优先发展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已是世界各国推进城市化的普遍政策取向。就我国而言,快速城市化是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平台,城市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些都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有资料显示,我国超大城市、小城市、建制镇的人均占地比率为1:2:3.1。可见,通过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式,建设大城市,更有利于土地等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发挥规模效应。

(三)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客观

要求。《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全国将构建以“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促进经济增长和市场空间由东向西、由南向北拓展,在发展中逐步缩小区域差距。从周边区域看,南京、武汉、郑州等中心城市“虹吸效应”日趋显现,而江淮地区迫切需要崛起一座强有力的特大城市,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有利于培育壮大核心增长极、提升江淮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壮大和集聚安徽发展的实力,并有利于长三角和中部地区城市群体系的优化,促进东、中部地区的协调发展。

(四)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增强区域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竞争和分工的基本单元,而作为城市群中心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在区域发展中具有主导、枢纽、极化的功能,是区域中各种生产和经济要素的供给基地,区域经济活动的轴心。目前世界上六大都市圈最基本的特征:都有一个特大的、有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作为整个城市群的核心与枢纽。因此,要在区域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作为核心城市的合肥,尽快做大做强尤为迫切。

(五)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现实选择。2010年,合肥常住人口745.7万人,占全省的12.5%,低于同期全国省会城市13.3%的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2955.7亿元,占全省比重为24%,经济首位度低于武汉、长沙等省会城市(注:

本文研究数据截至2010年,合肥的数据包括了原地级巢湖市的居巢区和庐江县,下同)。国际城市发展规律表明,地区首位城市人口比重达1/6—1/4,才能使各项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因此,加快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不仅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需要,也必将促进安徽核心增长极的形成,全面提升全省的区域竞争力。

二、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战略定位和基本内涵

“城市的准确定位”被认为是城市总体规划研究的头等大事。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明确决策目标,是研究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路径的重要前提。从宏观层面上把握城市发展的定位、定性、定向,是宏观决策首先要关注的问题,事关城市发展的全局和未来。

在国家和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涉及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定位的相关指引性的内容有:

——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把强化中心城市地位作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一项重大战略,主要内容有:(1)“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重点推进太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原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3)“推进大中小城市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

——2010年1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并经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做大做强中心城市,进一步提升合肥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同时明确提出合肥城市功能定位是:安徽省省会,全省的商贸、科教、金融、文化、信息中心;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区域性交通枢纽,长三角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安徽省委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和安徽省“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与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直接相关的内容主要有:(1)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加快建设充满活力、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和现代产业基地,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2)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全方位高水平推进示范区建设,确保如期完成规划目标任务,努力成为引领和带动全省加速崛起的重要增长极”。(3)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重点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要素市场、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加快经济圈同城化建设,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都市圈品牌”。

根据国家层面的规划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意图,从区域发展客观要求和合肥自身发展需要,合肥加快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

必须在全国找位置,扩大影响力;在全省当龙头,提升带动力;从自身再强化,增强承载力。总体定位是:在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基础上,把合肥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并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这一总体定位有三个层面的概念:第一层,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来的,也是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的;在这个基础上面,是第二层,“十二五”要全力推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建设,题中之义包括它的影响力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等建设;然后,就是第三层,朝着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这三个层面的问题,包括了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既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又在传承中创新提升。“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概念侧重城市形态,“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概念突出竞争力,“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概念强调的是影响力。因此,做强实力、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首要决策目标。

1、把新型工业化作为根本动力,发展大产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努力把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产业高地,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2、把立体交通作为重要支撑,构建大交通。加快建设多种交通方式相衔接的立体大交通,进一步完善和提升合肥作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3、把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作为核心内容,提升大城市。中心城区要成为全省“首善之区”和辐射源,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业态,进一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服务功能完善和管理水平提升;滨湖新区要进一步拓展建设、提升品质、彰显特色,成为新区开发建设的示范区、展示城市形象的新窗口;四大开发区要成为工业发展的主引擎、创新发展的新高地;五县市要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典范。其中,巢湖市是新兴中心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中心城区标准,等高对接,建设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高地、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和山川秀美的生态之城;庐江县要按照新兴中心城市南部副中心和现代产业基地的标准,加快县城和以汤池为中心的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和循环利用,带动资源大县向经济强县的跨越。特别是,巢湖作为合肥独特资源、靓丽名片。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按照“综合规划、综合治理、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的要求,实行统一有序的保护与开发,走永续发展的路子。

三、合肥与国内部分区域性特大城市的比较和主要启示

实现城市定位,核心是要增强城市的优势和竞争力,而城市竞争力首先强调的是与其他城市的横向比较。这里,根据合肥城市战略定位的三层概念和未来人口规模,重点选取人口在800万以上的城市,重点是长三角城市—杭州、南京和中部的武汉、西部的成都,作一个有针对性的比较。

(一)市域人口和城市化率比较。2010年,合肥市常住人口分别相当于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的53.1%、76.2%、85.7%、93.2%;占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别比成都、武汉、杭州低5、4.6、3.5个百分点,比南京高2.3个百分点;主城区常住人口分别相当于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的63.3%、34.2%、50.9%、46.7%;城市化率分别比武汉、杭州、南京低4.3、7、12.3个百分点,比成都高0.7个百分点;每平方公里市域人口密度分别比成都、武汉、南京少507人、500人、579人,比杭州多128人。这表明,加快人口集聚,优化人口布局,着力提高城市化率,是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要求,也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潜力所在。

表1:2010年合肥与部分省会城市人口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各省市人口普查公报、统计年鉴;武汉市域行政区划全部为市区。)

(二)市域面积和地均GDP比较。合肥市域面积分别相当于

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的94.3%、134.6%、68.9%、173.2%;城市腹地面积(为方便比较,本文以建成区以外的市域部分作为城市腹地)相当于成都、杭州的98.4%、69.1%,分别是武汉、南京的1.42、1.85倍。这表明合肥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经济腹地大为拓展,这对合肥进一步增强区域带动力和辐射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十一五”时期,合肥城市建成区面积以平均每年近2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大,建成区面积达到339平方公里,但仅分别相当于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的40.2%、51.4%、61.5%、55%,这主要是由于合肥特殊的发展基础和历史条件形成的,表明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加快城区建设,仍然是当务之急。从地均GDP来看,合肥的地均GDP为每平方公里2585万元,仅分别相当于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的56.9%、39.8%、72.2%、34.1%。这其中有合肥发展不足、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以及区划调整的原因,表明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合肥有着巨大的后发优势特别是空间整合优势,也表明现阶段的合肥,必须继续坚持狠抓有效投入,以更多的有效投入创造更多的产出,以更高的投资强度创造更高的地均GDP。

表2:2010年合肥与部分省会城市发展空间比较

(资料来源:各市统计年鉴等)

