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评析

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评析

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评析
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评析

两种版本《窦娥冤》之对比评析

曾艳红

(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南宁530001)

内容摘要: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然其未能见之于元人的刊本中而赖明人的戏曲选本得以存世。《窦娥冤》在两个明代刊本中的差别达到了引人注目的程度。本文通过对其不同之处的具体分析,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结构、曲文、思想、语言等几个方面。两个本子在艺术性与思想性上各有短长,不可一概而论。

关键词:窦娥冤两种版本差异评析

作为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窦娥冤》自问世以来,就以其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窦娥冤》未能见于元人所刊的戏曲集里,它赖明人所辑的戏曲选本中得以存世,其明代版本情况如下:

在以上三种版本中,《酹江集》较《元曲选》后出,基本上采用了《元曲选》的本子,只在某些地方提出异议,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并不明显。而《古名家杂剧》与《元曲选》中,两者的不同之处则达到引人注目的程度。《元曲选》的刊行者臧懋循,身兼士大夫与出版家双重身份,他在该书序中即有“校订”、“笔削”的说法!,其后又坦然承认“戏取诸杂剧为删抹芜繁,其不合作者,即以已意改之,自谓颇得元人三味”",他的校改当是造成异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面对这两种明代版本的元人杂剧,在关于哪一种更接近关汉卿原作风貌及判定版本优劣时,学者们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孙楷第曾批评臧氏“师心自用,修改太多”#,他推崇与《元曲选》同时而略早的几种杂剧本子。持这一看法的还有吴晓铃、马欣来先生等诸人。后者在辑佚《关汉卿集》时,《窦娥冤》即采用了《古名家杂剧》中的本子作为底本$。他认为正是思想、格调、趣味上的区别,导致了《元曲选》与原作之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有人认为臧懋循虽对原作有的较大改动,但主要是朝好的方面改,提高了原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因而较之其他的选本更有价值。如徐朔方先生在其著作《元曲选家臧懋循》中,认为“臧懋循的改订功大于过,三百年来某些学者对它的偏见,理应加以消除。”%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的《关汉卿戏剧集》中,《窦娥冤》也采用了《元曲选》的底本,原因即在于臧懋循在编该书时,曾阅览过多种版本,经他加工修改后收入《元曲选》的杂剧,“大都文从字顺,科白齐全,情节发展较为合理,思想性、艺术性皆有所提高”,“而这些都应作为积极的成果加以肯定。”&

事实上,两种意见都存在着可商榷之处。《古名家杂剧》刊行时间固然较早,文辞质朴,但明代文人刻印书籍时妄事增改成风,《古名家》本中的《窦娥冤》当也经过明人篡改,“接近原貌”是相对而言,把它简单视为“原本”而加以推崇显然是不恰当的。同样,经臧懋循加工过的《窦娥冤》虽然文辞华美,但它同时也带有较多明代文人趣味,在思想艺术上它是否总是高于文辞较为朴素的《古名家杂剧》本,就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了。因而,对于《窦娥冤》的这两种版本,我们应从文本本身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掌握两者的不同特点,才能对两者得到更为合理的评价与理解。

!(明)臧懋循.元曲选〔M〕.北京:中华书局,1958(影印本),1979重印。

"转引自《元曲选家臧懋循》一书。

#孙楷第.也是园古今杂剧考〔M〕,本文转引自徐朔方《元曲选家臧懋循》一书。

$马欣来.关汉卿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徐朔方.元曲选家臧懋循〔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北京大学中文系.关汉卿戏剧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

名称编者刊行年代古名家杂剧陈与郊1588

元曲选臧懋循1615、1616酹江集孟称舜1633

据马欣来先生对《窦娥冤》的标注,两种版本之间显著不同的地方有76处之多!,具体而言,它们表现在以下各个方面:

一、剧本体制上的不同

在剧本体制方面,《古名家》本无楔子,窦父因家贫无力偿债,不得不将女儿典给蔡为媳的简单交代置于第一折中。《元曲选》本则把这一段剧情展开前的内容独立成为楔子。楔子独成段并加上相应的名称,是在明代中期的事。在这一点上,《古名家》本无疑更接近元人风貌,但《元曲选》本独立成段的处理,却使得情节展开更为层次分明,清晰合理。

元杂剧本的分折也是始见于明人整理过的刊本。《古名家》本与《元曲选》本分折的地方略有不同。

一、四两折两者所叙述的内容大致一样。《古名家》本的第二折止于窦娥不屈从于张驴儿的威胁,情愿跟他一起见官处,第三折包括官审和法场问斩两部分。《元曲选》本则把官审的一段内容归于了第二折,第三折详细描写了窦娥在刑场时激烈悲愤的心情。元杂剧的第三折一般是全剧的精华所在,《元曲选》本在此折集中笔墨叙述了窦娥临刑一段,人物形象更为鲜明,矛盾尖锐突出,有利于给人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与《古名家》本相比,《元曲选》本中的舞台提示增多,内容也较为详细、具体。《古名家》本的唱词提示只标角色,如净上、卜云、旦唱等,从文本阅读的角度而言,表达不够清楚。在《元曲选》本中,唱词与宾白不仅用大小字加以区别,并且具体标出剧中人物,如窦天章云、张驴儿云等,便于读者将内容与人物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在第一折中,窦娥严辞斥责张驴儿“兀那厮靠后”,在此句前,《古名家》本中无动作提示,而《元曲选》本中有“同孛老入拜科”、“正旦不礼科”,窦娥对张驴儿冷眼相待的神情便犹在眼前。第二折蔡婆要吃羊肚儿汤,张老让张驴儿告诉窦娥,《古名家》本只标出“净”所说的话,没有动作提示。《元曲选》本则标出“张驴儿向古门云”,这就比较具体地说明了演员的具体动作。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张驴儿“作接尝科”、“卜儿慌科”、“魂旦作打张驴儿科”、“内作风科”等等,这些提示使人更容易想像出表演时的情景,在阅读时也能感受到一种立体的舞台效果。

两种版本中的题目正名也不相同。《古名家》本末尾用四句韵语标明题目正名为:

后嫁婆婆忒心偏守志烈女意自坚

汤风冒雪没头鬼感天动地窦娥冤

《元曲选》本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感天动地窦娥冤。两者既是对剧情内容的概略总结,也表明了编题者的感情倾向。如前者,指责了蔡婆的“心偏”,对守志心烈的窦娥表达了赞美和同情。后者则更多是对“秉鉴持衡”的窦天章进行了颂扬。

综上所述,两种版本《窦娥冤》在楔子、分折、舞台提示及题目等剧本体制方面存在差别。《元曲选》本较《古名家》本体现出较多理性结构安排上的进步,从两者刊行的时间上看,这个变化是符合文体发展过程特征的。

