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论语选读:仁者爱人(学生版练习)

《仁者爱人》

一、核心解读:

《论语》的核心部分是“仁”。《论语》共21469个字,其中“仁”字共出现了109次。孔子事事讲仁,处处讲仁,为政讲仁政,做人讲仁人。他以其言行向人们昭示:仁爱与同情是人间正道。孔子并不鼓励学生去寻找那些丰功伟业去做,而是谆谆教导学生做人的基本准则——“仁者爱人”。孔子的学问是关于生命意义的学问,生命的终极目的在孔子看来就是伟大人格的形成。

“亲亲之爱”也就是孝悌,即对长辈孝顺,对兄弟友爱,它是仁德的基础与起点。一个人如有孝悌之心,并能将这份亲亲之爱博施于民,做到民胞物与,他就是圣者。圣者即是仁德圆满的人。

“忠恕之道”的“忠”就是对人推心置腹,做事尽心尽力,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希望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希望行得通,也让别人行得通。而所谓的“恕”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也不要强加于人。作为普通人,未必有能力让别人“立”、让别人“达”,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

“恻隐之心”就是见有人遭遇不幸而心有所不忍。从“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和“孔子相师”两章节我们可以体察到孔子对不幸者的同情心;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孟子“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则体现了圣人的恻隐之心普施与一切众生。

二、名句填空:

01·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

02·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

“,,。”★

03·曾子曰:“夫子之道,。”

04·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三、字词注音:

曾参.()取譬.()尧舜

..()季路侍.()少.者怀之()

厩.焚()师冕.()齐衰

..()敝.之无憾()一匡.天下()

瞽.者()沟渎.()桓.公()弋.不射宿()被.发左衽.()

四、实词整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2)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3)与师言之道与.?/ 管仲非仁者与.?

2、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字词,说明活用现象并作解释:

(1)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4)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5)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6)尧舜其犹病.诸!

(7)泛爱众而亲仁.。

3、解释一词多义:

施(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2)愿无伐善,无施.劳。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2)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病(1)尧舜其犹病.诸!(2)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

一(1)吾道一.以贯之(2)一.匡天下

及(1)赐也,非尔所及.也。(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方(1)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3)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事(1)何事.于仁!必也圣乎!(2)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3)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

(4)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1)吾道.一以贯之/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3)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4)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5)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6)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4、解释其他字词:

(1)夫子之道,忠恕

..而已矣

(2)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3)愿无伐善

..。(4)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无施劳

(5)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6)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7)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8)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9)自经

..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五、虚词整理:

而(1)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2)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4)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5)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其(1)尧舜其.犹病诸!

(2)民到于今受其.赐。

(3)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以(1)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吾道一以.贯之。

之(1)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2)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3)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4)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5)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于(1)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2)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六、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2)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

(3)子食于有丧者之侧

(4)吾道一以贯之

(5)何谓也?

七、思考题:

(一)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2、对管仲的评价,子贡和孔子的观点是否一致?请作简要说明。

3、联系上面四则文字,谈谈你对孔子仁爱观的理解。

(二)阅读《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

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注释】(1) 三归:相传是三处藏钱币的府库。 (2) 摄:兼任。 (3) 树塞门:树,树立。塞门,在大门口筑的一道短墙,以别内外,相当于屏风照壁等。(4) 反坫:坫,diàn。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1、从这两段文字看,孔子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的?

2、从孔子对管仲的评价中可窥见孔子怎样的仁爱观?

(三)阅读《论语》中的选段和名家评点,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技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

请结合名家点评,说说儒家学说中对“修身”与“学文”的关系有着怎样的认识?

(四)阅读《论语》中的相关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这个“一”具体指什么?