(三)经济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比较。“十一五”时期,合肥与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等城市都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态势。从经济发展速度看,“十一五”时期,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四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4%、14.8%、12.4%和13.5%,合肥分别比上述四市高3.5、3.1、5.5、4.4个百分点。从经济总量来看,2010年,合肥的GDP分别相当于上述四市的53.2%、53.6%、49.7%和59%,比2005年分别上升了14.2、12.7、18.3、21.2个百分点。这表明合肥与上述城市之间的相对差距在快速缩小,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合肥仍然处在追赶型的发展阶段,必须继续坚持以跨越发展、加速赶超为主基调,在确保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增量、做大总量,进一步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更有力。

表3:2005-2015年合肥与部分省会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比较(单位:

亿元)

(资料来源:各市统计年鉴、“十二五”规划。表中合肥2015年预期目标为区划调整前数字,按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十二五”规划预期目标相加为450亿元,其中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为190亿元、庐江县为260亿元;但划入合肥的原地级巢湖市居巢区(县级巢湖市)实行属地统计后,预期目标应高于190亿元,同时一市一县的划入不是“1+1等于2”的概念,对预期目标也不应简单相加。故此,2015年合肥GDP预期目标接近7000亿元是有可能的,如有类似于“十一五”产业重大突破,则有更大提升可能。)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比较涉及很多方面、很多内容,以上仅从三个主要的方面,具体比较了六项内容,但启示是有针对性的。与其他城市的比较时,一定要防止陷入两个误区:一是,很多城市往往以邻近的竞争对象为参照系,可能会导致方向性错误。这并不是说,不要去找参照系,不要去树大目标,而是说,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城市,必须是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城市。二是,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是不同的。当今一个新的趋势是,对现有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挑战,并不仅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竞争对象,更重要

的是来自于拥有崭新思维的“创业型”城市和以科技创新为特征的“创新型”城市。大量历史事实也表明,新兴城市的崛起,都有着一条共同的规律,就是着眼于未来发展大势和城市发展后劲,以城市发展的质量、效率和潜力来获得外界发展机遇和加快自身发展的能力。这对于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至关重要的启示。

四、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总体构想

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有着一般城市所不具备的特征和优势,突出表现在:他们有着明显的区位等比较优势,各种生产要素密集,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比较完善,适宜二三产业集中发展,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多种区域功能,能够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广泛吸引和聚集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是区域内体制、管理、科技和观念创新的策源地。由此观之,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有着良好的支撑条件和现实基础。

——日益凸显的区位交通优势。合肥居中靠东、连南接北,是中西部地区靠海最近的省会城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合肥是正在建设中的全国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已形成“一环六射”的高速公路网,随着合肥铁路枢纽、新桥国际机场、港口航道等一系列重大交通项目的快速推进,将有10条高速和电气化铁路在此交汇,4E级国际机场即将建成运营,通江达海的江淮内河航运中心正在形成。

——显著增强的综合经济实力。“十一五”以来,合肥进入了一

个跨越赶超、加速崛起的新阶段,特别是家电、装备制造、汽车等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新型平板显示、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确立领先优势,公共安全、动漫等产业亮点频出,金融、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合肥产业门类齐全,有35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这些都表明,合肥不仅发展速度快,而且经济结构优。

——加速释放的机遇叠加效应。近一个时期,我们迎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一系列政策叠加机遇,国家赋予了我们很多先行先试权。同时,合肥成为长三角经济协调会会员城市,与上海、杭州、南京、宁波海关实行跨关区“属地报关,口岸验放”,国务院又批准合肥设立了出口加工区,根据需要还可申报综合保税区。

——区划调整的资源整合优势。行政区划调整为合肥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更大的幅员基础和人口条件。特别是,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人文、湿地等珍贵资源进一步增加,矿产、温泉等稀缺资源填补空白,市属开发区由3个增加到4个,等等。这些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无论城市面积、还是发展腹地,无论自然资源、还是人文禀赋,都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支撑。

——极其丰富的科教人力资源。合肥是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是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核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市,有中国科技大学等62所高校和358个科研院所,在肥工作的两院院士57人,在校大学生48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9万人。

同时,安徽是全国第八人口大省和第三劳务输出大省,除了能够吸引和开发大量劳动力资源之外,合肥自身的劳动年龄人口在行政区划调整前就有441.9万。

——越来越优的投资发展环境。近年来,我们致力于扩大开放,强力推行以提高政府效率为核心的机关效能革命,锻造了合法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开公正的制度环境和机会平等的市场环境。同时,以“法治合肥”、“诚信合肥”、“平安合肥”等建设为载体,营造了规范有序的经济运行环境和企业成长环境。今天的合肥,不仅正在成为一方“近者悦、远者来”的投资热土,而且正在成为人民群众引以为豪的家园。

——积极向上的城市精神风貌。合肥历史悠久,在近4000年的历史长河中,融徽风皖韵于一身,孕育出“受南北潮,皮革、鲍、木输会”的商贸文化、金戈铁马的三国文化、清正廉明的包公文化、名震天下的淮军文化、革命岁月的红色文化、敢为人先的改革文化,成为演绎中华文明的重要历史舞台。今天的合肥,既传承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更洋溢着扑面而来的现代气息,形成了“开明开放、求是创新”的城市精神。

基于上述基础、支撑和机遇,我们要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大致图景有一个预期性、前瞻性的展望。

1、城市形态。从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规律来看,一个城市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用地扩展和空间结构类型是发展变化的。“十一五”以来,合肥城市建设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突破“环城”格局,

迈入“滨湖”乃至“临江”时代,城市形态实现了由过去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的历史性转变。当然,行政区划调整后,整个城市的结构应该有一个相应的优化。必须继续提升“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老城提升、组团建设、新区拓展;加快城市副中心建设,推进县城扩体提质,实行等高对接,其中巢湖市要按照中心城区标准来规划建设;制定和实施新市镇建设规划,打造一批城乡联动发展支点。

2、经济规模。区域性特大城市是区域经济活动和经济交流的聚集点。合肥要建成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有一个与其城市地位、作用相适应的经济实力。从全省来看,经济首位度应该在30%以上;立足于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起点,到2015年,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其中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0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12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以上。从实力比较上,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总量位次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再前进2位,力争2—3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在此基础上,再通过10—15年的努力,使合肥进入经济发达城市行列。

3、人口边际。受土地、水、能源等各类要素供给能力的影响,城市扩张要有一个边际人口规模。必须在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全省乃至全国的视角,结合合肥实际及发展趋势,科学确立城市人口规模定位。总体上,合肥未来要建成1000万左右人口的区域性特大城市,一是从未来人口转移及增长趋势看,合肥的人口规模占全省比重为13—14%,与目前

全国省会城市人口占全省比重的平均水平相当;二是从城市化水平来看,根据国外城市化的实践经验,城市化后期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率一般维持在75—85%的水平,合肥的城市化率约为80%。