二、宾白、曲文的不同

《元曲选》本中的宾白远较《古名家》本详细,内容也有所不同。在第一折中,蔡婆回家后对窦建娥解释原委,《古名家》本中为差点被赛盧医勒死,多亏张驴儿父子救了她,因而已招张老做了丈夫云云。《元曲选》本,蔡婆说出事情经过,并告诉窦娥自己是受张驴儿威胁之下才应允亲事的。同折,窦娥拂袖而去后,《古名家》本张驴子说:“窦娥不肯,则这般罢了不成?”就跟张老吃酒去了。《元曲选》本则有蔡婆对其安抚的宾白,张驴儿说:“我今生今世不要他做老婆,我也不算好男子。”口气显得较为凶恶,活脱脱一副流氓嘴脸。第二折中,赛盧医上场后对前面发生事情所作的一段回忆,蔡婆要窦娥做汤时,窦娥对婆婆的担心,以及张老死后,张驴儿对窦娥进行威胁,窦娥不肯屈从,宁愿见官;第四折中,窦娥与张驴儿正面交锋时的宾白,在《元曲选》中较《古名家》都详细得多。如果说在元代,杂剧中曲的作用较宾白更为重要的话,随着长期的舞台实践,宾白的作用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李渔的《曲话》中即说:“宾白一道,当与曲文等视,有最得意之曲文,即当有最得意之宾白,但使笔酣

!本文在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评释时,《元曲选》采用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相关文件皆出自该书。由于马欣来先生的《关汉卿集》中《窦娥冤》采用《古名家杂剧》作为底本,因而本文在对《古名家》本进行评释时,相关文字即转引自该书。

墨饱,其势自能相生。”!在《元曲选》本中,详细的宾白有助于辅述剧情,塑造人物形象,使全剧的内容变得饱满,获得更好的艺术效果。

《元曲选》本较《古名家》本多了九支曲子,它们是:楔子中窦天章所唱的【仙吕.赏花时】一支,第一折的【寄生草】,第三折的【耍孩儿】、【二煞】、【一煞】三支,第四折【沉醉东风】、【七兄弟】、【梅花酒】、【收江南】四支。第三折多出的曲子并没有使《元曲选》本与《古名家》本的剧情有太大差别,但窦娥控诉的力度明显增强。无论是观众还是读者,都能感受到那喷薄而出的怒火与怨气,由此更为凸现了窦娥的形象、性格。

第四折多出的四支曲子补充了情节。《古名家》本中,窦娥在【尾声】交代了父亲为其复仇并收养年老的婆婆后,即到天章改判张驴儿等人的结局,并无窦娥直面张驴儿进行复仇的情节。而在《元曲选》中,通过这四支曲子,窦娥对曾迫害她的张、赛、桃诸人进行了酣畅淋漓地斥责、揭露,冤情得以大白,为窦天章定案奠定了基础,剧情得以展开,与后面内容的衔接显得紧密,结局也就没有那么突兀。

在第四折中,《古名家》本有标【雁儿落】的一支曲子,《元曲选》本为【乔牌儿】,曲辞稍异,但两者句式、用韵都基本相同。元杂剧的曲牌连接有一定的规则,【雁儿落】后一般接【得胜令】,而在《古名家》本中,这支【雁儿落】后再接一支【雁儿落】,然后才到【得胜令】,我未能在元杂剧中找到相同的联接方式,但【乔牌儿】+【雁儿落】+【得胜令】方式却能找到,如在《冯玉兰夜月泣兰舟》的第四折中即是。因而这支曲子应为【乔牌儿】而不是【雁儿落】,《古名家》本有误。

三、思想内容上的不同

在《古名家》本中,蔡婆跟张老结为夫妇,并且劝说窦娥也招了女婿,引起窦娥强烈地不满。而《元曲选》本中,在遭到窦娥严厉斥责后,蔡婆只好说:“待我慢慢的劝化俺媳妇儿,待他有个回心转意再作区处。”在关汉卿的女性题材作品中,对于女性再嫁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如《望江亭》中的谭记儿,并不因其再嫁就减少对她的赞美。明代是贞节牌坊立得最多的一个朝代,统治阶级利用各种封建思想对女性进行高压防范与禁锢。尽管在这两个本子中都宣扬了“好马不备双鞍,烈女不事二夫”(第四折)的贞节观念,但在这件事情处理上,《元曲选》非但没有让蔡婆再嫁,后来还借窦天章之口批评她“做出这等事来”,可见,两个本子在思想旨趣上还是有些细微的不同。

《元曲选》本较《古名家》本,增加了一些关于因果报应和教化的内容。如第二折赛盧医上场时就说了这么一段:“人命关天地,如何看作壁上灰尘。从今后改过行业,要得灭罪修因,将以前医死的性命一个个都与他一卷超度的经文”,而这段忏悔在《古名家》本中是没有的。第二折中,窦娥做好汤送给婆婆吃时,《古名家》本中【隔尾】中有一句唱辞为:“您三口儿团圆倒大来喜”,语带讥讽。同折,张老死后,窦娥对蔡婆说:“呸,不似你舍不的你那从小里指脚的夫妻!”这两句话历来受到人们的质疑,认为它们不符合窦娥对婆婆前后的态度,像是一个不够恭敬、不够孝顺的媳妇的口气,故而《元曲选》本中改为“得一个身子平安倒大来喜”、“这不是你那从小儿指脚的夫妻”,强调了窦娥对婆婆孝顺的美德。其实,就窦娥的性格而言,蔡婆也曾说她“气性最好不惹”,勇于抗争,在蔡婆发生了那样的事情之后,她对蔡婆的做法不满,有所抱怨。那么,在这里她的怒气爆发,用稍显泼辣的口气表达出来,就很自然贴切。

尽管在客观上都反映了封建时代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但对于形成窦娥悲剧的根源,在两个版本中,都把原因归结到统治政权的执行者上,而并非封建制度本身。《古名家》本中窦娥请求父亲“把那滥官污吏都杀坏,敕赐金牌势剑吹毛快。与一人分忧,万民除害”(第四折),希望仰仗最高统治者的力量来达到复仇的目的,不可饶恕的只是那些“滥官污吏”而已。《元曲选》本中,窦娥虽然愤怒的控诉:“呀,这的是衙门从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力度有所增强,但同样希望父亲“从今后把金牌势剑从头摆,将滥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窦天章则表明自己已将文卷改正为窦娥复仇,“方显的王家法不使民冤”。此外,在题目中所表明的对“秉鉴持衡”的清官的赞美等,都表明了对封建正常秩序内吏治清明的要求。在元刊本与《元曲选》中都有的《赵氏孤儿》中也有同样的思想指向,臧懋循把剧中指斥朝廷与晋灵公的唱词,一律改成指向奸佞的屠岸贾个人。

可见,在这个问题的认识上,《元曲选》本的思想性未必高于《古名家》本。

!(明)李渔.李笠翁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元曲选》中还有一些反映明代文人趣味的东西,这方面前人多有论及,在此不再多加赘述。

四、语言风格上的不同

《古名家》本与《元曲选》本在语言上差别很大,数量众多,情况复杂。总体而言,二者之间有“俗”、“雅”的不同,明代文人编刊《窦娥冤》时,将自己的审美情趣通过语言体现了出来。

