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盐城市秦南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盐城市秦南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盐城市秦南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盐城市秦南镇总体规划现状调查报告

现状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杨新海,蒋灵德,彭锐

组 员:吴沛芝 成晋晋 俞 桦 沈鸿飞 张菁姝 毕 婧 尤 琦 费 丽

王 明 郑 新 黄泽吉 苏 蓉 沈 荔 陶世寅 杨 晟 周 寅

目录

第一章历史沿革 (3)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 (3)

第三章镇村布局 (4)

一、镇域情况: (4)

二、空间利用情况: (4)

第四章人口 (4)

一、人口总况 (4)

二、人口变动情况 (7)

三、劳动力构成 (8)

第五章综合经济 (9)

一、概述 (9)

二、综合经济 (10)

1.横向对比 (10)

2.纵向对比 (12)

3. 产业结构分析 (13)

三.从业结构分析 (14)

四、产业结构 (15)

1.第一产业 (15)

2、第二产业 (16)

3、第三产业 (17)

第六章工业仓储 (18)

一、工业发展概况 (18)

二、园区工业 (19)

三、工业结构 (21)

四. 工业布局现状及问题 (25)

五、仓储 (25)

第七章公共服务设施 (26)

一、商业金融设施 (26)

二、行政办公 (27)

三、文教体卫设施 (27)

四、综述 (30)

第八章居住 (30)

一、住宅类型和分布情况 (30)

二、居住环境 (31)

三、建筑质量 (31)

四、设施配套 (31)

五、存在问题 (31)

第九章道路交通 (32)

一.陆路交通 (32)

二、水路交通 (34)

三、交通设施 (34)

第十章市政设施 (34)

一、给水工程 (34)

二、排水 (35)

三、电力 (35)

四、电讯 (36)

(一)电信 (36)

(二)邮政 (37)

五、广播电视 (37)

六、燃气 (37)

七、防灾防洪 (37)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与环境卫生 (38)

一、环境保护现状情况与治理情况 (38)

二、卫生设施 (40)

三、绿化 (40)

附图:

NO。1地理区位 NO。6镇域市政设施现状

No。2镇村人口现状 NO。7 中心镇区用地现状

No。3镇域道路现状 NO。8中兴办事处用地现状No。4镇区道路现状

NO。5镇区公建现状

第一章历史沿革

秦南镇由原秦南镇和中兴镇合并,位于盐城市区西南约三十公里,镇域面积约118平方公里,其北部与建湖县毗邻。现在秦南镇是这一片的中兴区随着职能的强化势必要对其做个详细的长期的规划。为了做好保持原有的文化特色,历史风俗习惯,我们对秦南镇,中兴区的历史沿革做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相传在明“洪武赶散”苏州阊门移民到此落户,移民中以秦、谭两大户为主,聚落初建,取名秦谭庄。

明嘉靖年间,官府看中这里既是盐城、兴化、宝应三县交界处,又是水陆交通要塞,曾在此设过几十间粮仓,附近几十里的农民到此糙米交粮,粮仓对门有一长八丈左右的大码头,史称“仓缺口”,后人以秦氏大户、南有粮仓,名之“秦南仓”。

紧挨着秦南镇的中兴区已有600多年历史,明“洪武赶散”以来就是商业、手工业繁华发达的地方。解放前有800多人口,有6条巷道,均以巷内大姓为名,原有“慈氏禅院”等一里三庙五祠堂古迹都毁于战火。中兴还是革命根据地,1942年建立民主政权以来,是历届区、乡政府所在地。1957年8月18日撤区并乡,在中兴旧辖境建立中兴乡;1958年9月18日中兴鞍湖两乡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1959年4月15日先锋人民公社解体,分别单独成立中兴、鞍湖人民公社;1968年3月成立中兴人民公社革委会;1981年9月将中兴公社改为河夹寺公社;1983年8月下旬河夹寺人民公社改建为河夹寺乡;1986年3月将河夹寺乡恢复为中兴乡;1996年9月撤乡建镇;1999年与秦南镇合并,成立秦南镇中兴办事处

第二章自然地理条件

随着秦南镇职能的转换,为了适应其经济建设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加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就很有必要对秦南镇的自然地理条件做详尽的调研。

秦南镇位于东经120度,北纬32度32分,距盐城市区西南三十公里。镇域面积117平方公里。其西、南、北部分别与兴化、宝应、建湖三市县毗邻。镇域内河网密布,主要河道为:朱沥沟、蟒蛇河、红旗河、团结河、三里河、商侍河等。秦南属苏北里下河河网地区,地势平坦,地面高程一般为1.3-2.5m之间。土质以核桃土、芦粟末土、勒泥土、白脚土为主。

由于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秦南季风盛行,夏季温热、冬季寒冷,雨水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最高气温为25.8oC;年均降雨日数为111.1天,年降雨量最多达1055.7mm;常年水位0.8m,历史最高水位为3.5m;全年无霜期为215天。

中兴区土地面积41.2平方公里,镇内地势高程为2.0,地理坐标为东经119°53′,北纬33°22′,具有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适应于生长多种作物,有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常年水位为0.8米,历史最高水位为3.15米,常年降雨量900——1000毫米,历史最高温度为39.5℃,最低温度为-17.3℃。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捷,秦南已成为盐都县域西部极具发展潜力的重要城镇。

第三章镇村布局

一、镇域情况:

秦南镇镇区集中了行政、文化、教育、商业金融、医疗卫生、娱乐休闲等公共服务设施,在集镇东南方,即泽夫大桥南,单独规划设立了工业片区,为招商引资、项目推进提供了发展平台。

农村居民点分布较散,部分呈团块状,聚集在自然村庄;部分呈圩条状沿圩堤而建,用地不经济。现状行政村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经济基础一般,自然村居民点出行不便,居住的分布格局与镇村规划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全镇现有行政村24个,行政村密度为20个/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行政村850户,2806人;全镇现有自然村256个,自然村密度约216个/百平方公里,平均每个自然村80户,263人。

二、空间利用情况:

镇域范围内各业用地,严格按照《秦南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管制,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目标,严禁占用耕地。到2004年全镇土地总面积177589.2亩(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14784.90亩,占64.65%,建设用地23395.65亩,占地总面积12.7%,林地284.4亩,占0.16%。

全镇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120207.8亩,其中:耕地105386.85亩,共26片,938块,基本农田保护率在91.67%,现在由于人口大量外出,各村用地紧凑度呈下降趋势,各村用地紧凑度及建筑用地如下表所示。

秦南镇各行政村用地紧凑度与面积表

第四章人口

一、人口总况

2001年6月,盐都进行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秦南镇与中兴镇合并。截至2001年底,秦南镇域总面积为11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3.2平方公里(109776亩)。秦南镇下辖2个办事处,5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人口总户数31570万户,户籍人口8.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6万人,人口密度744人/平方公里。

秦南人口主要以汉族为主,其他民族人口极少。2002年以来,镇域人口呈明显减少的趋势:一方面是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因素;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宏观环境及行政

政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而引起的。

(一)人口概况

秦南镇下辖1个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委员会,24个行政村,除镇区人口比较集中,其余个村人口分布比较平衡(见图3-1)。

