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渔父 练习及答案

渔父 练习及答案

《渔父》练习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检测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渔父见而问之曰(2)子非三闾大夫与

2、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憔悴(2)形容

(3)圣人不凝滞

..

..于物(4)何故深思高举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是以:见: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糟:歠:醨: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为: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汶汶: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枻: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1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12、何故至于斯?

13、圣人不凝滞于物

1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1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16、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17、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18、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4、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二、句子翻译:

1、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三、填空:

1、,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新沐者必弹冠,。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5、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

四.选择题

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

..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而去莞尔:大笑的样子

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

..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

..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

..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汗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

1、找出句中通假字,并作解释:

(1)渔父见而问之曰“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

2、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颜色:脸色

(2)形容

..枯槁形容:形体容貌

(3)圣人不凝滞

..于物凝滞:拘泥,执着

(4)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1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于:在

12、何故至于.斯?于:到

13、圣人不凝滞于.物于:被

1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为:呢

1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以:用,拿。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16、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而:并且,而且

17、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而:并且,而且

18、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而:表修饰连词

4、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是以见放。(被动句)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句)

二、句子翻译:

1、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在江边上边走边吟唱,脸色憔悴,身体枯瘦容貌清癯。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整个世界全都肮脏不堪只有我干净,人们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能够不被外物所拘泥,并能随着世道变化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您为什么偏要遇事深思、行为出众,让自己被放逐呢?”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怎么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蒙受那污浊的外物?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开了。

三、填空: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3、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5、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四、1.A B项洗头, C项改变,变化,D项微笑的样子。

2.C 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3.B 连词,表转折。

渔父知识点梳理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憔悴,形容 ..枯槁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玷辱。 ..,受物之汶汶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 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4.被动句 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八、重点语句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配套练习

渔父 (时间:40分钟满分:60分) 一、基础巩固(25分,选择题每题3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 B.鼓.枻而去?鼓:敲打[ C.遂去.,不复与言去:前往某地 D.何故至于斯.?斯:这个地步 解析:去:离开某地。] 答案:C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安能以.身之察察安能以.皓皓之白 B.渔父莞尔而.笑则噪而.相逐 C.沧浪之.水清兮?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D.子非三闾大夫与.不复与.言 解析:D项,与:同“欤”,助词,译为“吗”/介词,跟,同。 答案:D 3.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 ..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 ..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 ..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于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解析: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答案:C 4.下列句子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屈原既放 B.游于江潭 C.是以见放?D.圣人不凝滞于物 解析:B项,状语后置句,A、C、D项,被动句。 答案:B 5.名句默写。(3分) (1)________________,而能与世推移。 (2)新沐者必弹冠,________________。

(3)沧浪之水清兮,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圣人不凝滞于物 (2)新浴者必振衣(3)可以濯吾缨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落到这种地步? (2)全世上(的人)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沉醉不醒只有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3)(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鱼的肚子里。 (4)哪里(或怎么)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受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二、阅读鉴赏(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贾生名谊,雒阳①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②,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③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四年级渔夫阅读理解精选带完整答案

1、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乐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临死前,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教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上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实在冻得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 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1.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里改正。 专研学问()不骄不燥()不付众望()雪越下越及() 2.“赫然”的意思是_________;“两个雪人”主要说明_________。 ①雪之大。②等的时间太久。③引人注目的事物突然出现。 3.下面的几句话分别表现了杨时的哪种品质? (1)四十多岁,学问高,但寻师访友。() (2)冻得受不了,也不叫醒老师。()