《元曲选》本中的语言,较《古名家》本显得典雅、含蓄,更加书面化和文人化。较为典型的是窦娥出场时所唱的【仙吕?点绛唇】及【混江龙】,两者《古名家》本分别作:“满腹闲愁,数年坐守,常相守,无了无休,朝暮依然有”,“黄昏白昼,忘食废寝,两般忧。夜来梦里,今日心头,地久天长难过遣,旧恨新愁几时休?则这业眼苦,愁眉皱,情怀冗冗心绪悠悠”。文辞较为质朴自然,窦娥痛苦深沉的心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元曲选》本中两支曲子则为:“满腹闲愁,数年禁守。天知否,天若是知我情由,怕不待和天瘦”,“则问那黄昏白昼,两般儿忘飡废寝几时休,大都来昨宵梦里,和着这今日心头。催人泪的是锦烂漫花枝横绣闼,断人肠的是剔团圞挂妆楼。长则是急煎煎按不住意中焦,闷沉沉展不彻眉尖皱,越觉得情怀冗冗,心绪悠悠”。按窦娥作为一个守寡的小媳妇,家中仅靠蔡婆过世的丈夫所留下的一点家产放高利贷过活,蔡婆也时常需要抛头露面去讨债,这里所说的“绣闼”、“妆楼”似乎与窦娥的身份不大切合。连沿用了《元曲选》本的孟称舜也指出此处“太觉艳情,不似窦娥口角”。这样的口气在《元曲选》本第一折中多出来的【寄生草】中也有体现:“愁则愁兴阑珊咽不下交欢酒,愁则愁眼昏胜扭不上同心扣,愁则愁意朦胧睡不稳芙蓉褥,你待要笙歌引至画堂前,我道这姻缘敢落在他人后”,用词华美缛艳,描写的不像是普通人家的生活场面,体现了文人化的审美理想。《元曲选》本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窦娥临刑前所唱的曲子,窦天章场上场时所念的四句诗等,《元曲选》本较《古名家》本显得更为文雅。关汉卿的语言素以本色当行著称,很少那种“典雅清丽”的文人气息,在这点上,《古名家》本的质朴自然更接近元人杂剧的本来面目。

在《古名家》本中,有一些宋元人习用的民间俗语,而在《元曲选》本中则用了明代的常用语进行表达。如在第二折中,窦娥说的“使了些不著调虚嚣的见识”,“不着调”在元人口语中为“没出息”的意思,也许臧懋循不大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因而在《元曲选》本中变成了"调虚嚣捞龙的见识"。同折的【隔尾】中,窦娥说:“你教我嫁别人,我其实下不的”。《元曲选》本则变作了较容易理解的“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第三折的【正宫?端正好】中,“没来由犯王法,葫廬提遭刑宪”,“葫廬提”也是宋元人俗语,意为糊里糊涂,不明不白。《元曲选》本则为“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此外,同折【尾声】中有一句”婆婆,我倒把你来便打的打的来恁的”,可能是按元人口语来写的,但读来却不好理解,《元曲选》本中则没有这句话。

综上所述,《元曲选》本的剧本体制方面显得比较规范。李渔曾经指出:“编戏有如缝衣”,“全在针线紧密,一节偶疏,全篇之破绽出矣”。也就是说,戏曲的结构要紧密。!《元曲选》本通过对剧本的分折处理,把窦娥强烈的控诉主要集中于第三折内,结构变得紧凑合理,矛盾冲突更显突出。舞台提示的具体与详细,使得这个本子不但适合于演出,在阅读上,也有助对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剧情内容方面,由于宾白与曲文较《古名家》本多,补充了情节,尤其是窦娥复仇一段,对前面的情节有了一个完整的交代,戏剧性增强,因而在情节上,《元曲选》本显得较为丰富饱满。在思想上,虽然两个本子都鼓吹了“一女不事二夫”的贞节观念,但维护传统的礼教的力度却有所不同,《元曲选》本也更多对封建王权统治的颂扬。语言上,《古名家》本质朴,自然,《元曲选》本则典雅清丽,较多地反映了明人的审美情趣,文人化、案头化的风格使其更适合于作为阅读本,因而大多数当代选本都采用了《元曲选》版本作为底本,如王季思主编的《元曲精品》、翁敏华的《关汉卿戏曲评》等等。

《窦娥冤》的这两个明代刊本,由于它们都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二者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在艺术上和思想上,它们各有短长,不能一概而论,在具体问题上,需要我们作细致的对比分析,才能得出我们的结论。"

【作者简介】曾艳红,硕士,广西师范学院,主要从

事唐宋方向文学研究。

!(明)李渔.李笠翁曲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2。

"本文在对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评释时,《元曲选》采用中华书局1958年影印本,相关文件皆出自该书。由于马欣来先生的《关汉卿集》中《窦娥冤》采用《古名家杂剧》作为底本,因而本文在对《古名家》本进行评释时,相关文字即转引自该书。

最新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资料

窦娥冤人物形象分析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全剧的 七个主要人物都写得个性鲜明,内涵丰富,各具特色,饱含了作者对 人性与社会的思考。分析这些人物形象,透视人性本真,有助于深入 理解作品的深层价值。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问世几 百年后它仍撞击着人们的心灵,让无数的观者为之嗟叹,它的魅力究竟何在?笔者认为,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作品的主要魅力之一。守信念的窦娥最终给自己带来了悲剧,世故苟且的蔡婆给窦娥酿造了剧 反却得以善终,冷漠伪善的窦天章本身也是一个悲剧人物。正是这一个个鲜明的人物形象成就了这一大悲剧。 一、死守信念的窦娥 对窦娥这一形象论者甚多,观点大多较为接近。虽然我们会对窦娥守忠孝和贞节感到不解,甚至可能由于她为修来世的观念而否定她“苦、刚强、贞烈、敢于反抗”等品性,但以历史的眼光去看待窦娥,去待 作者及作者借窦娥之口说出的“与天子分忧”之类的话时,我们可理 解其合理性。诸多论者都认为窦娥这一人物形象体现了不甘于邪恶压迫,勇于同恶势力作斗争的正义之美。笔者看来,不敢说完全没有, 但总觉窦娥还不至于如此崇高。因为,评价一个人的行为,不仅要看 到人物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和影响,更要看到人物行为的动机。窦娥是出于什么动机去抗争?有人认为她不惜用生命去捍卫的是女子“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和对长辈竭尽孝顺的孝道观。我认为这只是回答了她

捍卫什么,而没有回答她抗争的动机是什么。回到剧本,窦娥出场后 的唱词“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尤,劝今人早将来世修。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 言词须应口”,可以说已然决定了窦娥之后的行为活动。这些抗争 的根本动机正是窦娥根深蒂固的生死轮回观念,在此动机之下,她的抗争其实质是对现世的消极忍受,以希望来世不再受如此愁苦。窦娥对天的态度不断变化。一开始对天稍稍有些质疑,而后又没有冲破,反而更加坚信天;在遭到毒打时,窦娥开始对天埋怨;舍身救婆婆之后,窦娥仍坚信“冤枉事天地知,争到头,竞到底”;但天终究没有 站到她这边,因此开始骂天;但骂过之后,她依旧毫无办法,又只好 坚信“湛湛青天”,发下三桩宏愿,大呼“皇天也肯从人愿”。其实 此时的三桩宏愿不过是窦娥最后对天的信任,其无奈之感似乎带有赌上一把的味道。假若三桩誓愿没有应验,那么窦娥的冤魂将永远不会再信天了。正因如此,剧中窦娥的冤魂会说道“不告官司只告天,心 中怨气口难言”。其实此时窦娥的愤恨不仅仅是由于恶势力的打击, 更多的是由于她所坚信与寄托的“天”抛弃了她,使得她怨气难消, 死不瞑目。由此说来,窦娥既是“被选择”死,又是自己选择了死, 而使她一步步选择死的,竟是自己坚信的“天”。更让我们嗟叹万分 的是窦娥至死也没有完全否定自己的信念,而是仍然相信天,发下三桩宏愿。“天”,是窦娥的信念所在,即便一次次地抛弃了窦娥,但 它仍旧成为窦娥死守的信念,这就是窦娥的悲剧。 可见,窦娥的精神不至于被拔高到同命运、同邪恶作殊死抗争,体现