2、从上文中摘出孔子的原文,来解释“忠”“恕”的内涵。

3、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的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陈述。

4、孔子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孔子的这种思想是否还行得通?谈谈你的看法。

《论语》试题六及答案

《论语》试题六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错误的一项( C ) A.“日知其所亡"是知新 B.“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 C.“日之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结合起来正好是孔子的“可以为师矣” D. 是孔子的“学如不及,忧恐失之。”的写照。 2、“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中的“弃”是什么意思?( C ) A.弃养 B.舍去 C.抛弃 D.遗弃 3、下列不是出自《论语》的成语是哪一个? ( B ) A、朽木粪土 B、杯水车薪 C、祸起萧墙 D、一匡天下 4、“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对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C ) A.道听途说,违背了“敬、诚、慎”等儒家原则,是被有道德的人唾弃的。 B.听到小道消息就四处传播,这是背弃道德的行为。 C.不去区分是非的好好先生,是败坏道德的小人。 D.在道上听到不可靠的传闻,途中又向别人传说,这是背离道德准则的行为。 5、孔子曰:“君子有九思”。其中“事思敬”的意思是:( B)。 A.做事的时候要懂得尊敬他人。

B.做事要想想是否谨慎。 C.做事发脾气时要想想是否会不好的结果。 D.做事时要对人怀有敬意。 6、子贡问孔子:“有可以用来终生奉行的话吗?”孔子回答的话是( C) A.君子求诸己 B.君子矜而不争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 君子不以言举人 7、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意思是:( B)。 A.行善事,可以锋利其兵器。 B.工匠要想做好他们的工作,就一定要弄好他们的工具。 C.有善心的人,必然会找到有利的兵器。 D.做事从善心出发,必然成为自己的利器 8、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指“恭、宽、( B)、敏、惠。” A.诚 B.信 C.善 D.真 9、《论语》中每篇的题目基本上是按什么来命名的? ( B) A、每篇的主题 B、每篇的开头两个或三个字 C、每篇第一章的主题 D、每篇中出现最多的词语 10、《论语》是“论”字,做何解?( D ) A说 B议论 C通“伦”,人伦道德 D编纂 11、孔子由“仁”进而提出统治者要“仁政”,这种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B )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汇总 一、《为政以德》 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 答: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他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基本生活,满足物质需求,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但他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能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所以他又很重视人的基本准则,如“信”、“仁”等,甚至把它看作比生命还重要。因为人是万物之灵,如果光满足物质要求,与动物无异? 2、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答: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这是孔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3.依据《季氏将伐颛臾》(16.1)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孔子说“均无贫”,这个“均”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 答:“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无贫”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贫富”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实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理解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 二、《克己复礼》 1. 在孔子看来,礼和仁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仁是礼的内核(3.3);礼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目的(12.1);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1.2)(2.8)(17.21) 2.宋儒说“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君君,臣臣”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和孔子的愿意有什么不同? 答:(1)孔子说“克已复礼”指的是约束自己的言行、欲望,使自己的言行、欲望符合社会规范,不出格,以达到“仁”。“存天理,灭人欲”则将“克已复礼”推向极端,无视人的正当需求,无视人的存在。 (2)“君君臣臣”强调君要像君,臣要像臣,即言行要符合身份,对两方面都提出了要求。而宋儒将将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了,强调臣、子对君、父的绝对服从。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 (1)

高考模拟试题之《论语》选读试题精编(一) 班级学号姓名分数 (一)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答: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答: (二)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

(三)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你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的话了吗?(3分) 答: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分) 答: (四)阅读《论语》中的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4分)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徳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1分)

论语题库带答案.doc

《论语》:学而、述而、子路、为政、里仁 一、上下句背诵 一、《学而》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二、《为政》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三、《里仁》 1.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四、《述而》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子曰:“德之不修,学而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子曰:“若圣与仁德,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而已矣。” 五、《子路》 1.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徙。” 3.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二.解释加线字词的意思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以时按时。 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愠:恼怒 3. 吾日三省吾身省:检查 4. 为人谋而不忠乎?谋:策划,考虑 5. 敏于事而慎于言敏于事:在办事情上敏捷 6. 就有道而正焉就:走向,接近 7. 学而不思则罔罔:罔然无所得 8. 思而不学则殆殆:疑惑