2006年秦南镇各村镇人口一览表图3-1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截至2006年底,秦南镇域共有居民31570户,总人口规模为86380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4446人,女性人口为41934人,镇域男女性别比为1.06:1,当年全镇非农业人口为24805人, 占总人口的28.7%。具体数据统计在(表3-2)的总人口一览表详细列出:

2002—2006年秦南镇总人口一览表表3-2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由表看出3-1,2002—2006年,秦南镇的总户数与总人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目前也仍然持续减少的趋势,这样的态势对秦南的城镇化发展是不利的。在男女人口比例方面,男性与女性的增长相对平衡。非农业人口虽然有量,但占总人口的比例并不大(2006年仅28.7%)。

1、人口组成

秦南镇的人口主要由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暂住人口和寄宿人口组成。下图(3-3)是2002年至2006年,秦南非农业人口与总人口的关系图。总的来说,非农业人口有一定量,但是很明显比例是偏低的,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镇化进程。其中2002年末至2003年期间,出现非农业人口大量减少,其主要由于受宏观环境及行政政策的影响,大量的城镇劳动力外出务工经商和学生外出求学引起的。此后,非农业人口逐步回升,至2006年底,在数量上接近2002年的水平。

2002—2006年秦南镇总人口与非农业人口柱状图图(3-3)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2、城镇化水平

人口的组成进一部反映了秦南镇城镇化水平。在2002年至2006年期间,秦南镇

出现了一段波动(图3-3)。出现这样的波动,一方面是由于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大量城镇外出打工经商人员和学生求学外迁,另一方面秦南镇在合并之后,经济上得到较快的增长,城镇区的建设也取得长足的进步,城镇人口增多。因此,城镇化水平先降低后反弹(图3-4),城镇化水平的潜力可以进一步的挖掘。

2002—2006年秦南镇城镇化水平波动图 图3-4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3、 人口年龄构成

年龄构成指城镇人口中各年龄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现将2006年秦南镇人口年龄分为6组:托儿组(0-4岁)、幼儿组(5-9岁)、小学组(10-14岁)、中学组(15-19岁)、成年组(男:20-59岁,女:20-54岁)和老年组(男:60岁以上,女:56岁以上)。为了分析的需要,年龄统计作出百岁图(图3-5)和年龄构成图(图3-6)。

从(图3-5)看出,5-14岁区段的男性比女性明显多出,出现这样的状况会影响直接结婚率、育龄妇女生育率和就业结构,其余年龄段保持基本平衡的态势。

2006年秦南镇人口百岁图 图3-5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从(图3-6)看出,成年组人口数占了59%(占大多数),说明秦南就业情况处于

健康状态,并且存在较大的劳动力潜力,为城镇化水平提高的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组和小学组分别为7%、10%,劳动后备军处于正常的状态。老年组的比例为14%,虽小于老年化标准17%,但是存在年龄结构老龄化的趋势。总的年龄结构处于一个相对健康的状态。

2006年秦南镇人口年龄构成图 图3-6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通过以上分析,年龄结构相对平稳健康,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因素:

1.秦南计生育工作的成效;

2.秦南镇基于城镇发展的基础上来的,不同于新兴城镇的情况

3.秦南镇在盐都区占有很大的地位,包括教育、工业、农业等。

4.镇区人口

秦南镇区规划区范围包括砖桥、虹桥、虹园、中徐、河夹等五个居民委员会。镇

区规划区面积为5.29平方公里。截至2006年底,镇区规划区范围内常住人口规模为

22,992人。镇区规划区人口构成情况详见下表3-7。

2006年秦南镇区规划区人口构成表

资料来源:秦南镇村镇办表3-7

二、人口变动情况

(一)自然增长情况

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日益规范和深入,镇域范围内的人口增长得到了一定的控制,镇域人口自然增长总体呈现平稳态势(见表3-8)。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质量的逐步改善,秦南全镇人口的平均寿命也在逐年提高。

2002~2006年秦南镇域人口自然增长一览表表3-8

资料来源:秦南镇计生办

2002~2006年秦南镇域人口自然增长一览表表3-9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据2006年底人口调查资料显示,当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8.29‰,死亡率为7.73‰,人口自然增长率达0.56‰。2002年至2006年六年间,镇域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218‰,人口的自然增长保持了相对平稳趋势。

(二) 机械增长情况

受宏观环境及行政政策的影响,近年来两镇的人口机械增长有一定的波动。截至2006年底,秦南全镇人口机械增长率为-15.91‰。随着人口流动的日益增加和就学机会的逐步增多,全镇人口的迁入迁出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在迁出人口中占较大比例的

是因就学而迁出秦南镇的学生。

由于近年来,秦南镇域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增长,与此同时镇区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城镇人口增多,同时外出打工求学的人员也在增多。因而在近年来秦南全镇人口机械增长呈波动态势(见图表 3-6),在2002~2006五年间,全镇年均机械增长率为-10.78‰。

2002~2006年秦南镇域人口机械增长一览表 表3-10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2002~2006年秦南镇域人口机械波动图 图3-11

从图3-11中看出,秦南镇人口自然增长率对总人口的因素相对较小,对总人数影响其决定因素是机械增长率,所以人口的管理在于机械增长率控制与引导。秦南的机械增长率出现较大的波动,表现为人员外出,从2002年至2006年,呈先减小后增大

的趋势,这一趋势要适当改变。

三、劳动力构成

截至2006年秦南镇域农村实际劳动力人口规模为28,755人。劳动力产业结构为一、二、三的颈形模式,第一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从业人口比重基本保持不变。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数为14,466人,占同期农村总劳动力人口的50%,第二产业从业人数为4,719人,占总劳动力人口的16%,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为9,570,占总劳动力人口的34%(见表3-12)。

秦南镇农村劳动力结构一览表 表3-12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图3-13

劳动力构成是指城镇人口中社会劳动者按其从事劳动的行业性质划分,各占劳动者总数的比例。从图3-13中可以明显看出,秦南超过半数的劳动力停留在第一产业的劳动中,比例偏大,阻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而第二产业劳动力偏少,经济发展受到了阻力,其原因如下:

1.从秦南镇区的规模来看,仍然存在着规模偏小,区域中心不发达,本质上导致经

济发展的阻力,从而无法提供很多劳动力工作岗位;

2.从秦南镇劳动力的素质上看,缺乏技术高的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秦南的劳动力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调整和优化,以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加快城镇化建设。

第五章综合经济

一、概述

秦南镇目前是江苏省苏北综合实力五十优乡镇,盐城市首席明星乡镇、十强工业乡镇。截止2006年底,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09776亩,镇域人均耕地面积1.27亩,工业企业355家。地区生产总值占盐都区GDP的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55元,略低于盐都区14,614元的平均水平。

六年来,秦南镇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综合经济实力逐步提升,各项经济指标均稳步增长,三大产业比例从2002年的22.6:54.6:22.8优化为2006年的22:53:25。2006年年末,秦南地区生产总值为114,494万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3,25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056 元。镇内建有5个工业小区,总占地面积647.9亩,拥有各类企业260家,初步形成化工、电子、机械、轻纺、建材等主导行业。其中生物农药、电容电器、压力容器已成为三大支柱产业。