关汉卿《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窦娥冤》课后习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训练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嗟.怨(jiē)提.防(tī)亢.旱(kànɡ)前合后偃.(yǎn) B. 罪愆.(yún)巷.口(xiànɡ)亲眷.(quàn)上朝取应.(yìnɡ) C.服侍.(shì)刽.子(ɡuì)盗跖.(zhì)杳.无音信(yǎo) D.苌.弘(chánɡ)错勘.(kān)甘霖.(lín)古陌.荒阡(mò) 2.下列选项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A.清浊临危倾刻披枷戴锁 B.分辩诀别造蘖望帝谛娟 C.时辰白炼冤枉湛湛清天 D.怜悯推辞连累负屈衔冤 3. 下面有关戏曲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戏曲是以演员表演为中心,以唱、念、做、打等手段为基础,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B. 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是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C.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D. 戏曲中的角色有专门称呼,如:正旦——扮演女主角,外——扮演男主角,生——也叫外末,扮演老年男子,净——俗称花脸,卜儿——扮演老妇人。 4.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被这枷纽.(拘束)的我左侧右偏 ②怎不将天地也生.(产生)埋怨 ③赴法场餐刀 ..(吃刀,挨刀)去呵 ④待我嘱咐他几句话咱.(自己) ⑤我窦娥向哥哥行.(走动)有句言 ⑥兀的 ..(这)不是我媳妇 ⑦受刑法尸骸上烈.(烧)些纸钱 ⑧把你亡化的孩儿荐.(推荐) ⑨官吏每.(每每、常常)无心正法 ⑩断送 ..(发送,指殡葬)出古陌荒阡 A.①③⑥⑦⑩ B.②④⑦⑧⑨ C.④⑤⑥⑦⑧ D.③⑥⑦⑨⑩ 5.下列选项中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他一生创作杂剧67种,代表作除《窦娥冤》之外,还有《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B.《窦娥冤》是关汉卿最杰出、最有影响的作品。它表现一个普通妇女蒙冤屈死的悲剧命运,猛烈抨击了封建社会黑暗腐败的统治,表达了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 C.关汉卿一生“不屑仕进”,长期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既写且演,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9课窦娥冤节选电子课文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中成就最高的。《窦娥冤》是他的代表作。该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这里选的是第三折(相当于第三出),或名“法场”。古代戏曲的人民性和悲剧精神充分体现在其中。 童养媳出身的孝妇窦娥被冤判斩刑,在法场上,她发下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大旱三年。她的行为感动了天地,誓愿果然灵验。 元杂剧“本色”(自然)的语言,“当行”(符合人物身份)的性格刻画也由此可见。 9、窦娥冤① 元·关汉卿 〔外②扮监斩官上,云③〕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Array④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⑤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 旗⑥、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 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 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 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 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元来○也这 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 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正旦唱〕 ①窦娥冤(节选)选自《窦娥冤》(《关汉卿戏曲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版)。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今北京)人。生卒年不详。②[外]戏曲脚色名,扮演次要的男角。③[云]说。即“道白”。 ④[做公的]公差。⑤[净]元杂剧中的角色名称,一般扮演性情恶劣、举动粗野的人物。净的次要脚色称副净。⑥[磨旗]摇旗。⑦[正旦]戏曲脚色名,主要女演员,扮演正面女角。这里指窦娥。⑧[正宫]音乐术语,传统音乐的宫调名称。按元杂剧常规,每一折在开唱时注明宫调。“正宫”意味着本折所有的曲子全部唱“正宫”调。⑨[端正好]曲牌名,即曲子的名称。以下“滚绣球”、“倘秀才”、“叨叨令”等也 都是曲牌名。⑩[盗跖、颜渊]古代春秋时期两个道德对立的人物,一个是强盗,一个是贤人。盗跖是当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

一个“冤”字探到底——我教《窦娥冤》 一探窦娥冤在哪里? 这是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阅读,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把握主要情节和主旨。《窦娥冤》第三折是“旦本”,由正旦窦娥主唱,表现其被押赴刑场处斩的情景,由10支曲子和相关说白构成。从表现方式看,主要是窦娥的唱,而10支曲子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要弄清“窦娥冤在哪里?”抓住10支曲子并不能解决问题,还必须抓住窦娥和刽子手及同婆婆的两次对白。通过对对白和10支曲子的阅读,学生不难明白:窦娥的冤,在于没有害人却被当作了杀人犯押赴刑场受刑。没有杀人,却要被处死,这的确是窦娥的冤屈;可是窦娥为什么会遭受如此冤屈呢?真的就是窦娥“没时没运”吗? 这时,我简要介绍了全剧的完整故事情节: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被典与债主蔡婆做童养媳;十七岁完婚,不到两年就守寡。不久,蔡婆出城讨债,债户赛卢医将她骗至郊外,企图杀人赖债,却被张驴儿父子所救。当张驴儿得知蔡婆家中颇有钱财,且还有一个正当青春的儿媳时,顿生歹念,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则欲强娶窦娥为妻。软弱的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为了迫使窦娥就范,张驴儿在羊肚汤中下了毒,想毒死蔡婆,使窦娥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不料,张父误食了毒汤,一命呜呼。张驴儿恼怒之余,嫁祸于窦娥,并以此相要挟,强迫窦娥屈从。淳朴的窦娥自信清白无辜,毅然选择“官休”。没想到的是,负责审理此案的楚州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庸而又残暴的贪官,他只认钱不认理。在公堂上,滥施淫威,严刑逼供,窦娥被打得皮开肉绽,三次昏死过去,却依然顽强不屈。可是,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窦娥为了保全婆婆,只得含冤屈招,结果被送上了断头台。为什么张驴儿强迫蔡婆嫁给其父,自己欲强娶窦娥为妻,蔡婆屈服了,窦娥却坚决不从呢?为什么窦娥毅然选择“官休”呢?在公堂上,遭受严刑逼供,被打得皮开肉绽,窦娥都没有屈招,当桃杌转而要对蔡婆施以酷刑时她就含冤屈招,这说明什么呢?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对作品的理解深化了:“冤在对官府的信任,如果私了就可能不会有这样的下场。”“冤在她太善良了,如果她自己坚决不承认,也不要紧,最多打死她婆婆。”“冤在她的贞节观念,如果她接受张驴儿的要求,就不会有这么多矛盾发生。”我进一步引导:“那么,归纳一下,从根本上说,窦娥到底冤在何处呢?”通过充分的讨论,师生一起水到渠成地形成了这样的认识:“坚守封建妇道和孝道,却被封建官制所害;遵从封建道德,遵守封建秩序,却死在封建官府的刀下。这就是窦娥的冤屈所在。” 二探窦娥如何申冤? 这一环节旨在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深刻主题,同时也更深入地理解窦娥这个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冤》中的人物性格及艺术形象分析 中文11<1> 陈慧 内容提要: 《窦娥冤》,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作。题目为《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为《感天动地窦娥冤》。全剧四折一楔子,写窦娥被无赖诬陷,又被官府错判斩刑的冤屈故事。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的人物形象,她的性格善良而刚强,有强烈的反抗精神。最初,窦娥只是一个发誓信守孝顺、贞节等封建伦理纲常的妇女,但残酷的现实把她推向深渊。在同邪恶势力的斗争中,她的反抗性格急剧发展,由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到毫不犹豫地进行坚决的斗争。在法场上,她对天地鬼神发出了惊心动魄的控诉,实际是对黑暗社会现实的否定,突出地表现了她不可征服的反抗精神。在临刑时,窦娥发下三桩誓愿表明冤屈,三桩誓愿的实现,强烈地表现了窦娥对自己行动的肯定,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现了窦娥复仇的愿望和不可征服的精神力量。本文主要通过:善良而多难的窦娥;具有悲剧性格的女子;刚烈不屈的反抗精神以及关汉卿创作的主旨等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窦娥这个人物形象。 关键词:善良不幸;悲剧性格;反抗精神 引言: 《窦娥冤》是关汉卿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悲剧代表作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代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坚强而反抗的妇女