(3)在雪中,站成了雪人。() 4.写出文中令你感动的句子,说说你为什么感动。 2、战胜命运的孩子 有两个孩子。一个喜欢弹琴,想当音乐家;一个爱好绘画,想当美术家。 不幸得很!想当音乐家的孩子,突然耳朵聋了;想当美术家的孩子,突然眼睛瞎了。 孩子们非常伤心,痛哭流涕,埋怨命运的不公平。 恰巧,有位老人打他们身边经过,听见了他们的yuàn hèn( )。老人走上前去,先对耳聋的孩子比划着说:“你的耳朵虽然坏了,但眼睛还是明亮的,为什么不改绘画呢?”接着,他又对眼睛瞎了的孩子说:“你的眼睛尽管坏了,但耳朵还是灵敏的,为什么不改学弹琴呢?” 孩子们听了,心里一亮,他们擦干了眼泪,开始新追求。 说也奇怪,改学绘画的孩子,渐渐感到耳聋反而更好,他可以避免一切干扰,使他的精力高度专注。改学弹琴的孩子,慢慢地也觉得失明反倒有利,他能够免除许多无谓的烦恼,使心思无比集中。 果然,耳聋的孩子,后来成了关术家,mínɡyánɡsìhaǐ( ),艺术超凡;眼瞎的孩子,终于成了音乐家,誉满天下,技艺卓绝。 一天,美术家和音乐家又遇见了那位老人,他俩十分激动,拉住老人连连道谢。 老人笑着说:“不用谢。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当命运dǔsè( )了一条道路的时候,它,常常还会留下另一条道路的!” 1.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1分) 2.根据拼音写词语(3分) 3.从文中找出近义词(3分) 埋怨()举世闻名()艺术超凡() 4.文中加点的词“果然”是指.文中是指 和一致。(3分)

《老人与海》中考常考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部分 1)老渔夫已经(84 )天没打到鱼了。 2)老人太太留下的遗物中,有两幅图画。它们分别是(《耶稣圣心图》)和(《考伯瑞圣母图》)。 3、老人出海时从来不带饭,他只带(.一瓶水)。 4、老人仅仅只是抓到那条大鱼,不算回来的时间,花了将近( 3 )天。 5、老人抓到大鱼后要带回去,可却把(鲨鱼)引来了,把他的大鱼全给吃了。 6、老人在大鱼遭鲨鱼偷吃时,英勇地把鲨鱼杀死,并说:人不是生来就被打败的,人可以毁灭,但不能(挫败)。 7、经过鲨鱼群的偷吃,大鱼还剩下(鱼头) 8、老人用(鱼叉)打败了第一只鲨鱼。 9、这条鱼从鼻尖到尾巴总共(18 )英尺。 10、后来,浪把(鲨鱼)的遗骸卷上岸,又卷回了大海。 第二部分 1、本文主人公是(A )。 A. 老人 B.小男孩 C.皮里哥 3、老人早上一般会喝什么,那是他一整天的营养(A )。 A.咖啡 B.果汁 C.含矿物质的水 4、老人抓那条大鱼,花了将近(C )。 A.2天 B.4天 C.3天 5、什么鱼最后将大鱼吃掉了(B )。 A.鲸鱼 B.鲨鱼 C.食人鱼 6、老人打算怎样处理鱼头?(A ) A.让皮里哥劈碎,放进捕鱼机里 B.将它当作晚饭吃掉 7、老人有着怎样的精神品质(C ) A.宽容 B.善良 C.不怕挫败 8、老人打的大鱼有多长(B ) A.17英尺 B.18英尺 C.20英尺 9、小男孩跟老人打鱼跟了多少天(C ) A.20 B.30 C.40 10、老人名叫(A ) A. 桑提亚哥 B.皮里哥. 第三部分 1、《老人与海》的作者是(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 2、圣地亚哥是(古巴)的一个老渔夫。 3、圣地亚哥曾经和一个黑人比赛(掰腕子),比了一天一夜,最后终于战胜了对手。 4、圣地亚哥十分(孤独),只有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子总跟他在一起。 5、老人在每天早上负责(把曼诺林叫醒)。 6、圣地亚哥爱大海,他认为海是(女人)。 7、一段时间,老人独自乘小船打鱼,他连打了(84 )天,但一条鱼也没有捕到。 8、曼诺林的父母认为老人运气差,让孩子搭另一条船出海,果然第一个星期就捕到( 3 )条好鱼 9、在第85天,老人终于钓上来了一条大(马林)鱼。 10、老人与大鱼整整搏斗了( 两天两夜)。 11、在与大鱼搏斗了(两天一夜)的时候,老人回想起年轻时在卡萨兰卡跟一个黑人比赛掰手腕的经历。 12、与大鱼搏斗时,老人饿了,就从(金枪鱼)身上割下几片肉,放在嘴里慢慢嚼。 13、在老人得到大鱼的一个多小时后,鲨鱼嗅到了它的(血腥)味跟踪而至抢吃鱼肉 14、老人用(鱼叉)杀死了第一只鲨鱼。 15、在随后的搏斗中,他改用(短棍)与鲨鱼搏斗。 16、鲨鱼吃光了鱼肉,只剩下(鱼头)和(鱼尾)留给了老人。 17、在拖鱼返回的途中,老人共遇到了鲨鱼的(五)次袭击。