2002年——2006年秦南镇内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表4-1

2002年——2006年秦南镇内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图4-1

秦南镇自2002年以来,经济一直呈增长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均在稳步增长中,2004年是经济增长幅度最大的一年。

二、综合经济

1.横向对比

秦南镇与龙岗镇、潘黄镇、大冈镇等15个镇同属盐都区,这15个镇的发展依托各有侧重。

2006年盐都区各乡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图4-2 2002年-2006年盐都区各乡镇国民生产总值一览表

图4-3

2006年盐都区综合经济指标一览表

表4-2

2006年盐都区综合经济指标一览表

图4-4

从盐都区各镇历年经济发展比值可看出,秦南镇的GDP(国内生产总值)逐年增长,在全区15个镇中排名第三。秦南的发展以第二产业为主,排名第四,除此以外秦南镇的其他两个产业的产值基本排在前五位。与龙岗镇,潘黄镇相比发展态势有趋缓的现象,在盐都区的经济地位也有被赶超的危险。

2006年盐都区综合经济指标比例一览表

4-5

2006年盐都区第一产业比例一览表

4-6

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南第一产业的产值在盐都区中所占的比重是15个镇中的第二位,可见目前秦南镇的第一产业还是比较发达的,但是在经过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之后,所占的比例也许会有所下降。

2006年盐都区第二产业比例一览表

4-7

从上表可以看出,秦南镇的第二产业产值在盐都区15个镇中的地位相对第一产业比较靠后,位于第四。虽然从个体上来讲,秦南镇主要以工业为主,但是在横向对比

中,可以看出其第二产业所存在的不足,根据调查,目前秦南镇的工业主要存在的问

题是规模小,后劲不足。根据这一问题,规划中所要注意的就是如何整合秦南镇现有

的工业企业,并且在今后的发展中避免小型分散工业的产生。根据对比,秦南镇的工业发展可以走发展特色工业的道路,比如现有的生物农药制造业就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006年盐都区第三产业比例一览表

图4-8

目前,秦南镇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在盐都区15镇中均排在前四位,在盐都区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而秦南镇在盐都区中的经济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在秦南,现有盐兴高速和盐金高速穿镇而过,这些交通都可以为秦南的经济发展提供帮助。便利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因而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充分利用秦南陆路交通与河道,使之为秦南镇带来经济发展动力。

2.纵向对比

2002年——2006年秦南主要经济指标变动一览表

表4-3

2002年——2006年秦南主要经济指标变动一览表

图4-9

2002年——2006年秦南主要经济指标比例变动一览表

图4-10

从2002年到2004年,秦南镇第一产业的地区生产总值基本呈折线式增长趋势,2002年到2004年,第一产业的地区总产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随后到2006年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开始呈负增长趋势,并且到2005年在三产中所占的比值达到了近5年的最低值,但在06年其所占比值又有所上升。第二产业在三产中所占的比例基本不变,在2004年其增长比例较前三年明显增加,但在随后2年的发展中,呈负增长趋势,其所占比例在2006年降到了近5年的最低值,从这里可以看出,秦南的工业发展还处在震荡时期,没有进入稳定发展的态势。这与秦南目前的工业规模小,后劲不足有关。虽然目前发展态势不好,但就产值所占比例来说,工业仍然是占主要部分的,所以它仍然是整个地区的主导产业。而同时,第三产业的崛起也不会被忽视,未来也将成为带

动该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3. 产业结构分析

2006年秦南镇产业结构为22:53:25一、二、三的鼓型结构模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之和相当。虽然第二产业的比重今年来有所下降,但是决定秦南镇经济走势仍然是第二产业。

2002年——2006年秦南主要经济指标变动一览表

图4-11

2002-2006年秦南镇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情况单位:万元

表4-4

秦南地区生产总值及构成情况

图4-12

秦南镇近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保持增长,但是近年的发展速度渐慢,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9.82%,但2006年相比2005年增长率仅为1.68%;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0.72%,但2006年相比2005年增长率仅为3.24%。第一产业发展平稳,年均增长率为9.53%;第二产业在2005-2006出现下滑的趋势,增长率为负值,年均增长率仅为8.94%;第三产业保持稳中求升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率达到12.31%。以上分析说明秦南镇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近年第二产业的下滑使秦南镇地区生产总值发展缓慢。第一和第三产业虽然发展平稳,但还不能作为推动经济的主要动力。

三.从业结构分析

2002-2006年秦南镇从业人员及构成情况单位:人

表4-5

2002-2006年秦南镇从业人员及构成情况

图4-13

图4-14

对照秦南镇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各产业人员的投入情况可以看出,2002—2006全员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下降。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在2002—2005逐年提高,但在2006年保持稳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在2002—2005逐年下降,但在2006年呈略微上升趋势。

2006年秦南镇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50%,这部分人口创造出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镇产总值的22.27%;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16%,这部分人口创造出的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镇产总值的52.61%;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口的34%,这部分人口创造出的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镇产总值的25.13%。可以看出,产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大小是按照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顺序排列的。

从上图可以看出,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占50%,但创造的产值只占总产值的22.27%,说明目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还较多,没有发挥出现代农业所应具有的规模效益。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占16%,但创造的产值占总产值的52.61%,说明这部分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第二产业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应大力发展。通过第一、二产业结构与从业结构的比较,可以得出,应调整从业人员的结构比例,适当增加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更好的发展第二产业。

四、产业结构

目前秦南镇的三大产业处在一个良好的发展态势上的,并且还在向更加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

1.第一产业

2006年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09,776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27亩,其中,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为1.65亩。2006年全镇农业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25,496万元,比上年增加了0.2%。在农业内部结构中种植业和牧业已经成为秦南农业的支柱性行业。目前秦南镇在无公害稻米、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蚕桑生产方面都已形成了显著的规模优势。

2006年秦南镇粮食产量94476吨,棉花产量216吨,生猪出栏54037头,家禽出栏3238728万只,禽蛋产量26747吨,水产品产量6721吨。

2005年秦南镇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情况单位:万元

表4-6

图4-15

秦南镇第一产业的内部结构中,牧业是占据着首要地位的。但是渔业和农业所占比例也相当高,在以后的第一产业中要特别注意挖掘这两个方面的特色。

2001年——2006年秦南镇农业经济指标变动表

表4-7

4-16

虽然秦南镇近5年来产业结构在调整,一产所占比例在下降,但是其各项农业指标均呈增长趋势,到2006年达到历史最高值,说明秦南的产业结构还需要经一步调整优化,使各项农业指标能呈稳步下滑趋势。

2、第二产业

目前秦南镇以生物农药、电容器、压力容器等工业为其主导产业该镇的工业地区生产总值正在逐年的稳定增长中。2006年秦南镇的工业经济发展缓慢,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7982万元。目前正在筹划中的工业园建成后将会进一步优化秦南镇的投资环境,为工业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动力。

2006年秦南镇工业基本情况

表4-8

图4-17

图4-18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秦南镇的工业结构正在不断优化,正在向有限公司发展,这对于以后工业的发展和管理是非常有利的。