关汉卿《窦娥冤》(教案)

窦娥冤 一、教学目的 通过课文教学,深刻认识元代社会的恶人横行、官吏贪暴、法制黑暗、政治腐败理解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使学生领会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二、教学重点 窦娥正直善良、宁死不屈的性格 戏剧如何通过唱词、科白刻划人物形象、展开矛盾冲突的写作技巧 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三、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我国古代杂剧形式上的一些特点 四、教学方法 诵读、解析、鉴赏 五、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约生于十三世纪初叶,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共创作了60多个剧本,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郭沫若说过,关汉卿能够“爱人民之所爱,憎人民之所憎”。他的杂剧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的社会现实,又关于把现实和理想结合起来,赋予他所肯定的人物以理想的光辉,表达出人民的美好愿望。 (二)元杂剧知识 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有的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形象分析 窦娥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画廊上的光辉形象。她的性格既温柔善良又坚强、勇敢;她既恪守封建礼教,又对封建礼教抱有反抗的精神的女子形象。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十七岁成了年轻的寡妇,独守空床,孤苦无依。厄运一连串降到她身上,使她怀疑“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优,谁似我无尽头”!“莫不是前世里烧香不到头,今也波生招祸优”,因而产生了“劝今人早将来世修”的思想,并更加安分守己地生活着。窦娥的性格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之中,从小受到父亲窦天章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教育,形成“好女不嫁二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侍公姑,敬夫主,和妯娌,睦街坊”这样所谓的“三从四德”的封建女性教育。因此在她看来,不越轨,行孝道,修德行,才能时来运转。于是她尽力去实施:丈夫死后,“我将这婆待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顺口”。在官场衙门,她无辜遭三遍毒打,不肯屈招“药杀公公”.但当贪官要逼打蔡婆婆时,她“怕婆婆年老,受刑不起,只得屈认了”.她的屈招是出于不忍心让婆婆挨打的善良之心,也是她为免婆婆受苦而尽的一点孝心,“本一点孝顺的心怀,倒做了惹祸的胚胎”。她被绑赴市曹行刑时,还替婆婆担优,“怕只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枉将她气杀”,因而提出走背街。多么纯洁善良的心灵!她负屈而死,托梦要求伸冤之时,一再嘱咐父亲将孤苦年迈无人待养的婆婆“收恤家中,替孩儿尽养生送死之礼”。这既是对她敦厚善良性格的刻画,也表现了她的孝道观念。这样的种

种行为都是窦娥对封建道德的恪守,同时也表现其善良的本质。 窦娥的骨子中又充满了叛逆,而这种叛逆是根植于窦娥对封建“孝”与“礼”的遵守。她的叛逆表现在蔡婆婆让她嫁给张驴儿时,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婆婆,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儿媳与婆婆的关系是相当的微妙的关系,作为恪守封建家长制思想的窦娥来说,对婆婆说出“不”字,是十分不能让人理解的事情。而窦娥为了恪守贞节而公然的反对婆婆的做法,可见封建思想在其内心已扎根。在张驴儿诬陷窦娥杀死自己其父时,她毫不畏惧,要与张驴儿对簿公堂,窦娥希望能够在公堂之上,还其清白之身,寄希望于官府,但是现实并不是她想象中的那样,贪官将其拷打,但是她毫不畏惧,宁死不屈。这正是窦娥坚强性格的表现。窦娥为自己的冤死抱有极度的愤恨心里,因此她在刑场上发下三桩誓言:血飞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这充分表现了窦娥对社会黑暗的不满与抗争。即使化为厉鬼她也没有放过为自己洗清冤屈,在窦天章案前“弄灯”“翻文件”,鬼魂在公堂上为自己洗冤,这正是窦娥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世事的不满。 窦娥生活在封建社会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孝道思想和节烈观念当然会对她有很大影响,并起一定的支配作用。她有刚直正义敢于斗争的性格特点,又有深刻的封建伦理观念,二者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一个艺术形象的成功与否,决定于对生活概括的深度、广度以及性格是否鲜明生动.窦娥刚直正义的性格和节烈观念,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妇女的优秀品质和思想局限的高度概括,其形象无疑是真实鲜明生动的。

窦娥冤教案_3

窦娥冤教案 教学目的: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教学难点:杂剧的语言。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赏读法。第一课时了解元杂剧、赏析第一部分一。教学导入:元朝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一段辉煌的时期,杂剧成为当时一种流行的文学样式,涌现出了大批戏曲名家。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汉卿的《窦娥冤》,了解元杂剧的艺术特色。二。元杂剧与关汉卿:1。关于元杂剧的知识: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完整的戏剧形式,元杂剧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在结构上,一本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剧的一幕或一场,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较大的自然段落,四折一般分别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可以加一二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类似现代剧中的序幕;也有的放在两折之间,相当于后来的过场戏。

但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每本杂剧的末尾有两句、四句或八句对语,用以概括全剧内容,叫做“题目正名”。如《窦娥冤》结尾的“题目”是“秉鉴持衡廉访法”,“正名”是“感天动地窦娥冤”。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表示这一折自以下各曲均属。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类又可分为外末、副末、冲末、大末、小末;正旦、外旦、贴旦、老旦、花旦;副净、二净等。其中正末为男主角,正旦为女主角。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杂剧的舞台演出由“唱”“白”“科”三部分组成。唱是杂剧的主要部分。除楔子中可由次要角色唱以外,一剧四折通常由主角一人唱到底,其他角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剧本中的唱词,即曲词,是按照曲牌规定的字数、句法、平仄、韵脚填写的,也可以在曲牌的规定之外,适当加入衬字或增句。每折的曲子必须一韵

