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儒道释三家修炼之途径

儒道释三家修炼之途径

儒道释三家修炼之途径

导读:儒家要求执中贯一,修心养性,以达忠恕之境界。道家要求抱元守一,存心炼性,以达感应之境界。释家要求万法归一,明心见性,以达慈悲之境界。其中三家玄妙之处,请看:

儒家要求执中贯一,修心养性,以达忠恕之境界。道家要求抱元守一,存心炼性,以达感应之境界。释家要求万法归一,明心见性,以达慈悲之境界。其中玄妙在于三家对一的理解和对心修炼的途径。

儒家主张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现代人也许觉得中庸就是做好好先生,左右逢源。《道心密藏》中讲得很清楚,“中也者,缓冲极端之平衡也。太阳对于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对太阳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离心力,此两股力量就成了两个极端,所以要使它们能够平衡,就必须有轨道,这个轨道就是「中」,平衡点──就是力的中心,有个中心点才能够维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字,所以需要我们人际交往,社会关系之中不带有偏执之心,在自己的轨道中运动,不要占道。这也是儒家“礼”的精神。儒家的法门面对的人群比较广泛。只要我们按照儒家的要求,遵从道德规范以约束心猿意马,清心寡欲,就可以修身养性,把自己先天之心培育起来。“忠恕”两个字分别是中心和如心。“中心”就是正心。正心在于意诚,意诚在知致,知致在物格。格物就是要万事万物的发展演变有相通之处,而中庸之道贯通其中。“如心”是彼心如此心。同心相聚,异心想离,也就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人间聚散,都是心心作用。罗老师说过你与谁相处,都是你的无意识作用。当你与一个你感觉得特别不好的人相处,那你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别人只不过是你的一面镜子,你是什么人就对别人产生什么样的评价而已。修自己的偏执之心,回归中庸,清楚看待是是非非,自然无是无非,也就达到忠恕之境界。

道家抱元守一,存心炼性,以达感应之境界。道家修炼的要求是很高的,非上等根器不可修道。凡是修道者应先修后天道之道心,也就是在培养自己天性,完成人道的修炼才可以进修天道。因为心有道心与人心之别,道心为先天之心,人心为后天之心,后天之心属于肉体的,肉体之心不免欲心,故不能纯洁也。又

人心可为善,也可为恶,所以危险也。在能够约束欲望洪流之下,才能修炼先天道心。道家的抱元就是把握住这个先天道心,在入世处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提炼自己的道心。身心的垃圾在不断锻炼的过程中清空,才能天地能量接通,自然有天人合一的感应。

佛家讲万法归一,明心见性,以达慈悲之境界。佛家有八万四千修成法门。万法归于一,殊途同归。归于哪里?归于心念。心有真心也有妄心。每个人都有赤诚的心,但是被六尘所掩盖了,心的本为被虚荣心、功利心等等妄心占领了。所以需要我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明镜台惹尘埃。心中保持澄明,那就是见性,见到先天的本性。相对而言,如果积攒尘垢,自己受妄心驱使,那么就会不自觉地执着万物,生起贪恋红尘的电光火石,把刹那当成永恒。那么什么是永恒的?永恒的是我们的本心自性。自性本空,空而不空。自性并不能用物质来衡量。《清静经》中“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放下形体的感觉,放下对身边物体固有的认识,我们其实就是一个个能量体。而能量体有来自无始以来的能量分化。这也是佛家讲的同体之悲。我们都是来自同一个地方,你就是我,我就是你,我明心见性,跳出红尘的漩涡,但是看到你还在受苦而不知苦,自然会产生同体之悲。

附录

儒家之「执中贯一,修心养性。」以达「忠恕」之境界。

道家之「抱元守一,存心炼性。」以达「感应」之境界。

佛家之「万法归一,明心见性。」以达「慈悲」之境界。

耶家之「默祷亲一,洗心移性。」以达「博爱」之境界。

回家之「清真返一,坚心定性。」以达「清真」之境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