论语选读练习题

《<论语>选读》练习题 ——姚焕弟 一、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繁文缛.节瓮牖.绳枢大力整饬.夫子哂.之贫而无谄.不悱.不发 杀鸡为黍.绥.之斯来箪.食瓢饮曲肱.而枕畏葸.不前喟.然叹曰 二、找出句中的通假字并注释。 1道之斯行 2.莫春者,春服既成 3.夫子矢之曰 4.无欲速,无见小利5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6.举直错诸枉 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8.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9.久要而不忘平生之言 三、根据语境,推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 1.二三子何患.于丧乎2往者不可谏. 3今之从政者殆.而4其何伤.于日月乎 5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7躬自厚而薄则.于人8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9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0“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11尧舜其.犹病.诸!12子路问成人 .. 四、判断下列句子中的活用现象并分类。 A欲洁.其身,而乱大伦。B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C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D.贤.贤易色E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F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G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H饭.疏食饮水I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1.使动用法:___________ 2.名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 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________ 4,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____ 5.形容词活用作动词:_____________ 五、辨析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分类。 A鸟兽不可与同群B居则曰:“不吾知也。”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其何以行之哉?E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F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G子路从而后H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I回也非助我者也。 1.判断句____________ 2.省略句__________________ 3.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 4.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 六、补全名句。 1.君子食无求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2.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智者不惑,________,勇者不惧。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5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 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夫仁者,_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__________,不亦远乎? 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_________________。 10无欲速,无见小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论语今读“2020期末考试答案

老子论语今读陈怡成绩:100.0分 一、单选题(题数:50,共50.0分) 1“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中病是指()。1.0分A、生病B、缺点C、做不到D、弊端我的答案:C 2俗话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句话与老子的下列那个观点相一致:()1.0分A、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B、绝圣弃智,民利百倍C、其政察察,其民缺缺D、欲将弱之,必固强之我的答案:C 3孔子云“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并且“以其子妻之”。此人是:()1.0分A、子贱B、子路C、公冶长D、子贡我的答案:C 4“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1.0分A、老子B、孔子C、庄子D、墨子我的答案:A 5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1.0分A、教之B、富之C、养之D、治之我的答案:B 6“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中“意”的意思是:()1.0分A、大意B、表意C、意思D、猜测我的答案:D 7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1.0分A、先秦子学B、两汉经学C、隋唐佛学D、宋明理学我的答案:A 8“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这句话指的是:()1.0分A、颜回B、颜路C、季路D、子游我的答案:A 9“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针对信而言。1.0分A、老子B、孟子C、孔子D、曾子我的答案:C 10下列哪项不是西周的封建制度:()1.0分A、分封制B、禅让制C、宗法制D、礼乐制我的答案:B 11在《论语》中孔子把人的一生分为()个阶段。1.0分A、4 B、5 C、6 D、7 我的答案:C 12在中国,产生过历史影响的思想范式创建者是()。1.0分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我的答案:A 13孔子对季康说“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说明孔子认为季康:()1.0分A、有前途B、没有以身作则C、能做到以身作则D、可教我的答案:B 14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这句话向君子提出三点要求不包括()。1.0分A、知命B、知理C、知言D、知仁我的答案:D 15“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句话是指()。1.0分A、老子B、孟子C、庄子D、孔子我的答案:D 16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的意思是()。1.0分A、压制B、只不过是C、郁闷D、文言文连词我的答案:B 17“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指的是《诗经》中的:()1.0分A、《氓》B、《木瓜》C、《关雎》D、《蒹葭》我的答案:C 18“举一反三”这个成语出自《论语》中的()1.0分A、《述而》篇B、《为政》篇C、《八佾》篇D、《学而》篇我的答案:A 19“不迁怒,不贰过”中“贰”的意思是:()1.0分A、2 B、两个C、第二次,再次D、第二个我的答案:C 20子曰:“子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中“为”是指()。1.0分A、行为B、无为C、作为D、为了我的答案:C 21下列哪位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1.0分A、孟子B、荀子C、朱熹D、孔