浙江省金华市云富高级中学高中苏教版语文必修五 第三专题《渔父》同步练习2

《渔父》同步练习 一、基础落实 1. 文学常识填空。 屈原(前339?~前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2. 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 ..(mén )三闾.(l ..(qiáo cuì)餔.糟(bū)歠.醨.(chuó lí)汶汶 ǚ)鼓枻.(yì)莞.尔(wǎn)濯.缨(zhuó) 3. 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 ..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 ..而葬于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3.A 点拨:B项洗头, C项变化,D项江水。 4.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 ..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 ..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 ..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4.C 点拨:凝滞: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15篇渔夫阅读答案

P74翻浆的心 8.“青年”是一个孝顺父母、淳朴善良、热心助人的人。 9. (1)指我在弄清事情的真相后灵魂受到的震动和心里的不平静。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极强贬义色彩的词语,形象描绘出搭车“青年” 在司机的故意折腾下的狼狈情态,表现出“我”对他的鄙夷和厌恶。 10.参考示例1: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先前“青年”一系列“偷东西”的行为最后却发现是“青年”的善举,“坏人”原来是好人,结局出人意料,而细节的交待又和前面相照应,使结局又在情理之中。参考示例2:结尾戛然而止,引人深思。 以“我”的感受收束全文,突出了我在知道真相后心里的不安和愧疚,更引起读者对这种现象的思考。 11.主题: 小说嘲讽了当今社会“人心惟危”的现象,呼唤社会相信善良,彼此信任。看法: 参考示例: 社会的和谐需要信任和真诚。虽然当今社会确实存在很多积弊,“农夫和蛇”的故事时有发生,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怀疑善良和美好,拒绝信任和帮助。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 P75在冬夜里唱歌的鱼 1.歌“唱”指: 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感情有: 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 2. (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 (2)给家人买回来了鱼

3. (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 (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快乐; (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4.大姐: 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想吃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 5.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自己写后边。 P76 —次帮助,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1.A、 C、E 2.例如: 知恩图报,诚实守信(扣住“报恩、感恩、守信、慷慨”等作答即可) (2分)3.例如: 绅士纵身跳下马车,满头大汗。心里默念着: 但愿儿子不会有事,不,不会,绝对不会有事的……当气喘吁吁的他看到满身污泥的农夫和平安的儿子在一起时,悬着的一颗心才逐渐平静下来。 4.不好。(1 分)示例: 因为原文设置了悬念(或埋下了伏笔),行文有波澜,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5.示例: “第一次”指的是农夫弗莱明救了丘吉尔(1 分): 在亚历山大弗莱明看来,正是因为丘吉尔的父亲资助了自己,也才有了后来青霉素的问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渔父《楚辞》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身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1.对下列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原既放——放,被放逐B.形容枯槁——形容,身体C.宁赴湘流——赴,投入D.鼓枻而去——鼓,敲打2.下列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渔父见而问之——渔父莞尔而笑B.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D.而能与世推移——不复与言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两句描写出屈原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B.渔父说的“圣人”应指的是“老、庄”一类的人,可见渔父是道家思想的信徒。C.屈原用“新沐……必振衣”两个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绝不同流合污的态度。D.文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用屈原衬托出“渔父”这一个高蹈遁世的隐士形象。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参考答案1.B2.D3.D4.(1)为什幺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2)怎幺能让干干净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参考译文屈原被放逐后,在四海间流浪,在湖边一路吟唱,面色憔悴,神情枯槁。(湖上