图4-19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秦南镇在2002-2005保持高速的增长趋势,但是2005年的第二产业总产值为62115万元,2006年减少了1895万元,程负增长。

根据统计,目前秦南镇还存在许多小型的、分散型的工业。特别在一些以工业为主的村内,存在大量的由于无法达到工业生产标准还在进行地下操作的工业企业,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厂房闲置。目前秦南镇对这一类工业采取的是整改提高、淘汰退出、逐步减少的应对措施。这些工业形式在规划中需要进行整合,以发挥其在工业经济中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秦南镇第二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且后劲不足,因此调优挑高二产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所必需的。

3、第三产业

2006年秦南镇全镇实现三产增加值年均增长12.14%。基本形成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为特色的三产布局。目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也成为秦南镇经济发展的一个重点。目前秦南镇的第三产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经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后。秦南镇的第三产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2005-2006年秦南镇第三产业产值构成对照表

表4-9

2002-2006秦南第二产业实现GDP产值一览表

图4-20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2006年全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实现产值9,983万元,占当年全镇第三产业产值的30.9%,占全镇第三产业产值榜首,并且较2005年略有增长,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占当年全镇第三产业产值的27.8%列全镇第三产业产值第二位。以上分析说明,秦南镇作为盐都区的中心镇,以及秦南镇以前良好的商贸基础,秦南有发展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潜力,我们要发挥自身优势做大做强以上两个行业,加强规模化建设,形成区域优势。

但就第三产业的规模和对整个镇域经济的贡献度而言,秦南镇域第三产业的发展依然较为落后。2006年第三产业实现GDP仅占当年全镇GDP总值的25.13%。集中表现为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近5年来速度较快,但是在整个镇域GDP产值构成中第三产业对整个地区经济的拉动力不强;

第六章工业仓储

一、工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镇镇村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工业在全镇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比重,并使得秦南工业在全县乡镇工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年,企业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逐年提高,由“九五”期末的50%提高到2005年的80%以上,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企业由“九五”期末的3家增至2005年度6家,年纳税超50万元的企业由“九五”期末的4家增至2005年度9家。定报企业增至25家。

规模企业优势凸现。

1.工业对全镇GDP的贡献及横向比较

2006年分镇GDP—工业表5-1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从表5-1看出,除龙岗,潘黄外,秦南地区生产总值排第三,但工业增加值低于大冈,排第四。秦南镇工业占GDP的比重为39.2%,而大冈镇工业占GDP的比重为57.75%。说明秦南镇工业在三大产业中占有较大比重,且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但06年工业增加值呈负增长,有下滑趋势。

2.工业总产值概况

2006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215600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的70.26%,实现工业销售收入215,600万元。当年有限公司实现产值107800万元,占当年全镇工业总产值的50%。

2006年秦南镇工业基本情况表5-2

资料来源:秦南镇统计办

图表5-1列出了2001-2006年工业总产值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近年来秦南镇工业虽然总体上保持较好水平,但发展很不稳定,2005年工业总产值比2006年高出43%,原因之一是06年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之二是有些工业企业效益不高。

图表5-1

二、园区工业

秦南镇于2002年10月实施工业园区启动区建设工程,仅2年多时间,吸取投资1.19亿元,共有14家企业进园,到2004年底,累计开发土地面积10.13公顷,累计投资额12223万元,其固定资产单位土地投资额为80.4万元/亩,2003年园区启动区主营业务收入累计为1.67亿元,2004年为2.77亿元,增幅66%,其单位土地营业收入188.71万元/亩。已实现总收入4.53亿元,水,电,有线电视,电信杆线架设到厂门外,园内主支干道已形成“四纵四横”的框架,排水系统同步配套到位。这样将使进园建设项目的投资成本大大减少。

盐城市秦南工业园区启动区2003及2004年度积聚发展情况表表5-6

注:加粗表示规模以上企业

从表5-7可以看出,从营业收入,累计投资和开发面积等各方面来看,都有显著的提高。这些企业绝大部分都是规模以上企业,可见工业园区对秦南镇工业的集中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可以预测工业园区的工业数目将会继续增加。

盐城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盐城文化旅游资源现状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文管1002班施广明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资源也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对旅游资源的研究至关重要。特此为了跟好的了解盐城的旅游资源我们对盐城的旅游资源作出了较深刻的研究和较彻底的分析,以及对如何利用作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盐城旅游资源的现状调查 盐城,东临黄海,西接淮扬,南临通泰,北至连云港,是“京沪东线”的 重要节点,“北上海经济区”的重要成员。辖两市5 县2 区,面积1.5 万平方公里,人口815 万,是江苏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这里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丰厚,交通便捷,以“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而闻名。总的来说盐城的旅游资源可以归纳为三色文化: “银文化,绿文化,红文化” 银文化——盐文化盐城历史悠久,汉武帝元狩4 年(公元前119 年)建立了盐渎县,以“环 城皆盐场”而得名,距今已有2100 多年历史。盐城生来产盐。在古代,淮河在 盐城北部出海,西周时这里被称为淮夷之地。汉代以前,有人在淮河南北的海边 煮海水为盐。淮地有南北,盐城与扬州、南通等在淮南,这些地方产的盐,称淮 南盐。千年的盐文化让古人给盐城留下了无比迷人的盐景——运盐的河道,集散码头,盐官府衙遗址,盐商住宅,盐民起义领袖张士诚的议事厅,制卤的卤池、盘铁、盐灶、盐锅、盐…… 绿文化——滩涂文化盐城拥有世界级品质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东部沿海45 万公顷海涂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面积最大、原始生态保持最完好的海岸型湿地;有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世界野生丹顶鹤和麋鹿种群数的60% 和25% 生活在这里,被列入世界重点湿地保护区。西部地处里下河地区腹地,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等湖泊水域面积近百平方公里,为典型的泻湖型湖荡湿地,被誉为“金滩银荡”、“鱼米之乡”。 红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盐城是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之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在盐城重建军部,曾有“西有延安,东有盐城”之说,刘少奇、陈毅、粟裕、黄克诚等领导人都曾在这 里战斗生活过,拥有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最具代表性的新四军纪念设施。新四军纪念馆 被列入全国100 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 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行列,新四军军部旧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盐城旅游资源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作者:————————————————————————————————日期: 2

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制定和实施城市规划,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各城市规划区进行各项建设,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和本细则。 第三条城市规划区包括市、县城城关镇、其他建制镇的城市建成区、近郊区及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市、县(市)人民政府在编制当地的城市总体规划中依法规定。 第四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是郴州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管理郴州市的规划工作,并对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进行业务指导和执法监督。郴州市城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城市规划工作进行指导、检查和监督。 县(市)城市规划办(处)负责管理本辖区(含各类开发区)内的城市规划工作。 市辖区街道办事处和乡镇配置专职或兼职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搞好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