最新《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论语》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 一、抢答题: 1、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什么?(“仁者爱人”或“仁”) 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被誉为什么?(圣人) 3、孔子的弟子约有多少人?( B ) A、二千; B、三千; C、四千; D、五千。 4、“君子惠而不费”下面四句是什么?(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5、孔子认为生活的最高原则是什么?(仁) 6、“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试问是哪五者?(恭、宽、信、敏、惠 ) 7、“匹夫不可夺志也”上面一句是什么?(三军可夺帅也) 8、对于富贵,孔子的态度是什么?(取之以义) 9、孔子提倡哪两种教学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 10、孔子十五岁开始立志于学,到了三十岁左右,通晓“六艺”,试问哪“六艺”?(《书》《诗》《易》《春秋》《礼》《乐》) 11、说出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至少三个。(仁、义、礼、智、信、勇) 12、孔子弟子中贤达者多少?(七十二) 13、“君子成人之美”后一句是?(不成人之恶) 14、孔子的政治主张是什么?(仁政) 15、孔子的消极思想是什么?(忠君尊王) 16、孔子被封为什么王?(B) A、文惠王; B、文宣王。 17、孔子名什么?孔子字什么?(丘,仲尼) 18、孔鲤是孔子的第几个儿子?(A) A、第一个; B、第二个; C、第三个; D、第四个。 19、孔子首创了什么教育?(B)

A、贵族教育; B平民教育; C、素质教育。 20、“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和“悱”各是什么意思?(愤: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悱:想说而说不出来) 21、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是下列哪一位?(C) A、子路; B、曾皙; C、颜回; D、公西华。 22、哪一年是孔子诞辰2565周年?(D) A、2000年; B、2004年; C、2008年; D、2014年。 23、孔子的生日是哪一天?(9月28日) 24、儒家讲人生过程有八个过程,也称“八条目”,请至少讲出三条。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5、“六十而耳顺”“耳顺”是什么意思?(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26、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多少年?(14年) 27、孔子的母亲的名字是什么?(颜征在) 28、现存《论语》共多少篇?(B) A、19; B、20; C、25; D、28。 29、孔子在何处设教?(A) A、杏坛; B、桃坛; C、梨坛; D、田园。 30、孔子把什么视为道德的最高原则?(仁、义) 31、孔子整理、编订了哪些古代典籍?(《诗》《书》《礼》《易》《乐》《春秋》) 32、孔子的思想什么时候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汉朝以后) 33、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什么?(国老) 34、下列三项中,哪项与孔子无关?( A ) A、孔杯; B、孔林; C、孔道。 (注:孔杯:兄弟的代称。孔林:孔子及其后裔的墓地。孔道:孔子的学说。) 35、孔子所删修的《春秋》是依据哪国史料整理而成的?(A) A、鲁朝; B、宋; C、秦; D、齐。

【审核版】2018年高考语文专项练习:《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含答案)

第五部分自选模块 专题十八《论语》评析 课案《论语》(选读)的理解与评价 1.(2014浙江五校联盟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的关系。 解析:本题三段材料均选自课内,所以如果熟悉课文,解答起来就容易了。第(1)问考察对“礼”的认识,只要熟悉课文就能轻松回答。至于

“仁”和“礼”的关系,课内已经作了很好的解释。本题提醒考生,复习时一定要注重课内基础知识的巩固。 答案:(1)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2)“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是“仁”的外在表现。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恰成辩证统一关系。 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1)在孔子看来,应当怎样正确地评价一个人?试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孔子对“乡原”之人嫉之如贼? 解析:“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这句话其实已经包含了第一问的答案,“好”与“恶”其实就是“对人的态度”,也就是通常所谓的为人处世的“原则”。答题时不能只是翻译这句话,而是要把这句话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明白了孔子如何评价一个人,就知道他为什么对“乡原”之人如此厌恶了。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论语选读1-4章抽考模拟题 一、选择题(40分)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A. “敬事而信”,要求执政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信任老百姓。 B. “节用而爱人”就是执政者要节约用度,爱护下属人民。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 C. “使民以时”,施政应立足于百姓,充分考虑人民利益,役使百姓应该不违背农时。 D. 孔子从三个方面阐述了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其基本思想仍是“为政以德”。 2、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孔子认为,年轻人出门在外就要孝顺父母,在父母身边就要敬爱兄长。 B.孔子告诫年轻人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 C.本章孔子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 D.孔子作为教育家,主张德育第一位,智育第二位。孔子的这种要求,反映孔子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 3、下列对选段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君子要做到端庄严肃,让人肃然起敬,就必须要稳重,否则便没有威严。 B.“学则不固”的意思是“君子要重视学习,开阔视野,吸收新知,才不至于孤单。” C.君子应当把尽忠守信放在主要位置,慎重交友,不要与和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而要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益于进德修业。 D.君子要做到有错必改,不文过饰非。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4、下列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老子论语今读版本三尔雅满分答案