2020渔夫阅读答案《味蕾上绽放的爱》

2020渔夫阅读答案《味蕾上绽放的爱》《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原文: ①记得一位老同事,每次就餐让他点菜时,他总是首点“糖醋排骨”。结果每次都是吃者甚少,唯独他吃得津津有味,这让我很不解。在一次出差的时候,我们俩不经意间聊起了这件事。他告诉我,糖醋排骨是他前女友最爱吃的菜,也是她最擅长做的菜,和她在一起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能吃上几顿。分手3年了,想念她的同时,也想念她做的糖醋排骨的味道。 ②想必这就是味道的魔力,它不仅能烙进人的记忆里,也能渗入人的情感,甚至成为贯穿人一生的印记。 ③一旦触及味蕾的引线,回忆就会漫天飞舞。 ④喜欢吃咸花生,似乎是我天生的嗜好。小时候,家里虽然每年能收上四五担花生,但吃咸花生对我来说是件极其奢侈的事儿。因为家里穷,父母指望着能多卖点钱给我们兄妹3个凑学费。只有在我们兄妹仨,眼巴巴地看着邻居家小孩吃咸花生馋得直流口水的时候,妈妈于心不忍才勉强给我们煮一小把。煮好后我负责分成3小堆,三兄妹各占一堆。虽然每堆只有几颗,却能让我们兄妹仨乐上好几天,因

为我们都非常珍惜那来之不易的味道。 ⑤妈妈煮咸花生的量是一年比一年多,可是我们这些爱吃咸花生的孩子们却离家越来越远,有时候甚至两三年都难得回家一次。于是,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每当在异地他乡吃着妈妈千里迢迢寄来的咸花生,心里总是暖洋洋的,舌尖上的味蕾也总能准确地识别那种熟悉的味道,一种被爱的味道。品着这爱的味道,也使我们更加惦念家中年迈的父母。 ⑥出门在外,也经常在街边的小摊买咸花生解馋,但我总找不到自己想要的那种味道。妈妈煮的咸花生和买来的咸花生味道确实不一样。因为这正如歌中所唱,妈妈煮的花生里夹杂着“爱的味道”。 ⑦味道通常蕴含着人生种种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让人无法抗拒。味蕾上绽放出来的爱,会让我们感怀一种特别的情愫,想念一位深爱的人,抑或怀念一段难忘的往事。 《味蕾上绽放的爱》阅读题目: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先后写了哪两件事?(3分) 2、第④段中与“妈妈每年将煮好的咸花生晒干分成3大包,分别寄到我们三兄妹的手上”相照应的是哪一句?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3分)

渔父练习及答案

《渔父》知识点归纳 一、按课文填空: 1、,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新沐者必弹冠,。 4、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5、沧浪之水清兮,;沧浪之水浊兮,。 二、实词整理: 1、找出句假字,并作解释: (1)渔父见而问之曰(2)子非三闾大夫与 2、解释句中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 ..憔悴(2)形容 (3)圣人不凝滞 .. ..于物(4)何故深思高举 3、解释其他字词: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 (3)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 ..而去(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三、虚词整理: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 2、何故至于.斯? 3、圣人不凝滞于.物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7、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8、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四、说明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是以见放。 2、圣人不凝滞于物。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五、句子翻译: 1、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5、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六.选择题 1.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 ..枯稿:枯瘦 B.新沐 ..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 ..推移:推进移动 D.渔父莞尔 ..而笑,鼓枻而去莞尔:大笑的样子 2. 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 ..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 ..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 ..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 (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汗淈其泥而.扬其波 (连词,表承接) D.涵淡湃而.为此也 (连词,表因果,因而) 七、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一字音 渔父.(fǔ)枯槁.(gǎo)凝滞.(zhì)莞.尔(wǎn)鼓枻.(yì)濯.(zhuó)缨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淈.(gǔ)泥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词类活用 安能以皓皓之白.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四古今异义 1 颜色憔悴颜色,古义:脸色 2 形容枯槁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3 何故至于斯?至于,古义:到。 4 何故深思高举高举,古义:行为高出世俗 5 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 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高中语文必修五《渔父》陆晓明PPT课件 苏教名师优质课获奖比赛公开课教师面试试讲

渔父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理解文意; 2.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 分析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感悟他们对后世的重大意义。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面对着生与死的抉择,面对着逆境厄运的考验,我们应该怎么去做?不同的人会给我们不同的答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选自《楚辞》的《渔父》这篇文章,看看能得到哪些启示。二、文学常识归纳 《楚辞》与楚辞 明确:《楚辞》是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西汉刘向编辑,收屈原、宋玉等人辞赋。