4、用地边界。合理界定城市规模边界,对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功能布局完善,合理配臵要素资源,规划建设交通、供水、各类管网线配套设施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依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成果,以城市1平方公里承载10000人、城镇1平方公里承载8000人计算,来合理确定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五、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的路径选择

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是一项创新性实践,需要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合肥近年来的实践,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对合肥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路径作出科学选择。

(一)更加自觉地走快速城市化之路。国内外的特大城市,绝大部分都有几百年历史,甚至是在几千年古代原有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而言,合肥这座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城市,是从1952年成为省会城市之后,时间只有近60年;刚解放时只是一个5平方公里、5万人口的小县城,基础十分薄弱。快速城市化是我国现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合肥同样如此。“十一五”时期,合肥城市建成区以每年新增20平方公里、20万人口的速度,进入了一个快速成长期。面向未来,合肥要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

主动顺应工业化、城市化的时代潮流,登高望远,乘势而上。第一步,就是要在区划调整的基础上,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资源配臵利用,抓紧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统筹做好人口、资源、环境规划;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增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通过今后五年的努力,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奠定长三角地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基础框架。

(二)更加自觉地走主动城市化之路。工业化创造供给,城市化创造需求。“十一五”以来,合肥走的是一条工业化、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发展路子,着力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生动诠释了“充满活动、独具魅力、创新发展、宜居宜业”的城市化内涵。特别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将县城作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带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主动作为,在做强自身的同时联动周边,带动了合肥经济圈的建设与发展。国内外城市化经验表明,城市化率在40—50%,是一个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节点,需要采取主动城市化来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完善城市功能,构建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在新起点上,我们要主动顺应城市化规律、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区域

产业转移规律,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分阶段地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城乡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等大优化,奠定转型发展的基础。

(三)更加自觉地走高起点城市化之路。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一个长期的能量积累和形态演变的过程。“十一五”以来,合肥作为一个后发城市,走的就是一条高起点的城市化之路。在城市规划建设上,我们坚持“世界眼光、国内一流、合肥特色”,对规划设计实行全球招标;在城市风格塑造上,突出“大气、现代”的导向,路桥建设、城市建筑、地下设施力求一步到位,不能一步到位的,预留空间,不将就、不凑合。历史教训证明,不考虑实际可能和发展大势,一味压缩城市规模,把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容量定得过小,一旦突破规模,就会造成布局混乱、基础设施欠账的被动局面。在区域性特大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秉承成功做法,坚持高起点、前瞻性规划,留足未来发展空间;坚持将交通和环境作为建设重点,进一步提升城市的承载力;不断深化建设领域各项改革,增强城市建设的活力;实施和谐拆迁、阳光政务,确保城市建设顺利推进;加强城市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打造全省首善之区;坚持以群众利益优先,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四)更加自觉地走可持续城市化之路。这不仅是城市化发展规律的要求,也是科学发展的生动体现。要始终坚持“独具魅力”的发展方向,突出“生态环保优先”的理念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继续做好“水文章”、“绿文章”,使“和谐”、“低碳”、“宜居”、“幸福”

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形象符号,更好地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特色。始终坚持组团式建设、多中心发展,紧凑式开发、扎堆式建设,不断优化和提升城市形态,这些都是国内外特大城市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历史经验证明,对城市规模留有余地,并不意味着浪费土地,并不是盲目摊大饼,而是在紧凑式开发的基础上,建一片、成一片,建设一个“不拆迁或少拆迁”的城市。始终坚持统筹理念,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高标准建设与高效能管理同步推进。同时,要加快开发园区转型升级,打牢产业发展载体。

(五)更加自觉地走创新型城市化之路。这是被国内外城市发展史证明了的新兴城市崛起的规律。一般情况是,经济能量的集聚,促进大城市的诞生;经济能量的扩散,带来新城市的崛起。其中,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的经济能量的集聚、扩散,伴随着经济增长中心的转移,是新兴大城市的形成和发展的基础。而我们的优势正是创新和承接,必须充分把握后金融危机时期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的新趋势,充分利用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政策叠加机遇,做大做强做优合肥的产业;加快合肥国家创新型试点市建设,健全完善推动自主创新政策体系,进一步把科教优势转化为核心竞争优势,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基本建成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效率高、经济社会效益好、辐射引领作用强的国家创新

型城市。

围绕合肥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的路径,重点要抓好观念转变、产业转型、空间转换、人口转移、要素转借、体制转轨等“六转”,以策略创新来保证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推进城镇化进程,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今年以来,本人就**镇小城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镇位于县城西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18公里,是山东省政府首批命名的中心镇。人口5.1万人,面积92平方公里,耕地4200公顷,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辖2个居委会,23个村委会,共25个行政村。 近年来,**镇结合本地实际、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工业化的理念来经营小城镇,努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镇以工业强镇为基础,大力加快小城镇建设,镇政府于2000年聘请山东省城镇规划设计院的专家对**的村镇体系、城镇镇区、基础设施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小城镇建设区面积为3.6平方公里,工业经济园区占地2000亩。2000年9月份又聘请临沂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作出详细规划,做到近期建设与远期目标协调一致,同时对沿街建筑物进行单体设计,规划面积15万平方米,规划覆盖率达到35%。2006

年,又聘请市规划专家对工业区进行详细规划,总规划面积94.2公顷,在规划中利用道路将园区划分为6个板块。镇居住区详细规划由县村镇规划设计室设计完成,总规划面积为5.8平方公里,详细规划覆盖率为85%。 (二)加大投入,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进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镇驻地规划有二纵三横六条道路,均已全部硬化,有沿街楼2700间,今年新建商住楼1栋,沿街楼19座。二是“绿化、美化、亮化”工程。近年来,先后投资350万元对小城镇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全镇共安装路灯200盏,绿化面积16000平方米。其中今年栽植绿化苗木500余株,投资80万元对广场花园及周围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为镇村居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以镇村环境综合整治为总抓手,加快建设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镇村环境,推进城镇建设步伐。先后投资180余万元,上了叉车、垃圾运输车,设置了288

合肥小区调研报告

合肥小区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合肥小区调研报告范文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二、调研目的: 1、通过对在小区的实地调查,收集小区规划的相关信息。 2、通过对资料和照片的整理,研究先进小区的可借鉴之处,为以后我们做小区设计提供参照。 3、通过案例研究,不断提高策划小组人员的规划水平。 三、调研范围:因针对合肥小区之间点验,因此本次调研原计划的10个调查对象(梦园小区、新加坡花园城、琥珀山庄、兴园小区、万科四季花城,叮香水榭、金色池塘、,学府花园、绿城、国际华都。)最终只完成了前面七个,有的小区不能入内,后面几个小区老师上课时候都分析过了。 四、调研方法:采用实地踏看,询问与网上搜索相结合。 五、调研资料统计及分析方法:本次调研资料统计根据调查纪录和所收集的各楼书资料加以整理,分析方法力求全面、客观。本次调研因时间有限,资料收集还欠齐全,对象了解深度不够,但报告各资料来源基本能保证调查报告的真实性。 调研资料统计和分析 一、梦园小区 区内整个板块道路畅通,人车分流比较明显,但区内停车成为一个严重的