管理工作。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在建制镇配置专职或兼职城市规划管理人员,协助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本辖区内的城镇规划管理工作。 各区(镇)人民政府和国土、公安、环保、消防、水利、交通、房产、城管、工商、建工等有关部门应配合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第五条郴州市规划建设局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 (二)具体负责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和规划的实施管理,查处违反城市规划的行为; (三)参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参与建设工程初步设计的审查; (四)负责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建设用地和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负责颁发郴州市城市规划区内建设工程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五)负责建筑方案的审批,负责城市规划设计和勘测的统一管理; (六)负责城市规划的报批和宣传工作; (七)依法受理因不服县(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 第六条城市规划区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包括所

青海省西宁市民和县城市总体规划-中规院-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第八章开发强度导向 土地开发强度作为城市政府科学、合理管理城市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城市开发强度应依据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产业、交通等因素的具体要求,以“科学用地、节约用地、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前提。综合考虑各类土地的使用性质、区域位置、周围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空间环境条件等。运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在宏观层面上,确定城市开发总量和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在中观层面上,建立城市开发强度分区的基准模型和修正模型,进行各类主要用地的开发强度分配;在微观层面上,以街区作为容量控制单元,制定地块开发强度细分的原则。 一、宏观层面——城市整体开发强度 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为土地供求关系提供了基本参考。根据城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结合相关经验的类比分析,可以推测各类建筑的需求数量以及占城市建筑总量的比例。 在许多情况下,基于环境标准所确定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所确定的城市建筑总量之间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在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权衡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上限方案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建筑总量,但由此带来环境标准的明显下降;城市整体开发强度的下限方案能够确保较为理想的环境标准,但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建筑总量需求相距甚远;最终选择的城市整体开发强度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求和可接受的环境标准之间的综合权衡。 对于民和城市实际情况来说,考虑到城市独特的自然地形地貌特点,其环境容量应保证一定的限度从而确保在生态方面的安全性问题。因此,土地开发强度具体量化指标应是介于一定的范围之间而不是具体的数值,根据城市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以及相关经验数据各类用地开发强度具体如下表: 表8-1 城市建设用地整体开发强度控制表 序号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 (%) 建筑限高 (m) 绿地率 (%) 1 居住用地**~3.0 20~45 75 ≥30 2 公共设施用地**~5.0 15~50 99 ≥20 3 工业用地**~1.2 30~45 25 ≥20 4 绿地———≥75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成富裕、文明、和谐、活力陕西东大门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三五”规划意义重大。根据中省“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精神和相关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研判国内外环境变化和影响,准确把握经济发展“三期叠加”、“新常态”等现实基础及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特征,遵循经济实现科学发展、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社会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基本规律,紧抓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一带一路”建设、鼓励关中-天水经济区率先发展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深入合作及省上支持渭南加快建设陕西东大门的重大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改革创新、富民强市,坚持优化经济结构、强化创新驱动、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围绕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重大问题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区域主体功能调控,推动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合理提出“十三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战略重点、目标任务和实施保障等,确保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

会发展达到新水平。 二、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开展重大问题研究。加强发展环境分析,充分吸收近年来中、省、市出台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研究成果,重点围绕“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环境、思路和目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培育和布局、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民计民生改善、重点领域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基础支撑。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各研究课题责任单位按照任务安排认真做好相关工作(详见附件1)。 (二)起草“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综合性、纲领性和战略性的规划,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各项经济发展措施和年度计划的依据。渭南市“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由市政府提出、市人大审议批准。起草工作由市发改委牵头,市直有关部门参与。 (三)编制专项规划。专项规划是指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指导该领域发展改革以及审批、核准、备案重大项目和安排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依据。此项工作由市发改委统筹安排,市有关部门具体承担相关专项规划编制工作(详见附件2)。 (四)编制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特定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的细化和落实。渭南高新区、经开区、卤开区、华山景区总体规划由各开发区管委会提出,由市发改委组织专家审议,转报市政府审批。各开发区(园区)发展规划的编制,要符合市“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并与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 公示简本

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2014-2020)公示简本 1.规划编制目的 为推进佛山市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支持佛山高新区进入创新突破的发展新阶段,统筹带动城市及周边地区自主创新发展;统筹、整合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现有资源,实现高新区一区五园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佛山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规划》。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以及佛山市上层次规划制定。 规划范围协调范围三水园南海园禅城园高明园顺德园2.规划范围与期限 (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以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五个园区经国家审核公 告的四至范围为准,五个园区具体为南海园、三水园、禅城园、顺德 园、高明园。南海园规划范围面积753.79公顷。三水园规划范围面积 431公顷。禅城园规划范围面积1200公顷。顺德园规划范围850公顷。 高明园规划范围面积1339公顷。 (2)规划协调范围 为促进工业园区与周边地区的功能协调,实现产城融合,划定规 划协调范围。 南海园规划协调范围为南海中部片区,总面积约403.36平方公里; 三水园区,规划协调范围总面积约100.98平方公里;禅城园规划协调 范围扩展至南庄绿岛湖片区及张槎街道工业园区、吉利工业园区,总 面积约49.5平方公里;顺德园规划协调范围扩展至西部生态新区范围 以及五沙、容桂片区,总面积约109.13平方公里;高明园规划协调范 围拓展至荷城街道北部以及杨和工业区、明城工业区等范围,总面积 约100.75平方公里。 本规划期限为2014-2020年。3.规划目标与策略: 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五园)总体发展目标是:国家 一流科技产业园。 产业发展目标:大力推进光电产业战略崛起,加快促进汽车及 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业两大支柱产业高端发展,全力推动新材料、 环保、生物医药三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力促传统优势产业转型提 升与生产性服务业耦合共进,重点发展8大产业30个细分领域,构 建佛山高新区“830”产业体系。 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1 核心引领,打造协同创新体系 策略2 强化先进制造,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 策略3 产城融合,提升城市综合服务与公共环境品质 规划范围示意图周边协调发展分析图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第一部分文本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与内容 (1) 第三章规划目标、功能定位与规划结构 (2) 第四章土地使用与用地控制 (2) 第五章综合交通规划 (5) 第六章市政设施规划 (7) 第七章环保环卫规划 (8) 第八章防灾规划 (9) 第九章城市设计指引 (10) 第十章建设开发控制 (11) 第十一章规划实施措施 (13) 第十二章奖励与处罚 (13) 第十三章附则 (1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适应郴州市城市建设管理的需要,科学指导郴州武广站福城的开发建设,促进福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对已经批准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修改,编制《郴州武广站福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武广站福城片区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第二条规划范围 武广站福城位于郴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西部,含有万华岩镇、市郊乡各一部分。规划区西起增湖岭东山脚,东止107国道,北临郴桂高等级公路,南靠山体控制绿线,即原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范围,规划用地面积约5.2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版)、《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城乡规划部分)及相关法律法规; 2.《武汉至广州客运专线乌龙泉至花都段初步设计》(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2004年10月); 3.《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4.《郴州市城市绿地绿线控制规划》; 5.《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初步成果; 6.《郴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郴州市高层建筑规划管理规定(试行)》等; 7. 已经编制完成的《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第四条规划原则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城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适应《城乡规划法》的要求,遵循依法规划原则、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3.遵循《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指导,注重保持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站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的延续性,强调整体格局的优化和功能完善,合理确定相关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4.增加规划的弹性和应变能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 5.引入城市设计的方法,保护自然景观资源,塑造郴州市地方特色,增强福城在未来的持续竞争力。 第五条强制性内容规定 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包括: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住宅建筑套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套数)、住宅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等内容。 本规划文本中黑体字为强制性条文。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规划调整的原因和内容 第六条规划调整的原因 1.随着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的不断深入,郴州站片区及周边用地的开发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如村民安置用地的要求和范围不同、武广客运专线标高、站场及涵洞位置的确定与原规划不一致、土地开发建设成本大幅度提高、原规划开发强度偏低等,导致实施难度加大; 2.《郴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修编工作基本完成,对规划片区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原规划因位于95版城市总体规划用地范围外,依据明显不足; 3.《城乡规划法》于2008年元月1日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做出建设项目规划许可的直接依据,原规划在编制内容与深度上尚有需要完善与深化的方面,如有约0.75平方公里的综合用地没有明确的控制指标体系,无法指导土地出让;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 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城市规划与开发建设 【发文字号】宁发[2007]11号 【发布部门】西宁市政府 【发布日期】2007.07.27 【实施日期】2007.07.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中共西宁市委、西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意见 (宁发[2007]11号)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形势下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工作,现就加强我市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领导,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1、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西宁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城市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品位的关键时期。要实现把西宁规划建设成为投资环境优越的创业城市,舒适休闲的宜居城市,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内涵丰富的文化城市,山清水秀、文明开放、人民富裕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的目标,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各