楚辞:亦称“楚辞体”“骚体诗”,古代诗歌体裁之一,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三、初读文本 1.自由朗读文章,读准字音,读顺语句,标划出不理解语句。 2.小组互助释疑,梳理文言字词 3.交流反馈,重点翻译: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四、再读文本,重点讨论: 本文本文通过三次谈话,塑造了屈原和渔父两个人物形象,他们分别具有什么样的处世态度呢?(请结合原句分析)(读——悟) 1.首先分析屈原形象。 学生回答 明确:屈原:深思高举、洁身自好、舍生取义、以死明志2.小组讨论渔父的形象,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 明确:与世推移、与世无争、超然物外、以隐守志 3.对于屈原和渔父的人生价值,你是如何评价的?屈原、渔父两个形象对后人有何影响?

文言文渔父复习练习附答案

文言文《渔父》复习练习(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虚词之 (1)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于 (1)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对) (2)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而 (1)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二、分析下列文言句式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疑问句 (1)自令放为(疑问语气词“为”,表疑问) (2)何故至于斯(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3)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疑问代词“安” 与疑问语气词“乎”,表反问) (4)子非三闾大夫与(“非”与疑问语气词“与”,表反问) 省略句 (1)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2)(渔父)遂去,不复与(之)言(前省去主语“渔

父”,后省去介词宾语“之”) 被动句 (1)屈原既放(“放”,被流放之意) (2)是以见放(“见”表被动,相当于“被”) 三、把下列语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译文: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 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译文:真正贤明的圣人不会拘泥于一事一物,而能随世情流转相应地改变。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文:怎能让洁净光 明的纯白之质,却蒙上世俗的尘埃? 4.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译文:(湖上的)碧波清清,可以洗我的帽缨;(湖上的) 碧波混浊,可以洗我的双足。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2019江苏卷第5——8 题) 伯父墓表 苏辙 公讳涣,始字公群,晚字文父。少颖悟,所与交游,皆一时长老。天圣元年,始就乡试。明年登科,为凤翔宝鸡主簿。

渔夫的故事练习题及答案

第8课《渔夫的故事》同步练习 收获平台 一、边阅读文中对魔鬼的外貌描写的语句,边用铅笔绘画,体会特点。 堡垒似的头颅,铁叉似的手臂,桅杆似的腿杆,山洞似的大嘴,石块似的牙齿,喇叭似的鼻孔,灯笼似的眼睛,奇形怪状,非常丑陋凶恶。 1.描写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答: 2.请选择其中的一个比喻句说说表达的效果。 答: 二、揣摩下列语句,你觉得分别用怎样的语气朗读最合适。 1.“我有什么罪过?”渔夫问道,“你要这样报答我?” 答: 2.“好倒霉啊,”渔夫叫道,“碰上我来解救你!是我救了你的命啊!” 答: 3.“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这正是老话说的‘恩将仇报’了!” 答: 4.这时候渔夫想道:“你这个魔鬼,我是个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胜过你的妖气。”于是对魔鬼说:“你决心要杀我吗?” 答: 三、请概括渔夫思想变化的过程。 答: 发展空间 一、露一手:你还有别的办法制服魔鬼吗?说一说与同学共享思考的快乐。(可直接与同学进行口头交流) 答: 二、渔夫和两位农夫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个人? 答: 三、阅读《一千零一夜8226;引子(节选)》,思考文后问题: 相传在古印度和中国的海岛中,有一个萨桑国,老国王膝下有两个王子,哥哥叫山鲁亚尔,弟弟叫沙宰曼。山鲁亚尔继承王位,沙宰曼被封为撒马尔干的国王。兄弟俩在各自的国