问题,使我门了解到的停车位明显不足或者不把车停在室外停车场,都停在道路的一旁,影响区内交通问题,人们生活的寻求把车子停在路近的地方,显然,表明了区内室外停车位设计不是很完美,区内幼儿园只有一所,小学是周边几个小区在一起公用的一所,初中和高中也没有看见,说明板块的教育不足,开发商均把教育配套放在后期,他们所描述的贵族式教育仍然是一张规划而已,后来都没有大部分实施,去内有了成熟的商业配套设施,也拥有几家大型超市,也为具名提供诸多方便,同时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医院,因特网络,银行邮电,水电等等)。 梦园小区的户型也是充分考虑到餐厅的本身功能与效果,开放式的厨房设计把原有的生活阳台与现餐厅连为整体,分割一个小个阳台出去,使得进们后的视野变得开阔、明亮,客厅的拐角处理成小个艺术景观,以增添生活中的情调,在整个设计中,主要营造一个现代、简洁、放松、温馨的空间的状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选择景观。整个小区坐落在大蜀山脚底下,45%的绿化让整个小区充满鲜花和绿色,梦园点状式的小高层,点缀在小区的中间,景观永无遮挡。月光更加漫步,站在窗前或阳台上,就可以欣赏一切的美景。作为合肥个国家AA级小区,国家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区内没个组团都有一个中心架空层休闲区,架空层里有着多种休闲设施的盆景、包括各种锻炼设施齐全(游泳池,网球场等等)。 二、新加坡花园城 新加坡花园城坐落在美丽的蜀山脚下,董铺水库之滨。低处省城交通主干道——长江西路上,亲水是花园一大特色。它呈优美的U字型,向董铺万亩水张开怀抱,同时,小区内建造了130亩的人工湖,布置如喷泉、瀑布等各种水景。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管理调研报告 近三年来,我主要负责单位几个建设项目的报建工作,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现状有深刻亲身体验与感受。现就城市建设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建议浅析如下: 一、报建手续的现状。 有国家下达的年度建设计划、在自有使用土地上建设的一般性建筑物。通过正常途径办理,从报建到开工所需过程与手续的情况。 1、必经的报建手续太烦琐、办案时间太长。 下面我将有关手续按报建顺序一一列举如下(其中黑体部分为在政府部门办理的,带下划线的是在相对指定的企事业单位办理的,为说明问题,有些罗嗦):根据计划和土地条件找设计院设计图纸(15个工作日);更改规划设计条件(规划局40工作日);根据规划设计条件调整设计(10个工作日);申报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局,40个工作日);根据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建筑方案(10个工作日);申报建筑设计方案(规划局,30个工作日);[根据方案批复设计建筑施工图纸、并按规划局要求设计消防、人防图纸、制作环评报告后(这些工作可以同步进行需要20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意见(人防办)、卫生学预评价(疾病预防中心)、申报环保批文(环保局)、申报消防意见(消防局)(这些部分可以同时办理,最长的需要30个工作日)];[初步设计

审查手续(建委),基坑设计审查(科技委)共计需要25个工作日];申报规划放线制作放线册(15个工作日);申报详细面积指标表(3个工作日);后备齐资料申报建筑工程规划许可证(规划局,30工作日),办理配套设施费减免(建委,15个工作日),交费、办理档案移交手续(2个工作日);详细的施工图设计并找另一个施工图审查出具施工图审查报告(15个工作日),后准备所有资料报建委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5个工作日);申报人防设计图纸审查(10个工作日)。确定招标代理机构,制作公告、投标资格预审文件、工程量清单,拦标价、招标文件等、(20个工作日),报招标中心审查同意、招标公告、接受报名、资格预审、摇珠、发招标文件、答疑、开标、发中标通知书、签定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约50个工作日,施工和监理可同时进行)。制订施工方案、监理方案等资料(15个工作日)后准备资料申报余泥排放、办理质量监督、缴纳劳保金等等(共计10个工作日)。准备资料(3个工作日)申报施工许可证。(15个工作日)。开工。共计428个工作日。按每月20个工作日计算是21个月有多。这里还没有计算市里面要求的使用国家资金投资的项目设计方案招投标的时间,且上面所说的是在完全顺利,不存在任何周折的情况下,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为各办案窗口会经常挑你毛病不收案(下面会提及),办案过程会让你补充材料等等,加上申报单位自身的一些盖章审批、设计单位的

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我县小城镇建设的调研报告 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小城镇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按照要求,通过收集资料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进行了详细的小城镇建设调研工作,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建设概况 ㈠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1.小城镇调研范围 建成区外的五个小城镇,共辖150个行政村,500个自然村。 2.人口及资源基础资料 镇域总面积211平方公里,镇区建成面积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4851亩,林地面积36797.95亩。小城镇共有人口418940人,其中,从事农业95991人(其中从事林业6020人,牧业4263人,渔业874人),工业7610人,建筑业20754人,交通运输业6186人,商饮服务业8663人。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14个,年使用煤炭414674.5吨,秸杆14119.5吨,煤气90吨。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面粉、奶粉、家具、空心砖等为主导产

业的工业企业共24家,职工总人数901人,年工业产值26330万元,年利润2439万元。企业占地面积36321.41Hm2,建筑面积41228M2,年用电量4000393KW.H,年用水量152420吨,每年排出废水550吨,废渣81.8吨。 5.主要交通道路情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32条,总长207.63千米,总面积2267480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情况 教育机构:共有托儿所3个,共托幼儿96人;幼儿园9个,共有幼儿570人;小学72个,在校学生16717人;初级中学6个,在校学生9465人;高级中学2个,在校学生6831人。 文体科技:文化站2个,占地面积3667平方米,建筑面积810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7个,可容纳124位病人;防疫保健站72个,共有床位30个。 商业金融:信用所6个;保险机构5个,参保人数12808人。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5个,占地面积23175平方米,建筑面积6900平方米。 7.生产产值情况 小城镇镇域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71081.2万元,其中第一