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目标、准确定位,突出城市特色,提高建设水平,实现城市建设新突破。 2、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的总体要求: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城市建设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加快建设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深入实施“扩市提位”战略。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载体,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中心城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城市功能更加健全,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文明程度更加提高。 3、加强对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科学规范的规划决策、审批、执行体系,深入推进规划行政管理制度创新。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城市规划管理中的重大事项,审核城市规划建设重大方案,协调解决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中的困难和问题。 4、积极推进城市规划与建设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设立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聘请专家担任顾问、咨询委员。发挥城市规划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城市规划草案、待定重大项目,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论证和审议,保证规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5、建设高素质的规划管理专业人才队伍。要通过委托学科实力雄厚的高等院校专业院系和科研机构进行定期轮训,选拔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国内著名高等学府、科研机构进修深造,外出参观考察、挂职锻炼等途径,进一步开阔规划管理专业人员的视野,增长见识,切实提高规划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水平。 6、明确城市规划管理职责。城市规划管理坚持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市政府主要负责城市规划的编制、审批及监督监察工作。区(县)政府主要负责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管理和本区域违法建筑的控制与查处,并参与本区域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其他重要规划事项的研究、论证、决策,支持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1国家“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给合阳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2合阳矿产、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使合阳在渭北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质的变化。 1.3为更好地发挥合阳县城对县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位,需要编制总体规划。 2、规划指导思想 立足合阳县情实际,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按照“新型工业富县、现代农业稳县、生态旅游名县”的思路,围绕打造渭北能源生产加工基地、自然与人文休闲度假基地、涉农工业基地、生态特色农产品基地、渭北绿色生态宜居新城的目标,发挥能源、旅游、交通优势,建设渭北特色经济的地域中心城市。 3、规划原则 3.1合理配置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营造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持续发展的和谐城市; 3.2发挥合阳优势条件,培育支柱产业,构建渭北地域特色鲜明、商贸繁荣的宜居城市; 3.3立足合阳实际,遵循合理、务实、可行的方针,使总体规划适应市场经济的弹性发展需要; 3.4从宏观到微观,整体到局部,面状到点、线,近期到远期,使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4.1研究城市产业空间布局; 4.2注重城乡一体化建设; 4.3合理确定城市性质、规模; 4.4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4.5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4.6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4.7明确近期建设行动计划。 5、规划期限 近期:2009—2015年; 远期:2016—2030年。 6、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分为两个层次和范围,既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两个层次。 6.1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范围:合阳县行政区划范围,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 6.2中心城区规划 范围:东以高速路以东200米为界,西到王(村)皇(甫庄)公路,北起知堡乡的马家村,南到金水沟,包括王村矿在内;徐水沟及红旗水库为远期的水源地,也纳入规

盐城旅游景区现状调查与分析

盐城市旅游景区现状调查与分析 盐城,因盐成城,在历史上又称瓢城,在地图上可以看到它的东窄西宽,形状像瓢,故又称“瓢城”。众所周知,盐城是江苏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的大市。盐城生态环境优美,以“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而闻名。 说到盐城的旅游景区,大家都会说到大丰麋鹿国家及自然保护区和射阳丹顶鹤国家级保护区。这两个景区是我认为在盐城比较有代表性的景区。近年来,盐城市主动对接江苏沿海开发国家战略,以旅游景点建设为龙头,扎实推进重点景点项目建设,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市现有对外开放的旅游景区4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点4家,国家3A级旅游景点5家、国家2A级旅游景点19家。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旅游景区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景区能为一个城市带来来自各地的游客,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这个第三产业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涉及交通,住宿,还有重要的一个就是旅游景区。旅游景区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更是激发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的主要因素。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及相关服务都要依附于旅游景区。由此可以看到旅游景区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很重大的作用。 盐城目前主要的旅游景区有上面提到的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外,还有永丰林农业生态园,海盐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大纵湖景区以及科技馆等。这些旅游景区目前是盐城最主要的旅游景区。永丰林农业生态园是一个以生态农业为基础,集旅游观光、商务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区。目前园区已建成万只草鸡场、万头生态猪场、生态酒坊、生态豆腐坊、中华鲟养殖园、生态主题雕塑群像、大型花卉雕塑“孔雀开屏”等30多个生态农业景观和特色景点。对于这个以培育农业产品来发展景区的是很少见的,也是很特别的,相信对于那些因为忙碌生活而不能享受农园生活的城市人来说这个景区是个少有的好去处,在这里应该可以弥补城市生活不能享受到的闲情逸致。说到海盐博物馆,当然是代表了盐城的盐文化了,盐城这个以盐直接命名的城市,和盐当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个海盐博物馆系统反映了我国海盐发展史,展示介绍海盐文化的研究成果,收藏陈列我国海盐历史的文物和资料。博物馆采用蜡像、雕塑、沙盘等演示手法,展现古代“炼卤煎盐”、“晒海为盐”等海盐生产和盐民生活的多层文化场景。海盐博物馆对于盐城来说应该是个具有城市代表性的旅游等景点。而盐城还有一大特色就是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代表性的景点要数新四军纪念馆了。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唯一的专业性新四军纪念馆。该馆的展览大厅是一座现代化的建筑物。新四军纪念馆是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临视察,给盐阜这块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和这座人杰地灵的沿海城市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新四军纪念馆对于传播红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这就是这个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郴州市城市夜景专项规划 【目录】 第一部分总体概述 第一条、项目概况 第二条、郴州市城市照明基本现状 第三条、规划原则与规划依据 第四条、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 第五条、城市夜景架构规划 一、近期夜景架构规划 二、远期夜景架构规划 第二部分近期夜景照明规划 第六条、以城市功能区域为主的照明格局 第七条、照明分级控制格局规划 第八条、建筑照明 一、建筑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功能建筑照明设计 一)标志性建筑物的照明设计 二)行政办公建筑的照明设计 三)商务建筑的照明设计 四)传统建筑的照明设计