道经(一) 1 下面哪一项是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阶段。(D) A、4 B、3 C、6 D、5 2 下面哪一本著作可以用“似难实玄”来形容?(D) A、《论语》 B、《金刚经》 C、《南华经》 D、《道德经》 3 老子在哪里写作了《道德经》?(B) A、潼关 B、函谷关 C、雁门关 D、大散关 4 儒道释三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纵向上的呈现。儒道两家双峰对峙,

兼济互补。(×) 5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道家为主流的多元的文化。(×) 道经(二) 1 在哪个国家,孔子曾向老子请教礼的问题?(C) A、长安 B、鲁国 C、洛阳 D、楚国 2 孔子向老子问礼后,用什么来比喻老子?(B) A、凤凰 B、犹龙 C、麒麟 D、神仙 3 下面哪一项是“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词性?(A)A、动词

C、代词 D、形容词 4 我们现在阅读的《道德经》一般是唐代王弼注释过的通行本。(×)5 《道德经》的前38章称为《道经》;第39章到81章称为《德经》。(×) 道经(三) 1 “两者”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一句中是什么意思?(C) A、无名和有名 B、道和明 C、有和无 D、有常和无常 2 道是客观存在的,而非虚无缥缈的,这是由道的什么特性决定的?(A)A、本原性

C、不可命名性 D、哲学性 3 下面选项中不属于道论之纲的内容的是(ACD)。 A、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B、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C、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D、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4 陈怡老师认为“有名、无名”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一句强调的重点。(×) 5 永远存在即是道的恒常性。(√) 道经(四) 1 从“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提倡圣人应该(D)。