家中公正治国,宽厚待人,深受人民的拥戴。 山鲁亚尔因为亲眼目睹王后对自己的不忠,龙颜大怒,当即拔出银光闪闪的佩剑,杀死了王后和奴婢。从此,山鲁亚尔对妇女存有偏见,无比仇恨、憎恶她们。在他眼里,所有的女人都是世间最奸诈的东西。他讨厌妇女,一心一意报复她们,变得冷酷残忍。从此,他每天娶一个女子,翌日便把它们杀掉。百姓受此威胁,无不惶恐不安,都害怕自己的女儿嫁给国王。人们为了保全性命,有的带着女儿逃之夭夭,有的把女儿隐藏起来。 可是,国王仍不断地下令宰相为他寻找女子,供他虐杀。宰相跑遍了全城,也没有见到一个姑娘。他知道,完不成国王交给的任务,国王动怒,后果不堪设想。他满怀恐惧,万分忧愁地回到官邸。 宰相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名叫山鲁佐德,小女儿叫敦亚佐德。山鲁佐德知书识礼,对事物颇有见地。它熟知古代帝王的传记和各民族的史实,收藏着数千册的历史书籍。当她了解到父亲心烦意乱、担惊受怕的原因后,便对父亲说: “父亲,把我嫁给国王吧,我进宫后,或许能与国王长期生活下去,把千千万万个无辜的女子从无知、残暴中拯救出来,否则我将替您去死!” “我的女儿,你千万不能这样去冒险,你是我的心肝宝贝,我不能让你去送死!” “不,父亲,眼下我们已经无路可走了,您就让我去吧!” 由于山鲁佐德执意要去,宰相没有办法,只好带她去觐见国王。临走时,山鲁佐德对妹妹敦亚佐德说: “我进宫以后,就叫人来接你。当你见到我时,就要求我给你讲有趣的故事,让我们快快乐地消遣一夜吧!” 山鲁佐德跟随父亲去觐见国王,国王非常高兴。可是,山鲁佐德却大哭不止,国王问她为何如此伤心?她说: “我有一个妹妹,平常与我形影不离,现在我来到这里,我希望和她再见上一面,作最后的话别。” 国王听罢,心想,这有何难,便派人去宰相家把敦亚佐德接来。姐妹俩相见,分外亲热,相携坐下来谈天。这时,敦亚佐德要求姐姐给她讲故事,以消遣解闷。山鲁佐德获得国王应允,便给妹妹讲了许多神奇的故事。 这些故事引起了国王极大的兴趣,他听得入了迷,忘掉了一切。聪明的山鲁佐德每讲一个故事,都要把结尾推迟到下一夜再讲。而国王为了让她讲完故事,便一再推迟杀她的时间。据说,山鲁佐德的故事讲了一千零一夜。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餔(b n )其糟而歠 二通假字渔父 子非三闾大夫与三词类活用安能以皓皓之白. 鼓枻而去,乃歌.曰四古今异义1颜色憔悴2形容枯槁3何故至于斯?4何故深思高举5圣人不凝滞于物(chu b)其醨(I i)汶汶(m G)淈(g u )泥 形容词用作名词洁白的身体。 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第十周高二A早读材料7 《渔父》文言文翻译及知识点整理 《渔父》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湘江一带游荡。在江边上边走边唱,他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瘦。 2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全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 3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圣人不拘泥于任何事物,并且能够随着世道而变化。 4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为什么您遇事深思,行为出众,以至于让自己被放逐呢? 5.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怎么能让干净的身体去沾染污浊的外物呢? 6.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怎么能让洁白纯净的东西,蒙受世俗尘埃的玷污呢? 7?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沧浪江的水清又清啊,可以洗我的头巾;沧浪江的水浊又浊啊,可以洗我的双脚。 知识点整理 字音 渔父(f u)枯槁(gQ)凝滞(zh I)莞尔(w m)鼓枻(y l)濯(zhu o )缨 “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颜色,古义:脸色 形容,古义:形体容貌 至于,古义:到。 高举,古义:行为高岀世俗 凝滞,古义:拘泥,执著。 五一词多义 1举 ①举世皆浊我独清