合肥市金色池塘小区调研报告

金色池塘小区调研报告 摘要:城市居民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居民小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城市发展状况和城市品位。本文通过对金色池塘小区的实地调研,目的在于发现小区规划中的优秀和特别之处,并将这些优点加以借鉴,应用到我们的小区设计中。(一)调研背景: 调研目的: 1、通过对在小区的实地调查,收集小区规划的相关信息。 2、通过对资料和照片的整理,研究先进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以后我们做小区设计提供参照。 3、通过对本市居住区环境专题调研,掌握进行社会调研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手段,培养调查分析和综合思考能力。 调研方法:实地调研、拍照、网上搜索等。 (二)调研过程 调研时间:2012 年 4 月14 号 调研地点:金色池塘小区 调研内容:金色池塘小区整体规划环境及其周边情况 区位概况:合肥金色池塘小区 位于西二环与樊洼路交汇处西北 角,毗邻植物园、董铺水库及清溪 森林公园,环境优美,空气质量绝 佳。是一个融自然生态与城市人文 为一体的大型居住社区。小区地势 较为平坦,呈北高南低,高差在10 m左右,自然生态较好,是理想的 居住区。占地面积约480亩,总建 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容积率约为 1.4,规划户数约3000户

(三)规划设计 小区住宅用地规划设计 金色池塘小区在总体布局上,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由东南向西北,建筑用地布局顺势而上,自然摆布,同时在空间设计上,结合街区邻里、庭园共享、购物交往、市民广场等市俗生活概念,推出原生态芦苇荡、山溪曲流、商业步行街等主题性规划空间,从而在设计上真正体现自然与人文的融合。金色池塘整体分三期完成,一期位于小区的南部,是小区的南大门,以地块上原有二个在不同标 高上的相邻芦苇水塘为中心,二个街 区式邻里组团分置东西,而商业步行 街穿插其中,形成公共交往空间、半 公共交往空间和邻里交往空间。这些 由错落有致的建筑围合而成的空间, 尺度宜人,相互渗透,充满着生机活 力和生活情趣。这种空间布局不仅提 升了小区的内在品质,也迎合市场的 需求,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打破常规,将小区中心景观与主人口结合,对外开放,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从喧嚣的城市空间到静谧的居住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展示、互动的空间。 金色池塘设计开发坚持“原生态开发理念”,最大程度地尊重地块的原有特色和风貌,尽可能地保留了池塘、大树和坡地的特色,形成金色池塘特有的大型池塘水系景观。面向多元化的市场,通过设计不同面积与环境档次的住宅,形成多元化的供方市场,满足不同背景层次的居住需求。综合考虑总体规划及单体设计,通过低多层及小高层住宅的相互配合,以多元化的手段来丰富社区居住层次以及增进社区交流。 金色池塘三期设计位于地块的 西北角,坡地高差及原生地貌更加明 显。以多层、小高层、高层住宅为主。 设计打破以往居住区的封闭生活模 式,鼓励居住者的交往与交流,沿城 市主要交通道路创造出丰富的商业 与休闲空间,通过道路与景观的整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 城市发展的调研报告最近,我们根据市政府领导的安排,就我市城市发展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调查中,我们与武陵区委、鼎城区委以及市规划局、市建设局、市城管局、市城建投的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经过近十年持续不断的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我市城市容量得到成倍扩张,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魅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城市综合实力已进入全国百强。我市十年城市发展的成就在中部内陆城市中是非常突出的,在全国地级城市中也是相当少见的。要持续保持这一良好发展势头,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名城、和谐**步伐,应该把科学发展观更好地贯穿于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城市发展的各个层面。具体来讲,就是要处理好五个关系:一、城市发展应该遵循经济规律,进一步处理好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经济规律是一切社会经济发展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城市发展同样要遵循经济规律,总体上保持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近5年来,我市累计投入城区一块的建设资金达150多亿元,其中政府直接投入40多亿元,先后新建了20多条主次干道,新增道路520多公里,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基

本形成了“五纵五横”、“内外三环”的格局,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平方公里,人口万,比1995年分别增长%、%。新建了城市防洪圈,新建和改造了排水设施,日处理排水能力达400万立方米。新建了污水处理中心,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80%。新建了自来水厂,供水普及率达100%。加强了园林绿化建设,人均绿地面积达9平方米,绿地率和绿化覆盖率分别达%、%。**机场、火车站、水运码头、常长高速等重点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我市已成为目前省内除省会长沙外同时拥有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水运、海关、商检等设施和机构的城市。巨大的投入推动了城市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得市财政背上了一定的债务包袱。现在,市财政每年不到 3亿元的城建资金,既要搞建设,又要还老帐,矛盾很大。在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城市建设负债已经对现在的城市建设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城市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城市发展速度的把握,城市建设项目的安排,应该建立在现实可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该控制在政府和民众可承受的范围之内,既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一味的求大求快。实践证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适度举债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但必须建立稳定可靠的债务偿还机制。从我市的情况看,今后几年,应该进一步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多渠道筹措城建资金,同时,适度压缩城建规模,每年拿出一部分城建资金用于还债。只有这样,才能保

独立式住宅调研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独立式住宅调研报告 篇一:合肥市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合肥市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XX.3.6~20XX.3.23 主要调研对象:绿城桂花园、梦园小区、金色池塘、新华学府 调研目的: 1、通过居住小区实例调研,收集小区规划的相关资料,了解小区规划的内容; 2、通过对资料及照片的整理,对各个实例进行分析和比较,掌握优秀小区的设计方法,为我们这次居住小区的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调研方法:对合肥绿城桂花园、梦园小区、金色池塘、新华学府、园景天下、天鹅湖畔等小区进行实地调研,拍照片及查资料。调研采取了以实地调研为主,问询分析和网上查找资料为辅的方式进行。 实例分析三————梦园小区

一、小区资料背景:梦园小区位于合肥市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部,东、西、北三面是城市道路,分别为天柱路、香樟大道、海关路。小区临近人新华学府天鹅湖旁的坐凳(自拍) 二、工湖、大蜀山森林公园、大蜀山风景区等,自然环境十分优越。整个小区规划用地337.5亩,总建筑面积25.1万平方米,居住区人口6400人。梦园小区是国家科委、建设部批准实施的2000年小康型住宅示范小区。 二、调研小结: 1、交通、道路、停车方面 梦园小区内设外环式道路,人车部分分流。小区主入口位于海关路边,与园景天下主入口大门隔街相对。主入口这边沿街采用外环式道路,加上停 车过多,影响了小区的形象。在天柱路边设有主要人行入口。 入口处布置一个大广场。广场两边为商业街,并在两边分别 布置一个车行入口,梦园学校的出入口也位于广场旁。一到 放学下班时间,整个入口广场人流很多,充满活力。 梦园作为早期居住小区来说,道路分布清晰,组团比较明确,中间为高层,两边为多层,不同组团取不一样的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是什么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是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基础,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有益于促进地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对城市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九江县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实际,就如何更好更快地扩大城市建设,进行了一些思考,做出如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九江县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现有经济及产业基础优势以及便利的交通优势,把城市建设与地方经济结合起来,按照“全面推进,提升品位”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城市建设的有益方式。截至2008年底,城区面积达到12.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7.97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4%,绿地覆盖率达25%,城区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城市品位得到了提升,有效地推动了九江县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着眼长远,规划先行,把握县城发展定位 九江县是六十年代市县分家后从市区搬迁到沙河来的,是在新城镇这样一个小规模集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一历史原因,给