《论语》试题一及答案

《论语》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孔子所做的贡献是:() A、创立私学 B、统一文字 C、创立儒学 D、删订六经 2、孔子71岁时,得意门生___病卒,孔子哀叹道:“天丧予!”() A、子贡 B、子路 C、冉有 D、颜回 3、______是中国数量最多、时代最久的私家档案,对于研究中国明清史,特别是明清经济史具有重要价值。 A、孟府档案 B、孔府家谱 C、颜府档案 D、老子家谱 4、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 A、戚戚 B、凄凄 C、泣泣 D、齐齐 5、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于乱。"他批评的是( )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6、从2006年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首次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国际奖项“孔子教育奖”。孔子的下列名言中,对我们的学习有直接指导意义的是() ①因材施教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7、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是纪念()。 A、文天祥 B、孔子 C、老子 D、屈原 8、属于孔子编订的古籍有() ①《诗经》②《尚书》③《春秋》④《论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9、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的是学与思的关系 B、“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学习知识在于提高自己。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显示了孔子为学的谦虚风度。 D、“温故而知新”强调了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10、孔子的思想在日本也有很大影响,江户时代,德川家康对儒学很重视,他说:欲为天下之主者,不可不通《四书》之理,即不能全通,亦当熟玩____之书。 A、《大学》 B、《论语》 C、《孟子》 D、《中庸》 11、下列属于儒家倡导的思想道德标准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C、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D、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12、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其思想核心是(): A、反对迷信崇拜 B、主张学以致用 C、维护封建礼教 D、抨击腐朽统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之《〈论语〉选读》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论语》选读 一、课程标准关于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 1.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思考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 2.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论著作者情况、相关背景和论著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排除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在整体了解论著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点章节,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论著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 3.学习连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阅读过程中注重反思,探究论著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于和他人交流切磋,共同提高。 4.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 二、关于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 把《(论语>选读》的l5课分成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两类,主要考虑到三点原因:一是教学时间只有36课时,二是学生的古汉语和传统文化的基础尚浅.三是教师选修课教学的经验有待积累。为了减轻学生和教师的负担.规定10课为教读课文,5课为自读课文。自读课文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课外自学,建议不作为各类考试涉及的依据。5课自读课文分别为“待贾而沽”、“求诸已”、“出辞气远鄙倍”、“学以致其道”、“敬鬼神而远之”。 三、对于选修课教学和课型的建议 《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样呈现的中华文化的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如下表: 就《<论语>选读》而言,语录的格局、对话的语体仅仅是古代文章格式的萌芽,所以教学建议着重是从语言文字和文化内涵这两个教学层次上作出说明的。该部分是对“教学要求”的具体体化,同时对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作了提示。 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应该说,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探索各种能够操作并且行之有效的课型。根据平时文言文教学的习惯,遵循选修课程的教育目标,借鉴各地选修课教学的成功经验,我们对《(论语)选读》的课型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大家参考。 1.教师串讲课型:以文言文传统教读方法为主,在师生共同参与下,完成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进行思想文化的评析和探究。 2.主题讲座课型:规定一个文化主题(话题),以课文选段为材料,以教师讲座为主要形式,阐发课文内容,探讨该话题的文化意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论语复习资料三: 《(论语)选读》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会考篇目) 一、本题意在引导我们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加深认识。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以不同,但要注意避免孤立、静止地看问题,要把这两条材料和其他材料结合起来看。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当然,总体看来,孔子对礼教强调得更多,这是他所关注的—个重点。 二、此题意在通过词义的深入探究正确把握文意。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因此,朱熹对“均无贫”这个“均”字的解释应该是符合孔子原意的。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三、此题意在对《论语》中的重要概念给予关注。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可以在总结归纳孔子德治思想(富民、教民、举贤、正己等)的基础上,以法家的法治思想与孔子这里的德治思想作简要对比。 第二课克己复礼 一、此题意在联系相关材料.对材料进行综合思考。 课文最后两章说明,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核,这个内核就是仁。另一方面,孔子又认为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12.1章)。1.2章用孝弟把仁和礼统一起来,所谓孝弟,就是尊尊亲亲,是在宗法制度下的亲情,又反过来为巩固宗法制度服务。这样,孔子的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二、此题意在注意区别原始的孔子和后世改造过的“孔子”。 孔子讲君臣父子关系时讲了两面,不但对臣下和子女有要求,对君主和父辈也有制约。孔子在他处曾说过“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章)的话。所以,在孔子看来,臣不臣、子不子的现象固然不能允许,君不君、父不父也同样应该反对。当然,孔子从维护周礼着眼,强调的是臣下和子女的义务一面。后世的“君叫臣死,臣不敢不死”,则把君臣父子的关系片面化,把君权和父权绝对化,只讲臣子的义务,不讲君父的责任。这种极端化的主张,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 新高考新国学 2009-04-07 1510 2009年浙江省高考《论语》选读部分模拟试题参考答案(李克刚)(一)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二) 不一样。农民起义的口号“均贫富”,是站在穷人的立场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则是站在贵族统治者的立场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孔子是不可能有这种思想的。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的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 (三) 1.齐景公的结论只关心生活中的“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的理解实在有天壤之别。 2.因为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的,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他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爱的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呢? (四) 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 2.赞成孔子的观点。

①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②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承担、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③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赞成桀溺的观点。 ①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 ②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 ③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五) 1.知其不可而为之 2.丈人对孔子不务实的处世观不屑一顾;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 (六) ⑴因为荷蓧丈人是隐居不仕的高人。在他看来,孔子这些人不参加劳动却热衷于政治而去周游列国,跟他不是一路人,所以语含讥讽,表示不满和讽刺。 ⑵看到子路面对自己的批评与不理睬反而表现出恭恭敬敬的样子,丈人改变了自己的态度,邀请子路留宿其家,并杀鸡为黍,见其二子。丈人这样做是有意让子路看看隐者恬淡宁静的田园生活以及全家团圆的温馨场景,行“不言之教”,想以现身说法改变子路周游入世的观点。 (七) 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尔雅老子论语今读答案