窦娥冤 答案

《窦娥冤》第一课时答案 1.C2.D学习交流2 答案:关汉卿是一个坚强不屈,势与黑暗势力作斗争,充满反抗精神的正直的全能戏剧家。 东海孝妇①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②。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馀年,久累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③。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④。时于公为狱吏⑤,曰:"此妇养姑十馀年,以孝闻彻⑥,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⑦,哭于府而去。 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⑧,因表其墓⑨。天立雨,岁大熟。 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⑩。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11),又缘幡而下云。 【注释】①本篇写孝妇周青因冤狱受死刑,上天为之感动。构思出人意表。元人关汉卿《窦娥冤》本事即源于此篇。东海,郡名,汉时郡治在郯(今山东郯城县)。②姑:婆母。谨:恭敬。③拷掠:拷打。毒治:严刑审问。④诬服:承认不实之罪,犹言屈招。⑤于公:汉丞相、西平侯于定国之父。《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云:"其(于定国)父于公为县狱吏、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其中并载东海孝妇事。⑥闻彻:闻名四方。⑦狱词:论罪文书。⑧身祭:亲祭。⑨表其墓:即在墓前树碑,以表彰其孝行。表,作动词用。⑩幡(fān帆):长幅下垂的旗帜。(11)标:竹杆顶端 【译文】据《汉书?于定国传》记载:汉朝时,东海有一个孝妇,很早就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婆婆想让她再嫁,但她坚决不肯。婆婆对邻人说:“媳妇侍候我实在幸苦,我老了,拖累年轻人太久了,怎么办呢?”后来,婆婆就上吊自杀了。她的女儿就到官府告状说:“那妇人杀了我母亲。”官府就拘捕了孝妇,用刑具拷打惩处她,孝妇实在受不了那种痛苦,违心地被迫承认自己有罪。当时于公担任狱吏,认为这个妇人赡养婆婆十多年,以孝顺而出名,一定不会杀人。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于公争辩而不被理会,就抱着那案件的供词在太守住所痛哭后离去。太守最后杀了那妇人。孝妇被杀后,郡中大旱,三年没有下过雨。后任太守到任后,于公说:“孝妇不应当被判死刑,前任太守冤杀了她,过失就在这里。”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的墓,在墓前刻石,表彰她的德行,天立即下起雨来,当年获得丰收。从此人们非常敬重于公。 干宝的《搜神记》则使得“东海孝妇”的故事更为完善,它补充交待了孝妇名叫周青,同时还叙述了周青将死的一个情节:周青将被处死时,请求用车载着十丈长的竹竿,用来悬挂五色长幡,当众立誓说:“我若有罪,甘愿被处死,血会顺着流下;我若是冤枉而死,血会向上倒流。”刚处死了她,那血是青黄色的,沿着长竹竿往上流,到了竿顶,才又沿着幡而流下。据说《窦娥冤》中窦娥就是以她为原型的。其中窦娥临刑前唱到:“做甚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其中“孝妇”说的就是她。 第二课时答案 1楔子的作用是什么?对故事由来作简单介绍。引出下文。 2 窦天章上场后独白的作用是什么?这类独白有何特点?交代全剧故事的缘由,是窦娥不幸命运的开始。特点:大都是用短句,符合口语习惯。质朴简练,以把事例交代明白为标准,忌啰嗦。多使用当时的口语词汇。 3 张驴儿、蔡婆婆各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张驴儿:泼皮无赖,品行恶劣,是旧社会黑暗势力的代表。他的救人纯属巧合,救人后他立即乘人之危,要赚人家便宜。赚人家便宜不成即生杀人之心。错杀了父亲又把责任推到窦娥身上,他的行为恶劣之极。 蔡婆婆:善良,逆来顺受,怯懦。面对张驴儿父子的强娶动摇不定,间接导致了都饿得悲剧。 4 语言特点(此题各位老师自己加些分析) 口语化,通俗易懂,非常接近生活中的口语。作者不愧是“本色派”代表。 个性化。紧扣剧中人物身份地位,使人物性格鲜明。比如窦娥的反抗性格。 第三课时答案 1 “窦娥冤”“冤“在何处?如何造成的? 无辜受屈。窦娥拍连累婆婆而屈打成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严刑逼供,草草结案。造成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 关于《滚绣球》的思考 (1)本曲的主旨是什么?对天地鬼神的怨恨,以及强烈的反抗精神。 (2 )天地鬼神象征着什么?封建统治者。黑暗现实。 (3)本曲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呼告对比反问反复对偶借代 3 关于三桩誓愿 (1)窦娥发下了哪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2)这三桩誓愿分别是由什么典故想到的?略 (3)这三桩誓愿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是否可以互换位置? 第一个誓愿:她希望刑场上的人们能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第二个誓愿:她希望自己的冤屈能够感动上帝(老天爷); 第三个誓愿:她不仅希望个人的冤屈得到伸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恶人。逐层递进。不能换。(4)这三桩誓愿两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作者这样写的意义是什么? ①三桩誓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 ②它着力表现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种精神甚至产生了感天动地的力量。 ③三桩誓愿充分体现了人民伸张正义,杀尽贪官污吏,洗雪冤屈的反抗意志与良好愿望。 浪漫主义手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手法的结合。现实主义:由于政治黑暗,吏治腐败,致使孤苦无告的窦娥惨遭杀戮,蒙此奇冤。现实主义的描写使我们认识到窦娥冤狱的典型意义,认识到当时社会制度的残酷、吃人本质。浪漫主义: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实是因冤而怨,连“皇天也肯从人愿”,才能一一应验。

窦娥冤导学案答案版

《窦娥冤》导学案 《窦娥冤》导学案一 【本节课学习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特点,初步了解关汉卿戏曲语言的艺术特色 (2)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 (3)梳理课文结构 (4)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学习重点】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主旨

【课前预习】 一、作者与元杂剧介绍: 1、关于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字德辉。其代表作有《倩女离魂》)、白朴(字太素,号兰谷。其代表作有《墙头马上》)、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其代表作有《汉宫秋》)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可见他的才艺、生活和个性。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一生创作杂剧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8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关汉卿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

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元代人说他:“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 《窦娥冤》的题材取本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孝妇”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长期流传于民间。关汉卿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并参考了当时有关的戏曲创作,完成了这部著名悲剧的创作。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窦娥冤》已不再是民间传说中的“东海孝妇”故事的翻版,而是一部深刻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 2、关于元杂剧: 弄清杂剧与元曲的关系。 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属于元曲中的小令,其特点是一宫调一曲子,与小令并列的是一个宫调内几支曲子,叫(套曲);小令和套数合在一起叫(散曲);(元杂剧)与散曲合在起起称为元曲。(说明:请根据上面这段话,用几个大括号表示小令、套曲、套数、杂剧、元曲的关系。)

古代文学崔莺莺、张生、红娘、窦娥的人物形象分析[1]