城市发展留下了先天性不足,随意性大的病根。过去城市建设谈不上有什么完善的规划体系。近几年以来,我们按照科学发展的要求,按照依托、服务、融入九江市中心城区的思路,结合近城优势和交通方便、人口较多购买力较强的实际,聘请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院现场勘察论证,对县城的功能定位、区划布局、道路景观、重点工程等进行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编制了《九江县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对到2020年之前的城市发展作出了初步的规划。规划方案把城区划分为老城区、新城区、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四大部分,规划面积达22.53平方公里,规划骨干道路框架,以路为线,以交叉口为面,立体发展城区,把老城区定位于商贸居住、新城区定位于综合服务、沙城工业园区和赤湖产业集群区定位于工业制造,并按照功能分区,逐区落实控制性详规。同时,九江县还编制了消防设施、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城镇管网、物流仓储、集贸市场等若干专业性规划。打下了建设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初步形成了区域中心城市的框架。 (二)加大投入、着力“还账”,加快县城建设步伐 由于建城的历史原因,城市建设的先天不足,九江县城市建设较

合肥市场调查报告

合肥市场调查报告 一.调查时间:2015年3月24日至25日 二.调查的目的: 了解合肥市商业市场的现状和布局情况,并对各商业区、各行业、各品类、重点业态的合作形式、租金条件、销售状况进行调查和分析,为合肥市金源时代购物中心开展招商工作提供市场数据和参考依据; 三.调查对象和地点: 合肥市大型百货及商业区域位置,包括:大型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家居卖场、餐饮、娱乐、步行街、各商业区等; 1、各商业区调查概述: (2)百盛购物中心: 市场概况及分析:档次中偏高,中档为主,引领品牌主要以百丽鞋业、玛丝菲尔、卓雅、依瑶、浪漫一生、欧时力女装及柏朗雅高、威克多、老人头、巴贝、浪比时男装及阿迪、耐克运动(运动区、鞋区所占面积较大)外加配套韩国餐饮、肯

德基、必胜客快餐和配套超市。 购物中心外围

楼梯品牌空间的运用 评价与分析 优势 地处淮河路步行街,与鼓楼百货、银泰中心等商业有效形成商圈互动。 作为外资百货,在管理及品牌引进上有一定优势。 品牌较时尚,受到年轻人欢迎。 周边配套设施齐全。 不足之处: 商场营业面积较小,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有限。 停车场规划不合理,停车位较少却因不方便停车导致利用率低。 主要以购物功能为主的商场,不能满足人们的购物、餐饮、娱乐一站式需求。

(5)之心城购物中心,国购广场 主要以国购广场为核心,集中了合肥市百货大楼、乐客来国际商业中心(招商中)、ITAT会员店、蜀王火锅、庐州太太美食厨房、爆爆香辣虾、合肥人家等其他业态不做重点介绍。

电梯口指示牌

(7) 金寨路:主要业态:数码城 租金水平:40至200元(其余条件后附表) 合肥市数码一条街:(主要指金寨路与黄山路交汇处周围商圈)目前云集了全市绝大部分的数码、电子产品、电脑配件、文具及办公设备等,同时主要的数码城如:赛博数码广场(黄金广场内)、新瑞琪数码城、新老百汇数码城、颐高数码城(搬迁中)等都集中于此(后附租赁条件表)。 2、百货商场调查概述 (1)古井集团: 瑞景名品中心和瑞景国际购物广场分别位于合肥长江东路和寿春路108号,是古井集团旗下的安徽瑞景商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兴建和精心打造的中高档时尚百货店,该集团立足引进国际一线品牌,力图打造和占领安徽高端市场。旗下瑞景商业管理公司负责下属两个百货商场的运营管理,是目前安徽最高档的商场:

合肥市生态调查报告

合肥市生态调查报告 篇一:合肥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调查报告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合肥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 (2) 二、调查目的................................................. .. (2) 三、调查内容 ................................................ (2) 四、调查数据分析及结论 ................................................ .. (2) 五、调查总结 ................................................ (7)

六、附件一(调查问卷) .............................................. . (9) 七、附件二(数据折线图) .............................................. . (10) 一、调查背景 1.近20年来,合肥市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合肥市生态、环境逐年变化; 3.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需要处理好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二、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的影响,分析经济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并寻找改善环境,解决污染的对策。 三、调查内容 1.调查时间:XX年4月27日 2.调查地点:肥西路国购广场及周边地带 3.调查对象:合肥市市民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城市建设发展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县属***市管辖,地处***、***、***三州、市交界处,与***市的***县、***州的***县等接壤。全县国土总面积5312平方公里,地形山高坡陡,其中山区面积占%,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全县辖18个乡(镇),164个村委会,4个社区,2239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36万人。县内工业企业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支撑主要靠农业,XX年县本级财政收入***万元,支出***万元,基本上靠国家补贴。 ***县是***的北大门,通往***的交通要道,***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过去,由于历史、体制、经济以及所处地形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县在城市建设方面一直较为滞后,人口密集,房子陈旧老化,街道狭窄却又脏又乱,道路凸凹不平,交通拥挤,县城呈现典型的“脏、乱、差”现象。 为加快***县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高县城在全县社会经济发展中主要的中心作用,***县县委、县政府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打通东南亚、南亚通道,建立东南亚、南亚经济圈的战略部署的机遇,大兴小城镇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县城市设施逐步配套,功能日益健全,规模不断扩大,面貌日新月异,城区面积由平方公里扩大到平方公里,新增城市人口近万人,城市化水平年均约提高个百分点。交通拥挤、脏、乱、差的现象得到了明显改观。同时,城市建设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困人口从XX年的***人下降到***人。 二、主要做法 ***县城市建设在较短的时间内发生如此之大的变化,除了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外,县委、县政府在抓好规划的前提下,打破常规、破除“等、靠、要”思想,大胆创新,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走市场化运作路子、强化建管、通过新区建设促进旧城改造,城市建设特别是新区建设一年一个样,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更新,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确立发展目标,科学规划

合肥居住区调研报告以绿城桂花园为例

居住建筑原理课程作业 绿城桂花园调研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 孙威杨肇伦杨亚楠汪栗拉巴单增李嘉立

目录 一、历史脉络 ------------------------------------------- 2 二、社会现状 ------------------------------------------- 3 三、总体规划 ------------------------------------------- 4 四、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 6 五、建筑特色 ------------------------------------------- 7 六、套型构成 ------------------------------------------- 9 七、景观分析 ------------------------------------------- 11 八、“桂花”系列平行对比 ------------------------------- 15 九、总结 ----------------------------------------------- 17 十、工作分工 ------------------------------------------- 18