五)交通与通信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六)工业建筑的照明设计 七)宾馆酒店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八)民用住宅类建筑的照明设计 第九条、道路照明 一、道路照明设计的基本要求 二、道路分类照明及照明标准 三、道路交叉口照明 四、道路立交桥照明 五、一般道路照明设计灯具布置及选型要求 六、郴州市道路照明现状分析、规划 七、郴州重点道路照明规划 第十条、公园照明 一、公园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公园夜景照明主体 三、北湖公园、苏仙岭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一条、广场照明 一、广场照明的基本要求 二、广场夜景照明的方式 三、五岭广场夜景照明规划 第十二条、桥梁照明 一、桥梁夜景照明的基本原则

二、桥梁照明的基本要求 三、桥梁结构分类照明 第十三条城市水系郴江 第十四条、公共景观照明规划 第十五条、城市重点区域照明规划 一、城市节点与标志照明 二、城市交通枢纽夜景照明规划 三、城市主要出入口照明 四、城市照明观景点 五、街道整体亮化形式示例 第三部分夜景照明建设的相关要求第十六条夜景照明建设的实施计划 一、近期实施计划 二、远期实施计划 第十七条规划实施的技术要求 一、灯具的技术要求 二、电气配置的技术要求 三、灯光控制技术 第十八条灯光实施、组织和管理 第十九条照明建设的政策及措施 第二十条景观照明的质量评价

西宁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城市发展指导思想 高屋建瓴、把握全局;力求近远期结合、保持弹性;放眼未来、立足现实,坚持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努力促成西宁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跨越,保证西宁市经济快速增长,加强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城市建设目标 将西宁建成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桥头堡、发展地区特色经济的主力军、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模范城、青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现代化的美丽家园。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近期到2005年,中期到2010年,远期到2020年,远景指2020年以后20年至30年。 城市性质与规模 城市性质:西宁是青海省省会,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多民族共同繁荣的高原名城。城市人口规模:2005年达到100万人;2010年达到110万人;2020年达到130万人。 城市用地规模:西宁市远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98平方米以内,西宁市主城区近期2005年用地规模为96.6平方公里,2010年用地规模为100.3平方

公里,远期2020年用地规模为128.4平方公里。 城市规划区 本次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为:西宁市区、市域范围内重要的水源地、水源保护区和正在建设的黑泉水库、自然生态保护区以及自然与历史遗产保护范围,以及鲁沙尔镇、多巴镇、甘河滩镇的规划范围,总面积约3930平方公里。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发展战略:充分发挥西宁市在各个区域层面,尤其是在海东地域经济中心的作用,协调城镇体系在西宁—兰州、西宁—拉萨两条轴线上的整体功能,建立结构合理、有机扩展的“核心—外围”体系。城镇体系发展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促使“核心—外围”体系的有效生长,建设特色文化和旅游经济职能,促使城市高级职能的强化和主体地位的实现。 城镇体系总体战略目标:建立一个适宜西宁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等级规模完善、中间布局合理、功能组织协调的城镇体系结构。西宁市市域城市化水平2005年达到55%,2010年达到60%,2020年达到65%—70%。 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以西宁市区、鲁沙尔镇、甘河滩镇、多巴镇为点,以宁果公路、鲁多公路、109国道为线,组成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核心区;以环状核心区作为市域中心,以315国道、兰西高速公路、宁张线等为辐射轴,逐步形成大通桥头、湟源城关等市域次级发展极核;分别以大通桥头、湟源城关为中心,形成众镇拱卫的态势。 西宁市市域形成三大城镇经济区:西宁市—鲁沙尔—甘河滩—多巴,形成环状中心城市综合经济区,范围包括西宁市区、湟中与平安两县,以商贸、旅游、康体休闲、工业、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工业为主;以大通桥头为中心北部次级城

西安市城市发展规划

西安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2020年)概要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204千米,南北最宽约116千米,总面积10108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9区4县。到200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830.54 万人。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13%的增长速度,200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1737.1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25.33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1.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2.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40%,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修订版)

佛山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2009修订版) 佛山市城乡规划局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

目录 1 总则 (1)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 3 城市用地 (3) 4 建筑容量控制指标 (15) 5 建筑间距、退让与高度 (16) 6 公共设施 (21) 7 道路交通 (26) 8 市政设施及其它公用设施 (30) 9 景观与环境 (36) 10 特定区域 (38) 11 附则 (39) 附录一:用词说明 (40) 附录二:名词解释 (41) 附录三:计算规则 (43) 附录四:建筑间距和离界距离图示 (49)

1 总则 1.1 为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严格城市规划管理,实现城市规划的标准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保证城市规划的实 施,制定本规定。 1.2 本规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技 术规范为依据,参照省内其它城市同类规定,并结合佛山市城市发展的目标要求和实际情况制定。 1.3 在佛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城市规划编制和规划管理工作,应按本规定执行。尚不具备实施条件的村庄 和集镇,经批准可暂按国家、广东省有关村镇的相关规定执行。 1.4 本规定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广东省现行法律、法规、规范和佛山市有关规定的要求。

2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分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规划内容和深度按《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广 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指引》等规定执行。规划编制应采用佛山市统一坐标系、1985国家高程基准。 图2-1 佛山市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总体规划的编制 2.2 编制城市总体规划前,可根据需要先组织编制城市概念规划。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为15~20年;近期建 设规划期限为3~5年。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可编制年度的规划实施方案,作为城市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的依据。 2.3 “2+5组团”可依据已经依法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组团总体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和公 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配置做出进一步的安排。 详细规划的编制 2.4 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根据已经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制订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计划。城市新区、旧 城改造区、特定区域、近期建设区以及备用土地、拟出让土地等城市建设重要控制区域,应当优先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其中城市重点地区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前应先开展相关规划研究。 2.5 修建性详细规划应以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要求和规划条件为依据进行编制。各级人民政府应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重点景观区、广场、公园、重要交通枢纽用地、城镇主要出入口、公共设施用地以及其他重要地段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2021年江苏盐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2021年江苏盐城旅游导游词范文 盐城历史沿革导游词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盐城在远古代是陆地,后陆沉变为滨海平原。在大丰西团一带出土的古陆生物化石可以考定,盐城至少在二、三万年前即已成陆。阜宁羊寨一带的石器、骨器的发现,表明至迟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盐城境内就有靠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群活动的踪迹。远在西周初年,鲁侯伯禽令奄民南迁,途中有部分奄民留在盐城一带定居,可以说这是盐城早期的开拓者。 盐城在周以前为淮夷地;周时,淮海维扬州,故属扬州,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代属东海郡;西汉初为射阳侯刘缠封地。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20xx年),汉廷将古××县(今宝××县一带)东部靠黄海的一部分划出来单独设县,因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到处是运盐的盐河,故命名为“盐渎县”,属临淮郡,东汉属广陵郡,是盐城置县之始。 三国时属魏,废县制;西晋又复县制属海陵郡。 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20xx年),盐渎县改名盐城县,此为现名之始,“盐城”之名使用至今。 南北朝属陈国时,建盐城郡;陈灭,隋大业初废郡复为盐城县,属江都郡;隋末,韦彻据盐称王,分为新安、安乐两县,唐初复置盐城县属江都郡;五代十国南唐时属泰州;宋代属淮南东路楚州;南宋绍兴三年复属泰州,后属宝应州。