渔夫的故事公开课教学设计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10个生字词; 2、能正确朗读“规矩、胆瓶、笑逐言开、金币、塞满、铁叉、桅杆、倒霉、恩将仇报、起誓”等词; 3、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过程与方法: 自由阅读,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探究魔鬼的本性,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知道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强大的; 2、培养探究、合作的精神,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理解和运用本课新词; 2.认识魔鬼的本质,懂得运用人的智慧战胜魔鬼、战胜邪恶。难点:1.把握渔夫和魔鬼的矛盾发展转化过程 2.引导学生简要的讲述故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具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板书课题 1.讲述《一千零一夜》来历,激发学生兴趣; 2.板书:32.渔夫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悟 1.把生字词读正确、流利; 2.速读课文,分段。初步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个怎样的故事? 3.边读边思考:渔夫救了魔鬼,魔鬼为什么要杀害渔夫呢?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呢? 三、再读课文,深层理解 1、交流思考的问题,重点分析渔夫和魔鬼的两次对话。 A. 魔鬼为什么要杀渔夫?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魔鬼说的话是真的吗?要让学生明白魔鬼是凶恶和狡猾的,魔鬼的本性是不会变的,魔鬼是不懂得报恩的。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七——十二段。 B. 你对渔夫有什么看法? 在学生的交流的基础上,根据情况对学生适当的点拨:渔夫战胜魔鬼靠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找出答案的?魔鬼如此狡猾,渔夫又是怎么让他上当的呢?学生学习第十五——二十三段,体会渔夫的智慧。 C. 教师小结: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屈原渔夫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渔父 屈原既⑴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⑵。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⑶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⑷。”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⑸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⑹?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⑻者必弹冠,新浴⑼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⑽,受物之汶汶⑾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⒀而笑,鼓枻⒁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⒂,可以濯⒃吾缨⒄;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⒅,不复与言⒆。 阅读练习 4.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 ①形容枯槁②何故而至于斯 ③是以见放④安能以身之察察 ⑤鼓枻而去⑥可以濯吾缨 5.请用文中的主要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①渔父劝屈原应该怎样处世? ②屈原怎样答复渔父的劝说?

6.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思。 7.你从划线句子中一个“宁赴”,一个“安能”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8.屈原在《渔父》之中阐述了两种不同对待现实的态度,其一是渔父的“水清濯缨,水浊濯足”的随遇而安,其二是屈原的“世浊我清,众醉我醒”的矢志坚守。你更赞同谁的人生观?为什么? 参考答案 4.①形体和容貌;②这样,这地步;③因此;④怎么;⑤敲击; ⑥洗。 5.①举世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醣。②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耳,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6.整个世界都是如此污浊,只有我是那么的清白;众人都像喝醉了酒一般糊涂,只有我是那么的清醒。 7.宁可放弃生命,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自己人格清白的高尚的屈原。 注释 ⑴既:已经,引申为“(在)……之后”。 ⑵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 ⑶三闾(lǘ)大夫:楚国官职名,掌管教育楚国王族屈、景、昭三姓宗族子弟。屈原曾任此职。

渔父知识点梳理精选版

渔父知识点梳理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渔父》知识点梳理 一、字音 渔父(fǔ) 枯槁(gǎo) 凝滞(zhì) 莞尔(wǎn) 餔(bū)其糟而歠(chuò)其醨(lí)汶汶(mén) 淈(gǔ)泥?鼓枻(yì) 濯(zhuó)缨 二、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三、古今异义词 1、颜色 ..枯槁 ..憔悴,形容 古义:脸色,面色今义:颜料或染料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2、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 ..斯 古义:到。

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情。 3、何故深思高举 .. 古义:行为高出世俗今义:把东西举高 四、重点实词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以后 2、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枯瘦 3、举.世皆浊我独清……是以见 ...放举:全是以:因此见:表被动,被 4、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搅浑 5、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餔:吃。糟:酒糟。歠:饮。醨:薄酒。 6、何故深思高举 ..,自令放为.高举:指行为高出于世俗。为:句末语气词,不译。 7、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洗头。浴:洗身。 8、安能以身之察察 ..者乎察察:皎洁的样子。汶汶: ..,受物之汶汶 玷辱。 9、渔父莞尔 ..而笑,鼓而去莞尔:微笑的样子。枻:桨。 10、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洗。 五、词类活用 鼓.枻而去,乃歌.曰名词活用作动词鼓:敲打。歌:唱歌 六、一词多义 1.举