绿城桂花园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通过对居住区实例的调研,巩固和加深对居住区规划原理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对比较老的居住区的研究,(平行分析)归纳其利与弊,从而探讨出更加人性化的居住区设计。 【调研对象】:安徽省合肥市绿城桂花园 【调研时间】:2013年10月26日 【调研人员】:建筑学:孙威(20104231),杨肇伦(20104264),杨亚楠(20104303); 城市规划:汪栗(20114074),拉巴单增(20114038); 景观学:李嘉立(2012212794) 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历史脉络 1.综述: 绿城?桂花园位于合肥市高新区(右图 红色区域),东临科学大道,北靠城市主干 道黄山路,西连人工湖路,南接天湖路, 距合肥市政务新区约3公里。桂花园由多 层公寓、小高层公寓、中心会馆、学校、 幼儿园及各类现代化生活服务设施组成, 是低密度、低容积率、高绿化率的大型高 尚生活园区。 2.历史: 从2004年7月一期开始交付,到2006年10月底二期沐霞苑8、10号楼交付,绿城?桂花园30万平米成熟社区已完美呈现,园区温馨秀丽的家园氛围魅力绽放,绿城?桂花园已被公认为全国人居事业的经典代表作品。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调研报告(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合肥市交通出行问题的调查报告

学校:安徽建筑大学 班级: 组员: 目录 一、前言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调查的方法 -调查的对象 三、合肥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 -调查问题分析 四、解决对策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发展不同形式公共交通 五、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前言 近几年来,合肥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交通矛盾日益尖锐。作为城市规划、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重要依

据,居民出行调查在这种背景下被提出来了。本文是根据调查,对合肥市中心区居民交通出行的有关特征进行研究,从而提出合肥市城市交通发展的对策。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因此,本次报告通过对合肥市中心区居民出行特征的统计和分析,掌握城市交通需求总量、主要交通发生源和吸引源、出行的时空分布、交通方式分布等,关注合肥市当今城市发展现状,了解合肥市交通状况,为维护城市中心区的交通秩序和城市整体形象提出参考性意见。研究掌握城市交通发展的思路和方法,提出合肥居民快速、安全、经济、舒适出行需求的参考性意见。 (二)调查的方法 在整个调查的过程中,通过现场勘查、问卷调查、访谈询问等一系列调研方式对城市居民出行的各个方面信息进行收集。 (三)调查的对象 十字路口交通协管员、交警、私家车司机、摩的司机、的士司机、街头行人、小区邻居等 二、合肥市居民交通出行现状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对合肥市民的主要出行方式调查中,选择公交车的受访者最多,占48%;选择私家车的受访者占26%;选择出租车的受访者占8%;选择摩托车的受访者占2%;选择非机动车的受访者占16%。

居住区调研报告样本

居住区调研报告样本 篇一:居住区调研报告 摘要:社区是城市组织中的重要细胞,搞好社区的建设是搞 好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社区文化也是提高社区居民精神生活、维 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人居生活环境空间质量的最有效方 式和途径。本文以杭州市灵隐街道的东山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对社区的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社区;居民;报告 一引言 社区是我国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单元,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社区 的建设。因此,探求社区建设的新模式,强化对社区组织的管理,不仅符合当前我国社区发展的迫切要求,对于社会学中社区组织 的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杭州市灵隐街道的东山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 对社区领导进行访谈,了解社区居民居住情况以及相关配套 设施建设情况。 2、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社区研究等方面的著作、论文和法规等资料,了解居民社区主要特征及发展、研究现状。 3、问卷法 对社区居民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4份,回收率为90. 6%,其中有效问卷512份,有效回收率85. 3%。 三社区具体情况分析 (一)社区的基本情况 灵隐街道东山弄社区是地处西湖风景区内的住宅小区,东邻 曙光路、南接玉泉路、西靠玉古路、北连浙大路,总面积0.8平 方公里,社区内有大型农贸市场、超市、幼儿园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教育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 20XX年底全区总人口18510人,其中常住人口18107人。总户数5560户,户均人 口3.5人;其中男性人口9842人,女性人口8668人,性别比为100:90;人群职业构成以工人和进城的农民工为主,占61.9%,其 次是干部(10.3%)、科技人员(4.8%)和经商及服务业人员(6.8%)。 居民文化程度仍以中初级文化程度为主,其中文盲占6.1%,大专 以上占14.9%。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尚有12%以上的居民较为贫 困。 (二)社区公共交通资源布局状况调查 社区内公交线路为8条,配车数为67辆;社区出发向市区辐射的公交线路共有2条,配车数为17辆。公交车辆基本上以中型公 交客车为主。社区8条公交线路总长度达78km,公共交通线网密

2020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2020最新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

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 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

合肥酒店调研报告

合肥酒店调研报告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合肥市宾馆调查报告 时间:2011年8月29号——9月9日 地点:威斯汀大酒店、希尔顿酒店、天鹅湖 大酒店 调研者:xxx 摘要:为了提高大三学年的宾馆设计能力,我们以小组的形式在合肥市多家星级宾馆展开了为期两个星期的实地参观调研活动,着重了解了宾馆设计方面的 基本原理和要求,学习功能组织和流线安排,掌握空间的处理和空间气氛的营 造,从而为以后的宾馆设计工作储备足够的认知。 关键词:基本概况、酒店分析、发展趋势 正文: 合肥市酒店类建筑基本概况 随着合肥市的城市化进程在中部崛起战略中不断显着增强,旅游业日益发达,加之会展经济带动,合肥市的星级酒店扩张已成为大势所趋,同时星级酒店的大量兴起,也拉动了物业品质、提升了物业价值,带动着周边地产升值。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酒店作为综合性的公共建筑物,它向顾客提供着一定时间的住宿,同时提供饮食、娱乐、健身、会议、购物等服务,还承担着城市的部分社会功能。截止我们调研开始,合肥市挂牌的五星级酒店已达到了10家之多,还有一大批星级酒店正在整修和建设中。在这里我为大家选取了合肥市内相对有特色的酒店类建筑——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合肥元一希尔顿酒店和天鹅湖大酒店。 合肥市内十家五星级酒店 1、合肥万达威斯汀酒店