元初盐城属江北淮东道,至元中属河南江北行省淮安路,元末为张士诚所据。 明初属京师(直隶),后属南京(南直隶),隶于淮安府。清初属江南省,后于康熙六年江南省东西分省划归江苏省,仍隶于淮安府。[6]民国二年(1920xx年),废府,各县直属省管,盐城县属江苏省。 民国三年(1920xx年),实行道制,江苏置金陵、苏常、淮扬、沪海、徐海5道,盐城划属淮扬道。 民国十六年(1920xx年),国民政府成立,废除道制,设立行政督查区,江苏省第六行政督察区驻盐城县,辖盐城,东台,兴化,阜宁4县。 1945年,始置××市,旋废。1946年改名叶挺县,1948年,××区设置叶挺市,其余××区仍为叶挺县,1949年复置盐城县。 1949年4月21日,成立苏北人民行政公署盐城专区,辖滨海(由原阜宁、涟水、灌云3县各一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东坎镇)、涟东(为原涟水盐河以东的部分地区,县人民政府驻大程集)、阜宁、淮安、射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东,射阳河以南的部分地区组成,县人民政府驻合德镇)、建阳(由原阜宁、盐城的串场河以西及皮岔河以北的地区所组成,县人民政府驻湖垛镇)、盐城7县。专员公署驻盐城县。 1950年1月11日,原泰州专区的东台、台北(今××市大丰区)2县划归盐城专区。同年撤销涟东县,并入淮阴专区的××县。 1951年7月11日,台北县因与台湾省台北县(今新北市)重名改名为大××县,建阳县与福建省建阳县(今××市建阳区)重名改名为××县。盐城专区辖8县。

郴州市-刘运华-“两城”建设-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报社版)

“两城”建设 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郴州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站长刘运华 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湘粤赣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其承担的功能相对一般城市要多、要广,任务繁重,必须结合郴州实际,加强郴州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一、建设“两城”郴州面临着来自自身与周边城市的挑战 1、郴州现有基础设施与“两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城市规划、建设体量小,与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不相称;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功能定位、分区不明确;规划、建设水平较低。二是未形成现代人流、物流聚散的高效、快速交通网络;市内快速、便捷交通环线以及交通主干道不足,与周边次级城市、三级城市未形成快速交通联络干线。三是市政设施、市容环境面貌有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较低,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四是总体上缺乏作为湖南最开放城市、省际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磁力效应。 2、郴州建设“两城”面临着来自赣州、韶关的重大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全国上下都在谋求新的发展。郴州周边

的韶关、赣州等城市在新的形势下也制定了相应的发展战略。赣州市委、市政府在2008年确定发展目标为: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赣州特大型城市;韶关为广东省政府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中心城市之一,其目标是力争到2012年,建设成为有较强辐射带动力的粤北经济强市、交通枢纽、区域性中心城市。就三城市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比较,郴州中心城区发展规划明显落后。特别是近几年来, 韶关、赣州发展势头和基础较好。具体情况为郴州总人口比赣州少,比韶关多,经济总量指标不如赣州,但人均指标占有优势;人均指标不如韶关,但总量指标占有优势;但近两年韶关、赣州在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的增长明显大于郴州,而且郴州与这两城市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力度也存在差距。这表明,赣州、韶关是郴州“两城建设”中的强劲对手,包括在人才、资金、项目等各方面的争夺,若不采取超常规的有效发展策略,郴州“两城”建设将面临重大的挑战。 二、建设“两城”必须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 “两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充分依靠人才和科技,在充分论证其科学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统筹实施。 1、把握规划、建设原则。必须紧紧围绕“两城”发展目标定

青海省西宁市2030年城市空间总体发展规划报告.doc

致全市人民的公丵开信 亲爱的市民朋友: 西宁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亲切关怀下,经过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艰苦奋斗,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特色日益彰显。围绕着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以及青藏铁路扩能改造、兰新二线铁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西宁发展提出的新的目标和更高的要求,西宁市在科学评估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深刻认识了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为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历史机遇,促进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的重大决策。 城市总体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实施措施。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立足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以把西宁建设成为“更加繁荣、更加美丽、更加宜居的青藏高原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为目标,依照“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拉开城市骨架、完善服务功能、丰富文化内涵”的原则,坚持“国际视野、国内前沿、西部一流”理念,牢牢把握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开展整个规划编制工作。 在规划编制中,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纲要》和《关于推进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城市群建设的意见》的总体要求,从区域层面审视了西宁发展问题,认真分析了西宁、兰州两地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入研究了城市职能分工、区域性重大设施协调布局、区域性城市群发展网络统筹构建等问题,对影响城市发展的全局性、综合性和战略性问题进行了全面考虑,确定未来西宁市的城市性质、职能,合理预测了城市规模,确定了未来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地落实了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做强西宁、服务全省”的目标要求,进一步突出了西宁作为东部城市群“极核”的功能和作用。 本次规划将提升区域地位、强化服务功能、突出高原特色、建设宜居城市作为重点,将城市发展战略转向加强与兰州和海东区域协作以及城市功能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格局重构方面,力求通过努力,到规划期末,把西宁建成带动区域发展的西北经济高地,自然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服务中心,具有国际知名度的高原旅游名城,宜居宜业、保障完善的生活之城和幸福之城。 各位市民,本次规划对于保证未来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不敢懈怠。恳请广大市民积极参与,为建设我们共同的“宜居、宜业、宜游、宜人的生活之城和充满活力、体现实力、彰显魅力、富有亲和力的幸福之城”,提出您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说明

渭南市街心广场规划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然与生存环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已日益加深,对环境的绿化、美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城市人口剧增,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城市环境日益受到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威胁的今天,加强环境绿化、美化,保护生态平衡已是当务之急,刻不容缓的事情。 城市广场是城市居民社会生活的中心,是城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城市客厅”的城市广场上可进行集会、交通集散、居民游览休息、商业服务及文化宣传等。所以城市广场应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都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另外,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较大的建筑庭院、建筑之间的开阔地等也具有广场的性质。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人流聚集的地方,而且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 1 ]。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的形象。目前全国城市广场建设的重点也主要集中在这类广场,因为它们对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生活质量起着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城市广场兼有集会、贸易、运动、交通、停车等功能,故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对广场布局应作系统安排,而广场的数量、面积大小、分布则取决于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广场功能定位。可见,城市广场是指城市中供公众活动的场所。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城市的名片。一个城市要令人可爱,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加大了生活空间,改善了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尤为重要。 一、环境概况 渭南市街心广场位于渭南市临渭区内,该区位于东经108°50′-110°38′和北纬34°13′-35°52′之间,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东部,东濒黄河与山西、河南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南北长182.3公里,东西宽149.7公里,渭水横贯其中,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重要地段。,也是陕西省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东部的“ 东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