(1)举世皆浊我独清全 (2)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2.之 (1) 渔父见而问之代词,代屈原。 (2) 安能以身之察察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 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助词,的。3.于 (1) 圣人不凝滞于物介词,被。 (2)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介词,在。 (3) 何故至于斯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而 (1) 渔父见而问之连词,表承接。 (2) 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3)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七、古汉语句式 1.判断句 子非三闾大夫与(“非”表否定判断) 2.定语后置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3.省略句 行吟(于)泽畔(省去介词“于”)

老渔夫阅读答案老渔夫

老渔夫阅读答案老渔夫 我们在巴尔的摩的房子正对着街对面的琼斯哈布金医院的诊所大门。我们住在楼下,楼上的房间则出租给那些前来应诊的外地病人。一个夏天的夜晚,我正在准备全家的晚饭,听到有人敲门,开门后我发现面前站着一个形容可怖的男人,“天哪,他比我八岁时的个头高不了多少。”看着那个佝偻枯萎的身体我暗自思忖,但最让人感到害怕的还是他那张因膨胀、红肿和粗糙而造成的极不协调的脸。 他开始说话,声音彬彬有礼,“晚上好,我想问问您是否还有一个房间,只是一个晚上。今天早上我从东边海岸来这儿接受治疗,但回去的那班车必须等到明儿早上才有。” 他告诉我从中午开始,他就一直在寻找一个过夜的房间,但是一无所获,没有人愿意租给他房间。 “我想是因为我的脸……,我知道它看起来很可怕,不过我的医生说再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就会好多了……” 我有一些犹豫,不过他接下来讲的话让我说服了自己:“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睡在走廊的这张摇椅上。回去的那班车很早就从这儿离开。”

我告诉他我们可以给他提供一张床,但是只能在走廊里。 我回到厨房继续做饭,准备好了后,我问老人是否愿意和我们一起吃晚饭。 “不麻烦了,谢谢。我带了一些吃的东西。”他举了举手中一个棕色的纸口袋。 洗完碗后,我走到外面和他聊了一会儿。不难看出,在老人瘦小的身躯内有一颗圣洁的心。他告诉我,他靠打鱼来养活女儿、女婿以及他们的五个孩子,那个男人因为一次背部创伤而成了终生残废。 老人没有用抱怨的口气诉说这一切,实际上,他每两句话就提到“感谢上帝”这样的话。他感谢上帝让他的疾病没有附带任何痛苦,显而易见,他得的是皮肤癌方面的疾病。他感谢上帝给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力量。 临睡前,我决定在孩子们的房间里给他加一张吊床。 第二天清晨起床后,我发现吊床上的亚麻床单已被叠得整整齐齐,老人待在外面的门廊里,他谢绝了我们的早餐邀请,可是就在离开的前一会儿,他显出踌躇不决的样子,好像在乞求一个大恩惠:“下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6013758943.html,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作者:彭欣欣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6年第09期 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 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 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的随波逐流的否定形象。于是,笔者标新立异,大胆地将“渔父”作为主要教学对象,而边缘化了“屈原”形象,这也算是笔者本次授课的一大创新之举。 二、诠释“渔父”的三层涵义 在确定“渔父”为教学主要对象之后,笔者在备课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读“渔父”涵义,最后确定从三个层面加以诠释: 1.“渔父”何意?主要从标题“渔父”作如何解释切入,引导学生思考“渔父”的基本涵义。根据课文注释,“渔”指捕鱼;“父”同“甫”,男子的美称;故“渔父”乃捕鱼的男子,基本等同现在的“渔父”、“渔翁”。 2.“渔父”何形?文本中“渔父”以何种人物形象出现,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进一步思考“渔父”的深层涵义,可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文本开篇渔父询问屈原的话很值得分析,“子非三闾大夫与?”如果渔父是一位普通的捕鱼人,在那个缺少媒体交流的封闭时代,他能认识三闾大夫吗?“何故至于斯?”“斯”指“这种境地,即屈原被流放之后,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悲凉境遇”,如果渔父只是普通的捕鱼人,又怎么知道屈原的遭遇呢?从这些内容来推测,渔父想必也是世外高人。 其次,渔父与屈原的对话表现了人物的人生态度。当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善意规劝“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这是治乱之世,穷达之间的两种不同处世原则,渔父规劝屈原要懂得“与世推移”,表现了他随遇而安,知天达命的性格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