道经(一) 1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下列哪个阶段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库”:() ?A、先秦子学 ?B、两汉经学 ?C、隋唐佛学 ?D、宋明理学 我的答案:A 2 “宋明理学”的代表人是:() ?A、庄子 ?B、墨子 ?C、荀子 ?D、朱熹和王阳明 我的答案:D 3 “从来没有一个思想家能用这么少的文字来概括表达一种哲学的全貌。”这其中的“文字” 指的是下列哪部作品:() ?A、《金刚经》

?C、《道德经》 ?D、《南华经》 我的答案:C 4 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横向讲有儒道释三家,其中儒释两家双峰对峙,兼济互补。我的答案:× 道经(二) 1 下列哪部书被分为道教商务最高经典:() ?A、《古兰经》 ?B、《玉皇经》 ?C、《南华真经》 ?D、《道德经》 我的答案:D 2 “道可道,非常道”中第二个“道”的意思是:()

?B、说 ?C、道路 ?D、道德 我的答案:B 3 “紫气东来三万里,青牛西去五千言”指的是:() ?A、老子 ?B、孔子 ?C、庄子 ?D、墨子 我的答案:A 4 在《道德经》的众多版本中,现在我们读的一般是通行本。我的答案:√ 道经(三) 1 “道”的“不可言说性”指的是他的:()

?B、复杂性 ?C、哲学性 ?D、科学性 我的答案:C 2 《道经》第一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中“两者”指:() ?A、道和明 ?B、无名和有名 ?C、又常和无常 ?D、有和无 我的答案:D 3 “道”具有恒常性,所以它是恒久不变的。() 我的答案:× 4 在解读《道德经》时,文章的意思会随着断句的不同而不同,因此需注意。()我的答案:√

《〈论语〉选读》教案

《〈论语〉选读》教案 第一课时:《论语》与孔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 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 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 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 《论语》与孔子 (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 1.深刻的思想性

2.语言的文学性 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 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 (二) 孔子其人 三.教材的编排体制 % 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 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 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 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 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 第二课时:为政治国 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 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 …

三. 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 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 五.作业: 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校本课程教案 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关系研究之 诗词曲中的传统节日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词、曲,激发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渗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 2、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收集一定量的表现我国传统节日的诗歌、词、曲等,较为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人民所创造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及其可贵的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的热情。 【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 1、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丰富的诗歌宝库中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教师稿)

《〈论语〉选读》经典练习题 一、为政以德 1、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材料2: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季康子和孔子分别持什么治国思想?(1分) (2)你怎么看待孔子的德政主张?(3分) 参考答案: (1)季康子:以法治国(法治)。孔子:以德治国(德治)。(1分) (2)赞同。治政要以德为首,以德治政才能使天下归服,以德治政才能凝聚人心。(3分) 统治者是老百姓效仿和学习的对象,老百姓是被统治者影响和化育的对象。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成为老百姓的道德模范,并且还要主动用自己的德行来引导、教育、感化老百姓,改造思想,移风易俗,全国上下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而不是靠刑罚手段来强制实施统治,获取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2、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一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孔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他的一种什么主张?这种主张体现了什么思想观?(2分) (2)你怎样评价孔子的这种主张?(2分) 参考答案: (1)孔子主张通过道德、礼教来引导百姓,提高百姓的道德修养,让百姓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这是人道主义思想观的体现。 (2)这个主张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教人避免犯罪,最彻底的办法是要使人内心有强烈的道德感和羞耻心;但是,在一定情景下,辅之以法制也是必要的,对某些人,仅用道德、

礼教也不起作用,这时就必须辅之以法制。 3、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2.11) 同是“问政”,孔子的回答却不相同。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的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的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的回答?请说说你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的对象不同。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他立国的必备条件;而季康子是大权在握的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他能“为政以德”;齐景公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他要讲究礼节秩序。 4、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