《西厢记》里的主要人物莺莺、张生是王实甫精心刻画的人物形象。尤其是莺莺的形象 ,在作品中得到了相当精细的刻画 ,她的性格明朗而又丰富。莺莺是大家闺秀 ,她在作品中的唱词又是节奏舒展 ,色彩华美 ,感情含蓄 ,与婉约派词风相似。作者用写实主义的笔法 ,加以艺术的创造 ,从而把一个活脱脱的古典中的现代青年女子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在作者笔下 ,莺莺始终渴望着自由的爱情 ,并且一直对张生抱有好感。只是她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 ,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 ,但她有血、有肉、有情感 ,她有喜、有忧、有个性。她情窦初开 ,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轻易流露乏真情 ,不少女特有的羞涩;她不满包办婚姻 ,想追求自由幸福 ,但又瞻前顾后 ,顾虑重重 ,不敢彻底背叛封建礼法 ,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获得爱情的可能 ,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一会儿眉目传情 ,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 ,随即赖个精光……因为她的这种性格特点 ,剧情变得十分复杂。作者就是从其人物形象的真实性下工夫 ,从各方面体现其性格特点。 一、敢于追求婚姻自主的幸福爱情生活 崔莺莺是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带着青春的郁闷上场。她渴望爱情 ,但又不肯露真情 ,一旦步入爱河 ,便热情奔放 ,势不可当。正是由于她渴望爱情 ,当她遇到了风流俊雅的张生 ,四目交投 ,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按照封建礼教的规定 ,为女子者 , “非礼勿言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莺莺竟对张生一步一回头 ,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是引人注目的举动 ,作者让观众清晰地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莺莺佛殿奇逢张生之后 ,心里再也没有平静过。作者写她相当主动地希望和张生接近。她知道那“傻角”月下吟诗 ,便去酬和联吟: “兰闺久寂寞 ,无事度芳春 ,料得行吟者 ,应怜长叹人。”道出了一个青春少女对爱情的渴望。月夜听琴:晓知张生对自己情深意长 ,不禁长叹: “你差怨我 ,这都是俺娘的机变 ,非干是妾身的脱空;若由得我呵 ,乞求得效鸾凤。”可见她对张生是处处留情的。而她的态度 ,张生也看在眼里他们心有灵犀 ,彼此都感受到相互的爱意。正是由于莺莺从一开始就对爱情炽热地追求 ,才使得她一步一步地走上了违背纲常 ,反抗封建礼教的道路。 莺莺执著热烈地追求心中的爱恋。她对张生的爱 ,纯洁透明 ,没有一丝杂质。当张生被迫上京考试 ,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 ,蝇头小利 ,拆鸳鸯两下里” ;长亭送别 ,她给张生把盏时的感触是“但得一个并头莲 ,煞强如状元及第” ;她给张生最郑重的叮咛是“此一行得官不得官 ,疾便回来” ;她担心的是张生不像她那样爱得专一 ,一再提醒他“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在她的心中 , “情”始终是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至于功名利禄 ,是非荣辱 ,统统可以不管。 二、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 然而强烈追求爱情只是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 ,加上对红娘有所顾忌 ,因此 ,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 ,聪明而涉狡狯。例如她看见红娘送来张生的“简帖儿” ,勃然变色 ,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生 ,其实传去的却是私约张生相会的情诗。等到张生到后花园去赴约 ,她又忽然变卦 ,正儿八经地把张生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 ,把张生弄得七颠八倒 ,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 ,没人处便想张生 ,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身大家闺秀 ,有时黠谲多端 ,有时又扭捏尴尬时 ,都会让读者哑然失笑。在作品中 ,王实甫让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 ,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 ,又是忐忐忑忑 ,读来让人觉得鲜活、生动。 三、由追求爱情幸福走向对封建礼教的叛逆 ,闪耀着鲜明的时代精神 文学作品 ,不管它使用的是历史题材 ,还是传说故事 ,它不能不打上作者生活时代的烙印 , 不能不受到时代思潮的影响 ,不能不反映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 《西厢记》自然也不例外。作者所处的元代 ,对于妇女来说 ,封建礼教的束缚像毒蛇一样缠束着他们 , “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就是当时的婚姻礼法 ,制约着一代又一代青年男女。但现实青年男女不愿受到封建婚姻制度的禁锢 ,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 ,追求幸福生活。剧作者王实甫就是通过一个柔弱女子不堪忍受封建婚姻礼法 ,强烈追求自由婚姻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一单元1 窦娥冤 关汉卿教案(3)

窦娥冤 教学目标: 1.了解元杂剧的有关常识。 2.理清《窦娥冤》的情节结构,弄清杂剧内容。 3.理解主人公窦娥的性格特征,概括杂剧的主题。 4.分析体会元杂剧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戏的开头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责与结尾要感天动地之间的矛盾。 2、对[端正好][滚绣球]等曲子的理解,以及对全剧情节高潮的认识。 3、情节冲突和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赏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3 第 一 课 时 一.教学导入: 在我国古代,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事情的结局都让人觉得凄凉悲惨,但人们都会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加在他们的身上,比如梁山泊与祝英台,虽生不能在一起,但人们让他们死后双双化蝶也算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刘兰芝和焦仲卿虽被逼而死,但两坟相依,两树相连,也是人们对他们的美好祝福吧!今天我们又将看到一个凄惨悲痛的富有浪漫气息的古冤案——《窦娥冤》。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 (一)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1)题目: 杂剧剧本结尾处有总括全剧情节的对句。对句末句为剧名全称。如《窦娥冤》:“秉鉴赏=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怨”。 (2)结构: 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个完整的故事,如《窦娥冤》。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如《西厢记》。 ①折是音乐组织的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的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的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的“幕”。 ②有的杂剧还有“楔xiē 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的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也有变例,如《西厢记》第四本就出现了莺莺、张生、红娘轮唱的情况。《窦娥冤》属旦本。 (3)角色: ①扮演的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 ②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 ③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 ④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kuí。 ⑤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 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lái 儿(小厮sī)。 (4)宫调: 乐音七声:宫、商、角、徵zhǐ、羽、变徵、变宫。 以宫为主的调式称“宫”,余称“调”,合称“宫调”。不同宫调之声情不同。《窦娥怨》第三折用正宫,适于表现“惆怅雄壮”的思想感情。 (5)套数: 亦称联套,是将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按照一定规则连缀起来,每套必有[尾],亦称[煞]。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的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窦娥冤》

窦娥与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窦娥与窦天章的人物形象 《窦娥冤》是中国杂剧里著名的悲剧,作品通过刻画窦娥的悲剧性格,展示悲剧性的矛盾冲突,描写了封建制度给被压迫人民造成的社会悲剧,“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撕裂给人看”窦娥高尚的品格和悲苦的命运,构成她性格的特征,她的遭遇是悲苦的,抗争是坚强的,结局是悲惨的。窦娥具有美好高尚的品质,首先表现在她的坚贞不屈的性格,然而,由于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反抗势力的相对弱小,这就构成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冲突。这种矛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法解决,作者不甘心让被压迫人民无声无息地死去,不肯让真,善,美的东西被无辜毁灭。这折戏里运用独特的构思,创造了独特的悲剧美,窦娥一出声,阴风飕飕,杀气腾腾,气氛凄烈悲壮,使窦娥的形象更加光彩照人,构成一种悲剧的壮烈美。最后,三桩誓愿实现,冤案平反昭雪。悲剧性矛盾,处处化为喜剧性的结局,体现了中国古典悲剧的特征。 在元代,社会秩序混乱,官吏贪墨,阶级冲突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冤狱重重,悲愤屡屡发生。《窦娥冤》戏剧情境的形成,与此有着密切关系。像张驴儿这类无恶不作、横行乡里的社会渣滓,其无法无天的罪恶图谋,竟然有官吏为之撑腰,衙门成了罪犯逍遥法外的场所。世事的荒谬乖错,可见一斑。在这里,《窦

娥冤》情节发展的偶然性,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必然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她被刽子手捆绑得不能动弹,满腔的怒火和怨气,喷薄而出,她骂天骂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并且发出三桩奇异的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降雪、干旱三年;她声明:“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若没些儿灵圣与世人传,也不见得湛湛青天。”她要苍天证实她的清白无辜,她要借异常的事象向人间发出强有力的警示。关汉卿写窦娥发誓后,浮云蔽日,阴风怒号,白雪纷飞,这一片浓重的悲剧气氛,把窦娥含冤负屈悲愤莫名的情绪推到极限。很明显,通过这惊天动地的描写,关汉卿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剧本的写窦娥的三桩誓愿相断应验。 耐人寻味的是,窦娥的冤案,最终却是由她的已任“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的父亲出来平反。窦天章当然不属贪官墨吏,可