区位分析: 地处芜湖路与马鞍山路的交叉路口,位于合肥市一环内紧邻环城河,毗邻高端商业中心万达广场,属于万达SHOPPING MAIL的建筑群之一;坐落于合肥市区投资力度最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城市综合体万达广场的中心区域,为这个第三代城市综合体提供着全方位的入住服务。人们可以通过紧邻的马鞍山路高架快捷的到达合肥的主要商务和旅游区域。这里距离合肥汽车站公里,乘坐出租车约5分钟;距离合肥火车站6公里,乘坐出租车约15-20分钟;距离合肥骆岗机场公里,乘坐出租车约30分钟。 万达城市综合体中的区位图城市中的区位图 形体外观分析: 威斯汀酒店由紧邻芜湖路的25层主体建筑与后方的服务功能房组成,建筑主体外立面大量运用的玻璃材质,远处看去犹如一块玻璃体块矗立在高架旁,客房内的透明材质的落地窗也赋予了建筑以简单明快的风格,表现出一股现代时尚的风范。 酒店效果图门前喷泉 入口处分析: 由于酒店紧邻芜湖路主干道,入口区域没有足够大空间去设置较大缓冲广场,但门前一个小型喷泉,保证了足够的观赏效果,同时还在喷泉的后方提供了临时停车位。 缺陷: 周边环境暂时阶段不是很好,紧邻它的是正在施工中的万达公馆,对酒店的影响还是不小,另外威斯汀酒店的背面就是南淝河的支段,而由于治理没有

居住小区调研报告模板

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居住小区调研报告 (09城市规划丁晶晶 09107001) 摘要:为了更多更好的了解居住区设计的方法和基本要求,我调查了合肥“世纪阳光花园”小区。 概况: 这次我所调查的合肥“世纪阳光花园”小区是当前合肥市东南区最大的综合性多功 能社区之一。该小区位 于合肥市中心区和合肥 工业大学以南,东临马 鞍山路、南临太湖东 路、西临宁国路、北临 九华山路(小区方位 图),地理位置优越, 环境优美,交通便捷。 小区公共配套设施齐全,有中学、小学、幼儿园、会所、大型超市、银行、医院和智能化设施等,是一处理想的生活居住区。小区规划总占地面积39.0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万平方米,绿化率41%,容积率 1.79。由多层住宅、景观小高层、高层住宅以及商业建筑组成。小区分橙阳苑、紫阳苑、金阳苑、青阳苑、绿阳苑、红阳苑、兰阳苑七个组团。

设计理念: “世纪阳光花园”寓意阳光、绿色、生 命。 其设计在满足功能的前提下,尽量做到 美观大方,舒适漂亮与经济环保的结 合,与周边建筑、景观相协调(小区鸟瞰图)。 特别是水景沿岸与沿街商铺的设计,及各组团的主体建筑互相协调,自然与人工的呼应。 在总平面设计和户型设计中 做到通风,采光,借景等各户的 均好性,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 念,构筑适合现代生活的居住组 团,营建人们的居住和精神双座 家园。 小区的内部规划结构形式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世纪阳光花园”的 内部设计,本着阳光、绿 色、生命的目标,给居住 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生 活空间。小区内部有多个 居住组团,由小区内部道 路,及城市道路隔开,允

许城市道路穿过小区。低层建筑,多层建筑与高层建筑整体上由南向北错落分布,保证了采光的充分。小区的空间划分主要分为七部分组团(如上图所示),使小区的内部规划形式简单明了。 社会要素、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是小区的构成要素,确定小区的整体布局就是决定如何布置小区的这些构成要素,就是决定如何打造一个小区的特色。再具体的说就是大致确定道路和人行道的核心轴线如何连接,在小区采用什么样的路线形式和道路组成交通,其它小区的构成要素如何与其衔接并构成整个小区。另外,如何设计小区的空间景观等,都是小区规划设计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小区内部的公共设施 比较完善,基本能够满足 居住者日常的学习,休 闲,锻炼,医疗,娱乐需 求。小区内最多而且最主 要的公共设施是商业设 施,比如小区内有的茶座,酒吧还有沿街商铺等,小区内有小学一所、幼儿园两所,卫生所健身设施也都完备。居住区中商业主要集中在东侧入口处的两边门面房以及内部的一个商业广场处;橙阳苑和另外一个组团旁边各设立了一个幼儿园,且在不远处设有屯溪路小学。医疗和旅馆等公共设施独设一区,其它的几块都是比较单一一点的公共

城市新区建设调研报告

城市新区建设调研报告城市新区建设调研报告 一、南溪城市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南溪交通区位好,城市亲水性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自然资源匮乏,仅仅依赖自身条件难以实现快速发展。为此,南溪充分审视自身实际,主动融入到川南城市群、成渝经济区等大的发展格局中去思考和谋划,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来抓区域经济的发展,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在城市建设发展上形成了独特的“南溪模式” ,走出了一条强区富民、和谐崛起的科学发展新路。XX年以来,南溪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平方公里,达到9 平方公里左右;常住人口增加了6 万人,达到14万人左右; 全区城镇化率提高了个百分点,达到%。南溪十分注重城镇化与工业化良性互动,统筹发展城市新区与工业园区,罗龙工业集中区已入驻企业129户,XX年实现产值152 亿元。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双轮驱动下,XX 年到XX年,南溪GDP年均增长%达到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倍,达到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达到19555 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到7928 元。南溪连续6 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目标考核一等奖,XX年被评为四川省县域经济激励发展先进县(区)。归纳起来, 南溪推动城市建设发展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经验之一:科学民主定规划,大手笔追求高品质,知名团队绘就 新南溪。

城市怎么建,建成什么样?这是南溪党委、政府考虑的头等大事。XX年初,南溪组织党政领导、相关干部和企业家到广州、深圳、珠海、重庆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集众家之长,仔细梳理和反复论证别人的做法在南溪的可行性。多方学习借鉴后,南溪在全省甚至全国率先开展城市策划,将长江文化、历史文化、休闲文化融入到城市建设当中,着重做好“古”、“水”两篇文章。聘请知名城市专业策划团队深圳规划设计院,编制完成了《南溪城市发展战略策划方案》,提出了南溪“仙源福地,上善水城”的城市品牌定位和“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功能定位。在此基础上,先后投入6000 多万元用于城市总规和控规编制。引进了世界500 强之一的阿佩克思公司编制《南溪城市发展战略策划》; 引进成都锦里古街设计团队和四川美院设计团队强强联合创作“千栋千面”的《桂溪河商业古街》; 引进深圳建筑设计总院编制《南溪西城城市设计》; 引进水立方的中方设计总负责单位中建国际设计咨询公司(CCDI) 进行桂溪河水上主题公园设计; 引进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滨江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经验之二:无中生有造亮点,河滩地上建新城,推陈出新打造南溪精品。 城市发展的载体是什么,亮点和特色在哪里?这是南溪党 委、政府考虑的关键问题。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南溪敢于“打破常规” ,善于“无中生有” ,以修建滨江防洪堤开发平方公里滨江新城为标志,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XX 年9 月,南溪以滨江堤三期工程开工为标志,正式拉开了滨江新城建设的序幕。城市“三横五纵” 骨干道路、桂溪古街、五星级宾馆 等引擎项目快速推进,南溪职中迁建、综合农贸市场等公共服务项目加快建设,带动长江国际、凯丽香江、盛景天下、巴塞罗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