《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第二节《窦娥冤》与关汉卿的悲剧创作 从创作背景看,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吏治腐败、社会混乱,极度恶化的生存空间) 从选材看,作品具有鲜明的倾向。(紧扣“冤”字,由歌颂到批判) 从组织材料看,有意指向社会原因。(非个人责任、非误会因素,社会悲剧) 从构建情节看,有意突出被压迫者的斗争精神。 第三节《窦娥冤》的悲剧意义 第四节关汉卿的艺术成就 关汉卿的杂剧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和贡献,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在当时也是颇具影响。如:与他差不多同时期的著名作家高文秀被称为“小汉卿”,稍晚一些的南方作家沈和甫被称为“蛮子汉卿”,关汉卿成为一代风标。其艺术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揭露社会黑暗残暴,歌颂被压迫者的反抗斗争。前面我们分析《窦娥冤》知道,关汉卿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立足于现实,紧紧抓住元蒙统治者的残酷、腐败和人民无可摆脱的悲惨命运这个现实生活的本质,在自己作品中予以深刻揭露和无情鞭挞。细节描写的真实性、人物矛盾的典型性以及鲜明的倾向性,使关汉卿的作品成为元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但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现实主义的,还闪耀着强烈的理想光辉,具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与同时代的其他杂剧作家相比,他的作品独特之处就在于以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苦难为满足,还着重写出被压迫者身上蕴藏着的反迫害、反奴役的斗争精神。关汉卿笔下的主人公大多处于弱者的地位,但他们敢于同各种恶势力斗争,并凭着他们的决心、智慧和力量战胜敌人,赢得胜利。关汉卿善于写悲剧,但没有哪个作品是纯粹的悲剧。或者悲剧的主人公在喜剧的情节中转化为胜利者,或者制造悲剧的人最后受到惩处。即使是《窦娥冤》这样的大悲剧,主人公含冤而死,但她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终于使坏人受到惩办,冤案得到平反昭雪。 第二,善于塑造各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关汉卿是一位塑造人物形象的高手。在他的作品中,活动着元代社会几乎是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这些人物,

论《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f13745709.html, 论《窦娥冤》的人物塑造 作者:张军 来源:《广告大观》2019年第05期 摘要:“文学即人学”。大凡优秀的戏剧作品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人物形象,他们大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成为艺术长廊里不朽的典型形象,甚至成为某些剧目的代名词,关汉卿的《窦娥冤》和里面的窦娥便如此。 关键词:人物塑造;关汉卿;窦娥;双重性格 “人物是一切好戏的根源。”刻画人物,塑造典型形象是戏剧的中心任务,离开人物形象塑造,即使故事情节再复杂离奇,场面再精美别致,也不可能称为一部好的作品。有些作品昙花一现,其根本原因在于编剧只顾编故事,造悬念,玩技巧,忽视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大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作品,其中都有一个或几个塑造的很成功的人物形象。甚至若干千年流传的经典剧目,其中的主要人物会独立于剧目之外形成戏剧艺术形象不朽的经典人物之林,他们仿佛活在我们精神生活之中永不离去,或成为该剧目的代名词。中国古典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和其中的主要人物窦娥即是如此。提起《窦娥冤》就为窦娥的命运而嗟叹,而惋惜,而鸣不平。这正是伟大的古代戏剧家关汉卿在《窦娥冤》一剧中所塑造的窦娥这一平民女子形象的巨大成功。成功之处的关键在于窦娥的形象塑造,使用了“双重性格”塑造的手法。即“依顺、孝顺、善良”和“逆反、不屈、刚烈”性格特征的分别和对比在人物行动中的表现,使得窦娥这个“爱憎分明,柔逆交集”平民小女子产生了丰满、可信、可亲、可惜、难忘等令人难以言表,倾倒式的同情爱怜的审美情感反应。直到今天,人们生活中偶遇冤屈不快,常脱口而出“真比窦娥还冤”的口头禅,这就是戏剧人物塑造成功的地位和价值所在,也是中国古典悲剧《窦娥冤》中窦娥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所在。 窦娥是一个善良、依顺、孝顺的人。窦娥三岁丧母,七岁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不到二十岁便做了寡妇,小小的窦娥就尝尽了贫苦,她忍受着无边的苦难。显然她对着死水般的生活是哀怨的,但她把它归结为前世注定的,是典型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的思想,她在悲剧命运前从未想过改变现状,而是消极处世,顺时而处,随遇而安,情愿逆来顺受,尽孝守节。窦娥的依顺还表现在她具有强烈的贞操观,这也是封建文化塑造的窦娥的性格,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婚,窦娥极力克制人的自然本能要求,虽然她也曾有空房难守的感叹,却始终恪守“一女不嫁二夫”的戒律,从这里可以看出,窦娥是贞节观的自觉遵守者,也是这种思想的维护者。窦娥虽遭年幼失母、少年离父、青春丧偶等一连串的人生打击,窦娥身上有着高贵的品质,她善良,孝顺,对婆婆尽心服侍,她活着仿佛就是为了尽孝,关汉卿在剧中也着力描述了这一点。当张驴儿父子逼迫窦娥和蔡婆婆两人成婚,窦娥劝婆婆她怕婆婆一时糊涂毁掉了自己的名声,同时也是出于对婆婆的关心,也体现了她的孝道。在大堂上,昏庸的官员想将她屈打成招,但她并没有屈服,但當听说要打自己的婆婆时,窦娥马上招供:“住住住,休打我婆婆,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窦娥艺术形象分析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的很多杂剧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关汉卿在剧中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 窦娥善良、温硕、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善克制,就是这样一个人人皆怜爱赞扬,对世道毫无触犯的女性,却被大千世界所不容,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吞噬。追究其原因的话,也是分为了社会与窦娥本身性格的两个方面吧。 首先是社会。当然发生这种事情的社会一定是个贪官污吏横行的年代,在这个黑暗的年代里,难免会有很多带有悲剧色彩的人被黑暗所吞噬。而且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人心已经被大量的黑暗所腐化,所以导致这些在我们现在人看来简直是闹剧的事情发生。 然而,窦娥的性格特点也是造成这悲剧的一大原因。而窦娥性格的塑造,也正是为了控诉这个黑暗的世界,让人们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刻的了解。那么就来分析一下窦娥这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首先便是窦娥十分的善良。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然而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的强烈讽刺,像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却是非不明,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窦娥的善良也与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也是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得社会的本来面目暴露在我们的面前。 其次是窦娥具有反抗的精神。原来窦娥可能是个遵从封建而且相信“青天大老爷”会主持正义,赏罚分明。但她被不分青红皂白的严刑拷打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觉醒了,看清了“衙门自古向南开,就中无个不冤哉”的社会真相。在《滚绣球》一曲中,她猛烈地指责天地鬼神不分清浊,混淆是非,致使恶人横行,善人受刑。然而,这不只是对鬼神的批判,也是对世间缺乏正义感的批判,当然也是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所以透过窦娥的反抗,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当今社会的不满,也想要控诉封建主义。也希望有更多人看到这样的一个无力的反抗者之后有些许的触动,对于当今社会有一些思考。 然而在刑场哭别这一场戏中,也表现了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了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